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小学数学学科教学最新动态与发展趋势研修心得
小学数学学科教学最新动态与发展趋势研修心得
作为一名数学教师,我深知要教好这门课,就必须对这门课程的课程标准完全了解。在现在的教学改革背景下,小学数学的新课标有了巨大的变化,那现在的小学数学对于学生来说,到底是一门怎样的课程呢?通过又一次学习了小学数学新课标,再结合具体的工作实践,我有了如下几点体会:
一、教师要成为终身学习者。教师要走进新课程,实现课程目标,其自身必须有先进的、与新课程相适应的教育理念。为达成这一目标,教师首先要把自己定位成一个“学习者”。教师要在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基础上,学习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研究前沿的最新成果最新知识,还要学习与提高对人的认识,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运用以及教育研究等方面的知识,构建多元化的知识结构,使自己不仅会教,而且有自己的教育追求与风格。现代教师不再比喻为“一桶水”,而应当被比喻为“一条不断流动的河流”,“装满一桶水,享用一辈子”的思想已不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
二、学习模式的多元化。
在教学实践中,可以从日常生活入手,创设生动有趣的问题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使学生从生活经验和客观事实出发,在研究现实问题的过程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同时把学习到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实际,使学生亲近数学,感到学习数学的快乐,初步体现与现时生活的联系。
三、在教学中,充分关注学生情感态度变化,采取积极的评价,较多地运用激励性的语言。
如:说得真好!你懂得真不少!你想象力非常丰富!真会动脑筋等等!调动了学生积极探求知识的欲望,激发了学生学习的情感,让每个学生体验成功,增强自信心。转变学习方式,培养实践操作能力。我们体会到要实现学生学习方式转变要注意做到:既重视科学精神,又充满人文精神教育。也就是基本功要扎实,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熟练,还要关注每一个孩子,尊重学生人格,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让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教师要有创新的教学模式,创新的教学方法,灵活的教学内容的选择,以创新思维培养为核心的评价标准,要善于打破常规,突破传统观念,具有敏锐的洞察力和丰富的想象力。学生正处于人格塑造和定化时期,社会文化中的价值取向、理想和信仰、道德情操、等都会受教师潜移默化的影响。
总之,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新课程实施,而教材和教师是新课程实施中的重要角色,教材仅提供一些生活背景的素材,还要我们教者细心揣摩发现与数学背景相关的素材,使教学内容不断丰富,逐渐完善,同时教师要不断学习新知识,新方法充实自己,不断总结自己的课堂教学,改变教学方法,才能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在研究现实问题的过程中做数学、理解数学和发展数学。
第二篇:语文学科教学最新动态与发展趋势
语文学科教学最新动态与发展趋势
讲座要点:
一、当前学科教学的改革动态 •
二、当前学科教学的现状透视 •
三、今后学科教学的发展趋势
一、当前学科教学的改革动态 课程改革的背景:
• 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 • 2000年教育部公布了《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试验修订版)• 2001年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 2003年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
(一)先进理念得到提升
• 从语文课程改革来说,其基本理念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正确把握语文教育 的特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这清楚地显示了不同于以往改革的鲜明特色。
建国以来,我国的基础教育经历过七次大的改革,但总体上缺乏明确理念。这次课程改革与以往改革的不同之处,就是明确提出了“以学生为本”“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
(二)学科性质广为认同
