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机械基础》一体化教学改革初探
《机械基础》一体化教学改革初探
摘要:《机械基础》是机电类专业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本文结合自己一体化教学改革实践---通过完成典型工作任务,采用工作过程“六步法”的教学方法,优化教学内容,丰富教学资源,改变考核模式,解决了该课程传统教学模式中的一系列困扰,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关键词:机械基础六步法一体化教学模式
正文:
《机械基础》课程在机电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中处于承上启下的地位,前继《机械制图》、《金属材料》的教学,后续《机床工作原理》、《机床维修》等专业课程的学习,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可使学生获得从事与机电专业技术有关工作所必须具有的基本理论、基本技能,为今后在工作中合理使用、维护机械设备,乃至进行技术革新提供必要的知识储备。
一、《机械基础》传统教学模式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学习内容上
目前中职学校采用的《机械基础》教材,教学内容安排以学科为中心而不是从生产实践中引出课题,其内容基本上与原来执行学历教育时一样,只是对部分难度较大的内容做了删减或选用,但仍以讲授纯理论知识为主,内容单调、抽象,缺少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典型案例,既没有考虑到目前中职学生的特点,又没有较强的专业针对性,无论机械、机电甚或汽修,基本上都选用相同的教材,缺乏鲜明的专业走向与专业特点。
(二)教学方法上
传统的教学模式中,通常采用“填鸭式”的教学方法,教师在课堂上从头讲到尾,满堂灌,即使采用了多媒体教学手段,大多也只是把原先应该写在黑板上的内容搬上了屏幕,教学手段变了,教学内容和效果没有本质变化。
(三)学习兴趣、学习能力的培养上 从根本上而言,传统的教学是以教师为中心,没有体现学生为主体的思想,不利于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更何况中职生中相当一部分理论基础薄弱、学习兴趣不高,更有甚者对理论学习持消极态度。因而这样的课堂是沉闷的课堂,难以看到活跃的气氛和积极向上的学习心态,看到的只是更多学生对专业理论课学习兴趣的丧失,且传统的教学模式注重知识的传授,偏重于机械记忆、浅层理解和简单应用,仅仅立足于被动地接受教师的知识传授,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无动力,因而也就谈不上对学生自主学习习惯和学习能力的培养。
(四)考核方式上
传统的考核方式,通常仅仅进行结果的考核。利用一张试卷,考核的是最终对理论知识肤浅的记忆水平,而对知识的应用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协调沟通能力等综合素质的考核无从体现。
二、一体化教学模式改革
(一)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涵义及特征
所谓“一体化教学模式”,是指将专业理论知识与职业技能结合起来,在实践中学习理论知识,用理论知识支持职业技能的学习,实行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一种教学模式,简而言之即“教师做中教,学生做中学”。该模式倡导以职业活动为导向,以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以技能学习为主导,应用专业知识去支持技能,通过技能训练帮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理论知识,其主要的特征为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融通合一,专业学习和工作实践学做合一,能力培养和工作岗位对接合一。
(二)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工作流程
1、教师通过相关企业实践,了解企业工作流程,收集企业具体生产任务,汇集成具体生产任务集;
2、专业教师团队通过分析各具体生产任务,找出任务共性(应用的知识点、技能点、所需的职业素养等),再结合专业课程的教学目标及学校的教学资源等实际情况,提炼出适合学生学习、训练的典型工作任务(每门课程大约3—5个典型任务);
3、专业教师团队编写典型任务学习的工作页,该工作页内容不仅涵盖了完成相关学习任务所需的理论知识、技能要求,同时注重了学生职业素养(组织能力、沟通协调能力、成品意识等)的培养;
