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给教师100建议读后感(梁木华)
我读《给教师一百条新建议》有感
泉州现代中学数学组梁木华2006-11-22
教师这个职业,是个很费脑筋的事。我们面对着同样的问题,诸如:如何吸引孩子们的注意力?如何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如何保持孩子的学习动力?怎样更有实效地安排好课堂45分钟?怎样更高效地做好班级的各项工作?如何自我调节减压提高生活品质?„„现如今家庭经济条件好的孩子多,这样那样的问题先得尤其突出和急迫。吾上下而求索,年年岁岁,也没有真正搞清楚经常会碰到新的问题新的情况,故而不敢放松求教和学习。最近我正在拜读苏霍姆林斯基、郑杰的《给教师一百条建议》,阅读完新旧建议合有二百条,可谓收获也,甚喜!
所感千言万语,岂止百条,鉴己之短,略述所悟,期以点见面。
郑杰道(第83条):教师应成为学生的领导者。我以为,于班级管理,教师首先是个领导者的角色,其功能或不亚于处级等领导。同行们诸位一定发现,我们的上头领导隔三岔五开会。上司在我们的头脑中植入强化了与时俱进的校本精神,矫正了我们的工作方式,公开报告各教师的教学过程,研讨我们的工作业绩。同理,当班级的班主任,也要定期为班级中不同层面,不同表现的学生小组开会、座谈(包括书信、条子交流等)。而且这些有益的会议所间隔的期日以“新精神”能在学生头脑里起作用的保鲜时间为限,此事我得切记。说来有点讽刺,实则不然,哪位同行去查阅查阅,这不是那些教育家依据青少年学生不稳定的心理特征得出的结论吗?此时,我把它提升为自己的思想,指引自己的行动。
当然,领导也不是那么好当的,你得有那么一回事。得为自己的技能本事加固更新,得有领导者的才能、头脑和胸怀,得深入爱学习爱研究的最前沿,得设身处地体察“生情”,得投资搞好班级物质文明以带动精神文明,得分析天时、地利、人和环境,得决策出班级的“三年计划”。我暗下决心得一如既往修炼才能得以追赶先进甩掉落后。
郑杰又道:优秀学生是相似的,“差生”却各有各的“差法”,可谓“千差万别”。我以为,应对差生问题可以从两方面入手。
其一,教师要认识差生问题的本质。什么是学校?学校就是这样一个地方,每个人都可以尝试错误,并从错误中学会正确。什么是真正的学习?真正的学习是一个探索的过程。这个过程中,我们往往不是一下子就掌握了真理,而是从犯错误的深刻教训中,获得许许多多比知识本身更多也更深刻的体验。学生通过尝试错误学习,教师也通过尝试错误学习。意思是说没有永远正确的知识供人们“顶礼膜拜”,在学校没有任何一个人可以声称自己是知识的富豪而拒绝学习。所以,当老师的要允许学生犯错误,当妈妈也是如此。
其二,教师要从培养学生学习兴趣转移到培养其学习的动力。
心理角度说明,人的兴趣是很难培养见效的。没有兴趣易产生疲劳,产生疲劳一大原因是烦闷。美——约瑟夫·匹马克博士在《心理学学报》中,报告了一次实验,安排一群学生参加一个实验工作,都是他们不感兴趣的,所有的学生都感觉疲倦、头痛、眼睛痛,总想打瞌睡,想发脾气,甚至胃不舒服。经过化验显示,烦闷的时候,身体的血糖和氧化作用会下降。相反一旦人们觉得工作学习有了动力的时候,其新陈代谢作用加速,记忆力强且快。而英国汉斯·威辛吉教授的“假装”哲学,由假装爱读书变得习惯读书,会减少疲劳烦闷增强记忆从而培养终身收益的好习惯。当下读到这个段落的时候给我启发很大,我将会应用到我的课堂中,贯穿于我的教学生涯中。
我们鼓励学生假装。假装喜欢读书,假装很认真听课,假装炫耀当天的内容熟记于心。这样的假装带来的是内心的需要,这样假装带来的成效绝对远远大于零。
教师除了教会学生“假装”哲学,还要为学生做思想工作,巩固其“假装”技术,暗渡陈仓使之成为学生自身的学习动力。有许多理论可借用,如:鼓励自主学习,被动学习是对生命的不尊重。如丘吉尔求学时作业做得很差,说话也结结巴巴,口齿不清,但他不是凭个人兴趣在学习。他确定各种各样的学习动力因素,最终成了20世纪英国最伟大的领袖和演说家。
书读完了,感悟许多,启示昭昭,我一下萌生了好些新的想法和点子,很不得马上应用到学生中去,但我明白要于无形中细水长流地运用这诸多心得才能见真效,就在实践中来检验我的真理吧。而上述粗见恐难以飨,这又应了我的脸皮厚之短了,权当自省吧。
