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霍家沟村妇代会调研报告
长治市郊区西白兔乡霍家沟村妇代会
调研报告
一、我村基本情况
霍家沟是长治市郊区北部的一个小村,总面积不足5平方公里,700余亩山坡土地已全部退耕还林。全村191户,人口764人,其中有妇女 238人。多年来,在党的改革开放富民政策指引下,以霍松勤同志为代表的村两委领导班子团结带领广大村民、职工群众,大胆解放思想,勇于更新观念,依靠科技进步促发展,现已发展形成了集发电、化工、PVC等生产经营为一体的循环经济 工业园区,发展中的霍家沟村劳动力就业率达到100%,村民年人均纯收入达到 2.3 万元,现 99%以上村民已喜迁“五化”建设一步到位、文体实施一应俱全的“文观园”欧式别墅区,率先实现了“农村工业化,工业科技化,生活园林化,居住别墅化”。坚持“一企带两村”,霍家沟与窑上村和谐发展,村民同享发展成果,“城乡一体化、农村社区化”目标建设稳步推进,跨入了“全国文明村镇”行列。
二、近几年来妇代会工作情况
(一)推进科学持续发展,加快实现共同富裕。
霍家沟过去也曾是一个集体经济无积累,村民就业无门路,家庭收入无保障的贫困村。近年来,在霍家沟村“两委”班子的正确领导下,我村妇代会带领全村妇女队伍,按照村两委确立的“以工补农、以工兴农”的发展思路,积极投入到深化产业结构调整,发展经济建设中,通过始终参与“由地下向地上、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由黑色向白色产业”三次转型发展,已形成了集发电、化工、PVC等生产经营为一体的循环经济工业园区。2010年,实现工业总产值13亿元,销售收入12亿元,固定资产达到12.5亿元,上缴国家各种税金5000万元,推进了农村科学发展,实现了共同富裕,原村集体经济进行了成功改制后,户均股份
达百万元以上,全村妇女劳动力就业率达到了100%,妇女领导达到30%以上,村民年人均纯收入达到2.4万元,全村呈现出政通人和、安居乐业的大好局面。
(二)推进妇代会工作,为农村发展提供保障。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五句话二十字”方针,其中“生产发展”是根本,那么推进“生产发展”,关键要靠人,农村广大妇女队伍也是一支中坚力量。为此,我们妇代会没有局限于抓妇代会日常工作,而是确立了“围绕经济抓妇代,抓好妇代促发展”的思路。
同时还解决了以下两大问题:
首先,从思想工作建设入手,努力解决“富了口袋、穷了脑袋”的问题,着力提高全体妇女队伍的整体素质。近几年来,我们建立完善了《妇女学习制度》,坚持每季度开展主题学习、演讲活动,增强了全村妇女的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发展意识,坚持在妇女队伍中深入开展看书、读报学习活动,村党总支主办的《霍家沟》小报,我们妇代会坚持每月发至每个家庭,及时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等内容。
在生活相对宽裕的情况下,农村的精神文明建设还不能够完全满足村民的需求。本着妇女精神文化水平不断提升的思想,近几年来,村委投资1300万元修建起了多功能娱乐文化广场,为村民建造了一个文化娱乐活动的平台,极大地丰富了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同时,还修订完善了“村规民约”和“红白理事会章程”,婚丧大事由红白理事会操办,继续强化殡葬制度改革,实行遗体火化、公墓安葬制度。深入开展了“平安和谐家庭”评选活动,用制度规范村民的行为,打造文明健康的新生活,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妇女群众整体素质。
二是努力解决“不思进取,小富即安”的问题。全村成功改制后实现了“上班不出村,工资月月领,红利年年分”,这样部分妇女同志对岗位挑肥拣瘦,甚至有些人游手好闲,就指望年底分红来享受。针对这一问题,我们妇代会积极配合村两委制定出台了《股东年度分红补充规定》和《村民再就业管理规定》,这
两个管理规定实施后,消除了部分妇女挑肥拣瘦、不思进取的不良现象,调动了全体妇女的工作积极性,使妇女群众在自己的工作岗位展现出了亮丽的精神风貌。
(三)推进民主管理机制,永葆了党组织的先进性。
在霍家沟村党总支93名党员中,其中有13名女党员在村里、工业园区各企业的重点岗位上担负着重要职责,发挥着先锋模范带头作用。近几年来,霍家沟村党总支紧密结合实际,进一步加强和推行“民考官”制度,坚持把全村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发展的目标和任务,分解到每个党员、干部头上,实行量化考核,奖优罚劣。为了强化民主监督,我们的妇女党员坚持参加每月一次例会,主动接受每季度一次的考核测评,年末每个妇女党员、干部积极参与行述职报告,接受民意评议,从此考硬了妇女党员队伍的作风,真正夯实了妇女党员在农村的执政基石。
(四)推进精神文明建设,积极构建和谐发展环境。
