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自我矛盾(5篇)

时间:2019-05-13 16:10:2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孔子的自我矛盾》,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孔子的自我矛盾》。

第一篇:孔子的自我矛盾

孔子的自我矛盾

学院班级姓名

学号 孔子的理想是追求天下大同,他渴望一个大同社会。他积极入世,提倡仁义礼智。他主张“为政以德”,用道德和礼教来治理国家是最高尚的治国之道。我们从儒家文化中学到最多的就是为人和治国。我们从小到达接受的儒家教育中大部分都是阐述孔子在国家在个人品德修养上的观点,我们所认为的孔子是志向远大的,他周游各国去宣讲他的治国观,我们认为他是有治国抱负的人。孔子曾与学生一起畅谈理想,有志在治理国家的,有志在管理人民的,也有说要好好学习的做一司仪的,孔子皆不置可否。问及曾点,曾皙从容不迫地回答说“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孔子听了他的话,长长地感叹一声说“吾与点也”我和曾点的理想一样啊。可是,孔子的理想不是治理国家宣扬礼乐吗?怎么会就只是在河边洗洗脚吹吹风呢?孔子之所以赞许曾皙,是因为曾皙道出了孔子心目中的生活。“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这是百姓安居乐业,悠闲自在的体现。要如此,必须是世道安定,邻里和谐;如果连年战乱的话,民不聊生,又怎么会有如此景象呢?因此孔子赞许曾皙的这种和平安定的生活。这一叹,活脱脱的叹出了孔丘洒脱的性情。孔子为人豁达,坦然。淡泊名利,不受外界干扰。

“学而不厌,诲而不倦”。孔子好学,有强烈的求知、寻道欲,且不恃才傲物,而是谦恭有度,不耻下问。可谓“敏而好学,不耻下问”。不管是声名在外的大师学者达官显贵还是在田间劳作的山野村夫粗鄙之人,孔子皆能慧眼识人且引以为师。“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他学无常师,择善而从。孔子这里一方面自己十分好学,但是有时候当学生问到一些问题的时候他又会回避答案。他觉得学生问的那些问题不是值得探讨的。不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提出自己内心的疑惑又怎么能“敏而好学,不吃下问”呢?“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孔子这不就是说不问问题的学生是最难教的吗?孔子一方面鼓励学生积极问道,一方面又阻止学生的探索,这不是又打击了学生的积极性了吗。孔子这样算不算是在思想上的专制呢?孔子还主张有教无类,但是我们都知道孔子是没有女弟子的,这不就自相矛盾了吗。“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是孔子对女性的贬义评价。女子无才便是德、男尊女卑是中国封建几千年的情况,孔子那个时候怕也是没有先进的思想,所以这一点也没有什么好非议的。

上述可以算是孔子在教学过程中的矛盾,孔子在个人行为方面有一个特点,那就是“知其不可为而为之”。既然都知道了这个事情是没法做的那为什么还要以卵击石或者自不量力的去做呢?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这样的行为在旁人看来想必是愚蠢的吧。但我们都知道孔子是圣人,怎么会做那样的蠢事呢。孔子还是个听天命的人,既然听天命了人又何必去为之呢?这点倒是好解释,人有客观的一面,也有主观的一面。先要尽人事,然后听天命。做与不做在我,成与不成在天。“知其不可为而为之”也表达出一种任何困难都无法阻拦自身前进的积极动力。

第二篇:大学职业生涯矛盾与自我超越

我今天想跟大家讲的,是大学职业生活可能带给我们的矛盾、困惑,以及个人可能的应对之道。

毫无疑问,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与社会的现代转型,在好的大学里取得一个职位,已经成为在这个社会上令人羡慕的事业成功的新起点。我们这一代人主动或被动地以大学作为职业选择时,社会上普遍存在的“造原子弹不如卖茶叶蛋,拿手术刀不如拿剃头刀”的情况,早已不复存在。最近完成的第六次中国公众科学素养调查显示,我国公众认为教师的职业声望最高,公众在期望子女从事最好职业的选择中,教师职业的期望值也是最高的。先不讲大学精神、大学文化、大学的社会责任这类赋予我们某种崇高美感的内容,仅仅从与日常生活经验相关的视角看来,大学为她的每一位从业者提供了空气清新、绿树成荫的校园,相对宽松且有人情味的工作环境,比较稳定、可能逐步上升且有较好福利保障的收入,还有一年两次、每次长达数周的有薪假期。诸位还比较年轻,到了我这个年龄,就更能体会到,我们的孩子从小就生活在一个“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的环境中,对他们人格的形成和品味的提升,具有何等重要的意义,特别是在眼下这个社会迅速转型,价值观和是非感日益多元发展,从而令人难以适从的时代。即使从这样比较世俗的眼光看来,我们有机会在这个校园里成为同事,也真是值得高兴和珍惜的。

在座的诸位大多是年轻人,大家选择任职于大学,一定不仅仅是因为上面提到的这些相对世俗化的理由,一定对自己的事业发展有很好的设计,也可能对未来的生活怀有各种各样多少有点理想色彩的期待。作为过来人,我想说的是,大学的职业生活也充满矛盾和挑战,在未来的工作中,如何保持一种带有超越感(甚至是某种宗教感)的平衡的心态,将是诸位的职业生涯能否平顺而成功的关键所在。陈寅恪先生讲过,“士之读书治学,盖将脱心志于俗谛之桎梏,真理因得以发扬。”也就是说,读书人要脱俗。“脱心志于俗谛之桎梏”,这是一个难以企及的境界,特别是在现代中国的大学里面。我们对大学有很多期盼和理想,但这些期盼和理想的达成,有待于用一种带有宗教感的态度去提升。这也是我们这些选择任职于大学的人,所要面对的可能备受内心煎熬的难题。

