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水浒传第一回读后感
篇一:水浒传第一回读后感
《水浒传》以它杰出的艺术描写手段,揭示了中国封建社会中农民起义的发生、发展和失败过程的一些本质方面。《水浒传》的社会意义首先在于深刻揭露了封建社会的黑暗和腐朽,及统治阶级的罪恶,说明造成农民起义的根本原因是“官逼民反”。
《水浒传》的艺术成就,最突出地表现在英雄人物的塑造上。全书巨大的历史主题,主要是通过对起义英雄的歌颂和对他们斗争的描绘中具体表现出来的。因而英雄形象塑造的成功,是作品具有光辉艺术生命的重要因素。在《水浒传》中,至少出现了一二十个性鲜明的典型形象,这些形象有血有肉,栩栩如生,跃然纸上。
《水浒传》之所以成为我国文学史上影响巨大的作品,不仅在于它思想内容的丰富,而且也由于它艺术的成熟。《水浒传》继承并发展了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优秀传统,而且把二者结合起来。
篇二:水浒传第一回读后感
话说大宋仁宗天子在位,嘉佑三年三月三日五更三点,天子驾坐紫宸殿,只见参政文彦博说道:“现在瘟疫盛行,伤损了很多军民,希望陛下释罪宽恩,省刑薄税,祈祷求消天灾”仁宗天子闻知,龙体不安。便去龙虎山请来了张真人。然后命洪信为天使,张真人亲自将丹昭付与洪太尉,洪太尉即便登程前去找张天师。
洪信领了圣敕,辞别天子,背了诏书,带了数十人,上了驿站。
走啊,走啊,他们走到了清宫前,里面居住着住持真人。洪太尉问住持:“天师住在何处”
住持说他住在龙虎山顶,这位祖师虽在山顶,但道行非常能腾云驾雾,踪迹不定,非常难见。太尉听了便问:“那怎么样才能见到天师”“要斋戒沐浴,更换衣布,休带从人,自背诏书,焚烧御香,步行上山,叩请天师,方许得见,如若心不诚,白走一趟”
太尉都已准备好,上山去了,路上大虫、大蛇都没将他吓退,天师见他有诚意,便没等他爬上山顶,就已去了东京,祈禳瘟疫。
过了几天,洪太尉知道天师已把瘟疫消除了,兴奋不已,便和住持真人等众多人士去游山。
走了许多地方,最后到了“伏魔之殿”,上面有许多大锁、封皮。洪太尉不听真人劝告,将锁砸开,封条撕下,放走了魔君,洪太尉叫苦不迭。
我感觉洪太尉身上有值得学习的地方,也有需要批评的地方。值得表扬的是他有一颗真诚的心,做事有毅力。需要批评的地方是他不听别人劝告,酿成大错。我们要学习他的优点,而避免他的缺点。
篇三:水浒传第一回读后感
哈哈哈,妈妈终于给我买水浒传了!我真是太高兴了!
《水浒传》的第一回,也就是水浒传的开头。《水浒传》讲的是宋朝年间的起义故事。
第一回讲的是:当时,瘟疫流行,皇上派洪太尉去祈福。他拜见真人后,就跑上山找天师了。在上山的路上,先后碰见了大蛇和老虎,但都不去吃他。又爬了一段路,看见一个牧童骑着黄牛。太尉一看,有一个小孩,便向他问路。牧童却说,这山上有很多的野兽!劝他别去了。太尉一想也是,便下山了。之后也吃素五天。快走时,发现了一个房间,贴满了封条。太尉要开,真人劝他别开,太尉不听,强行要开。里面黑黑的,用火把发现有四个字“遇洪而开”,便要挖开。真人又进行劝住,太尉不听。挖开了一个大洞,突然发出了一声巨响!一团黑气化作金光四散开来,大家纷纷逃走。
从这个故事看出,当时的太尉胆小怕死,不听劝。由此可见,当时的宋朝是多么昏暗,竟用这样的人当太尉!
第二篇:水浒传第一回读后感
哈哈哈,妈妈终于给我买水浒传了!我真是太高兴了!
