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家长如何对孩子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家长如何对孩子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一、正常的生活是学生心理健康的保证学习生活要有节奏,要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
如按时上学上课,按时就餐,按时参加学校、班级各项活动;按时放学及时回家。中小学生要从小养成良好的习惯,在校尊敬老师,友爱同学,助人为乐,热爱学习和劳动,遵守校纪校规,合理安排好学习和休息时间,做到劳逸结合。现代生理学家提倡的积极的休息!指的就是饮食有节,起居有常!学习一旦形成了良好的生活方式和习惯,就会有良好的心理状态,就会对其所进行的学习产生兴趣,形成一种自觉性,并把学习看作是一种享受,就会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从而形成良性循环。反之,会产生人长大了为什么要读书,做作业多累呀!的厌学情绪,出现逆向心理现象。
二、健全的人格是学生心理健康的根本培养中小学生健全的人格很重要。学生在校学习生活不可能一帆风顺,在学习征途上会遇到许多意想不到的困难和问题,机遇和竞争并存,成功与失败同在,挫折与困难时时会与奋斗同行。要教育中小学生增强学习过程中的自信心和自制能力,树立起与困难作斗争的勇气和坚忍不拔的毅力,具备承受困难和挫折的能力。
这就是现代中小学生应有的健全的人格。培养健全的人格必须在群体的活动中进行,让学生在群体生活中去享受成功的喜悦,感受集体的力量,经受挫折的磨炼,学习他人对待胜利与失败的坦然态度和沉着应付处理问题的方法,学会爱己爱人,尊己尊人,相互帮助,培养群体意识和集体观念,学会生存、做人、处世、善解人意,知己知彼,积极参与各种活动的竞争,勤奋学习,积极进取,从而形成积极向上的健全人格。这样在个人利益和别的个体利益、集体利益发生冲突时,也不至于把个人利益提得至高无上,有一个平衡健康的心理。有了这个平衡健康的心理,就不会去千方百计算计别人和集体。就不会绞尽脑汁地想把别人或集体的利益占为己有。
三、和谐的环境是学生心理健康的关键一个好的学习生活环境,是培养学生心理健康的关键。教师在教育教学中要具有民主思想和作风,善于引导、激发、组织学生,促使师生成为学习、探究、发现的伙伴,从而为中小学生营造一个和谐的学习生活环境。
有了这个美好的学习生活环境,中小学生才能感觉到学校的温暖可爱,才能有种幸福感、安全感、依赖感、自尊感。因此,学校和班级的环境对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有一种潜移默化和渗透感染的力量,最容易为中小学生所感知、仿效和接受,成为中小学生行为的指南和方向。
第二篇:浅谈如何对孩子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浅谈如何对孩子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一个人的人格、个性、价值体系、习惯行为模式等个人素质形成,都是从儿童期开始的。对孩子的成长,不应局限在长身体,长知识的层面,关注心理健康也是保障孩子健康快乐成长的关键一环。心理学家经过长期研究认为,儿童期良好的心理状态,能够为将来孩子品德智力发展奠定基础。如果此时忽略关注心理健康成长,那么家长希望孩子成人后有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心理的期待将可能会落空。我们如果只重视学生生理健康的教育,而不重视心理健康的教育,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极为不利。就目前状况而言,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尤为重要。作为教育者应怎样注重培养学生的心理健康呢?
