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感春节习俗趣谈(精选五篇)

时间:2019-05-13 16:18:2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孝感春节习俗趣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孝感春节习俗趣谈》。

第一篇:孝感春节习俗趣谈

孝感春节习俗趣谈

孝感位于江汉平原,但节令习俗与鄂东北大部分地区基本一致,却也独有趣味。

大年初一早起,人们先拜天地、家神、尊长,然后出门拜年。拜年是不问亲疏的,称为“拜年无大小”。家中来了拜年客,必定再三挽留,以糍粑相待。俗语有“拜年拜节,糍粑发裂。”拜年一般拜到初

三、初四为止。

这里的人们还有以初一这天听到的飞禽叫声来判断新年的生产情况的习俗。五更鸟先叫就宜于养鸭;鹊先鸣宜于养鸡;天亮时麻雀噪飞就是丰年;人们还认为初一听到狗群吠不是好兆头。

除夕之夜12点的时候,各家要把一个做好的金元宝模型送到门外,代表在新的一年里会招财进宝

大年初

一、初二这两天人们不扫地、不汲水甚至不动火,饭菜都预先弄熟,称为“压岁”。初三才开始挑水,并在井池边烧纸钱说是“买水”。门神也要在初二取下烧掉,俗谚说:“初三烧了门神纸,各人寻生理。”新年伊始,举笔写字时,在过去要先用红纸写一幅“新正举动蛇笔,万事大吉利”的话贴在墙上。

正月十五是春节的高潮,锣鼓敲得震天响,没有锣鼓或锣鼓少的时候,人们把铁罐子也当成锣鼓敲。所以孝感民间有“正月半敲铁罐”的俗语。

龙灯会是孝感民间正月十五节庆活动的中心。人们一般从初八开始扎龙,还扎狮子、彩船、竹马、高跷、平台等样式。正月十五这天男女老幼同游同乐,唱各种彩词。采莲船走村串户,见到什么人家就唱什么词,例如“老者添寿、少者安宁、家事如意、四季大平、五谷丰登、鹿鹤同春、七星转斗、八仙临门、久久富贵、十福大全”等祝福的吉利语。

元宵之夜,孝感当地还流传着请七姐、问年成和乞巧的习俗。七姐当地叫做张七姐,传说是玉皇大帝的第七个女儿,她最心灵手巧,且心地十分善良。一天,七姐得知丹阳境内(今孝感)有一年轻人姓董名永,因家贫无钱安葬死去的父亲,只得卖身为奴。七姐深受感动,私下天庭与董永结百年之好,在大槐树下成就姻缘。可惜作媒人的大槐树一时高兴,把“百年好合”说成“百天好合”,害得董永六姐只有百日缘分。七姐用巧手金梭织出了10匹锦绢赎出了董永,准备整治家园恩爱白头。不料玉皇大帝得知十分震怒,急召七姐回宫,七姐不得不忍痛飞去。她的织布校化成了飞梭石,织机留在了人间,人们在夜深人静时仍能听到“咔喳、咔喳”的织机声。每年正月十五的晚上,身着盛装的姑娘聚集在飞梭石旁,手捧针线盒向七姐乞巧,唱乞巧歌。唱完乞巧歌后,还要询问年成好坏、吉凶如何、能否婚嫁等事宜。此外,有的人家用糯米粉作成鹅蛋形状,让孕妇烧“鹅卵”以占生男生女。卵裂就兆生女,卵起小疣子兆生男。

当地民间还传说正月十五晚上是老鼠嫁女的日子,人们不能在家里喧闹。妇女要在床下点一盏麻油灯,边拜边说:“请红娘子看灯。”据说这样,一年就没有臭虫骚扰了。人们还用竹篮从屋上抛过去占棉花丰歉。仰则主丰收,仆则歉收。

另外,孝感地区还有一个有趣的习俗,五更时,人们用火照栗、梨等果木,边照边用刀斧敲打树干。一人边敲边问:“结不结?”一人在旁边应道:“结!“据说这样做新的一年里就会果实满枝头。

第二篇:孝感礼仪习俗

孝感礼仪习俗

一、称谓

同事、部门之间,官话称 “同志”,直呼称职务或姓前冠 “老”字。邻里之间以年龄辈分论,称 “伯”、“叔”、“阿姨”,或直呼其名。家族、亲属之间,孝感南北略有差别,但大体相当,如:老爹、姥姥(曾祖父母);爹爹、婆婆(祖父母);家爹、家婆(外祖父母);伯伯、姆妈(父母);大伯、大妈、二伯、二妈„„(父亲的哥、嫂),叔、婶(父亲的弟、媳);伯爷(父亲的姐姐、姐夫),爷爷、幹(父亲的妹妹)、姑爷(父亲的妹夫);舅伯、舅伯妈(娘家的哥嫂),大叔、二叔(母亲的弟弟),舅妈(母亲的弟媳);姨(母亲的姐妹),姨爷(母亲的姐夫、妹夫)。

二、嫁娶

婚姻是人生大事,孝感地区的结婚习俗大致分为说亲、问名、请媒、定亲过礼、迎亲、完婚等几个程序。

说亲:男方请媒人提礼物向女方提亲,如果女方不同意,便拒绝收礼。现在虽然很多男女是自由恋爱而心许,但还是会采用传统形式提亲。即由男方请一个关系较好的人到女方家中提亲,虽为形式,但非有不可,因有 “天上无云不下雨,地上无媒不成亲”的传统习俗约束,否则会遭世人非议。

问名:男方写明自己的生辰八字,同聘礼一同送到女方家中,讨回女方生辰八字,然后请算命先生占卜是否八字相合。

请媒:男方请算命先生算好日子后告之女方,征求同意。由女方应允后,男方才可以准备定期结婚。大悟县还有定亲习俗,即在婚事定后,女方家择吉日宴请媒人,在宴请媒人时,必须请自家族戚作陪,以作为女儿订亲的证人。这次宴请,称之为“喝酒”或“喝准盅”。

