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在新农村建设中如何培养高素质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女农民的调研报告
关于在新农村建设中如何培养高素质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女农民的调研报告
农村调研报告
*县是农业大县,农村妇女占农村总人口的一半,她们是农村改革和三个文明建设的主力军。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新农村之新,不仅要有新环境、新房舍、新道
路、新设施、新制度、新风貌,而且最核心、最关键还是新农民。没有新农民,新农村就失去了根本和基础。农村妇女的整体素质直接关系到社会主义新农村目标的实现,必须引起我们各级妇联的高度重视。新农村建设离不开妇女的参与、妇女的智慧和妇女的创新,妇女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新农村建设的进程。按照市妇联要求,我们于四月下旬围绕在新农村建设中,如何培养素质高、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女农民的这个课题,对当前农村妇女的素质问题进行了调查研究,并针对目前的现状和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几点举措和思考。
一、农村妇女的基本现状
这次农村妇女基本素质的调查发现,农村妇女在社会进步的影响下,整体素质较前几年有新的发展和变化,突出表现在思想观念、生活方式、参与经济建设的能力等三个方面。
(一)思想观念发生新变化。
随着政治经济领域的改革深化和男女平等基本国策的确立与落实,农村妇女的思想观念也发生了深刻变化,特别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优胜劣汰竞争机制的完善,自身素质对人的生存发展状况起决定作用,这一现象和理念越来越被大部分农村妇女认识和重视,学文化、学科技、学致富,努力提高自身素质,成为当前农村妇女的新时尚。男主外、女主内的传统思想受到了挑战,大部分农村妇女树立了以经济收入奠定家庭地位、证实自身价值的新观念,参与经济建设的愿望空前强烈。调查的100名妇女中,32名妇女愿依靠土地资源从事种植、养殖业,7名妇女愿进城务工经商,43名妇女愿在农闲时节开辟第二条收入渠道。与经济观念变化同步,农村妇女参与改革的热情也空前高涨,参政意识、自主意识不断增强。她们积极关注当前社会变革中的热点问题和与自身利益密切相关的方针政策,经常性看新闻节目的妇女占20,能说出几件国家大事的青壮年妇女占所调查人数的33,认为国家兴衰与自己的命运息息相关的妇女占98。农村妇女的思想境界有了新的提高。
(二)生活方式体现时代新要求。
在经济发展的同时,农村妇女的生活观念与生活方式也悄悄地发生着变化。她们已不满足物质上的富有,转而关注自身的生命健康和精神需求,追求高质量的生活。计划生育政策已经深入人心,少生优生成为农村妇女的共识,仅××镇龙王庙村就有4名妇女自愿放弃二胎指标办了独生子女证。科学教育子女,越来越被更多的农村家庭所认识,78的农村妇女愿不惜投入培养子女成才。农村妇女依法维权的意识比前几年普遍有所提高,67的妇女了解一定的法律知识,她们比较关注那些与自己利益密切相关的诸如土地承包、宅基地划分、费税改革、义务教育等法律法规。农村妇女逐渐向追求文明科学的生活方式方面转变,在吃、穿、住、行方面逐步抛弃了一些旧的生活习惯。近几年,各级妇女组织与有关部门配合,开展了“十星级文明家庭”、“好媳妇”、“好婆婆”创评活动,大部分农村妇女在树立典型、宣传典型的舆论引导下,注重树立自己良好的社会形象。
(三)参与经济建设的能力有新提高。
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农产品科技含量的提高,对农业生产者的要求由过去单纯的体力付出转向思想观念、科技信息、身体素质的综合运用,为妇女参与农村经济提供了更好的机遇和条件。各级妇女组织配合全县农业农村工作的开展,积极举办各类新技术培训班,发展农村妇女经济协作组织,培养各个领域的带头人。农村妇女在学习与实践中,不断提高自身素质,逐步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主力军。几年来全县已有十万名妇女参加了十项新技术培训,213名妇女取得绿色证书,1802名妇女获得农民技术员职称,98的妇女劳动力掌握了2—3门实用技术和1—2门高新技术;被调查的100户家庭中,妇女的经济收入占家庭收入一半的达63、5。全县还涌现出很多大胆闯市场,带领妇女发家致富的女能人。汀流河镇的李述静靠收购牛奶走上了致富路,创办了机械化挤奶中心,带动周边村妇女通过奶牛养殖脱贫致富,05年被唐山市政府授予劳动模范光荣称号。××镇的甜瓜种植女能人李维莹,勇于探索新路子,大胆引进甜瓜新品种,并积极组织全村妇女种植甜瓜,取得了可观的经济收入,被评为唐山市双学双比女能人。海水养殖女能人陈杰依靠自己的聪明才智走出了一条成功的新路子,并被评为全国“双学双比”女能手,唐山市政协委员。
二、农村妇女素质存在的问题
农村妇女作为一个特殊群体,在历史的、现实的多种因素影响下,自身素质与男性相比、与其他女性群体相比,在一些方面发展滞后,一定程度上不适应当今社会的发展需求。
(一)思想解放程度与经济发展形势不适应。
受旧的“三从四德”观念的影响,一部分妇女仍具有依附思想,生活范围局限于家庭之内,满足于温饱的生活,不敢到外面闯闯。有的妇女对周围一部分勇敢尝试并取得成功的女能人非常羡慕,却缩手缩脚,不敢尝试,不从自身素质方面找差距,而是过多地强调
资金、技术、信息、资源等外在因素的不足。从调查的情况看,妇女思想解放的程度呈地域性分布,一些经济强村、产业特色村,妇女的思想在经济拉动、能人带动、舆论推动下得到解放;一些以粮食为主要经济收入的村,妇女的思想也相对保守,在农闲时节,尤其是冬季多是聚在一起做针线活、扯闲话,与当前农村改革、发展的大好形势格格不入。
(二)道德观念与全民道德建设要求不适应。
受市场经济负面因素的影响,农村妇女的社会伦理观念出现逐渐退化的趋势。部分妇女个人主义思想较严重,只看到个人利益,不顾全大局;只看眼前,不顾长远,不利于当前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有些妇女崇尚金钱至上,在处理家庭、邻里关系方面,利重于情,严重影响农村的社会风气。在部分少数农民的意识中依然存在着重男轻女现象,这些都在不通程度上制约着农村经济的进步和发展。
(三)科技文化素质与其担负的责任不适应。
近几年,随着男性劳动力进城务工经商人数的增多,农村妇女逐步成为发展农村经济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农村妇女科技文化素质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左右着农村的经济形势。但部分农村妇女的科技文化素质偏低,不能适应当前提高农产品科技含量、产业化经营方式和高科技营销手段的需要。据调查,农村妇女的学历低,妇女劳动力中,初中以上学历的仅占78。受文化水平制约,妇女掌握科学技术的能力较差,学到2—3门实用技术的妇女,仅限于机械地运用,而不能结合实践经验,进行有效的总结归纳。大部分妇女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都较差。妇女在家庭教育中处于主导地位,但受文化水平和教育经验的制约,大部分农村母亲空有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愿望,在开发孩子智力方面力不从心。
三、创新思路,努力实现农村妇女素质的新突破
