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3年04月17日 弘扬三个自信 发挥主流媒体作用
夏宝龙在走访中央驻浙和省级新闻单位时希望
弘扬三个自信 发挥主流媒体作用
本报杭州4月16日讯(记者 应建勇)省委书记夏宝龙今天走访了人民日报社浙江分社、新华社浙江分社和浙江日报报业集团、省广电集团。他希望中央驻浙和省级主要新闻媒体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按照党的十八大要求,进一步弘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掌握立场观点方法,发挥主流媒体作用,真正做到引领思潮、服务大局,为共筑“中国梦”提供强有力的精神动力和舆论支持。
夏宝龙考察了4家新闻单位的釆编和演播平台,分别与各单位领导班子座谈。他对中央驻浙新闻单位和省级新闻单位为推进浙江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作出的贡献表示感谢。在浙江日报报业集团,夏宝龙看望慰问一线釆编人员,并饶有兴致地考察了浙江日报重大主题报道和热点引导成果展示。他对浙报集团近年来实施全国化、全媒体战略,围绕省委中心工作不断提高舆论引导能力和新闻传播能力的做法表示充分肯定。
夏宝龙在考察时说,主流媒体是我们党重要的执政资源,肩负着正确引导舆论的重要责任。当今时代,社会思潮多元多样多变,但越是真伪难辨,人们越希望获得真实权威的解读;越是众声喧哗,主流媒体越有责任发出鲜明的声音,使社会始终高扬主旋律。主流不是支流,主流媒体要海纳百川、引导支流,而不随波逐流。面对复杂社会现实,要掌握正确的立场、观点、方法,有定力、有作为,善于发掘事物的本质,做到去伪存真、去粗取精,集聚起引导舆论、推动发展的巨大正能量。
夏宝龙强调,新闻媒体必须始终坚持党性原则,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与党中央保持一致,做到一个声音贯到底,绝不自说自话、各行其是;要在大是大非问题上立场坚定、态度坚决、旗帜鲜明,决不能似是而非、模棱两可,更不能沉默失语、没有声音。要坚持党管媒体、党管宣传不动摇,守土有责、守土尽责,为党和人民站好岗位、守好阵地。要把主要精力放在主业上,坚持正确导向,坚守社会责任,勇于发声、勤于发声、善于发声;处理好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关系,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处理好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关系,在融合发展中提升主流媒体的舆论引导能力;处理好宣传与监督的关系,积极开展建设性的舆论监督。各级党委、政府要尊重媒体的监督,借助监督的力量顺势推进工作。
夏宝龙鼓励新闻单位以打造全国乃至世界一流媒体的标准要求自己、发展自己。希望中央驻浙和省级新闻单位更加积极主动地融入浙江发展大局,当好“使者”,架好“桥梁”,坚持“三贴近”,深化“走转改”,切实转变文风,不断增强新闻宣传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
葛慧君、赵一德等一同走访。
第二篇:新闻网站如何发挥主流媒体作用
新闻网站如何发挥主流媒体作用
互联网的应用和普及已经对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这种影响也深入到百姓生活的方方面面。杭州网作为杭州信
息资源高地之一的主流新闻网站,在壮大主流舆论、提高引导水平、做好社会热点引导的工作中,以新闻工作者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责无旁贷
地承担起工作重任,尽心尽责,努力工作,发挥了一个主流媒体的作用,得到了党委、政府和网民的好评。同时,在实践中建立和完善实用而
牢固的基础体系,从而在互联网新闻信息传播中发挥出越来越重要的舆论主渠道、主阵地作用。
确立引导舆论的思想体系
杭州网首先从理清和建立一个较新闻网站如何发挥主流媒体作用为完整的思想体系入手,来实践新闻网站主渠道作用。新闻网站是一个年
轻的媒体,它的从业人员相比传统媒体也更为年轻,恰恰就缺乏这一必须的引导舆论的思想体系。所以,如果我们要求新闻网站能够发挥主渠
道作用,第一要解决的就是思想意识的问题,即如何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武装从业人员的思想。
杭州网通过对从业人员的培训,提高了大家的思想认识。第一,运用互联网开展新闻宣传,是我们网络新闻工作者和新闻网站应承担的社
会责任。“互联网站要成为传播先进文化的重要阵地”,建立和谐社会,实现社会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需要有一个正确、稳定的舆论环境。
新闻网站只有肩负起这一社会责任,才能够赢得社会的信任。新闻网站是中国互联网事业健康发展的骨干力量,肩负义不容辞的社会责任,只
有具备一双担道义的“铁肩”,才会有著文章的“妙手”。
第二,弘扬主旋律,在新闻网站上坚持正面宣传,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人类进步的要求。如果我们的网站上是正面的宣传,热心的引
导,动人的事迹,那么新闻网站的导向一定是积极向上的。
