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创建学习型企业——必须正确处理六对关系
创建学习型企业——必须正确处理六对关系
2006-4-13 下午 09:06:29全球品牌网王学德/陈雪
学习型企业是全体职工能全身心地投入并持续增长学习力的企业,是能让职工体验到工作中生命意义的企业,是通过学习能创造自身、创造未来能量的企业。创建学习型企业要从生产建设和改革发展的实际出发,在企业上下倡导一种善于学习、乐于进取的精神,努力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达到工作学习化使职工感受个人自身价值,学习工作化使企业不断创新发展的目标。为建设一个有持久活力的学习型企业,必须正确处理六大关系。一是正确处理学习和工作的关系。创建学习型企业,鼓励职工不断学习,更新知识结构,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潜能,是企业参与知识经济时代竞争的必然选择,是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重要保证。这已成为广大企业和高层管理者的共识。但在实际工作中,企业深化改革、经营管理、生产建设、市场营销、文化建设等日常事务都十分繁忙,难以应付,没有时间抓学习;企业加快发展需要投资、改善职工生活需要投资,这投资那投资,没有钱给职工培训投资;实行一周40小时工作制后,职工的业余时间增加了,增强职工素质主要靠业余自学。其实,“发展是硬道理”。学习和工作在综合效益上是矛盾的统一体,培训学习是日常工作的一部分,日常工作是培训学习的升华与提高。企业只有今天加大对培训学习的投入,明天才能得到丰厚的回报;职工只有今天不断加强培训学习,明天才能工作得更好、更有效。“学习工作化,工作学习化”——“学习型组织”理论给了我们最好的答案。
二是正确处理务实和务虚的关系。从广义上理解创建学习型企业,它既有务虚的一面也有务实的一面,如系统思考、改善心智模式、智慧游戏的学习演练以及研讨就相对显得“虚”一些,而对专业技能的学习、操作规程的培训、演练就显得“实”一些。伴随着企业快速、跨越、高效、持续发展,特别是针对新工艺、新设备、新技术、新材料在企业的广泛应用与职工队伍素质参差不齐形成新的矛盾,企业为解燃眉之急,把更多的时间、精力和投入放到了职工的业务知识、专业技能培训上,重点开展技术比武、规程学习、应急演练等应知应会的岗位培训、考试考核。而理论常识、形势任务、法律法规等相对“虚”一些的培训学习、深度会谈就显得力度不够,效果也较差一些。创建学习型企业要虚实兼顾,有机融合,不能厚此薄彼,更不能顾此失彼;既要立足于现在,又要着眼于未来,才能使学习培训收到预期的效果。创建学习型企业,全面提高职工队伍整体素质已经迫在眉睫,刻不容缓。
三是正确处理专才和通才的关系。知识经济时代,企业的竞争是产品的竞争、科技的竞争、管理的竞争,但最终是人才的竞争。促进企业发展既要有适应高、精、尖方向发展的业有所精的专业技术人才,也要有适应宽、博、专方向发展的万金油式的复合型人才。为提升企业市场竞争力,必须有一批专业知识更加精深、熟悉技术发展方向的人员进行研究、开发市场需要的产品,这是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发展的基础。同时,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知识信息量大,知识结构庞杂,每一门科学和技术都呈现放射状辐射到其他领域。作为企业管理技术人才,不仅要懂得本行业、本职业、本岗位的专业技能和知识,还要懂得知识经济时代作为社会人所应具备的计算机技能和知识、外语、经济常识、法律法规、市场规则、生产经营管理等其他知识和技能,使自己成为一个复合型人才。企业有了这两种人才,才能更好地发展。
四是正处理德育和才识的关系。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只有更新学习观念,才能加快学习型企业的形成和发展,才能学以致用,才能使人的潜力得以最大发挥,才能激励人的主动性、能动性得以最大发挥,才能使企业在未来的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德,才之帅也;才,德之资也”。德才兼备,又红又专是企业最需要的人才。企业职工既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与技能,又要有良好的品德情操和道德修养,二者缺一不可。有德无才者工作保守,缺乏创造性;有才无德者会置企业或他人利益于不顾,工作冒进,甚至铤而走险,不惜冒违法的风险。德育与才识的关系,应该是德育在才识之先,德较才重。德好比方向盘,才犹如发动机。无德之才,犹如失去了方向盘的汽车,会误入歧途,而发动机马力愈大,其危害愈烈。因此,在人员的培训上要德才并举,不能厚此薄彼。不仅要考虑业务、技术、技能方向的培养,使职工具有实现目标的真才实学,更要注重品德、操守、修养的培训,倡导一种忠诚企业、敬业爱岗、乐于奉献、恪尽职守的敬业精神。
