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建筑学认知实习日记(本站推荐)
2012暑期实习日记
姓名:
班级:建筑1001
学号:
2012/7/14晴
经过了十几个小时的漫长旅途,我们一行人终于抵达了承德。在清晨的瑟瑟寒风中离开了略有些破旧的承德火车站。有点后悔没带长袖衣服。
吃早饭的小饭店里照例有人推销那个超难吃的驴肉酱,那真是一种神奇的肉酱!它是北京、天津、青岛、济南等N多地方的“特产”,广泛存在于全国各地的旅游景点饭店中。
第一站是普宁寺。由于我们到得早,在普宁寺门前的广场上呆了很久。广场上有小贩卖一种降落伞玩具,非常简易却很贵,于是我跟室友商量着回去自己做几个玩,想来难度不大。
进了普宁寺,跟全国各地的寺庙一样,有抽签的活动可以参加,名义上是免费的,实际也要交点钱。拿到手里的纸签都批量印刷的,有种被骗的感觉。摇签之前心里想着还是求个姻缘吧,毕竟学业事业那种事儿得靠自己。结果给我的貌似是个说事业前途的,中中签,大意是说需要遇到贵人才能发达什么的。由是,被骗的感觉更深了。
到达小布达拉宫的时候已经接近中午,骄阳炙烤。
对宗教建筑不大感兴趣。
下午到达避暑山庄的时候简直要晒死了,站在门口拍集体照头发都要晒化了。避暑山庄名不副实,一点也不凉爽。
由于正值旅游旺季,景区内人巨多无比。想拍点建筑的照片俨然不可能,人山人海,把一切都挡住了,摩肩接踵,寸步难移。每到一处景点总是要排队,等啊等,跟着旅游团走就是这样。只有在山间坐小车那一段比较好玩,大家一起尖叫,疯扯扯。冯捷同志嗓门尤其大,震耳欲聋。
晚上坐绿皮车去天津。在承德火车站坐了几个小时,期间有同学去买返程票,据说可以买到不在学生证乘车区间的学生票。铁道客运本来就是非常垃圾的系统,各地火车站对学生票的执行标准还不一样,有时候能不能享受优惠完全取决于售票员的心情,实在太垃圾了。
上车后发现我被分在一个特别尴尬的位置,幸好有高老师帮忙调换了。不过貌似无意间棒打鸳鸯了„„╮(╯_╰)╭。另外感谢强哥把下铺让给我,委屈你睡在那个腿都伸不开的上铺了。
2012/7/15 晴
清晨抵达天津。
天津站宽敞明亮,极具现代气息,与狭小破烂的沈阳站形成鲜明对比。地铁站也非常崭新、干净,并且由于我们到的时间很早,地铁上基本没什么人。
上午在天津大学成教招待所稍稍休整了一番,下午立即满血复活。王老师订的这个招待所性价比特别高,设施堪比连锁酒店,价钱非常便宜。
下午先参观了天津市规划展览馆。由于跟沈阳市规划展览馆一样是新建的,天津规划展览馆里面宽敞明亮,设施豪华。跟随解说员的讲解,我们简单地了解了天津市历史发展的情况,其中包括天津作为九国租界那一时期的历史,以及目前的规划建设。凭借巨大的沙盘模型,我们对接下几天要参观的地方也有了一定的了解。
出门即是著名的意大利风情街。能看出街上的很多建筑都是后来复原的,并不是历史原貌,只有脚下的石板路据说是当年建设方从外国空运过来的石材。街
上有很多工艺品店,但属于旅游经济价格非常非常昂贵,连一个甜筒冰激凌都要8块钱。由于天气炎热,也没有逛得太仔细,照了几张照片就躲到阴凉处去了。坐在台阶上倒是看见了很多前来拍婚纱照的情侣,新意街聚集了大量西式风情建筑,的确是拍婚纱外景的好选择。
之后经过金汤桥,来到津门故里。民俗一条街,里面有卖各种好玩的小工艺品,就是价钱略贵。之后又参观了鼓楼、南市食品街,最后坐公交车回到天大。
值得一提的是,天津的公交车站。天津的公交车并不停靠在公交车站,而是距离车站约七、八米的地方。我认为这样的设计非常不方便也不安全。另外私家车停放在马路下边也不太合理,影响交通。
天津给我的感觉既现代又古典。既有便捷的现代化交通设施,同时也保留了原有的历史文化遗产、风情建筑等。在保护历史文化的前提下尽心改造,开拓创新,满足现代生活的使用需求,这种发展模式是非常值得提倡的。
2012/7/16 晴(有点太晴了!)
早上想去找昨天看到的“绿豆煎饼果子”,结果没有找到,有点小失望。
上午我们一行人在王老师的带领下奔赴第五大道。
不得不说,今天实在太热了!!
我们头顶烈日,暴走两个多小时,疲惫不堪外加酷暑难耐。各种美丽的小洋楼及其他风情建筑完全没有心思去欣赏,连相机都懒得拿出来。热死了。
中午我们到达了一个繁华的商业区,其中并没有适合学生族的廉价午餐,只好和室友们去吃肯德基。中午在肯德基小小地休息了一下,然后继续走,继续热。
下午三点多最终到达劝业场、环球金融中心,并在那里解散自由活动。劝业场那里是天津著名的商业街,但给人的感觉也没有什么不同的。其实想来全国各地的商业街都大同小异,除了上海的南京路规模尤其大店铺尤其多之外,其他城市的基本都差不多。我们几个女生坐在肯德基里喝了杯饮料,小坐了一会儿,也没有什么心情逛街,毕竟衣服鞋子这种东西全世界的连锁店都一样,没必要在这买,白白给行李增重。
走了好远终于找到可以打的的地方,司机居然不知道天大西门,我们只好打车到天大东门,穿越天大校园回到招待所。
晚上在老师的带领下参观了天大建筑系旧楼和现在建筑系本科生所在的新楼。新楼里面设施齐全,大大小小的专用教室,还有供休息娱乐的小房间。天大的学生也非常刻苦,那么晚还在用功学习,并且还是放暑假的时候。由此可见,好的成绩来源于不懈的努力和钻研,花在学习上的时间长短决定了最终所能达到的高度。我们跟天大建筑系的学生相比简直弱爆了,无论是硬件还是软件。和他们相比,我简直是十足的差生。截然不同的学习状态下,日积月累,差距就是这样被一点点拉大的。我非常想到天大读研究生,但想想也知道这非常困难,需要各方面的条件都具备,除了成绩之外还有一些其他的影响因素。但仅从专业课这一项上看,以我现在的状态肯定达不到能考上天大的水平,期待回去之后能够有所改变。但江山易改本性难移,但愿吧。
2012/7/17 晴
今天早上终于吃到了梦寐以求的天津特色小吃——煎饼果子,感觉味道一般,也没有特别好吃。
上午坐公交车,途径十几站到达天津市博物馆。
博物馆门前有个规模超大音乐喷泉,水柱的形态完全随着音乐的节奏而变化,景象特别壮观,简直不能用语言形容。
博物馆是免费对公众开放的,但也要领取门票,排队进去参观。
博物馆的正门一进去是特别宽大的台阶,直通三楼,很有气势。而一、二、三楼的展厅则隐藏在台阶的两侧。我觉得这是个很新颖的设计手法,值得借鉴。
在博物馆里见到了很多珍贵的展品,如古代石器、陶器、古代书画珍品等等。还有介绍天津历史的展厅,用图片、文字、蜡像的形式将天津发展的历史生动地呈现在参观者的眼前。前三个展厅都非常不错,只有最后一个展厅是讲改革开放以来建设成就的,满眼尽是歌功颂德的政治材料,太煞风景了。
中午和室友在附近吃了一顿麦当劳,然后打车回招待所,跟司机师傅说是天大西门,结果还是走错了,费了好长时间才走回去,幸好没有耽误行程。
下午三点从招待所出来前往天津火车站。一行人拎着巨大的行李箱,分好几批上了几辆不同的公交车才到了天津站。到站并没有多久就上车了。京津城际高铁非常便捷,只用了半个小时就到达了北京,都没来得及睡一会儿。
下车的火车站是北京西站。在广州火车站竣工之前,北京西站曾经是亚洲最大的火车站。我之前没到过北京西站,与拥挤不堪的北京站相比,北京西站简直是天堂,不仅设施齐全而且容纳能力超强,尽管旅客非常多却并不拥挤杂乱。
从北京西站里面直接乘地铁到达平安里。经过一条非常幽深曲折的小巷终于到达了预定的青年旅舍——瓦当“国际”青旅。除了露天小客厅的设计还比较有情调之外,wada青旅的各种设施实在是非常简陋,而住宿费却堪比“7天”、“速8”等连锁酒店,性价比之低可见一斑。然而旅店是班里同学订的,也没办法,这事儿摊谁身上都这样,没啥好埋怨的。
但是有一点我还是觉得不能理解——店家居然不允许我们的藏族同学入住,说是“不接待少数民族及外国友人”,但是我们亲眼所见,旅店住有不少外国人。这种瞪眼说瞎话、民族歧视的店家真应该拖出去打一百大板!
期待明天能有个好心情。
2012/7/18 晴
早上,我们一行人乘地铁到达天安门广场。但不巧的是,上午有外国领导人莅临,天安门广场戒严了不能参观。因此我们只得改道,步行参观了国家大剧院、人民大会堂、正阳门 箭楼等。中途参观北京市规划展览馆,居然是收费的!之前我们去过的所有城市的规划展览馆包括一些博物馆都是免费对公众开放的。作为一个对外宣传城市文化、树立城市形象的工艺项目,收费的北京市规划展览馆真给北京,哦不,是中国,丢脸。
中午我们终于到达了天安门广场,此时天安门广场已经解除戒严。我们在广场上吃了自带的午餐并拍照留念。天安门广场一如所有书刊、报纸上锁描述的那样气势恢宏、景色壮美,就是人太多了,拍照困难。毕竟是天安门,全世界人民到北京都要来这参观的,人多也是正常的。
下午一点多,我们集体买学生票进入故宫。由于故宫里游客实在太多了,我们只好在门前解散,自由参观。其中有很多旅游团雇了讲解员,我们也就跟着蹭点免费讲解听听。其实无非是书上、电视上说的那点皇家故事,只是结合着眼前具体的殿宇楼阁,显得尤为生动,使游人听得津津有味。
故宫给我的第一个印象是它的午门。午门的城墙高耸,角楼巍峨,色彩庄严,似乎是将外面的世界于与里面的世界完全隔绝一般,在初进入午门的时,午门那
种庄严,肃穆,使人心中油然升起一种对中国古代封建王朝千年历史的敬意。
从太和殿到中和殿,再到保合殿是以一种从比较公开到渐渐私密的做法,十分符合一般建筑的设计惯例。文在左,武在右。文英殿和武英殿的设计也是完全符合当时的思想认识的。内三殿和后花园作为皇帝个人以及嫔妃们可以开始出入的地方,有它自己的“家”的味道。尺度边小,空间感也随之产生了变化,于前三殿相比更加贴近一些人的尺度。无论是碎石铺出的有彩色图案的路面或是青松翠珀,无不体现出贴近于人的一面。但是,故宫的颜色主要为黄色和深红色,虽然这种颜色可以充分的体现出皇家的尊贵与与众不同,但是这种搭配过于耀眼,有书记载,这也是历代皇帝不是很喜欢故宫的原因之一。但也正是由于这种颜色才更好的体现出皇家的尊贵。
故宫给我的最大的感受就是皇权的至高无上,当然故宫的建筑群同样给我深刻的印象。中轴线的布置方式更加体现了封建制度的等级深严,太和殿建立在五米高的汉白玉台基上,富有浓重的封建等级色彩。抛开历史政治不说,单说建筑本身,它代表着中国古代建筑艺术,无论是从建筑的规模,单体的大小,精致程度,材料,及各种手法来说,它都是中国古代建筑的杰出代表。故宫采用的是前朝后寝的布局方式,象征皇权的三大殿被安排在轴线上,内廷在乾清门后。故宫里的雕刻也同样令人震惊,能够很真切的感受到古人的技艺高超,同样体现中国劳动人们的智慧。
2012/7/19 多云
上午我们一行人坐长途公交车抵达奥林匹克公园。步行参观了国家会议中心、国家体育馆、鸟巢、水立方、盘古酒店等。
尽管北京奥运会已经结束了4年之久,但08年的盛事依然在脑中挥之不去。不可否认,北京奥运会给全国人民乃至全世界人民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堪称中华民族历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被称为水立方的国家游泳中心位于北京奥林匹克公园内,是北京为2008年夏季奥运会修建的主游泳馆,也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标志性建筑物之一。它的设计方案,是经全球设计竞赛产生的“水的立方”([H2O]3)方案。水立方给人一种通透的感觉,给人以轻盈纯净的感觉。值得一提的是对膜结构的运用,它的膜结构已成为世界之最。它是根据细胞排列形式和肥皂泡天然结构设计而成的,这种形态在建筑结构中从来没有出现过,可谓领异标新。
相比于水立方,鸟巢的外观带有明显的工业气息。一根根钢筋编织成的鸟巢赋予现代工业化建筑以自然形态的美感。鸟巢孕育着生命,象征着活力,寄托着人类对未来的希望。整个体育场结构的组件相互支撑,形成网格状的构架,外观看上去就仿若树枝织成的鸟巢。与现代最先进的钢结构设计完美地相融在一起。设计者2001年普利茨克奖获得者赫尔佐格、德梅隆的巧妙独特的创意造就了现在的一个地标性建筑。
从奥林匹克公园出来,我们乘公交车抵达清华大学。
清华大学是全国莘莘学子魂牵梦萦的高等学府,是千千万万理科生梦想的天堂。尽管高考已经过去两年,但清华大学在脑海中烙下的印记依旧是那么深刻,不可磨灭。
从正门进去,步入校内的林荫小道。由于时值暑假,校内许多教学楼都不对
外开放,因此我们只能放弃了参观清华建筑学院的想法,改在校园内信步游览。
水木清华是清华园内最引人入胜的一处景地,地处工字厅后门外,四时变换的林山,玲珑着一泓秀水,山林之间掩映着两座玲珑典雅的古亭,正额“水木清华”四字,两侧对联“槛外山光历春夏秋冬万千变幻都非凡境”,“窗中云影任东南西北去来澹荡洵是仙境”。
亭台楼阁,水木清华,校园内的每一处景致都那么精致优雅,散发着智慧的气息,无愧为全国学子梦想中的最高殿堂。
2012/7/20 多云
今天是我整个实习过程中最开心的一天。
今天的参观项目只有一个——798艺术区。早就想去798艺术区去看看,一直苦于没有机会,今天终于如愿以偿啦!虽然我不是艺术工作者,但是偶尔感受一下艺术气息也很不错。
798 艺术区位于北京东北方向朝阳区大山子地区,是原国营 798 厂等电子工业的厂区所在地,1950 年代由苏联援建、东德负责设计建造的重点工业顶目,见证了新中国工业化的历程。798 厂区的部分建筑采用现浇混凝土拱形结构,为典型的包豪斯风格的建筑,在亚洲亦属罕见。随着北京城市化进程的扩张,原属城郊的大山子地区已经成为城区的一部分。自 2002 年开始,大量艺术家工作室和当代艺术机构开始进驻这里,成规模地租用和改造闲置厂房,逐渐发展成为画廊、艺术中心、艺术家工作室、设计公司、时尚店铺、餐饮酒吧等各种空间的聚集区,使这一区域在短短的两年时间里攫升为国内最大、最具国际影响力的艺术区。
798是名符其实的艺术区,其中有很多雕塑、画廊、小店、酒吧等等,在里面能够见到很多符合当代潮流的艺术品。有一个小店叫“陶笛公社”,里面是卖陶笛的。我还是第一次见到这种乐器,吹的,声音很悠扬,也很响。我有兴趣,就是价钱偏贵,最小最便宜的也得八九十,买不起╮(╯_╰)╭。还有个小店叫“熊猫慢递”, 我以前看网上有报道过,到里面见识一下,顾客还真多呢!里面很多熊猫的明信片,连邮戳都是各种各样的熊猫图案。所谓慢递就是你希望对方在未来的哪一天收到你的信,那么他们就负责这件事,保证他在那一天能收到那封信了。当然也可以自己寄给几年后的自己。
一路狂拍照,外面的东西都是可以随便拍的,店内的东西都不让拍照。不过我们要是发现某个画廊里面有合适的机会,就会偷偷的拍几张,哈哈。
再往里面走有一个大个的变形金刚,名曰“混沌金刚”。都是由汽车零部件组成的。还有一个751火车站,以及铁轨和火车头。
我们主要参观了798的绘画、摄影、雕塑、行为艺术和设计。参观798,不仅开拓了我的眼界,提高了审美鉴赏能力,更使我感受到了非主流的艺术气息与现代时尚感,触摸到了另一种有艺术感的生活方式。
来到798,不虚此行,受益匪浅。
第二篇:建筑学认知实习报告
承办单位:xx大学xx级建筑学系
