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张智源妈妈来上课教师随笔
今天下午2点多,智源的妈妈在百忙之中为同学们上了一节安全课。
智源的妈妈,以故事的形式,结合自己教育孩子的切身体验及所见所闻,娓娓道来。先是食品安全,如什么是垃圾食品如肯德基、膨化食品、饼干、方便面等;吃垃圾食品的危害:长胖、变笨;而多吃碱性食品如蔬菜、水果、粗粮、地瓜、糙米等,少吃肉,可以让自己变聪明。接着又以《危险的陌生人》的故事、以互动的游戏形式,让学生懂得了如何应对陌生人,保护好自己‘接着又以智源亲眼目睹的大同学骗小同学的例子,让同学们真正意识到,如果在家门口或外出完,一定不要离开家长的视线,尤其不要和陌生人玩捉迷臧的游戏;同时还举了同学们生活中经常会遇到的不安全问题,如在超市与家长走失等,学生积极发言,说出了许多解决的好办法。
智源的妈妈告诉孩子们,只有注意安全,(饮食、交往、活动、会躲避地震等),才能把自己保护好,才能享受妈妈温暖的怀抱,才会让自己有个聪明的头脑,有强健的身体,才能享受这美好的生活!
从孩子们热烈的讨论中,积极发言的氛围中,我深深的体验到:孩子们学会了许多保护自己及其他人的安全知识!这正所为,家长进课堂,家校办学,是孩子成长的催化剂!
再次感谢美丽的智源妈妈!
第二篇:张智松研究馆员来我馆指导工作
张智松研究馆员来我馆指导工作
11月28日,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原副馆长、研究馆员、宿迁学院兼职研究馆员张智松来到图书馆考察、指导工作。武灵芝馆长就图书馆管理、服务工作与张馆长进行了交流。
在工作研讨会上,各部门负责人分别介绍了部门职责及具体工作任务,并就工作中存在的有关问题向张馆长请教。张馆长认真听取了工作介绍,随后分别对采访编目部提出的图书采访、荐购、书评等问题,流通阅览部提出的人员工作时间安排、图书架标、读者借阅统计与分析、读者流量下降等问题,信息与技术部提出的数据库培训、文献检索课、存储容量扩容、读者协会职责等问题,逐一予以耐心、细致的解答,并对图书馆队伍建设、西楚文献资源建设等工作提出了很好的意见和建议。武灵芝馆长在会上指出,张馆长对我馆工作存在的问题把脉准确,并“对症下药”,我们受益匪浅。图书馆将认真研究张馆长的意见和建议,努力改进有关工作,争取在建设读者满意图书馆的工作中取得更大进步。(图书馆)
第三篇:最美教师张拉毛东智先进事迹
最美教师张拉毛东智先进事迹
2016最美老师张拉毛东智被称为“慈父仁师”,他把28年的青春他给了孩子们,为了孩子们他可以付出自己的一生!下面是张拉毛东智老师的先进事迹,希望能够带给大家一点点感动!