五是正确处理学历和能力的关系。文凭不等于水平,资历不等于能力,今天的成绩也不
等于明天的资本。学历与能力之间不成正比,有学历不一定有能力,无学历不一定无能力,能力高低不一定完全取决于学历高低。也就是说,学历并不代表一切,能力才是最重要的,在职工培训上应该重能力轻学历,而非相反。近几年,职工通过脱产、半脱产学习以及多媒体、互联网等方式业余学习,大专及以上学历水平的占企业职工的绝大多数,职工在思想观念上、技术创新上、学习能力上得到了提高,相应地企业在管理体制上、生产规模上、运作机制上有了很大的发展。但是,企业无论是在产品的质量、性能、工艺、技术,还是在规模、管理、资金、市场、职工素质等方面,有许多弊端需要革除、机制需要改进、制度需要完善。这些差距和不足,要通过创建学习型企业,尽快形成比较优势,使企业比竞争对手学习得更快、更好,使职工的学习力转化为创新力,并迅速提高生产力。
六是正确处理个体学习和团队学习的关系。企业都是由诸多不同的个体组成的团队,但团队的整体能力并非所有个体能力的简单相加,可能相等,也可能小于或者大于,关键是个体之间的组合与协作程度。在企业发展越来越依赖团队协作的知识经济时代,企业不仅要重视个体能力的培养,更要注重团队精神的培育,对个体实行动态管理,进行合理有效的组合,强调个体之间的团结协作,只有这样才能产生协同效应,提高企业的整体工作效率。表面上看,个体学习和团队学习是两种不同的学习方式,其实质大相径庭。个体学习就是职工能与自身的工作结合起来,形成良好的学习气氛和永不知足的进取心。团队学习则强调企业职工的合作学习和群体智力的开发,职工不但要重视个体学习和智力的开发,更要与其他个体紧密协作,取长补短,相互激励,共同学习,从而实现自身的价值目标。创建学习行组织,就要坚持终身学习、全员学习、全过程学习、团体学习,各抒己见、学用互动、集思广益,激发创新的火花,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
知识提升自我,创新成就未来。一位哲人曾说过,每个人都是一座喜马拉雅山,每个人都是一个太平洋,如果潜力发挥出来,要多高有多高,要多深有多深。只要正确处理好六大关系,广大职工一定会在企业愿景的感召下,充分体会学习的真谛,充分激发智慧的潜能,充分感受创新的快乐!
第二篇:文化建设必须正确处理四个关系
文化建设必须正确处理四个关系
孙宝华
胡锦涛同志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开班式的重要讲话强调:“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是我们党把握时代和形势发展变化、积极回应各族人民精神文化需求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深入学习这一重要论述,进一步落实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战略部署,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当前应正确处理四个关系。
正确处理“魂”与“体”的关系。所谓“魂”就是文化所蕴含的精神价值,它决定着文化的性质和方向。在当代中国,文化的“魂”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所谓“体”,就是体现文化精神价值的物质基础和传播形态。