带队老师:xx xx 实习时间:xxxx年x月xx-xx日
实习地点:xx xx xx 报告作者:xx 作者学号:xxxxxxxxxxx 撰写日期:xx年x月x日
■1.实习行程
6.18 从济南火车站出发
6.19 抵达苏州火车站。参观地方:观前街、平江路一带 6.20 沧浪亭、可园、网师园、苏州诚品书店 6.21 拙政园、苏州博物馆、留园 6.22 同里(退思园、耕乐堂周边)
6.23 从苏州火车站出发抵达上海火车站,参观地方:上海外滩、南京路周边 6.24 上海博物馆、龙美术馆、上海当代艺术馆
6.25 上海城市规划展览馆、中国文化宫中国馆、上海东方明珠、金茂大厦、环球金融中心、上海中心 6.26 上海浦东图书馆、喜马拉雅中心、震旦博物馆、浦东沿江一带
6.27 从上海火车站出发前往杭州火车站。参观地方:西湖、西湖周边、国美南山路校区 6.28 清河坊巷景区、国美象山校区、国美民间博物馆
6.29 良渚文化村、良渚博物馆、良渚文化艺术中心(良渚图书馆)6.30 杭州火车站返回济南火车站
■2.实习报告正文
建筑---一部凝固而流动的诗
之所以给建筑下这样的定义,不仅仅是为了粉饰文章,也不是为了故弄玄虚。凝固,是因为建筑在一定意义上,从最初的想法知道落地之后便不在能够有太多的改变,而流动,是因为建筑虽然是静态的,但是人在内部是动态的,同时建筑本身也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发生变化,诸如建筑物外墙的植物有四季的变化,建筑在的风雪雨霜的催生下也是一幅幅不同的画卷。而建筑前两个是建筑与生俱来的特点,也是每一个建筑都会存在的本质属性,建筑的最后一个形态是建筑是一首诗,说它是一首诗,是因为建筑是需要人来品的,品什么,品设计者的意图,品设计者说要带给观者、使用者的感受,品建筑与环境的关系,品建筑与天、地、人的合一之感。
短短的13天的实习,观赏了苏州、上海、杭州三个地方很多的大师作品以及之前遗留下来的古建筑,可以说满载而归吧。之所以满载而归,是因为在整个的观摩过程中,我都是很小心翼翼的,我不敢有丝毫的来玩的想法(这是对于那些有这种想法的人的嘲讽),并且我在看每一个建筑的时候都带有疑问和思考去的。我尽力克制自己在看到优秀建筑时候的激动情绪,这样才可以不至于盲目崇拜,也可以发现每一个建筑的问题,因为必然的我们都知道,任何一个优秀的作品背后都是多多少少有一些瑕疵存在的。而我们在看建筑的时候
也并不是只是看到作者好的地方,也要看到其中不足,否则我们就会走向一个极端,在大师面前五体投地而永远再没有翻身之日。我们来的目的是,学习他,认识他,然后有可能的在未来的某一天能够超越他们,但是远远很多人在理解这个问题上只是五体投地之后便大脑空白,他们也只会在未来的某一天和别人说说,我去过某某地方,又有什么用呢。
我们去的第一站是苏州火车站,虽然很累也有些难以适应南方闷热的气候,但是在苏州火车站的时候还是被打动了一下,因为出站当时出错了,来到了北入口,对面是湖面,湖面后面是一些点点星光,背后就是苏州火车站的折板屋顶,不禁要感动了一番,画面中的支撑部分,即多面体即作为一个受力构件,也作为一个灯光,十分精巧,广场是用两排路灯来界定空间,把人流引入入口。在空间界定上,使用了网格的木材,有一种朦胧美。但是也有两个很不足的地方,一是室内空间太过于宽敞,以至于造成了很多的空间浪费,并且室内的感觉真的配不上它这么酷炫的有诗意的形体。二是广场上面做了很多硬质铺装和大理石地面,对于这样炎热的城市来说,我觉得做一些景观和绿地会更好,也同时会给人们提供更多的可以休闲、休憩的空间吧。
当天晚上我们看的地方是观前街、平江路一带,因为这里是一个小吃街和商业街,而我们最近也刚刚做完商业街的课程设计,所以来观察一下,也是一个趁热打铁的好机会。
观前街的特点是有整体风格为白墙灰瓦,挑檐、屋顶高高的起翘,很有南方江南水乡的格调,并且与现代建筑包括玻璃、金属等结合的也很不错,在绿化的保留以及对于人们休闲、休憩等方面的考虑也是比较好的。总体来说观前街是比较好的一个适合人步行的街道。但是也有一些不太好的地方,比如会在街道的末端有十分现代的建筑,与古街区的融合不是很好,这是一点不足的地方,其他都很好。而与之相隔不远的平江路也让我们暗自佩服,下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平江路。
平江路的特点我想用这几张图也差不多可以说明白了,首先必须说一下来南方发现很多的地方,都很喜欢高一些特别让人心旷神怡和眼前一亮的小植物装饰品,并且精巧程度非同一般,这是北方所没有的。这三张图是平江路的几个特写,第一张图是为了说明这样小巧的植物是多美的好看,放在一个店铺门口,让我们很多的游客都想不由自主的进去看看,当然店铺也取得了这样的效果。第二张图是想表示一下店铺的装饰和与古代建筑的结合,远处是高高的大白墙以及屋顶上面的起翘和黑色瓦片,进出是灯光打出来的店铺,门口有一些装饰的植物,内部灯光采用黄色灯光,一看就给人一种想要进去的感觉。第三张图是想表现建筑和水、和船的一个关系,富有江南水乡的特色。并且在这里要提的一点是平江路虽然那么有名,但是小吃的分量是很少的,远远地战阵了芙蓉街那么商业化的氛围,芙蓉街的感觉就是商业化氛围太浓,已经远远地超过了他的历史和他的建筑,而平江路不是,当我们走出每一家店铺就看到了对面的人家,看到了水,看到了船,看到了灯笼以及远方泛着蓝色彩霞的天空。
沧浪亭给我的感觉是挺大的,但是在里面逛一圈才发现并没有多大,里面的整体格局是复廊和建筑围绕一个大土包,土包上面是沧浪亭,鹤立鸡群。里面的复廊是紧邻着水面,为的是让人们在逐渐曲曲折折蜿蜒前进的道路上,看到不停变化的风景,同时,在一点的地方会做空间节点,妙趣横生。而内部是利用墙以及墙面上的花窗来创造空间,墙面为了加强空间距离,起到分隔而不阻断的作用,而窗子则是作为二者的媒介,联通了空间,也创造了朦胧的氛围,院子里面的花窗都更不相同,即在院子里面找不到完全相同的两个窗子。在回到出口的道路上,虽然身处于一个屋檐的廊道下面,但是可以透过门洞,看到墙壁外面的世界,虽然小,但是里面花花绿绿很有园林的特色。第三张图就说明了这一点。
可园是与沧浪亭相对的建筑群,从外面看他就像是与世隔绝,用大白墙面分隔开,而走到里面的时候才发现里面的空间很大,里面的建筑也是围绕着入口处的大水面展开,而且入口的大水面需要绕过一个廊道进入园区才可以看到,这里不再赘述。其中还有一个比较有特点的部分是,在园区的门口的地面上面会用各种的石头来做这样的一个装饰,四面用蝙蝠,其实蝙蝠本来是红色的,但是随着时间逐渐的褪色了,寓意为洪福齐天。中间是圆形,外面是方形,寓意为天圆地方,立面色彩斑斓十分耐看。
网师园的位置,是出于一条小胡同里面,我觉得在走的过程中,是很有趣的,不是直勾勾的进入园区,也不是那么摆括约的搞的那么宏大的场面,他就是那么低调的着陆在那里,等着人们去看她。当然他也做到了,当我们沿着一个人的身高差不多的屋檐过去,正好下起了雨,雨顺着屋檐落下来,很有情调,而在网师园的入口处,是做了一个开敞空间,院墙同样是用了白色的墙壁,人们在外面是看不到里面的园区的,我想这样做也是为了给人们创造一个世外桃源的感觉,进门是一个世界,在外面是一个世界,进入之后,首先是图三的情形一个轿厅,是用来让以前的挑轿子的车夫休息用的,这个在北方还从来没有见过。然后接着进入的是一个主人开会大空间,这里开会的是男主人,而女主人因为在当时地位比较卑微,所以在这个堂之后,并且这两个堂也有很多的不同,男主人的堂华丽大气,全部采用落地网格窗子,而女主人的则比较封闭。之后进入院子里面,这里是我认为最有意思的部分,院子里面有近水面的廊道相串联起来。首先来到的射鸭廊,这里有一个亭子是春秋天用来射鸭子玩游戏用的,对面是香厅,在夏天的时候会有桂花香飘进来,很有味道,而之前是用丝绸做的,现在呢,换上了玻璃,再也没有那种朦胧的看到室外的景色了,我想这就是后人在破坏他的地方吧。而夏厅的对面是冬季的厅子,因为靠近睡眠会比较寒冷有潮气,所以就做的远离水面,这也是古人因地制宜的地方了吧。在前面远远看去是一道门,反射出对面的风景,而走进去来发现是一面镜子,立面确实空间,这面镜子是全园子的点睛之笔。网师园是众多院子中间,以少胜多的案例,确实是一个很不错的地方。
上面的几张图是一个建筑的细节已经网师园的那几面镜子,后两张立面,一张是地面的铺装的变化,一张是一座小桥,下面的寿字寓意为人走过之后,岁岁平安,年年长寿。
而拙政园我重点介绍的是海棠春坞,因为正如老师所讲,苏州的园林当你吃透一个的时候也就是到了能够全部理解的时候,海棠春坞,我觉得就做的很好,首先,第二张图是海棠春坞,第三张图的白墙之后是海棠春坞,这样介绍的原因是海棠春坞很具有代表性,在造园手法上面。海棠春坞的建筑的左右侧不是直接与墙面对齐,而是留出来一个小院子的空间,来供植物在里面生长,而主体建筑的前面是对称的放着两个植物,说明这是一个官式建筑,地面的铺装是采用海棠的图案做成,建筑的屋顶的屋顶线采用了高高低低的错落的感觉,很有空间感,而在建筑的主建筑往远处看可以看到外面的芭蕉,这就是第三张图片所要呈现的内容,那就是院子的起程转折和空间变化,一步一景,随着人的逐渐走动,来到了图片三的场面,用石头堆砌起来的水塘已经里面的鱼,很有情调。当天晚上去看的诚品书店,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刷新了我对于书店的看法,里面的大台阶,大观景平台以及大的中庭和读书空间以及室内装饰,我不得不说只有有点,真的被他的书店氛围和空间感觉触动到了,如果能够有一间这样的读书的空间,那实在是人生中最幸福的事情了 苏州博物馆是我们看到的第一个现代大师的现代建筑。他的作者是华裔设计者国际著名建筑师,普利策奖的获得者贝聿铭先生。其实从建筑的外观也就可以看到是贝老的作品,因为一般大师都有他们各自的特点,并且每个国家的建筑设计师都有其国家所带来的特点,这一点我会在后来的杭州之行来再一次说明。贝聿铭的作品很显然的特点就是很强烈而体块感觉,比如他的香港中银大厦也是一样采用了十分鲜明的体块的感觉,而这一次作者是采用了八边形的设计母体,在博物馆内部可以找到很多这样的例子,并且他提取了苏州园林花窗的元素与自己的八边形的设计母体相结合,创造出了一个一种使用八边形母体设计花窗的新思路。图片1就很好的说明了他的体块的感觉的思路。同时在设计中作者也采用了苏州园林的造园手法,也就是在周边设计建筑,而中间是大水面和曲曲折折的石桥,只是贝聿铭采用了一种新的思路和材料来做。图片2很遗憾不能表明他的全部的特点,这里是会听到一阵的瀑布的声音,但是一直找不到声源,后来我观察了一会儿发现他就隐藏在图中的那个转角处,这也是设计者比较隐含的设计部分。其他的一点是作者在室内的玻璃下面又加入了一层的木栅格,不仅阻挡了阳光,也加强了空间的层次和特点。并且他设计的很多的作品都是这样的特点,那就是线条感和体快感很强,往往给人们一种很特别的体验和视觉冲击。同时建筑也是错错落落很有空间感觉,也符合中国建筑的特点,近处看有细节,从远处看那就是错错落落的天际线,这是十分丰富的,也是十分动人的,但是我们很多人设计的确实不太好,只是一块大豆腐块,扁平的天际线,带给我们的是一种无聊和忧郁感,这一点在王澍的象山校区我会继续谈。在留园,我们没有过多的逗留,因为时间的原因,我们只是快速的逛了一圈,然后找到我们要测绘的亭子—濠濮亭。最主要的是园林看多了已经没有什么感觉了,所以就直接切入主题。但是每一次测绘都有一些心得体会和感悟,我记得第一次测绘也是傅老师布置的,是在一个暑假测量民居,当时印象很深刻,我和我妈妈在一个上午和一个下午都在测量,测量的过程也是在微观观察建筑的时候,而和爷爷的交谈中,爷爷更加形象的给我介绍了这个民居一步步盖起来的过程,所以当时我既觉得这样的建筑是很好意思的,测绘也是一个十分好的学习的机会,这一次也一样,在逐渐测绘的过程中,也逐渐明白了建筑构件之间的关系,很遗憾的是我们不能测绘大的建筑,因为我知道,测绘那样的建筑在没有工具的前提下,只会很水,所以还不如选择一个稍微简单的一点的来弄明白,但是这绝对不是我为偷懒,请读者理解。
最后一天是参观了同里,同里是一个小镇,很有特色,有水有船有古镇,是一个不错的地方,退思园就在同里里面,第一张图片是退思园整个的平面布局,最左面是门厅,是典型的以少胜多的案例,虽然是不大的一块地,但是设计者却利用纵向的尺度来加强整个进入园林里面的流线,让进入的人感觉并没有那么小,而这样的结果是最后留出一大块水面来做景观和空间,并且内部做的很有意思,立面伸出一个船枋,来破了大片的水面,使得整个空间特别灵动,也就是图三所呈现的场景。而图二也是整个园林区别于其他园林最主要的一个特点,那就是作者十分疼爱自己的老婆,在哪个封建社会中,专门为自己的妻子设计了特意设计了这样一个庭院,这在封建社会的园林中是很少会遇到的。
然后我们在同里的街区里面闲逛,发现同里这个地方的商业化氛围也是十分浓重,果然也最终产生了他一排死气沉沉的状态。在一个短短的街道,就足足的排列了20多家相同的餐饮店铺,这样的空间怎么可能是活跃和适合游人的呢。并且立面对于一些重点的单位保护的也不是很好,一片死气沉沉的状态,但是即使这样我们也可以从里面学到我们需要的东西。这是同里里面的一个堂的半亭,之所有选择这样的角度拍摄,是因为这个角度很有层次感,近处是地面铺装,代表了这个堂的特色,也是有一定的象征意义,中景是半亭子,半亭子屋角起翘很特别,十分玲珑而飞扬,下面垂挂红色灯笼,最下面有植物进行点缀。远处是漫道山墙上面的茂盛的植物,而最远处是在白色的天空下,层层叠叠、错落有致的白色山墙,山墙上面是黑色的瓦片做压顶。这样一幅美丽的图片我想每一个人都会喜欢的吧。
第二天我们离开了这个古城。
上海,我想对于大部分来说都是很熟悉的。但是对于我这样不喜欢闹的人来说,上海终究不是我的菜。大一的时候就去过上海,感觉这个城市太现代了,以至于节奏太快,活在其中的人太累了。不过这一次,比上一次我来的时候时间更多,也看得更多、更深刻。并且这次来了,也近距离观察了学过的超高层建筑和著名国际大师的建筑作品。
第一天我们晚上去的是外滩,因为想看看外滩的夜景,这也是我几年前没有看到的遗憾,但是当我看完以后后悔了,确实,很华丽,很美,但是我认为这个建设是有问题的,也是规划者没有考虑到的,因为我们的印象中的上海就是东方明珠,就是个有这两个球串联起来的建筑,但是请看第一张图片,我们看到的已经不是了,我们看到的是一群建筑,而上海东方明珠已经不在鹤立鸡群,相反,他在逐渐淡去,随着周围建筑对他的冲击,他已经犹如古代的皇宫立面的冷宫中的妃子,他昔日的光彩早就被环球金融中心和上海中心取代了,本来那么好的城市代表性建筑,被这样的一团这么一搞,一瞬间就是去了他大气华丽的外观,就我个人的观点来看,我更加喜欢第二张,这张图我故意没有拍太多的其他的建筑,只保留了上海东方明珠,虽然少了很多的华丽的外表,但是整个天际线和城市是美的,也是有秩序的,现在的情况就是随意发展,恨不得把所有的建筑都拔高。当你走到外滩的时候,你会感到自己真的是位于高楼大厦的水泥建筑中,这种感觉是压抑的,并且地面都给了车,人只能在凌空的高架桥上面行走。我觉得这是城市发展的一个失误。