张拉毛东智:牧区教育的守望者
张拉毛东智,甘肃省天祝藏族自治县抓喜秀龙乡代乾小学教师。
为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他从微薄的工资中拿出一部分用于奖励成绩进步大的学生,并为他们购买学习资料。曾经有一名叫谢曼拉加的学生因为家庭经济困难,交不起学费、生活费,也买不起学习用品,张拉毛东智和妻子商量后,决定把这个孩子接到家中。每到放寒暑假时,他就在村子里找匹马,翻山越岭送谢曼拉加到离学校二十几公里的家中,开学时又去接回来,直到六年级毕业。
张拉毛东智,男,土族,1968年生,1988年毕业于天祝民族师范学校,毕业后分配到抓喜秀龙乡代乾小学从事教学工作。
代乾村是一个村民以藏族为主的纯牧业村,1988年秋天,血气方刚的他来到这所以藏语为主授课的双语寄宿制学校时,学校教师少,课头多,每位教师至少要担任三门主课。加之这里尚不通电,仅有的能源来自每月只供应的2斤煤油,所有工作只能白天干完。路不通车,交通闭塞,信息不畅,校舍残破,冬天透风,夏天漏雨,校园坑坑洼洼,连师生用的水都要到离学校2公里远的代乾沟去挑,更严峻的挑战来自这里高寒缺氧的恶劣气候,有时冬季大雪封山十天半月的出不了山沟,没有蔬菜,没有调料,只能吃点面兑水的糊糊饭。面对这样的环境,好多教师都申请调到条件好的学校去了,他也曾经羡慕过,犹豫过,彷徨过,苦恼过,想一走了之。可是有一件事深深地触动了张老师的心——由于老师的频繁调离和更换,好多孩子都产生了厌学情绪,有的孩子甚至逃课、辍学,家长也为孩子上不了学而发愁,此情此景深深地震撼了他!他的心软了。于是毅然决然地打消了要调离的念头,不再有啥杂念,这一干就到了现在,二十八年里先后有五十多位教师离开了代乾小学,而他却始终坚守在这所学校里。代乾村的村民们和学校领导感念二十五岁了还是单身的他为了孩子们的教育执着的扎根这里,便极力撮合他和代乾村一位善良的藏族姑娘成婚在这里安家落户。妻子的豁达能干和理解支持,更加坚定了他扎根在此,为代乾村的教育事业奉献下去的决心。张老师感慨地说“现在,靠党和国家对民族教育的好政策,学校的条件确实是好多了,一砖到顶的瓦房,四面结实的红砖围墙。想想那时,学校实在是太破旧了,一到雨雪天,没有围墙,被牛羊踩踏了的,敞开着的校园里泥泞难走。校舍是上世纪五十年代的土砖木房,晚上,能透过破烂的天花板可以看到天上的星星”。在那段时间里,张老师只要有一点空闲时间,就到河滩去捡来鹅卵石,在校园里铺上了简易的人行走道;校舍破烂了,自己拉土和泥把漏洞补上;教室、宿舍熏黑了,买来涂料自己粉刷,虽然简陋,但暖和多了。他只要在路边看到一片烂砖头,都要想方设法拿到学校去以备不时之需,别人都开玩笑说他是“垃圾王”。
这所学校里除了他以外,其他教师都家居外地。二十多年来,每年的寒暑假都是由他来义务守护学校,从没向学校要过一分钱的护校工资,因为他想让这些教师能够舒心地度过假期,安心地在这里工作,他心里就踏实得多了。
当别人看到他这样为学校卖力时,有人提醒应该向学校申请一些补偿,他婉言谢绝了他们的好意,很坦然的对这些人说:“我当了代乾人的女婿,我家里的牛羊还靠代乾人的草原养活着,再说家里经济条件还可以,给学校做这么点贡献也算不了啥,能贡献一点是一点嘛!靠着党的好政策,只要我们两口子不偷懒,本本分分做人,踏踏实实干活,勤俭节约持家,就不会困难到那种地步”。因为他深知学校经费困难,就是真想补偿一点,但学校从哪里出钱? 他为这所学校倾注了大半生的青春和精力,他也为这里的孩子们倾注了他如父亲般的爱心。