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事迹

时间:2019-05-13 16:47:1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人物事迹》,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人物事迹》。

第一篇:人物事迹

学习先进人物的感想

不久前学习了杨善洲先生和贺先知先生的英雄事迹,通过学习他们的先进事迹,使我深受感触。

1988年4月,杨善洲同志从保山地委书记的岗位上退下来后,主动放弃进省城安享晚年的机会,扎根施甸大亮山艰苦创业,义务植树造林,一干就是22年,建成了面积8万亩、价值1亿多元、完全成材后价值可达3亿元的林场,并将林场无偿移交国家。杨善洲同志曾先后被评为省、市优秀共产党员、全国老干部先进个人、全国老有所为先进个人,被授予“全国十大绿化标兵提名奖”、“环境保护杰出贡献奖”、“中华环境奖提名奖”等荣誉称号。杨善洲同志一生爱国爱党,无私奉献,事迹感人。杨善洲同志的事迹告诉我们,我们必须要有顽强的意志,必须只争朝夕,从点滴做起,不能好高骛远,立足岗位,脚踏实地,端正心态,勤勉敬业。学习杨善洲同志,就要学习他永葆本色、矢志不移的坚定信念。杨善洲同志入党六十年来,时刻牢记自己是一名共产党员,把“随时为党和人民的事业牺牲一切”作为自己的铮铮誓言,时时处处以共产党员的标准来衡量和要求自己。他坚信共产主义,牢记党的宗旨,立场坚定、意志坚强,始终保持共产党员的政治本色。向杨善洲同志学习,就是要像他那样,树立一名党员就是一面旗帜的理念,坚定理想信念,牢记党的宗旨,始终对党的事业无限忠诚,以坚定的信念展示共产党员的风采。始终忠诚党的教育事业,爱岗敬业。学习杨善洲,就要学习他检以养德,知行一致的革命精神,自觉地把个人理想与祖国和人民的利益紧紧联系在一起,甘于清贫,乐于奉献,守得住清贫,耐得住寂寞,坚持以德立身、以公处事、以廉树威,永葆共产党人的浩然正气。学习杨善洲同志信以立业、矢志不渝的无私奉献精神,在创先争优中坚定政治信念。坚定的理想信念,是共产党员的立身之本、成事之基、动力之源。杨善洲30岁担任县级领导,39岁担任地委副书记,50岁担任地委书记,在地方党委部门工作的40多年间,牢记党的宗旨,保持平民干部本色,带草帽,穿草鞋,当地群众亲切地称呼他为“草帽书记”;他60岁退休又毅然奔赴深山植树造林20余年,克服常人难以想像的困难,到收获劳动成果的时候,把价值超过3亿元的大亮山林场无偿移交给当地政府,自己不要任何报酬,这就是一位年逾八旬的老共产党员矢志不渝的无私奉献精神,是广大党员干部学习的楷模。学习杨善洲,就是要学习他信以立业,矢志不渝的实践精神,既要有坚定的政治信仰,又要做一个让群众信得过的人,忠诚党的事业,不断校正人生目标,不断清除身心污点,排除干扰和诱惑,用干事创业的实践精神推动党的事业向前发展。

贺先知,男,重庆潼南人,1958年9月出生,1979年9月加入中国共产党,生前系潼南县委组织部副部长。从事组织工作24年,几乎没有休息过节假日,长期拼命干事,透支身体,该住院不住院,该吃药不吃药,头脑中装的除了工作还是工作,积劳成疾,于2010年10月21日倒在了组织工作岗位上。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种红薯。作为党的组织部门干部,肩负基层组织建设和干部选用重任。他经常深入乡镇和村社,倾听民意,调研实情,解决问题。贺先知同志的事迹告诉我们学习检以养德、知行一致的革命精神,在创先争优中树立高尚情操。杨善洲甘于清贫,一生清正廉洁、生活简朴,从不以职务之便为家人和身边人员谋取任何私利。他身居简陋的住所,工作在寂寞的深山,始终以苦为乐、以苦为荣,为了人民和自己心中崇高的事业无怨无悔地奉献,用自己的一言一行和人格力量鼓舞和激励着广大干部群众,感召和引领着人们为建设美好家园而不懈奋斗,充分体现了一个优秀共产党员忠于使命的优秀品质。

通过对他们优秀事迹的学习,更加坚定了我要入党的决心,我要时时督促自己,努力向身边的优秀党员看齐。

陈悦

6月12号

第二篇:人物事迹

2015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事迹

1、中国氢弹之父于敏事迹:

于敏,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89岁,核物理学家,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

在中国核物理的几位开创者中,于敏是唯一一位没有留学背景的人。在氢弹的理论探索中,于敏几乎从一张白纸开始,依靠自己的勤奋,举一反三。克服重重困难,自主研发,解决了氢弹研制中的一系列基础问题。1967年,中国完成了氢弹核爆实验。从原子弹到氢弹,中国只用了两年零八个月,这是世界上最快的速度。在氢弹研制过程中,于敏提出了从原理到构形基本完整的设想,成为中国氢弹研制中的关键人物。

从60年代开始,于敏放弃了个人热爱的基础物理专业,此后30年一直隐姓埋名,于敏一生只有两次公开露面,一次是1999年,国家为两弹一星元勋授奖,另外一次是2015年1月9日,国家科技奖颁奖,于敏成为最高科技奖的唯一获得者。

颁奖词:离乱中寻觅一张安静的书桌,未曾向洋已经砺就了锋锷。受命之日,寝不安席,当年吴钩,申城淬火,十月出塞,大器初成。一句嘱托,许下了一生;一声巨响,惊诧了世界;一个名字,荡涤了人心。他是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他是89岁高龄的于敏。

2、最美乡村教师朱敏才、孙丽娜事迹:

10年前,退休的外交官夫妇朱敏才、孙丽娜并没有选择在北京的安逸生活,而是来到贵州偏远山区义务支教。

他们将义务支教作为新生活的支点,也是圆了自己未圆的梦——1965年从贵州大学英语系毕业时,朱敏才填写的志愿是到贵州山区当一名英语老师,而国家的统一分配让他成了一名外交官。本来是小学教师的孙丽娜,因为跟随丈夫常驻外国使馆而不得不放弃心爱的工作,她总觉得当老师还没当够。

把光鲜靓丽的西装和礼服留在北京,背上简单的行囊,他们来到了偏僻的尖山苗寨。寨里有200多个孩子,在他们之前,这儿只有一名代课老师。

尽管做好了吃苦的准备,但条件之艰苦还是超出了他们的预料。他们的卧室跟男厕所共用一面墙,夏天臭气熏天,孙丽娜晚上要戴着两层口罩才能睡觉。高原强烈的紫外线照射让孙丽娜的右眼全部失明,左眼视力只剩下0.03。朱敏才患有高血糖、高血脂、呼吸暂停综合征等危险疾病,山区湿冷的气候又让他得上了风湿病。这里缺医少药,朱敏才干脆硬扛着。为省下钱购买教学器材和孩子的学习用品,那条大窟窿连着小窟窿的秋裤,他们都不舍得扔,缝缝补补接着穿。

这些年,夫妇俩行了上万公里,支教了5所乡村小学,不仅为学校新开设了外语、音乐、体育、美术等课程,还募集善款350多万元,为孩子们建了电脑教室和学生食堂。偏远的山寨因为他们的出现而看到了希望,他们也因为孩子们的面貌一新而感到莫大满足,“整个寨子都飘着他们朗读的读书声,那声音太美了。”

2014年9月,在支教的第9年,扎根贵州山区的朱敏才第一次回到北京,他和孙丽娜一起,接受“最美乡村教师”的颁奖。谈起未来的打算,年逾古稀的他表示“只要还能动,就在那里教下去”。但让孙丽娜没有想到的是,仅仅一个月 之后,丈夫就因突发脑溢血被送进了遵义县人民医院。突然见不到朝夕相处的朱老师了,孩子们总是问:“朱老师什么时候回来呀?朱老师您快点好起来吧!”

颁奖词:

3、“移民第一责任人”赵久富事迹:

为了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湖北省有18.2万移民离别故土,赵久富是中线一期工程40多万移民的杰出代表。50年前,为修建丹江口水库,7岁的赵久富随父母搬迁到了郧县安阳镇余嘴村。2008年,该省试点移民开始,在余嘴村当了26年村支书的赵久富主动选择外迁,积极配合库区、安置区工作。于2010年4月,与61户村民一道,由十堰市郧县迁往黄冈市团风县。

赵久富是移民搬迁的带头人。2010年,南水北调移民工作正式开始,湖北十堰市郧县余嘴村被定为首批搬迁的移民试点村。家园难舍,故土难离,乡亲们户看户、村看村、群众看党员、党员看干部,谁也不愿意主动搬迁。村支书赵久富是党员,又是村干部,还是一名退伍军人,尽管他的家没有被划进移民版图,但他必须带好这个头。他说服自己的爱人:“说话办事乡亲们都看着咱,为了国家南水北调工程我不能拖后腿。”

2010年4月30日,搬迁的这天,赵久富含泪告别80岁高堂,带61户村民前往600公里外的黄冈。赵久富本打算把新家安顿好之后就接父母过来一起住,然而这却成了他一生的遗憾。2013年,老父亲突发疾病,当赵久富从黄冈赶回老家时,父亲已经永远闭上了眼睛。

搬迁后,赵久富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带领乡亲们积极进取,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经历了从不适应,到逐渐融入当地;从依赖依靠政府,到主动参与、主动建设的巨大转变,移民的主人翁意识越来越浓,建设新家的热情越来越高,涌现了一大批带头致富、带头创业的先进典型。由于工作出色、贡献突出,赵久富被任命为黄湖新区党总支书记,也是该省7.7万外迁移民中唯一的省人大代表。

颁奖词:

4、好心人“炎黄”张纪清事迹:

在“感动中国”的历史上,出现过两个代表城市良心的符号,一是2006青岛的“微尘”,二是这一届的“炎黄”。

1987年,江阴祝塘镇政府收到一笔用于敬老院建设的捐款,捐款人署名“炎黄”,1000元的捐款金额几近于当时一个人一年的工资。此后27年间,贫困学生、希望小学、敬老院、地震灾区都陆续收到了署名“炎黄”的捐款。

“炎黄”到底是谁呢?当人们在大街上举着“寻找‘炎黄’”的牌子,当“炎黄”渐渐成为江阴的慈善符号,当代表爱心的“炎黄陈列馆”落成,“炎黄”本人却千呼万唤不出来。

2014年11月,有位叫张纪清的老人在邮局汇款时突然晕倒。散落的汇款单暴露了他的秘密。人们发现,他就是江阴人寻找了27年的“炎黄”!

今年74岁的张纪清出身清苦,曾是改革开放后镇上的首个万元户。这些年,为了多做善事,他的房子越换越小,从3间变成2间,又从2间变成1间。“一不小心”暴露了身份,他还有点苦恼,“唉!没有隐藏好。”当别人为他的善举点赞时,他摇摇头:“这都是小事,能帮就帮一把吧。”

颁奖词:

5、做儿子的耳朵和向导、陶艳波事迹:

在“感动中国”的舞台上,即使是出于天性的母爱,也会因为她的非凡坚韧及创造的奇迹而深深震撼观众的心灵。继往年割肝救子的暴走妈妈陈玉蓉和为儿女留下巨幅十字绣作为未来学费的癌症母亲姚厚芝之后,这回,陶艳波母子的故事,再次成为全场的泪点。

