第一篇:让读书走进人生3(范文模版)
让读书走进人生
密州街道王铁小学王子璇
书的影子究竟是什么时候飘进我的世界里的,我也不大清楚,小时候?依稀记得那时,夕阳的余晖还未退去,外婆抱着我坐在夕阳的影子里,读诗给我听,她拿着一本页边都发黄了的小书,那诗的调子,直到现在我都还记得: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园。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时间流淌在生命的河流中。书的影子也就在我斑驳的记忆中继续游移。闭起眼睛,总会有那么几片色彩斑谰的书角从记忆的角落中浮起,记不得是从那本书上扯下了。幼年的我被一本一本的童话故事充实的满满的,书上那些栩栩如生的形象成了我最好的玩伴,白雪公主,睡美人,丑小鸭,卖火柴的小女孩,都是我的好朋友,那时候最大的乐趣,就是把这些书上看来的故事讲给小朋友们听,做个故事大王。
一缕书香,就这样在我的生命里,飘散开来。
阅读似乎是我最想做也最喜欢做的事情。我本是不安于平静的人,绝对外向的性格至使我耐不住一点寂寞,但若是给我一本书,我就会静静的坐上一天,因为对于我来说,书中的世界,就是我最热闹的暄嚣。
一缕书香,就如此在我的生命里延续、扩散,踩着书的阶梯,我走过了欢乐,走过了风雨。我感到了成长的责任,学会了坚强,学会了如何为人处事。对书,我有太多太多的感想,太多太多的话语。书籍,是我成长中最最重要的部分。
我感谢书,我爱书,爱那一缕清幽的书香。一缕书香,就这么在我的魂梦之中飘舞荡漾,而且越发的浓烈。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是人类思想的精魂.
第二篇:让读书走进生活
让读书走进生活 让阅读成为习惯 让学生享受阅读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中说:“把每一个学生都领进书籍世界,培养对书的酷爱,使书籍成为智力生活中的指路明灯,这些都取决于教师,取决于0书籍在教师本人的精神生活中占有何种地位”在智育有关的章节中,他也多次强调读书的重要性。其实不只是苏霍姆林斯基在提倡读书,在中国古代和现代的许多历史名人都积极的推崇读书:“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等等,无不在鼓励人们多读书,读好书。
人是在不断的发展的,这里当然也有人的精神生长,朱永新教授也说:“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实质上就是一个人的阅读史,而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民族的阅读水平。”教师作为教书育人的实施者,自己首先应该是一个喜欢读书的人,因为教师直接影响着学生的阅读,我们说人不是天生就不喜欢阅读,这主要是靠教师的引导,如果我们教师能够引导我们的孩子对读书有了兴趣,让读书走进学生生活,让阅读成为每个孩子的一种习惯,那我们的整个教育也就有了希望。
一、让读书走进学生生活
毛泽东曾经这样说过:“饭可以一日不吃,觉可以一日不睡,书不可以一日不读。”我觉得读书应该融入到生活中,让读书像人们喝水、吃饭一样,固定为一种习惯。人们不能不去吃饭喝水、同样,经典著作,承载着人类文化的精华思想,作为我们要继承传统,跨越时间之桥,品读经典与大师对话,我们要把这样的对话当作一种经常的必然。
好读书的人也常说:“一生当中如果有一本值得反复阅读的书,那就可以说已经品尝到了生活中幸福的滋味,如果有好几本这样的书,那此生就真的了无遗憾了。”读书在我国历来是件美好的事,先贤们好读书,正所谓“三日不读,则觉面目可憎”,时至今日,我们的学生爱读书吗?为此,就对我校六年级156名学生展开调查,结果显示:在假日课外自主活动中,在家自主读书的占4.4%,去书店或朋友家读书的占3.3%,在家看电视的高达78%。电视、网络等信息传媒,以其优美的伴音,精美的画面抓住了孩子的心,我们并不反对儿童收看电视、学习上网,但像调查中所显示的,农村的孩子在假日自主时间内已痴迷于电视,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重视。处于成长期的少年儿童,远离了阅读,这是一件多么可怕的事,中华五千年文化博大精深,孩子们从小不去接触她、感悟她,不经过扎实的基础训练,继承和发扬中华文化从何谈起?