• 语文学科的性质,一直备受争议:有工具说;有思想说;有人说“语文”是口语和书面语的结合;有人说“语文”就是语言和文化……争论一直不休。• 《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就把语文学科的性质完整地表述出来了,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具有工具性;语文又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人文性,二者是统一的。• 语文学科的性质,一直备受争议:有工具说;有思想说;有人说“语文”是口语和书面语的结合;有人说“语文”就是语言和文化……争论一直不休。• 《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就把语文学科的性质完整地表述出来了,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具有工具性;语文又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人文性,二者是统一的。
(三)教材建设百花齐放
• 新课程实验以来,人教版教材不再一统天下。就教材而言,那真是“百花齐放”。• 目前,语文教材共有十多个版本,主要有以下几家:人教版、语文版、苏教版、广东版、山东版、人民版等。
(四)教学改革回归理性
• 经过十年的曲折探索与思考,我国语文教育逐步回归理性。这是一个重大的突破,主要表现了: • 1.“坚守语文教学本真”呼声强烈
• 十年来,我国语文教育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广大教师进行了不懈的探索,成绩是显著的,但困惑也是显然的。• 很多教育工作者大声呼吁:去掉语文教学的浮华,坚守语文教学本真。并在全国语文教学研讨会上,确立了语文教学要体现“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一个中心”即以语言教学为中心,特别要加强语言的运用,“两个基本点”即培养语文能力(听、说、读、写、书),提高人文素养。• 2.“加强语文实践活动”大声呐喊
• 过去,我们的语文教学过于强调学科知识体系,逐渐形成了以“语文知识”为中心的教学,而所谓“语文知识”,又大多停留于语法、修辞、逻辑、文学等表态的知识层面。• 新的课程标准则提出“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从形式上看,新课程的确淡化了训练,但从它强调“基本训练”和“科学训练”来看,新课程淡化的只是充斥于我们语文教学中的机械训练和重复训练,强调听说读写的综合训练,突出言语实践活动。• 3.“指导学习”成为主流 • 当前语文教学改革的核心就是要把“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变成自觉的教学行为。如果教学做到适合每个学生,促进每个学生的发展,就基本体现了以人为本。• 一个可喜的的局面是: • 由“教教材”转向“用教材教”,• 由“教课文”转向“用课文学语言、用语言”,• 由“分析课文内容的教学”转向“以策略为导向的教学”,• 由“教会知识”转向“教会学习”。
• 强调注重读法、学法、写法的指导,以提升阅读理解能力、运用语言能力以及学习能力。实现观念创新、内容创新、教法创新,这是相当长时间阅读教学研究与改革的重点。• 4.“对话教学”被热捧。
• 教师、学生、文本之间是三位一体、相互生长的。语文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教师是学习的指导者、参与者,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满堂灌”已经走向末路,“一言谈”也失去了地位。• 5.“有效教学”广泛流行
• “有效教学”近年来广泛流行并深入人心,成为许多学校教学研究的主题。这是一个好事,说明大家已经在关注质量、关注效率。高效课堂、高效教学已然成为一些学校的旗帜,• 什么是有效教学? • 有效教学发生于个体建构自己的理解,学习者建构和内化新概念、新知识是基于他们当前和过去的知识经验。在符合时代和个体积极价值建构的前提下其效率在一定时空内不低于平均水准的教学。• 有效教学的“教学”,是指教师引起、维持和促进学生学习的所有行为和策略。它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引发学生的学习意向、兴趣。教师通过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教学在学生“想学”“愿学”、“乐学”的心理基础上展开。二是明确教学目标。教师要让学生知道“学什么”和“学到什么程度”。三是采用学生易于理解和接受的教学方式。• 有效教学的“教学”,是指教师引起、维持和促进学生学习的所有行为和策略。它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引发学生的学习意向、兴趣。教师通过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教学在学生“想学”“愿学”、“乐学”的心理基础上展开。二是明确教学目标。教师要让学生知道“学什么”和“学到什么程度”。三是采用学生易于理解和接受的教学方式。• 6.人文精神成为课堂教学中新的追求。
• 以前的教学,注重“传道”,总以正统的标准来要求、约束学生的思维和思想,总是求同舍异。现在的教学,注重对传统的重新审视,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的见解,提倡学生“求异”。所以,“一花一世界”成为“时尚”。•
• 所有这些,都是很好的现象。基础教育阶段,尤其是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教学,重点是应用语言教学,重在言语技能的培养。语法知识、修辞知识、文学知识是语法学、修辞学、文艺学的基础知识,但并不必然构成语文学科的基础知识,所以我们应该从言语技能培养的角度,或者说从语用学的角度重新审视语文课程的基础知识。
(五)评价方式呈现多元
• 以前的学业评价,往往是“一张试卷”,再加上“平时”表现。