近几年来,在村两委班子的带动和大力支持下,我们妇代会在狠抓物质文明的同时不忘狠抓精神文明建设,做到了“两手抓、两手硬”,为了巩固“全国文明村镇”创建成果,首先,我们坚持每周末开展以政治、经济、文化为主要内容的学习活动,妇女队伍的素质得到了不断提升;二是加大投资力度,完善建设了职教中心和藏书两万余册的村图书室,为全体妇女开展学习文化、技能培训创造了一个良好的环境;三是积极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增强全体妇女的凝聚力;四是持续开展“平安和谐家庭”评选活动,引领妇女群众的思想认识再上一个新高度,目前一个和谐稳定,祥和文明之风溢满全村。
(五)推进生态文明村建设,打造上党人居最佳环境。
为了解决农村多年来建了折、折了建的住房重复建设问题,我们妇代会紧密配合村两委,坚持集中规划、统一建设的原则,相继投资总额达9000余万元,因地制宜、依山就势,共分七期工程为村民建起了141幢欧式别墅和2幢单元楼,目前99%以上村民群众已喜迁“文观园”欧式别墅区。同时带领全体妇女队伍积极投入生态文明建设,全村范围硬化、绿化、亮化、美化、净化和白化工程建设全部到位,村主干道、“文观园”别墅区大街小巷全部硬化;全村和工业园区绿化面积达到25400平方米,成活率达到95%以上,各种珍贵树木、草坪已形成多层次、多景观;通村大道两侧墙面白化完成率达到100%,全部白化后的整体布局科学合理,协调美观;净化方面,全村无乱堆乱放、乱搭乱建和乱贴乱画等现象,商铺门前、大街小巷配备有保洁员清扫,责任区干净整洁,村内垃圾定点堆放、定时由专人清理,实现了日产日清,净化率达到100%;安装了高质量路灯159盏,亮化完成率达到100%;文化活动、体育活动场所功能齐全,美化效果良好;妇女群众分布于不同的平凡岗位各尽所能,使霍家沟村的人居环境更具特色,气候更加宜人。
发展没有止境,奋斗不可松懈。转型跨越责任重大,重振霍家雄风使命光荣。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坚强领导和支持下,我们霍家沟村妇代会将认真落实省、市、区妇代会精神,将高举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道,以郊区“三四四五”发展战略和我们规划的“3223”工程为目标,以加快转型跨越发展为主旋律,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切实履行好妇代会光荣而神圣的职责,以对霍家事业高度负责的精神,充分发挥好我们的优势,团结和带领广大妇女村民群众抢抓机遇,精于实践,奋发图强,在积极参与完成项目建设任务上下功夫,在改革创新举措上下功夫,积极投入到转型跨越伟大实践中,让妇女队伍这支强有力的中坚力量为霍家工业园区科学持续蓬勃发展贡献丽力量、锦上添花!
霍家沟村妇联
二O一一年十一月十四日
作者:成文娟联系电话:***
第二篇:霍家沟社会实践报告
从霍家沟的经济发展反思新农村建设的误区
———霍家沟社会实践报告
霍家沟位于山西省长治市郊区西北部霍家沟本是一个“两山夹一沟,种啥也不收,一溜土窑洞,穷得出了名”的贫困村,集体经济无积累,村民就业无门路,家庭收入无保障,人心涣散。
一、霍家沟村集体经济发展历程
霍家沟全村面积不足5平方公里,191户,776人,耕地面积1040亩,毗连潞安矿务局石圪节煤矿,煤炭资源较为丰富。霍家沟村集体经济同我省大部分资源型地区一样,因煤而生,因煤而兴,但不同的是,霍家沟村依托煤而不依靠煤,尤其是在原始积累完成后,提高科技含量实施扩张,进行企业改制完善治理结构,走出了因煤而富、无煤更富的扩张之路,赋予集体经济发展的新内涵。
1、依托煤炭资源,霍家沟村集体经济艰难起步
1971年9月,国务院召开全国农业机械化会议,会议提出要发展“五小”工业,为农业机械化创造物质基础。就在当年,霍家沟村利用当地资源开始挖小煤窑,集体经济艰难起步。1985年村中开挖新井。1987年因周边煤矿火灾事故,影响到了村里的小煤矿。其后3年霍家沟的发展陷入低谷,因村民上访现象比较严重,1990年霍家沟成为乡里重点整顿的后进支部。
2、紧抓发展机遇,霍家沟村集体经济完成原始积累
1992年的邓小平南巡讲话,对乡镇企业的地位和作用给予充分肯定。同年11月,国务院召开了全国加快中西部乡镇企业发展经验交流会,会后随即颁发了《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中西部地区乡镇企业的决定》。政策安排给霍家沟带来了发展机遇,他们一方面利用石圪节煤矿应给付的占道补偿费置换该矿的边角煤田采矿权;另一方面抓住国家金融扶持的机会,快上项目煤。1993年利用本村最大最平的一块40亩地,开始建焦化厂,设备是南方一家国有企业拍卖的70型旧焦炉,到年底2×18孔70型机焦炉建成投产。当年生产机焦5万吨,实现产值1000万元,上缴国家税金113万元,霍家沟村集体经济原始积累迅速完成。
3、依靠科技进步,霍家沟村集体经济迅速壮大