《水浒传》的第一回,也就是水浒传的开头。《水浒传》讲的是宋朝年间的起义故事。
第一回讲的是:当时,瘟疫流行,皇上派洪太尉去祈福。他拜见真人后,就跑上山找天师了。在上山的路上,先后碰见了大蛇和老虎,但都不去吃他。又爬了一段路,看见一个牧童骑着黄牛。太尉一看,有一个小孩,便向他问路。牧童却说,这山上有很多的野兽!劝他别去了。太尉一想也是,便下山了。之后也吃素五天。快走时,发现了一个房间,贴满了封条。太尉要开,真人劝他别开,太尉不听,强行要开。里面黑黑的,用火把发现有四个字“遇洪而开”,便要挖开。真人又进行劝住,太尉不听。挖开了一个大洞,突然发出了一声巨响!一团黑气化作金光四散开来,大家纷纷逃走。
从这个故事看出,当时的太尉胆小怕死,不听劝。由此可见,当时的宋朝是多么昏暗,竟用这样的人当太尉!
水浒传第一回读后感
张天师祈禳瘟疫洪太尉误走妖魔
话说大宋仁宗天子在位,嘉佑三年三月三日五更三点,天子驾坐紫宸殿,只见参政文彦博说道:“现在瘟疫盛行,伤损了很多军民,希望陛下释罪宽恩,省刑薄税,祈祷求消天灾”仁宗天子闻知,龙体不安。便去龙虎山请来了张真人。然后命洪信为天使,张真人亲自将丹昭付与洪太尉,洪太尉即便登程前去找张天师。
洪信领了圣敕,辞别天子,背了诏书,带了数十人,上了驿站。
走啊,走啊,他们走到了清宫前,里面居住着住持真人。洪太尉问住持:“天师住在何处?”
住持说他住在龙虎山顶,这位祖师虽在山顶,但道行非常能腾云驾雾,踪迹不定,非常难见。太尉听了便问:“那怎么样才能见到天师?”“要斋戒沐浴,更换衣布,休带从人,自背诏书,焚烧御香,步行上山,叩请天师,方许得见,如若心不诚,白走一趟”
太尉都已准备好,上山去了,路上大虫、大蛇都没将他吓退,天师见他有诚意,便没等他爬上山顶,就已去了东京,祈禳瘟疫。
过了几天,洪太尉知道天师已把瘟疫消除了,兴奋不已,便和住持真人等众多人士去游山。
走了许多地方,最后到了“伏魔之殿”,上面有许多大锁、封皮。洪太尉不听真人劝告,将锁砸开,封条撕下,放走了魔君,洪太尉叫苦不迭。
我感觉洪太尉身上有值得学习的地方,也有需要批评的地方。值得表扬的是他有一颗真诚的心,做事有毅力。需要批评的地方是他不听别人劝告,酿成大错。我们要学习他的优点,而避免他的缺点。
水浒传第一回读后感
《水浒传》第一回目录是“张天师祈禳瘟疫,洪太尉误走妖魔。”
这一回还没有切入正文,主要说了两个人,一个是张天师,另一个是太尉洪信。
这一回是引首与正文之间的桥梁。
这一段真有《西游记》的味道。
北宋末年天下大乱,原来是洪信惹来的,方腊又是谁惹来的呢?可能有另一个洪信。起码梁山这一百零八人是洪信引出来的。这件事对北宋是祸是福?就《水浒传》而言,是帮了北宋,因为这一百零八人招安后征辽,征方腊,保了大宋,而历史的真实是天下大乱,才有了宋江造反的故事。无论祸福,责任都在洪信,不在皇帝。要不然,儒家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信条,就不能立足了。
一百零八人的出世,同洪信有关,那也是天意所授,遇洪而开罢了。更况何,仁宗年间就无洪信太尉这个人,《水浒传》造了个洪信,引出故事才是目的。
借一个还没出世的张继先,造一个洪信,进入《水浒传》正文。
凡是皇帝所为,都不能言错的,所以横直都没有责任,所以才保证了这部书流传到今日,不能不说这是一种智慧,是《水浒传》式的智慧。就这样还是引来了《荡冠志》。