一、培养孩子的亲情
爱是孩子的天性,他不但应得到别人的爱与关注,同时也应学会爱父母、爱亲人、爱朋友。为此,教育者应教育孩子学会爱父母、亲人和老师。全球首富比尔盖茨说过一句话:“我最不能等待的就是孝敬父母”。家长可将每年的三月份定为孝敬父母月,要求孩子为父母或亲人的生日准备礼物,在外吃饭时点父母爱吃的菜,为父母夹菜等。
二、培养孩子的同情心
孩子是最富有同情心、最乐意帮助别人的,但这种情感需要教师或家人的引导与培养,使其能体验别人的心情,感受别人的欢乐、痛苦、烦恼和失望。如在父母、祖父母或亲人因病住院时领孩子去医院探视,参加各种爱心捐助活动等。
三、培养孩子的责任感
责任感是每个人都应该具备的,但它不是生来就有的,所以,作为教师应该从小就开始培养孩子的责任感。家长可教育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如整理自己的房间与学习用品,准备好自己出游的食品,养好自己喜爱的小动物等。
四、培养孩子的义务感
也许有人会说,小孩子还未成年,有什么义务呢?其实不然,孩子生活在集体中就有各种各样的义务。在班级里有打扫教室卫生的义务,在家里有参与家务
劳动的义务。如何培养这种义务感呢?如:父母可教孩子做家务,给孩子制订一个家务劳动的计划,每周要求孩子完成一定的家务劳动,或者将某一特定任务交给孩子去干,只有在这种实践操作中才能培养孩子的义务感。
五、培养孩子的挫折感
现代家庭物质条件优越,一些孩子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生活中出现一点小麻烦或困难,往往不能很好地应对。为了避免孩子将来可能遇到难以应付的境况,家长在平时可不时地给孩子制造一些挫折,让他们不时地去面对一些小小的挫折,学会自己去应对。
六、培养孩子的幸福感
2004年,在南京举办的儿童保健会上,有专家指出“经过调查发现,现在有八成的孩子感到不幸福,这是令人震惊的。”现在的孩子家庭生活条件优越,父母疼爱有加,可为什么他们感觉不到幸福呢?因为幸福是一种感受,需要教师去引导孩子领悟,启发孩子去体验。在日常生活中,教师及家长可以和孩子讨论什么是幸福,也可让孩子在一定的情境中体验生活的艰苦,从而让孩子能够学会珍惜现有的生活。
七、指导孩子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
首先,要创造良好的家庭环境与人际关系,以此影响孩子。教师要努力营造一个民主、和谐的班集体,班级成员互相尊重、相互帮助、相互关心、讲究文明礼貌,劳动有分工、也有合作的班级氛围。让孩子在这种潜移默化地学会如何与人相处、如何与人交往。
其次,建立家庭幼儿园,为孩子交友提供空间。引导孩子与来自不同社会文化阶层的孩子进行交往,在交往中教会他与伙伴互帮互助,多看别人的优点,学会宽容等。
再次,家长与孩子平等相处,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家长必须保持一点童心和童趣,使自己与孩子之间有共同的兴趣和语言,走进他们的心灵,就他们关心的东西展开交流、探讨,在这种亲子互动中培养感情,建立起良好的亲子关系。
心理健康教育是学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的需要,应引起高度重视。家庭和社会要提供良好的教育环境,学校更应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使每个人都能受到良好的心理素质的培养,具有健康的心理和良好的心理承受能力,适应激烈的社会竞争。
浇树要浇根,育人要育心。培养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质是对学生的心理结构进行改造、重组、升华的过程。中国的未来正充满希望地注视着新世纪的一代新人。培养学生自尊自爱、善于交往、乐于奉献、具有较强的反省能力;能正确对待挫折,勇敢面对现实,有一定的忍耐力;能勇于负责、独立思考、不盲目冲动。这是当前素质教育对我们教育工作者提出的基本要求。愿我们能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中去辛勤耕耘、播种、采摘、并长期坚持,系统规划,总结经验,成为心理教育领域的拓荒者。
