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讨书:依赖产生懒性

时间:2019-05-13 15:44:2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检讨书:依赖产生懒性》,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检讨书:依赖产生懒性》。

第一篇:检讨书:依赖产生懒性

检讨书:依赖产生懒性

好长一段时间,下班后的我不愿走进厨房,平时围裙对我贴身的呵护,我到觉得是一种缠绵的束缚。吃罢饭,碗筷就放在餐桌上,不自觉地走到客厅,又很自觉地打开电视。

一阵锅碗瓢盆的叮咚响后,妻子慢慢地走来坐在我的侧面。尽管电视画面上小沈阳极尽能事在学猴闹,却逗乐不了我妻子一张严肃的脸。

不妙!这张脸总该向我暗示点什么。知趣点好,咱得学会乖呀,要不这鸡毛弹子在严肃面孔的激励下,定将所向披靡。

哎,检讨吧。

尽管检讨,总该有个态度吧。我给自己的妻子削只苹果,倒杯水,揉揉因洗碗累了的手,锤锤因买菜走麻了的腿。

我半抬起头,瞅瞅妻子的脸阴转晴了,这颗半悬着的心才算放的下。

其实,检讨一下自己,检讨自己的言行、工作也是一种进步。这惰性的产生总是有一种依赖在使然。

先说这工作,前些天在单位上参加了一次工作调度会,领导在会上说:你有创新意识吗?我看你还是固守在陈旧的思维定式上,不进则退,你在等什么?靠什么?这些话蒙的俺一头露水。会后同事面面相觑,都认为领导是在说自己,您看这领导说话水平算是个高!工作可以有个伴等等靠靠,但在家庭中则不然。

这主动变成了被动,哪肯定是在家务上有了依靠。自己的衣服不洗,妻子给你洗,这妻子变成了廉价的全能洗衣机;饭菜你不做,妻子做,这妻子掌勺成了炊事员了;孩子你不带,妻子带,妻子成了勤务兵了,久而久之习惯成自然了。

在依赖的背后,往往失去了觉悟,认识不但没有提高,反而下降了。如果不及时有人出面教育,还有鸡毛弹子在你面前晃悠,假若有一天,我的脾气见长了,那还了得!我可以说你饭菜做的不合口味,衣服洗得不够整洁,孩子为什么没有笑脸?当时间久了,我习惯了,麻木了,问起自己的妻子,她也会像我一样被领导问得一头露水,蒙了。

依赖就是将责任推给了对方,平等的变成了不平等,只要另一方习惯地接受、习惯地完成,这惰性就会睡起了懒觉。

这检讨俺敢写,这话儿俺敢说,这依赖产生惰性的理论打死俺也不知是谁发明的。

男人吗要个脸,懒一些总是有个理由,这理由道来总是让女人听得稀里糊涂的摸不着头脑。

你看这检讨写得,是在检讨自己还是在检讨别人?

第二篇:庸政懒政产生的原因

庸政懒政产生的原因:

1、缺乏群众观、权力观,缺乏责任意识,服务意识

2、竞争机制不完善目前尚未做到能进能出,能上能下,致使机关内部人浮于事,考核存在短板,现行的考核仅限于年终的本人述职上,尚未形成有效地问责机制

3、缺乏群众监督,舆论监督,党内监督

第三篇:融资性票据的产生

融资性票据的产生

融资性票据的严格定义应该是指该票据的产生缺乏贸易背景,使该票据缺乏自偿性。因此,融资性票据产生于出票环节,而不是转让环节;或者说产生于承兑环节,而不是贴现环节。出票人签发商业汇票即伴随商业信用的产生,若经银行承兑,则伴随银行信用的产生。票据究竟是贸易性的还是融资性的,完全取决于出票时的交易用途,贸易项下的票据,到期时能用商品回笼款来进行自偿;被用作投资或偿债的融资性票据,到期时因缺乏自偿性而给兑付带来不确定性。

一份因真实贸易而产生的票据,即使在之后某个转让环节中成为无贸易的融资性交易(如用于偿债),银行并为持票人办理了贴现,也不会对承兑银行构成风险或扩大货币投放。因为,此票据是基于真实贸易而产生,通过商品的流通具有自偿性;再则,票据前手与持票人虽属融资性交易,但如由前手向银行贴现(更符合贴现政策,因前手与再前手具有贸易交易)后将资金划转给持票人,与持票人向银行贴现取得资金,从货币投放的角度看,两者是完全等效的。因此,笔者认为转让后的票据不应该存在融资性票据之说。当然下例情况例外,出票人与收款人为关联企业,为借贷交易而签发融资性票据,但因双方无关联交易而无法贴现,收款人遂将票据转让与其有关联交易的子公司,子公司作为持票人并提供合法但与该票据实际并无关联的发票与合同向银行办理了贴现,再将贴现款划转与前手。此类融资性票据看似转让后产生,其实仍在出票环节生成,只是借助于转让环节,实现贴现融资目的。

