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读后感之三十二(共5篇)

时间:2019-05-13 16:11:0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论语读后感之三十二》,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论语读后感之三十二》。

第一篇:论语读后感之三十二

论语读后感

《论语》是孔子死后,弟子们把他平日的言行记录收集起来,整理编成的。其中有孔子的言论,也有弟子们的自相问答,它是儒家思想所依据的经典。

孔子(公元前551—前479年),名丘,字仲尼。他父亲孔纥,又名叔梁纥,曾做过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宰,本身属于贵族阶级下层的“士”。他的母亲姓颜,名叫征在。孔子3岁时,父亲就死了,17岁时母亲也死了。孔子青年时,曾做过管理仓库(委吏)和管理牛羊(乘田)的小吏。后来孔子精通“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孔子的政治主张是“礼”和“仁”的学说。他生活于春秋大变革时代,他反对以政、刑来强迫人民服从。他所说的“礼”,是一种政治秩序,他所说的“仁”,是最高的道德规范,当然,这种仁和礼是有上下、尊卑、贵贱、等级之分的。动荡不安的春秋时代,诸侯为了争霸,是讲究实力,着眼于利的,所以未能采纳孔子“仁”的政治主张,孔子也没有被重用。孔子师徒颠沛流离14年周游列国,于公元前484年(鲁哀公十一年)返回鲁国,这时孔子已是白发苍苍的68岁的老人了。但孔子用他晚年的精力,集中整理古籍——“六经”。

公元前479年,孔子去世,享年72岁。他的弟子和再传弟子辑录其言论,编成《论语》一书,共20篇,计492节,合计12700字。《论语》记到孔子晚年的学生曾参的死为止,其中保留着孔子生平、思想学说的重要材料,尤其是教育思想和教学活动的重要材料。它是我国一份十分重要的文化遗产,也可以说,它可作为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一部教育书。

孔子从他的政治、哲学和心理学观点出发,认为德育的主要内容是仁和礼。所以他主张“为政以德”,这反映了当时人的价值的提高和奴隶要求解放的时代特征。因此,孔子的道德观是适应时代潮流的,具有进步意义的。

孔子所谓“礼”,其核心是“正名”。在孔子看来,周礼最重要的原则是尊尊与亲亲。为了贯彻亲亲和尊尊的原则,孔子提出“正名”的主张,他说:“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论语·子路》)所以,孔子提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论语·颜渊》)作为“正名”的具体内容。就是说,为君者要使自己符合于君道,为臣者要符合于臣道,为父者要符合于父道,为子者要符合于子道。在等级森严的奴隶制社会里,上下尊卑的关系是靠“礼”来维持的。因此,孔子对于不按自己名分行事的人和事进行批评。如他批评鲁国大夫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熟不可忍也?”(《论语·八佾》)鲁国的三桓在祭祖时,唱起天子祭祀“相维辟公,天子穆穆”的《雍》诗,也受到孔子的指责。

孔子道德思想的范畴,主要是“仁”。孔子主张“仁”,在《论语》中有多重涵义。一是“仁者爱人”;二是“克己复礼为仁”;三是“仁者人也”。郭沫若在《十批判书》中说过:孔子“这种所谓仁道,很显然的是顺应着奴隶解放的潮流的。这也就是人的发现。”孔子主张“仁”,孟子重视“义”,所以,孔子的“杀身成仁”(《论语·卫灵公》)与他的继承人孟子的“舍生取义”(《孟子·告子上》),对后世志士仁人的影响极为深远。

孔子是我国第一个主张“因材施教”的教育家。他对子路、冉有的不同教育就可以说明:

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

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

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

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

第二篇:论语读后感之二十二

论语读后感

孔子主张以礼治国。春秋时期礼崩乐坏,所谓僭越的事情不断发生。孔子坚决维护周礼,大夫季平子私自用天子礼乐“八佾舞于庭”,孔子闻之大发脾气道:“是可忍,孰不可忍也。”他要求正名分,“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企图通过正名分来匡正每个人的行为,建立一个和谐而有秩序的社会。孔子要求“为国以礼”,也是德政思想的一种体现。他反对以高压手段维护统治,主张好的政治是“以德”、“以礼”来引导民众,形成一种和谐的社会氛围:“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对普通民众施以礼,突破了奴隶社会“礼不下大夫”的限制,具有进步的历史意义。

第三篇:论语读后感之十二

论语读后感

过去曾有过“半部《论语》治天下”的说法。在延续一千多年的科举时代,《论语》也是国家录用官员考试的指定教科书。

但是随着时代的变迁,治理国家的环境变了,治理国家的方式自然也会发生根本性的变化。

因此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还指望通过两千多年前形成的《论语》上面制定的治理国家的方式来管理国家,是不切实际的。

