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云梦孝感丧葬习俗
云梦孝感丧葬习俗(曾店丧葬习俗)
袁新明
来人间做个人是件不容易的事,在人世生活一辈子,养儿育女,赡养老人,照顾配偶,交往朋友,创造辉煌的事业,最后要永远告别所有的人和事,确实是件非常重大的事。所以,对于他最亲近的人们,一定要举行隆重的仪式,来悼念他,以告慰死者的亡灵。我们曾店的丧葬习俗一般包括如下一些过程。
盘出:一个人如果病得特别严重,眼看快要不行了,甚至处于弥留之际,家人就要把他从房里抬出来,在堂屋左面的地面上铺上稻草,安个地铺,让他头朝上睡在铺上。
送终:一个人快要死了,只要不是意外突然死亡,一般都有些征兆,所以,周围的亲人尤其是家里人,都要来到他的身边,倾听他的临终遗嘱,亲眼看到他闭上双眼。如果是子女,谁没赶上送终,都是十分遗憾的事,一是没有看上父母最后一眼,二是别人会说某某跟老人没结着缘分,或不孝,老人不要他送终。
遮堂:人死了,家里马上要用簸箕将堂屋供奉的菩萨遮盖起来,意思是不要让死人照了堂不吉利。
洁身:一个人离开阳世,不能让他把不干净的东西带入阴间,所以要象征性的跟他擦澡,擦澡前要由后辈把老人背着坐在扑着的箩筐上,然后由另外一个人规矩是在前面擦七下,在背后擦八下,叫前七后八。
装老:擦完澡就要把事先准备好的装老的新衣服跟他穿上,不管是冬还是夏,死人的衣服都一个样:不穿内衣,只穿黑色棉裤、棉袄,穿上白色袜子和黑色布鞋。头上包一块黑布。
下榻:人如果断了气,就要用两条板凳搁一个铺板,把死者抬到铺板上。不过,这时死者的头部就要放在堂屋下方。待死者身子快冷时用手将嘴唇和眼抹一下,让其合拢。让死者平直地躺在铺板上,腰部系一缕白线腰带,两脚也用一缕白线将双脚带拢,不让分开。铺板下面要用一个碗倒入香油,放上一根灯草,点上长眠灯。
烧落气纸:人一断气,就要在他下榻的铺板头部下方焚烧钱纸,叫烧落气纸。同时还要放鞭炮,以告诉他人这一噩耗。
烧床铺草。人死后,将他睡过的床和地铺上铺的稻草全部搂出去烧掉,叫烧床铺草。烧床铺草时,儿子要从火中大步跨过去,听说这样做可以遮心寒(不生病的意思)。
搭望望台。在本家门前当面的一棵树的主干上一人多高处绑上一叠草纸,叫作望望台,意思是死者的灵魂会在望望台上,传说没过童关的小孩在这台上可以看见死者的灵魂。
接重殇。人死了必须要请八个重殇,他们的职责:一是到死者生前的每个亲朋好友家通知这一噩耗,并接他们在出殡前前来参加悼念:二是给死者下葬的地方挖一个坟坑,叫打井;三是将死者入殓、送火葬厂直至送到坟墓下土为安。重殇应该受到主人的尊重,打井时要送酒菜到坟地让他们过中,坐席时要将第一席留给他们,出殡时,主人要一路给他们作揖甚至磕头,恳求他们把亡者抬平稳,让其一路走好。
请道士乐队。家里死了人,至少要请三个道士。一般还要请一个乐队(有的是喇叭、军鼓军号,有的还加戏班)。
入殓。人死的第二天,重殇就要将死者从铺板抬进棺材,叫入殓。棺材要放在堂屋中间,用方桌或板凳搁着,棺材大头(即死者头部)朝堂屋下方。死者睡在棺材里头部要枕三块瓦片,里面垫上棉絮,盖上棉被,嘴巴上盖一张草纸。棺材下面仍然要点上长眠灯。
带孝。老人去世了。他的后辈们要有带孝的标志。过去一般是孝子孝女全身穿白色孝服,鞋子前面缝上一块白布片。其它后辈们和所有前来吊唁的亲戚朋友,每人都发一块白布片(称孝布),在出葬时全部盖在头上或围在脖子上,系在手腕上表示孝意。等老人入土后,在回来的时候,都必须将戴孝的服饰取下来。
剃头。老人去世的第一二天,男性后辈们要接理发师到家理发,表示对老人的悼念。并且着次理发必须要等35天过五七时才能再次理发,这叫蓄五七头。
开路。农村一般在人死后的第二天就请道士开路。道士来后,一是跟死者活着的所有后辈亲属上孝名;二是推算死者的出殡时辰,以及七个
七、百日、周年、两年、三年的具体日期并贴在灵堂旁边的墙上;三是跟亡人开路。道士的唱词一般人也不懂,主要意思是为死者进阴间解开一个个结,打通一道到关,铺平道路,让他能在阴间平安生活。反正在家一直唱两天,直到送死者入土、安灵、接望望台才结束。他们分别在堂前、门前稻场和坟地三处做法子和唱和。
唱孝歌。在第二天晚上,道士会为死者唱孝歌,意思是历数死者(一般人)人生经历的十磨九乱,教育后辈要不忘前辈受的苦,对老人要讲孝道。
哭灵。如果请了戏班,唱戏的女角有一个节目叫哭灵。就是戏班走下台来,到死者棺材前下跪边唱边哭,哭老人(一般为通用词)受苦受难,哭得伤心伤意,泪水横流。哭得越伤心越好,让大家产生感情共鸣。当然,前来悼念的主要亲戚(特别是姑娘)要向戏班扔钱(一般50-100)。还有的可以向戏班点歌,点唱一首歌10元左右。
无论是来了悼念的客人还是唱孝歌、哭灵,家中的孝子(尤其是长子)孝女都要跪在棺材前焚烧纸钱、磕头。孝子孝女一般要穿孝服,一个星期内不能走进别人家中。
出殡。根据道士定好的时辰(一般在12点以后),死者就要出堂了。做完一段法子后,就要开始出堂了。其顺序大致是:盖馆,将棺材盖子合上,钉上巴齐(一种两端有齿的U行钉);接着将长眠灯在棺材上用力摔破;再接着是八个重殇将棺材抬出大门外;同时堂屋里留下几人清扫,扫地要用竹扫帚,从堂屋下檐向上扫。揭下神柜上的簸箕。在稻场做法子,孝子孝女等时而长跪,时而跟着道士绕棺数圈;重殇同时将抬棺材的横木绑在棺材上,棺材上方坐一个童子(一般是死者的最小后辈),待道士“起棺”令下,众人一哄而起,将棺材抬起时顺势踢倒搁棺材的板凳,放起身炮,按拿花圈的、孝子(一个怀揣灵牌,一个双手执死者遗像于胸前,在棺材前趟棺:控制速度)、抬棺材的、乐队、送行的队伍顺序向坟地出发。出发前,凡棺材所经路线(一般要绕全村转一圈,意思是死者向村子告别),各家各户都要关闭大门,以防棺材照了堂不吉利。在前进的路上,鞭炮不停地放,棺材所经之处,不管是水沟、田野还是树林池塘,都无所顾忌。不过,孝子会不停地向抬棺材的重殇磕头作揖,请求抬得平稳些。要是死的年轻人,抬棺材的人往往不停地大声呼叫(打窝和)以状自己的威风,压死人的煞气。
