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清华附中第12章全等三角形全章测试
第12章 《全等三角形》全章测试
学号:___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__分数:_____________
一、选择题(每题4分,共32分)
1.使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的条件是()
A、一锐角对应相等;B、两锐角对应相等;C、一条边对应相等;D、两条边对应相等.2.下列条件中,能够证明两个三角形全等的有()
①两边及其中一边上的中线对应相等;②两角及第三个角的角平分线对应相等;
③两个直角三角形任意两条对应边相等;④两个等腰三角形任意两条对应边相等
A、1个B、2个C、3个D、4个
3.若△ABC≌△DEF,△ABC的周长为100,AB=30,EF=25,则AC=()
A、55B、45C、30D、2
54.如图,OAOB,OCOD,O50,D35,则AEC等于()
A、60B、50C、45D、30
5.如图,AB=AC,BD⊥AC于D,CE⊥AB于E,BD、CE交于O,连结AO,则图中共有全等的三角形的对数为()
A、2对 B、3对 C、4对D、5对
6.如图,AB//DE,CD=BF,若△ABC≌△EDF,还需要补充的条件可以是()
A、AC=EFB、AB=DEC、∠B=∠ED、不用补充
O AB
D AC
第4题图第5题图第6题图
7.如图,在△ABC中,∠C=90°,AD平分∠BAC
交BC于D,若BC=64,且BD:CD=9:7,则点D到AB边的距离为()
A、18B、32C、28D、2
4第7题图C D B
18.如图,∠AOB和一条定长线段a,在∠AOB内找一点P,使P到OA、OB的距离都等于a,做法如下:
(1)作OB的垂线NH,使NH=a,H为垂足.(2)过N作NM∥OB.
(3)作∠AOB的平分线OP,与NM交于P.(4)点P即为所求. 其中(3)的依据是()
A.平行线之间的距离处处相等第8题图 B.到角的两边距离相等的点在角的平分线上 C.角的平分线上的点到角的两边的距离相等
D.到线段的两个端点距离相等的点在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上
二、填空题(每题4分,共16分)
9.如图,△ABC中,∠C=90°,AD平分∠BAC,AB=5,CD=2,则△ABD的面积是______; 10.如图,∠B=∠C=90°,E是BC的中点,DE平分∠ADC,∠CED=35°,则∠EAB是____度 11.如图,△ABC≌△ADE,且∠EAB=120°,∠B=30°,∠CAD=10°,∠CFD=______° 12.如图所示,△ABE和△ADC是△ABC分别沿着AB,AC边翻折180°形成的,若∠1:∠2:∠3=28:5:3,则∠α的度数为
第9题图第10题图第11题图第12题图
答题纸
三、解答题(第16题12分,其余每题10分,共52分)
13.如图,公园有一条“Z”字形道路ABCD,其中AB∥CD,在E,M,F处各有一个小石凳,且
BECF,M为BC的中点,请问三个小石凳是否在一条直线上?说出你推断的理由
14.已知:如图,△ABC的外角∠CBD和∠BCE的角平分线相交于点F.求证:点F在∠DAE的平分线上.A
F
E
15.如图,AD为∠BAC的平分线,DF⊥AC于F,∠B=90°,DE=DC,试说明:BE=CF.EB
D
C
16.两个大小不同的等腰直角三角形三角板如图1所示放置,图2是由它抽象出的几何图形,B,C,E在同一条直线上,连结DC.
(1)请找出图2中的全等三角形,并给予证明(说明:结论中不得含有未标识的字母);(2)证明:DCBE.
D
图
1图
217.已知:如图,BD、CD平分∠ABC、∠ACB,CE垂直BD交BD延长线于点E,求证:∠DCE=∠CAD
四、附加题(共20分)
18.如图,在△ABC中,AD是A的外角平分线,P是AD上异于A的任意一点,则PB+PC与AB+AC的大小关系是什么?
19.如图,已知△
20.如图,已知:
ABC中,AB=2AC,AD平分∠BAC,AD=BD,求证:DC⊥AC.B
C
D
CD=AB,∠BAD=∠BDA,AE是△ABD的中线,求证:AC=2AE.
第二篇:清华附中第18章平行四边形全章测试(本站推荐)
平行四边形单元测试
学号:姓名:得分:
一、选择题(每题4分,共24分)
1.平行四边形一边长是6cm,周长是28cm,则这边的邻边长是().
A.22cm B.16cm C.11cm D.8cm 2.矩形邻边之比3∶4,对角线长为10cm,则周长为().
A.14cm B.28cm C.20cm D.22cm 3.菱形ABCD中,∠A∶∠B=1∶5,若周长为8,则此菱形的高等于().
A.
2B.4 C.1 D.2
4.对角线互相平分的四边形一定是()
A.平行四边形 B.矩形C.菱形D.正方形
5. 在正方形ABCD中,点E是BC边的中点,若DE=5,则四边形ABED的面积为()
A.10B.15C.20D.2
56.如图,E、F分别是□ABCD的边AB、CD的中点,则图中共有平行四边形的个数为().
A.2 B.3C.4 D.5
二、填空题(每空4分,共28分)
7.若在□ABCD中,∠A=30°,AB=7,AD=6,则S□ABCD=_______.
8.在□ABCD中,AB=5,AD=8,若∠A、∠D的平分线分别交BC于E、F点,则EF=_______.
9.若菱形的两条对角线长分别是6cm,8cm,则它的周长为________cm,面积为________cm
2. 10.如图,在正方形ABCD内,以AB为边作等边△ABE,则∠BEG=_______. 11.如图,BD为□ABCD的对角线,M、N分别在AD、AB上,且MN∥BD,则 S△DMC___________S△BNC.(填“<”、“=”或“>”)
12.在矩形ABCD中,AD=5,CD=12,P是AB上任意一点,PE⊥AC,PF⊥BD,那么PE+PF的长为____________.
第6题图第10题图第11题图
三、解答题(共48分)
13.已知:如图,□ABCD中,DE⊥AC于E,BF⊥AC于F.求证:DE=BF.(10分)
14.已知:如图,△ABC中,∠ACB=90°,点D、E分别是AC、AB的中点,点F在BC的延长线上,且∠CDF=∠A.求证:四边形DECF是平行四边形.(12分)
15.已知:如图,在矩形ABCD中,AE⊥BD于E,BE∶ED=1∶3,从两条对角线的交点O作OF⊥AD于F,且OF=2,求BD的长.(12分)
16.已知:P是正方形ABCD对角线BD上一点,PE⊥DC,PF⊥BC,E、F分别为垂足,求证:(1)AP=EF,(2)AP⊥EF.(14分)
E
17.已知:如图,△ABC中,D是BC边的中点,AE平分∠BAC,BE⊥AE于E点,若AB=5,AC=7,则ED=.(4分)
18.折叠矩形纸片ABCD,先折出折痕(对角线)BD,再折叠使AD边落在对角线BD上,得折痕DG,若
21.图中的矩形是由六个正方形组成,其中最小的正方形的面积为1,AB=8,BC=6,则AG=.(4分)
第18题图
19.已知:如图,在四边形ABCD中,AD=BC,E、F分别是DC、AB边的中点,FE的延长线分别与AD、BC的延长线交于H、G点.求证:∠AHF=∠BGF.(6分)
20.已知:如图,正方形ABCD中,点E、M、N分别在AB、BC、AD边上,CE=MN,∠MCE=35°,求∠ANM的度数.(6分)
ABM
求这个矩形的长和宽务是多少?
22.如图,E是正方形ABCD外一点,AE=AD,∠ADE=75°,求∠AEB的度数。
23.如图,ABCD的对角线AC的垂直平分线与AD,BC分别交于点E,F.求证:四边形AFCE是菱形.AE
D
O
B
F
C
第三篇:全等三角形全章教案
第十二章 全等三角形 12.1 全等三角形
1.了解全等形及全等三角形的概念. 2.理解全等三角形的性质.
重点
探究全等三角形的性质. 难点
掌握两个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对应角的寻找规律,能迅速正确地指出两个全等三角形的对应元素.
一、情境导入
一位哲人曾经说过:“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叶了”,但是在我们的周围却有着好多形状、大小完全相同的图案.你能举出这样的例子吗?
二、探究新知 1.动手做
(1)和同桌一起将两本数学课本叠放在一起,观察它们能重合吗?
(2)把手中三角板按在纸上,画出三角形,并裁下来,把三角板和纸三角形放在一起,观察它们能够重合吗?
得出全等形的概念,进而得出全等三角形的概念.
能够完全重合的两个图形叫做全等形,能够完全重合的两个三角形叫做全等三角形. 2.观察
观察△ABC与△A′B′C′重合的情况.
总结知识点:
对应顶点、对应角、对应边.
全等的符号:“≌”,读作:“全等于”.
如:△ABC≌△A′B′C′.3.探究
(1)在全等三角形中,有没有相等的角、相等的边呢?
通过以上探索得出结论:全等三角形的性质. 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对应角相等.
(2)把△ABC沿直线BC平移、翻折,绕定点旋转,观察图形的大小形状是否变化.
得出结论:平移、翻折、旋转只能改变图形的位置,而不能改变图形的大小和形状. 把两个全等三角形重合到一起,重合的顶点叫做对应顶点,重合的边叫做对应边,重合的角叫做对应角.如△ABC和△DEF全等,记作△ABC≌△DEF,其中点A和点D,点B和点E,点C和点F是对应顶点;AB和DE,BC和EF,AC和DF是对应边;∠A和∠D,∠B和∠E,∠C和∠F是对应角.
三、应用举例
例1 如图,△ADE≌△BCF,AD=6 cm,CD=5 cm,求BD的长.
分析:由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可知,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找出对应边即可. 解:∵△ADE≌△BCF,∴AD=BC.∵AD=6 cm,∴BC=6 cm.又∵CD=5 cm,∴BD=BC-CD=6-5=1(cm).
四、巩固练习教材练习第1题.