第三篇:浅谈如何对孩子进行家庭心理健康教育
浅谈如何对孩子进行家庭心理健康教育
人的一生最早接受的是家庭教育,家庭教育是教育的起点和奠基。面对21世纪新的挑战,未成年人需要极强的心理素质。现在的中小学学生大部分是独生子女,他们从小在家长的呵护下成长。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心理素质已趋于弱化,也缺乏心理锻炼和意志磨练,这是极需我们值得担心和关注的。父母作为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因其所具有的独特优势,对孩子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有优越性的。心理健康教育是家庭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而且也将成为家长面临的重任。那么将如何对孩子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呢?笔者认为:
第一,开展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的前提是转变观念。在素质教育的今天,必须改变以往那种只看孩子智力水平,忽略心理健康水平、个性发展水平的陈旧观念。毋庸置疑,一个心理不健康的孩子是谈不上有良好道德的。现实生活中有一些孩子表面看来好像很听话,学习成绩也不错,但情感淡薄、意志薄弱、性格脆弱,在德智体等方面发展潜力却极为有限。教育实践的大量事实证明,理想、志气、进取心、勤奋、刻苦、毅力、虚心等优良的个性品质,对促进孩子的学习、发展和成才具有重要的作用,为人父母者必须把心理健康作为孩子的培养目标和内容加以充分重视。家庭教育应当由片面注重书本知识向注重如何教孩子正确做人的方向上转变。作为启蒙教师的家长要为孩子创造良好的家庭氛围,以自身开朗、豁达的个性,民主平等的作风去影响孩子,在教育上做到爱而不宠,严而有度。
第二,开展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础是了解孩子。家长必须了解孩子的个性、理想、情感、兴趣和能力等个体素质。一般儿童好活动、好模仿、好奇、好问,还具有喜欢成功、喜欢称赞、渴望得到同情和理解的心理等。青少年正处在生理、心理快速发展时期,他们在平时的学习、活动中,其内心深处常常充满各种矛盾。他们与外界也常常发生各种冲突,处于不稳定状态,往往容易产生各种心理行为问题。这是家庭教育中要特别引起重视的问题。问题儿童都是心理不健全的结果。显然,他们的问题不是突如其来的,常有一个较长的潜伏期,也总会有一些表现。如过分自卑或孤僻、经常与父母及同伴发生争执,敌对,不合作等。如果在初期予以注意,防微杜渐,就可以使这些儿童获得重新适应生活环境、发展良好品德和性格的新的有利因素。
第三,开展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的关键是信任孩子。父母同子女的关系,既是长辈和晚辈的关系,又是朋友关系。子女对父母应当尊敬、体谅、爱惜;父母对子女更应当尊重、信任、爱护、帮助。在日常生活中父母同子女之间意见不统一或产生矛盾时,应在平等、信任的基础上,采用民主协商的方法,并循循善诱,耐心启发,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平时,多尊重孩子的人格,信任他们,关心他们的日常活动,尽可能满足他们的正当愿望和要求,使他们真正感到父母可亲、可爱、可以信赖。这样使孩子愿意把自己的心里话、心里的秘密讲给父母听,以取得了孩子的最大信任。同时,家长要充分相信孩子的潜能,他们或许有意想不能的为人处世等方面的能力。因此,凡孩子的事,无论在生活上、学习上,做父母的切忌越俎代庖,而应给予更多的启发性的帮助。