所以我根据开放社会的理论、从国际视野的角度、围绕怎样学习文化知识和怎样学习做人的主题,从整部《论语》中选择了一半与此有关的部分,按照“教育、孝顺、仁爱、诚信、礼节、义利、察人、交友、鬼神、志向、反省、君子”这十二个分类推荐给大家,希望能对大家学会怎样做人有所参考。另外,为了保证《论语》的完整性,我们同时也在这本书的结尾,附上了整本《论语》的全文。一来可以让大家了解本书所选择的部分在《论语》中的具体出处,二来也可以为那些有兴趣学习整本《论语》的读者提供一个方便。

第四篇:《论语》读后感

《论语》读后感 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自从读了《论语》以后,我突然也有了同样的感触:熟读《论语》,就开始懂得古文了。读得多了《论语》,也就变得通俗易懂起来,让人一目了然,很容易接受。我在‘为政第二’ 第十一章中感触很深。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这一章讲的是温习旧的知识,从中就可以悟出新的见解,也才会有新的收获,这样就可以去做别人的老师了。短短一句话,包含了十分深刻的道理,让人感触很深。我想到以前,我在学习的时候根本不知道要去温习旧的知识,更别说从中悟出什么新的见解,得到新的收获。

《论语》究竟是什么内容?为什么他被古人视为经典,而后又成为所谓“封建统治者的工具”呢?怀着这些疑问,我漫步于《论语》的花园,尝试着去感受其中的奥秘。

粗看《论语》,不过是一本语录,和《毛主席语录》没什么差别。可细细品来,孔子及其弟子的政治思想、人生观、世界观、教育理念等几乎都包含在语录的字里行间。《论语》里最常见的词汇,无非是中庸、君子、礼仁云云。

中庸却是《论语》里最容易理解的而最难做到的。中庸指的是“对人处事采取不偏不倚、调和折衷的态度”。这种思想体现了当今北京居民的“忍”文化。对中庸的字面理解就是:惹不起躲得起、始终保持中立。这固然是好的,能避免许多不必要的争端,但过度的“忍”却能使一个民族沉睡,古代中国的发展就是一个有力的证据。中庸是

儒家的为人之道,体现了儒家学派的软弱性。

《论语》作为一部涉及人类生活诸多方面的儒家经典著作,许多篇章谈到做人的问题,从中我认为值得我们学习的有以下几点。

其一,做人要正直磊落。孔子认为:“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雍也》)在孔子看来,一个人要正直,只有正直才能光明磊落。然而我们的生活中不正直的人也能生存,但那只是靠侥幸而避免了灾祸。按事物发展的逻辑推理,这种靠侥幸避免灾祸的人迟早要跌跟斗。

其二,做人要重视“仁德”。这是孔子在做人问题上强调最多的问题之一。在孔子看来,仁德是做人的根本,是处于第一位的。孔子说:“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学而》)又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八佾》)这说明只有在仁德的基础上做学问、学礼乐才有意义。

其三,做人要重视修养的全面发展。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即:我每天都要再三反省自己:帮助别人办事是否尽心竭力了呢?与朋友交往是否讲信用了?老师传授的学业是否温习了呢?强调从自身出发修养品德的重要性。在此基础上,孔子强调做人还要重视全面发展。所以,对于个人修养来说,全面发展显得极为重要。

多读几遍《论语》后,我深有体会,它不仅教会我们如何学习,更是教会我们如何做人。

第五篇:《论语读后感》

《论语》读后感

大家都知道《论语》是孔子弟子编录的孔子的经典语录。这部曾被誉为治国之本的《论语》,对于我们现代人的生活,还有什么指导意义吗?还能启发我们的心智吗?还能与我们心灵产生共鸣吗?为了提高各级管理人员的理论水平,公司开展了每月读一本好书活动。利用业余时间我读了《论语》,读后感触颇多。下面我从做人、学习、生活三个方面谈谈读《论语》的感想:

《论语》的内容蕴含深厚的古典修养,运用中国古代特有的文字形式,从中国人的宇宙观、心灵观、处世之道、交友之道、人格修养之道、理想和人生观等多个方面,从独特的视角出发来阐述这个世界上的真理。孔夫子的《论语》并不是高不可及,里面对真理的叙述永远都是朴素的,就好像太阳每天从东边升起一样;就好像春天要播种,秋天要收获一样。《论语》告诉我们的东西,永远是最简单的,易于理解的。《论语》的真谛,就是告诉大家,怎么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的生活。其实《论语》就是教给我们如何在生活中获取心灵快乐,教我们适应日常秩序,找到个人坐标,给我们启迪。

“仁”是孔子教育思想的核心。仁者,爱人也,为人处世的一个基本原则就是要能以关爱他人的心态面对生活。书

中以经典诠释智慧,以智慧诠释人生,以人生诠释人性,以人性安顿人心。让我能穿越两千多年的时间隧道,体悟古代经典的平凡智慧。

做人诚信十分重要。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意思就是,孔子说,“一个人丢了诚信,他还有什么值得肯定的地方呢?”圣人的高明之处,就在于他早在两千多年前,就看到了诚信的重要性,人没有了诚信,将寸步难行。我认为诚信首先就应该从自我做起,我们每个人做到了讲诚信,那么整个社会诚信气氛的形成才有了基础。

