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 事 诉 1

时间:2019-05-13 14:21:3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民 事 诉 1》,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民 事 诉 1》。

第一篇:民 事 诉 1

民 事 诉 状

原告:赵龙海,男,1946年5月12日生,住太仓市浮桥镇鸦江村十二组9号,身份证号:***413

被告(1):俆建林,男,1969年6月14日生,住太仓市城厢镇板桥华盛园5幢501室。身份证号:***015

被告(2):太仓市宏伟食品有限公司,地址:太仓市城厢镇阳光花园5幢102室。法定代表人:朱红。

被告(3):中国人民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太仓支公司,住所地:太仓市城厢镇县府街28号。

请求事项:

一、要求被告赔偿原告各项经济损失67299元(详见赔偿清单)。

二、本案诉讼费用由被告承担。

事实与理由:2010年8月12日16时许,原告驾驶苏ELU668二轮摩托车在太仓市浮桥镇境内由西向东行驶至建红新村6—41号北侧十字路口时与被告徐建林驾驶的苏EZ3118中型普通客车由南往北行驶时相碰撞而发生交通事故。该事故造成原告伤害,车辆损坏。事后经交警大队认定双方对事故负同等责任。同时查明苏EZ3118中型普通客车所有人为被告(2),该车辆向被告(3)投保机动车交通事故强制责任保险。

原告伤后由浮桥医院进行清创缝合后即送至太仓市第一人民医院治疗,诊断为右肩锁关节脱位,头面部裂伤,左小腿软给织损伤。在治疗过程中行右肩锁关节脱位喙锁韧带重建术,2011年3月14日拟诊内植入物不需取出,同日原告伤情进行了司法鉴定。现原告据此提出上述赔偿请求,请求依法处理。

太仓市人民法院

具状人:

2011年4月日

第二篇:个人诉个人民事再审申请书

民事再审申请书(个人诉个人用)

申请再审人(一、二审诉讼地位):(姓名、性别、出生年月日、民族、出生地、文化程度、职业或者工作单位和职务、联系方式、住址等)。

委托代理人:(姓名、性别、出生年月日、民族、出生地、文化程度、职业或者工作单位和职务、联系方式、住址等。

被申请人(一、二审诉讼地位):(姓名、性别、出生年月日、民族、出生地、文化程度、职业或者工作单位和职务、联系方式、住址等)。

委托代理人:(姓名、性别、出生年月日、民族、出生地、文化程度、职业或者工作单位和职务、联系方式、住址等。

申请再审人因与被申请人×××……(案由)纠纷一案,不服××××人民法院于 年 月 日作出的()字第 号民事 书,现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二百条第XX项之规定,申请再审。

请求事项

(可根据生效法律文书确定的内容选择填写)

事实与理由

……

此致 ××××人民法院

附:本再审申请书副本 份(再审申请书副本份数应当按当事人人数提交)

原审 书复印件一份

再审申请人: 年

月 日 2

(亲笔签字或盖章)

第三篇:学习《民事讼诉法》的心得

学习《民事诉讼法》的心得

系别:政法系

班级:11法学

姓名:伍方慧

学号:1140202068

刚刚学习《民事诉讼法》这门课程的时候有点摸不着头脑,对于老师上课讲的那些内容不是能够很好地理解透彻,每当这时候我就会安慰自己说:“诉讼法不就是告诉人诉讼是怎么提起,如何进行,又怎么画句号的琐碎规则吗?用不着学习,看看就会了。”这是我接触这门课程时最大的心得体会,但是随着学习进度加快,我就知道了这是对民诉法的误解。正是因为这样,我慢慢的开始听不懂老师上课时候讲的一些基本概念。不过随着后来的学习和老师详细的讲解,我慢慢的找到了些门路,不过还得继续努力.《民事诉讼法》,是法学体系中的一门民事法学,基本解释原则与民法学相同.相对于法理学和中国法制史这样一些理论性极强的学科来说,民事诉讼法无疑是一门既简单又实务的一门学科,但民事诉讼法的内容较多,而且大部分是需要理解记忆的,因而,不太容易掌握。那么,我想问问大家,如何学好并考好民事诉讼法呢?首先,我要纠正一种错误的思想,即“法学是一门文科学科,只要靠背就可以考好,所以,现在的学习并不重要。”实际上,现阶段学习对于我们来说是相当重要的,它不仅可以培养我们的法学思维,而且还能够增加我们对法学的学习兴趣。

本人觉得,学习学习民事诉讼法如果没有雄厚的民法积累和对民事权利司法考试保护方法,手段,途径,多样化的东西的感悟,是不可能学好这门学科的。此外,诉讼法的学习和精进还离不开大量的经验观察和实践积累,这就要求我们多多看些一些民诉专家学者的著作,我们仅仅停留在书本 上的学习是不能达到学好这门学科的标准的,我现在终于明白老师为什么在上课的时候苦口婆心的要我们多看些与诉讼法有关的名家写的著作,因为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的去从多角度多触角的去分析问题,而不是让书本上仅有的观点束缚了我们的思维。

初学民诉的时候,自己一般满足于对静态诉讼规则的记忆,我认为只要背会了起诉的条件,上诉的期限,再审的事由等等一些教材的内容,考试成绩就一定会很好,就算是一个合格的诉讼法入门者。这种看法在大学生中占有很大的比例,特别是学习法律专业的学生觉得那样就算是完成了应有的学习任务,因为大家在评估诉讼法的学习时,采用了与实体法学习相同或相似的标准。这种理解,使得不少学生参加工作后过高的自我评价与用人单位的实际要求之间出现了巨大的落差。

所以,诉讼法的学习,态度要端正,方法要得当,否则会停留在表面,皮毛还沾沾自喜。学习诉讼法的目的在于运用,而非记忆(虽然是基础)。能够运用诉讼法的只是,理论来分析,透视权利保护的案例,或者会中国权利保护的司法程序存在的纵深问题展开理论与实践融为一体,实体与程序融会贯通的研究,那么,在我看来,这才是真正的“入门”。

其次,本人同意教科书上讲的一些观点,也觉得诉讼法的学习功夫在法外,民诉法学既是一门理论法学,也是一门实践法学。在掌握民诉法学基本范畴,体系的前提下,还要注重民诉法的应用价值。通过旁听法庭审判,参与法庭执行程序,开展模拟法庭,接受诊所式教育,利用暑期到法院或律师事务所实习,到法院调研等各种形式。采用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一方面可以用所学习和掌握的民诉法学的基础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实际案例分析加深对民诉法学理论的进一步理解。

民诉法并不是一堆毫无生命力的程序规则,单纯地记忆程序规则并不能代替对于诉讼规则背后所蕴藏丰富多彩的社会背景的理解。在所有的法律部门中,民诉是与社会发生碰撞最为直接,显性的法律之一,通过对民事诉讼过程的追踪扫描和透视,一个从未接触法律的人也会近距离地感受到法律的存在,甚至由此产生对法律的敬畏,根据教科书上的绪论,我很看好书本上讲到的学习民诉法的两条思维路径:

民诉法上的问题,答题上可归纳为事实判断问题,价值判断问题,解释选择问题,以及立法和司法技术问题四个方面。其中,民诉法上的事实判断和价值判断问题对于养成健全的程序法律思维至关重要,前者构成学习民诉法的逻辑起点和根基,后者是民诉法中进行价值判断的基础。

民诉法与民法之间的关系。

经过了一段时间的学习。我发现民诉法和民法之间有密切的关系,两者就好像是车之两轮,鸟之两翼,二者密不可分,基于民法的裁判规范性质和权利保护的诉讼目的观,在学习和研究民诉法时,应当奉行“民事法学一体话研究方法”。民事法学一体化表现为民法民法与民诉法的相互依赖,所以学好民法也是很重要的。

(一),注意与实体法用语上的差异

一般来说,究竟先有民事实体法,还是先有民事程序法,虽有不同的看法,但是现代民诉法学的发展,滞后于民法,是不争的事实。首先需要厘清的是民诉法的概念与民法上概念的差异。

(二),注意诉讼法与实体法的交错

有些实体法上的问题本身与民事诉讼密不可分,在民诉法尚未独立之前即已存在。如时间,抵消,和解等制度。由于诉讼法学与民法学长期以来自行其道,互不逾越,导致相同的问题上,民法学者的通说或有力说相对立,如何在两者之间协调沟通,是今后的重要课题。

(三),注意民诉法的实体基准性

民诉法的直接目的是保护民事实体法所规定的私权,解决私权纠纷。而私权纠纷的类型与经济社会的发展,民事实体法的完善息息相关的。在我国,改革开放前民事纠纷的类型多限于婚姻家庭纠纷,邻里借贷或宅基地纠纷,改革开放后经济合同纠纷逐年增加。与经济发展相伴相随的新型纠纷大量出现,如企业承包合同纠纷,企业破产纠纷,环境污染纠纷,产品责任纠纷,侵犯专利权和商标权纠纷,股东权益纠纷,等等….通过对这门课程的学习,我接触到了诉讼法的基本程序,学习到了诉讼是什么,该如何诉讼,以及诉讼过程中 的一些具体要求,学到了许许多多自己觉得非常受用的知识,通过书本上的编写说明,我们可以得知:“本书是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在吸取近几年来民事诉讼法学领域最新成果的基础上,力求正确阐明民事诉讼法学的基本理论,民事诉讼法 的原则,制度和程序,着重对1991年的《民事诉讼法》颁布以来的民事诉讼实践进行理论上的概括和探讨。”我相信通过自己的努力学习,我一定会成为一个合格的法律人才。为自己加油!!

第四篇:诉讼标的理论与民事再审之诉的完善

·I·

·II·

中文摘要

我国的当事人申请民事再审程序之所以常因欠缺正当性而多受诟病,从理论上看,源于再审之诉两诉讼标的的混同。如欲摆脱这一困境,必须厘清两个诉讼标的的界限。为此,可以通过对比诉讼标的识别标准各学说之优劣,选择较为有力的新二分支说来承担这一任务。根据该说所提供的识别标准,可以判断出再审之诉的复查阶段和原诉重审阶段,各自诉的声明和事实理由均不相同,由此能够得出再审之诉的诉讼标的为“二元”的结论。二元论对于再审程序正当化的贡献主要体现在两点:一是它将当事人程序参与的时间提前到法院对再审事由存否的裁断阶段;二是它先以独立的诉讼标的解除原生效裁判的既判力保护,再对原已决争议重新审判,从而协调了与既判力理论之间的矛盾。在以上论证的基础上,本文就如何在再审复查阶段建立既符合程序要求,又不至于过分臃肿的诉讼程序机制提出了建议。这就是本文的基本思路。

这一思路贯穿在本文的五个部分当中:

第一部分:导论。我国当事人申请民事再审制度所面临的矛盾和困境主要集中在申请再审的复查阶段。尽管新修改的《民事诉讼法》对当事人申请再审制度作出了一系列有益的改良,但却是不完全、不充分和不彻底的。诉讼标的理论是再审之诉程序正当化研究中必须倚重的工具和不可逾越的枢纽。

第二部分:什么是诉讼标的——应当持有怎样的诉讼标的观。在研究再审之诉的诉讼标的之前,应首先对学界既往关于诉讼标的的不同解读进行梳理,以明确诉讼标的的大致轮廓。为此,我们从诉讼标的的概念入手进行探讨,并在分析比较关于诉讼标的识别标准的诸种学说的基础上,采纳较为有力的新二分支说作为进一步论证的基础。

第三部分:一元论还是二元论——谁更有利于实现再审之诉的正当化。新二

·III· 分支说的确立,为在其基础上进一步分析再审之诉中诉讼标的构成情况奠定了基础。再审之诉诉讼标的二元论,是指建立在诉讼标的新二分支说基础上的,认为再审之诉具有两个诉讼标的的一种学术观点。所谓“二元”,一是再审复查阶段的诉讼标的,识别标准为请求法院废弃原生效判决的声明和再审事由;二是对原争议重审阶段的诉讼标的,它与原诉的诉讼标的相同。以二元论为基础来规范再审之诉,具有明显的优势。

第四部分:一阶结构还是二阶结构——如何以诉讼标的二元论建构再审之诉制度。我国再审之诉是实际上的“一阶结构”,当事人要求废弃原生效判决的声明并没有“享受”到一个诉讼标的应有的诉讼程序待遇,当事人的诉权并没有得到审判权应有的尊重。要建立真正 “二阶结构”的再审之诉,必须对现有再审机制进行改革。相应的改革措施有三:一是合理调整法院立案庭的职责范围,剥离再审复查职能;二是将再审复查阶段独立,设置独立的再审复查庭;三是改革审判监督庭,设立独立的民事再审审判庭。

第五部分:结论。

关键词:诉讼标的 新二分支说 二元论 民事再审之诉

·IV·

Abstract The reason why China's civil retrial litigation often slumps in the dilemma of lack of legitimacy, in theory, is the confused understanding about two litigation claims in the civil retrial litigation.To get rid of this predicament, we must distinguish the two claims.We compared the major theories about identification criterions of claims and choose the new double criterions theory to undertake this task.According to this criterion, we can come to the conclusion that the retrial litigation has double claims which we call dualism of claim.The contribution of dualism to validity of civil retrial litigation is that it promote the parties’ procedure participating time earlier.Finally, we make suggestions about how to improve the trial courts in the phase of countercheck.These are the basic ideas in this paper.Part Ⅰ: Introduction.The inconsistencies and predicaments that China’s civil retrial litigation faced are concentrated in the phase of countercheck.Despite the newly-revised “Civil Procedure Law of P.R.C.” appears a series of improvements, the reform is incompletion, insufficient and halfway.The theory on claims is the necessary tool, which the validity of civil retrial litigation must rely heavily on.Part Ⅱ: What is litigation claim— what view of litigation claim should we take? Before we study the litigation claim of retrial litigation, we should comprehend the theories on claim.In the first step, we started with the conception of litigation claim.In the second step, we analyzed and compared the different theories on the identification criterion of litigation claims.Finally, we adopt the new double criterions theory.Part Ⅲ: Monism or dualism—which one is more conducive to the legitimacy of the civil retrial litigation.After establishing the new double criterions theory, we could analyze the condition of claims in the retrial litigation.The dualism of claims in the civil retrial litigation is based on the new double criterions theory.It deemed that civil

·V· retrial litigation has double claims.One is the claim in the phase of countercheck.Another is the claim in the phase of retrial.The designing of retrial litigation which is in accordance with the dualism of claim has many advantages.Part Ⅳ: single-step structure or double-step structure—how to construct the retrial litigation institution.In fact, China’s retrial litigation is single-step structure.Parties’ claim of abandoning the effective judgement doesn’t be treated as a claim.The jurisdiction doesn’t respect the right of litigation.To construct the retrial litigation according to double-step structure, we must reform the existing retrial institution.There are three measures of reform.Firstly, adjusting the responsibility of register court and getting rid of the responsibility of countercheck.Secondly, constructing an independent retrial countercheck court.Thirdly, reforming the trial supervision court and construct a independent civil retrial court.Part Ⅴ: Conclusion.Key Words: Claim of Litigation, New Theory of Double Criterions of identification, Dualism of Claim in retrial litigation, Civil Retrial Litigation ·VI·

目录

中文摘要...........................................................................................................................I 英文摘要..........................................................................................................................V 一.导论..........................................................................................................................1

(一)我国当事人申请再审的状况...........................................................................1

(二)立法对当事人申请再审制度的改革...............................................................2

(三)诉讼标的理论对于建立再审之诉的意义.......................................................4 二.什么是诉讼标的——应当持有怎样的诉讼标的观..............................................5

(一)诉讼标的的概念...............................................................................................6

(二)关于诉讼标的识别标准的学说.......................................................................8 1.传统诉讼标的理论.............................................................................................9 2.新诉讼标的理论...............................................................................................10 3.新二分支说——我国学者对诉讼标的理论的贡献.......................................13 三.一元论还是二元论——谁更有利于实现再审之诉的正当化............................15

(一)二元论之利.....................................................................................................16 1.二元论匹配了程序保障的制度追求...............................................................16 2.二元论协调了再审制度与既判力理论的关系...............................................17 3.二元论使再审之诉程序构造更加层次分明...................................................19 4.二元论与大陆法系主要国家立法趋势一致...................................................20

(二)一元论之弊.....................................................................................................22

(三)二元标的能否合并审理.................................................................................24 四.一阶结构还是二阶结构——如何以二元论建构再审之诉制度........................25

(一)我国目前的民事再审复查过程.....................................................................26

(二)我国民事再审复查阶段改革对策.................................................................28 1.合理调整法院立案庭的职责范围,剥离再审复查职能...............................28 2.将再审复查阶段独立,设置独立的再审复查庭...........................................29 3.改革审判监督庭,设立独立的民事再审审判庭...........................................30 五.结论........................................................................................................................31 参考文献........................................................................................................................33 后

