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四年级语文教学设计 (263)
习作
(二)学习目标
在亲身经历中,感受童话带来的乐趣,激发学习童话的兴趣。训练写话能力。
学习过程
一、通过前几节课的学习,大家对童话已经非常有了解了。这节课就把你最想说的童话故事写下来吧。
二、学生写作,教师巡视。
三、写好后,读给同桌听听。
四、修改。誊写。
第二篇:四年级语文《猫》教学设计3(范文模版)
《猫》教学设计之3
浙江特级教师 陶月梅
【设计理念】
力求突出课文所蕴含的人文精神——作者对小动物的喜爱之情。以研究性阅读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学生享有个性化的、自由的发展空间,使课堂充满生命活力;同时也不忽视语文基础知识、基本能力的训练,力求两者的和谐统一。
【设计特色】
引入选择机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引入研读机制,培养学生主动、积极的学习态度。
【教学流程及设计意图】
一、揭示课题,简介作者。
揭示课题,让学生联系自身的生活经验谈谈猫。教师简介作者,让学生初步了解老舍是我国著名的语言大师,从而激发学生学习课文、感受作者语言魅力的积极性。
二、初读课文,感知文意。
1、学生带着要求自学课文(拼读生字,用联系上下文等方法理解词义,读通课文,想想课文意)。
2、流自学情况:课文写出了哪两种猫?多少只大猫,多少只小猫?是怎样大猫,又是怎样的小猫?随机形成板书:
(一只)(大)古怪
猫
(一群)(小)淘气
(在初读交流时,引出表现文章主线的板书,并借助这主线,为下面给课文分段、概括段意、归纳中心提供依据。)
三、理解结构,概括段意。
抓住“大猫古怪”“小猫淘气”这条主线,引导学生研究:
①课文的分段;②段意的概括;③主要内容的归纳。
(以一条主线所发挥的三大作用,使初读者训练机理清晰、环环相扣,提高了读书效率。)
四、专题研究,理解课文。
在初读课文的基础上,师生共同合作形成“研读专题”,即怎样感受作者对猫的喜爱之情,请你任选你觉得最生动的一处讲析给大家听。
1、教师先指导一处以作示范,让学生明白应当怎样讲析。
2、在此基础上,放手让学生自己研读,教师巡视指导,掌握自主研读情况。
3、小组或同桌合作,最后组织课堂交流;教师随机作点拨、深化和评价。
(教师重点指导一处范例以后,要着重引导学生自读。可以让学生“划”自己最喜欢、感受最深或最能体现作者对猫的喜爱这情的句子,‘圈’出这一句话中最能体现猫的可爱、作者爱猫的关键词,“研读”领悟这些关键词的特别含义,“赏读”体会作者对猫的喜爱之情。然后,把这个自读过程具体说出来参加交流。这样保证了他们有充分的时间去研读课文,有效地锻炼了学生提取、处理信息的能力,从而把反复诵读课文与研究性学习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摆脱了以繁琐提问作情节分析的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的束缚,开拓了阅读教学的新天地。在这样的课堂中,学生享有充分的自由,他们可以挑自己最有感触的地方说。这样可以激发他们积极性和自豪感,真正发挥他们的独立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五、总结谈话,升华主题。
猫,在日常生活中,是一种极其普通的小动物。然而,在作者老舍爷爷的笔下却显得那么惹人喜爱。小动物是人类的好朋友。这正说明了在我们身边,处处都有美好的事物,只要我们热爱生活,用心去感受,就能像老舍爷爷那样——不但能发现美,欣赏美,而且能创造美。
【评点】
阅读的过程是学生对读物按其不同个性、经历重新建构的过程,本身就充满了研究性。本案正是从这一点出发,放手让学生自主选择、自主探究,以一课一问(一个研读专题)取代了传统的情节分析、烦琐提问这一难以突破的课堂模式,把课堂时空真正还给了学生,以充分展示生命活力。(周一贯评点)
第三篇: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长城》教学设计3(范文模版)
《长城》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
2.过程与方法: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学习由远及近,由整体到部分的观察方法,学习在观察中展开联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看图和理解课文,认识长城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血汗和智慧的结晶,是世界历史上的伟大奇迹,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课前准备
教师:搜集有关长城的知识资料,准备中国地图、长城的图片、挂图。
学生:搜集关于长城的历史知识、故事传说或图片资料;自学生字、生词,读通课文。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破题入手,字面理解
1.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所了解的长城是什么样子的。
2.每年来到长城游览的游客不计其数,大家请看图,沈老师也两度登上长城,分别是91年和2001年。来长城的游客中有许多国家的领导人,他们游览了长城后,都发出了由衷的赞叹,请看: 设计者太伟大了,长城不愧为世界奇迹!——以色列前总理拉宾
只有一个伟大的民族,才能造得出这样一座伟大的长城!——美国前总统尼克松 这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工程,在其它地方我从未见到过类似的杰作!——俄罗斯总统叶利钦 指名读;齐读。
读着这些外国元首送给咱们长城的题词,你是一种怎样的心情?
