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教育学
第一章 概述
研究对象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学校情景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是心理学与教育学的交叉学科。
研究内容⑴学习与教学的要素①学生(学生这一要素主要从群体差异和个体差异两个方面来影响学与教的过程。学生是教心学研究的主要范畴)②教师③教学内容(教学内容是学与教的过程中有意传递的主要信息部分,一般表现为教学大纲、教学和课程)④教学媒体(教学媒体是教学内容的载体,是教学内容的表现形式,是师生之间传递信息的工具)⑤教学环境(包括物质环境和社会环境两个方面)⑵学习与教学的过程①学习过程(是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②教学过程③评价、反思过程
内容体系可概括为总论、学生与学习心理、教学与教师心理
作用对教育实践具有描述、解释、预测和控制的作用⑴帮助教师准确地了解问题⑵为实际教学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指导⑶帮助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的行为⑷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研究
发展概况⑴初创时期(20世纪20年代以前)1903年,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出版了《教育心理学》,这是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⑵发展时期(20世纪20年代到50年代末)⑶成熟时期(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末)⑷完善时期(20世纪80年代以后)布鲁纳在1994年精辟地总结了教育心理学十几年来的成果,表现在主动性研究,反思性研究,合作性研究,社会文化性研究中。
我国的教育心理学最初是从西方引进的,1924年廖世承编写了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 第二章 中学生心理发展与教育
心理发展的含义所谓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研究表明,学生心理的发展有四个基本特征:连续性与阶段性、定向性与顺序性、不平衡性、差异性。
我国心理学家通常将个体心理发展划分为8个阶段。即乳儿期(0-1岁)婴儿期(1-3岁)幼儿期(3-
6、7岁)童年期(6、7岁-
11、12岁)少年期(11、12岁-
14、15岁)青年期(14、15岁-25岁)成年期(25-65岁)老年期(65岁以后)
青少年心理发展的阶段特征少年期是指11、12岁到14、15岁的阶段,是个体从童年期向青年期过渡的过程,大致相当于初中阶段,具有半成熟般幼稚的特点。青年期指14、15岁至17、18岁时期,相当于高中时期。青年初期是个体在生理上、心理上和社会性上向成人接近的时期。
中学生心理发展的教育含义⑴关于学习准备(学习准备是指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或心理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应性,即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那些促进或妨碍学习的个人生理、心理发展的水平和特点)⑵关于关键期(关键期是个体早期生命中一个比较短暂的时期,在此期间,个体对某种刺激特别敏感;过了这个时期,同样的刺激对其影响很小或没有影响)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⑴感知运动阶段(0-2岁)这一阶段儿童的认知发展主要是感觉和动作的分化⑵前运算阶段(2-7岁)这个阶段的儿童的各种感知运动图式开始内化为表象或形象模式,但思维仍受具体表象的束缚⑶具体运算阶段(7-11岁)这个阶段的儿童认知结构中已经具有抽象感念,思维可以逆转,因而可以进行逻辑推理。这个阶段的标志是儿童已经获得了长度、体积、重量和面积的守恒⑷形式运算阶段(11-15岁)这一阶段的儿童思维已经超越了对具体的可感知的事物的依赖,实行是从内容中解脱出来,进入形式运算阶段。具备的特征:①命题之间的关系②假设-演绎推理③抽象逻辑思维④可逆与补偿⑤思维的灵活性
认知发展与教学的关系⑴认知发展制约教学内容和方法⑵教学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⑶关于最近发展区
前苏联的维果斯基认为,儿童的现有水平和即将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教学应适应最近发展区,从而走在发展的前面,并最终跨越最近发展区而达到新的发展水平
中学生的人格发展人格又称个性,是决定个体的外显行为和内隐行为并使其他人的行为有稳定区别的总和心理特征⑴埃里克森人格的发展阶段理论(认为,儿童人格的发展必须经历八个顺序不变的阶段,其中前五个属于儿童成长和接受教育的时期。①基本的信任感对基本的不信任感(0-1.5岁)②自主感对羞耻感与怀疑感(2-3岁)③主动感对内疚感(4-5岁)④勤奋干对自卑感(5-11岁)⑤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12-18岁)⑵影响人格发展的社会因素(人格的发展是个体社会话的结果。家庭教养模式、学校教育、同辈群体都会影响人格的发展
自我意识的发展⑴自我意识的含义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己以及自己与周围事物的关系的意识。包括三种成分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监控⑵自我意识的发展 个体自我意识的发展经历了从生理自我到社会自我,再到心理自我的过程。生理自我是自我意识最原始的形态。儿童在3岁以后,自我意识的发展进入社会意识阶段。心理自我是在青春期开始发展和形成的。
学生的认识差异及其教育含义⑴认知方式差异(又称认知风格,是个体在知觉、思维、记忆和解决问题等认知活动中加工和组织信息时所显示出来的独特而稳定的风格。学生间认识方式的差异主要表现在场独立与场依存、沉思型与冲动型、幅合型与发散型等方面⑵智力差异(世界上最著名的智力量表是斯坦福-比纳量表(简称S-B量表)。该量表最初由法国人比纳和西蒙与1905年编制,后来由斯坦福大学的推孟做了多次修订。智力测验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是智商,简称IQ,IQ=智力年龄(MA)/实际年龄(CA)×100智力是个体先天禀赋和后天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个体智力的发展存在明显差异。⑶认知差异的教育含义(认知方式没有优劣好坏之分,只是表现为学生对信息加工方式的某种偏爱,主要影响学生的学习方式。首先,应该创设适应学生认知差异的教学组织形式。其次,采用适应认知差异的教学方式,努力使教学方式个别化。最后,运用适应认知差异的教学手段。
学生的性格差异及其教育含义性格是指个体在生活过程中形成的对现实的稳定的态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习惯化的行为方式。性格是人格的核心。性格的个别差异表现在性格特征差异和性格类型差异两个方面。关于性格特征差异,一般是从以下四方面进行分析的:一是对现实态度的性格特征,二是性格的理智特征,三是性格的情绪特征,四是性格的意志特征。性格的类型是指一类人身上所共有的性格特征的独特结合,分为外倾型和内倾型;独立型和顺从型。性格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方式,作为动力因素影响学习的速度和质量,影响学生对学习内容的选择,还会影响学生的社会性学习和个体社会化。
二、1、因材施教的方法:帮助学生弥补能力上的不足;帮助学生克服性格、气质方面的弱点;帮助学生正确归因;帮助学生改变学习策论和认知风格。
2、成就动机和自我意识是性格中最重要的两个方面。性格的个别差异表现在性格特征差异和类型差异,性格特征包括:意志、情绪、理智特征和对现实的态度。性格是指在个体在生活过程中形成的对现实的稳定的态度及与之相适应的习惯化的行为方式。
3、认知差异可以从认知方式和智力差异来理解。学生在认知方式上的差异主要表现在场独立浴场依存、冲动与沉思型、辅合于发散型。
4、智力应包括学习、问题解决和社会适应的能力。
5、智力的群体差异是指不同群体间的智力差异,包括性别、年龄与种族差异。
6、大学生人格心理的发展特点:自我意识发展的特点[自我意识迅速分化;出现矛盾冲突并促进自我的研究;自我同一性开始得到确立]、人生观的形成与稳定、价值观的发展和稳定。
7、大学生心理发展的教育含义——自我教育的作用:全方位认识自我,消除自我意识中的矛盾冲突;客观公正的评价自己,悦纳自己;不断发现和挖掘自己的潜能,努力完善自我。
8、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到成年期所发生的积极的心理变化过程,即接受学校教育的学生的心理变化过程。
9、个体心理发展的阶段:乳儿[0-1]、婴儿[1-3]、幼儿[3-
6、7]、童年[
6、7-
11、12]、少年[
11、12-
14、15]、青年[
14、15-25]、成年[25-65]、老年[65以后]
10、个体心理发展的特点是连续与阶段、方向与顺序、不平衡性、差异性。影响个体心理发展的基本因素可以分为遗传和环境两方面,其中与个体心理发展密切相关的环境因素主要是社会环境和教育。
11、历史上关于影响心理发展因素的观点:遗传决定论[高尔顿和霍尔,是由先天不变得遗传决定的,与外界影响、教育无关,至多只能促进或延缓遗传素质的自我发展和自我表露,不能改变本质];环境决定论[华生和斯金纳,重视环境的作用,但片面强调和机械看待环境和教育的作用,使完全有环境决定的,完全否定了儿童的遗传因素等];二因素论[吴伟士和斯滕,提出折中的观点,是由遗传和环境共同决定的,甚至提出儿童心理发展等于遗传和环境的乘积];相互作用论[皮亚杰,不仅承认遗传和环境的作用,且认为是在生理遗传与环境教育的交互作用下得到发展的]
12、遗传、环境、教育和心理发展的辩证关系:遗传素质和生理成熟是儿童心理发展所需要的物质前提和生理基础;社会环境和教育在遗传和生理成熟所提供的可能范围及条件下,对儿童心理的发展起决定作用;儿童心理发展是遗传与环境相互作用的产物;遗传与环境、成熟与学习对儿童心理发展的相对作用不是固定不变,是动态的。第三章 学习的基本理论
学习的实质与特性学生的学习是人类学习的特殊形式,是在教师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地进行的,是在较短的时间内接受前人所积累的科学文化知识、并以此来充实自己的过程。其学习内容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方面:一是知识、技能和学习策略的掌握;二是问题解决能力和创造性的发展;三是道德品质和健康心理的培养。
