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岳阳楼》课本剧之一

时间:2019-05-13 14:26:3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登岳阳楼》课本剧之一》,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登岳阳楼》课本剧之一》。

第一篇:《登岳阳楼》课本剧之一

一群墨客欢聚岳阳楼上 甲:愚兄今日请大家来,专为吟诗作对,评殿天下文魁,诸位有何高见,但讲无妨。众人:还请高兄先讲。甲:(手端酒杯)以愚兄之见,今世诗者,当推太白为其中翘首,余者,萤火之光,不足与皓月争辉也。(手一挥)乙:(摆手)高兄之言过矣,青莲固为真谪仙人,然飘逸有余,沉稳不足,出世有余,入世不足矣(摇头),不若子美。丙:二位仁兄不必再争。所谓人各有志,所规不同,太白犹采药之人好登飘渺绝峰,子美若采珠之人喜揽宝绝域,一如天之高一如地之厚,各有千秋,不可同时而语矣。丁:诚如丙兄所言。当今之世,单以才德而论,无人可比李杜。然李杜固为至胜至贤,其又如何,朝廷视若瓦砾,竟不若市井之人。君不闻庙堂之上赤鸡白狗之辈飞扬跋扈,社中小儿权倾朝野,鉴于此太白名山逍遥,寻常难觅。而子美雄心虽在,亦远在锦都,权小官微,我等才逊李杜,惟今空余悲矣!戊:我等籍籍无名之人,管这做甚,今朝有酒今朝醉,任尔无边落水萧萧下,饮酒(一饮而进)众举杯,杜甫上。杜:(边走边吟)出身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沾巾。众人侧身听,乙上前。乙:君莫非子美? 杜:正是在下。乙大喜,引见:此即为少陵野老也。(众起立,抱拳)先生请坐。杜坐,乙转身向杜:小生仰慕先生已久,恨无缘得见,今得见先生,吾无憾矣。杜:先生言重了。(遂无言)甲起立: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向杜)先生似有不快之事,来,痛饮它三百杯以消块垒。杜:(推却)先生颇具太白之风,然吾与太白虽为挚友,亦不乐见其终日醉酒狂歌。况愁发于心,杜康能绝?太白犹言借酒消愁愁更愁,不饮也罢,不饮也罢。甲:如此,吾自饮矣。(一饮而进)吾仰慕太白久已,然太白行踪难觅。先生与太白为挚友,当知太白之踪,万望见告。杜:(起立,仰面而天)呜呼,太白安在,太白安在。(喃喃)良友已逝,天人永别矣。甲惊(酒杯跌落)此言当真? 杜低头不语,甲仰天悲笑,飘然而去。丙:高兄悲青莲仙游,失礼莫怪。杜:此仁兄真性情中人,太白若在,定然交为知己。(言此,不胜唏嘘)丁:(岔开话题)昔闻先生身在锦城,今何以至此 杜:昔有严武兄,吾尚蒙其泽,衣食无忧,然亦己阴阳相隔矣。蜀中虽大,无立锥之地矣。戊:曾闻大历年,先生居于夔州? 杜:然彼时吾托庇于夔州,唉,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其中心苦,不足道矣,然吾之大苦难为人知矣。众:愿闻其详。杜:天地一瞬,流水数年,吾已垂垂老矣,去日不多,然一事无成矣,吾负孟尝君报国之心,亦陷孟尝之境矣。阁夜之中,吾见星河影动,杀伐将起,然吾无力回天,空为天下悲矣。(摇头)后果起战火,吾恐遭池鱼之殃,急择地而迁。吾闻洞庭天下名湖,岳阳天下名楼,尽在此地,遂迁于此。一路但见哀鸿遍野,饿孚遍地,惨极,惨极。至吾经潼关,过石壕,目睹垂老新人别,更不忍视矣。兵车行处,哀声达天,武黄皇开边,边庭血成河,苍天何辜。乙:先生真乃仁者也,不知先生可有良谋救民水火,一逞抱负? 杜:吾心已倦矣,浮云蔽日,空有仁心何为。唉,卧龙跃马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众闻其语苍凉,偷拭泪矣。杜亦泪下。忽窗外波声如雷。众(除杜)聚于窗。乙:此浩瀚之波撼岳阳,壮哉,回头,杜已失,空有诗传来:昔闻洞庭水……

xiexiebang.com范文网【www.xiexiebang.com】

第二篇:《登岳阳楼》(范文模版)