• 现在的学业评价正在走向多元:参与者有教师、学生、家长等;内容有过程评价、阶段评价、终结评价等;方式有笔试、口试、实际操作等。• 中小学学业评价制度直接影响学校教师的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行为倾向,因而学业评价制度的改革就成了学校最具导向作用的改革,也是能否实现传统教育向素质教育成功转变的关键之一。鉴于此,不少学者对中小学学业评价制度的改革进行了探讨,这些探讨对于学业评价制度和评价方式的科学化无疑是非常有益的。但从理论和实际的应用看还存在不少问题。显然,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对进一步完善学业评价制度的改革具有重大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六)研究学习良莠不齐
• 研究性学习,是新课程的一个亮点。
• 语文研究性学习,是个新鲜的事物。我们看到,现在的研究性学习,良莠不齐。• 一般说来,在城市中学落实的较好,而在县城及农村中学总是不尽如人意,甚至,有些学校为了追求升学率,而“割舍”了研究性学习。• 语文研究性学习,有着深刻的意义:
•(1)语文研究性学习有利于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学生学会学习和终生学习奠定基础。•(2)语文研究性学习,着眼于学生的主体地位,使自主学习落到实处。
(七)选修课程备受关注
• 新课程以来,关于选修课的开设一直备受争议。起始,教师们都认为选修课是课改的一个亮点,都为此而叫好。当进入选修课以后,才发现选修课离考试还有距离,于是,认识发生转变,觉得选修课好似“鸡肋”。在教学中,也缺少了应有的热情。• 考什么,教什么,于是,选修课遭遇尴尬。随着课改的深入,考试内容的调整,这种现象必将得到改变。
二、当前学科教学的现状透视
• 新课程改革总体上说,成效是显著的,但是在实施过程中,我们出现很多新问题,很多怪现象,主要表现在:
(一)教教材,而非用教材教
• 在教学中,我们的教学普遍存在着只看到语文本身,而忽视了单元及整册教材的训练体系。例如阅读教学,“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殊不知,课文它只不过是个例子而已,它是为完成单元教学目标,学段训练目标而选定的一个“范例”。编者的初衷是通过它的教学完成目标体系的。• 事实上我们简单思考一下就会明白,我们所面临的文章浩如烟海,而我们要学的课文仅是沧海一粟,就学习这几篇课文本身,能有什么益处?只不过是想通过学习这几篇课文在阅历上增加一些知识以外,更重要的还是掌握一些阅读的知识,学会一些阅读的技能。以便日后自己读书、自己学习。这样看来,教教材不是目的,而是载体,是手段。我们不要本末倒置,陷进“只教教材”的泥潭。• 对策:由“教教材”转向“用教材教”。
(二)是讲堂,而非学堂
“填鸭式”“满堂灌”,这种陈旧的教学模式应该早已退出历史舞台,可是走进我们的语文课堂,70%的老师仍然热衷于这种教学方式,总之理由堂堂正正:教师讲不到,学生不会,考试怎么办;我们把课堂交给学生,我们的教学任务完不完成怎么办。
• 《走进新课程》一书对此有一段精彩的叙述:学生的学习不仅要用自己的脑子思考,而且要用自己的眼睛看,用自己的耳朵听,用自己的嘴说话,用自己的手操作,即用自己的身体去亲自经历,用自己的心灵亲自感悟。这不仅是理解知识的需要,而是激发学生生命活力,促进学生生命成长的需要。• 对策:由“讲堂”转向“学堂”。
(三)重结果,而非过程与方法
我们的课堂教学偏重结论,轻视过程,排斥了学生的思考和个性,把教学过程庸俗化到无需智慧努力,只需听诽和记忆就能掌握知识的那种程度,这实际上是对学生智慧的一种扼杀和个性的一种摧残
• 课堂上,我们学生习惯于老师给现成的答案,既不去动脑,他们遇到不懂的问题,不会读的字甚至不知道借助课文注释和字典解决,一篇课文学完了,书上居然没有划过一点痕迹,只把课后的问题抄在书上或笔记本上,这样的现象在我们课堂教学中屡见不鲜。• 至于读书的方法,我们重视得也不够,如: • 练习概括文章内容要点的方法 • 学会快速阅读文章的方法
• 对策:由偏重结论转向重视过程和方法
(四)重教化,而非教语文
• 一是把语文讲成政治。如《太阳》一课。教师不是上说明文,而是政治课。• 二是把语文讲成历史。如讲《草船借箭》从“三顾茅庐”讲起,差一点讲到了“三国归晋”了。• 三是作文教学太注重“思想性”了,连评语也劝诫学生“要珍惜大好时光,努力学习,将来为……”说了很多,唯独不见对“写法”的指导。• 对策:由教学的随意性转向坚守语文教学的本真
(五)搞题海战术,而非语文训练
• 语文语言文字训练的作用和地位的曾争论不休,反反反复。很多老师深迷茫。• 关于语文知识,我们的语文教学一直存在两大问题:什么是真正的语文基础知识?学习语文基础知识的目的是什么? • 关于语文训练,新课程标准只用一句话加以表述:“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以往,我们的语文教学把教学内容分解成若干个知识点、能力点,然后围绕这些“点”设计大量的习题,再反复机械地做练习,还美其名曰“熟能生巧”。新课程淡化这种“题海战”的训练,倡导“基本训练”和“科学训练”,预示着今后基础教育阶段的语文教学将一改旧套,形成一种崭新的格局。基础教育的基本任务是为每个学生的发展打好基础,而人的语言的发展是人的一切发展的基础,因此毫无疑问,新课程必将把发展学生的言语实践能力置于中心的地位
• 语文教学贵在创新。然而语文教学的现状却使不少学生厌学。这不能不说是语文教学的悲哀。为什么学生越来越不喜欢这门课呢?我认为原因就在于语文教学的程式化、模式化、机械化,缺少特色和创造性。• 对策:从机械训练转向科学训练
(六)滥用媒体,而非教学的需要
