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写乡情散文
回家
一丝似有若无的草香在潮湿的雨雾里氤氲开来,我闭上眼睛,身体渐渐地缩小成六、七岁的娃娃,撒着欢儿,向梦了千百次的地方奔去……
院儿门是铁的,漆成银白色,比我高出许多。我使劲踮着脚,才够得着那锈成黑色的门插。“吱呀”一声门开了,我站在了通往屋门的石板路上。
“我回来了。”
小
院儿静悄悄的,只有偶尔路过的风吹得墙边那棵沙果树“沙沙”地响。一切都还是老样子,似乎什么都没变。
鹅们都来到圈门口,伸着脖子,用眼睛问我:回来了?我点头,转过身,面向屋门。
屋门开着,阳光把脚伸向屋里,屋地上留下了斑斑驳驳的脚印,映出了放在那里的灰白色铝锅、黑红色的碗橱,还有一口好大的炉灶,静静地、静静地飘出白色的香气。
石板路好长啊!我迈开脚,向屋里跑去。
阳光下,姥姥走出来了。我停在她面前,仰着头看她满是皱纹的脸,还是那么瘦,还是那么慈祥。她拍拍我的头,用她粗糙的、满是老茧的手轻轻地拉起我,问我:“孩子,你回来了?”
是的,我回来了。
梦了千百次的地方,今天终于回来了,梦了千百次的亲人,今天终于见到了。千言万语一开口竟都是无声,只能说:“我回来了。”
姥姥无语,只低着头宽容又慈爱地看着我,然后慢慢地领着我进屋。
屋里真亮,姥爷坐在洒满阳光的火炕边听着收音机,靠北墙的大立柜幽幽地散发着淡淡的木香,一切还是那么自然,那么安逸……
绕过屋子东面的小路,姥姥带我来到后园,园子不大,却种了好些样蔬菜,绿了满眼。
院墙边一排高高大大的甜秆,张着大大的叶片站在那,是姥爷特意为我们种的。它们脚下是一簇簇的甜甜秧。我松开姥姥的手,钻到秧里,拨开叶子,看到了一串串紫的发黑的“灯笼”。我用两个小小的手指,小心翼翼地摘了几串,放在嘴里,甜的,还是那个味儿……
姥姥重新拉着我回到院子里,暖暖的阳光照着我们,远处的小山泛着淡青色湿润着姥姥家的七月,我的幸福,泪涌如泉……
睁开眼,所有的一切都离我远去,尘世的喧嚣纷扰而来。我张开手,一颗如黑珍珠般璀璨的甜甜赫然呈现,它莹莹地泛着光。
一滴泪,顺着我的眼角慢慢地、慢慢地落下。
潮湿的雨雾中,有一丝青草香……
第二篇:乡情散文写作指导
乡情散文写作指导
类别:高中语文 编号: 【教学目标】
1、了解乡情散文写作的基本方法。
2、养成观察乡土生活细节、挖掘童年美好生活的习惯。
3、从熟悉的乡村生活中选取作文素材。
4、培养热爱故土的情怀,提升关注人生、关注社会的能力。【教学重难点】
如何从熟悉的乡村生活中选取作文素材。【教学方法】
讨论·交流·合作·探究 【教学设计意图】
农村生活天广地阔,乡村素材取之不竭。农村的学生与城市的学生相比,在写作上,他们有着城市的学生所无法模仿的姿态、生活沉淀,这就是农村学生的优势。要想在高考考场上脱颖而出,作为土生土长的农村学生最好挖掘乡土资源,表达浓浓的乡情!通过本节课的教学,让学生学会从熟悉的乡村生活中选取作文素材,掌握乡情散文写作的基本方法,从而扬长避短,在高考作文中胜出。【教学过程】
一、导入教学内容:教师设问、学生讨论
1、高考作文要过哪些“关”?
学生讨论后明确:(1)审题关;(2)立意关;(3)选材关;(4)结构关;(5)语言关。今天我们重点讲“过选材关”!
2、考场作文表达的情感有哪些?
学生讨论后明确:(1)亲情;(2)友情;(3)师生情;(4)乡情;(5)爱国情。
3、你擅长表达哪种“情感”?
要想在高考考场上脱颖而出,要讲究点技法——作为土生土长的农村孩子最好挖掘乡土资源,表达浓浓的乡情!
二、考场作文为什么要从熟悉的乡村生活中选取作文素材?
1、学生讨论交流;
2、教师明确:(1)名家如是说:
①苏童:我写的所有的东西,都是我十八岁以前的记忆。②莫言:写了一辈子,没写完一个乡村!
③毕飞宇:我写完了《玉米》和《平原》两部长篇,才觉得自己对得起自己的故乡和童年。
④刘亮程:我没有天堂,只有故土!
(2)对于农村孩子来说,山区的孩子,那是山的儿女;海边的孩子,那是海的后人!大山与大海,古往今来,孕育着多少可歌可泣的故事?又包含着多少世事沧桑的真理?所谓遍地荒草年复一年荣枯了谁的心境?东荡西荡的风孕育了谁的性情?谁在一声虫鸣里醒来,一声狗吠中睡去?乡村生活中有写不尽的故事,有唱不完的歌!
(3)农村的孩子与城市的孩子相比,在写作上,他有着城市的孩子 所无法模仿的姿态、生活沉淀。城市缺少尘土,不用常拍打衣袖,但手却不能闲着,要时时摸摸口袋里的钱在不在;城市街道固然宽阔,但属于每一个人的路却窄得可怜。
农村生活天广地阔,乡村素材取之不竭
三、夺魁之作赏析——《生活不在别处》(本文系江苏省第七届“中学生与社会”高中组第一名获奖作品,见学案)
1、学生分组讨论、交流本文特色。
2、评委专家点评本文:
物象——灵动的载体
文章的高下,说到底是见识的高下。生活不在别处,是一个哲学色彩很浓的命题,不是很容易把握。对于生活,我们习惯于走马观花,习惯于遗忘,要么在平淡的生活中迷失了自我,要么在斑斓的浮华世界里“把生活弄丢了”,这确实是很多人的生存状态。但让一个中学生思考并回答这个问题,有点勉为其难。如何把持自己,如何确立自己在这个世界的存在感?小作者以有限的生活阅历,在很短的参赛时间里,如此准确地把握命题要义,举重若轻地演绎出自己广博的见识和丰富的人文情怀,不禁令人感佩!