过礼:男方选定日期后,在结婚前分春节、端阳、中秋等节日送礼至女方家及亲戚(成家后要来往的至亲)家中,礼物多为鱼肉酒食、衣服布料等。结婚前几天,男方要到女方家送彩礼,即烟酒副食,聘金(现金几千至几万元不等),以及“三金”(金戒指,金耳环,金项链)。此举也叫“下聘”。

结婚前,新人大都会到婚纱影楼拍摄婚纱照。一套婚纱照花费从几百元至几千元不等,放大成匾,做成挂历、相册,印在杯子上等等各种形式都有。

迎亲:女方家请伴娘帮助打扮新娘、衣物装箱,然后举行辞祖礼。新嫁娘及父母姊妹都嚎陶大哭,名曰“哭嫁”。男方同夜请礼宾师、乐师及亲友坐席(上跋宴)后,行告祖礼,并按族派字取大号(取号的事渐少见)。婚日,新人着新装,新娘不穿内衣,外穿白色或粉色婚纱或大红色的中国传统服装;男方多穿西服打领带。

男方迎亲队伍鸣锣奏乐去女方家。现在流行用小轿车迎娶,也有地方复兴传统,用花轿迎娶新娘。此外,男方一般要请婚庆公司的摄影师到现场,拍摄结婚全过程,制成影碟,留作纪念。新郎迎娶新娘,免不了要受到女方家姑娘、媳妇们的逗闹嬉戏,即“盘女婿”。从新郎进门到吃酒处处设障,如新郎一下轿或车,门外或门内的青年男女用豆渣、染红的萝卜等食品打女婿,有“不打不发”之说。新女婿进女方堂屋先礼拜女方祖先、二老。跪拜用的被垫中大都有石头、劈柴等,此外还有门顶泼水、席间对联、肉中穿线、缠紧筷子等难为新郎,考验新郎的性情和才智,以让女婿出洋相、现丑为乐。此举也表示对新女婿的亲昵。

新郎“三请”女方,女方才允诺发亲,男方才迎新归家。

孝昌等地结婚发亲时,新娘要脚穿两层鞋,退着走出娘家,在行程中不能回头望,到达目的地下车时,脚不能直接落地,由新郎抱到屋内。城乡各地在婚礼上都要让新郎新娘喝交杯酒。在酒店举行的婚礼,还有主婚仪式,大多是主持人开新郎新娘的玩笑,新人双双拜父母,亲人祝福新人,主婚人讲话等等。完毕,亲朋好友坐席吃饭。当晚,有“闹洞房”习俗,和新郎家“盘女婿”对应,是“戏新娘”。众人有说四言八句的,有对歌,有开玩笑的,有出一些暖昧的谜语让新娘猜的,有说一些暖昧的话让新人学的,有把萝 卜藏于垫絮下戏弄新人的,有让新郎把鸡蛋置于新娘衣内滚动的,无论老少辈均可戏新娘。安陆有“新婚三天

无大小”的说法,人们认为越闹越发,不闹就觉得冷清。

三、生育

诞生礼

报喜。妇女分娩,俗称“坐月子”,分娩妇称“月母子”。婴儿诞生后,女婿即以饼子、红蛋等礼品赴岳父家 “报喜”。如果是男婴,礼品中放上一本书或一支笔,表示是读书的”相公”、“学生”;若是女婴,则放上一个花线帖(夹绣花线的帖子)或一根花针,表示是“姑娘”、“绣花的”。岳父母一见便知是孙儿还是孙女。在农村,此俗迄今不衰。分娩后第三天,称“三朝”。女婿报喜时,当即接岳父吃“三朝饭”(大悟还有此俗)。出生三天后用艾篙草煎水给孩子洗澡,谓之洗三。用光鸡蛋滚身上的晦气,现在这一习俗在部分地方还留存。送祝礼,亦称“送祝米”。按“三朝”议定的吉日(多为“洗九日”,即婴儿出生后第九天),男、女双方各家的三亲六眷,期日备礼品前来祝贺。礼品为糯米、麦子、面条、油条、红糖、鸡子、鸡蛋及衣料等。姥姥家还要送折叠钢丝床、童车、甜米酒、棉被及童装等物。

满月礼

小孩满月时,外婆家要送来满月礼物,喝喜酒,礼物有:小孩春夏秋冬四季的衣鞋,摇窝,鸡蛋,面条等。这天,还要请理发匠来家中给孩子剃满月头,人称“剃胎头”;家长除付给理发费外,还要赠送香皂、毛巾等礼品,并请理发师傅吃酒席。有的把胎发保留下来作为纪念。孩子满月三天后,其母要回到娘家吃一餐饭,称为“吃满月饭”。未吃满月饭之前,其母、子被称为“月母子”和“月窠伢”,是不能到别人家中串门的;吃完满月饭后,便如同常人一般,再无任何禁忌。

周岁

小孩一岁时,将客人送来的部分礼物,外加准备好的“笔,墨,纸,砚,算盘”放在一个大筛子里,让小孩抓,以占卜未来,俗称“抓周”。

成人礼

儿童满九岁便过十岁,要大摆宴席宴请父母双方的亲朋好友。小孩将穿上舅家送的新衣,吃生日蛋糕。

四、祝寿 人过40岁后,逢十年过一次整生,所谓做“整生”,实际都是在逢九时(即49、59、69岁)做生日,有“做九不做十”之说,其含意是希望老人健康长寿,称之为“做望生”。大多地方做80岁生日特别隆重,大悟县忌讳为老人做80岁生日,有“做七不做八,做八拿刀杀”之迷信观念,认为做80岁生日是不吉利的。祝寿一般以衣物、寿面、寿饼、蛋糕、酒肉作礼物,目前贺礼多以金钱代替。老人生日那天,堂屋要悬挂寿星图、寿嶂、寿联、张灯结彩,老人则被称为 “寿星佬”;清晨,“寿星佬”身着新衣、新帽,端坐堂上,接受子孙们及来宾的拜贺。拜贺仪式后,每人要吃一碗面条,称为“吃寿面”。然后,便为丰盛的寿宴。有条件的子女们还会请来戏班子搭台唱戏,为老人庆贺。

