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转化小学高年级数学“学困生”的调查报告
关于转化辛寨镇中心小学高年级数学“学困
生”的调查报告
一、调查目的1、通过对“学困生”的调查研究,从非智力因素维度开发学习潜能,诱发学习动机,激发学习兴趣,磨砺学习意志,培养学习热情等,进而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促进“学困生”的有效学习。
2、在实践中把对“学困生”的成因分析以及转化与日常的教育教学实践结合起来,及时加以验证和补充,总结出能促进“学困生”有效学习的策略。
3、开发教师的教学潜能,提高教师的教科研与转化“学困生”的能力,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二、调查过程与方法
(一)、调查时间:2011年3月—— 5月
(二)调查的对象
从所教班级学生数学学习的情况入手,我选择了三个具有代表性的学生作为研究对象,主要是因为他们在数学学习上存在着一定的困难,需要得到更多地关心和指导。
(三)、调查的方法:问卷法
为了能更为准确地掌握每个研究对象的信息,我首先对他们进行了问卷调查,问卷调查的目的主要是想了解以下四个方面的信息:
(1)想了解研究对象对数学这门学科的喜好程度。因此第一个问题是:你喜欢数学吗?
(2)想了解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存在的困难。第二个问题是:你在数学学习上存在着哪些困难呢?
(3)想了解研究对象对待作业中困难的方式方法。第三个问题是:在作业中遇到了困难,你怎么办呢?
(4)想了解家长在孩子学习中所起的作用。第四个问题是:家长关心你的学习吗?他们在学习上是怎样帮助你的呢?
(四)、调查的原始材料
关于转化辛寨镇中心小学高年级数学“学困生”的问卷调查材料
调查时间:2011年4月7日
(1)第一个问题是:你喜欢数学吗?
(2)第二个问题是:你在数学学习上存在着哪些困难呢?
(3)第三个问题是:在作业中遇到了困难,你怎么办呢?
(4)第四个问题是:家长关心你的学习吗?他们在学习上是怎样帮助你的呢?
三、对调查对象的具体分析及转化措施
从这三份问卷中可以看出:他们对数学学习没有惧怕的心理;在学习中遇到困难时,态度不是太积极,不能自己独立克服,总是要求助于外力;家长对孩子学习上的帮助各不相同,一个学生家长做的具体实在,另一个学生家长则是停留在口头的关心,最后一位学生家长则是不闻不问。综合以上的调查,我初步撰写出了研究对象的诊断报告和个别教学的方案。
王欣茹:在数学学习上没有自信,比较自卑,数学底子比较薄弱,对数学概念的理解有一定的困难,但自身很认真,因此计算的正确率较高。
转化措施:教师利用各种场合对其进行鼓励,培养其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同时利用课外的时间,帮助她弄清楚数学书上的概念,对于她的作业要做到面批,及时把握她的学习动态;帮她找一个学习的小伙伴,以便于她随时请教。
韩冰洁:家长工作很忙,对他没有要求,因此学习习惯较差。作业书写潦草,错误率高,做作业的习惯不好,经常是看不清题意,但孩子智力条件尚可,具有一定的接受能力与理解能力。
转化措施:与学生谈心,帮其认识自身的问题,提出希望,同时在校内对其学习加强监督与督促;与家长沟通,加强校外的督促,逐步改变学生对数学学习的态度。
纪心:是一个很文静的小女孩,长的很是秀气,与同龄人相比,她对于数学知识的理解与掌握有一定的困难,因此数学基础很差,学习非常吃力。
转化措施:在课堂上多关注其学习过程,利用课余时间帮助她理解掌握新的知识点,同时与家长沟通,制定出帮扶的计划;家长每天都要认真地看孩子的作业,确保对于每天的知识点都能够掌握。
四、对调查对象进行跟踪分析
为了能更好地实施“学困生”的转化,我们需要随时地掌握学生的学习信息,以利于我们及时地调整教学方案,提高教学的实效。
1、建立错题档案。建立错题档案就是指对这些研究对象的错题进行真实地记录,然后分析其错误的原因,在此基础上提出矫正的方案。
如:分数除法(三)
原题出处:北师大版数学五年级下册第31页第二行第二小题 1.5x=28.5
(1)、正解:1.5x÷1.5=28.5÷1.5x=28.5×2/3x=19
(2)、学生错解:1.5x÷1.5=28.5÷1.5x=28.5×1.5x=42.75
(3)、学生描述:因为除法可以变成乘法运算,所以将28.5÷1.5变为28.5×1.5。
(4)、教师分析:这个错例看似可笑,深入思考,喜忧参半。
喜:学生对除法与乘法之间的转化关系的应用自觉的从分数运算拓展到小数运算。