正确处理“政”与“企”的关系。加强文化建设,既要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也要大力发展经营性文化产业。这就需要处理好“政”与“企”的关系。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要充分发挥各级政府的主导作用,以公共财政为支撑,以公益性文化单位为骨干,以全体人民为服务对象,按照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的要求,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让群众广泛享有免费或优惠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发展经营性文化产业,要充分发挥企业的主体作用,通过深化改革形成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构建结构合理、门类齐全、科技含量高、富有创意、竞争力强的现代文化产业体系,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
正确处理“进”与“出”的关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需要引进来,积极吸收借鉴外国优秀文化成果。应在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基础上,按照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要求,吸纳世界各国文明之优长,为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服务。
第三篇:依法行政必须正确处理情理法的关系
依法行政必须正确处理“情、理、法”的关系
法治政府离不开依法行政,依法行政必须要正确处理好“情、理、法”之间的关系,情、理、法所重在理。在中国,“情”处在第一位,故凡事必须要从“情”入手,做到以“情”感人;“理”居中,是依法行政的根本精神,故凡事必须寻求合理,做到以“理”服人;“法”是基础,“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离开“法”的基础,即无情理可言,故必须要把“法”牢记于心中。充分尊重他人,给对方足够面子,是有效沟通的开始;准确把握法律精神,时刻以公平、公正的理念作为行动指南,是合理行政的保证,只有合理的行政,才能保证行政行为从“管人”、“理人”到“安人”,才能达到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的统一。因此,依法行政必须要处理好“情、理、法”之间的关系。只有让行政相对人自觉接受行政行为,自觉消除违法行为,才是“依法行政”的最高境界。
中国传统社会里,由个人行动层次以迄国家法律制度层次的法律实际运作过程,都深受儒家伦理影响,法律尽管多元,法律的承担者(由家长以迄州县官)尽管多元,但却有很强的一致性。无论朝野的法律工作者,无论国法与民间的活生生的法律(living law),都深受儒家伦理影响,后者贯穿大传统与小传统,不但士大夫主观观念上视「礼先法后」、「德主刑辅」等的想法为当然,而且风行草雇,这种想法深入民间,礼教与风俗习惯合流,民间的法律承担者,民间的社会中人,也把法律当成是能免则免的最后手段,这种对法律观念的一致性,保障了朝野法律工作者的合作与协调,「情、理、法」,法居最末,就是最好的说明。这种一致性在清末民初开展的继受(reception)西法的行动后,很快地被打破了。新兴的「法律人」阶层与民间宗族族长、乡里耆老的「法律观」不再如此具有同构型。深植人心的礼教观念与日用平常的活生生的法律,开始与国家制定法产生巨大的鸿沟,后者放弃了两二千年来的中华法系,代之以源自另一种法律文化的欧陆法律,由上而下的继受革命行动,自清末、民国迄今末绝。同样的,国法与活生生的法律也有了明显的差距。继受所带来的法律观与民间继续存在的法律观相互竞争,「法、理、情」对「情、理、法」,展现了另一种新形式的法律多元主义,国法与民间法律的一致性渐渐消失,差异性抬头,对抗、颉颃的情况油然而生。从法律运作的连续体来看,由前面「私了」、「调解」等的阶段讲求的仍是「情、理、法」的「礼先法后」的法律观,后面「公断」等的阶段,讲求的却是力求区分法律与伦理道德的西方法律观,法律位阶提升(「法先礼后」,「法、理、情」),力求其在社会规范功能上的正当性。「情、理、法」对「法、理、情」,这种新形式的法律多元主义,对抗、颉顽无可或免。在步入廿一世纪的今天,这种中西不同法律文化相互激荡的情形还在中华文化圈里实际发生着。
