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观察、猜想与证明水平测试(二)5篇

时间:2019-05-13 15:10:2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第八章观察、猜想与证明水平测试(二)》,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第八章观察、猜想与证明水平测试(二)》。

第一篇:第八章观察、猜想与证明水平测试(二)

新思维 初一下学期数学测试Page 1 of

5七年级下册第八章观察、猜想与证明水平测试

跟踪反馈 挑战自我一、相信你的选择!(每小题3分,共24分)

1.如图1,直线a、b被直线c所截,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当12时,一定有a//b(B)当a//b时,一定有1

2(C)当a//b时,一定有12180(D)当a//b时,一定有1290

1图2 图

32.如图2,下列说法: ①

1、B是同位角;②

2、3是内错角 ;③ 

1、2是同旁内角 ;④

2、C是同位角.其中正确的有【】(A)1个(B)2个(C)3个(D)4个

3.将一直角三角板与两边平行的纸条如图3所示放置,下列结论:(1)12;(2)34;(3)2490;(4)45,其中正确的个数是【】

(A)1(B)2(C)3(D)4 4.如图4,在平行四边形ABCD中,E是AB延长线上的一点,若160,则D的度数为【】

(A)120(B)100(C)90(60

图4 图5 图6

5.如图5,AB//EF//DC,EG//BD, 则图中与1相等的角共有【】(A)6个(B)5个(C)4个(D)2个

6.如图6,AB//CD,直线PQ分别交AB、CD于点E、F,FG是EFD的平分线,交AB于点G.若PFD140,那么FGB等于【】(A)80(B)100(C)110(D)120

7.如图7l1//l2的是【】

(A)13)56(C)45180(D)24180图7 图8

8,再展开,如果268,那么∠1等于【】)56(B)(C)66(D)68

(每小题3分,共24分)

9.9,请填写一个适当的条件:___________,使得DE//AB.图9

图10 图1

1图1

210.如图10,用吸管吸易拉罐内的饮料时,1

=110,则2=.11.如图11,木工师傅将角尺沿工件边缘移动画出直线AB和CD,那么AB和CD的关系是,依据是.12.如图12,有一把直尺AB和一个三角板如图摆放,直角顶点C在AB上,E30,DCAECB,然后将三角板绕顶点C顺时针旋转,那么至少旋转 度,可以使DE//AB.13.如图13,AB//CD,C65,CEBE,垂足为E,则B的度数为.

路,这条马路与AOB的平分线有交点D,计划在OA边建一个购物商场E,使D到

E最近,请画出规划图.图21 22.如图,已知AB//CD,BE平分ABC,DE平分ADE,BAD80.(1)EDC的度数;

(2)若BCD50,试求BED的度数。

图22

提升能力 超越自我(备选)

一、相信你的选择!

1.如图23,AB//CD,AEEG,则图中与A】(A)1个(B)2个(C)3个(D)4个 2.如图24,小明从A 处出发沿北偏东60°B20°方向行走至 C】(A)右转80°(B)左转80°(C)右转100°(3.如图25,给出下列条件:①12;3;③AD//BE,且DB;④AD//BE,且BADBCD.其中,能AB//DC的条件为【】

(A)①(B)②(C)②③(D)②③④ 4.如图26,CD//BE,则231的度数为【】

(A)90(B)120(C)150(D)180

图2

3图24 图25 图26

图27

5.如图27、、的大小关系是【】(A)(C)(D)

②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平行④平行于同一条直线的两条直线平行 个(B个(C)3个(D)4个图28

图29 图30 7.如图28,DCABAC,DABBCD,给出下列结论:①AB//DC;② AD//BC;③BD;④BACDAC.其中正确的结论有.(填序号).8.如图29,已知AB//CD,EG平分BEF,如果270,那么1

9.如图30,有一把直尺AB和一个三角板如图摆放,直角顶点C在AB上,E30,DCAECB,然后将三角板绕顶点C顺时针旋转,那么至少旋转度,可以使DE//AB.

第二篇:初二数学证明水平测试

3eud教育网 http://百万教学资源,完全免费,无须注册,天天更新!

第六章证明水平测试

一、试试你的身手(每小题3分,共24分)

1.举出反例说明“如果AB=BC,那么点C是AB的中点”是个假命题:.

2.把命题“对顶角相等”改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 3.△ABC的三个外角度数比为3∶4∶5,则它的三个内角度数分别为.

4.如图1所示,∠1∠2180,若∠350,则∠4.