忧:源于两点:①学生对除法和乘法之间的转化条件理解的不深刻,只强调了运算符号的转化,忽视了除数要转化为它的倒数才能满足乘法与除法转化这一前提条件条件。②学生对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的欠缺。
这道题出错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学生没有学习小数倒数的求法,但是学生学习了小数与分数的互化以及分数倒数的求法。在解决此题时,学生没能将这两个知识综合起来应用说明对学生综合应用知识(至少两个)的训练还有待加强。
(5)、纠偏措施:以此题强化理解除与乘之间的转化,训练训练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通过错题档案的建立,加深了学生对于错误之处的理解,避免相同情况的错误再次出现,巩固了对本知识点的理解与掌握,同时对于学期结束的整理与复习也提供了很好的材料。
2、对研究对象每次单元测试的卷面进行细致地分析,查找其薄弱之处,寻找出具有针对性的补救方案。如果进步了就标志为“+”,如果退步了就标志为“-”。对于取得进步的学生则给与精神和物质上的奖励,对于退步了的学生,就与其一起分析卷面,查找其学习的不足之处。
五、调查结果及建议
通过对“学困生”的调查研究,我深深地体会到形成学困的原因有许许多多,需要我们更深层次地去探寻,但不管是“学优生”还是“学困生”,他们都需要老师给予他们更多的爱心、耐心和信心,作为教师要成为他们的良师,更要成为他们的益友。“学困生”不是天生的,作为研究者(教师)能晓之以理,持之以恒,教学得法,自己不丧失信心,我相信‘学困生”会越来越少,同时转化“学困生”的工作常常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教师、学校、家庭、社会的共同努力。
第二篇:小学高年级学困生(定稿)
小学高年级“学困生”转化策略的研究方案
海口市第三十三小学 课题组
一、课题的提出
素质教育要求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核心思想是使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发展。学生的差异必然存在,教师必须承认并尊重这种差异,低年级的学生兴高采烈的学习,而高年级的学生由于种种原因,逐渐发展为对学习失去信心,甚至放弃的态度,若任其发展下去,这部分学生很难适应社会的发展。为此,我们必须关注这些“学困生”,让他们乐于学习。如果这些“学困生”在学习和生活中不能与其他同学享有同等的待遇,将严重挫伤他们的身心健康,影响他们将来的学业和事业。学生的发展是教学课程的出发点和归宿。“学困生”的发展则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拦路石,一直困扰着教育工作者,小学教育是整个教育的启蒙阶段,对实现学生的发展有着重要而深远的意义。本着教育要“为了一切的学生”为宗旨,为了提高我校的教学质量,我们认真思考:如何正确找寻高年级“学困生”的学困成因,如何更有效的转化学困生,最大限度地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特别是小考的达“D”率,这是摆在我们高年级教育工作者面前的具有现实而深远意义的研究课题。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特申报立项研究《小学高年级“学困生”转化策略的研究》课题。希望经过大家的努力,让“我校高年级„学困学生‟”问题有所改观。因此,探索有效地“学困生”转化策略势在必行。
课题界定:(1)、本课题涉及的“学困生”是指高年级学生由于各自不同原因表现为学习上难以达到教学所规定的基本要求,与实际教学目标有一定差距的学生。而这类学生在学业上的困难是可塑的,在一定的补救教育条件下可得到转化,他们属于“学业不良者”的一部分。
(2)、本课题的研究一是要帮助高年级“学困生”诱发学习需要,培养学习动机,重新唤起和稳定其学习兴趣,从中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二是要让教师掌握帮助“学困生”脱困的教学规律,并运用这种规律做好“学困生”脱困工作。
二、课题研究的指导思想
本课题的研究主要以《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决定》为指导,全面贯彻执行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全面教育、全面发展的教育思想,遵循教育规律,遵守教育法规,探索我校高年级学困生的教育方法,全面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三、课题研究的价值和意义