1995年霍家沟机焦厂二期工程上马投产,年产10万吨的西山煤矿也建成投产。为了不浪费资源,霍家沟对采煤工艺进行改造,投巨资购回悬移支架,使回采率由原来的30%提高到85%;为了节约资源,推行限量开采,对于焦厂用煤,采取以产定采、成本倒算的管理手段。从1996年到2000年,霍家沟先后创办了煤矸石自备发电厂、电石厂、洗煤厂、活性碳纤维厂等4个厂6个项目,初步形成了由煤到焦到焦炉废气加煤矸石发电、再用电把焦粒和石灰炼成电石的自主产业体系,基本实现了把能源吃干榨尽。进入新世纪以来,霍家沟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不断加大科技投入力度,淘汰落后设备和工艺,扩建了煤矸石自备发电厂;建设改造了化工厂;上马了PVC工程,化工延伸产品销往全国多个地区。截至2004年底,霍家沟村拥有资产近5亿元,其中净资产近3亿元。
4、实施企业改制,霍家沟村集体经济跨越发展
2004年是霍家沟集体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一年,在经济实力和各种条件较为成熟的情况下,霍家沟结合自身实际,在利益分配机制上大胆创新,对集体企业进行了改制,变传统集体所有制为股份所有制,村民变为股民,家庭变为股东。根据村民代表大会全票通过的《村委会对其独资企业霍家工业总公司进行改制股份分配的决议》,霍家沟集体经济产权一分为二,集体股占到33%,村民(家庭)股份占67%。企业改制的成功,为霍家沟集体经济跨越发展奠定了基础,有力助推了经济发展的强劲势头,从2004年至2007年,霍家工业有限公司一年一个新台阶,固定资产由1.4亿元增加到12.5亿元,增长9倍;工业总产值由2.1亿元增加到11亿元,增长5倍,上缴国家税金由580万元增加到6300万元,增长11倍。
1、坚持共同富裕方向,走艰苦奋斗、勤勉奋进的创业之路
贫穷是一种鞭策。1990年因村里给每户发30斤白面而吵闹得鸡飞狗跳的痛心往事仍留在霍家沟人的记忆深处,以霍松勤同志为村党支部(总支)书记的新班子成立伊始,就确立了“以工兴农,发展集体经济,实现共同富裕,让大伙过上好日子”的发展思路。在村党支部的感召下,霍家沟人全身心投入艰苦奋斗、勤勉奋进的创业之路。在发展之初,力所能及之事,都由村民投入义工完成;时至今日,所有员工每年的工资经考核后按比例发给现金,管理层只能拿到40%的现金工资,剩下部分进入企业资本运作。长期以来“积累―――发展―――再积累―――再发展”艰难的自主创业,支撑着霍家沟10多年来的高速度发展,霍家沟每年有成百上千万的投入,资产负债率却只有30%。
村民共建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是发展集体经济的题中应有之义,也是集体经济实现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必然要求。霍家沟为坚持共同富裕方向,克服少数人把持巨额财富的隐患,经多次研讨设计出了群众拥护、各方满意的分配制度,即通过集体经济股份化保证财富分配的公平。在2004年的原始股分配上,集体股占到33%,给全村公共事业发展留足了空间,为进行适当调节找到了“村级财政”。村民(家庭)股份占67%,按人本股、工龄股、职务股比例细化分配,全村人均25万元,户均超过100万元。坚持共同富裕方向,赢得了人心,赢得了发展,赢得了和谐。如今的霍家沟,成为长治人均纳税第一村,成为“上班不出村、生活有保障、工资月月领、红利年年分”的富裕村,成为新农村建设的样板村,在全省率先走向“农村工业化、生活园林化、居住别墅化”。
2、坚持科学技术引领,走延伸产业链条、建立循环经济体系的新型工业化发展之路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同样,科学技术也是新型工业化道路第一推动力。在新的形势下,满足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要求,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对于资源依赖度较大的地区、产业来说,推进新型工业化,必须摒弃单资靠源发展的老路,坚决淘汰落后产能,依靠科技进步实现跨越发展。霍家沟从一座年产不足3万吨的小煤矿起步,从无到有,从有到优,滚动发展,利用各种渠道资金和先进适用技术,不断深化产业结构调整,努力延伸产业链条、建立循环经济体系,逐步探索出了实现“三转”的新型工业化道路:一是建焦化厂,走煤转焦加工增值路子,实现了由地下(采煤)转地上(炼焦)的第一个转化;二是建洗煤厂,建发电厂和电石炉,形成了原煤―――洗煤―――洗煤焦的一条龙生产,完备了炼焦的废气(中煤、泥煤、煤矸石)―――发电―――电石资源循环利用体系,实现了由粗放(粗放型)转精细(集约型)的第二个转化;三是建化工厂,上马PVC、聚
氯乙烯等项目,实现了由黑色(能源产品)转白色(化工产品)的第三个转化。“三转”的新型工业化道路,使霍家沟成为集开多条产业链、多种产品于一体的循环经济工业园区。自觉选择农村集体经济新型工业化道路,坚持不懈地推动资源深度开发,提高资源附加值,把资源相对优势转变为竞争优势,是霍家沟集体经济发展壮大的关键之举,是霍家沟工业兴村之路越走越宽广的根本原因。
3、坚持农民主体地位,走民主管理、科学管理的创新之路
