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周游列国”,孔子到过哪些地方
“周游列国”,孔子到过哪些地方
钱钧华
孔子“周游列国”,是一个广为人知的历史文化故事。但你是否知道,孔子与弟子们历时十四载周游列国,饱尝艰辛,他们究竟到过哪些地方,又看到了什么?
孔子人生重要阶段在路上
孔子的一生应该给我们很多的启示,他在游历中感受山水,在感受山水中体悟人生,在体悟人生中深思求索,在深思求索中形成哲理。
孔子说:“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把自然山水人格化,在欣赏自然景物时,观照其特征,通过类比联想到人的道德品格。孔子认为,“智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达到仁智勇的首要方法,第一途径是格物致知,旅游正可格物致知。
旅途的欢乐抑或困苦,都没有让孔子停止他的人生哲思。看着奔流不息的河水,孔子感叹,“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这是孔子面对山水发出的对人生最深刻的认识,是对人生旅程的终极关怀与深刻思考。看到四季自然地更替,又引发了他对自然大道的无限感佩:“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没有深刻繁复的说教,在自然大道面前是如此的深悟与感怀。
可以说,孔子的一生,最重要的人生阶段都是在路上,他是旅游者的千古样本,他游历时的所见、所闻、所感,都记录了下来,这就是集孔子智慧大成的《论语》。
孔子周游列国途经齐国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这是孔子走到齐国听到美好音乐时的感受„„所谓一花一世界,其实,孔子就是用自己重要的人生经验告诉我们,旅游不仅仅是有钱人的事情,快乐和财富也不成正比,人生很多美好的体验都在于自己的心态,只要有了快乐豁达的心胸,只要有了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你就能随时旅游,就能随时获得快乐。
孔子晚年,游历归来,不再东奔西走,但是,却仍然能放眼天下进入了另一个静宁、安闲的时期,那就是“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我们可以想象,如果没有孔子十四年的游历,可能这种人生体验不会来得这么深刻和强烈,孔子的晚年也不会步入一个如此祥和的心境,这应该都是游历的功劳。修齐治平、内圣外王,那只是儒家所要躬行的实践;而悠游天下,寄情山水才是人生所追求的本真,是人生的最高意境。
历史上的古圣先贤,哪一个不是乐山乐水的呢?被称为上古三皇之一的伏羲,“仰观天文,俯察地理”,创造出八卦,成为东方文明中的智慧源头。宋代大儒朱熹,为官不过50余日,一生大部分时间是在武夷山等风光秀丽之地著书讲学。看到一湾水潭,他以“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的比喻,要人清澈自己的心性;见到江水中逆流而上的航船,他发出“不进则退”的力学感叹。明末清初的顾炎武一生倡导“行万里路,读万卷书”的务实治学之道。在自然的启发陶冶之下,圣贤达人往往能体悟出人生的大智慧。
近当代诸多大家,无不涉历寰球,学贯中西。异域的山水风景、民俗风情,无疑给了他们太多的启迪与思索。这是在自然差异的基础上上升到文化的冲突与碰撞的交流,也是人生大旅途上绚丽绽放的文明的花朵。
放下历史看今天,我们要向孔子学习人生旅行的智慧。其实,人生就是一场重要的旅行,伴随着思索,成就了智慧。既然从出生就注定不能停止这场人生的旅行,所以,不妨向孔老夫子学学智慧,在人生的道路上快乐畅游吧。
孔子周游列国地理范畴
西周初年,周王朝分封的诸侯国有120多个。诸侯国彼此之间、诸侯国与周天子之间具有广泛的血缘、文化及制度上的联系。至春秋时期,周天子名存实亡,各诸侯国事实上已成为完全独立的国家,彼此之间进行着频繁的兼并战争。到春秋末期,留存的诸侯国有十几个。
鲁国是周王朝分封最早的诸侯国,也是孔子的母国,建都于“少昊之墟”的曲阜。西周初期,鲁国属诸侯国中的大国,其疆域包括今日山东中南部和中西部一带,此后鲁国逐渐衰弱,至春秋末期,只能算一个中等诸侯国。史料记载,孔子时期的鲁国疆域至少含鲁都曲阜、中都、负瑕邑、絥邑、絣邑、西郓邑、费邑、武城、邱舆城、谢过城等。这些古城邑与孔子活动有着密切关联。后人考证,中都在今汶上县,负瑕邑在今兖州市,絥邑在今东平县,絣邑在今宁阳县,西郓邑在今郓城县,费邑在今费县,武城、邱舆城在今平邑县,谢过城在今泰安市。颛臾国是鲁国的附属国,在今平邑县。
孔子周游列国以鲁国为原点,分别向东南西北四个方向的周边国家游历。周游的国家有