我们首先要面对的,是大学理想与大学职业生涯实际状况的矛盾。

一所好大学应该有另一种气氛,它告诉我们,有一些问题应该被每一个人思考,但是在日常生活中却没有人问也不可能有答案。它提供自由探索的空气,不允许不利于或者妨碍自由探索的东西存在;它给出重要与不重要之间的区别;它保护传统,不是因为传统就是传统,而是因为传统提供在极高的水准上进行讨论的模式;它蕴含奇迹,预示在分享奇迹中产生的友谊。更重要的是,这里有真正伟大的思想家,他们是理论生活存在的活的证明,他们的动机不会流于低俗,虽然人们以为低俗的动机是无所不在的。他们有权威,但不是来自权力、金钱或家庭,而是来自能够赢得尊敬的天赋。他们相互之间、他们与学生之间的关系使人们看到一个以真正的共同利益为宗旨的团体。大学是一个以理智为基石的国家的神殿,是奉献给纯粹理性的。它在人们心中唤起崇敬之情,只有那些将自身与平等自由融汇为一体的人才会产生这样的感情。

我不敢说,我们都是“将自身与平等自由融汇为一体的人”,但我们在大学工作,都多多少少分享着这样的关于大学的理想。对在座的一些同事来说,也许对这样的理想的憧憬,正是你们选择任职大学的缘由。

然而,毋需讳言的是,在大学任职的外部条件,特别是与个人职业生涯顺利与否相关的部分,并未达到这样理想化的境地。大学是人类的组织,也就具备了社会组织的所有弱点,人性的弱点也必然导致大学职业生活要面对的种种不公。代表了人类未来、良知、公正、平等和其他各种追求的大学理想,是由生活在充满了短视和不公的环境中的大学领导者、教师和其他同事的具体活动来达成的。这是每一位刚刚步入大学之门的同事,从一开始就要准备面对的。

对于教师来说,这样的矛盾,由于现代大学中教师职业互相矛盾的双重要求而被强化了。

学者职业化导致了这样一种局面,即只有在大学和研究机构里面从事的工作,才被同行承认为是学术的工作。对学术创造的愿望,促使我们在大学里找一份教书的工作。结果,就难免要遇到大学制度的一个内在矛盾。在现代的学术体制下,学术越来越变成一个从业者集团内部的自足的行为,衡量一个学者学术贡献的大小,成为学术共同体内部相互承认的过程,而这个共同体的评价,决定了我们能否当一个好学者。要当一个好学者,一定要有好的学术思维的能力,而学术思维的本质,就是在深刻理解学术史和严格遵循学术规范基础上的知识创造。从这个角度讲,学术就是“反常识”。证明自己是一个好学者的标志,是看一位学者在学术上有没有思想的创造,有没有“反常识”的发明。而另一方面,作为一位大学教师,其基本的任务之一,就是要把常识教授给学生。

这样一来,在做一个好教师和当一个好学者之间,存在着非常大的、不容易克服的鸿沟。学术创造与知识传授,需要的是两种很不相同的秉性,一个人是很难同时完美地具备这两种秉性的。我们因为热爱思想创造而来到这个大学,而且也可能有很好的从事学术创造的才能,但如果要长期拥有从事学术创造的资格,就必须同时具备另外一种不同的才能,即能够通过常识的传授,将一大堆聪明、好学、有知识准备但不懂学术思维的脑袋,训练得具有学术思维的习惯。

大学教师中谁也不愿意回忆那些有关聘任的讨论,因为他们很少有愉快的经历。……大家必须明白,如此多的学术前程操于命运之手这个事实,其根源不仅在于集体决定这种选拔方式的不恰当。每一位受着感情的驱策,想要从事学术的年轻人,必须认识到他面对的任务的两重性。他不但必须具备学者的资格,还得是一名合格的教师,两者并不是完全相同的事情。一个人可以是一名杰出的学者,同时却是个糟糕透顶的老师。

学术生涯是一场鲁莽的赌博。……你对每一个人都要凭着良心问一句:你能够承受年复一年看着那些平庸之辈爬到你头上去,既不怨恨也无挫折感吗?当然每一次他们都会回答说:“自然,我只为我的天职而活着”。但至少就我所知,只有极少数人能够无动于衷地忍受这种事。

这样的矛盾,我们可能要终身面对。

依我自己的经验,这类矛盾之所以有时会变成难以克服的障碍,常常主要不是由于学术制度的不公,也可能主要不是由于上级或同事看法的偏颇,而更多的是因为我们自己不能面对内心的煎熬。在现代中国的教育制度下,从小学的时候开始,老师就告诉我们,做人要力争上游。但恐怕难以改变的事实是,人类大脑先天的结构已经决定,天才只占人群中相当小的比例。我们都是很幸运的人,在一个淘汰率很高、每一步都充满风险的教育体制中,能够完成从小学到研究生的学习过程,有机会到大学任职。但这样的经历,仍不足以证明我们就是天才,甚至也不一定能证明我们比大学外面的人更聪明一些。客观的事实是,在现代大学里,绝大多数教职员只是中才而已。我们的内心、我们周围亲近的人们、甚至我们的社会,并不真正明白这一点,常常对我们怀有很高的期望,都希望我们能够取得大的成就。内在和外部的期望,与实际能力之间的差距,对每一个就职于大学的人来说,都可能会成为压力和煎熬的根源。所以,我们在选择大学职业生涯的时候,一定要扪心自问,听从自己内心的召唤。

我想说的是,要正确面对大学理想与大学职业生涯实际状况的矛盾,使我们的大学职业生活更加平顺并有更大的成功,除了要遵守外在的行为规范的约束之外,更重要的因素是,建立在科学理性基础上的对自己的内心召唤的遵从。这是一种超越日常生活经验的带有宗教感的体验。

我们选择任职于现代中国的大学,还要经常面对保持大学精神的追求与带有明显“工具理性”性质的各种外部压力之间的矛盾。

我们这个大学,是许多在近代中国学术史上作出过奠基贡献的学者传道授业之所。所有的大学都会有其办学特点,不过,并非所有大学都拥有“大学精神”。如果在中国近现代历史上,没有清华、没有北大、没有南开、没有大学,那么,我们国家的历史就得重写。我们相信只有这类承载了重大历史使命的大学,才真正有其精神。我们深深相信,拥有这种精神的大学,才可能是永恒的。