记............................................................................................................................37

·2·

一.导论

(一)我国当事人申请再审的状况

在我国现行的《民事诉讼法》里,是不存在“再审之诉”这样的提法的。通常所说的再审之诉,只是对当事人申请再审程序的非官方表达方式而已。我国当事人申请再审程序,以再审立案为界线,可粗略分为申诉复查和原诉再审两个阶段。①前一阶段,由人民法院对再审申请进行审查,作出再审裁定或驳回再审申请的裁定;后一阶段,在作出再审裁定的前提下,由人民法院对原诉讼标的再次审理。

“关于再审制度改革的调研”是最高人民法院2005年的重点调研课题。作为一次官方调研,该调研课题中的民事申请再审制度改革部分的调研任务由南京市中级人民法院承担。南京中院公布的调研报告印证,我国民事再审制度所面临的矛盾和困境主要集中在申请再审的复查阶段,突出体现在以下几点:第一,法院对再审事由的审查不透明、不公开,违背程序公开的一般原则。由于审查的不公开,导致了审查程序的神秘和灰色,给法院负责审查的司法人员利用权力“徇私”提供了条件,容易滋生司法腐败。第二,法院的职权调查式审查剥夺了双方当事人抗辩的权利。法院的审查结果直接关系到案件能否进入再审程序、生效裁判的效力能否得到维护、案件能否得到重新审判,对双方当事人利益的影响十分深远。而目前的再审事由的审查程序只由法院进行“单方操作”,一旦法院认为申请再审有理,不经被申请方主张、举证和抗辩,就直接进入对原争议的重新审理阶段;如果法院认为再审申请不成立,就直接驳回申请,再审申请人也没有举证和抗辩的机会。这显然有违程序正义的基本要求,也不利于人民法院查明事实,作出正确判断。第三,对申请再审的审查无时间的限制,导致当事人提起再审申请后很长一段时间得不到法院的回复,甚至是“石沉大海,杳无音信”。社会不满难以被 ① 关于我国当事人申请再审程序详细的阶段划分,见本文第四部分。

·1· 再审制度有效吸纳,确有重大瑕疵的裁判无法得到及时纠正。①

(二)立法对当事人申请再审制度的改革

围绕我国当事人申请再审制度在实践中所出现的上述问题,国内法律界展开了热烈而深入的理论探讨和实务调研。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的决定》(下文简称《修改决定》)终获通过。《修改决定》针对审判监督程序一章所作的一系列改良,称得上是它最大的亮点之一。其中,对再审复查阶段的改良措施,体现在《修改决定》的第四条、第五条和第六条的第一款:

四、第一百七十九条第一款改为第一百七十九条,修改为:‘当事人的申请符合下列情形之一的,人民法院应当再审:

“‘

(一)有新的证据,足以推翻原判决、裁定的; “‘

(二)原判决、裁定认定的基本事实缺乏证据证明的; “‘

(三)原判决、裁定认定事实的主要证据是伪造的; “‘

(四)原判决、裁定认定事实的主要证据未经质证的;

“‘

(五)对审理案件需要的证据,当事人因客观原因不能自行收集,书面申请人民法院调查收集,人民法院未调查收集的;

“‘

(六)原判决、裁定适用法律确有错误的; “‘

(七)违反法律规定,管辖错误的;

“‘

(八)审判组织的组成不合法或者依法应当回避的审判人员没有回避的; “‘

(九)无诉讼行为能力人未经法定代理人代为诉讼或者应当参加诉讼的当事人,因不能归责于本人或者其诉讼代理人的事由,未参加诉讼的;

“‘

(十)违反法律规定,剥夺当事人辩论权利的; “‘

(十一)未经传票传唤,缺席判决的;

① 江苏省南京市中级人民法院:《再审之诉框架下申请再审的程序性制度建构——关于民事申请再审制度改革的调研报告》,载《法律适用》2007年第2期。

·2· “‘

(十二)原判决、裁定遗漏或者超出诉讼请求的;

“‘

(十三)据以作出原判决、裁定的法律文书被撤销或者变更的。“‘对违反法定程序可能影响案件正确判决、裁定的情形,或者审判人员在审理该案件时有贪污受贿,徇私舞弊,枉法裁判行为的,人民法院应当再审。’

五、增加一条,作为第一百八十条:‘当事人申请再审的,应当提交再审申请书等材料。人民法院应当自收到再审申请书之日起五日内将再审申请书副本发送对方当事人。对方当事人应当自收到再审申请书副本之日起十五日内提交书面意见;不提交书面意见的,不影响人民法院审查。人民法院可以要求申请人和对方当事人补充有关材料,询问有关事项。’

六、第一百七十九条第二款改为第一百八十一条,修改为:‘人民法院应当自收到再审申请书之日起三个月内审查,符合本法第一百七十九条规定情形之一的,裁定再审;不符合本法第一百七十九条规定的,裁定驳回申请。有特殊情况需要延长的,由本院院长批准。’”

以上三处修改体现为现行《民事诉讼法》的第179、180和181条。其中,第179条进一步将再审事由具体化,把民事诉讼法规定的再审事由从5项具体化为13项。从实务上讲,事由的扩充,明确并扩大了我国申请再审的法定范围,便于当事人申请和法院审查;从理论上看,该规定扩大了“事实理由”这一诉讼标的识别标准的范围,丰富了再审之诉的诉讼标的的内涵,进而使更多的有瑕疵的已决案件有机会进入再审程序。第180条则更加振奋人心,因为我们可以通过该条文清晰地看到从申请再审向再审之诉制度过渡的强烈信号。该条文将再审事由的审查过程程序化,通过一系列明确的期日将复查阶段规范为相对公开透明的审查程序,双方当事人参与诉讼的权利得到一定程度的尊重。第181条明确规定了三个月的审查期限,防止再审申请递交法院之后,“泥牛入海”的情形发生,法院的再审审查权受到了制约。该条文还将关于再审与否的结论由过去的驳回再审通知书和决定再审裁定书统一规范为现在的“裁定驳回再审”和“裁定再审”——这表明我国的民事诉讼法中出现了赋予再审复查过程以程序保障机制的硬性规定,再审复查阶

·3· 段正逐渐由诉讼程序之外融入诉讼程序本身。因此,笔者认为我国当事人申请再审制度正在向再审之诉制度过渡。

尽管再审之诉制度已经在立法上初见端倪,仍不可否认的是,这种过渡是不完全、不充分和不彻底的。①上文提到的调查报告显示,原民事诉讼法所规定的民事再审制度所面临的矛盾和困境,主要集中在当事人申请再审程序的复查阶段。该阶段在程序构造上的缺失,是孳生当事人不满情绪和积蓄缠讼力量的重要源点。但《修改决定》却未对人民法院的再审复查方式予以明确,当事人申请再审向再审之诉过渡的可操作性依然很低。这意味着人民法院依然要延用缺乏程序性和公开性,带有强烈行政色彩的再审复查方式来处理当事人的再审申请,只是期限和管辖有了较为明确的规定而已。

(三)诉讼标的理论对于建立再审之诉的意义

综观国内关于再审程序正当化的研究现状,可以概括出多种研究视角。其中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是研究再审主体,即再审程序启动权的合理配置;二是研究再审事由,即对允许再审的情形作出清晰而合理的规定;三是研究再审的期间和管辖等具体制度的完善;四是研究重构我国审级制度,并以此为契机改革再审制度。②诚然,从以上视角研讨再审制度的正当化问题非常重要,而且再审制度在这些方面存在的问题也是改良再审程序之路上无法回避的障碍。但是笔者认为目前的首要任务是对当事人申请再审程序正当化的基础理论问题做出细致的澄清。为此,我们可以从诉讼标的这一诉讼基本理论入手,探讨如何合理地设计诉讼标的在再审程序中所展现出的面貌和排布方式;并在此基础上,明确以何种标准合理地将再审程序划分为互相联系的不同阶段,为更具针对性和更加精细的制度安排 ①赵钢:《仓促的修订 局部的完善——对〈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的决定〉的初步解读》,载《法学评论》2008年第1期。②也有学者认识到诉讼标的理论在再审之诉程序设计中的重要性,但皆未将诉讼标的的确定在实现再审程序正当化过程中的重要意义作为研究课题加以深入探讨。

·4· 打好理论基础,从而为整个再审程序赋予正当性的基本特征。①如果仅停留在启动再审程序主体有哪些、再审事由的细化等层面上,固然有可能解决困扰我国再审制度正当化的一些制度问题于一时一事,但也只是为再审程序的完善提供了某些制度设想,无法从根本上为我国民事再审程序的正当化提供理论支撑。加之从启动主体、再审事由等视角研究再审程序,直接牵涉到太多的权力和利益纠葛,很难在短时期内摆脱学说纷争、莫衷一是的局面,难以取得实质成效。

本文认为,诉讼标的理论是再审之诉程序正当化研究中必须倚重的工具和不可逾越的枢纽。诉讼标的本身所具有的诸多优点和特殊属性,适合作为实现再审程序正当化的理论突破口。原因如下:其一,当事人的诉求与答辩、法院的审理和判决都要围绕诉讼标的进行。诉讼标的是民事诉讼的核心,是任何诉讼程序研究都无法回避的重要课题。其二,诉讼标的作为诉的要素之一,是本诉区别于他诉的根本标志,实践中是帮助法院判定是否允许再诉和再审的重要理论工具。恰当地认定再审程序的诉讼标的,可以为合理协调再审与既判力理论之间的紧张关系提供理论依据。其三,诉讼标的的确定,一方面约束法院的审理范围,明确审理对象,保护当事人得以充分行使诉权而不受审判权侵犯;另一方面划定了双方当事人在诉讼中相互进行攻击防御的范围,有利于诉讼经济的实现。可以说诉讼标的的确定,有助于将再审之诉真正纳入规范的诉讼程序的轨道,为纠纷解决的过程提供了程序保障的平台。

二.什么是诉讼标的——应当持有怎样的诉讼标的观

研究再审之诉的诉讼标的,应首先明确什么是诉讼标的。诉讼标的理论上的众说纷纭,必然导致对再审之诉诉讼标的的不同解读。所以在研究再审之诉的诉讼标的之前,应首先对学界关于诉讼标的的不同学说进行梳理,以明确诉讼标的的大致轮廓。为此,我们从诉讼标的的概念入手进行探讨。

①关于程序正当性的判断标准,可参见吴泽勇:《论我国民事诉讼庭审程序的正当化建构》,载《甘肃政法学院学报》2004年第3期。

·5·

(一)诉讼标的的概念

民事诉讼的基本要素有二:一为主观要素,一为客观要素。所谓主观要素,即指当事人;所谓客观要素,指的就是诉讼标的。两要素须同时具备,法院方可受理和审判。诉讼标的,是指当事人讼争的内容,即法院审理和裁判的对象。因此,诉讼标的亦称作“诉讼对象”。①

我国台湾地区《民事诉讼法》渊源于《大清民事诉讼律》,后者又是继受日本《民事诉讼法》而来的。同样,台湾的诉讼标的概念亦源自日本,始称“诉讼物”,后称“诉讼标的”,遂沿用至今。②长期以来,台湾学者对于台湾诉讼标的理论研究的整体状况,亦不甚满意。“今日我国民事诉讼法学者,在论及诉讼标的之概念时,多有尚不能严格区分其与民法上请求权之概念者,此种情形正是表示我国之诉讼法学尚停留在一百年前Widscheid时代之阶段,同时证明我国诉讼法学之理论落伍之状况。”③从台湾地区民事诉讼法学者杨建华、骆永家、陈荣宗、王甲乙、吕太郎、邱联恭等学者对诉讼标的的阐述来看,台湾地区也存在着传统诉讼标的理论和新诉讼标的理论的分歧。但是其中持传统诉讼标的理论观点的居多,即多数学者认为诉讼标的是指原告在诉讼中主张的实体权利或者法律关系。在实务上,台湾地区仍然采传统诉讼标的理论的观点。④

我国大陆地区以往的诉讼标的概念,集成了民国时期和台湾地区的诉讼标的理论,主要以“争议的实体法律关系”来定义诉讼标的。在国内的民事诉讼法教科书中,诉讼标的理论的部分大多是放在诉的要素中来阐述的。随着德国、日本及我国台湾地区民事诉讼理论的引入和实践中人们对诉讼标的认识的不断加深,已经有学者意识到这种抛开请求权(实体法上请求权和程序法上请求权)而宽泛地将之解释为“争议的实体法律关系”的定义是有缺陷的。⑤从目前我国学界对诉讼 ①②[日]中村英郎著:《新民事诉讼法讲义》,陈刚等译,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第110页。王甲乙、杨建华、郑健才著:《民事诉讼法新论》,三民书局1988年版,七版代序。③陈荣宗著:《民事程序法与诉讼标的理论》,国立台湾大学法学丛书编辑委员会编辑,1977年5月初版,第335页。④参见杨建华著:《问题研习民事诉讼法(三)》,三民书局1992年版,第11l 页。⑤李龙著:《民事诉讼标的理论研究》,法律出版社2003年第一版,第1-2页。

·6· 标的概念的表述来看,关于诉讼标的概念的主流认识为当事人之间发生争议的,请求法院予以裁判的对象。①

但我国现行《民事诉讼法》中所提到的诉讼标的,从其使用方法来判断,与学理的认识有较大差异。如该法第五十六条第一款规定:“对当事人双方的诉讼标的,第三人认为有独立请求权的,有权提起诉讼。”该条第二款规定:“对当事人双方的诉讼标的,第三人虽然没有独立请求权,但案件处理结果同他有法律上的利害关系的,可以申请参加诉讼,或者由人民法院通知他参加诉讼。人民法院判决承担义务的第三人,有当事人的诉讼权利义务。”此处的“诉讼标的”实际上仍是指“争议的实体法律关系”,不是学理上所称的诉讼标的,而是诉讼标的所依附的基础权利,如所有权、债权等。《民事诉讼法》第五十三条第一款规定:“当事人一方或者双方为二人以上,其诉讼标的是共同的,或者诉讼标的为同一种类、人民法院认为可以合并审理并经当事人同意的,为共同诉讼。共同诉讼的一方当事人对诉讼标的有共同的权利义务的,其中一人的诉讼行为经其他共同诉讼人承认,对其他共同诉讼人发生效力;对诉讼标的没有共同权利义务的,其中一人的诉讼行为对其他共同诉讼人不发生效力。”此处的“诉讼标的”,其涵义更接近诉讼标的物。我国《民事诉讼法》在诉讼标的概念使用上发生的歧义,应属于立法表述上的瑕疵,表明我国立法对于诉讼标的的认识是相当混乱的。

如何给诉讼标的下个普遍而科学的定义,其实不仅对于台湾地区和祖国大陆民诉学界来说是个难题,即使对于像德日这样的老牌大陆法系国家的学者而言,同样是一个“世界难题”。从德国诉讼标的概念的发展来看,1856年上文提到的Widscheid(温德雪德)提出请求权概念。该观点认为实体请求权先于诉讼而存在, 是裁判的对象。温氏提出实体法上的请求权概念后, 人们将实体法上的请求权概念直接移入诉讼法中,从而认为诉讼标的就是实体法上的请求权。在德国1877年 ①参见江伟主编:《中国民事诉讼法专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63—64页;张卫平著:《程序公正实现中的冲突与平衡》,成都出版社1993年版,第83—84页;常怡主编:《民事诉讼法学》(修订版),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133—134页;刘家兴主编:《民事诉讼法学教程》,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29页;柴发邦主编:《民事诉讼法学新编》,法律出版社1992年版,第60页;张晋红主编:《中国民事诉讼法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130—131页;田平安主编:《民事诉讼法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42页。

·7· 《民事诉讼法》的两个核心部分,即起诉规定(《德国民事诉讼法》253条第2项第2款)和判决规定(《德国民诉法》第322条第1项)都使用了与实体法上的清求权不加区别的诉讼标的概念。①“迄Wach时代,民事诉讼法学者开始区别实体法上之请求权与诉讼标的之概念,可惜的是,Wach并未将诉讼标的与权利保护请求权两者之概念严格区分,将权利保护请求权视为诉讼标的,但是Wach已经看出诉讼标的是与实体法上的请求权断然不同的两种独立概念。”②20世纪初,德国学者Hellwig(赫尔维希)提出了传统诉讼标的理论。该理论认为诉讼标的是诉讼上的请求权, 而诉讼上的请求权是原告于诉讼中具体主张的实体请求权, 不是既存的实体请求权。这一概念与温德雪德所提出的诉讼标的概念的区别在于,温氏所谓的实体请求权, 是指实体法上既存的请求权;而在赫尔维希提出传统诉讼标的理论中, 诉讼标的又与实体请求权相对脱离, 指原告在诉讼中具体主张的实体请求权。③