标题:李杜诗五首《登岳阳楼》

【学习目标】

1.基础知识目标: 诵读、诗意。2.思想教育目标: 杜甫的思想。3.能力培养目标: 诗歌鉴赏。【学习重难点】:诗意的理解。【自学引导】 诗歌赏析

《登岳阳楼》赏析

登临览胜之作,固然首先必须真切地描绘江山之壮、风光之美与景物之奇,但是如果仅仅能做到这一点,尚不足以称高格。除了表现自然景观之外,还需要融进诗人的胸襟气度,写出特定的名胜所给予登临者的深切感受,使得奇情与壮采一齐飞腾,达到情景合一的化景,这才可以称为名篇佳作。老杜此诗,篇幅虽极短小而气魄非常雄大,它把湖山之胜与诗人心中家国多难的悲哀结合起来抒写,造成了沉雄悲壮的高超艺术境界,在古往今来多如牛毛的登临岳阳楼的诗篇中,它几乎可以说是无人能及的绝唱。

诗为大历三年(768)杜甫携眷自夔州出峡后,暮冬流寓岳州(今湖南岳阳市)时所作。首联二句,即揭示登楼的题旨,写自己宿愿终偿的欣喜之情。“昔闻”、“今上”云云,用时间概念联接两个描述诗人行动的句子,使得登临者兴高采烈的情状溢于言表。颔联二句,极度夸张地写出登楼所见。坼吴楚而浮乾坤,这是形容楼前浩渺无垠的洞庭湖的水势。吴楚,指春秋战国时吴楚两国的旧地。大致说来,吴国在洞庭湖东面,楚国在湖西及湖南一带,所以诗人说吴楚之地好象被这个大湖分为两半。“乾坤”,指天地,包括日月。这一句说,洞庭湖太阔大了,天地日月都象是在其中漂浮着,不论白天还是夜晚。这样来描写洞庭湖,有人以为过于夸大,“于事理未当”,象是写大海而不是写湖(见喻守真《唐诗三百首详析》)。实则此评未免拘泥。须知诗歌不同于科学论文,是容许使用夸张来充分表现视觉{或听觉)形象,以畅快宣泄作者的意兴与情绪的。如果不懂得文学的性质,要按学究的尺度来较真,那么连海洋也不能说是“乾坤日夜浮”,因为海洋纵然比湖大,也毕竟只是“乾坤”中之一物啊!更何况,老杜大笔挥洒,虽因眼前洋洋大观引起,也有文学夸张的先例可援,《水经注·湘水》不是明明说过:洞庭“湖水广圆五百余里,日月若出没于其中”吗!以上四句,既已写出登临所见之景;后面四句,则写登临所生之情。然而并非上四句只写景,与情不相关,下四句只写情,与景不搭界。前后两部分的关系是情因景生,景以衬情,浑然一体,组成有机的抒情感怀意境。颈联二句,因湖山之景而触动身世之悲,写满腹的孤身漂泊之感与万里乡关之思。衡塘退士在《唐诗三百首》此首下批道,“亲朋”句承“吴楚”句,“老病”句承“乾坤”句。这是有眼光的。当时老杜从蜀中东下,在岳阳楼上必然想起吴楚的亲友,故“吴楚”跟“亲朋”连接起来了。他出峡之后,长期在水上漂泊流浪,所以看到“乾坤日夜浮”的泱泱大水,就跟自己“老病孤舟”的凄惨晚景联系起来了。此处的哀情和上四句的阔景就是如此有机结合的。中间这两联,上联侧重景,下联侧重情,而又连为一体,以景物的阔大和孤身漂泊的痛苦互相映衬,艺术效果极为佳妙。末联仍是登楼时所感,然已由身家及于时事国运,表现了诗人愈在个人不幸之时愈不忘政局国情的高尚品格。当时吐蕃入侵,西北边疆不宁。不为个人身世而哭,而是为国家的危难而哭,这样的结尾使得全篇境界更高,格调更高了。全诗抒写的感情是孤苦沉郁的,但描绘的景物却是壮阔无比的。从壮阔无比的景物中可以窥见老杜胸次之高,决不因身世的漂泊就意气消沉。这就是“诗圣”的可敬佩之处吧!【自主练习】