下葬。棺材到达坟地后,先放在坟坑前面,所有送葬的人都要面向棺材跪下来,一方面道士继续超度亡灵,另一方面安排人在坟坑里面烧一捆稻草,叫暖坑。然后重殇将棺材抬入坟坑,搁在事先垫在坟坑两头的火砖上,道士拿出罗盘定准棺材是否在坟坑的中间位置,定准后,道士一边超度,一边向四周人群撒稻米,众人都伸着手或牵着衣兜接着米,据说接着这米拿回去吃了可以遮辛寒(不害病)。再接着就是向坟坑填土,做坟,此时送葬的人都取下孝服孝布随乐队一起返回,只留下重殇完成做坟的任务。
孝子回家。老人入土后,孝子就揣着灵牌走直路回家。回家的路上,要一直不停地呼唤着老人:“爸爸(妈妈、爹爹、婆婆等)回家”!只能叫唤,不能往坟墓方向回头望。回家后将灵牌安放在堂屋左上角的灵台(事先设置的小桌,上面放一小匝用绳捆好的草纸,在灵牌里支两根小棍插在草纸上,在其前面点上香、蜡烛,然后由道士举行安灵仪式,孝子们在灵牌前磕头烧纸。
接望望台,回煞。人死第三天下午(往往是出葬的那天),老人入土了,孝子们全体到坟墓去做坟,烧纸磕头,然后回家开始接望望台。孝子们先将仙逝老人的遗物带到绑望望台的地方,全体孝子磕头面对望望台磕头,然后将树上的草纸解下来,点燃,开始烧纸放鞭炮,同时将遗物扔在纸中焚烧。接着每人拿一叠草纸,点燃后从烧望望台的地方出发,接着排着队后退着烧纸,边烧边喊着逝去老人回家,一直延续到灵台前为止。孝子们再次在灵台前烧纸磕头。
守七。人死的前七天,孝子要为老人守七。就是每天晚上要有人在灵堂守夜,特别是老人没出堂的前两天,常常的通液有四个以上的人不睡觉执守。
过七。亡人过世了,每隔七天都要举行一次纪念仪式。很亲的后辈(如儿子、媳妇姑娘、女婿,舅侄等)应该每个七都要参加,特别是头七和五七,并且主人家还要排人去接姑娘女婿来为老人过七。每个七都要在灵牌前烧纸磕头。五七时剃过七头的男性后辈要剃五七头。过五七要到坟前烧纸磕头纪念。家里人再次将老人的遗物清理一次,将清理出的遗物拿到坟前焚烧。
过百日。老人去世一百天也要举行纪念仪式,后辈及亲属们都要前来参加悼念活动,在灵堂前烧香磕头。
过亡年。办丧失事的家庭,在当年要提前几天过大年,就是在腊月26日吃年饭。姑娘女婿不仅要参加,而且还要提前两天为灵牌买一个灵屋,将灵牌罩在灵屋中间。如果没有姑娘,就由其他后辈购置灵屋。
馨香。办丧事人家的第二年正月初一,所有的亲戚朋友和村民都要前来参加馨香活动。仪式很简单,就是在灵堂前放一挂鞭炮,然后烧纸磕头,接着跟主人家拜年就行。主人家还要挽留所有前来参加纪念活动的人们在家里喝酒吃饭,以答谢各位。
过周年。俗话说,守孝三年。去世的前每年后辈和亲属们都要在灵堂亲和坟墓去烧香磕头,举行纪念仪式。在第三年纪念仪式时,就应该将灵堂和灵牌烧毁,表示尽孝期已满。
第二篇:丧葬习俗
丧葬习俗
丧葬,又称为白事,过去都具有较重的封建伦理和迷信思想,礼俗繁多。解放后,大都从简了。当今的习俗,大致有如下内容。
净身装衣:人在百年归寿前,要按男左女右之规,在厅堂一侧铺上床,然后移置床上守终。同时属女性者,要替其梳头,若是男性,则要刮胡子。去世后,由死者子女或兄弟婶母到河(井)边盛回一小盆水(又称灵水),加抹药(秽草)和柚子叶煮之,替其浴身。毕后,按男双女单的寿衣为亡人着衣,并将一枚银币放于其口中谓之含口银。然后让亡者头里脚外地躺在床上盖上寿被,头戴寿帽,脚着白布底寿鞋。同时在亡者脚前放祭桌,放上一个香坛,点上蜡烛,摆上碗饭,饭上插一双筷子。
报丧上孝:特地向族戚友告知家人不幸去世的消息,谓之报丧。去报丧者把书面讣告交给主人,未备书面讣告者,就把某人逝世,何时入殓,何时出殡等告诉主人。其方式有专程登门口诉和讣告两种。无论父死(称正寝)母亡(称内寝)作为其子女、儿媳等都要先向本族长辈下跪泣告,随后由本族治丧理事会派员到母外家及五代内的姻亲家报丧,至于其他的族戚友一般则以讣告形式通报。过去有父故由宗亲主事,母亡则由母外家说话算数的礼制,其目的是警示人们在父母生前,要尽到作子女的孝敬之责,故民间至今仍有父亡畏族亲长辈,母逝怕舅父表兄之说法。向宗长和母外家跪泣,除表悲伤外,还有祈望得到他们的关心,理解和帮助之意。
按丧葬礼制之规,从亡者尸体移至厅堂始,所有丧家男女,要披上麻衣守孝。一般情况下,都不宜离开,甚至就餐,也得在地上,不许上桌。凡有房亲族友来吊唁时,都要跪在灵侧磕头答礼。连五服内的房族成员及眷属也要按制挂孝,女儿媳妇还要哭尸,诉对亲人的思念。与此同时,要请阴阳,要张贴门联,门联皆用白纸,只有高寿的亡者张贴红对,意把白事作红事办。
作为主家出嫁的女子,侄女,侄孙女及嫡亲得悉报丧后,都要以奠仪、香烛、锦衣、挽联及挽帐等专程前来或以其他方式以表悼念,尤其是女性,将到家时一路哭诉,其悲哀情绪,更催人泪下,如是女性亡者,其娘家的悼念方式尤为隆重。
排七
入殓钉棺:将亡者尸体装入棺椁,谓之入殓。入殓时,先由孝男蹲跪在亡者身边为其喂饭,方式是用筷子的一端先喂亡者,后用筷子另一端夹饭菜自食,以示送别;未满三岁的直系儿孙,要由大人抱着,从棺椁中间传过,以免死者以后亲近儿孙,为儿孙免除病灾易养成人;如夫妇一方去世,另一方要与亡者分梳,即将一把完整的发梳,折断一半,放入尸体脚下,以示夫妻分离,永不干扰;同时把亡者生前最喜爱的生活用品放在其手中,以备亡者在地府使用;此外,还要在亡者手上放一串粘(籼)米糍,意给亡人喂犬,以平安走过奈何桥。盖棺前,亡者的儿媳,还要点燃香火,在寿衣一角,烧穿一小洞口,意是亡者到了九泉后能认得自己的衣裳。大殓时,要按道士择定的吉时盖棺,然后钉棺。钉棺时,属男性亡者由族上长辈,属女性亡者,由其娘家长者,在棺椁一角,轻轻地钉一下,然后交由有关人员正式钉棺,而钉棺人员又必须留一枚钉子以作“留丁”(子孙钉)盖棺后,孝子及内眷仍要守尸守孝。
