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毛泽东谈学习
毛泽东谈学习
姚 燕
2011年第5期 ——东湖文苑
毛泽东同志是一位终身学习的领导人,也是一位传授理论知识的导师。他在数十年学习和实践的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学习经验,形成了深刻的学习思想。
学习是人性的,贵在有度
学习总是主体(人)的活动,是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充分体现。学习必须在人的身体条件内有限度地进行。那种脱离人的具体实际,忽视人的本性的学习只能是一种被动的冷冰冰的知识灌输,是不会为人所接受的。
1941年元旦,毛泽东为延安保育院的小学生金德崇题词“又学习,又玩耍”。简单生动的几个字包含了对小学生学习的深刻理解。毛泽东一向认为,爱玩耍是孩子的本性,也是他们认识事物的方式。从认知的角度来说,人学习的最初阶段就是玩耍和模仿。交互式的学习活动包括群体玩耍和整体模仿都是人实现社会化的最初阶段。学习主体的创造力、表达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都是在玩耍和模仿中获得的。所谓“寓教于乐”讲的也是这个道理。学习要有度,要符合年轻人的身体特点。这是毛泽东多次强调的观点。1953年6月30日,毛泽东在接见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主席团成员时说:青年时期是长身体的时期,如果对青年长身体不重视,那很危险。青年比成年人更需要学习,要学会成年人已经学会了的许多东西。但是,他们的学习和工作的负担都不能过重,尤其是14岁到18岁的青年,劳动强度不能同成年人一样。青年人就是要多玩一点,要多娱乐一点,要跳跳蹦蹦,这些特点都和成年人不同。一方面学习,一方面娱乐、休息、睡眠,这两方面要充分兼顾,两头都要抓紧。1957年11月毛泽东在莫斯科大学会见中国留学生时,祝福学生
们首先要身体好,然后是学习好,将来工作好。1965年7月毛泽东在一个文件的批语中,又一次指出学生负担太重,影响健康,学了也无用。他大力支持“健康第一,学习第二”的教育方针,要求学校的课程、讲授和考试不能以学生为敌人,要利于培养青年在德、智、体诸方面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得到发展。这些从学习主体出发来认识学习活动的思想是非常深刻的,对我们今天的教育现状尤其具有针对性。
学习是全面的,贵在分析
学习是一个全面的三维过程:不仅包括学校的学习,还包括社会实践中的学习;不仅是教学活动,更是研究活动;不仅是对正确经验的获取,还是对错误教训的规避。
毛泽东主张学习要结合社会实践,不但要读有字之书,还要读无字之书。1957年3月12日,毛泽东在全国宣传工作会议上指出,要使自己的思想适应新的情况,就得学习,要接受新事物,要研究新问题;许多东西单从书本上学是不成的,要向生产者学习,向工人学习,向贫农下中农学习;在学校则要向学生学习,向自己教育的对象学习。1958年9月8日,毛泽东在最高国务会议上提出,教育必须与劳动相结合,学习和劳动结合起来是一大改革。他赞赏古人“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治学之道。正是为了践行开门求学的原则,毛泽东在湖南一师读书期间曾利用假期考察湖南农村。1927年他专程赴湖南考察湘潭、长沙等5 县的农民运动,写出了《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对于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不止一次地讲过,我们一定要继续努力学习,但要学的是属于普遍真理的东西,并且学习一定要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毛泽东不仅把理论与实践比作箭与靶的关系,更把对理论的应用本身看作是更重要的学习。
学习和思考要相结合。1964年7月5日在和一名大学生交谈时,他明确反对注入式教学法,勉励大学生尤其是高年级学生,要自己研究问题,不要把分数看重了,要把精力集中在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上,不要只是跟在教师的后面跑,自己没有主动性。毛泽
