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和孩子一起读书感悟
和孩子一起读书感悟
六(6)班苏少媚的家长:张灿宁
阅读,对孩子的语言发展,对文字的理解能力,运用语言的能力的培养都是非常有益的,好的读物能丰富孩子的心灵,扩展孩子的视野。孩子从小就有对认识世界的渴望和好奇,书本为孩子打开了认识世界的窗口,所以我会为她买各种的图书、童话故事,和订各类的书刊。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言传身教的力量总是让人信服。我没有强迫女儿每天都要看书,要读多少页的书完成所谓的任务,我也没有要求她一定要看什么书,每次我看书看报的时候,她也会跟和我一起看,只要她喜欢看,对她没有坏处,她都可以自由的选择。由于我家里书城很近,我总是鼓励女儿多点去书城看书,她也会自己主动去。周末很多时候,我总会饭后和女儿去书城看书,每次看书的时候,发现有好的故事或者好的句子我总会和她分享,每次在书城看书我们都流连忘返。
我更喜欢和女儿一起读书,每次拿起她的语文书,她总提议每人读一段,很多时候我读错了字音,她总抱腹大笑。有时候我们会分别扮演书中的角色去对话,就这样我和女儿一起陶醉在书的世界里,一起享受读书带来的快乐和幸福,我会更希望通过这种氛围,让女儿有一个良好的阅读习惯,从而塑造自己良好的人格。
高尔基曾经说过:“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确实如此,书香让女儿乐在其中,墨海让女儿流连忘返,书籍在丰富她生命同时,更给予她积累了丰富的知识财富。在与女儿一起读书的日子里,我们彼此交流着读书心得,探讨书中人物,徜徉在书香世界里,让我品尝到无穷的乐趣,我发现自己也在“长大”,感悟着生命真谛,收获着无量的幸福„„
第二篇:关于孩子读书的感悟
关于孩子读书的感悟
——当你给孩子读书,你的孩子与成功就不远了
面对一个呱呱坠地的孩子,每位家长就面临教育一个孩子的重大责任。生孩子容易,养孩子难。家长们大都是第一次当父母,教育孩子是一个盲点。又由于现在养老观念的改变,格外重视孩子的质量而非数量。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家长们的共识。俗话说:“三岁看小,七岁看老”。《三字经》云:“凡训蒙,徐讲究”„„这些都让新当父母的人着急。早教应运而生。不能让自己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可是家长的文化层次良莠不齐,担心自己的孩子在自己的影响下“老鼠的孩子会打洞”。于是纷纷投资,满城市转,寻求好的老师。最后累垮了父母,孩子忙得晕头转向,效果却一般。这样的孩子大多注意力、记忆力、理解力、想象力普遍差。在小学阶段,成绩还过得去。到初中后就没有后劲了。家长哀叹,自认没有好的基因。实际上这样做违反了教育规律,也违反了孩子的发育规律。孩子的心理发展没成熟,技能学会了,心理出问题了,没有文化底蕴是托不起技能的。实际上孩子的教育没有那么难。只要不求速成,孩子很好教。如果你自认为不能胜任,就可以请儿童文学到你家,孩子的希望就在你天天读的书中。如果又能找到孩子的特长学了一二,你的孩子将是多才多艺、知书达礼的人才。
有的家长也知道读书很好,就买了一摞放到孩子面前。“孩子,看,读!”这是一个通病。孩子识字不多,事物尚且认不全,何况是包罗万象的书籍?他们是看了,看他们明白的部分,不明白的仍然不明白,书是没少翻,学会的仍然是原来那些。表面看家长很负责,其实是最敷衍了事的。很多家长还满腹牢骚。
