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明源远流长2

时间:2019-05-13 16:09:4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中华文明源远流长2》,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中华文明源远流长2》。

第一篇:中华文明源远流长2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殷周时期在政治思想方面已经积累了丰富的可继承的思想资料。春秋战国时期,在群雄争霸的社会动荡年代,治理国家的政治思想得到了充分发展的历史机遇。随着百家争鸣,出现了以孔子、孟子、荀子为主要代表的儒家学派,也出现了以商鞅、韩非为主要代表的法家学派。

随着学派的形成,这些学派的政治思想也开始形成,形成了具有代表性的儒家政治思想、道家政治思想、墨家政治思想、法家政治思想等等,同时也形成了流传百世的中华文化典籍,如《尚书》、《周礼》、《论语》、《孟子》、《老子》、《庄子》、《墨子》、《韩非子》等等。这些典籍记载了各学派丰富的政治思想。这些学派的思想迥异却又不乏相同之处,下面就儒、法、道三家思想中的几点进行简要的分析比较。

一、社会治理主张

(一)孔子的德治主张p48(231字)

(二)老子的无为而治p72、330字

(三)尚法明刑,主张君主专制的法家(法家面面观2页)400字

二、对人性的假设儒家善300字与之相反,法家96叶300字

三相通之处

虽然百家在思想界互攻如水火不能相容.但是他们都处于同一时代背景下,都受着传统文化的影响.在某些方面有相通之处也是必然的。我认为,最为相通的一点是三家都主张身教。身教就是不言之教,《老子》里说:“是

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不言之

教,顾名思义就是少说多干.要求领导者起

到模范带头的作用.只有这样百姓才能心

悦诚服地追随你。孔子也强调为政要从自

身做起。《论语·颜渊》说“季康子问政于孔

子。孔子对日:‘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

不正?”在《论语·子路》篇中孔子讽刺季氏

窃国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

令不从⋯8943.苟正其身矣.于从政乎何有?不

能正其身,如正人何?”在这条文化定律的影响下.思想家们

都强调君子的自律修身.主要表现在节俭朴素方面。针对当时社会上层铺

张浪费.各派纷纷提出崇尚节俭、少私寡欲的主张。老子对节俭的认识最为深刻。老子把节俭当作自己的一大法宝。孔子也主张“见素抱朴。少私寡

欲”。在修身与欲望的关系上他指出:“名与

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甚爱必

大费;多藏必厚亡。”他要求人们寡欲清心、知足常乐、适可而止。《韩非·亡征》也说如果统治者喜

欢宫室、台榭、池塘.追求车马、服饰、器皿

等供玩赏的东西。喜欢过度疲劳人民.消耗

挥霍财物,国家就会灭亡。由此看出,节俭是三家思想共同的主张,这正是主张身教的直接体现。

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博大精深.本人才识浅薄,不可能一一比较,仅从上述几个方面论述。但这也足以说明中过古代绚烂的政治文化,它们不但学派林立,思想丰富各异,还不乏相通之处,值得我们深深回味。

第二篇: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定稿)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它是指中国历史上以个体农业经济为基础,以宗法家庭为背景,以儒家伦理道德为核心的社会文化体系。她是我们的祖先传承下来的丰厚遗产,曾长期处于世界领先的地位。她所蕴含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准则。她一方面具有强烈的历史性、遗传性;另一方面又具有鲜活的现实性、变异性。她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今天的中国人,为我们开创新文化提供历史的根据和现实的基础。

中国传统文化的最主要特征是其支配地位长期被儒家伦理文化的价值取向占据着。上至华夏的原始民族,下至近代社会,上下五千年,儒家伦理文化一直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核心,而且至今仍然影响着中华民族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除此以外,我们还能从以下几方面特征加以认识:

首先,中国传统文化是封闭的生态环境条件下,农业为主的自然经济的产物。是以汉族为主体,融合各族人民的智慧,共同创造的,这一特定区域特定人类圈的社会精神形态,具有强烈的民族性。

其次,中国传统文化是历时五千年形成的一个完整而庞大的体系,从哲学思想、思维方式到心理倾向,渗透进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十分丰富,具有内容的完整性。