如何找准提高农村妇女素质的着力点,如何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实用性及长效性。我们认为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来开拓思路、寻求新径,即明确一个标准、抓好两大重点、寻求三个突破。
(一)明确新型女农民的标准
新型女农民的标准是“思想观念新、文明诚信好、致富技能高、经营能力强”。要按照全国妇联提出的“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要求,增加观念新、讲文明、重参与。
(二)抓好基地建设和妇女培训两大工作重点
1、整合资源,抓好基地建设。
根据市场的需求,按照农家女 基地 市场的生态农业格局,采取多形式、多渠道,引导农村妇女积极参与巾帼科技致富工程,进一步作为推动“双学双比”活动的深入开展。通过发展妇女技能培训基地:一是呼吁政府及各职能部门建立一批,为广大的农村妇女参加正规技能培训提供保障。二是依托各类学校及企业建立一批,充分发挥各类教育和企业的培训资源优势,到乡镇建立技能培训点,开展实用技能培训、定向培训、岗前培训。三是壮大现有妇联技能培训基地的基础上,使其规范化,能够成为“阳关工程”定点培训基地,增强为妇女培训的综合实力和社会影响力。同时,借助各种条件,再发展一批。四是加强与女农民企业家、女能手、女经纪人和返乡务工妇女的联系,建立各类就业技能培训基地、致富项目示范推广基地、创业培训实践基地。
2、围绕妇女需要,切实抓好培训。
农村妇女数量的庞大、分布的广泛和需求的多样性,决定了满足培育新型女农民需求的方式和手段必须根据实际情况,多渠道、多形式、多层次的开展,在实际操作中做到三个结合:
一是要做到培训内容与妇女需求相结合。要开展调研,明确妇女的培训需求,开展分类培训、分层培训,提高妇女培训的参与度。重点开展六类培训,一是开展创业培训,引导妇女发展壮大,提升农村发展内生动力;二是开展务工技能培训,促进妇女转移就业;三是开展种养加实用技术培训,增强妇女发展现代农业的本领;四是开展营销知识培训,帮助妇女掌握现代营销知识和技能,特别是增强网上销售的能力;五是开展基层妇联干部培训,让她们更好地发挥“双带”的作用。六是开展文明教育培训,新型女农民不仅要有新技能,更要有新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这样妇女才能全面参与新农村建设,更好地发挥作用。
二是做到培训形式与妇女实际情况结合。一是重心下移、服务妇女。把培训地点设在乡村,以方便妇女参加培训,降低培训成本。二把课堂讲授与田头指导相结合,把抽象的理论变为具体的技术,使妇女一看就懂,一学就会,学了能用,切实提高培训的实效。三是要培育典型、示范引导,长期以来,农村妇女有很强的从众心理,更容易相信身边人、身边事,用妇女身边的典型来教育妇女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我们要通过各种形式、各种途径来向广大妇女宣传创业典型、致富典型,通过典型户的示范带动,变“要妇女学”为“妇女要学”,提高妇女参与培训的自觉性、主动性。
三是做到培训目的与创业增收相结合。通过开展定单培训、定向培训、致富项目培训及农业新技术培训等,使妇女培训后能直接受益。我们要确立转移也是培训的理念,继续深化劳动力转移工作。一方面,进城务工的妇女通过劳务实践,经历工业文明和城市文明的熏陶,更新了观念,开阔了视野,增长了见识,学会了各种实用技术,具备了在城市创业定居的条件,同时也可带动更多的人外出务工;另一方面,一部分务工妇女还学到了现代企业的经营管理经验,掌握了技术,积累了资金,并返乡创办经济实体,带动了农村二、三产业的发展,为农村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三)开拓思路寻求三个突破
1、实现培训与发证同步进行的突破。
县妇联在开展妇女技能培训的过程中,要加强与农业、劳动、教育等有关部门联合,按照部门要求开展规范培训,使妇女培训后能够达到相关技能标准,拿到社会认可的技能培训证书,增强学员的社会竞争力,也增强妇联培训的吸引力,在此基础上,建立职能部门定点培训基地,不断增强妇联培训的综合实力。
2、实现培训与支农、惠农政策靠拢的突破。
目前,各级党委、政府出台实施了各类农民教育的项目、工程和计划,妇联组织要积极了解政策内容,按照要求组织实施好妇女的教育培训,促进妇女教育培训工作的全面展开。结合劳动部门开展的劳动力转移“阳光工程”,积极对接,加强联络,为农村妇女提高素质争取更多的政策支持。
3、实现培训与城市资源对接的突破。
农村各类资源不足,我们要采取“内引外培”的形式积极寻求与城市资源的对接。在内引方面,要积极与大专院校、科研单位和各类企业加强联系与合作,引进人才、技术和项目,开展妇女的教育培训,同时,有重点的组织妇女参加外出培训,如:科技项目培训、实用技能培训等,带动更多的妇女提高技能和收入。
四、提高妇女的综合素质的新举措
(一)抓好组织建设,完善村级妇联组织
目前,村级班子换届选举基本完成,有大部分女干部没有进入村两委班子。为此,我们在王滩镇八家子村召开了村妇代会主任直选现场观摩会,并以此为契机,将妇代会直选工作在各村全面推开。五月中旬开始,各试点村将陆续进行妇代会直选工作,拟在五月底前全部完成。通过直选公平竞争,使一批年富力强、文化水平高、德高望重的女领导干部脱颖而出,使她们真正成为带领本村妇女发家致富奔小康的女带头人。
(二)加强各项考核、奖励制度。
首先,妇联组织要加强培育新型女农民工作的重视,建立目标考核体系,明确培训任务和要求,加强督促检查,确保任务到村、目标到人。其次,要建立培育新型女农民的激励机制,建议争取一部分专门用于培育新型女农民的专项经费,用于乡、村的妇女培训基地建设和奖励。
(三)输送网络技术,全面提高科学水平
配合农业部九亿公司送科技下乡扶贫工作,在全县开展送网络技术到农村活动。通过免费送电脑,使一些致富女能手掌握网络技术,不断拓宽自己的知识领域,从网上学到新的农村科技知识,把握科技信息,增加种养殖技术的科技含量。通过网络学习、网上交流,掌握信息、开拓视野、更新观念,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和驾驭市场的能力,真正成为有知识、有文化、懂经营、会管理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型女农民。
××县妇联
第二篇:调研报告——培养新型农民
XXX县大学生村干部
专 题 调 研 文 章
培养新型农民 建设社会主义新型农村
XX乡XX村村委助理 李逸梅
(2010年10月28日)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农民是主体,无论从当前还是从长远利益考虑,农民的文化素质、技术能力和思想道德水平的高低,直接决定着新农村建设的兴衰和成败。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对农村改革做出了新的规定,再次凸显了“三农”问题的重要性。事实上,我国近四分之三的人口生活在农村,大多数贫困人群也集中在农村,农民的素质亟待提高。要解决“三农”问题,培养新型农民是关键,只有新型的农民,才能实现发展现代农业,建设新农村的目标。从近期或长远的来看,培养新型农民是具有深远的意义,是一件功在当今,利在千秋的大事。怎样培养社会主义新型农民?针对这个问题,经过走访了XX乡XX村100个农户进行抽样调查,我做了以下的分析研究报告。
一、研究背景
在抽查的100个农户中,有78户以种植为主,无其他加工致富项目,有的想上项目因缺乏资金,农户颇有可望而不可及之感。抽查的100户中只有22户生产经营有点门路,真正有加工项目的只有7户,资产超过10万元的有2户,其他15户都是小手工业加工、小门店,年收入较低。原因:一是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经济实力达不到,没有资本进行生产经营;二是怕风险,“小富即