阅读是人一生中最重要的学习方式,没有阅读,学习就无从谈起。但是,现在的孩子在家长教师的督促下整日与课本、练习册、优秀作文集打交道,课业负担沉重,很少有孩子自主开展课外阅读。即使阅读课外书,往往因缺少引导和交流,众多孩子只是看热闹、图好玩、一目十行、走马观花,以至于众多的孩子在课余时间内,整日以看电视、看录像、玩游戏作为主要的休闲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下,一个孩子经小学六年的学习生活后,他顶多只是一名成绩优秀而思想肤浅,头脑简单的“三好学生”罢了。
我们的家长深知文化知识储量将决定孩子的发展,他们越来越重视教育的投入,可惜的是,可亲可敬的家长总以为孩子只要将教科书读好就行,像优秀作文选、每课一练等教学辅助用书,在农村的书店里总是十分畅销的,家长为孩子大量购买,还强迫孩子去做他们不愿意做的题目,读他们不愿意读的书。殊不知,这样一来,给天性好学习的孩子们带来了多大的痛,又给多少稚嫩纯真的心烙设下了一道道可怕的阅读障碍呀!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必须面对孩子的成长,为孩子的将来着想,在帮助孩子应付考试的同时,更要注意激发孩子的阅读兴趣,培养课外阅读习惯和阅读能力。让自己的孩子能够喜爱读书并能懂得怎样读书,对于孩子来说,是父母给他的最大的财富。当代著名的儿童文学作家孙幼军说:“我小时候喜欢读课外书,这跟我的爸爸妈妈很有关系。我爸爸的俄语非常好,日语和英语也不错,所以在中文的幼儿读物寻找不到的情况下,搞了一些俄文和日文、英文的幼儿读物给我看。爸爸讲给我听的时候,妈妈也在一旁听。等到我讲不出的时候,妈妈就能提示我。很快地,我把那些书背得滚瓜烂熟……”美国前总统克林顿先生在全美发起了“挑战阅读”运动,以联邦政府补贴的形式鼓励和号召全美的成人,包括家长、教师、大学生以及各种职业的志愿者走进家庭陪伴孩子阅读。这些活生生的生活实践经验告诉我们:只有将读书看作是日常的必须时,当阅读走进孩子的生活时,那么,书就能净化孩子的灵魂,升华孩子的人格,阅读也会使孩子的人生发挥出更大的潜力。
二、让阅读成为一种习惯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学生课外阅读要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课外阅读量五年制不少于100万字,六年制不少于150万字。”课外阅读对于提高学生人文素养、丰富语言素材,具有多重功能,但功能的发挥必须以学生扎扎实实地完成课外阅读量为基础,这又得依赖于教师和家长在这方面的正确引导与有心培养。回顾自己的阅读经历,我深有体会,记得刚刚参加工作的时候,带着一种要做好教师的激情,也曾认真地阅读过几本教育方面的书籍,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当教育教学成为每天必须面对的内容时,读书的热情也随之而消退。最近几年来,在学校环境的影响下,在校长的带动下,我开始了新的阅读里程,从学校推荐的图书开始,慢慢地在阅读的过程中我喜欢上了读书。从《我心中的理想教师》到《谁动了我的奶酪?》再到《新教育之梦》和《爱心与教育》。我被书所带给我的视野的开阔,认识的提高而感到由衷的高兴。再后来,我不断的接受新的知识,随着认识的提高,我又以儿童文学的阅读作为一种新的学习,我开始看了《女儿的故事》、《窗边的小豆豆》、《夏洛的网》等儿童文学作品,并且在网上创建了自己的网页,把每次阅读的心得体会写出来与网友们相互交流。在网上,我收获了成长的快乐,读书也自然地成为我每天的必修课。因此,阅读慢慢成为自己的一种自觉行为,如果每天不读上几页,就觉得放心不下。
培养学生阅读的习惯,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良好习惯的养成。可以使人终身受益。一个人一旦养成爱读书的好习惯,就可以自我完善“终身教育”,就可以不断学习新知识,做到活到老、学到老。让书成为学生每天的精神粮食,让读书成为学生的一种习惯。是的,书籍承载了人类的文明智慧,记录了历史的变革,引领我们进入21世纪,在个人的成长与社会进步共同要求之下,在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时期,我们提出让每一个孩子走进书籍的海洋,让每一个孩子从小就从文学典范中汲取营养,让孩子在老师的带领下与古今中外的文学巨匠们展开心灵的对话。
三、让学生享受阅读兴趣
