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教育观念的转变与更新》学习总结
《教育观念的转变与更新》
学习总结
朱加鑫
2007年8月
《教育观念的转变与更新》学习总结
未来的教师专业发展方向应当是成为学习型的人,应当具有现代教育理念,精通教学内容,掌握现代教育技术和方法,并以积极健康的人格魅力和高超的教学技艺指导学生学习。随着社会发展进程的加快,新课程改革步伐也会不断加快,教师要通过不断地学习来更新观念、充实知识、掌握方法,在客观审视现实的同时不断超越自我。
在这年中,我参与了〈教育观念的转变与更新〉的学习,也得到了不少的收获。
1.确立现代化学习观。面对新课程,教师应树立全新的学习观,学会终身学习,适应未来教育的发展需要;学会创新学习,能够把知识转化成智慧,在实践中形成新的方法论、价值观;学会利用网络进行学习、交流和研究,快速完善自我、更新自我和超越自我,加快自身专业化发展的进程。
2.采用多元化的学习方式。通过自主学习,及时更新知识结构,保持专业知识的先进性;通过团队学习,发挥群体优势,从而相互促进,共同提高;通过探究学习,改进教学行为,革新教学策略和方法,向“教育专家”的目标发展。
3.博学多才。教师应学习普通文化知识、专业学科知识、教学法知识和优秀教师的个人实践知识,学习语言表达技能、课堂教学组织技能和教育科研技能等,重点提高核心教学能力,掌握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技术,既做“专才”又做“通才”,从而使自己能够胜任新课程教学。
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师存在的诸多问题,原因在于教师没有意识到要自我超越和不断改善心智模式。意识到要自我超越的人会敏锐地察觉到自己的无知、能力不足和成长极限,他会学会如何在生命中产生和延续创造性张力,诚实地面对真相,看清真实状况的障碍,并不断挑战自己内心深藏的假设和偏见,看清结构性冲突的实质,建立起个人愿景。当这个愿景与现状之间呈现出差距,就产生一种创造性张力。新课改提倡动态生成的学生发展观,必然要求教师让课堂满足学生发展的需要,充满生气和乐趣,使师生的生命力在课堂中得以涌现。因此,教师要自我反思和超越,对自己传统的教学进行审视,敢于尝试改变,做到今日的我向昨日的我挑战,明日的我向今日的我挑战。
教师要改变心智模式必须立足于系统思考和共同愿景。事物的复杂程度有时让人感觉到无能为力,而系统思考可以克服这种无力感,看清复杂状况背后的结构,分辨出高杠杆解与低杠杆解的差异所在,形成一种新的思考方式。教师要不断观察事件发生的环状因素和互动关系以及学校发展变化的过程,而非片面的个别事件,避免为立即解决问题而忽略问题的整体性。同时,必须建立共同愿景。共同愿景不但是建立在每个人的个人愿景基础上的,而且是在鼓励成员不断发展个人愿景的过程中形成的,是在汇聚多数教师的意愿、凝聚集体意志的基础上总结出来的。在共同愿景的激励下,每个人尽管做的事情不同,但都是为了共同的愿景,这样,教师专业发展才有实际意义。
第二篇:教育观念转变与更新学习总结
转变观念教学工作总结
学校教育是实现素质教育的主渠道,而教师是素质教育的主要实施者。为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深入推进素质教育,培养“面向未来,面向世界,面向现代化”的合格人才,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师的教育观念必须从以教师为中心,重知识,轻能力的传统教学观念中转变,培养学生的能力,挖掘个性潜能,教会学生学习,塑造良好的人格,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现将教学工作情况总结如下:
一、转变教育教学观念
传统教育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中心,对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重视不够,实行“填鸭式”教学,以应试为指挥棒,注意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应试能力。但忽视了学生的能力和个性的培养,忽视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自身潜能得不到发挥,个性特长得不到发展。要培养高素质人才,我们必须打破传统教育观念的束缚,积极探索符合时代潮流的教学之路。因此,素质教育的今天,教师除具备优秀的品格、过硬的业务水平和扎实的语言基本功外,教师更要端正教育观念,转化教育思想,正确认识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 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才能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二、创新教育需要创新型教师