生活在这样的校园之中,耳边不时回响着陈寅恪先生“惟此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历千万祀,与天壤而同久,共三光而永光”的警句,大学的同事们对精神的自由有着比其他大学的学者更自然的向往。岭南文化对大学精神内核的形成,也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历史系一位我很景仰的前辈学者说过,中大的可贵之处,不在大,而在中。这是一句朴素而非常深刻的话。我们生活在一个整天强调要“做大做强”、要“跨越式发展”的时代,常常忘了“中庸”、“持中”、“大正至中”这些中国人思维方式中最宝贵的思想要素。相对于国内其他大学来说,我也相信大学的最动人之处,就在这个“中”字。因为这样的一种精神因素,让这个大学始终对校史上许许多多“敢为天下先”的创举保持着足够的宽容和理解,让这个校园始终充满了浓浓的人情味,让我们这些在其中生活的人,在面对社会和自己内心的种种煎熬时,更容易保持一种平衡的心态。

但是,具有明显“工具理性”取向的外部压力仍然存在,且与日俱增,各种各样的评估和排名,实际上已经直接影响到大学的生存与发展。校长公开表明以“为中才立规矩,给天才留空间”为治校理念,既然我们大多数人只是中才而已,自然就要受到更多的外部规范的约束。而这些规范和制度,可能有一部分与我们对自己的期望、对学校的期望、对学术的期望并不一致。

作为教师和职员,学校还期待着我们为大学争取更多的荣誉。19世纪以后,学术成为一种职业。这意味着我们必须遵守职业的规范,而荣誉变成了一种衡量职业(而不是学术本身)是否成功的外在标志。在学术职业化的背景下,有了荣誉,就可能意味着有机会为学校争取更多的资源。但是在内心深处,我们必须明白,这与自己学术工作是不是有价值,是没有必然关系的。我们在学术上是否成功,在于看下一代学者会不会引用我们的东西,在他们眼中,这些东西有没有价值。用数字来说明问题、来衡量每个人的水准,是具有破坏性的。太过看重荣誉,孤独思考的时间就会减少。但另一方面,生活在大学里,我们好象就有为大学争取荣誉的责任,而偏偏争取外在的“荣誉”本身,就是违背“大学精神”的。这也是现代社会的悖论。

这样以来,任职于大学者,特别是其中的学者,就有了双重的责任。一方面,我们要守护大学的本职和精神,努力改变各种不利于文化和教育长远发展的制度和规矩。我们正处于一个大变革的制度重建的年代,这样的工作,无疑是时代对于大学的要求之一,也是我们在大学工作的理想。但另一方面,作为一位普通的教职员,我们又要遵守既有的制度和规矩,在现有体制下为个人和学校争取更多的荣誉。

我个人的体验是,只有在严格遵守既有制度,在现有体制下做得比周围的人更好的前提下,我们才有资格讨论改革体制和改善制度的可能。只有遵循目前的规矩而取得令人信服的成绩,我们提出的改变现状的愿望和方案,才会被正确地得到理解,大家才会相信,我们提出这样的要求,真的是出于对教育、文化和学术长远发展的责任,是为了守护大学这个人类精神生活的家园,而不是出于一己之私。在这个校园工作、生活了几十年,我看到的情况是,对各种不合理的制度和举措提出批评建议,且能被接受并取得成效者,往往都是在原有的体制下就做得比别人更好的人。

我是学历史的。作为一个历史学家,深深地庆幸自己能够生活在这样一个大变革的时代。过去30年间,我们所经历和体验的经济、社会和文化领域的巨大变化,在几千年中国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亲历这样的历史,对中国社会的研究者来说,真是可遇而不可求。正是由于社会的迅速转型,我们的价值观、行为方式和思维模式正日益多元化,大学的职业生活也因此有了更多、更深刻的矛盾和困惑。今天在这里如实地描述自己的体验和感觉,是想告诉诸位,真正的解决之道,是要让我们的视野更加博大,思想更加深刻,心灵能够容纳更多的矛盾,是自我的超越。

第三篇:大学职业生涯矛盾与自我超越

文章标题:大学职业生涯矛盾与自我超越

我今天想跟大家讲的,是大学职业生活可能带给我们的矛盾、困惑,以及个人可能的应对之道。

毫无疑问,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与社会的现代转型,在好的大学里取得一个职位,已经成为在这个社会上令人羡慕的事业成功的新起点。我们这一代人主动或被动地以大学作为职业选择时,社会上普遍存在的“造原子弹不如卖茶叶蛋,拿手术刀不如拿剃头刀”的情况,早已不复存在。最近完成的第六次中国公众科学素养调查显示,我国公众认为教师的职业声望最高,公众在期望子女从事最好职业的选择中,教师职业的期望值也是最高的。先不讲大学精神、大学文化、大学的社会责任这类赋予我们某种崇高美感的内容,仅仅从与日常生活经验相关的视角看来,大学为她的每一位从业者提供了空气清新、绿树成荫的校园,相对宽松且有人情味的工作环境,比较稳定、可能逐步上升且有较好福利保障的收入,还有一年两次、每次长达数周的有薪假期。诸位还比较年轻,到了我这个年龄,就更能体会到,我们的孩子从小就生活在一个“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的环境中,对他们人格的形成和品味的提升,具有何等重要的意义,特别是在眼下这个社会迅速转型,价值观和是非感日益多元发展,从而令人难以适从的时代。即使从这样比较世俗的眼光看来,我们有机会在这个校园里成为同事,也真是值得高兴和珍惜的。