第三,网络舆论业已成为真正的强势舆论之一。在这个阵地上,各种力量、各种意识形态、各种思潮都有。有的思想会对青少年产生不良的影响。为了国家的安定团结,为了青年人的健康成长,重视网络舆论阵地的教育引导作用,无论怎样强调也不过分。
第四,中国加入WTO后,按照承诺,境外门户网站和媒体,会通过各种渠道在我国境内设置盈利或非盈利的网站,来为他们的全球战略服务
。因此我们必须在网络技术上保持一流,在内容建设上全面超越商业门户,在舆论导向上取得主动权,才有可能在与国外强势媒体网站和门户
网站的竞争中,占领先机。因此我们必须重视新闻网站建设,寻找可持续发展的支点,营造健康向上的网络环境,牢牢把握宣传思想工作的主
动权。
如何确立主流媒体引导舆论的意识,关键是要树立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杭州网在实践中找到一个比较有效的办法,就是除了必要的岗位培
训之外,结合业务学习是一个非常有效和实用的办法。比如结合每个月的好稿评选,结合省市记协每次好新闻的评选,结合每一个典型事
故案例的分析,从剖析优秀作品和“问题作品”的思想特点上入手,让网络编辑在正面的和反面的事例中,感悟到我们新闻工作中的思想价值
取向。
制订相关管理机制体系
如同网络运行必须同时具备硬件和软件这两种设备一样,一套符合自身特点和实际的科学管理机制是有效发挥新闻网站主渠道作用必要的“软件”。
由于新闻网站是一个新兴媒体,在它建立之初,其管理机制往往参照或直接沿用传统媒体的做法。应该说,传统媒体的管理机制应用于新
闻网站,有其可行之处,特别是在宏观的防错把关方面更是可以借鉴以往的经验教训,有利于新闻网站比较快地走上正规轨道,尽快发出我们的“声音”。但是,新闻网站在互联网技术运用上又有其自身的特点和规律,比如,它的点击率基本来自网民的自愿行为,不同于报纸的强制
性阅读;它比传统媒体更具有信息的交互性和互动性等特点;它的宣传平台更容易受到各种各样的攻击,比如黑客攻击和有害信息侵袭等;它的信息传播速度更快,覆盖面更广,一旦产生错误,带来的不良影响也就传播得更快更广,等等。因此,新闻网站要发挥主渠道作用,前提条
件之一就是要制订和完善相关的管理机制体系。
杭州网在其发展过程中,通过实践并借鉴他人和自己的经验教训,到现在已经建立了一整套的管理机制,除了岗位职责制、建立考核办法
等一般媒体都已具备的管理制度以外,杭州网还制定了《关于突发事件新闻管理办法》,以应对日益增多的各类突发事件;制定了《新闻和论
坛管理的若干原则》,以完善网络新闻的全面管理等。杭州网论坛管理的有关制度均是从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其准则具有较强的系统性:从避
害的原则出发,考虑论坛有害信息的把关和处理准则;从趋利的原则出发,考虑网民信息的选取、编辑和发布准则;从引导的原则出发,考虑
新闻点评和管理准则。无论哪个工作准则的制定,均考虑了如何进一步吸引人气提升互动力,又确保这些互动平台杜绝有害信息,让信息在安
全的、良好的环境中传播。这也是网站相关岗位人员必须掌握,相关管理工作必须具备的基础性的工作标准。
打造网上舆情引导体系
新闻网站与传统媒体的一个显著不同之处,就是它的互动性。如何利用网络的互动性特点,打造一系列互动栏目,以引导好网上舆情,并
由此发挥新闻网站的主渠道作用,这也是新闻网站与传统媒体不同,但必须承担的一份责任。
网上舆情引导首先需要有一支具备较高业务技能的网络编辑队伍,这个团队既要有较高的政策素养和新闻素养,还要熟悉网络环境,掌握
网上“规则”,这样的人才是现代新闻专业院校在教育中所忽视的,也是任何新闻网站都急需的。因此在目前条件下,只能由新闻网站在具体
实践中去发现和培养这样的人才。
除了网站自己的队伍之外,还建立一支由社会各方面有识之士组成的网络兼职评论员队伍,这对积极引导网上舆情也能起到非常有效的作
用。目前国内一些有影响的新闻网站都成功地组建了有相当规模和能力的兼职评论员队伍。
杭州网近年来在网站首页互动栏目的创立上,从新闻和论坛相结合的层面着手,从打造网上舆情引导体系出发,进行了一些有益的实践。
“新闻热评”由网络编辑每天挑选一些值得议论的新闻,加注编者按主动发布在杭州网论坛上,让网民品头论足;“网友播报”从杭州网论坛
中发现、挑和编辑一些有益的信息和有一定新闻价值的帖子,在首页上主动发布;“网民观点”栏目中的帖子内容都是网民对一些热点新闻或
社会现象的看法,我们在首页上及时发布。这些栏目对网民都起到了较好的引导作用。其他还有“民声互动”、“网上调查”等互动栏目,都
是杭州网为了积极引导网上舆情而设置的。
杭州网还与《杭州日报》联手打造了每周均有固定版面的报网互动版“报网e动――热帖大家顶”。该栏目的定位以社会热点话题为主,话
题的取材来源就是杭州网论坛。该栏目在充分体现报网之间、读者和网络之间互动的同时,也很好地发挥了主流媒体对于网上舆情的引导作用
。“报网e动”中的“平民英雄杨桂英遭质疑事件”连续报道,就是主流媒体舆论引导的成功实践。“报网e动”推出以后,也引起了业内的广
泛好评和关注。
积极应对重大突发事件
杭州网近年来参与一些重大突发事件的报道,用实际行动书写了新闻网站如何发挥主流媒体作用,成功做好公共危机等重大突发事件报道的案例。2007年10月,杭州网在有关抗击台风“罗莎”的特别报道中,对50年一遇的灾害性突发事件采取了动态、同步和互动的立体式报道,体现了网络媒体在重大突发事件中的舆论先导作用,并通过有效引导凝聚人心,继承和发扬了这座城市“同舟共济、守望互助”的可贵精神。
还有2008年1~2月在杭州遭受50年一遇的大雪时,杭州网充分发挥网络传播“即时、海量、互动、联动”的优势,筑起了一座“守望相助,风
雪同行”的网上精神家园,受到了中央有关部门的通报表扬。
杭州网在具体的报道中有几点体会:
新闻网站必须在第一时间抓住新闻热点。当一个重大突发事件来临,如何面对和处置这