发生在分公司与母公司间的票据背书转让,母公司持票据向银行申请贴现时,提交的却是分公司与票据前手交易的发票和合同或母公司直接开给分公司票据前手的发票和合同。看似不匹配,但却是真实和合法的,因为分公司不具有法人资格和独立的会计核算,其对外的一切销售交易和票据受让本身就视同为母公司的行为。如果母公司申请贴现时提供的是母公司开给分公司的发票,则是不合理的,因为按照会计准则规定,母公司与分公司之间不存在真实的销售。

融资性票据一定是发生在两个关联企业之间。这是因为,融资性票据的受让本是一种借贷交易,在市场经济日趋完善的今天,很难想象两个无控股关系的企 业会以票据受让的形式进行资金借贷,即使确有必要,贷款方也会以借据伴随资金划付的形式进行,以完成法律意义上的给

付履行。而在关联企业之间,许多民营企业为谋求融资能力,往往利用控股子公司的关系,将子公司的产品销售给母公司,再由母公司销售给购货方,以此在母公司和子公司各自的独立报表上,造成各自都有自己的资产额和销售额的会计信息假象,以此获得银行重复授信。因此在这类关联企业之间,完全能够提供足够多的、合法的、真实的增值税发票和交易合同,但这些发票和合同与融资性票据的给付却无任何对价关系,所以通过票据贴现必须提供发票和合同等形式要件并不能有效约束融资性票据的产生。

融资性票据存在的原因

和一般贷款相比,银行承兑汇票贴现获取资金的成本低。目前,我国存贷款利率还没有完全市场化,对贷款利率实行最低限制,但贴现和转贴现利率已基本市场化,由市场供求决定。一般情况下,贴现利率比贷款利率低2到3个百分点。这样,加上银行承兑汇票万分之五的开票手续费,融资性票据获取资金的成本大大低于一般贷款,造成企业从降低融资成本的角度出发,编造贸易背景,获取银行贴现资金。

银行承兑汇票贴现资金的使用易于逃避银行及监管部门的监控。由于银行承兑汇票业务主要风险在开票行,融资性票据贴现资金相当于开票行的信贷资金,贴现行通过查询证实了票据的真实性后,贴现资金基本没有风险,一般被视为企业自有资金,贴现行基本不对贴现资金的使用进行监控,尤其是企业在异地他行贴现。这样,融资性票据贴现资金使用很容易逃避银行和监管部门的监控,为企业不受限制地随意使用。

银行自身面对竞争采取的自我保护需要。在当前市场竞争激烈的情况下,部分商业银行为了留住大客户和优质客户,主动为他们开立融资性银行承兑汇票,帮助其降低融资成本。同时,银行在自身资金紧张的情况下,也采取开立银行承兑汇票的办法,帮助客户到其他银行获取贴现资金。

票据业务不仅能为银行带来手续费收入和利息收入,还能方便地成为银行调节流动性和控制资产规模的手段。银行在资金宽裕时进行贴现和买入性转贴现,在资金紧张时进行卖出性转贴现或再贴现以获取资金,在获取收益的同时还改善了银行的资产结构。分支行还可以利用贴现和转贴现方便地进行规模控制,以应付上级行的指标考核。另外,由于贴现资产不进入存贷比考核范围,银行便利用贴现和转贴现来突破监管当局的存贷比考核限制,以获取更多的利润。

监管当局在对真实贸易背景控制上缺乏比较有效的手段,也客观上导致了融资性票据的增多。目前,在对真实贸易背景的审查方面,主动权在银行,监管当局要求银行在开票时要对贸易合同进行检查,事后企业要补备增值税发票,贴现时也要求审查商品贸易合同和增值税发票,并从贸易合同、增值税发票和银行承兑汇票三者的日期和金额之间的对应关系来控制贸易背景的真实性。但事实上,由于现实贸易结算方式的复杂性,所有这些形式要件即便在真实的情况下,也并不能完全证实一笔银行承兑汇票背后贸易背景的真实性。这样,监管当局对真实贸易背景的要求往往缺乏有效的监督控制措施。

融资性票据的作用

为健全中国的金融市场,全面提升国内金融基础市场发展水平,央行已将加快票据市场建设摆上重要位置,而对票据融资性的逐步开拓将是这一建设过程中的重要一环。我们所称的融资性,已不仅指目前建立在真实交易背景上的票据承兑、票据(转)贴现等形式,还包括纯粹以融资为目的的票据发行与买卖。