孩子对世界一无所知,对自然和社会充满了好奇,凡事都要问。如果家长没有抓住这个有强烈求知欲望的阶段,孩子就输在了起跑线上。家长的文化素质、生活经验等十分有限,不可能面面俱到,教育就不可避免地出现缺失。此时,儿童文学就是最好的老师。幼儿最先接触的幼儿文学,它的特点就是涵盖了大千世界中的种种知识,恰好能够满足孩子的求知欲望。幼儿文学知识性很强,化知识为趣味,能够更好地让幼儿初步认识社会,认识自然,而且还引导他们参与语言、思维、想象、情感等心理活动,对幼儿健康成长有极佳的启蒙作用。但幼儿尚未识字,如果等到他们九岁时识完字再读书,就晚了9年的时间。到13岁上初中 前也涉猎不了太多。当身体发育、心理还不成熟的时候,问题就出现了。这就要求家长从孩子出生开始就要履行叙述者的任务,“听觉”是孩子接受知识的主要方式。家长的转述、诵读是不可或缺的。
当你朗诵儿童文学时,充分地利用了孩子无意注意、无意记忆、无意想象的特殊心理特点。让孩子在玩的同时,耳朵、眼睛等感官不时注意家长的声音与表情,就立体地运用孩子的时间,玩学同步。另外,儿童时期是语言发展最迅速的时期。3岁的幼儿就应掌握3000-4000词汇。家长的日常口语无法包含这么丰富的词汇,所以儿童文学是不可或缺的帮手。即使是全图画的书籍,也要为孩子转述,这同时一步步丰满了孩子图文转换的能力,代替了以电视为代表的直接图像讲述的方式,为孩子未来思维的发展奠定基础。其实儿童文学是深入浅出的口语文学,是要求大人朗读给孩子听的文学。据统计,大多数教子有方的家长都有为孩子读书的习惯。为了你的孩子,你必须读书。
家长读书也是有一定计划和方法的。每天是在哪个时间段读,视情况而定。持续的时间,则要看孩子到底能够有多久的兴趣浓厚的时间。兴趣下降的时候,就应该是停下来,让孩子回味、品读。千万不能读到孩子反感甚至哭闹的时候再停止,这就为你下一次制造了极大的障碍。还有一个细节是十分重要的:在每次结束时,别忘了说一句:“刚才有趣的故事都在这本书里,还有好多更好的故事。妈妈爸爸要做事了,下回再读给你听。”虽然只是简单的一句话。但日积月累之后,则会极大地提高孩子对书籍的向往和热爱。当他能够自主地翻阅书籍时,你就可以骄傲地说:我的孩子是爱看书的孩子!
读书的难度要循序渐进。首先是儿歌、图画故事、各种童话故事、自然常识知识。中外神话传说等。接下来是古今中外的启蒙名篇名著,如寓言、成语故事、益智故事等。适当背些中国古典启蒙如《弟子规》、《三字经》等就更好了。最后,就是中外名著,由浅入深。小学、初中、高中的必读书目中的书籍等。
在现今快节奏的生活环境中,各位家长在满足孩子需求的同时,不要忘记满足孩子在心理和认知领域的需求,为他们读书与为他们挣钱是同样重要的。在中国古代,中年人同样忙碌,在大家庭中,教育学龄前儿童的任务就交给了祖辈。子子孙孙都围在祖辈的膝下,缠着讲故事。祖辈把自己人生中经历的奇闻怪事等等传授给孩子们,就像让孩子们先经历一番人生。慈祥的面容,娓娓道来的讲述,2 孩子们在不知不觉中,就有了一定的生活经验。虽然不是读书,但有异曲同工之妙。在现代社会,父母把挣钱视为第一要务,回家是已经精疲力竭,对于孩子的要求,根本不会全身心投入,直接把孩子交给;学校、社会或者自己的父母。隔代教育就产生了。与古时不同,现今421家庭的特殊背景,使得娇惯孩子是几乎所有老年人对于孙辈的态度,往往忽略为孙子或孙女读书,甚至根本不具备这样的条件。据报道:“学校教育占总教育的35%,社会教育占14%,而家庭教育占51%。”缺乏家庭教育的孩子所缺少的51%的教育又由谁来负责呢?成才自然也就极其困难。
各位家长,要对自己以及自己的孩子充满自信。可能家长的文化素质不高,但有了你诵读的书籍,教育孩子的,不是你,而是前人思想智慧结晶的书籍;孩子先天的条件也只有很小的影响,所谓“老鼠的孩子会打洞”,大多只是后天家庭环境影响所导致的。
这些只是笔者对家庭教育中读书的浅悟。读书对于孩子的作用是没法估计的,同时也是绝对没有坏处的。希望读到这段文字的的家长,能落到实处,定会受益匪浅。
第三篇:《孩子,别怕》读书感悟
《孩子,别怕》读书感悟