在座的诸位大多是年轻人,大家选择任职于大学,一定不仅仅是因为上面提到的这些相对世俗化的理由,一定对自己的事业发展有很好的设计,也可能对未来的生活怀有各种各样多少有点理想色彩的期待。作为过来人,我想说的是,大学的职业生活也充满矛盾和挑战,在未来的工作中,如何保持一种带有超越感(甚至是某种宗教感)的平衡的心态,将是诸位的职业生涯能否平顺而成功的关键所在。陈寅恪先生讲过,“士之读书治学,盖将脱心志于俗谛之桎梏,真理因得以发扬。”也就是说,读书人要脱俗。“脱心志于俗谛之桎梏”,这是一个难以企及的境界,特别是在现代中国的大学里面。我们对大学有很多期盼和理想,但这些期盼和理想的达成,有待于用一种带有宗教感的态度去提升。这也是我们这些选择任职于大学的人,所要面对的可能备受内心煎熬的难题。

我们首先要面对的,是大学理想与大学职业生涯实际状况的矛盾。

如果从12世纪在法国、意大利、英国等西欧国家陆续出现的中世纪大学算起,大学已经有近800年的历史。在全世界现存的85个1520年以前成立的组织中,有70所是学校。大学在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不可或缺的积极作用,已经不证自明。有无数最杰出的学者、教育家描述过他们心目中的大学理想,我想不避累赘,在这里引述20世纪美国社会学家艾伦•布鲁姆的一段话,来说明人们有过的对一所好大学的期望,这段话引自1987年他出版的名著《走向封闭的美国精神》:

一所好大学应该有另一种气氛,它告诉我们,有一些问题应该被每一个人思考,但是在日常生活中却没有人问也不可能有答案。它提供自由探索的空气,不允许不利于或者妨碍自由探索的东西存在;它给出重要与不重要之间的区别;它保护传统,不是因为传统就是传统,而是因为传统提供在极高的水准上进行讨论的模式;它蕴含奇迹,预示在分享奇迹中产生的友谊。更重要的是,这里有真正伟大的思想家,他们是理论生活存在的活的证明,他们的动机不会流于低俗,虽然人们以为低俗的动机是无所不在的。他们有权威,但不是来自权力、金钱或家庭,而是来自能够赢得尊敬的天赋。他们相互之间、他们与学生之间的关系使人们看到一个以真正的共同利益为宗旨的团体。大学是一个以理智为基石的国家的神殿,是奉献给纯粹理性的。它在人们心中唤起崇敬之情,只有那些将自身与平等自由融汇为一体的人才会产生这样的感情。

我不敢说,我们都是“将自身与平等自由融汇为一体的人”,但我们在大学工作,都多多少少分享着这样的关于大学的理想。对在座的一些同事来说,也许对这样的理想的憧憬,正是你们选择任职大学的缘由。

然而,毋需讳言的是,在大学任职的外部条件,特别是与个人职业生涯顺利与否相关的部分,并未达到这样理想化的境地。大学是人类的组织,也就具备了社会组织的所有弱点,人性的弱点也必然导致大学职业生活要面对的种种不公。代表了人类未来、良知、公正、平等和其他各种追求的大学理想,是由生活在充满了短视和不公的环境中的大学领导者、教师和其他同事的具体活动来达成的。这是每一位刚刚步入大学之门的同事,从一开始就要准备面对的。

对于教师来说,这样的矛盾,由于现代大学中教师职业互相矛盾的双重要求而被强化了。

学者职业化导致了这样一种局面,即只有在大学和研究机构里面从事的工作,才被同行承认为是学术的工作。对学术创造的愿望,促使我们在大学里找一份教书的工作。结果,就难免要遇到大学制度的一个内在矛盾。在现代的学术体制下,学术越来越变成

第四篇:大学生自我意识的矛盾冲突与自我探究

大学生自我意识的矛盾冲突与自我探究(1)

石范嫦

自我意识是作为主体的我对于自己,以及自己与周围事物的关系,尤其是自我的认识。自我 意识是个性组成的一部分,是个性形成水平的标志,也是推动个性发展的重要因素。个性是复 杂的,多层次动力结构,组成这个结构的各个部分在发展中不断变化着,不断相互作用着,时 而增加一些新的特征,时而克服或消除一些特征,而使个性各个部分整合、统一起来的核心力 量是自我意识。大学生自我意识得到越来越多人的重视与关注,正确认识自我、探究自我,是 个体发展的最重要的前提。

一、自我概念的发展及特点

自我概念是对自己及自己与周围环境关系的认识,包括对自己存在的认识,以及对个体 身体、心理、社会特征等方面的认识。这种认识是个体通过观察、分析外部活动及情境、社会 比较等途径获得的,是一个多维度、多层次的心理系统。有人将自我概念分为“物质自我、社 会自我与心理自我”;自我认识自我情感自我控制, 物质自我对自己身体、外貌、衣着、风度、家属、所有物等的认识。自豪感或自卑感追求身体的外表、物质欲望的满足,维持家庭的利 益等。社会自我对自己在团体中的名望、地位、自己拥有的亲友及经济条件等的认识。自豪 感或自卑感追求名誉地位,与他人竞争,争取得到他人的好感等。心理自我对自己的智力、性 质、气质、兴趣等特点的认识。自豪感或自卑感追求信仰,注意行为符合社会规范,要求智慧 与能力的发展。青年时期自我认识的转变包括:从依靠别人的评价转向独立评价;从评价别人 转向自我评价;从具体行动的评价转向运用个性品质评价,从单纯依靠表面现象与行为的效果 转向动机与效果统一的评价。

二、大学生为什么关注自我?