票据融资性功能的开发,一是可以丰富企业的短期融资手段,避免目前企业短期性融资过度倚重银行贷款的局面,选择有实力与信誉的企业通过商业票据市场融资,降低资金成本,提高营运效率,特别是为企业资本运作提供有效支持;二是可以为市场提供多元化的投资渠道,票据因其流动性和盈利性的良好结合会成为众多投资基金、保险公司、工商企业等投资者的重要投资对象,资本市场的投资者可以通过货币市场进行有效的资产组合管理;三是有助于央行货币政策的市场化贯彻,票据市场的迅速发展不仅可为央行再贴现政策执行提供更广阔的空 3 间,而且央行可以直接利用票据的融资性进行公开市场操作,达到回笼资金、调节货币供求的目的。

票据融资在我国的发展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票据法》及《票据管理实施办法》、《支付结算办法》、《商业汇票承兑、贴现与再贴现管理暂行办法》的有关规定,票据的签发、取得、转让及承兑、贴现、转贴现、再贴现应以真实、合法的商业交易为基础,而票据的取得,必须给付对价。显而易见,我国现行法律、法规是禁止纯粹融资性票据的。当然从释放自有资金的角度讲,通过签发出票、背书转让实现的票据支付功能本身也蕴涵了融资功能。现在以“票据贴现”为名义的票据融资普遍存在,不仅银行、企业乐于从事和参与票据贴现业务,还陆续诞生了为数不少的专门提供票据融资中介服务的公司(“票据掮客”)。

正常情况下,票据融资会在银行和企业之间形成双赢局面。一方面,银行通过提供票据贴现服务既可以向持票人、出票人分别收取一定的贴现利息和手续费(根据《支付结算办法》的规定,银行承兑汇票的出票人应按票面金额的万分之五向承兑银行交纳手续费),又可以从出票人处吸纳一定的存款(依据不同信用等级收取不等的承兑保证金,通常为票面金额的30%),还可以持票向其他银行办理转贴现或向中国人民银行申请再贴现;另一方面,因贴现率远低于同期流动资金贷款利率,融资代价和难度相对较小,持票人通过贴现可以及时获得现金,加速资金周转,降低财务成本,甚至还可规避汇率风险。

但最近几年票据融资有愈演愈烈之势,甚至屡屡出现银行违规操作和诈骗银行的现象。通常的操作手法是,首先在企业集团内部通过关联企业(或是关系密切,建立了某种默契的上下游企业、合作伙伴)签订并无真实交易关系的虚假合同,备齐银行审查所需全套文件、单证,然后由一家企业申请银行开立承兑汇票,由另一家企业申请贴现,从而套取银行资金。个别企业专门为此成立 “皮包公司”,专事这类灰色操作,事后即销毁资料并注销公司;亦有个别作为出票人的企业到期表示“无力足额交存票款”,从而寻求与银行达成妥协,转为短期贷款,以此达到持续套取银行信用的目的;更甚者,与银行内部工作人员勾结,利用伪 造、变造的银行承兑汇票套现。现在另有一种“融资公司”,其操作模式更为多元化,其可以为客户垫付承兑保证金,同时协助客户向银行申请开立承兑汇票,客户再用贴现所得款项归还“融资公司”垫付的承兑保证金,同时支持一笔手续费。

值得关注的是,中国人民银行于2005年9月5日下发了《中国人民银行关于完善票据业务制度有关问题的通知》,该通知对票据贴现事项

做了较大幅度调整:(1)明确规定商业汇票的真实交易关系和债权债务关系由承兑行和贴现行负责审核,转贴现行和再贴现行(中国人民银行)只负责审核票据的要式性和文义性是否合规;(2)贴现申请人应向银行提供的单证范围由增值税发票扩展至普通发票。部分业内人士认为,这意味着扩大了可以进行票据融资的企业范围,拓宽了企业融资渠道,或许还昭示着融资性票据的逐步松绑。

票据政策性融资功能的开发

所谓政策性融资功能,是出于政策性用途目的而发行、买卖票据。依据融资用途,又可以分为两个方面:

一是完全是利用票据的融资性作为执行货币政策的工具。传统上有央行的再贴现,通过再贴现利率的调整反映央行的政策意图。中央银行票据的出现则是发挥票据政策性融资功能的一个良好例证。引入中央银行票据替代回购品种,既大大增加了央行公开市场操作的灵活性和自由度,又在客观上相当于为市场提供了短期化国债品种,加强了对市场的利率牵引功能。