值得玩味的还有,小作者在写作过程中对形象感的追求和对物象的选择非常精当,对银杏叶书签的描写,生动、细微,有着十分特殊而重要的意义。银杏叶书签既构成了行文的线索,又是文章情感的灵动载体,巧妙地传达了自己独到的生活感悟,自然清新,犹如贯穿万里长空的一道彩虹,给人以丰富的哲理思考和艺术享受。文章最终在 众多的高手中脱颖而出,成为一等奖的第一名,既可喜可贺,也是实至名归。
3、感想:家乡的山川草木、风土人情和血浓于水的亲情,连同那关于故土的传说,都是我们成长的精神滋养,都是我们的“根”。不论你走到哪里,村庄仍然坚守着灵魂深处那安详的信仰,如一片深邃的森林一样永远带着岁月风尘的微笑。
四、欣赏《乡村的瓦》《乡村的风》《故乡的芦苇》《姥姥的端午》四篇美文(见学案),探究下面三个问题,掌握乡情散文写作的基本方法。
1、从文章选材内容上来看,有哪些共同点?对你有何启发?
学生讨论、交流、合作、探究后明确: 都有一个具体而细微的意象作为情感的载体。
意象作为一种表意性的艺术形象,在中国诗论中屡见不鲜。而在学生乡情散文中,“意象”作为一种造境的手段,也应该被广泛运用。所以,有的同学也写乡土作文,可是收效并不好,为什么?原因是他的切口太大,选择的意象太大,不具备代表性,写农村题材的东西,大多需要由实到虚,而800字的作文,如果选择一个村子,那不是文学的眼神。
乡土类的散文,其意象的选择十分灵活,可以是乡间的风、雨,可以是乡间的歌谣、风俗,可以是美的东西,也可以是被毁坏的东西„„大到一条河流,小到一块瓦砾、一根稻草,它们的背后,都可能承载着一个故事,一种深沉的情感。一砖一瓦都有爱,一枝一叶总关情。你的生活中有没有一个类似的意象?
2、几篇文章在表现手法上有哪些鲜明特色? 学生讨论、交流、合作、探究后明确:(1)采用记叙和抒情相结合。(2)以小见大。(3)虚实结合。
3、体会画线句子的表达特色,对你写此类散文有什么样的启发? 学生讨论、交流、合作、探究后明确:
(1)写作时,要尽可能地让语言生动,形象,让意象丰满而动人。句式上,可以长短句结合,语言隽永而饱含真情。
(2)要注意细节描写,但也要注意详略结合,慎用对话的叙述形式。叙述与抒情要有机结合。
(3)适当加一点情境的渲染,用想象添加一点色彩、声音、气味。
五、乡情散文常见的情感(学生讨论、交流)
1、疼痛:《乡村的瓦》
2、怀念:《姥姥的端午》
3、礼赞:《故乡的芦苇》
六、阅读同班同学陶梦梦的《温暖》(见学案)一文,探讨我们今天所讲的乡情类散文的选材、结构与语言技巧,在这篇文章里,都有哪些体现?你从中获得哪些启发?
1、学生讨论:
2、教师点评:
在钢筋水泥浇铸的冰冷的城市生活中,人与人之间交往越来越少,即便住在对面,老死不相往来的现象屡见不鲜。鉴于对这一现象的观察、忧虑,陶梦梦同学不禁感怀起小时候在农村的快乐时光。在作者笔下,有“在外婆的平车上打着滚、吃着桑葚”的惬意,有“扛着大扫帚满场奔跑捉蜻蜓”的快活,有“让伙伴去偷自己家园子里的东西”的天真„„一个个场景真真切切,一个个画面仿佛就在读者面前,生活气息浓郁。讴歌了农家的温暖和数不尽的快乐时光。特别是结尾“我依然会回到这里,因为这才是我的家,给我温暖的地方”可谓画龙点睛,深化了主题。
亲情、乡情永远是我们的精神甘露和情感家园。只有她们才能够滋润我们的心田,滋养我们的生命,引起读者的情感共鸣。期盼写真实生活、道由衷心声、充满探索精神的文章不断出现!
回忆和想象,是写作的一对翅膀。衷心希望同学们张开回忆和想象的翅膀,精心选材,认真构思,在高考前打磨出几篇得意的乡情类散文!
七、学以致用
城市和乡村都是我们的栖居空间,城市生活和乡村生活都是平凡的生活,当我们从平凡的生活中回望时,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感触和期望。
请你以“感受乡村”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立意自定,除诗歌外体裁不限。
附:学案
乡情散文写作指导导学案
班级 姓名
【教学目标】
1、了解乡情散文写作的基本方法。
2、养成观察乡土生活细节、挖掘童年美好生活的习惯。
3、从熟悉的乡村生活中选取作文素材。
4、培养热爱故土的情怀,提升关注人生、关注社会的能力。
【夺魁之作】赏析
生活不在别处 曹小曼
门前有棵银杏树,矮得可笑。可到了吐叶时却从未落后过,在微风中“呼啦呼啦”地反显得更得意些,甚至更招摇些。
偶尔心血来潮,我会极热心地凑上前去听它那么浅吟低唱一番,有时也会极耐心地挑几片,笨手笨脚地一阵刷洗后,煞有介事地题上几句。但这些确实是心血来潮而已,我几乎从来都不记得在银杏低唱时自己又做了哪些美丽的构想,那些自题的书签我都写了些什么,都被我塞到哪本书里去了。
直到前几天,为了找些材料,重拾冰心老人的《繁星》,一枚小小的银杏叶书签悠然落地。我望着躺在地上的银杏叶,上面小心翼翼写上的字迹依稀可辨。不觉有些好笑,怎么,难道自己有时候真的这么幼稚吗?
我弯腰想捡起它,不想时间太久,那叶片竟脆脆地在我指尖上碎了!真的就在那一瞬间,心里的某些东西都那么无遮无拦地配发了。我像疯了一样,跑到镜子前自言自语„„
我的生活,请真真切切地告诉我,你在哪里?