第四,开展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一定要避免对孩子长期的心理惩罚。儿童缺乏生活经验,偶尔做错一件事,父母就天天骂或时常提及此事,长时间表示拒绝,就会使孩子情绪异常忧郁,甚至延续到成年。有的问题儿童本身就有情绪上的障碍,如果家长自身容易冲动,就会更加严重。更不要在学习上、升学上对孩子施加压力,把孩子的成绩作为评价孩子的主要标准,久而久之,使孩子产生厌恶学习、憎恨考试等心理障碍。
家庭教育作为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孩子的影响是深远的。每个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出人头地,成龙成凤,那么就让我们从现在开始关注孩子的心理,让孩子能拥有一个良好的心理状态迎接属于他们的机遇和挑战
第四篇:家长发言稿:家长如何对孩子进行培养和教育
家长发言稿:家长如何对孩子进行培养
和教育
张老师,各位家长朋友大家好。
我是梁云姝的家长,首先感谢张老师给我这个机会与在座的各位一起探讨对孩子的培养和教育的问题。其实,梁云姝在学习和班级各方面工作中能保持一个相对好的状态,离不开各科老师的关注,特别是班主任老师的倾心付出。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摇篮,家长是孩子一生的老师,我相信,每个家长都希望把孩子培养成一个相对出色的人才。今天我只跟大家探讨一个问题,就是如何培养孩子读书写作方面的习惯。
记得上一次来开家长会,散会的时候有位家长问我说,你就是梁云姝的妈妈吗,梁云姝的作文写的很好,你是怎么教她的。当时我就感觉有点惭愧,其实梁云姝的作文写的并不算好,但,今天在这里,我还是愿意就对她写作文的一些指导方法问题跟大家一起分享。
首先,从一开始上学的时候,我就引导她多读书,我觉得不阅读的孩子就像一扇房子没有窗户,阳光射不进来。读书和不读书的孩子,他的人生轨迹是完全不同的。好在,我的孩子比较喜欢读书,我也特别喜欢帮她买一些符合她年龄特点又有良好影响的书籍,梁云姝非常喜欢儿童作家杨红樱、汤素兰、伍美珍,以及曹文轩的作品,凡是他们出版的书,她都及时买下来一睹为快,几年下来,孩子的书柜已经满满的,她读的书已经有上百本。另外因为我是初中语文老师,所以我也让她读一些中学生要读的国内外文学名著,比如《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汤姆叔叔的小屋》《老人与海》《爱的教育》之类的作品,虽然对她来说内容有些深奥,但我认为看一本好书,就好象跟一个伟大的人在面对面的谈话,会让孩子的思想更加深刻心灵更加清澈。另外,我觉得府新小学确实是一座书香校园,很重视对学生读书习惯的培养,每次放寒暑假的时候,学校都会给各个年级的孩子精心推荐几部假期里阅读的文学作品,这样的机会我从来不会错过,每次学校推荐的课外书,我都会让孩子及时去买来读一读。并且每次读书的时候,我都让孩子拿着笔,把书中一些好的词语或者句子画出来,记在脑子里,不能让读书流于形式,只看个故事看个笑话,要从中学习优秀的写作语言和方法。慢慢的读的书多了,脑子里的积累也多了,好的词语和句子也多了。这样,她写作文的时候偶尔就能用上一些比较好的成语或句子,使她的作文能增点色彩。
第二,我要求孩子必须多写作,这方面的教育,我坚持了三年。