二是为筹集与长期性资金配套使用的短期周转资金而由政策性金融机构发行或买卖票据。目前的政策性银行主要依靠发行中长期政策性金融债来满足其资金需求,弥补其短期头寸不足仅仅是通过银行间市场信用拆借和债券回购来操作。政策性金融票据能否成为政策性银行的另一短期流动性资金融通手段值得研究。另外,政策性银行(包括四大国有资产管理公司)也可以探索利用票据实现信贷资产证券化的方式。

票据商业性融资功能的开发

相对于政策性融资,票据商业性融资功能的开发将是前景更为广阔、市场更为巨大、风险也更为显著的领域。不具备真实商品交易背景、纯粹以融资为目的的票据发行在国内目前还是禁区,但随着金融市场的发展和金融监管水平的提高,不排除纯融资票据出现的可能。具体来说,拓展票据的商业性融资功能包括以下几个途径:

一是允许企业直接发行商业票据。商业票据是由经营良好、声誉较高的公司发行的一种短期性融资票据,期限通常为1个月,但也可以短至隔夜,长至270天。商业票据融资成本低、周转速度快,是国外盛行的一种短期融资方式,但对市场环境和企业信誉要求很高,一旦监管不慎,整个社会资金链断裂,风险不言而喻。

二是尝试利用商业票据作为资产证券化的一种手段。即将账面资产经由发行商业票据转化为现金流,达到降低融资成本、优化资产负债结构、提高企业经营效率的目的。我国企业对这一做法已有所尝试,但由于国内法规及市场环境尚不健全,票据市场不发达,在国内运用这种方式的难度较大,构造完全意义上的资产证券化结构还有较长的路要走。

三是构建参与者广泛、场内与场外交易相结合的票据交易市场。逐步扩大票据二级市场参与者范围,建立一个包括央行、商业银行、非银行金融机构、基金、企事业法人乃至个人投资者在内的票据交易市场。集中性的市场组织与分散性的场外交易相结合,鼓励转贴现与票据转让行为,为融资性票据投资者提供专业、规范的交易场所,为发行票据的流通提供便利。在美国,票据交易市场 相当发达,早在80年代,该国票据市场的交易额就与股票市场的交易额相当。而国内作为货币市场子市场之一,票据二级市场还处于一个分散、自发的状态,参与者主要为商业银行,且缺乏统一的市场组织和规则。

票据融资性功能的进一步开发应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不可一蹴而就。可采取的做法包括:在一些区域信用环境较好的地区开展试点,并选择一些资信情况较 好、经营状况正常、现金流量稳定的非银行金融机构(如财务公司、信托投资公司等)或大型企业率先做发行短期商业票据的尝试;建立票据发行审核机制和信用评级制度,强化外部监督力量;设立票据发行机构的主管银行制度,由企业的基本开户行负责对发票企业的日常监控,对企业票据性融资实行比例限制等等。

商行在票据融资功能开发中的角色

一直以来,商业银行是短期性资金的主要供应主体,票据融资功能的深度挖掘如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必将对商业银行的短期资金业务构成冲击,另一方面也扩大了商业银行介入票据市场的层面,为商业银行提供更多的商机。具体说来,商业银行可以在票据市场的发展中扮演如下角色:

一是作为承兑人、承销人介入票据一级市场。商业银行既可以为经选择的企业签发票据提供传统意义的承兑业务,也可以为有意采取发行商业票据融资的企业担当承销商,充分利用自身的客户资源为客户提供完全的金融服务,从中不仅可获得中间业务收入,而且可获得现金流量的沉淀,缓解资产业务的损失。

二是作为投资人、经纪人和做市商参与票据二级市场。商业银行在票据二级市场上具备其它经营机构无法比拟的传统优势,随着整个票据市场的发展,商业银行的业务量必将水涨船高;而一旦全国统一的集中性票据市场建立起来,商业银行还可能办理票据代理买卖、票据自营、票据做市商等业务,获得多元化的利润来源。

三是作为监督人促进票据市场的健康发展。票据融资性功能的开发不可避免面临着很大的风险,尤其是在信用体系尚不发达、信用意识尚且薄弱的国内市场,一旦监控不慎,融资票据的盲目放开和发展将酿成极大的金融风险。商业银行一方面要接受人民银行的监督,做好内部风险控制,规避票据业务的各种风险;另一方面也要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做好对发票企业、市场运转的日常监督工作。

四是商业银行可以利用融资性票据的发展积极推动业务创新。我国已加入世贸组织,面对票据理论先进、票据业务品种繁多的外资金融机构,中资金融机构在票据业务上更处于劣势,不利于全方位参与市场竞争。国内商业银行一方面要 在现有体制框架内积极寻求票据融资功能的进一步发挥,另一方面也要通过自身的努力来改善市场环境,争取票据的融资性功能发展在体制上能有所突破,从而带动商业银行的业务创新。