安”思想在大多数农户中根深蒂固;三是文化水平偏低,接受新事物慢。在抽查的100户有村民472名,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有117人,而这些人大多数都在外上学或出外打工,初中以下文化程度占到70%以上。大部分村民的生产生活思维方式没有从根本上改变,特别是在接受新事物上存有观望等待思想,缺乏开拓创新意识。这些问题如不彻底解决,将会影响到新农村建设发展。
二、为什么要培养新型农民
(一)广大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
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真正实践者和受益者,如果不让农民成为新农村建设的主体,那么新农村建设就很容易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建设好新农村,关键是要调动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引导他们用自己的双手创造美好的家园。因此激发广大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是新农村建设中重要一环。
(二)广大农民的素质直接决定着新农村建设的兴衰成败。从新农村建设实际来看,无论是农业结构调整,还是农民增产增收,无论是社会事业发展,还是基础设施建设,都需要千方百计提高全村农民素质。农民的文化素质、技术能力和思想道德水平,直接决定新农村建设的兴衰,决定新农村建设的成败。而从当前农民的受教育情况看,农村劳动力中,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比例较少,绝大多数是初中甚至小学文化程度。全村一些具有一定文化技能素质的农民常年外出务工经商,留在农村的农民文化技能素质普遍较低。而大批外出的农村劳动力,往往因缺乏就业技能而就业不稳,必须进行引导和职业技能培训。这些情况表明培养新型农民是当前新农村建设最为迫切的要求。
(三)农民自身素质远不能适应新农村建设的需要。
这种不适应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部分农民法律意识淡薄、缺乏道德意识。一些人由于法律意识淡薄而导致犯罪,一些人由于缺乏道德意识而损人利己。因此要从法律、道德两个方面加强农民的公民意识教育,培养其社会主义荣辱观。二是农民缺少现代劳动技能。一方面,留守在农村的农民没有经过专门的现代农业技术培训,而是依靠父辈经验的传授,从事传统的农业生产,而这种生产方式,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很难脱贫致富。另一方面,进城务工的农民也没有经过专业的劳动技能培训,不能从事复杂和技术含量高的劳动,只能从事简单劳动,大部分是脏活、累活、苦活,而报酬却很少。
三、培养什么样的新型农民
建设新农村,什么样的农民才是新型农民,引用全国人大代表王希武同志的一句话就是“懂政策、懂法律、懂科技、懂经营、会管理,除了要有生产创新的技能,还要有开拓市场的眼光,并还要具有良好的文化素养和道德水平。具体地讲,思想、观念、语言和行动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能掌握科学知识,能抓住市场机遇,能创业、会创业,能追求先进文化,这样的人就是新型农民”。
培养新型农民就是要培养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劳动者。“有文化”要求农民能说会写、自立自强、崇尚科学、诚信友爱、知法守法;“懂技术”要求农民具有较高的技能素质,至少要熟练掌握一到多项生产技能和技巧;“会经营”要求农民具有一定的经营和管理能力,能充分利用人、财、物和土地等资源,进行生产并获得较高的经济收益。
四、如何培养新型农民
结合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的实际情况,我认为在新农村建设中培养新型农民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科学规划,将新农民素质培训经常化、制度化和规范化。
农民的教育培训问题是一项系统复杂的庞大工程,时间跨度长、投资大,需要动员全社会的力量共同参与。党委、政府应高度重视这一问题,将其作为振兴农村经济,帮助农民致富的惠民工程。同时,要加大农民教育培训工作的宣传力度,使农民认识其重要性,积极主动地接受教育培训,从而把农民教育培训工作推向制度化、规范化的发展轨道。
(二)抓好农村九年义务教育,从源头上抓好新农民素质教育。
广大农村中小学校是农民学科学、学技术,实现职业转化的前沿阵地,要认真贯彻《义务教育法》,切实保证农村适龄青少年不失学不辍学,绝不能再产生新的文盲、半文盲。为此,我们要努力整合优化现有的农村教育资源,积极改善中小学校的办学条件,努力提高中小学校的教育质量,为农村孩子创造相对公平相对稳定的教育环境,培养造就更多的未来新型农民
(三)加强农村思想政治工作,培养一批具有较高素质的新型农民。
深入开展农村形势和政策教育,引导全区农民崇尚科学,树立先进的思想观念和良好的道德风尚,提倡科学健康的生活方式,使农村形成文明向上的社会风貌。一是针对群众法制观念淡薄的状况,帮助群众增强法制观念。二是针对农民集体主义观念淡薄的状况,深入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使农民
群众正确处理国家、集体、个人三者利益关系,树立农村文明新风。三是针对部分农村党员干部素质偏低的状况,以“创五好、奔小康、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重点,继续深入开展农村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
(四)加强农村公共文化建设,丰富农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一是加强乡村文化设施建设。以乡村为重点,以农户为对象,加强乡村文化设施和文化活动场所建设。开展多种形式的群众文化活动,用丰富多彩的各种群众文化活动倡导农民学文化、学技能,普及先进实用的农业科技知识和卫生保健常识,提高农民思想道德水平和科学文化素质,形成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社会风尚。
(五)充分发挥乡土拔尖人才的带头作用。
乡土拔尖人才都是土生土长的农民,与周边群众有着密切的联系和感情,他们有文化、有威望、有特长,说话做事令周围的农民群众信服。而且他们中的绝大部分是先发展起来的富裕户、示范户,在致富奔小康上走在了前面,是周围农民发展生产的样板,能够带动一片、辐射一面,引领农民走上共同致富的道路。
培养新型农民要紧紧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和任务,以满足农民需求、让农民满意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贴近农民为原则,以先进的思想塑造农民,以丰富的内容服务农民,以生动的形式吸引农民,以便捷的手段方便农民,大规模培养新型农民,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撑。
第三篇:供销社在新农村建设中发挥作用调研报告