教材习题12.1第1题. 补充题:
1.全等三角形是()A.三个角对应相等的三角形 B.周长相等的三角形
C.面积相等的两个三角形 D.能够完全重合的三角形
2.下列说法正确的个数是()①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 ②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角相等; ③全等三角形的周长相等; ④全等三角形的面积相等.
A.
1B.
2C.
3D.4 3.如图,已知△ABC≌△DEF,∠A=85°,∠B=60°,AB=8,EF=5,求∠DFE的度数与DE的长.
补充题答案: 1.D 2.D
3.∠DFE=35°,DE=8
五、小结与作业
1.全等形及全等三角形的概念. 2.全等三角形的性质.
作业:教材习题12.1第2,3,4,5,6题.
本节课通过学生在做模型、画图、动手操作等活动中亲身体验,加深对三角形全等、对应含义的理解,即培养了学生的画图识图能力,又提高了逻辑思维能力.
12.2 三角形全等的判定(4课时)
第1课时 “边边边”判定三角形全等
1.掌握“边边边”条件的内容.
2.能初步应用“边边边”条件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 3.会作一个角等于已知角.
重点
“边边边”条件. 难点
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
一、复习导入
多媒体展示,带领学生复习全等三角形的定义及其性质,从而得出结论: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对应角相等.反之,这六个元素分别相等,这样的两个三角形一定全等.
思考:三角形的六个元素分别相等,这样的两个三角形一定全等吗?
二、探究新知
根据上面的结论,提出问题:两个三角形全等,是否一定需要六个条件呢?如果只满足上述六个条件中的一部分,是否也能保证两个三角形全等呢?
出示探究1:先任意画出一个△ABC,再画一个△A′B′C′,使△ABC与△A′B′C′满足上述六个条件中的一个或两个.你画出的△A′B′C′与△ABC一定全等吗?
(1)三角形的两个角分别是30°,50°.(2)三角形的两条边分别是4 cm,6 cm.(3)三角形的一个角为30°,一条边为3 cm.学生剪下按不同要求画出的三角形,比较三角形能否和原三角形重合.
引导学生按条件画三角形,再通过画一画,剪一剪,比一比的方式得出结论:只给出一个或两个条件时,都不能保证所画出的三角形一定全等.
出示探究2:先任意画出一个△A′B′C′,使A′B′=AB,B′C′=BC,C′A′=CA.把画好的△A′B′C′剪下,放到△ABC上,它们全等吗?
让学生充分交流后,教师明确已知三边画三角形的方法,并作出△A′B′C′,通过比较得出结论:三边分别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强调在应用时的简写方法:“边边边”或“SSS”. 实物演示:由三根木条钉成的一个三角形的框架,它的大小和形状是固定不变的. 明确:三角形的稳定性.
三、举例分析
例1 如右图,△ABC是一个钢架,AB=AC,AD是连接点A与BC中点D的支架.求证:△ABD≌△ACD.引导学生应用条件分析结论,寻找两个三角形的已有条件,学会观察隐含条件. 让学生独立思考后口头表达理由,由教师板演推理过程.
教师引导学生作图.
已知∠AOB,求作∠A′O′B′,使∠A′O′B′=∠AOB.讨论尺规作图法,作一个角等于已知角的理论依据是什么?
教师归纳:(1)什么是尺规作图;(2)作一个角等于已知角的依据是“边边边”.
四、巩固练习
教材第37页练习第1,2题. 学生板演.
教师巡视,给出个别指导.
五、小结与作业
回顾反思本节课对知识的研究探索过程,小结方法及结论,提炼数学思想,掌握数学规律.
进一步明确:三边分别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布置作业:教材习题12.2第1,9题.
本节课的重点是探索三角形全等的“边边边”的条件;运用三角形全等的“边边边”的条件判别两个三角形是否全等.在课堂上让学生参与到探索的活动中,通过动手操作、实验、合作交流等过程,学会分析问题的方法.通过三角形稳定性的实例,让学生产生学数学的兴趣,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分析周围的事物,为下一节内容的学习打下基础.
第2课时 “边角边”判定三角形全等
1.掌握“边角边”条件的内容.
2.能初步应用“边角边”条件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
重点
“边角边”条件的理解和应用. 难点
指导学生分析问题,寻找判定三角形全等的条件.
一、复习引入
1.什么是全等三角形? 2.全等三角形有哪些性质? 3.“SSS”具体内容是什么?
二、新知探究
已知△ABC,画一个三角形△A′B′C′,使AB=A′B′∠B=∠B′,BC=B′C′.教师画一个三角形△ABC.先让学生按要求讨论画法,再给出正确的画法.
操作:
(1)把画好的三角形剪下和原三角形重叠,观察能重合在一起吗?
(2)上面的探究说明什么规律?
总结: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的方法:两边和它们的夹角分别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简写成“边角边”或“SAS”.
三、举例分析
多媒体出示教材例2.例2 如图,有一池塘,要测池塘两端A,B的距离,可先在平地上取一个点C,从点C不经过池塘可以直接到达点A和B.连接AC并延长到点D,使CD=CA.连接BC并延长到点E,使CE=CB.连接DE,那么量出DE的长就是A,B的距离,为什么?
分析:如果证明△ABC≌△DEC,就可以得出AB=DE.证明:在△ABC和△DEC中,∴△ABC≌△DEC(SAS). ∴AB=DE.归纳解决实际问题的一般方法是:分析实际问题,按要求画出图形,根据图形及已知条件选择对应的方法.
四、课堂练习
如图,已知AB=AC,点D,E分别是AB和AC上的点,且DB=EC.求证:∠B=∠C.学生先独立思考,然后讨论交流,用规范的书写完成证明过程.
五、小结与作业 1.师生小结:
(1)“边角边”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的方法.
(2)在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时,要注意使用公共边和公共角. 2.布置作业:教材习题12.2第3,4题.
本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认识掌握运用“边角边”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的方法,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合作交流,通过学生之间的质疑讨论,发现此定理中角必为夹角,从而得出“边角边”的判定方法.不仅学习了知识,也训练了思维能力,对三角形全等的判定(SAS)掌握的也好,但要强调书写的格式的规范,同时让学生感受到在证明分别属于两个三角形的线段或角相等的问题时,通常通过证明这两个三角形全等来解决.
第3课时 “角边角”和“角角边”判定三角形全等
1.掌握“角边角”及“角角边”条件的内容.
2.能初步应用“角边角”及“角角边”条件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
重点
“角边角”条件及“角角边”条件. 难点
分析问题,寻找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的条件.
一、复习导入 1.复习旧知:
(1)三角形中已知三个元素,包括哪几种情况?
三个角、三个边、两边一角、两角一边.
(2)到目前为止,可以作为判定两三角形全等的方法有几种?各是什么?
2.[师]在三角形中,已知三个元素的四种情况中,我们研究了三种,我们接着探究已知两角一边是否可以判定两三角形全等.
二、探究新知
1.[师]三角形中已知两角一边有几种可能?
[生](1)两角和它们的夹边;(2)两角和其中一角的对边. 做一做:
三角形的两个内角分别是60°和80°,它们的夹边为4 cm,你能画一个三角形同时满足这些条件吗?将你画的三角形剪下,与同伴比较,观察它们是不是全等,你能得出什么规律?
学生活动:自己动手操作,然后与同伴交流,发现规律. 教师活动:检查指导,帮助有困难的同学.
活动结果展示:
以小组为单位将所得三角形重叠在一起,发现完全重合,这说明这些三角形全等. 提炼规律:
两角和它们的夹边分别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可以简写成“角边角”或“ASA”)[师]我们刚才做的三角形是一个特殊三角形,随意画一个△ABC,能不能作一个△A′B′C′,使∠A=∠A′,∠B=∠B′,AB=A′B′呢?
[生]能.
学生口述画法,教师进行多媒体课件演示,使学生加深对“ASA”的理解. [生](1)先用量角器量出∠A与∠B的度数,再用直尺量出AB的边长;
(2)画线段A′B′,使A′B′=AB;
(3)分别以A′,B′为顶点,A′B′为一边作∠DA′B′,∠EB′A′,使∠DA′B′=∠CAB,∠EB′A′=∠CBA;
(4)射线A′D与B′E交于一点,记为C′.即可得到△A′B′C′.将△A′B′C′与△ABC重叠,发现两三角形全等. [师]
于是我们发现规律:
两角和它们的夹边分别相等的两三角形全等.(可以简写成“角边角”或“ASA”)这又是一个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的条件. 2.出示探究问题:
如图,在△ABC和△DEF中,∠A=∠D,∠B=∠E,BC=EF,△ABC与△DEF全等吗?能利用角边角条件证明你的结论吗?
证明:∵∠A+∠B+∠C=∠D+∠E+∠F=180°,∠A=∠D,∠B=∠E,∴∠A+∠B=∠D+∠E.∴∠C=∠F.在△ABC和△DEF中,∴△ABC≌△DEF(ASA). 于是得规律:
两角和其中一个角的对边分别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可以简写成“角角边”或“AAS”)例 如下图,点D在AB上,点E在AC上,AB=AC,∠B=∠C.求证:AD=AE.[师生共析]AD和AE分别在△ADC和△AEB中,所以要证AD=AE,只需证明△ADC≌△AEB即可.
学生写出证明过程.
证明:在△ADC和△AEB中,∴△ADC≌△AEB(ASA). ∴AD=AE.[师]到此为止,在三角形中已知三个条件探索两个三角形全等问题已全部结束.请同学们把两个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作一个小结.
学生活动:自我回忆总结,然后小组讨论交流、补充.
三、随堂练习1.教材第41页练习第1,2题. 学生板演. 2.补充练习
图中的两个三角形全等吗?请说明理由.
四、课堂小结
有五种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的方法: 1.全等三角形的定义 2.边边边(SSS)3.边角边(SAS)4.角边角(ASA)5.角角边(AAS)推证两个三角形全等,要学会联系思考其条件,找它们对应相等的元素,这样有利于获得解题途径.
五、课后作业
教材习题12.2第5,6,11题.