融资性票据和银行承兑汇票的本质区别

具有真实贸易背景的未到期银行承兑汇票,如果不伴随贴现行为,则属于在银行信用保证下的商业信用,是供货企业对购货企业的资金融通。汇票到期,由银行从申请开票企业账户扣划资金进行兑付,如果开票企业账户资金不够,则形成银行垫款,直接成为银行对开票企业的逾期贷款;银行承兑汇票一经贴现,就将商业信用直接转化成了银行信用,相当于开票银行给

购货企业发放贷款,其用途是支付了供货企业的货款,这个时候,贴现资金实质上相当于贴现企业的自有资金,原则上可由该企业自由合法支配。而融资性票据由于其目的是低成本获取银行信贷资金,总是伴随着贴现行为,因此,其实质在一开始就相当于开票行承担主要风险和对申请开票企业的一般贷款行为,贴现资金不管是由申请开票企业使用,还是持票贴现企业使用,银行都必须根据商业银行法和贷款通则等相关法律法规,对其用途进行监督控制。

第四篇:日本“和平宪法”的产生及其和平性讨论

日本“和平宪法”的产生及其和平性讨论

摘要:《日本国宪法》又被称为“和平宪法”,于 1947年制定,这套宪法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盟军占领时期撰写的,美国打算以自由民主的模式取代大日本帝国制度。“和平宪法”的产生与当时的国际形势息息相关,该宪法较为著名的地方是其第9条“放弃发动战争的权利”。本文将结合当时的国际背景对日本“和平宪法”的产生进行阐述,并结合日本的修宪活动对其和平性进行探讨。关键词:《日本国宪法》 《明治宪法》 修宪运动 和平性 正文:

《日本国宪法》自1947年5月3日起实施。该宪法主要内容有:日本为君主立宪国,宪法订明“主权在民”,而天皇则为“日本国及人民团结的象征”;日本国实行以立法权、司法权和行政权三权分立为基础的议会内阁制,立法权归两院制国会,司法权归裁判所,即法院,行政权归内阁、地方公共团体及中央省厅;日本国最高国家权力机关为国会(众议院480席,参议院242席),选民为20岁以上的国民;最大的亮点(也是日后争论的焦点)是“永远放弃把利用国家权力发动战争、武力威胁或行使武力作为解决国际争端的手段,为达此目的,日本不保持陆、海、空军及其他战争力量,不承认国家的交战权”(第9条)。

《日本国宪法》的产生有其深刻的历史渊源。主要是两方面的根源,第一个根源是产生于明治维新时期的《明治宪法》,又名《大日本帝国宪法》,第二个是日本战后的形势,即盟国(主要是美国)对日本政治改革的操纵。

首先,“和平宪法”是建立在《明治宪法》的基础上的,延续了《明治宪法》中的相关资本主义理念,《明治宪法》是日本基于近代立宪主义而制定的首部宪法,公布于1889年2月11日,并于1890年11月29日施行,它是建立在明治维新改革以及自由民权运动的基础上并通过伊藤博文等人的考察参照普鲁士模式建立起来的,虽然这部宪法有不足之处,但是它推翻了日本的封建制度,确立君主立宪制度,保障了国民的权利自由,这个进步是日本崛起的制度保障,也是《日本国宪法》产生的基础,要是没有明治维新没有《明治宪法》,日本不可能迅速崛起,更不可能产生《日本国宪法》,即使产生也不可能被其国民所接受。另外,新宪法的采用是根据明治宪法第73条,透过明治宪法的修改而达成的,所以和平宪法与明治宪法关系密切。

其次,《日本国宪法》的产生与二战后的日本局势息息相关。战后,日本被盟军占领,美国对日本进行了深刻的改革,特别是政治改革,意图在于将日本作为其全球战略的重要棋子,增加其与苏联抗衡的砝码。对日本国民进行广泛的意识形态改造是美国重建日本的重要部分,修改法律又是其中重要的一环。早在日本投降前,美国就有所行动,盟军领袖邱吉尔,杜鲁门及斯大林发表的《波茨坦宣言》中,不仅要求日本无条件投降。该宣言也介定了日本投降后盟军占领的主要目标:“日本政府将要解除在日本人当中恢复及加强民主倾向的所有障碍。言论,宗教,思想自由及尊严基本人权将会被确立。”此外,文件中写到:“当这些目标已达到及这里建立了基于日本人自由表达的意愿而同时倾向和平及负责任的政府时,占领的盟军将撤出日本”盟军不单是要向这个军国主义敌人寻求惩罚和赔款,还有政治制度上根本的改变。又如1945年6月11日,美国国务院、陆军部和海军部协调委员会制定了《战后初期美国对日政策》的SWNCC150号文件,文件提出要铲除日本人心目中的军国主义思想和极端民族主义思想。这个委员会在随后的SWNCC150/2和SWNCC150/4号文件中进一步提出“必须鼓励日本人民培养起争取个人自由,尊重基本人权,特别是宗教、集会、言论和出版自由的愿望”等内容。这些文件在经过大量文字修改后,经美国总统杜鲁门批准,于9月22日公开发布。