鲁国西南方的宋国、陈国、蔡国、楚国,北方的齐国,西方的京城、卫国、曹国、郑国,东方的杞国。孔子周游列国成就了人类历史上一次伟大的文化壮行。
孔子,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省曲阜市南辛镇)人,中国春秋末期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的创始人。被后世人尊为万世师表。
公元前497年,正值春秋末期“礼崩乐坏”的变革时代。孔子因和当时鲁国国君政见不合、郁不得志而离开鲁国。长天巍巍,大野荡荡,古道漫漫,征尘仆仆,孔子及弟子们在周游列国的途中艰难跋涉,为实现政治理想而不懈求索,这一游走,便是十四载春秋。
负暇邑,周游列国第一站
负暇邑,今山东兖州城东北5公里古城村一带。
地方志记载,兖州古城村,系春秋时鲁国负暇邑故城址,当时鲁国有驻军。综合史料,孔子周游列国的第一站应是此地。
离开曲阜,经327国道不远,便至兖州古城村。在村头驻足眺望北边,想象着当年孔子与弟子策鞭西行直奔卫国的身影。作为孔子周游列国的第一站,如今能够寄物凭吊的东西太少太少。
另有一个说法,郓城是当时鲁国西部边陲的军事要地,春秋时期谓西郓邑,简称屯地,这个地方从某种视角上也可以看作是孔子周游列国的出发地。
孔子出走前任鲁国大司寇,掌握兵权,他知道军队是国家的命脉,在离境前最后视察一下自己国家的军队,表明自己抗击齐国的决心。在西郓邑,孔子遇见鲁国乐师师己。师己是季桓子派来专程给孔子送行的,他安慰孔子:夫子您本无错,表示对孔子的理解。孔子告诉他:自己想唱首歌,宣泄郁闷。孔子即兴吟唱的正是有名的《出走歌》:“彼妇之口,可以出走;彼妇之竭,可以死败。盖忧哉悠哉,维以卒岁。”
当时孔子为何要出走?《出走歌》表达了何种意愿?后人有不同解读。我读史料发现,孔子出走,实际上是向鲁君“走谏”,想做一个直臣。以自己出走,告诫鲁君赶快远离女乐、亲临朝政、挽救鲁国。
孔子并不是无病呻吟,而是用情至深,心为所痛。郓城虽难觅当年情景,已经成了闻名于世的水浒故地,但孔子那悲愤忧国的琴声、歌声仿佛还在一代代传扬。
临淄,闻韶三月不知肉味
在我国虞舜时期,《韶》乐就产生了,是一种非常高雅的乐舞。至春秋时期,韶乐在齐国很盛行。孔子到齐国听到韶乐的演奏,由衷赞叹其至美至善。
进入山东临淄市区,闻婴路、桓公路、闻韶路等熟稔的字眼直往眼眸里钻,仿佛历史画卷瞬间铺展眼前。临淄市闻韶村2号,一处淡灰色的古式院子平淡无奇,但院子里一块大石碑上刻着:“孔子闻韶处”(图二),却令我感觉到“平地一声雷”的震撼。
该碑是清朝宣统三年(1911年)所立。石碑左右分嵌两方石刻。左边一块为舞乐图,上刻两人席地而坐,一人执管横吹,另一人居右,端坐正视,似乎全部心神沉入美妙的艺术境界中,当是孔子在欣赏音乐。下刻美女正长袖飘带,翩翩起舞;右边的石刻为“韶乐及孔子在齐闻韶”简介。
孔子说:“箫韶者,舜之遗音也,湿润以和似南风之至。其为音,如寒暑风雨之动物,如物之动人。雷动禽兽,风雨动鱼龙,仁义动君子,财色动小人。”遗憾的是,《韶》乐之美成了千古之谜,到底怎样的美妙之声能使孔子三月不知肉味?我曾在心头无数次勾勒过韶乐的音调,都没成功,毕竟在孔子之后,没听说有人对某个音乐发出“三月不知肉味”的感叹。
出韶院,见附近有村民在聊天,他们说小时候就听老师在课堂上讲过:当年孔子听到韶乐,三月不知肉味。
看来,音乐不光熏陶、滋养了孔子,也根深蒂固地影响了一代又一代远乡近村的黎民百姓。一时间,空气中跳跃着韶乐的韵律,空气中弥漫着老夫子当年的气息。
泰安,登泰山而小天下
傍晚抵达泰安市内的一家宾馆,吃饱睡足后,向泰山而去,想体验一下当年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的感觉。
山风温润,泰山高耸入云(图一)。遥想孔子当年,带着弟子,有的爬到一半,有的爬到顶峰。我猜想,孔子断是不会坐滑竿的,假如古时有滑竿的话,甚至也不让人扶,仗着身体强壮,有雄心,坚持自己上。若颜回跟孔子一起登山,一定是让其他学友扶着,颜回的体质还不如老师孔子。
透过一天门,看到孔子登临处。微风拂过,淡淡花香。孔子当年在此一定歇息过,或是停在这儿跟弟子们交谈,或是抬头和盘旋的鸟雀喃语。
第一山、天阶、天下奇观、飞云阁、红门、万仙楼„„一路跋涉,脚下踩的是水润玉滑的大青石。苍松翠柏鲜润得一如孔子几千年不衰的思想。拾级而上,穿梭石间,我体味着孔子当年的心境。孔子多次登临泰山,泰山留下了孔子的脚印。孔子携同众弟子在泰山顶端伫立良久,谈论泰山的雄伟、大气,探讨人生哲学,唯有不怕艰难险阻,才能像泰山一样稳固。
孔子当年登泰山,有着正确的政治目标。孔子明白,实现理想抱负没有好体魄不行,不博古通今不行,不独立思考不行。
登泰山,不仅感受到自然之魅,更感受到孔子那胸怀天下的悲悯情怀。
长垣,夫子勒马听琴处