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和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和为了一切学生”的新课程理念逐步成为越来越多人们的共识。特别是就我校来说,学生大多是外来进城务工子女,经商、下岗、生活困难、离异家庭等家庭环境较为复杂,相当一部分家长由于忙于生计而无暇顾及孩子的学习,也有部分家长思想不重视,再加上周边环境的影响,学生在学习习惯、学习方法以及学习动机等方面存在问题,学习效果不理想,学业滞后,从而出现厌学、畏学情绪。如何有针对性地引导高年级“学困生”进行有效学习,促其转化,已成为我们急需研究与解决的问题。
我校教育中,因各种因素的影响形成的为数不少高年级“学困生”的转化工作一直以来让教师们感到头疼,提起学困生的转化工作,许多教师就会眉头紧锁,不愿接受学困生,更不愿意耐心细致地做好学困生的辅导工作。实质上绝大部分学困生在教师和家长采取科学合理的政策,进行耐心细致的引导下可以实现转化。
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是我们这样一所外来进城务工子女就读的学校目前所面临的重要课题。可以设想一下,如果我们的教师忽视了对进城务工子女中“学困生”这一特殊群体的教学教育管理,就根本谈不上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从这个意义上说,转化这一部分学困生,培养他们的自信心是前提,调动他们积极参与教育教学活动,与培养城市里的所有学生同样重要,尤其是在当前学校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重视对学困生的关爱和帮助,不让一个学困生掉队就更有其重要意义。其次,有些教师在学校教育教学工作中对“学困生”没有应有的关爱与信任,而是忽视、歧视和漠视。责任性强的教师除了“补课”以外,似乎别无他法。对学习困难的学生进行广泛深入的研究,必将唤起广大教师教书育人的热情,并通过鲜活的成功案例,使教师的教育科研能力得到提高,专业水准得到提升,能够更好的享受到教师职业的成就感。
总之,不让一个学困生掉队,给他们以针对性的关注、关爱和支持,这既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又符合新课程改革精神。因此我们认为我校对于本课题的研究是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和理论意义。
四、课题研究的目标与内容
(一)研究目标
本课题立足于我校高年级“学困生”学困成因及转化策略,从研究探讨学困生的分布、学困生的形成原因及其转化等途径,寻找矫治学困生转化的有效方法。具体目标为:
1、通过对“学困生”的个案研究,从非智力因素维度开发学习潜能,诱发学习动机,激发学习兴趣,磨砺学习意志,培养学习热情等,进而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促进“学困生”的有效学习。
2、在实践中把对“学困生”的成因分析以及转化与日常的教育教学实践结合起来,及时加以验证和补充,总结出能促进“学困生”有效学习的策略。
3、开发教师的教学潜能,提高教师的教科研与转化“学困生”的能力,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二)研究的主要内容
1、小学高年级“学困生”的行为特征及形成原因
通过调查走访、小组座谈、设计问卷等形式,了解“学困生”的行为特征以及形成原因,借鉴有关成果,制定相应的措施。
2、小学高年级 “学困生”的转化策略 针对“学困生”的个案进行跟踪研究,开发其学习潜能,从培养学习动机、兴趣、意志、情感等非智力因素为突破口,带动智力因素的培养,进而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学习效果,从中探索规律并及时总结。
五、课题研究方法与步骤
(一)研究方法
(1)学困生动态管理法,实验前,为每个学困生建立个人档案,内容包括学困生个人资料、家庭情况、实验前测验诊断分数、综合诊断结果及归因、教师转化工作跟踪记录、学习成绩记录表及成绩变化图像表。要求教师根据学困生个案情况随时调控自己的方法和行为,并对产生的效果做好记录。
(2)个案研究法 主要是通过对一些学困生的跟踪分析,摸清他们学习困难的成因,及转化效果,为我们的研究提供最直接的材料。