4、构建一体化教学场所,在一体化教学场所按工作过程六步法—“资讯、计划、决策、实施、检查、评价”组织教学。
(三)具体在《机械基础》教学中的一体化教学改革实践
1、提取典型任务。笔者与本系的其他专业教师,利用2013年暑假深入惠州、东莞、深圳等地6家企业进行企业实践、调研,收集机电类专业毕业生毕业后主要的就业岗位及从事的工作项目,汇集整理成职业任务集,同时结合《机械基础》教学大纲与培养目标,兼顾学校教学资源与学生的实际情况,打破原教材的章节模式,共提炼出涵盖大纲知识点的五大课题(典型任务),即:TCL自动生产线传动系统(涵盖带传动、链传动知识)、自动折叠伞装拆(涵盖铰链机构知识)、C6132普通机床减速器的装拆(涵盖齿轮传动、轴承、键连接等章节知识)、台虎钳的装拆(涵盖螺旋传动)、先进科技集团上料机械手(涵盖各机构、液压传动等知识)。
2、编写工作页。按照“以理论联系实际为原则,以能力为本位,以职业需求为主线,以模块化实践为主体”的总体设计要求,兼顾学生实际和专业需求,优化教学内容,进行课题分解和模块化组合,从而完成工作页的编写。在工作页中,压缩或删减了与实际应用无关或影响不大的研究性内容与推导过程,降低了理论深度和难度,重点突出理论知识的应用性。以铰链机构知识的学习为例,我们设计的课题即为---“自动折叠伞装拆”,教学设计中教师将该课题分解成了“折叠伞的拆卸、机构的测绘、机构的安装、折叠伞的维修”四个子项目活动,力求在每个活动的实施中既体现操作技能的训练,同时也设计了相关的知识问答、知识链接,教师引导学生主动学习解决相关操作所必备的理论知识(如死点等传统教学中不好理解的知识点)。通过以上两步骤,提炼出生动的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典型案例,优化了教学内容,丰富了教学资源,使僵化的理论知识具有了鲜活的生命力。
3、采用一体化教学方法,实施“资讯、计划、决策、实施、检查、评价”六步法教学过程,改变评价模式,培养学生学习能力,提高学习兴趣与综合素质。具体在实施教学任务时,先对学生进行分组(每组成员3~6人),选出综合素质较强的成员担任组长与小组质检员(记录各组的情况),保证每个活动(或项目)的学习,均采取小组合作完成模式,使学生互相促进,加强交流;而教师在整个一体化教学实施中的主要作用为教学设计、组织分组实施、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提供学习所需资讯、组织教学评价。如在“自动折叠伞装拆”项目活动实施中,本人将学生分成了6人组(共8组),为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采用了组间竞赛的激励措施,共进行:激励口号编写、小组成员参与、团结协作完成(时间快慢)、小组展示、答辩等五个环节的PK,所有项目PK结果的评价则分成组内自评、组间互评、教师点评三个环节。组内自评就是学生要思考自己在整个活动过程中的表现,结合教师制定的评价标准对自己进行评价,谈收获,找差距,明确自己今后的努力方向;组间互评是在组内自评的基础上,进行小组之间的相互评价,组与组之间相互找出优、缺点,由各组质检员结合观察记录实施中的各种现象,给出评价结果,交给任课教师;教师评价对激励学生的参与合作,提高合作学习的质量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师的评价一定要有鼓励性、指导性和全面性,教师要尽力让学生感受、体验成功和收获的乐趣,同时,在重视学习过程评价的同时也要重视学习结果评价,这种评价方法的权重一般为:小组自评占30%;组间互评占30%;教师评价占40%。通过采用一体化教学方法,学生首先接受的是动手项目,符合中职学生的心理期待与特点,首先就抓住了他们的兴趣点与注意力;而在实施操作的过程中,为了在小组竞赛中获胜,学生对不具备的理论知识,都是争先恐后地主动查资料或找老师讲解,切实体验到了理论联系实践的妙处,完全改变了消极学习的状态,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学习的主动性。
(四)一体化教学模式改革效果
在《机械基础》课程教学中采用理论教学与项目(课题)实践教学紧密结合的一体化教学模式,实现了理论联系实际,使理论教学更直观,理论知识更易懂,学生学习理论的兴趣更浓厚;同时通过课题项目的实践,加深了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大幅度地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最主要的是实现了从单纯的结果考核到结果与过程相结合的双重考核,培养了学生的综合素质。本人所教授的201211班(实施一体化教学改革试点班)与同级其他未进行一体化改革的班级比较,学生在学习兴趣、学习能力、团队协作、沟通表达、应用知识等能力方面有更突出的表现,特别是成就感、成功感的体验上更强烈,学生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这一点特别让老师欣慰!