二、初读梳理 1.通读全文。
师:请大家就带着这样的心情、这样的感受,来一起学习《17 长城》。
下面就请同学们初读课文,做到不漏读、不错读,并想一想,课文哪些部分写的是长城的“长”,哪些部分写的是长城的“城”?
2.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交流反馈: 长:课文第一自然段 指名读课文。
城:课文第二自然段 指名读课文。
从什么地方看出作者登上长城?第三自然段的第一句话。接下来的三、四自然段是写什么呢?指名读。这些是作者看到的吗?是作者的联想和感受。
课文是按怎样的顺序对长城进行观察的?鸟瞰长城是远景——近观城墙是近景,作者从远到近地观察长城。
文章又是按怎样的结构安排的?先描写鸟瞰长城,再描绘近观城墙,最后写自己的联想和感受。
三、细读课文,语感理解
下面我们随着作者的游览顺序来细细地读读课文。1.请看图片(长城远景图)。
我们平时描述群山状态时,会用到哪些词语?(峰峦起伏重重叠叠、崇山峻岭……)
建筑在群山之巅的长城,随着山势的走向,长城是怎样的状态呢?(蜿蜒起伏盘旋、起伏迂回、连绵不断、气势飞扬)
请你读一读课文第一自然段。
指名读,你想读出长城的什么?(长
蜿蜒盘旋)
我们大家一起再来读一读这部分,把长城的长、长城的蜿蜒盘旋的气势读出来。2.学习第二自然段。
导语:古老的长城,守卫着中原大地,保护了民族的安危,在一万三千多里的长城中,最为壮观的是北京八达岭长城,这里山势陡峭,城墙坚固。我们随着作者走近长城,细细地观察一下吧。
3.学习作者联想的部分。
作者也是与我们一样,他也想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他还联想到什么? 古代劳动人民的血汗凝结而成。
想象古代劳动人民在建造万里长城时会遇到哪些困难。
读: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凝结成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
四、小结
游览了万里长城,你想对谁说?说什么?
五、作业
查找长城相关资料,班内交流。
第四篇: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幸福是什么》教学设计3范文
《幸福是什么》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彼、锹、权”等6个生字。
2、理解课文,懂得“幸福要靠劳动,要靠很好的尽自己的义务,做出对人们有益的事情。”
3、尝试合作表演课文内容。
教学重点:
了解故事内容。
教学难点:
体会课文中所讲的幸福的含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1、播放歌曲《幸福拍手歌》,师生边唱边做动作。
2、畅谈幸福。幸福有很多表达方式,刚才同学们又是拍手,又是跺脚,很有意思,你认为怎样才是幸福的呢?生谈幸福。
3、揭题导入。对于幸福,大家都有着各自的理解。今天,让我们来一起学习一篇童话故事,相信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大家对幸福能有更深刻的理解。一起读课题——
二、紧扣主题,自读自悟
1、自读自悟。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呢?请按自学要求快速阅读课文。
2、字词检查。刚才大家学得很认真,我想考考大家,这些生词你会读吗?