5.如图2所示,AD∥EF∥BC,∠BDC=∠DFE=75,则∠DBC.

6.如图3所示,△ABC中,∠ACD115,∠B55,则∠A,∠ACB.

7.在△ABC中,∠ABC和∠ACB的平分线交于点I,若∠A60,则

∠BIC.

8.如图4,AD∥BC,∠A=135,∠C=65.则∠B与∠D的度数和是.

二、相信你的选择(每小题3分,共30分)

1.下列语句是命题的是()

A.你吃过午饭了吗?

B.过点A作直线MN

C.同角的余角相等

D.红扑扑的脸蛋

2.下列命题是真命题的是()

A.同旁内角互补

B.直角三角形的两锐角互余

C.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它的两个内角之和

D.三角形的一个外角大于内角

3.命题“垂直于同一条直线的两条直线互相平行”的条件是()

A.垂直

3eud教育网 http://教学资源集散地。可能是最大的免费教育资源网!

B.两条直线

C.同一条直线

D.两条直线垂直于同一条直线

4.已知△ABC的三个内角度数比为2∶3∶4,则这个三角形是()A.锐角三角形B.直角三角形C.钝角三角形D.等腰三角形 5.如果∠A和∠B的两边互相平行,则∠A和∠B()A.相等B.互补C.相等或互补

D.无法确定

6.如图5,下列条件中,不能判定直线AB∥CD的是()A.∠BAD∠ADCB.∠AEC∠ADCC.∠AEF∠GCE

7.如图6,AB∥EF,∠C90,则,,的关系为()A.

B.180D.90

D.∠AEC∠GCE 180

C.90

8.轮船航行到C处时,观测到小岛的方向是北偏西35°那么同时从小岛观测到轮船的方向是()

A.南偏西35°B.北偏西35°C.南偏东35°D.南偏55° 9.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则有()A.同位角相等B.内错角相等 C.同旁内角互补

D.以上结论都不对

10.如图7,已知BE是∠ABD的角平分线,CF是∠ACD的

角平分线,BE、CF交于G,若∠BDC140,∠BGC110,则∠A的大小是()

A.70°B.75°C.80°D.85°

三、挑战你的技能(本大题共54分)

∠C∠ABC2∠A,BDAC,1.(9分)如图8,已知△ABC中,垂足为D,求∠DBC的度数.

2.(9分)图9所示为一大型四边形广告牌,此广告牌要求AB、CD两边所在直线成 30°角,AD、BC两边所在直线成20°角.你能通过测量∠A、∠B、∠C、∠D的度数来检测制成的广告牌是否符合要求吗?若不能,说明理由;若能检测,说明具体的操作步骤.

3.(9分)如图10,∠A=∠C.求证:∠ADB=∠CEB.

4.(9分)如图11,四边形ABCD中,请你利用“三角形内角和定理”证明“四边形的内角和等于360°”.

∠FEC=∠GHB,HGAB于G.5.(9分)如图12,求证:CEAB. ∠AEF∠B,6.(9分)已知:在图13中,ADBC于D,EGBC于G,且∠E∠3. 求证:AD平分∠BAC.

四、拓广探索(本题12分)

四边形是大家最熟悉的图形之一,我们已经发现了它的许多性质,只要善于观察,乐于探索,我们还会发现更多的结论.

(1)如图14中,四边形一条对角线上任意一点与另外两个顶点的连线,将四边形分成四个三角形,其中相对的两个三角形的面积之积相等.你能证明这个结论吗?试试看,已知:在四边形ABCD中,O是对角线BD上任意一点.求证:S△OBCS△OAD=S△OABS△OCD;(2)如图15,在△ABC中,你能否归纳出类似的结论?若能,写出你猜想的结论,并证明,若不能,说明理由.

《证明

(一)》水平测试题参考答案

一、1.略

2.如果两个角是对顶角,那么这两个角相等 3.90°,60°,30° 4.50° 5.30° 6.60°,65° 7.120°

8.160°

二、1.C 2.B 3.D 4.A 5.C 6.B 7.D 8.C 9.D 10.C

三、1.解:设∠Ax,依题意,有x2x2x180.

解这个方程,得x36.所以∠C72.



在△BDC中,

∠DBC180907218.

2.答:能检测.

检测:∠B∠C150,此时AB,CD两直线的夹角为30°. 检测:∠C∠D160,此时DA,CB两直线的夹角为20°. 依据三角形内角和为180°.

3.因为∠A∠B∠ADB=∠C∠B∠CEB,又因为∠A=∠C,∠B=∠B,所以∠ADB=∠CEB.