梁木华于泉州家中2006-11-22
第二篇:胡伟华----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推荐)
读《给教师的建议》有感
建文小学胡伟华
每一个孩子都有一颗向上的心灵,而教师手中就有点燃他们“想成为一个好人”的火苗的火种。放眼望去,即便是身边的“问题学生”也希望得到别人的肯定。教师这个职业是何等得神圣?一想起假期结束就要踏上教师的舞台,很担心初出茅庐的自己会在那一张张无邪的小脸面前手足无措!趁着休假时间,我不断的给自己充电以加深自身功底。说来从师范到现在,接触过不少教育书籍,有教育学的、心理学的,学科教育理论的,名师教育宝典的„„有些书读过了,随风而逝了;有些书读过了,留下了一丝影踪。有一本书却沉淀了下来,深刻地留存在我的心底,那就是苏联当代著名的具有30多年教育实践经验的教育理论学家、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100条建议》。
它是一本适合各个层次教师阅读的作品,在这本书的前言中,苏霍姆林斯基写道:“我在帕夫雷什中学工作的年代里,同刚开始工作的年轻教师举行了无数次会见和谈话,收到过他们成千上万封信,从而促使我不得不写了这本书。”这本书是送给我们年轻人的一件珍贵的礼物,他那么执着而真诚地对我们提出建议和劝告,这些建议和劝告看似浅显,实则是苏霍姆林斯基一生的“积蓄”,他用那么多的实例和体会、经验,把枯燥的教育学、教学论、心理学的基本理论阐述得生动明白,如在我们耳边娓娓道来,让人在轻松的阅读中感受到伟大的教育家细致的观察,精妙的见解以及宽厚的心胸,这100条建议,无一不是教师日常教学中常会遇到又值得借鉴的妙招。
“要在很长的时间内用心灵来认识你的学生的心思集中在什么上了,他想些什么,高兴什么和担忧什么,这是我们教育事业中的一种最细腻的东西。”
“学生需要自由活动空间,就像健康需要空气一样。”
“没什么比意识到无前途、自己啥也不行更使儿童受到压抑的了。” “决不要急忙打不及格的分数,要记住,成绩带来的愉快是一股强大的情感力量。”
“你如果想教“头脑迟钝”的学生学会思考,就要把他们带到思维的源泉那里去,让他们观察一系列现象,从而了解其因果关系。“
“要把知识留传给我们的学生,并不意味着机械地把知识从自己的头脑移到我们所教的人的头脑中去。”
“没有学不好的学生,只有教不好的老师„„”
苏霍姆林斯基还告诫我们要记住:“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学生。教师对学生的教育就需要个别对待。这样,每个学生都能在他能力范围之内得到最大限度地发展。” 毕业后我虽然接触过一段时间的教育工作,但毕竟时间不长,经验浅薄,而这本书就像一盏明灯一样,让我有了明确的方向,给我以极大的鼓励。我常想《给教师的100条建议》就是那种应该放在书桌上,旁边一杯清茶,一本笔记,时不时地要摘抄几句,时不时地要停下来思考一番,越读越觉得韵味无穷的书。它给我指点了许多不解与困惑,怎样面对工作中可能遇到的种种困难,无论是如何帮助后进生的工作,还是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方面等都几近面面俱到。
就拿常常被比喻成“难啃的硬骨头”——对后进生的教育工作来说吧,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100条建议》一书中告诫教师们:“请记住: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请你注意,无论如何不要使这种内在的力量消失。缺少这种力量,教育上的任何巧妙措施都是无济于事的。”对待后进生教师可能要花更多的时间与耐心,换种方式来代替原来的批评与体罚是不是更加有效呢?苏霍姆林斯基所提倡的赏识与关爱,正