祭奠出殡:祭奠即用祭品向亡者致祭。是为亡者出殡前一次颇为隆重的致祭仪式。按本地习俗,祭奠一般定在中午至下午四点间进行。致祭前先把棺椁从厅堂移至祭场。祭奠时,由有关人员主持,并分层次,按序进行,一般先由主家孝子及内眷主祭,毕后由娘家亲戚代表祭之,最后是族亲代表。
致祭仪式结束后,接着就是抬棺出殡,其程仪是由身穿孝服的亡者外孙架着遗像先行,其后孝子执着哭帐,后面是棺椁,其后的顺序是孝子家属、五服内的房族,出嫁女夫婿,侄女婿,之后是锣鼓八音,跟在最后的是撑挽联、花圈。将至茔地时,孝子须在路边下跪“谢孝”,其意是望宾客止步不要再送了。而其他孝男、眷属及房族等仍须随棺到墓地。下葬时,还有一项仪式,即阴阳经过一阵念词后,向跪在墓前的丧家送葬者撒米,以示人人平安,家家贵发。随后折下挽联,脱下孝服,沿着另一路(不在送葬原路)返家。至家后,要在入门前先上厕所,以示去掉邪气。而负责在家工作人员,则在出殡后即打扫家宅内间和撕下白纸(含红纸)门联,重新贴上红纸新联,以示否去泰来。
其它:处理丧事后,把亡者生前的一切衣物清洗干净,并将其穿着去世的那条裤子,剪成若干块,分发给孝子,孝女各家保存。这块裤布,即被各家视为“仓库”,有家家宏发之意。接着就是为亡者“做七”即从亡者第一天算起,至四十九天,主家每七天祭死者亡灵一次,但不祭“三七”,同时按死者所生的男儿数计,然后从四十九天减去男儿总数,实际不足四十九天,再有在七七中,必须推算出至少有一个七,是初七,十七,二七日均可。凡出嫁女或侄女,在“七七”中,至少要回娘家为亡者做一个七。此外,第七个七称为圆七,主家必须以糯米汤圆做祭品。至死者“百日”,即去世一百天,主家须备上熟蛋、花生做祭品,祭毕,要就地拨开鸡蛋、花生分吃,以示“拨”日—— 亡灵与阳居者永远分离。
第三篇:丧葬习俗
文化地理 资一 1002
丧葬文化 文化地理展示课
任课老师:李丽雅
资一1002 10508101 李妍 10508102 李艳玲 10508103 鄂志英 10508104 程思涵
文化地理 资一 1002
丧葬文化
丧葬活动是生者纪念死者、表达哀思之情的一种方式,是各个历史时期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同历史时期的丧葬习俗,既是当时社会的经济状况的反映,也代表着社会风气的走向。丧葬文化习俗也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产生、演变和积淀中渐渐形成。有丰富深邃历史文化内涵的围绕死者而展开的丧葬活动,涵盖了儒家、道家、佛家、三大教派的思想理念。在现代社会丧葬习俗仍与人们息息相关,在宗教信仰、伦理观念、民族意识、生活方式以及社会结构等都有着广泛而密切的联系。
一、丧葬活动的起源历史
《孟子•滕文公上》说:“盖世上尝有不葬其亲者,其亲死,则举而委之于壑。他日过之,狐狸食之,蝇蚋姑嘬之。其颡有泚,睨而不视。夫泚也,非为人泚,中心达于面目,盖归反 梩而掩之。”正是由于对亡者尸体真情的表现促使亲人返回去用藤蔓和灌木掩埋尸体。基于对死者的怀念与敬畏,人们由弃尸不理转变到有意识的埋葬死者。这一思想逐渐演变为儒家所说的“孝”。
。由于中国漫长的封建发展史,丧葬习俗受到儒家思想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同时又汲取了道家和佛教的诸如“转世、轮回”等思想。在儒、道、佛的共同作用下,形成了中国特有的铺张大办、香骡纸马、打幡招魂的丧葬习俗。古时人们相信灵魂不灭。所谓“灵魂”是一种非物质的东西,是人们幻想的寓于人身而又主宰人体的观念。在原始社会中期,由于观念的产生,人们认为,死者虽然离开人世,但是其灵魂还能回到人间降临祸福。丧葬之礼作为人生的最后一站,人们对死去的亲人,除了有感情上的怀念以外,还盼望他们能够在另一个世界过上美好生活,并对本族本家的后人加以保佑和庇护,所以就形成了一套隆重复杂的祭祀崇拜礼仪“制度”。
虽然丧葬品准备及丧葬程序不断减化,但是主要内容并没有太大变化,并且流传至今。
二、丧礼的仪式
丧礼是指死者临终前直至落葬之前的一系列仪式行为。
1.停尸仪式:他被移到正屋明间的灵床上,在亲属们的守护下度过生命中最后的时刻,这叫做“挺丧”。
2.报丧仪式:报丧可以说是人死后的第一种仪式了,它用发信号的方式把有人逝世的消息告诉亲友和村人。
3.招魂、送魂仪式:客死在他乡的魂魄,找不到归途.除非他的家人替他“招魂”,使他听到那企望着他的声音,他才能够循着声音归来。
4.做‘七’仪式:人们认为,人死后七天才知道自己已经死了,所以要举行“做七”,每逢七天一祭,“七七”四十九天才结束。这主要是受佛教和道教的影响。
5.吊唁仪式:一般吊唁者都携带赠送死者的衣被,并在上面用别针挂上用毛笔书写的“某某致”字样的纸条
6.入敛仪式:入殓有“大敛”和“小敛”之分。小敛是指为死者穿衣服,“大殓”是指收尸人棺,汉族民间俗称为“归大屋”。
7.丧父仪式:在丧礼中,晚辈给长辈穿孝主要是为了表示孝意和哀悼。这本来是出自周礼,是儒家的礼制,后来,又被人们引申成为亡人“免罪”。
8.出丧择日仪式:按照迷信的说法,人在刚日死,应选在柔日下葬;柔日死,应选在刚日下葬,刚日、柔日要配合好才行
文化地理 资一 1002 9.哭丧仪式:哭丧是中国丧葬礼俗的一大特色。哭丧仪式贯穿在丧仪的始终,大的场面多达数次。而出殡时的哭丧仪式是最受重视的。
10.下葬仪式:这是死者停留在世间的最后时刻了,一般都非常郑重其事。
三、葬礼的类型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由于各民族所处的自然环境不同,从事的生产活动不同,以及心理素质的差异等诸方面原因,形成了各自的文化习俗。加之由于各民族的社会历史发展不平衡性和宗教信仰方面的差异,所以丧葬的种类也多种多样。大致说来可分为:土葬、火葬、崖洞葬、悬棺葬、数脏、水葬、天葬、塔葬等几大类。也就是说,世界上的几大主要丧葬形式,在我国几乎都有。