为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他从当时微薄的工资中拿出一部分用于奖励成绩进步大的同学并为他们购买学习资料。曾经有一名叫谢曼拉加的学生,家住青海省门源县珠固乡,在代乾寄宿就读,因为家庭经济困难,交不起学费、生活费,也买不起学习用品,面临着即将辍学的危险,每次看到这个孩子,他心里就感到特别难过。和妻子商量后,就干脆把这孩子接到家中,一方面解决了孩子的食宿问题,另一方面又能够辅导学习。每到放寒暑假时,他在村子里找匹马翻山越岭送孩子到离学校二十几公里的家里,开学时又去接回来,直到六年级毕业。从此,这孩子也和他结下了父子般的亲情,到现在还常常打电话来问讯家里和学校的事。目前,他家还寄养着一名家中无劳力,交通不便,上学路途较远的孩子在读书。每到夏季,就是他最繁忙的时候,代乾村的家长在夏季出圈放牧时,就把孩子托付他我来照顾,孩子的吃喝拉撒,头疼感冒,都由他来操心,这在代乾村民中已经成了一条不成文的规矩。那是2007年3月份的一天,有一个叫才让的学生得了重感冒,一时无法与家长取得联系,当时这个孩子烧得很厉害,他就主动承担起了照顾学生的责任,还守着他吊了两天三夜的点滴。
当有人问他苦不苦时,他却微笑着这样说道:“不苦,那是假话。但我觉着虽然忙,虽然苦,但只要家长放心,我吃点苦没啥,只求代乾的孩子能多学点知识,多一个走出大山。”
没有鲜花,没有掌声,可他并不寂寞!因为他拥有这所与他风雨相伴的可爱的学校,还有哪些渴求知识,淳朴善良,可爱的孩子们。多一份付出,就多一份收获。这些年来,他曾多次被县、乡党委、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授予“先进教育工作者”、“优秀教师”、“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称号。2003年,被武威市委、市人民政府授予“全市优秀教师”荣誉称号,并授予武威市“园丁奖”。2013年6月,他的事迹在国家教育部组织的“寻找身边的张丽莉”活动中推荐为先进典型,被中国教育电视台、甘肃教育社等媒体宣传报道。2013年9月,被甘肃省教育厅授予 “陇原最美乡村教师”荣誉称号,2015年1月武威市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授予“第四届武威市(敬业奉献)道德模范提名奖”,2015年2月甘肃省委宣传部、甘肃省广播电影电视总台授予“2014陇人十大骄子”提名奖。这对他本人来说,是一份至高的荣誉,对和他一样的乡村教师来说,也是一种巨大的鼓励和鞭策。
第四篇:最美乡村教师_____张拉毛东智
扎根偏远牧区,奉献青春无悔
在海拔3700米,高寒缺氧的中国西部——甘肃省天祝藏族自治县抓喜秀龙乡有一个叫代乾的村庄。这里,年均气温-2摄氏度,代乾小学就坐落在该村。
张拉毛东智老师是这所学校普通的一员。为了这个藏区的孩子有学上、上好学。他在抓喜秀龙这块深爱着的土地上,在自已挚爱的工作岗位上,兢兢业业、任劳任怨、默默无闻地耕耘了26个年头,从而也成了不普通的一员。
同期声:当年分配是的苦衷
代乾村全村有168户、723人,居住着藏、汉、土、回、蒙古等众多民族,其中藏族占总人口的98.6%。1988年6月张拉毛老师从天祝民族师范学校毕业后,被分配到抓喜秀龙最偏远的代乾小学从事小学藏语文教学工作。
他刚到学校时,校舍残破,冬天透风,夏天漏雨,操场坑坑洼洼,面对这样的环境,和他共事的好多老师都选择了离开,而他怀着对乡亲的感恩和孩子的眷恋,怀着对前景美好的憧憬,依然全身心投入工作,在代乾草原扎下了根,成为当地牧民的女婿,在这里娶妻生子、安家落户。