是让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快乐,让他们自己体会学习的乐趣,变被动为主动的学习,我想这才是教育的真正目的吧!这同样适用于其他学生,成功教育很重视学生自信心的培养,“自信是成功的第一秘诀”。而教师的任务,就是要善于发现每个学生的天赋和才能,为他提供发展的条件,竭力做到使每个学生在每天都感到有所成就,从而感到快乐,从中树立自豪感和自信心。细细想想,其实孩子犯错误时,他们迫切想得到的是理解和帮助,而绝不是粗暴的批评和惩罚,孩子们正是通过不断从错误中吸取教训而成长、成熟起来的;其实孩子们看起来最不值得爱的时候恰恰是他们最需要爱的时候,如果我们讨厌孩子,那么我们的教育还没有开始,实质上就已经结束了。想一想教育专家们的谆谆告诫:“你的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
俗话说得好,“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对于我们教师来说,要学的东西实在是太多了。唯一的办法就是读书。“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也是苏霍姆林斯基给年轻教师的一条最好的建议。有人说,“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应该有一桶水”。这话固然有道理,但一桶水如不添加,也有用尽的时候。“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是固教然后知困,学然后知不足也”,所以,我更要努力读更多的书来充实自己。苏霍姆林斯基还告诫年轻教师:“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不应该找出各种理由为自己不读书辩解”,而面对教材还很生疏的我也从中体会到厚积薄发的道理!
读完这本《给教师的100条建议》,着实让我受益匪浅,它像场“及时雨”,滋润着我干渴的灵魂。在以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我会继续学习这100条建议,利用它来细致深化自己的工作。
第三篇:给教师建议读后感
在寒假里,我认真品读了魏校长推荐的《第56号教室的奇迹》一书,这本书给我留下阿印象最深的首先是雷夫先生为了让孩子们站在同一起跑线上所付出了努力与艰辛让我真正体会到了成功无捷径的真谛。雷夫先生每天为了自己的学生早上三点多从家里出发,倒好几次车在早上六点多赶到教室,晚上六点离校。节假日还带着学生到学校去上课,这些都是免费的。他那所谓的“魔鬼式训练”,都是建立在牺牲自己的休息时间,出于对学生的那份爱的基础之上的。爱好孩子是很容易的,但要爱那些调皮的孩子,就真的需要我们老师的爱心了。对于班上的任何一个学生,对他们的态度,雷夫先生都是不放弃,不抛弃。其次就是教会孩子善待他人。雷夫先生想让孩子们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他首先让自己先成为那样的人,他为孩子们树立了一个很好的榜样。书中他从教的小学处于一个充满贫穷与暴力的地区,56号教室里的孩子大多来自移民家庭,成长的环境并不好。但这些孩子经过雷夫的教育,在各个领域都取得了不凡的成就。在他看来尽管教书是件苦差事,但成果却是甜美的。是的,自古瓜儿苦后甜,没有付出就没有收获。反思我们的教育,真感到汗颜。
每个老师都会遇到学生犯错的时候,如:学生没写完作业或忘记带作业、与同学闹矛盾、不遵守纪律„„当这些事情发生时,你会怎样处理?我以前的做法是——严厉的斥责、批评。但效果却是差强人意,这些错误学生还是屡屡再犯,甚至是变本加厉。雷夫告诉我们当孩子们犯错误时,并不可怕,而恰恰是教育的最佳时机。这时,孩子们需要的不是斥责与批评,而是作为教师的我们正确的引导。在本书中,我看到了雷夫老师点点滴滴的有益的做法,也看到了在他眼里,学生都是可爱的天使,更看清了他的一切努力都是为着让这些天使变得爱学习、会学习这样一种最朴素的意识和想法。雷夫老师为什么能做得这么好,能让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产生最生动的、最大化的、最被大家所认同的效益?从本质上来看,这是因为他有爱心,有一颗热爱儿童的心,他是真正把自己的学生放在心上。雷夫老师对孩子的爱,在书中随处可找。是呀,爱是教育的根本。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有高低,但是教师对学生的爱心不能有高低。没有爱,便没有教育。爱生要胜过爱子,作为一名教师,要把爱洒向每个学生。我们只有心里时刻装着学生,学生心里才有你这个教师。尤其是学生的发展是不平衡的。对于那些发展慢的学生,我们只有爱之切,才有可能唤起他们奋发向上的勇气、信心与激情,才能冰释他们心底积淀的自卑,大胆地去寻找失落的绿洲,才能使他们奔向健康发展的人生之路。