• 现代信息技术毕竟是教学手段,是为实现教学目标服务的。在人类迈入二十一世纪的今天,在计算机技术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在教育界大力进行教育教学改革的今天,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方兴未艾。公开课、创优课、示范课没有了多媒体似乎就不成课,对教师们的要求中也有一条就是“掌握和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教师们学电脑、用电脑备课、上课蔚然成风,一些教师们甚至热衷到了所有的课都想用上多媒体的程度。现在很多的语文课堂教学,充斥我们眼球的是那些多媒体技术制作出的精美的画面,精彩的动画,老师耗时费力,甚至还要求助于其它教师,有的是在公开课上不让别人说“这课太土了”技术至上主义一时盛行
• 在这一番“热”中,我们觉得有必要对多媒体教学的优劣,作一些冷静的思考。• 要因地制宜,一切的教学手段都是为学生学习语言文字服务,不是为学美术服务,千万不要喧宾夺主。设计过多的形象画面弱化了语言文字的情感功能 • 对策:由赶时髦转向重实际
(七)凑热闹,而非真学习
• 课程标准倡导自主、合作和探究的学习方式,为课堂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可我们看到,现在很多课堂特别是公开课,很多教师为了营造课程教学的喧闹,在形式上做足文章:桌椅重新摆放,美其名曰便于进行小组探究、合作学习。课堂上动辄就来讨论,安排过多的非语文活动,也不管有没有必要、效果如何,有的是让别人看到热热闹闹的场面。学生似乎“活”起来了,却显得心浮气躁,所以其中有效的学习能有多少呢? • 课堂教学中假读书、假问题、假讨论、假探究比比皆是,用过多的热闹形式弱化语文学习中的静思过程,违背了课改的初衷。• 课堂上多一点想好再说,少一点问后即答,做到动静相宜,千万不要以动制静。• 课堂教学应该追求真读书、真思考、真讨论、真学习。著名特级教师于漪在《语文学习》上写的这样的一段话:“要造就合格的优秀的语文教师,必须下功夫培养他们进行课堂教学为的真本领。千万不能肆意炒作一些漂亮的口号,迷人耳目;也不能醉心于以公开课的表演舞台,谋取若干个奖项桂冠。应去浮躁,去虚夸,静下心来,扎扎实实研究教学,激励第一线的语文教师钟情于语文教育事业,孜孜矻矻(kū),甘为语文教师教育的发展奉献智慧与心血。” • 对策——由注重课堂形式转向注重语文学习内容
三、今后学科教学的发展趋势
• 《国家中长期教育发展规划纲要》提出“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20字方针。“育人为本”是核心。“促进公平”“提高质量”是两大重点。“改革创新”是改进教学不竭的动力。我们的教育,要适应国家和社会发展需要,遵循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教育教学方法,探索多种培养方式,形成各类人才辈出、拔尖创新人才不断涌现的局面。• 我国基础教育的课程改革将进一步向综合化、学力型、创新式、个性化、实用化和人文性几个方面发展。
(一)更注重课程综合
• 怎样才能做到课程的综合化? • 一是知识之间的综合
• 语文知识主要由三方面内容构成。
• 一是社会的语言、言语规律。过去语文教学上有个“八字宪法”,叫做“字,词、句、篇,语、修、逻、文”,尽管分类不大科学,有些概念交错,但大体包括了语文知识的基本门类。• 二是他人的言语经验。语文教科书中有大量的经典文篇,其自身就是一种文化形态,就是一种知识。• 三是个体的言语规则。培养学生符合言语客观法则的行为方式,是语文教学的主要目的之一;个体在听、说、读、写、思等方面言语行为规则,就必然成为语文课程的重要知识内容。语文知识那么多,是学不完的,课程必须体现知识之间的综合。• 现在一些专家们比较强调程序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而把文字、词汇、语法、修辞之类的所谓“陈述性知识”看作“死知识”,不但不重视,甚至排斥,这就造成了语文课程没有知识框架的怪现象。• 二是学科交叉的综合
• 总所周知,语言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具有明显的工具性与人文性,这是语文学科的最基本特征,同时,语文作为工具学科,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在终生教育的背景下,语文素养更是学生全面和谐发展的基础。如果语文课没有学好,要想学好其它学科,谈何容易,语文科的这种性质与地位,决定了其不能置于其他课程之外而单独存在,而是与其他课程有着藕断丝连的关系。• 俗话说,“文史不分家“,语文课也离不开历史,要了解人类文化并吸取其精华,必然要了解人类文明史。在语文课程中,地理学科知识的渗透比例不小,在学习文时,教师借助一些挂图,通过地理知识的渗透来促进语文教学,可以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的。除了政、史、地学科外,语文教材中还渗透了其它学科的知识,如:物理、化学、生物等学科的知识,涉及面十分广泛,其渗透程度都是其他学科无法比拟。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向语文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语文教学重视语文基础性和工具性,重视语言的积累和读写能力的同时,也应该重视联系生活实际,重视学生智力的全面开发、和整体素质的提高。
(二)更注重学力建构
• 学力包括基础性学力、发展性学力和创造性学力三个层次。