儿子杨乃彬8个月大的时候因病失聪,从此,这个黑龙江的三口之家,为儿子的明天,走上了一条异常艰辛的路。

陶艳波本不敢眺望太遥远的未来。她先是去北京学习唇语,回来后不厌其烦训练儿子。整整3年,当那一句含混不清的“妈——”从儿子嘴里说出时,陶艳波和丈夫相拥而泣。儿子7岁那年,她毅然辞掉工作,随儿子一起走进了小学校园。她决心以自己的陪读,为儿子赢得与健全孩子同样的教育。从小学一年级到大学四年级,整整16年,陶艳波成了杨乃彬的“同桌的你”。

小学的课程相对容易,陶艳波面临的考验在于体力。课间,她得陪着孩子们蹦蹦跳跳。上课时,为了不影响后面的孩子听讲,她坐在一张很矮的凳子上,一堂课下来,累得腰酸背痛。乃彬看不清老师的口型,急得满头大汗。为了让儿子跟上进度,陶艳波必须把上课的内容全部记下来,课后,放慢速度再给儿子讲一遍。

乃彬小学六年级时,陶艳波和丈夫倾尽家财,为他做了人工耳蜗植入手术。初中三年,陶艳波既要学习越来越难的功课,还要给儿子进行声音训练。2008年,乃彬收到重点高中录取通知书的那天,陶艳波笑了,班主任却抱着她哭了:“这3年你太不容易了!”

更不容易的是接下来的高中三年。复杂的方程和定律,让年过40岁的陶艳波学得异常吃力。“如果我不懂,他就更不懂了。”为了让儿子考上大学,陶艳波成了全班最用功的学生,“一下课就缠着老师问问题,有些题目一想就是一宿。”

2011年,失聪的杨乃彬终于走进了大学校门。“别家的孩子19岁考入大学,我家的孩子也是19岁考入大学。”说起自己的儿子,陶艳波充满自豪。

如今,乃彬已经是个懂事的男子汉,为减轻家庭经济负担,他勤工俭学,为同学提供快递服务。他那青春的脸庞,洋溢着自信的微笑。

当道路越走越宽,48岁的陶艳波会在今后的日子里,给自己订立什么规划么?“感动中国”的采访环节,主持人敬一丹提醒陶艳波:“比如旅游啊,美容啊„„”陶艳波并不接茬,又把话题回到儿子身上:“我的希望就是,他以后能够融入社会。儿子的幸福就是我的幸福。”母子俩一起唱起了《世上只有妈妈好》,听力受限的乃斌无法找准音调,但这依然是最让人动容的演唱。在舞台上唱歌,这是乃彬打小的心愿,也是妈妈帮他圆了又一个梦想。

母子俩能收获今天的成功和荣誉,离不开一个人——乃彬父亲的全力支持,“感动中国”也把他请到了现场。“既然生下他,就要对他一辈子负责。”陶艳波和丈夫的坚定共识,支持着他家走过风雨,走向阳光。

颁奖词:

6、大漠“猎鹰”木拉提•西日甫江事迹:

木拉提·西日甫江是新疆和田地区一名公安民警。和田是暴力恐怖斗争的前沿阵地,面对艰巨繁重和复杂危险的维稳任务,木拉提·西日甫江与犯罪分子机智周旋、斗智斗勇,先后数十次将暴恐犯罪活动粉碎在预谋之中,他也因此被当地群众誉为“猎鹰”(维吾尔语的尊称,传说中老百姓的守护者)。

2014年4月,木拉提获得重要情报,一伙隐藏在和田农村的暴恐分子,正在秘密制造大批炸弹,准备实施多点连环袭击。秘密侦查发现,暴恐分子有很强的反侦查意识,布置了大量机关,还在制爆窝点的内部和周边预埋了遥控启爆的炸药,事情一旦败露,就打算和警察同归于尽。情况紧急,木拉提和战友们没有犹豫,在摸清位置、确定时机后,果断行动,击毙了歹徒。当场搜出了200多枚自制炸弹的成品和半成品,其中包括杀伤力巨大的汽油炸弹和人体炸弹。

“你当时怕不怕?”“感动中国”主持人白岩松问木拉提·西日甫江。“也怕。”

“那你为什么冲在前面?”

“因为我已经有老婆有孩子了,可很多年轻人还没有成家,还没有自己的孩子。”这个38岁汉子的朴实回答,令全场响起经久不息的掌声。

“木拉提”在维语中是“梦想”的意思。木拉提·西日甫江的梦想有两个:一是当一名优秀的警察,这是他一生要追求的目标;二是让和田更加祥和,大家都去那里旅游。

2014年4月,木拉提获得重要情报,一伙隐藏在和田农村的暴恐分子,正在秘密制造大批炸弹,准备实施多点连环袭击。秘密侦查发现,暴恐分子有很强的反侦查意识,布置了大量机关,还在制爆窝点的内部和周边预埋了遥控启爆的炸药,事情一旦败露,就打算和警察同归于尽。情况紧急,木拉提和战友们没有犹豫,在摸清位置、确定时机后,果断行动,击毙了歹徒。当场搜出了200多枚的自制炸弹的成品和半成品,其中包括杀伤力巨大的汽油炸弹和人体炸弹。

和田是暴力恐怖斗争的前沿阵地,面对艰巨繁重和复杂危险的维稳任务,木拉提•西日甫江与犯罪分子机智周旋、斗智斗勇,先后数十次将暴恐犯罪活动打击在预谋之中。

颁奖词:

7、麻风病医生肖卿福事迹:

肖卿福,男,66岁,江西省赣州市于都县皮防所支部书记、皮防科科长,一位麻风病医生。

一说到极具传染性的麻风病,许多人都会心生畏惧。42年前,当他第一次走进了江西唯一一个麻风病康复村——于都县安背村时,他一夜没睡,连床都不敢碰,蹲在地上一直到天亮。

但医生的职责让他留了下来。42年间,他独立确诊、治疗麻风病新发、复发患者300多人,矫正康复手术100多例,从未出过医疗事故。经过肖卿福和他的同行的共同努力,麻风病患病率从1966年的每10万人中23.5人下降到2009年 4 的十万分之0.5。2010年,贡献突出的肖卿福荣获了麻风病防治领域的最高奖——马海德奖。