一、阅读《登岳阳楼》,然后回答问题。(6分)

1、作者登楼为什么会流泪?可看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

2、颔联写的是在岳阳楼上看到的洞庭湖广阔无边、水势浩瀚的雄奇壮观阔大景象,而颈联写的却是作者身世的孤苦和处境的凄凉,两者对于表达中心思想分别有什么作用?(3分)

二、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咏怀古迹(其三)杜 甫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王昭君 李 白

汉家秦地月,流影照明妃。一上玉关道,天涯去不归。汉月还从东海出,明妃西嫁无来日。燕支长寒雪作花,蛾眉憔悴没胡沙。生乏黄金枉图画,死留青冢使人嗟。

请从整体上简要说一说这两首同样以王昭君的不幸遭遇为题材的诗,在艺术风格与表达情感两方面,各有怎样的不同。

1、因为作者在岳阳楼上凭栏远眺北方,想到长年不息的战火,想到饱经战乱之苦的百姓,所以才涕泪纵横,难以抑制;(2分)表现了作者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1分)

2、颔联写洞庭湖的壮阔景象,衬托了作者心忧天下的博大胸襟,洞庭湖的阔大与作者胸襟的博大,可谓相得益彰;(1分)颈联写个人的不幸遭遇,但是在个人遭遇与国家命运之间,作者却置个人于度外,从而更加突出了作者“位卑未敢忘忧国”的思想感情。(2分)

《咏怀古迹(其三)》赏析 题解

《咏怀古迹五首》是一组七言律诗,作于大历元年(766),是杜甫在夔州和自夔州赴江陵途中陆续写成。此为第三首,是杜甫离开夔州东下、途经荆州府归州(今湖北秭归)东北四十里的昭君村时所作。

有人认为,“咏怀”、“古迹”本是两题,后人误合为一,如果并读,则不成话;有人则认为,借古迹以咏怀,咏古即咏怀,一题而兼有二义。从诗的内容主旨说,这两种看法都有道理,但就语义而言,将“咏怀古迹”解释为“歌咏怀抱、古迹”,“咏”字下有两个宾语,一为“怀”,一为“古迹”,读起来很别扭。而将“咏怀古迹”直接解释为借古迹以咏怀”,用以解释诗的内容主旨是确切的,但用以解释题目含义,则不免牵强。实际上,“咏怀古迹”就是“怀古”,“咏怀”二字都是动词,意为歌咏怀念,题目之义就是歌咏和怀念古迹。句解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三峡之中,成千上万的山峦山谷,相依相连,一齐奔向荆门。就在那一带,还有着生长明妃的山村。首联点出昭君村所在位置和环境。“荆门”,指荆门山,在今湖北宜都西北,长江南岸,荆门以西多山岭。今湖北秭归有昭君村,在与巫峡相连的荆门山里,传说是昭君出生的地方。“明妃”,即王昭君,名嫱,字昭君,湖北秭归人,汉元帝时宫女。竟宁元年(公元前33),昭君被遣,嫁给匈奴呼韩邪单于,后死于匈奴。晋时因避司马昭讳,改称明君,也称明妃。交待地点,本来是很平常的起头,却写得极有气势。一个“赴”字突现了三峡和荆门那种山连岭接、雄奇生动的走向和动势,所以《唐宋诗醇》评为“破空而来,势如天骥下坂,明珠走盘”。读者的视线一下子被吸引到荆门这个点上,进而定格在昭君村。昭君虽为女流,但她身行万里,心与故国同在,芳名万古长传。其人其事,有一种悲壮的色彩,仿佛正如她生长的地方那样,气象不凡。所以在诗人笔下,这画面的底色,不是阴柔的秀丽,而是阳刚的伟岸。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当年王昭君孤独地离开汉宫,远嫁到北方大漠之地,就再没回来;最后身死异域,只留下青色的坟墓,笼罩在昏黄风沙中。颔联营造出悲凉萧瑟的氛围,与前两句形成生地和死地的鲜明对照,概括了昭君一生的遭遇。《后汉书·南匈奴传》载,呼韩邪单于死,昭君曾上书求归,成帝令从胡俗,不许,昭君终死于匈奴。“一去”是悲之始,“独留”是悲之结。“一”,这里是独自一人的意思。“连”,指连姻,即“嫁”。“紫台”,即紫宫,帝王所居之处。“青冢”,指王昭君墓,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南二十里。传说当地多生白草,独王昭君墓地多生青草,故称“青冢”。“向”,这里是“在”的意思。“黄昏”,当作“昏黄”,这里指昏黄的风沙。一是为了与上句的“朔漠”对仗,二是为了协韵,所以倒装,就像宋代林逋《山园小梅》中的名句:“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一样。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夜月魂。