是否坚持农民主体地位,在事关集体经济组织的重大问题上是否由大多数农民“说了算”,是判断集体经济性质的标准之一,也是能否调动群众热情和智慧的根本。霍家沟集体经济组织坚持农民的主体地位,不停留在一般的口号上,而是通过制度建设谋求村集体事务民主管理、科学管理的长久之道。其中最为典型、最有代表意义的是“民考官”制度,即由村民大会民主选举产生的考核组,围绕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发展的工作目标,针对每个党员干部岗位分解任务,坚持每月一次例会,收集分析群众意见,每季度对全面情况进行一次考核测评。年末每个党员干部进行述职报告,从德、能、勤、绩、廉五个方面进行考核测评。党员干部每年都要“大考”一次,“中考”四次,“小考”数次,对于村民提出的问题和质询,被考的“官”必须认真说明,接受民意评议。推行“民考官”制度十年来,多名党员干部因工作政绩不佳,失去一项或者几项工作岗位,有的被调整分工。霍家沟“上下作桥梁、对话不隐瞒,结果要兑现、测评定酬衔”的考核机制,考出了党员干部的作风和干劲,促进了党群关系、干群关系的融洽,提升了群众的民主意识和民主议政能力,有效地推进了民主决策、科学管理和群众监督的制度化、程序化、规范化,成为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一个典范。
三、霍家沟村集体经济发展模式的有益启示
通霍家沟的发展基础、发展环境、发展条件在我省欠发达地区、资源型地区具有很强的代表性,霍家沟集体经济模式是可复制的、值得推广的。霍家沟集体经济生动而鲜活的又好又快发展之路,给我们诸多有益启示。
1、坚持在学习实践中解放思想,以解放思想的成果统筹谋划,是集体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根本前提
霍家沟取得今天的成就,首先在于他们能够不断解放思想,以实践作为检验解放思想的成效标准,以解放思想的成果统筹谋划集体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之路。正是因为以否定自我、超越自我的勇气推进解放思想,1993年,他们抛弃坐享其成的懒汉做法,提出了占道补偿费置换煤田采矿权的“傻子想法”;1995年,在人们紧盯原煤市场的时候,他们提出了“把能源吃干榨尽”的发展思路;2004年,在集体经济被一路看好的情况下,他们提出并完成了企业改制,从而使霍家沟实现了一次又一次的超越和变化。在发展的过程中,霍家沟村干部群众深刻认识到,与发展较快地区最重要的差距是观念的差距,只有坚持在学习实践中解放思想,才能在发展之路上有所作为、阔步前进。霍家沟村集体经济发展模式表明:只有始终坚持解放思想,勇于破除小进则满的小农思想、自我陶醉的骄傲情绪和依赖资源的惯性思维,重塑发展观念,学会发现优势、利用优势、发挥优势、再造优势,才能做出符合发展趋势的正确决策,指导集体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2、紧紧扭住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个关键环节,坚持不懈地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上下功夫,是集体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必由之路
“村村点火、户户冒烟”的乡村集体工业经济发展方式已终结其历史任务。以输出资源为主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虽然会带来经济的一时增长,但必然导致资源难以为继,环境不堪重负,生态脆弱退化。面对“手边的诱惑”和“资源陷阱”,霍家沟坚决杜绝资源滥采、粗放发展的恶性循环,勇于选择调整、选择“割舍”,选择转变、选择“减速”,以产业升级为主攻方向,以节能减排为突破口,以科技含量较高项目为载体,在发展基础比较薄弱的情况下,一步一步推进产业链延伸,一点一点发展循环经济,坚决淘汰落后产能。他们坚持不懈地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上下功夫,尝到了越来越多的甜头,获得了良性“自生能力”。霍家沟村集体经济发展模式表明:不管有多么困难和有多少诱惑,只有选择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才能突破资源环境的瓶颈制约,实现集体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3、坚持制度创新,以制度创新的力量破除发展制约因素,是集体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必须解决的重大课题