大致可以归为以下三点:一是身体成熟、这必然造成注意,关心自己的身体、内驱力及内部 欲求;二是人际关系的扩大,这必将导致将自己的内在能力与他人进行比较,从而引起对自己 的素质、天赋等问题的关心;三是认识能力的发展,这必然引起对自己行动的原因、结果以及 自己的存在价值和人生意义进行思考。但是,对内部世界的关心并未削弱对外部世界的注意力,相反,对外部世界的看法更加深刻,建立在探讨自我为核心内容的基础上。

成年时期自我的形成,是经过整个青年期的分化、整合过程之后最终完成的,影响这一过程 的因素,包括自小积累的经验、对他人的态度及来自他人的评价,独立的意识及自身在社会中 的作用、地位与身份等。青年在生活中积累的经验直接影响着自我意识的发展,特别是“成功 ”与“失败”的经验,对自我的形成与自我意识的发展的影响力更为巨大,随着经验的扩大,成 功和失败的经验也随之增多,通过自己对这些经验的再评价,就可以修正自我意识。来自他人 的评价直接对自我意识的修正、自我的形成产生作用。自我意识尚未确定的青年,往往对他人 的评价更为敏感,大学生往往通过他人对自己的态度、评价来认识并确认自我的存在价值。自 我明显的分化,意味着自我矛盾冲突的加剧,其结果便造成在新的水平和方向上达到协调一致,即自我统一。艾里克森认为,青年期的发展课题是自我同一性的确立。他最著名的观点是将 人生历程分为八个时期,每个时期都有其特定的心理、社会发展课题,称之为“心理社会危机 ”,由发展课题的完成、危机的解决,就会产生积极的品质,反之,就会产生消极的品质。

大学时代的青年,正处于“延缓偿付期”,在初中、高中阶段,被紧张的学习、考试所追逐,没 有什么时间考虑自己的人生,只有进入大学,才能真正专心地考虑自我,探索自我和确立自我 这一课题。大学生自我概念(也称为自我形象)指一个人对自身的态度,包括认识成分、情感 成份、品行成份。认识成分是指一个人对自己品质和特征的了解与认识;情感成分是指对自身 品质的评价及相关联的自尊体验;品行成份是指对自己行为的实际态度。影响因素:一是生理 因素,主要是身体外观的特点;其次是认知水平;第三是父母的自我概念及其影响。

1)这个时期的自我有的学者称为是人生的第二次诞生,它包含着四个层次的含义:一是疾风 怒潮期到“相对平稳”;二是边缘人地位;三是人格的再形成;四是人生价值观的形成。

2)这个时期的人际关系表现为友情与孤独、性意识的发展及恋爱结婚,对父母的矛盾情感。

3)这个时期心理的两极性。一是意志与行动的两极性,二是人际关系的两极性;三是日记中 表现的两极性;四是闭锁性与开放性。

三、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基本特点

1.独立意识的形成。大学生从生活、经济计划上已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与他人保持相互尊 重。

2.自我意识的分化。大学生能够确切化分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两部分,正是这种分化,形 成了大学生思维与行为上的主体性;

3.关心自己的个性成长。关心自己的优点与缺点,特别是别人的评价;

4.自我评价的成熟,能够独立评价自己的内心品质、评价行为动机及效果的一致性;

5.有较强的自尊心,当行为受到肯定时,产生强烈的满足感,反之,产生挫折感;

6.道德意识的发展与成熟。

与此同时,大学生的自我观察、自我评价、自我体验、自我监督、自我控制等成份得到高度的 发展。

四、大学生自我的发展与自我体验

1.婴儿时期:信任----不信任(0-1岁)这是获得基本信任感而克服基本不信任感阶段。所谓基本信任,就是婴儿的需要与外界对他需要的满足保持一致。这阶段的婴儿对母亲或其他 代理人表示信任,婴儿感到所处的环境是个安全的地方,周围人们是可以信任的,由此就会扩 展为对一般人的信任。婴儿如果得不到周围人们的关心与照顾,他就会对外界特别是对周围的 人产生害怕与怀疑的心理,以致会影响到下一阶段的顺利发展。

2.婴儿后期:自主----羞怯、怀疑(2-3岁)。这是获得自主感而避免怀疑感与羞耻感阶 段。个体在第一阶段处于依赖性较强的状态下,什么都由成人照顾。到了第二阶段,儿童开始 有了独立自主的要求,如想要自己穿衣、吃饭、走路、拿玩具等,他们开始去探索周围的世界。这时候,如果父母及其他照顾他们的成人,允许他们独立地去干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并且 表扬他们完成的工作,就能培养他们的意志力,使他们获得一种自主感,能够自己控制自己。相反,如果成人过分爱护他们,处处包办代替,什么也不需要他们动手;或过分严厉,这也不 准那也不许,稍有差错就粗暴地斥责,甚至采用体罚,就会使孩子产生自我怀疑与羞耻之感。

3.幼儿期:首创----内疚(4-5岁)。这是获得主动感受而克服内疚感阶段。个体在这阶

段的肌肉运动与言语能力发展很快,能参加跑、跳、骑小车等运动,能说一些连贯的话,还能 把自己的活动扩展到超出家庭的范围,除了模仿行为外,个体对周围的环境充满了好奇心,知 道自己的性别,也知道动物是公是母,常常问问这,动动那。这时候,如果成人对于孩子的好 奇心以及探索行为不横加阻挠,让他们有更多机会去自由参加各种活动,耐心地解答他们提出 的各种问题,而不是指责,那么孩子的主动性就会得到进一步的发展,表现出很大的积极性与 进取心。反这,如果父母对儿童采取否定与压制的态度,就会使用权他们认为自己的游戏是不 好的,自己提出的问题是笨拙的,自己在父母面前是讨厌的,致使孩子产生内疚感受与失败感,这种内疚感与失败感还会影响下一阶段的发展。

4.儿童期:勤奋----自卑(6-11岁)这是获得勤奋感避免自卑感阶段。儿童的智力不断 地得到发展,特别是逻辑思维能力发展迅速,他们提出的问题很广泛,而且有一定的深度,他 们的能力也日益发展,参加的活动已经扩展到学校以外的社会。这时候,对他们影响最大的已 经不是父母,而是同伴或邻居,尤其是学校中的教师。他们很关心物品的构造、用途与性质,对于工具技术也很感兴趣。这些方面如果能得到成人的支持、帮助与赞扬,则能进一步加强他 们的勤奋感,使之进一步对这些方面发生兴趣。