退休后,肖卿福依然闲不下来。他坚持每周到镇上出诊一次。“只要病人需要,我就要帮他们。”

颁奖词:

8、守护父亲朱晓晖事迹:

刚过40岁就头发灰白、十几年没买过新衣服、整日洗洗涮涮„„这样的朱晓晖很难让人将她和诗联系在一起。

但她又确实是诗人,16岁起发表诗歌,大学毕业后在报社工作。2002年,父亲突患脑梗瘫痪在床,从此改变了她的生活轨迹。

“父亲最疼我,我一定要让父亲活下去。”为了悉心照料父亲,朱晓晖辞职、借债、卖房卖车。不堪重负的丈夫带着孩子离开了这个家。生活的苦难全压在了朱晓晖的肩上。

父女俩在社区的一个车库里安了家,一住就是13年。女儿天天给父亲擦身、翻身,父亲从未得过褥疮。两人生活的唯一来源是父亲每月1000多元的养老保险,除去治病的开销所剩无几。为维持生活,朱晓晖放下面子去菜市场捡拾别人不要的菜。

“刚开始也有一点点委屈的感觉,但是一看见我爸活着,每天还能跟我爸爸聊聊天,我就觉得很快乐。”夜深人静时,朱晓晖会在灯下铺开一张纸,写写诗,一年也能写个百十首,父亲常常是诗中的主角。

“每天看着东升西落的太阳在守望着父亲让我明白这样的日子会久久的存在不能让坚强的身体倒下要勇敢的寻找生命的活力”诗歌赐予她力量,让她抬头面对生活的所有赠予。

在“感动中国”之前,朱晓晖的孝心故事感动了当地一家孔子学堂的师生。每个周末,朱晓晖在这里当志愿者老师。师生们随她来到那间车库,孩子们背着《三字经》,唱唱跳跳表演节目,还排着队,仰着一张张稚嫩的小脸,凑到病榻前亲一亲爷爷那张沟壑纵横的脸。当一老一少两张脸庞在短片中定格时,其带来的心灵冲击胜过任何言语和教材。

颁奖词:

9、科学先驱师昌绪事迹:

两位国家最高科技奖得主被评为同一“感动中国”人物,这在“感动中国”长达13年的历史上还是头一回。

其一是2010国家最高科技奖得主、材料科学先驱师昌绪。

在“感动中国”颁奖典礼现场,属于他的那尊奖杯被放在烛光和白玫瑰花前——于2014年11月10日仙逝、享年96岁的他,将在天堂里接过这份荣誉。“这让我觉得很欣慰。”师昌绪的夫人通过短片替老伴儿发来获奖感言,“我们每个人,能够一心为国,兢兢业业做好自己的事,将来都可以感动中国。”

“一心为国,兢兢业业”,这是师昌绪一生的写照。2011年1月12日,本报记者曾来到他的居所,记录下这位耄耋老人的音容笑貌。坐在一幅“九旬创得千秋业,百岁更庆万世功”的书法对联前面,他目光如炬,中气十足:“哪里需要发展,怎么发展对中国有利,我就敢干!”

正是这样的赤子情怀,他于上个世纪50年代不畏艰辛,从大洋彼岸的美国留学归国,于60年代立下军令状研制出航空发动机最关键的空心涡轮叶片,成为中国高温合金的开拓者。他于2000年组织两院论证,将制造大飞机列入中长期规划。九十多岁了,他还天天去自然科学基金委上班,编辑《材料大词典》,并为国家新材料的开发和利用献计献策。

那天,他好几次强调:“祖国的需要就是我的需要,生来就得为国家作贡献,这是我唯一的目的。”他把最后的光和热全部奉献,不折不扣达成了他唯一的目的,尽管没有等来那副对联所说的“百岁更庆万世功”,但他的人生同样因为纯粹而没有遗憾。

颁奖词:

10、埃博拉医疗队事迹:

2014年3月,爱博拉疫情突然在西非爆发。这是一种人类束手无策的病毒,感染性强,死亡率极高。几内亚、利比里亚、塞拉利昂等三个国家成为重灾区。而且疫情正在不断蔓延,威胁着周边国家的安全。

疫情最早出现在几内亚,第一例埃博拉患者就是由中国医生曹广亲自接诊的,曹广曾徒手翻开患者的眼皮检查瞳孔,他也成为距离埃博拉最近的中国人。这名患者在入院后第二天死亡。随后20天,医院接诊了12名感染者,有9名几内亚医护人员被感染,六名死亡。

一时间,世界各国谈埃色变。

中几友好医院的中国医生选择了坚守,他们借鉴抗非典的经验,制定出一套疫情应急方案,并向几内亚工作人员和当地华侨华人广泛宣传,普及防控知识。

很快中国的后援医疗队抵达这里,一场国际人道主义救援大接力开始了。2014年8月8日,世界卫生组织发布声明,宣布西非埃博拉出血热疫情为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建议疫情发生国宣布国家进入紧急状态,严格落实防控措施。有些援非国家开始撤走本国医生,召回驻疫区国外交官。

在声明发布的第二天,中国政府决定派出3支专家组分赴西非三国,对当地防控埃博拉疫情进行技术援助。同时,紧急人道主义援助物资于当地时间11日分别运抵三个国家。

9月,塞拉利昂的疫情严重起来,中国增援的医疗队和检测队,共59人在9月中旬抵达塞拉利昂。

11月,又一支队伍从中国出发,远赴千里之外的利比里亚,他们很快新建一所100张床位的埃博拉出血热诊疗中心。

2015年1月12日,在这里就诊的三名埃博拉患者康复出院。疫情虽然并没有过去,但正在出现转机。

两天之后,新一批援助利比亚和塞拉利利昂的医疗队从北京首都机场出发,奔赴疫区一线。

病毒是全人类的敌人,应对埃博拉疫情不仅是西非三国的事情,也是国际社会共同的责任。迄今,中国在当地支持并参与疫情防控工作的中国医务人员累计有近600名,并已向13个非洲国家提供了4轮价值约7.5亿元人民币的紧急援助。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卫生领域最大一次援外行动。