1.土葬:土葬是我国各民族丧葬中最基本最普遍的一种。由于中国解放前已没有一个民族是完全实行土葬以外的其它葬法,因此,从这个意义上可说,土葬实际上是存在于一切民族之中。从我国的历史情况来看,至少封建社会是土葬形式发展的鼎盛时期。就我国解放前的情况来看,不少实行土葬的民族地区都以血缘组织或地域组织为单位的公共墓地;墓穴多为长方形坚穴土坑,少数地区为圆形或方形坚穴土坑。死者多以木棺盛殓,也有以陶器、竹器或树皮做葬具的;大多数为实行一次性永久葬法,也有一些民族盛行二次葬。葬式又单人直肢葬、俯身葬、侧卧葬、屈肢葬、停棺待葬等。b其中以单身直肢葬最为普遍,少数地区有夫妇合葬。死者大致有一定的埋葬方向,一般都有随葬品。
2.火葬:火葬也是一种比较古老的葬俗。从考古发掘来看,马家窑文化初期已有火葬。《荀子•大略篇》谓:“氐羌之虏也,不忧其系累也,其忧其不焚也。”《庄子》曰:“羌人死,燔而杨其灰。”《旧唐书》中也有记载:“死者焚尸,名为火葬。”可见,历史上氐羌族系多实行火葬。自东汉时期佛教的传入和不断发展,火葬的分布面也更加扩大:我国解放前,羌族、纳西族、彝族、普米族、白族、土族以及广西大瑶山族、川北某些藏族地区对于正常死亡者也实行火葬。解放后,按照国家要求,除部分少数民族外,一律实行火葬。
3.崖洞葬,悬棺葬:崖洞葬时将死者置放于悬崖峭壁之天然洞穴内安葬。至于悬棺葬严格地说,是在悬崖峭壁上平行凿孔,再贯以碗口粗的树条使其伸出崖外,将棺置放于树条上,使之“悬”于空间。崖洞葬法主要是存在于我国南方地区:如四川、云南、贵州、湖北、湖南、广东、广西、福建、浙江等地。崖洞葬对死者的放置方式,大致可分两种情况:一种是在崖洞内搭以横木架,将棺放置在木架上,故此称作“架壑船棺”;另一种是在洞口内横放圆木,再置棺于其上的。前者多见于后者。崖洞葬在我国最早出现在夏朝,最晚延至民国,而以明清居多。崖洞葬和悬棺葬都是将木棺置放于离地面几十米至数百米的悬崖峭壁上,那么,在我国古代,究竟是用什么方法把木棺运上去的呢?唐代《朝野佥载》记载:“自山上悬索下柩”,所以,从它繁琐的运吊过程来看,贫民百姓一般不会行此葬法。而各个地区拥有统治权、占有土地的达官贵族多行此葬法。
4.树葬:树葬是将死者置于树上安葬。树葬也是一种古老的葬俗了。历史文献对此记述也颇多:《魏书•失韦传》谓:“失韦人死,尸则至于树林至上”。《北史•契丹传》谓契丹葬俗是“父母死,其尸置于山树之上,经三年后乃收其骨而焚之„„”树葬大致分三种形式:树架式;树屋式;地架式。根据这三种树葬形式,人们推断,树葬可能是来源于原始社会的树居生活。那个时代,人们经历过以树木为巢的树居生活人们白天在地上觅食,晚上则居于树上,以防野兽侵袭。至今也有极少数民族实行树葬。
5.天葬:天葬大致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西藏、川西北一些藏族地区实行的天葬(亦称鸟葬)。人死后,停尸数日,由喇嘛根据死者属相择吉日将其运至本部落专用的天葬场,有司葬人将尸体切成小块儿,砸碎骨头,拌以糌粑,抛于地上。喇嘛吹气海螺或发出吆喝之声,老鹰闻声群集而致,争相啄食,以食尽为吉。另一种是新疆一些蒙古族地区的天葬(亦称野
文化地理 资一 1002 葬)。人死请喇嘛念经,而后将死者运至荒郊,置于地上,次晨,家人及亲友再去探望,若尸体被野兽吃光,皆大欢喜,若未被吃或未吃尽,则为不吉之兆。鸟葬在秦始皇统一六国前就开始出现,而野葬出现在隋之前。
6.水葬:死者由喇嘛念经,然后将死者背到河流湍急处,有的将整尸投入河中,有的将尸体坎成几段投入河中。这种葬法主要存在于藏族和门巴族地区的贫苦人家或麻风病死者,所以,水葬是一种低级葬法。7.塔葬:塔葬在我国并不是某一民族或某些地区特有的葬法。在西藏只有少数大**死后行塔葬,用香料将尸体处置后放于金属塔内安葬。在一些汉族地区寺庙的高僧死后也行塔葬,先将尸体火化,然后将骨灰放置于砖塔或石塔内安葬。
四、祭祀仪式
圆坟、烧
七、烧百天、烧周年、烧三周年解析
1.自古中国丧葬习俗有:出殡日起三天原坟的习俗,即:在墓地下葬的需到墓地,上梁、摆供品、上香、踩院子、烧纸等程式。(骨灰盒在殡仪馆存放的,只摆供品、上香、烧纸)。
2.人死之日起,每七天烧一次纸,烧七次,过七殿,共七七,四十九天,此为烧七(目前往往将做七改变为四次,即:一七(被三天原坟所代替)、三七、五七、七
七、(现在只烧单数,烧大七)。按丧事习俗,烧一七、七
七、以死者儿子为主,称做:有头,有尾;三
七、以死者儿媳为主;五
七、以死者女儿为主。(烧五盆纸花)。按丧事习俗,烧七
3.烧百天、烧周年、烧三周年的意义:人死到阴曹地府后,共有十位王官,掌理十殿,首先要过前七殿。儿女烧七,希望父母在阴间能安然舒适,过王顺利。做七后再过一旬就是九十九天烧百天(叫做短百天,长周年),再拜,第八殿平政明王、烧一周年拜,第九殿都市明王、烧三周年拜,转轮明王后、决定如何投生,转入来世。
五、现代丧葬礼
中国与西方文化最大的差异之一就是:西方人注重生命,而中国人注重死后葬礼。所以中国人对于丧葬一直讲求,但是这个习惯在近代以来受西方文化的影响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
新中国成立以后,人民政府号召移风易俗,在推行火葬的同时,提倡文明、简朴、节约办丧事。
50年初,首先在殡仪馆中废止做佛事、诵经超度等封建迷信活动,然后以哀乐代替僧道诵经,以电烛代替香烛,以蜡果代替祭饭菜,以花圈代替锡箔纸钱,以遗像代替灵位,以黑纱、白花代替孝服,以默哀鞠躬代替跪拜磕头,公墓以顺序编号代替看风水等。