学习的一般分类⑴加涅的学习层次分类①信号学习②刺激-反应学习③连锁学习④言语联结学习⑤辨别学习⑥概念学习⑦规则或原理学习⑧解决问题学习⑵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①智慧技能②认知策略③言语信息④动作技能⑤态度⑶我国心理学家的学习分类(知识的学习,技能的学习,行为规范的学习)桑代克的尝试-错误说(桑代克是现代教育心理学的奠基人。他把人和动物的学习定义为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认为这种联结的形成是通过盲目尝试-逐步减少错误-再尝试这样一个往复过程习得的。尝试-错误学习的基本规律包括效果律、练习律、准备律 巴甫洛夫的经典性条件作用论⑴获得与消退⑵刺激泛化与分化(刺激分化指的是通过选择性强化和消退是有机体学会对条件刺激与条件刺激相类似的刺激作出的不同的反应的行为。刺激泛化与刺激分化是互补的过程,泛化是对事物的相似性的反应,分化则是对事物差异性的反应。
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作用论斯金纳认为,人和动物的行为有两类:应答性行为和操作性行为。应答性行为是由特定刺激所引起的,是不随意的反射性反应,是经典条件作用的研究对象;而操作行为是有机体自发做出的随意反应,主要是受强化规律的制约。⑴强化(强化有正强化{实施奖励}与负强化{撤销惩罚}
之分⑵逃避条件作用与回避条件作用⑶消退(有机体做出以前曾被强化过的反应,如果在这一反应之后不再有强化物相伴,那么,此类反应在将来发生的概率便降低,称为消退⑷惩罚(当有机体作出某种反应以后,呈现一个厌恶的刺激,以消除或抑制此类反应的过程,称作惩罚
加涅的信息加工学习理论加涅认为,学习的模式是用来说明学习的结构与过程的,他对于理解教学和教学过程,以及如何安排教学实践具有极大的应用意义。从学习的信息加工模式中可以看到,学习是学生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学习过程是由一系列事件构成的苛勒的完形-顿悟说格式塔心理学家苛勒提出了完形-顿悟说,其基本内容是:⑴学习是通过顿悟过程实现的⑵学习的实质是在主体内部构造完形 布鲁纳的认知结构学习论布鲁纳主张学习的目的在于以发现学习的方式,使学科的基本结构转变为学生头脑中的认知结构。他的理论常被称为认知结构论或认知发展说⑴学习观①学习的实质是主动地形成认知结构②学习包括获得、转化和评价三个过程⑵教学观①教学的目的在于理解学科的基本结构②掌握学科基本结构的教学原则{动机原则【学生具有三种最基本的内在动机,即好奇内驱力(求知欲)、胜任内驱力(成功的欲望)和互惠内驱力】;结构原则;程序原则;强化原则}
奥苏贝尔的有意义接受学习论⑴学习分类(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奥苏贝尔曾根据学习进行的方式把学习分为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又根据学习材料和学习者原有的知识结构的关系把学习分为接受学习和意义学习,并认为学生的学习是有意义的接受学习⑵意义学习的实质和条件意义学习,就是将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起非人为的和实质性的联系。意义学习的产生既受学习材料本身性质(客观条件)的影响,也受学习者自身因素?(主观条件)的影响⑶接受学习的实质与技术接受学习是在教师指导下,学习者接受事物意义的学习。接受学习也是概念同化过程,使课堂学习的主要形式。奥苏贝尔认为,影响接受学习的关键因素是认知结构中适当的起固定作用的观念的可利用性。他提出了“先行组织者 ”的教学策略。“先行组织者”是先于学习任务本身呈现的一种引导性材料,它的抽象、概括和综合水平高于学习任务,并且与认知结构中原有的观念和新的学习任务相关联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⑴知识观(建构主义一般强调,知识只是一种解释、一种假设,它并不是问题的最终答案。它会随着人类的进步而不断地被革命掉,并随之出现新的假设⑵学习观(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学生建构自己知识的过程,学生不是被动的信息接收者,而是信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这种建构不可能有他人替代。⑶学生观(教学不能无视学生的经验,另起炉灶,从外部装进新知识而是要把儿童现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引导儿童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生长”出新的知识经验。第四章 学习动机
1、学习动机的含义与结构:学习动机是指激发个体进行学习活动、维持已引起的学习活动,并致使行为朝向一定的学习目标的一种内在过程或内部心理状态。
学习动机的两个基本成分是学习需要和学习期待,两者相互作用形成学习的动机系统。
(1)学习需要与内驱力:学习需要是指个体在学习活动中感到有某种欠缺而力求获得满足的心理状态。它的主观体验形式是学习者的学习愿望或学习意向。(2)学习期待与诱因:学习期待是个体对学习活动所要达到目标的主观估计。
诱因是指能够激起有机体的定向行为,并能满足某种需要的外部条件或刺激物。
学习期待是静态的,而诱因是动态的,它将静态的期待转换成为目标。所以,学习期待就其作用来说就是学习的诱因。
2、学习动机的种类:根据学习动机内容的社会意义,可以分为高尚的与低级的动机。
根据学习动机的作用与学习活动的关系,可以分为近景的直接性动机和远景的间接性动机。
根据学习动机的动力来源,可以分为内部学习动机和外部学习动机。
3、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关系: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之间往往以学习行为为中介,只有把学习动机、学习行为、学习效果三者放在一起加以考查,才能看出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之间既一致又不一致的关系。
4、学习动机的理论(1)强化理论
(2)需要层次理论:马斯洛认为人的基本需要有五种,它们由低到高依次排列成一定的层次,即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自我实现的需要。在人的需要层次中,最基本的是生理需要。自我实现作为一种最高级的需要,包括认知、审美和创造的需要。
(3)成就动机理论:成就动机是个体努力克服障碍、施展才能、力求有快有好地解决某一问题的愿望或趋势。
成就动机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是阿特金森。他把个体的成就动机分成两类,一类是力求成就的动机,另一类是避免失败的动机。
(4)成败归因理论:美国心理学家维纳把归因分为三个维度:内部归因和外部归因,稳定性归因,可控制归因和不可控制归因;又把人们活动成败的原因即行为责任主要归结为六个因素,即能力高低、努力程度、任务难易、运气(机遇)好坏、身心状态、外界环境等。
(5)自我效能感理论:自我效能感指人们对自己是否能够成功地从事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这一概念由班杜拉最早提出。班杜拉在他的动机理论中指出,人的行为受行为的结果因素与先行因素的影响。行为的结果因素就是通常所说的强化,并把强化分为三种:一是直接强化;二是替代性强化;三是自我强化。
影响自我效能感形成的最主要因素是个体自身行为的成败经验。
5、学习动机的培养:(1)利用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互动关系培养学习动机
(2)利用直接发生途径和间接转化途径培养学习动机
6、学习动机的激发:(1)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
(2)根据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
中等程度的动机激起水平最有利于学习效果的提高(3)充分利用反馈信息,妥善进行奖惩
心理学研究表明,表扬与奖励比批评与指责能更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因为前者能使学生获得成就感,增强自信心。
(4)正确指导结果归因,促使学生继续努力:在学生完成某一学习任务后,教师应指导学生进行成败归因。一方面,要引导学生找出成功或失败的真正原因;另一方面,教师也应根据每个学生过去一贯的成绩的优劣差异,从有利于今后学习的角度进行归因,一般而言,归因于主观努力的方面均是有利的。第五章 学习的迁移
1、学习迁移的含义:学习迁移也称训练迁移,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或习得的经验对完成其他活动的影响。
2、迁移的种类:(1)正迁移与负迁移:这是根据迁移的性质不同、即迁移的影响效果不同而划分的两种类型。正迁移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负迁移指两种学习之间的相互干扰、阻碍。
(2)水平迁移与垂直迁移:这是根据迁移内容的不同抽象与概括水平而进行的划分。水平迁移也称横向迁移,是指处于同一概括水平的经验之间的相互影响。垂直迁移又称纵向迁移,指处于不同概括水平的经验之间的相互影响。
(3)一般迁移与具体迁移:这是根据迁移内容的不同而进行的划分。一般迁移也称普遍迁移、非特殊迁移,是将一种学习中习得的一般原理、方法、策略和态度等迁移到另一种学习中去。具体迁移也称为特殊迁移,指一种学习中习得的具体的、特殊的经验直接迁移到另一种学习中去,以迁移到新情境中去。(4)同化性迁移、顺应迁移与重组性迁移:这是根据迁移过程中所需的内在心理机制的不同而进行的划分。
3、迁移的作用:(1)迁移对于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直接的促进作用。
(2)迁移是习得的经验得以概括化、系统化的有效途径,是能力与品德形成的关键环节。
(3)迁移规律对于学习者、教育工作者以及有关的培训人员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4、学习迁移的基本理论:(1)早期的迁移理论:①形式训练说:形式训练说认为心理官能只有通过训练才得以发展,迁移就是心理官能得到训练而发展的结果
②共同要素说:桑代克等人发现,只有当两种情境中有相同要素时才能产生迁移。相同要素,也即相同的刺激与反应的联结,刺激相似而且反应也相似时,两情境的迁移才能发生。相同联结越多,迁移越大。③经验类化理论:贾德的经验类化理论则强调了概括化的经验或原理在迁移中的作用。④关系转换理论
(2)现代的迁移理论: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曾提出认知结构迁移理论,代表了从认知观点来解释迁移的一种主流倾向。
5、影响迁移的主要因素:(1)相似性(2)原有认知结构(3)学习的心向与定势
心向与定势常常是指的同一种现象,即先于一定的活动而又指向该活动的一种动力准备状态。定势对迁移的影响表现为两种:促进和阻碍。
6、促进迁移的教学:(1)精选教材(2)合理编排教学内容(3)合理安排教学程序(4)教授学习策略,提高迁移意识性 第六章 知识的学习
1、知识的类型:根据现代认知心理学的观点,知识就是个体通过与环境相互作用后获得的信息及其组织,其实质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特征与联系的反映,是客观事物的主观表征。
由于反映活动的深度不同,知识可分为感性知识和理性知识。
由于反映活动的形式不同,知识可以分为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陈述性知识也叫描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也叫操作性知识。