千秋功罪,后人自有公论。
第三篇:水浒传第一回读后感
水浒传第一回读后感
篇一:水浒传第一回>读后感
《水浒传》以它杰出的艺术描写手段,揭示了中国封建社会中农民起义的发生、发展和失败过程的一些本质方面。《水浒传》的社会意义首先在于深刻揭露了封建社会的黑暗和腐朽,及统治阶级的罪恶,说明造成农民起义的根本原因是“官逼民反”。
《水浒传》的艺术成就,最突出地表现在英雄人物的塑造上。全书巨大的历史主题,主要是通过对起义英雄的歌颂和对他们斗争的描绘中具体表现出来的。因而英雄形象塑造的成功,是作品具有光辉艺术生命的重要因素。在《水浒传》中,至少出现了一二十个性鲜明的典型形象,这些形象有血有肉,栩栩如生,跃然纸上。
《水浒传》之所以成为我国文学史上影响巨大的作品,不仅在于它思想内容的丰富,而且也由于它艺术的成熟。《水浒传》继承并发展了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优秀传统,而且把二者结合起来。
篇二:水浒传第一回读后感
话说大宋仁宗天子在位,嘉佑三年三月三日五更三点,天子驾坐紫宸殿,只见参政文彦博说道:“现在瘟疫盛行,伤损了很多军民,希望陛下释罪宽恩,省刑薄税,祈祷求消天灾”仁宗天子闻知,龙体不安。便去龙虎山请来了张真人。然后命洪信为天使,张真人亲自将丹昭付与洪太尉,洪太尉即便登程前去找张天师。
洪信领了圣敕,辞别天子,背了诏书,带了数十人,上了驿站。
走啊,走啊,他们走到了清宫前,里面居住着住持真人。洪太尉问住持:“天师住在何处”
住持说他住在龙虎山顶,这位祖师虽在山顶,但道行非常能腾云驾雾,踪迹不定,非常难见。太尉听了便问:“那怎么样才能见到天师”“要斋戒沐浴,更换衣布,休带从人,自背诏书,焚烧御香,步行上山,叩请天师,方许得见,如若心不诚,白走一趟”
太尉都已准备好,上山去了,路上大虫、大蛇都没将他吓退,天师见他有诚意,便没等他爬上山顶,就已去了东京,祈禳瘟疫。
过了几天,洪太尉知道天师已把瘟疫消除了,兴奋不已,便和住持真人等众多人士去游山。
走了许多地方,最后到了“伏魔之殿”,上面有许多大锁、封皮。洪太尉不听真人劝告,将锁砸开,封条撕下,放走了魔君,洪太尉叫苦不迭。
我感觉洪太尉身上有值得学习的地方,也有需要批评的地方。值得表扬的是他有一颗真诚的心,做事有毅力。需要批评的地方是他不听别人劝告,酿成大错。我们要学习他的优点,而避免他的缺点。
篇三:水浒传第一回读后感
哈哈哈,妈妈终于给我买水浒传了!我真是太高兴了!
《水浒传》的第一回,也就是水浒传的开头。《水浒传》讲的是宋朝年间的起义>故事。
第一回讲的是:当时,瘟疫流行,皇上派洪太尉去祈福。他拜见真人后,就跑上山找天师了。在上山的路上,先后碰见了大蛇和老虎,但都不去吃他。又爬了一段路,看见一个牧童骑着黄牛。太尉一看,有一个小孩,便向他问路。牧童却说,这山上有很多的野兽!劝他别去了。太尉一想也是,便下山了。之后也吃素五天。快走时,发现了一个房间,贴满了封条。太尉要开,真人劝他别开,太尉不听,强行要开。里面黑黑的,用火把发现有四个字“遇洪而开”,便要挖开。真人又进行劝住,太尉不听。挖开了一个大洞,突然发出了一声巨响!一团黑气化作金光四散开来,大家纷纷逃走。
从这个故事看出,当时的太尉胆小怕死,不听劝。由此可见,当时的宋朝是多么昏暗,竟用这样的人当太尉!