诉讼标的概念应该更为明晰而统一,从而既能够在理论上和既判力、诉讼合并与变更等学说协调一致,又能在实务中指导当事人和法官认清争议的焦点究竟是什么。为此,诉讼法学者们利用诉讼标的识别标准为中介,通过它来廓清诉讼标的的内涵和外延。实际上,诉讼标的理论争论的焦点集中在诉讼标的的识别标准上。

(二)关于诉讼标的识别标准的学说

诉讼标的的识别,即以什么为根据区别诉讼标的的彼此,推及区分此诉彼诉,这是诉讼标的理论的核心问题,也是最基本的问题。可以说不包括识别标准的诉讼标的的概念是不完整的,诉讼标的概念的核心部分,蕴含在诉讼标的的识别标准里。因此,下文对诉讼标的的识别标准展开探讨。

①②李龙:《民事诉讼标的的基本概念与民事诉讼的基本理念》,载《现代法学》1999年第1期。

Vgl.Hesselberger,Die Lehre vom Streitgegenstand 1970,§18 S.106ff,转引自陈荣宗著:《民事程序法与诉讼标的理论》,国立台湾大学法学丛书编辑委员会编辑1977年5月初版,第335页。③江伟、段厚省:《请求权竞合与诉讼标的理论之关系重述》,载《法学家》 2003年第4期。

·8· 1.传统诉讼标的理论

传统诉讼标的理论,主要指的是旧实体法说。它始于上文提到的赫尔维希,终于莱特(Lent)。赫尔维希是第一个从诉讼法角度阐述诉讼标的含义的德国学者。按照他的观点,“诉讼标的乃原告在诉讼上所为的一定具体的实体法上之权利主张。”①原告在向法院起诉时必须表明其所依据的实体法律关系或权利义务关系。也就是说,旧实体法说区别诉讼标的,是以当事人所主张的实体法上所规定的权利为标准的。基于同一侵权事实,在实体法上规定了多个救济途径或手段,可以产生多个不同的请求权,每个实体请求权都可以成立一个诉讼标的。由此可见,传统诉讼标的理论虽然在概念上已经认清应该与实体权利有所区别,但是在识别诉讼标的的方法上,仍然离不开实体法的规定。

按照旧实体法说,如被告从原告处窃得一辆为原告所有的汽车,原告向法院起诉请求返还,依《德国民法典》原告至少可以主张以下四种实体法上的请求权:基于侵权行为主张损害赔偿请求权;基于所有权主张所有物返还请求权;基于占有物被侵占主张占有物返还请求权;基于不当得利主张不当得利返还请求权。②这些不同的实体法上的请求权按照旧实体说均可以构成若干不同的独立的诉讼标的。但法律不能针对被告盗窃这一事实行为,要求他向原告为四次给付,而只能要求原告就其中一项请求向被告要求给付。很显然,旧实体法说在这个问题上出现了理论与现实背离的情况。同样的例子还有人们经常提起的“电车事件” ③。

采传统诉讼标的理论的德国1877年《民事诉讼法》为日本明治二十三年颁布的《民事诉讼法》所继受。诉讼标的概念随之也传入日本,称为“诉讼物”。在日本,持传统诉讼标的理论的学者代表为兼子一和中田淳一。④

①陈荣宗著:《民事程序法与诉讼标的理论》,国立台湾大学法学丛书编辑委员会编辑1977年5月初版,第336 页。②李龙:《各种类型民事诉讼标的浅析》,载《现代法学》,1999 年第3 期。③江伟、韩英波:《论诉讼标的》,载《法学家》,1997年第2期。④江伟主编:《中国民事诉讼法专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68—69页;中田淳一:《诉讼上的请求》,载《民事诉讼法讲座》第一卷第161页以下,转引自陈荣宗著:《民事程序法与诉讼标的理论》,国立台湾大学法学丛书编辑委员会编辑1977年5月初版,第358页。

·9· 2.新诉讼标的理论

新诉讼标的理论又称诉讼法说。该说是对那些为克服传统诉讼标的理论的困境而提出的一系列从诉讼法的角度确定识别标准的学说的统称。①新诉讼标的理论发端于1927 年前后,由德国著名学者Rosenberg(罗森伯格)和Nikisch(尼克逊)等人首先倡导。新诉讼标的理论早期表现为二分支说,后来发展为一分支说。二分支说与一分支说之间既有着明显的共通之处,也有着显著的区别。共通表现在,将诉讼标的的识别标准从民事实体权利上独立出来,纯粹从诉讼法的立场出发,利用原告在起诉时所提出的诉的声明来构筑诉讼标的的理论体系。二者的区别也很明显,下面分别加以介绍。

(1)二分支说

该说认为诉讼标的应由原告在起诉状中所提出的诉的声明和事实理由来加以确认。罗森伯格认为原告所陈述的事实理由和诉的声明两个要素共同构成了诉讼标的的识别标准,只要这两个要素中的一个为复数,诉讼标的就会为复数;任一要素发生变更或两个要素均有变更,就是诉的变更。判断诉讼标的是否相同,应该看诉的声明和诉的事实理由是否完全相同而定,只要有一个不同,就不能称之为重复起诉。需要注意的是二分支说所说的事实理由是指日常生活中的事实,而不是由法律作出评价的事实。

二分支说是为解决传统诉讼标的理论的难题而提出,但其自身也带有明显的问题。典型的例子是在票据诉讼的情形,虽然给付目的只有一个,但产生给付目的的事实却有两个:原因事实和签发票据的行为。依据二分支说,事实理由有两个则诉讼标的也有两个,从而一个给付请求产生了两个诉讼标的。这样的结果只会又导致诉讼的复杂化。

(2)一分支说

①有观点认为所谓旧诉讼标的理论是从实体法出发来解释诉讼标的,而新诉讼标的理论是指从诉讼法的立场来把握诉讼标的的理论。见中村英郎:《民事诉讼制度与理论之法系的考察——罗马法系民事诉讼与日耳曼法系民事诉讼》,陈刚、林剑锋译,载陈刚主编:《比较民事诉讼法》(第1卷),西南政法大学比较民事诉讼法研究所1999年印行,第25页;张卫平:《程序公正实现中的冲突与平衡》,成都出版社1992年版,第89页。

·10· 一分支说又称诉的声明说。针对二分支说的上述缺陷,德国的Botticher(伯特赫尔)和Schwak(施瓦布)共同倡导了该说。1949年,伯特赫尔发表《婚姻诉讼的诉讼标的》一文。该文认为婚姻诉讼的诉讼标的,仅依原告诉的声明即可确定。在婚姻诉讼中,诉讼标的不是当事人请求裁判离婚或撤销婚姻的理由,而是裁判离婚、撤销婚姻或解除婚姻状态的请求。后来,伯氏又将其理论扩展至撤销租赁强制执行异议之诉(形成之诉)和解除契约之诉(确认之诉)。1854 年施瓦布将伯特赫尔倡导的诉的声明说从离婚之诉推及所有类型的诉讼。根据该说,诉讼标的以诉的声明或原告起诉的目的为识别标准。以同一给付为目的的请求,即便存在着不同的事实理由,仍只是一个诉讼标的。例如在上述票据案例中,虽然存在汇票背书和买卖合同两个不同的事实理由,但是出卖人要求给付货款的目的是同一的,因此只存在一个诉讼标的。“诉的声明说不仅合理解释了实体法请求权竞合时诉讼标的的单一性问题,而且也有效解决了存在不同事实理由时,给付目的同一且诉讼标的仍为单一的难题。”①但是,一分支说并非完美无缺。首先,在请求给付金钱或替代物的诉讼中,由于一分支说一味追求纯诉讼法上的诉讼标的概念,在识别诉讼标的时不将事实理由考虑在内,导致几乎无法判断诉讼标的是否同一。例如在相同当事人之间请求给付金钱或种类物的诉讼中,就无法将后诉与前诉区别开来。其次,法院在审理时不论事实理由,只要是一个诉讼声明就认定为一个诉讼标的,这无疑会扩大法院判决的既判力范围。一分支说过分专注于对实体法说和二分支说所存在问题的修正,却忽视和偏离了诉讼标的的基本功能——明确诉讼客体和确定既判力范围。因此,该说亦不足取。

(3)三分支说

1956年,德国学者Habscheid(哈布塞德)提出三分支说的观点。哈氏是在赞同二分支说的基础上,将二分支说发展为三分支说的。他认为诉讼标的的识别标准,除了诉的声明和事实理由之外,还包括第三个要素——程序主张。至于哈布塞德关于程序主张这一要素在识别诉讼标的方面究竟起什么作用尚不清楚。三分 ①②

②张卫平著:《诉讼构架与程式》,清华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208 页。张卫平著:《民事诉讼:关键词展开》,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8月版,第181页。

·11· 支说中的事实理由同其他学说所提及的事实理由也有所不同——凡是在当事人之间发生的,与争议有关的全部事实都属于事实理由。由于其事实理由这一要素过于宽泛没,极大地削弱了三分支说作为识别标准的实用性。大概是由于诉讼标的识别标准的单一化更具现实意义,哈氏的三分支说多受诟病,一直也没有成为该领域较为有力的学说。

(4)新实体法说 世纪60 年代,诉讼标的理论又有回到实体法领域的趋势,出现了新实体法说。“这种用借助实体法的方法,来解释诉讼标的的单复数,识别诉讼标的异同的学说,就被称为新实体法说。”①该观点认为,诉讼标的的一系列问题主要与实体法请求权竞合有关。以往各学说之所以各有纰漏,根源出在实体法竞合上。②

③如果不从根本上修正实体法竞合理论,单从诉讼法角度来加以解决是不行的。新实体法说认为,对基于同一事实发生的以同一给付为目的的几个实体法请求权,不应该在实体法上将它视为请求权的竞合,而应视为请求权基础的竞合。例如,在前面提到的汽车盗窃案中,因为发生请求权的原因事实即盗窃汽车这一事实是单一的,原告所能真正享有的请求权只能有一个。这种情况并不构成请求权的竞合,而是请求权基础的竞合。简言之,即使有多个请求权,如果其权利基础竞合,则诉讼标的仍是单一的;如果多个实体请求权的权利基础不同,则诉讼标的就不再单一。但由于实体法理论中关于请求权竞合和请求权基础竞合的区别标准并未能统一,新实体法说也很难让人信服。这一学说归根到底还是认为诉讼标的的确定取决于实体法上的请求权,只是力图追求使其理论能具有新诉讼标的理论所具有的效果而已。④

二战以后,新诉讼标的理论为日本多数年轻学者所接受。持新诉讼标的理论的学者,有伊东乾、小山升、三月章、新堂幸司、齐藤秀夫等。在我国台湾地区,曾介绍和倡导新诉讼标的理论的学者有陈荣宗、王甲乙、杨建华、骆永家及邱联 ①②张卫平著:《诉讼构架与程式》,清华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218 页。

实际并非如此。例如二分支说所存在的问题,就不是源于实体法请求权的竞合,而是源于事实理由的竞合。③江伟主编:《中国民事诉讼法学专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73 页。④江伟、韩英波:《论诉讼标的》,载《法学家》,1997年第2期。

·12· 恭等。由于以上学者所持观点系对于上文所述德国诉讼标的观点的重组和引申,理论上较之上述德国学说难出其右,故本文在此处不再赘述。

3.新二分支说——我国学者对诉讼标的理论的贡献

该观点认为,确立我国的诉讼标的理论应明确四个方面的立论前提。第一,合法性。诉讼标的的确定,应当符合我国《民事诉讼法》保护当事人正当民事权益的原则,诉讼活动要符合正确、合法、及时的原则,诉讼标的的规定应有利于实现纠纷一次性解决。第二,综合性。研究诉讼标的不能完全割裂与实体法的联系,须找出诉讼标的与实体法的连接因索,合理解决诉讼中的问题。第三,动态性。研究诉讼标的识别标准,应从动态上考察民事诉讼,在诉讼过程中确定具体案件的诉讼标的。第四,现实性。我国广大群众法律意识水平还不太高,又无律师强制代理制度,所以在确定诉讼标的时,人民法院应起主导作用。基于以上考虑,该观点对新诉讼标的理论的二分支说加以改造,提出了新的观点。

新二分支说之“新”,体现在两点:第一,诉讼标的的识别标准由原告诉的声明和原因事实构成,其中的原因事实是经法律评价的事实,区别于二分支说中的自然历史事实;第二,在诉讼标的的识别方法上,认为诉的声明和原因事实有一个为单数时,诉讼标的即为单数;只有当诉的声明和原因事实均为多数时,诉讼标的才为多数,有别于二分支说当诉的声明和原因事实其中之一为复数时,诉讼标的为复数的识别方法。①

笔者认为,在我国的现行立法框架及实务操作中,新二分支说是一种较为可采的学说,原因有以下两点。

第一,新二分支说对二分支说进行了批判的继承,弥补了新旧诉讼标的理论在识别标准上的一些缺陷,又照顾到实体法与诉讼法不可分割的关系,在论证上较为周到。按照新二分支说,对于请求权竞合或多个事实理由一个诉的声明的情形,均不认为发生诉的变更与追加,而只认为是请求的原因与理由的变更或追加 ①江伟主编:《中国民事诉讼法专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84—87 页。

·13· 而已。这就克服了旧实体法说与二分支说在处理这两个问题时遇到的难点。依据新二分支说,能够科学而富有层次地判断出诉讼标的单复数及是否存在诉的合并。这体现为三种情况:一是原因事实同一,不论诉之声明有一个或多个,诉讼标的只有一个。如在请求返还贷款本金及利息的诉讼中,诉讼请求虽然有两个(返还贷款本金和返还利息),但事实理由只有一个(借贷关系),因而其诉讼标的也只有一个,不存在诉的合并的问题。二是诉之声明只有一个,不论事实理由有几个,诉讼标的也只有一个。如在离婚之诉中,妻子以多种事实理由诉请法院判决与丈夫离婚,但其诉之声明单一(解除婚姻关系),因而其诉讼标的单一,不存在诉之合并的问题。三是诉之声明与事实理由均为多数,诉讼标的为多数,在同一诉讼程序中,则形成诉之合并。因此,新二分支说使得既判力的范围更加平衡——既不像实体法说与二分支说那样失之过窄,也不像一分支说那样流于宽泛。

第二,新二分支说有利于具体诉讼制度的规范化。以再审之诉为例,按照新二分支说,再审之诉本身所具有的,独立于原诉的诉讼标的展现得更为清晰。这有利于化解当复查阶段与原案重审阶段的两个诉讼标的混同时,所产生的违背既判力的困境。这种效果是新旧实体法说都达不到的。因为新旧实体法说将识别标准定位于实体法上的请求权或请求权的基础,但在再审之诉的复查阶段,当事人请求废弃原判决的声明是一个纯粹的程序法上的请求权,与实体请求权无关。这使得新旧实体法说对如何规范再审复查阶段都无能为力。按照新二分支说所确定的识别标准,再审之诉第一阶段,诉的声明和事实理由分别是请求法院废弃原生效判决的声明和再审事由,这构成一个独立的诉讼标的;再审之诉第二阶段的诉讼标的与原诉的诉讼标的相同,构成另一个诉讼标的。两个诉讼标的的确定,对于克服长期以来困扰再审之诉的既判力困境大有裨益,对于再审程序规范化提供了较为有力的理论依据。

·14·

三.一元论还是二元论

——谁更有利于实现再审之诉的正当化

在关于再审之诉诉讼标的构成情况的诸种学说中,最重要的两说是一元论和二元论。早期的德国及日本学说,均以二元诉讼标的说为通说。①二元诉讼标的说或称为二元论,是指再审程序有两个诉讼标的,其一是原告向法院提出的废弃原判决的请求,其二是原诉讼标的。当前一个诉讼标的得到法院裁判支持后,方可进入对原诉讼标的的重新审判。从演进过程来看,一元论为德国晚近学说,其形成要晚于二元论。1968年德国学者Behre的论文《再审程序之诉讼标的》针对二元论提出了不同意见。他认为再审的诉讼标的应当以原诉讼的诉讼标的作为唯一的诉讼标的,废弃原审判决的请求并非诉讼标的。这就是一元诉讼标的说或称为一元论。其后,一元论在日本和台湾逐渐传播,成为关于再审诉讼标的构成理论的重要支系,其代表人物分别是齐藤秀夫和程荣宗。

经过上一章的论证,本文得出新二分肢说在理论逻辑性和严密性上要优于其他识别标准学说的结论。按照新二分支说所确定的识别标准来观察再审之诉,我们不难发现,再审之诉第一阶段,诉的声明和事实理由分别是请求法院废弃原生效判决的声明和再审事由,这构成一个独立的诉讼标的。再审之诉第二阶段的诉讼标的与原诉的诉讼标的相同,构成另一个诉讼标的。因此,选择了诉讼标的识别标准新二分支说,能够自然而然地得出再审之诉诉讼标的为二元的结论。实际上,在再审之诉诉讼标的一元论与二元论中选择二元论,并不仅仅因为它与新二分支说的前因后果关系。研究我国再审之诉的诉讼标的问题,目的在于使再审之诉制度在实现自身程序运作的规范化的同时,具备程序上的正当性。从实用主义的立场出发,二元论较之一元论也更有利于这一目的地实现。