• 所谓基础性学力就是以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为主要内容,帮助学生打好基础的学力。• 所谓发展性学力就是以观察能力、自学能力等为主要内容,使学生在未来自己发展自己的能力。• 所谓创造性学力就是学生在献身科学、追求真理的信念基础上,把握问题、解决问题、有所发现、有所创造的意识与能力。
(三)更注重教法创新
• 《国家中长期教育发展规划纲要》关于“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具体提出:注重学思结合。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帮助学生学会学习。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营造独立思考、自由探索、勇于创新的良好环境。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的要求,推进课程改革,加强教材建设,建立健全教材质量监管制度。深入研究、确定不同教育阶段学生必须掌握的核心内容,形成教学内容更新机制。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作用,促进优质教学资源共享。
(四)更注重因材施教
• “因材施施教”指针对学习的人的志趣、能力等具体情况进行不同的教育。我国古代就有因材施教的教学思想。孔子对自己的学生就很了解,他能够说出学生的性格特点和智力水平,并且针对不同的特点,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教育,把学生培养成各种不同的人才。宋代朱熹在《论语》的注解中指出:“孔子教人,各因其材。”这就是“因材施敦”一词的来源。
(五)更注重知行统一
• 知行观是关于认识论问题。知和行是对人类的认识和实践的概括。• 知,指知识或道德观念;行,指行为、行动。中国哲学史上对知和行的关系曾有许多不同的观点。唯物主义思想家如荀子、王夫之等认为知离不开行;唯心主义思想家如朱熹等认为知是天赋的,知先行后。
(六)更注重人文素养
• 人文,是一个动态的概念。从一般的意义上讲,比如我国《辞海》中就这样写道:“人文指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我们知道,文化是人类,或者一个民族、一个人群共同具有的符号、价值观及其规范。符号是文化的基础,价值观是文化的核心,而规范,包括习惯规范、道德规范和法律规范则是文化主要内容。“各种”文化现象,显然就包括了先进的和落后的,科学的和愚昧的,优秀的和次劣的,健康的和病态的。
第三篇:小学数学教学改革的动态和发展趋势
小学数学教学改革的动态和发展趋势
(一)培养目标
更加突出了一个共识,即更加强调创造性人才的培养。更加强调通过形形色色、生动活泼的数学课内外教学,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活动的目的。创造性志向要从小培养,培养学生改造环境,勇于参与健全的人类活动,自愿为推动人类社会进步,为祖国的繁荣强盛,建设发展而创造的意向和理想,并从小在学校教育中得到培养。
要培养学生的创造志向,首先要诱导学生的创造愿望,使之成为学生掌握创造才干的重要动力。因此,当前小学数学教育中普遍存的以计算技能和解决常规问题为重点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已不能适应这一变化。反之要求我们在数学教学活动中,尽量使学生思想开阔活跃,不受压抑,不因循守旧,不沿袭传统,不唯书唯上。换句话说,如何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精神和自我构建能力,是教学实践中应该考虑的核心之一。认识大千世界的好奇心,寓教于游戏的浓厚趣味,促进学生提问和多思路的解题的参与意识,都是引起学习动机的重要因素。实践证明,儿童的强烈学习动机是培养其创造志向并进而掌握创性才干的前提。
(二)学习方式
更加倡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发现、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创造才能的正确途径是什么呢?国内外为此开展了广泛的研究和探索,形成多样、效果不一。但在有一点已经达成了共识即由教师讲授学生被动学习的学习方式必须改变。
数学本身就是一门思维深邃、逻辑严谨的科学。一个数学问题,既有数学结构,又有逻辑一一语言结构。因此,学生在上数学课,尤其是在解决数学问题时包含着复杂的心智活动,如联想、分析、分类、想象、选择作计划、预测、推论、心算、估算、检验和评价等。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安排适当的情境,以帮助学生打开思路,理解问题和形成多渠道的发散思维。亦即要善于应用各种手段(包括常规教具和现代化的教具),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而非仅仅是通过感官学习;引得学生多提出问题、讨论问题和解决问题,自主探索问题的结论,而非一味模仿或机械记忆;要善于应用当今世界科技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新鲜事例,将学生引向自己探索发现的道路,而非完全接受教师的知识传授。