根据《**市供销社关于开展在新农村建设中发挥供销合作社重要作用调研工作的通知》要求,我社抽调业务熟悉,具有调研经验的同志,对供销社改革改制工作和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现代农业发展中发挥的重要作用作了认真细致的调研、汇总,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调研范围和对象
1、现存企业:日杂公司
2、退休干部:2人,安置职工2人,享受低保职工2人,下岗后购买供销社门店仍然经营农资、日杂、百货的职工3人。
3、“两社一会”创办中,吸纳为综合服务社的社员及部份协会、专业合作社负责人。
4、开展新农村建设工作的部分村委会及个别农户。
5、目前我社现代流通网络产业协会辐射的部分乡(镇)、村。
6、区社财务、报表、债权、债务、固定资产、有关档案资料。
7、劳动社会保障局查阅供销系统相关人员的医疗保险等情况。
二、区社基本情况
**区供销社机关现有干部职工8人,其中正科1人,副科1人,副主任科员1人,事业推公人员3人,工勤人员1人,合同制工人1人(驾驶员),工资全部纳入财政全额拨款。
三、改革改制情况
我社认真贯彻区人民政府审批的改革方案,“以社有资产退出,职工身份置换,债务不悬空,按照保留牌子,人员分流安置,向个体私营经济转化”的总体思路,于98年开始进行企业改革改制。改革前全系统有12个企业,干部职工597人,根据改革和发展的需要,保留了农资公司和日杂公司两块牌子,其中,日杂公司仍进行经营活动,在区社的指导支持下,将原资产进行改造建设成茶叶市场,管理人员3人。其余基层社、购销店、厂、公司、营业执照全部到工商注销。一次性安置职工192人,内退18人,其它124人(调动、死亡等),支付安置职工补偿金总额192万元,分流职工参加社保192人,医保192人。
四、离休人员情况
离休人数2人,离休人员由区老干局统一管理,医疗费全额报销,退休人员247人,参加医疗保险人数247人,年上交医疗保险费82万元,参加大病医疗保险247人,年上交医疗保险费25万元,247名退休人员向社会化管理过渡,支付社会化管理费用20万元,33名退休党员向社区过渡。社区管理费、社保费、医疗保险费、丧葬抚恤费都按标准要求解决,不存在大的困难和问题。
五、“两社一会”的发展情况
2005年至2007年6月底共发展“两社一会”46个,其中:协会11个,专业合作社2个,综合服务社27个,市场4个,协会带动农户1259户,专业合作社带动农户227户,2007年1—6月份帮助农民实现收入2377万元,综合服务社销售化肥11200吨,日用消费品购销总额35万元,经营总额4084.58万元。
六、农村现代流通服务体系建设情况
1、现状:目前已发展的农资流通网络辐射全区7个乡(镇)20个村,还有3个乡(镇)80个村的农民没有享受到供销社农资流通网络给他们带来的好处。全区共102个村委会,33个市场,其中区级7个,乡级10个,村级16个,有75%的村没有集贸市场。
2、构想:“十一五”期间,新建和改造4个农村集贸市场,新建忙畔街道文伟村集贸市场,改造凤翔街道复合村街、圈内乡宁安街、蚂蚁堆乡蚂蚁堆街集贸市场,建设1个区级农资配送中心,年配送能力1000万元,建设博尚、那招片区,圈内、平村片区,凤翔、忙畔、邦东、马台、南美片区的区域性配送中心。发展100个“两社一会”其中专业合作社15个,综合服务社70个,行业协会15个,结合“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和“四进村”、“五个有”工作的开展,巩固和发展好**区农村现代流通服务体系。
3、政府出台有关扶持政策:从2006年起,“十一五”期间市财政每年给改造和新建一个农村集贸市场建设给予5万元的资金扶持,区政府配套5万元;市政府副市长和市供销社领导对重点市场实行挂钩联系,以确保市场建设按质、按期完成,每年安排10万元资金专项用于配送中心建设,继续安排5万元的化肥储备贴息资金、专项用于配送中心建设,农药仓储设施建设和3万吨化肥储备。
七、参与农业产业化建设情况
**区共发展协会82个,总会员数2396人,其中供销社领办11个,均为农产品行业协会,占协会总数的13%,发展会员1259人,占全区总会员数的52%,其中团体会员22个,农民会员1010个,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会员数227个。创办农产品经纪人协会1个,会员62人,进行农产品经纪人培训一期,培训62人,全区农产品交易总量13003万元,通过供销社服务所占农产品交易比例约为20%。
八、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情况
参与新农村建
第四篇:对农信社在支持新农村建设中的调研报告
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对于长期扎根农村这片热土上的农村信用社来说,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可是从当前现状看,农村信用社在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还存在一些难点问题,因此,必须采取积极有效措施加以解决,使农村信用社在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发挥主力军作用。
一、主要难点
一是农村信用环境没有得到根本改善,部分
企业和个人缺乏信用意识。据调查,现在部分农村信用社农户贷款合同到期自动履约率不足90%,一些企业和农户在借款时说的天花乱缀,左一个承诺,右一个保证,只要钱一借到手,“黄世仁”就成了“杨白劳”,贷款到期后,信贷人员三番五次催收不回来,致使不良贷款前清后增,就拿丰宁农村信用社小额信用贷款为例,5月末,农户小额信用贷款余额为2435万元,其中:农户小额信用贷款不良152万元,占6.2%;还有的贷户采取骗贷、赖贷、逃贷等多种方式,侵蚀和逃废农村信用社债务,极大地挫伤了农村信用社的支农积极性。
二是大量农村资金进城,信用社“一农难支三农”。从丰宁金融机构总体情况看,4月末,全县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238882万元,其中农村信用社78048万元,仅占32.6%,全县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132320万元,其中农村信用社57379万元,占43.4%,而农业贷款则占全县金融机构的90%以上。各商业银行及邮政储蓄以其结算、汇兑方便快捷等优势,吸收了农村大量资金上存,使农村信用社在支持农村建设中,心有余而力不足。
三是农村担保机制建设滞后,一些企业和农户不能获得贷款支持。目前,传统农业对于信贷资金需求越来越小,基本可以自给或通过民间借贷方式解决;而急需贷款支持的农村个体工商户、私营企业、高效农业、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及农产品开发等中小企业,却因缺少抵押、担保等,难以满足贷款条件,不能及时得到贷款支持,制约了农业产业化发展进程。
四是贷款“流动性”,制约支农积极性。贷款流动性、安全性、效益性是农村信用社发放贷款的前提,可是一概地追求“三性”也会是得其反。当前农村信用社贷款四级分类管理办法还没有废止,“一逾两呆”仍是考核信贷管理的重要指标。贷款不允许逾期,发生呆滞要追究责任,使得信贷人员过多地考虑贷款流动性和安全性以及个人利益的得失,在贷款发放中产生了重生产轻生活,重富轻贫的倾向,致使风险大、周期长的农业贷款萎缩。
二、建议
(一)改善农村金融生态环境,维护农村信用社债权。要继续深入开展农村信用工程创建活动,支持培育农村新风尚。要结合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广泛开展诚信光荣、赖债可耻的宣传活动。建立失信企业和农户信息披露机制,对守信户实行优惠信贷支持,培育诚实守信的文明乡风。司法部门要依法加大对逃废金融债务等失信行为的处罚,支持农村信用社运用法律手段保全信贷资产,切实改善农村生态环境。