(五)一体化教学改革的注意事项
1、笔者在教学实践中也遇到了诸如“满堂灌与满堂乱、分组学习学生参与度不
一、自主学习开展困难”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笔者主要采用先期调查法、引导竞争意识法、取特色名称口号法、明确任务法等方法解决上述问题,同时特别需要注重学生自主学习方法的培养,因为教学中不可避免有些学生不习惯这种自主学习的方法,可能会白白浪费掉时间,这时巡回指导的老师一定要注意发现这些问题,及时纠偏,否则后面的学习将无法进行;
2、一体化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要结合学校实际实施。不同的学校,教学资源的配置不同,将一体化教学模式与学校的现有资源进行融合,走真正适合自己的道路,形成有自己特色的一体化,而不是盲目地去模仿、拿来,甚而走上形式主义的方向。
三、结语
教师既是课堂教学的实施者,也是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者、引航人,只有通过变革教学模式,采用理实一体化教学,用理论指导解决实际问题,才能使学生深刻理解、灵活运用理论,从而产生学习的动力和兴趣,并进一步具备举一反三的能力,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胡家秀.机械基础.机械工业出版社[M].2001
[2] 李仁娇 《机械基础》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探究.2012.(3)
[3]高恒.中职机械基础一体化教学研究的探索与实施[J].2009.(03).
第二篇:高职机械基础课程设计的教学改革
高职机械基础课程设计的教学改革
摘 要:课程设计是培养学生机械设计的重要实践环节,通过课程设计,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掌握机械零件、机械传动装置或简单机械的一般设计方法和步骤。近几年高职生基础参差不齐,课程设计效果不理想。该文从设计和教学融合在一起、设计参数多组化、注重答辩,启发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几个方面来对课程设计进行初步的教学改革,从而提高学生的设计能力。
关键词:课程设计参数选择 教学改革 绘图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6)11(b)-0166-02
课程设计是机械设计基础课程重要的教学环节,是培养学生机械设计的重要实践环节。通过课程设计,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掌握机械零件、机械传动装置或简单机械的一般设计方法和步骤。提高学生的有关设计能力,如:计算能力,绘图能力,使学生熟悉设计资料(手册、图册等)的使用,掌握经验估算等机械设计的基本技能。通过该课程设计,可以把学生所学的机械制图、公差与配合等几门课程的理论知识加于巩固、扩展,提高了学生的综合能力,为技术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奠定了基础。随着高职教育的不断扩大,高职生的来源复杂,学生基础参差不齐。近几年的课程设计效果不理想。课程设计对一部分同学来说是很枯燥,学生只是按照设计指导书的各个步骤机械地代数据,并没有真正思考问题,没有达到设计的真正目的。为了让学生更好理解课程设计的内容,到达设计的目的,需要在教学方面做一些改革。笔者本着自己这些年来指导课程设计过程中发现的问题,不断思考,不断探索好的教学方法,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对课程设计进行教学改革,提高课程设?的水平。把设计和教学融合在一起
课程设计一般都是安排在理论课程讲授完之后进行,时间一般是安排在期末两周时间。设计结束之后面临期末考试,大多数同学把精力都放在考试课程上,对设计不能尽心尽力,有的同学是敷衍了事,机械地参照指导书抄写说明书,里面问题很多。有的同学虽然也发现了问题,但时间紧张,就懒于修改参数,草草了事。最后一周绘制的装配图效果也是不太理想,完全没有达到设计的真正目的。如果能把设计穿插在理论教学中,比如讲完带传动就可以布置设计任务,把设计题目分组给学生,设计要求讲解清楚,把电动机的选择方法给学生讲解清楚,再讲解传动装置运动和动力参数的计算。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就可以着手设计内容,完成电动机和带轮的设计计算。在课程内容齿轮传动讲解完之后,学生可以接着前面的带传动设计内容进行齿轮的设计。讲解完轴的设计内容之后,学生就可以设计轴的结构尺寸。每上完一部分与设计内容相关的知识点后,就让学生接着进行设计,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去考虑,设计的效果才理想,学生才得到真正设计能力的培养。设计参数多组化