东在读书时善于独立思考,尤其是在读历史书时,常常通过品评历代政事,臧否人物,吸取经验教训,悟出为政方略,并在同古人的对话中激发出新思想、新观念。
在学习上,他更强调学习是辩证的,强调学习贵在分析,择其善者而从之。这一点比较集中地体现在学习外国的问题上。他批评有些人对任何事物都不加分析,不掌握“两点”,完全以“风”为准,今天刮北风,是北风派;明天刮西风,是西风派;后来又刮北风,又变成北风派;自己毫无主见,往往由一个极端走到另一个极端。他在《论十大关系》中说,我们的方针是,一切民族、一切国家的长处都要学,政治、经济、科学、技术、文学、艺术的一切真正好的东西都要学。但是,必须有分析有批判地学,不能盲目地学,不能一切照抄,机械搬运„„只有学会和熟练运用了这些原则,我们的国家才会富强起来。
学习是渐进的,贵在自知
毛泽东在长沙求学时期曾立言以身心之修养、学问之研求为主,用功读书,虚心求教,持之以恒。在延安时期,他读艾思奇的《哲学与生活》一书时,曾亲笔作了3000余字的摘录,还致信艾思奇虚心求教。他在《〈农村调查〉的序言和跋》中说,要了解情况,“第一是眼睛向下,不要只是昂首望天。没有眼睛向下的兴趣和决心,是一辈子也不会真正懂得中国的事情的”。在《论十大关系》中,他从国家的高度指出,自然科学方面,我们比较落后,特别要努力向外国学习,但是也要有批判地学,不可盲目地学;在技术方面,我看大部分先要照办,因为那些我们现在还没有,还不懂,学了比较有利;但是,已经清楚的那一部分,就不要事事照办了。在“两弹一星”研制过程中,有人对还没有学会和掌握的尖端技术,就跃跃欲试想搞革新。宋任穷及时写信向毛泽东作了汇报。毛泽东明确指出,像小孩学写字,要先写正楷,后写草书。研制部门根据毛泽东的指示,提出对没有掌握的苏联设计“不准改”,对苏联供应的仪器设备不准乱拆乱动,对苏联的设计和设备做任何改动,都要经过上级批准,等等。这就及时避免了可能发生的混乱。
学习是长期的,贵在坚持
“一有意志,万事皆成。我劝同志们也和我一道学习。事务太多,时间不足,然亦可以挤一点。养成学的习惯,就能学下去。”这是毛泽东于1959年9月11日在中央军委扩大会议上讲过的一句话。毛泽东曾说:“我一生最大的爱好是读书。”“饭可以一日不吃,觉可以一日不睡,书不可以一日不读。”自少年时代起,毛泽东就善于挤时间看书学习。长沙求学期间,他勤学苦读。革命战争年代,他利用战争空隙争分夺秒地研读。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他更加注重读书学习。在他中南海的居室,书架上摆满了书,办公桌、饭桌、茶几上到处都是书,床上除躺卧的位置外也全都被书占领,连卫生间里也摆放着书。为了读书学习,毛泽东把一切能利用的时间都用上了。外出开会或视察工作,他总是带着几箱子书,一有时间就学习,孜孜以求。直到临终之前,毛泽东也未放弃对学习的坚持。在1976年9月7日至8日下午的弥留之际,毛泽东仍在坚持看文件和读书学习。
毛泽东的学习思想贯穿于他学习实践的全部和生命历程的始终,充分揭示了学习的内涵、意义和方法论基础,有助于我们进一步深入思考学习的本质,对于我们在建设学习型政党的过程中,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作者单位:中央党史研究室)
第二篇:学习毛泽东谈共产党员的标准心得体会
学习毛泽东谈共产党员的标准心得
毛泽东同志的“老三篇”(为人民服务、纪念白求恩、愚公移山)凝结着上一代人抹不去的情怀,成为那一代人的精神支柱。今天,我们依然能感受到“老三篇”中为人民服务、艰苦奋斗、无私奉献思想焕发的无穷活力。掩卷深思,无论是张思德、白求恩,还是雷锋、王进喜、焦裕禄、孔繁森、郑培民、沈浩、钱学森、杨善洲„„,他们都有着共产党员的本色特质:平凡而伟大的精神。正因为如此,在炮火纷飞的革命战争年代,他们甘愿抛头颅、洒热血,创造了井冈山精神、延安精神、长征精神、抗美援朝精神;在社会主义建设发展的征程上,他们夙兴夜寐、开拓进取,创造了大庆精神、“两弹一星”精神、抗洪精神、载人航天精神、北京奥运精神,以及汶川抗灾救灾精神和重建奇迹。平凡创造伟大,这里面无处不闪现着一个又一个平凡而普通共产党员的身影,他们正是毛泽东同志所说的那种“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是真正的共产党员。
在当前倡导弘扬“红色文化”的同时,笔者建议基层党员干部再读一读“老三篇”等经典著作,从经典中感悟共产党员应具有的平凡而伟大的精神,使之转化为一种信念、一种精神、一种追求、一种品格。