个事件往往就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同时也成为新
闻报道的热点。对此,新闻网站首先必须在思想上以积极的态度来应对这种挑战,要有新闻工作者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以及捕捉和把握网络媒
体发展机遇的大局意识。杭州网建立对重大突发事件的快速反应机制,准确、快速地在第一时间播出我们的“声音”,并通过各种渠道放大我们的“声音”,从而掌握网上舆论的主导权,这也是对突发事件报道成功的前提。网络宣传的创新必须抓住网络特点和网民需求。网络宣传中
搞好一个主题报道的常规手段是做好专题报道,专题的特点是将众多相对分散的信息通过一定的栏目设置加以归并集中,以便网民寻找和浏览
。但是,专题报道又往往是单向的,是一种与传统媒体相似的单一方向性的信息传播。杭州网参与的多次重大突发事件的报道之所以获得网民的热烈反响,之所以获得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就在于这些报道的推出结合了网络所具有的广泛互动的特点,并充分考虑到网民的需求。在第一时间充分发布我们的“声音”的基础上,善于组织和发挥网友的力量,由网友自己来辨别是非、评判事实、教育民众,这对网上舆情引导和
发展能起到十分有效的作用。
乘势而上,把握发展机遇。宣传是硬责任,发展是硬道理。杭州网在每次重大突发事件报道结束后,都进行认真总结,特别是围绕如何进
一步提高网站记者捕捉新闻的敏感性和提高采访传播新闻的技术水平,如何进一步在资源整合等方面再下功夫等问题,收集网民对杭州网的不
满意之处,关注网站在具体报道中暴露出的快速反应机制上和硬件软件建设上的问题,通过及时调整、修正和改善,趁热打铁,凝聚人气,从
而进一步发展壮大网站,在今后的网上新闻宣传中真正发挥出一个主流媒体应有的影响力。
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网络文化建设是一个主流媒体应该贯穿于网络宣传报道之始终的重要方面。杭州网之所以能成为当地具有一定影响力和公信力的新闻网站,能在省市多次文明网站评选中成功当选,与其踏实而有效的网络文化建设是分不开的。
2007年,杭州网成立了杭州慈善总会杭州网义工分会。杭州网将最初在其网上论坛“义
工联盟”中的四五个网友的个体行动,逐渐放大和
扩大影响,到现在已经发展壮大到一千多人。将一个网上几个网友自发的行为和松散的组织成功地集成为一个由杭州网规范管理的爱心团队,形成一个颇具影响力的爱心群体,这也是杭州网正确宣传和引导网上舆论的过程。
杭州网成立义工分会的宗旨是,倡导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借助高科技网络形式,关注弱势困难群体。一年多来,义工分会的网友们进行着
一次又一次民间的援助行动。在“2007杭州生活品质主题点评”活动的发布会上,杭州网义工分会用他们的一系列善举感动了社会,感动了杭
州,最终入选了本次点评活动十大现象之“关注困难群体”现象中的代表人物。2008年初,杭州网“义工联盟”又名列杭州市“爱心生活点评
”的榜首。
第三篇:“发挥三个作用”学习心得
履行职责 严谨施教
为建设“强富美高”新徐州而努力工作
省委书记李强在省第十三次党代会期间参加徐州代表团讨论时提出:在苏北决胜全面小康的征程中,徐州要发挥领军作用;在淮海经济区建设进程中,徐州要发挥龙头作用;在营造真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浓厚氛围中,徐州要发挥先行作用”。如此“三个作用”是省委对我市发展的最新定位,为我市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发展指明了方向、提出了要求。
为更好发挥“领军作用、龙头作用及先行作用”等三个作用,凝聚智慧力量,投身发展实践,推动教育事业发展再上新台阶,我校也响应市委、区委的决定,及时开展了“发挥‘三个作用’,建设‘强富美高’新徐州”学习、讨论活动。
通过学习讨论,我很快认识到忠诚履行教育职责的重要性,决心做到对工作“忠诚、干净、有担当”,为加快建设“强富美高”新徐州尽绵薄之力。
一、领会精神抓实质,在学思践悟中提升履职能力。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我愿把自身摆进工作大局,自觉的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大讨论”的精神上来,凝聚智慧和力量投身到“五个走在全省前列”的创新实践中,以时不我待的紧迫感持续深化教育改革,不断探索课堂教学的新途径,在各项具体工作上再创佳绩,在更高起点上争一流,在教学创新上树品牌,当好教学和廉教工作的组织者、建设者和捍卫者。
二、遵守法纪抓问责,确保依法施教令行禁止。我们将始终把服务大局作为教学工作题中之义,明确法纪“红线”,加强对省市党代会精神贯彻落实情况的执行力度,保障教学安排一路畅通,坚决克服组织涣散、纪律松弛问题,坚决纠正有令不行、有禁不止的违法教学行为,决不允许在贯彻执行依法施教工作上打折扣、做选择、搞变通。我们建议教育工作也要建立《问责条例》,继续推进落实责任清单制度、建立失责发现机制,以动真促真动、以问责促履责,以问效促成效,推动我校依法施教工作提速、从严、抓关键,让失责必问成为新常态。做到不履责就要被问责、不问责就要被追责。