学习--要活学活用、终生学习。《论语》开篇就提到了“学”。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意思就是:孔子说“学了就要及时实践,不也很高兴吗?从孔子的话来看,学习是首先被提到并加以重视的事,这说明学习对一个人来说是头等大事。而“学而时习之”就说明了孔子眼中的学习要及时实践,学以致用才能达到目的,才能体现学习的效果。因此,我们应该加强各方面知识的学习,并运用到实际工作中来。孔子还说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说明学习与思考应时刻紧密结合才能有效果,才能既学到知识,又可以把知识内化为自己的思想。

孔子说“三人行,则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与不足,善于学习的人就善于学习别人的长处,取长补短,同时又发现别人的短处,对照自己,查漏补缺。作为学习者,我们就应该有谦虚向人学习的态度。能在生活中随时随地地学习,真正地活到老学到老,与时俱进。

《论语》绝对值得思考。这是我在读后的真实体会,《论语》细读才使我真正理解宋代开国宰相赵普曾经标榜说,自己以半部《论语》治天下。细读《论语》其一,让我知道怎样做人;细读《论语》其二,让我明白怎样学习,读论语后我发现,孔子教育学生很少疾言厉色,他通常是用和缓的,诱导的,商榷的口气,这是老夫子的教学态度,也是儒家的一种处事态度。

《论语〃述而篇》中记载,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意思是说,孔子说:“不到他用心思考弄明白而不得其义的时候,不去开导他;不到他心里想说而口里却说不出来的时候,不去启发他。教给他一个方面的东西,他却不能由此而推知其他三个方面的东西,那就不再重复教他,让他自己去想。”这段话说得就是孔子用启发式教学方法去教他的学生。

最后,我读《论语》学习到的--《论语》终极传递的是一种态度,是一种朴素的、温暖的生活态度。品味人生,修身养性,其目的正是要愉快地生活。淡泊的襟怀,旷达的心胸,超逸的性情和闲适的心态去生活,将自己的情感和生命融入自然状态,这样才能如孔夫子教导我们快乐地生活的秘

诀那样,找到你内心的安宁。

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我感觉几千年前的儒学经典并不过时,与今天的新理念确有着几分神似,能够让自己的自身修养有所提高。学习《论语》,让头脑里装进中国伦理道德的精华和我们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在“立志”、“学习”、“修养”、“处事”等方面受到启发,得到教益;求真、崇善、爱美,告诫自己做一个正直、谦逊、广闻博见、与人为善的人;对于社会追求和谐共生有较大影响力。

《论语》值得我们用一生去品读。

党办杜永强

二○一○年十月五日

下载论语读后感之三十二(共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论语读后感之三十二(共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论语》读后感(共5篇)

    《论语》读后感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代表著作之一,它是由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纂而成,主要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论。以语录体对话文体记叙了孔子及其教弟子的人生痕迹,以......

    论语读后感(共五则范文)

    论语读后感王泽勰 学校:饮马井巷小学班级:六(2)班姓名:王泽勰 《论语》中的许多哲理近乎常识,却仍然深沉。读《论语》,就好像是穿越千 年和孔子对话,让我明白了:要重视个人对家庭、国......

    论语读后感(共5则范文)

    我读《论语》这部书,当然不是想从中觅得修身、齐家的孔门秘传。我只是在这部书中认识了一个迂阔率性、明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孔子,一个多才多艺、诲人不倦的孔子,一个食不厌精、懂......

    《论语》 读后感[共5篇]

    《论语》读后感这学期开始,我们复习背诵闻名中外的《论语》。这次我以本书中的人物为线索,再次和学生们一起梳理这本书。还记得暑假里,每每心情烦躁,便提笔书写《论语》。看着一......

    论语读后感(共5篇)

    《论语》带我穿越时光,回到几千年前,来看一代名儒孔子的思想道德。 君子,在古代就有学识有道德,讲仁、义、礼的人。那么在孔子眼中,到底怎样的人才算君子呢?首先,我想君子应当有课......

    论语读后感之三(共5篇)

    论语读后感第三,要把握好与朋友的距离。“朋友之馈,虽车马,非祭肉,不拜”(乡党)。朋友关系是一种非常亲密的关系。真正的朋友之间用不了太多客套。但那并不是亲密无间。子游曰:“事......

    《论语》读后感

    读《论语》心得 郑旺中心小学 郇金娟 伴随着寒假假期尾声将至,我的《论语》学习笔记也已完成,但对孔夫子的政治主张、论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等各方面的学习还远远没......

    论语读后感

    这周,同学们学习了《(论语)十则》这篇课文,这篇课文是二千多年前的伟大教育家,也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和他的弟子的一篇语录。这其中给我感受最深的两则是:“三人行,必有我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