文化大革命期间,政府对丧葬的管制更是达到高峰,僧佛道几被消灭,公开场合的诵经超度不见踪影。城区丧户80%在殡仪馆、火葬场治丧。郊县随着火葬场的建立,开始推行新的丧俗。经过多年的宣传倡导,逐步形成了新的治丧程序和礼俗。
文革结束以后,随着国家权力的退出,民间丧礼渐渐开始恢复了一些传统的习惯。现在,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物质生活水平也在不断的提高,人们的精神文明也在日益提升,人们的观念也在逐渐改变。人们纪念故人从上坟烧纸,也变为敬奉鲜花。
六、丧葬礼用品
一般的丧葬礼用品有寿衣、棺材、孝服、长明灯、纸扎、纸钱等。
1.寿衣,也称“殓衣、老衣”。做寿衣的料子,一般是棉的或绸子的。有洋字的不用。因为“洋”、“阳”同音,寿衣要穿到阴间去,所以不用。做寿衣一律不用缎子,因缎子与“断子”同音,是忌讳断子绝孙之意。寿衣也不能用皮、毛料制作,否则,死者来世会转生为兽类。寿衣一般都不钉扣子,不论内衣还是外衣,一律钉原衣料缝成的带子,据说是不要
文化地理 资一 1002 结仇疙瘩(古代衣服扣是用衣料或布头儿打的算盘疙瘩),且有后继有人之意。至于寿衣的数量,一般都是单数,三、五、七、九件不等,忌讳双数,恐怕死亡的凶祸再次降临。
2.寿材,即棺材,棺材的用料有陶、木、石、金、铜等。春秋以后以木为主。汉族习尚以松柏制作,因为松柏象征长寿。一般不用柳木,因为柳树不结籽,唯恐有绝后之患。
3.孝服,披麻戴孝,即穿孝服的俗称,所谓“成服”就是指此而言。古时家里有了丧事,所有家庭成员按照自身与死者的关系,遵旧礼成服。
一般说来,男女孝属均身穿粗白布长袍,俗称“孝袍子”。子女孝属不缝底襟、腰间系上麻绳或麻缕,谓之“披麻戴孝”。只有姑爷穿漂白布的孝袍子,不戴孝帽。汉人大都戴口袋顶的孝帽,上边钉有小铜钱,还有棉球。长子钉一个,次子钉两个,三子钉三个,其他类推。孙子辈的在孝帽上钉红棉球,长孙钉一个,次孙钉两个,余者类推。重孙辈的在孝帽上钉粉红色棉球。无论男女,一律把青布鞋蒙上白布。如双亲均已去世,则可蒙严,若有一亲健在,就不能蒙严,露着黑色后跟,孙子、孙女则蒙红后跟。
4.长明灯,摆放在亡者头前的灵堂桌上。习俗讲究灯油不灭。古代古墓中也有点长明灯的例子。
5.纸扎,包括花圈、经幡、纸人、纸车马、纸钱、金元宝等,作为死后带到阴间的陪葬品。
第四篇:孝感礼仪习俗
孝感礼仪习俗
一、称谓
同事、部门之间,官话称 “同志”,直呼称职务或姓前冠 “老”字。邻里之间以年龄辈分论,称 “伯”、“叔”、“阿姨”,或直呼其名。家族、亲属之间,孝感南北略有差别,但大体相当,如:老爹、姥姥(曾祖父母);爹爹、婆婆(祖父母);家爹、家婆(外祖父母);伯伯、姆妈(父母);大伯、大妈、二伯、二妈„„(父亲的哥、嫂),叔、婶(父亲的弟、媳);伯爷(父亲的姐姐、姐夫),爷爷、幹(父亲的妹妹)、姑爷(父亲的妹夫);舅伯、舅伯妈(娘家的哥嫂),大叔、二叔(母亲的弟弟),舅妈(母亲的弟媳);姨(母亲的姐妹),姨爷(母亲的姐夫、妹夫)。
二、嫁娶
婚姻是人生大事,孝感地区的结婚习俗大致分为说亲、问名、请媒、定亲过礼、迎亲、完婚等几个程序。
说亲:男方请媒人提礼物向女方提亲,如果女方不同意,便拒绝收礼。现在虽然很多男女是自由恋爱而心许,但还是会采用传统形式提亲。即由男方请一个关系较好的人到女方家中提亲,虽为形式,但非有不可,因有 “天上无云不下雨,地上无媒不成亲”的传统习俗约束,否则会遭世人非议。
问名:男方写明自己的生辰八字,同聘礼一同送到女方家中,讨回女方生辰八字,然后请算命先生占卜是否八字相合。
请媒:男方请算命先生算好日子后告之女方,征求同意。由女方应允后,男方才可以准备定期结婚。大悟县还有定亲习俗,即在婚事定后,女方家择吉日宴请媒人,在宴请媒人时,必须请自家族戚作陪,以作为女儿订亲的证人。这次宴请,称之为“喝酒”或“喝准盅”。
过礼:男方选定日期后,在结婚前分春节、端阳、中秋等节日送礼至女方家及亲戚(成家后要来往的至亲)家中,礼物多为鱼肉酒食、衣服布料等。结婚前几天,男方要到女方家送彩礼,即烟酒副食,聘金(现金几千至几万元不等),以及“三金”(金戒指,金耳环,金项链)。此举也叫“下聘”。
结婚前,新人大都会到婚纱影楼拍摄婚纱照。一套婚纱照花费从几百元至几千元不等,放大成匾,做成挂历、相册,印在杯子上等等各种形式都有。
迎亲:女方家请伴娘帮助打扮新娘、衣物装箱,然后举行辞祖礼。新嫁娘及父母姊妹都嚎陶大哭,名曰“哭嫁”。男方同夜请礼宾师、乐师及亲友坐席(上跋宴)后,行告祖礼,并按族派字取大号(取号的事渐少见)。婚日,新人着新装,新娘不穿内衣,外穿白色或粉色婚纱或大红色的中国传统服装;男方多穿西服打领带。
男方迎亲队伍鸣锣奏乐去女方家。现在流行用小轿车迎娶,也有地方复兴传统,用花轿迎娶新娘。此外,男方一般要请婚庆公司的摄影师到现场,拍摄结婚全过程,制成影碟,留作纪念。新郎迎娶新娘,免不了要受到女方家姑娘、媳妇们的逗闹嬉戏,即“盘女婿”。从新郎进门到吃酒处处设障,如新郎一下轿或车,门外或门内的青年男女用豆渣、染红的萝卜等食品打女婿,有“不打不发”之说。新女婿进女方堂屋先礼拜女方祖先、二老。跪拜用的被垫中大都有石头、劈柴等,此外还有门顶泼水、席间对联、肉中穿线、缠紧筷子等难为新郎,考验新郎的性情和才智,以让女婿出洋相、现丑为乐。此举也表示对新女婿的亲昵。
新郎“三请”女方,女方才允诺发亲,男方才迎新归家。
孝昌等地结婚发亲时,新娘要脚穿两层鞋,退着走出娘家,在行程中不能回头望,到达目的地下车时,脚不能直接落地,由新郎抱到屋内。城乡各地在婚礼上都要让新郎新娘喝交杯酒。在酒店举行的婚礼,还有主婚仪式,大多是主持人开新郎新娘的玩笑,新人双双拜父母,亲人祝福新人,主婚人讲话等等。完毕,亲朋好友坐席吃饭。当晚,有“闹洞房”习俗,和新郎家“盘女婿”对应,是“戏新娘”。众人有说四言八句的,有对歌,有开玩笑的,有出一些暖昧的谜语让新娘猜的,有说一些暖昧的话让新人学的,有把萝 卜藏于垫絮下戏弄新人的,有让新郎把鸡蛋置于新娘衣内滚动的,无论老少辈均可戏新娘。安陆有“新婚三天