①于海生:《论再审之诉的诉讼标的》,载《云南大学学报法学版》,2004年第2期。

·15·

(一)二元论之利

再审之诉诉讼标的二元论(以下简称“二元论”),是指建立在诉讼标的新二分支说基础上的,认为再审之诉具有二元诉讼标的的一种学术观点。所谓“二元”,其一为再审程序复查阶段的诉讼标的,其识别标准为请求法院废弃原生效判决的声明和再审事由;另一为对原争议重新裁判阶段的诉讼标的,该诉讼标的与原诉的诉讼标的相同。以二元论为基础来规范再审程序,具有显著的优势。

1.二元论匹配了程序保障的制度追求

我们可以将工具意义上的诉讼标的理解为一个这样的“转换器”:它把现实生活中的各种社会关系转换为可被国家诉讼机制所识别的法律关系,使形形色色的纠纷通过它的“格式化”功能,转换为被诉讼程序所“兼容”的司法审判对象。在具备了其他诉的要素的情形下,一个新的诉讼标的的出现,必然伴随着一个独立的诉讼过程。因此,承认废除原判决的请求构成一个独立的诉讼标的,就是承认对再审事由存在与否的判断过程应该是一个标准的诉讼程序,而不仅仅是法院进行单方复查的过程。

反观我国再审审判实践,法院对当事人提出的再审事由的审查过程并不是一

①个能够体现正当性要求的程序,而是一个比较固定的行政操作流程。该流程只是法院在长期的审判实践中不断摸索出的一套习惯性的经验总结,没有法定化和规范化。因此,我们不可能希冀这样一套不成文的内部运作方式,能体现出任何诉讼程序正当化的基本特征来——程序法定且公开透明、充分陈述和听取,并抑制裁判者的恣意。

二元论对于再审程序正当化的贡献之一就在于将当事人程序参与的时间提前到法院对再审事由存否的裁断阶段。这一变化,使法院对再审事由行政操作性质 ①关于我国司法实践中法院对于当事人再审事由审查确认过程的实证考察和系统总结,可参看张卫平:《论民事再审事由审查程序的法定化》,载《法学》2000年第2期。

·16· 的“审查”转变为诉讼程序性质的“审判”,让当事人有机会亲眼目睹诉讼进程的全部细节,并通过诉讼上的攻击防御充分地主张和举证,从而使当事人对程序结论自负其责获得了正当化的依据。程序保障最基本的原理在于,必须让诉讼审判直接影响到其利害关系的当事人都有充分的机会来陈述自己的主张和提出支持自己主张的证据,诉讼审判的结果必须建立在当事人所提出的主张及证据的基础之上。当事人的主张和证据提出,往往只是在与对方展开的攻击防御中才能得到最①为充分完整的实现。因此,二元论为建立体现程序保障要求的再审诉讼结构提供了理论上的前提。

2.二元论协调了再审制度与既判力理论的关系

我国诉讼法学界对法院生效判决的既判力状况表现出了深深的忧虑,“就中国目前的情况来看,既判力问题处于理论上的重视与立法上的轻视、实践中的漠视之尴尬境地。”②生效判决的确定性源于何处?实际上,生效判决的确定性并非只是来自判决本身,它还根源于判决形成过程的正当性。因此,我们不必抱怨为什么判决的既判力在我国总是得不到应有的尊重,进而将再审程序诬为始作俑者之一;而应当回过头来,考察一下形成判决的过程是否真的无懈可击。③因此,如果程序保障这一程序目的论未在再审程序之前的裁判中得到贯彻的话,作为一个终极的权利救济过程,再审程序无疑应当责无旁贷地在程序任何一个细节的设计上都完美地将它体现出来:通过赋予当事人双方以诉讼上的攻击防御机会并完善相应的程序保障机制,以强化判决的无可动摇的既判力;又通过赋予判决以无可动摇的终局效力,促使双方当事人在可预见的利害驱动之下开展充分的诉讼对抗。①②王亚新著:《对抗与判定》,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351页。江伟主编:《民事诉讼法专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80页。③国内学界对既判力理论的研讨,多侧重从实体上的确定状态这一静态的角度来进行。这样做的后果是,往往看不到它与程序过程的动态联系,有可能忽视既判力与判决形成过程之间的依存关系。实际上,既判力的正当化根据必须像当事人在诉讼中获得的程序保障以及作为其逻辑归结的当事人自我责任来寻求。“当事人只有在程序权利得到了充分保障的前提下,才对作为程序结果的判决负责。这意味着如果他在具体的诉讼过程中得到了程序保障,即使在实体上对具体的判决内容不满,在制度上也不再被允许提出异议了。”关于对既判力根据论的介绍,参看王亚新著:《对抗与判定》,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352页。

·17· 将司法裁判的正当化建立在当事人的自我责任之上,唯此才能激发当事者自我责任意识的觉醒继而积极应诉。依循这样的再审程序所得出的裁判结论即使在一定条件下存在错误,也具有拒绝变更的正当化根据,从而赋予了再审裁判以无可撼动的终局性。

有学者认为,再审可以说是从相反的方向划定了既判力作用的边界,而且这条边界随着再审适用范围在制度规定及其解释上的调整而推移,既判力实际作用

①的范围也随之可大可小、可宽可窄。这种将再审制度与既判力制度截然对立的观点是值得商榷的。笔者认为,再审与既判力的界线并非如此泾渭分明,关系也并非势不两立。二元论对再审之诉的贡献之一,体现为它先以独立的诉讼标的——请求废弃原生效裁判的声明,启动一个针对原生效裁判既判力的诉讼程序,由法院针对原生效裁判的既判力作出是否解除的裁定;待原生效裁判的既判力保护丧失之后,再名正言顺地开始对原已决争议的重新审判,从而协调了与既判力理论之间的矛盾。从表面上看,二元论所提供的上述再审机制为再审程序更好地规避既判力效力提供了一套理论设想,但实际上并非如此。再审的使命正在于,使原本欠缺程序保障或存在实体瑕疵的生效判决,通过再审程序获得一种更加无可辩驳的既判力。从一个侧面来说,具有正当性的再审制度可以从相反方向上排除任何随意否定既判力效力的可能性。它只为司法制度留下了一条用以抒解终极正义诉求的可行渠道——通过严密的程序步骤,由法官恰当地告知和听取,让当事人充分地主张与抗辩,以程序自身的展开过程彰显法院判决正当性和诉权行使程序保障的充分性。可以说,再审制度与既判力制度的关系既是相互制约的,也是相辅相成的——一方面,既判力制度的存在使再审程序的启动时刻保持克制;另一方面,合理的再审制度使既判力获得了更加有力的正当性支撑。程序保障是二者得以和谐共生的枢纽。因此,“二元论”的真正目的是通过再审程序的合理化建构,为既判力效果的强化提供必要的基础和前提。

①王亚新著:《对抗与判定》,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355页。

·18· 3.二元论使再审之诉程序构造更加层次分明

再审之诉诉讼标的的确定,将直接决定再审之诉的阶段划分。对再审之诉的诉讼标的究竟是一元还是二元的不同认识,体现在再审之诉的程序构造方面,表现为“一阶结构”与“多阶结构”的区别。即使在二元论内部,虽然都认为再审之诉应该有多个阶段构成,但关于究竟是“二阶结构”还是“三阶结构”也有不同看法。①

本文认为,根据诉讼标的二元论以及程序构造精细化的制度理想,再审之诉

②应当由三个阶段构成。第一阶段为形式审查阶段。该阶段的任务是确认再审诉状在外观上是否符合法定再审事由以及是否符合法定形式要件。本阶段不查证事由是否属实,只从形式上审查诉状所列事由是否属于法定可以再审的情形。经审查,如不存在再审事由或不符合法定的提起再审之诉的形式要件,则对该再审之诉要求补正或直接予以驳回。第二阶段为形成之诉阶段。该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就再审理由是否成立及废弃原裁判之声明是否合理进行判断,也即围绕“二元”诉讼标的当中的第一个诉讼标的的审理过程。当事人双方在该阶段充分参与到诉讼进程当中,提供各自的证据,并进行充分的抗辩。法官经过充分的听取后,对再审事由的存在作出否定结论的,即裁定驳回申请,终结诉讼,不再进行对原诉讼标的的审理;作出肯定结论的,即裁定再审,进入第三阶段。第三阶段是对原诉讼标的重新审理的阶段,审理的范围限制在当事人声明不服的范围之内。经过审理,若发现原判决不当,应在当事人声明不服的范围内作出新判决取代原判决;若认为原判决正确,则作出驳回请求的判决。③

三个阶段环环相扣,递进展开,前一阶段的审判结果,直接影响着能否进入 ①实质上,“二阶结构”与“三阶结构”的分歧不是根本性的,“三阶构论”可以理解为对于“二阶构论”的进一步精细化,二者是二元论的基础上对再审之诉程序构造作出的不同概括。关于再审之诉程序构造的不同概括,可参见张卫平:《民事再审:基础置换与制度重建》,载《中国法学》2003年第1期;李浩:《构建再审之诉的三个程序设计》,载《法商研究》2006年第4期。②台湾民事诉讼理论上一般将再审案件的审理分为三个阶段,即“首应审查再审之诉是否合法,即其合法要件是否具备,次应审查其有无理由,即其有效要件是否具备,如具备上述二要件后,始得进而为本案之审理程序。”王甲乙、杨建华、郑健才著:《民事诉讼法新论》,三民书局1981年版,第 644 页。③ 在德国,即使原判决在实体上是正确的,也应当先撤销原生效判决再作出新判决,而不存在驳回请求的判决。从这个意义上讲,德国民事诉讼法在再审之诉诉讼标的问题上,是更加彻底的二元论者。

·19· 下一阶段的审理。如果前一阶段的程序结论对原告的主张而言是否定的,那么再审程序在该阶段就会戛然而止,不再发生下一阶段的审判,从而避免了司法资源和当事人诉讼成本的无谓耗费。这种层层展开的诉讼结构,在使程序的正当性和经济性得到彰显的同时,也使再审之诉的展开过程更加逻辑清晰而富有层次性。这一方面使司法者对再审审判进度的把握更加准确,避免在一个诉讼阶段处理多重争议带来的混乱;同时也使当事人双方对各自在不同阶段的诉讼任务更加明确,方便他们在某一阶段集中精力围绕该阶段的争议焦点收集证据,有的放矢地开展诉讼攻防。

4.二元论与大陆法系主要国家立法趋势一致①

立法一般是不会直接标明对于理论学说的取舍的。这种取舍,往往通过一国法制的某项制度设计间接地体现出来。因此,如欲考察一国关于某学说主流观点的面貌,可从理论学说在立法上投射的影象间接推断出来。对再审之诉所持诉讼标的观不同,在诉讼制度上最直观的体现就是诉讼阶段和程序构造不同。本文通过对德日两国再审诉讼阶段立法规定的考察,来尝试挖掘两国立法对再审之诉诉讼标的所持有的态度。

德国在解决再审阶段的划分问题时采用了三分法。即在第一个阶段依职权审查再审之诉的合法性,如经过形式审查确认再审之诉不合法,则对诉求予以驳回;如果合法性得到肯定,则进入第二阶段的审理。在第二个阶段(Iudicium Rescindens,意为“撤消程序”),由双方当事人对是否存在再审事由进行辩论并由法官判定。如果事由未被认定,诉即被驳回;如果事由被认定存在,则必须撤消被声明不服的判决并进入第三阶段。第三阶段(Iudicium Rescissorium,意为“重新对诉讼进行审理的再审程序”)是对原诉讼重新进行审理的阶段。②

①与大陆法系国家在成文法中对再审程序作出缜密而完善的规定不同,由于判例法在法律体系中占据了举足轻重的地位,英美等国的成文法中对再审的规定相对较少。我国的司法制度、诉讼模式和诉讼基本结构与英美法系差异较大。故本文在比较法部分只考察大陆法系的代表性国家的有关做法。②[德]汉斯—约阿希姆·穆泽拉克著:《德国民事诉讼法基础教程》,周翠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336-337页;[德]奥特马·尧厄尼希著:《民事诉讼法》,周翠译,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第402-404页。

·20· 与德国相比,日本的相关立法规定有如下不同。第一,没有区分无效之诉与回复原状之诉,而是统合各种情形,均称之为再审之诉;①第二,与德国的三阶段划分不同,一般认为日本的再审之诉的审理结构划分为两个阶段。即将对再审之诉的合法性审查从诉讼结构中抽离出去,使其作为是否启动再审程序的前提而非再审程序结构的一部分。只有通过法院的形式审查,才能够启动再审程序。第三,在日本,如果原判决实体上是正确的,则即使再审事由成立,也不撤消原判决,②而是作出驳回请求的判决。而在德国的再审程序中,如果法院通过对第一个诉讼标的的审理认为再审事由存在(在无效之诉中)或者回复原状的事由与被声明不服的判决之间的因果关系存在(在回复原状之诉中),则应当撤消被当事人声明不服的生效判决,无论该判决在实体上是否正确。

德日两国再审之诉的制度设计虽然存在一些区别,但二者有一些显而易见的公因式不难被化约出来。首先,德国和日本的立法都将再审事由的判断过程诉讼化,而不仅仅是由法院单方审查判断再审事由成立与否。可见,两国再审之诉都将当事人请求废弃原确定判决的声明作为一个独立的诉讼标的来对待,体现出了二元论的基本特征。其次,德国和日本的再审程序构造突出了对当事人诉权的保护,在每一阶段都能体现出对程序正当性的强调。德国法院判断再审事由是否存在是通过当事人双方辩论的方式进行的;日本的裁判所如果审查确认再审事由确实存在,必须听取另一方当事人的辩论,而且当事人都有权以“即时抗告”的方③式提起简易上诉。二者都使用了比较可能得出正确结果的程序,对裁判者的恣意加以约束。再次,在诉讼立法上,二者都未将形式合法性审查、再审事由判断和原诉讼标的审理三阶段混同为一个诉讼阶段一并审理,而是分别规定了不同的程序,循序渐进,依次展开,体现出了诉讼程序的封闭性和不可逆性。

①德国的民事诉讼法规定的可以冲破生效判决既判力的诉讼程序有无效之诉(Nichtigkeitsklage)和回复原状之诉(Restitutionsklage)两种。它们分别规定在德国《民事诉讼法》第579和580条。②[日]兼子

一、竹下守夫著:《民事诉讼法》,白绿铉译,法律出版社1995年版,第252页。③王亚新著:《对抗与判定》,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358页。

·21·

(二)一元论之弊

再审之诉诉讼标的一元论(以下简称“一元论”)认为,再审之诉的诉讼标的仅为一个,即原诉讼之诉讼标的。它不否认再审之诉中包含了撤消确定判决的请求,但该项请求不能认为是独立的诉讼标的。此观点于1968年被德国学者提出,在日本经学者的演说和论证,发展成为日本的“本案诉讼说”。

持一元论观点的学者认为,二元论存在诸多理论缺陷,主要表现在三方面。第一,二元论不能说明为什么当事人在上诉审中主张的废弃原判决的形成权不构成独立的诉讼标的,而再审之诉中主张的废弃原判决的形成权却构成独立的诉讼标的;第二,再审之诉原告的目的是对原确定判决进行重新审判,而不是对是否有废弃原确定判决的形成权进行审判。其再审诉权的有无是法院进行本案判决的先决条件,而非诉讼标的;第三,关于有无再审事由的判决是中间判决,而中间

①判决非独立的判决,所以基于再审事由而产生的形成权不构成独立的诉讼标的。

针对以上三点批评,笔者认为应分别从以下三点作出回应。第一,一元论混淆了上诉与再审之诉的区别。当事人如在上诉期限内上诉,原判决因未生效而无既判力。在一审判决尚未生效的情况下,无需由当事人主张废弃。因此,上诉的诉讼标的是单一的,不存在对废弃原判决的形成权的判断问题,与再审的情形显然不同。第二,一元论仅从实体的角度考虑再审的目的,是一种忽视程序独立价值的观点。实际上,对前一诉讼标的的判断是启动后诉的枢纽,具有重大的程序意义和实体意义。在什么情形下认定废弃原判决的形成权存在,什么情形下认定为不存在?如任由法官径行认定而不遵循严格的程序,所得出的结论即使合乎实体法,也是缺乏程序正当性的,很难让当事人息讼服判。因此,必须承认“废弃原判决的请求”是独立的诉讼标的,引入独立的程序保障机制,使当事人双方诉讼权利得以充分行使,以确保整个再审程序的正当性。