4.连接AC.因为∠B∠BAC∠ACB180,∠D∠DAC∠ACD180,

所以(∠B∠BAC∠ACB)(∠D∠DAC∠ACD)=1

第三篇:中点四边形猜想与证明

中点四边形猜想与证明

大连市第四十四中学初二八班***

猜想:四边形中点连线为平行四边形

即:如图1-1,在四边形ABCD中,E、F、G、H为四边中点

求证:四边形EFGH为平行四边形

证明:如图∵E、F为AD、AB的中点

∴EF//BD(三角形的中位线平行于第三边)

同理:HG//BD

∴HG//EF(如果两条直线都与第三条直线平行,那么这两条直线也互相平行)

同理:EH//FG

∴四边形EFGH是平行四边形

(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是平行

四边形)

FH

图1-1图1-2 B

那么:由已知条件:EF=HG=1/2BDFG=EH=1/2AC(三角形中位线定理)因为“有一组邻边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是菱形”,所以当EF=GF时,即1/2BD=1/2AC,即BD=AC时,平行四边形EFGH是菱形

猜想:当一个四边形的两条对角线相等时,其中点四边形是菱形。

例如:矩形的对角线相等

则:如图1-2,在矩形ABCD中,E、F、G、H为四边中点。

求证:四边形EFGH是菱形

证明:∵E、F为AD、AB的中点

∴EF=1/2BD(三角形的中位线等于第三边的一半)

同理:HG=1/2BD

∴HG=EF=1/2BD(等量代换)

同理:EH=FG=1/2AC

∴四边形EFGH是平行四边形

(两组对边分别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

四边形)

∵AC=BD

∴1/2AC=1/2BD

即:EF=GF

∴平行四边形EFGH是菱形(有一组邻边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是菱形)

同理上结论思路:

由已知条件:EF//HGFG//EH(三角形中位线定理)

因为“有一个角是直角的平行四边形是矩形”,所以当∠EFG=90°时,即∠1=90°,即∠AOB=90°时,平行四边形EFGH是矩形。

猜想:当一个四边形两对角线互相垂直时,其中点四边形为矩形。

例如:菱形的对角线互相垂直。

则:如图1-3,在菱形ABCD中,E、F、G、H为四边中点。

求证:四边形EFGH是矩形

证明:∵E、F为AD、AB的中点

∴EF//BD(三角形的中位线平行于第三边)

同理:HG//BD

∴HG//EF(如果两条直线都与第三条直线平行,那么这两条直线也互相平行)

同理:FG//AC;EH//FG

∴四边形EFGH是平行四边形

(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是平行

四边形)

∵四边形ABCD是菱形

∴∠AOB=90°(菱形的对角线互相垂直)

∴∠FNO=∠AOB=90°(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EFG=∠FNO =90°(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平行四边形EFGH是矩形(有一个角是直角的平行四边形是矩形)

BF

H

图1-3图1-

4那么:因为正方形同时是矩形和菱形,所以满足同时使中点四边形为矩形和菱形的四边形,其中点四边形则可能是正方形。

猜想:当一个四边形的两对角线相等且互相垂直时,其中点四边形是正方形。

例如:正方形的对角线相等且互相垂直。

则:如图1-4,在正方形ABCD中,E、F、G、H为四边中点。

求证:四边形EFGH是正方形

证明:∵E、F为AD、AB的中点

∴EF//BD;EF=1/2BD(三角形的中位线平行于

第三边且等于第三边的一半)

同理:HG//BD;HG=1/2BD

∴HG//EF(如果两条直线都与第三条直线平行,那么这两条直线也互相平行)

HG=EF=1/2BD(等量代换)

同理:EH//AC//FG;EH=FG=1/2AC

∴四边形EFGH是平行四边形

(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是平行

四边形)

∵四边形ABCD是正方形

∴∠AOB=90°(正方形两对角线互相垂直)

AC=BD(正方形两对角线相等)

∴∠FNO=∠AOB=∠FNO =90°

(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1/2AC=1/2BD

即:EF=GF

∴平行四边形EFGH是正方形

(有一个角是直角且有一组邻边相等的四边形是正方形)

2010/4

第四篇:七年级数学观察、猜想与证明单元检测题

Xupeisen110初一数学

七年级数学观察、猜想与证明单元检测题

(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30分,每小题3分)

1.2!=2×1=2,3!=3×2×1=6,4!=4×3×2×1,若“!”是一种数学运算符号,并且1!=1,„,100!的值为()98!