无大小”的说法,人们认为越闹越发,不闹就觉得冷清。
三、生育
诞生礼
报喜。妇女分娩,俗称“坐月子”,分娩妇称“月母子”。婴儿诞生后,女婿即以饼子、红蛋等礼品赴岳父家 “报喜”。如果是男婴,礼品中放上一本书或一支笔,表示是读书的”相公”、“学生”;若是女婴,则放上一个花线帖(夹绣花线的帖子)或一根花针,表示是“姑娘”、“绣花的”。岳父母一见便知是孙儿还是孙女。在农村,此俗迄今不衰。分娩后第三天,称“三朝”。女婿报喜时,当即接岳父吃“三朝饭”(大悟还有此俗)。出生三天后用艾篙草煎水给孩子洗澡,谓之洗三。用光鸡蛋滚身上的晦气,现在这一习俗在部分地方还留存。送祝礼,亦称“送祝米”。按“三朝”议定的吉日(多为“洗九日”,即婴儿出生后第九天),男、女双方各家的三亲六眷,期日备礼品前来祝贺。礼品为糯米、麦子、面条、油条、红糖、鸡子、鸡蛋及衣料等。姥姥家还要送折叠钢丝床、童车、甜米酒、棉被及童装等物。
满月礼
小孩满月时,外婆家要送来满月礼物,喝喜酒,礼物有:小孩春夏秋冬四季的衣鞋,摇窝,鸡蛋,面条等。这天,还要请理发匠来家中给孩子剃满月头,人称“剃胎头”;家长除付给理发费外,还要赠送香皂、毛巾等礼品,并请理发师傅吃酒席。有的把胎发保留下来作为纪念。孩子满月三天后,其母要回到娘家吃一餐饭,称为“吃满月饭”。未吃满月饭之前,其母、子被称为“月母子”和“月窠伢”,是不能到别人家中串门的;吃完满月饭后,便如同常人一般,再无任何禁忌。
周岁
小孩一岁时,将客人送来的部分礼物,外加准备好的“笔,墨,纸,砚,算盘”放在一个大筛子里,让小孩抓,以占卜未来,俗称“抓周”。
成人礼
儿童满九岁便过十岁,要大摆宴席宴请父母双方的亲朋好友。小孩将穿上舅家送的新衣,吃生日蛋糕。
四、祝寿 人过40岁后,逢十年过一次整生,所谓做“整生”,实际都是在逢九时(即49、59、69岁)做生日,有“做九不做十”之说,其含意是希望老人健康长寿,称之为“做望生”。大多地方做80岁生日特别隆重,大悟县忌讳为老人做80岁生日,有“做七不做八,做八拿刀杀”之迷信观念,认为做80岁生日是不吉利的。祝寿一般以衣物、寿面、寿饼、蛋糕、酒肉作礼物,目前贺礼多以金钱代替。老人生日那天,堂屋要悬挂寿星图、寿嶂、寿联、张灯结彩,老人则被称为 “寿星佬”;清晨,“寿星佬”身着新衣、新帽,端坐堂上,接受子孙们及来宾的拜贺。拜贺仪式后,每人要吃一碗面条,称为“吃寿面”。然后,便为丰盛的寿宴。有条件的子女们还会请来戏班子搭台唱戏,为老人庆贺。
五、丧葬
送终
人在临死之前,在外工作学习的亲人都要回来服侍,见最后一面。人在濒临气绝之时,需在堂屋地上铺草,将之急移地上,亲属围坐送终听遗嘱。对移床的解释是,人死在床上,在阴间会永远背床。
停丧
病人断气后,家人请帮忙装殓的人为之梳洗、穿寿衣。亡者是男性则由男性负责,如果是女性则由女性负责。在孝昌,梳洗人一般为村中辈分最低的人,且与亡者并无直接亲戚关系。洗澡时,不是全部都洗,而是象征性的 “前三后四”,即在胸前用毛巾擦三下,在背部擦四下。然后,给亡人穿上先前准备好的寿衣。亡人所穿的 “寿衣”、“寿鞋”极有讲究,以大悟县为例,“寿衣”必须穿双数,意味着死者来世儿女双全;“寿鞋”的鞋底,前掌只纳7针、后掌只纳8针,谓之 “前七后八,见了阎王不怕”。孝昌县,给亡人洗澡的水不能随意倒,而是洒在各个房间的床下面,以获得亡人的保佑,赐福全家。此外,孝感地区大部分地区都要为亡人脚上添加绊脚绳,脸上盖上黄土纸,当天还要在堂屋的正上方添上簸箕,以遮天神和祖先。加绊脚绳是不让亡人回来害人,脸上盖上黄土纸是为了掩盖亡人的遗容,以免吓唬活人。城区人死了,是停在殡仪馆,由殡仪馆提供化妆等服务。准备好后,要
请人报丧,报丧人不得进人别人家里,需站在门外告诉,否则会带来不吉利。灵床的放置很讲究,死者为男性,灵床停放于堂屋左侧;死者为女性,则停放于堂屋右侧。如果人死在外面,就不能移人室内停丧。死者头部前方要点上油灯,叫“引路灯”,油灯在死者下葬前不能熄灭,意为死者走到阴间照明引路。然后,孝子将死者生前用过的床铺草,搬到屋外烧掉。再在屋门口的树干上捆扎几张黄表纸,名曰“搭望乡台”,直到第三天亡人的“三朝”时,才能将此纸烧掉。棺木放置客厅正中央,头朝东方,尾朝西方,头部放上案头,案头上摆放用于烧香和蜡烛的器具。所有家属都应该戴上白色孝布。在孝昌县,孝布分为白色和红色,白色为子女和孙辈戴,红色为曾孙辈戴,其长度有3米、2.5米和1米不等,越是与亡者亲的人,所戴孝布越长,意思是重孝。在亡者人土前可戴在颈部或腰间,但是在死者出棺当天一定要戴在头上。
入捡
亡者移放灵床,等其亲属到齐后,再行人棺,又称“进材(财)”。人棺前,儿女孙辈须给亡者磕头跪拜、烧香蜡、纸钱,乐队起哀乐,磕头方式是 “二揖三磕”,即跪拜前先作揖,磕三个头后再作揖。根据死者寿岁,分行铺纸(一岁一张),抬棺木的人(一般为4到8个),用白布或者稻草绳将亡人抬入棺木内,并连呼“进材”。儿女会将 自己的衣角剪掉一部分丢人棺木内,让亡人保佑 自己。大悟县将死者平放人棺中时,除了在棺底铺黄表纸,还在死者头下枕 3块瓦,怀揣“打狗耙”(为亡者去阴间的路上防狗所备),手执蒲扇,身上盖新白布棉絮被子,四周填放死者生前所穿过的衣物等。装硷毕,将棺盖合上,但不盖严;再在棺底下点一盏油灯,称为“长明灯”,灵枢前点一灯,称为“座头灯”,并设香案、陈祭品,孝子孝女及亲属昼夜守护灵枢,陪同吊唁者焚香、叩头,直至出殡。人硷三日,再正式盖棺,称为“封梓口”;封棺时,边钉钉子,边要叫着亡者的名字或称呼说:“不要怕。”云梦县则有躲钉习俗:钉棺盖时,孝子在一旁高喊 “某某躲钉!”