合作交流学习方式是近几年在国内外教学中积极倡导的一种学习组织方式,学会合作和交流也是现代社会人才应该具备的一种能力。因此,在设计教学计划和组织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经常给学生组织合作与交流的机会,使学生在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学习别人的方法和想法,表达自己对问题的看法,从而学会从不同的角度认识数学,学会倾听别人发表意见的好习惯。另外在合作交流学习的过程中,学生还可以逐步意识到在激烈竞争的现代社会中,合作的重要性,没有合作就可能失败,没有合作,就没有人类的进步,发展也将受到最大的限制。但是在现阶段,这种学习的方式,还往往流于形式,其中还有很多问题,值得进一步研究、探讨。
(三)教学内容的选择
更加强调现代化更加强调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把逻辑体系与心理体系结合起来确定教学内容及进行教学实验已经形成一种改革的趋势。现代科技发展日新月异、新鲜事物层出不穷。如何删繁就简,出神入化地将这些现代化的内容反映到教学之中,而且为小学生所能接受,这是广大的教育工作已经达成的共识,小学数学也不例外。
首先,教学内容的选择,要以现代教学论和心理学为依据,正确处理好需要与可能、数学学科特点与儿童认知特点、教与学、掌握知识与发展能力、德育与智育,共同要求与因材施教、提高教学质量与减轻学生负担等方面的关系。
其次,注意精选教学内容,建立合理的教材结构,在份量与要求上又具有一点的弹性。提出了教材知识结构化问题,即如何按科学发展的逻辑顺序和小学生的认知规律结合起来组织教学内容,使其教学内容既渗透了现代科学技术知识,又照顾了学生认知过程的特点。比如最近经国家教材审查委员审查通过的几套小学数学教材,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都十分重视学生的经验和体验,从学生已有知识背景和经验出发,选择设计活动内容和学习素材,在一册教材中增加了“生活中的数”:日历上的数,坐车线路,温度计上的数……。
第三,强调提早进行科学启蒙,重视新技术对小学数学教育的影响和数学思维方法的渗透。按《数学课程标准》的要求修订后的小学数学大纲,在这方面有明显的改变,如删去了大数目的运算降低了四则运算的要求,各年级适当加强估算,在中高年级提倡使用科学计算器进行大数目计算或探索计算规律。用算术方法解的反序应用题作为思考题出现。要求应用题的选材要注意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呈现方式多样化,除文字叙述外,还可以用表格、图画、对话等方式,适当安排一些有多余条件或开放性的问题。统计的思想、函数的思想从第一册起开始渗透,在教学内容上除保留原有的统计图表等内容外,还增加了对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初步分析等内容,以提高学生对数学价值的认识。
关于新技术对小学数学教育的巨大促进作用,国内外的教育研究工作者普通关注并予以肯定。使用新技术,特别是电脑,有助于理解数概念,有助于掌握一些基本技能,尤其是解决实际问题和几何作图的技能,有助于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学生从过繁的机械运算中解放出来,还有助于改进数学的评价方法。有的专家预测,由于计算机能为理解数学概念、训练技能及解决问题提供材料等,因此将会改变数学教科书的结构,强调现代的数学教科学应该有助于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潜能。目前应用新技术进入学生数学家庭作业以外的课外辅导方式,已经有了显著的发展,如有些学校的学生家庭中拥有电脑的已经超过了80%以上,很多学生利用电脑编程序完成作业,有的学校还利于电脑将枯燥的教学内容编成有趣的儿童电视系列剧,激发儿童的学习兴趣。但是也有人对此质疑,担心一些学生的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都不高的情况下,是难以形成数学方法的,而过早的在小学低年级使用电子计算器或电脑,势必会冲击学生对口算、笔算、估算等基本计算技能的掌握。特别是一些常规的教具、学具如何在新形势下发挥其作用,多媒体教学是否可以代替一些常规的教具等仍存在争论。尽管如此,新技术、新科学对小学数学教育的影响决不可低估。
(四)教学要求和教学组织
更加强调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结合的原则,强调课堂教学结构的改革和教学过程的优化控制。关于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结合的原则,已经形成了共识,目的是为最大限度发展每个学生的聪明才智提供更大的空间。这次课程改革,已实行了对教学的不同要求,既有国家统一规定的课程门类,如小学语文、数学、思想品德,艺术(或选择音乐、美术)、体育、综合实践,各门课都制定了国家编制的课程标准,同时又开设有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则是各地、各校可以根据自己本地本校的不同情况设置课程,选用或自己编写教材。这样做既有国家的基本要求又有各地各区的不同要求。不同渠道的教学体系互相依存互为补充和促进,有利于形成学生的个性,有利于发展不同学生的爱好和特长,以培养出符合现代化建设的多样化的人才。
《数学课程标准》既强调面向全体学生,强调数学教学要以学生为本,教学内容的增删、教学要求的升降都要从有利于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出发,又强调在为所有学生打好共同基础时,注意发展学生的个性和特长,也就要注意处理好全体性和差异性之间的关系。
关于课堂教学结构的改革,实质是系统论在教学过程中的运用。大家知道,教学过程是一个多层次、多方面、多序列、多矛盾的复杂过程,可以称之为一个“大系统”。其中,包含有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及教学评价等多种要素。而优良的教学结构,即要求教师在正确的教育思想指导下,为完成既定的教学目标,充分考虑上述教学要求选择组织教学过程的最佳方案,使之在规定的时间内达到整体教学的最大效益。
