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晋丧葬习俗

时间:2019-05-15 08:29:2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宁晋丧葬习俗》,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宁晋丧葬习俗》。

第一篇:宁晋丧葬习俗

宁晋丧葬习俗

为亡者举办丧事,一些习俗代代相传,一直延续至今。办丧事俗称过白事,一般情况下,人过六十而亡的,其丧事如同喜事一般红火热闹,所以,又将丧事称为“喜丧”。

整个丧事大体有以下几个阶段:

一、尽孝送终:

当病人垂危时,应及时通知所有子女等直系亲属,让他们尽可能多抽点空闲守护在病人身旁,直到病人咽气为止。这可使子女晚辈多尽一点孝心。还可以在病人临终前听取遗言,日后按照遗嘱处理好病人生前未能处理的事宜。

二、小殓

当病人故后,及时破窗遮红。破窗,即捅破窗纸,或打开窗扇,以便让灵魂仙逝,同时也放走病人生病时的那些病魔、晦气。遮红,即将室内外所有的红色东西用白纸贴住,并在屋门街门的门板上,撕去原来的红对联,贴上白纸,影壁上冲门也贴一张,据说鬼魂怕见红。屋屋内有镜子,用白布遮住那是鬼魂怕阳光,镜子会反光。

同时主要亲属为死者穿送老衣。这送老衣又称寿衣,有的又将穿寿衣叫“装裹”,因此寿衣又叫“装裹衣裳”。一般情况下送老衣是四季衣裳(单衣裳、夹衣裳、棉衣裳和鞋帽等)。所有上衣不系扣子,裤子不系裤带,据说用扣子会扣 死,用裤带会勒死,亡者难转生。上衣将衣襟搭住就可,有的缀上几根带,但这带子搭住就行,不能结死结。腰带就横放在裤腰处。穿好衣裳后,为死者简单整容。整理好后,从病床移到停丧的灵床上。灵床一般用木板床,床上铺谷草,谷草上铺黄褥子。死者面朝上躺在灵床上。这时,用麻丝将两脚绑在一块。用栓有线的铜钱放在嘴里上下牙之间,那穿过钱孔的线,挂在耳朵上。那麻丝叫绊脚丝,嘴里的那钱叫“含口钱”,又称“含口”。接着用一块布盖在死者身上,这块布叫蒙头,有的叫盖头,多用蓝色,上边有时还绣上金童玉女等。布的一边中间有一个纵向豁口,长度约一尺,布的这边盖在死者头部,将死者的面部遮住。死者头下的枕头顶上往往绣一些传统绣花。如过奈何桥之类的。(寿衣盖头不宜用缎子,可用绸子,据说用缎子,以后家中断子,绸子才子孙兴旺。)

三、报庙:

把上述工作做完后,死者的儿女烧倒头纸。倒头纸,一般用纸做成钱搭子形,或做成包袱状,里边装上纸钱。死者的亲属在灵床前烧这纸钱,放声痛哭。同时,有人燃放爆竹。然后,孝子头上戴一块白布,这块白布通常六尺长,纵向折几折,戴在头顶,脑后结个结,俗称“泪头布”。戴好后,由人提着灯笼,领着孝子到土地庙去烧纸钱,哭拜。俗称报庙。过去报庙,为表示孝顺,孝子光着脚,当今不再这样。

四、穿孝挂幡

报庙回来,直系亲属穿孝衣——白褂子、白裤子、幔白鞋。孝子的孝衣不缝边,就是所谓的“斩衰”。女儿、儿媳与孝子一样,都戴泪头布。其他人,孙辈白孝帽,曾孙辈戴蓝孝帽,玄孙戴红孝帽。再后边的已出五服不再戴孝。

白鞋也有讲究,孝子的鞋如双亲只死了这一个,另一个还活着,白鞋在脚后跟处留下一截不幔,如双亲都故去了,白鞋就全幔上了。孙辈只幔鞋的前半部分。

灵床前摆上灵桌,中间一香炉,香炉里插上三支“打狗饼”,这打狗饼,由一根秫秸棍(这是一根打狗棒)和插在一头的圆饼组成。传说阴间多恶狗,亡者到了阴间遇到狗,先用饼喂狗,狗还不让路,就用打狗棒打它。灵魂就可以顺利的到阎罗殿报到去了。香炉里点一炷香,据说魂灵由这支香引导,一条道走到黑,直到阎罗殿。香炉后,摆三碗饭,多用挂面;桌子一边,点上一支蜡烛。(又叫长明灯)

孝子跪在停丧屋的屋门一边,叫守孝。女儿、儿媳分别坐在灵床两头。顺序以长幼分左右,大的在头这一边、二的在脚那一边,三的又到头这边,四的在叫那边。依次律推。

守孝期间,孝子在男客吊唁时跪拜回礼,儿媳、女儿女客吊唁时陪哭,并注意在香炉里续香(一枝香点完时接上另一支香)和续蜡,不让香燃烧间断和不让灯熄灭。不的话,死者的魂灵失去了引导会走错路,或因路黑找不到路,自然 难以顺利到达阎罗殿报到。

乡邻则制作门幡挂在门上。门幡由白纸条做成,纸条的数量是死者的岁数。每条纸是由几节互相连贯在一起的几小条组成,每条纸的节数,表示自死者往下有几辈人。如死者有孙辈,纸条是三折;有重孙辈,纸条四折。栓在一起的地方还绑有馒头与木炭,拴在一竹竿上,挂在门的一边上方。死的是男的就挂在左边,死的是女的挂在右边。(左、右以面朝门外确定)

五、报丧、吊孝

报丧:挂起招魂幡后,派人报丧。首先注意的是要向人主家报丧。所谓人主,死者是男的,死者的外祖母家就是人主,如死的是女的,她娘家就是人主。另外母族的所有亲属舅舅妗子,姨妈表兄妹等都需要报丧。儿女亲家,当然也是需要报丧的。报丧帖式如下

正寝 孤子某某某泣血告家门不幸祸及严父某月某日寿终 这是一个父亲死了母亲健在的报丧帖,而且只有一个儿子。如果母亲死了、父亲健在,只有一个儿子,则改为:

如以前双亲中一个故去,这次又亡故另一个,“孤子”改为“孤哀子”;兄弟多的,要一一列出。

在报丧帖上,左边也可写上出殡时间例如:

内寝哀子某某某泣血告家门不幸祸及慈母某月某日寿终

某月某日某时出殡内寝 吊孝,又称吊纸,其实就是一种祭奠活动。收到报丧信 哀子某某某泣血告家门不幸祸及慈母某月某日寿终 息后,这些亲戚都会马上到死者家中去,一般情况,去吊唁的人都带一包炉供,几张纸钱(一种黄色的烧纸),到灵桌前先施礼,多数是跪拜,有的行鞠躬礼,最近有施默哀礼的。多数接着哭一通,有的礼毕即退出。男的吊纸,孝子还礼;女的吊纸,女的陪灵人还礼。

停丧期间,每天傍晚都要由人领着,到报庙的地方烧一次纸,参加的人包括死者的所有晚辈,孝子、儿媳、女儿、侄儿、侄女外甥等,一般男的到报庙处,女的出了家门不远就地烧纸。领着烧纸的人,手提灯笼,走在前边,烧纸的队伍跟在后边,队伍的顺序按亲近远疏排列,孝子一般需左右两人扶着。

