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政治思想及评价(推荐阅读)

时间:2019-05-13 16:09:5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孔子的政治思想及评价》,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孔子的政治思想及评价》。

第一篇:孔子的政治思想及评价

孔子的思想及评价

政治思想:

其核心是“礼”与“仁”,在治国的方略上,他主张“为政以德”,用道德和礼教来治理国家是最高尚的治国之道。这种治国方略也叫“德治”或“礼治”。这种方略把德、礼施之于民,实际上已打破了传统的礼不下庶人的信条,打破了贵族和庶民间原有的一条重要界限。

孔子的仁说,体现了人道精神,孔子的礼说,则体现了礼制精神,即现代意义上的秩序和制度。人道主义这是人类永恒的主题,对于任何社会,任何时代,任何一个政府都是适用的,而秩序和制度社会则是建立人类文明社会的基本要求。孔子的这种人道主义和秩序精神是中国古代社会政治思想的精华。教育思想:

孔子首次提出“有教无类”,认为世界上一切人都享有受教育的的权利。在教育实践上他提出了很好的建议:教师在教书育人的过程中应该“诲人不倦”,“循循善诱”,“因材施教”。他认为学生应该有好的学习方法如“举一反三”、“温故而知新”;学习还要结合思考“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好学“三人行必有我师”;学习态度要端正。孔子的教育思想,至今仍然有启发和教育的重要意义。

美学思想:

孔子的美学思想核心为“美”和“善”的统一,也是形式与内容的统一。孔子提倡“诗教”,即把文学艺术和政治道德结合起来,把文学艺术当作改变社会和政治的手段,陶冶情操的重要方式。并且孔子认为,一个完人,应该在诗、礼、乐修身成性。孔子的美学思想对后世的文艺理论影响巨大。

评价:

孔子的学说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战重要的地位,对后世影响极大。对于孔子我们应该客观的评价,褒贬都有。可以说孔子代表了一个时代,他的思想是超前的,但是也有他的局限性,以及他对于封建势力的妥协性。但我们也不得不承认,他其中的一些思想直到现在仍然受用,感染了每一代人,也影响了整个中华民族的精神。要知道孔子的年代是在公元前N百年,他身处那个时代毕竟受当时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限制,思想的高度在某些方面和我们是不能同日而语的。但他的思想,或者是他的某些作为和处事方式,确实是高出现代人一等。毕竟人心永远是相同的。反正孔子的话挺有显示意义的。就拿现在的例子,我运用一句刚刚语文课上的话来说现在的情况。子曰:“忠告而善道之,不可而止,毋自辱焉。”劝人忠言相告,好话劝导,不听就作罢,不要自讨羞辱。你看,孔子其实也挺尊重他人的。他的思想还是较单纯天真的,倒是真不适合现在的社会。但是他的思想确实被董仲舒,朱熹等等扭曲得不成样子。再说中国的落后时孔子造成的就太可笑了。同样的尊孔,怎么唐宋这么发达,清朝就落后了。孔子又管不到2000年后的现在。着说明儒学文化只在继承,但没向好的方向发展罢了。所以我们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与时俱进。这才是对一代“圣人”和我国儒学思想的最好方法。

第二篇:评价孔子

《孔子》的观后感

看完这部电影,感受着你的思想,你的叹息,你的无奈,你的坚持,一直是久久的回味在我的脑海。感叹着历史的沧桑,残酷,夕阳西下,余辉中的你怀抱的是无尽希望和梦想。虽然最后实现了自己的抱负和理想,但是,这期间经历的苦于痛,又有谁会知道呢?我们感叹的都只是那浮在表面的欺凌和侮辱,而你内心的真实又是怎么样呢?这些,就是那些一路陪你走过来的弟子都是不可以承载的。我们就更加的体会不到,你是圣人,是几千年来中国的文人一直都想达到的境界,可是,几千年来的追寻,换来的只是在你的光芒之下的叹息,我们没有办法去将自己的境界提高到如此的高度,没有办法将自己的思想和国家的未来放在同一个空间,做到的人都只是一个方面,要么是思想的高度达到了,但是行动呢?要么是行动可以如此的坚持,但是,其目的又是什么呢?站在你的背后,聆听着风的倾诉,满满的都是对你的抚慰。

还记得你的坚决,你的明智,是那么的让人佩服。

当你被迫离开鲁国时,磅礴大雨敲打你的身躯时,你在想什么呢?是在怨恨吗?你知道这是大司徒的阴谋。但是,你放弃了与这样人去计较,你知道他不值得,你知道和这样的人去辩论你的思想他不会懂。看着手中的„决玉‟,你没有心酸。大雨中的大笑声,是你的心声。努力,不让眼泪流下,你的心,也变的沉沦了么?不,你没有,你只是坚决的看着前方的路,虽然没有尽头,但是你不后悔当初说的那句:“我的道,在人间。”是的,你的路,在人间,在那遥远的前方,你要去追逐,要去把他追逐到,你的道,是在人间。

望着茫茫无尽的沙漠,你额前的几缕发丝轻轻的在飞舞。此时的你,在想什么呢?是在思念远方的亲人么?是在诅咒那姓季的么?还是在担忧自己的未来……颜回来了,你却不愿他跟随与你,你望着无垠的沙漠,说:“前面的路不平坦,也没有荣华富贵,你怎能走呢?”殊不知,颜回的的话,却让你改变了主意,“如果改变不了世界,那就改变自己的内心吧。”这,曾是你对颜回说过的话……此时的你,有过犹豫,有过彷徨,你不想让你的弟子跟着你在你追寻的“道”上受苦,你知道这是一条无尽的路,路上,有人们的鄙视和不解,但是,当颜回说出了这句话,你看到了他的真心,你成全了他,也成全了你自己。在那布满黄沙的沙漠,你们的身影依然是那么的坚定,那么决绝。

