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注释、参考文献规范写法
注释
[1] 徐虹.女性:美术之思[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P2.[2] [4]贾方舟.女性艺术在九十年代[J].美术观察,1999,(3).[3] 贾方舟.自我探寻中的女性话语——九十年代中国女性艺术扫描 [J].美术研究,1996,(2).[5] 胡戎,黄丹麾.新表现主义[M].长春:吉林美术出版社,1999.P99.参 考 文 献
[1] 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2] 汪晓曙.绘画语言论[M].南昌:江西美术出版社,1999.1996,(2).[3] 高毅清.女性绘画的自述性特征[J].美术研究, 1999,(2).[4] 陈珍珍.体验与意识——关于女性绘画[J].美术观察, 2003,(8).事实上,无论在生理、心理还是在行为方式上,男性和女性之间都存在着客观的、不可忽视的差异。嘉诺尔·格利根说:“女人有自己的心理世界,她们不必以男人的标准来作为自己的参照,如果强求用男人的标准来要求女人,女人必定受到某种程度的伤害。”[3]中国当代女性艺术家在探寻自我价值的创作中意识到了这一点——她们不再盲目地追随男性,而是开始按照自身体验去重新解释世界,努力建构自身的语言体系。笔者认为,在艺术方面女性比男性有着更多的优势。就像林语堂说的:女性比男性更适合从事艺术——女性比男性更敏感、更富有直觉和好奇心,这样她们就有更多的机会去留意生活的细枝末节,去感悟自然的美妙多彩,去领悟生命的奥秘真谛。因此,她们有了更多、更细微的内心体验和感悟,比男性更容易接近艺术、接近生命。如果女性艺术家能发挥自身的优势,将它转化为艺术创造,那么女性艺术将显示出独特的魅力;女性艺术也正是在这种与男性艺术的差异中实现了对自我价值的确认。
第二篇:外文文献注释规范
外文文献注释规范
引证外文文献,原则上以该文种通行的引证标注方式为准。
引证英文文献的标注项目与顺序与中文相同。责任者与题名间用英文逗号,著作题名为斜体,析出文献题名为正体加英文引号,出版日期为全数字标注,责任方式、卷册、页码等用英文缩略方式;期刊文章题名为正体加英文引号,登载的刊物题名为斜体。
单页为p.79.两页以上为pp.79-90.两个p
示例1:专著
Randolph Starn and Loren Partridge, The Arts of Power: Three Halls of State in Italy, 1300-1600, Berkeley: California University Press, 1992, pp.19-28.示例2: 译著
M.Polo, The Travels of Marco Polo, trans.by William Marsden,Hertfordshire: Cumberland House, 1997, pp.55, 88.示例3: 主编
T.H.Aston and C.H.E.Phlipin(eds.), The Brenner Debate.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5, p.35.示例4: 析出文献
R.S.Schfield, “The Impact of Scarcity and Plenty on Population Change in England,” in R.I.Rotberg and T.K.Rabb(eds.), Hunger and History: The Impact of Changing Food Production and Consumption Pattern on Societ,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3, p.79.示例5: 期刊
Heath B.Chamberlain, “On the Search for Civil Society in China”, Modern China, vol.19, no.2(April 1993), pp.199-215.