孩子从幼儿园跨入府新小学上一年级的那天开始,我就给她规定,每个周必须要写一篇日记或者作文。我在网上给她开通了QQ空间,所有她写的文字,我都给她打出来,保存在空间日志里。刚上一年级的时候,她还不会写几个字,那么就以拼音来代替,或者她口述,我给她打字。三年以来,我一直这样坚持着,不管作业怎么多,不管多么想出去玩,每周一篇作文的习惯决不能改,漏掉的下个周必须补上去。一二年级的时候还可以,三年级以后基本上语文老师每个周末都会布置写一篇作文,我就不给她增加负担,以免产生逆反的情绪,所以我规定把老师布置的作文写好就算完成本周的任务。这样,从她一年级开始到三年级结束,在她的空间日志里,已经有一百多篇作文。有时她看着网友浏览自己并写下评论,也有一种小小的满足感。
第三,我认为满足她的成就感,激起写作兴趣还有一个办法,就是给她投稿。三年级,她报名参加威海晚报小记者活动,虽然小记者没什么具体的活动,但小记者的却可以在报纸上优先发表。因此,我就陆续帮她修改一些以前写过的像样的作文,向报社投稿。五月份她的第一篇作文《春天的诗》在威海晚报上发表的时候,孩子非常兴奋,反反复复看了好几遍,半年下来,在威海晚报上共发表作文十篇左右。这些对孩子来说,不但有成就感,也是一笔宝贵的经验和财富。梁云姝经常说班上很多同学的作文写的很好,老师经常表扬,其实我觉得家长如果注意帮助孩子积累,帮助孩子投投稿,让孩子享受一下作品变成铅字见诸报端的成就感并不是很难。
第四,我想谈谈如何具体指导孩子写作文。偶尔会有朋友这样问我,该怎么指导孩子写作文,孩子写出来的文字太平淡,就像记流水账。其实我也有同样的困惑,每当孩子问我妈妈这个作文怎么写,说实话我一时也不能马上给她一个具体的思路,写作,毕竟不是千篇一律的有固定模式的东西,千人千面,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风格。但给她一些方法的引导也是必要的,每当这个时候,我会帮她找出类似的课文,或者在网上查找一些相同题目的学生作文来给她作参考。当然,我不是让她照搬照抄别人的语言。我要让她学习别人好的写作思路和结构。找到一篇优秀后,我会让她读一遍,然后关掉电脑让她分析给我听,别人的作文是按照怎么样的思路来写的,比如第一段写什么,第二段写什么,结尾写什么。学习了别人良好的结构设计,就好比心中有了骨头架子,再想一想用怎样的语言或示例去添血加肉,让变得丰满起来。长此以往,慢慢的孩子在心里对许多类型的作文题目也渐渐有了一些框架结构的经验积累。
比如说,遇到写景色的,如:春。可以按照这样的结构来写。第1段总写春的美以及给人的感受,最后一段照应开头再总结一下春美景以及给人带来的启示或抒发了怎么样的感情。中间的几段可以这样安排第2段写春天的色彩,第3段写春天的声音,第4段春天的味道,第5段写春天的希望。中间几段也可以这样按地点安排:第二段春天的田野,第三段春天的公园,第四段春天的海滨,第五段春天的校园。春夏秋冬凡是写景的作文都可以按照这几种结构来安排,结构清楚,语言优美,就不会显得很空洞。
再比如遇到写人的,如:我的老师。第一段总的写老师的外貌特点性格爱好等,第二段和第三段通过一件或两件典型的事来表现老师的性格特点或者高尚品格,最后一段写老师对自己的影响,并表达对老师的尊敬感激或怀念之情。
再比如写读后感或观后感之类的。第一段介绍看过的或作品的大体内容,第二段具体写作品中哪个人物,或者哪个镜头哪个情节最令你感受深刻,给你怎么样的启发。第三段可以联系自己的学习或生活谈谈自己在这方面的经验体会,第四段可以还是要和第一段照应一下,再来写写这次读过的作品给自己什么样的感受和启示,表达喜爱之情。
总之,脑子里总结了经验,以后遇到类似的作文题目,自己好歹心中有个大体的思路,就不至于每次都绞尽脑汁,翻来覆去泛泛其谈,甚至无话可说。
以上,是我个人针对孩子在阅读写作方面习惯培养的一些粗浅的做法认识,有不当之处欢迎各位家长予以指正。
当然,我在培养孩子方面还有许多烦恼和困惑的地方,比如她性格不够大方,不能踊跃参加学校的各项活动,上课不能积极响亮的回答问题;比如她习惯养成的不好,经常丢三落四忘拿东西,或者因为贪玩不按时写作业,读英语也是隔三差五不能每天坚持。
总之,孩子的心灵犹如一张白纸,一杯清水,需要老师和家长共同的描绘和引导,让我们在培养教育孩子的道路上携手并进,使每个孩子都养成终身受益的好习惯,带着老师和家长的关注和期望,走出更广阔的人生。