《语文课程标准》还提出:“阅读教学要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当一个人在把自己的整个的心灵浸染到书的海洋中的时候,那种沁人心脾的感觉是无法形容的。读书时慢慢享受到了其中的乐趣,于是读书就不是一种苦和累,而是一种精神的旅行,这种感觉也像是《一杯清茶轻轻抚慰》中那样“喝着手中滚烫的香茗,心凝神爽,妙语如珠;或是推心置腹,一吐为快。”让阅读如一杯清茶一样滋润我们的心田。读书不仅能感受到了乐趣,也引领我们不断地把自己的思考的只言片语写下来,看着自己笔下那些自己思索后的痕迹,看到读书已经转化为写作的两者互动的动力,也会令自己感到由衷地的高兴。有人说知识改变命运,那么让我说,读书可以改变生活,改变人的心情。我们可以从书籍中得到心灵的慰藉,从书籍中寻找生活的榜样,从书籍中得以净化自己的心灵,书中的人物往往就成为自己人生的坐标。
1.组建读书会,激发读的兴趣。
①建立一个集图书阅览、电子阅览和读书实践活动为一体的读书会。利用校图书馆,选择适合学生的书籍,进行整理、归类。同时购买一批更利于儿童阅读的文学作品。并为读书会设计打造书柜和课桌椅及多媒体教室。从环境上激起学生读书欲望。
②实施读书会会员考级制度。级别分为初级、中级、高级和特级会员,分别授予等级证书。考级评定由课题组统一审核。鼓励每个孩子争当“小书虫”。也让读书会成为他们阅读和交流的天堂。
③对读书会的基本模式开始研究
A、倡导侧重于分享阅读的“说来听听”的阅读方式。人人带上所读的书,一一登台向大家介绍本周所读书的名称、内容或体会、收获。满足他们的好奇心,培养了学生爱护书籍,与他人合作的良好品质。也可以先让几个孩子为一组在小范围共读一本书;然后,在大组交流汇报,小组内同学一人重点汇报,其他孩子补充;接着就是组际间进行交流,互动,相互提问,质疑解答;最后重新选择,分享阅读成果。
B、推广“大声读给孩子听”的班级读书会模式。由各实验教师读给孩子听,让孩子们用耳朵倾听经典。课题组将对实验的开展进行交流总结。
2.以课文为范例,大量阅读课外书
高年级许多课文是名人名篇,有的是从名著中节选或改编的文章,讲课时把这些片断的前后内容给学生作个简要介绍,激发起学生欲了解整个故事的兴趣,再把这本书介绍给学生,加之老师要求每天阅读半小时课外书的任务,学生能够配合课堂教学读完这些书。
3.结合电视读名著
名著均已拍成电视上演过。看完了画面美丽的电视,再来欣赏优美的文字,更易懂,更有趣。四大名著有连环画,有儿童版本,还有白话文,读什么版本学生根据自己的水平自由选择,一学期能读一部名著也是一个不小的收获。有时候利用班会时间讲这类故事,激发读的兴趣,是很有成效的。特别是电视的精彩片段在学生面前重现时,他们那种心灵与经典的碰撞,相互间擦亮了情感的火花是永不磨灭的。
4.认真阅读《小学生课外阅读文选》 与语文书配套的《小学生课外阅读文选》上的内容,和课文所学内容紧密结合,是对课内知识的延伸和扩展,许多都是文质兼美的文章,很有必要认真阅读。结合语文教学,每周开设两节课组织阅读。
5.周周背诵古诗,积累语言,陶冶情操
古诗是祖国古文化的精髓。小学生记忆力强,利用这一时期经常背诵这些经典,不仅可以吸收祖国优秀的古典文化,丰富语言积累,还可以陶冶情操,培养爱美的情趣。抽一定时间互相检查。举行古诗文朗诵比赛,看谁上台背得最多。
在未来的日子里,我们或许会失去钱财,会失去机遇,但永远不会失去书——让阅读成为我们永远的陪伴。让我们一起遨游书籍的海洋,共同享受读书的快乐。
第三篇:让读书充盈人生
让读书充盈人生
【摘要】:
书籍可以让我们变得更加睿智,更加理性,更加成功。在生活中,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多读书,读好书。一个人的精神发展史就是阅读史。有阅读习惯的人的道德基准不会有大偏差,精神世界不会萎缩。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取决于公民整体阅读水平。人类精神延续主要因为书。
读书,潜移默化中,让我们的人生阅历更丰富,让我们的生命积淀了更多,也让我们更出色地担负教育的使命。智者的片言只语,启迪我们的心灵,书写教育故事,让我们的生命更美丽。
【正文】:
知识改变命运,阅读滋养心灵。书籍可以让我们变得更加睿智,更加理性,更加成功。在生活中,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多读书,读好书。一个人的精神发展史就是阅读史。有阅读习惯的人的道德基准不会有大偏差,精神世界不会萎缩。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取决于公民整体阅读水平。人类精神延续主要因为书。