五、丧葬

送终

人在临死之前,在外工作学习的亲人都要回来服侍,见最后一面。人在濒临气绝之时,需在堂屋地上铺草,将之急移地上,亲属围坐送终听遗嘱。对移床的解释是,人死在床上,在阴间会永远背床。

停丧

病人断气后,家人请帮忙装殓的人为之梳洗、穿寿衣。亡者是男性则由男性负责,如果是女性则由女性负责。在孝昌,梳洗人一般为村中辈分最低的人,且与亡者并无直接亲戚关系。洗澡时,不是全部都洗,而是象征性的 “前三后四”,即在胸前用毛巾擦三下,在背部擦四下。然后,给亡人穿上先前准备好的寿衣。亡人所穿的 “寿衣”、“寿鞋”极有讲究,以大悟县为例,“寿衣”必须穿双数,意味着死者来世儿女双全;“寿鞋”的鞋底,前掌只纳7针、后掌只纳8针,谓之 “前七后八,见了阎王不怕”。孝昌县,给亡人洗澡的水不能随意倒,而是洒在各个房间的床下面,以获得亡人的保佑,赐福全家。此外,孝感地区大部分地区都要为亡人脚上添加绊脚绳,脸上盖上黄土纸,当天还要在堂屋的正上方添上簸箕,以遮天神和祖先。加绊脚绳是不让亡人回来害人,脸上盖上黄土纸是为了掩盖亡人的遗容,以免吓唬活人。城区人死了,是停在殡仪馆,由殡仪馆提供化妆等服务。准备好后,要

请人报丧,报丧人不得进人别人家里,需站在门外告诉,否则会带来不吉利。灵床的放置很讲究,死者为男性,灵床停放于堂屋左侧;死者为女性,则停放于堂屋右侧。如果人死在外面,就不能移人室内停丧。死者头部前方要点上油灯,叫“引路灯”,油灯在死者下葬前不能熄灭,意为死者走到阴间照明引路。然后,孝子将死者生前用过的床铺草,搬到屋外烧掉。再在屋门口的树干上捆扎几张黄表纸,名曰“搭望乡台”,直到第三天亡人的“三朝”时,才能将此纸烧掉。棺木放置客厅正中央,头朝东方,尾朝西方,头部放上案头,案头上摆放用于烧香和蜡烛的器具。所有家属都应该戴上白色孝布。在孝昌县,孝布分为白色和红色,白色为子女和孙辈戴,红色为曾孙辈戴,其长度有3米、2.5米和1米不等,越是与亡者亲的人,所戴孝布越长,意思是重孝。在亡者人土前可戴在颈部或腰间,但是在死者出棺当天一定要戴在头上。

入捡

亡者移放灵床,等其亲属到齐后,再行人棺,又称“进材(财)”。人棺前,儿女孙辈须给亡者磕头跪拜、烧香蜡、纸钱,乐队起哀乐,磕头方式是 “二揖三磕”,即跪拜前先作揖,磕三个头后再作揖。根据死者寿岁,分行铺纸(一岁一张),抬棺木的人(一般为4到8个),用白布或者稻草绳将亡人抬入棺木内,并连呼“进材”。儿女会将 自己的衣角剪掉一部分丢人棺木内,让亡人保佑 自己。大悟县将死者平放人棺中时,除了在棺底铺黄表纸,还在死者头下枕 3块瓦,怀揣“打狗耙”(为亡者去阴间的路上防狗所备),手执蒲扇,身上盖新白布棉絮被子,四周填放死者生前所穿过的衣物等。装硷毕,将棺盖合上,但不盖严;再在棺底下点一盏油灯,称为“长明灯”,灵枢前点一灯,称为“座头灯”,并设香案、陈祭品,孝子孝女及亲属昼夜守护灵枢,陪同吊唁者焚香、叩头,直至出殡。人硷三日,再正式盖棺,称为“封梓口”;封棺时,边钉钉子,边要叫着亡者的名字或称呼说:“不要怕。”云梦县则有躲钉习俗:钉棺盖时,孝子在一旁高喊 “某某躲钉!”

斋醮

如果是寿终正寝年老人,至少停丧1至2日,常请道士做斋,超度亡灵,举家痛哭,俗称“嚎丧”。斋醮期间,要为亡者设孝堂、置道场、安灵位、挂挽嶂;用彩色纸扎“金山”、“银山”、“楼宇”、“轿”、“马”、“佣人”,后又增有 “彩电”、“轿车”、“冰箱”等新兴高档用品;请名人学士,朗诵祭文、祭词;亲友则披麻戴孝,叩头礼拜。现在做法事的家庭不多了。

出殡

由户主选定日期出棺,并预邀打井、抬重八人。出棺前,孝眷齐匍匐灵枢前跪拜,听道士开路。后由抬重人捧棺,由匠人封殓,抬重人喝声“发”,即“发丧”。到门外,以大凳停搁棺,孝子顶孝布,身系麻缠腰,足穿白鞋,怀抱灵牌,手持引蟠前导(礼布将盖在棺材上随葬),执事人鸣锣鸣炮,丢买路纸,灵枢居中,众儿孙亲友前后护送,村上老幼齐送,沿路燃鞭炮和撒纸钱,直至墓地。

下葬

由出殡道士在未开路前,选地选时间写好葬地契约、路单、纸钱、文契手续,在下葬时定向罗盘,焚交契约手续后,由道士阴阳先生喊撒米。道士边向棺上撒米、边念“彩词”,以祝愿亡者后代大吉大利、兴旺发达。在安陆,除了撒米,还有在墓边吃豆腐的习俗,与撒米有相同的意义。入土前孝子在坑中烧些纸钱,喊死者接契,然后将棺木放入其中,再填土筑坟。