三、持续发力抓作风,营造风清气正教学生态。我们坚持加强教学作风建设不停步,反腐惩恶不手软。一要加强执纪问责,全面加强校园纪律建设,让制度生威、让铁规发力;二是充分发挥群众监督作用,坚决防止“失范”问题反弹回潮;三是突出重点,重点预防教学疲软问题和假职腐败问题;四是用系统的思维、统筹的观念、科学的方法,整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体制机制建设。完善容错纠错机制,为受到不平的师生职员工提供心理输导,让整体教学工作轻装上阵,进一步激发教育教学的激情和活力。
四、坚定不移抓落实,提升教职员工获得感。我们希望教育部门持续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挺纪在前“五大行动”实施方案》,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政策落实作为监督重点,打通全面从严治教、治校的各个环节,向教学基层延伸“最后一公里”,以作风建设及反腐败工作的实际成效赢得广大教职员工的支持和拥护。一是深化“查处教学不正之风和管理腐败问题专项行动”。二是深化“为官不为”专项整治行动。三是实施教学环境软硬件提升行动。
大讨论活动来得适时而有效,再一次刷新了我们对社会生活、政治发民及教学工作的认识,为下一步的教育发展方向,指明了广阔的道路。
第四篇:坚持“四个服务” 发挥“三个作用”
坚持“四个服务” 发挥“三个作用”
从创新工作机制入手不断提高党校科研水平
胶南市委党校党委书记、常务副校长陈永
随着《中国共产党党校工作条例》颁布实施,党校科研工作在党校整体工作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而做好新形势下的党校科研工作,务必坚持“四个服务”、发挥“三个作用”。即坚持党校科研“为推进党的理论创新服务”,“为提高党校教学质量服务”、“为党委和政府决策服务”、“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服务”;发挥“党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机构作用”、“在党委和政府决策中的思想库作用”、“科学研究在党校教育中的基础作用”。近年来,胶南市委党校坚持“四个服务”,发挥“三个作用”,从创新工作机制入手,不断提高党校科研整体水平。2008年以来,创新实施了科研服务机制、科研考核机制、科研管理机制等科研工作机制,充分调动了全校教研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形成了一批有理论、有实践、有调查、有研究的科研成果,科研工作一直走在全省县级党校前列。先后在地市级以上报刊发表论文186篇,其中国家级论文68篇,省级论文76篇,地市级论文42篇;有64篇论文获地市级以上优秀论文奖;向市委、市政府及上级有关部门提供有价值的调研报告16篇,其中有10篇调查报告得到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的充分肯定,并批转相关部门借鉴采纳。2009年12月,胶南市委党校承办了中央党校国际战略研究所“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暨‘胶南实践’高层研讨会”,中央党校副校长陈宝生、省委党校副校长商志晓以及中央政策研究室、国家发改委、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中科院、南开大学等部门的领导专家出席了研讨会。
一、创新科研服务机制,准确把握党校科研方向
县级党校科研必须服务于干部培训需求、服务于提高教学质量、服务于党委政府中心工作、服务于地区经济社会发展。2008年以来,胶南市委党校以创新和完善科研服务机制为突破口,准确把握县级党校科研方向和科研重点,在科研工作中始终把研究探讨经济社会发展中遇到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基层党员干部思想、工作、作风方面存在的实际问题,中小企业应对金融危机策略研究,增强干部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等作为主攻方向,围绕着胶南市四个文明建设中遇到的新问题、新情况进行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在市委、市政府领导决策中发挥了较大的参谋咨询作用。同时,胶南市委党校要求教师坚持教学科研一体化,及时将调研和科研成果引进课堂,实现了理论和实践的有机结合,增强了干部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也使党校教学水平得到了明显提升。一是围绕丰富教学内容搞科研。胶南市委党校的参训学员大都来自工作一线,对能够指导实践的理论和能够解决实际问题的思路有着强烈的要求,如何最大程度地满足学员的培训需求,成为摆在党校科研工作面前一个不能回避的问题。2008年以来,胶南市委党校在健全完善新的教学内容体系的基础上,把干部培训需求调研和干部培训方法研究作为调研科研的重要内容,探索形成了调研、科研、教学“三位一体”运作模式,即通过调研了解学员培训需求、通过科研丰富教学内容、通过教学满足干部培训需求,从而有效地解决了课堂教学乏味无力的难题,改变了教师授课空洞无味、疲于应付的被动局面,真正抓住了党校教学的主动权。二是围绕完善学科建设搞科研。早在2005年,胶南市委党校就制定实施了《关于加强学科建设的实施意见》,为拓展研究领域,改善教师知识结构,要求每位教师在发挥好自己优势学科的基础上,跨学科进行教学研究,并将全部教学课题和研究课题整合为四个重点领域。