还很清楚的你被困时,弹琴数日夜,不吃不喝不眠不休的样子。你是在为了什么而思考呢?我们都不能去理解,是的,你的思维的高度,我们没有人可以攀登上去。弹琴,成了你唯一的事情——在这荒凉的山谷里。指尖抚琴,一个个音符飞舞出来,这些是你想说的话,可是,没有人可以听懂,你的饥饿的弟子只有在琴声中陪伴着你,你是在抱怨命运的不公,还是在伤心自己的遭遇?想到了南子在单独见你的时候说过的:“人们都只是领悟了孔丘那痛苦,却未真正体会他那痛苦的境界……”,因为没有人可以真正的体会,所以,你选择了独自承担,选择了用琴声来传达。

现在好想回到那个时代,居住在经过的荒漠,走近你踏过的那些冰,在那条颜回用生命都要捡回来的书简的河边嗅到你的气息,我想弄清楚你的思维,看着你们渐渐远行的背影,我知道我不可以,我做不到。

几千年的历史的跨度,我们赶不上你的步伐,但是,希望可以在你思维的路上留下更多的思绪,让我们可以踏上你走的那条路„„

谢谢《孔子》这部电影,让我再次更加清晰地看清楚你,然我们可以此一次回味在那无尽的历史,无尽的文化中。

第三篇:孔子的政治思想教学设计

孔子的政治思想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孔子的生平,理解孔子的仁礼学说和人生哲学。

2、能力目标:学会评价孔子的政治思想,培养学生的辩证思考问题的能力;能够分析孔子在中国及世界思想上的地位和影响,培养学生比较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 通过本节学习增强学生经受挫折的能力,确立积极进取、勇于创新的人生态度,树立高尚的道德情操,感受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和源远流长。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难点:孔子对仁礼学说的发展。

2、教学重点:如何借鉴孔子的人生哲学,特别是当代大学生在竞争激烈的社会怎样去与人交往。

3、教学方法:采用老师讲授、学生探究合作讨论的方式,以教师分析为主辅以学生的交互讨论,具体方法有问题导学法、讨论法、例举法。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近来央视百家讲坛,于丹教授在为我们解读《论语》,受到观众的热烈欢迎。于丹教授说,《论语》的真谛就是告诉大家怎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的生活。其实《论语》在古代社会和政治生活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这是一部传世的经典,二千多年来它一直影着中国人的思想。那你们知道《论语》的作者是谁吗?

2、课前,同学们都从不同途径了解孔子,请大家初步交流一下。<二>、讲授新课

1、孔子其人

(1)、孔子的生平简介 孔子(前551—前449),名丘字仲尼,排行老二故人称孔老二,鲁国陬(邹)邑(山东曲阜)人。其先宋人也,曰孔防叔,防叔生伯夏,伯夏生叔梁纥。纥与颜氏女野合而生孔子,祷于尼丘得孔子。鲁襄公二十二年而孔子生。生而首上圩顶,故因名曰丘云。

(2)、孔子与六艺

六艺:指中国古代西周时期官学和春秋时期孔子私学的六门基本课程,即礼、乐、射、御、书、数。古代儒家要求学生必须掌握,语出自《周礼•保氏》:“养国子以道,乃教之六艺:一曰五礼,二曰六乐,三曰五射,四曰五驭,五曰六书,六曰九数。”

这就是所说的“通五经贯六艺”的“六艺”,古代“六艺”也称孔子六艺。

2、孔子的仁

(1)克己复礼为仁

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颜渊》 提问:谁能翻译这段话?(2)为仁之方

子曰:“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述而》)

子曰:“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我未见力不足者。”

(《里仁》)子曰:“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雍也》)

提问:怎么样才能做到孔子说的仁,请大家思考结合自身的实际谈谈。

老师讲解;为仁之方包括两个方面:从积极方面说,自己有某种要求需要满足,也要推想他人也有这种要求需要满足,这也就是所谓“忠”。如果再从消极方面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颜渊》),即我不愿他人如何对待我,我也就不要这样对待他人,这就是所谓“恕”。忠恕的综合是为仁之方,也是仁的本身。所以曾参说:“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3、孔子的礼

孔子正名的标准是“礼”,即“周礼”。所谓“周礼”,就是西周统治者制定的一整套经济、政治制度和道德规范、礼节仪式等。其中心内容就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等级制、分封制和世袭制。这套制度,在孔子看来是最完美的。

“郁郁乎文哉,吾从周”(《八佾》)。提醒:要掌握周礼的思想实质

“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阳货》)

提问:孔子的礼的观念与以前的思想家的礼有什么不同? 老师:孔子对周礼的补充和发展表现在强调道德教化。

“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为政》)

周礼的世袭宗法等级制度完全是”亲亲”的,孔子主张在维持周礼亲亲的原则下,在一定程度内实行“贤贤”作为补充。

孔子为了复兴周礼,对周礼的再一个补充和发展就是提出“仁”作为礼的内容。

例:“人而不仁如礼何”(《八佾》)

4、孔子的德治主张(1)、举贤才

孔子认为贤才的标准是“志于道,据于德,游于艺”,也就是要有良好的道德品行,并且要有一技之长。

(2)、实行平均主义政策。

“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3)、愚民政策 孔子认为:“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他把人简单地分为四个等级:“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此也;困而知之者,又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

提问:请同学们讨论一下孔子设计的政治统治模式是什么样的?

答案:孔子设计的政治统治模式就是由圣知贤君对于愚昧的民众的统治

5、孔子的人生哲学(1)、克己忍让

“泰伯,其可谓之至德也久矣!三以天下让,民无得而称焉。”

——《论语·泰伯》 从克己忍让的认识出发,孔子认为在人与人之间的社会交往中,每个人都应该把他人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凡是自己想要获得的利益,应该首先让别人获得,这就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2)、内省修身

孔子认为,如欲形成高尚的道德,其最重要的途径就是内省,一个人只有不断地在道德层面上检讨自己,才能以忍让的态度与人相处。所以孔子说,在与人交往中,应当时刻反省自身的道德品质,“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省也”。

课堂讨论:孔子的内省修身对于我们特别是大学生有什么意义?我们应该怎么做?谈谈自己的看法。

“吾日三省乎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3)、君子与圣人 1君子与小人 ○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里仁》)

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述而》)

子曰:”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子曰:”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卫灵公》)

君子是孔子所肯定的一种人格。君子和小人的根本区别在于他们的取向不同。君子所追求的是德与义,而小人则以利来取舍

2圣人 ○孔子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季氏》)

子曰:”若圣与仁,则吾岂敢?”

