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西夏二中地理新课改学习心得体会
初中地理新课改学习心得体会西夏二中王爱红
初中新课程改革是我国推行素质教育的一个尝试。地理科目的新课程改革从教材、课程标准、教学评价机制、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了大胆的改变。经过了为期两天的培训,对于初中地理新课改感受颇深。现将几点感受说出来,以与大家共同学习、共同进步。
首先,新课改要求教师和学生要注意各自角色所发生的变化。原来,旧的课堂教学都是教师收集有关教学方面的图片、地图、一些常识性的知识,但是,现在这些内容都要有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收集这些材料,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两者的地位悄悄的发生了变化,但是在具体操作过程中还要注意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在学习过程中,利用学生的视觉感知,让学生去看、去描、去画。人在认识事物时,第一印象最重要,要让学生发自内心的爱学地理,千方百计吸引他们的兴趣。比如,在学习亚洲地形时,先让学生听听歌曲“我们亚洲,山是高昂的头;我们亚洲,河像热血流”学生们听完歌曲后心潮澎湃,为生活在亚洲而感到自豪,同学们在这样一种情绪中去学习,效果显然要比老师呆板的讲解好的多。教师不仅要让学生从衣、食、住、行感知地理知识无处不在,而且要用优美、壮观的图片打动他们。
2、学习过程中,调动学生的常识积累,让他们在生活中学习。只
有实践与理论相结合,教学才能引人注目,教师才能受人钦佩。如热带沙漠地区,阿拉伯人传统服装,是宽大的白色长袍,头戴长纱,主要是适应本地炎热干旱的气候。我国藏民的长袍腰间,主要总是喜欢把一只袖子挂在腰间,是为了适应温差大的气候条件。使学生掌握旅游出行要了解本地的自然环境尤其是气候条件,准备好恰当的衣服了解本地的风土人情,特产与交通条件需要丰富的地理知识。
3、在学习过程中,营造开放的思想空间,让学生去玩、去动、去演。新课改下的地理教学活动内容为求活提供了有效的空间。所谓地理教学活动,就是在地理课堂教学过程中,通过对具有活动性的地理问题的解决,促进学生主动参与、探索、思考、实践,使学生的学习能力得到全面发展的教学形式。如亚洲的地形特征不是老师一句话点出而已,而是让学生们谈《亚洲的地形图》《亚洲地形剖面图》《亚洲地形模型》分小组讨论全班交流总结、归纳出亚洲的地形特征,这样全体同学参与得出的结论,学生理解记忆较牢固,而且增强了同学们之间的友谊。该教学模式倡导探索、思考、实践的学习方式,与新课改理念所倡导的自主、研究、合作的学习方式是一致的。
4、在学校过程中,让学生感受现代化教学手段的魅力。在教学中,要注意运用多种现代化教学手段。以温度带教学为例,应准备许多种教学软件,包括反射投影仪、幻灯片、教学地图。幻灯片制作选材要典型,能形象升动地提供给学生直观的概念。
5、勇于实践,实现学习方式多元化。我们不能只抓课堂而放弃课外,老师要鼓励学生通过体检、实践、讨论、合作和探究等方式,要
把所学的用到生活当中去,学生可以通过探险、实验、野外实习等来获得更广泛的地理知识。这样让学生走出去,既开阔了他们的视野,又培养了他们用地理的眼光观察周围世界的能力,运用所学地理知识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总而言之,新课改是一项长期的、艰难而又复杂的工作,需要我们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新课程也在不断推进,作为一名地理教师,应当根据新理念对过去的常规教学观念和方法进行重新的审视和思考。新课程的变革体现出来的绝对不仅仅是教材的变革,更多的是需要教育工作者对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的一种转变和改革。我们应该尽快成长起来,不要怕摔跤,不要怕挫折和困难,要不断学习和反思,不断充实自己,积累经验,在实践中去感悟新课程理念,让实践之树常青。
第二篇:西夏一中地理新课改材料
地理新课改汇报材料
新课改实施一学年来,我们根据初中地理新课程课改精神,围绕实验的组织推进、排课、选课、教学管理、教学实施、考试评价和学分管理、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依法科学实施新课程、新课程宣传和校本研训等方面,积极开展研究,推进课改实验的进行。以下是我们的具体做法:
加强理论学习和交流研讨,努力转变教育教学观念。新课程改革对学校、教师和学生都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教师必须加强学习,加强对教学行为的研究已成为全体教师的共识,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形成正确的教育观、学生观、教师观和质量观等。通过不断的学习探索,我们对新课改精神的认识逐步提高。