河南长垣县城北5公里处,有个满村乡学堂岗村。《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周游列国,过匡之后又经过蒲地,并在此停留一个月。《长垣地名志考证》,孔子在蒲月余,于小岗前的学堂岗村讲学,此处至今亦有纪念孔子讲学的学堂岗圣庙。当地承继着孔子的教学遗风,大盛兴学之风。
在学堂岗村村长的陪同下,我拜谒了清净圣庙,在圣庙处不远,一块醒目的石碑引起了我的注意,上面镌刻着“勒马听琴”几个大字。
一问,原来旧《长垣县志》记载过一则异闻:工匠陈海等人,夜闻琴瑟之声,清越盈耳,众惊起。又云:常闻夫子琴声,故庙东南之隅,有夫子勒马听琴处,是谓当时灵性。
既然已到灵性之地,不妨驻足细细赏游,和村民们聊聊天。村民们告诉我,村里一些老人提起过,他们曾在深夜就在石碑附近听到过像古琴般的声音。我理解,无论风声鸟声还是琴声,全都是天籁之声,也是这里一辈辈的乡亲们缅怀孔子先哲的心声。
信阳,画上周游列国句点
由信阳市史志办等专家联合编写的《中国信阳览胜》上说:60岁出头的孔子,应楚国邀请到负函城,途中发生子路问津事,最后赶到负函城,这是孔子周游列国的最南端。
由此看来,负函系孔子周游列国最后一站。春秋时的负函,在现在信阳一带。
一个午后,我赶至信阳市外环。看见宽阔的马路和马路以外的原野,顿时心头豁亮;两边的丘陵迅速往后闪,路旁种着笔直的树木和紫玉兰。不难看出,这是一个富裕而不喧闹的城市。
在当今信阳罗山县子路镇北街子路河边,还有子路问津处的遗迹和当年的传说。春秋时的负函城,是早期楚国军事重镇,在今信阳平桥区长台关乡境内,现已辟为城阳城址。城阳城址在信阳市北25公里处,赶到城阳城址已是傍晚了,归巢的燕雀叫声甜美,夕阳如碎金般,将古时的负函辉映得一片金灿。当年,孔子带着弟子从罗山子路问津处来到这里,目的是想见楚昭王。但楚昭王非常傲慢,又听信谗言,拒不见孔子。孔子只好从这里直接回到卫国,然后返回山东鲁国,从而画上了周游列国的句点。
来源:《解放日报》2012年02月17日
第二篇:读《孔子周游列国》有感
《孔子周游列国》的故事主要是讲孔子。相信大家都知道孔子。孔子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出生在鲁国陬邑,三岁时,他父亲去世了。据说,孔子从小很爱礼节,读书很刻苦,对古礼特别熟悉。当时,读书人都要学回六艺,也就是礼节、音乐、射箭、驾车、书写、计算他都比较精通。孔子做事很认真,渐渐出名了。后来他从事教育事业,办了个私塾,一共招收一千多名学生,带着他们去周游列国。
读了这个故事,我非常佩服孔子。首先,孔子从小爱礼节,读书很刻苦,对他一生有很大的影响。我很佩服,这很值得我们学习。我们一定要有礼节,不懂得礼节的就如野人一般,有时候还可能会闹出一些笑话。特别在隆重的宴会或仪式上一定要知书识礼,不能有失大体。所以礼节是非常重要的。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之所以是创始人是因为他勇于创新,而且孔子教书非常认真。他标新立异、勇于创新的精神我很佩服。如果没有了孔子这么多原创,我们也学不到这么多礼仪,就是因为孔子将一生的精力放在教育上,才会将这些知识流传到今天。孔子编成的《诗经》、《尚书》、《春秋》等书籍就是我们当今要学习所谓的国粹啊!是他第一个推动了教育的发展!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古语有云: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第三篇:孔子思想中的旅游文化:周游列国悲壮而伟大(精选)
孔子思想中的旅游文化:周游列国悲壮而伟大
公元前 497 年的初春,孔子和他的“旅行团”上路了,在吱扭作响的牛车上,在夕阳余晖的映衬下,54岁的孔子看上去比他的实际年龄还要苍老,一张典型的国字脸上布满了纵横交错的皱纹,额头上横刻着春秋的痕迹,厚厚的嘴唇有些干裂;略带疲惫的面容却掩饰不住安详与忧郁,一双深邃的眼睛闪烁着智慧,凝视着远方,身后年龄悬殊、衣衫破旧但却十分整洁的一二十个山东汉子追随其后。空旷的山野,苍茫的天宇,在走出鲁国大门向西的路上,“周游列国”的神圣之旅就这样开始了。
十四年的旅行不仅走出了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也走出了齐鲁大地上的“旅行家”孔子。
好客山东:孔子向世人发出的邀请
孔子为了保持自己的高贵人格,离开了父母之邦鲁国,为了宣传他的治国理念,开始了为期14 年的周游列国生涯。历经卫、曹、宋、郑、陈、蔡、楚诸国,空间上跨越了当时的大半个中国。孔子一生活了73岁,他用平生将近1/5的时间来“旅游”,这样的旅行家在今天都属凤毛麟角,是非常令人敬佩的。
在离开鲁国边境的时候,孔子徘徊延迟了几天,最后满怀着对祖国的眷恋,孔子慨叹道:“迟迟吾行也,何以去父母之邦!”孔子在遭受排挤与冷落的困境中,何以发出这样的慨叹呢?