(《述而》)子曰:”圣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君子者,斯可矣。”

(《述而》)

圣人是孔子追求得最高理想。在他看来,圣人是天生的,连孔子自己都不敢以圣人自居,说明圣人的神圣性。圣人虽为生而知之,但非不可实现。

<三>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孔子的仁、礼、德治主张和人生哲学四个方面的内容,其中重点应该掌握孔子的人生哲学,这对于即将走上社会的我们处理人际关系尤为重要。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孔子思想中落后保守的一面,我们需要学会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作为一个离我们远去2000多年的思想家,孔子很多的政治主张在社会各个方面都闪烁着光芒,简单的真理穿越千古深入人心,让我们得以秉持民族的根性,也让我们的心灵被唤醒,我们今天了解的只是冰山一角,孔子的思想博大深厚,让我们试着沉下来潜心读读关于孔子的书,试着读读《论语》。

<四>布置作业:

1、简评孔子思想

2、如有兴趣,可阅读于丹教授的《论语心得》并从中任选自己感兴趣的写一篇读后感。附:板书设计

1、孔子其人

(1)、孔子的生平简介(2)、孔子与六艺

2、孔子的仁

(1)克己复礼为仁

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颜渊》 提问:谁能翻译这段话?(2)为仁之方

3、孔子的礼

4、孔子的德治主张(1)、举贤才

(2)、实行平均主义政策。(3)、愚民政策

5、孔子的人生哲学(1)、克己忍让(2)、内省修身(3)、君子与圣人

第四篇:哲学-从《论语》中看孔子的政治思想

哲学-从《论语》中看孔子的政治思想.txt我爸说过的最让我感动的一句话:“孩子,好好学习吧,爸以前玩麻将都玩儿10块的,现在为了供你念书,改玩儿1块的了。”哲学-从《论语》中看孔子的政治思想.txt大人物的悲哀在于他们需要不停地做出选择;而小人物的悲哀在于他们从来没有选择的机会。男人因沧桑而成熟,女人因成熟而沧桑。男人有了烟,有了酒,也就有了故事;女人有了钱,有了资色,也就有了悲剧。论文关键词: 《论语》 孔子 政治思想

论文提要:作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有其自成体系的政治思想。通观《论语》,孔子的政治思想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首先,要提高领导阶层的素质;其次,在治国方略上要以“德治”为根本原则;再次,在国家政治生活中要以“仁”为精神内涵;最后,要以“礼”为国家和公民的行为准则。四者相联系,“德治”是实现“仁”和“礼”的前提,“仁”是“德治”和“礼”的精神内涵,“礼”则是德治和“仁”的具体形式,而领导阶层的素质提高是“德治”、“仁”和“礼”具体实施的前提。

一、孔子所处的政治环境

要想了解孔子的政治思想,首先就要看看孔子所处的政治环境。

孔子生活在春秋末期,政治上混乱、军事上诸侯国互相征伐。自从周平王东迁后,周王室衰微,地位一落千丈,实际上和一个中等诸侯国差不多。各国为了在众多的诸侯国中得到一块生存之地,互相攻伐,战争持续不断,小国被吞并,大国不断崛起,先后出现“春秋五霸”。各国内部,卿大夫势力强大,**时有发生,弑君犯上现象屡见不鲜。

在这种情况下,周代从文王武王及周公等人时期传下来的礼乐制度也随之崩溃了,孔子说:“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自诸侯出,盖十世希不失矣;自大夫出,五世希不失矣;陪臣执国命,三世希不失矣。天下有道,则政不在大夫。天下有道,则庶人不议。”[①]这段话中孔子所说的“天下无道”的情形就生动地描绘出了春秋时期混乱的政治局面。

随着礼乐制度的崩溃,人们的道德也逐渐沦丧。春秋是一个讲究实力的时代,凡是讲实力的时代,道德都是没有市场的。

面对这样混乱的社会,孔子作为一个对社会负责任的人,提出了一系列改造社会的政治思想。

二、孔子政治思想的具体内容

为了实现“天下有道”的政治理想,恢复文武时代的统一局面,孔子在《论语》中提出了以下四点内容。

一、要建设优秀的领导阶层。

孔子很注重政治生活中领导阶层的作用,他要求领导者必须首先在道德和修养上作出一定的成绩,否则就无法领导下层的民众。同时,孔子把社会上的人分为两个阶层,即“君子”和“小人”,这里的“君子”和“小人”的意义与我们现代意义上的“君子”和“小人”的意义是不同的,孔子这里讲的“君子”和“小人”实际是分别有两层含意,第一层含意是指领导者和被领导者,“君子”指领导者,“小人”指被领导者;第二层含意是指道德高尚的人和道德低下的人,“君子”指道德高尚的人,“小人”指道德低下的人。例如:孔子说:“侍于君子有三愆: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 [②]这里的“君子”就是指领导者。“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③],这里的“君子”也是指领导者,“小人”则指被领导者。而大部分时候“君子”指道德高尚的人,“小人”指道德低下的人。而这两层含意也是有着联系的,孔子认为领导者就必须有道德,即在道德上也应该是君子。道德低下的人即“小人”就应该被道德高尚的人即“君子”所领导,也就是孔子所说的“君子之德风,人小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④]。这些在《论语》中是没有明确表示的,需要我们在读《论语》的过程中细细斟酌。

那么,领导者应该怎样做呢?