50A.B.99!C.9 900D.2!49则

2会发热.此结论的得出运用的方法是()

A.观察B.实验C.归纳D.类比

3.如右图所示水杯从上面看到的图形是()

4.某地发生了一起盗窃案,警察局拘留了甲、甲说:“这•丁说:“这事是丙干的”.侦破的结果,4)A.甲B.乙C

5A.相等的角是对顶角

C.利用三角形画D.直线、射线、线段

6A

B

C

D.两点之间,线段最短

7.如图所示,AB⊥EF,CD⊥EF,∠1=∠F=45°,那么与∠FCD相等的角有()

A.1个B.2个C.3个D.4个

(第7题)(第8题)(第9题)

1Xupeisen110初一数学

8.如图所示,AB∥CD,则正确的是()

A.∠A+∠C=180°B.∠B+∠A=180°

C.∠B+∠C=180°D.∠B+∠D=180°

9.如图所示,下列条件中,能判定AB∥CE的是()

A.∠A=∠ECDB.∠B=∠ACEC.∠B=∠ACBD.∠A=∠ACE 10.如图所示,下列推理不正确的是()

A.若∠1=∠C,则AE∥CDB.若∠2=∠BAE,则AB∥DEC.若∠B+∠BAD=180°,则AD∥BC;D.若∠C+∠ADC=180°,则AE∥

CD

(第10题)(第13题)(第14题)

二、填空题(36分,每空3分)

11.已知∠α与∠β是对顶角,且∠α+∠β=________. 12.如果∠α和∠β_______.

13.如图所示,已知∠1+∠2=1804=_______.

4(1)如果∠1=∠2________.(2)如果∠3=∠4,可得______.

(3)如果∠6=,可得_______.

(4)若∠________,可得________.(5)若∠°,那么根据________,可得________.

三、解答题(共3415.从2开始,连续的偶数相加,和的情况如下:

2+2=2×2

2+4=6=2×3

2+4+6=12=3×4

2+4+6+8=20=4×5

(1)请推测从2开始,n个连续偶数相加,和是多少?

(2)取n=6,验证(1)的结论是否正确?(10分)

Xupeisen110初一数学

16.证明:两条平行线的同旁内角的角平行线互相垂直.(12分)

17.如图,AB∥CD,在AB与CD之间任意找一点E,连接AE,CE(说明:•AB,CD都为线段)自己画出图形并探索下面问题:

(1)试问∠AEC与∠C有何种关系?请猜想并给出证明.(6分)(2)当E点在平行线AB,CD的外部时,上一问的结论是否仍然成立?•画图探索并予以证明.(6分)

答案:

1.C2.C11.75°1214.(1)AD(3(4(515.(1)(2)当按(1D

16平分∠ACF,AB,CD相交于点G.

求证:AB⊥CD.

Xupeisen110初一数学

证明:∵a∥b

∴∠CAE+∠ACF=180°

又AB平分∠CAE,CD平分∠ACF

11∠CAE,∠2=∠ACF 22

11所以∠1+∠2=∠CAE+∠ACF 22

11=(∠CAE+∠ACF)=×180°=90° 22所以∠1=

又∵△ACG的内角和为180°

∴∠AGC=180°-(∠1+∠2)=180°-90°=90°.

∴AB⊥CD

17.画图如图所示,(1)∠AEC=∠A+∠C,证明:过点E作EF∥AB,∴∠1=∠A

又已知AB∥CD

∴EF∥CD∴∠2=∠C

又∵∠AEC=∴∠AEC=∠C(2A=∠AEC+∠C或∠C=∠AEC+∠A(作图及证明略).

第五篇:证明猜想与拓展教学设计

综合与实践

猜想、证明与拓广

一、学生知识状况分析

学生的知识技能基础:学生在经历了证明一证明二以及特殊的四边形的学习后,积累了一定的证明的经验思想和方法,具备了几何证明及探究的能力,在九上的第二章学习了一元二次方程后,会利用根的判别式判断根的情况,并且积累了列一元二次方程解决几何问题的实际经验。

二、教学任务分析

猜想、证明与拓广,通过一系列具体的问题逐渐展开,引导学生分类研究,先考察一些简单的,特殊的情形,发现一些规律后再讨论一般情况,在此过程中让学生不断的体会由一般到特殊的探究问题的思想,寻求一般性的解决方法.培养学生直观“判断”和正确“猜想”,并配合一定的形式说理,在交流个人想法中拓展思维。猜想要“检验是否存在”,再由“特殊到一般”给出一般性的证明.由“倍增”再到“减半”的“拓广”,总结获得的数学知识和策略性的经验,发展学生的推理能力和探究能力.教学突出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协助学生自行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为此,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