在西方人眼里,“合理”与“合法”是等同的。“合理”就是“合法”,“合法”必然“合理”。但在中国,“合法”的并不一定必然“合理”,“合理”的也不一定必然“合法”。“理”与“法”不是在同一个层面上,而且往往相互冲突。假如“合理”与“合法”相冲突,处于“两难”境地的时候,怎么办?我们就要追求公平的合理。现在讲和谐社会,就是要构建合理的社会。所以中国这个社会是在“两难、兼顾、公平”中发展的。结合中国的国情,结合我们中国的历史传承,结合我们中国的历史文化,从中国的实际出发,中国是一个“圆通”的社会,我们讲究的是“圆”,而不是“方”,只有“圆”才是最美的。我们的文化历史和社会关系,讲究的是“情、理、法”。“情”排在第一位,情的内涵就是人性化,他体现的是“天时”,这在西方国家是行不通的;“理”排在第二位,理的内涵是“合理化”,“理”体现的是人和;“法”排在最后,“法”的内涵是制度化和规范化,他体现的是地利。只有天时、地利,才会有人和。这是我们的传统文化。所以我们在依法行政的时候,首先要由情入理,只有在情、理都走不通的时候,才依法处理。我们不能把“情、理、法”分开,也不能检视哪一项最为重要,否则就会造成很多误解,产生很多不必要的错误,不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
情理法是一个具有结构性的完整系统,不容许分割,也不应该分开来看。
首先,法居情理法的末端,末即是下,是情理法的基础,离开法就没有什么情理法可言,没有法的基础就不可能由情入理。“做人必须规规矩矩,做事应该实实在在”,这是我们的祖训。这些都在提醒我们,法十分重要,不能轻忽。按照情理法系统,我们的行政行为必须要制度化,这个制度化就是“法”,也就是必须要依法行政,只有依法行政,才能够衡情论理。
其次,情居情理法的开端,表示我们的行政工作必须要从情入手,充分考虑对方的面子。中国人是最爱面子的。所以我们只有从情入手,给对方足够的面子,才会在情面上获得沟通,彼此情感交流良好,自然达成合理的共识。法,是用来执行的,不是用来挂在嘴上说的,如果你老是与对方讲 法,容易伤感情。一旦感情受到伤害,谈起道理来更加困难。面子很重要,有了面子,大家比较容易说道理,所以把情放在前头,作为与行政相对人的桥梁,更有助于彼此的沟通,更有助于增进和谐的愉快气氛。
第三,理居情理法之中,按照中国传统文化,居中为吉。因此理是情理法的关键所在。情是用于讲理的,才称为由情入理,而法也是用来讲理的,才合乎合理合法的的精神。
中国人很少单独说合情,大多把理拉来放在一起,称为合情合理。所以有面子就会更加讲理,否则就会成为大家都讨厌的“死要面子不要脸”,这种人不会受社会欢迎。也很少单独说合法,大多把理拉来放在一起,成为合理合法。因为老百姓只接受合理的法,不接受不合理的法。虽然对法的要求标准高一些,却也相当合理。
在我们中国社会:做事难,做人更难。我们要做出一项行政行为难,但要把具体行政行为落到实处,让行政相对人欣然接受我们对其做出的具体行政行为很难。
古人云:“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有了规矩才成方圆。可见中国人是非常重视规矩,也就是重视法律的。规矩对我们行政执法机关而言,就是行政法规。
但是中国的规矩不是一成不变的,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改变的。所以我们国家制定的法律,都是有一定弹性的。
我们中华民族是全世界最早制定规矩,而且把规矩定得最严密的民族。早在西周时期,周公就制礼作乐,建立了周朝的各项典章制度。我们现在还在说:“行周公之礼”。
但是我们要明白,西方国家用文字定下来的规矩是死的,在西方人眼里,“规矩”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而我们 中国人用文字定下来的规矩,却是活的,含含糊糊、模棱两可。
其实,按照我们国家的文化传统,我们不可能严密,如果法律都制订得很严密的话,那我们就会把整个社会的人,从头到脚捆得死死的,使他无法动弹,社会就没有生气。
“做人要守规矩”,“有规矩,才成方圆”,这也是我们的古训。全我现在要问大家一个问题:什么叫“方”?什么叫“圆”?大家一定会说:“方圆、方圆,就是方方圆圆”,不错,方圆就是方方圆圆。但在不同的时空,在不同人的眼里,“方”、“圆”的界限也是模糊的。“方”和“圆”的界限带有历史和地域的局限性。
根据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我们在不同的坐标系上物体,对该物体的形状描述是不一样的。在地球坐标系上看上去是直线,但在宇宙坐标系上来看就是曲线;在地球座标上看时间,是顺流的,过去就是过去,现在就是现在,将来就是将来;但如果我们坐在一个速度超过光速的飞船上看地球上的人,时间是倒流的。