在《日本国宪法》的具体草拟中,美国进行了实质参与与决策。1946年初,麦克阿瑟就在编写新宪法这个最基本的问题上,与日本官员出现分歧。首相币原喜重郎和许多他的同僚极不愿意地采取激烈的手法以一份自由的文件取代明治宪法,而麦克阿瑟极力主张制定新宪法。1945年后期,币原请了一班学者并成立了委员会,进行修宪的谘询。1946年2月,委员会公布所谘询的建议,但麦克阿瑟认为这些建议过于保守,遂加以否决,并命其成员自行草拟新宪法。文件中,大部分由两位拥有法律学位的高级军官──Milo Rowell与Courtney Whitney所草拟。关于男女平等的章节,则由Beata Sirota所写。虽然编者并不是日本人,但也参考了明治宪法,征询了日本的律师及政治领袖(如币原和吉田茂)的意见。1946年2月13日,新宪法草案向日本官员公开。同年3月6日,政府向民众公开了新宪法的纲目。同年4月10日,日本举行选举,选出将商议该宪法草拟的第19届帝国议会下议院。可以说日本新宪法是在美国的操纵下制定的。

以上便是《日本国宪法》产生的渊源。该宪法最大的亮点(也是日后争论的焦点)是“永远放弃把利用国家权力发动战争、武力威胁或行使武力作为解决国际争端的手段,为达此目的,日本不保持陆、海、空军及其他战争力量,不承认国家的交战权”(第9条)。这一点集中体现了新宪法的和平性,故该宪法又被称作“和平宪法”。随着国际新形势的发展以及日本国内民族主义的抬头,关于修宪活动的话题屡屡被推上风口浪尖,接下来将结合日本的修宪活动对其和平性进行探讨。

“和平宪法”生效至今, 以右翼分子和保守势力为主的改宪派多次掀起修宪高潮。第一次是20世纪50年代末期, 以鸠山一郎、岸信介等为代表, 提出“修改宪法、重整军备”的执政纲领, 主张拥有统治力量和防卫力量, 要求恢复战前天皇制、废除第九条、限制国民权利、扩大内阁职权。第二次是60年代中期, 保守政治集团再次对宪法发起挑战,提出了《修改宪法的方向》意见书, 主张制定包括删除第九条、实行征兵制、可向海外派兵、天皇为国家元首的“日本人的宪法”。第三次是80年代初期, 日本首相中曾根康弘提出“战后政治总决算”,要求修改宪法,恢复“天皇元首制”,拥有“防卫军”。自此, 日本的民族保守主义思潮兴起, 并影响着此后的修宪进程。

综观战后的数次修宪运动,其特征是修宪一直由少数右翼分子和保守派政治家推动,修宪焦点和主要目标是恢复天皇制和废除第九条。然而,“和平宪法”所确立的民主主义与和平主义理念已深入民心,在维护“和平宪法”的革新政党以及热爱和平的日本国民的反对下, 保守势力的多次修宪行动都是无果而终。

但是,随着冷战的结束,国际局势和国际力量对比发生了较大变化,地区冲突和摩擦不断,恐怖主义成为新的威胁。在海湾战争尤其是九一一恐怖袭击后,日本一再突破宪法禁区,屡次向海外派兵,自卫队实现了走出国门、走出“专守防卫”,拥有了“先发制人权”和“集体自卫权”。参加联合国维和行动、支持美国的反恐行动成为日本修宪的最好口实。而美国出于自身全球战略的需要,全力支持日本扩充军备和向海外派兵,并表态希望日本修宪,这直接鼓励了日本民族保守派的修宪决心。特别是近期,就“钓鱼岛问题”,日方多次强硬表态,要扩充自卫队,必要时候可以先发制人,这完全违背了其宪法的和平性。