以平凡内化永远跟党走的坚定信念。以坚定的共产主义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切实担当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捍
卫者的历史重任,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自觉划清“四个界线”,敢于同错误思想作不疲倦的斗争,不管形势任务怎么变化,始终保持头脑的清醒,把自己的命运与国家民族社会和人民的事业联系在一起,用实际行动书写对党对人民的忠诚,展现新时期共产党员的光辉形象。
以平凡彰显恪尽职守、公而忘私的毋我精神。时时以一名共产党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以忠于职守、兢兢业业、勤政为民的责任意识,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无私无我的思想境界,以奋力拼搏、奋勇争先、时不我待的精神状态,率先垂范,尽职尽责,做最繁重的工作,过最艰苦的生活,在平凡岗位上创造不平凡的业绩。
以平凡折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不懈追求。以服务群众为第一要务,充分发挥基层党员来自基层、工作在最前沿、直接面对群众的优势,处处维护党在人民群众中的形象,牢记“群众利益无小事”,与人民群众心连心,努力为群众诚心诚意办实事、尽心竭力解难事、坚持不懈做好事,切实把党中央各项政策措施落到实处,使群众真正感受到党和政府的关心温暖。
以平凡蕴含勇于开拓、百折不挠的品格。刚刚公布的“十二五”规划纲要,已从新的战略高度、新的历史起点明确了新一轮发展目标。在向新的奋斗目标进军中,面对国际环境竞争带来的严峻挑战,面对社会转型期各种矛盾交织,面对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困难阻力,广大党员带头发扬新时代的“愚公精神”,化压力为动力。
第三篇:毛泽东谈怎样写文章
毛泽东谈怎样写文章
——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毛泽东关于文风的论述读
后
吕臻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助理研究员)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网站 2013-07-24
来源:《党的文献》2013年第4期
【摘要】毛泽东是文章大家,他的著作是我们党优良文风的代表。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多次强调过文风问题。他提倡领导干部要亲自动手写文章;写文章要注重调查,实事求是,不要夸大;要处理好材料和观点的关系,学会用唯物辩证法分析问题;要讲究逻辑、文法和修辞,要有中国气派和中国风格;写文章要有群众观点,心里装着读者;文章写好后要进行反复修改等等。毛泽东关于文风的论述,不仅对于我们今天改进文风有启发作用,对于我们转变党风也有重要借鉴意义。
毛泽东是文章大家。人们常讲“毛主席用兵真如神”,其实他下笔更如“神”。他的作品风格多样,出神入化,时而大气磅礴,如大江大河奔流直下;时而隽永秀丽,韵味无穷;时而朴实无华,却富含哲理。毛泽东的著作是党的优良文风的代表。新中国成立后,他常常在会议、谈话中提到改进文风、写好文章此类话题,这多是他丰富写作实践背后的沉淀、升华和总结。本期《党的文献》刊发了《毛泽东年谱(1949—1976)》中有关文风问题的论述,本文据此略谈几点体会。
领导干部要亲自动手写文章
毛泽东提倡领导干部要亲自写文章。为什么一定要写文章呢?因为,它对于提高工作能力大有益处。毛泽东谈到:“写文章,可以锻炼头脑的细致准确性。客观事物是独立存在的东西,全面地认识它,写成文章是不容易的事情。经过多次反复,才能比较接近客观实际,写出来经过大家讨论一下,搞成比较谨慎的作风,把问题把思想写成定型的语言文字,可以提高准确性。”(见本期《党的文献》刊发的《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毛泽东关于文风的论述》(以下引文凡未注明出处,均引自该论述)),做工作的前提是正确认识客观世界,而“文章是客观事物的反映”(《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844页),因而写文章有助于人们正确地认识客观世界。经过不断写文章、改文章、集体讨论文章这些方法,主观和客观就渐趋一致了,做工作的基础也就有了。