有人说:一个不重视阅读的学生,是一个没有发展的学生;一个不重视阅读的家庭,是一个平庸的家庭;一个不重视阅读的学校,是一个乏味应试的学校;一个不重视阅读的民族,是一个没有希望的民族”。一个人的人文素养的优劣、综合素质的高低、个人能力的大小,很大程度上在于书籍的陶冶和读书的多寡。
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中就谈到这样一件事:一个有三十年教龄的历史教师上了一堂公开课,使听课的领导与同行入了迷,以至忘了记听课记录。课后,一位邻校的老师问:“你花了多少时间来备课?可能不止一小时吧?”而这位历史教师回答说:“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而且,一般地说,每节课我都准备一辈子。”这位教师的答案的内涵是什么?苏霍姆林斯基解读说:“这种准备空间是什么呢?这就是阅读。要终生以书籍为友,这是一天也不断流的潺潺小溪,它充实着思想的江河。”“优秀教师教学技艺的提高,正是由于这样经常性的阅读不断地补充了他们的知识海洋。”
过去有一种流行的说法:要想教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要有一桶水。其实,这种说法已经不合时宜。对教师而言,一桶水的量太少了,何况桶水易腐?教师应该是江河,而学生则是海洋。江河长流才能成就海洋之大。一支军队要保持在现代战争中的竞争实力,需要不断更新武器装备,而一支教师队伍要在新课改中决战决胜,也要更新知识。知识如何更新?读书!多读书!读好书!如果不及时更新,也会很快被时代所淘汰。所以,应把这个说法改为:要想教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要做源源不断的自来水。只有当教师在课堂上呈现给学生的知识只是他全部知识的冰山一角时,他在课堂上才能旁征博引左右逢源信手拈来游刃有余,他的课堂才显现出一种广博的美和深刻的美。这样的课堂才能给学生心灵的震撼,这样的教师才能让学生折服甚至崇拜。当学生发自内心地敬服、崇拜你时,你的教学质量想不高都是不可能的。
教育的本质是一种有意识地影响。所以,我一直认为,你要想把学生和孩子培养成怎样的人,你首先要做这样的人。很难想象,一个本人不爱读书,家里也没有几本像样的藏书的教师,能够培养出爱读书的学生和孩子?
读书,是教师的人格魅力所在。教师要点亮学生心中阅读的那盏灯,要成为学生精神的导师,自己就先得读书。唯有如此,教师的世界才会更加辽阔,教师的生命才会更有活力。有了教师的榜样,学生就会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久而久之,学生就会觉得阅读是一件有意义的事,就能感受到阅读的喜悦。
记得一次课上,与学生交流李白的古诗时,一位学生慷慨激昂地背诵《将进酒》。他潇洒地表现,获得了大家热情、赞赏的掌声。我也毫不吝啬地赞许了他,但是话锋一转:“同学们,这个‘将’,到底读什么音?”通过翻查字典,孩子们才知道“将”原来在这首诗中读“qiānɡ”。学生对我是非常佩服,其实这也是我在课外阅读中掌握的这个读音。
在我眼里,书是炎炎夏日的一阵凉风,是数九寒冬的一缕阳光,是可以倾诉衷肠的亲密朋友,是令人魂牵梦萦的故地,更是牵着手一起慢慢变老的知心爱人。它对每个人都一视同仁,不因为身份的高低而显出不同的脸色;它安静平和,无论世界怎样风云变幻,它依然从容淡定;它可靠,不会因为你得势而奉承更不会因为你失败而远离你。无论何时何地,它都愿意成为你心灵的避风港,为你撑起一方晴空。
书让我的生活变得精彩,充满乐趣。我常常静静地坐在书桌旁,时而深思,时而幻想,时而快乐,时而忧伤。在《水浒传》里,我结识了忠义宽容的宋江;在《三国演义》里,我认识了足智多谋的诸葛亮;在《鲁滨逊漂流记》里,我懂得了遇事要坚强;在《钢铁是怎样炼成》里,我汲取了战胜困难的力量!读《乡村教师》,我被男教师舍己为人、忠于职守的精神所感动;读《谁给了你机会》我为主人公的聪明才智而自豪;读《中华国宝》和《中华国恨》,让我知道了中华民族曾经有过的辉煌历史,也让我知道了中华民族曾经遭受的屈辱!更让我在心中立下了和周恩来总理一样的志愿——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努力读书,振兴中华!虽然我不能有周总理那样的丰功伟绩,但我会把我的志愿、我的爱好传给我的学生们!书是无穷的宝藏,为我增添了丰富的知识;书是快乐的天堂,让我忘记了所有的忧伤。书犹如冬日里的阳光,带给我春的温暖;书又似沙漠里的绿洲,给予我新的希望!就这样,书陪伴我度过了一年又一年,我在书香中渐渐成长!