我从来都不能算是一个心思细腻的女孩,我习惯于遗忘,习惯于走马观花式的生活,习惯于像做银杏书签一样心血来潮,现在好了,我把“生活”弄丢了。
又是一个雨天,我撑伞走出家门,准备到村子里去转转,或许会有收获,毕竟,这是我的村庄。
我的村庄老了,当我像现在这样终于记得思考我的生活之所在时,她已然在时光的沉默中为自己做了一件荒草材料的披肩,而一直 以来,我将自己对她的忽视看成是理所当然。我茫然地转着我花伞,远方的小学、近处的河、绿油油的麦田、屋檐边湿漉漉的炊烟,都在濛濛细雨中和着我那老槐树的轻歌融入我的小河,我的雨引着河,我的河载着雨,飘得太远,那么难回头„„哈!生活生活,它可不就在这里么?
还记得在河边捶衣的母亲说过:“丫儿啊,过日子不就这样吗!”
我的生活就在这生养我的村庄里呀!奶奶常穿的蓝布褂,爷爷常吸的老烟斗,爸爸钓鱼时常坐的老树根,妈妈卖豆腐时常挑的扁担,还有我常敲槐花儿的槐树,它们全在这里,无一缺席。我兴奋得想叫,想跳,想闹,我找到生活啦!它不在别处,它就在这村庄里,并将一直在我心里。
冷静下来想想,不光是我一个人生活在我脚下的土地上,在我内心里,其实所有人都拥有一个自己的生活之所在,这个所在不是在别处,正是我们那真实的心灵。
我常看到一些老人在冬天里围坐在某个墙根下或某个小土坡向阳背风的一面,说着哪家小子腊月里迎亲,哪家姑娘找了好人家,又有哪村的一个老人老去了,再接着说说自己对人生、对生死的怕或不怕。他们所有人都在享受阳光,就像臣子跪受浩荡的皇恩一样因有功而心安理得,因圣洁而虔诚。他们要离开了,这时便会夸张地拍拍屁股上的灰尘或偶尔粘上的稻草。每每看到这些我都很感动。你看他们安静而踏实的神态与言谈,那是真真切切地认定了自己的生活就在此啊!他们常谈死亡,常谈疾病,红白喜事一并拿来在这土坯上、屋檐下、阳光里齐整地排排、晒晒,晒干了揣进怀里暖心,晒香了点进烟袋像老牛一样反刍。死谁不怕呢?但历经沧桑的老人已如温厚的大地。生是生活的现在,死却是远不是生活的终结,生活不在别处,它就在门前的两亩地里。他们不是诗人,但一切在他们眼里都被诗化;他们不是哲人,但有些问题,他们懂!
我常想起银杏书签,它破碎的经脉如今如同扎人的玻璃碎片一样植入我心。痛啊!想我的村庄时会痛,想我村庄的老人时也会痛。痛彻心扉时会分明感觉到心头结起泪痂,留下伤疤,不敢去碰,于是就不再多想生活,甚至想就这样大大咧咧地傻笑下去,其实也不错。但显然这是不可能的,毕竟生活不在这消极遁世里。那天我破天荒地,极细心地用纸包起那枚银杏叶书签的碎屑,心中不停地默念:注意注意,千万不能让生活这样还未及抓住便碎掉。阿达尔切夫说过:“生活如同一根燃烧的火柴,当你四处巡视确定自己的位置时,它已经燃完了。”
真庆幸自己终于明白过来,应该不迟。生活在哪里?生活不在别处,就这里,心口的疤痕,痛痛的还在。(注:本文系江苏省第七届“中学生与社会”高中组第一名获奖作品)【评一评】
【美文欣赏】
阅读下面四篇例文,回答文后三个问题。
例文一: 乡村的瓦 文/冯 杰
乡村的瓦大都呈蓝色,那种蓝不是天蓝也不是海蓝,是近似土蓝;我们乡下有个词说得准确--“瓦蓝”。这个词属于瓦的专利。
在我的印象里,瓦是童年的底片,能冲洗出乡村旧事。瓦更像是乡村房子披在身上的一面带羽的蓑衣,在苍茫乡村没有开始也没有结束的雨的清气里漂浮。若在雨日来临时刻,瓦会更显出自己独到的神韵与魅力。雨来了,那一颗颗大雨珠子,落在片片房屋的羽毛上,胆子大的会跳起,多情的会悄悄滋润到瓦缝;最后才开始从这面蓑衣上滑落,从屋脊上,再过渡到屋檐。浩浩荡荡穿越雨瓦的通道,下去,回归大地,从而完成一方方瓦存在的全部意义。
瓦有对称之美,任何人看到乡村的瓦,都会想到一个成语,叫“鳞次栉比”,如观黄河的鱼鳞与母亲的梳篦。瓦在骨子里是集体主义者,它们总是紧紧地扣着,肩并肩,再冻再冷也不松手。在冬天它们能感到彼此的体温,像肌肤相亲的爱人,贴得密不透风,正团结在月亮缓缓上升的乡村里。
当瓦还没有走上屋顶,生命里的“籍贯”一栏早就填上了,是两个粗拙的字,叫“乡村”,像一个孩子或者老人用颤巍巍的笔所写。是的,瓦更是一种对乡村的坚守。在瓦的记忆里,所有的飞鸟都是浪子与过客,都是浮云与苍狗。
籍贯属于乡村的瓦有一天走进城市,它晕头转向,无所事事,毫无用途。城市里的幻影夜色与镭射霓虹拒绝它。有一片瓦迷路了。它被开往城市里的一辆大卡车用来垫上面的器物,最后被拉向城市,当它完成自己的使命时又被远远地抛弃在公路边。城市人就爱过河拆桥,瓦看看身上“籍贯”一栏,早已被风的手擦模糊了。