在最危难的时刻,中国医生和非洲人民站在一起,患难与共、风雨同舟。这是中非友谊的真情体现。在埃博拉疫情中,世界看到了中国医生的使命,也看到了中国作为负责任大国的担当。

颁奖词:

11、陇海大院事迹:

陇海大院精神被发现有些偶然。2008年,一位下基层采访的记者无意中得知高新海的故事,在挖掘这个故事时,陇海大院的爱心事迹方为外人所知。

陇海大院原本称作陇海院。据《郑县(注,郑州以前叫郑县)志》记载,陇海院建于民国二年(公元1913年),是为了分段修筑陇海铁路而筹建的办公大院。

院内环境优美,青砖铺设的一条条甬道通向一座座小楼,每幢楼房周围都种植有整齐的冬青和常青的松柏、翠竹。幢幢典雅的楼房全是西式的,木质结构和红砖、红瓦或红灰相间的砖瓦搭配,相得益彰。

解放后,陇海院被改为铁路老干部宿舍,之后成为陇海院社区、陇海宾馆所在地和铁路职工集中居住的楼房大院。

一位老人回忆多年前的陇海大院,“夏季,陇海院内培植的花木争奇斗艳,特别是满院里到处都是一片片、一丛丛的丁香花木。”

就是这个充满传奇色彩的陇海大院,近年来以另一个传奇—“陇海大院精神”再次引起关注。

2014年5月16日,电影《好好的活着》在郑州市奥斯卡升龙国际影城举行了首映式。

影片就是以陇海大院的大量真实故事改编,再现了获得“感动中原十大新闻人物”、“中国好人榜”的“陇海大院爱心集体”数十年接力照顾高位截瘫者高新海的感人事迹。

著名编剧孟宪明谈电影剧本创作时感慨,他在陇海大院看到了中国传统美德的影子,他要以这部片子向陇海大院致敬。

陇海大院精神是什么?“邻里互助、扶残助残、扶危济困。”

颁奖词:

2、朱敏才、孙丽娜夫妇:他们走过半个地球,最后在小山村驻足,他们要开一扇窗,让孩子发现新的世界。发愤忘食,乐以忘忧。夕阳最美,晚照情浓。信念比生命还重要的一代,请接受我们的敬礼!

3、赵久富:清水即将漫过家园,最后一次,把红旗在墙上摩平。你带领乡亲们启程,车轮移动的瞬间,心间隐痛。不敢回望,怕牵动一路哭声。五十年间,两度背井离乡,我们的老支书,一生放不下的,不只是白发高堂。他是湖北黄湖移民新村党支部书记赵久富,带领村民重找致富路。

4、张纪清:一个善良的背影,汇入茫茫人海。他用中国人熟悉的两个字,掩盖半生的秘密。他是红尘中的隐者,平凡的老人,朴素的心愿,清贫的生活,高贵的心灵。炎黄不是一个名字,是一脉香火,为我们点燃。他是江苏江阴市民张纪清,27年署名“炎黄”捐款,建敬老院、希望小学。

5、陶艳波:“他的四周寂静下来,你的心完全沉没。除了母爱你一无所有,但也要横下心和命运争夺。十六年陪读,你是他的同桌,你作他的耳朵,让他听见这世界的轻盈,也听见无声的爱。”48岁的陶艳波,辞职陪着失去听说能力的儿子一起上学,12年苦读,儿子如愿考上了大学。

6、木拉提〃西日甫江:钢的意志,铁的臂膀,每天都在与死亡的狂沙较量。危险无处不在,他用胸膛作盾牌;为了同胞的安宁,他选择了翱翔。高飞的猎鹰,他绝不孤独,因为身后是人民!他是新疆和田地区公安局民警木拉提•西日甫江,数十次将暴恐犯罪活动打击在预谋之中。

7、肖卿福:偏见如同夜幕,和大山一起把村庄围困。他来的时候,心里装着使命,衣襟上沾满晨光。像一名战士,在自己的阵地上顽强抵抗;像一位天使,用温暖驱赶绝望。医者之大,不仅治人,更在医心,他让阳光重新照进村庄。他是江西赣州于都县皮防所支部书记、皮防科科长肖卿福。

8、朱晓晖:十三年相守,有多少日子,就有多少道沟坎。命运百般挤兑,她总咬紧牙关。寒风带着雪花,围攻最北方的一角。这小小的车库,是冬天里最温暖的宫殿。她病中的老父亲,是那幸福的王。她是朱晓晖,为给父亲治病,她辞掉报社的工作,欠下一身债务,周末还给“债主”的孩子补习。

9、师昌绪:忧国不谋生。八载隔洋同对月,一心挫霸誓归国,归来是你的梦,盈满对祖国的情,有胆识,敢担当,空心涡轮叶片,是你送给祖国的翅膀,两院元勋,三世书香,一介书生,国之栋梁。

10、特别致敬抗击埃博拉病毒中国援非医疗队:这些都是远渡重洋到非洲大陆上抗击埃博拉的中国医生,他们在那里以勇气和科学铸铜墙铁壁,我们以这座奖杯向他们致以崇高的敬意。

11、陇海大院:和风春满园。一场爱的马拉松,长跑三十九年,没有终点,一座爱的大院,满是善良的人,温暖的手,真诚的心,春去春回的接力,不离不弃的深情,鸽子飞走了还会回来,人们聚在一起,就不再离开。

