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论新闻工作者新闻自由
论新闻工作者新闻自由与媒体责任 论新闻工作者新闻自由与媒体责任
一、新闻自由与媒体责任含义
1、新闻自由的概念
2、媒体责任的由来
3、新闻自由和媒体责任两者之间的关系
二、我国新闻工作者面临困境和存在问题
1、我国新闻工作者当前面临的困境
(1)相关法律不健全导致法与理的矛盾冲突
(2)受众评判标准导致情与理的矛盾冲突
2、我国新闻工作者当前存在的问题
(1)话语权缺失,公众渐成“沉默的大多数”
(2)片面追逐经济利益,新闻工作者渐失社会“公信力”
(3)新闻业自由竞争导致新闻娱乐化甚至低俗化倾向
三、我国媒体社会责任缺失的原因分析
1、媒体市场化改革和传统管理体制冲突
2、舆论引导与经济利益冲突
3、个别媒体从业人员自身素质低下、法制体系缺陷
四、我国媒体社会责任缺失的危害
1、公信力危机
2、社会公平缺失
3、危机新闻媒体生存
五、实现新闻工作者新闻自由与社会责任协调统一的对策
1、增强新闻媒体责任的意识
2、提高新闻工作者道德水平和从业素质
3、建立健全新闻工作的监督管理机制
4、完善新闻法治结论
第二篇:论新闻工作者的职业道德
论新闻工作者的职业道德
2007年7月8日,北京电视台生活频道《透明度》栏目播出了《纸做的包子》报道后,引起社会广泛关注。后经北京市公安部门调查,发现该新闻系北京电视台生活频道《透明度》栏目组临时人员訾某自带肉馅、面粉和纸箱,授意外地来京人员卫某等人将纸箱经水浸泡后掺入肉馅,制成包子,訾某用其自带的家用DV机拍摄了制作过程,随后将其编辑,用欺诈手段获得播出。消息播出后,经多家媒体转载转播,引起国内外舆论的广泛关注,不但严重败坏了我们国家的声誉、干扰了社会的正常生产和生活秩序、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和恶劣的社会影响,而且严重伤害了新闻媒体的形象和公信力、违背了新闻记者的职业精神和职业道德。这一事件所凸现的我国新闻从业者职业道德意识缺乏、对职业规范的亵渎,值得我们思考。
职业道德越来越重要的今天,记者由于内部和外部原因却不能保持新闻的真实性,造成了媒体社会公信力的下降、并对国家和人民带了了严重的危害。加强记者的职业道德成为刻不容缓的大事。
新闻工作者的职业道德是一种责任。新闻传播业应该不为任何权力左右,新闻工作者必须站在客观、公正、平衡的立场上报道事实,尽可能把个人感情因素降到最低程度,把对新闻事件评价的权利交给受众。新闻工作者有其特殊的使
命,他们应该有自己的职业规范、职业道德和职业良知,所谓真实、客观、公正等正是这种规范、道德和良知的体现。
美国《世界报》创始人普利策说过:“记者是国家航船上的了望哨。他要站在一望无际的海面上,观察一切,审视海上的不测风云和浅滩暗礁,及时发出警告。不计较自身的成败、荣辱和老板的喜怒盈亏,而是为了信任他的人民服务”。
正因如此,记者要“审视海上的不测风云和浅滩暗礁,及时发出警告”。
新闻传播的核心是从业人员对其自身的控制,职业道德不具有法律的强制性,作为一种自我约束的内在力量,只有新闻工作者真心诚意地接受,并转化为个人意志,才能在日常工作中发挥作用。“道德的基础是人类的自律”进行新闻专业主义教育,使记者内化自己繁荣职业角色,才是长远之计。
新闻道德社会作用在于:它对社会道德有重大的影响作用;在新闻传播活动中起调节作用;对新闻工作者的新闻工作行为起指向作用;对新闻工作者具有自我调节作用。
中国新闻传播的核心价值非常简单而纯粹,就是追求新闻的真实性,媒体在新闻报道中要客观、准确、全面的记录事件。如果隐瞒信息或信息不实或用虚假信息愚弄受众,或超越职业道德所允许的范围,利用自身权利和影响,以不正当手段去达到某种目的或获取某种利益的行为,不仅会导致更多毫无意义、毫无权威的信息源,更重要的是媒体会彻底失去公信力,加大老百姓的心理恐慌程度,不利于社会的长治久安,还会影响新闻事业的整体形象,甚至影响到良好的舆论环境。
(三)职业道德缺失的原因
对于种种有违新闻职业道德的现象,业内人士或专家在分析其内在原因时给出了不同看法。有的学者认为这是忽视新闻职业道德教育所造成的,有的则认为缺少监督机构。但无论如何分析这一原因,其实它们都与新闻道德有关。
1.新闻从业人员职业意识淡薄、职业道德匮乏的外部原因总结如下:
(1)传媒的职业权利与党政权力的混同。我国传媒长期作为党政机关的一部分运转,在市场经济新形式下,传媒有了自身的利益,记者的采访“权利”有了一定的“权力”,就有可能成为行贿的对象。
(2)编辑部与经营部混岗现象严重。从中央到地方,都存在要求记者拉广告,分摊征订任务的问题。于是,记者的正面采访就可能变成一种发稿权与广告的交换。所谓“有偿新闻”,便是在这种机制下产生的。
(3)媒体竞争激烈,职业精神成为追逐短期利益的牺牲品。我国传媒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尚不成熟,不少传媒间和传媒内部的竞争处于低水平的无序状态。传媒作为具有自身利益的利益单位,有着维护和扩张自身利益的驱动力。在生存焦虑的驱动下,传媒从业人员有可能淡化职业责任感。