创新是经济发展的不竭动力,而制度创新是其他创新得以落实和执行的保证。霍家沟村集体经济发展之路既是一条新路、一条好路,也是一条难路,难就难在是对传统发展路径、发展模式的突破和挑战。所以,对霍家沟来说,坚持推进制度创新尤其重要。霍家沟在基层民主政治建设、集体经济发展成果分配、乡村文明建设、集体社会事务管理领域,以及在企业资本积累、外来务工人员激励等具体方面,坚定不移地推进体制机制改革,并以制度创新的力量作为保障,为实现集体经济又好又快发展铺平了道路。村委主导、村民表决的民主程序,科学设计、有力执行的各项制度,使村集体(公司)的管理日趋科学规范,使公平规则的意识深入人心,使勇创一流的先进典型大量涌现。霍家沟村集体经济发展模式表明:在没有现成模式的情况下,只有把制度创新放在首位,才能用“强制”的力量巩固改革创新的成果,才能通过长效机制破除制约因素,使集体经济又好又快发展获得制度性的助推力量。
4、选好支部带头人,注重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是集体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坚强组织保证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霍家沟之所以能有今天的成就,其中的一个关键因素就是有一个好的班子,特别是有一个好的带头人。1993年霍松勤同志担任霍家沟党支(总支)部书记以来,紧紧抓住党的建设这个核心,始终坚持围绕经济抓党建,抓好党建促发展的工作思路,以自己的出众能力和胆识带出了一个好班子,以身先士卒的作风、严格的管理带出了一支好队伍。目前,霍家沟村52名中共党员中,有40多名党员在村里和企业的重要岗位担任领导职务,占到村里和企业干部总数量的80%。党员的骨干和先锋模范带头作用,夯实了党在农村的基石,真正形成了党组织铺路、党员带路、党群共奔富裕路的态势。霍松勤同志是我省唯一的全国农村学习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基层干部标兵,并获得了“全国优秀党务工作者”等荣誉称号。霍家沟村集体经济发展模式表明:只有围绕中心工作加强党的基层组织执政能力建设,不断提升基层干部的发展能力、服务能力,通过干事创业给群众带来看得到的实惠,才能带领、带动群众心往一块想、劲往一块使,真正形成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的喜人局面。(执笔人:刘旺成李卫东王慧忠)
当上村长后的霍松勤,当仁不让的成了霍家沟村的理财人。他上任后的第一件事就是着手恢
复了村上唯一没有受一氧化碳侵袭的小矿井,用了大约两年的时间,把这座煤矿经营到了极致,还清了村上的债务。
如果霍家沟的历史就此停止,也许并没有什么出彩之处。因为大多数的山西农村都是这样发展的。
在煤炭价格放开之后,素有煤海之称的山西似乎在短时间内找到了暴富的方向。一个现代版的美国西部故事在山西隆重上演。故事的高峰是众多胆大的煤老板如同雨后春笋一般飞速增长。同时,对于众多的山西农村来说,农民的境遇出现了两重现象。一种是财富被很快聚集到一两个强人手里,绝大多数农民没有享受到资源放开的优越,生活几乎没有改变,但是却承载着不应当由其来承担的后果:资源破坏、环境恶劣、耕地纠纷等等社会矛盾十分突出。另外一种结果要乐观很多,村级集体组织为农民争取了一部分利益,部分有煤矿的村庄开始出现靠吃“人头费”为生的现象,煤矿为相关农民不论老少病弱,每年都能够享受到每人5千甚至万元以上的人头费,这部分收入远远超过了当地的平均收入。但是,其负面效应也非常明显,这种短期做法极大地助长了当地农民的“靠山吃山”思想,直接削弱了他们的奋斗意识。同时,这种做法对于农村集体经济基础几乎没有贡献。但是,免费的盛宴总是会结束的,到了那一天,除了一地煤灰,并不会留下什么
第三篇:关于宋家沟村发展蔬菜大棚的调研报告
关于宋家沟村发展蔬菜大棚的调研报告
西寨乡宋家沟村村主任助理李文茜
近年来,宋家沟村两委班子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中央各项强农惠农政策,全面落实县乡两级会议精神,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根本出发点,坚持 “菜畜富民”的村域特色经济发展思路,积极引导村民发展蔬菜大棚种植,走出了一条调整产业结构的成功之路。通过近3年来的发展,实践证明大棚蔬菜已经成为我村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增加农民收入的一条有效途径。为了进一步达到“生产发展、生活宽裕”的目的,近期我对宋家沟村蔬菜大棚的现状、存在的一些不足进行了深入调研。
一、大棚发展现况
宋家沟村位于昔阳县西南部,隶属西寨乡,距县城约32公里,本村没有国道和省道通过,村里各小组之间由水泥路连接。2008年宋家沟村人口106户,324人,22名共产党员,村民耕地亩产值约1000元,而蔬菜亩产值约4800元,约为耕地亩产值的5倍。现阶段我村大棚特点是菜棚建筑质量低,防寒能力弱,种植环境差,冬季不易生产。
二、存在的问题
大棚蔬菜种植经历了近3年的发展壮大,已成为我村产业开发的重头戏,成为农民脱贫致富的有效途径,取得的成绩让人鼓舞,可是存在的问题也不容忽视,集中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基于传统农耕思想观念较重,村民认识不到位,限制