第三,笔者认为对于有无再审事由的判决实质上是一个终局判决,是具有终 ①陈荣宗著:《诉讼当事人与民事程序法》(第三册),三民书局1987年版,第180-188页。

·22· 局性和既判力的裁定的一部分,而不是中间判决。我国台湾学者杨建华先生认为,“于认为有再审事由时,始应就本案之诉讼标的进行辩论。惟认有理由,须于裁判生效时始生法律上之效力,在合议审判尚须先经评议,故程序上法院宜为中间判决,谕知再审之诉之诉讼标的为有理由,再续就本案之诉讼标的为辩论裁判,以使辩论程序明确有序。又由于再审之诉的诉讼标的与本案的诉讼标的,相互之间有依存关系存在,依其性质,不得分别判决。故再审之诉之诉讼标的有理由时,不得先为一部终局判决,仅得为中间判决”①

笔者认为,上述论述也有不妥之处。一般来说,所谓的中间判决(Zwischenurteil)是指,在审理中为准备作出终局判决而事先解决当事人之间有关本案或诉讼程序的争点的判决。主要对以下三类事实可作出中间判决:(1)独立的攻击和防御方法。如原告先以所有权被侵害为理由提出损害赔偿请求时,预备性地主张取得时效的情况。(2)中间争执事项。如对诉讼要件是否存在、诉讼障碍是否存在等进行中间判决。(3)诉讼原因或基础事实是否存在的事项。如在要求对方承担违约损害赔偿责任的诉讼中,法院首先就该合同是否存在的争点进行裁判时,使用中间判决方式。中间判决除了作为该审级的终局判决准备之外,没有任何法律效力——既没有既判力,也没有执行力。对中间判决不能单独提出上诉,只能等到在该审级对本案作出终局判决后,提出附带性的上诉。②

通过上述关于中间判决的描述可以看出,法院对于是否撤销原生效裁判所作结论并不是中间判决。原因在于:首先,中间判决所针对的对象并非本案的诉讼标的,或诉讼标的的一部分,而是在审理本案诉讼标的之前所必须审查确定的一些前提性争点。中间判决所理清的争点,是法院将来能否顺利审理诉讼标的所必须事先查明的先决条件,而不是对诉讼标的本身所做出的判定。③其次,从中间判决不具有既判力这一点来看,中间判决所针对的对象也不应当是本案的诉讼标的。因为,如果法院经过审理,对案件的诉讼标的已经形成了确定判断的情形下,应 ①②杨建华著:《民事诉讼法》(二),广益印书局1997年10月版,第325页。[日]兼子

一、竹下守夫著:《民事诉讼法》,白绿铉译,法律出版社1995年版,第145-147页。③[德]奥特马.尧厄尼希著:《民事诉讼法》,周翠译,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第308-309页。

·23· 直接作出具有既判力的判定即可,而完全没有必要先“画蛇添足”地以中间判决的形式加以确认。如果对于诉讼标的的判定是中间判决的话,那么该判决是没有既判力的,这显然不符合诉讼程序的一般逻辑。其三,我国现行法律中没有对中间判决的规定,相反地,我国民事诉讼法第一百八十一条明确规定了对该阶段的诉讼结论以裁定的形式作出。该条文规定,人民法院应当自收到再审申请书之日起三个月内审查,符合本法第一百七十九条规定情形之一的,裁定再审;不符合本法第一百七十九条规定的,裁定驳回申请。在我国,裁定是有既判力的,所以对于请求法院废弃原生效判决的声明所做出的裁定不是中间判决,相反地应认为是具有既判力的本案判决的一部分。

(三)二元标的能否合并审理

再审之诉的两个诉讼标的是否能够合并审理呢?我国台湾学者陈计男认为,再审之诉是由两个不可分离之诉所合并构成,即诉讼上形成之诉和再开之本案诉讼的客观合并。①

笔者认同再审之诉实质上是由两个诉构成的观点,但是却不认为两诉应合并审理,理由如下。第一,从理论上看,再审之诉的二元诉讼标的不符合诉的合并的条件。在再审之诉中,第一阶段当事人请求法院废弃原生效判决的声明是一种程序法上的形成权。该形成权的基础是程序权利,是向法院主张的而不是以对方当事人为相对方的,因此这个诉没有明确的被告。第二阶段法院对原诉讼标的进行重新审理。虽然原诉讼标的的情形是千差万别的——当事人权利声明的基础权利既可能表现为支配权,还可能表现为请求权,抑或是形成权或抗辩权,但无论哪种情况,该诉的声明的基础均是实体权利。民法上的实体权利是一方当事人向对方当事人行使的,而程序法上的形成权由民事诉讼法律关系的特点决定,是诉 ①陈计男:《民事诉讼法论(大专用书)》(下册),台湾中华书局1999年版,第381页,转引自杜闻著:《民事再审程序研究》,中国法制出版社2006年版,第13页。

·24· 讼当事人一方或者双方共同向法院行使的。①诉讼标的的合并得以实现的要件之一,是合并的各诉讼标的,必须由同一原告对同一被告主张。②因此,两诉讼标的因其指向的对象是不同的,故而不符合诉的合并的条件。第二,从实务上看,合并不利于再审程序的规范化。因为两个诉讼标的分别存在于两个诉讼阶段之中,因此对二元诉讼标的的合并,必然导致两个诉讼阶段的合并。这种合并从司法效果上看,将造成再审之诉两阶段的混淆和不同审理阶段诉讼任务的混乱,不利于程序过滤功能的发挥。合并审理不但起不到提高诉讼效率的目的,反而会使诉讼效率降低。因此,无论从理论上还是实践上判断,此“二元”诉讼标的都不宜合并审理。

四.一阶结构还是二阶结构 ——如何以二元论③建构再审之诉制度

如上文所述,当事人向法院提出再审之诉后,法院对再审案件的审查和审理应当包括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形式审查阶段,第二阶段为形成之诉阶段,第三阶段是对原诉讼标的重新审理的阶段。因为形式审查阶段处于再审立案之前,是决定再审程序启动与否的前提而不属于再审之诉审判过程本身,所以笔者认为这种再审程序构造宜称之为“二阶结构”。我国的当事人申请再审程序分为四个阶段,即判后答疑阶段、形式审查阶段、申诉复查阶段和原诉再审阶段。虽然从形式上 ①②陈桂明、李仕春:《论程序形成权——以民事诉讼权利的类型化为基点》,载《法律科学》2006年第6期。江伟主编:《民事诉讼法专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79-180页。③应当明确的一点是,本为所采用的“二元论”,是建立在新二分支说这一识别标准基础上的二元论。之所以对此予以强调,原因如下。第一,如果采用旧实体法说或新实体法说作为识别标准,则根本得不出再审之诉诉讼标的二元论的结论。因为新旧实体法说将实体法上的请求权或请求权的基础作为识别标准,但我国再审复查阶段所围绕的诉讼标的,即当事人请求废弃原判决的声明,是一个纯粹的程序法上的请求权,与实体请求权无关。所以新旧实体法说都识别不出再审复查阶段的诉讼标的,从而得不出二元论的结论来。第二,如果采用程序法说中的一分支说或二分支说,固然能得出再审之诉诉讼标的为“二元”的结论,但却均存在弊病。一分支说在识别诉讼标的时仅以诉的声明为标准,而不将事实理由考虑在内,有不当放大既判力范围的可能;二分支说则无法排除当事人以不同的再审事由重复申请再审的情形发生。因为按照二分支说,当诉的声明和事实理由其一发生变化,则诉讼标的也发生变化,构成新的诉讼标的。因此,必须强调二元论是新二分支说基础上的二元论。否则,即使再审之诉实现了二元论基础上的二阶结构,也难以实现再审之诉的完善。

·25· 看,我国的当事人申请再审程序比上文提到的三个阶段还多一个阶段;但实际上,这四个阶段中的前三个阶段大多是由立案庭主导的。①这意味着,判后答疑、形式审查和再审复查三个阶段均处于诉讼之外,它们只是为再审程序启动与否做准备,而不是再审诉讼程序结构当中的一部分。只有原诉再审一个阶段是按照诉讼程序来操作的。这就是我国当事人申请再审与再审之诉在阶段划分上的一个显著区别:我国当事人申请再审的程序构造是“一阶结构”。在“一阶结构”中,当事人要求废弃原判决的请求不是被作为一个独立的诉来对待,而仅是作为法院立案庭审查的对象。当事人的诉权没有得到审判权应有的尊重。“‘一阶构说’(即认为再审之诉的程序构造为一阶结构的学说——笔者注)的缺点在于未对再审程序的阶段作出区分,未能充分揭示程序的阶段性和递进性的特点,不利于法院有序、高效地处理再审之诉。”②

(一)我国目前的民事再审复查过程

2005年11月,最高人民法院在全国立案审判工作座谈会上正式提出要在全国法院系统大力推行判后答疑制度。之后,判后答疑制度在全国各级法院陆续推行。③河南省高级人民法院于一年后的2006年11月,印发了《河南省高级法院判后答疑若干问题的规定(试行)》。根据该规定,并结合法院在再审审判中的实际做法,民事再审复查阶段的操作流程是这样的:裁判文书生效后,如果当事人对该判决或裁定不服而向立案庭或法院信访部门递交再审申请书的,立案庭应当向做出原生效裁判的审判庭下达判后答疑通知书,由原主审法官负责对当事人的申 ①具体由法院的哪个庭来主导再审复查,各地的做法并不统一。实践中通行的做法有两种:一是由立案庭主导,认为符合再审条件的,或径行作出再审裁定后交由审判监督庭进行再审,或交由审判监督庭作出再审裁定进入再审。二是审判监督庭承担再审立案审查工作,作出再审裁定后随即进行再审,立案庭仅负责登记立案。从全国法院的实际情况来看,采取两种做法的都有。如浙江省高院采取前一种做法,全省各中级法院分别采取两种做法的各半。又如陕西省法院也基本采取前一做法。参见冯旭峰:《民事再审立案的理念与实践》,载《杭州商学院学报》2003年第1期。②李浩:《构建再审之诉的三个程序设计》,载《法商研究》2006年第4期。③王胜全等:《法官判后答疑制将在全国推广以治理涉诉信访》,载2005年11月3日《法制日报》;张娜等:《人民法院将推行法官判后答疑制度 承办法官对当事人异议进行解释说明》,载2005年11月3日《人民法院报》。

·26· 诉、申请再审的初次来信来访进行答疑。答疑过程中,由答疑法官填写接访表格,由书记员将答疑情况制作成笔录,并将接访表格和笔录的复印件及其他来访材料交立案庭备案。如申诉无理,接访表格中应包括做好息诉工作的建议;如认为申诉有理,对来访人的申诉请求、理由作出分析,并可同时提出复查建议。如果当事人对原承办法官的答疑不能接受,则可以向立案庭提交再审申请书或者申诉状要求立案。这就是判后答疑的操作流程。

接下来,“立案庭法官或书记员负责对当事人提出的申诉状进行审查:认为没有理由的,口头告知申诉人申诉不成立,并说明理由;认为有理由的,则向立案庭庭长提交调卷报告,请求调卷进行调查。庭长同意调卷的,审查人员可以查阅与原判决、裁定有关的法律文书和诉讼文书,也可以询问当事人,以便发现和确认再审事由。经过调查,认为原判决没有错误的,通常以口头方式告知当事人再审申请或申诉不成立,不予立案;如果发现原判确有错误的,由审查人提出予以再审的报告,送立案庭庭长批准。批准后须经主管副院长或院长同意后,提交审判委员会讨论决定是否启动再审。”①

以诉讼标的二元论为理论基础来构筑再审之诉,就必须建立再审之诉的“二阶结构”,把再审复查阶段纳入诉讼程序的轨道。这样做的原因有三:第一,赋予两个诉讼标的以同等的的程序待遇,将再审复查阶段纳入诉讼程序之中,是再审之诉的题中应有之意。诉讼标的从最一般意义上讲,是审判的对象而不是审查的对象。如果承认当事人请求废弃原生效裁判的声明构成独立的诉讼标的,就要像对待诉讼标的一样加以对待,这是名正言顺的。第二,因为只有经过复查并决定再审之后,案件才有得到改判的可能。因此,对再审之诉的双方当事人而言,与再审案件的本案审理阶段相比,再审复查阶段更为重要,是再审程序的枢纽和关键环节。将再审复查阶段纳入诉讼程序,是对当事人要求获得程序参与权利的一种积极回应。这种积极的回应有助于当事人双方息讼服判,对增强裁判的正当性和终局效力大有裨益。第三,根据上文提到的南京中院公布的调研报告可知,我 ①张卫平:《论民事再审事由审查程序的法定化》,载《法学》2000年第2期。

·27· 国民事再审制度所面临的矛盾和困境主要集中在申请再审的复查阶段。产生矛盾和困境的根本原因是该阶段不规范、不公开、当事人程序权利保障不足。因此,将再审复查阶段纳入诉讼轨道也是帮助再审程序解决矛盾,摆脱困境的迫切需要。基于以上原因,下文将在二元论的前提下,着重探讨如何改革再审复查阶段。对原诉重审阶段的诉讼程序,我国《民事诉讼法》第一百八十四条已有详细规定,本文在此不再赘述。

(二)我国民事再审复查阶段改革对策

有学者担心再审“闸口”的放开有可能导致再审案件数量的激增,这种担心是不无道理的。虽然从建立再审之诉长效机制的视角来看,这种情况能够被有效化解;但在诉讼标的二元论之下的再审之诉建立初期,我国再审程序无可避免地会经历一个案件数量激增的暴风骤雨般的过程。这不是再审之诉建立之害,相反地,是长期缺失再审之诉的积弊之爆发。在这一过程中,按照我国法院目前的职能设置,立案庭和审判监督庭无疑将共同成为首当其冲的审判机构。如何使它们的职能设置既能体现程序正当性的要求,又能有效应对一定时期内骤增的工作压力?这是下文探讨的重点。

1.合理调整法院立案庭的职责范围,剥离再审复查职能

我国地方法院的立案庭,职责颇为宽泛。通常情况下其职能包括:(1)审查民商事案件、行政案件和刑事自诉案件的起诉,决定是否立案;(2)审查执行案件的申请,决定是否立案;(3)依法对上诉、抗诉案件和刑事公诉案件进行立案;(4)审查各类申诉、申请再审案件,决定或裁定是否再审;(5)对本院审判委员会决定再审、上级法院指令再审和人民检察院按审判监督程序提出抗诉的案件,进行立案;(6)负责处理人民群众来信来访;(7)负责诉前财产保全和诉前证据保全;(8)收取诉讼费用,开展缓、减、免诉讼费等法律援助工作;(9)组织实

·28· 施和参与审判工作流程管理,对案件进行审限跟踪;(10)负责应由本院依法受理的其他案件的立案工作。如此繁琐和庞杂的的工作内容,并不利于立案庭专业化水平的提高,也不利于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

在规范的再审之诉建立初期,再审审查工作量必然会突然加重,立案庭有限的人力在应对繁重的工作负担时也必然被进一步摊薄。巨大的再审立案审查工作压力,有可能引发立案庭在其他环节的职能履行上出现连锁的不良反应,进而造成整个立案庭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的下滑。如果不适时对立案庭的职能设置加以改革,立案庭将有可能成为制约法院协调运作的一个瓶颈,影响法院整体工作高效率高质量地运行;如果因此使当事人的诉求得不到应有的尊重和伸张,更有可能产生严重影响社会和谐的隐患。因此,将再审复查职能剥离出去,由专门的组织机构承担这份职能是较为可行的办法。

2.将再审复查阶段独立,设置独立的再审复查庭

如上文所述,与再审案件的本案审理阶段相比,再审复查阶段更为重要,是再审程序的枢纽和关键环节。法院对这一直接关系到当事人程序权利和实体权利的重要裁断的作出,应当格外审慎,不能仅靠缺乏正当性的单方审查就下定结论。因此,法院对于再审之诉的立案时间,应当前移至判后答疑和形式审查阶段结束之时。

承认请求法院废弃原生效判决的声明是一个独立的诉讼标的,就意味着在审判机构的设置上要给予当事人与其诉权相匹配的程序保障机制。可行的办法是设置独立的再审复查庭,由它按照新二分支说所确定的识别标准,对当事人请求废弃原生效判决的声明及再审事由是否存在和成立进行审理。经过形式审查,如果再审事由存在,那么按照新二分支说所确定的识别标准,就构成了一个规范的诉讼标的,从而可以展开对该诉讼标的审理过程;经过审理,如果认定再审事由成立,那么就应当对该诉讼标的作出再审裁定,反之则作出驳回再审申请的裁定。该阶段的审理重点应放在对再审事由成立与否的判断上,因为对再审之诉而言,·29· 新二分支说中的“事实理由”这一支的表现形式就是再审事由。对再审事由的判断过程,就是对事实理由的识别过程,它是关系到原争议能否得到重新审判的前提。而另一支即“诉的声明”,在再审之诉中的表现形态是“当事人请求废弃原生效判决的声明”。这一声明是再审之诉启动的必要条件,无需刻意识别已是显而易见的,故不必作为审理重点。