创新教育从形式方面来说,创新教育要打破传统的教育格局,对传统教育要取其精华,创造出一种全新的教育模式,是以培养学生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挖掘人的内在潜能为宗旨,弘扬人的主体精神,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可以说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从教育内容方面来说,要求教育工作者在施教过程中,注意培养受教育者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从而形成创新能力。实施创新教育,首先要解决教育观念,其次教师必须有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再次教师本身要有创造性的素质。创造型的教师在教育活动中,往往喜欢使用灵活,更有实践性和创造性的方法,倾向于采取“建设性的行为”来发展学生的创造力,在各学科尤其是实验教学中,教师采取“建设性的行为”后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其实施空间很大。
三、树立“发挥潜能,全面育人”思想
素质教育是以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目的,它要求学生在各个方面都能得到全面发展。同时,素质教育的性质不是一种选择性、淘汰性的教育。它面向全体学生,是一种使每个人都得到发展的教育。其根本任务是为每一个学生今后的发展和成长奠定坚实而稳固的基础。也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拉近师生距离,使每个学生特长都能得到发挥,真正体现发挥潜能,全面育人的教育思想。
四、营造和谐的教学氛围
情感因素在学习过程中的作用已经越来越被人们重视。教育的过程本是教师和学生不同生命体之间的信息交流,这信息不仅有知识的内容,更有情感的蕴涵,我们常会发现学生因喜欢某一位教师而努力学习他的课,这说明融洽的师生关系是调动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保证。“爱人者人恒爱之”,只有在这种情况下,学生才会以更大的热情和信心投入学习,在课堂上也才能踊跃思考,勇于争辩,勤于动手。
陈晓君 2011.7
转变观念教学工作总结
陈晓君 2011.7
第三篇:《教育观念的转变与更新》学习总结
《教育观念的转变与更新》学习总结
曹文俊
数学教师如何转变教育观念 :
首先是教学观。教师的教学理念反映着教师对教育、教学以及学生学习等的基本看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大力倡导知识的应用价值及活动理论上的教学理念,数学课程标准中对数学课程、数学的认识、数学学习及数学教学、数学评价与现代教育技术等方面提出了新的理念。因此,新时期的数学教师应及时更新自己的教学理念。
其次是教师观。对于数学教师专业知识的具体内容和结构应当作更为深入的研究,就教师的专业化而言,教师除了要重视本身具备的专业知识内容以外,还必须重视知识与能力的关系问题。由于教学内容与教学环境的多样性,更由于教学对象是具体的人,因此就不存在任何固定的教学程序和方法,每位教师在教学中要努力以人为本,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依据特定教学内容、教学对象与教学环境,创造性的去进行教学。数学教师不再仅仅是一个课程的忠实实施者,在很大程度上也成为了课程的创造者和开发者。
最后是学生观。在结合数学教学内容,应将“探究”作为学生面临的实际学习任务的一部分来教,通过提供探究教学的情境,让学生逐步学会探究的方法,树立探究的意识。除此之外还要对学生的终身负责,对学生的发展负责,注意把握学生是学习发展的主体,要把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放在首位,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发现学生的特长和兴趣志向,并根据学生的不同基础、不同水平、不同的兴趣爱好和发展方向给予具体指导,充分了解学生在想什么,愿意干什
么,我们的工作目标是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为了一切学生。
2010-5-8
第四篇:〈教育观念的转变与更新〉学习心得体会
《教育观念的转变与更新》
学习心得体会
朱加鑫 2007年8月
《教育观念的转变与更新》学习心得体会
观念一般是指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和看法。它属于同社会存在相应的社会意识形态。是客观事物在人们的头脑中的反映。就像恩格斯说的,观念从“一开始就是社会的产物,而且只要人们还活着,它就仍然是这种产物。”
教育观念是指人们对教育问题的认识的看法,这是一个内涵丰富的概念系统。
1、教育观念的转变是教育发展的先导。
教育观念的先导作用也已被教学改革的实践部分所充分证明。如果教育观念不改变、不更新,一切将难以取得好的突破。
2、教育观念的转变是当代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教育观念转变的紧迫性首先来自时代和形势发展的需要。其次,教育观念转变紧迫性也是由于教育观念相对滞后的总体现状所决定的。
3、教育观念的转变是提高教师素质的核心。
随着对教师素质研究的不断深入,把教育观念放在教师素质结构的首位已经形成了共同的意识。