第四篇:水浒传第一回读后感
《水浒传》继承并发展了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优秀传统,而且把二者结合起来。那么,来看看小编精心为你整理水浒传第一回读后感,希望你喜欢。水浒传第一回读后感篇一
这一回主要讲了洪信请张天师驱除瘟疫,然后一意孤行放走妖魔的故事。
读了这一回,我不禁想,水浒传中的一百单八将怎么会和妖魔有关呢?这未免太牵吧。难道是作者施耐庵也具有迷信思想吗?或者这只是引用了一个民间传说吗?反正,我觉得这一回合让人有点不解,让人觉得似乎水浒的故事只是瞎编的而已,使可信度大打折扣。
在这个故事中,主要介绍的人物是洪太尉。在作者的眼中,洪太尉是一个固执的人,他不听别人劝告,非得揭去符咒,结果放出了妖魔。从作者的描述中,我们可以看出作者对张太尉这个人是有偏见的。正是因为张太尉不信迷信才导致了灾难性的后果,同时我们也能看出施耐庵思想中的一些迷信色彩。
虽然是偏见,但是张太尉的固执和自负是要不得的。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一定要克服这种心理,要谦虚谨慎,不管什么事多听听别人的意见和建议,以免犯下大错。
水浒传第一回读后感篇二话说大宋仁宗天子在位,嘉佑三年三月三日五更三点,天子驾坐紫宸殿,只见参政文彦博说道:“现在瘟疫盛行,伤损了很多军民,希望陛下释罪宽恩,省刑薄税,祈祷求消天灾”仁宗天子闻知,龙体不安。便去龙虎山请来了张真人。然后命洪信为天使,张真人亲自将丹昭付与洪太尉,洪太尉即便登程前去找张天师。
洪信领了圣敕,辞别天子,背了诏书,带了数十人,上了驿站。
走啊,走啊,他们走到了清宫前,里面居住着住持真人。洪太尉问住持:“天师住在何处?”
住持说他住在龙虎山顶,这位祖师虽在山顶,但道行非常能腾云驾雾,踪迹不定,非常难见。太尉听了便问:“那怎么样才能见到天师?”“要斋戒沐浴,更换衣布,休带从人,自背诏书,焚烧御香,步行上山,叩请天师,方许得见,如若心不诚,白走一趟”
太尉都已准备好,上山去了,路上大虫、大蛇都没将他吓退,天师见他有诚意,便没等他爬上山顶,就已去了东京,祈禳瘟疫。
过了几天,洪太尉知道天师已把瘟疫消除了,兴奋不已,便和住持真人等众多人士去游山。
走了许多地方,最后到了“伏魔之殿”,上面有许多大锁、封皮。洪太尉不听真人劝告,将锁砸开,封条撕下,放走了魔君,洪太尉叫苦不迭。
我感觉洪太尉身上有值得学习的地方,也有需要批评的地方。值得表扬的是他有一颗真诚的心,做事有毅力。需要批评的地方是他不听别人劝告,酿成大错。我们要学习他的优点,而避免他的缺点。
水浒传第一回读后感篇三《水浒传》的第一回,也就是水浒传的开头。《水浒传》讲的是宋朝年间的起义故事。
第一回讲的是:当时,瘟疫流行,皇上派洪太尉去祈福。他拜见真人后,就跑上山找天师了。在上山的路上,先后碰见了大蛇和老虎,但都不去吃他。又爬了一段路,看见一个牧童骑着黄牛。太尉一看,有一个小孩,便向他问路。牧童却说,这山上有很多的野兽!劝他别去了。太尉一想也是,便下山了。之后也吃素五天。快走时,发现了一个房间,贴满了封条。太尉要开,真人劝他别开,太尉不听,强行要开。里面黑黑的,用火把发现有四个字“遇洪而开”,便要挖开。真人又进行劝住,太尉不听。挖开了一个大洞,突然发出了一声巨响!一团黑气化作金光四散开来,大家纷纷逃走。
从这个故事看出,当时的太尉胆小怕死,不听劝。由此可见,当时的宋朝是多么昏暗,竟用这样的人当太尉!