与浦东的超高层建筑群遥相对望的是浦西外滩的万国波兰建筑群,从图片上,我们也可以看到这个地方是很有外国的小资情调的,放佛自己置身于巴黎的街道上面,旁边是欧洲而古典建筑。这些建筑的体快感和形象都十分的棒,一直保留到今天,并且利用的也很好,十分的有观赏价值。
上面几张图片是上海博物馆的,是我们在到达上海的第二天参观的。从外表来看,建筑耳是采用大理石表面做成,下面为方形,上面为圆形造型体量。在入口处设计了一个梁柱交接的结构体系,上面做玻璃网格顶棚,在两个做了绿化来美化入口,而且为了加强入口的感觉,在这个入口凹进的墙面上整体采用外挂的玻璃幕墙,使得入口显得很通透。随着入口进入建筑,会看到第二张图片的亲近,是一个远远地大透光顶,这样说最上面的一层圆形体量的反应。下面透着通过圆形顶棚投下来的光芒,周围采用回廊,四周是展厅,在细节的处理上也很有特点,比如回廊的转角处会有这样的植物下垂,给人带来心旷神怡的感觉,这样说第三张图片看到的景象,第四张图片是一个螺旋楼梯,扶手经过处理显得很华贵、第五张、第六张是我特别注意的一个设计细节,如果一般处理的话,我们会直接对齐,让墙与楼梯间合并起来,整个空间都是封闭的室内的空间,但是作者在这里专门设计了这样的一个空间,不仅可以疏散人流,同时准备进入展厅的人们可以看到这样的一束光,同时在一些角度可以看到天顶的顶棚,这是特别好的空间。内部展厅就是大空间的划分,不再赘述。
在这里我不得不提出一点我自己的看法和对于这个现状的反应,这些东西是开完世博会最后遗留下来的场馆,有很多这样的现在处于一个荒废和无人用的状态,很是可惜。于是不得不说,当初设计这些的时候并不考虑他日后的使用,因此才会造成这样的浪费。所以必须强调对于建筑可持续性的利用、尤其是重要场所以及很可能会造成人员丢失的场所的,否则日后他会变成对于土地和资源的一大部分浪费。
下面这个地方--当代艺术展览馆也是由国际著名大师对一个废弃的厂房进行改造设计的,从他整体的外观可以看出来,烟囱被赋予了一个大温度计的意义,屋顶还可以看到废弃的红色器械。从下面的建筑则是比较现代,内部空间很赞,进入入口宛如一条蜿蜒而上的游龙吸人眼球,但是由于还在装修便不能过去看,上到顶层我们看到倒数第二张图片的场景,很有空间感,也很有层次,因为这个建筑在网上已经了解过,并且部分开放,所以只看了一部分,在屋顶层,是可以出去的。他的问题与苏州博物馆一样没有绿化,根本不想上去,因为实在太热了,我耐着头皮上去看了看,看到了作者描述的可以看到黄浦江的景色,但是却与效果图差的很远很远。这是一点设计的不足吧。总体来说,空间还是很舒服很大气的。并且在游览的途中,我特别关注了一些装饰性结构的做法,也学到了不少东西。
龙美术馆的特点是保留了一个铁路轨道和中间的高架,而新建的建筑是以一个对于老建筑的尊重的姿态来与老建筑和谐的统一起来,左右两个体块在三层相连,一侧是展览,一侧是会议室,并且在体块、立面等处理上面都使用了拱形这样的空间,很有特点,素混凝土和玻璃结合起来也是很有感觉得,在朝着黄浦江的一侧使用了大面积的玻璃窗来加大了景观。并且在立面的处理上面,使用了右图这样的表面纹理。因为内部不开放,所以在当时我们没有能够进入内部。但是他与旧建筑的呼应关系以及他使用拱形交互所产生的灰空间值得我们学习。
上海规划展览馆比较普通,但是里面的陈设和资料的保留以及与游客的互动都很棒,这里不赘述。
中华文化宫里面的中国馆,下面的裙房的建筑功能更内部空间从图片四可以看出很有空间感,也很大气,在照片上面看到的中国文化宫也差不多是这个样子,但是我一直好奇,他的结构真的是那样层层叠叠的吗,到最后我进入建筑内部才发现,并不是,图片三表明了一切,下面的并不是承重构件,而是作为排气设施。同时,建筑的空间利用效率也是特别低的。只有一层裙房和10-12层可以使用,其它层都是不对外开放,也是不能使用,当想到这里,不禁要问,这样一个耗资巨大的建筑,等世博会结束之后,就这样萧条了,和世博会其他场馆一样根本没有考虑到日后会不会真的能够一直使用下去。这两个我觉得都是作为这样一个大型的、很有代表性的建筑不应该发生的错误。
这三个建筑虽然在外滩看起来很很不好看的,但是在近距离的时候还是被震撼到了,尤其是第二张,很有视觉冲击力。并且在金茂大厦的地下车库看了一下也是被震撼到了,宛如进入海底隧道一样,那灯光和装饰绝对不是我们平常可以看到的。
在去浦东图书馆新馆的路上,我看到了一个图一的居住小区,从远处看,就是像一座城堡一样,虽然是欧洲风情的居住小区,但是形成一定规模之后,确实也很好几分格调,并且周围做了很多的景观来衬托这个小区,提升了小区的逼格。从远处看浦东图书馆和在网上看到的效果图几乎一样,建筑好像漂浮在一片森林之上,安藤忠雄在做这个建筑的时候就故意的让底层变得通透,让其他层变实。整个建筑从外面看起来就是一个方盒子,让我有点很不服气的感觉,怎么一个大师就组成这个简单的样子,但是当我真正进入里面的时候被深深的折服了。建筑立面是围绕中间的中庭而组织,中庭有一个自动扶梯直接通到3层,一个步行楼梯直接通到二层,我还疑惑为什么这么做的时候,我就故意上到二层去看看,发现二层全部是为了儿童准备,而儿童作为一个单一的建筑对象,应该相对于图书馆全部的服务对象来说,属于很少的,所以就做了步行楼而其他的部分却是为了更多的人服务,因此做了直通三层的自动扶梯,假如让我们来做的话,肯定是会直接做成通到相同的层,上去之后,有个很多空中的连通的通道和大平台。中庭的两个露天的采光小花园也很有特点,小花园垂挂在上空,直通室外,扩大了建筑中中庭的采光效果,很有特色。而在每一层都有在靠近中庭蒙上了一层白色的穿孔折板,这样做,不仅使得空间变得朦胧,也减弱了空间里面的噪声,有一种朦胧的美感,十分符合日本人的设计风格。而中庭与阅览空间是用回廊连接着,每一个阅览室都是途中的样子,十分有特色,不像我们普通遇到的那种阅览室,阅览室,采用坡道、大台阶、和方盒子阅读空间,十分富于变化,刷新了我对于图书馆建筑的看法。看到这里不仅赞叹,安藤忠雄的设计高超之处。
喜玛拉雅中心最主要的特点是他的立面做的很有意思,一部分是用了网格,网格立面抽象了汉字的某些笔画拼接而成,而另一部分是用了宛如山谷一样的表面与之结合起来,而山谷之上还有很多的深蓝色开窗,进去之后也是很宛如自己置身于山谷里面一样的空间感觉。从内部看的时候宛如在童话世界的城堡里面看世界一样。再加上下面有孩子们在玩游戏,更加活跃了这个空间的整体氛围。
我想借着最后一张图来说明一下浦西的发展,浦西的城市天际线,我觉得是很糟糕的,呈现没有天际线,或者不注重保护天际线的状况,很多的不同的建筑建筑类型和建筑单体冒出来,搞的城市的天际线和特点全无,与背面的外滩建筑群根本毫无关系,这样的我觉得是特别不对的。但是图二的建筑我说十分喜欢的,就单体而言,很有层次感,白色的建筑表皮配上一条一条的竖向玻璃,十分美观,并且高高低低的特别有层次感,我觉得这个建筑是设计的特别好的。但是整体来看,高高低低的没有一点韵律,也没有一种控制他们的统一的秩序,这个是比较可怕的。
离开上海的时候根本没有任何的不舍与没有什么留恋,不像我在苏州走的时候,总是会又很有的画面浮现在脑海里面,那种感觉是很好的,因为我特别爱那些小院子,那些小品植物,但是上海没有,上海终究不是我的菜。
在短暂的高铁上面停留了一段时间,就来到杭州,人称上有天堂,下有苏杭。在苏州除了天气有点不习惯以外,其他的东西都是很不错的。
首先看的就是西湖的景色,说实话西湖我没有花很大的力气去研究,也没有很认真的看,也就是简单的体会了一下西湖的风光,在游览西湖的过程中,注意到了一些地面铺装的特点,这里采用的是一个荷花的图案。
在沿着南山路一带游走,注意到了很多的这样的小酒吧、小咖啡店,十分感人,他们往往一层两层的样子,掩映在树林中,与环境融合的很棒,内部往往是组织一个小庭院供游客喝茶、休息之用,步行的踏步与植物连接起来,让人宛如走在树林中,十分有诗意,和苏州的那些小品和建筑有异曲同工之妙。并且这样的小空间往往在晚上的时候能够吸引不少人来,但是也不是特别大量的人流,否则他就失去了他的气氛和格调。
国美南山路校区,听说也是王澍设计的,第一幅图片是他的一个主入口,感觉有一点压抑,给人一种盛气凌人的感觉,但是里面的空间感觉还是不错的,正对着的大台阶,两面墙壁爬满了植物,顺着建筑的右面的小道下去,会发现原来建筑是整个底层架空的,只是前面是大台阶,顺着小路过来,是图片三呈现出来的建筑态势,整个是一个包围的弧线,很有空间引导性,立面也是弯曲的,很有特点,同样采用架空的形式,下面是水面、荷花以及水中自由游动的鱼儿,回头看是进来的主要建筑的后院,立面是一棵树,树与建筑已经融为一体,十分和谐。图二的曲面建筑的下面是一个图书馆,图书馆的入口处有一个小院子,是为让人们休息使用的,也就是下面第二张图的样子,里面分隔空间十分微妙,因为是曲面所以前面是图书室,后面同样用弧形的片墙分隔空间与小院子结合起来共同形成了丰富的阅览空间,最后参观的是一个展览厅,看看图片自然不用多数。
清河坊巷子给我的感觉是整体的氛围是商业街应该有状态,不是太商业化,两边是白白的墙和高高的压顶,压顶的山墙高高低低,错落不一,十分由南方江南水乡的氛围,但是整体有点土气,不是十分的现代,并且对于这个街区的开发和保护不是很好,有很多的不知所以的西洋建筑,并且是后来人新加的,这让我十分不解
王澍的象山校区,总体来说,我觉得在中国很多的大学里面已经算很好很好的了,里面对于材料的应用和对于建筑空间的理解都是比较好的。但是也肯定会有很多的问题存在。图二的问题是反映了建筑中屋檐的利用的勉强,这个屋檐是一个钢架整体的瓦片架在钢架上面然后与建筑硬生生的交接起来,我觉得这一点是很勉强的,也是有点故作姿态的嫌疑,第四张图是整体感觉还是可以的,但是近处看确实不太好。二三张图片是图书馆就是第四张图里面的锐角空间,以前设计不觉得不好,现在遇到了,真的觉得是这是一个不太让人喜欢的空间和角度吧,里面王澍的利用也是种了很多的树木,但是很明显的不足就是无人问津啊。第五张是反映了大坡道,空间感觉是很好的,但是立面的很多开窗是没有太多道理,以至于很不好用的。第六张是很好的我觉得,对于材料的把握,已经屋顶的设计都是很不错的。第七张是对于光的把握我觉得有一些欠缺,尤其是左面一个大大的体快凸出来,有点怪异。第八张图片同样是对于这个设计的肯定和赞美。第九张图片是反应了一个问题,那就是本来很好的窗子,感觉很不错,对于室内的空间也是很好的,但是硬生生的被一层模型和模型架子堵上了。我觉得这是设计师在设计时候没有考虑后期利用的失误,也是人们对于这个好端端的建筑不好好保护的双重原因导致的。最下面的图同样反映出几个问题:一是开窗开洞我看不出来设计师的任何考虑,并且开的洞口其实特别丑,破坏了他原来的建筑,而是在结构上,暴露结构是很好的,但是这样的暴露未免有点勉强和生硬吧。第三是很多的建筑空间其实是没办法使用的,采光和空间利用率上面是很差劲的。所以这些都是他在设计上面没有很好的考虑的部分,这也是我们国家在追求商业化建筑中的一个很大的弊端,追求效益而往往忽略了设计,但是王澍的这个作品,我自己认为已经很不容易了,毕竟那么多垃圾作品,出现他这样的一个已经很有启示意义了吧。
看日本设计大师隈阱吾的作品,我觉得是对于我们国人的一种讽刺,人家利用瓦片能够利用到极致,我们不可以。在参观他的作品时,我深深地感受到王澍的作品局他的差距所在,这里的差距我是在细节设计方面。这个作品也是坐落在象山校区,但是在一个僻静的土包上面,再看到建筑的时候,首先是不知道怎么上去的,细细一看,才看到路是沿着土坡逐渐上升的,而不是直接直勾勾的爬上去,来到建筑前,才知道已经关门,因为之前在网站上也看到过这个建筑,有一定了解,所以也没有关系了。在外面看建筑给人一种超凡脱俗和精致的感觉,很多的瓦片都挂在铁丝网上面,和安藤忠雄的图书馆的那一层折板铁丝网有异曲同工之妙啊,都是很朦胧的感觉,建筑整个是黑色的,很肃穆,建筑的屋顶是互相交错的,有体块的感觉,很符合中国建筑高高低低错落的那种体快感,上到建筑的屋顶,俯瞰整个建筑群,一片美好。在最后一张我想说的是,同样对于瓦片的利用,他是直接铺到地面的,可以说利用的很巧妙也很舒服。在第二张图就是我说的细节对比,王澍的建筑是直接把结构暴露在外面,并且没有规律特别巧妙,而日本设计值是用了两个钢梁,与立面结合起来交错,取得了结构与立面的统一,这是十分巧妙的,也是十分高超的技术。
在良渚文化村,我们看到了安藤忠雄先生设计的良渚文化艺术中心,感觉看了一番之后,和在照片上面看到的差不多,构成感觉特别好,对于水面的处理十分干净利索、体块采用素混凝土,十分好看,内部空间处理是十分简约的,但是不失格调。在参观了一番之后,最大的感悟就是他对于素混凝土的发挥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并且整体的体块和环境处理都采用同一种三角形的母体,有一种秩序在控制整个建筑与环境。
最后参观的建筑是良渚博物馆,根据他的平面图就可以看到整个个建筑的样子,都是矩形母体的组合,中间穿插四个庭院,流线组织是十分清楚的,整个建筑没有太多粉饰,就是渐渐地几个块,却取得了十分惊人的效果。
至此,关于这个实习期间的建筑参观已经全部说完,其中有很多我自己看法和感悟。第一个是我觉得每个城市都有他的特点和内在,并且这样的氛围会对他们的环境、环境中的人、环境中人的做事方法都有一定的熏陶。苏州的建筑是很含蓄的也很优雅,苏州人也是,他们做建筑的时候,那些店铺等等也都是十分注重细节的小院子、小园子处理都是十分精巧的。而上海人就是比较时髦,感觉骨子里有一种瞧不起外来人感觉,所以上海的建筑也是让你五体投地的跪倒他的脚下,所有的建筑都是朝着高处走,恨不得冲破天空。而杭州也是有着苏州一样的精致、含蓄,有一种水的柔美,但是他的园子又没有那么多,所以他有一种不依赖园子而带来的美感。
我觉得对于一个设计师来说,很重要也很难能可贵的地方,就是要去品味建筑,去从一个自己的角度去看建筑,而不是走马观花,也不是在其中肆意妄为的玩耍。往往有很多人就是因为太过于追求自己的享受而做不到这一点,参观建筑对于我们每一个人来说都是不同的,有的人看重的是这个角度,而另外一个人看的是别处,所以每个人对待一个建筑的角度和关注程度也是不同的。这些都是十分可贵的地方。希望读到这里的人们能够去慢慢的品味我的意思,去真的学建筑,而不是被动的去看建筑。而且看建筑一定是要身临其境,我们现在处于21世纪的信息化时代,想要在网站上面找到一个建筑很容易,但是真的能够体会他们却很难,所以走到建筑外面看看建筑与环境的关系、建筑的场地处理,建筑的外表皮、建筑的材料、材质、材质的质感,这些都是在图片上面体会不到的,走到建筑里面,去体现光,体会空间感,体会一个个的窗子所带来的的对于光线的控制和变化,这些才是作为一个做建筑的人所要深刻去体会、理解和掌握的。
所以还是告诫大家能够多去看看自己应该去看的,少一些年少的无知和狂妄,少一些功利主义的追求,多一些认知,多一些对于自己专业和理想的追求,这样才能受益一生并为我们国家的建筑作出贡献。
第三篇:建筑学认知实习报告
建筑学认知实习实习报告