第三,作为文化传统,世世代代传播延续下去,还将继续传承下去,无论是自然传承,还是选择传承,随着时间的推移,从不停止。教育的传承属于选择传承,即把优秀部分传承下去。因此,它具有永久的传承性。

第四,传统文化属于旧的时代,受着时代的局限,总是一分为二的,其中精华与糟粕并存,养料与毒素同在。对教育有正面的积极的影响,也有负面的消极的效应,具有影响的双重性

Vip√堂霄 回答采纳率:35.7% 2009-04-03 00:07 好:0 不好:0

现在世界各地吃的、用的、穿的都越来越“全球化”了,传统文化已经毫无选择地被边缘化了。在中国传统道德中,名节观是被冲击得最体无完肤的部分,尤其是在“史无前例”的“革文化命”的那个年代,一提儒家的名节观,人们马上联想到的就是那些恪守封建道德的“节妇”、“烈女”,就是“饿死事小、失节事大”之类的说教。似乎讲名节,除此之外再无其它内容。传统文化并非只是在儒家学说,在《庄子》、在精致的汉服里,更多的是在我们的心灵里,在我们的思想里。读庄子,并非只是为了理解庄子和春秋战国时候的思想,而是为了理解我们自己。

例如中医是一种伪科学还是一种传统文化,在中国历史发展过程中和在现代的生活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而且还将进一步发挥作用?客观上讲,中医是以生活实践为基础,不是以西方的逻辑理性为基础的科学体系,在学习推广使用上有很大不便,所以求医问药的人日益减少。

这些都说明,从理性认识上,从残酷的现实中我们得出,中国传统文化不能救中国,不能带领中国人走向新时代,但是从感性来讲,中国文化的灿烂,或其曾经的辉煌使中国人有了强烈的情感依赖,中国几千年的文化通过广泛的传播,已经融入了中国人的血液,成了许多中国人的集体无意识。到现在许多中国人对传统文化还有切割不断的感情,还在对中国文化顶礼膜拜,好象中国的传统文化就象自己的亲生母亲,不容许有丝毫的轻视。

那么,怎么看待中国的传统文化?要以现实生活为基础,以西方文化为参照,对中国的文化进行创造性的改造。创造性的改造不是直接的取精华弃糟粕。就好象中国传统是一块矿石,必须要进行再冶炼,然后才可用。不然,用铁矿石做的螺丝也是不能用于现代化的汽车上的。传统文化只能做为一种发展的资源,而不可能成为进步的利器,在信息化爆棚的今天,我们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中国传统文化,去其糟粕,取其精华!

匿名 回答采纳率:8.3% 2009-04-03 00:18 好:1 不好:0

你是这样的认为,我也是这样想的。但是我们该如何传承呢? 答案补充

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内容丰富,内涵深厚。历史上很长时期一直居于世界文化的前列,对中国和东方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为整个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现在和将来仍然必将对中国和世界的发展进程产生重大影响。在全球化日益发展的进程中,我们必须旗帜鲜明地主张文化的多样性。一个不尊重自己的历史、不能发扬光大自己文化传统的民族是没有未来的民族。大力弘扬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在当前有着特别重大的意义和紧迫性。在文化的多样性日益受到重视的今天,我们必须重新审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意义和价值,采取切实可行的对策提高中华文化的影响力,增强我们国家的文化竞争力。答案补充

中国传统文化沿袭辩证分析与直觉体悟相结合的思维方式。在中国人的思维体系中最突出的是辩证分析与直觉体悟相结合的思维方式。辩证分析,强调对事物从整体上看问题,对整体进行综合分析,即从大处着眼,从细微处入手;直觉体悟,强调人对具体事物的感受,从感受中抽象出意义,即崇尚一种观物取象、立像尽意的思维方式。它超越了语言,领悟的是语言不能表述的意义。这种思维方式是将认识主体与认识客体在主体的感悟中浑然一体,达到物我合一的境界。它超越了西方辩证逻辑思维的程序,直见心性 答案补充