设置独立的再审复查庭既可以避免审判监督庭的先入为主,也体现了审判权对诉权的合理尊重。而且现行《民事诉讼法》第一百八十条和一百八十一条的规定,也为设置独立的再审复查庭提供了制度空间。再审复查庭的建立,是当事人申请再审程序规范化的重要环节,是建立再审之诉的重要保障,是克服之前和眼下再审程序在复查阶段所存在的一系列问题的有效路径。我国再审之诉制度的程序构造将因此成为文名副其实的“二阶结构”。

3.改革审判监督庭,设立独立的民事再审审判庭

再审之诉第二阶段是对原已决诉讼标的重新审理阶段。该阶段的审判任务是由审判监督庭承担的。关于该阶段的审理过程和判决效力,现行《民事诉讼法》第184条已有详细规定:“人民法院按照审判监督程序再审的案件,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是由第一审法院作出的,按照第一审程序审理,所作的判决、裁定,当事人可以上诉;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是由第二审法院作出的,按照第二审程序审理,所作的判决、裁定,是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上级人民法院按照审判监督程序提审的,按照第二审程序审理,所作的判决、裁定是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该阶段的诉讼标的与原已决诉讼标的完全相同,对这一问题的探讨等同于对一审或二审普通程序中的诉讼标的问题的探讨。因为这并非本文的讨论重点,故在此也不作赘述。

应当引起重视的一点是,从宏观上看,我国的审判监督庭在当前主要承担了两个方面的职能:一是运用审判监督程序进行再审的职能,包括接受申诉人的申诉决定的再审,检察机关提起抗诉引起的再审,院长提请审判委员会决定的再审和

·30· 上级法院指令的再审;二是承担一部分行政监督的职能,即对二审发回和改判的案件以及一审生效的裁判进行评查和监督。按照有些实务人士的看法,审判监督庭主导审判监督程序的职能只是其诸多职能中的一小部分,司法现实要求审判监督庭能够在法院自我监督、自我纠正的过程中更主动、更积极。①自2007年以来,审判监督庭应当承担更多的法院自我监督职能的说法已日益成为一种不容忽视的官方的声音。②我们可以试想,即使是目前审判监督庭职能比较单一的情形下,尚且有可能出现疲于应付繁重再审压力的情形;一旦最高法院将审判质量监督管理工作作为全国基层法院审监庭的主要职能,那时由谁来承担再审程序的审理任务呢?我国再审程序审判机构设置的改革已如箭在弦。据此我们可以大胆地猜想,是否能够打破原来单纯按照案件的性质来设置审判机构的传统做法,尝试主要按照案件的审级,辅之以案件性质来设置审判机构呢?如果这种设想可能的话,设立独立的民事再审审判庭或可成为现实。这也正是笔者所期待的一种改革方向。

五.结论

再审程序之所以存在,体现的是对人类智识局限性的承认和对公平正义的永恒追求。尤其在我国,“有错必纠的观念在人们的头脑中已经根深蒂固,即使是经过终局裁决,裁判已经发生法律效力,但只要是错的,就应当加以纠正,而无论过多少年、多少岁月”。③相反地,诉讼标的理论的主要价值在于使诉特定化——使案件的审判范围,当事人攻击防御的范围,以及既判力的范围特定化,从而使一诉拥有区别于另一诉的显著特征,实现禁止重复起诉这一诉讼法的重要原则。再审制度的目的与诉讼标的理论的价值之间的背离,决定了在再审程序的语境中研究诉讼标的,侧重点会与单纯研究诉讼标的时有所区别。研究再审之诉的诉讼标的,重点在于通过权衡和比较,选择合适的诉讼标的理论并将之应用于再审制度设计之中,使再审制度在更好地监督与修正瑕疵生效裁判的的同时,实现自身程序运 ①②吴春峰:《对审判监督庭应有职能的理性思考》,载《法律适用》,2002年第4期。王斗斗:《法院审监庭职将有重大改变》,载2007年5月30日《法制日报》。③张卫平:《民事再审:基础置换与制度重建》,载《中国法学》2003年第1期。

·31· 作的规范化,具备程序上的正当性。要实现这一目的,较为有利的选择是诉讼标的二元论。

然而确立再审之诉诉讼标的二元论是有前提的。这个前提,就是诉讼标的识别标准的新二分支说。新二分支说是我国学者在借鉴大陆法系主要代表国家和地区理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再审之诉具体状况而提出的诉讼标的识别标准理论。本文选择该说,一是因为新二分支说对以往的诉讼标的识别标准理论进行了有益的改造,弥补了二分支说的明显缺陷,克服了一分支说和新旧实体法的诸种不足,照顾到实体法与诉讼法不可分割的关系,在论证上较为周到;二是因为该学说兼顾了我国的国情,在立论前提上坚持合法性、综合性、动态性和现实性的统一,可以说是为我国再审之诉量身定做的诉讼标的的识别标准理论基础。

对于诉讼标的理论和再审诉讼标的理论的探讨,是尝试为我国民事再审改革指出一条理想的路径;而改革本身,还是要以具体制度为归依。关于改革的策略,本文提出三个建议:一是合理调整法院立案庭的职责范围,剥离再审复查职能;二是将再审复查阶段独立,设置独立的再审复查庭;三是改革审判监督庭,设立独立的民事再审审判庭。

《大戴礼记·劝学》有言:“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同样,立法的完善也不是一蹴而就的事。尤其是在我国这样的泱泱大国,循序渐进地推进司法改革更是不难理解。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次会议表决通过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的决定》,勿庸置疑是对我国再审制度的一种完善。但是,我们不能停留在对“跬步”和“小流”的沾沾自喜上,而应当将视野专注于“千里”和“江海”,专注于我国民事再审制度的不断完善上。

·32·

参考文献

一.著作类

1.江伟主编:《中国民事诉讼法专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2.江伟主编:《民事诉讼法专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3.江伟主编:《中国民事审判改革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4.陈荣宗著:《民事程序法与诉讼标的理论》,国立台湾大学法学丛书编辑委员会编辑,1977年版。

5.陈荣宗著:《诉讼当事人与民事程序法》(第三册),三民书局1987年版。6.杨建华著:《民事诉讼法》(二),广益印书局中华民国八十六年十月版。7.杨建华著:《民事诉讼法》(三),三民书局1992年版。

8.王甲乙、杨建华、郑健才著:《民事诉讼法新论》,三民书局1988年版。9.王亚新著:《对抗与判定》,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10.张卫平著:《程序公正实现中的冲突与平衡》,成都出版社1993年版。11.张卫平著:《诉讼构架与程式》,清华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12.张卫平著:《民事诉讼:关键词展开》,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13.章武生、段厚省著:《民事诉讼法学原理》,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14.段厚省著:《民事诉讼标的论》,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15.李龙著:《民事诉讼标的理论研究》,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16.杜闻著:《民事再审程序研究》,中国法制出版社2006年版。

17.[日]中村英郎著:《新民事诉讼法讲义》,陈刚译,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

18.[德]汉斯—约阿希姆·穆泽拉克著:《德国民事诉讼法基础教程》,周翠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19.[德]奥特马·尧厄尼希著:《民事诉讼法》,周翠译,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20.[日]兼子

一、竹下守夫著:《民事诉讼法》,白绿铉译,法律出版社1995年版。21.吕太郎著:《民事诉讼之基本理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33· 22.沈达明编著:《比较民事诉讼法初论》,中国法制出版社2002年版。23.刘荣军著:《程序保障的理论视角》,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

24.常怡主编:《民事诉讼法学》(修订版),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25.柴发邦主编:《民事诉讼法学新编》,法律出版社1992年版。26.张晋红主编:《中国民事诉讼法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27.田平安主编:《民事诉讼法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28.廖中洪主编:《民事诉讼法·诉讼程序篇》,厦门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29.最高人民法院民事诉讼法调研小组编:《民事诉讼程序改革报告》,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

二.论文类

1.江苏省南京市中级人民法院:《再审之诉框架下申请再审的程序性制度建构——关于民事申请再审制度改革的调研报告》,载《法律适用》2007年第2期。2.江伟、韩英波:《论诉讼标的》,载《法学家》1997年第2期。

3.江伟、段厚省:《请求权竞合与诉讼标的理论之关系重述》,载《法学家》2003年第4期。

4.李浩:《民事再审程序改造论》,载《法学研究》2000年第5期。5.李浩:《构建再审之诉的三个程序设计》,载《法商研究》2006年第4期。6.王亚新:《再审之诉的再辨析》,载《法商研究》2006年第4期。7.张卫平:《论诉讼标的及识别标准》,载《法学研究》,1997年第4期。8.张卫平:《论民事再审事由审查程序的法定化》,载《法学》2000年第2期。9.张卫平:《民事再审:基础置换与制度重建》,载《中国法学》2003年第1期。10.赵钢:《仓促的修订 局部的完善——对〈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的决定〉的初步解读》,载《法学评论》2008年第1期。

11.熊跃敏:《民事再审案件审理程序论略——以再审诉权为基础的程序建构》,载《法学杂志》2007年第1期。

12.吴泽勇:《论我国民事诉讼庭审程序的正当化建构》,载《甘肃政法学院学报》2004年第3期。

·34· 13.吴泽勇:《从程序本位到程序自治——以卢曼的法律自治理论为基础》,载《法律科学》2004年第4期。

14.申建中:《民事再审程序改造及再审之诉建构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1年4月。

15.于海生:《论再审之诉的诉讼标的》,载《云南大学学报法学版》,2004年第2期。16.陈桂明、李仕春:《论程序形成权——以民事诉讼权利的类型化为基点》,载《法律科学》2006年第6期。

·35·

·36·

坦率地说,以我的智识与才学,品评诉讼标的诸理论之长短,与其说是“挑战能力极限”,毋宁说是“未免过于自负”。但我发现,我国当事人申请再审制度之所以多受诟病,一是因为当事人的诉权未受到应有尊重;二是因为没有协调好与既判力理论的关系。而诉讼标的上承诉权,下启既判力,正是再审之诉正当性研究中必须倚重的工具和不可逾越的枢纽。从目前我所掌握的资料来看,循上述思路展开研讨的文章却寥若晨星。因此,我依然倔强地认为,本文选择了诉讼标的这一视角来观察再审之诉的规范化问题,或多或少是有些启发意义的。

尽管如此,本文的缺陷还是难以遁迹的。比如,虽然我在材料收集上付出了艰辛的努力,但在收集到的素材当中,国内与国外比,国外的资料相对匮乏;大陆与台湾比,台湾的资料相对匮乏。这使得本文的部分论证给人缺乏佐证之感。再比如,本文结尾给人戛然而止之感,所论改革策略在提出方式上也颇显唐突。聊以自慰的是,一年多以来,笔者怀着发潜阐幽的理论勇气,未尝一日懈怠对此文的思索。只要本文的发掘和探讨能引起读者的思考和共鸣,该论文便有了存在的意义。这便是我最大的快慰。

这篇论文,是我向河南大学交的最后一份作业。我已记不清七年里在河大交过多少份大大小小的作业了,但不能忘怀的,是七年来在这所学府里给予过我无私帮助的各位师友。吴泽勇先生是我的导师。在这篇论文写作过程中,他给予了我许多有益的指导和帮助。吴老师为人与治学的宽严相济,已经潜移默化地影响了我和我的同学们。在此,我向身在异邦的吴老师遥寄最诚挚的谢意。应该感谢的,还有尊敬的耿勇副院长、娄丙录副院长和周黎明教授。在我选题之初,三位导师便提出了许多中肯的意见和建议,使我的研究少走了许多弯路。不能忘怀的,还有我们2005级诉讼法学专业的兄弟姐妹,他们勤奋、质朴、踏实的生活和治学

·37· 态度深深感染了我。应当珍惜的,是三年来一同日起夜居的三位室友,哨兵、海滨、李飞,他们给了我不少关心和照顾。

法学院的常凤香老师是我大学时代的辅导员。记得刚刚来到河大的时候,我还是一个大男孩,哭哭啼啼地想家。从那一刻起,常老师的关爱就陪伴在我的左右,替我遮风挡雨,直到今天。可以说,没有常老师大姐一样的关怀,就不会有我的今天。应当感谢的,还有我的大学同学,现在人民大学攻读博士学位的彭小龙和正在华东师大攻读博士的齐亚敏,他们对学术的专一精神一直是我求学之路上的一种鞭策。

每年梧桐花开的时节,是毕业生离校的时候。在河南大学,这是我第七次目睹花开花落。人们常说“七年之痒”,今年也到了这个节骨眼,是该与河大道别的时候了。应该感谢河南大学的,不仅因为她赋予了我厚重深沉的铁塔品质,教会了我折枝成林的河大精神,还在于她成就了我和我的爱人,毕业于河大艺术学院的薛琛女士,成为陪伴一生的旅伴。我感谢河南大学对我的培养,祝福河南大学止于至善。

最后,应该特别感谢的是我亲爱的父母。我借一首诗来表达我的真挚吧。“尽管长时间没有向你问安/没给你写信/可是/别让你心里产生怀疑/好像儿子应有的对你的深爱已经从我的胸中消失/决非如此/它就像那岩石/在水底深深扎下永远的万年根/决不离开原处。”

·38·

第五篇:民事

民检察院民事诉讼监督规则(试行)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了保障和规范人民检察院依法履行民事检察职责,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检察院组织法》和其他有关规定,结合人民检察院工作实际,制定本规则。

第二条

人民检察院依法独立行使检察权,通过办理民事诉讼监督案件,维护司法公正和司法权威,维护国家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维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保障国家法律的统一正确实施。

第三条

人民检察院通过抗诉、检察建议等方式,对民事诉讼活动实行法律监督。

第四条

人民检察院办理民事诉讼监督案件,应当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坚持公开、公平、公正和诚实信用原则,尊重和保障当事人的诉讼权利,监督和支持人民法院依法行使审判权和执行权。

第五条

民事诉讼监督案件的受理、办理、管理工作分别由控告检察部门、民事检察部门、案件管理部门负责,各部门互相配合,互相制约。

第六条

人民检察院办理民事诉讼监督案件,实行检察官办案责任制。

第七条

最高人民检察院领导地方各级人民检察院和专门人民检察院的民事诉讼监督工作,上级人民检察院领导下级人民检察院的民事诉讼监督工作。

上级人民检察院对下级人民检察院作出的决定,有权予以撤销或者变更,发现下级人民检察院工作中有错误的,有权指令下级人民检察院纠正。上级人民检察院的决定,下级人民检察院应当执行。下级人民检察院对上级人民检察院的决定有不同意见的,可以在执行的同时向上级人民检察院报告。

第八条

人民检察院检察长在同级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讨论民事抗诉案件或者其他与民事诉讼监督工作有关的议题时,可以依照有关规定列席会议。

第九条

人民检察院办理民事诉讼监督案件,实行回避制度。

第十条

检察人员办理民事诉讼监督案件,应当依法秉公办案,自觉接受监督。

检察人员不得接受当事人及其诉讼代理人请客送礼,不得违反规定会见当事人及其诉讼代理人。

检察人员有收受贿赂、徇私枉法等行为的,应当追究法律责任。

/ 20 第二章

管辖

第十一条

对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民事判决、裁定、调解书的监督案件,最高人民检察院、作出该生效法律文书的人民法院所在地同级人民检察院和上级人民检察院均有管辖权。

第十二条

对民事审判程序中审判人员违法行为的监督案件,由审理案件的人民法院所在地同级人民检察院管辖。

第十三条

对民事执行活动的监督案件,由执行法院所在地同级人民检察院管辖。

第十四条

人民检察院发现受理的民事诉讼监督案件不属于本院管辖的,应当移送有管辖权的人民检察院,受移送的人民检察院应当受理。受移送的人民检察院认为不属于本院管辖的,应当报请上级人民检察院指定管辖,不得再自行移送。

第十五条

有管辖权的人民检察院由于特殊原因,不能行使管辖权的,由上级人民检察院指定管辖。

人民检察院之间因管辖权发生争议,由争议双方协商解决;协商不能解决的,报请其共同上级人民检察院指定管辖。

第十六条

上级人民检察院认为确有必要的,可以办理下级人民检察院管辖的民事诉讼监督案件。

下级人民检察院对有管辖权的民事诉讼监督案件,认为需要由上级人民检察院办理的,可以报请上级人民检察院办理。

第十七条

军事检察院等专门人民检察院对民事诉讼监督案件的管辖,依照有关规定执行。

第三章

回避

第十八条

检察人员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四十四条规定情形之一的,应当自行回避,当事人有权申请他们回避。