(4)缺乏具体的、可操作的自律规范和有效的规范执行机制。尽管从1991年起,全国记协就通过了《中国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准则》,此后又经过两次修订,但该准则内容不够具体,缺乏可操作性,更缺乏执行和监督机制,实际效果并不明显。我国新闻业行业协会的影响力有限,难以发挥切实的指导、约束和惩戒作用。
2.但是不能忽略内部原因是工作人员自身素质问题。新闻工作人员违背职业道德的最
大诱因:经济利益,还有部分新闻工作者自身素质不高,业务水平不强,缺乏应有的新闻职业道德,同时在现代新闻从业人员中新闻职业道德的原则和规范教育不够,一些记者没有充分认识到自己身上所担负的社会责任和义务。新闻职业道德的原则和规定没有真正被新闻从业者内化。在各种利益的诱惑下,职业道德的约束往往显得乏力,这是虚假新闻蔓延的一个重要原因。
3.有些新闻工作者缺乏对自己工作内容的认识,他们没有意识到报道行为是一种具有广泛社会性的活动,它决定了新闻报道者是为社会其他一部分人,或是整个社会在报道。而不是单纯的为自己或是某个人报告消息。从这个意义出发,新闻工作者应该认识到整体利益、广大劳动人民的利益应该而且必须高于个人或所属小集团的利益。
(四)职业道德对于社会和个人的影响
“蝴蝶轻轻地舞动一下翅膀,可能导致系统最终发生极大的变化”,用“蝴蝶效应”来比喻假新闻的危害一点也不为过。媒介是社会公器和社会守望者,它的虚假对社会生产和生活系统以及记者自身会产生极其巨大的影响。
举例说明:
1.广州某报的一则道听途说的报道,让全国的瓜农遭遇了一场“台风”,损失惨重,仅海南一省就损失三千万。
2.7月19日广州某报新闻称:广州市民向有关部门投诉,怀疑西瓜被注入了红药水。一时间,广州市面上的西瓜无人问津。紧接着,香港几家媒体转载了这则报道,引起香港食品环境卫生署和香港消委会的重视,专门提醒香港市民提高警惕,谨防“食瓜中毒”。“西瓜注了红药水”的新闻很快传播,在全国许多地方的消费者中引起买瓜恐慌,人们望西瓜兴叹,各地西瓜价格暴跌。海南夏季西瓜主要销往广东和香港等地,谣言给海南西瓜以重创,由于无人收购,大片大片的西瓜烂在地里。河南、湖北、山东、宁夏等地瓜农遭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失。
3.一名在新西兰本地工作的记者在看到几则关于中国黑心产品的相关新闻后,提出要在新西兰抵制中国进口产品。根据报道,这名记者看到了关于北京黑心“纸箱馅包子”和上海大白兔奶糖含甲醛的新闻后,在当地媒体上表示,新西兰应该对中国进口的产品实行更严厉的进口检测这样才能保证新西兰人的生活。而炮制“纸箱馅包子”的记者最终获刑监禁1年。
这样的假新闻不仅对人民生活造成恐慌,而且在国际上严重影响了中国的大国形象,使外国记者在我国发生突发事件的时候添油加醋。恰如刚刚经历的3.14西藏砸抢烧事件。
4.《纽约时报》的一个例子:2005年,《纽约时报》记者布莱尔炮制了多篇使用匿名信源的假新闻。而在这一年,美国国内新闻界先后爆发了“古兰经**”、“深喉事件”“特工门事件”等。结果由于布莱尔多次杜撰假新闻,受到终身执业禁止的处分。
社会主义新闻职业道德是马克思主义的道德科学的一部分,也是当下构建和谐社会所亟待继承与宣扬的标尺。作为党和国家媒体的新闻工作者,要严格遵守、坚决捍卫社会主义新闻职业道德,同一切违反和丧失社会主义新闻职业道德的现象作坚决的斗争。
假新闻首先是对学科的颠覆;其次是对客观事实的践踏;第三是对新闻伦理的背叛;第四是对公众信念的嘲弄。
5.但是并不是所有的记者都失去了职业道德:四川汶川大地震,让我们再次领教了大自然的无比威力,同时也让我们见证了中华民族英勇顽强、在灾难面前众志成城的民族性格,更让我们感受了新闻工作者不畏艰险、忘我工作的敬业与拼搏。在抗震救灾报道中,记者的职业精神和职业道德之旗再一次高扬。
我们欣喜地看到,为了肩负的神圣使命,许多媒体的记者忘记性别差异,克服难以想象的困难,在第一时间里奔赴灾区现场。他们顶着余震不断的危险,他们在黑夜中冒雨前行,他们身背器材徒步开进,他们连续奋战夜以继日。正是他们用自己辛苦的劳动,让亿万受众及时了解震区受灾情况,全面掌握党和政府的救援进展,生动再现解放军武警官兵、医护工作者拯救生命的感人事迹,跟踪报道社会各界对灾区的支持与援助。
四新闻职业道德的建设
1.加强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 对新闻工作者来说,只有具备叫高的政治觉悟、饱满的政治热情、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才能更好的学习和掌握新闻业务,更好的为社会和人民服务
2.规范和细化监管体制
一般来说,对于传媒职业道德和工作规范的控制有三种模式:受众模式、第三方控制、同行控制。
受众控制。从我国目前的情况来看,受众对媒体和媒体从业人员的职业活动的余数力是相当有限的。这一方面与国民的媒介素质不高有关,另一方面也和媒介体制有关。媒体的工作服务于公民言论出版的权利,媒体的权利归根到底是公众赋予的。因此,树立受众中心的观念,自觉把自己置于受众的监督之下,是新闻工作者树立职业意识的重要方面。
第三方控制.我国实行的关于新闻职业道德的法律.法规.行政规章制度已经较为全面,问题在于如何把这些制度性的东西细化和可操作化,而不是仅仅停留在字面上,流于形式.可参照国际上有关规定和相关条例更加细致以可增强可行性。