首先是要道德高尚,必须“以德治国”即孔子所说的“为政以德”,孔子说:“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⑤]“共”通“拱”,这段话代表了孔子的“为政以德”的思想,孔子用天象比喻政治生活,领导者如果实行德治,民众就会像众星围绕北极星一样自动围绕着你转。在这里孔子强调了道德对政治生活的作用,主张以道德教化为治国的原则。而孔子本人就是这样的一个人,有人问孔子说:“子奚不为政?”孔子说:“《书》云:‘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是亦为政,奚其为为政?”[⑥]孔子就是用道德来感染众人的,因此,孔子虽然没有在世俗政治上拥有权力,但在精神上却是一个领导者,孔子也正是希望那些在世俗政治上拥有权力的领导者也能像他一样,通过高尚的道德来领导民众。

其次,领导者要带头走正道,为民众做表率作用。鲁国贵族季康子曾经向孔子请教治国的方法,孔子说:“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⑦]领导者本人带头走正路,那么还有谁敢不走正道呢?另外,季康子担忧盗窃,问孔子怎么办,孔子说:“苟子之不欲,虽赏之不窃。”[⑧] 领导者自己不贪图财利,即使奖励偷窃,也没有人偷盗。季康子还把自己所认为正确的治国之道告诉孔子,他建议“如杀无道,以就有道”[⑨],而孔子却说:“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人小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⑩]这里的“君子”指有道德的领导者,而“小人”指被领导者,从这三段话中,我们可以看出,季康子是一个行为不端正,贪得无厌,并且政治头脑简单的人,他虽然居于君子之位,却没有君子之德,而孔子通过批评季康子提出了领导者应身先士卒走正道,为民众做表率,方能治理好国家的道理。

二、孔子提出了领导者治国的正确方略——“以德治国”。

孔子说:“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11]在这里,孔子举出两种不同的治国方针——以政令和刑罚为核心的“法治”与以道德和礼仪为核心的“德治”。孔子在比较这两种治国方针后认为法治只能使人避免犯罪,不能使人懂得犯罪可耻的道理,而“德治”比“法治”更有优越性,因为德治能使民众有知耻之心,从而在心中树立一个什么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的荣辱观,这样民众在做某件事之前就会先用自己的荣辱观去衡量这个行为,从而得出一个正确的符合礼法的决定。通过德治,民众不仅明白了是非,而且也会了解到领导者的用心良苦,从而达到“有耻且格”的目的,这就是孔子的德治思想,具体来说有两个方面。一是要取信于民。子贡曾经问孔子如何为政,孔子说:“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又问:“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孔子说:“去兵。”子贡又问:“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孔子回答:“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12]孔子认为“信”是治国的最基本的因素,是高于经济和军事的,他这番话说明了“取信于民”在以德治国中的重要性。二是要教化民众,孔子认为,如果人民在经济上得到富足,就会追求安逸的生活,而人之所以为人,不仅要有物质上的欲望,更要有精神上的提高,这也是领导者进行“德治”的一个重要方面,所以必须对民众推行教化政策。冉有曾经陪着老师孔子到卫国去,孔子说:“庶矣哉1冉有问老师:“既庶矣,又何加焉?”孔子说:“富之。”冉有又问:“既富矣,又何加焉?”孔子说:“教之。”[13]古时候由于地广人稀,诸侯国君们大都实行鼓励人口增长的政策,人口多寡也是衡量一个国家实力大小的重要指标。人口多了,那自然是首先让民众在物质生活需求上得到满足。在物质生活需求上得到满足之后,就要进行孔子所谓的“教”,即教化,使民众在精神上有一定的提高,其最终的目的,就是希望每个人都保持自身的品德,从而达到“以德治国”政治理想。

三、孔子所提倡的“德治”的精神内涵是“仁”

孔子讲领导者要以德治国,而以德治国的方法是贯彻以“仁”为核心的政治理念。“仁”在孔子的思想体系中是一个比较复杂的概念,孔子说:“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14]可见,“仁”是离我们不远的,而且,似乎一伸手就可以够得着,但他有同时说:“若圣与仁,则吾岂敢?”[15]孔子又不是仁者了,他一会儿有“仁”,一会儿又没有“仁”,这是这么回事呢?我们仔细品读《论语》后,方才恍然大悟,在“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16]中有一个十分关键的但很容易被忽略的字——“欲”,而在“若圣与仁,则吾岂敢”中孔子说他只是“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也是一个“欲”的意思,这样,我们就理解了孔子的“仁”,这个“仁”不是一个头衔,说某某人是个仁人,而是一种心理欲望和实际行动,这也是孔子“仁学”中最关键的,正如公西华所言“正唯弟子不能学也”[17]。孔子对“仁”的解释,最精彩的莫过于对子贡、颜渊、仲弓、司马牛、子张和樊迟这六个学生的讲解。子贡问孔子什么是“仁”,孔子说:“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18]颜渊问孔子什么是“仁”,孔子说:“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19]仲弓问孔子什么是“仁”,孔子说:“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20]司马牛问孔子什么是“仁”,孔子说:“仁者,其言也讱。”[21]子张问孔子什么是“仁”,孔子说:“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 [22]子张又问孔子“五者”是什么,孔子说:“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23] 樊迟问孔子什么是“仁”,孔子说:“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24]樊迟还有一次问孔子什么是“仁”,孔子说:“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虽之夷狄,不可弃也。”[25]由此可见,孔子的“仁”的核心是“爱”和“礼”,要以爱心对人,时常替别人着想,要以礼法克制自己,行为言语要谨慎,类似现代政治理念中的“以人为本”,孔子在这里看似是在教育自己的学生做人的方法,而实际是他的一种政治设想,前面我们已经讨论过,孔子讲的“君子”有两层意义,孔子教他的学生做有德之人,即“君子”,他说:“苟正其身矣,于从政乎何有?”[26]如果端正了自身的行为,从政还有什么困难呢?孔子认为这种人就应该走上领导岗位,而由这些拥有“仁”的君子来行政,就必然会实行仁政。

四、孔子政治思想中的治国工具是“礼”