南京,苏州与上海建筑认知实习报告
大三的暑假,我们开始了与以往美术实习不同性质的认知实习,这是一个让我们切身了解建筑的好机会,作为建筑学的学生,理应对世界的各种建筑有一些了解,虽然不能走遍世界的每个角落,但是总是要通过其他的途径进行了解。作为建筑师,开拓眼界尤为重要。此次建筑参观实习使我扩大了视野,了解了建筑设计发展动态,进一步认识了中国古建筑,体验城市形态,感受城市建筑的尺度,可谓受益匪浅。让我更深一步的了解理论与实际的差别,更好的领略建筑艺术的魅力。在此文中,我重点对四类建筑进行了分析与对比,分别为纪念性建筑,展览建筑,教育建筑主要针对建筑系馆,还有商业建筑。
商业建筑之上海新天地与南京1912 一.上海新天地
1.地理位置
上海新天地位于上海市中心卢湾区的太平桥地区,淮海中路南侧,黄陂南路和马当路之间,毗邻高雅繁华的淮海中路及黄陂南路地铁站和南北东西高架路的交汇点。2.空间形制
新天地的核心空间是一条南北向长条形广场,被正中东西向的兴业路分为南里北里两个部分,北里由多幢石库门老建筑组成,并结合了现代化的建筑,以展现新天地的国际元素。南里则在拆除部分旧建筑的基础上新建了一栋总建筑面积67888平方米的购物,娱乐,休闲中心。3.空间特色
新天地保留并改建石库门而形成传统里弄空间之变体,把新的生命力注入这些旧建筑,以符合时代需求,在整体规划上保留北部地块大部分石库门建筑,穿插部分现代建筑。南部地块则以反映时代特征的新建筑为主,配合少量石库门建筑,并由一条步行街串起南北两个地块,整个新天地区域的核心即是串联南北地块的步行广场,通过这个条形空间,原有狭窄私密的传统里弄空间被部分地敞开,形成了区域的公共活动中心,公共性较强的零售商业和饭店沿此布置,在步行广场的周边则保留了旧的城市肌理。
4.设计手法
环境元素新旧相容而非相融,在建筑改造上,针对经营场所的需要和功能,对原有的住宅建筑,如修枝剪叶般作出有条理地改动,拔去几幢房后,曾淹没于弄堂内一座漂亮的荷兰式建筑便跃然而出,拆去违章建筑,市区不多见的弄堂公馆开始重见天日,这样,被保留下来的旧建筑各呈特色,彷佛一座座历史建筑陈列馆,仍旧是石库门,外部空间依旧是青砖步行道,红青相间的清水砖墙,厚重的乌漆大门,雕着巴洛克风格卷涡状山花的门楣,仿佛时光倒流,重回当年,而一步跨进室内,却是又一番景象,原先的户隔墙被全部打通,呈现宽敞的空间。5.巧用材料
保留下来的石库门由于历史较长,加之过度使用,缺乏保养,早已面目全非,部分必须重建,石库门建筑的清水砖墙是基本特点之一,为了强调历史感,设计保留原有的砖瓦作为建材,一个旧字,其代价远远超过了新砖新瓦。在建筑细部和新老交接处大量使用具有现代性的材料和手法,为怀旧的环境气氛注入了时代的气息,大至建筑综合体的整片玻璃幕墙,小至街头的路灯都可以感受到现代的设计手法,而非简单的恢复或者延续旧的环境,如街道的铺地,材料使用了拆房所得的旧砖,但是与花岗岩和水泥板块相配而形成全新的构图,新天地在旧城更新中对环境设计的启示是非常重要的,新天地大都是以一种忠实保存城市传统文化的角色示人,可谓是有创意地解决了旧城改造的经济和人文效益的矛盾。
作为一个大型的示范性旧城中心区公共空间开发项目,新天地的设计成功地运用了地区原有的特征符号,赋予其全新的功能和空间秩序,从而塑造了古朴与现代相得益彰的新环境,新天地从根本上说是新的!可以说它是用旧建筑的瓶装了新城市活动的酒,更可以说它是用新的环境设计观念的瓶装了旧城市环境元素的酒。
二.南京1912街区
1.历史地理与空间形态
南京1912街区紧邻的长江路是南京的明国建筑文化一条街,沿路分别有人民大会堂,江苏省美术馆,南京市图书馆,总统府,梅园新村等等,除了在建筑风格上与新天地有明显差异之外,还在于南京的1912是在原有零散的明国建筑基础上,通过设计建造新明国建筑群,将新旧两类建筑巧妙的安排在一个社区里面,并使之以L型的分布状态紧紧围绕在总统府周围,由 21 幢民国风格建筑及“共和”、“博爱”、“新世纪”“太平洋”4 个街心广场组成,而新天地是完全利用原有建筑形成的院落格局,翻新改造,基本是修旧如旧,整新如旧,两个街区一个是新建,一个是改造。
由于南京1912的大部分建筑需要重新设计,设计中采取了折衷主义的手法来复建新民国建筑,具体来讲就是带有民国符号的现代建筑。2.材料运用
青砖作为建筑传统回归的一个重要载体,在这里得到了很好的运用,在这里青砖被当作为艺中特殊的设计语言来增加亮点,大胆尝试,采用了各种手段,有拼花,45度斜砌,镂空等等,尤其窗户的结合部都有着非常出彩的设计。
上海新天地的青砖采用的是英国式的沏法,局部用红砖点缀,新天地是用色,而1912则是用形。4.空间结构
上海的旧式弄堂相对狭窄的空间组合,复杂的建筑结构诸多缺点在这里成了设计师发挥想象的有利之处,这些打破平衡的节奏感正符合现代建筑的某些特点,也符合现代人口味的空间组合。比如说设计中将两栋距离很近的楼用玻璃盒子连接起来,或是讲里弄的部分路段与其接近的建筑围合在一起,形成建筑的内院,非常巧妙,但是由于南京1912的很多新民国建筑是后来设计建造,已经极大的满足了现在功能的使用需要,这种新天地的大胆做法并不多。
相对于新天地狭窄曲折的弄堂,南京1912的接到就宽阔不少,行走路线也相对明确,而且在新明国建筑设计时,就已经有意识的在新建筑和老建筑之间形成一个缓冲带,围合出了几个空间节点,而且设计者特意设计了一个高18米的塔钟使之成为整个街区的制高点,为L型的街区创造了视觉中心。
3.建筑形式
屋顶:到了民国时期,开始讲究中西合璧,对传统建筑的坡屋顶进行改良,因此,在1912的新民国建筑设计中,大量采用了坡屋顶,作为两层的低矮建筑,除了造型的需要外,更有保温以及排水等功效,同时顶部加以老虎窗,更丰富了顶部造型。
阳台:这里的阳台同时出现在上海的石库门建筑和南京的民国建筑,与现代意义上的阳台有明显的区别,这种西式小阳台是传统建筑在于西方建筑慢慢融合的过程中形成的,无论从外形到装饰,亦或是方位朝向都与我国的传统建筑是有区别的。
青灰色的墙体是南京1912最具特色的标志性建筑及色系,红色墙体是南京1912最原始的建筑及色系,原滋原味,起到点睛之笔。无论尖形屋顶还是弧形的门窗,都有着中西文化的合璧,建筑物之间用透明玻璃廊桥相互连接,充分体现了历史与现代相结合的特点,玻璃、钢构、青灰砖及红砖都是南京1912的主要建筑材料,在中西文化的结合之下产生的现代时尚元素,古朴典雅的民国建筑、五光十色的异国情调,烟灰色调为主的老式洋房里,包裹的是最前卫的摩登生活,英式小楼和小阳台也是南京1912典型的建筑风格,从图上分析,整个商业体是“L”型,其动线成井字或着田字型双动线,主动线围绕整个建筑群外部,次动线围绕整个建筑群内部,简单明了。
展览建筑之上海博物馆,苏州博物馆与宁波博物馆
一.上海博物馆
1.总体介绍
上海博物馆地下一层半地上五层高度,市政府办公大楼与广场使北面显得重要,南面正对延安路也显得重要,东西面又遥对空旷绿地仍显得重要,而且屋面的第五个立面同样十分重要,都是环境空间的视觉中心。2.体型特征
设计的四周能见的方体基座与圆形放射的全方位体型相结合,形成鲜明的体型特征,四个方向的高耸拱门方圆相间又使建筑轮廓创造特别 个性,设计还考虑东西两翼的延伸,来增加延安路,上面宽,强化南北轴线的方向性,使之达到不凡气势。体现了中国传统的宇宙观,展示了一种天地均衡之美,上下五千年时空循环升华之力。‘天圆地方’组合,创造了圆形放射与方形基座和谐交融的新颖造型,带来了特有的空间轮廓,给人以回眸历史、追寻文化的联想,引发人们对形象与技术碰撞后产生的建筑文化魅力的关注、憧憬。” 从远处眺望,圆形屋顶加拱门的上部弧线,整座建筑宛如一尊中国古代的青铜器。3.建筑与景观
考虑到同广场空间成片绿化空间的融合,设计方形的台阶式建筑,逐步 上收,其四周平台绿化,把广场东西的绿化引伸向上,直至博物馆建筑屋顶上的绿化,形成绿化中心点。建筑与空间按功能要求,巧妙地采用室内室外空间有机组合,下部大而上部逐步减少的建筑构成来创造 建筑与广场的空间尺度关系,使人具有亲切感、层次感。
方圆的自然交融还可产生丰富艺术气息的过渡空间,达到远观有鲜明的建筑轮廓,近观有空间序律。结合下沉式广场与出入口的不同标高台阶,空间 更为活跃建筑与广场、车道博物馆同人民大道、人民广场”字形相嵌。
设计在北面组织平交与下沉的立体组合使人流达到方便安全,并以平台踏步、绿化花坛、雕塑小品,作导向与对景,还利用广场的开阔对人 流疏散起缓冲作用,按陈列展览的不同功能分别出入口,南面以延安路开拓绿化广场,以人车分流的立交,组织人流与车流分别出入。同 时均考虑残疾人进出之通道。
二.宁波博物馆
1.建筑风格
宁波博物馆采用的是新乡土主义风格,这种建筑理念是在对建筑非人性倾向的反对中诞生的。它没有一成不变的规则和设计模式,而是在设计中尽量使用地方材料和做法;同时要符合现代生活,用现代技术,有时代感。
宁波博物馆的建筑在很多人看来更像是对建筑的设计,而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工程建筑。深层的人文思考随处可见。在空间中营建时间的感觉,获得同环境的更高层次的和谐,营造出这样一个东西参半,向往传统的江南建筑。2.设计理念
一般来说,对传统文化的回归、继承有两个思路。一个是从地方的建筑形式上出发,照搬或是符号化地出现在现代建筑上。还有一种是从建筑的内涵出发,去研究传统建筑形式所形成的原因,从这些内在原因出发选取为我所用的内涵。宁波博物馆建筑反映出这种设计理念的一些痕迹,即在新乡土主义风格中体现对传统的时代解读。
宁波博物馆建筑本身承载了宁波丰富的文化信息。远看它没什么特别之处,就是一座灰房子,很平和。走近它,看到的是一幢“半山半房”的建筑。主体三层,局部五层。主体二层以下集中布局。两层以上,建筑开裂,微微倾斜,演变成抽象的山体。这些山体以这一地区低矮丘陵地貌为特征,避免过度设计。这种形体的变化使建筑整体成微微向南滑动的态势。一抹水域横贯主入口大通道,并向北环绕在建筑外围,蕴涵宁波历史从渡口到江口再到港口的发展轨迹。而在建筑内部,两层以上为一个高低起伏的公共活动平台。从建筑整体分裂出五个单体,营造出宁波历史文化街区的氛围和园林建筑一步一景的意味,集展示、休闲、观光于一体,实现博物馆文化与建筑文化的有机结合。3.形体材料
宁波博物馆采用简洁的长方形集中式平面布置,就现代博物馆功能需要而言,这是一种效率较高的组织形式。宁波博物馆的外墙是最吸引眼球的地方。
外立面的开窗法以及装饰性外墙采用浙东地区瓦片墙和特殊模板清水混凝土墙。瓦片墙的面积约占整个博物馆外墙的一半。立面外墙面整体垂直中又各具微妙倾斜.其中垂直处采用“瓦片墙”,倾斜处是特殊模板成型的清水混凝土墙,这些旧砖瓦来自宁波周边地区,大多是宁波旧城改造时存留下来的,相当于把宁波历史砌进了博物馆。主要有青砖、龙骨砖、瓦,甚至还有打碎的缸片。年代多为明清至民国期间,甚至有部分是汉晋时期的古砖。这与博物馆本身“收集历史”这一理念是吻合的。
这样一个新建造体系接续了“循环建造”的中国传统.因为这类砖、瓦、陶片都是自然材料,是“活的”,为建筑产生了一种和谐沉静的气氛。这些旧建筑材料如果不回收,并被创造性地再使用,就不能体现它们特殊的价值。瓦片墙只是博物馆的一道装饰性外墙,使建筑在达到特殊的地域文化意味的同时,获得更佳的节能效果。这个颇具特色的瓦片墙是工匠一片片堆砌起来的,清水混凝土墙最后选用了江南随处可见的毛竹。因为,毛竹在中国承载了很多的人文色彩。竹是江南很有特色的植物,它使原本僵硬的混凝土发生了艺术质变。如果采用大理石等材料,成本将会非常高。它们将记忆收存和资源节约合二为一了。就像中国园林的建造,宁波博物馆特殊的材料做法使它已经变成了有生命的环境。十年后,当“瓦爿墙”布满青苔,甚至长出几簇灌木,它就真正融入了历史。
三.苏州博物馆
1.设计背景
由于选址的特殊性,贝幸铭在做博物馆新馆的设计时,提出了不高,不大,不突出的原则,新馆的设计采用地下一层,地面也是以一层为主,局部二层,忠王府古建筑作为苏州博物馆新馆的一个组成部分,与新馆建筑珠联璧合,从而使新馆成为一座集现代化馆舍建筑,古建筑与创新山水园林三位一体的综合性博物馆;新馆成功融入了历史街区,也给古城老区带来了新的活力在苏州博物馆新馆的设计中,设计对环境极为重视,没有造成冲突,而是在和谐中寻找中国建筑特别是苏州建筑的现代之路。2.区位环境
苏州博物馆新馆毗邻的拙政园,忠王府,狮子林等传统园林建筑,贝聿铭在设计中吸取了传统园林造园手法,传统园林追求自然山水,形神兼得的苏州博物馆新馆建筑空间环境意趣,园景模仿自然,布局灵活多变,因此,在设计中把叠石,理水,树木以及周围环境上的成景,借景条件作为重要因素考虑了进去,这一点成为新馆最大的特色,也是和其他地方的博物馆不同之处。3.整体布局
新馆巧妙地借助水面,与紧邻的拙政园,忠王府融汇贯通,成为其建筑风格的延伸,新馆建筑群坐北朝南,被分成三大块:中央部分为入口,中央大厅和主庭院,西部为博物馆主展区,东部为次展区和行政办公区。
这种以中轴线对称的东,中,西三路布局,和东侧的忠王府格局相互映衬,十分和谐,新馆与原有拙政园的建筑环境既浑然一体,相互借景!相互辉映,符合历史建筑环境要求,又有其本身的独立性,以中轴线及园林!庭园空间将两者结合起来。
新馆布局上延续了江南院落式的布局方式,在现代几何造型中体现了错落有致的空间关系。
4.建筑材料
虽然形式布局上都是借鉴了江南院落组合,但在建造之时,建材的选用并没有用传统的木料,而是用钢和玻璃取而代之,新馆与江南传统民居十分统一,苏州传统的建筑是青瓦屋顶,但贝幸铭选择了意相近形相远的灰色花岗石,在下雨的时候,灰色花岗石便会便成黑色,如此,未取当地一物则苏州古典建筑中的黑,白,灰全有了。5.造型艺术
苏州博物馆新馆里到处可见三角形,菱形和平行四边形的几何构成,贝聿铭在设计建筑时,将坡顶设计成几何形体,在形式上继承了传统古建的斜屋顶,又突破了传统大屋顶在采光方面的不足。
新馆建筑空间的造型是群体建筑,在整个新馆的中央大厅和西廊的展厅处,各有两处突出的方形建筑,以适当的高度出现,并且通道直接通向博物馆的各个展厅,主体建筑是由复杂的几何形体组成,主体建筑顶部则是现代建筑中常出现的方盒子,方盒子像雕塑一样穿插在主体建筑之上,建筑主体之间的穿插使得本来就有高度差异的个体以适当的比列关系融洽成一个整体,其中,三角形是贝聿铭设计中最常见的,也是他最喜爱的一种形体,因为三角形给人以稳定,刚直的感觉,在新馆里,我们仍能在大厅中看到两个倒三角形,比如在检票入口的建筑屋顶部有所运用,屋顶的框架线由大小不一的正方形和三角形构成,新馆的形式给人以简洁,抽象,有力度,符合现代主义提倡的简化性。
苏州博物馆新馆外观呈几何形,极具有现代特征,并且从苏州博物馆新馆向外看去,便会发现新馆坡度与远处苏州民居的屋顶坡度是一致的,贝幸铭从苏州地域性元素提取一部分,并与巨大的三角形,矩形等几何形式组合在一起,给人强烈的几何雕塑外形,这种现代主义建筑几何雕塑的外形,干扰了人们对苏州传统建筑的印象"中国的建筑是融合的,感性的,柔性的,而苏州博物馆新馆在外形上给人的感观是单纯,机械,理性而刚性的。6.空间环境