5.青年期:同一----混乱(12-18岁)。这一阶段的核心问题是自我意识的确立和自我 角色的形成。青少年对周围世界有了新的观察与新的思考方法,他们经常考虑自己到底是怎样 一个人,他们从别人对他的态度中,从自己扮演的各种社会角色中,逐渐认清了自己,此时,他们逐渐疏远了自己的父母,从对父母的领带关系中解脱出来,而与同伴们建立了亲密的友谊,从而进一步认识自己,对自己的过去、现在、将来产生一种内在的连续之感,也认识自己与 他人在外表上与性格上的相同与差别。认识自己的现在与未来在社会生活中的关系,这就是心 理社会同一感。

6.成人前期:亲近--孤独(18-25岁)。这是建立家庭生活的阶段,这是获得亲密感、避免孤 独感阶段。亲密感,是人与人之间的亲密关系,包括友谊与爱情。亲密的社会意义,是个人能 与他人同甘共苦、相互关怀。亲密感在危急情况下往往会发展为一种互相承担义务的感情,它 是在共同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建立起来的。如果一个人不能与他人分享快乐与痛苦,不能与他人 进行思想情感的交流,不相互关心与帮助,就会陷入孤独寂寞的苦恼情境之中。

7.成人中期:创造--停滞(中年)。这是获得创造力感,避免自我专注阶段。这一阶段有两 种发展的可能性,一种可能是向积极方面发展,个人除关怀家庭成员外,还会扩展到关心社会 上其他人,关心下一代以至子孙万代的幸福。他们在工作上勇于创造,追求事业的成功,而不 仅是满足个人需要。另一种可能性是向消极方面发展,即所谓自我专注,就是只顾自己以及自 己家庭的幸福,而不顾他人的困难与痛苦,即使有创造,其目的也完全是为了自己的利益。

8.成人后期:自我完善--悲观失望(老年)。这是获得完美感,避免捻感阶段。如果前面七 个阶段积极的成分多于消极的成分,就会在老年期汇集成完美感,回顾一生觉得这一辈子过得 很有价值,生活得很有意义。相反,如果消极成分多于积极成分,就会产生失望感,感到自己 的一生失去了许多机会,走错了方向,想要重新开始又感到为时已晚,痛不胜痛。于是产生了 一种绝望的感觉,精神萎靡不振,马马虎虎混日子。

大学生的自我意识,是在个人与客观现实相互作用中形成的,这是主观内省和客观现实反映的 统一体,因而主客观的矛盾成了大学生自我意识中的基本矛盾,这个矛盾表现在主观的自我与

客观的自我之间的矛盾,理想的自我与现实的自我之间的矛盾。

1.主观的自我与客观的自我之间的矛盾

主观的自我是一个人对自已的认识和评价,客观的自我是别人对自己的认识和评价。这二 者之间往往存在着较大的矛盾的差距。

在评价方面

有时大学生做了一件事,自以为是做了一件好事,予以自慰,但人家却可能指责他行为不 轨,心术不正。在这种情况下,大学生有可能维持原来的自我评价,“我行我素”,也有可能 按照社会或别人的要求改变自己的观点,按他人所能接受和赞许的方式发展。

2.“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之间的矛盾

“理想自我”是在自己头脑中塑造的、自己所期望的未来自我的形象;“现实自我”则是 通过个人的实践而反映到头脑中的真实的自我形象。“理想自我”是自己希望将来成为什么样 的人;“现实自我”则是自己今天是什么样的人。大学生富于幻想,总希望自己将来成为某种 理想的人,因而都在头脑中塑造了一个未来的“理想自我”的形象,并经常将这种“理想自我 ”的形象与“现实自我”的形象加以对照比较,一旦发现两个自我形象不一致时,就会产生“ 现实自我”与“理想自我”的矛盾。

大学生通过“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的对照比较,产生以下类型:

自我矛盾型:这类大学生的特点是“理想自我”和“现实自我”难以统一,难以转化成一 个新的自我。他们的内心冲突强度大,延续时间长,新的自我久久不能确立,积极的自我难以 产生,表现为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控制等方面的不确定性。

自我扩张型:这类大学生的特点是对“现实自我”的认识和评价过高,以至形成虚假的“ 理想自我”。“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虚假的统一,一般都“悦纳”自己过分。扩张的表 现有三种形式:①情绪冲动不能自抑。在通往理想的道路上,偶有一见一得,便自以为了不起,忘掉了现实中的自我,忘掉了客观社会要求对自己的制约,开始进行种种美妙的设计。②“ 理想自我”,实为幻想我、傻想我、空想我,并取代 “现实自我”。这种人的自我带有扮演 性和白日梦的特点。盲目自尊,自吹自擂。③在特殊情况下,可能向更消极的方向转化,表现 为违反社会道德、社会义务,乃至将逆社会历史潮流的所谓“理想自我”作为自已的期望、抱 负和憧憬目标。如果“现实自我”与“理想自我”不一致,就会在错误的方向上改变“现实自 我”,使之向“理想自我”靠拢,以取得消极的统一、转化。

自我否定型:这类大学生的主要特征是对“现实自我”的认识和评价过低。所确定的“理 想自我”与“现实自我”之间的距离太远,或差距太大,主观上又缺乏自我控制能力,心理上 常处在一种自我的防御状态,其“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的统一常是消极的。希望通过捷 径,无需很多努力即可实现“理想自我”。小小的失败都可能积累起来形成挫折感,挫折感积 累又转化为自卑、自渺,对自己缺乏信心。他们不想通过积极地改变“现实自我”去实现“理 想自我”,而是在一定程度上放弃“理想自我”,保持现状,或进而否定“现实自我”,加之 心理上的自我暗示,结果越发自卑,有时不得已又为自己寻找“合理的理由”进行自我说服,以求得心理上的暂时平衡。成功了,认定是命运的恩赐;失败了,找一个借口一推,得过且过。