瓦上的风景只有一种,那就是“瓦松”,我们那里叫“蓝瓦精”。这称呼多气派啊!那些一棵棵站在瓦上的小小生灵,因为听风观雨的缘故,已经一位位聪明成精了。且慢,它们还是“乡间郎中”呢。乡村药谱如是说:瓦松,又名天蓬草、瓦莲草、向天草,清热解毒。我 9 小时候得过恶性疟疾,久不见愈,姥姥就从旧屋顶上采到几棵瓦松,炖汁连服,止住了。
小时候我常在梦里想到,那些瓦松站在我外祖母的屋脊上,跷着脚丫,在我不知不觉的夜半时刻,正一颗颗摘星呢。那一柄北斗七星的长勺低低地垂落下来,一如在汲瓦松上一颗颗透清的露珠。终于,一不小心,有两颗最大的掉下来,缓缓地,落在我的眼角。
当我的灵魂有一天回归大地,就请瓦在上面扣上小小的一方,有你瓦的余温,还有你瓦的纹络。这一方故乡的小房子,泥与水组合的小房子,草气上飘摇的小房子,你罩着我。像谁夜半耳语:
“睡吧,孩子。这叫归乡。”
例文二: 乡村的风 文/许俊文
风是乡村的魂。它不喜欢老是待在一个地方,到处游荡着,时南时北,忽东忽西的。它走到哪里,哪里就能感觉到乡村的呼吸。
每次从城里回到老家豆村,第一个迎接我的便是风。我们虽然好多年没见面了,但它一点儿也不生分,先是用顽皮的小手,把我服服帖帖的头发拨弄乱,再在我干净的皮鞋和西服上,随意撒些尘土与细碎的草屑。要是春天,风就像一只摇头摆尾的小花狗,当我刚从汽车上走下来,视觉还没来得及舒展开,它就从我的身上嗅出了豆村的气味,亲亲热热地扑过来,伸出温软的小舌头,一下一下舔我的手与脚踝,你赶也赶不走。如果是秋天,风里便有了果实发酵的味道,那幽微的醇意,好像一个去镇上打酒的孩子,不小心把酒洒了一路,惹人隐隐地有些陶醉。
因为风的缘故,乡村里许多平常得不能再平常的事物,便有了某种诗意。你瞧,那晚风中的炊烟,怎么看都像是一幅悬腕挥就的狂草,云烟乱舞,该虚的地方虚,该实的地方实,那是我们在绢和纸上无法做到的,可谓真正的“天书”了。莲荡也是。一阵风吹过去,一阵风又吹过来,满荡田田的莲叶便乱了。然而,乱是乱了,但却乱出了味道。究竟是什么味道呢?我也说不清。看来这世界上的许多事情,就像这风中的“乱荷”,有一种不触动情欲的美,大美。你可以观,可以赏,但你却没有风的能耐,把好端端的东西破坏了,还居然翻出新意。还有秋风中的那些树木,原本蓊蓊郁郁的,可是经不住风的手轻轻地摇晃,三摇两摇的,就只剩下一副骨骼了。还是古人高明,他们面对这样的凋零景象,只用“删繁就简三秋树”七个字,就把很复杂的意思表达出来。随着黄叶随风飘逝,树上那些平时看不见的鸟巢,一个一个都露了出来,远远看去,恰似一个个黑色的音符挂在枝柯上„„
说到风,我想起了一件事,有一年我从豆村带回一棵小枣树,栽 在城里自家的庭院中,栽树之前我是下足了底肥的,可是几年过去了,并没有见它有多少长进。我很纳闷,就问父亲是什么原因。父亲看了看周围的环境,给出两个字:缺风。对,缺风。生长在乡村的树可不是这样的。你千万不要以为风是可有可无的东西,其实它是树和庄稼的神灵。一棵得风的树,就如同一个人得了机遇,东风来了摇一摇,西风来了晃一晃,每摇晃一次,它的根就往泥土深处扎一扎,晃着晃着,一棵树就在风中长高长粗了。父亲把这种现象叫作“得风水”。记得豆村牛鼻凹里有一棵歪脖子黄栌,据说已经很有些岁数了,可就是长不大,村里有人想把它砍下做犁弓,父亲制止道,这棵树虽然长得不是地方,但只要树头能从这凹里蹿出来,一旦招了风,不愁它不成材。后来那棵黄栌居然有了出头之日,风吹着呼呼地往上蹿,一年一个样,一年又一个样,如今它已经有合抱粗了,成了我们豆村的一个标志。这大概就是神奇的风使然吧。当然神奇的还有我的父亲,尽管岁月的风已经把他的头发吹白了,腰吹弯了,甚至连牙齿也吹脱落了,在风中踽踽而行时,须拄一枝拐杖,然而他能够从飘忽不定的风里悟出一点“道”,想必也该知足了。
乡村里的许多事物,小至一片浮萍,一株草,大到一棵树,一座山,都与风息息相关。春风归来遍地绿,它们不得不绿;秋风君临千叶黄,它们不得不黄。在这回黄转绿的变幻之中,永远不老的似乎只有土地,只有风。一拔又一拔的风,吹了几千年,几万年,它吹走了许多东西,又吹来了许多东西。庄稼在风中拔节,驴马在风中友情,鸟雀在风中飞翔,蟋蟀在风中浅唱低吟„„
倘若没有风,这个世界多么沉寂!