复土

也称为“复三”或 “复山”。殡葬三天,孝子孝女穿孝服,到墓前烧纸祭奠,给坟墓培土,俗称“复土”。在大悟县,复土后,由孝长子抓点墓土用衣襟兜回家中,放置亡者灵位下,意为亡魂回家受祭。孝昌县部分地区在复土后还搭望乡台。亡者三 日,方知死必望乡,主家在第三天烧纸哭叫,孝子齐跪望乡台前。望乡台即是在家里以方桌摆的香案,孝家燃烛香供奉,名为烧奠纸。

做七

人死之日起,每 7天为一个“七”,共为7个“七”。每个“七”日,主要亲戚朋友均备香纸前往祭拜,谓之“烧七”,七天烧一次纸祭奠,直至“七七”之日。据说,人死到阴间,每7天过一重阎罗殿,共要过7重。其中第 5重阎罗殿的五阎王最厉害。他

要亡者过又陡又滑,且布满尖刀的“尖刀山”,一旦滑倒便会被扎成血人;要避免滑倒,只有用孝子的须发垫脚方可;因此,孝子们在五“七”前是不能理发刮须的,只有在五“七”日理发,并将须发同钱纸一起焚烧,才能帮助亡人过尖刀山。五“七”日,要举办宴席宴请亲属。出嫁的孝女,要送来用彩色纸扎成的房屋模型,称“灵屋”;然后,将亡者灵牌移人灵屋之中,到满三年 “除灵”时焚毁。孝昌地区,“七七”期间有死后三或七天亲生儿女不得串门,“七七”守孝期不得穿红戴绿的禁忌。

百日

百日即死者亡后百天。做百日比“五七”日做得简单,即主要亲属到孝家聚餐,然后到死者墓前燃香烧纸,表缅怀之情。

馨香 又称“新乡”,死者去世第二年的农历正月初二下午(也有部分地方是初一),各亲戚朋友都要前往死者家中守灵,称为“坐夜”;香烛纸鞭等祭品,则在上年的腊月间送到亡者家中,谓之“下祭”。子夜(有的地方为白天),先在灵前祭奠后,再到屋外设火场烧纸、放鞭,称为 “祝馨香”或“新乡”,其意是祝亡者在阴间新年安好。正月初三清晨,孝子首先到本村家家户户叩拜,然后到所有前来祝“馨香”的亲戚家中拜谢,称之为“谢孝”。孝子孝女在“谢孝”前不能到外人家中串门,“谢孝”后方可随意走动;否则,会给他人带来不吉利。

除灵

亡期一年内为“小祥”,孝家春节门联为白色;两年内为“大祥”,春节门联为黄色;三年内为“除服”,春节门联为绿色;满三年为“除服”日,亲戚朋友均备香、烛、纸、鞭炮等前往祭奠,并将亡人灵牌、灵屋同钱纸一起焚毁,谓之“除灵”。“除灵”时,亲属仍须着孝服;有的人家,还请道士做法事。除灵后,孝子孝女服孝期满,此后可着色彩鲜艳的服饰;孝家春节门联为红色,再无他忌。至此,所有丧葬礼仪结束。

第三篇:各国元旦习俗趣谈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新的一年又将在元旦这个节日到来之时开始。元旦,想必大家对这个节日都不陌生,那么又知不知道为什么会将每年的1月1日称为“元旦”呢?

中国民俗有“一为数之始,九为数之极”的说法,元旦有“一元复始”的意义。元旦在我国汉语中是一个合成词,元是“初”、“始”或第一的意思。旦是一个象形字,表示太阳从地平线上升起,是一天或早晨的意思,指“日子”。元旦合称即是“初始的日子”,也就是一年的第一天。中国过去采用的是农历,正月初一是元旦。辛亥革命后,孙中山将正月初一改为春节,而以西历的1月1日为元旦。1949年9月27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决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纪年采用公元年法,确认元旦为我国的法定节日。元旦也是世界上很多国家或地区的法定节日。不过,由于各个国家历史、文化、宗教信仰、民族习惯等不同,所以元旦节的日子并不统一,活动也各有特点,有些还颇有趣味。北美的印第安人会在元旦举行篝火晚会。人们头戴面具,身穿白色衣裤,手挽手围着篝火,一面高声呐喊,一面尽情狂舞。午夜的钟声响后,元旦来临,小伙子们便把特制的一个大红球悬挂在高柱上,人们齐声欢呼:“新的太阳出来了!吉祥的一年又来了!”然后相互祝贺新年。元旦庆祝活动同样热闹有趣的当数罗马尼亚。元旦之夜,人们在广场上竖起高大的圣诞树,搭起舞台演出各种文艺节目。城市市民们一面欣赏节目,观看焰火,一面在悠扬的乐曲声中跳舞。在农村,人们举着特制的木犁,上面装饰着各种彩带和花纸,载歌载舞,以祝丰收。德国的新年庆祝活动最有寓意——比赛爬高。每村选一棵又直又高的树,砍去树枝。元旦清晨,小伙子们顺着光溜溜的树杆比赛爬高,第一名被誉为“新年英雄”。这项活动象征着步步高升。日本的元旦带点迷信色彩。除夕的午夜一定要敲钟108下,意在驱逐恶魔。钟响后人们便就寝,都希望做个好梦,预兆来年吉利。元旦清晨,人们会上街迎接太阳的升起,然后去神社参拜,到亲友家拜年,拜年的要送一条写有自己名字的毛巾留念。最温馨的元旦在希腊。希腊在新年时家家做大蛋糕,做时内放一枚银币。蛋糕由主人切成若干块,分给家人和来访的客人,谁吃到有银币的那块蛋糕,大家就会祝贺他是今年最幸福的人。巴西人在元旦这天,会高举火把,蜂拥登山。人们争先恐后地寻找那象征幸福的金桦果。只有不畏艰险的人,才能找到这种罕见的果子,他们称之为“寻福”。巴西农村还有一个独特的风俗习惯——互相揪耳,人们在元旦见面时,一定要相互使劲揪住对方的耳朵,表示祝福。瑞士人则以健身来迎接新一年的到来。他们有的成群结队去爬山,站在山顶面对冰天雪地,大声歌唱美好的生活;有的在山林中沿着长长的雪道滑雪,仿佛在寻找幸福之路;有的举行踩高跷比赛,男女老幼齐上阵,互祝身体健康。弥漫浪漫气息的法国则以酒来庆祝新年,从除夕起开始狂欢痛饮,直到1月3日才终止。法国人认为元旦这一天的天气预示着新的一年的年景。元旦清晨他们就上街看风向来占卜:刮南风,预兆风调雨顺,这一年会是平安而炎热;刮西风,有一个捕鱼和挤奶的丰收年;刮东风,水果将高产;刮北风,则是欠收年。和国外相比,中国的元旦欢庆气氛就没那么热烈了。现在比较普遍的就是由团体组织的活动,如元旦联欢会、挂庆祝元旦的标语、或举行集体活动等。近年更是有旅游、聚会等节目,甚至,元旦这天对年轻一代来说只意味着一天的假期。仍保留着中国传统庆祝方式的大概只有在农村了。每到元旦,家家户户都会燃放炮竹,杀鸡宰鹅,拜祭过各方神灵后就是一家人团聚一餐。“元”是开始,“旦”是太阳从地平线上升起的象形,意味着太阳的新生。民谚有云:好的开始,等于成功了一半。在新年来临之际,只要我们诚心地付出了自己的努力,吉祥、幸福、丰收、温馨一定会伴随着新年初升的阳光溢满我们的心。