在前面研究“边边边”和“边角边”两个判定方法的前提下,本节研究“角边角”和“角角边”对于学生并不困难,让学生通过直观感知、操作确认的方式体验数学结论的发现过程,在这节课的教学中,学生也了解了分类思想和类比思想.
第4课时 “斜边、直角边”判定三角形全等
1.探索和了解直角三角形全等的条件:“斜边、直角边”. 2.会运用“斜边、直角边”判定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
重点
探究直角三角形全等的条件. 难点
灵活运用直角三角形全等的条件进行证明.
一、情境引入
(显示图片)舞台背景的形状是两个直角三角形,工作人员想知道这两个直角三角形是否全等,但每个三角形都有一条直角边被花盆遮住无法测量.
(1)你能帮他想个办法吗?
(2)如果他只带了一个卷尺,能完成这个任务吗?
方法一:测量斜边和一个对应的锐角(AAS);
方法二:测量没遮住的一条直角边和一个对应的锐角(ASA或AAS). 工作人员测量了每个三角形没有被遮住的直角边和斜边,发现它们分别相等,于是他就肯定“两个直角三角形是全等的”.你相信他的结论吗?
二、探究新知
多媒体出示教材探究5.任意画出一个Rt△ABC,使∠C=90°.再画一个Rt△A′B′C′,使∠C′=90°,B′C′=BC,A′B′=AB.把画好的Rt△A′B′C′剪下来,放到Rt△ABC上,它们全等吗?
画一个Rt△A′B′C′,使∠C′=90°,B′C′=BC,A′B′=AB.想一想,怎么样画呢?
按照下面的步骤作一作:(1)作∠MC′N=90°;
(2)在射线C′M上截取线段B′C′=BC;
(3)以B′为圆心,AB为半径画弧,交射线C′N于点A′;
(4)连接A′B′.△A′B′C′就是所求作的三角形吗?
学生把画好的△A′B′C′剪下放在△ABC上,观察这两个三角形是否全等.
由探究5可以得到判定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的一个方法: 斜边和一条直角边分别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简写成“斜边、直角边”或“HL”. 多媒体出示教材例5 如图,AC⊥BC,BD⊥AD,垂足分别为C,D,AC=BD.求证:BC=AD.证明:∵AC⊥BC,BD⊥AD,∴∠C与∠D都是直角.
在Rt△ABC和Rt△BAD中,∴Rt△ABC≌Rt△BAD(HL). ∴BC=AD.想一想:
你能够用几种方法判定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 直角三角形是特殊的三角形,所以不仅有一般三角形判定全等的方法:SAS,ASA,AAS,SSS,还有直角三角形特殊的判定全等的方法——“HL”.
三、巩固练习
如图,两根长度为12米的绳子,一端系在旗杆上,另一端分别固定在地面两个木桩上,两个木桩离旗杆底部的距离相等吗?请说明你的理由.
学生独立思考完成.教师点评.
四、小结与作业
1.判定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的方法:斜边、直角边. 2.直角三角形全等的所有判定方法: 定义,SSS,SAS,ASA,AAS,HL.思考:两个直角三角形只要知道几个条件就可以判定其全等? 3.作业:教材习题12.2第7题.
本节课教学,主要是让学生在回顾全等三角形判定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特殊的三角形全等的判定的方法,让学生充分认识特殊与一般的关系,加深他们对公理的多层次的理解.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充分体验到实验、观察、比较、猜想、归纳、验证的数学方法,一步步培养他们的逻辑推理能力.
12.3 角的平分线的性质
掌握角的平分线的性质和判定,能灵活运用角的平分线的性质和判定解题.
重点
角的平分线的性质和判定,能灵活运用角的平分线的性质和判定解题. 难点
灵活运用角的平分线的性质和判定解题.
一、复习导入
1.提问角的平分线的定义.
2.给定一个角,你能不用量角器作出它的平分线吗?
二、探究新知
(一)角的平分线的画法 教师出示:已知∠AOB.求作:∠AOB的平分线.
然后让学生阅读教材第48页上方思考.(教师演示画图)通过对分角仪原理的探究,得出用直尺和圆规画已知角的平分线的方法,师生共同完成具体作法.
(二)角的平分线的性质
试验:(1)让学生在已经画好的角的平分线上任取一点P;(2)分别过点P作PD⊥OA,PE⊥OB,垂足为D,E;(3)测量PD和PE的长,观察PD与PE的数量关系;
(4)再换一个新的位置看看情况怎样? 归纳总结得到角的平分线的性质. 分析讨论PD=PE的理由.(三)角平分线的判定
教师指出:角的内部到角的两边的距离相等的点在角的平分线上.(1)写出已知、求证.(2)画出图形.(3)分析证明过程. 巩固应用:
解决教材第49页思考
(四)三角形的三个内角的平分线相交于一点 1.例题:教材第50页例题.
2.针对例题的解答,提出:P点在∠A的平分线上吗? 通过例题明确:三角形的三个内角的平分线相交于一点. 练习:教材第50页练习.
三、归纳总结
引导学生小组合作交流:(1)本节课学到了哪些知识?(2)你有什么收获?
四、布置作业
教材习题12.3第1~4题.
教学始终围绕着角平分线及其性质、判定的问题而展开,先从出示问题开始,鼓励学生思考,探索问题中所包含的数学知识,让学生经历了知识的形成与应用的过程,从而更好的理解掌握角平分线的性质。发展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与能力,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愿望和信心.
第四篇:第十三章 全等三角形全章教案(共)
www.xiexiebang.com 第13章 全等三角形
13.1 全等三角形
教学目标
①通过实例理解全等形的概念和特征,并能识别图形的全等.②知道全等三角形的有关概念,能正确地找出对应顶点、对应边、对应角;掌握全等三角形对应边相等,对应角相等的性质.③能运用性质进行简单的推理和计算,解决一些实际问题.④通过两个重合的三角形变换其中一个的位置,使它们呈现各种不同位置的活动,让学生从中了解并体会图形变换的思想,逐步培养学生动态的研究几何图形的意识.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全等三角形的有关概念和性质.难点:理解全等三角形边、角之间的对应关系.教学准备
复写纸、剪刀、半透明的纸、多媒体课件(几个重要片断中使用)等.教学设计
问题情境
1.展现生活中的大量图片或录像片断.片断1:图案.注:丰富的图形容易引起学生的注意,使他们能很快地投入到学习的情境中.片断2:一幅漂亮的山水倒影画,一幅用七巧板拼成的美丽图案.片断3:教科书第90页的3幅图案.2.学生讨论:
(1)从上面的片断中你有什么感受?(2)你能再举出生活中的一些类似例子吗? 注:它反映了现实生活中存在着大量的全等图形.图片的收集与制作 1.收集学生讨论中的图片.2.讨论(或介绍)用复写纸、手撕、剪纸、扎针眼等制作类似图形的方法.注:对学生进行操作技能的培训与指导.www.xiexiebang.com 注:目的是使学生在操作的过程中理解全等三角形的概念,发展空间观念.鼓励学生根据全等三角形的概念和性质,通过观察、尝试找到分割的方法,并可用分出来的图形是否重合来验证所得的结论.随堂练习
注:检查学生对本节课的掌握情况.1.全等用符号__表示.读作__.2.△ABC全等于三角形△DEF,用式子表示为__.3.△ABC≌△DEF,∠A的对应角是∠D,∠B的对应角∠E,则∠C与__是对应角;AB与__是对应边,BC与__是对应边,AC与__是对应边.4.判断题:
(1)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对应角相等.()(2)全等三角形的周长相等.()(3)面积相等的三角形是全等三角形.()(4)全等三角形的面积相等.()5.找出由七巧板拼成的图案中的全等三角形.小结提高
1.回忆这节课:在自己动手实际操作中,得到了全等三角形的哪些知识? 注:对于学生的发言,教师要给予肯定的评价.2.找全等三角形对应元素的方法,注意挖掘图形中隐含的条件,如公共元素、对顶角等,但公共顶点不一定是对应顶点;
3.在运用全等三角形的定义和性质时应注意规范书写格式.布置作业
1.必做题:教科书92页习题13.1第1题,第2题,第3题.2.选做题:教科书92页习题13.1第4题.3.备选题:
(1)如下图,一栅栏顶部是由全等的三角形组成的,其中AC=0.15m,BC=2AC,求BD的长.第(1)题
第(2)题
www.xiexiebang.com 13.2 三角形全等的条件(1)教学目标
①经历探索三角形全等条件的过程,体会利用操作、归纳获得数学结论的过程.②掌握三角形全等的“边边边”条件,了解三角形的稳定性.③通过对问题的共同探讨,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指导学生分析问题,寻找判定三角形全等的条件.难点:三角形全等条件的探索过程.教学设计
复习过程,引入新知
多媒体显示,带领学生复习全等三角形的定义及其性质,从而得出结论:全等三角形三条边对应相等,三个角分别对应相等.反之,这六个元素分别相等,这样的两个三角形一定全等.注:在教师引导下回忆前面知识,为探究新知识作好准备.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根据上面的结论,提出问题:两个三角形全等,是否一定需要六个条件呢?如果只满足上述六个条件中的一部分,是否也能保证两个三角形全等呢? 注:问题的提出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激发他们的探究欲望.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交流,经过学生逐步分析,各种情况逐渐明朗,进行交流予以汇总归纳.注:对学生提出的解决问题的不同策略,要给予肯定和鼓励,以满足多样化的学生需要,发展学生的个性思维.建立模型,探索发现
出示探究1,先任意画一个△ABC,再画一个△A'B'C',使△ABC与△A'B'C'满足上述条件中的一个或两个.你画出的△A'B'C'与△ABC一定全等吗? 注:学生动手操作,通过实践、自主探索、交流,获得新知,同时也渗透了分类的思想.让学生按照下面给出的条件作出三角形.(1)三角形的两个角分别是30°、50°.(2)三角形的两条边分别是4 cm,6 cm.(3)三角形的一个角为30°,一条边为3 cm.www.xiexiebang.com ①以A为圆心画弧,分别交角的两边于点B和点C;
②分别以点B、C为圆心,相同长度为半径画两条弧,两弧交于点D; ③画射线AD.AD就是∠BAC的平分线.你能说明该画法正确的理由吗?(2)如图四边形ABCD中,AB=CD,AD=BC,你能把四边形ABCD分成两个相互全等的三角形吗?你有几种方法?你能证明你的方法吗?试一试.注: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巩固所学的知识,作业2是让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延伸和应用,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不同要求.设计思想