孔子是一个十分懂得“礼”的人,据说他小时候就把礼器当玩具玩,《史记》中记载:“孔子为儿嬉戏,常陈俎豆,设礼容。”[27]可谓天赋异秉。他说:“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徵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徵也。文献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徵之矣。”[28]孔子对于夏礼、殷礼都很精通,但他认为夏、商、周的礼仪是一代比一代进步的,他说:“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29] “周之德,其可谓至德也已矣”[30]。可见,他认为周礼是最为完善的。

“礼”是周代典制的重要内容,“礼起源于氏族社会的风俗习惯”[31]。也就是人类在原始共产主义社会时代的习惯法,这些习惯法在进入王政时代后,被领导阶级加以整理改造,形成比较系统的制度,于是,夏有夏礼,商有商礼,周有周礼,“礼”成了国家稳定的一个重要保证,而“礼”经过了夏商两代的改进,到了周代,经过周公的系统化,成为更加完善的一种制度,在国家政治生活中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其主要内容见于先秦典籍《仪礼》之中。周礼的基本精神是“在各种典礼、仪式当中,不同社会地位的参与者都有各自不同的,严格的具体行为规范。通过这些行为规范区别尊卑、亲疏、贤愚等社会范畴,界定每个人在社会秩序中的具体位置,协调全体社会成员之间的关系”[32]。到了孔子时代,周公所作的“礼”已经彻底崩溃了,社会进入了“天下无道”的时期,孔子在这样的社会里能够站出来,用一种“虽万人吾往矣”的勇气力图改变社会现状,这种精神是我们后世子孙们所应该敬仰和学习的。

孔子要用“礼”来治理国家,首先要做的就是“正名”,子路曾经问老师:“卫君待子为政,子将奚先?”孔子说:“必也正名乎1[33]子路觉得老师有些可笑,因为在当时的社会中要想“正名”确实是一件异想天开的事,他问:“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这“名”怎么正呢?孔子对子路解释说:“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34]所以说,孔子认为“正名”是治国的首要工作。所谓“正名”,就是建立一个名实相符的社会,社会的各个阶层都应该在自己的岗位上尽心尽职,不得僭越。齐景公曾经问孔子为政的方法,孔子回答:“君君、臣臣、父父、子子。”[35]即做君主的要有君主的样子,做臣子的要有臣子的样子,做父亲的要有父亲的样子,做儿子的要有儿子的样子,孔子要建立的是一个秩序合理严谨的社会。因为当时的社会是一个秩序混乱、礼崩乐坏的社会,季孙氏曾经用八佾的规模在庭院舞蹈,古时一佾八人,八佾就是四十六人,据《周礼》规定,只有周天子才可以使用八佾,诸侯为六佾,卿大夫为四佾,士用二佾。季氏是大夫,只能用四佾,他用八佾是典型的破坏周礼的事件,对此,孔子表现出极大的愤慨,发出一句响彻古今的名言:“是可忍,孰不可忍1[36]可见,当时礼制的破坏程度有多么厉害,也正因此,孔子才提出“正名”的主张。

其次,除了“正名”之外,孔子还提出要以“礼”为行为规范的思想,即“齐之以礼”的思想。“礼”的实行有两条缺一不可的途径:一是自下而上的途径,孔子在教导他的学生子贡时说为人要“富而好礼”[37],在教导他的学生颜渊时说要“克己复礼”[38],在教导他的儿子孔鲤时说“不学礼,无以立”[39],这就是说民众自己本身要以“礼”为自己的行为准则,要求人们做到“非礼勿视,非礼无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40];二是自上而下的途径,即领导者要以“礼”治国,即孔子所说的“上好礼,则民易使也”[41],“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42]。领导者以“礼”为行为规范,民众就会效法,国家就会稳定,从而达到“天下有道”的理想社会。

三、结语

综上所述,笔者将孔子的政治思想概括为四大块:首先,要提高领导阶层的素质,要让那些有德有才的人去领导民众,而不是让像季康子那样的人居于领导岗位;其次,在治国方略上要以德治为根本原则,而不是一味地以严刑峻法来统治人民;再次,在国家政治生活中要以“仁”为精神内涵;最后,要以“礼”为国家和公民的行为准则,反对越礼的行为。这四点是联系的,德治是实现“仁”和“礼”的前提,“仁”是德治和“礼”的精神内涵,“礼”则是德治和“仁”的具体形式,而这三点的实行都有赖于领导阶层的素质的提高。而且这四点是联系的,德治是实现“仁”和“礼”的前提,“仁”是德治和“礼”的精神内涵,“礼”则是德治和“仁”的具体形式,而这三点的实行都有赖于领导阶层的素质的提高。

孔子虽然已经逝去两千多年了,但他留下的宝贵的精神财富是我们后世子孙所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我们应当继承祖先的优秀文化并予以发扬光大。

参考文献:

[①] 《论语·季氏篇》,陕西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220页。

[②] 《论语·季氏篇》,陕西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222页。

[③] 《论语·阳货篇》,陕西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230页。

[④] 《论语·颜渊篇》,陕西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157页。

[⑤] 《论语·为政篇》,陕西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10页。

[⑥] 《论语·为政篇》,陕西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79页。

[⑦] 《论语·颜渊篇》,陕西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156页。

[⑧] 《论语·颜渊篇》,陕西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157页。

[⑨] 《论语·颜渊篇》,陕西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157页。

[⑩] 《论语·颜渊篇》,陕西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157页。

[11] 《论语·为政篇》,陕西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11页。

[12] 《论语·颜渊篇》,陕西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151页。[13] 《论语·子路篇》,陕西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167页。

[14] 《论语·述而篇》,陕西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89页。[15] 《论语·述而篇》,陕西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91页。[16] 《论语·述而篇》,陕西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89页。[17] 《论语·述而篇》,陕西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91页。