其中,政治理论领域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等课题;党性修养领域包括理想信念教育、党风廉政教育和党规党纪教育等课题;领导科学领域主要包括领导方法与领导艺术、公共危机应对与处理、领导干部心理健康等课题;专业技能领域包括行政管理、经济管理、外经外贸、电子政务、公务礼仪等课题。三是围绕服务市委、市政府科学决策搞科研。2008年以来,根据胶南市经济社会发展要求,贴紧全市中心工作,围绕突破县域经济,建设大青岛框架下的新胶南,建设青岛西海岸都市新区、经济新区、科教新区、和谐新区,建设富强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新胶南,以港兴市、统筹城乡等发展战略,组织教师进行专题调研,先后向市委、市政府提交了《胶南市新农村建设中农民精神文化需求的调查与思考》、《我市发展总部经济应着重解决好的几个问题》、《胶南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胶南市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现状、前景与对策探讨》、《关于胶南市发展临港经济的理性思考》、《关于胶南市机关执行力状况的调查与思考》等对策性研究报告16篇,其中有10篇调研报告得到了市领导的文字批示,并纳入到了市委和市政府的重大决策,较好地发挥了党委和政府科学决策的思想库作用。四是围绕提高教学质量搞科研。2008年以来,胶南市委党校要求科研人员要把提高教学质量作为科研的重要内容,紧紧围绕教学中的难点、热点问题和学员在学习中急需解决的问题进行调研,积极深入基层了解和掌握第一手资料,搞好理论和实践的结合,推出了一批研究成果,并及时转化到专题教学中,做到了前沿问题及时把握,难点问题理清思路,热点问题深入思考,学员急需解决问题重点分析。2008年以来,胶南市委党校要求教师及时把科研成果引进课堂,科研成果进课堂率一致保持在80%以上。特别是利用专题调研科研成果相继举办了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研讨班、涉农部门干部专题培训班、城建规划中层骨干培训班、外经外贸干部培训班、审计干部专题培训班、纪检监察干部培训班等近40多个专题培训班,真正实现了教学科研一体化。
二、创新科研考核机制,积极营造党校科研氛围
教学科研力量不足一直是困扰县级党校的瓶颈问题,如何充分调动现有教学科研人员的积极性,成为县级党校不得不思考的一个大问题。2008年以来,胶南市委党校以创新和完善科研考核机制为突破口,积极营造党校科研氛围,健全完善了五项科研工作机制。一是建立科研责任机制。坚持“全员科研”的观念,每年年初,将全校科研工作任务层层分解到处室和个人,并纳入处室及个人的岗位目标责任制。明确规定每名校级领导班子成员每人每年牵头抓一个调研课题,为市委、市政府提供1篇调研报告;学校中层以上干部、任课教师及教务人员每年至少要在青岛市级以上报刊发表论文2篇,做到了科研工作人人头上有指标,个个肩上有压力,在党校内部营造起了浓厚的科研氛围。二是建立科研奖惩机制。为促使科研多出成果、出好成果,2008年以来,胶南市委党校多次修订《科研奖惩办法》,不断加大科研奖惩力度,本着“打破均衡,拉开档次”的原则,按科研成果的分量实行重奖重罚。明确规定在国家级期刊或核心期刊、省级、市级以上期刊上发表的论文,分别按稿酬的6倍、4倍、2倍奖励;被市委、市政府采纳的调查报告按服务决策情况每篇奖励1000元至2000元。对完不成科研任务的人员除取消其评先树优资格外,还与职称评聘挂钩,从而激发了全校教职工的科研工作热情,确保了全校科研工作不断出成果、上水平。三是建立科研规范化运作机制。完善了《关于进一步加强科研工作的实施意见》,出台了科研工作最低工作量、科研课题招标和科研信息档案管理、学术活动管理、科研调研交流等一系列管理制度,将科研工作纳入了制度化、规范化管理轨道,做到了科研工作以机制促管理,以规范促成果。四是建立专题调研交流机制。2008年以来,每年年初,先由专任教师申请调研课题,然后召开科研工作领导小组和学校学术委员会联席会议,对教师提出调研课题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进行综合评定,对通过综合评定的课题,研究提出调研范围和研究重点等方面的意见和建议。调研课题一旦确立,担任课题任务的教师要先到基层调研20天以上,才能着手撰写调研报告,调研报告形成后,要在教师中交流,其他教师要指出调研报告的优点和不足,并就调研报告的修改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从而达到相互学习提高的目的。五是建立科研人员培养机制。教师是党校科研的主体,没有过硬的师资队伍,很难有过硬的科研成果。胶南市委党校坚持“名师立校”、“科研兴校”的指导思想,把提高科研水平的着力点放在师资队伍建设
上。坚持每名教师每年到上级党校或高等院校进修一次,每年组织教师到先进地区专题考察一次,所有教师每年必须到基层挂职学习2个月,使广大教师能及时了解重点研究领域学术界的最新研究动态和研究成果,随时掌握基层的实际工作和迫切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2008年以来,先后派出教师到上级党校、先进地区党校和高等院校进修学习40多人次,参加上级党校和科研机构组织的理论研讨会和学术报告会60多人次,到市直和乡镇挂职学习40人次;参加天津大学金融管理硕士、上海财经大学工商管理硕士、山东科技大学工程管理硕士和中国海洋大学法学硕士研究生班学习4人次。
三、创新科研管理机制,不断强化党校科研保障