斋醮
如果是寿终正寝年老人,至少停丧1至2日,常请道士做斋,超度亡灵,举家痛哭,俗称“嚎丧”。斋醮期间,要为亡者设孝堂、置道场、安灵位、挂挽嶂;用彩色纸扎“金山”、“银山”、“楼宇”、“轿”、“马”、“佣人”,后又增有 “彩电”、“轿车”、“冰箱”等新兴高档用品;请名人学士,朗诵祭文、祭词;亲友则披麻戴孝,叩头礼拜。现在做法事的家庭不多了。
出殡
由户主选定日期出棺,并预邀打井、抬重八人。出棺前,孝眷齐匍匐灵枢前跪拜,听道士开路。后由抬重人捧棺,由匠人封殓,抬重人喝声“发”,即“发丧”。到门外,以大凳停搁棺,孝子顶孝布,身系麻缠腰,足穿白鞋,怀抱灵牌,手持引蟠前导(礼布将盖在棺材上随葬),执事人鸣锣鸣炮,丢买路纸,灵枢居中,众儿孙亲友前后护送,村上老幼齐送,沿路燃鞭炮和撒纸钱,直至墓地。
下葬
由出殡道士在未开路前,选地选时间写好葬地契约、路单、纸钱、文契手续,在下葬时定向罗盘,焚交契约手续后,由道士阴阳先生喊撒米。道士边向棺上撒米、边念“彩词”,以祝愿亡者后代大吉大利、兴旺发达。在安陆,除了撒米,还有在墓边吃豆腐的习俗,与撒米有相同的意义。入土前孝子在坑中烧些纸钱,喊死者接契,然后将棺木放入其中,再填土筑坟。
复土
也称为“复三”或 “复山”。殡葬三天,孝子孝女穿孝服,到墓前烧纸祭奠,给坟墓培土,俗称“复土”。在大悟县,复土后,由孝长子抓点墓土用衣襟兜回家中,放置亡者灵位下,意为亡魂回家受祭。孝昌县部分地区在复土后还搭望乡台。亡者三 日,方知死必望乡,主家在第三天烧纸哭叫,孝子齐跪望乡台前。望乡台即是在家里以方桌摆的香案,孝家燃烛香供奉,名为烧奠纸。
做七
人死之日起,每 7天为一个“七”,共为7个“七”。每个“七”日,主要亲戚朋友均备香纸前往祭拜,谓之“烧七”,七天烧一次纸祭奠,直至“七七”之日。据说,人死到阴间,每7天过一重阎罗殿,共要过7重。其中第 5重阎罗殿的五阎王最厉害。他
要亡者过又陡又滑,且布满尖刀的“尖刀山”,一旦滑倒便会被扎成血人;要避免滑倒,只有用孝子的须发垫脚方可;因此,孝子们在五“七”前是不能理发刮须的,只有在五“七”日理发,并将须发同钱纸一起焚烧,才能帮助亡人过尖刀山。五“七”日,要举办宴席宴请亲属。出嫁的孝女,要送来用彩色纸扎成的房屋模型,称“灵屋”;然后,将亡者灵牌移人灵屋之中,到满三年 “除灵”时焚毁。孝昌地区,“七七”期间有死后三或七天亲生儿女不得串门,“七七”守孝期不得穿红戴绿的禁忌。
百日
百日即死者亡后百天。做百日比“五七”日做得简单,即主要亲属到孝家聚餐,然后到死者墓前燃香烧纸,表缅怀之情。
馨香 又称“新乡”,死者去世第二年的农历正月初二下午(也有部分地方是初一),各亲戚朋友都要前往死者家中守灵,称为“坐夜”;香烛纸鞭等祭品,则在上年的腊月间送到亡者家中,谓之“下祭”。子夜(有的地方为白天),先在灵前祭奠后,再到屋外设火场烧纸、放鞭,称为 “祝馨香”或“新乡”,其意是祝亡者在阴间新年安好。正月初三清晨,孝子首先到本村家家户户叩拜,然后到所有前来祝“馨香”的亲戚家中拜谢,称之为“谢孝”。孝子孝女在“谢孝”前不能到外人家中串门,“谢孝”后方可随意走动;否则,会给他人带来不吉利。
除灵
亡期一年内为“小祥”,孝家春节门联为白色;两年内为“大祥”,春节门联为黄色;三年内为“除服”,春节门联为绿色;满三年为“除服”日,亲戚朋友均备香、烛、纸、鞭炮等前往祭奠,并将亡人灵牌、灵屋同钱纸一起焚毁,谓之“除灵”。“除灵”时,亲属仍须着孝服;有的人家,还请道士做法事。除灵后,孝子孝女服孝期满,此后可着色彩鲜艳的服饰;孝家春节门联为红色,再无他忌。至此,所有丧葬礼仪结束。
第五篇:瑞昌丧葬习俗
瑞昌丧葬习俗
旅游A1421 姓名:何文斌 学号:20140203156
中国地大,山川地利多变,地理环境极其复杂,其也就造就了我国各地极为丰富、独特文化习俗。在此我介绍下家乡瑞昌的丧葬习俗。
如今随着城市化地不断加快,对文化民俗都造成了极大的冲击。于是有不少专家学者断言“中国真正的民俗现只藏身于小县城的偏远乡镇的农村地区”。对此,我比较赞同。这也是来自偏远农村地区的我选择家乡丧葬习俗的原因,因为只有那,才保留着最传统、最真实也最能让人铭记于心,并且如今还在不断延续。
我家位于瑞昌西部地区偏远乡镇花园乡,群山环抱,极为闭塞。恰如此,我们那地区的丧葬文化一直延续着自己的特色,暑假期间,村中一长辈去世,较为系统的目睹了这一丧葬习俗的过程,加上脑海中儿时村上那些老爷爷奶奶去世后丧葬过程的零碎记忆,加以整理,归纳为此文。
整个丧葬过程主要分为三个部分。一为出殡前,即扎灵、守孝;二为出殡送葬(土话归山);三为入葬后,家属除旧、做法事(土话音译)。