庭院以水池为中心,四周环列建筑,从而形成一种向心,内聚的格局,使人感到开朗宁静,与传统假山处理不同的是,新馆的假山的处理是现代式的抽象手法,并没有用古典园林中的太湖石,而是用大小不一的石头排成一排堆在水边,自然形态为美,与几何图案式!简洁的现代庭院相人在造园中,形成以壁为纸,以石为绘别具一格的山水景观,呈现出清晰的轮廓和剪影的效果,贝聿铭设计这片石景,同样取意于中国山水画的意境,他用水阻隔人与石,就是不让人在石边留影而破坏了石的尺度感和整体的气氛,同时营造出一种,隐喻的意境,只是与传统园林中的假山有所不同的是,游人不能参与其中,只可远观,而不可裹玩矣。
新馆的庭院可以说是在整个博物馆中最吸引人!最出彩的地方,在这个庭院中,无论游客站在哪个角度,都能够一览无余观看到整个庭院空间形态的变化,先是被南面一组现代建筑群整体几何形体和错落有致的轮廓线所吸引,灰色花岗岩的屋顶在天空衬托下呈现出现代建筑构造的风韵,北面舒缓的苏州传统建筑形体及天际线,很显然地形成了比较,水,是组成园林的要素,中国园林的重要特征之一,古人认为水为园林的血液,水在新馆中的运用主要在庭院内的大面积水景与室内莲花池水景,再加上水中浮萍,营造出天地无限景的意境,水中有莲,有鱼,有盆景,处理手法虽然现代,但从中也可看出传统园林造园常用的元素,新馆庭院中的水面属于静态的。7.景观节点
桥在园林中的作用除了实用之外,最重要的是起到了连接作用,桥可连接风景点,点缀风景,增加园林情趣和意境美,苏州博物馆新馆中的桥,也是精心安排的,直线和折线的交叉,放置在庭院的中心,虽然采用的是平桥,通过折线的形式,也能感受到曲桥的曲折宛转,蜿蜒在水上,加上石栏低矮,给人感觉简洁轻快,与其说是人在桥上走,到不如说是人在水上走,同时,桥把水面隔成一大一小水面,使大的水面更加大,小的水面更加悠远。
苏州园林中亭最多,素以亭多著称,有园必有亭的说法,由于亭的形态多样,极为丰富,可谓古代建筑中美的一个符号,作为现代主义的庭院这种符号当然是不能缺失的,苏州博物馆新馆中的亭也是别出心裁,双层玻璃顶并覆盖木饰贴面格栅,结构柱上放置照明灯具亭悬于水面,北可观石与桥,东则有建筑与松梅,南则于建筑大堂的亲水平台以及建筑立面互为对景,西侧则有竹林做背景,这样以亭为中心,营造出另一番意境,也是对中国传统园林造园的一种解构与重组。
8.新馆庭院对传统园林的借鉴与创新
传统园林追求自然山水的意趣,园景模仿自然,布局灵活多变,因此,在选址上总把自然的山,水,树以及周围环境上的成景,借景条件作为首要因素考虑进去,在自然山水上加以改造整理,结合建筑,假山,花木构成园景,古代匠师们运用他们长期积累下的造园手法,在咫尺山林内再现了室外桃源的美景,达到了小中见大,以少胜多,闹中取静令人陶醉的效果,这一点仍为苏州博物馆新馆的设计提供了借鉴,贝聿铭从苏州的地域性文化中提取到的只是一些地域性符号,色调以粉墙黛瓦为主,进入馆内取自古画景观图式的庭院山水布局,八角塔身内部造型的展室,巨大的漏窗,苏州园林中的假山叠石,与几何形体相互组合,这种象征手法是装饰性的,从处于建筑的雕塑性外表,实质上还是西方现代主义建筑的处理手法。
设计是需要借鉴,同时也需要创新,对传统的借鉴,可以使得我们在历史中找到我们的坐标,找到我们的回忆,但如果只是一味的追求模仿与复制传统,我们只能迷失在历史当中,设计本身没有标准答案,也不可能完美无缺,新馆的建成,在引起广泛的同时,必然也会引发更多专业评论而带来更多的启示,9.内部空间环境
使得空间变的丰富,空间的形式往往与功能有密切的关系,所以,在功能许的条件下,适当的做一些空间的变化,可以破除空间本身的单调,从而借助相互之间的对比使得空间丰富而多变。
比例不同的空间,不同的形状都可以给人不同的心理感受,空间形状结合着功能和精神的要求可以给人特殊的感受,例如,贯穿西侧展区的走廊是一个相对细长的空间,由于纵向的方向感比较强烈,可以使人产生深远的感觉,这种空间形状可以引诱人们怀着一种期待和寻求的情绪,空间愈细长,期待和寻求的情绪愈强烈,在其它的展区空间中,除了矩形的空间,还有一些其他形状的空间,这些空间也会因为其形状不同给人以不同的感受,如中间高四周低的展厅空间,一般给人以向心,内聚的感觉,而八边形的展厅形成环状空间,给人一种向导感,诱导人们沿着空间轴线的方向前进,设计师在空间的中心位置放置了一个展品,更加加强了这种感觉,此外,这种简约的设计风格保证了空间应用的效率, 展示作为博物馆的基本功能,展示设计不能仅仅限于有限空间的追求,空间内各部分的比例尺度与我们是密切相关的,尺寸与人体尺度之间有恰当的配合将是最基本的要求,满足了这个要求,人们才能感觉到展示空间的舒适,新馆空间设计的艺术性使得观众在参观的过程中增加了艺术性的感受。10.空间序列组合
平面布局上对传统园林的借鉴,直接导致空间的序列组合也与传统园林相近,新馆内部空间的布局采用了传统园林中常用的欲扬先抑的手法,实际上就是用空间大小的对比手法,这种手法是苏州传统园林最为常见的形式。
在通往主体空间的前部,有意识的安排一个极小或极低的空间,通过这种空间时,人的视线被极度压缩;但走到高大的主体空间时,豁然开朗,从而引起人们心理上的振奋,比如,从门厅在进入展区时,要经过一条狭长的走道,走到尽头,便是一个较开敞的公共空间连接着两侧的展厅,再往里走,穿过狭窄的通道,又可见一较大空间的展区,如此二三,为空间增添了许多趣味。
新馆的内部空间,并非完全是矩形,也有八角形的展区,不同形状的空间之间也形成了对比,虽然不如前一种方式对比强烈,但通过这种对比使得单调的空间得以变。
苏州园林的布局方式对苏州博物馆新馆在内部空间形式上,序列组合上都具有启示的意义,平面布局是关系到建筑的整体结构和布局的全局性的问题,表现在建筑的布局上,主要体现在不用传统的中轴对称的规则布局,完全按照功能的需求,穿插不同形式的空间,苏州博物馆新馆,其空间组成比较复杂,就整体来看似乎很难找到一条明确的观赏路线。
我们可以把它划分成为几个相关联的子序列,其入口部分为一个序列形式,中央大厅部分基本呈环形序列形式特点,西部展厅部分则兼有串联和中心辐射两种序列形式的特点,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新馆的布局是借鉴了传统园林的一种综合式空间序列形式,从苏州博物馆新馆平面上分析,我们不难看出整个博物馆的展示空间都是划分成几何形,以矩形和八边形为主,每个主题展厅都是一个矩形,每隔一段距离就会有一个较大的八边形展示空间。
纪念性建筑之南京中山陵与大屠杀纪念馆
一.中山陵
1.群体布局
中山陵的总体布局、空间尺度吸取我国古代陵墓建筑的特点而又有所创新 ,因地制宜地采用了沿中轴线次序展开、均衡对称的格局。中轴线上 ,博爱坊、神道、陵门、碑亭、祭堂和墓室 ,形成一系列收放结合、大小不
一、连续渐进的空间场所 ,创造出一个个引人注目的中心 ,有肃穆、崇敬、奋发的空间序列。2.设计手法
(1)传统意境的营造及礼制的运用
采用了中国传统的中轴线,把孤立而尺度不大的牌坊、陵门、碑亭,祭堂和墓室贯穿其上,给人一种庄严肃穆的感觉。整个空间形态形似一座钟,暗示着中山陵是一座警钟,告诫世人要警钟长鸣。
(2)建筑造型和细部设计的运用
整个中山陵的建筑、小品全部都是中国传统建筑构件的运用,例如牌坊、墓门、碑坊等;色彩也是用的传统的素色,体现出淡雅和庄严的氛围。比如祭堂,祭堂现在通常称灵堂,是一座融合中西建筑风格的宫殿式建筑,外壁用香港花岗石建造,堂顶是中国传统的重檐歇山式,上盖蓝色琉璃瓦。用青色的琉璃瓦有其一定的含意,青色象征苍天,青色琉璃瓦乃含天下为公之意。
(3)传统建筑材料的重视
虽然利用的是国外的技术,但是显露在外面的全是传统建筑材料,例如牌坊、墓门、碑亭、祭堂、墓室、墓塘、屋面,这些“木构件”都是用钢筋混凝土浇筑和塑造的。(4)在传统元素应用上的创新
将传统建筑形式与现代审美相结合,譬如在它的牌楼后面,种植了大片的草皮和大量的雪松,以一种开放的感觉代替传统中国陵墓前石人、石马带给人的局促感,从而更加接近自然、接近群众。
二.大屠杀纪念馆
1.总体构思
南京大屠杀纪念馆新馆着意表达的情感变化是:从战前压抑与紧张的不安定的气氛到荒凉悲戚凝重而压抑的气氛再到长时间压抑后爆发的愤怒最后对和平的向往。老馆营造的是“荒凉悲戚凝重”的氛围,新馆扩建后有效把老馆表达的情感连贯在一起。
在总体构思上,新馆是要通过不同的建筑形体设计、整体环境安排来体现“战争、杀戮、和平”三个概念。纪念馆的平面布局映现“和平之舟”,象征和平;立面形体设计成两把“折断的军刀”,隐寓正义战胜邪恶;“铸剑为犁”的纪念碑作为尾声,表达了中国人民祈求和平的良好愿望。2.造型设计
大屠杀纪念馆各个区域部分的造型,主要运用体块的组合、错位和墙体来塑造。在设计中采用了三棱椎、长方体等简洁的几何形体,并在表面赋以坚硬的花岗岩,以示稳固永久。体块主要运用在纪念馆的入口、新馆史料陈列厅及西侧馆藏交流区。
纪念馆入口部分以黑色花岗岩饰面的长长的三棱椎体块配合十几米高的《家破人亡》雕塑展现,突出于周围环境。史料陈列厅地上部分造型为斜插入地面的三棱椎,入口正面形式为长方形,门厅部分为玻璃幕墙。斜屋面成阶梯形,面层采用花岗岩、级配碎石和草皮间隔铺装方式,屋面可站立人群,形成了倾斜状集会广场。
馆藏交流区形体为多个长方体,干挂蘑菇石饰面。“墙”作为一种建筑元素,被纪念馆大量运用。老馆以浮雕墙为主,如劫难、屠杀、祭奠等浮雕墙,外观色彩为石材本色,体量均不大,与老馆建筑规模及色调相协调。新馆纪念馆以墙为载体,配以文字、裂痕、浮雕等装饰手法来表现,如和平广场设计了刻有“V”字的“胜利墙体”。这些墙体通过围合,组织了一种限定的“界”。老馆采用残缺的、破损的墙体围合遮挡,形成有序的空间。新馆则采用方整有力的墙体围合,在入口广场,所建纪念馆屋顶的两侧和纪念公园的水体旁,都设计了长长的清水混凝土墙体,使用墙体围合来隔开城市喧闹,较好地创造了宁静肃穆的环境。3.空间布局
纪念馆的总体布局主要围绕主题中的情感变化来安排。共分为三个功能区域:东面为入口大型集会广场和新馆,主要功能是集会和历史资料的展出;中间为纪念馆老馆(万人坑展览馆)、祭场及冥思厅,主要功能为对遗址的纪念与哀悼;西面是和平公园,主要功能是表现和平的美好,对和平的向往。
布局的安排采用中国传统园林空间布局形式,特别是老馆非直线式的流线使悼念者缓步行进。新馆运用半开场—封闭—开场的三个空间组合,其中与外部环境相对隔绝的空间为悲愤与和平悼念气氛的创造提供了良好的前提。新馆巧妙结合地上地下空间,由地上延伸到地下,上下共三层,其中地面一层,地下二层。
展馆地上部分为尖刀造型,东端最高处离地面18米。地下斜型的展馆设计增大了地下展览馆的空间,营造出不平常的氛围。参观流线从地上到地下再回到地上,由下层空间走向抬高空间,空间序列由低向高,象征从屈辱走向胜利、由战争走向和平。4.设计主题
在纪念性的表达方式上,纪念馆采用了象征手法,主要体现在广场的设计上。老馆的广场,营造了沉重、压抑、凄惨、悲愤的氛围,广场周边一线青草表达生与死的鲜明对比。
新馆的入口集会广场地面材料采用的是灰色碎石渣,材料上摈弃老馆所用的鹅卵石,设计者的目的在于改变老馆广场上不能行走的缺憾,让行走的人们聆听历史的声音。
教育建筑之同济与湖大建筑系馆
一.同济大学文远楼、明成楼与 C 楼 文远楼
文远楼三层框架结构建筑,从平面布局到立面处理,从空间组织到结构形式,都大胆而成功地运用了现代建筑的设计观念和方法。(1)不对称的体量设计
文远楼的整体方案从平面布局到整体形态塑造,完全是现代主义设计原则的经典体现。非对称的功能平面原则在这里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平面按功能灵活布置,立面为不对称设计。大空间位于两端,中间为教室、办公等小空间。靠近入口处为阶梯教室,以利于疏散,在主立面上开窗,直接反映教室地面起坡情况。
外部体量组合灵活,体量的纵横虚实处理得当。以大面积的玻璃窗来显示无承重墙的框架结构,用简洁平整的立面来突出玻璃、钢材与混凝土的材料特点等等。几何长方体的组合叠加,暗示了建筑的功能分区。三围反透视的体量,使建筑不再有古典建筑的对称里面,取而代之的是丰富的体量与空间的塑造。(2)内部空间简洁
内廊式布局文远楼建筑内部流线简洁流畅,走廊、楼梯宽阔,并在细节处施以装饰。建筑内部由中间的走廊串连起各功能空间,是典型的现代主义建筑做法。(3)简洁又不失传统特色的装饰
通风孔的图案取自中国的勾片栏杆,壁柱顶端的纹饰如传统云纹,反复使用的小方块母题,像中国传统建筑的榫头。它不单纯是一座现代主义建筑,也积极探索了如何体现中国传统建筑特色的问题。2 明成楼
明称楼建于 1985 年,主要由戴复东设计。明成楼体量雄浑,外面饰有废铁屑与陶土烧制成的深红色面砖,也被大家称之为红楼。(1)不对称的体量设计
平面看上去基本对称,但由于主入口并不是对称放置的,造成了空间中心的偏移。依据不同的内容及活动进行组织布局。以进厅为主核心,东面是三层教师行政用房,围绕着一个次核心———多功能厅布置办公用房;西面是两体段四层教室及教学辅助用房,两体段中间底层为图书馆,二层为中庭,中庭西部为阶梯教室兼会场。形体上高低错落,变化有致。(2)丰富的室内空间营造三个围合的内院
明成楼的图案是围合式主题的平面布置基础上的变异。中心消遣的建筑体量是明成楼的突破。建筑的平面由于地形的限制,布置成了三个围合的空间,中间是进入门厅后围合的露天内院;西边是教室、图书馆和报告厅围合成通高的钟庭;东边是周边布局设计的办公区,在一层围合成一个展览空间,屋顶开启天窗。三个围合的空间处理手法截然不同,体量上的对比以及空间标高的不同,使得室内空间非常丰富。
明成楼在空间格局上形成在建筑长向的序列空间,但建筑师却把交通流线垂直于序列空间设置,有意打破建筑的空间序列。在功能上建筑分为两个区域,一是教学区,另一个是办公区,由两个围合庭院组成。互相呼应的围合空间在体量上的对比以及空间标高的不同,导致了平面中心对称性的消解。这种手法与鲁道夫设计的建筑系馆非常相似。三维反透视的手法运用在了入口空间的处理。与文远楼有异曲同工之处是入口空间的中心偏离,由于有体量高矮的对比,形成了非对称的透视效果,使入口给人以侧面进入的感觉。(3)设计别致的楼梯
楼梯从主体中分离出来,使其可通达屋面,做成整体体块的装饰件,这一点在 C楼的设计中有所延续,只是明成楼的楼梯在端部采用了 1/4 圆处理,显得与众不同。(4)寓意深远的“钟庭”
图书馆屋顶上的大台阶是整个学院的核心,可以用作各种用途、方式和规格的交流,并有一个寓意“兼收并蓄”的名字:“钟庭”,以示“大同”。明成楼浑厚的体积感加上深色的面砖,让人看了就会联想到柯布的昌迪加尔的粗野主义的手法,在入口大厅屋顶设计,也会让人联想到朗香教堂的蜷曲屋顶。3 C楼
C 楼由青年建筑师张斌、周蔚设计,主要为教研、展览之用,内部也有咖啡厅、书店和设计院。它偏在校园一角,在二楼与明成楼相连,前面有一个下沉广场,主入口通过一个拱桥进入。
(1)空间分化的组织逻辑