(二)修筑“截水工程”,让农村资金回流。要建立科学合理的金融支农体系,形成金融支持新农村建设的合力。人民银行要充分发挥货币政策的窗口指导作用,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辖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各商业银行和农村信用社在业务上既要有分工,又要有协作,商业银行和邮政储蓄要把更多的资金投向“三农”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支持农业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形成农村资金回流农村的机制;农村信用社要在改善服务方式和畅通结算渠道的同时,大力吸收农村闲散资金,减少农村资金跑、冒、滴、漏。与此同时,要积极争取人民银行再贷款,扩大支农资金力量,满足农村经济发展的资金需求。
(三)建立多种形式担保机构,扩大抵押担保范围。当前贷款担保难是阻碍中小企业和贫困户借贷的瓶颈。因此,要进一步采取多种有效方式,扶持各类基金组织发展,促成农村成立区域性担保基金组织;要培育和催生各类协会组织,引导成立各类行业协会,借助行业协会的担保机制,为中小企业提供贷款支持。同时,要扩大抵押、担保的范围,在已开办的抵押、担保品种的基础上,积极探索新的抵押、担保方式,开办所有权、仓单等抵押担保品种;要因地制宜制定切实可行的信贷政策,切实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担保难的问题。
(四)积极推进贷款五级分类管理,合理确定贷款期限。农村信用社要积极创造条件,尽快实行贷款五级分类管理,在保证贷款安全性的前提下,根据农业生产周期合理确定贷款期限。同时,农村信用社在制定政策和兑现考核时要充分考虑各种因素,对信贷人员责任心不强、调查不细或违规放贷等原因形成不良贷款的要严格按照有关规定追究责任;对因不可抗力自然灾害形成的不良贷款,要免除信贷人员的责任,消除部分信贷人员的惜贷、恐贷心理,发挥出农村信用社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应有的作用。
第五篇:当涂县村干部队伍现状及村干部在新农村建设中发挥作用情况的调研报告
当涂县村干部队伍现状及村干部在新农村建设中发挥
作用情况的调研报告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要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村干部是党在农村政策方针的执行人,是党和政府联系广大农民群众的桥梁和纽带,是新农村建设的直接组织者、推动者和实践者,在新农村建设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村干部作用发挥的好坏,直接影响党的惠民政策能否有效落实,新农村建设能否有序开展。为全面了解和掌握全县村干部队伍现状,调查和研究村干部在新农村建设中发挥作用情况,在村级换届中选好配强村“两委”班子,探索建立和完善村干部激励保障机制,调动村干部带领农民建设新农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县委组织部村干室于2007年9-10月,采取全面摸排、问卷调查和座谈讨论等方式,对全县村干部队伍现状及村干部在新农村建设中发挥作用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
一、全县村干部队伍现状
截止2007年9月20日,全县共有村“两委”干部1047名,其中党员874名占83.5%;发展能手319名,占30.5%;女干部182名,17.4%;35岁以下的139名,占13.3%,36-45岁的526名,占50.2%,46-55岁的307名,占29.3%,56岁以上的75名,占7.2%;大专文化以上的54名,5.2%,中专(高中)文化的425人,占40.6%,初中文化的503名,占48.0%,小学文化的65人,占6.2%。村党组织委员会成员620名,村委会成员551名,村“两委”交叉任职124人,占11.8%;村党组织书记兼任村委会主任的52人,村级后备干部298名。村干部领办发展项目118个,领办示范基地113个,领办劳务公司55个,领办合作社8个,领办专业协会10个,村干部共结对帮扶农户2741户。村干部报酬每年5000-8000元的311名,占29.7%;8001-10000元的597名,占57.0%;10000元以上的139名,占13.3%。村干部家庭收入1万元以下的86人,占8.2%;1-5万元的855人,占81.7%;6-10万元的93人,占8.9%;10万元以上的13人,占1.2%。
二、当前村干部在新农村建设中发挥作用情况
当涂县紧紧围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这一主题,充分运用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的成功经验,以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和党员干部队伍建设为重点,以农村党的建设“三级联创”活动为载体,以“双培双带”先锋工程为抓手,以改革创新为动力,更新观念、强化功能、改进方法、提高能力,充分发挥村干部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主导作用,激发群众参与新农村建设的热情,全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得到稳步推进。
(一)以科学谋划新农村建设为基本前提,村干部在规划编制中发挥导向作用
新农村建设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涵盖了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等各个方面。全县村干部在新农村建设中十分重视规划编制工作,始终坚持规划先行。在规划编制过程中,村干部充分向群众宣传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意义,反复征求党员群众意见,同时又充分结合当地实际情况,注重发挥导向作用,普遍会同有关部门研究制定一个符合村情实际和群众意愿的新农村建设规划,并有计划有步骤地抓好实施。目前,全县187个村中已有112个村在村干部的主持下会同有关部门制定了新农村建设整体规划。石桥镇各村村干部求真务实,结合村情制定新农村建设规划,将旧村改造与新村建设结合起来,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万济村投入3万多元,规划了一个占地12亩的新村,道路、绿化、供电、供水、下水等基础设施一律由村委会投资建设,计划安排20户孤村独庄的农户自愿迁往新村。起垅村投资10多万元,利用上世纪70年代“集体农庄”规划的新农村展开旧村改造,沿着三排旧村庄铺设了3条长400米的水泥路,所有需新建的住户按村里统一规划的住户规格建设。博望镇三杨村村党总支书记王庆荣带领村“两委”干部经过反复研究,在2006年初制定的《三杨村新农村建设试点综合规划》基础上,又邀请马鞍山市城市设计研究院编制了《三杨村新农村发展规划》,对三杨新农村建设进行了全方位分析,提出了明确思路,反映了村民意愿,对新农村建设起到了积极的指导和推动作用。