妻子是家属,为给家中增加一点而收入,也让自己有事干,养了百十来头牛羊,由于他们夫妇二人无当地户口,分不到草原,只能租赁别人家的草原来放牧,一年四季都没有空闲的时候。
他每天除了给孩子们上好课,下班回家后还要帮妻子料理牛羊,但是妻子为了不拖累他,对他说:“你还是好好教你的书,管好你学校的事,放牧牛羊和家务活我能顾得上,你就别插手了。”有了妻子的理解和支持,多少年来,他从未因此而耽误过孩子们的一节课,每天早晨第一个进教室的老师就是他,下午放学最后一个回家的人仍然
是他,只是望着妻子因劳累而憔悴的容颜,心中时常抱着对妻子深深的歉疚。而且,每年的寒暑假都由他主动义务守护学校,多年来学校里没有发生一次盗窃事件,他也从没向学校要过一分钱的护校工资,毫不夸张地说学校就是他的家,他也完全把自己的身心融入到学校之中。
在这所学校,有不少教师让人怀想念,但众口皆碑的还是爱校如家的张拉毛东智老师,一位普通的园丁,多年来他以一颗赤胆忠心回报着乡亲、回报着社会,他的付出也得到了“丰盛”的回报。他曾被武威市委、市人民政府授予“全市优秀教师”荣誉称号,多次被乡党委、乡政府和乡教育辅导站评为“优秀共产党员”“优秀教师”“先进教育工作者”。
2011年,为迎接国家对我县的“两基”达标验收,学校需要完成粉刷校舍、平整操场、书写标语等工作,在他的带领下,老师们牺牲了暑假休息时间,在学校里加班加点赶工作。虽然他在教师中教龄最长、资格最老,而且家里需要他做的事情也最多,但还是每天坚持在学校里和年轻人一起从日出干到日落。
学校缺少经费,他就用自家的三轮车义务为学校平整操场;为了加快刷写墙面宣传标语的速度,他自己掏钱买来空压机、刷子等工具。平时,老师们劳动用的工具都是他家的,下班后还要去他家吃饭,直到整个工作任务完成,他也从未张口向领导提过任何条件,更未想过找领导要一分钱的补助。一个假期过后,学校面貌焕然一新,在省、市验收组的领导听了他的介绍后,无不为之所动。
他在代乾学校工作的二十多年里,像这样为学校的事情拿家里的钱无偿服务、无私贡献的事情还很多。
作为一名教师,他爱学校,更爱学生。他心里总是记挂着学生,时常以满腔热情关心、鼓励、帮助每一位学生。
同期声:同事 董宣巴才让
(曾经有一名无亲无故的青海籍学生谢曼拉加,因为家庭经济困难,家离学校20多公里,根本无法就学。他看在眼里,痛在心里,每学期开学时,他借上一匹马翻山越岭去接该生,放假时又亲自送他回家,他还把准备买手机的钱替这位毫无亲缘关系的特困学生交付了生活费用,后来又干脆把这个学生带到自己家里吃住、辅导学习,解决了该生的生活之忧,家长的无法送子就学的困难。至今在他家里还住着1名家中无劳力,交通不便,上学路途较远的孩子在读书。记得2007年3月有一个叫叶沛江的学生得了重感冒,一时无法与家长取得联系,张老师主动承担起了照顾学生的责任。学生吊了两天三夜的液体,他始终守在身边。)
好多家长夏季出圈放牧或家务繁忙时,就把孩子托付给他来照顾,多少年来,这些事情在家长心中已成为了一条不成文的规矩,张老师毫无怨言,就像自己的孩子那样照顾他们,让家长们放心的去忙他们的事情。
同期声:家长牵马交代孩子的交谈
他做过很多这样的事,有些已经在记忆中模糊了。
他,不为名,不求利,只求山里的孩子能多学知识,多一个走出大山。
他,既是学生的老师,也是学生的父母,自从学校撤并成为教学点后,仅有的一名炊事员被调往其他学校,寄宿学生的饮食又成了当务之急,由于学校无力出更高的薪水来雇佣炊事员,张老师算了一笔账,与其花几百乃至上千元钱雇一名炊事员,还不如把这笔钱省下来资助困难学生,想到这儿,一不做二不休,张老师索性挽起袖子亲自下厨当起了炊事员,挑水、生火、洗菜、做饭全由他一人包揽,好多孩子吃惯了他做的饭,回到家中就给家长提起了意见,说家里做的饭