最后祝张老师和各位家长工作顺利,快乐每一天。
谢谢大家。
第五篇:家长如何对孩子进行感恩教育
家长如何对孩子进行感恩教育
感恩是一种生活态度,一种处世哲学,一种智慧品德。感恩生活,生活将赐予你灿烂阳光。感恩是培养道德良知、增强人格魅力和提升成长力量的最好催化剂。感恩之心驱使下的人博爱而善良,富有责任感。懂得感恩的人,总是对社会、对集体、对他人充满感激,并且将这种感激转化成刻苦学习、勤奋工作、孝敬父母、奉献社会的实际行动。
学会感恩,是立身做人的要求。常怀感恩之心,人与人之间就多一些融洽,少一些隔阂;多一些团结,少一些摩擦;多一些理解,少一些埋怨。给别人掌声,自己周围掌声响起;给别人机会,成功正在向自己走近;给别人关照,就是关照自己。每个人都应该学会“感恩”,感恩社会、感恩老师、感恩父母、感恩他人、感恩一切。感恩教育对于现在的孩子来说尤其重要。因为,现在的孩子都是家庭的中心,他们只知有自己,不知爱别人。所以,要让孩子学会“感恩”,学会懂得尊重他人,对他人的帮助时时怀有感激之心。感恩教育让孩子知道每个人都在享受着别人通过付出给自己带来的快乐的生活。
作为家长怎样对孩子进行感恩教育呢?这里我收集整理了一些资料,与大家共同分享。
一是身教胜于言教。家长与孩子朝夕相处,所谓近墨者黑,近朱者赤,更何况父母是孩子模仿的对象。家长首先要活出感恩的生活来。面对困难要勇敢接受;身处逆境要自强不息;图谋大作要善始善终;春风得意要戒骄戒躁。要保持超越的心、幸福的心、从容的心、平等的心、柔软的心、包容的心。记得要经常向孩子说“谢谢你”。向别人表达谢意是尊敬与礼貌最高的表现方法,也是建立与维系人际关系的最安全方法。詹姆斯说:“人性最深的期盼就是受人感激。”用感谢来满足别人的人性需求,不但简单又有报酬。我们要把它变成一种习惯,并能潜移默化我们的孩子。心存感恩与向人道谢是两个让人通往成功的习惯。学习感谢是迈向自我实现重要的一大步,也是我们教育孩子最简单和最有效的方法。
二是让孩子从感谢父母开始。要让孩子知道,即使是来自父母那最简单的衣食,最质朴的关怀,也无不倾注了父母对他们的辛劳和热爱。这种爱是独一无二的。这样孩子才能珍惜自己拥有的一切,理解并爱父母。最廉价、最实用、而且是最有效,那就经常让孩子亲吻拥抱一下爸爸和妈妈。比如给孩子削好了个苹果,在给孩子的同时,做爸爸的或做妈妈可以这样说:爸爸(妈妈)把苹果削好了,你拿什么来谢谢爸爸(妈妈),来亲一下爸爸(妈妈)吧。这时孩子过来将小嘴贴在爸爸或妈妈的脸上,“吧”的一声,这时再把苹果给孩子,这里也包括拥抱一下爸爸妈妈,从孩子呀呀学 语开始,就培养孩子这种感恩和回报的意识。这样做有几个好处,一是增进了父子母子之间的感情交流;二是培养了孩子的感恩和回报的意识,使孩子从小就明白一个道理,任何的索取都是有代价的,不是无偿的;三是作为动物之间的拥抱和亲吻本身就是一种爱的传递和交流的途径,作为人是高级动物本身也不例外,所以我认为作为父母应该在孩子学说话时就开始这样做,孩子长大了后会很有爱心和感恩的心。
三是家长以身作则。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父母则是孩子最好的榜样,正如中央电视台的公益广告中“妈妈给奶奶洗脚,孩子给妈妈端洗脚水”那样,家长自己要经常对上一代人的付出表达感激之情,体现出感恩之心、之行。做父母的如果不关心和感激上一代人,孩子就会模仿父母。同时,父母还需有意识地激发和呵护孩子的感恩之心。
四是让孩子体验辛苦。针对年龄特征,选择性地让孩子参与家务劳动,了解家庭建设中的大事、难事,让其适当吃些苦,多一些亲身体验。如果体验不到关怀和爱等情感,光知道父母给我吃,给我用,对自己拥有和享受的一切容易认为是理所当然的,认为就是父母的义务,难以产生感激、感恩的心。现在的孩子一遇到挫折就想不开,总是觉得这个世界欠他的,就是因为从小习惯了接受,他所有的需要都被父母无条件地满足了,他就认为别人的给予都是应该的,也就不懂得感恩。