书读得多了,不仅写作能力提高了,心灵也仿佛被清泉洗过一般,变得清澈、明亮。掩卷之后,思想仍然在活跃中,并努力试图站在别人的肩膀上眺望远方,思想也就被抻长了,心也长高了,而读书潜移默化的作用也就浸润到我们的生命里,生命之源便丰富而厚实起来。于是教师这份工作做起来也不再那么生涩,竟也有一种得心应手的感觉,这都归功于一本本好书,阅读让我的心智慢慢成熟,让我的工作慢慢起色。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读了一遍又一遍,每一次阅读都有新的感受,新的收获。阅读苏霍姆林斯基,我感受到把心灵给了孩子的无与伦比的幸福。读了魏书生的《班主任工作漫谈》,给我的班主任工作带来了非常大的帮助,让我明白了班主任原来应该这样做。阅读魏书生,我明白了教育就是帮助学生培养良好的习惯。充满激情的窦桂梅老师更是令我敬佩不已,阅读窦桂梅,我领悟到教育就是为学生的生命奠基,而她的《窦桂梅阅读教学实录》给我的阅读教学指引了方向,提供了帮助,收到了不错的效果。阅读李镇西,我懂得了没有民主的教育就没有民主的未来。最喜欢李镇西老师的“昨天的自己和今天的自己比,不断地超越自己”这句话,我也经常把这句话说给班上的孩子们听,那些从不善于发言的孩子也大胆地站来发言了,怕做作业的孩子也能坚持完成作业了,我也坚信,只要努力了就一定会有收获的,无论是做人还是教学都如此。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功成名就非一时之功。诗仙李白,天资聪慧,而他的成功也来自那“三万六千日,夜夜当秉烛”的勤奋;诗圣杜甫,生性睿智,他的神来之笔也来自“读书破万卷”的积累。
一个优秀的教师不仅要有尽可能高的学历,还要有尽可能多的阅历。增加阅历最好的方法莫过于“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由于职业特点的限制,“行万里路”不太现实,但是“读万卷书”却有着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其实,读书也是认识社会体验人生的重要途径。任何人都只能经历一种人生,你选择了这样,就不可能拥有那样。读书却能弥补这种缺憾;在书中我们能体验形形色色的人生,领略丰富多彩的思想。经典之所以成为经典,是因为它代表着那个时代一流的思维、顶尖的智慧。如果我们坚持阅读经典,向高人学习,和大师对话,何愁不变得聪明起来?
我们在读名著的时候也有这样一种感觉。比如读夏洛特·勃良特的《简爱》,我们从中充分感受到了简爱的那种善良、质朴、坚韧,远远比受上十天,八天的空洞的思想教育要起作用的多。因此说,从读书中来完善人格是非常重要的。
阅读让我们领悟周作人的清淡平和、许地山的睿智自然、丰子恺的细腻亲切、冰心的典雅飘逸、钟敬文的清朗绝俗。书让我们感受海明威的冷峻、伏尔泰的咏叹、川端康成的精美、郁达夫的颓废、张爱玲的华丽、鲁迅的激愤、沈从文的恬淡、林语堂的幽默。
我很欣赏毕淑敏说过的一段话:“日子一天一天地走,书要一页一页地读,清风朗月水滴石穿,一年几年一辈子地读下去。书就像微波,从内到外震荡着我们的心,徐徐地加热,精神分子的结构就改变了、成熟了,书的效力就凸显出来了。”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读书让我们品味人生,感悟人生!我们不能决定生命的长度,但可以拓宽她的宽度!我们不期望控制他人,但可以好好把握自己!通过名著、教育专著、网络资源专家的好文章等,与同行互相交流
互相促进,共同提高!在相互的阅读交流中,逐步走出井底之蛙的尴尬境地!心境开阔了,人也豁达了!作为教师,只要把阅读得来的新理念新方法用来更新教育观念,落实到教育实践中去,让听课的孩子,能收获他们该收获的知识,得到他们该得到的教育,这就是教师的成功!
读书,潜移默化中,让我们的人生阅历更丰富,让我们的生命积淀了更多,也让我们更出色地担负教育的使命。智者的片言只语,启迪我们的心灵,书写教育故事,让我们的生命更美丽。让我们走进书的海洋,我们的教育人生将变得更厚重!