教师要改变心智模式必须立足于系统思考和共同愿景。事物的复杂程度有时让人感觉到无能为力,而系统思考可以克服这种无力感,看清复杂状况背后的结构,分辨出高杠杆解与低杠杆解的差异所在,形成一种新的思考方式。教师要不断观察事件发生的环状因素和互动关系以及学校发展变化的过程,而非片面的个别事件,避免为立即解决问题而忽略问题的整体性。同时,必须建立共同愿景。共同愿景不但是建立在每个人的个人愿景基础上的,而且是在鼓励成员不断发展个人愿景的过程中形成的,是在汇聚多数教师的意愿、凝聚集体意志的基础上总结出来的。在共同愿景的激励下,每个人尽管做的事情不同,但都是为了共同的愿景,这样,教师专业发展才有实际意义。
教师的工作压力大,工作与学习之间常出现矛盾,科研能力不足,学习力不强。这是因为教师之间没有形成同伴互动,任何一个教师都不能脱离群体而工作。教师群体的文化对教师的专业成熟也同样重要。长期以来,在讨论学习对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性时,不少人倾向于将教师的学习定位于个体学习,忽视了组织学习在教师专业成长中的重要性。这种缺少互动、缺少组织内外知识交流的学习,很容易造成学习资源的局限性、学习方式的单一性,进而造成教师心智模式的局限性。因此,教师应该建立共同愿景和系统思考,形成学习团队,通过团队组织之间的合作、互助学习来共同提升,减轻教师个人的负担。学校是教师成长的场所,只有当教师认识到自身的专业化实践是以学校这一组织为背景,以教师之间知识共享为基础的组织学习过程时,才可能打破个体知识与思维的局限性,在开放而非封闭的情景性合作学习中获得专业化的发展。
第五篇:教育观念的转变与更新计划
2009—2010学校转变教师观念计划
转变教学方式,教师的素质是关键,二十一世纪的教育,对教师提出更多的要求,如要求教师们不再是单纯的教书匠,还应是学者,是科研人员;教师们还应具有政治家的谋略,有经济家的理财观念,有电脑专家们分析处理信息的能力等,在诸多要求中,更新教育观念尤为重要。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动的课堂,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及实操作能力,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索的学习方式,我个人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学习:
一、关注人文,树立我是学生的观念
新的课程标准,强调师生间的交往,重视构建互动的师生关系,教学关系。当前师生人际关系中普遍存在着以教师为中心的倾向,强调教师在师生关系、教学关系中的主体地位,严重地伤害了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关注学生的人文精神,倡导弘扬学生的个性,这就要求教师们要树立起“我是学生的观念”要求教师们卸下那副师道尊严的面孔,教师由教学中的主角转向“平等中的首席”与学生们一道活动,探索,成为学生学习上的伙伴,使师生关系真正建立在“和谐、民主、平等”的基础上。
二、直面挑战,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
二十一世纪,科技的信息化,文化的多元化,将我们带进一个瞬息万变的世界,教育理论的不断发展,教育观念的不断更新,都对每个教师提出了挑战,这就要求每位教师必须“活到老,学到老”,树立起终身学习的观念。
其次,信息技术已成为新世纪国家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重大战略目标,其在我们的教育中也日趋重要。《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必须具备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课程应当密切关注当代社会信息化的进程,推动课程的变革和发展。随着网络时代的发展,教育也将产生巨大的变革,教师的角色也在悄悄地发生变化,教师已经不再是知识的源泉,学生接受知识的渠道多种多样,有的可能是教师闻所未闻,接受信息技术的教育也摆在每位老师的面前。
三、加强实践,树立课后反思的观念
与课前必须认真备课一样,课后反思也应成为教师的一种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教师对整堂课的内容、结构、教学方法、设备的使用等都进行了反思,并及时地进行调整。所以用心地建立一种反思的自评制度是很重要的。有一位教育学者曾经说过:“写一辈子的教案、未必有成就感,但坚持写三年的教学后记就能成为一名教师。
四、以人为本,树立全新的课堂评价观念
当今,基础教育的重心发生了转移,人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日益成为教育的重要目标,那种以教师为中心,以
书本知识为本位的评价标准已成为一种陈规陋习,因此,评价一堂课的好坏,必须以学生的发展为标准,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思维状态:这堂课学生是否能做到积极思维,踊跃发表自己的意见,发表意见是否具有独特性、创造性。
2、交往状态:课堂上学生是否善于学习和欣赏别人的优点,听取别人的意见,与同学之间是否做到团结合作,相互帮助。
3、生成状态:学生课前预习时所遇到的困难是否都已得到解决;对下一次的学习是否更具有信心。
色帕巴依乡中心小学
2009年9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