(二)以积极推动生产发展为第一要务,村干部在经济发展中发挥统领作用 生产发展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物质基础。全县村干部始终坚持把发展现代农业、繁荣农村经济作为首要任务,千方百计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健全农村市场和农业服务体系。太白镇太仓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王秀凤为了帮助和促进农民增产增收,主动引进水稻种子繁育项目,并在自家的承包地进行示范和推广,全村现已推广种子繁育2500亩,人均增收100余元。同时他还率先推广沼气,促进了农村循环经济的发展。江心乡尚锦村“两委”一班人,积极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实施“一村一品”工程,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建成绿色蔬菜基地,发展特色农业、绿色食品和生态农业。黄池镇福光村党总支带领群众积极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订单农业。帮助村民与黄池食品集团公司、祥泰等酱菜企业签订蔬菜订单100亩,与县连丰棉花种业研究所签订棉花良种面积1000亩。同时,组织近百户农户与黄池食品集团公司签订饲养瘦肉型生猪养殖合同。村民在饲养过程中还可利用猪粪建沼气池,既能作燃料,又能肥沃土地,形成了良性循环。大陇乡霍村水面多,但是农民承包水面由于养殖技术水平落后,养殖效益较差。为提高水面经济效益,该村村“两委”研
究决定聘请水产技术员为科技指导员,开展技术指导和技术服务,推广渔业技术和主导品种,村里免费赠送给科技示范户一份全年《科学养鱼》杂志,免费为养殖户培训水产科学技术。通过组织示范户开展增产增收竞赛活动、“示范户现身说法谈致富”宣传活动、农业科技入户调研活动,让每个农民掌握一项养殖技术,实行健康生态养殖,有效促进水产养殖业的快速健康发展。姑孰镇竹山村村干部,注重引导农民组建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成立草莓种植协会,不断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和农业的产业化水平。
(三)以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为重要核心,村干部在促进农民增收中发挥带动作用
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目标,就必须建立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加快农民增收步伐。全县村干部始终坚持带头致富,带领群众共同致富,深入推进“双培双带”先锋工程,着力培植和扶持农村致富能手,在促进农民增收中充分发挥双向带动作用,极大地激发了农民参与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全县村干部领办发展项目118个,领办示范基地113个,领办合作社8个,领办专业协会10个,培育示范户1067户,示范基地233个,培训发展能手2393人,带动农户17034户,村干部共结对帮扶农户2741户。村干部领办劳务服务公司55个,组织开展就业引导和技能培训工作,切实保障外出务工农民的权益。免费开展各类技能培训4期165人,举办引导性培训120期6000多人。通过多种渠道共组织转移农村劳动力8210人,其中就近就地转移6190人。护河镇园艺村委会主任储令桐带领果农创建 “果满园”品牌鲜桃,使鲜桃的销售价格由原先的1.4元/公斤上升到2元/公斤,显著提升了群众的经济效益。乌溪镇七房村“两委”一班人,采取“强户帮大户、大户带散户”的方式,通过蟹苗培育先进技术的发展能手,广泛开展结对帮扶活动,蟹苗培育面积达1800亩,占全村总耕地面积的78%,蟹苗实现销售收入1800万元,占全村总收入的72%,农民人均收入6380元,其中从蟹苗中得到的收入5104元,占农民人均收入81%,大大促进了农民增收。
(四)以倡导健康文明的新风尚为主要内容,村干部在精神文明建设中发挥引领作用
村容整洁是乡风文明的载体,乡风文明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灵魂,是农村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全县村干部始终坚持以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为主线,以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为目标,在广大农民中大力弘扬爱国主义和改革创新精神,积极开展和睦家庭、和谐村组创建活动。普及科学知识,引导农民崇尚科学,倡导文明新风。湖阳乡镇庵村村领导班子成员向全村群众承诺,带头婚丧嫁娶不得大操大办、不赌博、不参与迷信活
动,带头移风易俗。通过印发《村规民约》和《十星级文明户、“五好家庭”评选标准》到各户,引导广大村民争做“四有”新人;举办“十星级文明户”、“五好家庭”、“好婆婆、好媳妇”等一些村民喜闻乐见的活动,大大调动了村民参与文明村建设的积极性。丹阳镇丹东村村干部带头普及电脑知识,积极推进信息进村。姑孰镇黄山村组织农村社区村民组建当涂民歌队,开设农民书屋,农民群众业余文化生活不断丰富。年陡乡公元村地处矿乡结合部,村干部积极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妥善处理各种矛盾,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创造安定祥和的社会环境。
(五)以深入推进基层民主政治建设为重要抓手,村干部在促进社会和谐中发挥组织作用
管理民主是新农村建设的政治保证,是推动新农村建设全面协调发展的重要保障。全县村干部始终坚持健全村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机制,坚持和完善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保障农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和监督权。新市镇各村组织由村民代表选举工作负责任、德高望重、身体健康、办事公道的3—5人组成卫生委员会,主要负责监督、巡查本村的环境卫生工作、宣传精神文明知识、为环境建设提出合理化建议、入户作思想工作等。博望镇三杨、联村、丹阳镇丹东、塘南镇塘南、乌溪镇七房等村,由村委会通过召开村民大会,从德高望重、组织协调能力强、热心公益事业、办事公道的村民中公开推选产生新农村建设理事会,汇集民智,反映社情民意,在参与规划、筹资兴业、管理事务、调处矛盾、倡导文明新风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塘南镇边湖村村级财务管理混乱,党员群众意见较大。2006年,村党支部第一书记管毓骅进村入户开展走访,积极清理村级财务,完善村务公开内容,真正接受群众监督。在今年抗旱工作中,带领村两委干部积极组织群众开展生产自救,服务群众,凝聚人心,进一步密切了干群关系。广大村干部在不断扩大基层民主的同时,还认真落实好弱势群体的救助工作。每年元旦、春节和七一期间,都组织开展互帮互助活动,慰问和帮助生活困难群众,努力形成和谐社会人人有责、和谐社会人人共享的局面。
三、村干部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及村干部在新农村建设中进一步发挥作用的制约因素及原因
全县村干部队伍状况及村干部在新农村建设中发挥作用情况总体上是好的,绝大多数村干部认真履行职责,带头贯彻落实党和国家在农村的各项路线、方针和政策,默默奉献,勤奋工作,积极带领群众发展生产、发家致富,成为新农村建设的组织者和实践者。但调研也反映出,村干部队伍自身建设及客观条件和工