六、入殓

入殓就是大殓,“大殓”指收尸人棺,现在实行火葬的只是履行这一程式。时间一般在出殡的前一天晚上,有的在出殡的前两天晚上。有时为避免双日,选在出殡的当天凌晨。大殓意味着死者与生者将阴阳两隔,是亲人与死者的最后一别,所以举行大殓仪式非常隆重。

收尸盛殓的棺材,多以松柏木制作,忌讳用柳木。松柏象征长寿。柳树不结 籽,或以为导致绝嗣。有的地方用柏木做棺材要掺一些杉木,据说完全用柏木做 的棺材会遭天打(触雷电)。棺材外面一般漆成黑色,也有用木材本色的。棺材头上往往贴有五燕碰寿的图案。(中间一个篆书的寿字,四周均匀的围着五只蝙蝠,蝙蝠俗称燕巴虎,五个蝙蝠寓意五福)寓意福寿双全。棺材身上有的还画上一些图画,如龙,花鸟等。

棺材底铺上一层柴火灰,灰上铺棉絮,棉絮上铺一层黄纸和冥币,棺材内四周贴上花墙纸,棺材盖内面也贴上花墙纸。

入殓有一定的程式,入殓前,先去烧纸,如同停丧的那几天的傍晚。烧纸回来,治丧的总理宣布入殓,这时那些穿白戴孝的人们都到院子里,跪在地上;攒忙的(帮助治丧的乡亲)到屋里,撤去灵床前的供桌;在治丧总理的指挥下,先由死者的女儿媳妇做最后一次整容——“净面”,先洗脸,后拿镜子照照,接着把头扶正往死者的下巴两边脖子周围放些棉花以保持头不变形。这时是不许哭的,所做的这些工作除放棉花外,都是做做样子就行。然后将用过的脸盆镜子传出室外,将这两件东西叩放在瓦口底下。有的还给死者手下放些日常死者爱用的东西。这是陪葬制度的遗存。最后儿媳将蒙头扯下一块,叫扯富贵。净面这一环节结束,这时请刚才“净面”的女眷出去。

总理指挥乡亲将棺材抬到灵床前放地下,叫来孝子,由孝子抱头,众乡亲将死者的尸体移入棺材中,这时要去掉脚上的绊脚丝,口中的“含口”。孝子再一次整理尸体,主要是看手放的顺当与否,不顺当纠正。脚下放一络子,没有络 子放一土坯。

总理接着喊“打帽”,随即众人将棺材盖传进屋内,将棺材盖左右与棺材两边对齐,慢慢由材头向下移动,使材盖上的木隼进入材边上的穴中。

总理宣布“钉帽”,由木匠将准备好的钉钉入棺材预留的孔中,以防止棺材移动时棺盖脱出。这时孝子在一边,随着钉钉的过程喊,棺内是父亲,喊“爹,躲钉。”,棺内是母亲,喊“娘,躲钉。”

上述程序做完后,将原来的灵床传出去,原来床上铺的谷草收起放在墙角处。将预先准备好的两条板凳拿来,众乡亲将棺材放置在板凳上,放在原来灵床那地方,摆正后将灵桌搬回来。灵桌上香炉里的那支香灭掉,换成三支香,这三支香点着后,将其熄灭,插在香炉里。香炉后摆上九个九个头的花馍馍,每三个一组,成为“白祭”。原来点着的蜡烛也就熄灭了。众人撤出灵堂,众亲属嚎啕大哭。

棺材上放上第二天出殡时长孙打的招魂幡,孝子们手中拿着的哀杖。哀杖一般是用一根一米左右长的秫秸,缠上白纸条,这纸条预先剪成一边有剪口的形状,粘在秫秸上那剪口翘起,另外还不远粘缀一朵白花,一般孝子的哀杖上缀四组白花,盟儿、干儿的哀杖缀两组白花。这哀杖又叫雪柳,还叫“哭丧棒”。

招魂幡 招魂幡,制作的材料有:秫秸、竹簚、白纸、黑纸、线等。招魂幡分两大部分:挂幡的哀杖和幡。

哀杖一般用秫秸做成。制作方法:幡的顶端用火烤后做成龙头状,整个秫秸都用白牙纸缠住,纸的牙子飞起,不远缀上一朵白花。龙头上方向两边插两竹簚,竹簚也用白纸缠住。顶端扎成白花状。向下弯的地方准备吊幡。弯曲处多有白花点缀。如是有孙子、重孙的,缀的花有的是用黄红纸做成的彩花。

幡用纸和竹簚做成。分为两部分,吊幡纸的彩蓝,吊的幡。

吊幡纸的彩蓝,俗称草帽,由竹簚做成。如死者还年轻,不用彩蓝。彩蓝具体做法:截六根一尺左右的竹簚,用白牙纸缠住,每三根绑成一个三角形,两个三角形绑成一个六个角的星状。两个三角形交叉处对角绑一根弯曲的竹簚,三根弯曲的竹簚成圆拱状,交叉在一起的地方摔线,吊在龙头的向下弯曲处。竹簚上缀一些白花。

挂的幡,通常在一张三角形的黑纸底边上粘上三条吊打,这三条纸,中间的有十三四厘米宽,两边的有六、七厘米宽。这些纸条剪上图案。有的在中间那一条上,剪成四个圆钱图案,每个圆钱中央写一个字,自上到下为“引路童子”。两边的纸上,一般剪两竖行长方格图案。三条吊打下都有燕尾花牙。那张三角形黑纸,是由一张四方形黑纸对折做成的。对折处放一竹簚,三角形的顶端留一个小眼穿线,准备绑花篮中心。如果死者是55岁年轻的,三角用白纸。

棺材头上放置着第二天出殡时要摔的老盆。这摔老盆有个传说,据传,陶业的祖师爷范蠡做陶器发了大财。他就在每年的三月半和十月半,为穷人设棚施粥,此举很受百姓的敬重,跟他学做陶器的人也就越来越多。一天,他想:我又没有儿子,死后这个家业交给谁呢?经过再三思虑,决定把乡邻们请来说说。他取出头一天做的老盆,说:“我死后,这老盆咋处理,请你们给我想想办法。”大家七嘴八舌的议论开了,有的说把它献给皇上;有的说用红缎子包起来,想你时拿出来看看;范蠡都不赞成。这时,有个小伙子说:“人在物在,人去物去。到时候,我给你摔了吧!”范蠡同意的点了点头说:“好,百年后,我这份家业就让这个小伙子请受(继承的意思)了,大家就给做个证吧!”自此以后,人死后,人们就买来瓦盆,让死者的长子在棺材前给摔碎,这就叫“摔老盆”。谁摔了“老盆”,谁就请受(继承)家业。现在一般由长子摔盆,但并不意味着父亲的遗产只由长子继承。

这老盆是一个瓦盆,里面装有麦麸、红花、红枣、粉条之类,用纸糊住。

棺材下有晚间要烧的小轿,轿前上上贡品。现在改为一 10 张纸上画的轿车。

入殓后,孝子的泪头布就缠在头上,头上还需戴上孝帽,这孝帽与别人的不同,上边的两个角上要缀棉花朵。

女的也将泪头布缠在头上。

灵堂外搭起灵棚。灵棚中冲着灵堂门设上香案,供桌后贴一张“央状”。央状的格式一般是这样的:

某年某月某日故显考某府讳某某之灵柩某年某月某日生 这是儿子为父亲办丧事的,如是孙子为祖父办丧事的,“显考”改为“祖”。为母亲办丧事央状如下

某年某月某日故显妣某府某太君之灵柩某年某月某日生 11 灵棚两边往往写有对联,内容多是表达死者一生的贡献,生者对死者的哀思。例如追思父亲的“椿形已随云气散,鹤声犹带月光寒”追思母亲的“壼范垂型贤推巾帼,婺星匿彩驾返蓬莱”。

七、上供

在出殡的前一天下午,家族的晚辈都到灵前上饺子供。这饺子,有的是素馅,有的是肉馅。

如果是喜丧,这天下午,有的丧家还请来乐班吹唱。吹唱的剧种多是河北梆子,内容往往与孝贤故事,常唱到晚上十来点钟才结束。

八、夜祭、烧小轿

出殡前一夜的12点,死者的亲属要进行一次夜祭。多数情况是死者的儿女自己掏出钱来,为死者准备一些平时死者爱吃的食物。到午夜,将这些食物摆在供桌上,在神位前放上一个碗,一双筷子,供桌这边摆上儿女们要用的筷子。放两声炮,将家中的灯都熄灭,儿女们跪在灵前,等一段时间后,夜祭结束。家中灯再亮起,儿女再拜,站起,一起在灵前吃供桌上的这些食物。吃完后,由孝子去烧小轿。

烧小轿的地点就是前几天烧纸的地方,孝子不打灯笼,路上不许出声,默默走到烧纸的那个地方,焚烧纸钱并将原来供在棺材下的那个小轿烧掉。原来烧小轿时,孝子心中默念抬轿子的,现在多不再默念。烧完后,扭头往回走,不许 回头。有的,去时带一把谷草,回来时拖在身后,意思是不留下脚印,以免鬼魂跟回来。

九、出殡

出殡是一个很隆重的环节。这一天,亲朋好友都来祭奠送殡。丧家也为亲朋准备下宴席。

我们这里的风俗还兴闹女婿,女婿来祭奠时,人们将他拦在门外,不给他抬进供品,让他给小费,多数是要烟,也有要钱的。女婿到灵棚跪拜时,有的还在后边扯腿。

祭奠的供品,亲戚远近不同,祭品也不一样。全了有炉供、红祭、白祭,炉供是饼干,红祭是猪肉,白祭是九个九个头的花馍馍。另外有的还有酒、烟、炮仗。女婿家的祭品上述内容都有。

另外死者的亲家,要为死者的女儿、外甥挂孝,或为死者的儿子、媳妇、孙儿挂孝。所谓挂孝,就是准备一段白布或色布披挂在女儿、儿子、儿媳和外孙孙儿身上。

这天,门口有知客身穿孝服,头戴孝帽,坐在那里。有祭奠的进门,他站起来给来人施礼,多为作揖。来人还礼。知客身后有一铜器,俗称“当当杆”,男的进门敲一下,女的客人来,敲两下,通知里边陪灵的人。所以有俗语“打点”“当当杆不是当当杆是点”。

来人进灵棚祭奠。将带来的祭品置于供桌上,根据与死者的亲属关系,施礼不同。女婿多施三拜九叩礼,有的只是 鞠躬,有的跪拜,叩三叩。灵棚内两边死者的侄子、外甥、孙子等陪灵。来人施礼时,这些人都跪拜还礼。亲戚、乡邻还有给丧家钱的,这叫“续份子”。

女客进灵堂哭奠。

多在十一点时,为亲戚开席,男客有酒菜,饭多吃粉条菜、馒头。因此有人开玩笑说:“什么时候吃你的粉条菜。”送葬的人也都吃饭,即使不饿,也要吃一点,叫去坟上不空嘴。

丧宴进行时,由管事的带领孝子、孝妇给来人谢孝。即孝子全副装束,执哭丧棒、招魂幡为参加宴席的亲戚跪拜。

谢孝回来,就准备起灵。

起灵,是出殡前一个重要环节。撤去供桌,帮忙的将停丧期间院子里、屋里、街门上贴的所有白纸撕下,摘掉门幡。灵堂上,众人在总理的指挥下将棺材放正,材头冲着屋门。这时由有经验的人在棺材上拴好绳索,以备抬棺材、下葬时时使用。总理高喊:“请人主!”如死人是男的,他老娘家人就是。这些人中由长辈做代表,到灵柩前作个揖。这叫“参灵”。如是女的,女的娘家人就是,也是直系长辈做代表参灵。参灵的人退出后,在一个人的吆喝下,抬起棺材,运出院外,放置在事先准备好的车上。抬棺材这活是个力气活,尤其是在棺材头那里抬得,要用手扣住材下牙子,肩膀用绳索扛起,没有点力气的人是不能让他干的。棺材放置好后,孝子与孝妇等人都跪在灵车前,长子左手持哀杖,右手拿丧盆。只听总理一声“起驾。”送葬的鞭炮响起,孝子右手将丧盆高高举起,狠力的将丧盆摔到预先在地上放好的砖上。然后起身,在两人的搀扶下,走在前边,后边是其他送葬的人。孝子前有长孙打着招魂幡。现在有的前边安排有举花圈的、捧遗像的。

灵车在后,送葬的队伍在前,意味着送葬的拉着灵车。每隔一段路,有人高喊:“谢孝啦!”送葬的人们跪下,表示感谢大家帮忙送葬。坟地近的,直接走到坟上;坟地远的,往往走出村子就都上车了。

整个送葬队伍,前边是放炮的,接着是吹唱的和撒路钱纸的,打幡的,男的穿孝服的,女的穿孝服的。后边是装棺材的车;再后边是其他送葬的车。如拉花圈的车,拉纸扎的等等。

一路上,由撒路钱纸的人在送葬队伍前抛撒路钱纸。这路钱纸在做幡时已经做下,有白色、蓝色、红色、黄色的;将色纸先剪成圆形,再在圆纸中央剪出方孔,周围剪些扁圆形孔。将剪成的纸钱用秫秸杆穿起来,路上好用。

十、下葬

到坟地后,将棺材从车上抬下来。一般情况是放在坟坑的下方,材头冲着坟坑。这时,有的要请人主参拜,参拜毕,由一人指挥,众人拉住托棺材的绳子,慢慢将棺材送入坟坑 中。让孝子到坑边看棺材摆的符合不符合预先看好的向口。摆好后,在棺材头土壁上挖一土龛,放置义饭罐。接着由有经验的乡亲将女儿准备的席裹住棺材。众乡亲铲土埋住棺材。坟坑填的高出地面时,将招魂幡插上,继续填土成土堆。其间,孝子们围着坟自左向右转,孝妇、孝女围着坟自右向左转,转三圈后,跪于坟前。随着填土,还让孝子到坟前将招魂幡往上拔三拔。

基本成型后,宣布下葬结束。

十一、抢富贵

下葬完后送葬的那些孝子、孝妇、孝女,回到家门口时,有一个必做的事。门口预先已经放好了一个盆,盆内放上凉水,和一个勺子;桌上放一把刀,和切成片的馒头。他们到门口拿起勺子在盆里搅合几下盆中的水,把刀在盆边上磨几下,拿起一片馒头,吃一嘴,将剩下的扔到门楼上,才进门。在宅神前磕个头,才进入家内。据说谁先到谁会得到富贵,所以叫“抢富贵”。