单凭画图约略看识,怎能辨出青春美貌的容颜呢?昭君身死匈奴不得归,能够带着环佩在月夜归来的,恐怕只有她的幽魂。《西京杂记》载:汉元帝因宫女太多,不得常见,就让画工为宫女画像,便于随其临幸。宫女们争相贿赂画工,而昭君自恃貌美,不肯行贿,画工就故意把她画得很丑。后元帝实行和亲政策,匈奴入朝,求美人,元帝凭画像派昭君去匈奴,等到临行时,才发现她青春貌美,闲雅大方。元帝追悔莫及,命令将画工处以死刑。

这两句从昭君命运的转折点说起,写她生前不遇的原因,并将生前的青春美貌和死后的月下幽魂相对照,文字对仗工巧,又蕴含着无穷感慨:生前已经错过知遇的机会,死后魂魄归来也是枉然!同时,诗人在对昭君埋没宫中,葬身塞外,一生孤苦独幽的际遇深表同情之时,也借以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感慨。“省识”,犹略识,即未仔细辨认。“环佩”,古时女性的装饰物,这里代指昭君。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千载以来,琵琶弹出的都是胡地之音;昭君虽死,其怨难平,琵琶曲中倾诉的分明是她的满腔怨恨。“琵琶”,本西域胡人乐器,汉刘熙的《释名》说:“琵琶,本出于胡中马上所鼓也。推手前曰琵,引手却曰琶。” 故诗人称其乐曲为“胡语”。传说汉武帝嫁公主(实为江都王女)于西域乌孙王,公主悲伤,胡人乃于马上弹琵琶以娱之。后人把这些与昭君的故事搀合起来,写出《昭君怨》等琴曲,于是,就有王昭君惯弹琵琶的说法。

尾联正面写昭君的怨恨。昭君之怨,主要是一个远嫁女子永远怀念故土的怨恨忧思。杜甫当时身处异地、远离故乡的处境和昭君相似,从诗题《咏怀古迹》可知,诗人在写昭君的怨恨之情时,是寄托了自己的身世家国之情的。

艺术风格:李诗飘逸,杜诗沉郁。(2分)表达情感:李诗对王昭君的不幸遭遇充满了同情;杜诗不只停留在同情和惋惜这一步,还表达了沉郁、怨愤之情。(4分)

第三篇:登岳阳楼.反思doc

《登岳阳楼》教学反思

青河中学语文组王末

《登岳阳楼》是杜甫的代表作之一,很能体现其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与忧国忧民的博大胸襟。其写景雄伟壮阔,写身世孤苦凄凉,抒情却心忧天下。所以这首诗自然要精讲。这首诗歌是这一单元的第3首,所以学生具备了初步的诗歌鉴赏能力,因此,这学期的诗歌教学要鼓励学生大胆谈自己的理解,给学生自主探究的机会,不能约束学生的思维。

这首诗的颔联“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是描写洞庭湖的千古名句,课堂上我引导学生试着从炼字、内容、表现手法等角度进行赏析,并且鼓励他们大胆的说出自己的理解。部分同学能够积极发言,勇于说出自己的理解。另一些同学还缺乏表达见解的勇气。今后在诗歌教学中,我需要注意如何充分调动学生诗歌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探究环节,我让学生思考:杜甫“凭轩涕泗流”的原因是什么?在导入部分我曾详细介绍了本诗的写作背景,再结合诗句内容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探究,在检查探究成果时,不少学生回答的很不错。