了大棚蔬菜发展
由于农民文化程度不高,不少农户对发展大棚的认识不够,种棚的积极性、主动性不高,不能将种植大棚当作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民增收的新途径。严重束缚了思想解放。绝大部分农民思
想观念陈旧,接受新事物意识淡薄,种植停留在传统的农作物上;
还有部分村民缺乏种植技术,别人种啥他种啥,别人干啥他干啥,边种植边摸索,完全处于被动状态;也有一部分农民形成了“以
土为本”过分依附土地的思想;还有部分村民存在“小富即安”的现象,易满足于现状,不能把结余投入扩大再生产,无法获得
更多更大的结余,缺乏改变现状的冲动和欲望;另外,绝大多数
农民缺乏开放意识、商品意识、市场意识、竞争意识,在生产过
程中害怕失败,怕担风险,缺乏战略性和前瞻性眼光。
二是大棚种植缺乏专业技术支撑,经济效益低下,抵御市场
风险的能力弱,集中反映在:
1、农民缺少蔬菜生产技术和病虫害防治知识,蔬菜技术人
员数量不能满足需要,且缺乏在田间地头的实地指导。
2、农户对引进特优品种力度不够,主要还是以往的西红柿、茄子、黄瓜、辣椒等大众化品种,没有依据本村资源特色形成“一
村一品”的规模化种植。
3、一些种植户一遇到蔬菜产品及农药化肥种子市场价格波
动,就会迅速减少种植面积,有的甚至放弃,这种情况直接影响
到村里大棚蔬菜发展的良好氛围,不利于大棚蔬菜的稳定协调发
展。
三是销售渠道不畅,受外地蔬菜市场冲击,抑制菜农种植大棚的积极性。
我村的蔬菜种植总体上讲,由于数量少,技术含量低,种植成本大,在市场上竞争能力太弱,大部分菜农是自种自销。再加上外地蔬菜的调入,影响了大棚种植菜农的销售和种菜的积极性。
三、对策和建议
为切实有效解决大棚产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推动我村大棚产业开发不断向前发展,经过深入调研,认真分析,形成的解决思路如下:
1、加强宣传力度,帮助村民转变思想,提高认识
通过召开村民代表大会、村民小组会等形式,让他们认识到:种植大棚蔬菜是投资低、收益高、见效快、适合农村发展的好项目。同时,也可以采取带出去到我县大棚种植成功的示范点实地学习参观,增长见识,让广大农民朋友切身感觉到在身边的真实例子。包村干部与村干部要各尽职责,逐门逐户做大棚种植宣传思想工作,通过深入细致地讲解和引导,让群众在思想观念上有所转变。
2、实施跑动战略,加大资金投入力度,扩大种植规模引导农户自身尽力筹集建设资金,完善大棚菜地基础设施,改善种棚环境条件。如在大棚间建设各种管网和道路,同时,协
调水利部门实施打井和防渗滴灌工程。当然这些工程单靠农户自身的力量是不行的,还要靠各级政府的强力推动,两委班子一定要抓住各项强农惠农政策契机,积极与县、乡两级相关部门联系,争取资金上的扶持。同时,也可以充分利用农村小额贷款的优惠条件,加大投资;或加大招商引资的力度,吸引外资。农业发展必须形成规模优势。有规模才能有效益,产业化必须规模化。因为只有当生产有一定规模,来自周边县市的商贩才会源源不断,产品才不愁销路。所以我村蔬菜生产还应再接再厉,逐步形成区域化、规模化,最终形成产加销一条龙的产业。
3、加大技术培训力度,提高蔬菜产量,促进农民增收菜农种植户一定要继续加强理论知识学习,通过书本、网络等方式不断了解种植技术方面的知识。村两委班子要定期组织农户召开村民小组会,通过交流学习的方式,不断提高种植技术。同时,要与县、乡农业部门及时联系,聘请农业技术员到我村进行实地指导,使大棚生产各环节都有可靠的技术保证。
4、积极发展宣传作用,打通销售渠道,形成公司与农户订单销售模式
要通过电视、报纸、广告牌、打电话等各种形式广泛宣传,成立配菜公司,打造我村蔬菜品牌,拓宽销售渠道,争取将蔬菜打入城市超市和批发市场进行销售,提高村民的收益。
通过这次调研,将使我村村民对发展大棚蔬菜有一个新的认识,将为我村今后大棚蔬菜发展规模化提供一个新的参考思路。
第四篇:古家沟村典型材料
古家沟村典型材料
石鸡坝乡古家沟村位于文县中路河中下游,与中寨镇马营村接壤,全村区域面积9.8平方公里,辖2个村民小组,123户467人,耕地面积472.5亩。2012年以前,古家沟村发展较为缓慢,村容村貌较为落后。双联行动两年来,在联村单位老干局的大力帮扶下,紧紧围绕落实双联行动“六大任务”,着眼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坚持特色,突出重点,强化保障,靠实责任,狠抓落实,深入开展联村联户为民富民行动,努力为实现全面脱贫致富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一、工作开展情况:双联行动以来,老干局为每户联系户发放慰问金200元,共计0.16万元;协调县水务局有效解决了古家沟村100户群众饮水困难问题;积极帮助古家沟村完成新农村打造工作任务;在每年开展的春冬两季经济林管护过程中共捐资0.58万元,购买修剪工具、农药,对古家沟村的所有经济林进行了综合管护,举办培训班三次,累计培训260人,培养科技明白人20人; “六一”儿童节,为古家沟村每位小学生购书包一个,学习用品一套;干部职工捐资,为所联系贫困户每户购买花椒苗200株;为0-3岁婴幼儿捐赠营养包5份,价值500元。积极协调财政部门完成了村内街道硬化,协调县农办完成了新农村建设,积极协调农牧部门种植冬播马铃薯120亩。