总之,随着21世纪的到来,教学教育观念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都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我们每一位教师只有加强学习,更新知识改变观念,将一些新的理念体现在我们的教学活动;才能使小学数学教学发生质的变化。
第四篇:小学数学教学研修心得
小学数学教学研修心得
结合我的理论学习及教学实践,分析了课堂中师生合作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在新课改下教学如何通过提高学习效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表达能力等手段,使课堂的师生合作互动更有成效。
一、注意自主性,提高学习效率
自主学习提高效率有些学生有很强的依赖心理,跟随老师惯性运转,没有掌握学习的主动权。表现在坐等上课,等老师把要上课的内容讲完,做题时只是按教师教的例题方法去解,老师布置的课外作业也很认真的完成。如果习题以本为本,还是能考出较好的成绩,但是当习题是一道开放性较强的,或是要融会运用所学知识的,就又把困难归罪于是题目太难。这样的被动学习,有的学生感觉很满意,有的家长也很满意,认为孩子很乖,但我们教师却要敢于打破这种传统的学习方式,努力寻求引导学生由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的不断发展。我在平时的教学中,要努力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更好地提高学习效率。学生的情感激发往往需要教师的情感投入。马卡连柯说“我从来不让自己有忧郁的神色和抑郁的面容。甚至我有不愉快的事情,我生病了,我也不在儿童面前表现出来。”儿童的情绪、情感处于急剧发展时期,情绪状态带有很大的情境性,容易激起共鸣。如果我们平等对待他们,把微笑带给他们,把真诚和鼓励、关怀和爱护、尊重和信赖带给他们,在他们心目中建立起可亲、可敬的形象,去唤起学生主动求知的欲望,从而构建起和谐的情感的背景层面。一节成功的课堂教学,不仅要教学生掌握所学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创造一种和谐愉悦的气氛,让学生能够从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才能激发学生主动探求知识的热情。小学生一般不大关心以往自己是怎么做的,而对教师对自己评价的关心却尤为强烈,他们喜欢把老师的赞誉、夸奖看作是自己积极行为的结果。所以在课堂上,当学生通过自己的自主学习遇到困难时,要多鼓励引导;当解决问题时,要加强表扬;当自主解题出现错误时,要赞赏他勇于自主学习的好表现。我们要在学生的学习中感受到教师对他的关注,这将直接影响到他们的学习效率。我认为,要在学科教学中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必须向学生提出恰当的探究任务,或者将学生置于有意义的情境中,引导他们主动提出值得探究的问题。
1二、注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学习兴趣是学生的内在,也是教学成功的重要因素。兴趣对人的活动具有非常重要作用,学生的学习兴趣一旦被激发,他们就会产生聚精会神的注意力,愉快紧张的情绪及坚强的意志等,从而提高活动的效果。从上课现状来看,常规的教学手段根深蒂固,课中活动内容枯燥单调,学生的练习兴趣无法调动,因而影响教学效果,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创设自由、宽松、民主、和谐的教育教学氛围,优化师生、生生关系,激发学习兴趣。
2、创设竞争情境,引入竞争教学模式,激发学习兴趣,培养语感。
3、组织学习小组,通过互帮互学,合作学习,激发学习兴趣学习动力。
4、创设动手操作的情境,满足学生需要,激发学习兴趣,培养语感。
5、创设问题情境,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6、创设成功体验的情境,实施激励评价,激发成就动机,诱发学习兴趣。
7、运用现代化多媒体技术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8、以旧引新,以旧孕新,循序渐进,培养学习兴趣。
9、营造活动育人的情境,注意引导学生积累生活经验,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
10、创设创造型教学情境,运用推想猜测法,激发学习兴趣。
三、注意培养观察力,提高表达能力
培养小学生的观察力,这是我们教育工作者共同关心亟待解决的一个重要课题。
培养小学生的观察力是一项既重要又艰巨的工作。观察力是人们认识事物、辨别事物的一种能力。通过观察认识了解事物,才可能反映事物。而要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就要具有正确细致的观察力,所以,培养小学生的观察力,不仅是小学生认识事物、增长知识的的重要途径,也是发展他们智力的基础。没有观察力也不可能有丰富的想象和创造性的思维。小学生的口语、文字表达能力较差的一个重要原
因,就在于学生缺乏观察事物和善于观察事物的能力,而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我们忽视了培养观察力这项工作。