同行控制。不妨效仿外国的先进经验,成立一个由学界、政界和业界知名人士组成的独立的、权威的媒介批评和处理受众投诉委员会,负责监督媒介及其从业人员的职业活动,并使其裁决在国内各媒体具有强大的舆论监督压力。另外,该组织应设立一个媒介信用等级评价体系,在这种机制的制约下,假新闻多,信用度低的媒体其等级就会相应降低,同时权威性强、坚持新闻真实性的媒体就会脱颖而出,受到受众的信任和支持。
3.建立健全传媒自律机制
一个健全而有效的自律机制,不能仅仅停留在字面上,需要传媒自身配置一套实施细责和监督机制.西方一些媒体会定期的发给记者一份新闻道德准则和一份调查问卷,每位记者都必须认真阅读,填写然后签名为证。在经常强调下,使每个记者都深深自省自己的职业活动是否违反了行业道德和行业规范.我国媒体可以借鉴这种做法,各媒体行业自律的检查工作日常化,达到警钟常鸣,防微杜渐。此外,媒体还可以设立专职的受众意见调查员,专门负责将受众的意见分析汇总并反馈给媒体决策者。
只有建设新时期的新闻职业道德,加强新闻自律,从源头上制止虚假新闻的产生。同时要加强新闻工作者的职业精神和职业道德教育,提高从业人员的自身修养,养成良好的新闻职业素质和新闻职业道德素质,严格遵守从业范围,是根除虚假新闻的最根本途径。
参考书目
[1] 简光洲[J].《新闻记者》.上海市新闻学会 文汇新民联合报业集团 联合出版.2008.10 [2]黄瑚[M].《新闻伦理学》.新华出版社.2001.12 [3]陈绚[M].《新闻道德与法规教程》.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5.3 [4]凌非[M].《中国媒体调查》光明日报出版社.2004.1 5
第三篇:论新闻工作者的职业道德
谈新闻工作者的职业道德
摘要:职业道德越来越重要的今天,新闻工作者由于内部和外部原因却不能保持新闻的真实性,造成了媒体社会公信力的下降、并对国家和人民带了了严重的危害。加强记者的职业道德成为刻不容缓的大事。本文将从新闻工作者的职业道德缺失的内、外部原因和新闻职业道德的建设来谈谈新闻工作者的职业道德。
关键词: 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缺失原因建设
一、职业道德缺失的原因
1.新闻从业人员职业意识淡薄、职业道德匮乏的外部原因总结如下:
(1)传媒的职业权利与党政权力的混同。我国传媒长期作为党政机关的一部分运转,在市场经济新形式下,传媒有了自身的利益,记者的采访“权利”有了一定的“权力”,就有可能成为行贿的对象。
(2)编辑部与经营部混岗现象严重。从中央到地方,都存在要求记者拉广告,分摊征订任务的问题。于是,记者的正面采访就可能变成一种发稿权与广告的交换。所谓“有偿新闻”,便是在这种机制下产生的。
(3)媒体竞争激烈,职业精神成为追逐短期利益的牺牲品。我国传媒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尚不成熟,不少传媒间和传媒内部的竞争处于低水平的无序状态。传媒作为具有自身利益的利益单位,有着维护和扩张自身利益的驱动力。在生存焦虑的驱动下,传媒从业人员有可能淡化职业责任感。
(4)缺乏具体的、可操作的自律规范和有效的规范执行机制。尽管从1991年起,全国记协就通过了《中国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准则》,此后又经过两次修订,但该准则内容不够具体,缺乏可操作性,更缺乏执行和监督机制,实际效果并不明显。我国新闻业行业协会的影响力有限,难以发挥切实的指导、约束和惩戒作用。
2.但是不能忽略内部原因是工作人员自身素质问题。新闻工作人员违背职业道德的最大诱因:经济利益,还有部分新闻工作者自身素质不高,业务水平不强,缺乏应有的新闻职业道德,同时在现代新闻从业人员中新闻职业道德的原则和规范教育不够,一些记者没有充分认识到自己身上所担负的社会责任和义务。新闻职业道德的原则和规定没有真正被新闻从业者内化。在各种利益的诱惑下,职业道德的约束往往显得乏力,这是虚假新闻蔓延的一个重要原因。
3.有些新闻工作者缺乏对自己工作内容的认识,他们没有意识到报道行为是一种具有广泛社会性的活动,它决定了新闻报道者是为社会其他一部分人,或是整个社会在报道。而不是单纯的为自己或是某个人报告消息。从这个意义出发,新闻工作者应该认识到整体利益、广大劳动人民的利益应该而且必须高于个人或所属小集团的利益。
二、新闻职业道德的建设
1.加强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
对新闻工作者来说,只有具备叫高的政治觉悟、饱满的政治热情、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才能更好的学习和掌握新闻业务,更好的为社会和人民服务
2.规范和细化监管体制
一般来说,对于传媒职业道德和工作规范的控制有三种模式:受众模式、第三方控制、同行控制。
受众控制。从我国目前的情况来看,受众对媒体和媒体从业人员的职业活动的余数力是相当有限的。这一方面与国民的媒介素质不高有关,另一方面也和媒介体制有关。媒体的工作服务于公民言论出版的权利,媒体的权利归根到底是公众赋予的。因此,树立受众中心的观念,自觉把自己置于受众的监督之下,是新闻工作者树立职业意识的重要方面。
第三方控制.我国实行的关于新闻职业道德的法律.法规.行政规章制度已经较为全面,问题在于如何把这些制度性的东西细化和可操作化,而不是仅仅停留在字面上,流于形式.可参照国际上有关规定和相关条例更加细致以可增强可行性。