第四篇:读书,让人生更精彩
富润屋,德润身
——读书,让人生更精彩!
提到读书,很多人第一想到的是“苦学成才”,是两耳不闻窗外事,是头悬梁、锥刺股的忍耐。读书,仿佛是只有少数人可以“享受”的专利。提到读书,也有人想到的是“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或者“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读书好像非要有点用处不可。否则,没办法劝人“从善如登”。读书又是有点吃力的事情。算起来,自古而今,读书要么为了升官发财,要么为了显示自己有一点修养。总要有点用处。而我要说:读书,让人生更精彩!
苏轼一辈子喜欢读书,四十来岁时,为了剁手不买东西,需要把铜钱挂在房梁上,要用时才拿下来——好阻止自己购物;送女婿出门,没有酒,只好劝女婿喝一杯泉水;工资很低时,自己开田贴补家用,还发明了萝卜饭;家里买不起肉,就少吃。买不起车,就多溜达,还安慰自己说对健康有益。读书对他来说,有什么用呢?使得穷苦难熬的生活,也能活出一些滋味和从容。乘一次舟、淋一次雨、吃个荔枝、听一次江风„„总能抱着欣赏和热爱的感情去看待。宦海沉浮,仍能乐观豁达。读书,让他的人生更精彩!
记得我很小的时候,就爱上了读书,父母熄灯了,就躲在被窝里打着手电偷偷地读;放学路上,跟着队伍,一路读着书到家。从小时候读同学、亲戚忘在我家的《山海经》、《三言二拍》;到童年去走亲戚,看到亲戚家院子的一圈沿着墙根都摞着膝盖高的书,高高兴兴让妈妈跟亲戚开口,借到了《现代名家作品选》,读到了冰心在海外,“红日与车相逐”;读到了鲁迅赞坚强的“野草”;借到了《小王子》,在大人的世界里,回味小孩子的感情的真挚、淳朴。真是“书非借不能读也”。从此与书结缘,读书,让我的人生更精彩!
记得孩提时,大约五六岁,有次赶集/逛街,我看到和我脑袋齐高的柜台边上,有一枚翠绿仿玉的戒指,准确地说,是摆了几排这样的戒指,小小的我,一时好奇,手一伸,就在人群中不经意地取下了那枚戒指,也出于喜欢。因为当时眼里只有这美丽稀奇的东西,润泽又透明,以至于后来,在人群中走丢了,我找不到父母,仰头只看到黑压压的树林一样的人群,挤挤挨挨的,直到后来有个大人把我带到了广播处,念了几句招领启示,我才重新回到了家人身边。有意思的是,走失的当时并不害怕,而那几枚碧绿戒指、酒红的美,却深深地烙印在了我的脑海里,和这一样挥之不去的,还有当时取戒指时的心情——喜欢,就拿走。尽管也曾有那么一瞬间的怀疑,这样做对吗?所以这件事,我从来没有包含父母在内的任何人讲过。
但后来这件小事,或是大事,一直在我脑中萦绕。直到我在《礼记·中庸》里,读到“君子慎独。”“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我才懂得,“慎”就是小心谨慎、随时戒备;“独”就是独处,独自行事。意思是说,做人的道德原则是一时一刻也不能离开的。品德高尚的人哪怕是在一个人独处的时候,也一定会谨慎。从此以后,我以“慎独”作为自我修养的途径,也期望通过长期修养能够达到这样的境界。即便独处,无人发觉,仍然能坚守道德信念,自觉地做道德的事情。后来我又读到《礼记.大学》里的“富润屋,德润身。”进一步懂得,财富可以装饰房屋,品德却可以修养身心。富有的人,家里容易辉煌夺目;而品德高尚的人,可让他的行为、他的人生更加美好!
古人说“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又有人说“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生命的衰老是无法抗拒的,但人老,心不能老。在新时代的召唤下,“夕阳无限好,无畏近黄昏。”无数的人们争相上老年大学、跑马拉松、做志愿者,活到老,学到老,用年轻的心态,活出了新的生命;用自己的行动,重新定义了“青春”!读书,让人生更精彩!
读书有用吗?读书有用!读书最大的用处,就是能开阔人的视野,建立独立的人格。“腹有诗书气自华”吗?不,诗书读得多,并不一定能让一个人“气自华”。关键看我们读了什么书,践行在何处。经常读书、善于读书的人,自然会有一种气场,不卑不亢,随和自然。读书,不是为了增加谈吐的资本,而是能够修养品性,提升思想的境界。读书,让人生更精彩!