对于全等三角形的研究,实际是平面几何中对封闭的两个图形关系研究的第一步,它是两个三角形间最简单、最常见的关系.它不仅是学习后面知识的基础,并且是证明线段相等,角相等以及两线互相垂直、平行的重要依据.因此在本课时的教学设计中,充分利用教科书提供的素材和活动,鼓励学生通过画图、比较、推理、交流等过程,在条件由少到多的过程中逐步探索出最后的结论.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得到了两个三角形全等的条件,同时体会了分析问题的一种方法,积累了数学活动的经验.学生通过前面的学习已了解了图形的全等的概念及特征,掌握了全等图形的对应边、对应角的关系,这为探究三角形全等的条件做好了知识上的准备.因此为了使学生更好地掌握这一部分内容,遵循启发式教学原则,用设问形式创设问题情境,设计一系列的活动,引导学生经历从现实世界抽象出几何模型和运用所学内容,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真正把学生放到主体位置,同时培养学生有条理的思考、表达和交流的能力.并且在直观操作的基础上,将直观与简单推理相结合,注意学生推理意识的建立和对推理过程的理解,能运用自己的方式有条理的表达推理过程,为以后的证明打下基础.www.xiexiebang.com 性质,体验数学来源于实践,又服务于实践的思想,同时使学生进一步熟悉推理论证的模式,进一步完善学生的证明书写.让学生充分思考后,书写推理过程,并说明每一步的依据.(若学生不能顺利得到证明思路,教师也可作如下分析:
要想证AB=DE,只需证△ABC≌△DEC,△ABC与△DEC全等的条件现有„„还需要„„)注:明确证明分别属于两个三角形的线段相等或者角相等的问题,常常通过证明这两个三角形全等来解决.再次探究,释解疑惑
出示探究4,我们知道,两边和它们的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由“两边及其中一边的对角对应相等”的条件能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吗?为什么? 让学生模仿前面的探究方法,得出结论:两边及其中一边的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不一定全等.注:让学生思考、交流、探讨,通过学生之间的交流、探讨活动,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同时也释解心中的疑惑.教师演示:方法(一)教科书98页图13.2-7.方法(二)通过画图,让学生更直观地获得结论.巩固练习
教科书第99页,练习(1)(2).注:教给学生寻找全等条件的方法,完善学生全等的证明书写.小结
1.判定三角形全等的方法;
2.证明线段、角相等常见的方法有哪些?让学生自由表述,其他学生补充,让学生自己将知识系统化,以自己的方式进行建构.注:通过课堂小结,归纳整理本节课学习的内容,帮学生完善认知结构,形成解题经验.作业
1.必做题:教科书第104页,习题13.2第3、4题.注: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注意学生能力的发展.2.选做题:教科书第105页第10题.3.备选题:
www.xiexiebang.com 13.2 三角形全等的条件(3)教学目标
①探索并掌握两个三角形全等的条件:“ASA”“AAS”,并能应用它们判别两个三角形是否全等.②经历作图、比较、证明等探究过程,提高分析、作图、归纳、表达、逻辑推理等能力;并通过对知识方法的总结,培养反思的习惯,培养理性思维.③敢于面对教学活动中的困难,能通过合作交流解决遇到的困难.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理解、掌握三角形全等的条件:“ASA”“AAS”.难点:探究出“ASA”“AAS”以及它们的应用.教学设计
创设情境
1.复习(用课件演示)(1)作线段AB等于已知线段a,(2)作∠ABC,等于已知∠α
(课件出示题目,让学生回顾作图方法,用课件演示.)
注:复习旧知,为探究“ASA”中的作△A'B'C'作好知识铺垫,让学生在知识上做好衔接.2.引人
师:我们已经知道,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条件有哪些? 生:“SSS”“SAS”
师:那除了这两个条件,满足另一些条件的两个三角形是否也可能全等呢?今天我们就来探究三角形全等的另一些条件.注:复习判别两个三角形全等的两个条件,提出判别全等的新问题,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提高学习的积极性.探究新知
1.师:我们先来探究第一种情况.(课件出示“探究5„„”)(1)探究5 先任意画出一个△ABC,再画一个△A'B'C',使A'B'=AB,∠A'=∠A,∠B'=∠B(即使两角和它们的夹边对应相等).把画好的△A'B'C'剪下,放到△ABC上,它们全等吗?
www.xiexiebang.com 生独立思考,探究„„再小组合作完成.注:留给学生充分思考的时间.师:你是怎么证明的?(让小组派代表上台汇报)小组1:„„
小组2:„„投影仪展示学生证明过程(根据学生的不同探究结果,进行不同的引导)注:让学生上台汇报,创设学生展示自己探究成果的机会,获得成功的体验,激发再次探究的热情.师:从这可以看出,从这些已知条件中能得出两个三角形全等.这又反映了一个什么规律? 生1:两个角和其中一条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生2:在“ASA”中,“边”必须是“两角的夹边”,而这里,“边”可以是“其中一个角的对边”.强调“AAS”中的边是“其中一个角的对边”.师:非常好,这里的“边”是“其中一个角的对边”.那怎样更完整的表述这一规律? 生1:两个角和其中一个角的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多让几个学生描述,进一步培养归纳、表达的能力.师:生1很好,这条件我们可以简写成“角角边”或“AAS”,又增加了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的一个条件.3.例3 师:下面我们看用“ASA”、“AAS”能否解决一些问题.(课件出示例3)让学生自己看题、审题.师:根据已知条件,能得出什么?又联系所求证的,该如何证明?(先独立探究,再与同桌或四人小组交换意见,再全班交流)注:留给学生较充分的独立思考、探究的时间,在探究过程中,提高逻辑推理能力.师:说说你的证明方法.(让学生上台讲解)生1:„„ 生2:„„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注意,条件的书写顺序)„„ 与学生一起回顾证明方法,逐步培养反思的习惯,形成理性思维.师:从这道例题中,我们又得出了证明线段相等的又一方法,先证两线段所在的三角形全等,这样,对应边也就相等了.3
www.xiexiebang.com 设计思想
1.在几个探究中,设计了“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主体形式,目的是先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提供给学生创新的空间与可能,再给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一个交流合作的机会,让自己的观点与别人的观点相互碰撞与补充,共同解决一些困难,从而培养学生独立探究的能力、创新能力、相互交流与合作的能力.2.经历探究、发现规律之后,均安排了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归纳与表达的环节.这是因为学生的归纳整理、表达能力的提高并非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因此,我们在每堂课中都应予以重视,并积极鼓励,让学生大胆表达.3.在探究出新知识,或解决了一个问题后,引导学生及时对知识或方法进行回顾总结.目的是让学生及时把新知识纳入已有的知识结构,从而构建更完整、更有效的知识体系,并可以逐步培养学生反思的习惯,获得更好的学习方法,也养成理性的思维习惯.5
www.xiexiebang.com 2.师:好,现在不要求马上给出结论.看看,通过动手探究,你是否能得出结论.直角三角形我们用Rt△表示.3.探究8:
任意画出一个Rt△ABC,使∠C=90°,再画一个Rt△A'B'C',使B'C'=BC,A'B'=AB,把画好的RtΔA'B'C'剪下,放到Rt△ABC上,看看它们是否全等.(课件出示题目,师生一起看题)生:(独立探究,动手作图)师:遇到不能解决的问题,可提问或由四人小组解决.注:培养学生的分析、作图能力.师:(看大部分同学已画好)现在请同学把自己的画法与这里出现的画法比较一下,你是否也是这样画的?(课件出示画法,出示一步画一步)画法直接由教师给出,而不安排学生画出,是考虑学生反映画图有一定的难度,况且作图不是本节课的重点.师:画好后,把Rt△A'B'C'剪下,放到Rt△ABC上,看它们全等吗? 生:全等.师:非常好.我们这样画的Rt△与原来的Rt△是全等的,这反映了一个什么规律?(先让学生同桌互相说说,再全班交流)生1:„„
生2:斜边和一条直角边对应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注:让学生表述,培养归纳、表达能力,并能进一步理解“HL”这一条件.师:说得非常好.这规律,我们可以简写成“斜边,直角边”或“HL”,这是不同于一般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方法.4.例4 师:接着我们看看,“HL”能有哪一些应用?(课件出示例4)师:结合图形,自己先分析一下已知条件和求证.生:(读题、思考)„„(少数学生能很快得出方法)注:自己读题、审题,先独自证明,培养学生独自面对困难的勇气和信心.师:从这些已知条件中,我们能发现什么?结合所求证的,你又能发现什么?(留时间让生思考)„„
www.xiexiebang.com 设计思想
1.规律的探究,例题的学习,让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究得出.这体现了学生主体性原则.并在探究之后,让学生相互交流,或上台展示自己的成果,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激发再次探究的热情.2.“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掌握学习方法,能更有效的学习;掌握解题技巧,能更好的解题.本堂课中,把握机会,注重引导学生对知识、对学习方法、对解题技巧及时的小结,也积累更多的学习经验;并且长此以往,能逐渐养成反思的习惯,培养理性思维.9
www.xiexiebang.com 5.看一看:多媒体课件动态演示1(可用“几何画板”制作),当拖动∠AOB平分线OC上的点P时,观察PM、PN(PM⊥OA,PN⊥OB)度量值的变化规律,发现:PM=PN,即“在角平分线上的点到角的两边的距离相等”的事实;
注:课件的演示,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让学生对角平分线性质有了形象、直观的认识.6.折一折:
按教科书108页“探究”题的要求,让学生分组折纸,验证上面的事实,并利用三角形全等知识进行解释;在已有成功经验的基础上,继续探究与应用,提升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增进运用数学的情感体验.7.试一试:
多媒体课件动态演示2,当拖动∠AOB内部的点P时,在保持PM=PN(PM⊥OA,PN⊥OB)的前提下,观察点P留下的痕迹,发现:射线OP是∠AOB的平分线,要求学生利用三角形全等知识进行解释;
注:在说理的过程中加深对角平分线性质;判定定理的理解.8.给出角平分线的性质和判定定理.解析、应用与拓展 1.解决教科书108页思考题
分析:把公路、铁路看成两条相交线,先作其交角的平分线OB(O为顶点),再在OB上作OS,使OS=2.5cm,点S即为所求.2.如图,在△ABC中,∠C=90°,AD平分∠BAC交BC于点D,若BC=8,BD=5,则点D到AB的距离为多少? 注:发展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与能力.3.能用尺规作出一个45°的角吗? 注:只要作法合理,均应给予肯定.1
www.xiexiebang.com 13.3 角的平分线的性质(2)教学目标
①能够利用角平分线的性质和判定进行推理和计算,解决一些实际问题.②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推理证明意识和能力.③结合实际,创造丰富的情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在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树立学习的信心.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角平分线性质和判定的应用.难点:运用角平分线性质和判定证明及解决实际问题.教学准备
三角形纸及多媒体课件.教学设计
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播放多媒体课件.课件背景资料选自教科书第115页第6题.注:通过有趣的问题引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讨论交流,探究问题 1.学生活动一:
剪一个三角形纸片,通过折叠找出每个角的平分线,观察这三条角平分线,你发现了什么?与同伴进行交流.2.学生活动二:
画一个三角形,利用尺规作出这个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平分线.你是否也发现了同样的结果?与同伴进行交流.通过折纸及作图过程,由学生自己去发现结论,教师要有足够的耐心,要为学生的思考留有时间和空间.注: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情况,进行点评,引导分析,渗透数学建模的思想,达成共识后得到结论:
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平分线交于一点,并且这一点到三边的距离相等.建立模型,解决问题
www.xiexiebang.com 要求它到三条公路的距离相等,则可供选择的地址有:()A.一处 B.两处 C.三处 D.四处 分析:如下图此题可以用教科书115页第6题的方法来解决,但没有“三条公路围成的一块平地上修建”的限制,因此满足要求的地址共有四处,应选D.注:重视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勇于探索.小结归纳
今天你又学到了哪些新的知识?有什么收获? 注: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布置作业
1.必做题:教科书第110页习题13.3第3、5题.2.选做题:
(1)教科书111页习题13.3第6题.(2)与相交的两条直线距离相等的点在:()A.一条直线上 B.两条互相垂直的直线上 C.一条射线上 D.两条互相垂直的射线上
3.备选题:
(1)如图,在△ABC中,AB=AC,AD是△ABC的角平分线,DE⊥AB,DF⊥AC,垂足分别为E、F,下面给出四个结论:①DA平分∠EDF;②AE=AF;③AD上的点到B、C两点的距离相等;④到AE、AF距离相等的点,到DE、DF的距离也相等,其中正确的结论有:()A.1个 B.2个 C.3个 D.4个(2)任意作一个钝角,求作它的角平分线.设计思想
本课题设计思路按操作、猜想、验证的学习过程,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体现了数学学习的必然性.教学始终围绕着问题而展开,先从出示问题开始,鼓励学生思考、探索问题中所包含的数学知识,而后设计了第一个学生活动——折纸,让学生体验三角形角平分线交于一点的事实,并得出了进一步的猜想,紧接着推出了第二个学生活动——尺规作图,以达到复习旧知和再次验证猜想的目的,猜想是否正确?还得进行证明,从而激发了学生
www.xiexiebang.com
评价建议与测试题
I、评价建议
1.关注学生在本章数学学习活动中全等三角形概念的建立和探究三角形全等的条件的过程。
2.对知识与技能的评价应侧重于在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性质和角的平分线性质的运用上,同时还要有一定的数量的实际问题.3.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关注学生在观察、思考、探究、交流活动中主动参与的程度以及交流的意识.例如:设计一些开放性,探究性的问题,写心得体会,通过交流进行评价.II、测试题(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20分)1.如图,△ABC≌△BAD,点A和点B,点C和点D是对应点,如果AB=6cm,BD=5cm,AD=4cm,那么BC的长是()(A)4 cm(B)5 cm(C)6 cm(D)无法确定
(第1题)
(本题意在考查全等三角形对应边的确定和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对应边相等).)
2.如图,△ABE≌△ACD,AB=AC,BE=CD,∠B=50°,∠AEC=120°,则∠DAC的度数等于()(A)120°(B)70°(C)60°(D)50°
(第2题)
(本题意在考查全等三角形对应角的确定和全等三角形性质对应角相等.)
3.使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的条件是()(A)一锐角对应相等(B)两锐角对应相等(C)一条边对应相等(D)两条边对应相等
(本题意在考查用“SAS”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和用“HL”判定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的方法.)
www.xiexiebang.com
8.如图,∠1=∠2,要使△ABC≌△ACE,还需添加一个条件是_____(填上你认为适当的一个条件即可).(本题具有开放性,属条件开放题,考查三角形全等判定的知识;思维发散能力和思维的全面性.)
(第8题)
9.如图,AC⊥BD于O,BO=OD,图中共有全等三角形__对.(本题意在考查判定三角形全等条件的综合运用、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及观察能力、抽象思维能力.)
(第9题)
三、证明题(每题12分,共36分)10.如图,AC=AD,BC=BD,图中有相等的角吗?请找出来,并说明你的理由.(本题意在考查根据已知条件证明两个三角形全等;利用全等三角形证明角相等的方法.)
(第10题)
11.如图,D、E在BC上,且BD=CE,AD=AE,∠ADE=∠AED.求证AB=AC(本题意在考查寻找隐含条件,推出所需要的条件,证明两个三角形全等;并利用全等三角形证明线段相等的方法.)
(第11题)
www.xiexiebang.com 测试题答案
1.A 2.B 3.D 4.B 5.C 6.∠B与∠D,∠AOB与∠COD;AO与CO,BO与DO,AB与CD.7.4 cm.8.∠BAE=∠CAE或BE=CE或∠B=∠C 9.3.10.有,它们是∠BAC=∠BAD,∠CBA=∠DBA,∠C=∠D.提示:证明△ABC≌△ABD.11.提示:证明△ADB≌△AEC(SAS)12.提示:证明△DEB≌△DFC.13.(1)图中是通过绕点A旋转90°,使△ABE变到△ADF位置的.(2)BE=DF,BE⊥DF.提示:延长BE交DF于G,由△ABE≌△ADF有BE=DF,∠ABE=∠ADF.又∠AEB=∠DEG,∴∠DGB=∠DAB=90°.∴BE⊥DF.14.答案不唯一.例如:求河宽AB.可在平地上选取一个可直接到达A和B的点C,连接AC并延长到D,使CD=CA,连接BC并延长到E,使CE=CB,连接DE,那么量出DE的长,就是A、B的距离.1-
第五篇:全等三角形经典题目测试含答案
全等三角形经典题目测试含答案
一.选择题(共13小题,共39分)
1.(2013贺州)如图,在△ABC中,∠ABC=45°,AC=8cm,F是高AD和BE的交点,则BF的长是()
A.
4cm
B.
6cm
C.
8cm
D.
9cm
2.(2011芜湖)如图,已知△ABC中,∠ABC=45°,F是高AD和BE的交点,CD=4,则线段DF的长度为()
(第1题)
(第2题)
(第3题)
(第4题)
A.
B.
C.
D.
·
3.(2011恩施州)如图,AD是△ABC的角平分线,DF⊥AB,垂足为F,DE=DG,△ADG和△AED的面积分别为50和39,则△EDF的面积为()
A.
B.
C.
D.
4.(2010岳阳)如图,要使△ABC≌△ABD,下面给出的四组条件中,错误的一组是()
A.
BC=BD,∠BAC=∠BAD
B.
∠C=∠D,∠BAC=∠BAD
C.
∠BAC=∠BAD,∠ABC=∠ABD
D.
BC=BD,AC=AD
5.(2010鄂州)如图,AD是△ABC中∠BAC的平分线,DE⊥AB于点E,DF⊥AC交AC于点F.S△ABC=7,DE=2,AB=4,则AC长是()
A.
B.
C.
D.
6.(2009西宁)用直尺和圆规作一个角等于已知角的示意图如下,则说明∠A′O′B′=∠AOB的依据是()
A.
(S.S.S.)
B.
(S.A.S.)
C.
(A.S.A.)
D.
(A.A.S.)
7.(2009芜湖)如图所示的4×4正方形网格中,∠1+∠2+∠3+∠4+∠5+∠6+∠7=()
(第7题)
(第8题)
A.
330°
B.
315°
C.
310°
D.
320°
8.(2009临沂)如图,OP平分∠AOB,PA⊥OA,PB⊥OB,垂足分别为A,B.下列结论中不一定成立的是()
A.
PA=PB
B.
PO平分∠APB
C.
OA=OB
D.
AB垂直平分OP
9.(2009江苏)如图,给出下列四组条件:
①AB=DE,BC=EF,AC=DF;
②AB=DE,∠B=∠E,BC=EF;
③∠B=∠E,BC=EF,∠C=∠F;
④AC=DF,∠A=∠D,∠B=∠E;
其中能使△ABC≌△DEF的条件共有()
A.
1组
B.
2组
C.
3组
D.
4组
10.(2008新疆)如图,△ABC中BC边上的高为h1,△DEF中DE边上的高为h2,下列结论正确的是()
A.
h1>h2
B.
h1<h2
C.
h1=h2
D.
无法确定
11.如图,点P是∠BAC的平分线AD上一点,PE⊥AC于点E.已知PE=3,则点P到AB的距离是()
(第11题)
(第12题)
(第13题)
A.
B.
C.
D.
12.如图,已知∠1=∠2,AC=AD,增加下列条件:①AB=AE;②BC=ED;③∠C=∠D;④∠B=∠E.其中能使△ABC≌△AED的条件有()
A.
4个
B.
3个
C.