众所周知,孔子是山东大地上走出的圣人,在途中他时时不忘自己的祖国——鲁国。山东地处海岱之间,藩列齐鲁之邦,深厚积淀的文化传承和雄浑博大的自然风光使山东自古以来具有着独特的风貌。尤其是对于周代礼乐文化的保持与传承,让孔子念念不忘的同时深感自豪。孔子说:“齐一变,至于鲁;鲁一变,至于道。”齐鲁两国的文化已经接近于“道”的水准,在当时的诸侯列国中居于领先地位。齐鲁文化在孔子时代,已经形成了对诸侯列国的巨大向心力。当时远在长江以南的吴国,派使者季扎访问鲁国,并会晤了孔子,就对鲁国的文化赞叹不已。客从远方来,是让人愉悦的;让朋友来有所得,是让人欣慰的。我们可以想见,孔老夫子当时的心境是多么的自豪而愉悦。
《论语》的开篇就讲到“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我们今天可以这样认为,这就是孔子代表自己的家乡“好客山东”向世界人发出的邀请。当然,孔子也是纯朴好客的山东人的典型代表。
孔子周游列国十四年,历尽无数的艰难险阻,尝尽了酸甜苦辣,但是,孔子却是乐观的,豁达的,温暖的。可以想象,旅行中的孔子结识了很多志同道合的朋友,所以才能发出“有朋自远方来”的邀请。今天“好客山东”的品牌已经由一个旅游品牌延伸成整个山东省的名片,“好客山东欢迎您”响彻中华,凝神望去,在这背后,我们不难看到孔老夫子温暖而亲切的笑容。
周游列国:一次悲壮而伟大的旅行
人的一生,就是一次旅行。或荆棘坎坷,或风光无限,人生有顺逆,风景却无尽头。正如唐代大诗人王维诗中所言:“行到水尽处,坐看云起时。”
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为了传播自己的思想,他就像一个执著的旅行团团长,带着以子路、颜回、冉求等众弟子组成的一个“旅行团”,义无反顾地踏上了周游列国的旅程,而这一趟旅程几乎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因为,他这一走就是十四年,而且,在这个漫长的文化苦旅中,他体验山水,感悟人生,顽强地一个国家一个国家地游走,一次又一次地推销着自己的政治主张,虽然四处碰壁,但是,愈挫愈奋,百折不挠,他说:“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他用自己的生命践行着一个旅行者的使命。这确实是一次伟大的旅行。
同时,这还是一次悲壮的旅行。在14年的旅程中,有过陈蔡绝粮之厄,有过匡人之围、桓魋之难,栖栖遑遑,甚至被人讥讽为“丧家之犬”。在他的政治主张一再难以推行的情况下,孔子还依然发出了“道不行,乘桴浮于海”的希望于慨叹。
2500多年来,孔子的思想一直被中华民族尊奉为社会人生之圭臬,并逐渐演变成“内圣外王”的“修齐治平”之道。孔子之所以能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与其长达十四年的“周游列国”是密不可分的,他的绝大多数思想都是在旅游中形成的。他在这个过程中完成了对人生的思考,提炼了自己的思想,形成了自己的智慧。作为教育家的孔子,不仅提倡“有教无类”,还非常会“寓教于乐”,在“游山玩水”中给人不少的教益,他几乎是在用自己的整个身心感受着自己的游历生涯。
山水之乐:孔子对人生真谛的领悟
孟子曾以递进的描述方式,记载过孔子的两次旅行: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东山就是今天的蒙山,而泰山上至今还有一处景观:孔子登临处。蒙山海拔不高,泰山也不过高1680多米,何以能够俯视山东全境,乃至俯瞰天下呢?旅游中,视野豁然开朗,高度瞬间提升,认识自然会有新的高度。
可以说孔子“集大成”思想的至高境界,除了他孜孜不倦的敏而好学、无时无地的思索之外,实在得益于他一生不管是主动抑或被动的长期“周游”。在旅游中感悟,在感悟中思索,长期的思索又集结成了他丰富而深邃的思想。
三十来岁时,孔子曾经有过两次出游。一次是向西,到了东周的王都洛邑,即今天的河南洛阳;一次是向东,到了齐国的都城临淄。从54岁到68岁,孔子带着他的若干亲近弟子,用了十几年的时间“周游列国”,这可以理解成是一次“文化苦旅”。
以今天的眼光看,孔子周游所及的地方,向北到过黄河,最南边所到之处是今天河南的信阳,不出今天的山东、河南两省,但在孔老夫子的时代,这已经是大半个“中国”。祖国大地上的壮丽山河,无疑给了老夫子深刻的影响与性情的陶冶。可以说,如果仅仅局促于曲阜一隅,是难以让孔子最终形成“温良恭俭让、恭宽信敏惠”的圣人情怀。