十二、圆坟

下葬的第二天早起,天蒙蒙亮时,孝子、孝妇、孝女等如下葬时的装束,到坟前,上上供,跪拜,然后将昨天填坟时留下的土填到坟上,将坟头修整好。这就是“圆坟”。圆坟时,还要将昨天插在坟上的幡用铁锨铲倒,倒向的方向,选没有亲戚的那一方。圆坟回家后,出殡时穿的孝服才脱下。过去守孝期间,穿白裤子,幔白鞋。现在多数改为戴黑袖章,以表示对亲人去世的哀思。

十三、烧七纸

从人死后算起,每七天必祭奠一次,称为“烧七纸”。

虽然说的是烧七,但其实不是在七日这天才烧,而是从去世之日起推算,每到六日时就烧,这叫做烧活时不烧死时。有的还请僧人和道士诵经、共经过七次(即七七四十九天)追荐。据说是为了超度亡灵,摆脱苦难。“斋七”礼仪还要求备办不同的祭食。比如有的地方是“头七”馍馍,“二七”糕,“三七”馅饼,“四七”火烧(干饼类),“五七”扁豆馅水饺,“六七”“尽七”无定食。

其中一七称“头七”、三七又称“散七”、五七、七七又称“满七”、“断七”, 七七又称“尽七”。

有的地方相传“五七”是五阎王值班,这个五阎王喜欢闺女,去上坟的是女的,男的就不去了。

烧七纸时如遇上烧纸这一天是农历的初七、十七、二十七,叫犯七。有的说:“亡人不犯七,活人没饭吃”,意思是说,犯七有利于活人,但亡人却会因此而受罪遭难,所以,遇此情况,活人需要为亡人消灾救难。据说这一天是七阎王值班,七阎王很厉害。这一天丧家上坟时,沿路在道旁插上小旗,这小旗,由红绿色纸剪成三角形,粘在一个竹簚上。每插一个小旗,用提着的壶中的汤水浇一下。以便让死者的 魂魄有地方躲藏,跑累了,喝点水解解渴。一直到坟上。到坟上,在坟头上插上一个预先糊好的纸伞,周围插上小旗。在坟前祭奠一次。

以后还有烧百日纸,周年纸的祭奠活动。不再累述。(这些习俗总的说,有两点,即怀着对死者的敬畏思想。因为敬,所以侍死如生,烧纸也好,上供也罢,都如生者。无非想让死者,生活得好一些。因为畏,有些做法似乎违背常理,如送魂不留足迹,怕鬼回来,使尚未死者生活不安宁。)

第二篇:丧葬习俗

丧葬习俗

丧葬,又称为白事,过去都具有较重的封建伦理和迷信思想,礼俗繁多。解放后,大都从简了。当今的习俗,大致有如下内容。

净身装衣:人在百年归寿前,要按男左女右之规,在厅堂一侧铺上床,然后移置床上守终。同时属女性者,要替其梳头,若是男性,则要刮胡子。去世后,由死者子女或兄弟婶母到河(井)边盛回一小盆水(又称灵水),加抹药(秽草)和柚子叶煮之,替其浴身。毕后,按男双女单的寿衣为亡人着衣,并将一枚银币放于其口中谓之含口银。然后让亡者头里脚外地躺在床上盖上寿被,头戴寿帽,脚着白布底寿鞋。同时在亡者脚前放祭桌,放上一个香坛,点上蜡烛,摆上碗饭,饭上插一双筷子。

报丧上孝:特地向族戚友告知家人不幸去世的消息,谓之报丧。去报丧者把书面讣告交给主人,未备书面讣告者,就把某人逝世,何时入殓,何时出殡等告诉主人。其方式有专程登门口诉和讣告两种。无论父死(称正寝)母亡(称内寝)作为其子女、儿媳等都要先向本族长辈下跪泣告,随后由本族治丧理事会派员到母外家及五代内的姻亲家报丧,至于其他的族戚友一般则以讣告形式通报。过去有父故由宗亲主事,母亡则由母外家说话算数的礼制,其目的是警示人们在父母生前,要尽到作子女的孝敬之责,故民间至今仍有父亡畏族亲长辈,母逝怕舅父表兄之说法。向宗长和母外家跪泣,除表悲伤外,还有祈望得到他们的关心,理解和帮助之意。

按丧葬礼制之规,从亡者尸体移至厅堂始,所有丧家男女,要披上麻衣守孝。一般情况下,都不宜离开,甚至就餐,也得在地上,不许上桌。凡有房亲族友来吊唁时,都要跪在灵侧磕头答礼。连五服内的房族成员及眷属也要按制挂孝,女儿媳妇还要哭尸,诉对亲人的思念。与此同时,要请阴阳,要张贴门联,门联皆用白纸,只有高寿的亡者张贴红对,意把白事作红事办。

作为主家出嫁的女子,侄女,侄孙女及嫡亲得悉报丧后,都要以奠仪、香烛、锦衣、挽联及挽帐等专程前来或以其他方式以表悼念,尤其是女性,将到家时一路哭诉,其悲哀情绪,更催人泪下,如是女性亡者,其娘家的悼念方式尤为隆重。

排七

入殓钉棺:将亡者尸体装入棺椁,谓之入殓。入殓时,先由孝男蹲跪在亡者身边为其喂饭,方式是用筷子的一端先喂亡者,后用筷子另一端夹饭菜自食,以示送别;未满三岁的直系儿孙,要由大人抱着,从棺椁中间传过,以免死者以后亲近儿孙,为儿孙免除病灾易养成人;如夫妇一方去世,另一方要与亡者分梳,即将一把完整的发梳,折断一半,放入尸体脚下,以示夫妻分离,永不干扰;同时把亡者生前最喜爱的生活用品放在其手中,以备亡者在地府使用;此外,还要在亡者手上放一串粘(籼)米糍,意给亡人喂犬,以平安走过奈何桥。盖棺前,亡者的儿媳,还要点燃香火,在寿衣一角,烧穿一小洞口,意是亡者到了九泉后能认得自己的衣裳。大殓时,要按道士择定的吉时盖棺,然后钉棺。钉棺时,属男性亡者由族上长辈,属女性亡者,由其娘家长者,在棺椁一角,轻轻地钉一下,然后交由有关人员正式钉棺,而钉棺人员又必须留一枚钉子以作“留丁”(子孙钉)盖棺后,孝子及内眷仍要守尸守孝。

祭奠出殡:祭奠即用祭品向亡者致祭。是为亡者出殡前一次颇为隆重的致祭仪式。按本地习俗,祭奠一般定在中午至下午四点间进行。致祭前先把棺椁从厅堂移至祭场。祭奠时,由有关人员主持,并分层次,按序进行,一般先由主家孝子及内眷主祭,毕后由娘家亲戚代表祭之,最后是族亲代表。