(3)行动研究法。课题组人员不断实践,不断修正,不断完善转化潜能生方法,以形成一套转化学困生的理论框架。
(5)文献研究法 在潜能生的转化矫治研究中,查阅有关理论书籍,报刊杂志,专家研究资料等引申出自己的研究结论。
(二)研究步骤
本课题的研究进程与时间安排:
(二)研究阶段任务
1.准备阶段(2012年2月至2012年5月)形成研究方案(1)弄清学困生的涵义。(课题组成员)
(2)调查摸底,了解学困生的基本情况。(课题组成员)2.全面研究阶段(2012年6月至2013年2月)
(1)进行分析研究个案的工作。收集各种研究信息和资料。(课题组成员)(2)在研究过程中不断总结,分析和发现问题,及时召开会议进行讨论,主要解决在研究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及对策。(课题组成员)(3)对每一个研究的对象要做详细的记录,研究组要进行及时交流。(课题组成员)
(4)每位研究人员根据自己的研究及时总结交流推广新的做法。(课题组成员)3.总结结题阶段(2013年3月至2013年6月)
(1)每位研究人员要主动将研究情况归类、整理并备案。(课题组成员)(2)总结经验和研究成果,要有详细材料。(课题组成员)
(3)对实验研究的各项资料、数据进行处理、整理和汇总,在阶段性研究成果基础上,将教师比较成功的个体案例和专题论文进行整理、汇编,以案例集锦、论文汇编和现场交流会等形式加以呈现,并形成最终的结题报告。
六、课题研究的人员,对象以及研究载体
1、人员:王 洋、羊赞文、陈创淼、叶林、蔡海花、陈定丰、梁宝鸾、李院清
2、对象: 本校五、六年级学习有困难的部分学生为主要对象。2012年第二学期,作为本课题研究对象的学困生从五(2)班、五(3)班、五(4)班和六(1)班、六(2)班、六(3)班、六(4)班、六(5)班中确定。
3、载体:语文采用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数学采用人民教育出版义务课程标准实验教材,英语学科采用外研社教材。
七、条件保障
1、建立以符合学校实际和课题研究规律的相关制度职责,确保本课题研究工作工作的组织保障;
2、成立以校长为组长的课题研究领导小组,加强对课题研究过程的领导、检测和指导,保证本课题研究工作的顺利开展;
3、学校要为课题研究筹措一定经费,并为实验提供必要的设施设备和信息资料等。
第三篇:如何转化数学学困生
如何转化数学学困生
数学是一门集逻辑思维与抽象思维于一身的基础学科,通过这门学科的学习,学生应该具备基本的数学运算能力、识图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这些能力的具备,不仅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数学成绩,而且对其它学科的学习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1、关心学困生的心理需求,多与这些孩子进行交流,及时表扬他们的优点,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初中阶段是孩子成长的一个非常时期,孩子在这个阶段能够形成初步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而这个阶段的孩子脆弱又敏感,老师不经意的一句话会成就一个学生的人生,也可能极大的伤害一个孩子的自尊,因此教师关注学生的心理需求非常重要。现阶段社会、家庭、学校对孩子都有一个非常高的期望值,一旦孩子达不到这个期望值,周围的环境对孩子更多的是责备和埋怨,在这方面学困生承受的压力更大。
因此我们要善于从各个方面寻找孩子身上的闪光点,比如学困生比优等生更加有集体荣誉感,更加真诚、更加善良、更加乐于助人和大公无私等等。我们一旦发现他们身上的独有美德,就要毫不吝啬的给予鼓励和表扬,增添他们的自信心。
2、有的放矢,因材施教。在全面调查了解,充分辨别分析,认真摸准情况的基础上,针对不同的学困生有的放矢,因材施教。对心理障碍型的,重在端正态度或治疗心理疾患,相应方式为个别谈话、心理辅导;对意志薄弱型的,重在意志锻炼;知识断层型的,重在接上知识链。
3、主动辅导,人格感化。对学困生要用爱心、耐心教育。学困生是在学习上出现了困难,在自觉遵守纪律上出现了问题,他们在困难之际,最需要的是恩师的教诲、感化。
4、正面鼓励,侧面教育。各班级采取激励措施,对学困生给以适当奖励。哪怕发现学困生身上一点闪光之处,即予以表扬,哪怕发现学困生的一点进步,即予以鼓励,哪怕发现学困生的一处创新,即予以赞美,做到表扬多于批评,做到正面鼓励为主,侧面教育为辅。学困生,更多的是要在爱心呵护下成长。
第四篇:小学数学学困生转化个案.