同行控制。不妨效仿外国的先进经验,成立一个由学界、政界和业界知名人士组成的独立的、权威的媒介批评和处理受众投诉委员会,负责监督媒介及其从业人员的职业活动,并使其裁决在国内各媒体具有强大的舆论监督压力。另外,该组织应设立一个媒介信用等级评价体系,在这种机制的制约下,假新闻多,信用度低的媒体其等级就会相应降低,同时权威性强、坚持新闻真实性的媒体就会脱颖而出,受到受众的信任和支持。
3.建立健全传媒自律机制
一个健全而有效的自律机制,不能仅仅停留在字面上,需要传媒自身配置一套实施细责和监督机制.西方一些媒体会定期的发给记者一份新闻道德准则和一份调查问卷,每位记者都必须认真阅读,填写然后签名为证。在经常强调下,使每个记者都深深自省自己的职业活动是否违反了行业道德和行业规范.我国媒体可以借鉴这种做法,各媒体行业自律的检查工作日常化,达到警钟常鸣,防微杜渐。此外,媒体还可以设立专职的受众意见调查员,专门负责将受众的意见分析汇总并反馈给媒体决策者。
只有建设新时期的新闻职业道德,加强新闻自律,从源头上制止虚假新闻的产生。同时要加强新闻工作者的职业精神和职业道德教育,提高从业人员的自身修养,养成良好的新闻职业素质和新闻职业道德素质,严格遵守从业范围,是根除虚假新闻的最根本途径。
新闻工作者的职业道德是一种责任。新闻传播业应该不为任何权力左右,新闻工作者必须站在客观、公正、平衡的立场上报道事实,尽可能把个人感情因素降到最低程度,把对新闻事件评价的权利交给受众。新闻工作者有其特殊的使命,他们应该有自己的职业规范、职业道德和职业良知,所谓真实、客观、公正等正是这种规范、道德和良知的体现。
学院:外国语与传播学院
班级:编导082班
姓名:曹文磊
学号:200811030229
第四篇:论新闻工作者的职业道德
论新闻工作者的职业道德
摘要:职业道德越来越重要的今天,记者由于内部和外部原因却不能保持新闻的真实性,造成了媒体社会公信力的下降、并对国家和人民带了了严重的危害。加强记者的职业道德成为刻不容缓的大事。
关键词:新闻职业道德新闻真实性新闻失真记者采访暴力社会公信力
一.新闻职业道德的含义
所谓新闻职业道德,就是从事新闻职业的人们在其特定的工作中形成的有关新闻工作的社会责任与义务的道德观念,行为规范和道德品质的总和,是一定的社会或阶段对新闻工作的基本要求。它概括起来是社会职业道德体系中适用于新闻职业活动的一种表现形式。新闻工作是新闻职业道德赖以生存的客观物质基础。新闻职业道德有很强的政治性和阶级性,它决定了新闻职业道德的基本观念,要求与规范;还决定了新闻职业道德较之其他职业道德具有更为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但是当前新闻工作者中,部分记者在职业理念、职业态度、职业纪律和社会责任等方面出现了一些偏差和缺失,以致败坏了记者的公众形象,引发了社会公众对记者队伍的“信任危机。
新闻工作者的职业道德是一种责任。新闻传播业应该不为任何权力左右,新闻工作者必须站在客观、公正、平衡的立场上报道事实,尽可能把个人感情因素降到最低程度,把对新闻事件评价的权利交给受众。新闻工作者有其特殊的使命,他们应该有自己的职业规范、职业道德和职业良知,所谓真实、客观、公正等正是这种规范、道德和良知的体现。
二.新闻职业道德的作用
新闻职业道德具有很强的发挥调节和规范作用。
1.美国《世界报》创始人普利策说过:“记者是国家航船上的了望哨。他要站在一望无际的海面上,观察一切,审视海上的不测风云和浅滩暗礁,及时发出警告。不计较自身的成败、荣辱和老板的喜怒盈亏,而是为了信任他的人民服务”。
正因如此,记者要“审视海上的不测风云和浅滩暗礁,及时发出警告”。
新闻传播的核心是从业人员对其自身的控制,职业道德不具有法律的强制性,作为一种自我约束的内在力量,只有新闻工作者真心诚意地接受,并转化为个人意志,才能在日常工作中发挥作用。“道德的基础是人类的自律”进行新闻专业主义教育,使记者内化自己繁荣职业角色,才是长远之计。
2.新闻道德社会作用在于:它对社会道德有重大的影响作用;在新闻传播活动中起调节作用;对新闻工作者的新闻工作行为起指向作用;对新闻工作者具有自我调节作用。
3.中国新闻传播的核心价值非常简单而纯粹,就是追求新闻的真实性,媒体在新闻报道中要客观、准确、全面的记录事件。如果隐瞒信息或信息不实或用虚假信息愚弄受众,或超越职业道德所允许的范围,利用自身权利和影响,以不正当手段去达到某种目的或获取某种利益的行为,不仅会导致更多毫无意义、毫无权威的信息源,更重要的是媒体会彻底失去公信力,加大老百姓的心理恐慌程度,不利于社会的长治久安,还会影响新闻事业的整体形象,甚至影响到良好的舆论环境。
三新闻职业道德的现状
(一)记者遭遇采访暴力的现状
记者的采访报道就要揭露社会的丑恶现象,揭露各种邪恶势力,但是这明显的会触动某些人及某些团体的利益。这也是为什么以揭露为主的记者群体成了当今最不受欢迎的群体。他们中的一些优秀者成了遭打击报复的对象,甚至受到生命的威胁。
1.有调查表明:媒体人的平均寿命只有40岁。媒体人的离婚率在职业派名位居第二。媒体人是遭遇人身威胁最严重的职业。他们的职业危险度居第三。调查对象中的百分之六十点三没有和所在单位签定劳动合同。
2.记者在采访时遭遇暴力的事件也是不时出现。例如:
2007年底,景剑峰赴山西调查吕梁市临县招贤镇段家塔煤矿、吕梁市离石区虎山煤老板薛卫军涉黑、打死人、盗采煤矿等问题,并在民主与法制社《要情》上刊发,公安部领导对此作出重要批示。在景剑峰进一步调查薛卫军背后保护伞问题时,临县警方突然发难,于2008年5月9日以窝藏逃犯的罪名将其刑拘,七日后逮捕,9月27日检察院诉至法院。18日中午,一伙人闯入擅写批评报道的《南方都市报》记者温冲在广东省中山市的住所,将他毒打一顿后,还砍掉了他右手的食指和中指,离开时还将被砍掉的两根手指带走。
据悉,在2004年有53名记者因为他们所从事的工作,或是因为表达他们的意见而遭到杀害。这是自1995年以来记者被杀人数最多的一年。
2007年4月,深圳两名记者再次受到死亡威胁,有人称“将以百万元价格买记者的人头;同年10月,《华商报》两名记者在西安市新城区采访时遭到围攻,其中一人被打成脑震荡。揭黑记者王克勤,曾有黑社会头目扬言五百万买他的人头,然而,更令他意想不到的是,因为一篇批评文章,竟被突然开除公职。
即使权威如新华社、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也都有过记者被打或遭遇跟踪、威胁的事件.谁能保证记者的生命安全?
(二)暴力事件导致的结果
正是因为暴力事件的频繁发生,新闻工作者觉得自身安全不能得到保障,所以许多记者选择一条风光的路,那就是写虚假新闻、有偿新闻、侵权新闻、低俗新闻、虚假广告等。这也被称为影响新闻工作的“五大公害”。这些新闻职业道德失范给新闻事业带来了严重的危害,败坏行业风,降低媒体的社会公信力,销蚀媒体的受众的满意度,影响每体社会功能的正确发挥,因此不能不引起高度的关注和忧虑。
1.在2003年4月20日的上海车展中,“红包”媒体控制车展,报纸、电视铺天盖地的新闻竟然和车商自己所做的广告相差无几,在厂商的操控下,部分新闻传媒完全丧失了客观立场。《新闻记者》杂志连续两年评出的“十大假新闻”更是从较为专业的角度向我们展示了当前职业道德失范的一个重要方面。
2.2003年9月15日,新华社发布了令人震惊的消息:11名新闻记者(其中有4名新华社记者)在采访山西繁峙矿难过程中,收受当地有关负责人及非法矿主贿送的现金和金元
宝,上演了一出“有偿不闻”的丑剧。近年来,我国新闻职业道德失范现象层出不穷,大有愈演愈烈之势。
(三)职业道德缺失的原因
对于种种有违新闻职业道德的现象,业内人士或专家在分析其内在原因时给出了不同看法。有的学者认为这是忽视新闻职业道德教育所造成的,有的则认为缺少监督机构。但无论如何分析这一原因,其实它们都与新闻道德有关。
1.新闻从业人员职业意识淡薄、职业道德匮乏的外部原因总结如下:
(1)传媒的职业权利与党政权力的混同。我国传媒长期作为党政机关的一部分运转,在市场经济新形式下,传媒有了自身的利益,记者的采访“权利”有了一定的“权力”,就有可能成为行贿的对象。
(2)编辑部与经营部混岗现象严重。从中央到地方,都存在要求记者拉广告,分摊征订任务的问题。于是,记者的正面采访就可能变成一种发稿权与广告的交换。所谓“有偿新闻”,便是在这种机制下产生的。
(3)媒体竞争激烈,职业精神成为追逐短期利益的牺牲品。我国传媒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尚不成熟,不少传媒间和传媒内部的竞争处于低水平的无序状态。传媒作为具有自身利益的利益单位,有着维护和扩张自身利益的驱动力。在生存焦虑的驱动下,传媒从业人员有可能淡化职业责任感。
(4)缺乏具体的、可操作的自律规范和有效的规范执行机制。尽管从1991年起,全国记协就通过了《中国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准则》,此后又经过两次修订,但该准则内容不够具体,缺乏可操作性,更缺乏执行和监督机制,实际效果并不明显。我国新闻业行业协会的影响力有限,难以发挥切实的指导、约束和惩戒作用。
2.但是不能忽略内部原因是工作人员自身素质问题。新闻工作人员违背职业道德的最大诱因:经济利益,还有部分新闻工作者自身素质不高,业务水平不强,缺乏应有的新闻职业道德,同时在现代新闻从业人员中新闻职业道德的原则和规范教育不够,一些记者没有充分认识到自己身上所担负的社会责任和义务。新闻职业道德的原则和规定没有真正被新闻从业者内化。在各种利益的诱惑下,职业道德的约束往往显得乏力,这是虚假新闻蔓延的一个重要原因。
3.有些新闻工作者缺乏对自己工作内容的认识,他们没有意识到报道行为是一种具有广泛社会性的活动,它决定了新闻报道者是为社会其他一部分人,或是整个社会在报道。而不是单纯的为自己或是某个人报告消息。从这个意义出发,新闻工作者应该认识到整体利益、广大劳动人民的利益应该而且必须高于个人或所属小集团的利益。
(四)职业道德对于社会和个人的影响
“蝴蝶轻轻地舞动一下翅膀,可能导致系统最终发生极大的变化”,用“蝴蝶效应”来比喻假新闻的危害一点也不为过。媒介是社会公器和社会守望者,它的虚假对社会生产和生活系统以及记者自身会产生极其巨大的影响。
举例说明:
1.广州某报的一则道听途说的报道,让全国的瓜农遭遇了一场“台风”,损失惨重,仅海南一省就损失三千万。