深入挖掘教材中的内在吸引力,及时对所学知识点进行梳理。由于小学阶段地理不作为考试科目,学生对地理的学习根本就不重视,造成地理基础非常差,进入初中后普遍感到地理难学,而且地理知识缺乏系统性,比较零散,许多老师说:地理新课程教起来困难,学生学起来更困难。针对知识缺乏系统性、零散的情况,上课时我们利用第二教材帮助学生了解三维目标和对课文内容进行概括,教师每上完一节课要进行课堂小结,每学完一个单元也要进行小结,及时对所学知识点进行梳理归纳,把一些陈述性知识变成生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探究欲望。针对难学这一点,在平时的地理教学中,我们尽可能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从心理上预先让学生喜欢它,尽量发现学生某方面的优势并不断强化其学习地理的兴趣。为了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探究欲望,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做了以下尝试:
①把课程标准分解,刚开始要求放低一点,让学生尝试到成功,兴趣就会越来越浓。
②充分利用模型、文字、图片、多媒体动画等,以创设一个新奇的环境,使学生在头脑中形成直观表象,激发学生的兴趣。
③注意发挥知识趣味性的学科优势,充分利用现有的趣味知识加以渲染,深入挖掘潜在的趣味知识并进行合理的加工,使之融入课堂教学,就能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收到好的教学效果。
④充分利用生活中的地理教学资源,让学生去体验身边的地理,并从体验中去探索、领悟、学习。例如在学习气旋与低压的有关知识后,我们把教材进行了整合,直接引入了学生比较熟悉、本年对福鼎影响最大的灾害性天气一桑美台风。台风是一种强烈发展的热带气旋,我们利用多媒体进行辅助教学,利用台风云图引导学生分析台风的形成、结构、以及台风影响下的天气等知识,接着又引导学生利用前面学过的气旋知识对台风影响下风向变化的原因进行解释,达到了学以致用的效果,同时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上述做法,学生的兴趣得到培养,教师教起来容易,学生学起来也就不太难了。
在教学过程中建立起良好的师生关系。现代教育心理学指出,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与课堂环境有着密切的联系,教师要积极鼓励学生参与教学活动,并努力创造“民主、和谐、平等”的课堂教学氛围,这是学生发挥学习主体性的重要保障。只有在轻松、愉悦的课堂环境中,学生的大脑皮层活动处于最大程度的兴奋,学生的学习热情被激发,思维的火花被点燃。为此,我们在向学生传授地理知识和技能的同时,有意识地对学生施以情感诱导,给予必要的关怀、勉励、尊重和理解,培养学生积极表演的信心和热情,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发挥学习的主体作用。
做一个学习型教师,及时更新自己的存量知识。教师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就要有一桶水甚至是自来水,这是社会对教师也是教师对自己一种要求和期望。我们在提倡学生要树立终身学习思想的同时,教师自身就应先树立终身学习的榜样,拨动学习的心弦做一个学习型的教师。课改给我们感触最深的就是:教科书提供的知识和教师个人的知识,已不能满足当今课改的需要,不能满足学生学习知识的需要。鉴于此,在成性的知识,让知识开花结果。业务上教师要加强自身修养,强化教育理论与地理知识的学习,及时更新自己的存量知识。使自己的地理教学能力提速,使自己能充分地驾御课堂,上课方式上更有创造性,以便更好地引导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产生共鸣,结出思维和知识的火花,跟上新课程的时代步伐,进而推进新课改的落实。
师生地位的变化。课改与以往课堂不同的是,教师的角色得到了重新定位,成为了学生学习的指导者、组织者,甚至是参与者、合作者。走近学生,以平等的身份与学生交流、讨论,一同体验发现知识和构建知识的快乐,使学生听而不厌,学而不倦。因而也就有了学生心灵的舒展和灵性的飞扬、想象力的生发,也就有了学生的敢想、敢说、敢争论,敢于将自己的意见毫无保留地表达出来。