“三明治”式的摩登造型作为主体部分的研究工作单元布满南侧三至七层的所有楼面,是一个静态匀质系统,只有阳台和窗户的组合,才产生稍许凸凹变化。中间是贯穿东西的连廊系统。连廊北侧是一个动态穿插的复杂系统:
导师工作,机动工作单元,楼梯服务单元被作为两个大小、质感、构成各不相同的异质单元“接插”在不同的高度上;之间被三个流动的叠加虚空所包裹。(2)光线成为建筑的主导
居中贯穿东西的连廊系统C 楼的核心是居中贯穿东西的连廊系统,它是一个多孔的系统,其中包含了一部贯穿所有工作楼面的直跑楼梯,以及一系列上下贯通的光井,充足的有些肆意的天光和连续弥漫的空间,使它成为所有师生的交往场所———一个充满不连续情节的随机空间,它容纳了所有的可能性。(3)丰富的公共交流空间
中庭北侧连续叠加的室内下沉榕树园、三层的竹园及屋顶室外桦树园,丰富了内部空间,同时虚实的套叠,使得建筑成为整个环境的过滤器,而且创造了充足的公共交流空间。(4)形体表现弱于材质表现
夺人眼球的新颖材料建筑材料的多元化也是 C楼的特色之一,为了达到空间从不透明到透明的不同变化,建筑内部使用了大量的钢材与玻璃,支撑结构部分主要为清水素混凝土面,给人以工厂的冰冷感,暗示着这是一个生产建筑师的流水线。
事实上在市场经济高度繁荣的今天,以同济大学为代表的商业性质浓郁的中国现代风格,就是这样的流水线教育的产物。而各单元的外皮分别使用了透明平板玻璃、半透明 U 型玻璃,抛光不锈钢板等工业化材料。建筑师过于追求材料带来的空间的透明与半透明,使材料成了建筑的主角,而违背了密斯追求材料的纯粹性、突出空间的主题性的原则。
二.湖大建筑系馆
1.群体布局
主要包括层次性、整体性及延续性,该建筑是由法学院和建筑系共同组成的一个群体建筑。法学院主要强调功能使用, 外形趋于严谨, 面积控制得很严,建筑系则主要以体现丰富的空间为主, 强调提供足够的场所引导学生思考, 增进师生交流。虽然二者性格截然不同, 但是强调建筑群的整体性以及与周边环境相融合的设计理念则是该建筑作品成功的关键所在。
首先, 该建筑属于校园内的一个子层次, 与周边环境相协调, 体现出自身与校园内部文脉的联系,其次, 建筑群本身也具有层次, 并且二者间保持了形式上的延续与完整。在群体建筑的设计中, 不仅仅是形式上某个符号的复制, 空间的联系与形式上的连接更是设计的重点。法学院东面与建筑系馆西面间距特别小, 廊桥建立了形体的联系。法学院的底层为架空车库, 中部三层采用退后的阳台, 形成一种虚的吸纳感;建筑系馆平面西侧逐步后退, 于是这条通道逐渐被打开。二者在 5层同时考虑了空中花园, 减少了建筑的压迫感。从整体上看, 把厚重的两个实体通过界面复合处理, 形成了虚中有实, 实中有虚的咬合关系, 从形态上加强了二者的群体联系。2.形体特色
设计者通过对立方体的切割与复合的处理手法来强化建筑的形象特征, 实现形体上的凹与凸, 空间上的实与虚, 并借助流动的影象、变化的光影、穿插的形体来塑造多维的空间。以结构体系,围护体系,和交通体系,空间体系作为建筑的焦点, 保证公共空间与交往空间。功能用房则多以灵活轻质隔断处理。室内空间过渡自然, 没有明显的界线。
建筑由单一同质形态衍生出多种教与学的可能性, 通过内与外的一致, 塑造一个厚朴的本源空间形态。这种同质性包括不同公共空间形态的一致, 也包括室内外材质的一致, 并通过单一同质形态为学生提供了思辩的场所。建筑的北向为学校主干道路,平时嘈杂喧嚣, 通过北面的整体实墙可以构筑强制性的心理及视觉屏障, 进而营造出一种过渡场所,由整体实墙面刻意分离与界定, 中空部分吸纳人流。建筑的边庭之外, 形体的凹口恰好形成了一个天井式空间, 成为公共空间的点睛之笔。3.材料取用
外墙材料对一个建筑的性格和气质有着决定性的作用, 材料选择合理能给人以震撼力的效果。该建筑另一出彩之处便是立面材料的使用。之所以选择水刷石, 这是源于维特鲁威的坚固之说, 人们都渴望坚固庇护的本能。
在校园内, 有数千棵香樟与红枫, 形态优美,而建筑采用湘江中的石子为材料, 运用水刷石这种传统工艺为外墙, 正是对周围环境肌理的一种反映, 并给人以坚固稳重的感觉。广场的铺地也采用水刷石, 真正做到建筑与大地的结合, 仿佛建筑是从土地中突然长出来的。外墙的石子具有奇妙的漫反射效果,在不同季节、天气和阳光角度下可以表现不同的色泽和感觉。4.建筑元素
(1)墙
墙可以承载光影,通过墙的阻隔、分割与围合,可以阻断外界的喧嚣与繁杂。由于基地南北面宽不大,而东西面相对较宽,考虑北向为学校主通路,喧嚣异常,通过北面的整体实墙可以构筑人为的心理及视觉屏障,同时营造一种过渡场所由整体实墙面刻意分离与界定,中空部分吸纳人流。(2)桥
桥是人类技术与艺术的结晶。东立面为面迎湘江的主立面,在空中庭院上配以引桥,南北贯穿,花园中植上桂花树,形成视觉焦点。在桥上行走,重点在于过程的感知,强化了空间序列,达到心理舒缓的目的。(3)交流场所
由于工部大楼以通用大空间为主,转化为建筑系馆后,如何避免简单的廊道空间而创造更适合交流的内。在设计中没有框囿于传统的功能分区,而是通过对建筑系师生的心理行为调查分析,认识到建筑系馆内部很多功能空间存在着复合性,建筑系馆是教与学的核心,学生与老师都渴望交流与沟通。
在设计中综合运用边庭、小中庭、空中连桥等组织功能空间,以实现“功能异化” ,如研究室、讨论室、评图室与空中庭院在视觉、交通上融合,使活动与空间一体化。边庭 可以过渡内与外,巧借外景,聚散人流,展厅与休闲交流边庭融为一体,使之成为立方体的呼吸器。而且建筑系馆的内庭是视觉与交通的双重中心,结合边庭与观光电梯共同营造流动的空间,并激活场所。
设计初始,我们探究最多的就是建筑系馆的内涵到底是什么,是为满足普通教学科研用房的种种功能之叠加,还是设计成一个向学生展示各种流行元素的容器亦或是给学生提供一个激发思维的场所,最终我们认 为由单一同质形态衍生 出多种教与学的可能性才是设计建筑系馆的目的。
相比于同济建筑的独霸性,再相比于交大建筑与艺术系的共享性,湖大建筑系更是与众不同,它与法学教学楼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一组建筑群体,别有一番韵味。
经过这次的认知实习,看了这么多建筑,在对同类建筑之间的差异化有了一定的了解的同时对不同建筑之间的共同点也学到了些许,应该是不虚此行吧,此文重点对以上四类建筑做了详细的对比分析,或深或浅,亦算一些自己的认识吧。
参考文献
[1]商业空间设计 刘利剑、周海涛、张健、等 [2]贝聿铭全集 林兵、贝聿铭、卡特•怀斯曼、陈大卫[3]草图建筑 齐康 [4]博物馆建筑设计 邹瑚莹 [5]创意改变城市 充满活力的上海新天地 杨宝祥 成志军 [6]贝聿铭苏州博物馆新馆的空间环境研究 马远 [7]上海博物馆新馆设计 邢同和 [8][1]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设计分析 王娟芬 [9]建筑系馆设计研究 张蕾 [10]有室之用_湖南大学建筑系馆 魏春雨
清华大学出版社 电子工业出版社 东南大学出版社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中国知网 中国知网 中国知网 中国知网 中国知网 中国知网
第四篇:建筑学实习日记
中南大学学生实习日记
学院名称:土木建筑学院基地名称:中建国际设计(深圳)股份有限公司学生姓名:何夏龙
1203060210
2010年8月9日 星期一
今天是实习入职的第一天,这次有机会在上海的中建国际实习,并且和学长在一起工作,实在是一件很开心的事。
中建国际真是很有名啊,我也是学长跟我说起过,没想到真的就进来实习了!上午的时候公司的BP给了我一些资料和表格,处理完已经是下午了。我在学长的带领下参观了一下公司,并且熟悉了下部门里面的同事前辈们。然后观察了下大家的工作方式与任务,回到家,知道明天开始要好好的学习、聆听了。
2010年8月10日 星期二
我的负责人姓郭的设计师,今天第二天,我只是帮忙做了一下排图的工作,参与了盐城第二附属医院的ppt制作。做ppt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不像在学校随便做来演示方案的ppt,这次做的是竞标用的。徐工对我和其他几个实习生的要求都很严格。这样做了一天下来,我学会了很多不知道的ppt命令,也初步了解了演示文件的做法。2010年8月12日 星期四
今天开始协助工作室里的同事建模。
出来实习才知道真正做项目的时候,甲方不仅仅只关心建筑的使用功能,他们往往也十分重视建筑的外观。同时,由于经济要求的限制,造型又不能做的太有创意,不是想做成什么样就做成什么样的,毕竟实际项目是有预算的,无论是设计的形式,还是各种材料的运用,甲方都会把他们转化成对于实际金钱的转换。
但是我们在学校里面做设计的时候往往是模仿最流行的设计理念的手法。不过这样的一个矛盾是,有可能这些华丽的外表已经严重脱离了自己的设计,只是一些华而不实的最求。我想我一定可以通过在这里积累的事迹项目的经验,使自己更加深入的理解建筑设计。
2010年8月13日 星期五
今天郭工分给我单独一部分建模的任务,由于之前都是协助同事们共同建模,所以我还不是很确定自己是不是可以胜任单独的任务,不过我想只要我认真完成,总会越来越熟练的。
于是我上午的时候安静的在一边建模,午饭之后,我把建好的模型拿给对面的同事看,他也来自湖南,虽然已经在这里工作了很久,但是为人很亲切,我无论有什么问题都喜欢先问他。他给我指出了模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我也发现了自己在建模的时候一些不好的小习惯。果然还是要与别人交流,如果只是闷头一个人干,是很难自己发现这些问题的。
2010年8月16日 星期一
上午一直在看cad教程,了解了主要的结构建模步骤。
首先是从主菜单进入人机交互建模,内容是
1、各层平面的轴线网格,各层网格平面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
2、输入柱、梁、墙、洞口、斜柱支撑、次梁、层间梁的截面数据,并把这些构件布置在平面网格和节点上。
3、各结构层主要设计参数,如楼板厚度、混凝土强度等级等。
4、输入作用在梁、墙、柱和节点上的恒、活荷载。
5、定义楼面荷载标准层和各层上的楼面恒、活均布面荷载。
6、根据结构标准层、荷载标准层和各层层高,楼层组装出总层数。
7、设计参数、材料信息、风荷载信息和抗震信息等。
8、对上一步所建模型进行检查,发现错误并提示用户。根据上下 层结构布置状况作上构件连接。
第二步是楼板楼面的详细布置,主要内容有
1、各房间预制板布置
2、楼板上开洞口
3、修改调整各房间楼板厚度
4、设现浇悬挑楼板
5、设置各房间错层
6、布置砌体结构的圈梁
这一步也是把前面建模和后面各设计cad联系的必要的一个操作步骤。
第三步,生成荷载信息
1、在各荷载标准层上修改调整各房间的恒、活均布面荷载数值。
2、楼面荷载传导计算,生成各梁与墙及各梁之间的力。
3、结构自重计算。
4、恒活荷载向底层基础的传导计算。
最后,各类荷载的显示校核,打印输出。
2010年8月17日 星期二
CCDI绘图用的主要软件是里正,跟天正一样相当于CAD的一个插件,我用了好久的天正,突然改用里正了,很不习惯。
午饭的时候郭工和学长跟我细讲了下里正的优点:
方便改图!尤其是大的设计院和大的公司,几个人往往会来回改那么几张图,这样的话使用里正就比天正方便许多。天正毕竟做出来的东西都是块,如果另一个人更改的话可能会造成一些问题,比如填充消失啊,弧线变折线啊。但是里正就不会,基本算的上“完全兼容”CAD,而且里正精简了一些CAD的命令,比如C就取代了原来的CO,毕竟这两个键位隔得比较远,快速作图的话会不方便。
听完学长和郭工的介绍,我决定要好好练习里正了。
2010年8月20日 星期五
这两天都在练习里正,毕竟是基础嘛,一定要扎实了。我从公司数据库里下了一张比较简单的住宅平面图来作样图练习,画了一上午才画好两个房间,因为昨晚回去以后又看了会书,我知 道了首先画图的时候应该建个图层。比如说,轴线是一个图层,通 常是用红色点划线来表示,也就是说这张图上所有的轴线都是这样 表示的,墙体、门窗、楼梯、细部、5
文字、标注等都应各设一个图 层,颜色的设置最好是有所区别,看图和绘图以及修改时都会很方 便。所以我一开始很认真的设置了图层,照着书一步一步做下来,虽然是慢了点,但是熟练了以后速度一定会提高的。
010年8月25日 星期三
这里的每一个人画图的速度都相当快,我站在旁边看得时候,往往是没看到他们敲击任何命令,只听到劈里啪啦的键盘声和滴 滴的鼠标点击声,图形就很快的出来了,而我却连他们的画图思路都还没看明白。学长跟我一个办公室,不懂的经常去问他,他人很好,只要他会的都告诉我。当然,在他们忙得时候我不会去妨碍他们的工作,我一般都会把不懂的问题先 记下等到他们谁有空的时候,就拿去问个明白,画图的问题是逮到谁就问谁,学长还借了几本书给我看,都是关于一些相关软件的教程。
2010年8月27日 星期五
今天又到周五了,下午的时候郭工叫我晚上一块去打羽毛球,原来公司里面每天都有活动,是叫“CC的爱”俱乐部,因为我们公司简称就叫CCDI,哈哈,这俱乐部太形象了。
每周一是瑜伽--,每周二篮球,周三貌似没有,周四是看电影(就是找个会议室那投影仪放),周五打羽毛球。
公司在上师大附中包了个厂,很多人在里面打球,想起来我来实习前,大四下学期还和班上同学一起拿了系里面的羽毛球冠军~~~虽然我只是个打酱油的。。
打完球已经是八点多了,跟大家吃完饭回到家都快10点了。想想这两周的事情,觉得实习真是个有趣而且长见识的事情,而且公司里大家都很和睦,气氛很不错,萌生了留下来的念头。
2010年9月2日 星期四
我终于知道晒图是怎么回事了,今天主任给我三张图,是硫酸 纸的那种,让我拿到一楼的图文设计室去晒图。下去后我把图给了 那里的工作人员,跟她说各晒两份,就先上楼了。回去以后,主 任问我图晒好了没,我很奇怪的说,刚送下去,他说图很急,让我,下去等着,晒好了就拿上来,我心想那要等到什么时候。可没想到 我到了图文设计室,看见已经有两张图已经晒好了,这也太快了,我以前一直以为晒图是一个相当复杂的物理化学反应过程,可没想 到跟复印一样简单,只不过用的是一种特殊的黄绿色的纸,把硫酸纸覆在上面,放进一个能放出紫光的机器里过一遍,图就这样晒好了。
2010年9月9日 星期四
今天是我来中建国际实习一周月~这一个月里面基本上把相关软件都熟悉了一遍,对医院的相关流程,对大型公共建筑的相关规范都有了个比以往都深刻的多的认识。
这一个月来对我的影响真的很大,首先不睡懒觉了,每天8点起床,和住在一起的学长一起去公司;其次专业技能得到了提高,加深了对建筑尤其是大型公共建筑的认知;最后与公司、部门里的同事前辈们培养了良好的感情,这对即将步入社会参加工作的我来说是十分重要的,我感到来中建国际实习是一件荣幸并且幸运的事情,我要继续努力,不让那些关心我鼓励我的人失望!