2、知识学习的类型:(1)符号学习、概念学习和命题学习:根据知识本身的存在形式和复杂程度,知识学习可以分为符号学习、概念学习和命题学习。符号学习的主要内容是词汇学习。概念学习指掌握概念的一般意义,实质上是掌握同类事物的共同的关键和本质属性。命题学习指学习由若干概念组成的句子的复合意义,即学习若干概念之间的关系。(2)下位学习、上位学习和并列结合学习:如果根据新知识与原有认知结构的关系,知识的学习可以分为下位学习、上位学习和并列结合学习。
下位学习又称类属学习,是一种把新的观念归属于人知结构中原有观念的某一部位,并使之相互联系的过程。下位学习包括两种形式;派生类属学习和相关类属学习。上位学习也叫总括学习,即通过综合归纳获得意义的学习。并列结合学习是在新知识与认知结构中的原有观念既非类属关系又非总括关系时产生的。
3、知识学习的过程:知识学习主要是学生对知识的内在加工过程。这一过程包括知识获得、知识保持和知识的提取三个阶段。
4、知识学习的作用:首先,知识的学习和掌握是学校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其次,知识的学习和掌握是学生各种技能形成和能力发展的重要基础。再次,知识学习是创造性产生的必要前提。
5、知识直观:(1)知识直观的类型:直观是主体通过归直接感知到的教学材料的表层意义、表面特征进行加工,从而形成对有关事物的具体的、特殊的、感性的认识的加工过程,直观是理解科学知识的起点,是知识获得的首要环节。
①实物直观:实物直观即通过直接感知要学习的实际事物而进行的一种直观方式。
②摸象直观:摸象直观即通过对事物的模拟性形象的直接感知而进行的一种直观方式。
③言语直观:言语直观是在形象化的言语作用下,通过学生对言语的物质形式(语音、字型)的感知及对语义的理解而进行的一种直观方式。
(2)如何提高知识直观的效果:①灵活选用实物直观和摸象直观②加强词与形象的配合③运用感知规律,突出直观对象的特点 感知规律有强度律、活动律、组合律。④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⑤让学生充分参与直观过程
6、知识的概括:(1)知识概括的类型:学生对于知识的概括存在着抽象程度不同的两种类型,即感性概括和理性概括。
(2)如何有效地运行知识概括①配合运用正例和反例②正确运用变式:所谓变式,就是用不同形式的直观材料或事例说明事物的本质属性,即变换同类事物的非本质特征,以便突出本质特征。③科学地进行比较④启发学生进行自觉概括:教师启发学生进行自觉概括的常用方法是鼓励学生主动参与问题的讨论。
7、记忆系统及其特点:(1)瞬时记忆:客观刺激停止作用后,感觉信息在一个极短的时间内保存下来,这种记忆叫感觉记忆或瞬时记忆,它是记忆系统的开始阶段。瞬时记忆的贮存时间大约为0.25—2秒(2)短时记忆:短时记忆是感觉记忆和长时记忆的中间阶段,保持时间大约为5秒到2分钟。它一般包括两个部分:直接记忆;工作记忆
(3)长时记忆:是指信息经过充分的和有一定深度的加工后,在头脑中长时间保留下来。这是一种永久性贮存。它的保存时间长,从1分钟以上到许多年甚至终身,容量没有限度。
8、知识的遗忘及其原因:(1)遗忘的进程:对于遗忘发展的进程,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最早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其研究结果被称为艾宾浩斯遗忘曲线。遗忘在学习之后立即开始,而且遗忘的过程最初进展的很快,以后逐渐缓慢;过了相当的时间后,几乎不再遗忘。即遗忘的发展是不均衡的,其规律是先快后慢,呈负加速型。
(2)遗忘的理论解释:①痕迹衰退说②干扰说③同化说④动机说
9、运用记忆规律,促进知识保持(1)深度加工材料(2)有效运用记忆术(3)进行组块化编码(4)适当过度学习(5)合理进行复习①及时复习②分散复习③反复阅读结合尝试背诵。第七章 技能的形成1、技能的概念:是通过练习而形成的合乎法则的活动方式。
2、技能的种类:技能分为操作技能与心智技能两种。操作技能也叫动作技能、运动技能,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合乎法则的操作活动方式。
心智技能也称智力技能、认知技能,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合乎法则的心智活动方式。阅读技能、运算技能、记忆技能等都是常见的心智技能。
心智技能与操作技能相比,具有以下三个特点:对象具有观念性,执行具有内潜性,结构具有简缩性。
3、技能的作用:技能不仅能够对活动进行调节与控制,而且还是获得经验、解决问题、变革现实的前提条件。
4、操作技能的形成阶段:(1)技能定向:操作定向即了解操作活动的结构与要求,在头脑中建立起操作活动的定向映象的过程。
(2)操作模仿:操作的饿模仿即实际再现出特定的动作方式或行为模式
(3)操作整合:操作的整合即把模仿阶段习得的动作副顶下来,并使各动作成分相互结合,成为定型的、一体化的动作。
(4)操作熟练:操作的熟练指所形成的动作方式对各种变化的条件具有高度的适应性,动作的执行达到高度的完善化和自动化。
5、操作技能的培训要求:(1)准确地示范与讲解(2)必要而适当的的练习(3)充分而有效的反馈(4)建立稳定而清晰的动觉
前苏联心理学家加里培林,提出了心智动作按阶段形成的理论。一是动作的定向阶段,二是物质与物质化阶段,三是出声的外部言语动作阶段,四是不出声的外部言语动作阶段,五是内部言语动作阶段。⑵安德森的心智技能形成三阶段论(心智技能的形成须经三个阶段,认知阶段、联结阶段、自动化阶段⑶我国教育心理学家通过教学实验,提出了原型定向、原型操作、原型内化
心智技能原型的模拟,我国心理学界一直认为,用心理模拟法来建立心智活动的实践模式需经过两个步骤,这就是创拟确立模型和检验修正模型
心智技能的分阶段形成⑴原型定向(原型定向阶段也就是使主体掌握操作性知识(程序性知识)阶段。这一阶段相当于加里培林的“活动的定向阶段”⑵原型操作(就是根据心智技能的实践模式,把主体在头脑中建立起来的活动程序计划,以外显的操作方式付诸实施⑶原型内化(心智活动的实践模式向头脑内部转化,由物质的、外显的、展开的形式变成观念的、内潜的、简缩的形式的过程
心智技能的培养要求⑴激发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⑵注意原型的完备性、独立性与概括性⑶适应培养的阶段特征,正确使用言语 第八章学习策略
学习策略的概念(是指学习者为了提高学习的效果和效率、有目的有意识地指定的有关学习过程的复杂的方案。可分为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和资源管理策略)认知策略⑴复述策略(是在工作记忆中为了保持信息,运用内部语言在大脑中重现学习材料或刺激,以便将注意力维持在学习材料上的方法。复述策略有:①利用随意识记和有意识记②排除相互干扰③整体识记和分段识记④多种感官参与⑤复习形式多样化⑥画线⑵精细加工策略(是一种将新学材料与头脑中已有知识联系起来从而增加新信息的意义的深层加工策略。有:①记忆术②做笔记③提问④生成性学习⑤利用背景知识,联系实际⑶组织策略(组织策略是整合所学新知识之间、新旧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形成新的知识结构。常用的组织策略有:列提纲、利用图形、利用表格
元认知策略(是对认知的认知,具体说,是关于个人自己认知过程的知识和调节这些过程的能力,它具有两个独立又相互联系的成分:对认知过程的知识和观念与对认知行为的调节和控制。元认知控制过程包括制定认知计划、监视计划的执行以及对认知过程的调整和修改。
资源管理策略⑴学习时间管理①统筹安排学习时间②高效利用最佳时间③灵活利用零碎时间⑵学习环境的设置⑶学习努力和心境管理⑷学习工具的利用⑸社会性人力资源的利用
学习策略训练的原则⑴主体性原则⑵内化性原则⑶特定性原则⑷生成性原则⑸有效的监控⑹个人自我效能感
学习策略训练的方法⑴指导教学模式(指导教学模式与传统的讲授法十分类似,由激发、演讲、练习、反馈和迁移等环节构成⑵程序化训练模式(所谓的程序化训练就是将活动的基本技能,如解题技能、阅读技能、记忆技能等等,分解成若干有条理的小步骤,在其适宜的范围内作为固定程序,要求活动主体按此进行活动,并经过反复练习使之达到自动化程度。PQ4R阅读策略,包括预览、提问、阅读、反思、背诵、复习六步骤⑶完形训练模式(完形训练就是在直接讲解策略之后,提供不同程度的完整性材料促使学生练习策略的某一个成分或步骤,然后逐步降低完整性程度,直至完全由学生自己完成所有成分或步骤⑷交互式教序模式⑸合作学习模式
九、1、问题一般分为三个基本成分:任务的起始状态、目标与中间状态。
2、问题的类型:据问题的明确程度—界定清晰与界定含糊问题;据问题解决情景中有无竞争对手——对抗性与非对抗性问题;据问题解决得人数的多少——个人解决与合作解决问题。
3、问题解决是由一定的情境引起的,按照一定的目标,运用一系列的认知操作,从问题的起始状态达到目标的过程。特点是:情境、目标、认知、序列、差异性。
4、问题解决得类型:常规与创造式问题解决。
5、问题解决得过程:发现、理解问题、提出假设、检验假设。影响问题解决的主要因素:问题特征、有关的知识经验、定势与功能固者、动机的影响、情绪、人际关系。
6、问题解决得能力的训练的具体方法:提高学生知识经验储备的数量和质量;训练学生问题解决技能,提高自动化的程度{鼓励学生自习界定问题、帮助学生分析问题、鼓励学生从多角度、多方面提出假设}、问题解决策略的训练、为学生提供良好的问题解决气氛[鼓励学生大胆的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对学生提出的问题给予积极反馈;为学生提供多种联系的机会]
7、创造性是指人们运用新颖的方式解决问题,并能产生新的、有社会价值的产品的心理过程。
8、发散性思维是指从一个点出发,沿着各种不同的途径去思考问题,探求多种答案的思维。特征是:流畅、灵活与独特性。
9、鉴别创造力的方法:发散性思维测验、创造力的测验、创造性思维的训练、以创造性格行为指标的调查问卷。
10、影响创造性的发展的因素是:创造性与知识、技能、人格特征、家庭环境、学校教育、社会文化。
11、创造性培养的原则:积极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引导学生全面发展和独立思考相结合;为学生提供创造的榜样;训练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为学生提供实践的机会;改革考试内容。
12、创造性培养的方法:创造力训练的一般技巧[创造适宜的条件、采用发散式提问的模式、摆脱习惯性思维]
13、奥斯本—帕内斯创造性问题解决方案的基本步骤:发现目标、发现事实、发现问题、形成想法、发现解决办法、接受发现。
十、1、大学生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道德认知具有独立与全面性;感染与理智性;自觉与稳定性。
2、态度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影响个人的行为选择的内部准备状态或反映的倾向性。包好认知情感与行为成分。品德是社会道德在个人身上的体现,是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行为规范行动时表现出的稳定的心理特质和倾向。包括道德认知、情感认知{知觉想象与伦理的道德情感}与行为认知。
3、态度是通过学习而产生的、影响个体行为选择的内部心理状态或反映的倾向性。特征式:是一种准备状态而不是行为本身;是一种内部倾向;是后天通过
学习形成的,而不是天生的。态度的结构:态度的认知成分,是指个体对某个特定对象所具有的带有评价意义的观念和信念;情感成分是指伴随态度的认知成分而产生的情绪或情感体验;行为成分是指准备对某个对象作出某种反应的意向或意图,与行为的预先安排与准备有关。