然而,放眼现代社会,行色匆匆里,人们往往把读书也和功用挂钩的时候,我们看到的是更多为追求物质财富疲惫的双眼和焦灼的面庞。有的大人们很少看书,除非是为了“教育”孩子。庄子在《人世间》里说:“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而无用之用,方为大用。台湾名嘴蔡康喜欢写博客,他说:“我的成长,让我相信,人生最重要的东西,其实大都没有什么用:爱情,正义,自由,尊严,知识,文明,这些一再在灰黯时刻拯救我、安慰我的力量,对很多人来讲‘没有用’,我却坚持相信,这些才都是人生的珍宝,才经得起反复的追求。”人生,并不是拿来用的。所以,香港梁文道先生也说:“读一些无用的书,做一些无用的事,花一些无用的时间,都是为了在一切已知之外,保留一个超越自己的机会,人生中一些很了不起的变化,就是来自这种时刻。”
我想说,一个普通的人,不会放弃物欲,而一个聪明的人,更不会放弃精神的追求。在今天十九大召开后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让我们为自己,为社会、为情怀、为生活更精彩,读书吧!读书——让人生更精彩!
第五篇:让读书成为人生的良好习惯
让读书成为人生的良好习惯
文章来源: 学习时报 [作者:徐志宏] 发布时间:12-10-15 16:14:44 199
古今中外,许多学者名家给我们留下了众多宝贵的读书格言和读书经验,成百上千,不一而足。其实,只要用一句话就可以全部涵盖,就是“让读书成为人生的良好习惯”。
习惯成自然。《大戴礼记 保傅》中说:“少成若性,习贯之为常。”《汉书 贾谊传》中说:“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习惯是人积久养成的比较牢固、不易改变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的综合体。如果说人都有天性,那么“习惯实际上已成为天性的一部分”(亚里士多德),甚至“习惯比天性更顽固”(昆图斯)。习惯是一种巨大的力量,“任何事物都不及习惯那么神通广大”(奥维德)。无论什么人,无论做什么事,一旦养成习惯,就会产生经久持续的作用。美国心理学巨匠威廉餘詹姆斯对习惯及其作用有一段经典注释:“种下一个行动,收获一种行为;种下一种行为,收获一种习惯;种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种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可以这样说,今日的你是过去习惯的结果,今日的习惯将是你明日的命运。如果总是感到时运不济,享受不到成功的喜悦和快乐,那么只要改变造成这种局面的习惯模式,你的命运将会随之改变。凡事都如此,读书何尝不是如此。要想把书读好,要把读书变成通向进步和成功的阶梯,就应当努力地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有两个关键词:“养成”和“良好”。“养成”是一个自觉培养和自觉训练过程。经过逐步培养和训练,某种观念、爱好及方式和方法,不断反复,逐渐稳定,最后成为自然。“养成”贵在坚持,遵循“莫以善小而不为、莫以恶小而为之”,“见贤思齐有错就改”的原则。“良好”就是勤于获取知识、丰富知识,有利于修身养性和取得成效的读书态度和读书方法。把两者合在一起,良好的读书习惯包括喜爱、勤读多读、适应贴身、会用有效等方面。
喜爱是养成良好读书习惯的开始和前提。对于一个不爱书的人来讲,根本就谈不上怎样读书和怎样养成读书习惯的问题。虽然喜爱是人的天性,但爱读书要靠后天的培养和训练。建立对书的情感的渠道和方式很多,可以源于对自然社会的好奇,可以源于对习以为常的东西的疑问,可以源于对理想抱负的追求,可以源于对竞争挑战的应对,可以源于对岗位职业的胜任,可以源于对国家民族的责任等等。被迫读书或主动读书,经年累月,日久生情,都可以逐渐建立起读书兴趣。一切教育形式的主要功能不仅是传授知识、培训技能、解疑释惑和立德增智,更重要的是培养和训练人对读书的喜爱和对知识的追求。不管是谁,只要养成了对书的喜爱和好读书的兴趣,无论条件多么差,时间多么紧,压力多么大,任务多么重,都挡不住与书的主动链接和对知识的强烈追求。