孔老夫子初见泰山,由衷地感叹道:“巍巍乎!”走到黄河岸边,又深情地赞叹道:“美哉!洋洋乎。”孔子后来总结为两句话:“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山,岿然不动,象征仁者的泰然与坚定;水,周流不断,象征智者的思辨与柔韧。所谓“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山与水已经成为性情的寄托与象征。
其实,孔子热爱生活,是个非常重视自然和本真的性情中人。
在一次孔子与其弟子关于人生理想的对话中,孔老夫子对山水的热爱颠覆了所有人的想象。当时,子路、曾点、冉有、公西华侍坐。首先子路自信地表示,用三年的时间,可以治理好一个大国;冉有略微谦虚,说用三年的时间,可以治理好一个中等国家。看到孔子漠然的表情,公西华更谦虚,表示只能做一位司仪,这也是儒者的本职工作。最后出场的是曾点,他没有表示出对政治的热情,只是淡淡地说:“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在暮春时节,到沂河里游游泳,到舞雩台上吹吹风,然后唱着小歌回家,仅此而已。孔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我太赞同曾点了。可见在孔子的思想里,返璞归真是多么重要的东西。
孔子说的“仁者乐山,智者乐水”,这是孔子在面对绵延青山和浩淼碧波时的感受;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这是孔子走到齐国听到美好音乐时的感受„„所谓一花一世界,其实,孔子就是用自己重要的人生经验告诉我们,旅游不仅仅是有钱人的事情,快乐和财富也不成正比,人生很多美好的体验都在于自己的心态,只要有了快乐豁达的心胸,只要有了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你就能随时旅游,就能随时获得快乐。所谓人未动,心已远,重要的是你是不是有一颗旅游的心。
孔子晚年,游历归来,不再东奔西走,但是,却仍然能放眼天下进入了另一个静宁、安闲的时期,那就是“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我们可以想象,如果没有孔子十四年的游历,可能这种人生体验不会来得这么深刻和强烈,孔子的晚年也不会步入一个如此祥和的心境,这应该都是旅游的功劳。
修齐治平、内圣外王,那只是儒家所要躬行的实践;而悠游天下,寄情山水才是人生所追求的本真,是人生的最高意境。
格物致知:游历中折射出的儒家思想
“儒”是类似于今天的司仪一类的职业,是“小人儒”;而儒家是孔子创立的“学以上达”的学术流派,是“君子儒”。格物致知,超凡入圣,对照孔子,我们可以这样认为,旅游的路途,就是学习的历程。我们的见识和智慧不能仅仅来自书斋,更多的要在人生的旅行中多闻、多见与多思。
儒家不同于道家、佛家以及西方哲学流派的地方在于,儒家把着眼点重点放在当下,关注社会人生,所谓“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学问不在书斋,那仅仅是知识而已,“学问”一词本身就是指人与人之间互相学习、质疑问难,这就是“格物” ;然后提升为对社会人生的了解与思索,这就是“致知”。儒学作为道德的形上学,就是 3 要通过“格物致知”的途径,对社会人生有深刻体认和正确把握,从而在“正心诚意”的基础上达到“止于至善”的境界,而袖手空谈、皓首穷经的是腐儒、小儒,所以孔子让弟子们要做“ 君子儒”,“勿为小人儒”。
孔子的一生应该给我们很多的启示,他在游历中感受山水,在感受山水中体悟人生,在体悟人生中深思求索,在深思求索中形成哲理。
孔子说:“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把自然山水人格化,在欣赏自然景物时,观照其特征,通过类比联想到人的道德品格。《荀子·宥坐》载:“孔子观于东流之水,子贡问于孔子曰:‘君子之所以见大水必观焉者,是何?’孔子曰:‘夫水,大偏与诸生而无为也,似德。其流也埤下,裾拘必循其理,似义。其洗洗乎不屈尽,似道。若有决行之,其应佚若声响,其赴百仞之谷不惧,似勇。主量必平,似法。盈不求概,似正。淖约微达,似察。以出以人,以就鲜絮,似善化。其万折也必东,似志。是故君子见大水必观焉。’”这里,孔子明确地把人的道德修养、品格节操与水的自然特征相比拟,从而使水这一普通的自然原素获得了丰富的社会意义,产生出深刻的观照意蕴。
孔子认为,“智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达到仁智勇的首要方法,第一途径是格物致知,旅游正可格物致知。