4、品德是社会道德在个体身上的体现,是个体根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道德规范的标准,在行动中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和倾向。品德的心理结构是道德认知是指对道德规范或道德标准及其意义的认知;道德认知包括道德知识、道德评价与道德信念;道德情感是指人们根据社会的道德规范和道德标准去处理相互间的关系及在评价他人和自己言行举止时产生的情感体验;在内容上可以分为爱国主义情感等,在形式上可以分为直觉、想象与伦理的道德的道德情感;道德行为
5、品德与态度的关系:二者的涉及范围是不同;加之内化程度不同。
6、品德发展的基本理论:皮亚杰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他认为儿童的发展是从他律水平发展到自律水平的,是儿童道德判断的两级水平。共分为四个阶段:自我中心阶段[2-5]、权威阶段[6-8]、可逆阶段[8-10]、公正阶段[11-12]
7、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两难故事法、三个水平:前习俗、习俗、后习俗水平。六个阶段:惩罚服从、相对功利、寻求认可、遵守法规、社会契约、普遍伦理取向阶段。
8、强化理论: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原理,强化可以分为正负强化。
19、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他认为大多数行为是通过观察而学习的,可以获得榜样行为的符号性表征,以此引导观察着在今后作出与之相似的行为。
10、品德发展的基本理论有:道德价值观辨析理论、社会学习理论、强化理论、道德发展阶段理论。
11、影响态度和品德形成的条件:外部条件——社会文化、家庭教养方式、同伴群体;内部条件——认知失调、态度定势、道德认知。一般过程是:依从[从众与服从 ]、认同、内化。
12、态度和品德改变的一般过程和条件:醒悟阶段、转变阶段、巩固与稳定阶段。
13、良好态度与品德的培养:有效的言语说服、榜样示范法、利用群体约定、价值观辨析法[选择、赞赏、与行动]、恰当的运用奖励与惩罚。十一:
1、群体的特征:成员有共同的目标;使一个组织结构,由自己的行为规范;成员在心理上有相互依存的倾向,在行为上相互作用与影响;成员有强烈的群体意识与归感,一定的权力与义务。群体形成的阶段:形成、风暴、正常化、发挥作用的阶段。
2、群体的分类:据群体是否真实——假设与实际群体;据群体的构成构成原则和方式:正式与非正式群体;据群体规模的大小:大与小群体;参照群体;松散、联合与群体。
3、群体对个体心理与行为的影响:社会助长{性别助长与脑力及立法}、社会惰化{社会惰化较少出现:成员间关系密切;工作本身具有挑战号召或有效的激发人们的工作动机;以群体成功为工作目标;群体有鼓励个人投入的团队精神;个体相信群体每一个成员都像自己一样努力工作}、从众{影响从众的因素:行为参照、群体的一致性与凝聚力、个人在群体中的地位}、服从{产生的原因:群体成员的态度、对行为后果的认识、个性因素}、模范{产生的原因:年龄与阅历、榜样行为与社会评价、相似形}、感染{产生的原因:感染者与感染此激发出者的相似性;被感染者的自我意识水平;
4、群体极化产生的原因:个人认为群体有鼓励富有冒险型的倾向;责任分散;社会文化价值观倾向于对高冒险性有较高评价。
5、防止群体思维的发生:使群体成员懂得群体思维现象及其产生的原因与后果;领导要保持公正,不要偏向任何观点和意见;领导者引导每位成员提出的意见惊醒批判性的评价,鼓励提出反对意见;充分研究一切警示性信息,并确认对方会采取的各种可能性为等。
6、班级的基本特征:班机的目标特性、价值特征、行动特征、情感特征。班集体形成的阶段:前班级体阶段、雏形阶段、成熟阶段。
7、集体规范的作用:积极——协调集体成员的行动,增强集体成员的行动,活动的一致性,提高整合水平,统一认识提供判断比标准,约束和纠正偏离集体规范的在行为‘消极——使集体成员墨守成规,限制了积极性、独立性与创造性。
8、非正式群体的特点:成员间相互满足心理需要,心理相容;具有较强的凝聚力;行为上具有一致性;成员的角色和数量不固定。类型:情绪爱好与利益型。
9、非正式群体对班级体的影响:积极{满足学生多方面的需要;及时解决问题;信息沟通快捷}消极{阻碍班级体工作的开展;传播小道消息}
10、发挥非正式群体的积极作用:协调班级体与非正式群体的关系{支持保护正面型的非正式群体;教育改造消极的非正式群体}、调动积极因素,建立良好的班级体{用共同的感情基础,增进学生之间的友谊,增强班级体的凝聚力;畅通的信息沟通渠道,了解学生的死刑动态和对班级体的一些意见;领导者具有较高的威信,采用恰当的方式方法,做好思想工作。
11、人际交往的种类:按交往的组织系统——正式与非正式交往;按信息流动的方向:上行平行于下行交往;按沟通方式:口头与书面交往;按交往的符号系统:语言与非语言交往。
人际交往的特点:交往愿望的迫切性、交往内容的丰富性、系统的开放性、交往的自主性。
12、人际交往的四个阶段:定向、情感、感情与稳定交往阶段。
13、影响人际关系建立的因素:建立良好的第一印象、主动交往与移情。
14、人际关系的维护:避免争论;不要直接批评,责怪与抱怨别人;用于承认自己的错误;学会批评。
15、人际交往的原则:交互性、功利与自我价值保护、情境控制的原则。
16、群体是为了达到特定的目标,有两个以上的个人所得相互依赖、互相影响,心理上存在共同情感并具有情感联系的人群结构。群体极化是指群体成员中原以存在的倾向性得到加强,使一种观点或态度从原来的群体平均水平,加强到具有支配性地位的现象。人际交往是
指社会生活中人们相互联系的重要形式,是指人与人的沟通信息的过程。十二:
1、教学分为四个阶段:感知知识、理解知识、时间作业、检察巩固。
2、教学心理水平分类:记忆、理解与思考水平。
3、如何运用测验:注意有效测验的有效条件;依据教学目的,使用相应的测验;对测验结果的解释要与平时表现向结合。
4、教学策略的基本特点和结构:选侧或制定策略必须对教学方法等要素加以考虑;问题情境性;目标指向性;设计和组织性;是供教师和学生操作的综合性方案;涉及多种因素。结构——组织陈述管理策略与反审意识。教学策略的类型:一般与特殊性教学策略{方法内容方式任务};教师主导与学生自学取向的教学策略。
5、教学策略的发展阶段:策略单
一、策略多元、策略相对、个体化阶段的策略。
6、课堂管理的特点:多维、即时、不可预测、公开与历史性。
7、课堂管理与教学功能的作用:促进功能{形成团结合作的师生关系;制定符合学校的规章制度,协调课
堂教学的步骤;帮助学生获得解决课堂群体的问题的技能;调整班集体的结构};维持功能{维持优良的班风;缓和冲突,巩固班集体;帮助学生适应环境;减少紧张与焦虑}
8、群体动力的内容:群体凝聚力、群体规范、课堂气氛与课堂人际交往和关系。
9、课堂气氛的重要意义: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创造出一种催人奋的教育情境;使学生产生学习兴趣,注意集中,获取知识。
10、课堂上的人际关系:教师对学生的了解与期望;学生对教师的期望与态度;学生之间的关系与学习。
11、课堂纪律的作用:有助于学生社会化了解各种行为准则;学生人格的成熟,使学生形成成熟的人格特质;学生道德准则和义务的内化,使学生把外部行为准则与自己的自觉要求有机结合;有助于学生产生情绪安全感,避免对自己行为的蜜湖畔和担心,降低焦虑。
12、维持课堂正常教学的最佳策略:维持学生的注意和兴趣;非语言线索的运用;有选择的强化正当行为;赞扬其他学生。
13、课堂纪律的四种类型:教师促进、集体促成、任务促成与自我促成的纪律。
14、教学水平是指教学过程中教师所采取的教学模式对学生心理活动的心理影响程度。教学策略指为了实现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所采用的方法步骤媒体和组织形式等教学设施构成的综合性方案。课堂管理是为创立和保持教学活动所必需的措施和程序。课堂气氛是指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所表现来的公共情绪状态。十三:
1、心理教育的任务:实践任务i——培养优良的心理品质,挖掘各种心理潜能;心理咨询与心理指导;维护心理健康。理论任务是促进心理科学理论发展。
2、心理教育的内容:使学生掌握不同年龄阶段的心理特点,发展任务和对应策略的知识;培养学生能力,发展学生智力;对学生进行科学的心理指导;对学生进行心理卫生教育,保持和增进心理健康;优化非认知因素。
3、心理教育的原则:发展主体协同活动平等成功原则。进行心理教育的途径:各种教育教学活动、开展专门的心理教育课程、环境陶冶。
4、从个体适应环境的角度提出心理健康的标准:自我意识水平、情绪控制能力、挫折耐受、社会交往、环境适应能力。
5、理解和把握心理健康教育时,应考虑以下几点:判断心理健康状况应兼顾个体内部协调与对外良好适应两方面;概念具有相对性;既是一种状态,又是一种过程;心理健康与否,在相当程度上是一个社会评价问题。
6、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青少年身心发展的需要;提高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水平的需要;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
7、行为改变的基本方法:强化、代币奖励、行为塑造、师范、惩罚、自我控制法。
8、行为演练的基本方法:全身松弛训练、系统脱敏、肯定性训练。
9、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正常的认知、心情愉快、情绪稳定反映适度;优良的意志品质;能够从心理上正确认识自己接纳自己;较好适应社会环境;良好的人际关系;健全的人格;合理的行为。
10、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的重点:入学适应的心理健康教育;学习的心理健康教育;人际交往、恋爱与性的心理健康教育
11、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有组织、有计划的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调查研究;传播心理卫生知识;建立完善的心理咨询机构。
12、心理教育是针对人类心理机制进行的特殊教育活动,目标是全面提高人类的心理机能,开发人类心理潜能,促进心理全面发展,维护人类心理健康。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和
衰弱的表现,而是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的状态。心理健康教育是指据心理活动的规律,采用各种方法与措施,维护个体的心理健康及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心理素质教育是据个体心理特点与规律,运用心理学方法,设计并实施活动方案,让学生在活动中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 十四:
1、教学设计的分类:乌美娜的以产品、课堂与系统为中心的层次。将教学设计分为宏观{制定教学计划、制定教学大纲、编选教材、制定教学成效考核与评价的方法}与微观设计{以课堂为中心的层次}两类
2、教学设计过程的一般模式:学习需要、教学内容分析、学习者分析、学习目标的阐述、学习策略的制定、教学媒体的选择和利用、教学设计成果的评价。
3、教学方案的编写:文本式{课堂教案、文字稿本}、表格式{活动与内容驱动式}、流程图式。
4、对学习者的总期望是有:社会的变化与发展、职业及职业的新发展、工作岗位的技术变化、学习者个人要求。