2个
D.
1个
13.如图,已知AC平分∠PAQ,点B,B′分别在边AP,AQ上.下列条件中不能推出AB=AB′的是()
A.
BB′⊥AC
B.
BC=B′C
C.
∠ACB=∠ACB′
D.
∠ABC=∠AB′C
二.填空题(共7小题,共21分)
14.(2013丽水)如图,在Rt△ABC中,∠A=Rt∠,∠ABC的平分线BD交AC于点D,AD=3,BC=10,则△BDC的面积是 _________ .
(第14题)
(第15题)
15.(2012通辽)如图,△ABC的三边AB、BC、CA长分别为40、50、60.其三条角平分线交于点O,则S△ABO:S△BCO:S△CAO= _________ .
16.(2012临沂)在Rt△ABC中,∠ACB=90°,BC=2cm,CD⊥AB,在AC上取一点E,使EC=BC,过点E作EF⊥AC交CD的延长线于点F,若EF=5cm,则AE= _________ cm.
(第16题)
(第17题)
(第18题)
17.(2011资阳)如图,在△ABC中,AD⊥BC于D,BE⊥AC于E,AD与BE相交于点F,若BF=AC,则∠ABC= _________ 度.
18.(2011郴州)如图,已知∠1=∠2=90°,AD=AE,那么图中有 _________ 对全等三角形.
19.(2008大兴安岭)如图,∠BAC=∠ABD,请你添加一个条件: _________,使OC=OD(只添一个即可).
20.如图,已知方格纸中是4个相同的正方形,则∠1+∠2+∠3= _________ 度.
三.解答题(共6小题,共60分)
21.(2013陕西)如图,∠AOB=90°,OA=OB,直线l经过点O,分别过A、B两点作AC⊥l交l于点C,BD⊥l交l于点D.
求证:AC=OD.
22.(2012云南)如图,在△ABC中,∠C=90°,点D是AB边上的一点,DM⊥AB,且DM=AC,过点M作ME∥BC交AB于点E.
求证:△ABC≌△MED.
23.(2011乌鲁木齐)如图,在△ABC中,∠ACB=90°,AC=BC,BE⊥CE于点E.AD⊥CE于点D.
求证:△BEC≌△CDA.
24.(2012密云县二模)已知:如图,∠C=∠CAF=90°,点E在AC上,且AE=BC,EF⊥AB于点D.求证:AB=FE.
A
B
C
D
E
25.如图,在ABC中,AB=AC,点D是BC的中点,点E在AD上.⑴求证:BE=CE;
⑵若BE的延长线交AC于点F,且BF⊥AC,垂足为F,∠BAC=45°,原题设其它条件不变.求证:AEF≌BCF.C
E
A
B
D
F
26.(10分)如图,△ABC中,AD是∠CAB的平分线,且AB=AC+CD,求证:∠C=2∠B.
一.选择题(共13小题)
1.(2013贺州)如图,在△ABC中,∠ABC=45°,AC=8cm,F是高AD和BE的交点,则BF的长是()
A.
4cm
B.
6cm
C.
8cm
D.
9cm
考点:
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
分析:
求出∠FBD=∠CAD,AD=BD,证△DBF≌△DAC,推出BF=AC,代入求出即可.
解答:
解:∵F是高AD和BE的交点,∴∠ADC=∠ADB=∠AEF=90°,∴∠CAD+∠AFE=90°,∠DBF+∠BFD=90°,∵∠AFE=∠BFD,∴∠CAD=∠FBD,∵∠ADB=90°,∠ABC=45°,∴∠BAD=45°=∠ABD,∴AD=BD,在△DBF和△DAC中
∴△DBF≌△DAC,∴BF=AC=8cm,故选C.
点评:
本题考查了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的应用,关键是推出△DBF≌△DAC.
2.(2011•芜湖)如图,已知△ABC中,∠ABC=45°,F是高AD和BE的交点,CD=4,则线段DF的长度为()
A.
B.
C.
D.
考点:
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
分析:
先证明AD=BD,再证明∠FBD=∠DAC,从而利用ASA证明△BDF≌△CDA,利用全等三角形对应边相等就可得到答案.
解答:
解:
∵AD⊥BC,BE⊥AC,∴∠ADB=∠AEB=∠ADC=90°,∴∠EAF+∠AFE=90°,∠FBD+∠BFD=90°,∵∠AFE=∠BFD,∴∠EAF=∠FBD,∵∠ADB=90°,∠ABC=45°,∴∠BAD=45°=∠ABC,∴AD=BD,在△ADC和△BDF中,∴△ADC≌△BDF,∴DF=CD=4,故选:B.
点评:
此题主要考查了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关键是找出能使三角形全等的条件.
3.(2011•恩施州)如图,AD是△ABC的角平分线,DF⊥AB,垂足为F,DE=DG,△ADG和△AED的面积分别为50和39,则△EDF的面积为()
A.
B.
C.
D.
考点:
角平分线的性质;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
专题:
计算题.
分析:
作DM=DE交AC于M,作DN⊥AC,利用角平分线的性质得到DN=DF,将三角形EDF的面积转化为三角形DNM的面积来求.
解答:
解:作DM=DE交AC于M,作DN⊥AC,∵DE=DG,DM=DE,∴DM=DG,∵AD是△ABC的角平分线,DF⊥AB,∴DF=DN,∴△DEF≌△DNM(HL),∵△ADG和△AED的面积分别为50和39,∴S△MDG=S△ADG﹣S△ADM=50﹣39=11,S△DNM=S△DEF=S△MDG==
故选B.
点评:
本题考查了角平分线的性质及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及性质,解题的关键是正确地作出辅助线,将所求的三角形的面积转化为另外的三角形的面积来求.
4.(2010•岳阳)如图,要使△ABC≌△ABD,下面给出的四组条件中,错误的一组是()
A.
BC=BD,∠BAC=∠BAD
B.
∠C=∠D,∠BAC=∠BAD
C.
∠BAC=∠BAD,∠ABC=∠ABD
D.
BC=BD,AC=AD
考点:
全等三角形的判定.
分析:
根据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方法,对每个选项分别分析、解答出即可;
解答:
解:A、BC=BD,∠BAC=∠BAD,又由图可知AB为公共边,不能证明△ABC和△ABD全等,故本项错误,符合题意;
B、∠C=∠D,∠BAC=∠BAD,又AB=AB,能证明△ABC和△ABD全等,故本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C、∠BAC=∠BAD,∠ABC=∠ABD,又AB=AB,能证明△ABC和△ABD全等,故本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D、BC=BD,AC=AD,又AB=AB,能证明△ABC和△ABD全等,故本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选A.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了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方法,选用哪一种方法,取决于题目中的已知条件,若已知两边对应相等,则找它们的夹角或第三边;若已知两角对应相等,则必须再找一组对边对应相等,且要是两角的夹边,若已知一边一角,则找另一组角,或找这个角的另一组对应邻边.
5.(2010•鄂州)如图,AD是△ABC中∠BAC的平分线,DE⊥AB于点E,DF⊥AC交AC于点F.S△ABC=7,DE=2,AB=4,则AC长是()
A.
B.
C.
D.
考点:
角平分线的性质;三角形的面积.
分析:
首先由角平分线的性质可知DF=DE=2,然后由S△ABC=S△ABD+S△ACD及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得出结果.
解答:
解:∵AD是△ABC中∠BAC的平分线,DE⊥AB于点E,DF⊥AC交AC于点F,∴DF=DE=2.
又∵S△ABC=S△ABD+S△ACD,AB=4,∴7=×4×2×AC×2,∴AC=3.
故选B.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了角平分线的性质;利用三角形的面积求线段的大小是一种很好的方法,要注意掌握应用.
6.(2009•西宁)用直尺和圆规作一个角等于已知角的示意图如下,则说明∠A′O′B′=∠AOB的依据是()
A.
(S.S.S.)
B.
(S.A.S.)
C.
(A.S.A.)
D.
(A.A.S.)
考点:
全等三角形的判定.
专题:
作图题.
分析:
我们可以通过其作图的步骤来进行分析,作图时满足了三条边对应相等,于是我们可以判定是运用SSS,答案可得.
解答:
解:作图的步骤:
①以O为圆心,任意长为半径画弧,分别交OA、OB于点C、D;
②任意作一点O′,作射线O′A′,以O′为圆心,OC长为半径画弧,交O′A′于点C′;
③以C′为圆心,CD长为半径画弧,交前弧于点D′;
④过点D′作射线O′B′.
所以∠A′O′B′就是与∠AOB相等的角;
作图完毕.
在△OCD与△O′C′D′,∴△OCD≌△O′C′D′(SSS),∴∠A′O′B′=∠AOB,显然运用的判定方法是SSS.
故选A.
点评:
此题是一道综合题,不但考查了学生对作图方法的掌握,也是对全等三角形的判定的方法的考查.
7.(2009•芜湖)如图所示的4×4正方形网格中,∠1+∠2+∠3+∠4+∠5+∠6+∠7=()
A.
330°
B.
315°
C.
310°
D.
320°
考点:
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
专题:
网格型.
分析:
利用正方形的性质,分别求出多组三角形全等,如∠1和∠7的余角所在的三角形全等,得到∠1+∠7=90°等,可得所求结论.
解答:
解:由图中可知:①∠4=×90°=45°,②∠1和∠7的余角所在的三角形全等
∴∠1+∠7=90°
同理∠2+∠6=90°,∠3+∠5=90°∠4=45°
∴∠1+∠2+∠3+∠4+∠5+∠6+∠7=3×90°+45°=315°
故选B.
点评:
考查了全等三角形的性质与判定;做题时主要利用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角相等,得到几对角的和的关系,认真观察图形,找到其中的特点是比较关键的.
8.(2009•临沂)如图,OP平分∠AOB,PA⊥OA,PB⊥OB,垂足分别为A,B.下列结论中不一定成立的是()
A.
PA=PB
B.
PO平分∠APB
C.
OA=OB
D.
AB垂直平分OP
考点:
角平分线的性质.