第三篇:朱苏力 法律文献引证注释规范
法律文献引证注释规范(建议稿)序
朱苏力
在当代中国,作为学术制度问题,最先关注法律文献引证问题的可能是高鸿钧先生和贺卫方先生。1988年前后,当时他们二位在中国政法大学任教并编辑《比较法研究》,首先提出并且在办刊过程中身体力行坚持了这一实践。由于他们的要求和实践,也影响了整整一批当时属于年轻的,如今已人到中年的学者;他们更多借鉴了美国法律评论的风格。而在编辑部之外,梁治平先生在他最早的一些论文中也开始了类似的追求,主要借鉴的是当时在中国大陆引证传统相对健全的文史哲学科的经验以及海外的汉学著作。此外,还有以梁慧星先生为代表的“文革”后最早的一批民法以及刑法学者,也逐步通过实践形成了一系列法律学术的引证规范。之后,大约15年前,邓正来先生组织了有关学术规范化的讨论,尽管关注的是广泛的学术研究领域,却同样影响了法学。贺卫方先生以及其他学者在多次会议上也曾一再倡导,并提出过比较简单的引证规范。所有这些努力促使诸多中国法学刊物和书籍到了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都风格一变,普遍注意了文献引证的规范。至此,应当说,这个传统在法学界已经基本确立,只是没有人来将这些基于实践形成的规则予以系统整理编写。如今,美国华盛顿大学法学院的罗伟先生基于他多年对法学文献的经验,提出了这个建议稿,可以说是水到渠成,符合一个听起来有些夸张但名副其实的说法——“集大成者”。
文献引证的规范化、标准化是中国法学研究日益广泛深入的产物。30年前,中国法学研究的文章大多没有引证;若有也只是马列和毛主席的指示,偶尔也有周恩来或董必武或邓小平等中国共产党领袖的言词。文献引证因此是附着于权威的,是引证者自觉赋予被引证者的一种特权。因此,毫不奇怪,尽管最早附着于政治权威,但这一引证的基本规范很快被延伸到学术权威身上。先是延伸到一些为领袖所评价或提及的学者,例如孔孟、老庄、商鞅、韩非以及亚里士多德、霍布斯、卢梭等;之后解放思想又逐步延伸到其他较少或者没有进入领袖队伍中的著名学者。但随着中国立法的增多,引证法条开始增多,这时,尽管还有权威的影子,但引证已经开始更多技术化了。随着20世纪90年代学术著作和译著出版的增加,文献引证也发生了一个根本性的变化,引证与权威的关系进一步淡化了,而与思想学术交流的必须联系更紧密了。如今,随着新闻报业的发展、互联网的发展以及社会科学类型的实证研究增加,都推动了法学文献引证的变化和发展。法学文献的引证日益凸显为学术研究论证所必需的各类资料来源。引证已经成为一个学术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不是一个权威来源,甚或学术装饰。法学文献引证的规范化因此成为必须。
我提到了学术装饰不是偶然的。因为目前的一部分法学研究成果中确实有把文献引证作为装饰的倾向,目的是炫耀或其他?这种倾向对法学研究的深入发展构成一个妨碍,而不是激励。我赞同贺卫方的观点,引证必须以必要为前提。否则,为了引证而引证,为了学术包装而引证,会成为中国法学学术发展的一个新的病灶。引证的全部目的以及判断标准都必须有利于推进法学研究的发展,而不能是其他。仅此而言,同样要求法学文献引证的规范化。
罗伟先生留学美国多年,先后在法学院和图书馆系学习研究,毕业后,又在法学院图书馆工作多年,积累了大量有关法学文献的经验。特别是他长期以来一直关心中国法学研究的发展,有志于编写这样一本书。3年前,他来到北大法学院和我谈及并讨论了这项工程,他还先后同贺卫方、赵晓海等老师以及当时就职于法律出版社的蒋浩先生细致交谈,大家达成了基本一致的看法。此后,他在美国申请了相关研究基金,开始了这项工作,并回国就此召 1 开了专题研讨会,最终提出了这份建议稿。我们必须感谢他的努力。北大法学院的赵晓海老师也为此做了大量的组织协调工作。我们同样表示感谢。
感谢不是客套,而是因为中国的法学研究事业就是这些同仁和朋友通过这类细小的努力逐渐推进的;而中国法学和法治的发展是我们的共同事业。
苏力
法律文献引证注释规范(建议稿)目录
罗伟
前言
第一章 简介
第二章 基本引注要素和格式要求
第三章 中国规范性文献的引注
第四章 非规范性(二次)文献的引注
第五章 外文文献的引注
第六章 国外主要法律引注标准简介与参考
前言
法律引注指的是在书写法律文书或法学著作时,对文中所引用的法律依据或者文献,注明其出处,以便帮助读者了解和印证法律渊源和其他法律工作者的观点。笔者已在美国法学院教授法律检索多年,对美国的法律文献引注统一标准及其运用有一定的了解,近年来也对中国及英、法、德、日、韩等国的法律文献引注标准作了一些调查研究。调查研究后,发现西方发达国家还有日本和韩国都有各自通行的法律文献引注标准,所以,笔者觉得中国的法律界也应该有一套比较完善和统一的法律文献引注标准。2004年在北京大学法学院法律信息中心赵晓海主任的协调下,笔者与北京大学法学院的朱苏力院长和贺卫方教授对法律文献引注规范的统一开始进行研究。