自我肯定型:这类大学生的特点是正确的“理想自我”占优势,“理想自我”与“现实自

我”能通过努力奋斗达到积极的统一。他们对“现实自我”的认识比较清晰、客观、全面、深 刻,“理想自我”的确定比较现实、积极、符合社会要求,也是通过努力可以达到的。在通往 理想的道路上善于总结经验教训,积极地对待成功和失败,不断地创造条件,实现“理想自我 ”,达到积极的自我统一。

自我萎缩型:这类大学生表现为“理想自我”极度缺乏和丧失,对“现实自我”又极度不 满。这种类型有两种向消极方面发展的可能性:一是自卑心理强度有所减弱,从而消极放任; 二是自卑心理继续加强,导致自我拒绝的心理。自我拒绝心理使大学生的“理想自我”与“现 实自我”不仅难以统一,而且发展为对抗状态。“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差距过于悬殊,导致缺乏主动灵活的调节,以为“理想自我”是难以实现的,“现实自我”是无法改变的,甚 至是无法容忍的。从对自己的不满发展到自轻、自贱、自恨、自怨、自嘲,越来越消沉,对自 己丧失信心,孤独沮丧,以致出现病态的心理和行为。

正确的认知自我意识、了解自我、认知自我、探究自我是大学生应具备的、应加强的自 我能力。

第五篇:大学生的自我意识的矛盾冲突与自我探究

大学生的自我意识的矛盾冲突与自我探究

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生活在一个经济繁荣、物质生活丰富充足的时代,在物质生活方面,我们可以说是幸福的一代;但是,经济的繁荣也带来了思想的开放和价值观的多样化,相对落后的教育体制、充斥着各种思想的书刊杂志、花样百出的影视媒体„„面对这一切,意识尚未成熟对新鲜事物无免疫力的我们常常会被误导甚至走入各种各样的误区;作为即将跨入社会的当代大学生,我们开始觉得迷茫,觉得无助,价值观出现混乱,产生强烈的自卑或自负的不健康心理,这一切都直接影响着我们今后的生活和工作。以上的一切负面影响,究其原因,主要是大学生的自我意识的矛盾冲突所造成的。

自我意识是作为主题的我对自己,以及自己与周围事物的关系,尤其是人我关系的认识,自我意识是个性组成的一部分,是个性形成水平的标志,也是推动个性发展的重要因素。

初入大学的大学生都会碰到各种各样的迷惘:

一、知音难觅的孤独

处于青春期的大学生,有着强烈的认同需要,渴望从朋友中获得感情的共鸣,然而这并不容易。一方面,他们抱怨别人不对自己敞开心扉;另一方面,由于青春期的闭锁心理,宁愿把自己封闭在心灵的孤岛上,不愿主动表达自己的真实思想,这就阻碍了相互间的沟通与交流。同时当他们评价一个新同学时,总习惯拿高中时的好友为标准来加以衡量。由于有老朋友的存在,常常会觉得新面孔不太合意,因此而很难接纳他们。难觅知音的另一个原因是彼此的志向和兴趣的各异。高中阶段,上大学是大家最迫切的目标,在这个统一的目标下,很容易找到志同道合的朋友。但进了大学之后,目标分散了,要找到一个在某方面有共同追求的朋友,就需要较长时间的努力。在陌生的环境里,形单影只,孤独感油然而生,导致一味迷恋过去,希望回到过去特别是高中时期。

二、中心地位的失落

能在激烈竞争中挤入高等学府的,当然不是弱者。高中时期的各种成绩使他们成为班级的中心,老师的青睐,同学的羡慕,无形中使他们产生了过高的自我评价。进入大学后,各地的佼佼者在一起学习,对比之下,很多的人因此而变得平常,失去了高中时期时引人注目的地位。这突然的变化是许多的新生措手不及,理想中的我和现实中的我拉开了很大的距离,就产生了一种失落感。一是学识的相对贫乏,这不仅包括平时成绩的不相上下,还表现在知识背景是否广博上,对比之下,许多人高中时的优越感已不复存在。二是有许多同学在高中时期曾是学生干部,进入大学后,由于各种原因,只有少数人当上了学干,而相当多有一定组织能力的只能做一名普通学生,心理反差很大,不免令他们生出怀才不遇的感觉,如果这些同学不能在体育、音乐等业余爱好方面有所发展,求得心理补偿,那么失落感会更大。

三、强烈的自卑心理

进入大学后,很多新生很容易产生自卑感,自卑感的来源是多方面的,一些男同学因为身高太矮而自卑,女同学因长相不佳而自卑;特别是来自农村或小市镇的同学,与师兄师姐和别的同学相比,常常觉得见识浅薄,没有特长„„渐渐的他们 1

很容易产生一种可怕的自卑感。如果不能超越这种自卑感,他们将会走进自我封闭的小圈,给他们今后的生活和交际带来很大的影响。

由于对自卑心态的处理不当,就会产生各种各样的大学生心理问题,可以说自卑可以使人丧智,也可以使人要求奋进,只要把握住了正确的引导方式自卑而带来的种种问题终究都会得到解决。

同其他社会人群相比,大学生并非心理疾患的高发人群。据新华社报道,针对不断有关大学生心理问题较为严重的说法,一些专家学者今日指出,要谨慎评估当代大学生中存在的心理问题,目前,同其他社会人群相比,大学生并不是心理疾患的高发人群。

长期从事大学生心理教研工作的首都经贸大学杨眉副教授说,近年来她一直在呼吁,要科学客观地对待大学生心理问题。大学生处于身心成长发育的关键阶段,开始独立生存,自然面对自我意识,青春期自我确认、性别认知和恋爱及毕业择业等问题,这个过程自然会在心理上造成影响。但这是每一个体成长都会经历的问题,绝大多数问题是正常性而不是反常性的。我们强调大学生心理问题,是因为他们正处于个人成长关键阶段,是将来社会建设的栋梁,而不是因为他们是心理疾患的“高危人群”。