分析:
本题要从已知条件OP平分∠AOB入手,利用角平分线的性质,对各选项逐个验证,选项D是错误的,虽然垂直,但不一定平分OP.
解答:
解:∵OP平分∠AOB,PA⊥OA,PB⊥OB
∴PA=PB
∴△OPA≌△OPB
∴∠APO=∠BPO,OA=OB
∴A、B、C项正确
设PO与AB相交于E
∵OA=OB,∠AOP=∠BOP,OE=OE
∴△AOE≌△BOE
∴∠AEO=∠BEO=90°
∴OP垂直AB
而不能得到AB平分OP
故D不成立
故选D.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平分线的性质,由已知能够注意到△OPA≌△OPB,进而求得△AOE≌△BOE是解决的关键.
9.(2009•江苏)如图,给出下列四组条件:
①AB=DE,BC=EF,AC=DF;
②AB=DE,∠B=∠E,BC=EF;
③∠B=∠E,BC=EF,∠C=∠F;
④AC=DF,∠A=∠D,∠B=∠E;
其中能使△ABC≌△DEF的条件共有()
A.
1组
B.
2组
C.
3组
D.
4组
考点:
全等三角形的判定.
分析:
要判断能不能使△ABC≌△DEF一定要熟练运用判定方法判断,做题时注意两边与其中一边的对角相等的两个三角形不一定全等,要根据已知条件的位置来选择判定方法.
解答:
解:根据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方法可知:
①AB=DE,BC=EF,AC=DF,用的判定方法是“边边边”;
②AB=DE,∠B=∠E,BC=EF,用的判定方法是“边角边”;
③∠B=∠E,BC=EF,∠C=∠F用的判定方法是“角边角”;
④AC=DF,∠A=∠D,∠B=∠E,用的判定方法是“角角边”;
因此能使△ABC≌△DEF的条件共有4组.
故选D.
点评:
本题考查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和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的一般方法有:SSS、SAS、AAS、ASA,HL.
注意:AAA、SSA不能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时,必须有边的参与,若有两边一角对应相等时,角必须是两边的夹角.
10.(2008•新疆)如图,△ABC中BC边上的高为h1,△DEF中DE边上的高为h2,下列结论正确的是()
A.
h1>h2
B.
h1<h2
C.
h1=h2
D.
无法确定
考点:
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
分析:
本题可通过构建全等三角形进行求解.过点A作AM⊥BC交BC于点M,过点F作FN⊥DE交DE的延长线于点N,则有AM=h1,FN=h2;因此只要证明△AMC≌△FNE,即可得出h1=h2.
解答:
解:过点A作AM⊥BC交BC于点M,过点F作FN⊥DE交DE的延长线于点N,则有AM=h1,FN=h2;
在△AMC和△FNE中,∵AM⊥BC,FN⊥DE,∴∠AMC=∠FNE;
∵∠FED=115°,∴∠FEN=65°=∠ACB;
∵又AC=FE,∴△AMC≌△FNE;
∴AM=FN,∴h1=h2.
故选C.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了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几性质;做题中通过作辅助线构造了全等三角形是解决本题的关键,也是一种很重要的方法,要注意学习、掌握.
11.(2007•义乌市)如图,点P是∠BAC的平分线AD上一点,PE⊥AC于点E.已知PE=3,则点P到AB的距离是()
A.
B.
C.
D.
考点:
角平分线的性质.
分析:
已知条件给出了角平分线还有PE⊥AC于点E等条件,利用角平分线上的点到角的两边的距离相等,即可求解.
解答:
解:利用角的平分线上的点到角的两边的距离相等可知点P到AB的距离是也是3.
故选A.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了角平分线上的一点到角的两边的距离相等的性质.做题时从已知开始思考,想到角平分线的性质可以顺利地解答本题.
12.(2006•十堰)如图,已知∠1=∠2,AC=AD,增加下列条件:①AB=AE;②BC=ED;③∠C=∠D;④∠B=∠E.其中能使△ABC≌△AED的条件有()
A.
4个
B.
3个
C.
2个
D.
1个
考点:
全等三角形的判定.
分析:
∠1=∠2,∠BAC=∠EAD,AC=AD,根据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可加一角或夹已知角的另一边.
解答:
解:∠1=∠2,AC=AD,加①AB=AE,就可以用SAS判定△ABC≌△AED;
加③∠C=∠D,就可以用ASA判定△ABC≌△AED;
加④∠B=∠E,就可以用AAS判定△ABC≌△AED;
加②BC=ED只是具备SSA,不能判定三角形全等.
故选B.
点评:
本题考查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的一般方法有:SSS、SAS、SSA、HL.做题时要根据已知条件在图形上的位置,结合判定方法,进行添加.
13.(2005•乌兰察布)如图,已知AC平分∠PAQ,点B,B′分别在边AP,AQ上.下列条件中不能推出AB=AB′的是()
A.
BB′⊥AC
B.
BC=B′C
C.
∠ACB=∠ACB′
D.
∠ABC=∠AB′C
考点:
角平分线的性质.
分析:
根据已知条件结合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验证各选项提交的条件是否能证△ABC≌△AB′C即可.
解答:
解:如图:∵AC平分∠PAQ,点B,B′分别在边AP,AQ上,A:若BB′⊥AC,在△ABC与△AB′C中,∠BAC=∠B′AC,AC=AC,∠ACB=∠ACB′,∴△ABC≌△AB′C,AB=AB′;
B:若BC=B′C,不能证明△ABC≌△AB′C,即不能证明AB=AB′;
C:若∠ACB=∠ACB′,则在△ABC与△AB'C中,∠BAC=∠B′AC,AC=AC,△ABC≌△AB′C,AB=AB′;
D:若∠ABC=∠AB′C,则∠ACB=∠ACB′∠BAC=∠B′AC,AC=AC,△ABC≌△AB′C,AB=AB′.
故选B.
点评:
本题考查的是三角形角平分线的性质及三角形全等的判定;做题时要结合已知条件在图形上的位置对选项逐个验证.
二.填空题(共7小题)
14.(2013•丽水)如图,在Rt△ABC中,∠A=Rt∠,∠ABC的平分线BD交AC于点D,AD=3,BC=10,则△BDC的面积是 15 .
考点:
角平分线的性质.
分析:
过D作DE⊥BC于E,根据角平分线性质求出DE=3,根据三角形的面积求出即可.
解答:
解:过D作DE⊥BC于E,∵∠A=90°,∴DA⊥AB,∵BD平分∠ABC,∴AD=DE=3,∴△BDC的面积是×DE×BC=×10×3=15,故答案为:15.
点评:
本题考查了角平分线性质和三角形的面积的应用,注意:角平分线上的点到角两边的距离相等.
15.(2012•通辽)如图,△ABC的三边AB、BC、CA长分别为40、50、60.其三条角平分线交于点O,则S△ABO:S△BCO:S△CAO= 4:5:6 .
考点:
角平分线的性质.
分析:
首先过点O作OD⊥AB于点D,作OE⊥AC于点E,作OF⊥BC于点F,由OA,OB,OC是△ABC的三条角平分线,根据角平分线的性质,可得OD=OE=OF,又由△ABC的三边AB、BC、CA长分别为40、50、60,即可求得S△ABO:S△BCO:S△CAO的值.
解答:
解:过点O作OD⊥AB于点D,作OE⊥AC于点E,作OF⊥BC于点F,∵OA,OB,OC是△ABC的三条角平分线,∴OD=OE=OF,∵△ABC的三边AB、BC、CA长分别为40、50、60,∴S△ABO:S△BCO:S△CAO=(AB•OD):(BC•OF):(AC•OE)=AB:BC:AC=40:50:60=4:5:6.
故答案为:4:5:6.
点评:
此题考查了角平分线的性质.此题难度不大,注意掌握辅助线的作法,注意数形结合思想的应用.
16.(2012•临沂)在Rt△ABC中,∠ACB=90°,BC=2cm,CD⊥AB,在AC上取一点E,使EC=BC,过点E作EF⊥AC交CD的延长线于点F,若EF=5cm,则AE= 3 cm.
考点:
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
分析:
根据直角三角形的两锐角互余的性质求出∠ECF=∠B,然后利用“角边角”证明△ABC和△FEC全等,根据全等三角形对应边相等可得AC=EF,再根据AE=AC﹣CE,代入数据计算即可得解.
解答:
解:∵∠ACB=90°,∴∠ECF+∠BCD=90°,∵CD⊥AB,∴∠BCD+∠B=90°,∴∠ECF=∠B,在△ABC和△FEC中,∴△ABC≌△FEC(ASA),∴AC=EF,∵AE=AC﹣CE,BC=2cm,EF=5cm,∴AE=5﹣2=3cm.
故答案为:3.
点评:
本题考查了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根据直角三角形的性质证明得到∠ECF=∠B是解题的关键.
17.(2011•资阳)如图,在△ABC中,AD⊥BC于D,BE⊥AC于E,AD与BE相交于点F,若BF=AC,则∠ABC= 45 度.
考点:
直角三角形全等的判定;全等三角形的性质.
分析:
根据三角形全等的判定和性质,先证△ADC≌△BDF,可得BD=AD,可求∠ABC=∠BAD=45°.
解答:
解:∵AD⊥BC于D,BE⊥AC于E
∴∠EAF+∠AFE=90°,∠DBF+∠BFD=90°,又∵∠BFD=∠AFE(对顶角相等)
∴∠EAF=∠DBF,在Rt△ADC和Rt△BDF中,∴△ADC≌△BDF(AAS),∴BD=AD,即∠ABC=∠BAD=45°.
故答案为:45
点评:
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是中考的热点,一般以考查三角形全等的方法为主,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先根据已知条件或求证的结论确定三角形,然后再根据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看缺什么条件,再去证什么条件.
18.(2011•郴州)如图,已知∠1=∠2=90°,AD=AE,那么图中有 3 对全等三角形.
考点:
全等三角形的判定.
分析:
根据题意,结合图形,可得知△AEB≌△ADC,△BED≌△CDE,△BOD≌△COE.做题时要从已知条件开始结合图形利用全等的判定方法由易到难逐个寻找.