教学方法创新与继承相结合。新课改充分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提倡改变传统的传递一一接受式教学为倡导学生自主学习、突出学生发现式、探究式的过程学习、注重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教学方式,这是时代发展对教育提出的要求。我们认为教学中重要的是坚持这样的理念,鼓励教师勇于尝试施行新的教学方式,但要避免流于形式以及忽视和抛弃传统教学方式走极端,要充分发挥传统教学的优势,积极稳妥地探索新教法,促使学生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促进学生更好的求知和成长。
教学由课堂向课前、课外延伸。新教学方法提倡学生自主、探究、开放式地学,加之我们班生数多,要在课堂内充分体现学生学习过程和照顾每个学生是几乎不可能的,另外我们每周只有两节课,两节课间时间相隔长,知识学过容易淡忘。为此我们针对必修二内容相对比较简单的特点确定以新教法为教学主基调并在学生中推行“课前小组自学讨论式"学习作为辅助将教学从课堂中延伸到课前,具体做法是:将学生按座位位置每四个或三个做为一个学习小组,小组长轮流当,老师每节课布置好下节课要学的内容,由小组长组织小组成员学习讨论新课,梳理知识脉络、讨论教材相关问题形成小组结论、初步完成相应练习,这样课堂上教师即可组织让学生整理知识、发表见解。经过两周的尝试,我们认为这样方式可以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学生学习热情比较高,通过课前小组讨论学和课堂师生互动学有效提高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巩固,也很好地解决了课堂时间不足和学生数多的问题。
严格常规管理,保证教学成效:新课程周课时少,采用新教学方式课堂热闹生动,但学生对知识掌握可能会淡化弱化,从应试角度教学成效可能会降低,从必修一教学来看学生普通感觉到课堂是有意思了,但练习不好做,考试不好考。针对这个问题我们认为除在教学方式上采取上述的调整外,还必须严格抓好作业布置、讲评、交缴及订正,知识的复习和检测等常规工作,从而保证教学不落空,学生知识掌握牢固扎实,训练有素。
加强交流,充分发挥教师及学校资源的作用。新课程教学要求师生的收集参考丰富的资料,第一轮课改教师手头资料缺乏,靠自己从零开始积累,每备一节课每制作一个课件都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一个人不仅时间有限、知识技能和思维都是有限的,所以新课程教学要求教师要改变传统的单兵作战为教师间紧密合作、资源共享、群策群力的团队作战的工作方式,从而高效地丰富教学资源及提高教师业务水平。
教师必须写好教学后记。作为地理教师,坚持写好教学后记有许多好处。写好教学法后记有利于改进教学方法。对于同样的教学内容,但面对的学生不同,如生理、心理、知识水平、性格、兴趣等都有很大的差异。因此教师在设计教案时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这种差异,找到一个既符合教材逻辑规律,又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写好地理后记是捕捉教学“灵感”的有效方法。在地理教学设计中产生“灵感’’是很正常的,我们要善于捕捉”灵感”,并应用于地理教学中。写好地理后记为撰写地理教研论文提供丰富的素材。教学后记是教师进行地理教学的心得,教学实践活动的具体记录。因此,教师的教学后记不能仅仅停留在坚持“记”上,而应该将这些零散的看似互不相干的教学后记整理出来,认真加以思考、分析、概括和总结,探究教学中出现问题的解决途径和方法,撰写有关的教学教研论文,为地理教学服务。
总之,目前的新课改处于不成熟的探索阶段,要正确、深刻地认识与理解现代地理教育的特征,突破旧的思维方式,逐步树立正确的人才观、教学观、质量观等素质教育新观念,面向全体学生,为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劳动、学会生活、学会健体、学会审美打下扎实的基础,使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得到全面协调的发展。
第三篇:地理新课改心得体会
地理新课改心得体会
2012年我校开始了新课程改革。地理科目的新课程改革从教材、课程标准、教学评价机制、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了大胆的改变。经过了与年的实践,对于初二地理新课改有了一些心得和体会。
首先,我了解了新课程新在哪里,它与老教材的主要区别是:
1、理念上新;