第五篇:水浒传第一回
浅析《水浒传》第一回
“王教头私走延安府,九纹龙大闹史家村”是《水浒传》的第一回,是楔子接下去的故事。我们由标题可以了解到这一回所讲述的两个故事:即王教头私走延安府和九纹龙大闹史家村。同时我们不免产生这样的疑问:王教头是什么人?他为何私走延安府?九纹龙又是谁?史家村是什么地方?他因何大闹史家村?
正文以诗句开篇,故事由此展开。施耐庵并没有一开始就给我们解惑,而是依据时间的推移,先讲述洪信酿祸胎之事,历经三代皇帝,出现了高俅这个人,并详细地描写了高俅如何由一个地痞到翻手云覆手雨的朝臣的过程。故事到这里似乎与标题内容毫不相干,而这正是施耐庵的高明之处,因为他接着就进入故事的一个高潮,即王教头部分的叙述了。高俅当上了殿帅府太尉,而八十万禁军教头王进正属他管。昔日王进的父亲曾一棒重伤高俅,今日高俅发迹,正待要报仇。高俅与王进的矛盾促使故事往下发展:王进无奈之下只好携母趁夜弃家逃亡,打算去投奔延安府老种金略相公,此时他的思想中仍有为朝廷效命的存在。由于在路上错过了宿头,借宿于史家村的一所大庄院,也是天涯无处不相逢,不打不相识,王进凭借真本领得到庄主儿子——人称九纹龙史进的认可,成为他的师父,精心指导史进十八般武艺。
半年多过去了,王进见史进精熟了武艺,便相辞要去延安府,史进洒泪拜别师父,回到庄上。又过去不到半年,史进的父亲因病死了,史进家自此无人管业,史进只爱与人较量枪棒。后来史进从猎户李吉口中得知少华山(史家村前面)上有一伙土匪,打家劫舍。史进寻思这些土匪可能会到史家村造事,便邀集村中众人商议共保村坊的计策。这一部分是故事的发展,也是下文部分的伏笔。
以旁观者的身份来写小说有一个好处,就是可以全方位地把握全局。施耐庵向我们展示了对立双方,先写了史家村的情况,接着写了少华山寨中三个头领:神机军师朱武、跳涧虎陈达、白花蛇杨春。由跳涧虎的外号可见陈达是一个容易冲动的家伙,俗话说“冲动是魔鬼”,而正是陈达的冲动才有了下面的故事。由此可知人物的把握对小说的展开也极为重要。
当下陈达引了人马,直奔史家村,史进收到消息,发动全村人在村口拦截,陈达借口要借路华阴县,史进不肯,一来二去,两人怒而大打出手,经过激烈的打斗,最终陈达被擒,史家村自保成功。这一部分写得相当精彩,使我们读者如同身临其境。
再说朱武、杨春得知陈达被擒,很是担忧。朱武想了一招苦肉计,与杨春两人合伙对史进打出了亲情牌,不过也是因为他们重情重义才会敢于冒险来救陈达。苦肉计成功了,亲情牌博得史进的好感,加上彼此都是重义气的人,好汉识好汉。史进放过了三人,并与他们结交了,礼尚往来。这一部分也是施耐庵的高明之处,也是小说出乎意料的特别之处,读者很难想象到故事竟然朝着这个方向发展,竟然有人会与土匪结交,然而我们读了这个情节却不会觉得突兀,反而觉得很自然。不得不说作者真的很厉害。
如果故事就此结束,会显得平淡了,接下去的内容也无法继续。施耐庵怎么会让故事平淡呢?故事就该跌宕起伏,一波几折。话说史进与三头领相约中秋到庄上赏月饮酒,传信人王四因醉酒将三头领给史进的回信弄丢了(其实是被李吉拿去领赏金了)却欺骗史进并无回信,导致中秋月夜史进和三头领在史家庄被围。这一部分看得读者揪心,更有惊心动魄的感觉,读者不禁为他们的处境担忧,我们期待他们能化险为夷。奇迹会出现吗?那是下一回的故事了。
2010-1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