二十五年前,一位父亲,面对出生的双耳全聋的残疾女儿,没有绝望,而是以坚忍不拔的毅力与命运抗争。他是文革时期的老三届,初中文化,一名普通的工厂技术员,然而他手把手的教女儿发音、识字,踏上了一条教育之路。他把培养女儿的这套方法经过归纳、总结、提炼,于96 年创立了赏识教育,他就是中国的卡尔威特——周弘。
周弘在《孩子,别怕》一书中阐明了赏识教育的重要性,用自己的经历告诉我们赏识,其本质是爱。学会赏识,就是学会爱。人性中最本质的需求就是渴望得到尊重和欣赏。不是好孩子需要赏识,而是赏识使他们变得越来越好;不是坏孩子需要抱怨,而是抱怨使他们变得越来越坏。善于用“放大镜”去寻找学生身上的每一处哪怕十分微不足道的闪光点,当他们身上有点滴进步时,他们听到的是表扬、鼓励的赞扬声,那么就会发自内心地感到“我能行”,他们的学习潜能就会如火山一样爆发出来。
世界上著名的发明大王爱迪生,也是由赏识走向成功的吗?在学校,神父把他的喜欢问看成是故意难为老师而愤怒地把他赶出教室,知子莫如母,祖父把他的母亲叫到了学校,母亲把“不成器”的儿子领回了家,如果他的母亲当时像现在有些母亲那样把儿子训斥或暴打一顿,也许就会在黑暗之中摸黑很长一段时间,他的母亲不愧是一个赏识教育的专家,她不但没有责怪儿子的调皮捣蛋,而是悉心呵护他,在家里担负起了教育孩子的重任,当儿子在火车上由于做实验而引起了火灾被辞掉工作时,母亲还是支持儿子的实验,倾尽其财在家里办起了实验室,爱迪生的发明创造与母亲的赏识教育是分不开的,如果没有母亲的赏识也就没有发明家爱迪生。可见赏识教育是助人走向成功的有效途径。
看过一篇题为《总有一粒种子是好的》的短文,印象特深感触也颇多。
文章的大意是:一位女孩大学毕业后到处找工作,好不容易找到一份财会工作,可没干几天,因不胜任被辞退。回家后,母亲对她说:“不是你胜任不了工作,而是这个岗位不适合你,没什么大不了的。”不久女孩又找了一份工作同样不能胜任而被辞退,母亲还是继续同样的鼓励。历经无数的挫折,女孩终于找到一份稳定的职业,并迅速发展为资产超过千万的企业家。成功的女孩回家感谢母亲的鼓励,母亲淡淡地说:“一块地,种麦子不行改种豆子,种豆子不行种瓜果,瓜果不行种林木,实在不行,撒一把荞麦。总有一粒种子是好的。”
“总有一粒种子是好的。”说得多么朴实,却又多么深刻。作为一名教师我不禁想到:母亲对孩子如此.老师对学生不也应该如此吗? 美国教育家卡耐基说:“使一个人发挥最大能力的方法是赞赏和鼓励。”赏识源于发自内心的对学生的钟爱,对教育事业的挚爱。
天空收容每一片云彩,不论其美丑,所以天空广阔无比;高山收容每一块岩石,不论其大小,所以高山雄壮无比;大海收容每一朵浪花,不论其清浊,所以大海浩瀚无边;我们用真情容纳每个学生,不论其优劣,所以我们才桃李满园。
于丹教授说:“其实每个孩子都是掉到地上的天使,他们来到地上是因为翅膀断了。”只要我们不去嘲笑他们的青涩、莽撞、唐突,用智慧的宽容,充满信赖的真爱,悉心地为我们的天使修补翅膀,他们就会重新在天空中展翅飞翔。
“生命如水,赏识人生,学会赏识,爱满天下。”如果说亲子之爱,是基于血源关系的本能之爱,那么老师的爱则更多的是博爱。因为教育是无选择性,所有的孩子都有权利获得爱,爱才是老师最美的语言。教育应该像给花浇水一样,让那爱的雨露,由表面慢慢渗透下去,渗到孩子的心灵深处。
第四篇:《孩子你慢慢来》读书感悟
《孩子你慢慢来》读书感悟
与洋洋战斗了一个寒假,感谢他每天雷打不动的2小时午休,终于断断续续,浮光掠影的读完了龙应台的《孩子你慢慢来》,躺在沙发上看着书,嘴角禁不住一次次上扬。这样美好的感情,这样温柔的成长,令自己羡慕,令自己惭愧。
龙应台一贯以尖利敏捷的文风著称,但这对孩子成长的点滴记录,每一个字都是那么的柔软,是一个母亲从心里流出来的潺潺溪流,两岸风景没有突兀,但美如画卷。故事讲的是龙应台经历两个儿子幼年的成长中以及过程中的所感所思。文字里的“妈妈”是那样可爱的一个女子,她在自己的异乡、儿子的故乡,用爱与理智抚育上天送给自己“作为女人的礼物”,用心地感受生命与这个世界最初的接触,感受他们在成长中的喜悦与泪水。