第三篇:人物事迹

人物事迹

== 危急时刻 他把生的希望留给学生 ==

吴忠洪 四川省崇州怀远中学英语老师

前日(5月12日)下午,崇州怀远中学教学楼发生垮塌事件,在突如其来的灾害面前,该校700多名师生绝大多数顺利脱险,但该校英语老师吴忠红却永远离开了他爱的学生——地震袭来,学生从楼梯口蜂拥而下,这位老师引着孩子疏散时,听到有学生掉队,他义无返顾从三楼返回四楼,这时楼体突然垮塌,这位老师和几名孩子被吞噬„„

楼梯口,拯救学生

虽然昨日学校停课,但一群孩子和他们的父母还是来到怀远中学,为离去的英语老师吴忠红和几名学生默哀。看着面前倒塌半边的教学楼,他们的心情像天气一样凄冷。

副校长李宏成折腾了一整夜,他和很多男老师都冲上第一线,不少老师的手在扒土时被磨破了。李宏成说,这栋四层教学楼有12个班,下午1点50分就开始上课,就在第一节课快要结束时,突然,地面开始摇晃,孩子们的尖叫声划破校园原有的宁静。李宏成说,大楼摇晃了约1分钟时,中间裂开一条长长的缝,楼体裂成两半,而裂缝正好在其中一个楼梯边。“这是孩子的生命楼梯啊。大部分孩子在老师的带领下,从两个楼梯撤离到地面。”李宏成和该校高校长冒着生命危险,跑近楼梯口接应跑下来的孩子。1个、2个、3个„„李宏成说,当时他们的脑子全懵了,但嘴里却在数着学生的人数。>>>>更多详细

人物事迹

== 张开双臂护四学生 一己之躯显崇高师德 ==

谭千秋 四川省德阳市东汽中学教导主任

5月14日,张关蓉在擦拭丈夫谭千秋的遗体。

“那四个娃儿真的都活了吗?昨天晚上就听说有个老师救了4个娃儿,我哪知道就是你„„”张关蓉扑到丈夫的遗体上放声恸哭。

深夜的德阳市汉旺镇,冷雨凄厉,悲声四处,呼啸而过的救护车最能给人带来一丝慰藉,那意味着又有一个生命在奔向希望。5月13日23时50分,救护车的鸣笛声响彻汉旺镇——中国地震应急搜救中心的救援人员在德阳市东汽中学的坍塌教学楼里连续救出了4个学生。

“我侄女是高二一班的学生,要不是有他们老师在上面护着,这4个娃儿一个也活不了!”被救女生刘红丽的舅舅对记者说。

“那个老师呢?”

“唉„„他可是个大好人,大英雄噢!”说着,刘红丽舅舅的眼圈红了。他告诉记者,那是一位男老师,快50岁了。

13日一早,设在学校操场上的临时停尸场上,记者从工作人员手中的遗体登记册里查到了这位英雄教师的名字——谭千秋。他的遗体是13日22时12分从废墟中扒出来的。

“我们发现他的时候,他双臂张开着趴在课桌上,身下死死地护着四个学生,四个学生都活了!”一位救援人员向记者描述着当时的场景。>>>>更多详细

人物事迹

== 微薄之身挡墙板 体现生命尊严与伟大 ==

瞿老师 四川省绵竹市遵道镇欢欢幼儿园

“当时瞿老师扑在地上,用后背牢牢地挡住了垮塌的水泥板,怀里还紧紧抱着一名小孩。小孩获救了,但瞿老师永远离开了我们。”四川绵竹市遵道镇欢欢幼儿园园长李娟回忆起瞿万容老师被救援队发现的情形,泣不成声。汶川地震发生后,幼儿园发生整体垮塌,此时80多名孩子正在午睡,除园长在外出差,五名老师都在园内。地震共造成50多名小孩和3名老师死亡,目前仍有两名老师在医院抢救,一名孩子生死不明。

地震发生后,孩子家长很快就聚集在幼儿园废墟周围,不停地呼喊着孩子的名字,开始孩子们还能在废墟中发出微弱的回应,但随着时间一秒一秒的逝去,回应声越来越弱。家长们也只能无奈地坐在废墟边上,焦急地等待着救援队伍到来。

在幼儿园废墟里,记者看到孩子们使用的小枕头、小盖被,还有散落的一只只小鞋。人们不愿再去想象当时的慌乱与无助,但正因为有了像瞿老师一样的平凡人,才让更多孩子得救。>>>>更多详细

人物事迹

== 心系学生安危 老人罹难难尽孝 ==

康玉龙 四川省汶川蓥华镇中学校长

劫后余生的学子

“一个、两个、三个„„”在施救现场,一个削瘦如竹、一脸憔悴的中年男子坚守在最前沿,每当有学生被施救人员从废墟里抬出时,不管生死他都要上去仔细的看上一眼,念着他们的名字。他,就是汶川蓥华镇中学的老校长康玉龙。

突如其来的灾难,让蓥华镇中学的教学楼一下垮塌,100多名学生埋在了废墟里生死不明

对学校的每一个学生,当了8年校长的他能倒背如流。他告诉记者,学校共有360多名学生。事发时,刚打响了上课的预备铃声,老师刚开始从办公楼往教学楼走。地震发生了,4层楼的教学楼在瞬间一下子垮了。从目前了解的情况来看,有200多人成功逃出;还有一年级一个班的42名学生在上体育课,也侥幸逃出,约有100多名学生埋在了教学楼废墟里。事发后,他们学校的老师用手刨救出了几名同学。这之后,各方面的救援队伍一一赶到后,才展开了大规模的施救。

“看着他们这样,我真是„„”说着说着康校长像个孩子似的哭了起来。老师们告诉记者,就是在这次地震中,校长的岳父因房屋垮塌丧生。听到这一消息时,康校长正忙着在学校救助学生。他当时只是呆了一下,擦了一下眼泪,说“知道了”,然后就像没事的人一样全身心地关心着学生的救助进展。他告诉记者,“只要还有一个学生没有救出来,我就不会撤离现场!” >>>>更多详细