以往的设计参数虽然也有很多组,但数据相差不大,最开始学生对设计都很感兴趣,随着设计内容的不断增加,有的同学觉得大家做的都差不多,和设计指导书也相差不大,渐渐就会失去兴趣,等着别的同学做完了直接抄写敷衍了事。可以把设计的参数变动大一些,每组的参数选择要求也不一样,这样就可以避免学生互相抄写。比如在带传动的设计中小带轮基准直径的选择,一个组的同学必须选择不一样的数值,带传动设计完了之后,让这组的同学互相对比,启发他们思考参数不一样会有什么影响,最终引导学生找出合理化参数设计。设计重在过程,而不是结果,通过不同的参数比较,让学生更直观理解了设计内容,锻炼了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激发了学生对设计的兴趣,不是简单的抄写,达到设计的目的。注重答辩,启发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
答辩是课程设计的最后一个环节,是检查学生实际掌握知识的情况和设计的成果,评定设计成绩的一个重要方面。虽然设计是提前布置,参数选择让学生选择不一样,但如果不答辩,也难区分是学生自己独立完成的,还是机械地抄写设计指导书。通过答辩,可以发现学生的一些问题,引导他们去解决问题。引导学生对设计过程进行全面分析和总结,弄清楚设计中每一个数据和公式的使用,对图纸上零件的结构有着清楚认识。学生在设计中完成的图纸和说明书还不能完全反映出学生的真实水平。只有通过答辩,才能看出学生的设计能力和综合能力。比如,有的同学设计带传动的时候,只是机械地选择带轮直径,但缺乏整个系统的考虑,有的同学的小带轮半径比电动机的中心大,学生还是没有发现问题,没有及时修改带轮直径,继续按这样的参数进行后面的设计,导致后面很多数据都不合理。设计完成后,答辩就是引导学生对整个系统一个全面的考虑,及时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培养了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CAD绘图能力
以往的课程设计要求学生绘制一张装配图和两张零件图,大多数都是手工绘图。由于设计说明书错误多,边绘图边修改说明书,有的尺寸是绘图过程中才能确定的。反复修改数据,部分学生感到烦,设计数据太多,基础差的同学甚至不知道该修改哪个数据。机械地参照指导书绘图,导致设计的尺寸和图纸中的尺寸不吻合,细节地方错误多。
如果设计任务及早布置出来,学生做完一个零件的设计就用CAD绘制出零件图,并让老师检查。比如齿轮的零件图,只需要修改轮毂的孔径就可以了。最后集中几天到机房完成装配图的绘制,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的CAD能力,同时又能保证是学生自己设计的尺寸,和说明书也吻合,达到设计的效果。对于成绩好的同学,还可以鼓励他们利用学过的三维软件绘制零件,并进行装配。在二维和三维之间不断转化,学生可以发现问题,并加于修改。
总之,通过以上几个方面的改革,能较大程度改变课程设计中的一些问题,把课程设计穿插在理论教学中,针对性强,学生也容易接受。参数选择的多样化,能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激发学生对课程设计的兴趣,提高了设计效果。
参考文献
[1] 陈立德.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设计指导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2] 蒙晓烨.浅谈高职《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设计的教学改革[J].科技信息,2011(29):298.[3] 卜新民,崔德敏.浅谈高职《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设计的现状与改革[J].陕西国防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1):12-14.[4] 荆凯.浅谈高职院校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设计教学改革新思路[J].科技导刊,2016(7):36-37.