专家提出,对大学生心理状态,要采取积极性发掘而不是消极性暗示的态度,相对性而不是绝对性地看问题。杨眉说,人是一个比较浑沌、模糊的主体,很难用数字测量,又极易受误导和暗示。因此,不能用几个案例、几个问卷就轻易下结论。大学生心理问题突出,是因为他们社会关注性很高。在社会飞速进步的大变迁时代,所有人都面临不断的心理挑战和压力,我们不能简单说这一群体比别的群体问题多,这就好比不能说恋爱造成的心理问题比成人离异、退休、失业、更年期造成的问题更为严重。

中国人民大学的王振民教授则说,大学生心理问题提出来是一大进步,但是要掌握分寸,实事求是就是分寸。比如据我掌握的材料,大学生自杀率一点也不比中年人高。一些文章在强调大学生自杀倾向时并没有考虑这一点。

纵观种种现象,问题主要来自两方面,一是大学生的自身心理素质发展不平衡;二是社会环境给了大学生成长过多错误的引导和舆论压力。前者是主要原因,然而作为主体的大学生身心发展的不平衡也有社会的影响在内,可以说以上的两个原因是有联系的。

在中国大部分地区,目前强调的仍是应试教育而非真正意义上的素质教育,由于长期的应试教育带来了很大的负面影响,只重视成绩和升学率饿忽视了其他各方面素质的培养,尤其是心理素质的培养,广大的学生从中学时代就开始走进许多的心理误区,但是在中学时期,学习时间安排的很满,学生的心理引发出来的行为表现并不明显,等到升上大学,有了一个新的、自由的空间,课程的安排开始松散,时间开始变多,以前所成长起来的不正常的心理就开始作用了,以至于产生了各种各样的大学生心理问题。

成熟的自我意识至少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意识到自己的身体、身体特征和生理状态,表现为能客观地评价自己在这些方面的特征及与别人的不同;二是意识并体验到内心进行的心理活动;三是能认识并感受到自己在社会和集体中的地位和作

用,既不过高评价自己而自大,也不过低评价自己而自卑。

不同的家庭成长环境、学习成绩、人际关系、外貌长相等等,而每一个人的心理承受能力有别,自信的人可以比较容易掌握自己的情绪,而自卑的人可能比较敏感容易受伤。就目前的各项资料显示,广大的在校大学生自我意识都处在成长的初期,发展极其失调。由于大环境的原因,素质教育的完全实现尚需一定的时间,而社会舆论压力也总是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作为当代大学生,自我意识的正确建立和调整关键在自己,而改善调整自身心理素质最重要的时期就是大学四年时间。

我也是一名在校大学生,我觉得自己进入大学前自己的心理素质发展是很不平衡的对自己的能力也缺乏正确的认识。自从进入学生会之后,开始了我的自我认识过程。我参加了许许多多的活动并在其中发挥自己的一份作用,这使我在自己的工作能力方面有了更多的认识,交往的圈子也变得更广,认识了更多的人,也让更多的人认识了我,有了更多展现自我的机会,接触了各式各样的人,原本交际方面的被动变成了主动,自己对工作和与人沟通方面更有信心了。就这样在不断的工作中自己意识到了学习以外各项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在接下来的学习中,自己的自我意识评价日趋成熟,而自我认识的提高更促进了我的心理正确发展。现在我不敢说自己的心理素质已经很好,但是我认为自己已经基本上具备了适应社会的水平。这一切都与自己有意识地去培养和发展是分不开的。

作为一名在校的大学生,要积极参加学生会及各种社团的活动,积极培养自己学习以外的能力和兴趣,拓宽自己的交际面和能力涉及范围,走出自己的小圈子,融入周围的环境中,每个人都有自己特长的一面,有意识地去寻找适合自己的方面,可以更加了解自己,有益于培养自己的信心,战胜自卑,参与了,付出了,出了结果了,自己才能够正确认识到自己的能力,对自己重新认识,并从失败成功中不断地调整自己、锻炼自己、提高自己,才能走出自我评价过高或过低的怪圈,正确认识和评价自己。

下载孔子的自我矛盾(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孔子的自我矛盾(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孔子英文

    孔子:Confucius 1、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By nature, men are nearly alike; by practice, they get to be wide apart. 2、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Not to mend the fault one has......

    孔子论文

    关于孔子的教学方法,我想大家最熟知的就是因材施教了。 孔子对他的学生的个性、喜好、特长了如指掌,针对每人的实际情况,有不同的教育方法。最典型的要数《论语·先进》中所记......

    历史名人孔子

    历史名人孔子 一、导入 (多媒体显示)播放录像:关于山东曲阜孔庙的介绍 (教师过渡,引入主题):两千多年来,不知有多少人尊奉他,其中包括历代封建统治者。孔子死时只有三间小屋,经历朝历......

    孔子名句

    孔子名言欣赏(带解释) 孔子是全世界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孔子并不是天生的圣人。孔子和我们一样,也有各种的烦恼和痛苦,但是孔子之所以为孔子。是孔子有聪明的睿智,他......

    三字经,孔子

    人之初,性本善 性相近,习相远 子不学,幼不学,老何为玉不琢,不成人不学,不为人子,方少时亲师友,习非所宜器 知义礼仪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百尺竿头,一步 耳听为虚为实 金无足赤完人 更进......

    孔子万世师表

    孔子万世师表 大哉孔子,博闻精思。任重道远,格物致知。 十五志学,发愤忘食。举一反三,闻一知十。 见贤思齐,闻过则喜。敏而好学,三十而立。 首创私学,传授六艺。教学相长,能者为师。......

    评价孔子

    《孔子》的观后感 看完这部电影,感受着你的思想,你的叹息,你的无奈,你的坚持,一直是久久的回味在我的脑海。感叹着历史的沧桑,残酷,夕阳西下,余辉中的你怀抱的是无尽希望和梦想。虽......

    孔子座右铭

    孔子座右铭(精选30句)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提供的孔子座右铭,欢迎大家阅读。1、天地之道,可一言而尽也。其为物不贰,则其生物不测。2、“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