当然,学生年级有高低,年龄有大小,智力有差异,性别有不同,爱好不一致。要针对这些情况,去培养小学生的观察力,并使他们逐步得到发展和提高,是存在着一定困难的。如果不在教学中做大量细致、艰巨的工作,如果不能抓住小学生的特点,按照规律办事,那是无法达到目的的。
小学生喜新奇,但观察事物时往往笼统、不精细、不注意事物的特点,不善于区别事物之间的差别。这就要求我们在平时注意积极引导,逐步培养他们观察事物的兴趣,提高其观察的能力。
小学生对客观事物的观察“无意注意”起看重要作用。要培养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就必须把“无意注意”引导到“有意注意”上来。我把小学六个年级分为三个阶梯:
一、二年级为低年级,三、四年级为中年级,五、六年级为高年级。对每个阶梯提出不同的观察要求,循序渐进,逐步提高。对低年级学生只要求观察一些简单的色彩鲜明,活动变化的事物,通过观察,能够说出事物的名称、形状、颜色就行了;要求中年级在低年级观察要求的基础上,除观察色彩较鲜明的事物外,开始对人物进行观察,通过观察不但要能够说出某一事物的外形特征和内部构造,简单说明其作用,同时还要把观察的内容用文字记录下来。对人物的观察,要求他们能说出人物的高矮、身体的胖瘦,年龄的大小;高年级是在前两个阶段的基础上,要求他们观察比较复杂事物,加强进行对人物的观察,不仅要他们观察外貌特征,而且要注意观察人物的动作、神情。还要求他们逐步学会抓住事物特征进行快速观察的本领,在观察过程中发挥丰富的想象力。每次观察后,不但要学生们进行口头表达,而且结合作文让他们用文字表达出来。对同一个年龄中,年龄、性别、爱好不同的,智力存在差别的学生,则坚持从实际出发,因势利导,使他们各得其所,逐步提高。由于根据不同的情况,进行积极引导,分别提出不同的要求,学生观察事物能力提高较快。培养小学生的观察力,应积极创造条件,有目的、有步骤地加以具体指导。要使学生坚持对具体事物的观察,要保持学生观察的兴趣,提高观察的效果,就必须教给他们观察的方法。提
高观察的效果。我们重视着重在教给学生观察方法上下功夫,观察的方法一般来说可分为:由近及远、由远到近、从上到下、从下到上、从左到右、从右到左、由外到内、由整体到局部、由局部到整体、由易到难、由表及内等。我们在实际教学中,逐步将这些方法教给学生。
四、注意教育观念的改变,提高教学质量
面对时代的发展及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我国教育的观念、内容和方法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但是,课堂环境仍存在着与素质教育不相符的现象。如教师单向灌输知识、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导致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未得到很好的体现,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使素质教育落不到实处。主动参与,学会思考是现代人不可缺少的具有可持续发展性质的基本素质。应努力提高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参与程度。教学是教师思维与学生思维相互沟通的过程,从信息论的角度看,这种沟通就是指学科信息的接受、加工、传递的动态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充满了师生之间的数学交流和信息的转换,离开了学生的参与,整个过程就难以畅通。
从以上探讨可知,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去激发学生兴趣可归纳为两个方面。首先,在教材上要注意科学性,趣味性和实用性。其次,在教学方法上要根据不同情况巧妙地运用语言和行为等方法;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活泼愉快的教学气氛中,享受学习的乐趣,而不是把学习看做是一种负担。并熟练掌握知识和技能,从而收到满意的效果。
第五篇:中小学教学改革动态和发展趋势研修日志
中小学教学改革动态和发展趋势研修日志
这次培训让我了解到小学语文教育发展的最新动态、趋势;深刻领会了语文教育的理念、新时期语文教师所面临的主要任务等一系列语文教育方面独到的观点;让我学到了更多提高自身素养和教学水平的方法;让我从内心深处体会到了教育家的博大胸怀和乐观向上的工作态度。身为教师,就要懂得寻找规律,掌握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学习、反思和研究,厚实自己的底蕴,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适应教育改革的步伐。在这段时间的学习中,我认真聆听了很多专家的精彩讲座,积极做好学习笔记,努力用新知识来提高自己。专家们精湛的教艺,先进的理念,独特的设计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使我受益匪浅,有了质的飞跃。对于一个教师,通过这次网上研修,让我懂得了网络的重要性;让我懂得了如何运用网络资源。使我学会了制作教学用的课件。学会了设计教学设计。在教学设计过程中,我依据教育教学原理、应用系统、科学的方法,研究、探索教和学系统中各要素之间及要素与整体之间的本质联系,然后对教学内容、教学媒体、教学策略和教学评价等要素进行具体计划。我在教学中,鼓励学生收集身边有关的数学问题,在课堂上开辟一片互相交流、互相讨论关注问题的天地。通过这样的资料互动形式把课堂教学与社会生活联系起来,体现数学来源于社会又应用于社会的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