其实,日本在不断通过各种手段变相的修改宪法。

(一)恣意解释,歪曲宪法。

(二)另立他法, 架空宪法。1997年制订《日美防卫合作新指针》,1999 年通过《周边事态法》,911事件后,日本国会又通过了《反恐特别措施法》,2003 年5 月和6 月,日本众、参两院先后通过了有事三法案,即: 《应对武力攻击事态法案》、《安全保障会议设置法修正案》、《自卫队法修正案》三法案。

(三)明文修宪, 正面突破。2001 年11 月“宪法调查推进议员联盟”提出的《国民投票法案》和《国会法修正案》就是其中一例。《国民投票法案》规定在国会提出议案后60~90天内进行国民投票,若结果中赞成票超过有效投票的1/ 2,政府即可着手公布修宪,这是为明着修宪做理论基础。

综上所述,毋庸置疑,随着日本民族主义甚至是军国主义的抬头,以及美国的纵容与日美同盟的扩张,《日本国宪法》的和平性在不断消失,民间抵制修宪的呼声越来越小。但是希望日本能清醒的认识到:修宪和扩军并不能给日本带来和平,惟有走睦邻友好、和平发展之路, 增进与邻国的政治互信,才能保证持久稳定的地区稳定与世界和平。修宪已成为日本未来要在东亚以及世界扮演何种角色的重要指标, 对于亚洲地区政治、军事乃至经济发展都会起到深远的影响,将可能加深日本同亚洲各国尤其是东亚近邻之间的不信任感和矛盾,必将带来许多消极影响。如果日本不能取得周边国家的理解和信任,一味强硬谋求政治军事大国化,将遭到亚洲各国的反对,进而在亚洲和世界上陷入孤立。

参考文献

1、加腾秀治郎《宪法改革的政治学》一艺社, 2005:203

2、冯瑞云《近代日本国家发展战略》吉林大学出版社,1991:112

3、影山日出弥《日本的宪法问题》劳动经济出版社, 1967:240

4、山田浩等《战后政治的进程》法律文化社出版,1993:229

第五篇:负性情绪的产生及调节

负性情绪的产生及调节

学院:教育科学学院

班级:12级心理学1班

学号:

姓名:

负性情绪的产生及调节

人们在生活中经常会产生一些坏情绪,比如焦虑、沮丧、痛苦、愤怒、悲伤、忧虑、郁闷、恐惧等等,心理学上将这些坏情绪统称为负性情绪,有时又称为负面情绪,人们之所以这样称呼这些情绪,是因为此类情绪体验是不积极的,身体也会有不适感,甚至影响工作和生活的顺利进行,进而有可能引起身心的伤害。

然而,适度的负性情绪,有时候对人是有利的。适度的压力可以转变为动力,面对失落与挫折可以加深人们对人生的体会和感悟,使人心态变得平和宽容。负性情绪,是人类对环境的一种正常的心理反应。有点负性情绪不见得是坏事,也许它正在提醒你,你应该对自己的行为、心态甚至人生观做一些调试和改变,你需要给自己一点时间休息和放松。

但是如果负性情绪长期存在,不能及时地宣泄和处理,则会使人失眠焦虑、心力交瘁、注意力不集中、工作学习效率下降、乃至让人悲观消沉、精神抑郁,还可能给身体和心理带来较大的伤害;这时候,应该学会合理的,适当的调节和宣泄负性情绪。

首先,应该正确认识压力,主动调节情绪。压力与情绪紧密相关,心理压力一旦产生就会伴随着情绪上的焦虑和高度紧张。因此,正确认识压力,有助于缓解压力。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每个人都有压力,学生怕成绩不好,毕业生怕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工作以后还有职场上的竞争......而我们要学会的是,当压力来临时,要对自己进行积极的心理暗示,帮助自己树立信心,把压力化为目标,积极的化解压力。在将压力化为目标的同时,应该调整自己的人生的阶段性目标,或者总的人生目标,调整人生观、价值观、爱情观、世界观,改变生活方式和工作环境,改变自己的人生态度等,使之适应自己的实际情况,不能好高骛远。这是从认知水平上掐断产生负性情绪的源头,是宣泄负性情绪的最根本的方法。

第二个调节负性情绪的方法是适当宣泄。情绪需要出口,通过适当的宣泄方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调节和缓解情绪。

宣泄的方式分为三种:一是倾诉与交流。罗杰斯曾经提出他的人际关系哲学,他认为,人不仅可以交流内心的思想,而且可以交流内心的各种各样的情绪,包括内心的冲动,模糊的感受,甚至难以启齿的秘密,都可以交流和沟通。生活中,为什么朋友多的人相对比较健康,就在于他们有更多的宣泄渠道。在宣泄的同时,朋友的理解和关注也成为一种情感上的支持。当不良情绪产生时,朋友们聚一聚,一壶清茶,一杯咖啡,一番倾诉,负性情绪烟消云散。“快乐有人分享,是更大的快乐;痛苦有人分担,可以减轻痛苦。”