中国传统文化遵循以人为本、天人合一的生存方式。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谈到自己写作的目的是:“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不仅史学家关注天人关系,实际上,中国传统社会中的士人大多都关注这一课题。三代时期,人们对天的认识局限性很大,他们往往认为人事听命于天,即天命主宰人事。在天人关系中,人处于被动地位。然而,周革殷命唤醒了人们对人本身力量的认识,在思想文化界,人们越来越认识到人的力量,人本思想也就产生了。春秋战国时期,人与天的关系越来越走向合一,即人与天是同处于自然界的,两者之间是和谐相处的,而不是处于矛盾和永恒的斗争之中,人应该遵循自然规律办事,依从于自然法则,才能成就人事。而人在争取生存空间的时候,不是被动,而是能动地作用于自然,人命不是完全服从于天命。先秦时期的道家以及儒家的代表人物荀子关于天人关系的论述都是值得借鉴的 匿名 2009-04-03 00:23 好:0 不好:0

(一)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表现在三个方面(1)中国的文字艺术、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在世界文化中占有重要的位置,独树一帜,独领风骚。(即独特性)(2)中华文化具有明显的区域特征,各地文化各有特色又互相交融。(即地域性)(3)在中华文化的百花园中,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异彩纷呈,都为中华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各民族文化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共同创造了中华文化。(即民族性)(二)(1)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是中文化的基本特征之一。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原因,除了它的独特性、地域性、民族性外,还得益于中化文化我有的包容性,即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能与其他民族文化和谐相处,能吸收其他民族文化的积极成分。这种文化的包容性,有利于各民族文化在和睦的关系中交流以,增加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对外域文化的理解。

(2)我国各族人民共同创造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中华民族的力量深深熔铸在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凝聚力当中。

第三篇:中国诗歌源远流长

中国诗歌源远流长,优秀作品极为丰富。中国古代,不合乐的称为诗,合乐的称为歌、歌词。古人所说的“诗言志,歌咏言”,就是指诗和歌的作用。今人所说的诗歌,主要是偏义指称诗而言,而所说的诗词,则是指诗和歌词。

诗歌的种类多种多样。

按内容分,有抒情诗、叙事诗、送别诗、边塞诗、山水田园诗等;按结构形式分,有格律诗、自由诗、散文诗、快板诗;按时间分有新诗和旧诗;从其它角度还可分为:哲理诗、打油诗、讽刺诗、朗诵诗等。

所谓古代诗歌,就是指与新诗相对的旧诗,即“五·四”前中国社会的诗歌,也称旧体诗。

古代诗歌除可按内容划分外,还可按句式分为:四言诗、五言诗、六言诗、七言诗、杂言诗等;按体裁分为:楚辞体、乐府体、歌行体、格律体等;按声律要求标准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

古体诗和近体诗,是唐代形成的概念。唐代以前,写诗不讲究平仄、对仗,用韵自由,句式句数不拘,每句则有四言、五言、六言、七言、杂言诸体(后世使用古体诗、七言者较多),唐人因而将这类诗歌称为古体诗,又称古诗、古风。与古体诗相对的近体诗又称今体诗,是唐代形成的一种格律体诗,分为绝句和律诗两类,其字数、句数、平仄、用韵等都有严格规定。例如,起源于南北朝、成熟于唐初的律诗,每首四联八句,每句字数必须相同,可四韵或五韵,中 间两联必须对仗,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如果在律诗定格基础上加以铺排延续到十句以上,则称排律,除首末两联外,上下句都需对仗,也有隔句相对的,称为“扇对”。再如,绝句仅为四句两联,又称绝诗、截句、断句,平仄、押韵、对偶都有一定要求。

以格律严整计,格律诗中除律诗、绝句外,尚包括词和曲,但近体诗只称律诗绝句而不含词曲,故严格地说,广义的格律诗不能全等于近体诗。

与广义相对的格律体裁相对的诗歌体裁,则有楚辞体、乐府体、歌行体等。楚辞体,是战国时期楚国屈原所创的一种诗歌形式,其特点是运用楚地方言、声韵,具有浓厚的楚地色彩。东汉刘向编辑的《楚辞》,全书十七篇,以屈原作品为主,而屈原作品又以《离骚》为代表作,后人因此又称“楚辞体”为“骚体”。