解答:
解:①△AEB≌△ADC;
∵AE=AD,∠1=∠2=90°,∠A=∠A,∴△AEC≌△ADC;
∴AB=AC,∴BD=CE;
②△BED≌△CDE;
∵AD=AE,∴∠ADE=∠AED,∵∠ADC=∠AEB,∴∠CDE=∠BED,∴△BED≌△CDE.
③∵BD=CE,∠DBO=∠ECO,∠BOD=∠COE,∴△BOD≌△COE.
故答案为3.
点评:
本题重点考查了三角形全等的判定定理,普通两个三角形全等共有四个定理,即AAS、ASA、SAS、SSS,直角三角形可用HL定理,但AAA、SSA,无法证明三角形全等,本题是一道较为简单的题目
19.(2008•大兴安岭)如图,∠BAC=∠ABD,请你添加一个条件: ∠C=∠D或AC=BD,使OC=OD(只添一个即可).
考点:
全等三角形的判定.
专题:
开放型.
分析:
本题可通过全等三角形来证简单的线段相等.△AOD和△BOC中,由于∠BAC=∠ABD,可得出OA=OB,又已知了∠AOD=∠BOC,因此只需添加一组对应角相等即可得出两三角形全等,进而的得出OC=OD.也可直接添加AC=BD,然后联立OA=OB,即可得出OC=OD.
解答:
解:∵∠BAC=∠ABD,∴OA=OB,又有∠AOD=∠BOC;
∴当∠C=∠D时,△AOD≌△BOC;
∴OC=OD.
故填∠C=∠D或AC=BD.
点评:
本题考查了全等三角形的判定;题目是开放型题目,根据已知条件结合判定方法,找出所需条件,一般答案不唯一,只要符合要求即可.
20.(2005•荆门)如图,已知方格纸中是4个相同的正方形,则∠1+∠2+∠3= 135 度.
考点:
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
专题:
网格型.
分析:
根据对称性可得∠1+∠3=90°,∠2=45°.
解答:
解:观察图形可知,∠1所在的三角形与角3所在的三角形全等,∴∠1+∠3=90°,又∠2=45°,∴∠1+∠2+∠3=135°.
点评:
主要考查了正方形的性质和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充分利用正方形的特殊性质来找到全等的条件从而判定全等后利用全等三角形的性质解题.
三.解答题(共6小题)
21.(2013•陕西)如图,∠AOB=90°,OA=OB,直线l经过点O,分别过A、B两点作AC⊥l交l于点C,BD⊥l交l于点D.
求证:AC=OD.
考点:
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
专题:
证明题.
分析:
根据同角的余角相等求出∠A=∠BOD,然后利用“角角边”证明△AOC和△OBD全等,根据全等三角形对应边相等证明即可.
解答:
证明:∵∠AOB=90°,∴∠AOC+∠BOD=90°,∵AC⊥l,BD⊥l,∴∠ACO=∠BDO=90°,∴∠A+∠AOC=90°,∴∠A=∠BOD,在△AOC和△OBD中,∴△AOC≌△OBD(AAS),∴AC=OD.
点评:
本题考查了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同角的余角相等的性质,利用三角形全等证明边相等是常用的方法之一,要熟练掌握并灵活运用.
22.(2012•云南)如图,在△ABC中,∠C=90°,点D是AB边上的一点,DM⊥AB,且DM=AC,过点M作ME∥BC交AB于点E.
求证:△ABC≌△MED.
考点:
全等三角形的判定.
专题:
证明题.
分析:
根据平行线的性质可得出∠B=∠MED,结合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定理可判断△ABC≌△MED.
解答:
证明:∵MD⊥AB,∴∠MDE=∠C=90°,∵ME∥BC,∴∠B=∠MED,在△ABC与△MED中,∴△ABC≌△MED(AAS).
点评:
此题考查了全等三角形的判定,要求掌握三角形全等的判定定理,难度一般.
23.(2011•乌鲁木齐)如图,在△ABC中,∠ACB=90°,AC=BC,BE⊥CE于点E.AD⊥CE于点D.
求证:△BEC≌△CDA.
考点:
全等三角形的判定.
专题:
证明题.
分析:
根据垂直的定义以及等量代换可知∠CBE=∠ACD,根据已知条件∠BEC=∠CDA,∠CBE=∠ACD,BC=AC,根据全等三角形的判定AAS即可证明△BEC≌△CDA.
解答:
证明:∵BE⊥CE于E,AD⊥CE于D,∴∠BEC=∠CDA=90°,在Rt△BEC中,∠BCE+∠CBE=90°,在Rt△BCA中,∠BCE+∠ACD=90°,∴∠CBE=∠ACD,在△BEC和△CDA中,∠BEC=∠CDA,∠CBE=∠ACD,BC=AC,∴△BEC≌△CDA.
点评:
本题考查了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定理,本题根据AAS证明两三角形全等,难度适中.
24.(2008•台州)CD经过∠BCA顶点C的一条直线,CA=CB.E,F分别是直线CD上两点,且∠BEC=∠CFA=∠α.
(1)若直线CD经过∠BCA的内部,且E,F在射线CD上,请解决下面两个问题:
①如图1,若∠BCA=90°,∠α=90°,则BE = CF;EF = |BE﹣AF|(填“>”,“<”或“=”);
②如图2,若0°<∠BCA<180°,请添加一个关于∠α与∠BCA关系的条件 ∠α+∠BCA=180°,使①中的两个结论仍然成立,并证明两个结论成立.
(2)如图3,若直线CD经过∠BCA的外部,∠α=∠BCA,请提出EF,BE,AF三条线段数量关系的合理猜想(不要求证明).
考点:
直角三角形全等的判定;三角形内角和定理.
专题:
几何综合题.
分析:
由题意推出∠CBE=∠ACF,再由AAS定理证△BCE≌△CAF,继而得答案.
解答:
解:(1)①∵∠BCA=90°,∠α=90°,∴∠BCE+∠CBE=90°,∠BCE+∠ACF=90°,∴∠CBE=∠ACF,∵CA=CB,∠BEC=∠CFA;
∴△BCE≌△CAF,∴BE=CF;EF=|BE﹣AF|.
②所填的条件是:∠α+∠BCA=180°.
证明:在△BCE中,∠CBE+∠BCE=180°﹣∠BEC=180°﹣∠α.
∵∠BCA=180°﹣∠α,∴∠CBE+∠BCE=∠BCA.
又∵∠ACF+∠BCE=∠BCA,∴∠CBE=∠ACF,又∵BC=CA,∠BEC=∠CFA,∴△BCE≌△CAF(AAS)
∴BE=CF,CE=AF,又∵EF=CF﹣CE,∴EF=|BE﹣AF|.
(2)EF=BE+AF.
点评:
本题综合考查全等三角形、等边三角形和四边形的有关知识.注意对三角形全等,相似的综合应用.
25.(2005•扬州)(本题有3小题,第(1)小题为必答题,满分5分;第(2)、(3)小题为选答题,其中,第(2)小题满分3分,第(3)小题满分6分,请从中任选1小题作答,如两题都答,以第(2)小题评分.)
在△ABC中,∠ACB=90°,AC=BC,直线MN经过点C,且AD⊥MN于D,BE⊥MN于E.
(1)当直线MN绕点C旋转到图1的位置时,求证:
①△ADC≌△CEB;②DE=AD+BE;
(2)当直线MN绕点C旋转到图2的位置时,求证:DE=AD﹣BE;
(3)当直线MN绕点C旋转到图3的位置时,试问DE、AD、BE具有怎样的等量关系请写出这个等量关系,并加以证明.
注意:第(2)、(3)小题你选答的是第2小题.
考点:
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
专题:
证明题;探究型.
分析:
(1)根据已知可利用AAS证明①△ADC≌△CEB,由此可证②DE=AD+BE;
(2)根据已知可利用AAS证明△ADC≌△CEB,由此可证DE=AD﹣BE;
(3)根据已知可利用AAS证明△ADC≌△CEB,由此可证DE=BE﹣AD.
解答:
解:(1)①∵∠ADC=∠ACB=∠BEC=90°,∴∠CAD+∠ACD=90°,∠BCE+∠CBE=90°,∠ACD+∠BCE=90°.
∴∠CAD=∠BCE.
∵AC=BC,∴△ADC≌△CEB.
②∵△ADC≌△CEB,∴CE=AD,CD=BE.
∴DE=CE+CD=AD+BE.
(2)∵∠ADC=∠CEB=∠ACB=90°,∴∠ACD=∠CBE.
又∵AC=BC,∴△ACD≌△CBE.
∴CE=AD,CD=BE.
∴DE=CE﹣CD=AD﹣BE.
(3)当MN旋转到图3的位置时,AD、DE、BE所满足的等量关系是DE=BE﹣AD(或AD=BE﹣DE,BE=AD+DE等).
∵∠ADC=∠CEB=∠ACB=90°,∴∠ACD=∠CBE,又∵AC=BC,∴△ACD≌△CBE,∴AD=CE,CD=BE,∴DE=CD﹣CE=BE﹣AD.
点评:
本题重点考查了三角形全等的判定定理,普通两个三角形全等共有四个定理,即AAS、ASA、SAS、SSS,直角三角形可用HL定理,但AAA、SSA,无法证明三角形全等,再根据全等三角形对应边相等得出结论.
26.(2012•密云县二模)已知:如图,∠C=∠CAF=90°,点E在AC上,且AE=BC,EF⊥AB于点D.求证:AB=FE.
考点:
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
专题:
证明题.
分析:
首先证明∠B=∠2,再加上条件AE=BC,∠FAF=∠BCA,可利用ASA证明△ABC≌△FEA,再根据全等三角形对应边相等可得AB=FE.
解答:
证明:∵EF⊥AB于点D,∴∠ADE=90°.
∴∠1+∠2=90°,又∵∠C=90°,∴∠1+∠B=90°.
∴∠B=∠2,在△ABC和△FEA中,∴△ABC≌△FEA(ASA)
∴AB=F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