领导干部亲自动手写文章,确是做好工作的基本功。毛泽东是这样要求领导干部的,他自己也是这样做的。他早年办《湘江评论》时,预约的稿子常不能收齐,他冒着酷暑和蚊叮虫咬,一个多月内,写了四十篇文章。大革命时,他背着雨伞走村串户调查数月,不畏劳苦,写下了《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等调查报告,为确立“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奠定了理论基础。后来,即使成为党的领袖,毛泽东照样自己动手,指挥打仗再忙再累,工作条件再苦再差,他都坚持亲自起草文章、电报、讲话提纲,撰写社论、新闻通讯,甚至替别人写文章。新中国成立后,针对一些领导干部写报告和讲话稿让秘书代劳,毛泽东说:“我写文章从来不叫别人代劳,有了病不能写就用嘴说嘛!”“秘书只能找材料,如果一切都由秘书去办,那么部长、局长就可以取消,让秘书干。”他明确要求领导同志“重要的文件不要委托二把手、三把手写,要自己动手,或者合作起来做”(《毛泽东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359页)。
写文章贵在实事求是
毛泽东提倡写文章要采取实事求是的态度,要从生活、从实践出发,真诚地表达自己的心里话。他说:“只要是严格说理又合乎事实,即实事求是的文章,是站得起来的。”他称赞列宁的著作“生动活泼”,因为列宁“把心交给人,讲真话,不吞吞吐吐”(《毛泽东著作专题摘编》(下),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第2356页)。做人贵在真诚,作文也是如此。毛泽东主张文章“不要用过于夸大的修饰词”,分析情况好就是好,坏就是坏,“不要夸大”;讲话发言也要“有表扬,有批评,有成绩,也有缺点”,不要尽是讲好话。
写文章实事求是的基础是要有追求真理的科学态度,要认真进行调查研究。毛泽东在《反对本本主义》一文中,曾提出“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的著名论断,强调“注重调查”、“反对瞎说”,“一切结论产生于调查情况的末尾,而不是在它的先头”。早年他在中央苏区写下的七万多字的《寻乌调查》,堪称我党基层调研工作的典范。毛泽东对这次调研印象很深刻,新中国成立后曾回顾说当时是“下大力气”。在那样艰苦的条件下,下这样大的力气去调查研究,是很难得的,但也是极有价值的,没有当时这番苦功夫,哪有后来的胜利和辉煌?人们用“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来形容写文章是很贴切的,世间真正聪明的人是乐于下这种苦功夫的。
要处理好材料和观点的关系,善于分析问题
有了正确的态度,还要有正确的方法。毛泽东告诫写文章要处理好材料和观点的关系,强调“材料应与观点统一”,要把材料经过大脑的加工,贯通起来,形成自己的系统看法。
材料是血肉,是观点的基础。毛泽东说:“不熟悉生活,对于所论的矛盾不真正了解,就不可能有中肯的分析。”(《毛泽东文集》第7卷,第277页)。在延安时期,他就号召真正的艺术家必须到群众中去,到火热的斗争中去,观察、体验、研究一切生动的生活形式和斗争形式,一切文学和艺术的原始材料。
然而单有材料还不行,还要加工,要消化。用毛泽东的话说,就是文章要有观点,有“较深刻的思想性”。而要达到这个目的,就要学会分析问题。毛泽东指出:“分析的方法就是辩证的方法。所谓分析,就是分析事物的矛盾。”(《毛泽东文集》第7卷,第277页)。
毛泽东反对写文章不懂装懂,拿一堆材料来堆砌了事。1957年12月25日,他在一封信中写道:“文章写不下去了,此时应该多看看材料,再考虑考虑,看看自己是不是还没有真懂。”他曾看过一份文件后不满意,认为文件起草者对所论问题“不甚内行,还不大懂。如果真懂,不至于不能用文字表现出来”。他认为,构思写文首先要分析所论事物对立统一的内部联系,分析其中的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这样才能“有长江大河、势如破竹之势”。如果没把问题搞懂,就不要轻易下笔。
真正有分析有观点的文章就会有力量。毛泽东称赞鲁迅后期的杂文“很有力量”,认为是由于鲁迅拥有了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掌握了唯物辩证法这个思想武器。
要讲究文法、修辞、逻辑,文章要有中国风格、中国气派