乐府体,是指汉魏到唐五代乐府机关搜集保存而传下来的可配乐的歌辞。歌行体,是乐府诗的一种变体。汉、魏以后的乐府诗,题名为“歌”、“行”的颇多,二者虽名称不同,其实并无严格区别,都是“歌曲”的意思,其音节、格律一般都比较自由,形式采用五言、七言、杂言的古体,富于变化,以后遂有“歌行”一体。到了唐代,初唐诗人写乐府诗,除沿用汉魏六朝乐府旧题外,已有少数诗人另立新题,虽辞为乐府,已不限于声律,故称新乐府。此类诗歌,至李白、杜甫而大有发展。如杜甫的《悲陈陶》、《哀江头》、《兵车行》、《丽人行》等,白居易的许多作品,其形式采用乐府歌行体,大多三言、七言错杂运用。

了解了古代诗歌的分类情况,当我们面对一首具体作品时,就很容易辨识其体裁类型了。譬如,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和白居易的《花非花》(花非花,雾非雾,夜半来,天明去。来日春梦几多时,去似朝云无觅处。),有人说是律诗(见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7月版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参考书第一册第222页),但按律诗特点看,这二首诗无论如何,不能算作律诗。其实,陈诗题目已明示:这是一首歌行体诗;至于白诗,仔细分析,则应是一首三言、七言错杂运用的新乐府诗。

2.诗歌的分类

根据不同的标准,对诗歌可以作出不同的分类。

按国别可分为本国诗歌和外国诗歌。在中国古代,称不合乐的诗,合乐的为歌,现代统称为诗歌。中国诗歌按创作的时代和诗歌所反映的时代内容,可分为现代诗歌和古代诗歌(古典诗歌)。1919年,“五四”新文学运动开始并发展起来的新诗以及反映现代生活和思想感情的某些旧体诗,是现代诗歌;1919年“五四”运动以前写作的如诗经、楚辞、唐诗、宋词、元曲等等旧体诗,是古代诗歌。旧体诗中,除词和曲之外的诗歌,还可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与绝句、律诗等格律诗相对而言,除绝句、律诗以外的旧体诗称为古体诗;从南朝开始到唐代形成的绝句、律诗、排律等与古体诗相对而言的旧体诗称为近体诗。

按内容,诗歌可分为抒情诗和叙事诗。抒情诗主要是通过直接抒发作者内心的感受来反映社会生活,根据作者对客观事物的态度和诗歌内容,抒情诗又可分为颂歌、哀歌、恋歌、田园诗、山水诗、讽刺诗、史诗等等。叙事诗主要是通过对事件的描述和人物形象的塑造来反映现实生活,它以叙事为主,且以抒情的方式叙事,一般有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人物形象。

按形式,诗歌可分为格律诗、自由诗、散文诗、民歌等,它们都具体体现各自不同的形式特点。3.诗歌鉴赏的方法

首先,要了解诗歌产生的背景。可以说,每一首诗的产生都是有背景的,如《大堰河,我的保姆》,是艾青1933年在狱中写成的,艾青因参加革命而被捕,在铁窗内,他看到窗外雪花纷飞,想起了自己的保姆,一口气写下了这首诗。了解这一背景对理解整个诗的内容是大有帮助的。

第二,要把握诗歌的形象。现代诗歌总会在诗中塑造艺术形象,阅读、鉴赏诗歌就要通过认真分析、品味,理解和把握这种形象,从而去感受诗人的情感和诗中的意境。如2000年试题诗歌鉴赏题,阅读郑敏的诗《金黄的稻束》。这首诗用象征的手法塑造了“金黄的稻束”这一艺术形象。“金黄”指稻束的成熟,那么,“金黄的稻束”就是指劳动的成果和结晶了。全诗由“金黄的稻束”这一中心形象引发的联想,由点及面、由空间而时间地形成了探寻劳动的意义,表现了对人类劳动中生命力消逝的沉思。理解了这一点,也就从整体上把握了诗歌的主旨。