另外我还设计了一些相关的拓展练习,当堂检测学习效果。课后作业是要求学生积累一些关于洞庭湖的名句,及时进行知识积累。

但是本课堂的教学重在用置身诗境,缘景明情的诗歌鉴赏方式教学方法,因此理论的东西很重要,但是对于高二的学生来说诗歌鉴赏的理论必须来自于阅读诗歌的实践。用一首诗歌的教学来培养学生建立鉴赏的理论是不太可能的。但在这节课中,我过多地干预了课堂,不能够让学生真正地从自己的知识结构中生成自己的诗歌鉴赏理论,提升自己,这一点是要改的。还有一点就是考虑到课内诗歌的分析是为了服务于高考对学生诗歌鉴赏能力的考查,所以,辅以多媒体“经典回顾“,选取高考答题作为课堂内容的延伸,让学生对“诗歌鉴赏”的考试形式有所了解,并采取以意逆志,探求作者人生阅历,感受其忧国忧民的情怀,以引起学生情感的共鸣。但是很可惜的是,当我踏上讲台那一刻开始,我的脑海一片空白,所讲的内容达不到预期的效果。这或许跟我的语言表达有关吧,因此,今后我会在语言表达这一领域更加努力,不断提高自我素质。

第四篇:《登岳阳楼》教案

《登岳阳楼》教案

【教学目标】

、背诵本诗。

2、学习如何通过对古典诗歌中意象的把握来体会和品味诗歌的意境美。

3、通过学习了解杜甫诗歌的意境和创作风格,并进一步探究中国古典诗歌的不同风格。

4、学会通过反复诵读、联想想象去置身诗境,通过意象联缀、补充联想、炼字炼句缘景明情。

【教学重点】

通过学习本诗了解鉴赏古典诗歌要置身诗境,缘景明情。

【时安排】:1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在必修三这一册教材中,我们学习过杜甫的《登高》一诗,大家还能背下来吗?(学生齐背)对,背得很好。哪一位同学能不能说说看,这首诗选用了哪些意象,营造了怎样的意境,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明确:

意象:急风、高天、哀猿、清渚、白沙、归鸟、落木、长江

意境:沉郁悲凉(萧瑟凄凉),雄浑开阔。

情感:长年漂泊,老病孤愁,时世艰难,忧国伤时。

今天我们运用“置身诗境,缘景明情”的方法来学习他的另一首诗——《登岳阳楼》,看看这首诗又选用了哪些意象,营造了怎样的意境,抒发了作者什么情感。

二朗读背诵(先教师范背,再学生个人朗读,集体齐读,试背)

三赏析指导

(一)知人论世

唐代宗大历三年(768)冬,杜甫由公安一路又漂泊到岳阳,此诗是诗人登上神往已久的岳阳楼而望故乡,触景感怀之作。时年五十七岁,距生命的终结仅有两年,患肺病及风痹症,左臂偏枯,右耳已聋,靠饮药维持生命。面对烟波浩渺、壮阔无垠的洞庭湖,诗人会有怎样的感情呢?

(二)初知意象

这首诗用到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分别带给你怎样的感受?

洞庭水、岳阳楼——辽阔雄伟

吴楚、乾坤日月——开阔博大

孤舟——孤单漂泊

(三)置身诗境

过渡:有的诗歌意象常见,且通篇基调一致,这样的意象所构成的意境和表达的情感相对容易把握,可是杜甫的《登岳阳楼》,用到的是比较少见的意象,而且这些意象之间,具有较大的跳跃性,尤其是从开阔博大的“吴楚、乾坤日月”一下子跳到狭小的“孤舟”。怎么理解呢?这就要求我们在欣赏诗歌的过程中,借助联想和想象,将作者所描绘的意象和画面一一再现到自己的脑海中,使整个心灵沉浸在一个想象的世界之中,得到审美享受。这就是置身诗境的方法。

现在就让我们借助联想和想象,看能不能用自己的话将诗人所描绘的意象和画面描述出来?