二是哭泣流泪。哭是释放不良情绪的最好方法,是心理保健的有效措施。人在情感激动时流出的眼泪会产生高浓度的蛋白质,它可以减轻乃至消除人的压抑情绪。适当地哭是一种自我心理保护的措施。哭可以为你解除情绪的紧张、内心的抑郁与烦恼,还可以促进生理上的新陈代谢。美国生物学博士贾雷认为,人在悲伤时不哭是有害人体健康的。人在流泪时可以把体内因紧张而产生的化学物质排出体外,可以缓解人的忧愁和悲伤。三是文字宣泄。写日记,记录心情随笔,把自己心中的负性情绪转移到文字上,既安全又有益。有一个女生受到同学的挖苦,心里十分气愤,却不能通过语言告诉别人自己内心的痛苦,晚上回家以后,她把受伤的心情以及愤怒的情绪都写了出来,然后把纸一点一点地撕掉,之后,她的心情好多了。

当然,负性情绪还有很多行之有效的宣泄方式,经常使用一些既不伤害别人,也不损害自己,发泄有度的方法,能使负性情绪得到及时的宣泄,不至于日积月累,积累成疾。下面介绍一些其他常用的宣泄方法。

充足的有规律的睡眠。可以使你精神饱满,容光焕发,从而产生自信,有时工作很紧张,压力很大,效率很低的时候,别着急,放下一切,先好好的睡一觉。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工,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调整装饰,发型,甚至改变形象,以新的姿态出现在别人面前。这对女性来说更加有效,自我的愉悦和适度的自我欣赏可以使你产生更多的自信。

回忆美好的事物。回忆成功时刻。这样你就比较容易寻找自我的能源,自己的力量,自己的优势,不要被负面的思维蒙蔽了双眼,不要沉迷在“一切都是灰色的、糟糕的”思维中。回忆美好和成功有利于你在情绪低沉时找到自己积极的一面。念一念“失败是成功之母”之类的名言激励自己。

言语暗示法。言语暗示对人的心理和行为有奇妙的作用,当你被不良情绪所压抑的时候,可以通过语言的暗示作用,来调节和放松心理上的紧张状态。对自己说“不要急,安下心来就会好”这类语言来鼓励自己。

看小说看幽默故事,看愉快搞笑的故事片和连续剧,让自己放声大笑。欣赏音乐或放声高歌。音乐疗法主要是通过听不同的乐曲把人们从不同的负性情绪中解脱出来。除了听以外,唱也能起同样的作用。尤其高声歌唱,是排除紧张、激动情绪的有效手段。歌的旋律,词的激励,唱歌时有节律的呼吸与运动,都可以缓解紧张情绪。

运动,旅行,散步等。当你盛怒时,可以干些体力活,也可以到操场上跑几圈,把因盛怒发出的能量释放出来。当你累得满头大汗,气喘吁吁时,你会感到筋疲力尽。这时你的不愉快心情就会基于平静,郁积的怒气也会消失一大半。

保持一些嗜好,在心情不好的,做一些自己喜欢做的事情。比如毛泽东喜欢抽烟,周恩来喜欢喝酒,喜欢茶的喝茶,喜欢花的赏花等,以静制动。当人的心情不好,产生不良情绪体验时,内心都十分激动、烦躁、坐立不安,此时,可以默默的侍花弄草,观赏鸟语花香,或挥毫书画,垂钓河边,高声朗读,这些看似与排除不良情绪无关的行为恰是一种以静制动的独特的宣泄方式,它是以清净雅致的态度平息心头怒气,从而排除沉重的压抑。这种方式往往是知识型社会成员的选择。

离开不愉快的环境。当你受到不良情绪影响时,可以到风景秀美的公园、绿树成荫的大道上散散心,大自然的美景、绿色的世界、蓬勃的生机都能旷达胸怀,欢愉身心,忘却烦恼,消除精神上的紧张和压抑之感。可以外出旅行,离开不愉快的环境,给自己时间以适应调整。

很显然,负性情绪的宣泄方式有很多,选择什么样的方法宣泄自己的负性情绪,主要取决于负性情绪产生的原因和身侧的根源,而且,这些选择也是因人而异的,别人很适合的方式,很可能不适合自己。所以,我们应该在生活中不断地宣召,总结和发展适合自己的代价最低的负性情绪宣泄方法,并好好的运用它们来调整自己的情绪,保持健康的心理。

下载检讨书:依赖产生懒性word格式文档
下载检讨书:依赖产生懒性.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