2010年9月29日 星期三
最近一直很忙,我的作图速度和认知能力得到了部门里的一直认可,在这短短的20天已经参加了3个项目。换来的就是空闲时间变得十分的少。上周居然每天都2、3点才回 7
家。。我的工时居然达到了恐怖的110小时!!
虽然这样但是我觉得很充实,每天跟着大家一起忙碌的工作,为着公司的利益和自己的前程而奋斗,没有什么比这更加美妙的事情了!
终于快到十一了,部门里还想邀请我出去玩,呵呵。但是我婉拒掉了,十一是该回趟家看下父母了。
祝我一路顺风~~~~~~~~
2010年10月9日 星期六
十一长假结束了,虽然是周六,但是要调班。。
节前参与了一个大型项目的前期规划,十一大家都在好好调养休息。现在,又要开始奋战了~!
来吧,让加班来的更猛烈些吧~~!
2010年10月25日 星期一
忙碌了两周,终于拿下了鄂州中心医院的投标!!
周六结束的项目,副总和主创带着文本去了鄂州参加投标,我们这些连续加班好几天的都不约而同的调修了。今天中午起床接到项目助理的电话,告诉我中标的好消息。
我觉得很欣慰,自己忙了那么久有了回报!自己的付出有了收获!虽然我只是一个实习生,虽然我可能没有付出什么有价值的创造力,但是我努力的参与了,而且这是我第一个参与中标的项目!
今天实在是太高兴了!
2010年10月29日 星期五
忙完上个项目我闲了几天,今天公司跟美国一家公司合作开展苏州大学第一附属儿童医院的项目。这个项目是由公司国际部接洽,然后转由我们医疗事业部进行设计。
我们公司的这种构架很合理,各个部门分工不同,自己自带的结构、强弱电、水暖等部门和建筑室相配合,建筑室又分共建、居住、医疗这三大板块,而且最著名的当属拿下了水立方的体育事业部。分部门相互协调,分工明确,效率很高。
项目经理——郭工已经点名让我参加这个项目了,他说他很满意我这两个月的表现(偷笑O(∩_∩)O)看来又要开始忙了。
2010年11月8日 星期一
又是一周忙碌啊。。结果日志都没时间写了,每天下班回家只想好好的休息一下。虽然我挺喜欢把实习的点滴记载下来,以后有时间了慢慢回看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
我从来没有写日记周记的习惯,初中的时候老师也要求我们写周记上交,但是当时都是敷衍。这回不一样了,我觉得写实习周记对我自己就是个锻炼,有时间的话我会坚持的!记录下来自己工作上的成长,那是多么激动的一件事情啊!
2010年11月17日 星期三
哈哈,旅游!!
公司组织每年一度的集体旅游~~~~~~~ 下周四出发,加上来回调整,估计有一个星期的休息时间哦~~~~~ 下午大家都在讨论去哪里玩比较好,有说出国的,有说去西藏的,又说去海南的。呵呵,9
而且我们实习生也有公司的福利哦~~~~公费旅游,哈哈,想想就觉得爽啊!
2010年11月25日 星期四
今天出发!!向着海南~~~~~~~ 大家都很兴奋,下午的时候都把自己的包裹啊帅装美服什么的换上了,一个个的心早就飞到了三亚--晚上六点大家准时动身。
海南,三亚~沙滩,美女们,我来啦~~~~~~~~~
2010年12月3日 星期五
我很奇怪为什么要选择昨天回上海。。。今天周五啊,又不好不来上班 去了公司发现原来大家都跟我一个想法,哈哈。
海南归来后大家明显得到了很好的放松。在三亚的的日子真的很快乐,但是度假已经结束,改收心开始认真工作了!
2010年12月7日 星期二
今天上午办公室可热闹了,来了好几个医院的人,应该可 以称他们为甲方代表。院里根据他们的要求已经出了效果图,不过好像甲方不是很满意。
该项目是一个县级市的二甲医院,甲方觉得还是最好把院前广场入口处的石门去掉,效果会更好。建筑方案是吴工做的,原先设计的时候就是根据甲方的要求来做的,甲方要求做石门,显得气派,现在效果图出来了,又觉得不是很理想,要求我们重新设计,把石门去掉。
等甲方走了,我问郭工这种情况多不多,他说太正常了,这样的重复劳动对于设计方来说是家常便饭,这次不 过是去掉一个门,基本上不会牵扯到太多东西,所以改动的工作量 也不是很大,有的时候甲方会全盘否定你的设计方案,你就必须得重新设计,现在的甲方都很挑剔,设计费可没那么容易拿。看来做哪一行都不容易啊!
010年12月9号 星期四
上午,主任拿来一张硫酸图纸让我照着画,因为这张图纸的电子版丢失了。主任给了我两天的时间来完成这项任务,哈哈,我练的CAD终于派上用场了。
这是一张楼梯的大样图,有一个剖面图,五个平面图和四个楼梯板配筋图,我初步估计了一下自己的实力,大概要花上一天半的时间才能完成,再加上修修改改什么的,两天时间刚刚好,不过还是要抓紧啊,怎么说第一次的任务一定要保质保量的按时完成啊!
我不停的画了一上午,脖子都有点酸了,才画好一个楼梯剖面图。可能是因为有几天没练了,况且还是第一次画楼梯,速度一开始还是慢了点,下午就好多了,到下班的时候我已经又画好了五个梯平面图,明天画剩下的四个配筋图应该没问题,看来我的速度还行啊!
2010年12月13日 星期一
我决定下个月的5号离职。
想想呆了已经四个月了,学到的东西很多很多,这里就不啰嗦的交代了。
同事们都很舍不得我,哈哈。我要继续努力的工作,坚持坚持,要把自己最好的一面一直留在大家的心中!
加油!
2010年12月15日 星期三
今天参与到一个项目,福鼎市人民医院,加上我一共三个人做,任务艰巨啊,28号交标,时间紧迫啊。
本来很久以前就已经把我策划进了这个项目组,但是由于一直在做别的项目,一直到今天才开始接手。工作量很大,我除了一些建筑单体的设计还要负责所有的流线制作,特色分析和文本排版制作。。。。。。。
怎么说呢,我觉得给我安排那么多的工作量是对我的认可,虽然很多,尤其是文本排版,大致估算除去效果图一共有将近100多张图。幸好在公司里学会了Indesign,这个软件十分的强大,排版在适合不过了,分析图靠它也很不错。
总之,这估计是我最后参加的项目了,一定要坚守住最后一班岗!
2010年12月24日 星期五
啊啊啊啊啊,我的圣诞节!!继续加班吧。。。
抽空在日记里小小的抱怨下。
2010年12月29日 星期三
这是在福鼎的酒店里写下的日志。
我参加的最后一个项目今天开标,项目经理带着我前来送标。坐在电脑桌前,不知是紧张还是别的,虽然之前我也出差送过几次标,但是这是我最后参加的项目啊。呵呵,内心很激动。
下午2点,结果终于出来了,我们只是第二名,没有中标。
项目经理安慰我说没什么,说是负责经营的没有理好关系。但我知道,我们的标书和文本里由于时间仓促还是有很多的问题的。如果大家都没有做关系的话也不一定能中标。
我们的竞争对手是老牌劲旅,华东院。我看了他们的设计,确实很不错,与我们同出一脉,但是无疑,这回他们做的非常出色。
这次的经历也告诉了我,欲速则不达。以后一定要准备充分,细致精致的做好每一个项目。
飞机起飞了,我也该回到上海我蜗居的小房。再过几天我就要离开中建国际,离开上海结束我的实习了。恩,适逢元旦,要好好休息一下了。
2011年1月5日 星期三
今天是我离开公司的日子。元旦三天加上调休一共五天,跟着学长去了趟南京,体会了一下六朝古都的韵味,好好的放松了一下。现在,是该向大家道别,跟实习生涯说再见的时候了。
五个月左右的时间,让我对中建国际医疗事务部产生了无比的感情,呵呵,老总和几个项目经理都关切的问了我的毕业去向问题,我想有机会的话我是会回来这里的,毕竟熟悉的环境,专业的团队,顶级的平台,这对我是个很大的诱惑!
总体来说,我觉得这次在中建国际的实习还是很成功的。首先,这次实习达到了我设定给自己的最低要求:初步了解到大公司的工作流程,工作环境,设计人员的日常工作开展情况,以及认识到一些从事设计工作的结构师,设计师等等。其次,我还提高了自己的电脑绘 13
图软件的应用水平,并学到了一些从来没有学到的软件。除此之外,在多次兼修的制图过程中,让我加深了对建筑设计的认识。不过我不满意的地方还有很多:在日常交流中没有太主动,导致工作上经常自己埋头干,效率还是比较低;此外,自己的专业知识水平有限,还是欠缺大型项目的经验。相信我能从这次实习中总结经验,在以后的工作中完善自我。
第五篇:建筑学实习日记
20xx年7月10日 晴
经过考虑我还是选择的这个工地实习,华宸建设股份有限公司,地点在天津市北辰区大张庄镇。前几天还在梦中幻想着接下来几天在施工现场的学习,工作,生活的状况。坐在出租车上看着周围环境,慢慢的驶离了学校,我沉思着:今天终于带着大包小包的行李踏上了征程,可以说这是第一次工作,也是进入社会的第一步,这是我人生的另一个征程的起点,所以我要认真的对待这次实习,认真的学习,踏实的工作。出租车上的司机师傅(他说他也曾经在建筑工地上工作过)告诉我们(我和冉旺盛):你在工地上可能会遇上各种各样的人和遭遇一些挫折,凡是都要忍耐,年轻人千万不可凭一时冲动作出一些傻事来,一定要坚持。终于到达了施工现场,让我大吃一惊的是这个技术员曾经是我的同学,他初中毕业后在工地上工作了6年,就成了技术员。我在想:在这里工作完全不用高等教育的大学生,有能力,有经验完全就可以在这里独撑。由于没有红色的安全帽了,我们俩只有带着黄色的帽子了。下午我们参观了施工现场,近距离的观看了东西,基坑槽,桩,明渠排水,塔吊,脚手架,模板等……清楚了今后我们在1号、2号、5号、6号、7号、12号、13号、14号楼工作于学习。
20xx年7月11日 上午 晴 下午 有雨
今天是我工作的第二天。今天是我正式工作的第一天,今天的主要的内容是放线。每项建筑工程施工开始就是施工定位放线,它关系到整个工程的成败,是保证工程质量至关重要的一环。放线白了就是把图纸上的形状按1:1的比例投放到地面上,放线人员不仅要掌握各种仪器的操作,而且得能识图,并且能快速地记忆数值,要求精确的操作等等。首先学会经纬仪的操作,然后学习识图,最好是能画图,接着熟悉图纸,从放大线开始,确定轴线位置,最后放局部轴线,弹出墙体等。放线主要的工具有,卷尺,长钢尺,墨斗,油漆,小刷子等….20xx年7月12日 晴
今天是我工作的地三天。今天的工作还是放线。在今天中午下班的时候我和一个农民工一起回到生活区的,他是安徽的,一问年龄才知道他都60了。等到下午上班的时候,我仔细观察了一下这里的工人,有钢筋工,木工,壮工,焊工等,其中有几个高龄的,看到他们还那样为了生活还汗流浃背的辛苦的工作着,(其实自己何尝不是满头大汗)心里突然有了些默默的伤感。今天晚上八点的时候项目经理突然要开会,开会的时候经理说了许多的话,但是项目经理是江苏的,不通话说的不太好,没有听懂太多,但主要是强调工作时要缩小误差。但是由于自己刚才开会出去时匆忙,把手机忘在宿舍了,可是回来后发现自己的手机不见了,找了好长时间也没有找到,可能被别人偷了吧!突然对这里的人又有些了气愤。
20xx年7月13日 晴
今天是我工作的地四天。今天出了放线之外还了解了一下监理。一般,开发公司是甲方,施工单位是乙方,监理公司属于代表甲方行使监管职责。在监理合同中,开发公司是甲方,监理公司是 乙方。对施工现场监理的工作程序、质量控制、监理旁站、独立抽检等工作进行监督检查。放线到九点多的时候,听说监理要来抽查,心里还是比较激动,因为这是第一次面对监理,这是对我们工作的检测合格与否,这次来了六个监理,可是让我意外的是,这其中就有一个老者,其余的几个人看起来都像是实习生,这次的抽查是横轴和纵轴的总长度。在抽查中,我把长尺零端放到的边轴线上,固定不动,然后监理人员看另一对应边轴线的长尺刻度,再查看误差的大小,来及时的修正。结果我们几乎没有误差。其实,技术员早已经做了手脚,为了最后的测量长度与实际的相同,零端早已不在了边轴线上,实际上的误差是1cm。最后,我感觉这的监理也有中应付事儿的感觉,不管技术员还是监理人员对待工作都不认真对待。
20xx年7月14日 上午 晴 下午 有雨
今天是我工作的第五天。今天上午测绘局的相关人员来我们工地进行了检查,他们主要是对整栋楼的检测,看整栋楼的整体偏移情况,结果这栋楼的整体向南偏移的2cm,这就需要在以后的放线的过程中更正过来,可是我想那么这些桩都偏移了2cm啊,这么大的误差,让我感到很吃惊。下午我们对其中一栋楼的桩顶标高,要求比槽里的垫层高出5cm,然后截桩。截桩:一般设计的桩长是指基础底至桩间的长度,在实际施工中,桩一般是在基础为开挖的时候施工的,为施工方便,肯定会使制作的桩比实际的长,但经过打入(或其他工艺)到设计深度后,基础底面以上的多余部分就必须截去,就叫截桩。截桩的方法首先将桩顶标高采用水准仪标出,然后再采用空压机风镐沿设计桩顶标高以100mm处将桩身周围剔细,剥除灌注桩内的钢筋,留出足够锚入底板内的钢筋长度,其余的采用延期乙炔高温融化方法(或手提切割机)将钢筋切断。
20xx年7月15日 上午 有雨 下午 晴
今天是我工作的第六天。今天上午一直下着小雨,没有办法下工地了,所以就学习了一下图纸。这些图纸一般按专业类别可分为建筑、结构、电.暖
5、水五个部分。每一份的图纸又由目录,设计说明,各种图纸和修改通知组成。设计总说明是图纸设计进行的必要说明。如:建筑设计总说明中有:设计依据,工程概况,各个分项工程的做法(墙体、楼地面、顶棚、屋面、室外工程、门窗、油漆等做法和一些必要的说明门窗表等)。建筑部分图纸主要有平、立、剖、面组成。结构部分图纸主要有基础,柱网,各层结构以及屋面平面图,梁板配筋图,屋面层配筋图,楼梯等等大样图组成。排水系统图一般在底层给水排水平面图中找出与之对应的系统,然后按各个系统看出与该系统相连的立管位置。再找出各楼层给水排水平面图中该立管的位置,一次按水池、地漏、卫生器具、连接管、横支管、立管的顺序识读。
20xx年7月16日 晴
今天是我工作的第七天。今天的工作依然是放线。所以我了解了一下我们楼的结构,我们这几栋楼为框架剪力墙结构,同时外墙为保温墙。框架-剪力墙结构也称框剪结构,在高层建筑中为了提高房屋结构的抗侧力刚度在其中设置的钢筋混凝土墙称为“剪力墙”,剪力墙的主要作用在于提高整个房屋的抗剪强度和刚度,墙体同时也作为维护及房间分隔构件。剪力墙结构中,由钢筋混凝土墙体承受全部水平和竖向荷载,剪力墙沿横向纵向正交布置,它刚度大,空间整体性好抗震性好,而且可以使房间不露梁柱,整齐美观。保温墙指采用一定的固定方式(粘结、机械锚固、粘贴+机械锚固、喷涂、浇注等),把导热系数较低(即保温隔热效果较好)的绝热材料与建筑物墙体固定一体,增加墙体的平均热阻值,从而达到保温或隔热效果的一种工程做法。它的一个缺点就是容易出现裂缝。