小学数学学困生个案研究
卫子镇小学
商有福 “学困生”,顾名思义,是指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她们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对所学知识领悟力差,反应慢,经常不完成作业,学习跟不上正常的教学过程。如何让这一小部分学生在小学数学上摆脱困境,是摆在我们面前亟待解决的课题。现就我帮助李涵同学摆脱数学学习困境的一些做法,来探讨转化农村学困生的方法。
一、基本情况
李涵,女,二年级二班班学生。父母外出打工,由年事已高的外祖母监护。数学基础差。她上课回答问题时总是低着头,说话时声音很轻而且含糊其辞。每次轮到她回答问题,学生总是嘲笑她;她的作业也存在很大问题,字迹潦草,错误率较高。她上课时萎靡不振,下课时却生龙活虎,时常找一些新鲜玩意和几个同学一同玩耍。自控能力差。星期天根本不会自觉地做作业,学习成绩极不理想。
二、成因分析
(一)自身因素
该生态度不够端正,学习方法欠佳。比较贪玩好动、倔强,导致成绩低下的主要原因是懒惰、散漫,对学习缺乏主动性。基础不够扎实,极大地影响了新知识的学习,也使自己在学习上缺乏自信。
(二)家庭因素
家长不够关心。李涵的父母长年在外打工,很难关心孩子的学习和生活。外祖母平时只管吃穿,无力照管孩子的学习。正因为如此,她从小就厌学、贪玩,习惯了差成绩。家庭缺乏良好的学习环境。
(三)学校因素
李涵原来的老师对其听之任之,放任自流。在一年级这个极其关键的时期,没有好好把握。好习惯没有养成,坏习惯却愈演愈烈。现在老师对她的要求似乎又有点过高。对孩子过高的要求,过高的期望,又让孩子觉得遥不可及,对学习失去了信心,有点自暴自弃。
三、转化措施
(一)挖掘闪光点,激发自信心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优点和不足。善于发现孩子的闪光点,用放大镜去捕捉孩子的优点,用缩小镜去看待孩子的缺点。努力架起沟通师生感情的桥梁,用一点点的爱、一滴滴的情,帮助她们树立自信心。所以我经常抽空找她谈话,了解她的爱好,并鼓励她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一段时间后,回答含糊的情况有了明显地改善,同时,在每次的单元考试中成绩有了一定提高。虽然,从整体成绩来说,她的进步并不明显,但可以看到她在上课和作业方面有了很大进步。保护孩子的自尊心,公平地对待班中的每一位孩子,对孩子不忽视、不歧视、不疏远,关心她的学习、生活,经常性地与她沟通交流。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让学生觉得老师是公平、公正的。保护孩子的自尊心,帮助树立自信心。
(二)用“偏爱”去激励
课堂上,我对她特别关注。上课经常提问她,但是选择一些难度较低的问题,让她跳一跳也能摘到苹果,尝到成功的喜悦。一旦她回答正确就给予鼓励。下课在布置作业时,对她要有所照顾,在作业的数量上适当减少,在难度上适当降低。让她通过努力,也能完成作业。随着她的不断进步,教师不断调整作业的数量和难度,直至达到与别的孩子相同的要求,最终实现转化。
(三)课外辅导
认真分析孩子原有的基础知识,查漏补缺。利用课余时间,进行辅导,重点进行字词和写作的辅导,教给孩子必要的方法。努力提高她们的基础知识水平,从而提高学习能力,提高学习成绩。开展“一帮一”活动。安排学习成绩优秀、各方面表现较好的学生为她的同桌,做她的榜样,让她学有榜样;当她的“小老师”,必要时,提醒、督促她遵守纪律,认真完成作业。课余时间,“小老师”还可以帮助教师辅导,向她介绍良好的学习方法,帮助她提高学习成绩。