评判任何一件事情,我们不能离开时代和地域的局限性,以不同的思维方式、不同的眼光、不同的标准、不同的参照系去评判同一件事情,结果往往是不同的。
“有规矩才成方圆”,这句话固然不错,但当“方”大到一定程度的时候,“方”就是“圆”的,大方就是大圆。为什么?因为当“方”大到一定程度,我们就看不到“棱角”的时候,就是“圆”的。所以方方圆圆,圆圆方方,“圆”就是“大方”,“大方”的叫做“圆通”。
这个“圆通”在中国很管用的,我们办任何事情都要讲究“圆通”。在中国执法,如果动不动给他讲“你违反了什 么什么。”人家很反感,他一定会说“中国违法的事情多得是,到处违法,你为什么不去管,偏偏管我?你是不是与我过不去?”,还要与你吵一架,城管与市民在吵架,就是这个道理。但是,如果我们把“法”放在肚子里,把情放在嘴巴上,以合理的角度实施行政行动,那结果就完全不同了。
所以,我们行政机关在实施依法行政的时候,一定要把“法”当作腹案:心里想的是法律的规定,嘴巴上讲的是人情,以理来衡量具体行政行为的尺度,在行政行为过程中,时刻提醒自己我的行为是否合理?不时换位思考一下,如果人家这样对我,我会接受吗?这样我们的行政行为很容易会达到和谐的效果。所以,我们在行使行政权力的时候,一定要注意依情依到合理的地步;依法依到合理的地步,那么我们的这个行政行为就很完整。
依法行政,不是离开情理无限制地“依法”。中国有句古话叫做:“见好就收”。由于法是有弹性的,情有后果有亲疏,我们只要两边一衡量,抓到合理的地步,做到“合理就好”。但是,中国的理也是变动的,不是固定的,所以我们要随时随地要做调整,这就要求我们灵活地依法行政。
我们在执法当中不能不讲法律,但又不能机械地套用“法条”。我们在执行法律的时候,要由“情”入“理”而“法”,而不是离开“情”、“理”两字硬套法。如果机械式的套用法条,搞不好就会激化社会矛盾,达不到依法行政的效果。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让违法行为人自觉消除违法行为,这是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实在不行,再做出合理的行政行为,让违法行为人自觉地接受行政行为,这是依法行政的最高境界。也就是所谓的“人性化”管理。社会主义法治理念,至少包含四个观念:一是完善观念;二是服务观念;三是以人为本观念;四是要求实效观念。
一是完善观念。具体说,就是根据实践中出现的或者是变化了的新情况、新问题,填补空白,及时修正和制定新的法律、行政法规,做好立、改、废的工作。
二是服务观念。政府的工作就是服务,所谓小政府大服务就是强制服务理念。我们的服务是什么?我们的服务要服从改革开放、服务于落实科学发展观、服务于构建和谐社会的大局。象我们计生系统,我们要服务的就是管辖范围的计划生育政策。
三是“以人为本”的观念。就要用“以人为本”这一核心理念,引领和指导政府立法和行政的全部工作,切实把体现人民意志、保障人民权利、促进人的自由平等、发展,作为我们政府工作的灵魂,作为一条红线,始终贯穿我们政府工作的全部过程和各个环节。
四是“要求实效”的观念。法制工作要符合客观实际、客观要求,最大限度地发挥法律的规范、警示、惩戒、教育、激励功能,我们要立的是“好法”、“良法”,要使法律、行政法规真正发挥作用。要把法治观念转化为依法治国的方略,途径就是通过法律体现人民的意志。
第四篇:创建学习型企业中的五个必须
创建学习型企业中的五个必须
创建学习型企业是企业适应新的情况,求得生存和发展的需要。企业要赢得未来的主动权,唯有依靠更快更好的学习,依靠全体员工的共同智慧和努力,才能提高企业的发展能力,提高适应外界变化的能力。所以,创建学习型企业既是企业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更是实现企业健康发展的重要支撑。在探索创建和深入推进学习型企业过程中,需要把握好五个必须。
1.创建学习型企业必须领导带头长期坚持。这是创建和推进学习型企业建设的重要手段和有效方法。在对象上,要突出领导班子这个重点,尤其要把各单位各部门的“一把手”作为重中之重。领导干部负有决策、指挥、协调、控制的职责,是建设学习型企业的组织者、指挥者、“第一推动力”,同时也应成为先行者、带头者、“第一学习者”。只有学习型的领导班子才能带出学习型的干部队伍。因此,必须要求领导干部做到四个带头:带头制定学习计划、学习目标;带头参加学习活动、培训活动;带头撰写理论文章、调研报告;带头深入实际、学以致用。