5、学习需要分析的方法:内部与外部参照法。
6、学习目标分析的功能:为教学评价提供科学依据,帮助教师改进教学过程;为教学策略的制定提供依据;提高教学设计的质量;激发学习动机,引导学生学习。
7、布卢姆将学习目标分为认知情感与动作技能领域的目标。
8、教学人欺侮分析的主要内容:确定学生的起点行为或清香、分析使能目标及其类型、分析学习的支持性条件。
9、学习目标:A——对象B——行为C——条件D——标准
10、教学模式的结构包括:步骤安排、师生交往系统、反馈方式与支持系统。
11、我国的课堂教学有组织教学、检查复习、讲授新材料、巩固新教材和布置课外作业构成。
12、教师常用的基本教学方法:讲解、演示课堂问答练习游戏讨论实验实习作业。
13、教学组织形式的类型:集体授课、个别化教学与小组相互作用。
14、教学策略:以教士为主导的教学策略、以学生——掌握学习、发现学习、程序教学和计算机辅助教学、师生互动的教学——合作学习的特征:分工合作、密切配合、各自尽力、社会互动、团体历程。刺激控制教学模式的操作过程:定义目标行为、评价初始行为、制定列联计划、实施与评价列连计划。
15、教学媒体的分类:我国邵瑞珍据教学媒体的作用分为非投影视觉、投影视觉、听觉与视听媒体。据媒体作用的感官和信息的流向:视觉听觉视听交互多媒体。据媒体表达的手段:口头、印刷于电子媒体。从使用者自行控制的程度:完全基本与基本不可控。按能否及时反馈信息:单项与双向。从传递信息与现实事物的关系:真实性模拟性与符号性。从传递的范围:大规模、集体教学用和个别化教学用。
16、对教学媒体的个别特性,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鉴别:表现、重现力、接触面、参与性、受控性。
17、媒体选择的经典理论:戴尔的经验之塔理论:做的经验——筵席、设计、直接的有目的的经验;观察的经验——广播与录音机、静止图片、电影、教育电视、展览、野外旅游、演示;抽象的经验——言语符号、视觉符号。
18、媒体选择的过程模式:问题表模式、矩阵式、流程图式、算法式模式。
19、刺激控制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是行为主义的强化理论:环境中任何一个能够提高特定反应发生概率的时间都是强化。强化可以采取社会、物质与活动强化。20、教学设计是指教学的系统规则及教学方法的设计,为满足一定的社会人才需求,充分掌握学生特征,对教什么、达到怎样的教学目标和怎么教进行的设计。
十五:
1、教学测验的分类:据测验实施方式——标准化与非标准化测验;据测验解释时采用的标准——长模参照测验与标准参照测验;据测验内容差别——成就、能力、人格测验;据测验目的——描述、诊断与预测性测验;据接受测验的对象——个人与团体测验;据时限不同——速度与难度测验;据测验材料性质——文字与非文字测验。
2、教学评价的分类:布卢姆据教育评价在、教学评价工作中的作用——诊断、形成与总结性评价;据评价时的比较标准——常模参照与标准参照评价;据严谨程度——正式与非正式评价;团体与个体评价。
3、教学测量与评价的功能:反馈调节与激励冬季功能。
4、信度系数的种类:重测、复本、分半语评分者信度;效度的类型:内容构想实证效度。
5、标准化测验的特点:有专门机构或学者进行编制、试题的时限等的解释是不同的、都有常模为依据、测试规模大。程序是:仔细分析有关的教学计划教材和测验——据目标,发展和修改项目,改善信度与效度——在更大人群样本中进行施测——确定测验的常模。
6、标准化测验的选择与使用:对测验人员的要求;选择和使用测验的要求{对测验目的的准确定位;与学校的实际教学内容和测试对象匹配;对测验性质有准确的把握;把测验分数与其它来源的资料结合使用。
7、标准化测验的优缺点:优——客观计划可比性,缺——与学校课程之间的关系很不协调;不能有效促进或提高学生的学习;对偏离样本化的受测者预测性较差;对结果的不当使用;公平性。
8、教师自编测验的计划:确定测验的目的;确定要考察的结果;列出包括的课程内容;写出考试计划与细目表。
9、教师自编测验的类型:自由与固定应答型。
10、教师自编测验的原则:与教学目标密切相关;必须是教学内容的良好取样;据测验目的,确定测验的结构;注意测验的信度,在解释结果时应慎重;应能促进学生学习。
11、非测验的评价技术:案卷分析、观察{行为检查单、轶事记录、等级评价量表i}、情绪的评价。
12、教育统计学:描述、推断与实验设计。
13、教育测评是指运用适当的测验、仪器和技术搜集信息,并按照特定的目的或评价体系,对获得的信息进行描述、分析和评判的过程。测量是根据教育目标和测量的具体目标,建立测量的量度标准,据此对学生现有的行为水平进行度量的过程。评价是通过特定手段和技术获得信息并形成判断和教育决策的过程。标准化测验是由专家或学者们所编制的,适用于大规模范围内评定个体心理特征或水平的测验。教师自编测验由教师据具体的教学目标、教材和测验目的,为特定的教学服务。
十六:教师角色意识的培养应侧重那些方面!教师角色意识的培养开始于从教前的职业教育。师范生或正在接受师资培训的知识分子,只要意识到自己准本当教师,就应开始具有教师的角色意识。这种教师工作的感性体验会在教育实践活动中获得。而且还应注重角色体验这一环节,使教师在实现角色过程中获得积极的反馈。
1、教师威信是如何形成的!
一是客观因素:教师的政治、经济地位,社会对教师的态度、教育行政机关、学校领导、家长对教师的态度等。二是主观因素:教师的各种心理品质、高度的专业知识技能、教师的外表、生活习惯等。主观因素是教师威信形成的决定性条件。其威信形成必须经历一定的过程,在广度上由言到行,在深度上由浅入深,概括为由局部威信发展到全面威信。
2、何谓教育机智,主要表现在哪几方面?
概念:是指教师敏锐的察觉学生身上的细微
变化,面对新的意外情况快速做出反应,果断决策并及时采取灵活而有效的教育措施的能力。
主要表现在:洞察力、思辨力、反应力、判
断力、应变力。
这种能力包括三方面的内容:对教育突发情
境做出积极反应、果断决策、灵活处置的能力。
3、教师应具备的基本素质:思想道德与职业品格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能力与身心素质。
4、教师有效成长与发展的途径是:观摩和分析优秀教师的教学活动、开展微格教学、进行专门训练、反思教学经验。
5、教师职业劳动的特点:教育性与导向性、复杂与相对单纯性、自主性与创造性、长期性与集体性、示范性与角色的多重性。
6、通过那些途径建立起教师威信:培养自身良好的道德品质、培养良好的认知能力和性格特征、注重良好仪表风度和行为习惯的养成、给学生以良好的第一印象、做学生的朋友与知己。
7、教师威信的保持:教师要使自己的品德和心理素质及业务能力永远处于积极发展的状态;教师要有清晰的角色意识。
8、现代教师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与业务素质: 基本能力:教学创新能力、教学研究能力、社会交往能力、信息驾驭和教育预见能力。
业务素质:教学效能感、教学反思、教学
监控能力、师爱与期望、教育机智。
10、教师主要扮演的角色:学习的指导者、人格的塑造者、行为规范的示范者、家长的代理人、学生心理的保健医生。
11、教学反思常用的方法:反思日记、详细描述、实际讨论和行动研究。
12、教师的角色意识是指教师进会场想到自己是教师,用社会对教师的期待调节自己的心理活动。教师的角色知觉指教师对教师职业的认识,对对社会期待的理解。教师威严指教师所具有的一种使学生感到威严而信服的精神感召力量。教学效能感指教师对自己影响学生学习行为iehe学习成绩的能力的主观判断。教学反思是指教师以自己的教学活动位思考队向来对自己所做出的行为、决策以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是一种通过提高参与者的自我觉察水平来促进自己教学能力发展的途径。教育机智指教师敏锐察觉学生身上的席位变化,面对新的意外情况快速做出反应,果断决策并及时采取灵活而有效的教育措施的能力。微格教学是指以少数学生为对象,在较短时间尝试做小型课题教学,可把这种教学过程摄制成录像,课后进行分析。
第二篇:教育学
促进教育均衡发展,是当前教育改革的重点。近年来,益阳桃江县按照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要求,牢固确立教育均衡发展的理念,坚持“大改善、大提高、大稳定、大提升”的基本思路,千方百计的促进城乡各类学校共同发展,使整体教育水平不断提升,为“推动科学跨越、建设生态桃江”奠定了智力支撑和人才保障基础。
一、加大财政主导投入,争取社会资金援助,促进办学条件“大改善”
教育经费不足是制约教育事业发展的一个重要瓶颈。桃江县坚持按照“三个增长”的要求,以政府财政资金投入为主、社会资金援助为辅,逐步加大教育经费投入,不断改善办学条件。一是加大财政资金投入力度。县财政对教育的拨款逐年增加,比率逐年提高。2009年,全县教育经费支出达到29898万元,占同期财政一般预算支出的45.75%,比上年提高了1个百分点。其中,农村义务教育阶段经费支出25675万元,占全县教育经费支出85.87%,比上年提高了5个百分点。全县教师工资不仅全部纳入了财政预算,还从2009年开始全面实施义务教育学校绩效工资制度。二是积极争取社会各界对教育事业的援助。2008年,该县通过牵线搭桥,积极呼吁在外乡友、成功人士关心桃江教育、关爱桃江学子,相继成立了桃江县教师奖励基金和育才、开吉、明鸿等助学基金,两年来共争取捐赠受援投入到教育的资金达500多万元。教育经费的大投入有力地促进了办学条件的改善,近两年全县投入资金3800多万元,建设农村合格学校9所、改造农村寄宿制学校30所、新建及改扩建校舍面积8.2万平方米、整改不合格栏杆3.6万米、改造危房面积3.5万平方米。
二、优化教师队伍结构,注重教师能力培养,促进教师素质“大提高”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队伍的水平特别是农村教师队伍水平直接影响到教育事业的均衡发展。桃江县在教育工作中始终坚持人才兴教、人才强校,把教师队伍建设作为教育质量的根本来抓,着力建设一支“结构优、业务精、师风好”的教师队伍。一是公开考录年轻教师,优化教师队伍结构。针对全县教师队伍年龄老化、结构不优、分布不均衡等问题,从2005年开始每年都公开考录一批大学毕业生充实教师队伍。到2009年,共考录了近400名大学毕业生,全部充实到边远乡镇学校任教,为桃江教育事业均衡发展增添了新的血液。随着年轻教师的大力引进,全县教师队伍结构得到了优化。2009年全县教师平均年龄为39.3岁,其中小学教师为40.6岁,与2005年相比分别降低3岁、3.5岁。二是深入开展师德师风建设,树立“为人师表”的良好形象。“传道”是身为教师的首要职责。“先正其身,后正其人”。教师素质和形象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学生身心素质的成长。桃江县近年来在教师队伍中大力开展“正师风、立师德、铸师魂”活动,组织学生、学校和社会各界人士参与师德标兵评选,提高教师职业荣誉感。制定了“桃江县中小学教师从教行为十不准”,并纳入了个人年终绩效考核。从2005年开始,全县教师队伍没有出现一例违法违纪和有损教师“为人师表”形象的行为,全县师德师风得到了明显改观。三是全面加强教师培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注重加强农村教师的在职教育和培训,举办班主任任前培训班、骨干教师培训班、信息技术和普通话培训班,开设远程教育培训,着力提高农村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和现代化教学手段。近两年共组织6400多人次参加了培训,全县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达到100%。开展“送培下乡、送教下乡”活动,县城、中心城镇的名牌中小学与农村薄弱学校携手,通过名师送教活动、“一对一”帮扶活动,帮助提高农村教师的教学水平,缩小城乡教师教学水平差距。2009年,全县开展名师送教活动18次,有24所师资雄厚的中小学与农村偏远地区中小学结成帮扶对象。引进的400多名大学毕业生中涌现出了40多名教学能手、教学标兵。转变支教模式,变“县内支教”为“乡内支教”,充分调动乡镇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使支教工作真正成为促进教师教学水平提高的有效手段。近两年来,全县共有4人获“省优秀教师(校长)”称号、3人获省“特级教师”称号、64人获市级荣誉称号、40人获“桃江名师”称号,其中农村教师24人。