人物事迹 == 不顾水泥横梁压来 胸前护佑幼小生命 ==

杜正香 四川省绵阳市平武县南坝小学教师

“挖出来了!挖出来了!杜老师找到了!”震后一直守候在南坝小学校门口的老师和家长们围拢上来。5月14日10时,震后第三天,当解放军官兵掀开因地震完全坍塌的绵阳市平武县南坝小学的一根钢筋水泥横梁时,眼前的一幕震撼了在场的每一个人——一位死去多时的女老师趴在瓦砾里,头朝着门的方向,双手紧紧地各拉着一个年幼的孩子,胸前还护着三个幼小的生命。人们口中说的杜老师叫杜正香,是南坝小学学前班中班的代课老师。杜老师今年才48岁,不过孩子们更喜欢摇着她的手喊她“杜婆婆”。

“看得出她是要把这些孩子们带出即将倒塌的教学楼,她用自己的肩背为孩子们挡住了坠落的横梁。”参与搜救的解放军战士说,杜老师以生命守护的五个孩子最终没能生还,这可能是她唯一的遗憾。

“小心挖,注意保护杜老师的遗体。”这句话在搜救人员中互相传递。>>>>更多详细

人物事迹

== 先救的是学生 可爱女儿却远去 ==

刘宁 四川省北川县第一中学教师 5月14日7时30分,这是令北川县第一中学教师刘宁永远悲恸的时刻:念初三的女儿终于从水泥断块下被“掏”出来,但却永远离开了他。这个外表粗犷的坚强汉子,在睹见女儿遗体的一刹那,突然情绪失控,放声大哭。悲怆之情,令包括记者在内的周围人潸然泪下。

这个在5月12日大地震中失去女儿的教师,却在地震发生时刻,机智勇敢地保护了自己班上59名学生,使他们安全脱险。

刘宁是北川县第一中学初一六班班主任。地震发生的时刻,刘宁正带领自己59名学生在县委礼堂参加“五四”青年庆祝会。“礼堂突然在晃动,而且越晃越厉害。”经验丰富的刘宁马上意识到发生了地震。他招呼同学们不要乱跑。“县委礼堂的椅子离地较高,我叫学生立即就地蹲进结实的铁椅子下面,千万不要乱动”刘宁说。

正是刘宁老师在关键时刻的冷静,全班59名同学中只有两个受了轻伤。

当时的情形是,礼堂发生部分坍塌,沉重坚硬的横梁和砖头水泥雨点般向下砸,“学生们躲在椅子下面,牢固结实的铁椅子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保护作用。”刘宁回忆说。

刘宁的宝贝女儿刘怡,在北川县第一中学念书,她当时也被压在废墟下面。>>>>更多详细

人物事迹

== 多措并举 疏散学生保安全 == 教师 四川省成都市第三幼儿园、成都三中、十一中

2008年5月12日下午。时钟的指针快指到两点半的时候,位于红星路旁的成都市第三幼儿园的孩子们还没从午睡的朦胧中醒来。院长曾琴在一楼和保健医师商量如何预防手足口病。

曾琴忽然感到头晕。在二楼,正准备叫孩子起床的李老师听到楼房发出咯吱咯吱的声音,以为是辆大卡车刚刚开了过去。“不对,是地震了!快带娃娃走!”曾琴马上反应过来。

“衣服不要了!不要了!危险!”

老师摇醒了孩子。3岁以上的孩子从床上爬起来,裸着身、赤着脚,在部分老师的带领下跑出教室,迅速下楼。大多数老师,甚至炊事员、保育员、卫生员都跑进了小班教室,六七十个两岁多的孩子还等在床上———他们年纪太小,跑不快,大家抱起就往外跑。“还好,以前做消防演习的时候练过,还比较有秩序。”曾琴告诉记者。>>>>更多详细

第四篇:关羽人物事迹(推荐)

关羽的人物事迹

关羽 过五关斩六将

败走麦城

刮骨疗毒

千里走单骑

单刀赴会

水淹七军

华容道义释曹操

温酒斩华雄

斩颜良诛文丑

挂印封金

桃园三结义 三英战吕布 大意失荆州

第五篇:名人传人物主要事迹

 《名人传》,又称《伟人三传》,名人堂.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法国出名批判实际主义作家罗曼·罗兰创作的传记作品,它包括《贝多芬传》、《米开朗琪罗传》、《托尔斯泰传》三部传记。作者简介:名人事迹.罗曼·罗兰(RomadefiniteinRollevenadefiniteswellevenadefinites,1866-1944),法国思想家,文学家,法国批判实际主义作家,名人传记.小说家,传记文学家,.音乐评论家和社会活动家。生于法国中部高原上的小市镇克拉姆西。15岁时,随父母迁居巴黎。1899年,.罗曼·罗兰毕业于法国巴黎初等师范学校,通过会考博得了中学西席终身职位的资历。其后入罗马考古学校当磋议生。归国后在巴黎初等师范学校和巴黎大学讲授艺术史,名人传.并处置文艺创作。名人传.这时期他写了7个剧本,名人名言大全.以历史上的豪杰事项为题材,试图以“反动戏剧”抗衡古老的戏剧艺术。

20世纪初,他的创作进入一个簇新的阶段,罗兰为让世人“呼吸豪杰的气味”,名人名言大全.替具有强大精神志力的豪杰歌功颂德,名人传.贯串写了几部名人传记:.《贝多芬传》(1902)、《米开朗琪罗传》(1905)和《托尔斯泰传》(1911)(共称《名人传》)等。名人名言.名人事迹.同时揭橥了他的长篇小说杰作《约翰·克利斯朵夫》,这是他的代表作,被高尔基称为“长篇叙事诗”。被誉为20世纪最伟大的小说。这部巨著共10卷,以贝多芬为原型,.环绕仆人契约翰·克利斯朵夫的生平,描述了这位音乐天赋的滋长、战争和终告打击,名人传记.同时对德国、法国、瑞士、意大利等国度的社会实际,.作了不同水平的切实写照,控诉了资本主义社会对艺术的残虐。全书犹如一部庞大的交响乐。每卷都是一个有着不同乐思、情绪和节拍的乐章。该小说于1913年获法兰西学院文学奖金,银行界的任家菜.由此罗曼·罗兰被以为是法国当代最要紧的作家。1915年,为了赞美“他的文学作品中的高贵全部和他在描画各种不同类型人物所具有的怜惜和对道理的热爱”,罗兰被授予诺贝尔文学奖。.他是20世纪上半叶法国出名的人道主义作家。