[18] 《论语·雍也篇》,陕西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74页。

[19] 《论语·颜渊篇》,陕西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148页。

[20] 《论语·颜渊篇》,陕西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149页。

[21] 《论语·颜渊篇》,陕西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149页。

[22] 《论语·阳货篇》,陕西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231页。

[23] 同上。

[24] 《论语·雍也篇》,陕西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71页。

[25] 《论语·子路篇》,陕西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172页。

[26] 《论语·子路篇》,陕西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168页。

[27] 【汉】司马迁:《史记》卷四十七《孔子世家》,新华书局简体字本,第1538页。

[28] 《论语·八佾篇》,陕西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26页。

[29] 《论语·八佾篇》,陕西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28页。

[30] 《论语·泰伯篇》,陕西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103页。

[31] 张帆:《中国古代简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27页。

[32] 张帆:《中国古代简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25页。

[33] 《论语·子路篇》,陕西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163页。

[34] 《论语·子路篇》,陕西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163页。[35] 《论语·颜渊篇》,陕西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154页。[36] 《论语·八佾篇》,陕西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22页。[37] 《论语·学而篇》,陕西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8页。

[38] 《论语·颜渊篇》,陕西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148页。

[39] 《论语·季氏篇》,陕西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226页。

[40] 《论语·颜渊篇》,陕西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148页。

[41] 《论语·宪问篇》,陕西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197页。

[42] 《论语·子路篇》,陕西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164页。

第五篇:文化史《孔子政治思想的两个极端的反思》

孔子政治思想的两个极端的反思

——复礼与仁义的矛盾

摘要:孔子的政治思想在涉及调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方面时,存在着“等级特权”与“自由平等”两个截然相反的对立。一方面,他希望“复礼”,恢复西周宗法等级制度,建立贵族特权社会,而另一方面,他也提出“仁”的构想,希望人人相爱相亲,相互平等,建立大同社会。然而后来的历史过程中,因利益因素的驱使,后人选择了等级特权,抛弃了自由平等。二千多年后,回头重新审视历史时,陈独秀等人无视人为性选择的过错,不责骂董仲舒等人,反而指责孔子是中华文化的罪人,岂不荒谬?时至今日,需对其人为性抉择进行深刻的反思和总结,并从中吸取一定的教训。

关键词:孔子;等级制度;自由平等;大同社会;人为性抉择

孔子所处的时代,是个政治**、礼崩乐坏、君权跌落、国家分解的历史时期,作为没落贵族的代言人,孔子一方面希望通过“正名”,以恢复早已支离破碎的周朝典制,企图维护贵族特权,然而另一方面,鉴于自己现实的式微的身份地位,他又构建“仁”的理念,寄希望于“泛爱众,而亲仁”,“四海之内皆兄弟”,建立一个人人平等,自由的大同社会。可以说两者的趋向、性质完全相悖。不过历史总是跟公平正义开玩笑,由于后来董仲舒等统治阶层人士的人为性抉择,中国并没有走向古希腊雅典和西方资本主义的民主制,反而陷入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等级特权的泥潭之中,并在“存天理,灭人欲”的愚民政策下,愈陷愈深。对此,陈独秀等人也没有认识到,政治思想只是一种意识流派而已,而统治阶层的人为性的抉择,和依靠国家强力对之付诸实践的才是影响中国后来的走向的关键所在,以至于错责了孔子。自然,批判本身是对的,也是需要的,只是批判错了对象,理应受到到眼里批判的应是后世的决策人,证实他们的短视的错误的选择,才有了之后的耻辱结局。因此,对人为行为反思就显得必要,也正如此,对人为性抉择的分析、反思,尤其是涉及到长远利益和眼前利益,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时,也才表现得更有深刻的意义。

一、孔子政治思想中的两个极端分析之一复礼

春秋时期的经济变化最先从农业开始,而农业的发展则是依赖于金属制农具的使用,用现代的术语叫做科学技术的进步,有相关资料表明,当时冶金技术已经有了起色,质地坚硬的铁器开始代替易钝的铜。“一农之事,必有一耜,一铫,一镰,一耨,一椎,一铚,然后成为农”(《管子·轻重乙》)即是铁器已成为生产用具的最佳证明。铁器的开始使用促使了封建私有制经济的萌芽,一些地理条件和资源条件较好诸侯国----如齐国----经济开始发展和壮大,国力大增。他国相对强大对于其他诸侯而言,意味着自身实力的相对弱小,而彼此间的相互吞并的可能性,也使得实力悬殊的各诸侯国倍感危机四伏,更何况当时兼并战争已不是什么怪事奇闻。别国的强大让他们预感自己有被兼并的可能,因而战争迫在眉睫,于是皆相续采取富国强兵政策,“变祖宗之法”、“破井田,开阡陌”(《周礼订义》),给自己增取有利因素,应对未来不虞之需,故而“王制遂灭”(《汉书•食货志》),当时西边弱小的秦国就是如此发展起来的。由于西周王朝礼乐政治制度赖以存在的井田制很快就瓦解,加之各国政策以及地理条件等的诸多原因,各诸侯国自身经济力量很快就显现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弱肉强食是社会的天然法则,如果说“战争是政治的延续”,那么也可换个说法“战争则是经济的延续”,为了扩大疆土,充实兵员,攫取自然资源,各国连年征战,争夺领地,扩大统治范围,以图增强国力、富国强兵。各国的独立发展,战争的频繁,可西周王朝表现得相当无能为力,更是助长了各国的肆无忌惮之野心。随心所欲发动对他国的战争,乐时“八佾舞于庭”,无视周王朝权威的存在。在其社会方面的反映则是民不聊生,“礼崩乐坏”,等级秩序紊乱。一言以蔽之,即孔子认为的“天下无道”。从班固的《汉书。货殖列传》里我们可大概感知春秋的社会状况:

周室衰,立法坏。诸侯奢侈放恣,大夫行天子之礼,士庶之人不守本分。从事农商者减少,商贾增多,谷物减少,商品过剩。

齐桓公,晋文公后,礼义大坏,上下侵犯,政治日变,家家风俗相异,嗜欲无制,超越本分的东西无以禁止。

奸邪者图虚名而背弃真实,逐利而无忌于害人,篡弑夺国者王,夺权而成家者雄。礼谊无以约束君子,刑罚无以震慑小人,富者给土木披帛,犬马得以食鱼肉,贫者粗麻布不蔽体,豆叶当食不果腹。虽为平民,只要坐同列,以财力助君主,即使为奴仆亦无愠色。弄权谋轧术者日逍遥,守道遵理者无以免饥寒。由此可知,当时各诸侯无视西周礼法典制,弑君篡权,不守君臣之道,恣意妄为,唯利是图,与此相对应的则是整个社会无秩序,社会意识急剧改变,而百姓则是食不果腹,衣不蔽体。可想社会**程度是很大的。作为旧贵族的代表,孔子“守道遵礼”,而身份地位日落千丈,他奔走呼吁诸侯王赶紧回到西周的“有道”时代,那么,他所谓的西周是怎样的,西周礼仪典章是怎么回事,有什么主要特征呢?众所周知,西周实行土地国有,周天子是全国土地和臣民的最高所有者。“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就是当时的社会反映。

到了春秋时期,由于经济发展,政治**,各国之间的战争等,各新兴贵族和士族皆有意无意地破坏着维护西周稳定统治八百年的宗法等级制度,不再是士族大夫遵循的社会准则和等级制度,各级间已不再严格遵守周王朝的分封等级制,任意妄为,僭越乱礼,破坏原有的礼法秩序,无视周天子等级制度权威。而彼此间的相互争霸像是化学中的催化剂一般,火上浇油,更是加速了宗法等级制瓦解的进程。“礼崩乐坏”“王纲解纽”,楚庄王“问鼎之大小轻重”之事,以至于孔子气急败坏,怒斥鲁国新兴贵族季孙式“是可忍,孰不可忍也”。面对现实,孔子自己归因现实发生的是基于个人道德的败坏,从而引起的社会道德紊乱。针对政治失控和社会的无序状态,孔子认为要“正名”,正可谓

“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措手足”(《论语•子路》)。那么为何“正名”?正名即是纠正名分,名分就是当时各等级所属的政治地位和宗法等级制的身份等级,属于什么等级就该按何种等级的行为规范行事。季氏就是因为没有按传承已久的名分行事,僭越礼法,“八佾舞于庭”,才遭受孔子唾骂。孔子的正名,就是为了纠正“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论语•颜渊》),以至于子弑父,臣弑君,砸碎君臣、父子等基本的道德伦理原则,“政自诸侯出”“陪臣执国命”(刘泽华)的混乱局面,亦即达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各自按自己所属的名分行事。为了正名,就必须有规范的“礼”,亦即规范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的社会准则,在家庭内部,“亲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礼记•乐记》);在君臣之际,“尊尊”,“君为臣纲”,“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为国以礼”(《论语•先进》)。按照宗法等级礼法,以家庭为单位,以君臣为纽带的社会道德政治秩序行事,自然而然就是正名行礼了。

显而易见,孔子在此所要强调的“复礼”,无非就是对春秋现有的社会秩序空白的一个弥补方案,要通过正名,礼法的行为规范和一系列的道德准则,来恢复春秋时期被破坏掉了的西周等级制度,强调君王统治秩序,等级行为规范等整体的构建,回复西周旧贵族的黄金时期,以此保住自己旧贵族的等级特权,企图重树在社会动荡和战争频繁的春秋损失的身份地位。而正名复礼,恢复西周宗法等级制度的本质,正是重新树立西周政治权威,保障老贵族名下的社会身份地位封地等切身利益。

二、孔子政治思想中的两个极端之一仁义

然而,他的家族正在日益衰落,孔子祖先是宋国(国都在今河南商丘县)贵族,弗父何、正考父(甫)、孔父嘉和叔梁仡等都是比较著名的贵族,可是就连叔梁仡,虽“以勇力闻于诸侯”(胡仔《孔子编年》),但并没因此而加官进爵,得到晋升,终身不过是贵族中最低等级的一“武士”身份和一个陬邑大夫的低级官职而已,状况很糟。情况更恶劣的是,孔子三岁时,父亲去世了,于是家庭更加的落寞,“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君子多乎哉,不多也”。(《论语。子罕》),可见,生活之清平潦倒。因此,我们可以想象得到,面对活生生的现在社会,孔子一方面寄希望于光复家族的社会地位;另一方面,自身仕途的不近如人意,加之带领弟子奔走于列国诸侯的处处碰壁,政治上试图谋发展始终未能如愿,光复贵族身份地位已然无力,倍感无望,时人描述为“累累若丧家之狗”(《史记。孔子世家》)。此时他希望通过改革,从仁的人生哲学出发,以远古为蓝图的方式描绘未来的大同社会,因此,我们大概可以说,大同思想正是在这种背景下映射出来的。他对远古社会加以美化,称尧舜时代为“大同”,并把“大同”作为最高理想。

孔子的大思想与仁的人生哲理紧紧相连,认为大同就是彻底实现仁的美好社会。至于大同社会是怎样的情形,则见于《礼记。礼运》中: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上述就是孔子政治理想的最高境界,以仁为核心,彼此相亲相爱,相互帮助,货尽其用,才尽其能。虽然《礼记•礼运》并非为孔子所述,以匡亚明先生论证,可以视为反映其政治思想(《孔子评传》)。加上孔子“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共同构成了一个完美的最好政治思想,在这样的社会里,人们相互平等,没有贵贱之分,自由自在,每个人都有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行动。于此相反的是,张其昀说到“自由、平等两种观念,经儒家哲学之不断提倡,久已成为历史事实”,“中国二千年前皂已为一自由的民族,历史上中国人民享受自由的程度,比较言之,为世界各国所不及。”(《孔学今义》)此言谬矣,中国正因为儒家的宗法等级制为后世人所采用和不断加强,等级鲜明,以至于清明朝时说错话脑袋都要搬家,何来自由?因此,大同社会里的自由平等,仍还是孔子的一个设想,为后世提出了一个构想。