县级党校既是党委的重要部门,又是党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机构;既是培养教育党员干部的学校,又是党委和政府的参谋咨询机构;教学是党校的中心工作,科研又是搞好教学工作的基础,科研工作在县级党校显得尤为重要。但县级党校科研存在领导重视不够、资金投入不足、科研力量不足等问题,如何有效克服这些难题,做好党校科研的管理和保障工作,是县级党校重点思考的一个问题。2008年以来,胶南市委党校定位于市委、市政府科学决策的参谋咨询机构和出观点、出思路、出对策的研究中心,以创新和完善科研管理机制为突破口,按照“着眼大局,立足实际,强化措施,重点突破”的工作思路,突出抓好了三个方面的机制建设,不断强化了党校科研的基础保障。一是抓了科研领导机制建设。2008年以来,胶南市委党校领导班子树立了“不重视科研、抓不好科研的领导,就不是一名称职的领导”的观念。在日常工作中,学校领导班子始终把科研摆上党校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成立了由学校主要领导任组长、分管领导任副组长、各处室主任为成员的科研工作领导小组,并成立了校学术委员会。党委定期召开专题会议,研究部署党校科研工作的重大问题,校学术委员会负责制定科研工作计划、确定重点科研项目、组织社会调研、开展科研交流活动、进行科研成果评估等日常工作。同时,根据教师的专业特长和执教学科,由9个科研能力较强的骨干教师牵头,成立了9个科研小组,分专题进行科研攻关,在科研力量分配上做到了扬长避短、优化组合。二是抓了资金投入机制建设。2008年以来,胶南市委党校积极争取财政支持,每年拨出专项资金10余万元用于教师社会调查和科研奖励,每年投入4余万元征订各类图书和信息资料,每季度给每位教师选购一本书,图书室每年订阅各类报刊杂志100余种,年均购进新图书1200余册。先后投入20多万元用于教学网络建设,为每名教师配备了台式微机和手提电脑,为更好地开展科研工作打下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三是抓了高层科研基地建设。针对县级党校科研力量不足的问题,胶南市委党校探索建立开放型教学科研体系,为提高科研成果档次和转化率,胶南市委党校一方面加强了与市委、市政府政策研究室、相关职能部门以及重点企业的科研协作,在乡镇和部分骨干企业建立了36处典型调研基地,并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为科研工作的有序开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另一方面加强了与中央党校、南开大学、中国海洋大学、山东科技大学等高等院校的科研协作,特别是依托南开大学社会经济学院胶南研究中心,中央党校国际战略研究所胶南教学基地等载体,充分利用高等院校的资源优势,加大科研协作力度,推出了一批有相当影响力的科研成果,为胶南市经济发展提供了较强的智力支持。
第五篇:浅论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中媒体作用发挥
浅论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中媒体作用发挥
摘要:当今社会,媒体被成为继立法、行政、司法之后的“第四权力”,在今天的信息社会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同样媒体在今天这个风险社会中的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然而,任何事情都有两面性,媒体在为应急管理提供重大的帮助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下负面的影响。我们试图从政府、媒体与公众三者之间建立一种良性的互动关系,以更好的发挥媒体在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中的作用。
关键词:突发事件 应急管理 媒体作用
2011年美国发生9.11事件,共造成2998人遇难,对美国及全球产生巨大的影响。9.11事件也成为美国应急管理的一个转折点。同时,值得一提的是在事件发生不久,数字媒体就驻现场进行了跟踪报道,观众可以及时的通过它了解信息,无需打听,无需猜测,通过媒体了解到了大量第一手的现场情况。他们看到很多人伤亡,同时他们也留意到了许多警察和消防队员不顾生命的安危冲入大厦。在9.11事件管理中美国政府通过权威的信息发布渠道,不仅出色的完成了危机的管理,而且树立了政府的形象,巩固了政府的权威。
2002年11月在广东佛山市发生了我国首例非典型肺炎的病例,2003年2月中旬疫情在广东局部地区流行,3月上旬传入北京、山西等省市,开始了在华北地区的蔓延。市民通过短信、电话等渠道纷纷向外传说着这种比瘟疫还要恐怖的“怪病”的可怕,相比疫情更可怕传播速度更快的是那些流言,由于对疫情缺乏清醒、根本的认识,人们通过各种渠道传播者疾病的可怕与恐怖,一时间板蓝根、白醋等商品价格飞涨,人心惶惶,社会一时陷入了恐惧之中。直到2月11日广州市政府首次召开新闻发布会,会上新闻发言人介绍了广州地区非典型肺炎的基本情况。同样2003年成为了我国应急管理的起步之年,同年11月国务院成立了应急预案工作小组,重点推动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的编制工作和应急体制、机制、法制的建设工作。
一、突发事件的概述