2.7月19日广州某报新闻称:广州市民向有关部门投诉,怀疑西瓜被注入了红药水。一时间,广州市面上的西瓜无人问津。紧接着,香港几家媒体转载了这则报道,引起香港食品环境卫生署和香港消委会的重视,专门提醒香港市民提高警惕,谨防“食瓜中毒”。“西瓜注了红药水”的新闻很快传播,在全国许多地方的消费者中引起买瓜恐慌,人们望西瓜兴叹,各地西瓜价格暴跌。海南夏季西瓜主要销往广东和香港等地,谣言给海南西瓜以重创,由于无人收购,大片大片的西瓜烂在地里。河南、湖北、山东、宁夏等地瓜农遭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失。
3.一名在新西兰本地工作的记者在看到几则关于中国黑心产品的相关新闻后,提出要在新西兰抵制中国进口产品。根据报道,这名记者看到了关于北京黑心“纸箱馅包子”和上海大白兔奶糖含甲醛的新闻后,在当地媒体上表示,新西兰应该对中国进口的产品实行更严厉的进口检测这样才能保证新西兰人的生活。而炮制“纸箱馅包子”的记者最终获刑监禁1年。
这样的假新闻不仅对人民生活造成恐慌,而且在国际上严重影响了中国的大国形象,使外国记者在我国发生突发事件的时候添油加醋。恰如刚刚经历的3.14西藏砸抢烧事件。
4.《纽约时报》的一个例子:2005年,《纽约时报》记者布莱尔炮制了多篇使用匿名信源的假新闻。而在这一年,美国国内新闻界先后爆发了“古兰经**”、“深喉事件”“特工门事件”等。结果由于布莱尔多次杜撰假新闻,受到终身执业禁止的处分。
社会主义新闻职业道德是马克思主义的道德科学的一部分,也是当下构建和谐社会所亟待继承与宣扬的标尺。作为党和国家媒体的新闻工作者,要严格遵守、坚决捍卫社会主义新闻职业道德,同一切违反和丧失社会主义新闻职业道德的现象作坚决的斗争。
假新闻首先是对学科的颠覆;其次是对客观事实的践踏;第三是对新闻伦理的背叛;第四是对公众信念的嘲弄。
5.但是并不是所有的记者都失去了职业道德:四川汶川大地震,让我们再次领教了大自然的无比威力,同时也让我们见证了中华民族英勇顽强、在灾难面前众志成城的民族性格,更让我们感受了新闻工作者不畏艰险、忘我工作的敬业与拼搏。在抗震救灾报道中,记者的职业精神和职业道德之旗再一次高扬。
我们欣喜地看到,为了肩负的神圣使命,许多媒体的记者忘记性别差异,克服难以想象的困难,在第一时间里奔赴灾区现场。他们顶着余震不断的危险,他们在黑夜中冒雨前行,他们身背器材徒步开进,他们连续奋战夜以继日。正是他们用自己辛苦的劳动,让亿万受众及时了解震区受灾情况,全面掌握党和政府的救援进展,生动再现解放军武警官兵、医护工作者拯救生命的感人事迹,跟踪报道社会各界对灾区的支持与援助。
四新闻职业道德的建设
1.加强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
对新闻工作者来说,只有具备叫高的政治觉悟、饱满的政治热情、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才能更好的学习和掌握新闻业务,更好的为社会和人民服务
2.规范和细化监管体制
一般来说,对于传媒职业道德和工作规范的控制有三种模式:受众模式、第三方控制、同行控制。
受众控制。从我国目前的情况来看,受众对媒体和媒体从业人员的职业活动的余数力是相当有限的。这一方面与国民的媒介素质不高有关,另一方面也和媒介体制有关。媒体的工作服务于公民言论出版的权利,媒体的权利归根到底是公众赋予的。因此,树立受众中心的观念,自觉把自己置于受众的监督之下,是新闻工作者树立职业意识的重要方面。
第三方控制.我国实行的关于新闻职业道德的法律.法规.行政规章制度已经较为全面,问题在于如何把这些制度性的东西细化和可操作化,而不是仅仅停留在字面上,流于形式.可参照国际上有关规定和相关条例更加细致以可增强可行性。
同行控制。不妨效仿外国的先进经验,成立一个由学界、政界和业界知名人士组成的独立的、权威的媒介批评和处理受众投诉委员会,负责监督媒介及其从业人员的职业活动,并使其裁决在国内各媒体具有强大的舆论监督压力。另外,该组织应设立一个媒介信用等级评价体系,在这种机制的制约下,假新闻多,信用度低的媒体其等级就会相应降低,同时权威性强、坚持新闻真实性的媒体就会脱颖而出,受到受众的信任和支持。
3.建立健全传媒自律机制
一个健全而有效的自律机制,不能仅仅停留在字面上,需要传媒自身配置一套实施细责和监督机制.西方一些媒体会定期的发给记者一份新闻道德准则和一份调查问卷,每位记者都必须认真阅读,填写然后签名为证。在经常强调下,使每个记者都深深自省自己的职业活动是否违反了行业道德和行业规范.我国媒体可以借鉴这种做法,各媒体行业自律的检查工作日常化,达到警钟常鸣,防微杜渐。此外,媒体还可以设立专职的受众意见调查员,专门负责将受众的意见分析汇总并反馈给媒体决策者。
只有建设新时期的新闻职业道德,加强新闻自律,从源头上制止虚假新闻的产生。同时要加强新闻工作者的职业精神和职业道德教育,提高从业人员的自身修养,养成良好的新闻职业素质和新闻职业道德素质,严格遵守从业范围,是根除虚假新闻的最根本途径。
参考书目
[1] 简光洲[J].《新闻记者》.上海市新闻学会 文汇新民联合报业集团 联合出版.2008.10
[2]黄瑚[M].《新闻伦理学》.新华出版社.2001.12
[3]陈绚[M].《新闻道德与法规教程》.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5.3
[4]凌非[M].《中国媒体调查》光明日报出版社.2004.1
第五篇:合格新闻工作者
文章:新闻工作者应更多地研究受众心理
1、简述新闻工作者的心理现象(活动)的构成?