三、建立健全激励机制,提高农村教师待遇,促进教师队伍“大稳定”
保持农村教师队伍特别是农村年轻教师群体的相对稳定,让他们能安心农村工作,倾心农村教育,关心农村学子,对于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有重要意义。桃江县从建立健全激励机制着手,在绩效工资、评先评优、晋职晋级上向农村一线教师倾斜,激发了农村教师队伍的活力,稳定了农村教师群体。一是提高农村教师补贴标准。实施农村绩效工资差异性补贴,按照地域远近,合理调剂绩效工资,把全县农村教师绩效工资分为7档,县城教师与农村偏远山区教师在收入差距上每月最高可相差300元,最低为40元。二是加大评先评优晋级倾斜力度。对工作在农村一线的教师,高看一等,厚爱一筹,在评先评优和晋级指标分配上,农村教师每年的名额数量都超过城镇教师。农村教师职称晋级不受名额限制,只要达到晋级条件均可获得晋升。2009年,有80人次农村教师评先评优、有353人次农村教师晋级,与城镇教师相比分别超出68人次、269人次。
四、统筹教育整体发展,突出教育发展重点,促进教育质量“大提升”
统筹教育整体发展是教育事业均衡发展的重要内容,也是衡量一个县教育事业兴衰的重要标准。对桃江来说,统筹教育整体发展就是实现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特色教育的有机融合,让桃江的莘莘学子都能够找到一条适合成长、成才的光明途径。一是巩固发展基础教育。着力巩固发展九年制义务教育,通过积极实施“双线五步劝学法”、组织开展“万名教师劝学”活动、健全完善保额控流机制等有效措施,进一步巩固提升了“普九”义务教育成果。全县小学初中适龄人口入学率达到100%,小学毕业生升入初中的比率达到100%,初中毕业生升入高中阶段学校的比率达到92.3%;小学辍学率为0,初中辍学率控制在1.2%以内。普高教育注重由规模发展转为内涵发展,近两年高考全县本
一、本二上线创历史新高,达到3443人,高考成绩在益阳市领先。二是积极壮大职业教育。坚持把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和技术培训作为提高就业本领的重要途径。县教育、劳动等部门充分利用国家对职业教育的奖励扶持政策,进一步创新职业教育模式,增强就业培训的针对性和适应性,大力发展“订单式”培训,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和就业率,着力打造以县职业中专为重点的职教品牌。2009年,桃江县职业中专学校与湖南省女子职业大学成功“联姻”,正式挂牌成立了“湖南女子职业大学桃江教学基地”。三是着力打造特色教育。桃江教育特色鲜明,空军招飞、艺术教育、竞技体育等特色教育在全省乃至全国都有一席之地。近年来,充分发挥桃江的优势和特色,着力打造了“一校一特”的特色教育品牌。桃江一中和桃江四中被确定为国家空军飞行员早期培训基地,2009年全县共有18名考生被录入空军飞行学院;桃江一中和桃江七中建立了艺术教育基地,着力培养音乐、绘画、表演等艺术人才;桃江中学生定向体育运动在全国领先,近两年先后成功举办了“魅力桃江、定向世界”全国定向越野精英赛和“湖南省定向越野媒体精英赛”,着力打造了桃江定向越野活动品牌。
城乡教育发展三大不均衡 影响社会自我调节机制 全国政协十一届四次会议在人民大会堂举行第四次全体会议,15位委员作大会发言。张平委员代表民盟中央发言,发言的题目是《统筹城乡教育 推进教育公平》。
张平指出,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教育公平是最基础的公平。我国长期二元体制所造成的种种差异中,城乡教育发展不均衡导致的不公平,是对我国发展影响最大最深的不公平。主要表现在:一是城乡教育机会不平等。农村升学率(包括升学报考率)远低于城市。国家教育科学“十五”规划课题研究表明:随学历增加,城乡差距逐渐拉大,我国农业人口和非农业人口升入高一级学校所占的比例分别是高中6%和21%,中专0.8%和13.2%,大专0.2%和11.1%,本科0.02%和5.63%,研究生0.001%和0.323%。城市高中、中专、大专、本科、研究生学历人口的比例分别是农村的3.5倍、16.5倍、55.5倍、281.55倍、323倍。近几年重点院校“自主招生”、“高校联考”等新的招生办法,几乎与农村学生无缘。北京一些重点大学自主招生中,农村学生比例几乎为零。
二是城乡教育资源配置不均衡。师资配置结构失调,且难以及时合理调剂,导致城乡师资在数量、质量和稳定性上差距极大。农村教育缺资金、缺设备、缺教师的现象在一些地区仍比较严重。城镇超编和农村缺编并存,农村师资知识老化和数量短缺并存,农村教师缺编和有编空缺并存,大量低工资聘请临时代课教师和在编不在岗并存,农村学校教学设备陈旧和短缺并存。农村教师在数量和结构上的双重短缺,致使农村教师学历达标率远低于城市,且很多是在职进修学历;大量农村教师无法胜任素质教育,特别是新教改的要求。
三是城乡教育管理和投入上的不平等。长期以来,城乡教育在地位、目标和体制保障方面存在着事实上的双重标准。各类实验、示范、重点学校几乎全部集中在城市。小学和初中的两极分化日趋严重,加上择校热,往往置普通家庭的优秀儿童于门外。一些家境较好的子女优先占据政府多年投资形成的优质资源。这种马太效应像一块块巨型磁铁,吸附着大量的优质教育资源和大批尖子学生,同时也大口吸食着社会资金和公众积蓄。一些农民几近倾家荡产为孩子缴纳“择校费”,更多农民只能望“洋”兴叹。张平指出,收入不公平影响人的一时,教育不公平影响人的一生。社会稳定离不开不同群体的融合与流动,教育便是弱势群体提升自身地位的方向和渠道。如因教育不公而致此路不通,让底层的孩子永远在底层,让农民的孩子时代为农民,阶层之间的差异无法调和,社会将失去自我调节机制而失去平衡,甚至陷入混乱和崩溃。(人民网-时政频道)1.人、财、物分配不均是城乡教育发展不均衡的主要原因。教育经费少,教育基础设施太差,对教育资源的需求很大。如果将经费平摊,每个学校只能分到很少的钱,加上有些地方领导搞政绩工程,抓眼前效益,所以只保重点学校,要钱给钱,要人给人,要政策给政策;而一般学校则任其发展,教师积极性调动不起来,好教师留不住,有水平的人才又引不进来。
2.一些重点学校和示范学校,虽然有着各种办学优势,但他们不但没有起到很好的示范作用,反而通过挖其他学校优秀教师和优质生源的办法,“削弱助强”,差距越拉越大,造成教育发展更加不均衡。
3.义务教育阶段农村师资力量薄弱的问题很难在短期内得到解决,结构失衡、素质不高等问题,制约了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和农村教育的质量,不能适应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和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的要求。
4.教师资源配置不均衡,学科不配套。城乡分布不均衡,城市超编,而农村部分地区师资紧缺,农村代课教师数量仍偏多;学科教师不配套,农村中小学外语、信息技术、音乐、体育、美术教师普遍短缺,很多农村学校只能开设文字科目课程,根本谈不上学生的全面发展,严重影响了农村素质教育的推进和发展。
5.农村教师整体素质提高缓慢,年轻教师补充困难。农村教师学历水平普遍偏低,工作任务重,压力大,受经费和时间以及年龄等因素限制,进修提高难;年龄结构上,农村小学年轻教师偏少,由于工资低,条件艰苦,大专毕业生都不愿意到农村任教,造成农村学校教师“老”(年龄偏大)“弱”(教学水平偏低)“病”(教师都有职业病)“残”(代课教师缺乏专业知识)现象严重。——教育论坛
我国初等教育资源配置的缺陷
目前我国在义务教育实施过程中存在着明显的不足:广大农村与不发达地区的教育经费严重短缺;各个地区的义务教育发展水平极不平衡;偏远地区的教育状况更为糟糕,适龄儿童就学后的巩固率较低,学生中途退学现象严重,教师队伍的状况也不理想,存在着大量的民办、以工代干、代课教师。这些教师往往要忙于农活,“田里土里一把抓”,最后往往荒废了那些渴求知识的孩子。近年来,国家对于这些情况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提高教师的工资与福利,增投用于贫困地区的“普九”专项经费等,使各地初等教育投资状况有了一定程度的改善。但是,我国目前尚处于经济和政治体制重大转换时期,需要提供财政支持和补偿的利益群体很多,国家财政不可能对教育给予过多的倾斜力度。因而投资总量不足的现状在一定时期内将长期存在,投资短缺带来的并发问题也将长期存在。
正是由于我国目前基础教育投资总量的短缺,造成了种种配置过程中对各个地区、各个利益群体分配不合理、不公平的现象,造成了往往需要义务教育的地方而实际中却“不义务”的境地,也是导致贫困地区大量适龄儿童留学务农的动因。有鉴于此,我们在进行教育资源配置时应更多地考虑教育的公平性,要特别把基础教育的“义务性”凸显出来。当然,我们在强调教育投资的公平性的同时,不能以完全牺牲投资效益为代价。既要注重教育投资的近期利益,又要注重教育投资的长远利益;既要强化教育的社会利益与整体利益,又不能忽视受教育者个人的切身利益的满足。
那么,在实际运行过程中我们又应如何操作呢?一方面在加大政府对义务教育的投资力度的同时,要进一步提倡和引导社会渠道的投资,增大教育投资的供给量;另一方面应该对现有的可利用资源进行优化配置,提高现有教育资源的使用率。
此外,为了使贫困地区教育摆脱困境,各省市、自治区应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制订最低生均经费标准。当然,在地方政府的财政能力无法达到该标准时,国家和省级政府应从财政上予以补足。保证公平性是政府的职责。政府一方面要加大教育投入,改善学校的办学水平;另一方面应该在资金分配上力求缩小已有的种种差别,至少不应加剧原已存在的不平等。我们应努力提高政府对各个地方基础教育的投资、资助和协助标准,尽可能实现各地区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从而加快我国义务教育在全国范围内的普及程度,更大程度上地体现教育的公平性。——摘自《现代教育科学》
第三篇:教育学
正确教育理念的缺失
——走进影片《小孩不笨》
看完了影片《小孩不笨》后,百感交集。影片中很多镜头都是很滑稽搞笑的,但更多的是反映了教育这一链条中存在的问题。教育这一个过程主要有三大角色: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现在我就这影片从这三个方面谈谈我个人的观点。
首先说到家庭教育,也就是父母的教育。我们都知道,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对孩子的成长以及孩子的性格的形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其实影片里的一切就是现实中部分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方式的缩影。在影片开始的时候便出现了好几个问题,例如:孩子长大了,怎么教?我们真的会教孩子吗?是不是有教不好的孩子?勤劳和努力就不笨吗?这些问题看似很简单,很容易回答,在行动上却很难与说法一致。对于处在叛逆期的孩子,家长又是以怎样的方式教导呢?