中国近年来已开始重视引注的统一化,1996年教育部颁布《中国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编排规范(修订版)》,1999年新闻出版署也颁布了《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检索与评价数据规范》。这些规范引起了学术界的几次讨论,特别是2002年间,在“学术批评网”(http://)。
(一)英国成文法
英国成文法只是汇编成册,但没有法典化,所以引注时,应加上单行法律的名称。
基本引注要素和格式:
法律名称及其颁布年份,UK(大不列颠简称)章序号。
英国“1992年社会保险缴纳与福利法”第四章,引注为:
例:
Social Security Contributions and Benefits Act 1992(UK)c 4.(二)判例
基本引注要素和格式:
第四篇:学术论文注释规范
学术论文注释规范
一、文后参考文献及其随文夹注格式
参考文献按在正文中出现的先后次序列于文末,以“参考文献:”(左顶格)作为标识。参考文献的序号左顶格,并用数字加方括号表示,如[1],[2],…;每一条参考文献条目的最后均以小圆点“.”结束。
引文的起止页码以随文以夹注的形式、用6号宋体标出,其格式为:[序号](p×)。
各类参考文献及其在正文中夹注的格式及示例如下:
(一)专著、论文集、学位论文、报告
[序号]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文献类型标识].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1] 列维·布留尔.原始思维[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7.[2] 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A].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3] 洪亮吉.春秋左传诂[M].卷三.[4] 人事部一·叙人[A].太平御览[M].北京:中华书局,1960.[5] 皇甫湜.皇甫持正文集[M].卷四.四部丛刊本.[6] 房玄龄等.晋书·司马彪传[M].北京:中华书局,1974.[7] Chester.The Rise of British Industrial Society[M].Longman, 1982.以例[6]、[7]为例,其随文夹注格式分别为: [6](p.4142.)、[7](p.289.)。
多次引用同一本书中的材料,随文夹注中一律采用第一次出现的序号。例如:第一次引用[7]中材料时,夹注为“[7](p289)”;第二次引用[7]中材料时,夹注为“[7](p163)”。多种材料说明一个问题,在随文夹注中则按次序列出,例:“[4](p×);[5](p×)”。
(二)期刊文章
[序号]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J].刊名,年,卷(期).例:
[8] 李醒民.哲学不是敲门砖和摇钱树[J].学术界,2000,(1).随文夹注格式: [8](p206)。
(三)论文集中的析出文献
[序号]析出文献主要责任者.析出文献题名[A].原文献主要责任者(任选).原文献题名[C].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例:
[9] 王旭.美国三大城市与美国现代区域经济结构[A].中国美国史研究学会.美国现代化历史经验[C].北京:东方出版社,1994.随文夹注格式:[9](p183)。
(四)报纸文章
[序号]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N].报纸名,出版日期(版次).例:
[10]杨玉圣.把书评当作学问来做[N].中华读书报,1996-10-09(2).(五)电子文献
[序号]主要责任者.电子文献题名[电子文献及载体类型标识].电子文献的出处或可获得地址,发表或更新日期/引用日期.例:
[11]王明亮.关于中国学术期刊标准化数据库系统工程的进展[EB/CD].http://,1998-08-16/1998-10-04.报纸文章和电子文献在随文夹注中直接以序号标出,而省略“(p×)”著录项。
(六)各种未定义类型的文献
[序号]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Z].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例:
[12]何晓明.降落民间——21世纪中国历史学走向管窥(第十一届全国史学理论研讨会论文)[Z].武汉:湖北大学中国文化研究院,2000.二、参考文献与注释的区别