毛泽东是遣词造句的大师,他的语言精炼准确,词汇丰富多彩,用典生动恰当,他的文章既有思想的力量,也有艺术的感染力。新中国成立初期,一些报纸、杂志、书籍上的文字以及党和政府机关的文件在语言运用方面存在着混乱状况。毛泽东注意到这一点,要求规范语言的使用,强调写文章要讲文法、修辞、逻辑。讲究文法,是写文章的基本要求。讲究逻辑,是指“使用概念和判断进行推理的时候要有逻辑性”,“必须注意各种词语的逻辑界限和整篇文章的条理”,文章“开头、中间、尾巴要有一种关系,要有一种内部的联系,不要互相冲突”(《毛泽东著作专题摘编》(下),第1547页。),也就是说要注意文章的准确性、条理性和前后的一贯性。讲究修辞,则是要使文章生动活泼一些,使人爱看。
在文章语言的运用上,毛泽东指出要向人民群众学习语言,要从外国语言中吸收我们所需要的成分,还要学习古人语言中有生命的东西。他尤其反对一些人“写文章没有中国味道,硬搬西洋文字的文法”,主张要吸收祖国语言几千年来的丰富营养;他批评有些文章“洋腔洋调”,主张中国人写文章要有中国风格、中国气派。
写文章要有群众观点,心里装着读者,使读者爱看
写文章要有群众观点,心里始终装着读者。毛泽东说:“你讲话是讲给别人听的,写文章是给别人看的,不是给你自己看嘛!”“要想到对方的心理状态。”“当着自己写文章的时候,不要老是想着'我多么高明’,而要采取和读者处于完全平等地位的态度。”(《毛泽东文集》第7卷,第277页。)这是群众观点在文风中的具体体现。心里有读者,谋篇布局、遣词造句、语言运用都考虑读者的感受,这样读者才会爱看你的文章。对于在写作过程中如何站在读者的角度想问题,毛泽东有多方面的阐述。“标题要醒目些,使读者爱看。”1957年,《人民日报》送来一篇社论稿,题目是“怎样对待批评”,毛泽东看后,将其改为“正确地对待善意的批评”,并批了一句话“这个概念化的标题是不好的”。一个很简单的改动使标题更加准确鲜明,也带给人一种很亲切的感觉,这是因为毛泽东很懂得读者的心理。
对于文章的开头,毛泽东主张应开门见山,首先提出要点,引起读者注意,然后再作阐释论述。他反对一些文章一上来就大段引用经典论述,给人以距离感,认为“先讲死人、外国人,这不好,应当从当前形势讲起”。
在文章的语言上,毛泽东主张要照顾读者的心理,要学会使用人民群众的语言,“要通俗,使工农都能接受”。他强调,文章不仅要讲清道理,而且语言要生动活泼,做到“理情并茂”,这样的文章才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他说:“文章要尖锐,刀利才能裁纸”,但是文章也不能太硬了,“太硬了人家不爱看,可以把软和硬两个东西统一起来。文章写得通俗、亲切,由小讲到大,由近讲到远,引人入胜,这就很好。”他称赞鲁迅的文章既不太软也不太硬,不难看。
关于文章的叙述方法,毛泽东也有独到的看法。他批评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的写法“很不好,总是从概念入手”,认为这不符合马克思主义的观点。他指出:“研究问题,要从人们看得见、摸得到的现象出发,来研究隐藏在现象后面的本质,从而揭露客观事物的本质的矛盾。”
文章写完后要反复进行修改
文章写完后,是不是就万事大吉了呢?毛泽东认为还不行,还得去修改。
为什么一定要修改文章呢?1963年,毛泽东在会见外宾时谈到:“写文章和写诗不经过修改是很少的。为什么要修改?甚至还要从头写?就是因为文字不正确,或者思想好,但文字表达不好,要经过修改。”毛泽东还主张,“重要的文章不妨看它十多遍,认真地加以删改,然后发表。文章是客观事物的反映,而事物是曲折复杂的,必须反复研究,才能反映恰当”(《毛泽东选集》第3卷,第844页。)。可见,改文章就是改思想,改的过程就是思想完善的过程。毛泽东一生改过的文章无数,简单举两个例子。新中国成立初期,毛泽东主持起草新中国第一部宪法,前后差不多七个月,总算起来有一二十个稿子,全国有八千多人讨论,提出五千几百条意见,采纳了百把十条。(参见《毛泽东传(1949—1976)》(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第316页。)经历了这样的过程,毛泽东最后才讲:“这个宪法草案,看样子是得人心的。”(《毛泽东传(1949—1976)》(上),第334页。)再如,著名的《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年过六旬的毛泽东前后修改了十几遍,持续近半年时间,倾注了多少心血!可见,修改文章是要下大气力的。