1、通过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经历猜想、证明、拓广的过程,增强问题意识和自主探索意识,获得探索和发现的体验。

2、在探究过程中,感受由特殊到一般、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体会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理解证明的必要性。

3、在合作交流中扩展思路,发展学生的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经历猜想、证明、拓广的“数学化”的过程,获得探索和发现的体验,体现归纳、综合和拓展,感悟处理问题的策略和方法.教学难点:在问题解决过程中的策略和方法。

三、教学过程分析

本节课设计了五个教学环节:第一环节:提出问题,猜想探究;第二环节:思维拓广,证明猜想;第三环节:问题拓广,自主探究;第四环节:总结反思,方法提炼;第五环节:布置作业,巩固所学。

第一环节:提出问题,猜想探究;

问题(1)任意给定一个正方形,是否存在另一个正方形,它的周长和面积分别是已知正方形周长和面积的2倍?

(教学策略:提出问题后引导学生思考,学生会出现的三种解决问题的思路:

1、先有具体情况入手研究,得到一个猜想,然后再拓展到一般情况进行证明。

2、因为问题比较简单,有学生可能直接进行一般情况的证明。

3、由于任意两个正方形都是相似的,周长比等于相似比,面积比等于相似比的平方.所以周长比和面积比不可能同时为2.因此这样的正方形不存在.这三种解决问题的方法都应该给与肯定和表扬。)

证明方法为:解:设给定的正方形的边长为a,则其周长为4a,面积为a2,周长扩大两倍后为8a,则其边长应为 2a,此时面积应为 4a2,它不是已知给定的正方形的面积的2倍.所以不存在这样的正方形。或是先考虑面积扩大为原来的两倍为2a2,则边长应为2a,此时周长应为42a,不是4a的两倍,无论从哪个角度考虑,都不存在这样的正方形。

问题(2)任意给定一个矩形,是否存在另一个矩形,它的周长和面积分别是已知矩形周长和面积的2倍?(教学策略:由问题一的研究学生能够顺理成章的从两个角度来进行思考,一个是从特殊到一般的思想,一个是直接对一般情况进行证明的思想,但是较问题(1)直接证明难度较大,所以引导学生先从特殊情况入手,得到一个猜想后,再进行一般情况的证明会更好一些。这样在具体问题的解决过程中,会给学生一些启示,有助于学生一般情况下的证明思路的形成。)

如果已知矩形的长和宽分别为2和1,结论会怎样呢?你是怎么做的?和同伴交流.总结如下:有三种思路可以选择: ①先固定所求矩形的周长, 设另一个矩形的长为x,将问题化为方程x(6-x)=4是否有解的问题.②先固定所求矩形的面积, 设另一个矩形的长为x,将问题转化为方程x+4/x=6是否有解的问题.③也可以根据已知矩形的长和宽分别为2和1,那么其周长和面积分别为6和2,所求矩形的周长和面积同时扩大2倍后应分别为12和4,设其长和宽分别为x和y,则得方程组x+y=6,xy=4然后讨论它的解是否符合题意.然后引导学生再通过几组特例的研究,结果都发现存在这样的矩形,于是得到一个猜想。从而将探究活动推向第二环节拓展思维,证明猜想。将学生的思维逐渐推向高潮。

第二环节:拓展思维,证明猜想;

当已知矩形的长和宽分别为n和m时,是否仍然有相同的结论? 解:当已知矩形的长和宽分别为n和m时,那么其周长和面积分别为2(m+n),和mn,所求的矩形周长和面积为4(m+n)和2mn.设所求矩形的长为x,那么宽为 2(m+n)-x,根据题意,得x[2(m+n)-x]=2mn.整理得x-2(m+n)x+2mn=0解得

2x1nmn2m2这样一个矩形。

x2nmn2m2经检验x1,x2符合题意,所以存在于是得到结论:任意给定一个矩形,一定存在另一个矩形,它的周长和面积分别是已知矩形周长和面积的2倍。

引导学生继续将问题向纵深拓展:既然存在倍增关系的矩形,那么是否存在减半的矩形呢?

第三环节:问题拓广,自主探究;

由学生提出问题(3),任意给定一个矩形,是否一定存在另一个矩形,它的周长和面积分别是已知矩形周长和面积的一半?