第三,要理解诗歌的情感。感情是诗歌的生命和灵魂,诗人的思想感情,或喜悦,或忧伤,或愤怒,或悲哀……无一不浸透在诗行间。所以必须很好地体会诗人在诗中的感情和基调,才能准确理解诗歌的主旨。

第四,要品味诗歌的语言。诗歌的语言要求凝练而概括,用最恰当的字句充分而圆满地表达所要表现的思想感情。如台湾诗人余光中的诗《乡愁》共有四个小节,每节开头用“小时候”“长大后”“后来”“现在”概括了诗人生活道路的四个阶段:少年、青年、中年、老年。所选择的四个形象“邮票”、“船票”、“坟墓”和“海峡”,都是乡愁的载体,各有特色,又具有丰富的内涵。其前面冠以“小小的一枚”“窄窄的一张”“短短的一方”“浅浅的一湾”等词语,回环往复,委婉和谐,如泣如诉,充分表露了作者思念祖**亲的情感,也给人以韵律美的感受。

4.朦胧诗的概念

“朦胧诗”这个名称在中国诗坛上真正见诸文字的是1980年8月号《诗刊》上的一篇文章。它是对一些青年诗人所写的一类含义特别深邃、朦胧的新诗的概括。它的主要特征是:含义深曲,感情潜在,结构跳跃,手法新异,但有的流于晦涩难懂。朦胧诗的出现,主要是当时一些青年诗人在社会主义现代化浪潮的推动下,在西方现代派文艺思潮的影响下,出于对中国文艺现代化的美学追求,而尝试着这种新体诗的创作。它在一定意义上起着一种文艺创新的先锋作用,但距离我国诗歌的民族传统和人们的欣赏习惯较远,在文艺界曾引起一场热烈的讨论。

肖 岩

近几年来,特别是一九八五年高考试卷中出现了关于对诗歌进行科学分类的题目之后,全国各地对诗歌的分类问题普遍重视起来。然而,由于人们对诗歌的有关概念存在着一些糊涂认识,在划分标准上不够统一,致使在诗歌的分类上出现了混乱现象,众说纷纭,各持己见,让广大师生无所适从。因此,本文想就这一问题谈一谈自己的看法,与老前辈及同行们商榷。

要想准确地给诗歌分类,首先应该搞清楚有关诗歌的几个概念。最近,笔者反复查阅了有关资料,对“古诗”“古体诗”“近体诗”“新体诗”和“新诗”等概念有子更明确的认识。

所谓“古诗”、“古体诗”,是诗体的名称,不是对古典诗歌的泛称。“古诗”是“古体诗”的简称;“古体诗”亦称“古诗”、“古风”,有四言、五言、六言、七言等多种形式,句数没有限制,每句字数也可以不齐,平仄和用韵都比较自由。所谓“近体诗”,亦称“今体诗”,是唐代形成的律诗和绝句的通称,是与“古体诗”相对的一种诗体。实际上,“近体诗”和“古体诗”这两个概念是同一时期诞生的。唐代时.我国诗坛上出现了一种句数、字数和平仄、用韵都有比较严格规定的格律诗,为了与过去的那种在句数、字数和平仄、用韵上没有严格要求的诗相区别,当时的人们就把这种格律诗称为“近体诗”或“今体诗”,而把以前的那种诗称为“古体诗”,或曰“古诗”、“古风”等。当然,即使在格律诗出现之后,“古诗”也并未绝迹,当时的许多诗人仍然沿用这种形式,写了不少“古诗”。长期以来,这两种诗体是并存的。可见,“古体诗”与“古诗”、“古风”指的是同一事物,它与所谓的“古典诗歌”并不是相对等的两个概念。“古典诗歌”与“古体诗”之间是属种关系,而“近体诗”与“格律诗”则指的是同一事物。

再者,“新诗”和“新体诗”也并不是同一概念。所谓“新诗”,指的是出现在我国“五四”时期的一种新体诗歌。“新诗”在形式上采用与口语相近的白话,它冲破了旧体诗词格律的束缚,被人们称之为“自由诗”。这种诗体的出现主要是受十九世纪美国杰出的民主主义诗人惠特曼的影响。而“新体诗”是形成于南朝齐永明年间的一种诗体,因而又叫“永明体”,它在我国诗坛上起了使诗从“古体诗”向“近体诗”过渡的作用。可见,“新诗”与“新体诗”也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绝不能相提并论。