二、取得变化:一是班子合力不断凝聚。通过对村两委班子
进行梳理,对村务财务机制进行规范,两委班子运转高效,管理民主。二是基础设施进一步加强。完成了村内街道硬化,完成了新农村建设,村容整洁。三是农业特色经济实现长足发展。完成种植冬播马铃薯120亩,完成核桃、花椒等经济林管护面积1200亩,完成高接换优任务2000多株,增加了农民收入;四是困难群体备受关注。通过对困难户进行帮扶,在全村得到了良好反响,带动村干部及富裕群众主动加入到救助困难群众的队伍中。五是党群干群关系进一步密切。县老干局始终把“双联”工作做为一项重点工作常抓不懈。局领导多次带领联户干部到古家沟村调研,和乡村两级深入沟通交流,指导联系村加强党建工作,共同协商谋划村组发展的思路和办法,帮助村委会搞好基础设施建设和院落绿化。同时走访联系农户,倾听他们在发展生产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帮助他们制定增收致富计划,改善生产生活条件。主动发放连心卡;赠送种植养殖实用技术、帮助联系户发展生产,改善生活。干部还经常以电话交流的形式和农户联系,倾听他们的致富意愿,尽心竭力地帮助他们解决生产和生活中的困难和问题。每次入户走访都是干部真心诚意,群众笑脸相迎。“双联”活动为干群之间搭建了“连心桥”,铺开了“致富路”,建立起了和谐融洽的干群关系。
双联行动对村级工作形成了有效促进,对致富带头户、困难户形成了有力支持,得到了群众的欢迎和肯定。
第五篇:五个好村妇代会建设工作调研
五个好村妇代会建设工作调研
近年来,**市妇联根据市委和省妇联的安排部署,始终坚持“党建带妇建,妇建服务党建”的原则,积极探索村级妇女组织建设的新形式、新途径,扎扎实实地开展了“五个好”村妇代会建设活动,真正把妇联基层组织建设成组织健全、覆盖广泛、充满活力、服务高效的群众组织,充分调动了农村妇女参与经济社会建设的积极性,农村基层妇女组织建设呈现出蓬勃生机与活力。
一、活动背景
基层妇女组织是妇联全部工作的基础,是为妇女群众服务的载体和基石。基础牢了根基才会稳;基层强了,才能充满生机和活力。随着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深入,妇联基层组织建设面临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如何围绕大局做好妇女工作、使广大妇女在“三个文明”建设中发挥半边天的作用,如何提高妇代会主任的素质和能力、力争村妇代会主任100%能进两委班子等问题摆在妇联面前。市妇联确定为2012年为“基层组织建设年”,在市县乡三级层层召开代表会、深入农村百村千户调研的基础上,提出了以“班子配备好、工作机制好、队伍建设好、作用发挥好、群众反映好”为内容的村妇代会组织“五个好”建设,活动中注重创新形式,找准载体,突出实效,有力地提升了农村基层妇女组织整体水平,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证。
二、主要做法
(一)以“班子配备好”为基础,依靠“三方力量”,提升村级妇女组织向心力。一是借助“外力”打牢基础。市妇联积极争取各级对村代会建设的重视和支持,与组织部联合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基层妇女组织建设的意见》,要求各级将基层妇女组织整建纳入全市基层组织建设大局,坚持“党建带妇建”,实现了村级妇代会组织和村党组织建设同步安排、同步进行、同步检查。如高唐县作为全省“联村共建”试点县,在村委换届时及时跟进,使村级妇女组织配强配优。二是精选“内力”夯实基础。坚持“四管齐下”和“双向兼职”的原则,培养选拔村级妇女干部:通过内选本村科技带头人、外引返乡女性、下派大中专毕业生、接受分流退休人员四种形式充实到妇代会中;同时实行农村专业协会负责人、女科技特派员、民营企业主双向兼职村妇代会主任,有效改善了基层妇联干部队伍结构。同时对换届后的村妇代会主任实行“三统一”,即:乡妇联统一下文、统一在全乡公布、市妇联统一备案。三是扩展“外力”巩固基础。抓住“村两委”换届有利时机,采取提前介入、宣传发动、公推直选等形式,推动一批有基层经验的村代会主任进入村两委,进一步激发广大农村妇女参政议政的积极性,提升了妇联基层组织的影响力和战斗力。
(二)以“工作机制好”为抓手,强化“三项措施”,提高村级妇女组织的凝聚力。一是建立制度促进规范。以县为单位,统一制作组织工作图版,使妇女组织的性质、任务、职能和基本概况等一目了然,建立完善了学习制度、工作制度、会议制度、培训制度,规范了各项表薄册和“巾帼科技致富”、“邻里帮教”、“家庭教育”等活动记录,使基层妇女工作运转有秩序、行动有规章、管理上水平。二是落实待遇强化管理。市妇联和计生委联合下发文件,推广村妇代会主任兼计生专职干部,落实了每月200-500元的工资,两项工作彼此互补,形成合力,吸引了更多优秀女性充实到基层妇女干部队伍中来,切实提高了村妇代会主任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使妇女干部“有心谋事”、“有劲干事”。三是评先创优提升能力。在村妇代会主任中开展“五带头”活动,即带头学习政策、带头科技致富、带头创建文明、带头帮困扶贫、带头遵纪守法,并定期表彰先进、推广典型,进一步激发妇代会主任干事创业的热情和决心,使基层妇代会工作的规范化程度不断提高。