参考:早就听闻洞庭湖水的波澜壮阔,今天有幸登上了岳阳楼来一睹洞庭湖的雄姿。只见吴楚两地被广阔浩瀚的湖水一分为二,分布于东南两边,苍茫无际的湖面上,波浪一浪掀过一浪,向天边汹涌而去,大地长天、日月星辰日日夜夜在湖里浮荡着,景象壮美极了!回头想一想自己,亲朋故旧竟无一字寄给漂泊江湖的我,衰老多病的我呀,只有生活在一只小小的舟船上。透过这浩渺无边的洞庭湖,遥望关山以北,那里仍然是兵荒马乱、战火纷飞;一想到这,靠在窗轩之上的我不禁涕泪交流。

(四)缘景明情、从首联“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一句,你感受到作者登楼的感情怎样呢?

写早闻洞庭盛名,然而到暮年才实现目睹名湖的愿望,表面看有初登岳阳楼之喜悦,其实此时的诗人,经历了岁月的沧桑,面对山河破碎的祖国,自己壮志未酬,国家前途渺茫,可谓百感交集。

这种情感是怎么表现的呢?

虚实交错,今昔对照。用“昔闻”为“今上”蓄势,为描写洞庭湖酝酿气氛。

2、“吴楚东南坼,乾坤日月浮。”让你联想到了谁的诗句?由此感受到了怎样的意境?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曹操《观沧海》)(比较:曹操的诗句通过写沧海吞吐日月,写出了自己博大的胸襟。杜甫此诗也有异曲同工之妙,让我们感受到了洞庭湖的浩翰无边、吞吐日月,同样壮阔。)(意境:博大壮阔)

比较一下:“吴楚东南坼,乾坤日月浮”与孟浩然的“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比较,各有怎样的妙处?

比较:孟浩然的诗句写出了洞庭湖丰厚蓄积,澎湃动荡,极为有力,不仅写出其广大浩渺,还充满了活力。杜甫这一句诗的气象则更为阔大,其气度胸襟可说是“雄跨古今”。)

这两句中表现力最强的词语分别是哪个?(坼、浮)你能说说这两个词的妙处吗?(可与“列”“映”比较)

“坼”字,诗人下得有力,仿佛洞庭万顷波涛、千层巨浪,把吴、楚两地的广袤区域冲开、分裂,显示出洞庭湖的磅礴气势。而“浮”字,具有十分鲜明的动态感,在诗人的笔下,洞庭几乎包容了整个天地万物,并且主宰着它们的沉浮,日月星辰都随着湖水的波动而漂荡起落,一派雄浑壮阔的图景展现在读者眼前。

这两句写景,有没有表现作者的情感?

(对洞庭湖的礼赞,对个人身世飘零的感叹、对国家命运的担忧。)

3、“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一句,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写政治生活坎坷,漂泊天涯,怀才不遇的心情。“亲朋无一字”,得不到精神和物质方面的任何援助;“老病有孤舟”,从大历三年正月自夔州携带妻儿、乘舟出峡以来,既“老”且“病”,飘流湖湘,以舟为家,前途茫茫,何处安身,面对洞庭湖的汪洋浩淼,更加重了身世的孤危感。

4、面对浩渺的洞庭湖,诗人只是感叹自己的身世吗?(不是)从哪句可以看出?(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如果说,前三联是句句写景,句句含情的话,那么这一联则是直接抒情。此时的杜甫不只是感叹自己穷愁潦倒、漂泊无依的身世,更为正处在战火中的祖国“涕泗”横流啊。

儒家说:“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此时的杜甫呢?他是“穷也胸怀天下,胸怀百姓”啊,他这种忧国忧民的情怀,你们还从他的哪些诗句感受到了呢?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xiàn)

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杜甫《春望》)

“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杜甫《登楼》)

……

让我们带着这种感情,齐声背诵《登岳阳楼》吧。

从意象、意境、情感上总结全诗、意象:洞庭水、岳阳楼、吴楚、乾坤日月、孤舟

2、意境:沉雄悲壮、博大深远

3、情感:身世之悲、家国之忧

四自主赏析:

通过《登岳阳楼》的赏析,我们又一次学习运用了诗歌鉴赏方法——置身诗境,缘景明情。下面请运用这种方法自主赏析李白的《与夏十二登岳阳楼》,完成后面的几个题目。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李白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背景点击】开元二年,李白流放途中遇赦,回舟江陵,南游岳阳而作此诗。夏十二,李白朋友,排行十二。李白登岳阳楼楼诗,留下了这首脍炙人口的篇章,使岳阳楼更添一层迷人的色彩。

.颔联中的“雁引愁心去”一句,有的版本写作“雁别秋江去”。你认为哪一句更妙,为什么?