当今在各种安全威胁因素相互交织影响的背景下,突发事件已成为各个国家面临的普遍问题,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的规定,所谓的“突发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严重社会危害,需要采取应急处置措施予以应对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按照按照社会危害程度、影响范围等因素,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分为特别重大、重大、较大和一般四级。法律、行政法规或者国务院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我们所说的“突发事件”包含两层含义:第一,突发事件主要包括四类,即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第二,突发事件主要有突发性、公共威胁性和紧急性三大基本特征。突发性指事件发生的情势非常紧急,由于平时积累起来的矛盾、问题、冲突因长期不能得到有效解决,在突破一定的临界点后的突然迸发,它看似偶然,实则必然。公共威胁性指突发事件可能会使特定的社会公众在健康、生命财产方面遭受重大损失,干扰
破坏社会正常运行的秩序,甚至使政府的合法性面临挑战,其威胁性有很强的公共性和社会性。紧急性指突发事件发生后,一般面临情势比较紧急,应急管理人员处于极大的时间和心理压力之下,必须迅速调动一切可能的人力、物力、财力进行有效的应对与处置,控制事态的发展,消除事件的后果和影响。此外,在应急管理的过程中,突发事件还常常具有不确定性和扩散性。通常,突发事件从始至终都处于不断的变化与扩散的过程中,同时可能引发一系列的次生灾害,形成一个灾害链。人们很难根据以往的经验对其缘起、延边路径与发展方向作出常识性判断,特别是今天,我们经常面临前所未有的新型突发事件,这更加剧了突发事件的不确定性和扩散性。
二、媒体在应急管理中的作用发挥
(一)积极正面的作用
1.搜集各方面的信息,为政府科学决策提供有力的支持。
突发事件发生后,媒体作为重要的信息传播工具,可以把事件当前状况进行翔实的报道,对事件发生的直接原因、发展趋势作出初步的分析预测,并请一些专家、学者对突发事件发表评论、观点,对事件发生后的治理与应对提出个人的看法建议或者曾经类似突发事件处理的成功的经验。媒体的这种行为会为突发事件的应急管理者提供很多的启发和帮助,为政府进行科学的决策提供支持。政府可以根据事件发生的原因、当前状况及发展态势召集相关方面的专家,汇集与该事件的应对有关的力量,进行科学的安排,为采取有效的行动赢得了宝贵的时间。
2.引导受灾群众采取适当有效的应急措施
当突发事件发生后,受灾群众很可能与外部中断直接的联系,然而由于我国普通群众没有接受过必要的突发事件应急处理教育,缺乏相关的专业知识,不知道如何避险到何处避险,更不知如何保护自己帮助他人。大众媒体可以发挥其强有力的沟通作用,将政府制定的科学决策中相关措施传达给受灾群众,告知受灾群众灾害发展状况及当前的有效应对措施,在灾害再次来临时如何保护自己帮助他人。众知日本是一个地震多发的国家,在他们的国民中每一个人都有一个应急包,里面就有一台小型收音机,当灾难发生后,他们可以通过收音机了解灾后发生的情况以及具体的救援措施,增强自己抵御灾难的信息和决心。
3.有效的引导社会舆论,维护社会稳定
突发事件发生后往往伴随着社会公众对事件的担忧和一定程度上的恐慌,社会群众迫切的希望了解事件的真实信息,这时的各种媒体成为了公众了解真相的主要手段,必须深入基层,对事件作出及时、敏感的反应,了解突发事件发生的真实信息并向公众公布,使事件信息和政府行为公开化,透明化。在微博等新兴媒体的影响力越来越大的信息环境下,面对突发事件的爆发,广大群众对于传统的官方的主流媒体依然有着强大的依赖作用,对这些媒体及时、客观、全面的反应真实的信息的要求越来越高。此时媒体第一时间报道事件的真相与现状,增进民众对时间按的真相了解,缓解突发事件在社会中的恐慌作用,维护社会秩序稳定起着重要的作用。一旦社会上流言兴起,不可避免造成社会秩序混论,在突发事件发生
后,权威媒体应该在第一时间对事件进行真实、恰当的报道,同时注意对社会公众进行正常的舆论引导。江泽民同志曾指出:“舆论导向正确,是党和人民的福;舆论导向错误,是党和人民的祸。”此时在应急管理中,作为舆论导向工具的新闻媒体,舆论导向正确与否或许成为应急处置成功的关键。
4.动员社会各方参与救援
新闻媒体不但可以为政府的科学决策提供各种信息,充当政府的外脑作用,同时可以呼吁各个社会群体,鼓励社会力量参与突发事件的救援,使政府赢得社会公众的支持。这样一方面可以增强灾区群众抵御灾害的信心,获得渡过难关的物质支持,同时可以让社会大众了解灾情的真相,消除恐惧与流言,稳定社会、恢复社会秩序。在汶川大地震发生后的一星期,中央电视台举办了《爱的奉献》大型赈灾捐助晚会,不但募集了18亿资金,而且鼓舞了我们的民族自信心,增强了我们自豪感。
5.塑造和提升政府的形象
突发事件发生后,新闻媒体会重点加以报道,同样该事件也反映在公众的意识中。新闻媒体的报道会对人们对周围世界的世界认识产生重大影响。当媒体及时报道政府果断的处理突发事件的各项措施和其效果时,对政府形象的塑造有着重要的影响。突发事件发生后,应急管理主体应尽快的恢复各项社会功能,重建社会秩序,同时利用媒体发动社会对事件进行理性、冷静的思考,找出事件发生的原因,寻求避免以后再次发生该问题的政策方法,树立良好的政府形象。
(二)消极的负面作用
突发事件发生后媒体会进行大量的重点报道,如果应急管理者没有果断的采取有效措施,必将引起社会公众的不满,使组合的形象受损,因此可以看到,媒体这把双刃剑,利用不当也会带来一定的消极影响。