例文三: 故乡的芦花
文/李笙清
在滩涂上看芦花,是一件很惬意的事情。那种骑着牛背走在湖堤上看一望无垠的芦花的感觉,至今仍然令人回味无穷。柳笛声中,那大片大片茂密的芦苇迎风招展,雪一样的芦花便如旗帜般潮涌浪卷;宁静中,仿佛有涛声隐约,忍不住牧牛进入那片芦苇花海,任由苇絮芦花轻拂脸颊,然后折一根长长的芦苇顶在头上,自己就俨然成了芦苇王子。
如今滩涂上的苇林稀了,那种飘雪的壮观景象我是难以找到了,但是一蓬一蓬的芦苇依然顽强地生长在那些肥沃的滩涂上、河床边,它们惊人的生命力,来自于那深深下扎的芦根;当芦花谢了,芦苇枯萎,那些吮吸着水乡乳汁的芦根,却已在孕育着新的生命。
我常常将芦花看作是水乡的女人,她们是我的祖母和母亲,还有更多系着围裙下河下湖的女人。水乡的湖从来不曾干涸。每到涨潮时节,纵横交错的河床满了,水会漫过岸边的芦苇,一路流淌,直到扎 进湖里。而到了枯水季节,湖水会经过一孔孔涵闸,给这些河道注入生命之水,也滋润着河道两边丛生的芦苇。
芦苇拔节的季节,正是麦地出苗的时候,这时候的水乡是清闲的,河边往往是最热闹的地方。男人们会光着膀子修理渔具,将那些终年漂在水上的船抬到岸上,晒干后,顶着日头,一遍遍地给船体上桐油。织网是女人的活计,树阴下,那些穿花似的巧手忽上忽下,令人眼花缭乱。一级一级的石板台阶,一个一个的水埠头,女人的嬉闹声里,常常掺杂着汉子粗粗的嗓门,泥土一样朴实。间或有水鸟扑愣愣地从岸边的芦苇丛中飞出,引起一串更响亮的笑声。当此起彼伏的棒槌声渐渐停息下来,女人们会就着河水洗发,会将清清的水面当作妆镜,欣赏一番自己的容颜,一朵红云会腾上脸来。
当湖风温暖地沿着苇荡穿行的日子,芦花开始出穗,男人们开始下湖忙活。这时候的女人也忙碌起来,她们像莲花一样开放在近湖和堰塘里,一个个小小的木桶,一根根细长的竹篙,让女人们融入到一片诗意之中。草帽下,那些淌着汗水的脸,总是笑意嫣然,挥手间,沾满菱角叶。在我的水乡,采菱一般是女人的专利,说笑之间,她们的纤纤十指飞快地摘着水面上的菱角,熟练得就像在做纳鞋底一样的针线活,不一会儿。木桶就满了,女人们将木桶划到岸边,麻利地用筐篓装好,然后舀干木桶里的水,又轻盈地划进菱花丛中。一趟趟下来,岸边的菱角成了小山,女人的衣服开始湿透,会显出好看的曲线。偶尔有汉子心疼婆娘,也划着木桶采菱,他们笨拙的姿势往往引来女人的笑声,有时木桶翻了,男人和菱角一起滑落到水里,这时候,女人的笑声会更加恣意。
芦苇长得更高的时候,芦花开始在风中怒放,秋风中,那银白如絮的芦花飘逸柔情。男人们开始频繁地出湖,而女人们的扁舟会像蜜蜂一样轻灵地穿行在荷叶林中。那些莲花凋谢的荷杆上,已挂满熟透的莲蓬。每当扁舟划过,女人唇边的渔歌,夹杂着莲蓬与荷梗断裂的脆响,这时候的女人,就像迎风飘拂的芦花一样美丽动人。
和家乡众多的女人一样,母亲的那双勤劳的手,除了摘菱采莲和忙她那永远也做不完的针线活外,还会用芦苇编织很多东西。夕阳下,母亲坐在院子里。用锋利的篾刀将芦苇去皮,劈成篾条,编织成苇帘、苇席、苇篮和苇篓等用品,连圈养鸭子的篱笆和菜地的栅栏都是用一 根根的芦苇夹成。有时候坐在小凳上,看着母亲那双灵巧的手上下翻飞,每每出神。
等到我上中学时,一个外地商人在当地办起苇编厂,那些取之不尽的芦苇被水乡的女人编成果篮、笔筒等精关的工艺品,竞成了一项创收的渠道。再后来,镇上办起了造纸厂,芦苇被大量收购,水乡的芦苇面积开始减少,那种芦花如海的景象不多见了。如今,祖母早已过世,母亲也已不再是当年的采莲女,但家乡的芦花仍然一年又一年地花开花谢,牵动着我的一抹乡愁,一抹遥远的记忆。让我再一次徜徉在芦苇花海,走进那种难得的宁静淡泊之中。
例文四: 姥姥的端午 文/王 瀛
①十余年前的五月,姥姥忙碌完生命里最后一个端午,便匆匆离去。
②此后每自清明夜始,随着金银花的细碎步声,临近粽香五月,便有姥姥的絮语叮咛,踱着疲惫的小脚,轻轻推门,轻轻走近,拾起床边垂落的被角,为我一掩再掩。
③物质极度贫瘠的岁月,端午,在童年的期盼中,总是姗姗来迟。等待中长大的日子,不知何时,青苇已隔夜盈尺。端午,似一株凌虚而至的瓦楞草,无声无息落在老家的瓦房上,就在某个清晨,姥姥推醒了还在熟睡中的我们,她说,粽子熟了。烧了一夜的灶火已渐燃渐熄,大锅里还咕嘟嘟冒着些微的水泡,粽香漫过那口大锅的四周,弥漫在农家小院上空,萦绕在孩子渴望的小嘴边,飘荡在蹦跳的童歌里。
④端午粽香,萦绕岁岁年年童谣,我们在姥姥精心赶制的一个又一个端午之后长高。姥姥一双操劳的枯手,渐渐托不住昔日蹒跚的娃儿们,当小弟也站在她身后,声渐雄浑之时,姥姥缓身回望,却已一笑白头。
⑤姥姥的端午,从老家搬到城里,仍旧初始味道。而安逸清闲的市民生活,狭窄的蜗居,使姥姥呆呆地坐在门前,想念乡间,想念宽敞的农家小院,鸡鸣犬吠,想念清晨趟着两腿露珠,一双巧手侍弄过的黄瓜架、葡萄秧,想念老槐树阴下,几位老邻絮絮陈年旧话,农谚桑麻。姥姥似乎在那一年忽然苍老。
⑥最后的端午,姥姥依旧忙碌,她似乎始终是这个节日大会的主持人,任何人都可以忽略和忘记这个日子,唯她不能。我们从各自的家里奔来吃粽子的时候,还丝毫没有感觉到姥姥的端午,将在这里停留。只记得姥姥唠叨了许多,关于谁该谈朋友了,谁该快点结婚了,别让姥姥这么等着。大家听着,都没有在意。
⑦端午后几日,姥姥在一个深夜忽然丢下大堆未了的心事,匆匆撒手而去,我守在她床边仅仅一步之遥,却空着两手没留下老人家只 言片语。
⑧次年端午,凝重在无限哀思里,大家小心翼翼躲闪着,似乎稍不留意会不慎碰落太多的哀伤。谈话间,说到童年,那苇塘、蛙鸣、老家的土炕、邻家小孩憨态可掬的猫头小布鞋„„小弟忽然一句“一到端午,就想起姥姥来。”大家顿住了,都不说话,大弟站到阳台,低头点起一支烟,妈妈肩头抽动,不知谁的眼泪叮咚掉在米盆里,落在一只只秀气的青粽上„„姥姥赐我农家巧手,包粽的“工艺”代代相传,粽香飘进以后的日子。
⑨端午,翠绿与寂静,蒹葭苍苍的古韵,带着一春濡湿的水气,简淡、玄远。芦丛摇曳、薄雾轻裳,青衣姗姗,不禁想起眉清目秀,淡妆行走在阡陌上的秀丽村姑,初见有股矜持的冷,一身素衣隔岸浅笑低吟,柔骨而就、甜而不腻,那种感觉在常久的凝睇里埋藏,永远都蛰伏在心灵深处不会消失。
⑩娴静的汨罗江,从远古走来,走近几千年光阴。姥姥的端午永远是其中一尺鲜洁的水,涤荡着我生命的五月,走过多少年,芬芳多少年。探究题:
1、从文章选材内容上来看,有哪些共同点?对你有何启发?