旅途的欢乐抑或困苦,都没有让孔子停止他的人生哲思。看着奔流不息的河水,孔子感叹,“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这是孔子面对山水发出的对人生最深刻的认识,是对人生旅程的终极关怀与深刻思考。看到四季自然地更替,又引发了他对自然大道的无限感佩:“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没有深刻繁复的说教,在自然大道面前是如此的深悟与感怀。
可以说,孔子的一生,最重要的人生阶段都是在路上,他是旅游者的千古样本,他游历时的所见、所闻、所感,都记录了下来,这就是集孔子智慧大成的《论语》。
行万里路:古圣先贤对智慧的求索
我们常说“天高地厚”,为什么说“地厚”?这也得益于古人对大自然的观察与思考。古人认为,大地“载山岳而不动,曳河海而不泻”,所以《易经》讲“地势坤”。《易经》贲卦的象辞上讲:“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这也是“文化”一词的由来。古圣先贤都是在自然现象观摩与启发之下,得出万世不易的哲理大道。
历史上的古圣先贤,哪一个不是乐山乐水的呢?被称为上古三皇之一的伏羲,“仰观天文,俯察地理”,创造出八卦,成为东方文明中的智慧源头。其中的阴爻、阳爻与四象观念直接启发了近代西方的大哲学家、大数学家莱布尼茨创建出平面解析几何、发明二进制,而后者直接导致了我们今天计算机语言的产生。而莱布尼茨正是从游历中国多年的白晋等传教士处了解到《易经》的。
据记载,孔子曾在旅途中拜见过老子。老子对水的思考直接揭示了大道的本源:“上 4 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最善的人好像水一样。水善于滋润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停留在众人都不喜欢的地方,所以最接近于“道”。最善的人,居处最善于选择地方,心胸善于保持沉静而深不可测,待人善于真诚、友爱和无私,说话善于恪守信用,为政善于精简处理,能把国家治理好,处事能够善于发挥所长,行动善于把握时机。大道就像最简单的水一样,看似至柔,实则至刚,滋养万物,而谦虚地匍匐在高山峻岭之下。高山可以陵夷为深谷,而江河却在大地上万古奔流。老子从中总结出“ 高下相依,福祸相伏””反者道之动”的大道。圣哲在自然的启发陶冶之下,体悟出社会人生的大智慧。
宋代大儒朱熹,为官不过50余日,一生大部分时间是在武夷山等风光秀丽之地著书讲学。看到一湾水潭,他以“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的比喻,要人清澈自己的心性;见到江水中逆流而上的航船,他发出“不进则退”的力学感叹。明末清初的顾炎武一生倡导“行万里路,读万卷书”的务实治学之道,在山东、陕西等地深入考察当时各地的军事、地理、政治、民情,写下《天下郡国利病书》。其中最著名的要数明代的王阳明,虽然政治上受到打击,但在贵州龙场驿,在山水的陶冶之下,大彻大悟,发明“良知”之说,影响巨大。他那著名的“未见山中之花,此花与我同归于寂;我见此花,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比喻,不也是山山水水、花花草草给他带来的灵感吗?
近当代诸多大家,无不涉历寰球,学贯中西。异域的山水风景、民俗风情,无疑给了他们太多的启迪与思索。这是在自然差异的基础上上升到文化的冲突与碰撞的交流,也是人生大旅途上绚丽绽放的文明的花朵。
放下历史看今天,我们要向孔子学习人生旅行的智慧。其实,人生就是一场重要的旅行,伴随着思索,成就了智慧。与其闷闷不乐,不如快乐前行,因为从出生你就注定不能停止这场旅行,所以,向孔老夫子学学智慧,有圣贤相伴,在人生的道路上快乐畅游吧。
(中国孔子基金会 王大千)
第四篇:你可曾到过我的家乡
你可曾到过我的家乡 蓝蓝的天空白云飘 白云下面羊儿肥马儿壮 初春草长莺飞 夏季青山绿水 几度霜染秋林 几度白雪又茫茫
9.我的家乡在内蒙古鄂尔多斯市,这里很高很高,人们都说这里与阴山齐平。我喜欢这种高高在上的感觉。站在小城的高楼上俯瞰大地,远处是天地连接之痕,总感觉自己从上古时代走来,自己是荒野的英雄。我不否认这里苦,我的家乡地处半草原半荒漠地带,四季雨水很少,我们在享受夏季的清爽时也在忍受着春秋残暴的狂风。我骄傲的是,这是一片英雄的土地。这里的草是英雄,它们一团一团地紧抱在一起,互相勉励着生活下去;这里的人民更是英雄,他们在平凡的土地上创造着不平凡的业绩。10.绝大多数全国摔跤冠军都是内蒙古人,为我们内蒙古自豪吧!