2、方式上新,表现在逻辑上比较独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3、学科的价值,将提高学生的素质作为提高的重心,体现学生的认知能力,体现教材的灵活性、时代性、多样性、选择性,这四个特点相互联系相互渗透,体现了学科价值的整体性。重视学习生活中的地理、终生发展有用的地理、满足学生学习与发展的需要,重视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地理观念。强调理性认识地理环境,理解自然地理环境的主要特征,理解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理解掌握并且能运用地理原理。
关于教师角色的转变,新课改给教师带来新的挑战,即教师如何才能成为一个优秀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作为优秀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除了要具备良好的专业素质以外,还必须具有敏锐的洞察力和良好的反应能力。新课程理念主张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倡导通过探究、操作等自主活动方式获取新知,感受科学的探究过程和方法,并从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通过这段时间教学我在以后的教学中首先注意做到:
1、尊重学生,鼓励学生
2、密切联系生活实际,创设问题情
3、对教材进行再加工和处理
其次,了解新课程的设置和管理方面与老教材的区别。在内容选择上强调基础性、时代性和发展性,形成了在重视基础性的同时增强选择性,体现时代性的同时突出应用性等显著特点。同时,内容也更加注重应用性,十分有利于学生体验生活、发现问题、学以致用,通过分析、解决地理问题来增长才干和进一步提高学习兴趣。
最后,了解新课程目标的把握。重点掌握的和忽视的方面,从专题中看到的课例片段中,教师应作为引导学生的主线,学生应成为学习的主体,教师应尽量在教学过程中选用适合学生实际的教学方法,处理好知识与能力之间的关系,充分体现地理学科的特点,让学生直观形象地感受知识,从而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
总之,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课堂,教师还需在实践中逐步摸索,并通过经常性的教学反思,总结经验,增强反应的敏感性,形成良好的反应系统,使得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课堂教学既充满活力,又富有成效。在实施新课程的过程中,教师会遇到许多新问题。为了尽快适应角色变化,更好地解决教学中遇到的新问题,很重要的一点是教师要转变观念,致力于使自己成为研究型教师,在实践中善于发现问题,并进行专题研究,寻求有效的解决策略;善于总结经验和教训,善于进行教学反思。
在今后的学习中不断地更新观念,认真学习新课程课改地思想并将其渗透在地理教学中,相信在今后地教学中会有一个新的变化。
张文玉
2013年6月24日
第四篇:西夏二中2014--2015上学期开学典礼
西夏二中举行2014—2015学上期开学典礼
开学典礼会场
副校长李跃红新学期致辞
同学们热烈欢迎校领导讲话
教导处王洪涛主任作教学工作报告
优秀教师代表王树青老师发言
学生代表胡雨露发言
学校领导为受表彰师生颁奖
何淑霞校长作总结讲话
秋风送爽,桂花飘香,西夏二中2014-2015学年上学期开学典礼于9月9日下午隆重举行。校长何淑霞及全体领导班子、全体师生出席典礼。典礼由学校团支部书记张卫峰主持。
典礼在雄壮的国歌声中开始。首先,副校长李跃红向全体师生致以亲切的问候并发表讲话。他对七年级新同学和新来的特岗教师进行了热烈的欢迎,并对新学期的工作进行了展望,衷心希望每一位老师和同学都能以满腔的热情、高度的责任感和昂扬的精神投入新学期的工作和学习中去。教导处王洪涛主任作教学工作总结。他指出,在过去的一学年里,在全体师生共同努力下学校课改工作顺利推行,教育教学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尤其在2014年中考中人均成绩再次荣获全县第一名。随后,教师代表和学生代表分别进行发言,均对新学年的工作进行了详细的计划与展望。校领导对优秀教师、优秀班集体及获奖同学进行了表彰,充分肯定了他们在上一学年的教学活动中取得的优异成绩。
会议最后,校长何淑霞作总结讲话, 她肯定了全体师生过去一年中在教育教学方面所做出的努力和贡献。同时,向全校学生按年级层次分别提出了新学期的要求,希望大家树立远大理想,勤奋学习,全面发展;在行为习惯养成方面要崇尚文明,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共同创造良好校园文化环境。最后,她号召全体师生继续发扬克难攻坚,砥砺奋进的进取精神,使学校的各项工作再上新台阶。
此次开学典礼的隆重举行,展示了西夏二中全体师生饱满的精神和昂扬的姿态,相信全校师生会在新学期中继续创造佳绩,谱写教育新篇章!