1.破坏性作用。突发事件一般为灾难性、灾害性的事件,在没有报道之前所带有的影响仅限于它所发生的时空范围。一旦媒体进行了真实、翔实的报道,其传播所带来的影响将无限的扩大,后果也难以预料,媒体在报道真相的同时也将消极作用进行了可观的放大,可能带来长期的无形的甚至有形的影响。汶川地震发生后,可以说是一些不负责任的媒体把一些血淋淋的图片在网络和电视上传播,给人们带来疼痛的同时,也给人们尤其是未成年人留下了深深的阴影。
2.瓦解性作用。人们的行为往往是遵循一定轨迹的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当受到突发事件新闻传播刺激时,容易造成人们精神的松懈、意志涣散,这种相对的稳定性被打破。灾害性的信息广泛传播的过程中,往往败坏人们的情绪,瓦解人心的心理防线,特别是媒体信息不一,无法获得真实可靠的信息时,更容易让人们感到迷茫、崩溃。
3.腐蚀性作用。媒体在对突发事件进行新闻传播中,破坏性和瓦解性作用是爆发式表现出来,而腐蚀性的作用是浸润式效果。一般环境下,人的心理情绪比较稳定,即使发生重大和突发事件也不易急速改变人的观念,但是人的视野是有限的,当媒体中到处充斥着灾难性的画面时,由长期的正面报道所形成的社会约束力客观上被削弱,民众控制本能的理性逐渐减弱,激发一种与社会不和谐的情绪与行为。
4.传染性作用。当新闻媒体对暴力性的事件细节过度报道时,可能引起一些人的模仿,进而导致类似的事件重复发生。2009年新疆乌鲁木齐发生7.5打砸抢烧暴力犯罪事件,引起媒体的广泛关注与重点报道。随后,发生多起打砸抢烧暴力犯罪事件,虽然这是一系列有阴谋有组织的暴力犯罪行为,但是有些媒体为求轰动性的大肆报道也为后续的犯罪发展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三、媒体在应急管理中作用发挥的完善
为了提升和完善我国对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能力和水平,必须在媒体、政府和公众三者之间建立一种良性的互动关系,使得媒体既受政府制约又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政府;既引导公众,又满足公众对突发事件真相信息的了解;一方面代表公众时刻关注着突发事件事的发展,另一方面又作为党和政府的喉舌,传达着他们的声音,树立着他们的形象。政府,是社会公权力的代表,代表着人民管理社会公共事务。媒体,是一种社会公共资源,在突发事件应急管理过程中,作为政府和公众的发言人,必须发挥社会性的责任,引导社会舆论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我们在认识到媒体作用的两面性的同时,需要不断地改善思维方向,使媒体朝着积极的方向发展。
(一)政府需要改变思维模式,为媒体发展创造有利的外部空间
1.充分认识到媒体在突发事件应急处理中发挥的积极作用
在突发事件的发生、发展以及救援处置过程中,媒体作为公众和政府的发言人所发挥的作用是无可取代的,它是连接公众与政府的一个桥梁,其在应急决策、社会公众的参与、塑造政府形象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重要的作用。无论是2008年的汶川的地震、南方冰雪灾害还是发生在少数民族地区的**事件,这一系列的实践表明媒体所发挥的十分重要的作用。
2.赋予媒体更多的自主性、独立性
新闻媒体已经成为继立法、行政、司法之后的“第四权力”,它力量的强大已经成为历史所趋,政府无法运用管制的方式对其实行社会控制,应当从社会公共管理的角度赋予媒体更多的舆论监督权,让其成为党和政府喉舌的同时,成为映射政府在突发事件应急处置中的一块铜镜。媒体在应急管理中承担着必要的社会责任,应该享有更多的自主权和独立性。政府在保障媒体权利的基础上,通过立法建立保障公共信息公开的制度。
(二)该变媒体自身地位,增强自身责任感
在新时期政府转变思维的前提下,赋予新闻媒体更多的自主权,新闻媒体与党和政府的关系也应该转变原有的行政隶属关系,向指导与合作关系演变。媒体在获得更大的自主性的同时,必须按照法律、法规对媒体的要求,客观、翔实的对突发事件进行报道,不隐瞒负面的因素,不夸大不缩小事件发展的态势,增强自身的职业责任感与道德观念、人文主义关怀,对突发事件进行报道采访,在满足公众知情权的同时,协助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理,引导公共
舆论向有利于事件解决的方向发展,不需要将血淋淋的照片在媒体上传播,坚守自己理性的社会责任与道德观念。
作为“第四权力”的新闻媒体在突发事件应急处理的管理过程中,逐渐显现自身强大的作用。但是受体制的约束和商业利益的追逐等因素,其本身的健康发展也受到挑战。我们无法强制性的实现其地位的转变,但是我们需要通过社会民主、平等、法制、自由等观念的积累,实现其诱致性的转变,以期其更加健康、和谐的发展,作用获得更好的发挥。
参考文献:
宫秀川.国际上现代传媒在社会危机管理中的作用J.哈尔滨市委党校党报,2004(1):76王宏伟.应急管理导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3-6张小明.公共部门危机管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224肖鹏军.公共危机管理导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226张小明.公共部门危机管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