12.内蒙古民族歌舞团在国际上享有很高的盛誉,夺得了许许多多的国际大奖。13.环境清洁,污染小。14.人豪放,好客,真诚,朴实。
15.离开内蒙古10年,真的好想你们。永远思念我家乡的所有朋友!18.我的家乡污染很少,她一直那样的美丽!我想:这就是最大的财富!19.我来自大草原,那里有蓝天、绿草。虽然她还落后,但是我依然爱她。22.内蒙古有中国最大最美的草原!
23.内蒙古是我的家乡,我爱她。在外求学的愿望之一就是能以一个特殊的身份回到家乡,为内蒙古效力。24.我爱内蒙古大草原,美丽,富饶,前途无限。
27.喜爱内蒙古最主要的原因是,有无数成长的美好记忆以及随着岁月增长的亲情和友情。
31.内蒙古大草原是我心目中最神圣的地方,无论我离她多远,我都会时时刻刻思念她——我的故乡。32.内蒙古大草原给人一种巨大的宽广和神圣感。33.爱我家乡,爱我内蒙古需要理由么? 35.故乡是我们的根!
36.在外已经很久,很多人问起想不想家,我一笑带过,让它沉淀。内蒙古不是出门都要骑马那么单调,还有黄河在流过,天下黄河有多少湾,喇嘛湾当数第一湾,黄河的中上游分界点就在那儿。37.内蒙古——世界上最美的地方在这里。38.爱自己的故乡,不需要理由!
43.我爱内蒙古,我爱我的故乡,我爱它的粗犷、豪放。内蒙古人是马背上的民族,在辽阔的草原上纵马驰骋,造就了我们不拘小节的性格,也造就了我们心胸开阔的个性。44.我从草原来,草原那边花如海!
45.辽阔的草原,美丽的蒙古包,好吃的手抓羊肉,怎能让我不爱他。46.巍巍贺兰山,滔滔黄河水,让我魂牵梦绕。
47.浩瀚无垠的沙漠,无边无际的大草原,让我的心永远的开阔。48.看,内蒙古大草原上的马群、羊群和牛群,那就是我的家乡!49.内蒙古是我心中的伊甸园。
50.听说过响沙湾吗?就在我们的内蒙古,只要天气晴朗干燥,从沙顶下滑便会产生“嗡嗡”似直升飞机马达的轰鸣声,若用双手刨沙,还会发生如同青蛙“哇哇”的叫声,独特奇妙,来内蒙古一定记得来看看哟!51.内蒙古,中国第二大高原。
52.我们这儿有茂密的森林、丰美的草场、肥沃的农田、广阔的水面、众多的野生动植物和无穷的地下宝藏。53.壮美多姿的贺兰山,神圣,神奇,神秘!54.内蒙古——歌舞之乡!
55.内蒙古六大奇观:草原、古迹、沙漠、湖泊、森林、民俗,等你来分享。56.我非常向往的一个地方。如果有机会,一定要去领略那里的美景。
57.我爱我的家乡,是因为那里有清清小河,有绿的草白的云,有悠闲的羊群,有多情的牧人。58.内蒙古是人间仙境,天上人间。59.圣洁!神秘!
60.美的无法用语言形容。
61.来我们草原骑马,感受只识弯弓射大雕的真滋味。
62.只有到了内蒙古大草原才会见到“风吹草低见牛羊”的壮观景色。63.家乡的奶茶让我不能不想,不能不爱!
64.我们内蒙古是奶的海洋,用奶做的东西数不胜数。65.每当我穿上家乡产的羊绒衫,我就更想家了。
66.家乡纯香的黄油,味道独特,营养价值高,是奶食中的精品。68.内蒙古草原是马宝的主要产地。
70.内蒙古是匈奴、鲜卑、柔然、突厥、回纥、蒙古等少数民族的游牧地。71.山川秀美,神牵魂绕。
72.昔日,“风吹草低见牛羊”的塞外,如今已经是世界闻名的稀土工业原料基地了。
73.茫茫科尔沁草原、悠悠西辽河水,春天绿草青青、奶香飘飘,黄灿灿的玉米、红彤彤的高粱。74.内蒙古地区是亚洲白垩纪至第四纪最著名的化石产地。75.内蒙古的奶酒最正宗,澄澈醇香,沁人心脾。
76.最爱内蒙古的大草原,与相爱的人在大草原上一起骑马,那该是多浪漫、多美丽的事情呀!77.作为草原的女儿,我要用我的青春和热情为它的未来做出自己的贡献。78.喜爱内蒙古,是因为成吉思汗,他是我最推崇的英雄!79.大兴安岭在内蒙古!