2.创建学习型企业必须适应发展创新载体。这是创建和推进学习型企业建设的切实保障。在载体设计上,针对不同对象、不同组织,丰富内容,改进方式。既要统一部署,开展全员性的学习日活动、集中性的报告会和论坛活动、系统性的培训活动等,又要体现个性,因地制宜、因材施教,提倡自助餐式的菜单学习、娱乐性强的学习方法、特色鲜明的学习活动等。还要按照制度化、科学化的要求,建立工作制度、学习制度、管理制度、考核制度、奖惩制度等,并纳入规范化建设轨道,把一般意义上的学习活动变为全面提高干部素质的战略举措,把注重阶段性学习变为注重构筑终身学习、团队学习、全过程学习体系,把零碎、分散、单一且各自为政的学习变为系统化、宽领域、多层次且统一有序的学习,把枯燥、单调、死板的学习行为变为丰富多彩、自觉主动、富有创造性的学习行为,使干部时时处于不断学习、不断上进的双循环、互动性学习中,形成“工作中学习、学习中工作”的良好氛围。同时,还要充分发挥互联网新媒体的载体作用,发挥网站、微信、QQ群等新载体的作用。
3.创建学习型企业必须有机结合持之以恒。这是创建和推进学习型企业建设的关键环节。从当前看,要把建设学习型机关、学习型企业、学习型领导干部、学习型群团组织作为基础,逐步、稳健地由机关组织向基层单位延伸,由领导干部向一般干部延伸,由一般干部向普通员工延伸,从而推动学习型企业的真正形成。学习型企业的创建,不但需要强化危机意识,使企业员工有学习的动力,而且应建立健全教育激励机制,注意创建与生产实际的有机结合。一要和生产经营实际相结合;二要和创建企业文化相结合;三要和岗位育人相结合。只有这样,才能使学习得以持之以恒的发展。
4.创建学习型企业必须完善措施抓好落实。创建学习型企业,必须制定相应的配套措施,才能使学习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和持之有效。一要制定学习制度。规定每个职工学习的时间要求和提高程度,经过若干年的努力,使职工的素质有一个新的提高。二是制定相应的奖励制度。对学有成效,并为公司发展做出贡献的人员,给予精神上和物质上的奖励,以促使职工好好学习,天天向上。三要制定竞争上岗的制度。优胜劣汰,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与此同时,要着力抓好三个落实。一是学习的组织落实。要组建相应的创办学习型企业的组织机构,它的主要工作职责是组织、规划、检查、推动创办学习型企业的工作开展。二是学习内容的落实。要根据实际工作的需要,确定学习的内容。同时要根据不同对象,落实具体的学习内容要求,并在此基础上,跟踪考核。三是学习形式的落实。学习形式主要以自学为主,辅以培训、辅导,有条件的话,可以送出深造学习。
5.创建学习型企业必须总结经验持续推进。创建学习型企业,是一项长远性、持久性工程,因此,必须不断总结经验,才能推动学习不断深入。一是从整体上总结创建学习型企业的经验,这里面包括学习计划的落实,学习内容的落实,学习效果的体现等。二是从过程上总结创建学习型企业经验,因为学习是一个不间断的过程,只有“学习、学习、再学习,实践、实践、再实践”,才会形成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三是从个体上总结创建学习型企业对职工发展的影响。“一滴水能见到太阳的光芒”。职工个人通过学习,得到提高,反映了创建学习型企业的具体效果。因此,可以用实例来教育职工认识加强学习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并以此推动学习不断地向深入方向发展。
学习型企业的创建不是一蹴而就的事,必须长期推进并坚持,不断在发展中总结,在总结中运用,在运用中提升。才能满足自身发展,适应社会发展。
(作者单位:陕西煤业化工集团府谷能源开发有限公司)
第五篇:创建学习型企业
创建学习型企业加快企业发展
学习是广大职工的终身任务,也是企业创新创效的源泉。创建学习型企业是一项长期的任务,是企业发展的内在要求,必须贯穿企业改革发展、生产经营和企业文化建设的全过程。俄国著名古典教育家乌中斯基曾说过“学习是劳动,是充满思想的劳动”,中国古代先贤也告诫我们“人不学,不知道”、“学然后知不足”,在知识经济时代的今天,知识老化速度加快,学习更是成为了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第一需要,学习新知识的多少决定着市场竞争力的强弱,企业更是如此。企业要发展,关键是要靠有知识、有技能、有效率的人!企业和个人将来唯一持久的优势就是比竞争对手学习得更快、知识更多、更新。所以,学习,尤其是企业团体的共享式学习是更新知识、接受新信息、修正错误、共享经验、突破个人乃至企业能力上限的佳途。