经过以上的繁琐而冗长的分析,我们就可以清楚地看到,孔子政治思想中的两个极端,一个是建立西周的宗法贵族等级特权社会,后来成为专制体制的依存基础;一个是建立人人自由平等,互相相亲相爱与自由的大同社会——最后走向了天堂。简而言之,就是“等级特权”与“自由平等”两个极端,一个是具有特权等级性质的,一个是平等自由性质的。用刘军宁的话说,一类是“君臣格局“,一类是“伙伴格局”,“在伙伴关系的格局之下,每个人是自由的、平等的,不存在统治—服从关系,一个人无权强制另一个人,公共权力由社会成员的自愿同意产生。这种关系在性质上是自由的。”,“在君臣关系的格局之下,人与人之间是不平等的、统治与被统治、服从与被服从的权力关系;强制是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根本手段。”(《东方早报•读书周报》)。这是孔子政治思想的两个基调,是孔子身份地位特殊和时局变化的背景下提出来的。但是我们仍然可以知道,孔子强调更多的是等级特权,建立君臣关系,而其对自由平等的强调是不够的,往往都是一带而过,这正说明了其对现实的幻想性,不过这已超出了行文的讨论范围,故不加以叙述。但是我们并不因此就是说,他的自由平等思想是没存在的,只要后人不断发挥和加以选择,就像黑格尔对柏拉图的辩证法加以发挥一样,也会如同夜晚之星辰,熠熠生辉。选择的不同可以使得一个民族走向灭亡,也可以让一个民族走向自由,西欧的选择与孔子之后封建专制者的选择就是无可挑剔的佐证。可见后人对前人的选择、吸收以及发挥对一个民族的重要。

结束语:孔子的政治思想自是存在“专制性质”和“自由平等”自相矛盾的之处,并经由董仲舒、二程和朱熹等人对其特权等级加以发挥后,显示出了巨大的同自由平等相对立等级专制威力。但由此是无论怎样也不可能推演出孔子是中华文化之罪人之说的,如同柏拉图的哲学王(《理想国》)和卢梭的主权在民(《社会契约论》)一样,都容易导致专制和极权,但不能就此把柏拉图和卢梭视自由平等的敌人,毕竟现实中真正选择和付诸实施他们思想的并非他们本人。作为哲人,他们做的不过是针对现实提出自己的解决方案,至于后人是否选择这套方案,则是后人的理性抉择以及偏好选择。所以抛开人为性抉择而谈封建专制,无疑是对其进行无端的侮辱,是完全不公正的。正因为历史进程的走向是由经济的因素与人为性选择的合力来决定,用马克思主义的术语,历史的进程就是由经济基础与主观选择的统一,而不单单是经济因素。因此,对后世人来说,确切地说,对统治者和哲人来说,择怎样的政治思想方案,人为性抉择就凸显得至关重要,正确的选择将促进人们的自由平等和经济社会的向前发展,而选择失误毫无疑问将会泯灭人们的自由意志,以及把社会推向另外一个极端,阻碍社会前进的步伐。

参考文献:

[1] 张燕婴译注.论语.北京:中华书局,2006.[2] 杨天宇译注.礼记.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7

[3] 匡亚明。孔子评传.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0.[4] 古棣,戚文,等.孔子批判(上):孔子十日谈。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2001.[5] 张其昀.孔学今义.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10.[6 ]曹本德等.中国政治思想史.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5.[7]王新华.论孔子政治哲学及其特点.湖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年6月第2期:30-32.[8] [东汉]班固.汉书货殖列传.北京:中华书局,1986.[9] 刘军宁.东方早报·读书周报.2010年4月18日.[10] 陈独秀.陈独秀文存.安徽:安徽人民出版社.1996.[11] 李大钊.李大钊选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78.

下载孔子的政治思想及评价(推荐阅读)word格式文档
下载孔子的政治思想及评价(推荐阅读).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中国近代政治思想的评价[5篇材料]

    《中国政治思想专题》 期末论文 论文题目: 中国近代政治思想的评价 系 别:人文社科系 专 业:行政管理 班 级: 学生姓名: 学 号: 老 师: 中国近代政治思想的评价 摘要:在1840年鸦片战......

    《孔子》教学评价[5篇范文]

    《孔子》教学评价 刘老师的课上完了,人走出了教室,心却回到了刚才的那堂课,课文中短小精炼的故事,仿佛把我们带回了两千五百年前,仿佛带到了万人师表孔圣人面前。 孔子是我国......

    教师政治思想自我评价(共5则)

    自我评价就像一面镜子,平时无法看清自我,但是在镜子前自己的美丑一览无余,下面是写写帮文库小编带来有关于教师政治思想自我评价的内容,欢迎阅读!政治思想自我评价范文一本人热......

    政治思想(合集)

    二、政治思想表现 三年来,我认真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通过不断地学习和在实践中自觉磨炼而建立起来科学的世界观。坚持正确的政治方......

    古今中外对孔子的评价

    古今中外对孔子的评价 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 天将以夫子为木铎。 天下第一人。 孔子是一位伟大的教育家。他创办私学,提出“有教无类”的口号,在古代率先打破“学在官府”的......

    对孔子的仁义思想的评价

    对孔子的仁义思想的评价 《论语》•学而:“有子曰:…’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儒家的仁义。也就是是孔子所说的“仁者爱人”。(樊迟问仁,子曰“爱人”问知。子曰:“知人。”《论......

    关于孔子对两位学生的评价

    关于孔子对两位学生的评价,两位学生都做了好事,但老师的评价却截然不同,一个批评,一个表扬。鲁国之法,鲁人为人臣妾於诸侯,有能赎之者,取其金於府。子贡赎鲁人於诸侯,来而让,不取其金......

    政治思想鉴定

    政治思想鉴定范文邱x,女,现任燕郊经济技术开发区实验小学校长,政治思想鉴定范文。自从1981年毕业于河北唯一的师范学校——廊坊师范以来,至今已在教育事业默默耕耘二十四载。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