第三篇:《汽车机械基础》专业课程教学改革项目实施方案
毕节职业技术学院
院级项目实施方案
项 目 名 称:《汽车机械基础》专业课程教学
改革与实践项 目 编 号:2012013项目主持人:项目主持部门:工矿建筑系
项目实施方案
1、工作思路
1.1成立项目领导小组、项目技术小组和项目执行小组
1.2拟定项目工作实施方案
1.3明确各项目负责人和执行人
1.4做好课题设计方案,合理安排落实课题项目
2、技术途径
2.1去力帆骏马、黔西北汽车城进行实地考查,根据企业所需,初步制定课堂教学方法。
2.2根据《汽车机械基础》课程特点,设计科学有效的多媒体课堂教学方法;
2.3分析在多媒体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结合设计的方法,在教学中合理运用;
2.4开展多媒体课堂教学公开课、研讨课、观摩课活动,进行总结、交流、反思。
3、实施地点
毕节职业技术学、力帆骏马有限公司、黔西北汽车城
4、计划
4.1准备阶段:2012年9月——2012年12月
主要工作:确立课题名称,制定研究方案和实施计划,设计研究思路,制定技术路线,明确成员分工,展开调查和资料收集工作,汇总资料。
4.2专题研究阶段:2013年1月——2013年7月
主要工作:按照成员分工和课题思路,充分利用相关资源,分析课题内容,运用各种方法,开展专题 研究,形成统一格式规范要求下的专题研究报告。
4.3总结阶段:2013年8月——2013年9月
主要工作:汇总各专题研究报告,修正、规范、统一格式,形成完整的课题研究报告,提请学院组织结题验收。
5、现有工作基础
学院图书馆和阅览室藏书和各类专业杂志种类全、数量多,电子阅览室可获取丰富的信息资源,本项目研究工作由于是建立在教学、科研基础之上而取出,因而相关的条件比较完备,能保证本项目顺利实施,特殊需要的研究条件在学院内可资源共享。必要的图书资料据研究进度安排购买。
我院现有汽车专业教师8余名,其中讲师1人,助教7人,完全具备课题研究科技人才队伍保障。
学院高度重视科技领域的研究工作,积极探讨产学研结合的办学模式,积极服务于毕节试验区的科技振兴工作,是开发研究的良好组织基础。
6、配套条件落实情况
完全具备
7、管理措施(实施机制)
7.1在项目开展过程中,为全面完成项目的目标任务,我院成立以院领导、项目主持人和专家组成的项目实施领导小组,加强对课题执行情况监督和检查,课题技术小组经常检查指导课题的技术问题,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7.2课题执行小组在研究过程中,按时搜集、采集相关数据、图片等资料,严格按照课题要求做好各项研究工作;
7.3调研结束后,及时认真分析相关数据资料,写出能体现研究成果的总结。
8、风险防范措施(项目风险分析及对策)
课题执行小组在课题开展过程中,做到发现问题及时汇报,及时解决,将各种问题控制在人为能力处理范围内,使课题达到预期研究效果。
第四篇:汽车机械基础教学改革项目总结
毕节职业技术学院
院级项目结题总结
项 目 名 称:《汽车机械基础》专业课程教学
改革与实践项 目 编 号:2012013项目主持人:项目主持部门:工矿建筑系
《汽车机械基础》教学改革总结
从国外先进国家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历史看,高等职业教育无一例外,都是伴随着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进步而发展的。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不仅要求劳动者具备一定的文化素质,而且还具有更广泛的技术知识和操作能力。高职教育的核心培养的目标应该,是在专业上要培养学生具有在生产,建设与管理第一线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同时具有一技之长,在非专业素质上要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身体素质与健康的心理素质。
《汽车机械基础》是汽车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基础课,它在汽车专业学生培养中起着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它既是学好发动机机械系统检修、底盘机械系统检修、汽车使用与维护等后续专业课的前提和保证,也是做好汽车维修工作的前提和保证。基于培养目标和教学原则,同时兼顾高职教学特点及高职学生学习特点,对《汽车机械基础》这门课程进行教学过程和考核方式等方面的改革与实践是有很大和必要性的。