西夏二中 2014-09-10
第五篇:高一地理新课改培训心得体会
高一地理新课改培训心得体会
8月23日——25日,我参加了为期3天的高一地理新课程培训。在新课改的滚滚大潮中每个教育者都在寻找自己最佳的导航方式,在这个大潮中,我是个新手,通过这次培训,我对高一地理的教材编写、体例设计、模块处理等有了新的认识,现将培训内容和我的体会报告如下:
一、课程定位、教材分析
高中地理是人文社会领域和科学领域的基础课程,主要研究地理环境和人地关系,要求学生学习地球科学知识,掌握地理学习研究方法,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高中地理必修共6学分,必修
一、必修
二、必修三各2学分。选修的内容有:《宇宙与地球》、《海洋地理》、《旅游地理》、《城乡地理》、《自然灾害与防治》、《环境保护》、《地理信息技术与应用》。《必修一》的基本地理思想是:自然环境是人类活动的基础,自然环境有其自身的发生、发展和变化规律。以组成地理环境各要素的运动为核心,揭示基本的自然地理过程和规律。《必修二》的基本地理思想是:人类从事各种活动,都应该协调与环境的关系,尊重自然规律,讲求环境伦理道德。
《必修I》以自然地理内容为主,包括地球的宇宙环境、地球上的大气、地球上的水、地形的塑造和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差异性等内容,主要介绍自然地理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规律和基本过程,并运用地理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来探究地理过程、地理事物现象发展变化的成因。教材的体例设计有:内容提要、思考或读图思考、活动、阅读、案例、问题研究六块。其中内容提要以问题的形式出现,如第一章《行星
地球》的内容提要是:
“地球处在什么样的宇宙环境中?
为什么说地球是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
太阳对地球有什么影响?
地球的运动有什么规律?
地球运动有哪些重要的地理意义?
地球具有怎样的结构?”
学生通过内容提要了解本章要掌握的内容,带着问题在学习中找寻答案。关于其他几块的处理,专家讲:“阅读”就是读了就完了,起到扩展知识的作用。“活动”:提倡教师和学生动手做,培养学生实践操作能力,在活动中可以观察现象,总结规律。如:讲热力环流时,教师可准备一个长方形的玻璃箱,倒放在桌子上,把一团蘸了柴油的棉花团点燃,放入箱内,观察烟的运动方向,这样能形象、直观地展示热力环流现象。问题研究侧重过程和方法,其结果具有开放性。如:畅想型问题:月球基地应该是什么样子的?可以让学生自己搜集一些与月球有关的资料来补充问题研究的内容,学生之间可以互相交流,写成小论文,在班内张贴或者可以向学生刊物上投稿。教师还可以借助多媒体设备播放一些图片、视频,勾起学生“好奇的小虫子”,能更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紧扣课标,指导教学
认真学习《课程标准》,解读学习要求,准确把握教学重点和教学难度。对课标中的“内容标准” 的分析和解读是进行教学设计的前提,是一节课的方向和灵魂,如果方向错了,这节课可能不会太成功。研读课标的关键是准确把握对学生的“学习要求”。案例:“运用地图,归纳世界洋流分布规律,说明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必修1第11个内容标准)。
学习要求 :
①了解洋流概念。
②运用行星风系分布图和洋流分布图,归纳洋流分布的一般规律。
③对照世界气候分布图、世界渔场分布图等专题图,分析洋流对全球热量输送、沿岸气候、渔场、交通及海洋污染的影响。
设计知识与技能目标:①了解洋流概念。②运用地图,归纳世界洋流分布规律并绘制全球洋流分布模式简图。③结合实例说明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在设计时如果为了培养培养学生执果索因,探索疑问的好学精神,加入了旧教材里“洋流形成原因”这一目标,则不符合课标要求,教学容量就有些大。所以,在作教学设计时必须遵循课标所指明的教学方向。
案例2:过程与方法目标“运用地图分析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必修1第14个内容标准)学习要求:
①阅读“世界陆地自然带分布图”并与同学讨论,交流对“世界陆地自然带分布图”的认识,归纳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②采用比较的方法,分析并深入理解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③判读相关地图,与同学相互补充,说明图中地理事物或现象所反映的地域分异规律。