参考文献是作者写作论著时所参考的文献书目,集中列于文末;注释则是作者对论著正文中某一特定内容的进一步解释或补充说明,列于该页地脚(以脚注形式标出)。参考文献序号用方括号标注,注释序号则用数字加圆圈标注,位于标点符号之后;若是直接引文,则位于后引号之后。
附1:参考文献类型及其标识
参考文献 专著 论文集 析出文献 报纸文章 期刊文章 学位论文 报 告
文献类型标识 M C A N J D R 无法根据上述分类的文献,其标识码一律用“Z”表示。
附2:电子文献的载体类型及其标识([文献类型标识/载体类型标识])
电子文献载体类型:磁带(magnetic tape)——MT;磁盘(disk)——DK;光盘(CD-ROM)——CD;联机网络(online)——OL。按下列格式表示包括了文献载体类型的参考文献类型标识:
[DB/OL]——联机网上数据库(database online)
[DB/MT]——磁带数据库(database on magnetic tape)
[M/CD]——光盘图书(monograph on CD-ROM)
[CP/DK]——磁盘软件(computer program on disk)
[J/OL]——网上期刊(serial online)
[EB/OL]——网上电子公告(electronic bulletin online)
第五篇:参考文献及注释规范
一、基本概念
(1)“注释”指作者进一步解释自己所要表达的意思,注释安排在当页页脚,用带圈数字表示序号,如注①、注②等,注释的序号与文中序号一一对应。
(2)“参考文献”指作者引文所注的出处,一律放在论文尾末,文中设序号 [1],参考文献的序号与文中序号一一对应。页码置于文中序号之后,例: [1](P12)。
(3)“参考文献”也指虽未直接引述别人的话、但参考了别人著作和论文的意思,应在段中或段末设序号 [1],并在文末注明。本项与第2项不必分列,交叉排序即可。文末的序号与文中序号一一对应。此种情况可以不注明页码。
(4)同一参考文献多次被引用,文末只标一个序号,文中应多次出现同一序号,在文中序号后加圆括号,注明所引文献的不同页码或篇名。
(5)参考文献与注释的区别。参考文献是作者写作论著时所参考的文献书目,集中列于文末;注释则是作者对论著正文中某一特定内容的进一步解释或补充说明,列于该页地脚(以脚注形式标出)。参考文献序号用方括号标注,注释序号则用数字加圆圈标注,位于标点符号之后;若是直接引文,则位于后引号之后。
二、中文参考文献及注释规范
(一)、文后参考文献及其随文夹注格式
参考文献按在正文中出现的先后次序列于文末,以“参考文献:”(左顶格)作为标识。参考文献的序号左顶格,并用数字加方括号表示,如[1],[2],…;每一条参考文献条目的最后均以小圆点“.”结束。
引文的起止页码以随文以夹注的形式、用6号宋体标出,其格式为:[序号](p×)。各类参考文献及其在正文中夹注的格式及示例如下:
1、专著、论文集、学位论文、报告
[序号]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文献类型标识].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1] 列维·布留尔.原始思维[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7.[2] 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A].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3] 洪亮吉.春秋左传诂[M].卷三.[4] 人事部一·叙人[A].太平御览[M].北京:中华书局,1960.[5] 皇甫湜.皇甫持正文集[M].卷四.四部丛刊本.[6] 房玄龄等.晋书·司马彪传[M].北京:中华书局,1974.[7] Chester.The Rise of British Industrial Society[M].Longman, 1982.以例[6]、[7]为例,其随文夹注格式分别为: [6](p.4142.)、[7](p.289.)。
多次引用同一本书中的材料,随文夹注中一律采用第一次出现的序号。例如:第一次引用[7]中材料时,夹注为“[7](p289)”;第二次引用[7]中材料时,夹注为“[7](p163)”。多种材料说明一个问题,在随文夹注中则按次序列出,例:“[4](p×);[5](p×)”。
2、期刊文章
[序号]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J].刊名,年,卷(期).例:
[8] 李醒民.哲学不是敲门砖和摇钱树[J].学术界,2000,(1).随文夹注格式: [8](p206)。
3、论文集中的析出文献
[序号]析出文献主要责任者.析出文献题名[A].原文献主要责任者(任选).原文献题名[C].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例:
[9] 王旭.美国三大城市与美国现代区域经济结构[A].中国美国史研究学会.美国现代化历史经验[C].北京:东方出版社,1994.随文夹注格式:[9](p183)。
4、报纸文章
[序号]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N].报纸名,出版日期(版次).例:
[10]杨玉圣.把书评当作学问来做[N].中华读书报,1996-10-09(2).5、电子文献
[序号]主要责任者.电子文献题名[电子文献及载体类型标识].电子文献的出处或可获得地址,发表或更新日期/引用日期.例:
[11]王明亮.关于中国学术期刊标准化数据库系统工程的进展[EB/CD].http://,1998-08-16/1998-10-04.报纸文章和电子文献在随文夹注中直接以序号标出,而省略“(p×)”著录项。
6、各种未定义类型的文献 [序号]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Z].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例:
[12]何晓明.降落民间——21世纪中国历史学走向管窥(第十一届全国史学理论研讨会论文)[Z].武汉:湖北大学中国文化研究院,2000.三、英文参考文献及注释规范
英文参考文献Bibliography(Bibliography使用“Times New Roman”字体,小四号,加粗,后面不加任何标点符号。)
1.专著:
1)基本格式(请严格注意标点符号):作者的姓名(英文作者的姓,名).年份.书名(斜体).出版地:出版商.如果同一作者两本以上同年出版的参考书,在年份后用a,b,c 等标出; 如有第二行,则须缩进4个英文字符。例:
Chomsky, N.1981a.Lectures on government and binding.Dordrecht: Foris.Chomsky, N.1981b.Theory of markedness in generative grammar.Pisa, Italy: Scuola Normale Superiore.2)书的主编(格式:各项信息的排列顺序基本同上,在主编姓名后加ed.):
例:Hall, David, ed.1981.The Oxford book of American literary anecdotes.New York: OUP.3)机构作者(格式:各项信息的排列顺序基本同上):
例:American library association.1983.Intellectual freedom manual.2nd ed.Chicago: ALA.4)翻译著作(格式:各项信息的排列顺序基本同上,加xx Trans.):
例:Calvino, Ian.1986.The uses of literature.P.Creagh Trans.San Diego: Harcourt.2.文章:
1)期刊文章基本格式(请严格注意标点符号):作者姓名.年份.篇名.刊名(要斜体).刊物的卷号和期号:文章的起止页码.例:
Boling, D.1965.The atomization of meaning.Language 41:555-573.2)论文集中的文章基本格式(请严格注意标点符号):作者姓名.年份.篇名.论文集作者姓名.eds.论文集名称(要斜体).出版地:出版商.文章的起止页码.例:
Peters, M & T.B.Stephen.1986.Interaction routines as cultural influences upon language acquisition.In Schieffelin, B.B.& E.Ochs, eds.Language Socialization Across Cultures.Cambridge: CUP, 80-96.附1:参考文献类型及其标识
参考文献 专著 论文集 析出文献 报纸文章 期刊文章 学位论文 报告
文献类型标识 M C A N J D R 无法根据上述分类的文献,其标识码一律用“Z”表示。
附2:电子文献的载体类型及其标识([文献类型标识/载体类型标识])
电子文献载体类型:磁带(magnetic tape)——MT;磁盘(disk)——DK;光盘(CD-ROM)——CD;联机网络(online)——OL。按下列格式表示包括了文献载体类型的参考文献类型标识:
[DB/OL]——联机网上数据库(database online)
[DB/MT]——磁带数据库(database on magnetic tape)
[M/CD]——光盘图书(monograph on CD-ROM)
[CP/DK]——磁盘软件(computer program on disk)
[J/OL]——网上期刊(serial online)
[EB/OL]——网上电子公告(electronic bulletin onli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