勤读多读是养成良好读书习惯的基本功夫和基本要求,也是喜爱读书的结果和体现。勤读问题无需多言,古今中外有许多关于勤读的名言,也有许多关于勤读的感人故事。多读问题虽不复杂,但还需多言几句。“多”首先是指数量,如果以一作为起点,那么多则没有上限。开卷有益,多多益善。“多”还表示种类,是博也是杂。既要把学业、职业和岗位所需的书读好,知识掌握好,又不能学什么干什么只读什么。比如,学经济的不能只读经济方面的书,文学、哲学、历史等方面的书都应该读读;学自然科学的,人文社会科学方面的书也应该读。这样可以交叉渗透,拓展知识,拓宽视野。否则,思想就会受限,胸襟就会变窄,就会出现“尽信书”和“读死书”的情况,丧失独立思考和怀疑批判的思维能力,有悖于接受知识是为了创新知识的读书立场。“多”还表示反复。社会公认的经典名著和名篇无疑需要下工夫读,自己觉得喜欢的好书也可以反复读。读一遍和读多遍不是量的差异,会有质的不同。朱熹说过:“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苏东坡也说:“好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学自如。”学童谚语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这里的百遍、百回和熟读都是多读反复读的意思,甚至有读到滚瓜烂熟的意思。适应贴身是养成良好读书习惯的基本步骤和重要方法。面对浩如烟海的书籍,怎么读?面对爆炸式增长的新知,怎样摄取?最好的方法就是有选择地读,有重点地取,即会读善读。而标准和依据就是适应和贴身。适应就是切合实际,顺应变化,符合需要;贴身就是量体裁衣,符合爱好,舒适美观。两者不仅包括了古今中外名人大家所说的会读善读,还有会读善读涵盖不了的更为丰富的意思。读书一定要会读善读,但对于不同年龄、不同人群和不同职业的人来说,会读善读的内涵会有很大差异,个性化特征比较鲜明,会出现相反的情况,而适用贴身则可以避免这种问题,能够将共性与个性有机统一起来,成为更具普遍性的方法。不仅如此,适应本身就有习惯之意,贴身本身就有选择之意。适应与习惯相比,适应侧重动,习惯侧重稳。适应是应对实际及变化不断做出的动态性调整,习惯是一系列动态调整后形成的静态模式。任何习惯模式,如果绝对静止,一成不变,良好的习惯模式也会成为旧习陋习。所以,在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中加进适应贴身一项,习惯就变成活的了,就有了“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的不腐神妙。
会用有效是养成良好读书习惯的必然要求和检验标准。读书的目的全在于运用。为读书而读书,就失去了读书的真正价值。学富五车、满腹经纶后该怎么办?答案只能是运用和实践。其实不用等到学富五车满腹经纶,就要边读边用边实践。孔子的“学而时习之”的“时习”虽然有温故知新的意思,但主要的还是强调要经常去用去实践并使之形成习惯的意思。用不是胡用乱用,要会用。这里的“会”,有懂得、擅长和用好的意思。懂得就是要明白读书贵在运用,书不仅要读好读活,还要活学活用;擅长就是能够把学到的知识经验智慧等转变为创造财富、解决问题、改变命运和创新发展的现实力量;用好就是要把读书学到的知识和智慧用对地方,产生好结果。有效首先要体现在自己身上,就是使自己的主观世界得到改造,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身修性养,德立智增、品高味雅;其次体现在对象上,即使客观世界得到切实的改造,最终体现在主观世界的改造和客观世界的改造有机统一。这样的效果是养成良好读书习惯的最终衡量标准。
曾听人提起两个历史趣事,一是康德时代,德国一些贵妇人虽然不一定真读或读得懂康德的书,但一定要在床头摆放《纯粹理性批判》、《形而上学导论》等书以为时尚,显示与自己高贵身份相符的高雅品位。二是有一条哲学小道,谢林、黑格尔等学子们每天清晨或傍晚散步碰面打招呼的第一句话是“你今天又哲学了吗?”有“你好”的意思,更多的还是“你今天又读书思考了吗”的意思。我常想,如果我们的白富美们也在自己的床头摆放几本经典名著以为时尚,我们的青年学子们见面也问一句“你今天又读了什么书,思考了什么问题”,由此推广到一切人,那我们的社会将是一种什么景象!
客观地讲,我们这些年读书风气有明显的变化。读书的人多了,家庭订报的多了,在候机厅、火车站,在飞机、地铁和火车上,在公园、海边等场所也能看到读书读报人的身影。但是,这样的身影还是太少,还成不了一道风景,与欧洲人比,无论家庭图书拥有量,还是人均每天读书时间,我们都有较大差距,全民读书的良好习惯和社会风气还远没有养成。由衷地希望读书成为我们人生的良好习惯,并把这种良好习惯作为精神财富一代一代传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