• 最近突然有一种想法:判断一个人是否理智成熟,最可靠的办法是“让他(她)生一个孩子养
养吧”。你的宏大抱负;你的满腹经纶;你的兴趣爱好;你的任性自尊。请统统收起来,你现 在只需要的一个最可贵的品质—---耐心
龙应台是个聪明的妈妈,她的孩子们是幸运的,她也是幸运的,在孩子的问题上选择了这样一个理智的做法。《孩子你慢慢来》,是的,慢一点,我们可以感受上天给我们安排的是多么丰盛的礼物。更真切地感受爱,我们才会生出更多温柔的情怀,更多的爱。
所有的教育书都告诉我们,在孩子的成长中出现了这样那样让你无奈的事必须控制自己的情绪,但在面对孩子时,所有的定力似乎都要打个折扣。我们忍不住要拿自己的孩子去和别人家的孩子进行对比,认为他样样都不应该落后,我们希望他有出乎意料的进步,却不能容忍他有任何形式意义上的退步。
是的,我们在潜意识里把自己对生活的期许都加在了孩子身上,希望他强大,希望他优秀,希望他不要惹麻烦。却忘记了,他才是自己生命的主人,一切进步与成就都有发生的时间和规律。看过龙应台的《孩子,你慢慢来》,深刻地感悟到应当学会宽容与等待,慢慢地,等待那些生命的必然的到来,等待生命的慢慢成长,这需要温柔的坚持。是的,我们不要做强人,就让我们恢复温柔的本性,让生命恢复它本来的美丽面目。
第五篇:和孩子一起读书
和孩子一起读书
小的时候我是很喜欢读书的。但在那个条件有限的年代,一本小人书往往都使孩子们爱不释手,想多读书是可望而不可及事情。随着时间的推移,年龄增长了,社会进步了,物质条件也有了巨大的改善,琐事多了,但书却读得少了。于是人的性情也逐渐的浮躁起来了。
忘记什么时间了,无意间,听到女儿在背诵陶渊明的《桃花源记》,细细听来,就像一股细细的清泉流入干涸心间,莫名有了一种想读书的冲动。不由得拿过文章读了起来,其中有些不太懂的地方还的问女儿,女儿也过了一把当老师的瘾,教的有模有样,再有不明白的只有问百度了。读得多了,也就背过了。女儿很惊奇,自己也很惊奇,想小时候背过一篇文言文是一件很伤脑筋的事情,而且背过也很容易忘记。仔细一想,兴许是小时候只为应付老师的检查和考试而背诵的,至于作者是谁,在什么样的背景下写的这篇文章,文章要表达作者一种什么样的情怀,根本不去考究,所以不能入脑入心,以至于考试完后很快忘记也就不足为奇了。
从那以后一发而不可收,从女儿课文上的优秀文章,到书店购书一本本的读了起来,女儿受到了我的感染,也不甘落后。读《百年孤独》,我们和加西亚·马尔克斯一起感受感受拉丁美洲文化与人性中根深蒂固的孤独,领略魔幻现实主义文学的无穷魅力;读《文化苦旅》,跟秋雨先生游览祖国的文化遗迹,考问历史和人生的深层意义;读《岳阳楼记》,品“小范老子”文章的文辞秀美,气度豁达,学习“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高尚品格;读《徐志摩诗集》我们和诗人一起贯彻新月派诗词的意境优美,神思飘逸,富于变化,追求鲜明的艺术个性。于是慢慢便有了“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感觉,体会到了“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的深遂意境。
读书中,我和女儿亦师亦友,一问一答,其乐融融,兴趣盎然。读书,激发了孩子求知的欲望,使孩子学习起来不再枯燥;陶冶了情操,使孩子在读书中快乐的成长。同时自己增长了知识,开阔了眼界,真可谓是一举多得。
现在闲暇的时候,我都要在网上搜集一些优秀的文章,下载和女儿共读,同时还把这种方法向她学习的其他学科延伸,使孩子的学习活动逐渐生动起来,极大地调动了孩子学习的积极性。
与孩子共同学习,是提高孩子素质的有限途径,让我们多一些时间陪孩子读书吧!
二0一四年五月二十六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