不仅是对重要的文件和文章,对自己的诗词,毛泽东也常会反复斟酌修改。白居易曾有“好句时时改,无妨悦性情”一语,正可以用到毛泽东身上。他对自己诗词的修改非常认真,极其讲究。1952年,一位大学老师写信指出《长征》诗“腾细浪”“金沙浪拍”两个“浪”字重复,有违诗作大忌,建议改为“水拍”,毛泽东欣然接受,并称其为“一字师”。
结 语
或许有人会问,不管是在革命年代还是建设年代,毛泽东为什么会反复强调文风问题呢?这固然与他本人就是文章大家有关,更重要的原因在于,作为一位伟大的政治家,毛泽东明白,文风好坏与党的事业的兴衰紧密相关,“学风和文风也都是党的作风,都是党风”(《毛泽东选集》第3卷,第812页)。文风是一名领导干部思想作风和工作作风的重要表现,思想作风和工作作风出现毛病,往往在文风上会有所表现。因此,今天重温和学习毛泽东关于文风问题的论述,不仅对于我们改进文风有启发作用,对于我们转变党风也有重要借鉴意义。
(责任编辑:戚义明)
第四篇:学习毛泽东
学习毛泽东——为中国之崛起而奋斗
我们要在我们自己中间造就出许多个像毛泽东一样的伟人,来改变国家和民族的命运,让我们的祖国重新振作,让我们的人民永远幸福安康。怎样才能实现这个目标呢?那就是——向毛泽东同志学习。我们说向毛泽东学习,不同于以往的“学习毛泽东”即只是学习他的光辉著作,我们要全方位地向他学习。
(一)我们要学习他的革命的乐观主义,学习他的“与天奋斗,其乐无穷;与地奋斗,其乐无穷;与人奋斗,其乐无穷”的革命豪情,在这“黑云压城城欲摧的”的危难关头,要树立共产主义一定会在全世界实现的坚定信念,我们要战胜一切困难,而不被困难所屈服。
(二)我们要学习他相信群众、依靠群众的工作方法和作风,把发动群众作为我们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当前的形势下,我们只有依靠在广大的人民群众才能扩大我们的影响,才能把我们的事业推向前进,我们要利用一切可能的机会,宣传真正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揭穿一切政治骗子的鬼蜮伎俩,让人民群众知道希望在哪里,未来在何方。
(三)我们要学习他的洞察一切和高瞻远瞩,他所具有的革命睿智。也许这点我们很难做到像他老人家一样。但是“一个人的能力有大小,但主要是有这点精神”,在今天互联网存在的条件下,我们也可以发挥我们群体的优势,让我们每一个人的大脑都能及时地和广大同志们交流,让我们每产生一个智慧的火花就把它及时地传递出来,与广大的同志们共享,众人捧柴火焰高,我们一定会燃起智慧的熊熊大火,并把它传承下去。
(四)我们要学习他勇于斗争,而又善于斗争的革命品质。他老人家无论处在什么情况下都没有对革命悲观失望过,但是他的斗争从来不是盲目的、不讲究策略的。在他处于较低的地位的时候,他善于以自己的言行去影响其它的同志,让他们能够理解自己的正确思想,进而获得他们的支持,团结大多数人,领导中国革命走向胜利。在他处于权力顶峰,已经无人能撼动他的地位的时候,他又为了广大的劳动人民的千秋万代的根本利益,在自己的晚年勇敢地向官僚机构宣战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遗产。
(五)我们要学习他坚韧不拔的无产阶级革命斗志,以及他在任何艰难困苦的条件下也不屈服的革命精神。毛主席一生中遇到过很多困难,但他从来也没有向困难抵过头,他总是昂首面对,直到战胜困难。他教导我们在困难的时候,要看到光明,看到成绩,要提高勇气。我们一定要学习他的这种精神,不屈不挠,把革命的事业进行到底。
中国共产党能够领导全国人民彻底推翻压在自己身上的半封建、半殖民地统治与压迫,建立起真正代表劳苦大众的红色的政权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确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在这
个过程中,毛泽东显示的是非凡的才能,毛泽东的伟大在于他对战争的独特把握,在毛泽东和毛泽东之前的领导人之中,只有毛泽东把共产党从一线生机中拉了出来,也只有毛泽东在战争年代牢牢把握住了权利,把战争引领到他所设想的路上。
全方位学习毛泽东,我们才能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道路上走地更稳更远。
第五篇:学习毛泽东