2、几篇文章在表现手法上有哪些鲜明特色?
3、体会画线句子的表达特色,对你写此类散文有什么样的启发?
【同班同学作文】
温 暖 陶梦梦
西沉的红日把缕缕落寞的桔红涂满天际,夕阳下,沧桑古老的小道上,充满着迷离的格调。便是这条小道引领我走出村庄,又指引我回到了家乡。
当别的农家孩子都已经与父母一起踏进田里,我仍然在外婆的平车上打着滚、吃着桑葚。每次采桑叶喂蚕我都跟着外婆去,忙碌的大人总会一遍又一遍地捧着满满的果子塞过来。夕阳下,古老的平车上,一个胖胖的女孩嘴里塞满紫黑紫黑的桑葚,嘴里腮边都涂的紫红,旁边的芦苇地不时传来悠扬的笛声,一只美丽的蝴蝶飞过,吻了吻我的脸颊,在空中划出一道美丽的弧线。
那时我的面前总会出现漫天的红蜻蜓,扑打着透明的如帆的翼,我扛着大扫帚满场奔跑。大场上时不时地跳出堆堆麦杆或地瓜的藤叶。那些久置不用的碾磙总是孤独地躲在草垛旁远远眺望。跑累了,满头大汗地躺在柔软的麦杆堆上,躲藏着,不让大人找到,直到看到烟囱里远远地起了灰色,便偷偷溜回了正要发火的大人的视线,一溜烟跑到草锅边寻找美味佳肴。
每每在锅下的烟灰里摸出一两个烤红薯或者多多少少的烧花生,便趁大人们不注意先拿出来吃,即使没有熟透也吃得津津有味。现在回想起来仍然觉得很温暖。毕竟我们都回不去了,城市的繁华将我们套牢,平凡的琐事将我们缠绕。然后我们却忘记了最初的美好,或许只有平淡才给我们最难忘的温暖。
风日里长大的孩子,触目为青山绿水,眸子清亮如水晶,朴实而又单纯。那时的我们常常结伙跑到大家的菜园子里,就像《社戏》中写的那样,偷人家的黄瓜、小西红柿或者甜瓜,也会让伙伴去偷自己家园子里的东西,似乎偷来的东西总是要比正大光明拿来的要美味的多,吃完了还不忘把“贼赃”偷偷扔到河里或者埋到地里,窃喜着,然后满足地离开。
女孩子们还会在春天结伴到麦田边、坡地里挖荠菜。荠菜星星般点缀在家乡的土地上,柔软的土地给农家人的饭桌上添了一道美味佳肴。正如诗中写的那样“城中桃李满芬芳,春到村头荠菜香”。荠菜确实给农家的生活带来了很多乐趣和温暖。现在,我依然想挎着篮子,抓着铁铲,去一望无际的麦田寻找荠菜,寻找我那似乎丢失的温暖。
空气中弥漫着阳光的味道,照在身上暖暖的。我知道,农家的温暖依然深深烙在我的身上,因为那里有我数不尽的童年和快乐。
我知道,我依然是村庄的,我只能是村庄的,我不过是村头那一缕吹散了的炊烟哟!当繁花落尽,繁华落尽的时候,我依然会回到这里,因为这才是我的家,给我温暖的地方。(本文发表于《语文周报》)【思考】点评这篇文章,思考其在选材、结构、表现手法上与上面四篇散文有哪些相同之处?从中获得哪些启发?