致祭仪式结束后,接着就是抬棺出殡,其程仪是由身穿孝服的亡者外孙架着遗像先行,其后孝子执着哭帐,后面是棺椁,其后的顺序是孝子家属、五服内的房族,出嫁女夫婿,侄女婿,之后是锣鼓八音,跟在最后的是撑挽联、花圈。将至茔地时,孝子须在路边下跪“谢孝”,其意是望宾客止步不要再送了。而其他孝男、眷属及房族等仍须随棺到墓地。下葬时,还有一项仪式,即阴阳经过一阵念词后,向跪在墓前的丧家送葬者撒米,以示人人平安,家家贵发。随后折下挽联,脱下孝服,沿着另一路(不在送葬原路)返家。至家后,要在入门前先上厕所,以示去掉邪气。而负责在家工作人员,则在出殡后即打扫家宅内间和撕下白纸(含红纸)门联,重新贴上红纸新联,以示否去泰来。

其它:处理丧事后,把亡者生前的一切衣物清洗干净,并将其穿着去世的那条裤子,剪成若干块,分发给孝子,孝女各家保存。这块裤布,即被各家视为“仓库”,有家家宏发之意。接着就是为亡者“做七”即从亡者第一天算起,至四十九天,主家每七天祭死者亡灵一次,但不祭“三七”,同时按死者所生的男儿数计,然后从四十九天减去男儿总数,实际不足四十九天,再有在七七中,必须推算出至少有一个七,是初七,十七,二七日均可。凡出嫁女或侄女,在“七七”中,至少要回娘家为亡者做一个七。此外,第七个七称为圆七,主家必须以糯米汤圆做祭品。至死者“百日”,即去世一百天,主家须备上熟蛋、花生做祭品,祭毕,要就地拨开鸡蛋、花生分吃,以示“拨”日—— 亡灵与阳居者永远分离。

第三篇:丧葬习俗

文化地理 资一 1002

丧葬文化 文化地理展示课

任课老师:李丽雅

资一1002 10508101 李妍 10508102 李艳玲 10508103 鄂志英 10508104 程思涵

文化地理 资一 1002

丧葬文化

丧葬活动是生者纪念死者、表达哀思之情的一种方式,是各个历史时期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同历史时期的丧葬习俗,既是当时社会的经济状况的反映,也代表着社会风气的走向。丧葬文化习俗也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产生、演变和积淀中渐渐形成。有丰富深邃历史文化内涵的围绕死者而展开的丧葬活动,涵盖了儒家、道家、佛家、三大教派的思想理念。在现代社会丧葬习俗仍与人们息息相关,在宗教信仰、伦理观念、民族意识、生活方式以及社会结构等都有着广泛而密切的联系。

一、丧葬活动的起源历史

《孟子•滕文公上》说:“盖世上尝有不葬其亲者,其亲死,则举而委之于壑。他日过之,狐狸食之,蝇蚋姑嘬之。其颡有泚,睨而不视。夫泚也,非为人泚,中心达于面目,盖归反 梩而掩之。”正是由于对亡者尸体真情的表现促使亲人返回去用藤蔓和灌木掩埋尸体。基于对死者的怀念与敬畏,人们由弃尸不理转变到有意识的埋葬死者。这一思想逐渐演变为儒家所说的“孝”。

。由于中国漫长的封建发展史,丧葬习俗受到儒家思想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同时又汲取了道家和佛教的诸如“转世、轮回”等思想。在儒、道、佛的共同作用下,形成了中国特有的铺张大办、香骡纸马、打幡招魂的丧葬习俗。古时人们相信灵魂不灭。所谓“灵魂”是一种非物质的东西,是人们幻想的寓于人身而又主宰人体的观念。在原始社会中期,由于观念的产生,人们认为,死者虽然离开人世,但是其灵魂还能回到人间降临祸福。丧葬之礼作为人生的最后一站,人们对死去的亲人,除了有感情上的怀念以外,还盼望他们能够在另一个世界过上美好生活,并对本族本家的后人加以保佑和庇护,所以就形成了一套隆重复杂的祭祀崇拜礼仪“制度”。

虽然丧葬品准备及丧葬程序不断减化,但是主要内容并没有太大变化,并且流传至今。

二、丧礼的仪式

丧礼是指死者临终前直至落葬之前的一系列仪式行为。

1.停尸仪式:他被移到正屋明间的灵床上,在亲属们的守护下度过生命中最后的时刻,这叫做“挺丧”。

2.报丧仪式:报丧可以说是人死后的第一种仪式了,它用发信号的方式把有人逝世的消息告诉亲友和村人。

3.招魂、送魂仪式:客死在他乡的魂魄,找不到归途.除非他的家人替他“招魂”,使他听到那企望着他的声音,他才能够循着声音归来。

4.做‘七’仪式:人们认为,人死后七天才知道自己已经死了,所以要举行“做七”,每逢七天一祭,“七七”四十九天才结束。这主要是受佛教和道教的影响。

5.吊唁仪式:一般吊唁者都携带赠送死者的衣被,并在上面用别针挂上用毛笔书写的“某某致”字样的纸条

6.入敛仪式:入殓有“大敛”和“小敛”之分。小敛是指为死者穿衣服,“大殓”是指收尸人棺,汉族民间俗称为“归大屋”。

7.丧父仪式:在丧礼中,晚辈给长辈穿孝主要是为了表示孝意和哀悼。这本来是出自周礼,是儒家的礼制,后来,又被人们引申成为亡人“免罪”。

8.出丧择日仪式:按照迷信的说法,人在刚日死,应选在柔日下葬;柔日死,应选在刚日下葬,刚日、柔日要配合好才行

文化地理 资一 1002 9.哭丧仪式:哭丧是中国丧葬礼俗的一大特色。哭丧仪式贯穿在丧仪的始终,大的场面多达数次。而出殡时的哭丧仪式是最受重视的。

10.下葬仪式:这是死者停留在世间的最后时刻了,一般都非常郑重其事。

三、葬礼的类型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由于各民族所处的自然环境不同,从事的生产活动不同,以及心理素质的差异等诸方面原因,形成了各自的文化习俗。加之由于各民族的社会历史发展不平衡性和宗教信仰方面的差异,所以丧葬的种类也多种多样。大致说来可分为:土葬、火葬、崖洞葬、悬棺葬、数脏、水葬、天葬、塔葬等几大类。也就是说,世界上的几大主要丧葬形式,在我国几乎都有。

1.土葬:土葬是我国各民族丧葬中最基本最普遍的一种。由于中国解放前已没有一个民族是完全实行土葬以外的其它葬法,因此,从这个意义上可说,土葬实际上是存在于一切民族之中。从我国的历史情况来看,至少封建社会是土葬形式发展的鼎盛时期。就我国解放前的情况来看,不少实行土葬的民族地区都以血缘组织或地域组织为单位的公共墓地;墓穴多为长方形坚穴土坑,少数地区为圆形或方形坚穴土坑。死者多以木棺盛殓,也有以陶器、竹器或树皮做葬具的;大多数为实行一次性永久葬法,也有一些民族盛行二次葬。葬式又单人直肢葬、俯身葬、侧卧葬、屈肢葬、停棺待葬等。b其中以单身直肢葬最为普遍,少数地区有夫妇合葬。死者大致有一定的埋葬方向,一般都有随葬品。