虽然只看了书的一半,但让我感觉到:书中到处洋溢着一个“爱”字。虽然我也口口声声地说,我爱自己的学生。但看了《第56号教室的奇迹》一书,我自愧爱得还不够深,没有用心去真正地爱每一个孩子,尤其是班上的后进生。在《第56号教室的奇迹》一书中,雷夫老师对学生的爱,随处可找。它让我看到了雷夫老师真正地把自己与教育事业完全融合在一起,把一切都献给了学生。爱,让我觉得是教育好学生的前提。作为一名教师需要真诚地、用心地去爱学生。才能创造出与雷夫老师一样的奇迹。
宋年华
第四篇: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
默认分类 2009-11-22 20:14:33 阅读1021 评论0 字号:大中小 订阅
0 推荐
一、通过读书感到教师必须做到以身作则,为人师
表
通过读书,我深刻体会到,为人师者,就要处处为人师表,注重自己的一言一行,做学生的楷模,用自己的一言一行去感染和带动学生。不经意的一个动作和一句话,可能会出现事半功倍的效果。要学会关注每一个活生的心灵,用“真爱”去发现和培养孩子的闪光点,使他们推掉压在无形生命自卑的巨石,发挥每个孩子的潜能,让每个孩子的心里都洒满阳光,特别是残疾孩子。教师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直接对他们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古今中外的教育家无不强调身教胜于言教的道理,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首先做到,而且要做的更好,更具有示范性,在无形之中为学生树立榜样。尤其是班主任,老师的品德、行为,都这样或那样地影响着学生。学生是极具模仿力的一个群体,他们时时刻刻观察着老师的一举一动。如:在卫生大扫除中,为了使每位同学都能认真、负责地完成任务,我每天提前早到校,首先拿起扫帚带头把卫生区打扫的干干净净,到教室里拿起抹布,擦桌子和学生一块打扫教室的卫生。虽然他们是些智障孩子,看到老师在干,也主动的干起来。我班学生王荣涛是个通校生,有时候来到看到老师在打扫卫生,自己不好意思的说:“老师我来完了,没有打扫卫生,真对不起,明天我一定早来。到了明天,我走到校园的时候,已经看到这个同学在草地上拣树叶了。行动是无声的语言,这样,我不需要过多的鼓动性的语言,就已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劳动积极性,他们都自觉地按照老师的分工,热火朝天地干起来,并且在质量要求上还与老师比一比,看谁干的又快又好。事实证明,在教育工作中要努力做到:正人先正己,时时事事做学生的表率。如:教育学生遵纪守法,教师就不能有违法乱纪行为;教育学生不怕脏、不怕累,教师就必须做到亲自动手,吃苦在前,做好学生的带头人,否则,即使你说的天花乱坠,头头是道,而不注意自身修养,也不会收到满意的效果。
二、通过读书让自己对工作产生强烈的事业心
和责任感,教育事业的工作者必须有强烈的事业心、责任心,时时处处严格要求自己,牢固树立了教师的光辉形象,班主任更是如此,通过学习阅读《魏书生班主任工作漫谈》,我有着很深的感触,发觉与这些优秀班主任比起来,差距实在是太大了。有时觉得做班主任工作压力很大很累,现在却体会到,我们的工作是充实的,意义是深远的,职业是幸福的,班主任必须做到爱校如家,爱生如子,任劳任怨,不计较个人得失,时时以“爱心、耐心、细心”,去关心每一位学生,热爱每一个残疾学生是我们的责任,教育这些智障孩子是我们的神圣事业。用爱心去感化、去关心、去教育,让他们感觉到在学校里比在家里的还要幸福的多,对我们这些学生既要爱又要严。既要学知识又要学做自食其力的人,全面关心学生的进步,时刻把学生放在第一位,是作为一名班主任必需承担的责任和
义务。
三、通过读书体会到教师必须做到信任学生、尊重学生、鼓励学生