《汽车机械基础》实际上是一门“大杂烩”课程,课程内容涵盖了《机械原理》、《金属材料与热处理》、《液压液力传动》、《工程力学》四门课程的学科知识,知识面宽、概念复杂抽象、理论性强。传统的高职教学以“学科型”模式进行,较多地注重了知识的传授,教学过程中侧重于原理的论述、复杂公式的推导和计算,这些对于文化基础差的高职学生来讲太困难,也没有必要。且实训环节太少,忽视了职业能力的培养,学生实践技能较差,工程综合应用能力不强。基于能力本位的课程改革,不论是理论教学还是技能训练,改革后的内容均要体现汽车专业特色和职业特点,它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机械基础。全面改革教学安排、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使教学适应学生现状,适应职业教育的规律。教学内容上,以汽车构造为主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实用、够用”为原则,以培养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为主;教学方式上,讲课与实训相结合,理论联系实际;教学要求上,知识和能力并重,以能力为主。
过去,我院开设的汽车类专业,实验条件相对落后,学生动手机会较少;并且教学组织采用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分开的方式;教学条件较为落后,理论教学基本上是在教室进行,辅以简单的教具、挂图,底盘结构图则采用幻灯片进行投影,教学手段较为单一。但是自今年9月,进行大量的准备我院开始招收三年制的高职大专层次的学生,由于高职教育与中职教育在培养目标、人才规格、课程设置等方面有诸多不同,因此该课程的教学内容的设置、教学方式上要进行调整和改进。
本课程研究采取了以下的教学方法:
1.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传统课堂教学以教师教授为主,学生被动听讲,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比较单一,学生学习兴趣不浓,教学效果不佳。而且《汽车机械基础》课程是高职汽车专业的一门重要基础课,在长期以来由于传统教学方式的局限性、教师教学能力的差异及学生知识水平的参差不齐,使课堂教学显得缺乏生气,教与学难以达到共鸣,教师难教,学生难学,很难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随着现代化技术的不断发展,计算机与各学科的整合已经是我们教育教学发展的趋势,多媒体辅助《汽车机械基础》教学是当代教学的主要趋势。
多媒体辅助《汽车机械基础》教学的特点
(1)弥补了传统教学手段的不足,能将机构的运动形像的表现出来,利于增加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调动学生积极性,提高了教学效果。
(2)加大了教学密度,节约老师板书时间,提高学习效率。
(3)有利于突破教学重点难点,对教学过程进行最优化。
2.采用实践教学一体化
将课程安排在汽车机械基础相对应的实训室进行,采取多媒体课件讲解、模型演示和实验操作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教学。在实训室教学,能增强学生对机械、机构、零件、部件的认识,使深奥的知识、难以看懂的图与图纸与实物联系起来变得通俗易懂,同时又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讲授时使用电子教案、演示系统相结合,能充分利用教学资源。
3.加强实践环节训练
在实践教学中,重点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是理论教学不可替代的。以前的实践教学大多以验证理论和培养动手能力为重点,在培养创新能力方面明显不足。我们在实践教学改革中,通过对实验对像的研究和制作两条主线来构建具有创新特征的实验教学体系。在实验实训过程中,进一步培养锻炼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动手能力。
本研究取得的成果
1.采用多媒体教学课件后可以弥补传统教学方法的不足,有效实现直观教学,将一些难以想象和无法用语言表达的教学内容,如机构运动的形式,机械的组成结构等制成多媒体课件,用来丰富课堂教学,从而使课堂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采用多媒体教学可在计算机上模拟实验或视频演示,这样增强了学生的感性认识,能够更加深刻地理解教学内容。采用多媒体教学的辅助方式灵活快捷,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大大提高了学习效率。
3.得用多媒体效果,通过改变字体大小、颜色等方法,能够很好的突出重点,便于学生突出记忆。