2.火葬:火葬也是一种比较古老的葬俗。从考古发掘来看,马家窑文化初期已有火葬。《荀子•大略篇》谓:“氐羌之虏也,不忧其系累也,其忧其不焚也。”《庄子》曰:“羌人死,燔而杨其灰。”《旧唐书》中也有记载:“死者焚尸,名为火葬。”可见,历史上氐羌族系多实行火葬。自东汉时期佛教的传入和不断发展,火葬的分布面也更加扩大:我国解放前,羌族、纳西族、彝族、普米族、白族、土族以及广西大瑶山族、川北某些藏族地区对于正常死亡者也实行火葬。解放后,按照国家要求,除部分少数民族外,一律实行火葬。

3.崖洞葬,悬棺葬:崖洞葬时将死者置放于悬崖峭壁之天然洞穴内安葬。至于悬棺葬严格地说,是在悬崖峭壁上平行凿孔,再贯以碗口粗的树条使其伸出崖外,将棺置放于树条上,使之“悬”于空间。崖洞葬法主要是存在于我国南方地区:如四川、云南、贵州、湖北、湖南、广东、广西、福建、浙江等地。崖洞葬对死者的放置方式,大致可分两种情况:一种是在崖洞内搭以横木架,将棺放置在木架上,故此称作“架壑船棺”;另一种是在洞口内横放圆木,再置棺于其上的。前者多见于后者。崖洞葬在我国最早出现在夏朝,最晚延至民国,而以明清居多。崖洞葬和悬棺葬都是将木棺置放于离地面几十米至数百米的悬崖峭壁上,那么,在我国古代,究竟是用什么方法把木棺运上去的呢?唐代《朝野佥载》记载:“自山上悬索下柩”,所以,从它繁琐的运吊过程来看,贫民百姓一般不会行此葬法。而各个地区拥有统治权、占有土地的达官贵族多行此葬法。

4.树葬:树葬是将死者置于树上安葬。树葬也是一种古老的葬俗了。历史文献对此记述也颇多:《魏书•失韦传》谓:“失韦人死,尸则至于树林至上”。《北史•契丹传》谓契丹葬俗是“父母死,其尸置于山树之上,经三年后乃收其骨而焚之„„”树葬大致分三种形式:树架式;树屋式;地架式。根据这三种树葬形式,人们推断,树葬可能是来源于原始社会的树居生活。那个时代,人们经历过以树木为巢的树居生活人们白天在地上觅食,晚上则居于树上,以防野兽侵袭。至今也有极少数民族实行树葬。

5.天葬:天葬大致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西藏、川西北一些藏族地区实行的天葬(亦称鸟葬)。人死后,停尸数日,由喇嘛根据死者属相择吉日将其运至本部落专用的天葬场,有司葬人将尸体切成小块儿,砸碎骨头,拌以糌粑,抛于地上。喇嘛吹气海螺或发出吆喝之声,老鹰闻声群集而致,争相啄食,以食尽为吉。另一种是新疆一些蒙古族地区的天葬(亦称野

文化地理 资一 1002 葬)。人死请喇嘛念经,而后将死者运至荒郊,置于地上,次晨,家人及亲友再去探望,若尸体被野兽吃光,皆大欢喜,若未被吃或未吃尽,则为不吉之兆。鸟葬在秦始皇统一六国前就开始出现,而野葬出现在隋之前。

6.水葬:死者由喇嘛念经,然后将死者背到河流湍急处,有的将整尸投入河中,有的将尸体坎成几段投入河中。这种葬法主要存在于藏族和门巴族地区的贫苦人家或麻风病死者,所以,水葬是一种低级葬法。7.塔葬:塔葬在我国并不是某一民族或某些地区特有的葬法。在西藏只有少数大**死后行塔葬,用香料将尸体处置后放于金属塔内安葬。在一些汉族地区寺庙的高僧死后也行塔葬,先将尸体火化,然后将骨灰放置于砖塔或石塔内安葬。

四、祭祀仪式

圆坟、烧

七、烧百天、烧周年、烧三周年解析

1.自古中国丧葬习俗有:出殡日起三天原坟的习俗,即:在墓地下葬的需到墓地,上梁、摆供品、上香、踩院子、烧纸等程式。(骨灰盒在殡仪馆存放的,只摆供品、上香、烧纸)。

2.人死之日起,每七天烧一次纸,烧七次,过七殿,共七七,四十九天,此为烧七(目前往往将做七改变为四次,即:一七(被三天原坟所代替)、三七、五七、七

七、(现在只烧单数,烧大七)。按丧事习俗,烧一七、七

七、以死者儿子为主,称做:有头,有尾;三

七、以死者儿媳为主;五

七、以死者女儿为主。(烧五盆纸花)。按丧事习俗,烧七

3.烧百天、烧周年、烧三周年的意义:人死到阴曹地府后,共有十位王官,掌理十殿,首先要过前七殿。儿女烧七,希望父母在阴间能安然舒适,过王顺利。做七后再过一旬就是九十九天烧百天(叫做短百天,长周年),再拜,第八殿平政明王、烧一周年拜,第九殿都市明王、烧三周年拜,转轮明王后、决定如何投生,转入来世。

五、现代丧葬礼

中国与西方文化最大的差异之一就是:西方人注重生命,而中国人注重死后葬礼。所以中国人对于丧葬一直讲求,但是这个习惯在近代以来受西方文化的影响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

新中国成立以后,人民政府号召移风易俗,在推行火葬的同时,提倡文明、简朴、节约办丧事。

50年初,首先在殡仪馆中废止做佛事、诵经超度等封建迷信活动,然后以哀乐代替僧道诵经,以电烛代替香烛,以蜡果代替祭饭菜,以花圈代替锡箔纸钱,以遗像代替灵位,以黑纱、白花代替孝服,以默哀鞠躬代替跪拜磕头,公墓以顺序编号代替看风水等。

文化大革命期间,政府对丧葬的管制更是达到高峰,僧佛道几被消灭,公开场合的诵经超度不见踪影。城区丧户80%在殡仪馆、火葬场治丧。郊县随着火葬场的建立,开始推行新的丧俗。经过多年的宣传倡导,逐步形成了新的治丧程序和礼俗。

文革结束以后,随着国家权力的退出,民间丧礼渐渐开始恢复了一些传统的习惯。现在,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物质生活水平也在不断的提高,人们的精神文明也在日益提升,人们的观念也在逐渐改变。人们纪念故人从上坟烧纸,也变为敬奉鲜花。

六、丧葬礼用品

一般的丧葬礼用品有寿衣、棺材、孝服、长明灯、纸扎、纸钱等。

1.寿衣,也称“殓衣、老衣”。做寿衣的料子,一般是棉的或绸子的。有洋字的不用。因为“洋”、“阳”同音,寿衣要穿到阴间去,所以不用。做寿衣一律不用缎子,因缎子与“断子”同音,是忌讳断子绝孙之意。寿衣也不能用皮、毛料制作,否则,死者来世会转生为兽类。寿衣一般都不钉扣子,不论内衣还是外衣,一律钉原衣料缝成的带子,据说是不要

文化地理 资一 1002 结仇疙瘩(古代衣服扣是用衣料或布头儿打的算盘疙瘩),且有后继有人之意。至于寿衣的数量,一般都是单数,三、五、七、九件不等,忌讳双数,恐怕死亡的凶祸再次降临。