参考答案:作为新闻工作者,应具备有人的全部的心理现象。人的心理现象(活动)的构成通常有两种表述方法:一种是分为三个部分,即:心理过程、个性心理和心理状态;另一种是分为两类,即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智力因素指认识过程中的诸因素,非智力因素包括情绪情感过程、意志过程、个性心理和心理状态。
三、论述题
★★
2、试论情绪情感对新闻工作者智力活动的重要作用。
参考答案:情绪情感,是人的心理生活的一个重要方面,它是人对客观事物的一种特殊的反映形式,即人对客观事物与人的需要之间关系的反映。情绪情感是主体认识结构中最活跃的、恒常的、必不可少的非智力因素,对新闻工作者智力的激发、选择和调节作用。
(1)情感是激发新闻工作者智力活动的催化剂。新闻一快二新的特点,要求新闻工作者具有较高的智力。然而智力因素只有经过情感的激发方可催化成最佳组合并发挥出最高的效能。徐迟同志写《哥德巴赫猜想》时,完全处于一种“抑制不住的激动”之中。他“被生活和人物强烈感染”而达到了“下笔如有神”的境界。他认为“记者不被生活所激动、激动到身不由己、欣然命笔的程度,就不是好记者”。
(2)情感在新闻工作者的智力活动中的选择功能。情感在新闻工作者智力活动中的选择功能突出地反映在记者的道德感与对新闻的价值取向上。道德感属于人类高级的社会性情感,它是和人们已有的道德观念相联系的。当客观事物符合人们的道德观念时,主体就会产生一种肯定的、愉快的情感体验。由于道德观念的殊异将会导致新闻工作者对新闻事件的不同的价值取向。记者采写什么、从哪个角度去写是受其道德感制约的。同样,编辑选编什么样的稿件,把它安置在报纸的什么位置上,同样也要受到道德感的制约。
(3)情感对新闻工作者智力活动的调节作用。情感对新闻工作者智力活动的调节作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某种稳定的、高级的社会性情感,如民族自豪感、爱国主义、国际主义情感潜移默化地影响、控制着主体的认知活动;二是当情感与认知不协调时,需要调节自己的情感使之与认知相统一。为做到前者,就要求新闻工作者不断培养自己热爱党、热爱人民、忠于党的新闻事业的思想感情。为做到后者,新闻工作者应该从以下三个方面去努力。第一,掌握好情感的度。第二,把握好情感在时空上的平衡。第三,寻找新闻工作与受众之间情感触发的敏感区,强化新闻传播的效果。
★★★
3、为什么说意志对新闻工作者的智力活动有着特殊的意义?为培养意志和毅力,你认为特别要注意哪些方面的锻炼?