4.多媒体教学的运用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主动性,这就对课堂教学提出了更高要求,促使教师不断学习现代教育技术制作更加适用的教学课件,这个过程有效地提高了教师备课水平、教学水平。
5.对教材讲授内容的顺序进行调整后,并力图采用最典型的图例、最简洁扼要的文字和高度的概括性使学生能够更好的学习和掌握。
6.成功在《学习导刊》上发表了《浅淡〈汽车机械基础〉教学改革》论文。
第五篇:汽修专业一体化教学改革初探
汽修专业一体化教学改革初探
宝山职校汽修实训组
近几年,我国汽车行业在高速发展,中职学校的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承担着培养汽修技能型人才的任务,如何提高学生的实操技能,适应汽车技术发展的需要?我们不仅要引进更先进的汽车实训实习装备,更要改革教学方法来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理实一体化教学方法,便是其中的一种。
一、“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内涵
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即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模式,是一种体现职业教育实践性强的特点的教学模式,它打破了理论课、实验实训课的界限,将专业课程的理论教学、实践教学、生产、技术服务融于一体,从学生技能技巧形成的认知规律出发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促进学生专业理论和专业技能的同步提升。“一体化”教学模式强调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通过设定教学任务和教学目标,让师生双方边教、边学、边做,全程构建素质和技能培养框架,丰富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环节,提高教学质量。这种教学模式创新了技能人才的培养模式,逐步建立了以国家职业标准为依据、以工作任务为导向、以综合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的一体化教学课程体系,实现了理论教学与技能训练融通合一、能力培养与工作岗位对接合一、实习实训与顶岗工作学做合一,最终实现了培养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情境、教师队伍与生产实践无缝对接。
二、我校汽修专业“一体化”教学的组织和实施
我校汽修专业在校两学年的实际教学组织过程中,根据该专业所对应的工作过程,根据培养方向划分为若干个学习模块,根据特点实行项目化教学。
为保证每个模块的课程容量,一般可根据内容和课时分解为3-6个课题,每个课题又可细分为4-6个分课题(单元),以便于动作。
以在校汽修专业班级的教学安排进行说明,模块流程和教学流程设计如下:
模块流程:
第一学期:钳、焊工——发动机识别、简单拆装——底盘识别、简单拆装——电气识别、简单拆装。
第二学期:发动机熟练拆装——底盘熟练拆装——电气熟练拆装。
第三学期:发动机检修——底盘检修——电气检修—— 考证
第四学期:整车检修-汽车维护——汽车检测——汽车驾驶——汽修专门化方向——考证
每学期将学生分成若干个教学组(一般按5人进行分组),将各组分别安排到各模块之中(各模块内又可分为4-5组),各小组每周定期进行教学循环。公共基础及专业基础课程安排在2年内模块教学之间穿插进行。第五、六学期安排学生到企业顶岗实习,进一步提升职业技能水平。
三、我校汽修专业“一体化”教学的实施、评估 1.实施过程
(1)教学实施前检查
包括教学资料、设施检查,指导教师相关培训检查。
(2)实施步骤
根据教学安排,将各班级进行分组,一般按25人进行分组,每周定期轮换。指导教师帮助学生了解本课程的教学目标,介绍教学场所的设施、安全规则注意事项,告诉学生学习材料领取及贮放手续、工具材料的领取及贮放手续。
教学组织一般采用行动导向教学方法实施操作技能教学,在大多数情况下可采用程序化技能培训法——五阶段教学法(准备、教师示范、学生模仿、练习、教师点评考核),部分学习单元可采用项目教学法,锻炼学生的创造性。学生在学习自我研究时,教师应有计划地指导和辅导,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在学习过程中,当多数同学产生共同问题时,指导教师将情况反馈给学习单元开发者。(3)教学管理
注重教学过程管理,对全过程进行管理和控制,日常加强教学秩序的巡查和监控。2.教学评估
汽修专业成立了专门的考核小组,对各个模块学习结束后进行考核和质量评估,每周五安排教师进行考核,主要对学生进行应知、应会知识的考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