另外,“诗”和“诗歌”也不是两个相对等的概念。“诗歌”是一个总体概念,它是对诗、词,曲等的总称;而“诗”则仅仅是“诗歌”中的一个种概念。“诗歌”与“诗”之间是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

在明确了有关“诗歌”的几个概念的含义之后,对于诗歌的分类就容易多了。诗歌的分类标准是多种多样的,既可以按时代分,也可以按体裁分;既可以按内容分,也可以按表达手法分,等等不一。但无论按照哪种标准进行分类,都必须始终保持统一。

近年来,由于对诗歌的有关概念认识不清楚,划分标准不统一,在诗歌的分类问题上出现的混乱,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将“诗”和“诗歌”相提并论;二是把“古诗”和“古典诗歌”相混淆。针对这种混乱的情况,这里试将诗歌按时代和体裁(以时代为经,以体裁为纬)进行分类作以分类,仅供参考(见表)。

时代 体 裁 范 例

诗 歌

古体诗

(旧体诗)四言 《诗经•关雎》 五言 《诗经•木瓜》 六言 屈 原《离骚》 七言 白居易《琵琶行》 杂言 李 白《蜀道难》

近体诗(格律诗)

律诗 五律 杜 甫《春夜喜雨》 七律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排律 张 巡《守睢阳诗》 绝句 五绝 王之涣《登鹳雀楼》 七绝 李 白《早发白帝城》

词 小令(58字以内)秦 观《鹊桥仙•纤云弄巧》 中调(59-90字)李清照《蝶恋花•泪湿罗衣脂粉满》 长调(91字或以上)苏 辙《水调歌头•离别一何久》 曲 小令(由一支曲子组成)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套曲(由多支曲子组成)睢景臣《般涉调•哨遍•高祖还乡》

古风 四言 董必武《书赠小学生》 五言 陈 毅《湖海诗社开征引》 七言 陈 毅《示儿女》 杂言 李大钊《悲犬》

格律诗

律诗 五律 李大钊《晚岁寄友》 七律 毛泽东《长征》 排律 陈 毅《水晶坡又阻雪》 绝句 五绝 董必武《游西樵后寄玉阶》 七绝 毛泽东《为女民兵题照》 自由诗 徐志摩《再别康桥》

散文诗 鲁 迅《野草•这样的战士》

词 小令 毛泽东《浣溪沙•和柳亚子先生》 中调 毛泽东《蝶恋花•答李淑一》 长调 毛泽东《沁园春•长沙》

歌 田 汉《义勇军进行曲》;欧仁鲍狄埃《国际歌》

第四篇:世博会历史源远流长

世博会历史源远流长,它是一个富有特色的讲坛,它鼓励人类发挥创造性和主动参与性,它更鼓励人类把科学性和情感结合起来,将种种有助于人类发展的新概念、新观点、新技术奉献在世人面前。第一届真正意义上的世博会是1851年在英国伦敦举办的。世博会是综合反映当代世界各国政治、经济、文化和科技发展水平及成就的大型展示活动,被称为经济、科技、文化界的奥林匹克盛会。中国至今已参加了12次世博会。

2010年中国上海世博会以“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为主题。它所包含的五个分主题:城市与经济发展关系、城市与可持续发展关系、城乡互动关系、城市与高科技发展关系、城市与多元文化发展关系。要求更适宜居住的环境,更高质量的生活,这是人类新世纪的梦想。她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理念,真实的反映了人类对城市发展前景的希望和渴求。在走向新世纪的行列里,中国正以她前所未有的发展速度和在世界政治经济国际事务中的影响和作用,令世人所瞩目。和平与发展、互促与共进,不仅是13亿中国人民的理想和信念,也是全世界的永恒主题。

中国申办2010年世博会获得成功,上海将获得可观的经济效益。首先,上海可以加快很多进程,加快市政建设;其二,上海会吸引很多的旅游者;第三,很多在上海的企业也会加入申办工作的运作之中,创造更多的公众利益。