前款规定,适用于书记员、翻译人员、鉴定人、勘验人等。

第十九条

检察人员自行回避的,可以口头或者书面方式提出,并说明理由。口头提出申请的,应当记录在卷。

第二十条

当事人申请回避,应当在人民检察院作出提出抗诉或者检察建议等决定前以口头或者书面方式提出,并说明理由。口头提出申请的,应当记录在卷。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四十四条第二款规定提出回避申请的,应当提供相关证据。

被申请回避的人员在人民检察院作出是否回避的决定前,应当暂停参与本案工作,但案件需要采取紧急措施的除外。

/ 20

第二十一条

检察长的回避,由检察委员会讨论决定;检察人员和其他人员的回避,由检察长决定。检察委员会讨论检察长回避问题时,由副检察长主持,检察长不得参加。

第二十二条

人民检察院对当事人提出的回避申请,应当在三日内作出决定,并通知申请人。申请人对决定不服的,可以在接到决定时向原决定机关申请复议一次。人民检察院应当在三日内作出复议决定,并通知复议申请人。复议期间,被申请回避的人员不停止参与本案工作。

第四章

受理

第二十三条

民事诉讼监督案件的来源包括:

(一)当事人向人民检察院申请监督;

(二)当事人以外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向人民检察院控告、举报;

(三)人民检察院依职权发现。

第二十四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当事人可以向人民检察院申请监督:

(一)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民事判决、裁定、调解书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二百零九条第一款规定的;

(二)认为民事审判程序中审判人员存在违法行为的;

(三)认为民事执行活动存在违法情形的。

第二十五条

当事人向人民检察院申请监督,应当提交监督申请书、身份证明、相关法律文书及证据材料。提交证据材料的,应当附证据清单。

申请监督材料不齐备的,人民检察院应当要求申请人限期补齐,并明确告知应补齐的全部材料。申请人逾期未补齐的,视为撤回监督申请。

第二十六条

本规则第二十五条规定的监督申请书应当记明下列事项:

(一)申请人的姓名、性别、年龄、民族、职业、工作单位、住所、有效联系方式,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名称、住所和法定代表人或者主要负责人的姓名、职务、有效联系方式;

(二)其他当事人的姓名、性别、工作单位、住所、有效联系方式等信息,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名称、住所、负责人、有效联系方式等信息;

(三)申请监督请求和所依据的事实与理由。

申请人应当按照其他当事人的人数提交监督申请书副本。

/ 20

第二十七条

本规则第二十五条规定的身份证明包括:

(一)自然人的居民身份证、军官证、士兵证、护照等能够证明本人身份的有效证件;

(二)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营业执照副本、组织机构代码证书和法定代表人或者主要负责人的身份证明等有效证照。

对当事人提交的身份证明,人民检察院经核对无误留存复印件。

第二十八条

本规则第二十五条规定的相关法律文书是指人民法院在该案件诉讼过程中作出的全部判决书、裁定书、决定书、调解书等法律文书。

第二十九条

当事人申请监督,可以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的规定委托代理人。

第三十条

当事人申请监督符合下列条件的,人民检察院应当受理:

(一)符合本规则第二十四条的规定;

(二)申请人提供的材料符合本规则第二十五条至第二十八条的规定;

(三)本院具有管辖权;

(四)不具有本规则规定的不予受理情形。

第三十一条

当事人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二百零九条第一款的规定向人民检察院申请监督,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人民检察院不予受理:

(一)当事人未向人民法院申请再审或者申请再审超过法律规定的期限的;

(二)人民法院正在对民事再审申请进行审查的,但超过三个月未对再审申请作出裁定的除外;

(三)人民法院已经裁定再审且尚未审结的;

(四)判决、调解解除婚姻关系的,但对财产分割部分不服的除外;

(五)人民检察院已经审查终结作出决定的;

(六)民事判决、裁定、调解书是人民法院根据人民检察院的抗诉或者再审检察建议再审后作出的;

(七)其他不应受理的情形。

/ 20 第三十二条

对人民法院作出的一审民事判决、裁定,当事人依法可以上诉但未提出上诉,而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二百零九条第一款第一项、第二项的规定向人民检察院申请监督的,人民检察院不予受理,但有下列情形之一的除外:

(一)据以作出原判决、裁定的法律文书被撤销或者变更的;

(二)审判人员有贪污受贿、徇私舞弊、枉法裁判等严重违法行为的;

(三)人民法院送达法律文书违反法律规定,影响当事人行使上诉权的;

(四)当事人因自然灾害等不可抗力无法行使上诉权的;

(五)当事人因人身自由被剥夺、限制,或者因严重疾病等客观原因不能行使上诉权的;

(六)有证据证明他人以暴力、胁迫、欺诈等方式阻止当事人行使上诉权的;

(七)因其他不可归责于当事人的原因没有提出上诉的。

第三十三条

当事人认为民事审判程序中审判人员存在违法行为或者民事执行活动存在违法情形,向人民检察院申请监督,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人民检察院不予受理:

(一)法律规定可以提出异议、申请复议或者提起诉讼,当事人没有提出异议、申请复议或者提起诉讼的,但有正当理由的除外;

(二)当事人提出异议或者申请复议后,人民法院已经受理并正在审查处理的,但超过法定期间未作出处理的除外;

(三)其他不应受理的情形。

第三十四条

当事人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二百零九条第一款的规定向人民检察院申请检察建议或者抗诉,由作出生效民事判决、裁定、调解书的人民法院所在地同级人民检察院控告检察部门受理。

当事人认为民事审判程序中审判人员存在违法行为或者民事执行活动存在违法情形,向人民检察院申请监督的,由审理、执行案件的人民法院所在地同级人民检察院控告检察部门受理。

第三十五条

人民法院裁定驳回再审申请或者逾期未对再审申请作出裁定,当事人向人民检察院申请监督的,由作出原生效民事判决、裁定、调解书的人民法院所在地同级人民检察院控告检察部门受理。

第三十六条

人民检察院控告检察部门对监督申请,应当根据以下情形作出处理:

(一)符合受理条件的,应当依照本规则规定作出受理决定;

/ 20

(二)属于人民检察院受理案件范围但不属于本院管辖的,应当告知申请人向有管辖权的人民检察院申请监督;

(三)不属于人民检察院受理案件范围的,应当告知申请人向有关机关反映;

(四)不符合受理条件,且申请人不撤回监督申请的,可以决定不予受理。

应当由下级人民检察院受理的,上级人民检察院应当在七日内将监督申请书及相关材料移交下级人民检察院。

第三十七条

控告检察部门应当在决定受理之日起三日内制作《受理通知书》,发送申请人,并告知其权利义务。

需要通知其他当事人的,应当将《受理通知书》和监督申请书副本发送其他当事人,并告知其权利义务。其他当事人可以在收到监督申请书副本之日起十五日内提出书面意见,不提出意见的不影响人民检察院对案件的审查。

第三十八条

控告检察部门应当在决定受理之日起三日内将案件材料移送本院民事检察部门,同时将《受理通知书》抄送本院案件管理部门。

第三十九条

当事人以外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认为人民法院民事审判程序中审判人员存在违法行为或者民事执行活动存在违法情形的,可以向同级人民检察院控告、举报。控告、举报由人民检察院控告检察部门受理。

控告检察部门对收到的控告、举报,应当依据《人民检察院信访工作规定》、《人民检察院举报工作规定》等办理。

第四十条

控告检察部门可以依据《人民检察院信访工作规定》,向下级人民检察院交办涉及民事诉讼监督的信访案件。

第四十一条

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民事案件,人民检察院应当依职权进行监督:

(一)损害国家利益或者社会公共利益的;

(二)审判、执行人员有贪污受贿、徇私舞弊、枉法裁判等行为的;

(三)依照有关规定需要人民检察院跟进监督的。

第四十二条

下级人民检察院提请抗诉、提请其他监督等案件,由上一级人民检察院案件管理部门受理。

依职权发现的民事诉讼监督案件,民事检察部门应当到案件管理部门登记受理。

第四十三条

案件管理部门接收案件材料后,应当在三日内登记并将案件材料和案件登记表 6 / 20 移送民事检察部门;案件材料不符合规定的,应当要求补齐。

案件管理部门登记受理后,需要通知当事人的,民事检察部门应当制作《受理通知书》,并在三日内发送当事人。

第五章

审查

第一节

一般规定

第四十四条

民事检察部门负责对受理后的民事诉讼监督案件进行审查。

第四十五条

上级人民检察院可以将受理的民事诉讼监督案件交由有管辖权的下级人民检察院办理。交办的案件应当制作《交办通知书》,并将有关材料移送下级人民检察院。下级人民检察院应当依法办理,不得将案件再行交办,作出决定前应当报上级人民检察院审核同意。

交办案件需要通知当事人的,应当制作《通知书》,并发送当事人。

第四十六条

上级人民检察院可以将案件转有管辖权的下级人民检察院办理。转办案件应当制作《转办通知书》,并将有关材料移送下级人民检察院。

转办案件需要通知当事人的,应当制作《通知书》,并发送当事人。

第四十七条

人民检察院审查民事诉讼监督案件,应当围绕申请人的申请监督请求以及发现的其他情形,对人民法院民事诉讼活动是否合法进行审查。其他当事人也申请监督的,应当将其列为申请人,对其申请监督请求一并审查。

第四十八条

申请人或者其他当事人对提出的主张,应当提供证据材料。人民检察院收到当事人提交的证据材料,应当出具收据。

第四十九条

人民检察院应当告知当事人有申请回避的权利,并告知办理案件的检察人员、书记员等的姓名、法律职务。

第五十条

人民检察院审查案件,应当听取当事人意见,必要时可以听证或者调查核实有关情况。

第五十一条

人民检察院审查案件,可以依照有关规定调阅人民法院的诉讼卷宗。

通过拷贝电子卷、查阅、复制、摘录等方式能够满足办案需要的,可以不调阅诉讼卷宗。

第五十二条

承办人审查终结后,应当制作审查终结报告。审查终结报告应当全面、客观、公正地叙述案件事实,依据法律提出处理建议。

承办人通过审查监督申请书等材料即可以认定案件事实的,可以直接制作审查终结报告,提 7 / 20 出处理建议。

第五十三条

案件应当经集体讨论,参加集体讨论的人员应当对案件事实、适用法律、处理建议等发表明确意见并说明理由。集体讨论意见应当在全面、客观地归纳讨论意见的基础上形成。

集体讨论形成的处理意见,由民事检察部门负责人提出审核意见后报检察长批准。

检察长认为必要的,可以提请检察委员会讨论决定。

第五十四条

人民检察院对审查终结的案件,应当区分情况作出下列决定:

(一)提出再审检察建议;

(二)提请抗诉;

(三)提出抗诉;

(四)提出检察建议;

(五)终结审查;

(六)不支持监督申请。

控告检察部门受理的案件,民事检察部门应当将案件办理结果书面告知控告检察部门。

第五十五条

人民检察院在办理民事诉讼监督案件过程中,当事人有和解意愿的,可以建议当事人自行和解。

第五十六条

人民检察院受理当事人申请对人民法院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民事判决、裁定、调解书监督的案件,应当在三个月内审查终结并作出决定。

对民事审判程序中审判人员违法行为监督案件和对民事执行活动监督案件的审查期限,依照前款规定执行。

第二节

听证

第五十七条

人民检察院审查民事诉讼监督案件,认为确有必要的,可以组织有关当事人听证。

根据案件具体情况,可以邀请与案件没有利害关系的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人民监督员、特约检察员、专家咨询委员、人民调解员或者当事人所在单位、居住地的居民委员会委员以及专家、学者等其他社会人士参加听证。

/ 20 第五十八条

人民检察院组织听证,由承办该案件的检察人员主持,书记员负责记录。

听证应当在人民检察院专门听证场所内进行。

第五十九条

人民检察院组织听证,应当在听证三日前通知参加听证的当事人,并告知听证的时间、地点。

第六十条

参加听证的当事人和其他相关人员应当按时参加听证,当事人无正当理由缺席或者未经许可中途退席的,不影响听证程序的进行。

第六十一条

听证应当围绕民事诉讼监督案件中的事实认定和法律适用等问题进行。

对当事人提交的证据材料和人民检察院调查取得的证据,应当充分听取各方当事人的意见。

第六十二条

听证应当按照下列顺序进行:

(一)申请人陈述申请监督请求、事实和理由;

(二)其他当事人发表意见;

(三)申请人和其他当事人提交新证据的,应当出示并予以说明;

(四)出示人民检察院调查取得的证据;

(五)案件各方当事人陈述对听证中所出示证据的意见;

(六)申请人和其他当事人发表最后意见。

第六十三条

听证应当制作笔录,经当事人校阅后,由当事人签名或者盖章。拒绝签名盖章的,应当记明情况。

第六十四条

参加听证的人员应当服从听证主持人指挥。

对违反听证秩序的,人民检察院可以予以训诫,责令退出听证场所;对哄闹、冲击听证场所,侮辱、诽谤、威胁、殴打检察人员等严重扰乱听证秩序的,依法追究责任。

第三节

调查核实

第六十五条

人民检察院因履行法律监督职责提出检察建议或者抗诉的需要,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向当事人或者案外人调查核实有关情况:

(一)民事判决、裁定、调解书可能存在法律规定需要监督的情形,仅通过阅卷及审查现有材料难以认定的;

/ 20

(二)民事审判程序中审判人员可能存在违法行为的;

(三)民事执行活动可能存在违法情形的;

(四)其他需要调查核实的情形。

第六十六条

人民检察院可以采取以下调查核实措施:

(一)查询、调取、复制相关证据材料;

(二)询问当事人或者案外人;

(三)咨询专业人员、相关部门或者行业协会等对专门问题的意见;

(四)委托鉴定、评估、审计;

(五)勘验物证、现场;

(六)查明案件事实所需要采取的其他措施。

人民检察院调查核实,不得采取限制人身自由和查封、扣押、冻结财产等强制性措施。

第六十七条

人民检察院可以就专门性问题书面或者口头咨询有关专业人员、相关部门或者行业协会的意见。口头咨询的,应当制作笔录,由接受咨询的专业人员签名或者盖章。拒绝签名盖章的,应当记明情况。

第六十八条

人民检察院对专门性问题认为需要鉴定、评估、审计的,可以委托具备资格的机构进行鉴定、评估、审计。

在诉讼过程中已经进行过鉴定、评估、审计的,一般不再委托鉴定、评估、审计。

第六十九条

人民检察院认为确有必要的,可以勘验物证或者现场。勘验人应当出示人民检察院的证件,并邀请当地基层组织或者当事人所在单位派人参加。当事人或者当事人的成年家属应当到场,拒不到场的,不影响勘验的进行。

勘验人应当将勘验情况和结果制作笔录,由勘验人、当事人和被邀参加人签名或者盖章。

第七十条

需要调查核实的,由承办人提出,部门负责人或者检察长批准。

第七十一条

人民检察院调查核实,应当由二人以上共同进行。

调查笔录经被调查人校阅后,由调查人、被调查人签名或者盖章。被调查人拒绝签名盖章的,应当记明情况。

/ 20 第七十二条

人民检察院可以指令下级人民检察院或者委托外地人民检察院调查核实。

人民检察院指令调查或者委托调查的,应当发送《指令调查通知书》或者《委托调查函》,载明调查核实事项、证据线索及要求。受指令或者受委托人民检察院收到《指令调查通知书》或者《委托调查函》后,应当在十五日内完成调查核实工作并书面回复。因客观原因不能完成调查的,应当在上述期限内书面回复指令或者委托的人民检察院。

人民检察院到外地调查的,当地人民检察院应当配合。

第七十三条

人民检察院调查核实,有关单位和个人应当配合。拒绝或者妨碍人民检察院调查核实的,人民检察院可以向有关单位或者其上级主管部门提出检察建议,责令纠正;涉嫌犯罪的,依照规定移送有关机关处理。

第四节

中止审查和终结审查

第七十四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人民检察院可以中止审查:

(一)申请监督的自然人死亡,需要等待继承人表明是否继续申请监督的;

(二)申请监督的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终止,尚未确定权利义务承受人的;

(三)本案必须以另一案的处理结果为依据,而另一案尚未审结的;

(四)其他可以中止审查的情形。

中止审查的,应当制作《中止审查决定书》,并发送当事人。中止审查的原因消除后,应当恢复审查。

第七十五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人民检察院应当终结审查:

(一)人民法院已经裁定再审或者已经纠正违法行为的;

(二)申请人撤回监督申请或者当事人达成和解协议,且不损害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或者他人合法权益的;

(三)申请监督的自然人死亡,没有继承人或者继承人放弃申请,且没有发现其他应当监督的违法情形的;

(四)申请监督的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终止,没有权利义务承受人或者权利义务承受人放弃申请,且没有发现其他应当监督的违法情形的;

(五)发现已经受理的案件不符合受理条件的;

(六)人民检察院依职权发现的案件,经审查不需要采取监督措施的;