没有张老师做的好吃。
同期声:家长 女家长说孩子回家挑剔不吃饭
时光荏苒,光阴似箭,多年来他义无反顾,任劳任怨,孩子们吃饱了、吃好了、吃香了,那就是他此生最大的欢乐,他的辛劳也让孩子们道出了心声。
同期声:学生 说张老师的饭菜
作为一名藏语文教师,提高学生学习藏语文的兴趣很关键。为此,他从微薄的工资中拿出一部分购买学习资料奖励藏语文成绩进步大的学生。1991年中秋节,学校发给每一位老师10块钱的补贴,原以为这10元钱足够让自己的小家庭过上一个好节,可当时班里正好有五个孩子因交不起生活费而发愁,他便不暇思考就将这10 元为他们垫付了生活费,可当他走到商店里打算为家里买一些生活必需品的时候,才发觉自己已是身无分文。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他在三尺讲台默默耕耘26载,干一行、爱一行,长期在艰苦条件下尽职尽责,默默奉献,恪守职业规范,奉献了自己的亲春。
同期声:对未来的打算
在他教过的学生中,有不少读完中学后考取了中央民族大学、西北民族大学、青海师范大学等省内外民族院校,有些已走上不同的工作岗位为国家和社会做着贡献。
乡村教师都是奉献者,他更是共产党员扎根基层、献身教育的模范代表。歌德有这样一句名言:“你若要喜爱你自己的价值,你就得给世界创造价值!”而他,正在为自己喜爱的民族教育事业实现着人生的价值。
第五篇:最美乡村教师张拉毛东智
最美乡村教师张拉毛东智观后感
天师附小
刘海邦
在这美丽的田野中,孕育着最美的心灵;在这宁静的乡村中,我们一直在追寻着那最美的背影……有这样一群人,行走在曲折的山路中,穿梭在泥泞的丛林里,奔波在荒芜的土坡中,挣扎在空旷的高原上。他们坚持在最恶劣的条件下,承担着最艰巨的任务,守望在乡村这样的背景当中,为我们展现出教师这个职业的美丽和魅力。他们是一群最平凡而又可爱的人儿,不为一份高薪水,不为一份美名誉,更不为以后的名留青史。他们只为把关爱传递给更多的孩子,把知识传授给更需要它的人们,把一种叫做艰苦奋斗的精神播撒在祖国的乡村大地上!张拉毛东智扎根在天祝县抓喜秀龙乡代乾村这个交通闭塞、人烟稀少的偏远牧区,一待就是26年。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张拉毛东智时常以满腔热情关心、鼓励、帮助每一位学生,2006年,学校撤并成为教学点后,仅有的一名炊事员被调往其他学校,寄宿学生的饮食又成了当务之急。他索性挽起袖子下厨当起了炊事员,挑水、生火、洗菜、做饭……全由他一人包揽,每时每刻都想着孩子们能够吃好、吃饱。在孩子们眼里,张老师既是老师又是爸爸,学生对他的称呼也改了,不再叫他张老师,都改口叫他“阿爸格干”,藏语意为“老师爸爸”。回想自己的教学生涯,我们所在的学校条件比起交通闭塞、人烟稀少的偏远牧区抓喜秀龙乡代乾村不知优越多少,而我们比起张老师的那种爱岗敬业的无私奉献精神,我们又为自己的学生做了些什么,当看到张老师走上《2016寻找最美教师大型公益活动颁奖典礼》的时候,我也激动的流下了热泪,一份辛劳换来一份收获,让我们关爱学生、严谨笃学、为人师表、甘于奉献,我们更应该严格要求自己,向张老师学习,静下心来做教育,扎扎实实教书育人,为天祝雪域高原的基础教育事业奉献出自己的一份微薄力量。
2016年11月1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