第四篇:福州过年习俗趣谈

福州过年习俗趣谈

福州人的过年文化十分有趣,比如有:放鞭炮、祭祖、吃年糕、吃线面、吃太平燕、串门、赏花灯、猜灯谜,一家人喜气洋洋,其乐融融。福州人的年糕跟本地市场常见的年糕不同,它的大小犹如一个托盘,口味也不一样,大家都做年糕,亲朋好友互相赠送,好让乡亲能品尝到别具福州风味的年糕。祭祖时年糕得切片油煎,然后盛在盘里摆上供桌。福州人很重视年糕,除了祭祖,年糕也是团圆饭桌上的一道饭后甜品,即使不吃,饭桌上也少不了它。此外,红糟鸡、福州鱼丸和肉燕也是福州人团圆饭桌上的美味食品。福州人还有一个颇有趣的年俗。吃过团圆饭后,父母都要用卫生纸替小孩抹嘴,意思是童言无忌,若小孩说错了什么话,希望神明不会怪罪于他。

大年初一,福州人出门拜年之前,必须先祭天,竹篾饭是必备的祭品。饭是盛在一个竹篾编的容器中,当中要插一朵纸红花,周围则插上筷子,有向天祈福之意。根据传统这天福州人还要吃一碗太平面。那是用红糟鸡鸡汤泡的面线,面里还要加两个鸡蛋,现在也有人以鹌鹑蛋取代。顾名思义,太平面是吃平安的。

福州过年禁忌,讲禁忌是群众追求真善美的一种心理特征和精神需求。这种心理特征和精神需求的具体表现就是图吉利。每逢过年(新春佳节)到来之际,这种图吉利、讲禁忌就更加突出了。就福州而言,主要有如下几方面。

初一不扫地,食物宜“务传”。讲禁忌,一年中的第一天———正月初一是最讲究的。首先除夕夜就应把房屋打扫干净,初一这天不扫地,据说是担心把财富和好运扫掉。此外,吃东西不怕“传”(剩下)。比如吃太平面,太平蛋两个吃掉一个“传”一个,谓“务吃务传”(有吃有剩),大大吉利,新婚媳妇尤其要注意,否则就犯忌。

谁说不利话,粗纸拭“股川”。过年要多说吉利话,如“好”、“顺”等,忌说不利话,如“完”、“死”等。早年福州从除夕开始到元宵节,人们见面都要说“恭喜”、“发财”,对方则以“齐发”应答。解放后一段时间忌讲“发财”改说“平安”,近年又时兴“发财”了。

图吉利,行禁忌中有许多趣闻,如谁盘碗砸了,小孩会惊叫一声“完蛋”。事后大人就会纠正说:“不能说完蛋,应该说„好‟”。所以小孩打破了碗就说“我好一只碗”。小孩说错话是常有的事,所以除夕夜吃完年夜饭,都要用粗纸(草纸)拭小孩的“股川”(屁股),实是拭嘴巴。寓意小孩的嘴像屁股,说的不利话不算数。

拜年初二起,初一不出门。福州人早年正月初一不出门,这是很有道理的。年前家家户户忙过年,大家都疲惫不堪,初一这一天需要好好休息,不喜欢有人干扰。同时一家人忙了一年,趁初一团聚话家常,也好借此先向家人中的长辈拜年,先内后外。所以福州人正月初一不出门,不向亲友拜年,初二起就打扮得十分光鲜,出门拜年了。

除夕忙讨债,通宵打灯笼。早年福州商界的债权债务,都要在除夕夜结妥还清。正月初一还欠债不还或向人讨债,被认为有违俗规。为此,除夕夜大街小巷都会看到挑着灯笼讨债的人。所以出现了无钱还债者就去尚书庙看“躲债戏”,或去汤房店洗“躲债汤”。因为只要躲到初一早晨,就是路上遇到债主,对方也只能道一声“恭喜,发财”,决不会“违规”讨债了。如今这种习俗虽然淡化了,但商家仍看重在这天了结人欠欠人,更多的把这种商俗移到阳历元旦之前。