3(教学策略:此问题提出后,学生也会有两种解决问题的思想,一种就是顺承上面问题的解决思路完成此题的探究过程,另一种也可能会有小明一样的想法。若是学生中未出现小明的思路,则让学生阅读课本,然后判断小明的想法是否正确.此问题要求学生在自主探究的基础上,小组合作细化完成解答过程。)学生通过如上问的探究:发现当已知矩形的长和宽为2和1,3和1,4和1,5和1时,都不存在这样的矩形,它的周长和面积分别是已知矩形的周长和面积的一半.于是就可能会得到一个猜想,一定不存在这样减半的矩形。

于是进行一般情况下的对猜想的证明。设已知矩形的长和宽分别为n,m,所

11求矩形的长为x,那么有x〔2(n+m)-x〕=2mn.得到一元二次方程的根的判别式b24ac121231nmmn(n2m26mn).而此时n2m26mn不4424总是大于0的,也不总是小于0的,于是此题的结论不是一定不存在,而是有选择性的存在,当n2m26mn≥0,这样的矩形存在,而当n2m26mn≤0时这样的矩形不存在。

并请几个学生举几个存在的特例,让学生更直观的感受一下这个结论。

第四环节:总结反思,方法提炼;

(1)本节课的问题解决综合运用了所学知识,体会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2)本节课学习的数学方法:猜想、证明、拓广、感受由特殊到一般,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体会证明的必要性.(3)一个几何存在性问题,可以转化为方程是否有解的问题,两种列方程的思路源于优先“固定”所求矩形的周长或优先“固定”所求矩形的面积,同时也让学生感受到对同一个问题存在不同的解决方法,有助于开阔学生的视野.第五环节:布置作业,巩固所学; 1、181页1,2,3.4

2、写篇小论文,把课题学习探索的过程 和探索得到的结果及你的感受体验整

理成数学小论文。

下载第八章观察、猜想与证明水平测试(二)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第八章观察、猜想与证明水平测试(二)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哥德巴赫猜想证明方法

    哥德巴赫猜想的证明方法 探索者:王志成 人们不是说:证明哥德巴赫猜想,必须证明“充分大”的偶数有“1+1”的素数对,才能说明哥德巴赫猜想成立吗?今天,我们就来谈如何寻找“充分大......

    浅谈“哥德巴赫猜想”证明方法

    浅谈“哥德巴赫猜想”证明方法 务川自治县实验学校 王若仲 贵州564300 摘要:对于“哥德巴赫猜想”,我们来探讨一种证明方法,要证明任一不小于6的偶数均存在有“奇素数+奇素数......

    哥德巴赫猜想的证明

    《哥德巴赫猜想的严谨定性证明》 作者姓名:崔坤 作者单位:即墨市瑞达包装辅料厂 E-mail:cwkzq@126.com 关键词:CK表格,陈氏定理,瑞尼定理,哥德巴赫猜想 哥德巴赫猜想:哥德巴赫1742......

    哥德巴赫猜想的证明[精选]

    猜想1 每个不小于6的偶数都可以表示为两个奇素数之和 猜想2. 每个不小于9的奇数都可以表示为三个奇素数之和。 证明: 设:m为整数且≥3;a,a1,a2,a3,a4,a5,a6,a7,a8,a9,b1,b2,b3,b4,b5,b6, b7,b8,b9......

    普通话水平测试应用话题文章(二)

    普通话水平测试 应用话题文章(二) 话题1号 我的愿望 也许由于受家庭的影响吧!我从小就喜欢老师这个职业,从小就有了长大后当一名光荣的人民老师的愿望。初中毕业那年,我毫不犹豫......

    普通话水平测试

    普通话水平测试试卷由五个测试项构成,总分为100分。 、读单音节字词100个,限时3分钟,占10分。目的考查应试人普通话声母、韵母和声调的发音。 、读双音节词语50个,限时3分......

    普通话水平测试

    普通话水平测试-1 一、读单音节字词50个 聊 而 够 槛 挥 茎 且 胸 准 剖 喘 民 刷 纺 人 兑 灾 炭 擦 挠 撒 绿 锅 肯 耗 窘 瘸 绣 章 镖 沉 眯 硕 润 色 测 脓 苔 俩 逛......

    数学与猜想

    《数学与猜想:数学中的归纳和类比》读后感《数学与猜想》这本书是美国G . 波利亚的写的,由国人翻译而来的一本书。书的英文名字叫做《Mathematics and plausible reason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