因而创建学习型企业,鼓励职工不断学习、更新知识结构,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智力和潜能,成为企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一个重要方面,是企业参与知识经济时代竞争的必然选择。近几年一直呈现出持续、高效、健康、跨越式发展的势头,年销售收入、完成竣工面积、利税等数据不断被刷新,正是深谙此点,在抓企业学习、职工培训方面走在了前列。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观念上的滞后是学习型企业难以建立的最大障碍。只有更新学习观念,才能加快学习型企业的形成和发展,才能使企业本身在未来的竞争中处于有利的地位。企业的发展速度在绝大程度上取决于其学习的能力。在这样一个充满竞争的年代,企业如何来谋求发展被提上了重要议程。而发展就必须要摒弃旧观念、旧体制、旧做法,只有厉行改革,实现整个企业不断学习创新的氛围,才能使企业立于不败之地。一些企业简单地把“学习型组织”与学习划等号,凡
1是同学习有关的内容,如职工教育、培训、竞赛、技术练兵等都被称之为创建“学习型组织”。实际上,“学习型组织”的创建决不仅仅是让每个员工都进行学习或单纯地开几次会、接受几次培训。“学习型组织”侧重强调的是整个企业的组织学习能力,如果仅仅是吸收资讯、知识,那不是真正的学习,真正的学习必定要修正行为,也就是修行、修炼。传统企业不进行组织变革,所谓的学习只能是空洞的口号, 随着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企业间竞争的压力越来越大,在企业间的竞争之中,企业的科学技术和管理不可避免的成了竞争的核心要素,而科技创新和企业的科学管理又需要有强大的学习能力作支撑,因此,竞争的实质就体现为学习力的竞争,要增强企业的学习力,就要依据创建学习型组织的方法,借鉴国际著名企业创建学习型组织的经验,以及考虑自身的实际与特点来创建学习型企业。
“构筑终身教育体系,创建学习型社会”是实现新世纪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需要,这要求在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先进文化的基础上,结合学习西方先进的管理科学去创建符合中国发展要求的中国式学习型社会。学习型组织理论产生的时代背景是人类今天正逐步地从主要满足物质需求的工业文明时代,向愈来愈关注精神需求的知识经济时代迈进。因此人类的生产活动将是不断地超越自我的学习过程和创造过程。社会将是学习型的社会、企业将是学习型的企业、个人将是终身的学习者。国有企业处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支柱地位,发挥着导向、调节及基础保障等特殊作用,它是国家调节经济除了金融政策、财政政策以外的第三只手。我国加入WTO之后,国有企业将面临越来越多的外国企业的严峻挑战,国有企业要生存和发展必须刻不容缓地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企业组织整合自有资源和社会资源创造新价值的能
力,显然这种能力的增强来自于学习型组织的机制。国有企业具有社会主义文化的传统,中国式学习型企业的建设过程,不仅是不断地提高国有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过程,也是不断地吸收现代文明成果来丰富和升华中华民族先进文化的过程。国有企业是建设中华民族先进文化的生力军,中华民族先进文化具有中华民族的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和市场性三个特征。
企业要想将自身改造为学习型组织,必须从建立适合于学习的组织结构入手。组织学习的过程模型一般为“发现—发明—执行—推广—反馈——发现 ”这样一个反复循环的过程。在这个循环过程中,有的企业在“发明”环节缺乏组织保证,有的在“反馈”环节缺乏组织结构。通过对组织学习过程中各环节的具体分析,对照企业自身的现状,企业就可有针对性地建立适合于学习的组织结构。一般来讲,加强领导和管理、强化反馈机制、创新企业文化是目前我国企业向学习型组织转化的当务之急。所以我们要认真开展创建学习型企业 ,不断提高了企业及其员工的素质,加快企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