2.寿材,即棺材,棺材的用料有陶、木、石、金、铜等。春秋以后以木为主。汉族习尚以松柏制作,因为松柏象征长寿。一般不用柳木,因为柳树不结籽,唯恐有绝后之患。

3.孝服,披麻戴孝,即穿孝服的俗称,所谓“成服”就是指此而言。古时家里有了丧事,所有家庭成员按照自身与死者的关系,遵旧礼成服。

一般说来,男女孝属均身穿粗白布长袍,俗称“孝袍子”。子女孝属不缝底襟、腰间系上麻绳或麻缕,谓之“披麻戴孝”。只有姑爷穿漂白布的孝袍子,不戴孝帽。汉人大都戴口袋顶的孝帽,上边钉有小铜钱,还有棉球。长子钉一个,次子钉两个,三子钉三个,其他类推。孙子辈的在孝帽上钉红棉球,长孙钉一个,次孙钉两个,余者类推。重孙辈的在孝帽上钉粉红色棉球。无论男女,一律把青布鞋蒙上白布。如双亲均已去世,则可蒙严,若有一亲健在,就不能蒙严,露着黑色后跟,孙子、孙女则蒙红后跟。

4.长明灯,摆放在亡者头前的灵堂桌上。习俗讲究灯油不灭。古代古墓中也有点长明灯的例子。

5.纸扎,包括花圈、经幡、纸人、纸车马、纸钱、金元宝等,作为死后带到阴间的陪葬品。

第四篇:瑞昌丧葬习俗

瑞昌丧葬习俗

旅游A1421 姓名:何文斌 学号:20140203156

中国地大,山川地利多变,地理环境极其复杂,其也就造就了我国各地极为丰富、独特文化习俗。在此我介绍下家乡瑞昌的丧葬习俗。

如今随着城市化地不断加快,对文化民俗都造成了极大的冲击。于是有不少专家学者断言“中国真正的民俗现只藏身于小县城的偏远乡镇的农村地区”。对此,我比较赞同。这也是来自偏远农村地区的我选择家乡丧葬习俗的原因,因为只有那,才保留着最传统、最真实也最能让人铭记于心,并且如今还在不断延续。

我家位于瑞昌西部地区偏远乡镇花园乡,群山环抱,极为闭塞。恰如此,我们那地区的丧葬文化一直延续着自己的特色,暑假期间,村中一长辈去世,较为系统的目睹了这一丧葬习俗的过程,加上脑海中儿时村上那些老爷爷奶奶去世后丧葬过程的零碎记忆,加以整理,归纳为此文。

整个丧葬过程主要分为三个部分。一为出殡前,即扎灵、守孝;二为出殡送葬(土话归山);三为入葬后,家属除旧、做法事(土话音译)。

先人一去世,其家属便忙碌起来,首先通知妯娌,兄弟和村中同一房头的族人,此,逝者去世的讯息便立刻在村中传开,此刻家属会请平常走得比较近的族人或者同一房头的族亲(一般多位女性且上年纪的人)去逝者房中替其擦拭身子,然后换上寿衣。一般正常自然老去的逝者其早就备好了寿衣,当然我也见过村中因为婆媳矛盾,婆婆喝农药自杀,来不及就地赶制寿衣而借寿衣的。这主要是维护逝者的尊严,让其干净上路。接下来就是请道士,道士可以说是每次丧葬过程的主角,他摆道场,做法事,指导着整个进程。还记得我们村就有着一位受人尊敬,闻名乡里的道士,按辈分,我喊他祥木伯。在我脑海里,小时候村中老者去世基本上都是他做的法事。首先,扎灵堂,我们不叫摆,因为整个灵堂确实是用竹子、松柏枝扎起来的。一般灵堂都是扎在自家的门前空地上,也有扎在村中公用的屋场上。灵堂少不了的是立根新砍的粗大、高耸的竹竿,竹枝砍光,但竹竿顶梢的竹枝必须保留,再砍一段两至三米的竹梢扎绑于大竹竿的顶梢并且系上道士带来的画着符的红色幡布,幡布下端吊着三个或五个黄色布条,布条里包着一毛钱的硬币,包硬币我不知道为什么,但这跟大竹竿是用来招魂的。灵堂的物品摆设也有讲究,我记得墙上都是挂着阴曹地府的牛鬼蛇神的狰狞画像,什么下油锅、钩琵琶骨、上刀山、腰斩等血腥场面等诸如此类。各孝男女的服饰也都有讲究,而且诸多禁忌。像孝男女一律着白色麻布孝服,黑色孝鞋,鞋上别上一朵白布花,手持粘满白纸的竹筒,竹筒顶端黏的是岁条状的一圈红纸,名曰出拄棒。孝男腰间系用干稻草编织的绳带,头上披白色麻布并以苎麻系之或者浅白色布草绳系之,孝女则头戴白麻布编制成的三角形头套也别上苎麻,腰间不系绳结而是白色布条系之。孝服装束依据与逝者的亲疏关系而有区别,越亲者颜色越深,绳结越粗大。守孝期间,男人不能刮胡须、剃发,女人不能洗头梳头,即便是夏天也如此,孝鞋上的花和出拄棒在整个丧葬过程中不能弄丢,而十分忌讳用出拄棒打人。当天晚上村中的每一户人家基本上都会去逝者灵堂前放一挂爆竹,上柱香,表示悼念,劝劝家属斯人已去,节哀顺变。这期间一天到晚法事不停,道士站在大八仙桌上出神,丢用老竹木根做成的半月形告子(土话音译,有盛告,阳告,阴告,一般是连续两或三双盛告便可以决定逝者是否能埋进祖坟山和逝者最后的下葬地点,当然道士也会结合逝者的生辰八字)