通过阅读《魏书生班主任工作漫谈》这本书,我更进一步认识到,渴望理解,渴望信任是人们的一种正常需要。对于我们这些智障学生更需要理解、信任和鼓励。作为班主任,对于这些特殊学生,首先是亲近他们,尊重他们,在学习上耐心引导,生活中热心关怀,经常同他们交谈,了解思想状况,抓住时机,尽量做到多表扬,多鼓励,多给他们改错的机会,树立自信心,使他们感受到在快乐中成长,在快乐中学习。对每一位学生做到公平、公正,对一类学生严格要求,对班二类学生不歧视,不挖苦,耐心教育、耐
心指导。
第五篇:《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
《给教师的建议》读
后感
苏联当代著名的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是一位具有30多年教育实践经验的教育理论学家。他写的《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中一共谈了一百条建议,让进入教育岗位十年的我受益匪浅,读着此书,就好像这位智者就站在我的面前,他循循善诱,给我排忧解恼,给我指点迷津。他又好像一位平易近人而又学识渊博的老人,在我遇到种种困难时及时给我以帮助,让我有了明确的方向,给我以极大的鼓励,他就像一盏明灯一样,让我对未来的事业前景充满信心。
“书到用时方恨少,是非经过不知难。”对于踏入教育行业的我而言,要学的东西实在太多了,而我知道的东西又太少了。有人说,教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应该有一桶水。如若这桶水不及时予以添加,也会有用尽的那一天。“教然后知困,学然后知不足”,所以,我现在的任务不仅仅是认真尽责地做好自己的教育工作,及时的充电是必须的,只有多读书多增加自己的文化底蕴才会将教育工作完成得更出色。而且教师是否热爱读书,精神世界是否充实,对学生有很深的影响。教师知识渊博、谈吐不凡会让学生对老师充满敬佩之情,对知识充满渴望。所以想要成为一名好教师,自己首先要热爱读书,和你的学生一同走进书的世界,在书海里遨游!曾经,有一个问题一直困扰着我,读书需要一定的时间,那么,我们的时间怎么够分配呢?每天八小时的工作排得满满的:备课、上课、批改学生作业、辅导学习能力稍差的学生、还要时常接待家长、处理学生之间的摩擦、另外搞好班级的环境布置、完成大队部的任务等,这些已经让我有点应接不暇,还要空出时间来完成布置给教师的一些任务,晚上回家也会有这些那些的琐碎之事,教师读书的时间哪里来?
带着这个疑问,我仔细阅读了苏霍姆林斯的《给教师的建议》,书中每讲述一个问题都会有生动的事例为证,也有精辟的理论分析,这些大都是苏霍姆林斯教育教学的实例,他娓娓道来,有益于我开阔眼界,提高水平。其中“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昼夜只有24小时。”为我解答了这个疑惑。书中说:“每天不间断地读书,和书结下终身的友谊。潺潺小溪,每日不断,注入思想的大河。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望。如果你想有更多的空闲时间,不至于把备课变成单调乏味的死抠教科书,那你就要读学术著作。”这段话发人深省,让我从本质上领悟了一些教育技巧的奥秘。我们不应该总是抱怨时间太少、事情太多,我应当在自己所教学的语文这门学科中,使学校教科书中包含的那点科学基础知识,成为学生入门的常识。在科学知识的海洋里,我所教给学生的这些科学基础知识只是沧海一粟。书中所举的那个历史教师的例子就是最好的证明。他的成功之处就在于他用了终生的时间在扩大自己的知识储备,持之以恒地提高自己的教育技巧。所以教师的时间跟教育过程中的一系列因素都有着密切的联系。教师创造的时间好比一棵大树,需要雨水滋润它,怎样才能让雨水源源不断使这棵大树永远苍翠有力,生机勃勃呢?这是我们要想清楚的。
古人云:“开卷有益”。常读书、常思考,会使我们善于对自己的教育教学做出严格的反省,不会害怕正视自己的短处,反会努力寻找补救的途径。读《给教师的建议》后,我想对自己及老师们说一句:读书,能使你知识丰富,若干年后,教科书在你眼里将会如识字课本一样浅易!们,读书吧!
所以,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