参考答案:(1)意志是人的智力活动的强化剂,凭借它的威力,人们得以反作用于环境并实现对客观世界的变革。意志对新闻工作者的智力活动同样有着强化作用。
(2)对于新闻工作者来说,靠意志力去强化智力活动具有更特殊的意义。这是与新闻工作的特点分不开的。和其他职业相此,新闻工作带有更大的冒险性和竞争性。
(3)为培养坚强的毅力,新闻工作者应特别注意:①增强自控力。自我控制是心理能动性的重要表现,它包括两个内容,一是遏制不符合目标需要的心理状态及活动的抑制性机能,二是激发和保持为实现目标而进行的探索、选择、排除干扰、坚持计划等活动所需要的积极进取性的心理状态和活动机制。遏制与激发这两个方面是对立统一的。遏制、控制是为了激发,为了以意志力去改造客观和人的主观世界。②增强心理承受力。新闻工作与其他职业相比,其心理承受力应当更高,因为新闻工作的服务对象最广泛。从大众传播的角度来看,可以说其服务对象是世界上所有的人,因此新闻工作者较之其他行业与人打交道的机会更频繁。人际关系错综复杂,处理起来相当困难。尤其当记者为了维护新闻的真实性而与某些人的价值观或切身利益相冲突时,记者就难免遭致打击、报复、诬陷甚至危及生命。比如搞批评性报道往往给记者造成很大的心理压力。
★★★
4、试述记者的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具体表现,并结合实例说明探讨非智力因素对记者所具有的现实意义。
参考答案:(1)新闻工作者的智力因素主要表现为:写作能力、应变能力、社交能力、心理承受能力、观察力、预测力、新闻敏感等。(2)记者的非智力一般表现为:乐观、诚恳、适应力、严谨、精确、谦虚、坚忍不拔、以及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敬业精神等。(3)智力因素对人的实践活动起着执行操作系统的作用,即对所接受的新闻素材起着接受、加工、处理、掌握的作用;而非智力因素则是动力调节系统,它对智力活动起着始动、定向、维持、调节的作用。(4)探讨非智力因素对于新闻工作者的影响,有助于选拔和培养新闻人才;有助于新闻工作者自觉地、充分地发挥自己的才智;有助于新闻队伍整体素质的全面提高。★★
5、试述性格对新闻工作者智力活动的制约作用
参考答案:性格是表现在人对现实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中的比较稳定并且具有核心意义的个性心理特征。它是以世界观为核心的,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一个人的本质特征。性格对一个人成长的重要性及影响的广度、深度是其他心理因素所不能比的。性格在形成中离不开人的智力活动,但它一旦形成就会对智力活动起到有力的制约作用。
首先,良好的性格特征有助于新闻工作者智力活动的表现及发展。我国著名的有贡献的新闻工作者有共同的优异的性格品质,他们有对祖国、对人民、对正义的事业、对新闻工作执著的爱及甘愿为之献身的精神;有勇于探索、敢于创新的开拓精神;有自尊自强、勇于解剖自己的精神;有兢兢业业、一丝不苟、实事求是的精神等等。这些优秀的性格品质无疑大大促进了他们智力的发挥。
其次,性格上的弱点常常成为新闻工作者智力表现和发展的障碍。软弱而缺乏自信、意志薄弱、懒惰马虎、情绪波动等性格特点常常成为一些新闻工作者一事无成的主观原因。再有,性格特点有可能补偿智力的某些弱点。俗话说:“勤能补拙”,就是说性格上的勤勉可以弥补能力上的不足。
正因为性格对人的智力有重要的制约作用,我们新闻工作者就应当自觉地培养自己优良的性格品质,限制性格中的弱点,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为党的新闻事业做贡献。
四、应用分析题:
★★★
1、试结合实例,分析说明非智力因素在新闻工作者智力活动中所起的作用。
参考答案:在新闻工作者的心理素质构成中,有智力因素也有非智力因素。(1)非智力因素是指人们进行各种活动时的智力因素以外的全部因素的总称,它是由动机、信念、兴趣、情感、意志、气质、性格等心理要素组成的。(2)非智力因素对新闻工作者智力活动所起的作用,具体来说有:动机对新闻工作者智力活动的激发与导向作用;情感对新闻工作者智力的激发、选择和调节作用;意志对新闻工作者智力活动的强化作用;性格对新闻工作者智力活动的制约作用。(3)探讨非智力因素对于新闻工作者的影响,有助于选拔和培养新闻
人才;有助于新闻工作者自觉地、充分地发挥自己的才智;有助于新闻队伍整体素质的全面提高。
★
43、分析自己的智力和非智力因素的特点、长处及不足,如何在新闻活动中扬长避短? 参考答案:(1)记者是社会活动家,必须具备政治家的头脑,科学家的冷静,文学家的语言,诗人般的激情。但由于每个人的经历、知趣、知识、性格(内向或外向)的不同,这就决定了每个记者的智力和非智力因素的差别。
(2)作为一个合格的新闻记者,必须树立“不到长城非好汉”的信心,在新闻实践活动中,善于扬长避短。自觉运用智力和非智力因素,在各种活动中互为影响,互为制约。自由负责运用,随机应变出击,捕捉有价值的新闻,写别人不敢写、不会写、没有写的文章,如徐迟同志在采访数学家陈景润教授时就是利用智力和非智力的相互调节,写出一鸣惊人的报告文学《哥德巴赫猜想》。
7月13日的《湖北日报》拿到手上,12版的“焦点”立刻吸引了我的目光。一口气看完这组报道,久久沉浸于感动中。之所以被感动,因为它充满浓浓的人文关怀。
这组报道用特殊的镜头处理方式,向我们讲述了好心人姜夏东与受资助贫困学生小叶的真实心态,不仅为捐赠者与受赠者双方搭建了一座心灵沟通的桥梁,更为新闻媒体在报道社会捐赠新闻中如何体现人文关怀,呵护受赠者的人格尊严树立了榜样。
新闻报道的最终主角是人,新闻工作者对被采访者和受众的人文关怀,是十分重要的问题。在新闻报道中,记者往往具有双重立场:人文立场要求记者具备人文关怀,职业立场需要记者准确快速、全面客观地报道事实真相。在报道新闻时,如何平衡媒体责任和社会良知,这是一个亟待探索的问题。
现实生活中,无论是单位、学校等的救助,还是企业、私人的赞助,不少捐赠者较看重自己的“义举”,喜欢搞捐赠仪式,却不太顾及受赠人的感受。当媒体报道这种救助“义举”时,捐赠人的善心得到兑现,媒体的社会责任感得到践行,而受赠主体的想法却往往被忽略了,这其中包括他们脆弱而敏感的尊严、自卑而无助的心态。
高校录取工作又将开始,关注贫困生,让贫困生能上得起大学,即将成为新闻媒体报道的重点,但愿更多的报道能把握好分寸,多考虑受助对象的感受,体现以人为本,人文关怀。(房县县委宣传部陈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