【学以致用】 作文:城市和乡村都是我们的栖居空间,城市生活和乡村生活都是平凡的生活,当我们从平凡的生活中回望时,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感触和期望。
请你以“感受乡村”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立意自定,除诗歌外体裁不限。
第三篇:悠悠醋香,浓浓乡情散文
我的故乡陕西省武功县古称有邰国,这里是炎帝后裔姜姓封地、农业始祖后稷故里,这里有一个历史悠久的陈醋之乡——长宁古镇,千百年来陈醋以它的纯真味道伴着有邰儿女度过了漫长岁月。悠悠醋香,也伴随着我度过了艰苦的童年、酸涩的中年和甜蜜的老年。
我的幼年时代适值祖国刚刚解放,百废待兴,加之自然灾害不断,正处于一穷二白贫穷落后的时期。在我幼年的记忆中,好像从来就没有吃过一顿饱饭。一年四季总以粗粮玉米瓜菜充饥,上顿下顿都是包谷珍子和玉米搅团,很难吃上几天面食。那时候,我们姊妹8人,每天都像嗷嗷待哺的小鸟,向母亲寻觅吃食。在那个非常困难的时期,精明能干的母亲总是粗粮细作精心烹调,想方设法做好每一餐粗茶淡饭,尽可能让一家人填饱肚子,吃出一个好味道来。
为了增强食欲,母亲常常自己酿造食醋。她在坑头放上一个瓦瓮,里边装了多半瓮煮熟了的玉米、高梁、大麦、麸皮等杂粮,中间挖成一个空心放上麯子,再捂上二十一天后,等打开瓮盖后,一股酸溜溜、甜滋滋的香味便扑鼻而来,土法酿成的食醋像一条酱红色的细线,淋了个鉢满盆满,整间屋子芳香四溢。让我记忆犹新的是,每当端起白洁如玉的玉米搅团时,一股清香甘咧的醋香味就会迎面扑来,让我顿时食欲大振,我会狼吞虎咽,把一大碗搅团一扫而光。
母亲做的酸醋,味道纯正,香味浓郁,时常会给东家分一点,西家送一碗,街坊邻居赞不绝口。当人问起时,母亲就会告诉大家,这酿醋的手艺是从长宁镇的小姨家那里学来的。
提起长宁醋,那可真是历史悠久、远近闻名。秦统一六国,在咸阳以西百十里的地方驻军设城,以拱卫京都长久安宁,此地遂取名长宁,就是现在的长宁公社驻地。长宁作为兵家必争重镇,将士杀敌靠的是酒量、豪气与胆略,官家便在这里“办烧坊,酿烧酒,资军需”。酿酒后的酒渣,被附近的老百姓收集起来存进缸里,十天半月后竟然香味扑鼻,酸香液体滴入饭食中,竟然让人胃口大开、饭量陡增。随后这里的百姓就用酿酒的工艺在自己家里酿成了调味的佐料,这就是2000多年前长宁人酿制的土醋。据说,在长宁公社镇南村一座古墓室里墙上还有依稀可辨的酿醋画面,画上一个人扶缸,一人用盆接醋,这可能就是唐代人做醋的场景。那时,长宁不论穷家小富都掌握了酿醋手艺,家庭作坊比比皆是,长宁醋已经远近闻名,并被送入宫中御用。长宁食醋不但能增加食欲,还有止泻治感冒的作用。相传,女皇武则天龙体欠安,常常腹胀气滞,不思饮食,御医们想尽办法也未能奏效,后来,有一道士进献了长宁陈醋,女皇吃后胃口大开龙体转安,从此,御膳时总要放上一壶醋,以开胃解酒。
“吃饭调上长宁醋,味道就是不一样。”在幼年时代,是家乡的食醋伴随我度过了那一段令人难以忘怀的艰苦年月。
后来,我参军到了部队。在巴蜀军营中摸爬滚打苦苦锤炼,严酷的军事训练对我们这些农村兵来说倒也罢了,但是南方地域的饮食生活,实在让我们这些北方人有点吃不消。长年累月的糙米饭常令北方士兵望而生畏,实在嘴馋了,偶尔泡个病号混上一顿面条,也是盐咸醋寡的,让人不敢恭维,要想吃上一碗酸香可口的面条,那简直就成了一种奢望。好不容易捱过了三年南方军旅生涯,当探亲回到故里时,我一口气美美地咥了两大碗宽如裤带的酸汤面,随后,探亲访友走东家过西家,乡亲们总会以独具武功特色的旗花面来热情招待,其中长宁醋那特有的芳香酸味,让我回味无穷。探亲归队时,我特意捎上一壶长宁醋,用它烹制的面食酸味柔和、回味绵长,让全连战友们啧啧称道,所剩不多的长宁陈醋还被厨师送给了团部机关灶,大厨做出的面条与往大不相同了,风味独具一格,也让机关的参谋干事们赞不绝口。
这个时期,长宁供销社已经开始酿醋了。至此,每当探亲归队时,虽然经济并不宽裕,我总会带上用玉米换来的家乡长宁醋,作为土特产与战友们分享。在军营中,我为故乡的食醋文化而骄傲。长宁醋与我如影相随,走过了艰涩的青年时代。
后来,我转业回到了故乡,首站就分到了长宁派出所工作,零距离接触了长宁古镇的食醋文化。这里的父老乡亲们对长宁陈年老醋十分钟情引以为豪,下乡用餐时,乡亲们总会告诉我:“咱长宁醋酸甜可口,多吃一点醋是有好处的,你可甭小看这酸醋,它酸中有柔、清香沁人,是上好的调味品,富含多种氨基酸,胜过价值很高的营养品呢!”
我自幼胃就不好,十几年的军旅生涯,饥一餐饱一顿,使我的慢性胃炎愈加严重,一度稍有溃疡,甚至影响了工作。长宁镇南村的姨夫是个乡医,他就开导我:“你要适当多吃一点醋,陈醋性温味酸苦,具有开胃养肝、散瘀止血、镇痛解毒、杀菌强身等功效。醋能增进食欲、开脾健胃,还具有减肥保健作用,用好了就是一剂良方妙药!”遵照姨夫的教导,我就有意识地增加长宁陈醋的食用量,并注意改善生活习惯和加强体格锻炼,后来多年的慢性胃炎竟然奇迹般治愈了,我真的对长宁醋刮目相看了。家中食用的陈醋,我一直都在长宁采购,几十年来乐此不疲。
近30年来,乘着改革开放的强劲东风,长宁这个古老的醋乡相继办起了几十家酿醋作坊。随着群众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食用陈醋的质量要求也越来越高,长宁陈醋以它纯真的本色,默默地滋润着有邰故国的父老乡亲们,成为每家每户日常生活必需品。
去年4月,当我陪同西乡文联的朋友们来到长宁醋乡宏森醋业公司采风时,望着那一幢幢拔地而起的现代化酿醋厂房,聆听了宏森醋业法人代表选护先生一番慷慨激昂的演讲,亲口喝上一口宏森醋业的酸醋饮品,我对长宁陈醋的前景和未来就充满了无限的希望!
宏森醋业继承了具有几千年历史的长宁醋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酿醋工艺进行了史无前例的重大革命,突破了陈旧的固态酿醋发酵技术,采用封缸液态发酵,把“零”添加的纯粮通过现代化技术手段转化成糖,随即由糖转化成酒,最后再转化成为香醋,整个工期长达130多天。这种全自动酿造的封缸陈醋,色泽光亮,香味四溢,口感纯正,口味醇厚,酸香浓郁,沁人心脾,逾夏不腐,愈放愈醇,愈醇愈香,实为中华香醋中之极品!