五是留意大自然。鼓励孩子对他们周遭的事物引发的灵感心存感激。惊叹于风的威力和大海的浩瀚;雪花的无瑕、夜晚的星空,或山脉的粗犷之美。就如歌德所说的:“自然乃是神的一件活生生又看得见的华服。”前不久有这样一则报道,文章的作者清晨在洛杉矶郊县一所旅馆的餐厅里,发现有3个黑人孩子在餐桌上埋头给母亲写感谢信。孩子们说,这是我们每日必做的功课。作者细看了孩子们写的内容,有“路边的野花开得真漂亮”、“昨天吃的比萨饼很香”、“昨天妈妈给我讲了一个很有意思的故事”等。原来他们写给妈妈的感谢信不是专门感谢妈妈给他们帮了多大的忙,而是记录下生活中感觉很幸福的一点一滴。他们幼小的心灵还不知道什么叫恩德,只知道对于每一件美好的事物都应心存感激。他们对许多我们认为是理所当然的事都怀有一颗“感恩的心”。只要你细心观察,用心体会,我们每一个人来到这个世界本身就是一种幸运。无论是天崩地裂,还是斜风细雨,一花一草,一颦一笑,都是大自然送给我们的礼物。
六是是化态度为行动。一个小举动,像是一个微笑,一件小礼物,像是一封贺卡永远是受欢迎的。当一个孩子在家帮忙把碗盘放好,就是以行动表达了他对家庭与食物的感恩。当一个学生帮助老师提录音机,就是以行动表达了他对学校与老师的感恩。在节假日,亲手做些小礼物送给亲人朋友,以表感谢之心。这也是学会感恩的一实际做法。青岛一中学布置了 感恩作业。每天要学生完成。“今天有无给别人添麻烦?今天是否有进步表现?今天你最感激谁?”给学生布置感恩作业的目的,就是让学生学会反思,善于发现别人的优点,加强自律,学会对帮助过自己的人心存感激,培育学生的健康心态,进而塑造学生的健全人格。父母可以模仿此法。另外,北京一中学也有一特殊的作业--给父母洗脚,等等。都是将态度化做实际行动,从爱父母起。连自己的父母都不爱,将来又怎么可能去爱事业、爱国家、爱别人?我们家长切记不可过度溺爱,将孩子实践爱长辈的所有萌芽扼杀。中国早有名训“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老吾老以及人之老。”从小做起,从小事做起,从形式到感悟。
七是比上不足比下有余。让孩子经常注意社会上还有一些没房屋住的家庭,父母丧失劳动力的,或是那些本身残疾的,还有在街上乞讨人们。在看过他们艰辛的生活以后,对自己舒适的生活又会是另一种体会吧。听听老人讲讲过去的事情,或是看一些描述艰苦生活的书籍和影片,如“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红色娘子军”、“白毛女”等等。忆苦思甜,其实对现在的孩子会有一定的好处的。从
横向以及纵向多方位的比较,不要老是把眼光往上瞧,你比许许多多的人幸运,比上不足,比下那是足足有余。
八是作一本感恩集锦。同时要注意不要庸俗化。拿出一叠旧杂志。翻阅它们并把认为值得感谢的画面剪下来。将图片贴在本子上,累积这些图片。很快地,你将会拥有一本具视觉效果的生活感恩回忆录。同时,把一些感恩的故事文章也剪下来,细心品味,有时我们会发现自己对别人的一点小恩惠感动不已,却感受不到你最亲近的人的大恩大惠。平时试着写一些关于感激、感恩或感谢的字句,所有的形成一本感恩集锦。经常翻阅,经常地反省自己。
担心与展望:对孩子进行感恩教育,有一个担心就是我们这个教育现在可能还缺少足够对它一种引导和理论支持,把它搞得很庸俗化,将它等同于宗教意义上的感恩。别人是神,自己则是奴隶或罪人,那就成了一种奴化教育,那决对是错误的。我们要的是它的精髓。感恩它本身是一种高级的情感,这种情感不是仅仅限于一种表面化一种感谢或者一种报恩。它应该是一种很深层次一种理解,一种反省,然后是一种拥戴。齐美尔在《忠诚与感激》中提到,“感恩的独特之处,不在于回报而在与意识到无法回报。”“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既然恩情无法回报,就以施恩的形式将恩情传递给其他的人,形成一个“感恩之链”。有了这个“感恩之链”,我们的社会将成为一个互爱、互助、文明、友善的大圆圈。我们的生活也将更加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