80.家乡的奶豆腐是最好吃的,也是我最想念的家乡食品。81.一辈子都不能忘怀的就是自己的故乡。82.内蒙古东林西铁,南粮北牧,遍地矿藏!
83.吃在内蒙古:烤全羊、涮羊肉、烤羊腿、手扒肉、扒驼掌、烤羊方…… 84.内蒙古的草原,让你乐不思归!
85.内蒙古湖泊、河流众多,有黄河、额尔古纳河、嫩江和西辽河4大水系,还有呼伦湖、贝尔湖、乌梁素海等著名湖泊。
86.松茸、猴头蘑、苦杏仁、黑木耳、蕨菜、黄花菜、麻黄、口蘑……家乡的特产数不尽。87.想摔跤,请到内蒙古!
88.内蒙古自治区是新中国第一个少数民族自治区,曾经被周恩来总理称为模范自治区。89.最爱蒙牛,真牛!
90.到内蒙古,成吉思汗陵为首选景点!
91.内蒙古是中国中草药生产基地之一,已经发现药用植物500多种,有被誉称为中国“国老”的甘草、补气药材之最的黄芪、中国地精——肉苁蓉,还有赤芍、麻黄、桔梗、知母、柴胡、苍术、远志、车前子、龙胆草等药材几十种。
92.山药、莜面、大皮袄——内蒙古西部三大宝。93.虽然我在异国他乡,我最爱的还是我的家乡内蒙古!
94.2002年全国散打冠军是内蒙古人——宝力高,我们为内蒙古自豪!95.最喜爱的是家乡的好汉三赛,赛马、射箭、摔跤。96.内蒙古——牛、羊、驼、马之乡。98.最爱内蒙古的奶酒和奶茶!99.我们的家乡内蒙古是最可爱的!
100.内蒙古盛产黄河美鲤、河套蜜瓜、中华麦饭石、珍稀名贵的巴林彩石等特产。
第五篇:青少年夏令营的意义,周游列国告诉你
青少年参加营地夏令营的意义,周游列国告诉你
营地夏令营是一个非常特殊的环境,因为他是由训练有素、专业热忱、细心耐心的专业人员精心架构的,以培养孩子的各种优秀品质为出发点,挖掘孩子潜能所设计的相关课程。能让孩子在自然环境中学会关心别人;在克服困境中建立自信;在团队竞赛中与人合作;在学习过程中积累能力。
营地夏令营的特点
1、营地夏令营是提高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渠道,它是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良好补充。
2、营地夏令营能培养孩子团结协作的精神。营地里是几十个孩子聚在一起,同吃同住,真诚互动,这无疑是培养他们团结协作的最佳场所。
3、营地夏令营活动的特点是一种体验,它使学生溶入到社会的大课堂。
4、营地夏令营活动对久居都市的孩子是一次很好的提升自己能力的机会。让孩子在夏令营活动中提高身心健康,同时培养孩子吃苦耐劳的精神,这是都市里很多孩子所缺乏的。夏令营的收获
1、提高自信心,勇于超越自我。释放压力,教孩子树立正确人生观,提高自立、自我调控能力,建立积极、乐观的健康心态;让孩子在活动中开放自我、超越自我,从而开发自身潜能,肯定自我价值,提高自信心。
2、学会沟通,融洽人际关系。针对现在青少年不了解生活、心理脆弱、性格孤僻等缺陷,共同实施快乐成长——青少年身心突破拓展训练,让孩子们了解生活学会沟通,学习建立人际关系技巧。
3、激发潜能,完善人格。培养训练孩子的逆商,让孩子能够积极面对挫折、逆境、不公平,并教会孩子灵活运用思维转换模式;教孩子认识自我潜在能力和极限,教孩子克服恐惧心理和思想障碍,培养孩子上进心,增强抗挫折和突破能力,使个性变得坚强而有韧性。
4、培养动手动脑能力。通过体验拓展训练全面提升孩子的观察力、洞察力、分析力、学习力、应变力、创新思维能力。
5、学会合作,培养团队精神。引导青少年发现在团体生活中合作的价值和团体中个人的责任。教孩子明白团队的巨大力量,领悟合作精神的得重要性,克服排他情绪和性格孤僻心理,培养与人沟通融合能力,感受分享带来的无穷乐趣。通过活动教会孩子与人合作、团队协作精神,让孩子热爱生活、关心他人、富有责任感、富有爱心。
6、学会感恩、学会珍惜。通过活动让孩子学会珍惜、学会感恩,感恩父母、感恩老师、感恩家庭、感恩学校、感恩社会,建立积极向上的人生观。
周游列国2017年营地夏令营全面开营,为孩子提供有温度的营地教育,让青少年在体验中快乐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