当代大学生应如何向毛泽东学习现如今,我们大学生正值人生的大好时光,如何向毛泽东学习是目前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毛泽东人格思想内涵丰富, 主要体现在: 探求新知, 追求真理的刻苦学习态度;“以天下为己任”的人生理想与责任意识;积极向上, 寓于进取的人生态度;做“身心并完”之人的成才观念;艰苦奋斗, 顽强拼搏的斗争精神, 以及重视“读无字之书”的求实作风。我们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向毛泽东学习:
(一)学习探求新知,追求真理的刻苦学习态度
青年毛泽东从少时起就勤奋好学,其学习目的非常明确,那就是求知识,求真理。读书不畏苦,方能得真知。毛泽东除了刻苦读书外,还注意运用良好的学习方法,如不动笔墨不读书;不耻下问,虚心向他人求教;独立思考,不盲从他人意见等。正是由于青年毛泽东孜孜不倦地求学,不断地在刻苦学习中获取新知,探索真理,最终,他的知识大为长进,政治觉悟也大为提高。今天的大学生,要以青年毛泽东为榜样,学习他当年那种发奋读书,勇于实践,使自己成为国家和民族的有用之才的精神。一,要珍惜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热爱学习,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始终保持一种旺盛的求知欲,持之以恒。二,要有务实的学习态度,善于利用各种有利条件来增长自己的知识,扩大自己的视野,提升个人的素
质和能力。三,在提高个人素质与能力的过程中,学会创造性地学习。要注重培养个人良好的学习品质,增强开拓创新意识,学会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二)“以天下为己任”的崇高人生理想与责任意识
毛泽东在发奋读书、学知识、求真理的过程中,逐步树立起“以天下为己任”的远大理想与崇高的责任意识。如何做到立“真志”,“以天下为己任”呢?毛泽东认为“真欲立志,必先研究哲学、伦理学,以其所得真理,奉以为己身言动之准,立之为前途之鹄,再择其合于此鹄之事,尽力为之,以为达到之方,始谓之有志也。如此之志,方为真志。”他还说,一日未得真理,即一日无志;“十年未得真理,即十年无志,终身未得,即终身无志。”在他看来,青年人树立了“以天下为己任”的人生理想,有了高尚的社会责任意识,再下苦功倾全力去探求宇宙的真理,将二者结合起来,又付诸自己的实际行动,这才能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
我们学习毛泽东的人格思想,就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要明确学习目的,把自己的人生理想与价值和社会的发展进步密切联系起来,以国家的前途与命运为己任,努力寻找个人奋斗和为社会发展作贡献的最佳结合点。真正认识到“有国才有家”;要自觉地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国家的现代化建设事业中,自愿到艰苦行业去,到边远地区去,用自己的行动回报社会,回报国家。
(三)学习做“身心并完”之人的成才观念
青年毛泽东认为,国家所需要的人才应是德智体全面发展,“身心并完”之人。从青少年时期起,毛泽东就朝自己确定的方向努力。
通过读书学习,增长自己的知识与才干。至于体育,就是要通过各种运动方式,磨砺意志和胆识,培养健康的体魄,保持长久和旺盛的生命力。在毛泽东看来,如果三育并行并重,就能达到古人所提出的智仁勇都齐全的“三达德”的完美境界,把自己培养成国家的栋梁之才。
(五)学习艰苦奋斗的斗争精神
青年毛泽东认为,青年人要使自己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有一种精神是必须大力提倡的,那就是艰苦奋斗、顽强拼搏的斗争精神。处在物质生活极其丰富的时代,艰苦奋斗的精神仍需发扬。
(六)学习“读无字之书”的求实作风
在毛泽东的人格思想中,还有一种值得效法的品行,那就是重视“读无字之书”、做调查研究的求实作风。毛泽
东不仅重视读有字之书,而且非常重视读“无字之书”——作社会调查。他在给友人的信中说:“闭门求学,其学无用。欲从天下万事万物而学之”。他又说道:“吾人如果要在现今的世界稍为尽一点力,当然脱不开‘中国’这个地盘。关于这地盘内的情形,似不可不加以实地的调查及研究。”显而易见,毛泽东认为,青年人要担负起改造中国之重任,不可不读“无字之书”,即多作调查研究,向社会实际学习,去了解社会,体察民情。而要向社会实际学习,就必须走出学校,到社会的各个角落去考察,通过各种方式,去体验民众的疾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