影片中的“Tom”说到“这个家表面上什么都有,其实它什么都没有”,这句话多么深刻地揭露家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这个问题根本点在于:
一、父母与孩子之间缺少沟通。影片里的话说得好“大人以为,和我们说很多话就是沟通了,其实他们都是自己讲,自己爽,而我们通常都是假装在听,然后一边进一边出,我们到底有没有听进去,他们不管;
二、父母只看重成绩,给予孩子太多的压力。如影片中的Jeery,他的学习成绩很好,“妈妈”就不再允许他去参加班级上的活动;
三、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方式不对。孩子们做得对,挨骂,做错,更加挨骂,即使做得好也不会没得到半句的赞赏。影片中的Tom是写博客的高手,得了大奖,“妈妈”不但没有赞扬,还骂了Tom。影片里中的Jerry说了“说什么都会被骂,慢慢变成哑巴。”
四、父母忙于工作,忽略了孩子。在影片中,Jerry送给他的爸爸的生日礼物竟然是爸爸在黑夜中的身影,因为看到“爸爸”的时候总是在晚上。有一天,问题都陆续出现了。Jeery偷钱,Tom因为涉及抢劫被勒索而去偷弟弟的钱。其实Jeery偷钱是为了买“爸爸”一个小时的时间看他的演出。与“Tom和Jeery”物质丰富相对的,生活上贫苦的“成才”也有其不幸,从小就被他父亲打,试问,在一个充满暴力的环境下成长能不受影响吗?答案很显然了。但实际上,哪有父亲不爱儿子的?因为“成才”被学校开除了,他为了求别的学校接收“成才”,连ABC都写不好的成才的父亲写了163封英文信给新加坡大大小小的中学,只是为了求其它学校愿意给成才上学的机会。
再次说到学校的教育,也就是老师们的教育。影片中的学校将学生们分成两类班次,一类是快捷班,剩下的是普通工艺班。显而易见,快捷班的肯定是被看好的,有前途的;而工艺班的是无可救药的了。学校是一个教育基地,其主体就是学生,以学生为本。其实工艺班的不是笨小孩,而是老师们认为他们是笨的,放弃了他们。在家里没得到父母的爱,在学校也挨老师骂为“烂苹果”。校长一味地重申“According to the law”,冠冕堂皇地在礼堂公开鞭打学生,在媒体前公然说校长有鞭打学生的权利。被鞭打的学生在皮肉上受到的痛是其次的,最重要的是学生的人格受到了摧残。学校是借着“校规”这个幌子对学生采取极端的惩罚手段。影片中教华文的老师大骂学生是“烂苹果”。“如果我们是烂苹果,你是我们的老师,是谁让我们烂的?”学生的回答不得不让作为老师的深思。其实华文老师是爱学生的,他自己出钱给学生买字典,希望学生能把华文学好;华文老师还经常帮学生们补课。可为什么在老师付出爱的实际行动时还是没得到学生们的肯定呢?是因为老师从来没肯定过学生们,成绩进步了没被表扬,成绩不好就会被骂。表扬是对学生的一种肯定,是鼓励学生不断向前的一种方式,很多时候,老师不要吝啬表扬学生。老师的教育目的是对的,影片中的华文老师一再强调对学生这个个体是“授之以渔而不是授之以鱼”。只是在对待采取教育方法上并不能对应学生的特点。
我们再来看看影片中从一个小角度反映的社会教育问题。影片中的“成才”和Tom因为凑不够钱给勒索的两个冒牌警察,想到了去抢老奶奶的项链,当他们拿着抢到的项链奔跑时他们迷途知返了,以为回头把项链还给老奶奶就没事了。岂料引起老奶奶身边的群众的一致质疑“还了就不叫打劫吗?抢了就是抢了,把他们抓起来,交给警察”。我们都知道,知错能改,善莫大焉?如果群众们能够宽容一点,宽容两个已经知错的孩子,就不会引起慌乱,就不会在慌乱中有一人死去。血的教训是如此深刻,可这悲剧是可以避免的。
我们都知道,素质教育的核心理念是“促进个体的发展,学生的主动发展,有个性化。”孩子们承受着太多大人施加的压力,在学校里要好好学习,成绩就是一切,回到家里还是成绩。在成人看来成绩好才是王道。如此一来,很多的孩子并不能在学习中体验到乐趣,只认为学习是对他们的一种束缚,所以会使孩子们产生厌恶学习。作为学生,厌恶学习意味着恶性循环要诞生了:因为学习成绩不好,老师看不起,父母不喜欢,所以厌学;因为厌学,所以学习成绩不好,因为成绩不好,老师更加看不起,父母变本加厉地指责,所以厌学……
让我们欣慰的是,在影片的后来,家长们醒悟了,懂得了孩子们需要什么—沟通和关爱。老师也醒悟了,懂得学生需要什么—肯定和鼓励。影片中说得好“资源,放错地方就是垃圾;垃圾,放对地方就是资源”,这很好地说明了学生的潜能是无限的,只要老师更多地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用正确的方式去挖掘,没有教不好的学生。
以上仅代表我个人观点,如有不当之处望老师赐教。
第四篇:教育学
随着国家对教育的越来越重视和教师待遇的不断提高,教育学专业正在逐渐成为一门热门专业。但在人们传统的思维中,教育学原理的就业方向主要是去学校做老师,事实上有相当一部分教育学专业毕业的学生毕业后并没有从事教书行业。
就业方向:
主要从事基础教育、综合文科师资、高等教育人文教育方向的教学与研究、政府机关以及企事业单位的办公、文秘、专业技术与管理等
1、普通高校
这是教育学原理、教育史、高等教育学、比较教育学、教育哲学等理论性比较强的专业的主要的去向,但现在硕士生进高校越来越难,基本上都要求博士学历,所以想考这些方向的研究生想去高校就要做好读博士的准备了。
2、中小学校
现在全国中小学校的新课程改革开展得轰轰烈烈,具有较强教育理论素养的人才特别缺乏,而且随着中小学教师待遇的不断提高,再加上教师这个职业本身比较稳定,越来越多教育类专业的硕士毕业生开始进入中小学校,今年还出现了南京某中学几百个硕士竞争两个岗位的现象。
3、出版社、报社
出版社、报社尤其是和教育相关的出版社和报社也是教育类专业毕业生的一个主要去处,主要从事教育类图书的策划和编辑工作。
4、政府单位
还有一些毕业生毕业后参加公务员考试进入了教育行政单位,但要求教育类专业的公务员招考很少,想当公务员的同学可以努力一把,但要做好心理准备,因为竞争的激烈程度会超乎你的想象。
040102 课程与教学论
课程与教学论是教育学科的一个分支学科,主要研究各级学校课程、教学的理论和实践问题,包括信息化时代下的课程与教学理念和方法问题、课程改革的理论与实践问题,国际课程教学理论及流派的系统梳理和介绍等内容的研究。该学科重点培养高层次的服务于教育科研机构、教育行政部门、高等院校和中小学课程与教学实践、课程与教学研究与管理、以及课程与教学信息化建设等方面的专门人才。本专业包含课程理论与实践,教学理论与实践,学科教学理论与实践,课程与教学社会学、课程与教学管理、课程与教学的传统与变革等研究方向。
第五篇:教育学
《教育学》
1.京师同文馆是我国现代第一所高等教育学堂,它标志着我国近现代高等教育的产生。
2.洪堡创办的柏林大学是世界上“第一所具有现代意义的大学”
3.高等教育:是建立在完全中等教育基础上的专业教育,是培养社会所需要的各类高级专门人才的活动。
4.高等教育的基本特征:是分专业和分层次的高级教育活动;通过培养人才为社会服务;高等教育的功能不断扩展。5.广义的教育泛指一切有目的地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社会实践活动。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即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需求和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期望受教育者发生预期变化的活动。
6.学校教育制度包括学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四个阶段。
7.中国古代高等教育萌芽形态应起源于商朝时期的“右学”,它是当时建立的一所集教育、习射、养老于一体的官办机构。
8.汉武帝于建元六年在京师长安开办了中央级的高等学府“太学” 9.汉代设有鸿都门学,是世界上第一所文学艺术专科学校。10.书院是实施藏书、教学与研究三结合的高等教育机构。11.宋代最著名的四大书院:江西庐山的白鹿洞书院、湖南长沙的岳麓书院、河南商丘的应天府书院、河南登封的嵩阳书院。
12.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后,书院全部改为学堂,1905年举行最后一科进士考试为止,科举制度终结。13.1862年,在北京设立专科层次、专门培养翻译人才的京师同文馆,这是清代最早的“洋务学堂”,京师同文馆是我国近现代第一所高等教育学堂,它标志着我国近现代高等教育的产生。
14.1895年盛宣怀在天津设立中西学堂,1898年设京师大学堂,是中国第一所国立综合年性大学,也是当时中国的最高教育行政机关。
15.随着天津中西学堂头等学堂、南洋公学上院和京师大学堂的先后创办,我国近现代大学诞生。16.1993年,中央颁发《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1998年8月,全国人大制定并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
17.公元前393年,苏格拉底的学生柏拉图在雅典开办了“学园”,被视为雅典的第一个永久性的高等教育机构,是教育史上公认的正规高等学校,同时也是西欧最早的一所学术研究机关,是当时古希腊科学与哲学研究的中心。18.柏林大学的创始人为德国普鲁士内务部教育厅厅长威廉 冯 洪堡,1801年创办时设有哲学、神学、法学和医学四科,确定以“学术自由”和教学与科研统一为办学方针,被誉为“第一所具有现代意义的大学” 19.1877年将东京开成学校和东京医学合并创办东京大学,成为日本第一所近代大学
20.高等教师专业化:指高校教师所应达到的职业要求和职业条件,其中既包括学科专业性,也包括教育专业性,既有学历标准要求,也有必要的高等教育理论知识、能力和职业道德的要求。
21.狭义的教育目的:指一个国家根据社会发展的需求和人身心发展的规律,对受教育者所要达到的质量规格的总的规定和设想。22.《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对我国高等教育目的作了如下规定:高等教育必须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使受教育者成为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23.实现高等教育目的的途径:能够使高等教育目的得以实现的具体实施方式,即教学工作、科研训练和社会实践。24.高等学校的管理体制类型:中央集权型、地方分权型、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结合型
25.1989年之后,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 26.高等教育的经济功能P75:高等教育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功能。主要体现在1、为经济发展提供专业人才支持