(四)重视与家长沟通交流
通过家访、电话、开家长会等形式经常性地与家长沟通交流,向家长传达现代教学理论知识以及正确的教育方式方法,改变家长以往简单的教育方式。多俯首倾听孩子的心声,多与孩子沟通交流,工作再忙也要抽出一定的时间与孩子聊聊,关心一下孩子的学习、生活。善于发现孩子的闪光之处,善于发现她们的点滴进步,教育孩子要慎批评、多鼓励。尽量给孩子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改掉自身自身不良的习惯,做孩子的好榜样。
四、转化效果和反思
刚开始,该生还是不听讲,上课仍经常走神,作业能动笔但相当潦草。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上课有时能集中注意力了,作业认真多了,基本能按时完成,学习的积极性有了明显提高,成绩也有了明显进步。
第五篇:小学数学学困生转化计划
学困生转化计划
一、指导思想
为了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让全体学生全部动起来,就必须要做好后进生的转化工作。在后进生的转化工作中,教师除了因材施教外,因为小学学生小,接受能力较差,我们教师更要倾注爱心、耐心和细心,善于他们的发现闪光点,实时鼓励和表扬,抓好反复教育,同时还要注重他们非智力因素与智力因素的培养。
二、学生名单
陈其博 胡进博
刘项云
彭克青
贾富天
王庚行 芮艺桐
雷兴洲 何泰龄 张惠玲 张向丽
三、学困生形成原因情况分析
1、后进生形成的家庭原因
父母语言不良或者文化水平不高,对孩子的学习缺乏耐心或者没有能力辅导,对孩子学习方面教育的重视不够,过少的监督孩子的学习过程,只要孩子说做完作业就行。
2、后进生形成的学校原因
客观原因是因为班级学生人数过多,学生年龄小,接受能力差,没有足够的时间及时辅导;主观原因是教师思想教育不力以及片面追求成绩,要求不严格,对后进生辅导不及时。
3、非智力因素
不少聪明的学生怕吃苦,经受不起挫折和磨难,一遇困难就打退堂鼓,一遇挫折就一蹶不振,丧失信心与勇气,甚至产生病态心理,总认为老师和同学们看不起自己,于是破罐子破摔,自己不学,也不想叫别人学,最后走进“双差生”行列。
四、转化学困生措施
本学期我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转化后进生:
1、培养后进生的自信心。只有树立起后进生的自信心,我们的转化工作才找到了起点。
2、对后进生多宽容,少责备。要做到“三心”:诚心、爱心、耐心。
3、不仅要注意培养后进生的学习兴趣。注意培养其兴趣的稳定性和集中性,使后进生有恒心、有毅力,在学习中专心致志,精益求精,从枯燥中寻乐趣,于困难中求喜悦。
4、必须想方设法培养学具有坚强的意志。
5、家庭的配合是转化后进生的外部条件。父母在学生成长过程中的影响是很明显的,也是极为重要的。可通过家长学校、家长会议、家访等多种形式与家长相互交流,沟通信息。
总之,只要我们共同努力,坚定信心,科学教育,把转化后进生作为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和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这些迟开的花朵将更加绚丽多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