设计过程与方法目标:①阅读“世界陆地自然带分布图”并与同学讨论,交流对“世界陆地自然带分布图”的认识,归纳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②采用比较的方法,分析并深入理解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③判读相关地图,与同学相互补充说明图中地理事物或现象所反映的地域分异规律。若加入目标④在深入理解“自然地理环境差异性”的基础上,掌握绘制 “理想大陆表面自然带分布模式图” 的方法。这一目标对于学生现有能力来说,目标过高,不容易突破。
例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以某种自然灾害为例,简述其发生的主要原因及危害”(必修1第18个内容标准)
学习要求:
①认识人类活动可能对自然灾害产生诱发和加剧的影响,进一步确立人地和谐、保护环境的观念。
②增强防灾、减灾意识,初步树立科学发展观。设计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①认识人类活动可能对自然灾害产生诱发和加剧的影响,进一步确立人地和谐、保护环境的观念。②增强防灾、减灾意识,初步树立科学发展观。
三、根据教材、提出建议
1、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目标维度是建构课程总体目标的宏观思维框架,并非每一节课教学目标设定时都必须兼备的要件。
2、三维是从不同视角对整体目标的描述,不能简单理解为,每一节课都是必不可缺的三个部分,更不能以具体的教学环节对应某一维度的目标。
3、在做教学目标设计时不要出现“使学生---------”“让学生--------”可以运用一些词如:识别、指出、辨认、列举、描述、简述、说出、分析、简要分析、结合实例说明、确定、评价、开展、探讨等。
4、酝酿教学情境:如古诗词酝酿教学情境“梅实迎时雨,苍茫值晚春”反
映了我国江淮地区在准静止锋影响下,出现的“黄梅时节家家雨”的独特梅雨现象。“白浪茫茫与海连,平沙茫茫四无边,朝来暮去淘不住,遂令东海变桑田”,说明了地球上海陆变迁及外力作用对地形的影响 ;
“山上层层桃李花,云间烟火是人家,银钏金钗来负水,长刀短笠去烧畲(she)”反映了男人烧山耕作,女人下山背水的劳作场面,说明烧山种田毁坏了涵养水源的森林,造成山上水源枯竭,人们生活艰难的惨状。还可以用正反方(或多人参与)的辩论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用小实验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以现代化多媒体技术为支撑,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用多样化有趣的教学活动来创设教学情境:如:
信息搜集、地理讲演、地理竞赛、角色扮演、地理辩论、地理游戏、地图绘制、地理摄影、教具制作、地理实验、地理调查、地理观测、地理参观、地理旅游、野外实习、方案设计、论文撰写、编辑地理小报等。
5、指导学生记笔记和绘图可以大大提高教学效果。
6、适当给学生介绍一些实用性很强的地理规律记忆口诀:在地球俯视图中南北半球的判读—“北逆南顺”;大气受热过程及保温作用—“太阳暖大地、地面暖大气、大气还大地”;等温线上弯曲的判读—“高高低低”;闭合等温线区域内温度值的判定—“大于大,小于小”;利用等温线判断洋流的性质—“低来寒,高来暖” “北低为北,南低为南”“凸向即流向” “暖高寒低”;
以上内容为我所学内容的概括和总结。我认为在新课改形势下,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很重要。由于平时,我们对学生爱之深,责之切,管的严,抓的紧,学生在学习中对老师有严重的依赖性。所以,在教学中应该适当的放手,给学生独立“活动”的空间,可以从培养学生课堂的举手率入手,如在讲三圈环流时,我先踮起脚在黑板上画了一个大圆,边讲边画出了南半球的大气环流图,然后做了个够不到的动作,说:谁能帮我画北半球部分?此时,不管学生会与否都会有同学帮我,一个学生在画时,其他同学也会帮着“出谋划策”,此时,我初步的目标就达到了。所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应从细微入手,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贵在坚持,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当然,作为教师自己也应该努力学习,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我希望做一位有心的“烹饪师”,让每一节课都成为学生“既好吃又营养”的地理大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