元宵,也叫上元节,是农历春节的又一高潮。请看《福州地方志》:“这一天,福州地方有驾鳌山、舞龙灯、打狮、放花灯、放焰火、猜灯谜、吃元宵等等,俳优百戏,煎沸道路。又有以木架彩棚妆演故事,谓之„台阁‟,箫鼓喧阗,至于彻夜。城门不闭,远乡下邑来者通夕不绝。”由此,古时福州元宵之热闹可见一斑。

”福州闹花灯最盛之年在宋仁宗天圣五年(1027年),时蔡君谟(蔡襄)守福州,命每家点灯七盏。郎官巷有一诗人叫陈烈,愤然登上鼓楼挥毫题灯:“富家一盏灯,太仓一粒粟;贫家一盏灯,父子相对泣。风流太守知不知,犹恨笙歌无妙曲?”道出了贫苦人民的愤怒。

南宋诗人陆游在《无学庵笔记》中,也给我们留下一则元宵闹花灯的趣事:当时有个叫田登的州官,忌“灯”与“登”同音,只许把“灯”叫做“火”,贴出告示把“放灯”改为“放火”。于是“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的谚语一直流传到今天。

福州旧时除了“燃灯”、“放灯”、“观灯”之外,最普遍、最流行的民俗是“送灯”,所以“亲家舅送灯”的童谣许多老人今天还能背诵。福州话“丁”与“灯”谐音。姑娘出嫁第一年,由她的弟弟(没有弟弟由妹妹也行,弟妹都没有则雇人)送达,他们把花灯挂在两根甘蔗的两头,第一年送“观音送子灯”,第二年送“孩儿坐盆灯”,第三年送“状元骑马灯”,究其因大概是祝贺“添丁”讨个吉利罢了。福州人最讲究吃喝,除开喝酒外,还必须要吃元宵,元宵节的主要吃食也叫元宵。在南方,元宵也叫“汤圆”、“圆子”。据说元宵象征合家团圆,吃元宵意味新的一年合家幸福、万事如意。元宵即“汤圆”,是用糯米粉等原料做成的圆形食品,正月十五吃元宵,“元宵”作为食品,在我国也由来已久。宋代,民间即流行一种元宵节吃的新奇食品。这种食品,最早叫“ 浮元子”后称“元宵”,生意人还美其名曰“元宝”。元宵以白糖、玫瑰、芝麻、豆沙、黄桂、核桃仁、果仁、枣泥等为馅,用糯米粉包成圆形,可荤可素,风味各异。可汤煮、油炸、蒸食,有团圆美满之意。陕西的汤圆不是包的,而是在糯米粉中“滚”成的,或煮司或油炸,热热火火,团团圆圆。

元宵的吃法亦很多,可水煮、炒、油炸、蒸等。实心的小元宵若加酒酿、白糖、桂花煮食,风味独特,宜于兹补。

福州人做“元宵”时,先将糯米粉用水调和成皮,然后将馅“包”好;北方人做“元宵”,先把馅捏成均匀的小球状,放在铺有干糯米粉的萝筐里不断摇晃,不时加入清水使馅粘上越来越多的糯米粉,直至大小适中。“元宵”的大小不一,大者如核桃,小者若黄豆。这样煮出的“元宵”质软不硬,香甜可口。

近几年来,福州人过元宵节,在南后街“三坊七巷”和“五一广场”以及“马尾”、“马祖”海峡两岸的元宵观灯节,吸引众多的游客以及台湾和华侨华人来福州观赏灯节,人山人海,非常热闹。

我心目中的年文化,应该是这样过:

一、扫晨;

二、贴春联;

三、贴窗花和倒贴“福”字;

四、贴年画;

五、逛花灯;

六、猜灯迷;

七、吃元宵;

八、吃年糕。这是福州传统的文化必须保持发扬,此外,还要增加逛庙会如:在各大公园广场设“跳蚤市场”和“古玩商场”、“闽剧评话”、“歌舞”、“美食文化展览”等,丰富福州过年文化和气氛。

作者:福州二中转福建收藏家协会张祖仁 邮编:350001

第五篇:中西生日习俗趣谈专题

中西生日习俗趣谈

生日,是一个人生命的年轮,每个人都有自己唯

一、确定的出生日期。然而由于国家、民族、历史文化的差别,生活在世界各地的人们的生日习俗都不尽相同,甚至千差万别。

中国生日习俗趣谈

在中国的民间信仰中,一个人出生时的“生辰八字”被赋予无比重要的意义,它甚至关系着这个人一生的前途命运,如婚姻、仕途、财富、死亡等等。

在中国的很多地方,孩子睁开眼后要先看父亲,后看母亲,以示永远孝顺父母。民间还流传一种说法:孩子睁开眼睛看到的第一个人是什么样的,这个孩子以后就会长成什么样子。这时来探望的亲戚朋友往往馈赠给孩子鸡蛋、红糖、小孩衣物等礼物以表示祝贺。其中,鸡蛋多染成红色,称为“红蛋”。因是贺喜,所以也称为“喜蛋”。

中国古代黎民百姓过生日,称为生辰。我国的生日习俗历来比较注重老人和孩子两头,老人把生日叫寿辰,古代寿宴所用食物中不可缺少的是面条和寿桃。据说,吃寿面这一习俗来源于汉代东方朔答汉武帝的一句话:古代的彭祖能活到八百岁,是因为他的脸面长的原因。“脸”即“面”,脸长即面长,“长寿面”的寓意便由此而生。如今,过生日吃寿面这一习俗依旧流行。

在传统观念中,桃是长寿果。《西游记》中,王母娘娘开蟠桃会,孙悟空偷吃蟠桃而长生不老的故事,更使“寿桃”之说家喻户晓。民间庆寿的寿桃,一般用白面制作,尖部染上悦目的红色。

婴儿出生一周年,家里要给孩子做“周岁”,有的地区孩子出生百日也予以庆贺。主人家设宴款待,并向亲朋好友和邻里分送“周岁面”或“长寿 面”。这天婴儿会穿着一新,特别是“周岁鞋”要制作精美,鞋上绣有“葱”“蒜”和“菱”形的图案。意思是祈愿孩子日后聪明,会算(蒜)和玲(菱)珑乖巧。