作环境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当前影响村干部在新农村建设中进一步发挥作用的制约因素主要表现在:
(一)主观因素
1、结构不优。目前全县村干部队伍存在“三偏”现象:年龄偏大、文化偏低、女性偏少。全县1047名村干部中35岁以下的139名,仅占13.3%;初中及以下文化的568名,占了54.3%;女干部182名,只占17.4%;年龄老化、文化偏低、女性偏少等现象现在村干部队伍中比较突出,制约了村干部在新农村建设中发挥作用的整体功能。
2、能力不强。大多数村干部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强,存在“等、靠、要”的思想,在工作中往往凭经验,指导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时显得心有余而力不足,在经济快速发展中出现的新问题、新矛盾面前束手无策,不能适应新形势、新任务、新挑战的需要,无法真正承担起指导农村经济发展和带头人的作用。
3、活力不足。由于部分村党组织没有注意发展年纪轻、素质好、“双带”能力强的党员,没有及时培养“想干事、能干事”的后备干部。全县187个村,村级后备干部只有298名,平均每个村不足2人,导致村级班子出现“后继乏人”的现象。有的村甚至3-5届班子都没有新进人选,势必造成了村“两委”班子一潭死水,缺乏生机和活力。
4、理解不透。有的村干部对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往往理解不准确、认识不到位、贯彻不全面,村干部在带领群众发展经济、建设新农村的过程中,有的简单片面地将“新农村建设”认为是“新村”建设,划一块地、造几座新房子,就是建设新农村。因此就导致了急功近利、急于求成的心态,将项目资金、工作精力过多地投放到新村建设示范点搞新村建设。结果往往是劳命伤财、适得其反,新农村建设成效不理想、上级不认可、群众不满意。
(二)客观因素
1、工资待遇不高。近年村干部待遇虽有所提高,但与经济发展速度和村干部工作任务相比还是偏低。上面千条线,下边一根针。村干部“官位”不大,工作量却不少。由于农民的认知水平和接受能力参差不齐,部分村干部在工作中难免会吃亏受气,甚至会松劲泄气。2006年全县村干部年报酬1万元以上的只有139名,仅占13.3%,绝大多数村干部的年报酬不足1万元。同时在村级集体收入逐渐萎缩的情况下,造成工作经费难保障、公益事业难开展的“两难”局面,影响了干群关系,制约了村干部带领群众建设新农村的积极性。
2、激励机制不优。现行的选拔用人机制制约了优秀村主要干部的提拔使用,村干部认为“干好干坏一个样”、“干多干少一个样”,致使村干部工作处于“应付、被动”状态,工作缺乏主动性和创造性,热情不高,干劲不足。
3、建设资金不足。建设新农村,既要扶持群众发展生产,又要进行基础设施建设,都需要大量的资金。绝大多数村集体经济较为薄弱,维持正常运转已很勉强,甚至有部分村还有较为沉重的债务无法化解,不可能有大量资金投入到新农村建设中来,资金不足已成为制约村干部带领群众建设新农村的一个难题。
4、工作环境不好。新农村建设单纯依靠几个村干部累垮身子、喊破嗓子也搞不好。只有农民主动参与新农村建设,成为新农村建设源源不断的力量源泉,才能保证新农村建设顺利健康发展。但是当前农村农民大多文化程度偏低,思想观念落后保守,长期养成了乱堆粪土、乱倒垃圾、乱泼污水、不讲究卫生等成规陋习。部分农民个人利益之上、集体观念淡薄、对公益事业漠不关心。同时有的村宗族、宗派势力猖獗,农村封建迷信、赌博现象较为普遍,这些都成为制约村干部带领农民建设新农村的又一难题。
之所以出现了一些制约村干部在新农村建设中发挥作用的制约因素,概括起来主要体现在“四个不适应”上:
1、村干部队伍整体素质不适应当前农村新形势。全县村干部中大专文化以上的54名,仅占5.2%;发展能手319名,只占30.5%;家庭收入10万元以上的只有19人,仅占1.8%。村干部人才队伍年龄老化、发展能力偏弱;由于并村等因素,有的村“两委”班子关系不协调,工作合力不强,直接削弱了村干部队伍的生机和活力,导致部分村级班子凝聚力和吸引力不强,加上城乡差距加大、外出务工收入的增长导致农村实用人才不断外流,造成村级干部队伍选人难,建设新农村的主体后备力量严重不足,村干部在新农村建设中的带头和示范作用不能得到充分体现。
2、村干部工作方式不适应当前农村新形势。随着农村政治、经济、社会结构的深刻变革,新农村建设进程的不断推进,农村党员群众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和现实需求都发生了深刻变化,传统的农村工作方式已不适应农村新形势的不断发展。一是执政能力弱化。少数村干部领导水平不高,组织引导作用不强,村务管理不够民主,党组织核心作用不突出,村级班子战斗力不强,农村基层组织执政能力出现弱化现象。二是工作创新不够。工作上习惯于传统的思维模式和工作套路,习惯于按上级指示想事,按行政命令办事,不善于动脑筋、想点子,找信息、跑路子,对新形势下如何带领农民致富、建设新农村的办法不多。三是服务意识不强。少数村干部不适应税费改革后农村工作的新局面,工作中没有实现由管理型向服务型的转变,服务群众的意识不强。四是“双带”能力不高。部分村干部观念陈旧、思想保守,带头发展经济的意识不足,带头建设新农村的能力不强,不能很好地起到示范带动作用。五是工作信心不足。由于村级规模调整过
程中,部分村级债务没有得到及时化解,农村基础设施相对落后,集体经济发展缓慢,村干部缺乏带领群众脱贫致富、建设新农村的信心。
3、村干部管理措施不适应当前农村新形势。村干部教育管理不能适应农村新形势的不断变化,管理手段相对滞后,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不相符合。一是村干部教育管理的形式单
一、内容缺乏针对性和吸引力。二是对一些态度不端正、作风不扎实的村干部,上级组织除了批评教育,缺乏行之有效的约束措施。三是“村两委”换届选举难规范。由于少数村的宗族、宗派势力的干预,选民难以集中参加选举,拉票、贿选等现象,导致很难选出真正德才兼备、能够一心一意带领群众建设新农村的村干部。四是村民委员会成员是村民民主直选产生的,任何组织、个人都不能免去其职务,而启动罢免程序非常困难。同时村民委员会是村民自治组织,乡镇只是指导其工作,难以实施严格的管理,导致村民委员会成员没有工作压力,事业心和责任心不强。
4、村干部激励保障机制不适应当前农村新形势。截止2006年,村干部报酬每年1万元以下的908人,占村干部总数的86.7%。村干部家庭收入6万元以上的106人,占9.1%。由此可见,大多数村干部创家业、创事业的热情和干劲不高,家庭不是很富裕。从目前来看,大多数村干部认为“养老金”交纳的标准过低,村干部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与一般村民没有区别,能够报销的医药费用太少。少数村干部认为国家三令五申不准拖欠农民工工资,但是有的村干部工资还不能够及时兑现,村干部的报酬得不到保障,没有在经济上解决村干部的后顾之忧。同时村干部考核机制也不完善。很多乡镇未对村干部的德能勤绩廉进行专门的考核,仅以对村的考核作为村干部考核的一个依据,年终评先评优时,也是乡镇领导根据平时掌握的情况和村工作情况进行评定,与村干部的实际情况还有脱节的地方,没有很好地与群众的意愿、干部本身努力等方面结合,造成考核缺乏公正性和客观性;对于考核优秀的村主要干部,也没有进步提升的空间,在政治没有奔头,挫伤了村干部的工作积极性。
四、加强村干部队伍建设、促进村干部进一步在新农村建设中发挥作用的建议