先人一去世,其家属便忙碌起来,首先通知妯娌,兄弟和村中同一房头的族人,此,逝者去世的讯息便立刻在村中传开,此刻家属会请平常走得比较近的族人或者同一房头的族亲(一般多位女性且上年纪的人)去逝者房中替其擦拭身子,然后换上寿衣。一般正常自然老去的逝者其早就备好了寿衣,当然我也见过村中因为婆媳矛盾,婆婆喝农药自杀,来不及就地赶制寿衣而借寿衣的。这主要是维护逝者的尊严,让其干净上路。接下来就是请道士,道士可以说是每次丧葬过程的主角,他摆道场,做法事,指导着整个进程。还记得我们村就有着一位受人尊敬,闻名乡里的道士,按辈分,我喊他祥木伯。在我脑海里,小时候村中老者去世基本上都是他做的法事。首先,扎灵堂,我们不叫摆,因为整个灵堂确实是用竹子、松柏枝扎起来的。一般灵堂都是扎在自家的门前空地上,也有扎在村中公用的屋场上。灵堂少不了的是立根新砍的粗大、高耸的竹竿,竹枝砍光,但竹竿顶梢的竹枝必须保留,再砍一段两至三米的竹梢扎绑于大竹竿的顶梢并且系上道士带来的画着符的红色幡布,幡布下端吊着三个或五个黄色布条,布条里包着一毛钱的硬币,包硬币我不知道为什么,但这跟大竹竿是用来招魂的。灵堂的物品摆设也有讲究,我记得墙上都是挂着阴曹地府的牛鬼蛇神的狰狞画像,什么下油锅、钩琵琶骨、上刀山、腰斩等血腥场面等诸如此类。各孝男女的服饰也都有讲究,而且诸多禁忌。像孝男女一律着白色麻布孝服,黑色孝鞋,鞋上别上一朵白布花,手持粘满白纸的竹筒,竹筒顶端黏的是岁条状的一圈红纸,名曰出拄棒。孝男腰间系用干稻草编织的绳带,头上披白色麻布并以苎麻系之或者浅白色布草绳系之,孝女则头戴白麻布编制成的三角形头套也别上苎麻,腰间不系绳结而是白色布条系之。孝服装束依据与逝者的亲疏关系而有区别,越亲者颜色越深,绳结越粗大。守孝期间,男人不能刮胡须、剃发,女人不能洗头梳头,即便是夏天也如此,孝鞋上的花和出拄棒在整个丧葬过程中不能弄丢,而十分忌讳用出拄棒打人。当天晚上村中的每一户人家基本上都会去逝者灵堂前放一挂爆竹,上柱香,表示悼念,劝劝家属斯人已去,节哀顺变。这期间一天到晚法事不停,道士站在大八仙桌上出神,丢用老竹木根做成的半月形告子(土话音译,有盛告,阳告,阴告,一般是连续两或三双盛告便可以决定逝者是否能埋进祖坟山和逝者最后的下葬地点,当然道士也会结合逝者的生辰八字)
出殡,是整个丧葬过程中最隆重的一部分,出殡的日子必须是到士看的日子,这一天也是孝男女最悲痛也最痛苦的,上午六七点钟便开始做法事,孝男女便一直下跪,磕头。这也是有规矩的,孝子是一直跪在前面,不能起身,孝女则是一直扶着棺木痛哭,而孝孙,女婿,堂兄弟,侄儿,外甥女婿等则是听道士的命令进行着下跪,磕头,起身等动作,比如说,道士说一叩首,一干人等便得立马下跪磕头,二叩首,三叩首,人们接着磕,他们谁先磕后磕都是有顺序的,而且循环进行着,法事的高潮处,你会看到他们是跪了起,起了跪,左脚起,右脚跪,甚至来不及起又得跪下去。短短数分钟便下跪百来十次,而且还得有节奏。当然他们膝盖下垫着干稻草编的圆盘垫子。中午,全村人在祠堂吃丧宴,丧宴过后不久便是最隆重的仪式,出殡。八仙从祠堂戏台上取来两根红漆粗圆木八仙棍将棺木抬至祠堂门口或者较宽的屋场前,这是令人揪心的场面,女眷们一个个哭得死去活来,连棺木都扶不住,在地上爬着哭,声泪俱下,让人听了,很是酸楚动容。到了屋场上,放下棺木,又开始做法事。孝男女们接着哭接着跪。特别注意的是如果逝者为女性,逝者娘家人没到是绝对不允许出殡的,而且娘家人刚进村口,就得一直鸣放爆竹,等人一喊娘家母舅老表到,孝男孙女媳妇一起齐刷刷跪下,且只有娘家人来扶他们起身他们才能起身。这一天,请的乐队也会来,哀乐齐鸣,乐队中中的女队员还会哭丧,哭得也十分令人动容,然后就是哭颂悼文,一般但是什么含辛茹苦抚育儿女啊,和睦乡亲啊,未好好享清福就溘然长逝啊。然后在哀乐中又开始做法事,做完法事便最后悼念,各孝子孙按辈分,亲疏关系依次跟着端着灵位的孝子身后绕棺木三圈,女眷们则依然是趴在棺木上痛哭,他们的声音早已沙哑,哭不出声,但你仍然能听见她们撕心裂肺的哀嚎,头撞棺木,让人动容。随着道士一声起身的吼声,八仙就位,全村的男女老少都来了,都搭把手,抬的抬,扶的扶,因为装了大量熟石灰的棺木足足有一千多斤靠八仙抬起来且一路送到下葬地点是不太现实的,女眷们不用去,其实她们也没法去,丧期间,她们日夜哀嚎,此刻站立都是靠人扶着,这一刻她们仍然是趴在地上嚎哭,全村的人跟送葬队伍徐徐前进,棺木在途中一不能着地;二,遇到桥和神坛必须停,进行过祭,以便让逝者记得回家的路。所以能看如果哪个八仙抬不动了,便立即有年轻的小伙把他换下来,而且有人带着四条长板凳以便过桥时放棺木,一路上鞭炮,震天雷不断。同一房的小孩还会扛着纸糊的仙鹤走在队伍前面,到了墓地,道士依次向墓坑撒熟石灰,烧酒,烧纸钱,仪式结束八仙们便将棺木下葬,浇土,筑实,道士再做一场法事,众人开始回村,这时墓地附近的孩子会跑到墓地来吃送葬队伍带来的食物,叫筑坟粑,我儿时也吃过,一般都是面条或者粉干和糍粑煮的汤食,吃完还要把碗摔碎,吃不完的食物也不会往回带。
下葬回来后,当晚上,逝者家属便会把灵堂拆掉,和逝者生前用过的生活用品,衣服等一起在屋场上烧掉,并做场法事,然后每一户派一个小孩为代表去逝者家去分一份祭祀的食品回来,这是我小时候最喜欢做的事情,等村长分好,说,好了,大家便抢自己中意的那一份,后来,八仙觉得他们出力最多,就吵闹,不愿意全村人分,他们要独得,后来分食品这个习俗就消失了。下葬后的第三天和头七家属都会去坟上祭祀,并做一天法事。到此,整个丧葬才算结束。
家乡的这一丧葬习俗现在仍然在延续,究其原因,我就觉得是家乡人把我们中华民族的孝道,对先人的哀思很好的继承。我坚信在我的家乡这一习俗永远不会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