(三)以“队伍建设好”为重点,抓好“三项教育”,提高村级妇女组织的战斗力。一是抓好学历教育,培养了一批高素质人才。对具有相当初中文化程度的妇代会主任鼓励其参加农函大、农广校等更高层次学习、深造,先后有5665名妇代会主任领到农函大、农广校毕业证书和绿色证书。市妇联曾先后三次组织村妇代会主任进京、进党校进行了创新妇女工作的专题培训。二是抓好普及教育,培养了一批懂经济、善协调、会管理的村级妇女干部。2011年市妇联在市妇女儿童活动中心创办了**市农村妇女函授学校,县、乡妇联依托当地党校等场所建立了分校,以理论学习与生产经营实践相结合的方式,系统地传授当代农村妇女干部必备的知识和技能。各级妇联共举办了2000多期培训班,34万人次接受了培训。三是抓好科技培训,培育了一批科技致富的“领头雁”。市妇联主动联合市委组织部,充分利用现代远程教育网络举办村妇代会主任培训班,从基础产业技术培训向市场、经济、营销、管理等环节延伸,远程教育覆盖面达到98%以上。同时和农村信用社开展了小额贷款业务,帮助村妇代会主任发展项目。
(四)以“作风发挥好”为目标,依托“三个载体”增强村级妇女组织的吸引力。一是以活动吸引即开展各种创建活动,参与精神文明建设。以“美在家庭”、促村容整洁活动为载体,积极倡导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营造和睦、温馨、积极向上的家庭氛围。全市共培树了1000多个巾帼示范村。二是建队伍凝聚即建立巾帼志愿者队伍,壮大基层妇女组织力量。全市共建立村级政策宣传、科技传播、文娱健身、扶贫帮困、绿化美化等各类巾帼文明队
达5000支,做到了活动经常、制度健全。三是靠创建推动即丰富“五好文明家庭”创建活动内涵。广泛开展“五好家庭”、“平安家庭”、“和谐家庭”创建活动,开展“好媳妇”、“好婆婆”、“好家长”、“好儿童”等优秀家庭角色评选,在组织广大妇女参与和谐家庭创建上实现了新跨越。着名劳模张国忠、田洪勋、刘庆安家庭家庭被评为全国平安家庭标兵户。
(五)以“群众反映好”为标准,实现“四个带动”,激活村级妇女组织的生机活力。一是带领群众致富,成为“生产发展”的追求者。大多村妇代会主任有自己的致富项目,并以自身为榜样,带领农村妇女增收致富,逐步发展为“一村一品”或“一村一企”的生产模式,如冠县田马园的樱桃种植现已发展成为全国最大的早熟樱桃生产基地,人均收入增加1万多元;阳谷刘庙的肉食加工、茌平小杨屯的鸭业基地、东昌府刘庄的大蒜加工、临清烟店的轴承加工等,在新农村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中发挥重要作用。二是传播先进文化,成为“乡风文明”的实践者。妇代会主任利用“妇女之家”,通过各种形式及时向广大妇女宣传“两纲”、家庭教育、家政礼仪等知识,组织开展文体活动占领农村文化阵地,活跃了农村妇女生活,促进了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三是追求美创造美,成为“村容整洁”的推行者。村妇代会主任在农村积极开展“美在家庭”、“美化庭院”促村容整洁活动,带领妇女消除生活陋习,追求健康、文明、科学的生活方式,有效地改善了农村村容村貌。四是真情服务妇女,成为妇女姐妹的贴心人。村妇代会主任同广大妇女建立了良好的干群关系,时刻把困难妇女的温暖放在心上,想妇女群众之所想,急妇女群众之所急,千方百计帮助妇女群众生产、生活上的困难,深受广大群众的信赖和拥护。
三、显着成效
(一)基层妇女组织桥梁纽带作用充分发挥。通过“五个好”建设,基层妇女组织得到较大加强,全市90%村妇代会达到“五个好”标准,具有很强的战斗力和感召力。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市委、市政府的工作要求能及时传达到妇女群众中,化为妇女群众的实际行动,妇女组织在引领广大妇女参与“三个文明”建设中充分发挥了桥梁作用。
(二)基层妇女干部综合素质明显提高。通过“五个好”建设,基层妇女组织在领导能力、组织能力、工作方法和解决问题能力上明显提高。全市5654名村妇代会主任100%达到初中以上文化程度,85%获绿色证书或成为女农民技术员、女科技示范户,34%进入村两委,93人任村支部书记或村委主任。
(三)基层妇女工作亮点大量出现。“五个好”建设增强了基层妇女组织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增长了妇女干部抓创新、促发展,抓亮点、出经验的才干。全市农村妇代会积极组织广大妇女投身新农村建设,涌现出省级以上巾帼科技致富能手1500多人、先进妇代会200多个,建立1267个科技示范基地,1000个巾帼示范村,为新农村增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