20xx年7月17日 晴
今天是我工作的第八天。今天我们做了引桩。学习并掌握了引桩的方法与作用,引桩是恢复轴线位置的方法 由于在开挖基槽时,角桩和中心桩要被挖掉,为了便于在施工中,恢复各轴线位置,应把各轴线延长到基槽外安全地点,并做好标志。其方法有设置轴线控制桩,轴线控制桩设置在基槽外,基础轴线的延长线上,作为开槽后,各施工阶段恢复轴线的依据。轴线控制桩一般设置在基槽外2~4m处,打下木桩,桩顶钉上小钉,准确标出轴线位置,并用混凝土包裹木桩。如附近有建筑物,亦可把轴线投测到建筑物上,用红漆作出标志,以代替轴线控制桩。
20xx年7月18日 上午 晴 下午 有雨
今天是我工作的第九天。今天我们的工作主要还是放线,目前我们先放的是1号、2号、5号、6号楼的,这俩天放线放得全身的酸痛。上午九点多的时候本来刚弹完了线可以找个避荫的地方休息一会儿,项目部的人员居然叫我们俩个人到项目部去弹出停车位线(这不是份内的事),心里非常不情愿的,去了之后发现他们本来就有墨斗,他们完全可以自己弹出来,在他们的指手画脚下我们俩弹出了停车位线,想起了司机师傅的话,一定要忍。下午在划线的时候突然下起了大雨,由于不确定是否还有水平仪在另一个槽里,我们的技术员说要看看,我当时客气的说了一句;我去吧。唉!他毫不犹豫的说:行,那你去吧。我没有办法了,只好冒着大雨去看收仪器。这时候想起了自己的父母、同学、朋友……也许在今后参加工作之后要遇到更大的挫折,但是我想我一定要坚持。
20xx年7月19日 晴
今天是我工作的第十天。今天在我空闲之余我看了钢筋工人的绑扎钢筋,了解到绑扎钢筋的流程一般是先固定一侧的水平钢筋,将两端头的柱位置和垂直度控制好,再将竖向钢筋按画好的间距一一对应放置,再放置另一侧水平钢筋,绑扎相交点,挂拉钩和保护层。注意事项有:1.是否按图施工,绑扎成型的钢筋骨架,直径,品种,数量,间距,形状是否正确。2.绑扎成型的骨架外形尺寸是否符合设计要求,偏差是否超过规定,保护层厚度是否符合要求,构造筋是否符合构造要求。3.锚固长度,箍筋加密区及加密间距是否符合要求。4.钢筋接头:绑扎搭接,搭接长度,接头位置数量是否符合要求;焊接接头和机械连接,外观质量,取样力学性能试验是否达到要求,接头位置数量是否符合要求。为了熟悉配筋图和更多的了解钢筋,我拿着配筋图的图纸,和钢筋工绑扎的钢筋一一对应查看,发现了多处错误,有的是钢筋型号错误,有的是剪力墙柱的形状,当我把错误告诉负责人时,发现他和钢筋工的眼神不对劲的看着我,因为他们又得拆除重新绑扎……难道这么多的错误与这么大误差将来就带进了整栋楼。
20xx年7月20日 晴
今天是我工作的第十一天。今天和技术员一起完成了定轴线。首先先把水准仪在其中一个引桩控制点的位置架好调平,然后另一个人在另一个引桩的控制点哪红蓝色铅笔的笔头在钉子上点好,技术员通过调整水准仪找到笔头,固定好镜头。然后再下到槽里面,首先通过通过上下调节水准仪镜头,先大概的固定其中一个木桩,然后在木桩上准确的钉上钉子(注意钉子不要钉到底),这样在最外边的轴线上类似的找到几个点,最后在各个木杖的钉子上拴上白线,这样就定出了其中一条轴线,再通过排尺确定出其他轴线。理论上没有什么难理解的,可是到实际操作中中往往会遇到很多的困难,例如,当时控制点的环境不好,仪器老化不好用,再加上酷热的天气。这些都需要我们去克服。
20xx年7月21日 晴
今天是我工作的第十二天。今天我刚又得知在我们这几栋楼的南边还有一个地下车库,今后我们的任务又多了一个地下车库。今天和技术员,华宸公司的施工管理员用全站仪找出了地下车得库四个角点。这时我才发现在这片空地上有许多井点降水,所以我回忆了一下轻型井点降水的知识,轻型井点是人工降低地下水位的一种方法,它是沿基坑四周或一侧将直径较细的井管沉入深于基底的含水层内,井管上部与总管连接,通过总管利用抽水设备将地下水从井管内不断抽出,使原有地下水位降低到基底以下。井点布置:依据开挖尺寸,在距离基坑边缘约1.0m处,布置井点吸水管位置。高程布置:井点吸水管的滤水管必须埋设在透水层内,埋设深度可按下式计算:H1≥h2+h1+il1(m),h2:井点管埋置面至基坑底面的距距离h1:基坑底面至降低后的地下水位线的距离,一般取0.5~1.0m,i:水力坡度,环型井点降水一般取1/10,l1:井点管距基坑中心的水平距离(m)按照上式计算出来的H1值,一般情况不超过6m,井点管露出地面高度不超过0.3m,如果大于6m,则要降低井点系统顶面标高。可是我发现这的井点排水相当的简单,就只在这篇车库场地上布置了几个井点,没有总管与分管,就是利用了一个水泵,一个一个井点的降水。不知道其中的原因何在。
20xx年7月22日 晴
今天是我工作的第十三天。今天帮助其他人员在基坑周边挖排水沟。以前都是把四邻的基坑内的渗水统一都排到一个积水坑内,所以因为前俩天下大雨,基坑内的水不能及时排除,造成了集水坑内的积水,影响到了施工。排水沟要求头端—50cm(以+—0.00为标准),尾端—80cm。在这途中我了解到了明渠排水在施工时要注意的一些事项。明渠排水一般用于土质较好,地下水位不高的基坑排水。一般是用抽水泵,将水抽至坑定排水沟或者坑顶集水井内,防止乱排产生回渗,保证施工现场水流畅通,不集水,四邻地区不倒灌。抽水泵的电器部分必须做好防止漏电的保护措施,严格执行接地接零和使用漏电开关三项的要求,下泵时和运转过程中将绳索套在水泵环上,不得使电缆手里,下入设计深度后将泵体吊住,随时检查水泵的运转情况,对运转不正常的水泵及时修理,并配有备用水泵,并安排专人及时清理排水沟内的淤泥,保证抽水的连续性。所以为保证基础施工不受到积水影响,要有一人进行日常基坑排水,如遇到大雨的情况,要增加人员,排水泵进行及时处理,做到大雨雨后基坑无积水,小雨天基础可以正常施工。
20xx年7月23日 晴
今天是我工作的第十四天。今天的工作像往常一样,放线超平。工作之余我观看了承台梁的支模。基础承台梁支模配板使用组合木模板,按图纸要求断面尺寸加设穿墙螺栓,一控制混凝土浇筑时涨模现象。支模钢管扣件锁牢,基础承台梁外围梁的支撑由于基础四周有双排围护混凝土桩,故基础外边承台梁外膜支撑在围护桩作支撑点。模板拆除时应将支撑件和连接逐渐拆卸,模板应逐块拆卸传递,拆除时不得损伤模板和混凝土,拆下的模板和配件匀应分类堆放整齐。
20xx年7月24日 晴
今天是我工作的第十五天。今天1号、2号、5号、6号楼的承台梁的钢筋都绑扎完毕了,下午的时候进行了浇筑混凝土。我仔细观察了混凝土的浇筑,浇筑买的一般要求;1.混凝土自吊斗下落的自由倾落度不得超过2m。2.因为承台梁的浇筑是大体积浇筑,整体性要求较高,根据结构的大小,钢筋的疏密,混凝土的初凝时间等具体情况采用分层浇筑,一般为振捣器作用部分长度的1.25倍。3.使用插入式振捣器应快插慢拔,插点要均匀排列,逐点移动,顺序进行,不得遗漏,做到均匀振捣。4.浇筑混凝土应连续进行,如必须间歇,其间隔时间应尽量缩短,并应在前层混凝土初凝前,将混凝土浇筑完毕。同时,大体积混凝土结构截面大,水热化大,由此形成较大的温差,容易使混凝土产生裂缝,因此在浇筑大体积混凝土时,必须采取适当的措施。可是在浇筑过程中由于某些原因遇到了跑模现象,幸亏木工人员及时的补救措施,没有造成太大的影响。
20xx年7月25日 晴
今天是我工作的第十六天。由于昨天晚上浇筑混凝土,我们昨天晚上加班了,今天上午休息半天。昨天晚上领导分给我们的任务是测量每一车的混凝土的坍落度,每一车需要测量三次,并且记录每一车的开始浇筑时间,所以重新复习了坍落度实验。1.用湿布将拌板及坍落度筒内外擦净、润滑,并将筒顶部加上漏斗,放在木板上。2.用铁锹将混凝土装入桶内,并插捣,顶层装料时,应使拌合物高出筒顶。3.插捣完毕后卸下漏斗,将多余的拌和物用镘刀刮去,使之与筒顶面齐平,筒周围拌板上的杂物刮净、清除。4.将坍落度筒小心平稳地垂直向上提起,不得歪斜,提离过程约5~10s 内完成,将筒放在拌和物试体一旁,量出坍落后拌和物试体最高点与筒的高度差(以mm为单位,读数精确至5mm),即为该拌和物的坍落度。
20xx年7月26日 晴
今天是我工作的第十七天。今天和技术员完成了对塔吊垂直度的检测。塔吊垂直度检测是在设备(塔吊)安装完毕后使用前进行的一次垂直度检测,塔吊的垂直度直接影响到安全及设备(塔吊)载重量的问题。首先架立好经纬仪,距离要适中,不要太远也不要太近,在望远镜中十字丝竖丝看塔吊,瞄准塔顶上标志点,从上往下转动竖直微动螺旋至塔吊底标志,看是否偏移,有则说明塔吊偏斜。每一个塔吊要测量它的东西和南北俩个方向,看是否在允许范围中之内,来及时调整。塔吊在以后的工作中也要定时的检测偏移,来及时修正,保证安全施工。结果我们测量的塔吊上下大约偏移了1cm,在允许范围之内。
20xx年7月27日 晴
今天是我工作的第十八天。已经在这工地工作了这么多天,已经和其他一些管理人员,领班人员,技术人员等比较熟悉了,并且清楚了这些人的工资分配等。大包指包工包料即人工及各种建筑材料均由乙方购买,大清包是指只包工不包料也就是各种材料均由甲方去购买,乙方只负责人工。甲方:指建设单位或总承包单位,乙方:指分包单位。其中大清包又将其中的许多小分项工程分包出去,例如有:木工承包、钢筋承包、混凝土浇筑承包,下水管道承包,焊工承包,钢管脚手架搭设承包等等我想也许就是现代的建筑施工管理模式吧,这样确实可以提高很大的效率,但同时一味的提高效率,造成了工程有很大的误差与错误。
20xx年7月28日 晴 29日 上午有雨 下午晴
这是我工作的第十九天、二十天。本来打算在这实习一个月的,可是驾校通知我马上回来考试,我不得不提前回来了,明天(30号)回家。回想一下这么多天的学习与工作使我认识到了几点:1.做施工的确实非常的辛苦。每天的工作时间为6:00——11:00,2:00——7:00.,就在这工地上呆了20天,就已经把我晒得特别黑了。2.做施工的确实需要很多经验。我发现我周围的施工人员,几乎就没有大学生,但是他们都是都有着几十年,十几年的工作经验。3.出了辛苦之外,做施工的确实比较容易赚钱。4.以后工作时,一定不能懒惰,做事要积极主动,和周边的任何人要搞好关系。5.最让我处动惊心的是,每栋楼都有那么多的错误与误差,夸张的说,这几栋楼自己真不敢住。
建筑实习总结
在预制构件厂的实习中,我认识到该厂主要承担工业与民用建筑、道路、桥梁,公用设施等工程所需的各类预应力及非预应力钢筋混凝土构件及市政工程小型构件的生产任务。其中,了解最深的是预制梁的做法,使我对梁等构建有了深一步的认识。在实习期间,我努力将自己在学校所学的理论知识向实践方面转化,尽量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从而,更深入的了解到仅仅在学校学习理论知识是不够的,还要结合实践,把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通过实践反过来掌握知识。
在xx市市政建材职业学校图书馆和实训楼工程的参观中,我又认识到一个施工工地现场要粘贴安全专项验收制度:吊车.施工外的电梯.物料提升机等大型机械安装完毕自验合格,报省.市特种设备检验所检验,取得准用证后,方可使用。施工临时用电的搭设,按施工方案敷设完成后,报公司组织验收。外脚手架搭设完成后,分阶段组织验收。中小型施工机具的验收,机具进场后,由项目部组织验收,验收合格后挂牌使用。.安全检查制度和施工现场质量制度等等。施工现场还要粘贴安全平面布置图等等。为保证人员的安全,凡是进入施工工地的人员必须戴安全帽,否则,一律不准进入,违反规定者受到处罚。
此外,在xx建筑施工单位办公室的参观,我看到各类施工现场管理图.证和表,知道了施工要有余泥渣土排放证.施工许可证.白天.夜间施工许可证和材料进退表.施工进度计划表.机械进退场表.晴雨表.劳动力进退场表等表格。在观看钢筋的时候,我知道了它有一个材料标识,包括材料的名称.规格和检测情况。这就保证了钢筋的质量问题,经过检验,防止钢筋是不合格产品,同时也防止了施工工人在用的时候拿错材料。在观看施工工人建造地下室时,老师为我们讲解了为什么地下室的四周围墙是垂直开挖而不是斜线挖的,那是因为斜线开挖,所占的面积比较大,此外,可能会影响隔壁建筑物的地基,从而影响建筑物的安全。
从工地实习回来后,广联达的xxxx经理给我们开了一个《工程造价的现状及应用软件介绍》的讲座,让我们了解了建筑行业的规模及发展,以及目前电算化的现状分析。包括房地产行业高速发展,中国城镇化建设进程和规模,造价人才的结构变化分析……中国建筑市场将长期稳定发展,建筑经济管理专业是一个复合型的专业,在建筑行业具有很强的生命力,有着广阔的生存空间和发展前景,我们要学好自己的专业。
实习期间,我利用此次难得的机会,认真学习,了解各种专业知识在实际实践中的应用,从而进一步巩固自己所学到的知识,为以后真正走上工作岗位打下基础。
通过这次实习,我认识到实习是每个大学生必须拥有的一段经历,它使我们在实践中了解社会,让我们学到了很多在课堂上根本就学不到的知识,也打开了视野,增长了见识,为我们以后进一步走向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在短暂的实习过程中,我深深的感觉到自己所学知识的肤浅和在实际运用中的专业知识的匮乏,这几天短暂而又充实的实习,我认为对我走向社会起到了一个桥梁的作用,过渡的作用,是人生的一段重要的经历,也是一个重要步骤,对将来走上工作岗位也有着很大帮助。生活中认真的贯彻,好的经验也要在实际生活中不断培养。这一段时间所学到的经验和知识大多来自导工地管理员和老师的教导,这是我一生中的一笔宝贵财富。这次实习也让我深刻了解到,对于自己这样一个即将步入社会的人来说,需要学习的东西很多,他们就是最好的老师,正所谓“三人行,必有我师”,我们可以向他们学习很多知识、道理。希望有更多的机会去不同的地方实习,增长见识,丰富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