两次大战之间,罗曼·罗兰的创作又一次到达高涨,1919年揭橥了写于1913年的中篇小说《哥拉·布勒尼翁》,1920年揭橥了两部反战小说《格莱昂波》和《皮埃尔和吕丝》,1922至1933年又揭橥了另一部代表作《欣悦的灵魂》。名人故事.这一时期还揭橥了音乐实际和音乐史的要紧著作七卷本《贝多芬的伟大创作时期》(1928-1943),此外还揭橥过诗歌、文学评论、日记、回顾录等各种体裁的作品。具体组织: 从组织上看,《贝多芬传》、《米开朗基罗传》、《托尔斯泰传》看似各自独立、互不干系,实际上却有着内在的一致性。名人传记.这种一致性既源于三位传主在精神上的类似,银行界.也源于罗兰另一要紧的思想,即欧洲同一的思想和人道主义精神。在这本书里流着一条大河,.这条大河就是从贝多芬身上流进去的,名人传记.并且加以扩张开的。

《名人传》是一部独具魅力的人物传记,作者倾注他全部情感,胜利地让读者在传记中跟三位人人接触,名人传.分担他们的疾苦、打击;也分享他们的诚挚、胜利。名人传.《名人传》最优秀的场地就是,名人事迹.多正面地去涌现传主们在身体上和精神上遭遇的磨难,名人.他们对无穷魔难的不懈抗争,以及在抗争中发作进去的生命情感。纵观三传,名人堂.罗兰的豪杰有着协同的命运图式和方向:名人传.资历长久的磨难,激流一般的生命力,.体现生之意志的艺术发现和用疾苦换取欢畅的追求。罗曼·罗兰把这三位伟大的天赋称为“豪杰”。他的豪杰意见,名人事迹.不是泛泛所称道的豪杰人物。罗曼·罗兰所指的豪杰,只不过是“人类的忠仆”,只由于具有伟大的气概,他们之所以伟大,是由于他们能倾心为民众供职。名人.罗兰自身也说:“我称为豪杰的,并非以思想或强力称雄的人;而只是靠心灵而伟大的人。”为了优秀豪杰的这一本色,罗兰转移了老例传记的写法,舍弃了对传主生平的一般学问性先容,而集合精神去独揽人物高度同一的精神志概,在这种独揽中又投射进自身对豪杰们的敬重情感。

贝多芬,米开朗基罗,托尔斯泰,这些被罗曼罗兰尊为豪杰的人,他们或受病痛的折磨,或有凄凉的遭遇,或因心里的惶惑抵触,或三者交叠加于一身,深重的郁闷,实在窒息了,肃清了明智。他们所以能争持自身辛苦的进程,全靠他们对人类的爱,对人类的信念。贝多芬“用疾苦换来欢畅”的音乐;米开朗琪罗以生平的心血贡献出震动心灵的杰作;托尔斯泰永远关切万千生灵的伟大与微小,借以传扬爱的种子和优容的全部。

《名人传》记叙了贝多芬、米开朗基罗、列夫·托尔斯泰魔难和高低的生平,同时也赞美了他们固执拼搏的意志和高贵的气概。

下载人物事迹word格式文档
下载人物事迹.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人物事迹(精选五篇)

    焦裕禄 一个冬天的黄昏,风越刮越紧,雪越下越大。焦裕禄同志望着风雪,心里惦记着群众:住的怎样?吃的烧的有没有困难?生产队的牲口咋样?他让办公室立即通知各公社做好雪天六项工作:......

    双百人物事迹

    全国“双百”人物事迹读后感新中国60华诞前夕,“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和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评选结果中。雷锋、时传祥、王进喜、焦裕......

    双百人物事迹

    151.丁晓兵 男,汉族,安徽省合肥市人,中共党员。1965年出生,1983年入伍,现任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8730部队政治委员。 丁晓兵在1984年一次重大军事行动中英勇负伤,失去右臂,荣立一......

    三国主要人物事迹

    三国主要人物事迹 关羽:三英战吕布,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单刀赴会,温酒斩华雄,斩颜良诸文丑解,白马之围。赵云:单骑救阿斗,截江救阿斗,力斩五将,白帝城救主 张飞:怒鞭督邮,三英战吕......

    双百人物事迹

    瞿秋白(1899~1935) 中国共产党早期主要领导人。名懋淼,字秋白,后以字行。江苏常州人。生于破落仕宦之家。1917年9月考入北京政府外交部立俄文专修馆读书。五四运动中代表俄专参......

    人物事迹介绍文档

    倪小五:自强不息 岗位建功不让须眉 ——记河南油田第一采油厂31号女子计量站站长倪小五事迹 2007年04月20日15:17 【字号 大 中 小】【留言】【打印】【关闭】 倪小五,女,33岁......

    红旗渠人物事迹★

    众多的红旗渠建设英雄人物中,挑选出38名代表人物,对其事迹作简要记述。这些人物中,有为红旗渠建设献出青春的英烈代表,有高瞻远瞩、审时度势、科学决策、冲锋陷阵、坚持同群众一......

    三国主要人物事迹

    1. 刘备 事迹:桃园结义,三英战吕布,礼让徐州,煮酒论英雄,三顾茅庐,西川称帝,东征伐吴,永安托孤。性格特点:宽厚,仁慈,爱民如子,礼贤下士,后期刚愎自负。 2。曹操 事迹:孟德献刀,挟天子令诸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