世博会还能使上海的知名度提升,并且通过同世界的更多接触,能使上海人民的精神面貌、素质得到提高。

上海正在进行世博会场址规划的深化和调整,世博园区面积从原来的240公顷增加到310公顷,加上60公顷的停车场和30公顷的世博村,总面积达400公顷。原计划中的椭圆形运河及植物走廊得到保留,河岸以东新增一主要入口。将鼓励并帮助参展者建造永久性展馆,在世博会结束后作为各国历史文化和经济科技的展示馆。中国馆将被改建成世博会博物馆。这里将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国际交流中心,成为永不落幕的世博会。

第五篇:中华经典文学源远流长

中华经典文学源远流长,她内容广泛,语言精辟,思想深邃。一部部作品,就像一面面镜子,映照人们的心灵,启迪人们的心智,反映着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扎实有效地开展中华经典文学诵读活动,使学生阅读经典,亲近书籍,享受阅读的乐趣,对于帮助学生打好语言文字功底,增强文化底蕴,陶冶高尚的情操,获得智慧的启迪,提升人文素养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通过经典阅读,推动书香班级建设,形成书香校园。

通过组织学生诵读中华经典,弘扬祖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让他们在诵读过程中获得古诗文经典的基本熏陶和修养,促进学生积淀文化底蕴,接受中国传统美德潜移默化的影响和教育,提高广大学生文化和道德素质,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同时,以中华经典诵读活动为载体,提升教师设计活动能力,深化学校读书文化的教育。通过经典诵读活动的开展,努力塑造学校文化氛围营造书香校园。

学校设置了专门的图书借阅室,师生可以每周去借阅一次。同时为了方便老师和同时能随时随地读书、看书,在办公室和教室成立了“小小书屋”,给老师和学生创设更多的接触经典的机会。另外,大课间有诗书交流兴趣广角,由专门负责老师和热爱诵读活动、表现突出的学生一起开展,任何学生都可以旁听,发言,参与。每月班级内部开展一次读书总结班会,交流心得与收获。

内容包括《唐诗三百首》、《三字经》、《弟子规》、《论语》、经典儿歌、故事等。

1、五、六年级诗文专题诵读竞赛。

2、三、四年级古诗、美文朗诵竞赛。

3、一二年级古诗、儿歌诵读、讲故事擂台赛。

4、书签制作比赛。

5、我给学生讲诗文专题活动。

6、师生经典诗文书写大赛。

下载中华文明源远流长2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中华文明源远流长2.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蕴涵着非常丰富的哲学思想。“和谐”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内核和精髓,从哲学角度看,它揭示了社会事物 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内核和精髓,从哲学角度看,是多......

    中华文明赞

    中华文明赞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中华文明赞》。 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五千年明,书写着永不停息、对美好幸福的追求,展示着永不磨灭、对......

    中华文明演讲稿[精选合集]

    中华文明演讲稿1大家好!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吉林文庙》。吉林文庙是清王朝入主中原后的战略要地,雍正二年,办理船厂事务的朝廷官员上奏皇帝,请求在吉林兴建文庙,却遭到了皇帝的......

    中华文明赞

    中华文明赞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中华文明赞》。 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五千年明,书写着永不停息、对美好幸福的追求,展示着永不磨灭、对......

    中华文明演讲稿

    中华文明演讲稿 中华文明演讲稿(一) 各位尊敬的老师同学们大家好:本次我演讲的题目是《长城赞》。长城是中国历史文化的一个载体,它涵盖的面非常广,把整个文化载体当中丰富的内涵......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教案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的教学设计 政治组马艳霞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了解中华文化独具特色的发展历程;理解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基本特征;知道文字和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源远......

    源远流长的古文明5篇

    校 史 概 述 湖南省安乡第一中学创建于1942年秋。六十年以来,经历了两种社会制度,五个历史时期,共办初高中482个班,培育出近三万名各级各类人才,遍布海内外。 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社......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教案设计

    第三届全国“教学中的互联网搜索”优秀教案评选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教案设计 一、课题: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 二、课时:1 三、教材分析 【知识主线】:本课时学习的主要内容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