周岁宴中,“抓周”是最重要的仪式。讲究一些的家庭都要摆上印章、经书、笔、墨、纸、砚、算盘、钱币、账册等物品,如是女孩还要加摆铲子、剪子、尺子、绣线、花样子等等。抓周时由大人将小孩抱来,令其端坐,任其挑选,看其先抓何物,后抓何物。以此来测卜其志趣、前途和将要从事的职业。如果小孩先抓了印章,则长大后必乘天恩祖德、官运亨通;如果先抓了文具,则长大以后好学,必有一手锦绣文章;如是女孩先抓剪、尺之类的缝纫用具或铲子、勺子之类的炊事用具,则长大善于料理家务。反之,小孩先抓了吃食玩具,也不能当场就斥之为“好吃”“贪玩”,而是认为孩子长大之后,必有口福,善于及时行乐。总之,抓周是一种长辈们对小孩前途寄予厚望的方式。

在古代,男子到虚龄20岁时,一般会在二月选择一个吉日敬请宾客,由父亲在宗庙里主持冠礼,以表示成年。也有选在生日前后的。女子则在15岁时行笄礼。冠礼和笄礼的举行表示孩子已经成年,可以结婚了。

对于成年人的生日,我国民间有“男不做三,女不做四”,以及“男做进,女做满”等生日习俗。“男不做三,女不做四”是指男子到30岁时不大搞庆寿活动,而妇女到了满30岁这年要大庆30岁生辰。因为民俗认为,30岁的男子才进而立之年,正是事业起步期,尚属年轻,这时候做生日大寿会被人们嗤笑。而女子满30岁时,由于生儿育女、家务劳动拖累,出现未老先衰迹象,应趁年轻时享受一下生日的快乐与亲友的祝福。

在中国,除了给人过生日,还有一些很有趣的“另类”生日习俗。如河南某些地区以正月初三为谷子生日,在这天忌食米饭,否则就会导致谷子减产。江苏南京等地则以正月初二为“米娘娘”生日,认为这一天是值得庆祝的日子。

在传统观念中,也有很多人认为生命周期的节点是农历新年,也就是春节,而非生日。在除夕之夜要守岁,过了子夜,新的一年来临,岁数也要随之增加一岁。

俄罗斯人过生日

生日“party”不请客

孩子过13岁生日,男人过40岁生日,女人过53岁生日,都不兴邀客人参加。这些岁数被认为是转折年,也就是说,对一个人来说是不吉利之年,因为它们会改变你的生命节律,使之很不稳定。所以,这些生日只宜与最亲密的几个人度过。如果生口恰逢星期六,也不宜叫很多的客人参加。据宗教秘传人士所言,一个星期中的第六天只宜进行宗教修身,绝对不宜娱乐消谴,豪华的庆宴只会打乱生物节律。如果有人硬是要以身试法,下一年肯定过得不顺当,会觉得精力不济,整年在忧郁中度日。

“神灵”会来相助?

俄罗斯民间不兴在生日的前后做寿,要做就得当天。因为据说众天使和已故亲人的魂灵就是在生日那天来看望寿星。听到对寿星的祝福之后,他们会帮助下一年中这些祝福能一一实现。但要是生日提前或拖后过,他们就听不到这些祝福了。这就是说,你就别再指望上苍力量的帮助,下一年一定会过得窝窝囊囊,毫无起色。

俄罗斯人就是相信,生日那天过得如何,下一年就会过得怎么样。如果寿星生日那天高高兴兴和充满活力,这就意味着下一年会过得顺顺当当。但如果寿星在生日那天得了病,那么,他的生物节律就会被打乱,下年一整年都会病病恹恹的。

有害礼物不能接

生日那天寿星既不能向人。借钱,也不能借钱给人。根据民间的说法,借钱给人就是把自己的福气也送给了人,惜别人钱就是接纳别人的灾。

还有,生日那天任何花瓶里都不能插偶数花。只有上坟宜献偶数花,这意味祝死人在阴间里平平安安。而奇数花象征一个人的命运在向好的方向转变,任何困难都会被克服掉。

俄罗斯人还讲究有些礼物不能带进家门: 肥皂、洗头水和其他洗涤用品,还有手帕,都只会招来眼泪。切削物品,其中包括刀,只会招来口角和绝交。头巾招来背叛。

避开不幸有办法

俄罗斯人还很清楚,知道来祝寿的人也开不是个个都怀着好心,这些人当中有人就是一心想使坏,对付这些蓄意想祸害人的坏家伙,为了减少这种人及其所带来礼物的负面影响,应该把他送的东西买下来,付给他奇数钱,一般就给1块钱。如果能在收礼物时心里默默地说上一句“请把给我送来的拿回去自己受用吧”的话,就更能抵消其坏影响。宴席上不小心打碎的碗碟得等最后一个客人走后再扔掉。之所以有这样的习俗,是因为打碎的碗碟、弄撒的盐和宴席上弄洒的酒水,意味着有客人带来了不幸。所以等最后一个客人走后,得马上把打碎的碗碟扔出去,好让种种不快也一同离开这个家!

酒席上有多少人?