/ 20

(七)其他应当终结审查的情形。

终结审查的,应当制作《终结审查决定书》,需要通知当事人的,发送当事人。

第六章

对生效判决、裁定、调解书的监督

第一节

一般规定

第七十六条

人民检察院发现人民法院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民事判决、裁定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二百条规定情形之一的,依法向人民法院提出再审检察建议或者抗诉。

第七十七条

人民检察院发现民事调解书损害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的,依法向人民法院提出再审检察建议或者抗诉。

第七十八条

下列证据,应当认定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二百条第一项规定的“新的证据”:

(一)原审庭审结束前已客观存在但庭审结束后新发现的证据;

(二)原审庭审结束前已经发现,但因客观原因无法取得或者在规定的期限内不能提供的证据;

(三)原审庭审结束后原作出鉴定意见、勘验笔录者重新鉴定、勘验,推翻原意见的证据;

(四)当事人在原审中提供的,原审未予质证、认证,但足以推翻原判决、裁定的主要证据。

第七十九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认定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二百条第二项规定的“认定的基本事实缺乏证据证明”:

(一)认定的基本事实没有证据支持,或者认定的基本事实所依据的证据虚假、缺乏证明力的;

(二)认定的基本事实所依据的证据不合法的;

(三)对基本事实的认定违反逻辑推理或者日常生活法则的;

(四)认定的基本事实缺乏证据证明的其他情形。

第八十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认定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二百条第六项规定的“适用法律确有错误”:

(一)适用的法律与案件性质明显不符的;

/ 20

(二)认定法律关系主体、性质或者法律行为效力错误的;

(三)确定民事责任明显违背当事人有效约定或者法律规定的;

(四)适用的法律已经失效或者尚未施行的;

(五)违反法律溯及力规定的;

(六)违反法律适用规则的;

(七)适用法律明显违背立法本意的;

(八)适用诉讼时效规定错误的;

(九)适用法律错误的其他情形。

第八十一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认定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二百条第七项规定的“审判组织的组成不合法”:

(一)应当组成合议庭审理的案件独任审判的;

(二)人民陪审员参与第二审案件审理的;

(三)再审、发回重审的案件没有另行组成合议庭的;

(四)审理案件的人员不具有审判资格的;

(五)审判组织或者人员不合法的其他情形。

第八十二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认定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二百条第九项规定的“违反法律规定,剥夺当事人辩论权利”:

(一)不允许或者严重限制当事人行使辩论权利的;

(二)应当开庭审理而未开庭审理的;

(三)违反法律规定送达起诉状副本或者上诉状副本,致使当事人无法行使辩论权利的;

(四)违法剥夺当事人辩论权利的其他情形。

第二节

再审检察建议和提请抗诉

第八十三条

地方各级人民检察院发现同级人民法院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民事判决、裁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向同级人民法院提出再审检察建议:

/ 20

(一)有新的证据,足以推翻原判决、裁定的;

(二)原判决、裁定认定的基本事实缺乏证据证明的;

(三)原判决、裁定认定事实的主要证据是伪造的;

(四)原判决、裁定认定事实的主要证据未经质证的;

(五)对审理案件需要的主要证据,当事人因客观原因不能自行收集,书面申请人民法院调查收集,人民法院未调查收集的;

(六)审判组织的组成不合法或者依法应当回避的审判人员没有回避的;

(七)无诉讼行为能力人未经法定代理人代为诉讼或者应当参加诉讼的当事人,因不能归责于本人或者其诉讼代理人的事由,未参加诉讼的;

(八)违反法律规定,剥夺当事人辩论权利的;

(九)未经传票传唤,缺席判决的;

(十)原判决、裁定遗漏或者超出诉讼请求的;

(十一)据以作出原判决、裁定的法律文书被撤销或者变更的。

第八十四条

符合本规则第八十三条规定的案件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地方各级人民检察院应当提请上一级人民检察院抗诉:

(一)判决、裁定是经同级人民法院再审后作出的;

(二)判决、裁定是经同级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讨论作出的;

(三)其他不适宜由同级人民法院再审纠正的。

第八十五条

地方各级人民检察院发现同级人民法院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民事判决、裁定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提请上一级人民检察院抗诉:

(一)原判决、裁定适用法律确有错误的;

(二)审判人员在审理该案件时有贪污受贿、徇私舞弊、枉法裁判行为的。

第八十六条

地方各级人民检察院发现民事调解书损害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的,可以向同级人民法院提出再审检察建议,也可以提请上一级人民检察院抗诉。

/ 20 第八十七条

对人民法院已经采纳再审检察建议进行再审的案件,提出再审检察建议的人民检察院一般不得再向上级人民检察院提请抗诉。

第八十八条

人民检察院提出再审检察建议,应当制作《再审检察建议书》,在决定提出再审检察建议之日起十五日内将《再审检察建议书》连同案件卷宗移送同级人民法院,并制作决定提出再审检察建议的《通知书》,发送当事人。

人民检察院提出再审检察建议,应当经本院检察委员会决定,并将《再审检察建议书》报上一级人民检察院备案。

第八十九条

人民检察院提请抗诉,应当制作《提请抗诉报告书》,在决定提请抗诉之日起十五日内将《提请抗诉报告书》连同案件卷宗报送上一级人民检察院,并制作决定提请抗诉的《通知书》,发送当事人。

第九十条

人民检察院认为当事人的监督申请不符合提出再审检察建议或者提请抗诉条件的,应当作出不支持监督申请的决定,并在决定之日起十五日内制作《不支持监督申请决定书》,发送当事人。

第三节

抗诉

第九十一条

最高人民检察院对各级人民法院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民事判决、裁定、调解书,上级人民检察院对下级人民法院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民事判决、裁定、调解书,发现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二百条、第二百零八条规定情形的,应当向同级人民法院提出抗诉。

第九十二条

人民检察院提出抗诉,应当制作《抗诉书》,在决定抗诉之日起十五日内将《抗诉书》连同案件卷宗移送同级人民法院,并制作决定抗诉的《通知书》,发送当事人。

第九十三条

人民检察院认为当事人的监督申请不符合抗诉条件的,应当作出不支持监督申请的决定,并在决定之日起十五日内制作《不支持监督申请决定书》,发送当事人。下级人民检察院提请抗诉的案件,上级人民检察院可以委托提请抗诉的人民检察院将《不支持监督申请决定书》发送当事人。

第四节

出庭

第九十四条

人民检察院提出抗诉的案件,人民法院再审时,人民检察院应当派员出席法庭。

第九十五条

受理抗诉的人民法院将抗诉案件交下级人民法院再审的,提出抗诉的人民检察院可以指令再审人民法院的同级人民检察院派员出庭。

第九十六条

检察人员出席再审法庭的任务是:

(一)宣读抗诉书;

/ 20

(二)对依职权调查的证据予以出示和说明。

检察人员发现庭审活动违法的,应当待休庭或者庭审结束之后,以人民检察院的名义提出检察建议。

第七章

对审判程序中审判人员违法行为的监督

第九十七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二百零八条第三款规定的审判程序包括:

(一)第一审普通程序;

(二)简易程序;

(三)第二审程序;

(四)特别程序;

(五)审判监督程序;

(六)督促程序;

(七)公示催告程序;

(八)海事诉讼特别程序;

(九)破产程序。

第九十八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二百零八条第三款的规定适用于法官、人民陪审员、书记员。

第九十九条

人民检察院发现同级人民法院民事审判程序中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向同级人民法院提出检察建议:

(一)判决、裁定确有错误,但不适用再审程序纠正的;

(二)调解违反自愿原则或者调解协议的内容违反法律的;

(三)符合法律规定的起诉和受理条件,应当立案而不立案的;

(四)审理案件适用审判程序错误的;

(五)保全和先予执行违反法律规定的;

(六)支付令违反法律规定的;

/ 20

(七)诉讼中止或者诉讼终结违反法律规定的;

(八)违反法定审理期限的;

(九)对当事人采取罚款、拘留等妨害民事诉讼的强制措施违反法律规定的;

(十)违反法律规定送达的;

(十一)审判人员接受当事人及其委托代理人请客送礼或者违反规定会见当事人及其委托代理人的;

(十二)审判人员实施或者指使、支持、授意他人实施妨害民事诉讼行为,尚未构成犯罪的;

(十三)其他违反法律规定的情形。

第一百条

人民检察院依照本规则第九十九条提出检察建议的,应当制作《检察建议书》,在决定提出检察建议之日起十五日内将《检察建议书》连同案件卷宗移送同级人民法院,并制作决定提出检察建议的《通知书》,发送申请人。

第一百零一条

人民检察院认为当事人申请监督的审判程序中审判人员违法行为不存在或者不构成的,应当作出不支持监督申请的决定,并在决定之日起十五日内制作《不支持监督申请决定书》,发送申请人。

第八章

对执行活动的监督

第一百零二条

人民检察院对人民法院在民事执行活动中违反法律规定的情形实行法律监督。

第一百零三条

人民检察院对民事执行活动提出检察建议的,应当经检察委员会决定,制作《检察建议书》,在决定之日起十五日内将《检察建议书》连同案件卷宗移送同级人民法院,并制作决定提出检察建议的《通知书》,发送当事人。

第一百零四条

人民检察院认为当事人申请监督的人民法院执行活动不存在违法情形的,应当作出不支持监督申请的决定,并在决定之日起十五日内制作《不支持监督申请决定书》,发送申请人。

第九章

案件管理

第一百零五条

人民检察院案件管理部门对民事诉讼监督案件实行流程监控、案后评查、统计分析、信息查询、综合考评等,对办案期限、办案程序、办案质量等进行管理、监督、预警。

第一百零六条

民事检察部门在办理案件过程中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在作出决定之日起 17 / 20 三日内到本院案件管理部门登记:

(一)决定中止和恢复审查的;

(二)决定终结审查的。

第一百零七条

案件管理部门发现本院办案部门或者办案人员在办理民事诉讼监督案件中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及时提出纠正意见:

(一)法律文书使用不当或存在明显错漏的;

(二)无正当理由超过法定的办案期限未办结案件的;

(三)侵害当事人、诉讼代理人诉讼权利的;

(四)未依法对民事审判活动以及执行活动中的违法行为履行法律监督职责的;

(五)其他违反规定办理案件的情形。

具有前款规定的情形但情节轻微的,可以向办案部门或者办案人员进行口头提示;情节较重的,应当向办案部门发送《案件流程监控通知书》,提示办案部门及时查明情况并予以纠正;情节严重的,应当向办案部门发送《案件流程监控通知书》,并向检察长报告。

办案部门收到《案件流程监控通知书》后,应当在五日内将核查情况书面回复案件管理部门。

第一百零八条

案件管理部门对以本院名义制发的民事诉讼监督法律文书实施监督管理。

第一百零九条

人民检察院办理的民事诉讼监督案件,办结后需要向其他单位移送案卷材料的,统一由案件管理部门审核移送材料是否规范、齐备。案件管理部门认为材料规范、齐备,符合移送条件的,应当立即由有关部门按照相关规定移送;认为材料不符合要求的,应当及时通知办案部门补送、更正。

第一百一十条

人民法院向人民检察院送达的民事判决书、裁定书或者调解书等法律文书,由案件管理部门负责接收,并即时登记移送民事检察部门。

第一百一十一条

人民检察院在办理民事诉讼监督案件过程中,当事人及其诉讼代理人提出有关申请、要求或者提交有关书面材料的,由案件管理部门负责接收,需要出具相关手续的,案件管理部门应当出具。案件管理部门接收材料后应当及时移送民事检察部门。

第十章

其他规定

第一百一十二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人民检察院可以提出改进工作的检察建议:

(一)人民法院对民事诉讼中同类问题适用法律不一致的;

/ 20

(二)人民法院在多起案件中适用法律存在同类错误的;

(三)人民法院在多起案件中有相同违法行为的;

(四)有关单位的工作制度、管理方法、工作程序违法或者不当,需要改正、改进的。

第一百一十三条

民事检察部门在履行职责过程中,发现涉嫌犯罪的行为,应当及时将犯罪线索及相关材料移送本院相关职能部门。

人民检察院相关职能部门在办案工作中,发现人民法院审判人员、执行人员有贪污受贿、徇私舞弊、枉法裁判等违法行为,可能导致原判决、裁定错误的,应当及时向民事检察部门通报。

第一百一十四条

人民检察院向人民法院或者有关机关提出监督意见后,发现监督意见确有错误或者有其他情形确需撤回的,应当经检察长批准或者检察委员会决定予以撤回。

上级人民检察院发现下级人民检察院监督错误或者不当的,应当指令下级人民检察院撤回,下级人民检察院应当执行。

第一百一十五条

人民法院对人民检察院监督行为提出建议的,人民检察院应当在一个月内将处理结果书面回复人民法院。人民法院对回复意见有异议,并通过上一级人民法院向上一级人民检察院提出的,上一级人民检察院认为人民法院建议正确,应当要求下级人民检察院及时纠正。

第一百一十六条

人民法院对民事诉讼监督案件作出再审判决、裁定或者其他处理决定后,提出监督意见的人民检察院应当对处理结果进行审查,并填写《民事诉讼监督案件处理结果审查登记表》。

第一百一十七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人民检察院应当按照有关规定跟进监督或者提请上级人民检察院监督:

(一)人民法院审理民事抗诉案件作出的判决、裁定、调解书仍符合抗诉条件的;

(二)人民法院对人民检察院提出的检察建议未在规定的期限内作出处理并书面回复的;

(三)人民法院对检察建议的处理结果错误的。

第一百一十八条

地方各级人民检察院对适用法律确属疑难、复杂,本院难以决断的重大民事诉讼监督案件,可以向上一级人民检察院请示。

请示案件依照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下级人民检察院请示件、下级人民检察院向最高人民检察院报送公文的相关规定办理。

/ 20 第一百一十九条

制作民事诉讼监督法律文书,应当符合规定的格式。

民事诉讼监督法律文书的格式另行制定。

第一百二十条

人民检察院可以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有关规定发送法律文书。

第一百二十一条

人民检察院发现制作的法律文书存在笔误的,应当作出《补正决定书》予以补正。

第一百二十二条

人民检察院办理民事诉讼监督案件,应当按照规定建立民事诉讼监督案卷。

第一百二十三条

人民检察院办理民事诉讼监督案件,不收取案件受理费。申请复印、鉴定、审计、勘验等产生的费用由申请人直接支付给有关机构或者单位,人民检察院不得代收代付。

第十一章

附则

第一百二十四条

本规则自发布之日起施行。本院之前公布的其他规定与本规则内容不一致的,以本规则为准。

发布日期:2013年11月20日

实施日期:2013年11月20日

/ 20

下载民 事 诉 1word格式文档
下载民 事 诉 1.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民事答辩状

    民事答辩状 答辩请求:1、同意答辩人与被答辩人离婚。2、判令婚生子、女:施养涛、施婉如(瑜)由答辩人抚养。被答辩人刘海螺应部分承担子女生活教育费。具体分担比例由人民法院酌......

    民事答辩状

    民事答辩状 答辩人:×××,男,1954年9月30日生,汉族,初中文化,农民,××县人,住××××××××××。电话:××××××(转) 答辩人:×××,女,1957年8月1日生,傣族,初中文化,农民,××县人,......

    民事答辩状

    民事答辩状 答辩人:焦伟男汉族 出生于1976年10月19日个体 住址:银川兴庆区大新镇大新村10队-092,身份证号:***91X。 被答辩人:宁夏东方华港房地长开发有限公司,法定代......

    民事起诉状格式及范本

    民事起诉状格式及范本 ■格式 民事起诉状是民事案件的原告,为了维护其民事权益,就有关民事权利义务的纠纷,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请求追究被告民事责任的一种书状。民事起诉状是依......

    民事答辩状2014

    民事答辩状 答辩人(被告):XXX 住所地:XXXXXXx 被答辩人(原告):XXXXX物业管理有限责任公司 法定代表人:XXXXX 职务: XXXX 住所地:XXXX 因被答辩人XXXXX公司诉答辩人XXXXX所谓物业合同......

    民事上诉状范本(最新

    民事上诉状 上诉人:韩传福,男,1963年4月2日出生,汉族,住齐河县晏城镇韩庄村。 上诉人:孙清明,男,1967年6月18日出生,汉族,住齐河县晏城镇丁庄村。 上诉人:孙洪领,男,1963年12月20日出生,汉......

    民事答辩状

    民事答辩状 答辩人:饶吉刚,男、汉族。1956年3月出生,住贵州省普安县地瓜镇木卡村坪子头组,联系电话:***, 被答辩人:舒常顺,男、汉族、1956年10月出生,住贵州省晴隆县碧痕镇新......

    民事答辩状

    民事答辩状 答辩人:瞿帮兵,男,汉族, 生于1964年10月22日,住四川省宣汉县华景镇天河街36号。(系吴应伦之女婿) 吴明秀,女,汉族 ,生于1967年2月24日,住四川省宣汉县华景镇天河街36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