出殡,是整个丧葬过程中最隆重的一部分,出殡的日子必须是到士看的日子,这一天也是孝男女最悲痛也最痛苦的,上午六七点钟便开始做法事,孝男女便一直下跪,磕头。这也是有规矩的,孝子是一直跪在前面,不能起身,孝女则是一直扶着棺木痛哭,而孝孙,女婿,堂兄弟,侄儿,外甥女婿等则是听道士的命令进行着下跪,磕头,起身等动作,比如说,道士说一叩首,一干人等便得立马下跪磕头,二叩首,三叩首,人们接着磕,他们谁先磕后磕都是有顺序的,而且循环进行着,法事的高潮处,你会看到他们是跪了起,起了跪,左脚起,右脚跪,甚至来不及起又得跪下去。短短数分钟便下跪百来十次,而且还得有节奏。当然他们膝盖下垫着干稻草编的圆盘垫子。中午,全村人在祠堂吃丧宴,丧宴过后不久便是最隆重的仪式,出殡。八仙从祠堂戏台上取来两根红漆粗圆木八仙棍将棺木抬至祠堂门口或者较宽的屋场前,这是令人揪心的场面,女眷们一个个哭得死去活来,连棺木都扶不住,在地上爬着哭,声泪俱下,让人听了,很是酸楚动容。到了屋场上,放下棺木,又开始做法事。孝男女们接着哭接着跪。特别注意的是如果逝者为女性,逝者娘家人没到是绝对不允许出殡的,而且娘家人刚进村口,就得一直鸣放爆竹,等人一喊娘家母舅老表到,孝男孙女媳妇一起齐刷刷跪下,且只有娘家人来扶他们起身他们才能起身。这一天,请的乐队也会来,哀乐齐鸣,乐队中中的女队员还会哭丧,哭得也十分令人动容,然后就是哭颂悼文,一般但是什么含辛茹苦抚育儿女啊,和睦乡亲啊,未好好享清福就溘然长逝啊。然后在哀乐中又开始做法事,做完法事便最后悼念,各孝子孙按辈分,亲疏关系依次跟着端着灵位的孝子身后绕棺木三圈,女眷们则依然是趴在棺木上痛哭,他们的声音早已沙哑,哭不出声,但你仍然能听见她们撕心裂肺的哀嚎,头撞棺木,让人动容。随着道士一声起身的吼声,八仙就位,全村的男女老少都来了,都搭把手,抬的抬,扶的扶,因为装了大量熟石灰的棺木足足有一千多斤靠八仙抬起来且一路送到下葬地点是不太现实的,女眷们不用去,其实她们也没法去,丧期间,她们日夜哀嚎,此刻站立都是靠人扶着,这一刻她们仍然是趴在地上嚎哭,全村的人跟送葬队伍徐徐前进,棺木在途中一不能着地;二,遇到桥和神坛必须停,进行过祭,以便让逝者记得回家的路。所以能看如果哪个八仙抬不动了,便立即有年轻的小伙把他换下来,而且有人带着四条长板凳以便过桥时放棺木,一路上鞭炮,震天雷不断。同一房的小孩还会扛着纸糊的仙鹤走在队伍前面,到了墓地,道士依次向墓坑撒熟石灰,烧酒,烧纸钱,仪式结束八仙们便将棺木下葬,浇土,筑实,道士再做一场法事,众人开始回村,这时墓地附近的孩子会跑到墓地来吃送葬队伍带来的食物,叫筑坟粑,我儿时也吃过,一般都是面条或者粉干和糍粑煮的汤食,吃完还要把碗摔碎,吃不完的食物也不会往回带。

下葬回来后,当晚上,逝者家属便会把灵堂拆掉,和逝者生前用过的生活用品,衣服等一起在屋场上烧掉,并做场法事,然后每一户派一个小孩为代表去逝者家去分一份祭祀的食品回来,这是我小时候最喜欢做的事情,等村长分好,说,好了,大家便抢自己中意的那一份,后来,八仙觉得他们出力最多,就吵闹,不愿意全村人分,他们要独得,后来分食品这个习俗就消失了。下葬后的第三天和头七家属都会去坟上祭祀,并做一天法事。到此,整个丧葬才算结束。

家乡的这一丧葬习俗现在仍然在延续,究其原因,我就觉得是家乡人把我们中华民族的孝道,对先人的哀思很好的继承。我坚信在我的家乡这一习俗永远不会消失!

第五篇:山东丧葬习俗

原坟、烧

七、烧百天、烧周年、烧三周年解析

1:自古中国丧葬习俗有:出殡日起三天原坟的习俗,即:在墓地下葬的需到墓地,上梁、摆供品、上香、踩院子、烧纸等程式。(骨灰盒在殡仪馆存放的,只摆供品、上香、烧纸)。

2:人死之日起,每七天烧一次纸,烧七次,过七殿,共七七,四十九天,此为烧七(也叫:做七)。目前往往将做七改变为四次,即:一七(被三天原坟所代替)、三七、五七、七

七、(现在只烧单数,烧大七)。按丧事习俗,烧一七、七

七、以死者儿子为主,称做:有头,有尾;三

七、以死者儿媳为主;五

七、以死者女儿为主。(烧五盆纸花)。按丧事习俗,烧七(做七)。

3:烧百天、烧周年、烧三周年的意义:人死到阴曹地府后,共有十位王官(阴府之检察官)和四位审判官,其职是:将亡者提询,以生前所作所为,善善、恶恶、加以侦讯,共有十位王官,掌理十殿,首先要过前七殿:第一殿秦广明王、第二殿楚江明王、第三殿宋帝明王、第四殿伍官明王、第五殿阎罗帝君、第六殿卞城明王、第七殿泰山明王、儿女烧七,希望父母在阴间能安然舒适,过王顺利。做七拜明王,查其生前|“善悪”的行迹,四十九天后移送阴曹法院经四审,每十日为一旬,调审一次:一审,(头旬,第五十九天)崔氏判官;二审,(二旬,第六十九天)李氏判官;三审,(三旬,第七十九天)韩氏判官;四审,(四旬,八十九天)杨氏判官;再过一旬就是九十九天烧百天(叫做短百天,长周年),再拜,第八殿平政明王、烧一周年拜,第九殿都市明王、烧三周年拜,转轮明王后、决定如何投生,转入来世。

具体日期算法,例如:

老人于2009年01月01日逝世。

(以下为公历时间)

一七:01月07日(一般为01月05日的原坟所代替)

三七:01月21日

五七:02月04日

七七:02月18日

百日:04月09日(实际天数是第九十九天,也有短百日的含义)

一周年祭、三周年祭要按祭日来算。

下载宁晋丧葬习俗word格式文档
下载宁晋丧葬习俗.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陕北丧葬习俗

    陕北丧葬习俗 陕北丧葬习俗有哪些 陕北人生于黄土,长于黄土,最后又要魂归黄土,即“死者为大,入土为安”。 守气 人都有一死。陕北人把人死了不说死,认为说“死”是对死者的不尊重......

    丧葬习俗[五篇]

    丧葬文化习俗 汉族丧葬文化悠久而厚实。丧葬属于古代“五礼”中的“凶礼”,长期以来,人们遵循“生,事之以理,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理”的古训,“丧尽礼,祭尽诚”。而农业时代的亲情、......

    丧葬习俗[5篇]

    丧葬习俗 丧葬,在古六礼中属于凶礼,也是人生礼仪最后一件大事。 一备 丧 过去,老人年满六十,可以以称为享寿。所以,老人年过五十以后,做子女的开始为老人备丧。所谓备丧,就是给老......

    山西丧葬习俗

    山西丧葬习俗 吊唁死者的日子,山西各地一般都在出殡前一天,俗称“开悼” 或“开吊”。开悼时架设灵棚,将棺木移置灵棚之中。名为“移灵”。隆重的丧事在灵棚前还要高搭牌坊。灵......

    丧葬习俗5篇

    丧葬习俗 丧葬习俗流传至今,已经有几千年历史。世界各个民族都有自己的丧葬习俗。虽然丧葬品准备及丧葬程序不断减化,但是主要内容并没有太大变化,并且流传至今,家家躲不开......

    山东丧葬习俗

    山东丧葬习俗 丧葬过程可分为:备丧、初丧、灵奠。备丧,就是给老人准备送老的衣物、棺木等;初丧就是处理亡前事宜的,人体包括四个部分:1、俗称“穿衣裳”,2、俗称“光着身子走了”,3......

    农村丧葬习俗

    农村丧葬习俗 武绍智收集 农村丧葬习俗是几千年来一代代流传的民间习俗。如果哪家老人病故,故者晚辈一是要用硬币含入老人口中,叫含口钱。老人含了含口钱,以示到了阴间,有吃有穿......

    浅谈漳州丧葬习俗

    浅谈漳州的丧葬习俗 摘要:丧葬是一项很传统也很庄重的仪式,其中暗含着人对生命的许多理解和尊重。而其繁复仪式也不完全是为了故人,是对活着的人的一种暗示或引导,不便说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