一般都认为,这一天酒席上不应该是9人、13人、18人、21人、50人、99人和100人。民间认为,这些数量的客人会使寿星的生活朝不好的方向发展。酒桌上点的蜡烛也忌讳一些数目,不能是3支、9支、12支和18支。过生日桌上最好不要摆蜡烛,也不要往生日蛋糕里插蜡烛,以免带来不快。

过生日那天寿星也不能换衣服,这是不好的兆头。因为只有衣服弄脏了才换。据一些神秘主义者的说法,衣服只有当别人的负能在寿星的光环里生根时才会弄脏,这种消极能也能将一般的尘土吸附在衣服上。不管是怎样弄脏,都不是好兆头。所以,一旦衣服弄脏,为了抵制那些不良影响,寿星一般都不会去换衣服,而是朝左边扭过头去啐3下,还小声地念叨着:“不是凶兆是吉兆,不是凶兆是吉兆。”

西方生日习俗趣谈

在西方,最初的生日聚会唯有国王才有权利举办,后来逐渐普及到民间,平民百姓也可以举办生日聚会了。不同国家的生日风俗虽然有所雷同,但不同的文化传统还是会产生不同的生日礼仪,其中有些很奇怪,有些很有趣。

在美国,绝大多数小孩过生日都会有一个插着蜡烛的生日蛋糕,过生日的人要对着点燃的蜡烛许愿,然后吹灭蜡烛。如果他一口气吹灭了所有的蜡烛,那么人们相信他的愿望将会成真。

在德国,生日蛋糕大部分是用巧克力制成的。许多德国家庭都备有一些专供点燃生日蜡烛的木制圆环。这些圆环大得足以套在一块生日蛋糕外面,上面有许多插蜡烛的孔,可以插上如数的蜡烛。

英国人常说“生活从40开始”,所以许多英国人40岁那年,家人和亲戚好友会为他开一个盛大的生日聚会。不过英国一些地区也有奇怪的习俗。人们会在生日蛋糕内藏硬在学校里,过生日的孩子常被抓住胳膊和脚脖举起来,每年一次,预示长高。币、顶针等小物件。这种习俗源自中世纪,吃到硬币必有好运,吃到顶针则永远无法结婚。

在西班牙,据说人们如果忘记自己的生日就不会再变老。因此人们将生日代之以庆宴,即过“命名”日。他们还在祭祀保护神的日子,为过生日的孩子取个保护神的名字。

泰国人在生日前的夜晚要点燃两支长蜡烛,一支同过生日者一样高,以求长寿。如果过早熄灭,则是不详之兆。

澳大利亚的家庭若是临海,全家人则要在孩子生日的那一天到海里游泳。游泳后全家人就在海滩上野餐,来庆祝孩子的生日。

以色列的孩子在生日当天,要坐在装饰鲜花和绿叶的椅子上,由亲友围拥着举起,孩子几岁就举几次,多举一次便是求得好运。而墨西哥人则在生日聚会上,会让过生日的孩子蒙上眼睛,拿着棍子敲打从屋面吊下的容器,直到敲开方止。此时,容器内事先装进的各式糖果、玩具便纷纷掉下来,人们争先恐后地上前抢夺。当地人认为,这可以带来好运。

最有趣的是爱尔兰的“生日撞头”习俗。父母要把过生日的孩子的头朝下拎起,轻轻撞碰地板,一岁撞一下,有几岁就撞几下,多撞一下也表示求得好运。而北美一些地区则盛行“生日打”,不过打的是屁股,一岁打一下,打的次数以过生日的孩子岁数计算。接着,还要按“成长”“活下去”“有得吃”“以后结婚”等必要的祈愿各打一下。

泰国人在生日前的夜晚要点燃两支长蜡烛,一支同过生日者一样高,以求长寿。如果过早熄灭,则是不详之兆。

无论是中国或是西方,参加生日宴请或聚会,都要给主人送生日礼物。然而在接受生日礼物时主人如何表现,中西习俗却截然相反。中国人一般不可以当场打开礼物,否则会有性急而贪婪之嫌,是失礼行为。西方人则不然,他们要当着送礼客人的面打开礼物欣赏,认为这样是表明主人喜欢客人送的礼物,客人也会因此感到欣慰和快乐。从这些细微之处可以体会到中西文化的差异

下载孝感春节习俗趣谈(精选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孝感春节习俗趣谈(精选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云梦孝感丧葬习俗

    云梦孝感丧葬习俗 (曾店丧葬习俗)袁新明 来人间做个人是件不容易的事,在人世生活一辈子,养儿育女,赡养老人,照顾配偶,交往朋友,创造辉煌的事业,最后要永远告别所有的人和事,确实是件......

    潮汕春节风俗趣谈

    潮汕春节风俗趣谈春节、元宵节、中秋节合称我国三大传统节日,而春节则是最热闹、最隆重、最欢乐的节日。因各地之风俗是由自然地理条件、社会环境影响而成的,故全国各地过春节......

    春节习俗

    春节风俗——腊月二十七/二十八 腊月二十七/二十八[春节习俗] 洗浴 传统民俗中在这两天要集中地洗澡、洗衣,除去一年的晦气,准备迎接来年的新春,京城有二十七洗疚疾,二十八洗邋......

    春节习俗

    春节风俗——正月初八谷日/顺星 正月初八谷日/顺星[春节习俗] 谷日 传说初八是谷子的生日。这天天气晴朗,则主这一天稻谷丰收,天阴则年歉。 [顺星] 民间以正月初八为众星下界......

    春节习俗

    春节习俗 爆 竹当午夜交正子时,新年钟声敲响,整个中华大地上空,爆竹声震响天宇。在这"岁之元、月之元、时之元"的"三元"时刻,有的地方还在庭院里垒"旺火",以示旺气通天,兴隆繁盛。......

    春节习俗大全

    春节习俗 在漫长悠久的历史岁月中,春节从萌芽到定型,不断发展,形成独具中华民族特色、丰富多彩的习俗。春节期间,我国的汉族和很多少数民族都要举行各种活动以示庆祝。这些活动......

    春节习俗

    没有人能够否认,我们的习俗一直都在改变。无论是衣食住行等日常生活方面还是节日的庆祝方面,一直都在改变。 “小孩儿小孩儿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二;......

    春节习俗

    春节习俗 1、腊月二十三 祭灶 我国春节,一般是从祭灶揭开序幕的。祭灶,是一项在我国民间影响很大、流传极广的习俗。旧时,差不多家家灶间都设有“灶王爷”神位。 2、腊月二十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