2.第三联“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所运用的艺术表现手法做简要分析。

3.人笔下的岳阳楼最突出的特点是什幺?抒发了诗人的什幺情感?

4.人评诗时常用“诗眼”的说法。你认为本诗第二联的两句中,“诗眼”分别是哪个字?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参考答案:

.“雁引愁心去”运用了拟人手法,写出了李白流放遇赦的高兴心情。这一句写大雁有意为诗人带走愁心,下句写君山有情为诗人衔来好月,愁去喜来,互相映衬。“引愁心”比“别秋江”更富有感情色彩,且更新颖。

2.第三联运用夸张手法写出了岳阳楼高耸入云的情状,同时这两句诗想像神奇,在云间连榻,在天上“行杯”,写出了诗人恍若置身仙境的情景。

3.诗人笔下的岳阳楼最突出的特点是“高”。情感是欢乐喜悦,超脱豁达。

4.“诗眼”分别“引”“衔”。“引”形象地写出了大雁懂得人情,把愁心带走的情境;“衔”形象地写出了山懂得人的心意,把好月送来,与诗人共享欢乐的情境。

五布置作业:

运用置身诗境、缘景明情的方法自学并背诵默写杜甫的《阁夜》《旅夜书怀》

第五篇:《登岳阳楼》说课稿

玉门三中新进教师汇报课教学设计说课稿

语文教研组 张忠良

尊敬的领导、同仁:

大家下午好!借着这次学校给予的机会,我上午给九年级(22)班学生执教了一堂《登岳阳楼》,再次感谢大家的捧场。下面,我从以下几个方面就这堂课设计加以简单的说明,恳请各位给予指导:

一、说教材

《登岳阳楼》是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重点篇目,单元总标题——“人生境界”。这是杜甫晚年的作品,诗人历经沧桑,年老多病,独登此楼,感慨万千。其身世之悲,家国之忧,与洞庭水势融合无间,形成沉雄悲壮、博大深远的意境。写景气势恢宏,抒情深沉感人,诗人的胸怀博大宽广,是对学生进行情感价值观教育的好材料。

二、说目标

九年级的学生已储备了一定的古诗文,也具备了初步感悟诗歌的能力,但因为生活阅历和知识层次的局限,对诗歌的赏析与感悟往往只停留于表面,难以和作者在精神上产生共鸣。基于此,我结合课程标准及文本特点,我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设定本文的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诵读品诗,通过意象,感悟诗人情怀。

2、背诵本诗。

过程与方法:

3、以读促学,完成学习目标。

情感价值:

4、知人论世,学习诗人忧国忧民的现实主义精神与情怀。教学重点:通过意象悟主旨 教学难点:“坼”、“浮”二字妙处的理解。

三、说教法

新课改理念: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积极性和参与性,培养探究问题的能力。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反复诵读、自主学习、练习巩固 体现教师的引导作用:问题设置、点拨引导、评价讲述

四、说程序

基于以上这些分析,为了完成教学目标,解决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课堂教学我准备用1个课时,按以下几个环节展开。

(一)课前准备:上课之前,让学生背诵已经储备的杜甫的诗,积累古诗词,很好的为营造轻松、自主的课堂效果做准备。

(二)情境导入:通过推荐赵翼的《论诗》导入,引出文本,让学生读出“新鲜”。

(四)教学过程:有感于王艳玲老师在上周五“研课标说课标”活动上的发言,我将诵读贯穿诗歌学习的始终,做到读前提要求,读中设问题,紧扣教材本身的重点和难点,帮助学生充分体味诗歌内容,尤其是情感与意境。第一遍:初读。听读,读准字音节奏,第二遍:单读多读集体读。读懂诗句的字面意思,将学生带入情境。