这几年,经过宏森醋业人的不懈努力,武功县的长宁醋以它“色亮味鲜,酸涩冽香”的良好品质,打进西安,走出三秦,名扬天下,远销海外。
悠悠陈醋更香,浓浓乡情更深。在我即将步入老年之际,想到推陈出新再生后的长宁陈醋能够为世人增福添寿,我不由得心潮澎湃、感慨万千,我为故乡经久不衰的长宁陈醋而倍感自豪和骄傲!
第四篇:最浓是乡情优美散文
暑假回家,下了火车转乘到市里的公交,再转到我们村子的城乡客车。一路享受空调带来的愉快心情瞬间变成被热气扑面导致的皱眉。一个人坐在靠窗的位置,热气扑面的同时闻到车内拥挤的“老乡”身上散发的汗臭,当一个老奶奶挨着我坐下并不是扭动而蹭到我的胳膊时,心情变得无比糟糕。
车厢里很吵,乡下人喜欢大声说话,而且这辆城乡客车路过的村子也就是来来回回那么些个,若你健谈,几句话下来总能在对方的亲戚或朋友中找到自己认识的人。我无意攀谈,但手机没电,无聊之下也只好对着车厢内环视。目光迎上过道对面的一个叔叔,没来得及躲开目光他便笑了起来。他这一笑,我怎么也没法继续臭着脸。于是也朝他笑笑算是礼貌。没想到这一笑周围的人倒都看到了,他旁边一个比他稍大些的叔叔操着地地道道的方言问我是不是上学回家。我还没来得及搭话旁边的奶奶接过去:“一看娃就是城里人,你看看穿得多干净。”被奶奶一说红了脸,大家的兴致反而更高了。就在我用和叔叔一样地道的方言回答老奶奶我是农村娃子的时候,前面的小男孩回脸叫姐姐,递给我一个大大的杏。我推脱着不要,他红着脸说妈妈那还有很多,妈妈叫他送的。我顺着他指的方向,看见一张明朗的笑脸。汽车启动的时候,心情也朝最明媚的方向行驶。风从路边繁茂的树林穿过,是城市里没有的凉。
下车时,由于行李箱把手坏掉,在过道里走的很慢。司机并没有催促,售票员走过来帮我扛下去,关车门的时候嘱咐要我小心别让箱子轱辘划着脚。我停在路边,忽然感到鼻子泛酸。那些我不认识的人啊!
由于手机关机妈妈并不确定我几点到也就没来接我,由于还有一小段路,而且“土路”根本没办法拉箱子,于是我打算把东西拿出来,单独拎箱子。刚蹲下去,听见有人叫我。抬脸看见扛木锹的大舅(并没有亲戚,村里会按辈份称呼),问明我缘由后,放下木锹扛起箱子就走。我跟在后面问他怎么一眼看出剪成短发的我,他笑得快要支撑不住箱子:“认不出来?我才半年没见你,我可是看了你个精丫头20多年啊。”我也跟着他笑,笑着笑着就想哭。前两天在学校很多同学擦肩而过,叫住他们时听见惊呼:“老天,你咋理成短发了,没认出来呢。”
一路遇见好几个同村的人,不免停下来说话。大舅倒是常常见他们,便在前面走。等我回家时他已经放下箱子从后面一条路去麦场打麦子了。妈妈怪我麻烦别人,我还没反驳,后院大爷便拎着篮子走过来。说是给我摘了油桃,不是很多,尝尝鲜。可是倒出来,塞了满满的一大蔬菜盆。爸爸在旁边叹气:“你大爷光叨叨给你摘桃已经不知道多少遍了,这下应该全摘下来了,我去山上放羊时并没见那几棵桃树结多少。现在都还不熟啊~”在家里住了两天,家里一直有人来玩,都是邻居,再远一点就是邻居的邻居。要不就是说几句话就走,要不就是捧一些杏子放下就走。大奶奶居然送来了鸡蛋,在我妈妈极力推脱时竟发了火:“我给俺备备吃的,你一边去。你说她在外边上学能吃到咱家里的草鸡蛋吗?”
时间很快就过去,况且又在被爱包围的情况下。我走的时候还有人来玩,我看着长大的世伟已经快读幼儿园了,他说:“大姑,我长大了就去济南给你一块上学。”
这些亲爱的人儿啊,我和他们并没有血缘关系,他们却待我如至宝。没有人在意我小时候对他们多不礼貌,就像没人在意以后我会不会记得他们。他们只是单纯的表达他们的想念,以及祝福。
第五篇:乡情的优美散文(小编推荐)
乡情如一缕轻烟无形无味但却让我魂牵梦萦,在外地三年零十五小时三十五分四十七秒,我无时无刻不与它同在,它使我一遍又一遍在脑中放映那葱郁的丛林,高耸的山峰,清澈的河流,绿油的草地。故乡仿佛有那么久都磨灭不掉的魅力,纵使是山涧屹立的一棵枯枝也令我心潮澎湃。
春日,走在林间,枝头的鸟儿唱起欢愉的乐章,清风与绿叶也应和着奏起大自然的交响曲。脱下束缚的鞋子,踏在溅溅流水中感受着水流细腻的轻抚,鱼儿的亲吻。即使是在梦中,它也是如此的真实,一遍又一遍的呼唤,召唤我回到故乡,这,也使我不能不回到故乡。
乡情,细腻如丝,它缠绕在我的脑海中,与我同眠,高山低谷与我低语,他们诉说着无尽的乡情。
乡情是一位漂浮的少女,她常顽皮的钻入我的臆想中,用它那辽阔纤细的臂膀拥抱着我挽起我的手与我共舞,我沉醉在她甜美的气味中;她催眠曲般低细的歌声中;她温和如风清澈如流的眼眸中。她的脚步引领着我的心绪,迈着轻盈的步履踏上归乡的归途。
那清新的草香,诱人的果香,沁人心扉的花香伴随着归乡的脚步萦绕在我的身边,轻轻的吸了一下使还能感受到那带着露水的空气深深的刺入了我的神经。
我的故乡,您伟大,神奇,引领着这片土地上的儿女桌越成长。您身上无尽的姿彩终有一天会成功召唤您所有的儿女回到这片土地,回到你的身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