2、为经济发展提供科学技术支持
3、为区域经济发展服务 27.教育对经济的作用P101教育是传授生产知识、生产技能的基本手段,是人类社会不断生产熟练劳动力的“工厂”;教育可以提高劳动者的科学文化水准和素质,这些不是生产的直接要素,但可以再生产劳动能力,改变人的劳动能力的性质和形态,有利于生产革新和技术改造的开展,并且为发展国民经济新的生产部门准备智力型的劳动力;教育不仅培养直接从事生产的劳动者,还为经济建设培养计划、开发、研究、设计、管理、经营人才,这对现代化的大生产是必不可少的;越来越多的高等学校既是教育中心又是科研中心,科研成果直接推动生产力发展。
28.马克思不仅在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基础上建立了科学的人的全面发展学说,而且论证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唯一方法。
29.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及其相互关系P119:人的全面发展,是由德、智、体、美诸种素质的发展所构成,全面发展教育就应包含德育、智育、体育以及美育各个组成部分。这些组成部分各有其特殊的任务,而又相互依存,相互渗透,并以其整体促进人的发展。全面发展教育的几
个组成部分,又是互相依存、相互渗透、相辅相成的关系,从而形成一个对人的全面发展起着整体作用的有机结构。在全面发展教育中,德育为智育、体育、美育指明正确的方向与提供发展的动力,智力是核心,思想教育、道德教育、体育卫生、审美感受和艺术能力,都必须建立在一定的知识和智能的基础上,体育为其他诸育的实现提供健康的生理条件,美育则起着协调身心发展,把德、智、体诸方面引向和谐的精神境界,按照美的原则来发展人的素质,使人享受人生的乐趣。30.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全面发展既是指个人的智力和体力的统一发展,又是指个人在体力和智力上充分自由的发展.31.高等学校课程分类:P128根据课程目标,可分为学科课程和经验课程;根据与专业职能的关系,可分为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根据课程对某一专业的适应性和相关性,可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根据学习理论知识还是训练操作技能,可分为理论性课程和实践性课程;根据学时或学生人数,可分为大、中、小、微型课程;根据课程有无具体明确的计划,可分为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32.高等学校专业与课程的改革趋势P132课程内容综合化;课程设置和实施多样化;课程性质职业化;课程方向人文化
33.高等学校课程编制总体上包括确定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编写教材三个层次。
34.高等学校教学计划主要包括:专业培养目标;课程结构;主要教学形式;时间分配;学年编制(学历)
35.高等学校教学的构成要素:由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方法、教学管理
36.培养人才可以通过教学、科研、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等多种途径来实现,但教学是最基本的途径。37.教学是学校教育工作的中心环节P149教学是高校稳定的中心环节;教学工作是高校其他各项工作的中心环节;教学是智育、德育、体育、美育都要用到的基本形式
38.如何在教师主导下,发挥学生自觉性、独立性与创造性原则P161:要对学生进行目的性教育;要使学生理解学习过程,掌握学习方法;要善于掌握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心理状态,发挥各种非智力心理因素与非智力因素;要对学生严格要求。
39.高等学校常用的教学方法:课堂教学方法、现场教学方法、自学指导方法
40.高等学校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备课、备学生、备教法、备自己、备相关的器材和场地、制定三种计划(学期或学年计划、课题或单元计划、课时计划(教案))
41.上好一堂课的标准:目的明确、内容正确、方法恰当、结构紧凑、教学效果优异
42.诊断性评价:为了使教学适合于学习者的需要和背景而在一门课程或一个学习单元开始之前对学习者所具有的认知、情感和技能方面的条件进行评估。43.形成性评价(过程评价):在课程、教学和学习过程中对其动态状况进行的系统性评价
44.终结性评价:在教学活动告一段落时,为了解并确定其成果而进行的评价
45.如何对教师课堂教学质量进行评价P188:教学大纲完成情况的评价;教学目标的评价;教学内容的评价;教学方法的评价;教学中教师和学生积极性的评价;课堂教学组织的评价;教学基本功的评价
46.高等学校教师的素质要求:个体素质要求:知识结构、智力结构、能力结构;整体素质要求:高校教师结构主要包括职称结构、学历结构、年龄结构、专业结构和学缘结构(指教师毕业来源的构成状况)等。
47.高校师生关系的主要表现形式:教育关系、人格关系、心理关系、道德关系和法律关系
48.如何构建以和谐为核心的新型师生关系:P224树立新型的发展的师生观;重视师生平等关系的建立;重视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不稳定性;提升教师个人素质和修养
49.高等学校的德育内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教育;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基本经验教育;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教育;基本国情和形势政策教育;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教育;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教育;法制和诚信教育;人文素质和科学精神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学风教育和就业创业教育。
50.德育过程是由教育者、受教育者、德育内容和方法等因素构成51.德育过程的组织包括德育活动的准备、德育活动的开展、德育活动的评价三个基本环节 52高等学校德育的途径:P251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品德课;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日常思想教育工作;党团工作和学生会工作;社会实践;校园文化建设;心理咨询
53.校园文化:泛指在学校教育基础上产生的文化现象,而高校校园文化就是指在高校这一特定环境中,全体师生共同创造与拥有的价值观念和文化体系。
54.高校校园文化三种基本形态: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
55.精神文化是高校校园文化的核心和灵魂,集中反映了一个学校的价值体系、教育观念和精神氛围。精神文化是高校校园文化的最高层次和校园文化建设的最高目标。校园精神文化的核心是价值观,主要体现为学校的文化传
统、校风、人际关系、心理氛围等。
56.制度文化主要是指各项校规校纪、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 57.精神文化的特性:P273品格特性:健全性、超功利性、理想性、先导性;形态特性:深层性、稳定性、独特性;传播特性:继承性、渗透性、排异性、持久性
58P277如何建设高等学校校园文化
(一)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统领高校校园文化建设(1)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思想,建立以人为本的校园文化(2)以社会主义最高理想为目标,进行爱国主义宣传和教育(3)以传统道德为依托,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4)以改革创新 为核心,建设高校校园文化的时代价值观
(二)重视硬环境建设,加强软环境建设(1)努力改善,优化硬环境:校园规划的科学化和人文化;校园设施的现代化(2)努力营造,提高软环境:培养优良的校风,教风和学风;发扬民主,改善人际关系;塑造充满个性的文化品质
(三)积极引导,开展校园文化活动(1)开展校园社团活动(2)开展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3)加强校园文化活动的创新
(四)建立合理的组织体系高校文化组织具有两个层次:校园文化的指导性机构和以学生社团为主的组织机构
59.高等教育国际化:把跨国界、跨文化的观点与氛围与大学的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等主要功能相结合的过程。60.高等教育多样化:教育结构与形式多样化;高等教育主体与构成多样化;高等教育资金筹措方式的多样化
61.高等教育终身化:终身教育既是21世纪高等教育的一种重要思想,同时也是高等教育发展实践的一种重要趋势。62.面向21世纪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P307:(1)高等教育的国家化:跨国家、跨文化的观点和氛围与高等教育中的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相结合的过程(2)高等教育的多样化:结构与形式的多样化、主体构成多样化、筹措资金多样化(3)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将教育面向社会大众,提供更多人平等的受教育机会(4)高等教育的终身化(5)高等教育的社会化
63.面向21世纪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趋势P316:(1)教育观念的转变和重构---素质教育观(2)教育内容的变革和更新---科学化、现代化、综合化(3)教育空间的拓展与开放---国际化(4)教育功能的拓宽与重塑---大众化、社会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