第三遍:本掌握了课文朗读的轻重缓急后,然后再配乐自由朗诵,读出自己的感悟。第四遍:品读。

研读的目的是让学生置身诗境,赏析情感。

1、分析意象。为了引导学生置身诗境,我首先让学生找出本文中的意象并感知意象的特点。

2、描绘画面。接下来我便让学生发挥想象,把这些意象组合起来构成画面,并用自己的语言把这幅画面描绘出来,这个环节主要让学生自主探究,教师作适当点拨就可以。

3、感受诗人情感。重点赏析“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围绕“凭轩涕泗流”,进一步引导学生结合诗歌内容以及杜甫生平经历深入探究本诗的情感,设置问题:这涕泪中包含了那些情感?请结合诗歌内容和作者经历进行分析。这一部分中我给了学生充分思考的时间,学生之间可就近展开讨论。

根据以上分析,教师再引导学生总结这涕泪之中有对亲戚朋友的眷念,有年老孤独的悲伤,有对国家前途的忧虑,也有无以报国的自悼。其身世之悲,家国之痛,忧国忧民之情交织在一起,显得十分深沉蕴藉。

第五遍:美读。

至此,学生已完全融入了本诗的情境,于是,我趁热打铁,让学生置身诗境,把自己想象成杜甫,旁若无人地大声自由朗诵课文,饱含深情的朗读能将课堂气氛带上高潮,而课文背诵的任务在经历过以上几个环节后也自然完成了。

第六遍:全班齐背课文。

(五)拓展延伸

为了巩固并实践本文所学的鉴赏方法,并了解不同诗人的不同风格,我的拓展练习是:赏析李白的《与夏十二登岳阳楼》,思考李白的诗该如何朗读,并从景与情的角度比较它与本文的不同之处。要求学生以置身诗境的鉴赏方法赏析李白诗中的景与情。并指名两名学生通过对比的方式各朗读一首诗,让学生更充分地体味诗的意境以及朗读技巧。

以上就是我这一堂课的整体思路,不当之处还请各位领导以及各位同仁批评指正。

附:说板书设计

登岳阳楼

景 情 雄浑壮阔 身世之悲

家国之痛 忧国忧民

下载《登岳阳楼》课本剧之一word格式文档
下载《登岳阳楼》课本剧之一.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登岳阳楼说课稿[合集]

    《登岳阳楼》说课稿 刘中山 一、教材分析 《登岳阳楼》是杜甫晚年的作品,诗人历经沧桑,年老多病,独登此楼,感慨万千。其身世之悲,家国之忧,浩浩渺渺,与洞庭水势融合无间,形成沉雄悲......

    登岳阳楼教案

    登岳阳楼 第一课时 一、导入示例 这首五言律诗写于作者逝世前一年,即唐代宗大历三年(768)。当时杜甫沿江由江陵、公安一路漂泊,来到岳州(今属湖南),登上神往已久的岳阳楼。凭轩远眺......

    《登岳阳楼》教案

    《登岳阳楼》教学设计 高二语文组姜艳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诗歌赏析的能力,把握本诗沉雄悲壮、博大深远的意境。 2.领会《登岳阳楼》通过描绘雄伟壮阔的艺术境界和个人孤苦的境......

    登岳阳楼教案

    登岳阳楼 复习导入 在必修三这一册教材中,我们学习过杜甫的《登高》一诗,大家还能背下来吗?哪一位同学能不能说说看,这首诗选用了哪些意象,营造了怎样的意境,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登岳阳楼》教案

    《登岳阳楼》教案 教学目标: 1、朗诵诗歌,品味语言,体会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 2、联系作者的生平,分析诗中蕴含的忧国忧民及嗟叹个人命运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朗诵诗歌,品味语言......

    登岳阳楼教案

    《登岳阳楼》教案知识与能力 了解有关杜甫的文化常识; 领悟诗歌意境,理解“坼”与“浮”的含义。 过程与方法 熟读成诵,在吟诵中领悟诗歌意境; 合作探究,领会诗歌所表达的复杂感......

    登岳阳楼教案

    登岳阳楼 教学目标 1、背诵本诗。 2、学习如何通过对古典诗歌中意象的把握来体会和品味诗歌的意境美。 3、通过学习了解杜甫诗歌的意境和创作风格,并进一步探究中国古典诗歌......

    《登岳阳楼(其一)》教案

    《登岳阳楼(其一)》教案 一、教学目标: 以《登岳阳楼(其一)》为例,教会学生阅读登临类诗歌的方法,并能运用方法自主解读同题材的诗歌。 二、教学重点: 1、掌握诗歌的解读方法,能自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