1、加快发展农村经济,不断提升村干部执政能力。农村的经济社会发展离不开村干部,农村社会的稳定离不开村干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离不开村干部,他们的作用发挥好坏直接影响着党在农村的方针、政策能否得到落实,关系着群众的切身利益能否得到保障。通过建立和完善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农村经济发展的长效机制,积极推进村干部工作职能的转变,加快发展农村经济,不断壮大集体经济,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强化组织管理、教育引导和服务协调功能,在符合农民意愿、带给农民实惠、得到农民拥护的基础上,引导农民走向共同富裕。
充分发挥和调动群众的主体作用,并带领群众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同时针对新农村建设示范村、贫困村、后进村、重点管理村的不同情况,对不同类型村的干部进行分类管理,强化分类指导,抓好村干部队伍的先进性建设。
2、抓好建章立制工作,不断提高村干部管理水平。按照村干部规范化管理的要求,在坚持和完善村“两委”工作规则、村务公开民主管理等各项制度的基础上,建立健全各项制度作为村干部规范化管理的重要保障。坚持“小学教”活动制度,每年年初在全县村干部中开展一次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重大方针、政策为主要内容的学习教育活动。规范村干部任免报告制度,村党组织书记由县委组织部和乡镇党委共同管理,对村党组织书记的调整,必须事先报告县委组织部,经同意批复后方可任免。完善村级后备干部培养制度,每个村保持有3-5名后备干部。村后备干部人选一般按照村“两委”的任期每三年调整一次,也可根据实际工作需要进行调整。完善民主生活会制度,村“两委”每年年底召开一次民主生活会,村党组织书记每半年要与村干部集中开展一次谈心活动。坚持村干部离任审计制度,村主要干部在其任期届满、离职或免去职务时,要进行审计。经审计有违纪行为的,视其性质和情节给予严肃处理,违法的移送司法机关进行查处。建立读书日制度。每月28日为全县村干部读书日,由乡镇干部到所包的村组织村组干部集体学习;每月5日为村党组织书记读书日,以乡镇为单位组织集中学习。同时对村干部学习和执行党纪政纪条规情况进行考核,以考促学。注重针对一个时期出现的一些突出问题及时开展专题教育,强化村干部廉洁从政意识,不断提高村干部规范化管理的水平,逐步探索新时期村干部教育管理的新方法、新途径,促进村干部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
3、精心指导村级换届,切实选好配强村“两委”班子。选准一个人,带活一个村;选准一班人,致富一方百姓。村级换届选举是选好干部配强班子的有利契机,是搞好换届选举的一个重要手段。从提名候选人到正式候选人的确定,自始至终都要坚持以硬性条件为基准,辅助以对不宜提名为候选人的有关条款逐一审查,诸如:计划生育、违法违纪、伦理道德、损公肥私、拉帮结派、宗族势力、滋事生非、威胁要挟、行贿受贿、物品利诱等。凡是违反辅佐条款之一的均不得提名为初步候选人,更不能确定为正式候选人。真正坚持“用好的作风选作风好的人”,建议组织县人大、纪检、组织、民政、计生、公安、司法等部门联合现场办公,对照候选人的条件,采用流水作业的形式对各村上报的候选人进行仔细的资格甄别,每个部门签署审核意见后反馈给基层,真正把政治素质高、群众基础好、创业能力强、能够带领群众建设好新农村的优秀人员选进村“两委”班子,不断优化村干部队伍结构,有效提高村干部的整体素质。同时建立后备干部选拨、培养机制,采取群众举荐与村干部推荐相结合的方式,选拔、储备一批作风正、能力强的后备干部,为村级换届准备充裕的人才资源,解决后继乏人的问题。
4、深化“素质提升”工程,不断加强村干部队伍建设。鼓励和引导村干部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及时总结推广基层创造的好做法和新经验,使村干部工作不断适应新形势、符合新需要、迈上新台阶。坚持不懈地开展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和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加强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引导村干部增强对群众的感情和对工作的激情。对村干部进行学历教育和技术培训,逐步提高他们的政治理论水平,提高知识水平和业务能力,提高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把村干部推向新农村建设的大潮,让他们在改革、开放、发展中提高本领、增长才干。通过大力实施以“提升文化层次、提升创业技能、提升服务本领”为内容的农村党员干部“素质提升”工程和以“增加总量、提高能力、改善结构”为目标的“新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工程”,结合培育新型农民,着力从思想政治、实用技术和就业技能等方面加大对农村实用人才的培训力度,继续培育和造就一批思想观念新、生产技能好、懂经营会管理、辐射能力强的村干部示范户。同时结合“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通过鼓励和支持村干部参加学历教育、公开选聘村干部等方式,切实提升村干部队伍素质,为新农村建设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持和组织保障。
5、健全完善激励保障机制,不断营造村干部干事创业的良好氛围。认真研究制定全县村干部补贴统筹发放实施办法,探索建立和完善包括项目扶持、考核奖惩、典型宣传、社会荣誉、政治待遇等多种形式的村干部激励保障机制。建立健全村干部奖勤罚懒的考核机制,完善与农村实际情况相适应的考核评比办法,减少程序,硬化措施,并综合运用考核结果,发挥考核对村干部的激励作用。对表现突出的村干部进行及时奖励,不但从物资上重奖,精神和政治上也要予以相应的配套。注重从优秀的农村致富能手党员干部中特别是“五个好”村党组织书记中选拔乡镇党政领导班子成员,对村干部录用为国家公务员或事业单位人员在时间、程序、条件等方面进行明确,建立长效机制,成为村干部的动力和吸引优秀年轻干部的一种有效手段,让村干部在政治上能够不断追求进步。同时注意树立一批先进典型,采取编发简报、拍摄专题片、举办专题报告会的形式,大力宣传新农村建设中的先进村干部事迹,营造村干部带领群众建设新农村的良好氛围,建立和完善村干部在带领群众建设新农村中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的激励保障机制。
6、改进农村工作思路,不断推进村级工作的创新。紧紧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按照“创新机制、丰富载体、夯实基础、重点突破”的工作思路,通过在深入开展“三级联创”活动中全面推行“双向承诺”制,增强创建工作的针对
性和实效性;深化“双培双带”先锋工程 “百千万”行动计划,打造帮带利益共同体;结合新农村建设不断改进无职党员设岗定责和流动党员“双向带动”活动内容;实施“一村一品”,发挥村干部的主导作用,带领群众发展特色产业;依托“村企共建”,发挥村干部的桥梁和纽带作用;注意培育农村经纪人,并调动“新农村建设理事会”的作用,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新农村建设。同时通过鼓励、引导村干部领办发展项目、专业协会、合作社和村级劳务公司,不断丰富村干部在新农村建设中发挥作用的有效载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