3、抓“诧异”了解童话特点,说说课文主要事件。“诧异”什么意思?文中哪些地方令你感到诧异?课文讲述的就是一个什么样的故事?童话故事中的人物往往有一种超凡的魔力或超人的能力,有的物还会说人话,这种极富想象、夸张的文体,就是童话。
4、揭示中心。在智慧女儿的引导下,这三位青年明白了幸福是什么?指名读,出示幻灯。(幻灯三:揭示中心:幸福要靠劳动,要靠很好的尽自己的义务,做出对人们有益的事情。)看来你很会读书,一下就抓住了文章的中心,老师也找到了这句话,我们一起读。
三、引导想象,深入理解
1、文中的三位青年是怎样弄明白幸福是什么的呢?请同学们认真默读课文16——22自然段,把感受最深的句子划下来,多读几遍,在书上空白处简单写写自己的体会。写好之后,组内交流。开始默读。
2、生边默读边用笔画有关语句,并简单写体会,小组交流。
3、全班交流,理解三个青年说的话。从同学们热烈的讨论中,相信你们已经找到了答案。他们是怎样弄明白幸福是什么的呢?
4、对比感受。是啊,幸福最重要的是要能给别人带来幸福。十年前,这三位青年在疏通泉眼时,他们
埋下了一颗幸福的种子,然而他们并没有意识到这就是幸福。十年后,他们又来到了小井旁边,那颗幸福的种子已经结出了幸福的果实。你们看——
(出示句子,齐读)清澈的泉水仍旧那样静静地流着。小井周围的树苗已经长成枝叶茂密的大树。小井周围有许多条小路,路上还看得见人的脚印,他们一定是到这里来喝水或者打水的。在周围的沙地上有小鸟的爪印,草地上还有鹿和兔子跑过的痕迹。三个青年快乐地看着这一切。他们感到自己只做了一件这么小的事,却给别人带来这么大的好处!
这里的景色和十年前一样吗?(出示句子对比:树林里有一口老泉,已经不涌泉水了,泉口上堆满了枯枝败叶。)读过这两句话,你想说点什么?这时他们终于明白了,一起读“幸福要靠劳动,要靠很好的尽自己的义务,做出对人们有益的事情。”
5、深入理解中心句。(1)这时,你理解了幸福到底是什么了吗?请用自己的话说说。(2)再读这句话,看看幸福要靠什么?(师板:靠劳动)还要怎样?(师板:尽义务、做益事)(3)我想问问,什么叫义务呀?能举个例子么?同学们,在学校,你的义务是什么?在学校我们有很多的义务。在家里,作为父母的儿女,你的义务是什么?对呀!这些都是我们的义务。这里还说要做有益的事情,什么叫有益的事情呢?你知道生活中哪些事例。(4)智慧的女儿揭示了幸福的真谛。我们把这句话和家人一块分享也是一种幸福。回到家,给妈妈说——(指课件)再对奶奶说——告诉邻居家的小弟弟小妹妹——时光飞逝,转眼间,你变成了老爷爷老奶奶,这时候,你会拍着小孙子小孙女的头对他说——(此时屏幕变成空白)同学们,就让这幸福的真谛一代一代传递下去吧!你们看,不知不觉中,我们已经把这句话背下来了,这就叫熟读成诵。以后我们可以利用这种方法背诵更多得好文章,丰富我们的语言。
四、拓展延伸,内化情感
1、出示各行业人对幸福的感悟。有位作家说,幸福是一个谜,如果让一千个人来回答,就会有一千种答案。(师配乐朗诵,课件演示同步进行)
对雷锋来说,幸福是“走到哪里,就把好事做到哪里”的快乐; 对警察来说,幸福是“舍一家团圆,保万家平安”的奉献; 对农民来说,幸福是“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的收获; 对母亲来说,幸福是“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的期盼。
2、鼓励同学们也来写一写对幸福的理解。同学们,你认为幸福又是什么呢?请你用一两句话写一写自己对幸福的理解。
幸福是帮妈妈做完家务时的满足 幸福是考满分时的兴奋
幸福是扶起摔倒的同学时脸上的微笑,幸福是帮助同学时的快乐,幸福是同伴之间的一声声问候,幸福是……
3、同学们,幸福就在我们身边,幸福要用心去体验,让我们一起去耕耘幸福,品味幸福,传播幸福吧!
设计意图:深入拓展对幸福的理解,把生活中的给予别人的事情写成幸福小诗,让学生明白幸福就是给予。一方面加深了学生对幸福的深入理解,另一方面也使学生学到了诗歌的写法,仿写诗歌。
第五篇: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将心比心》教学设计3
《将心比心》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通过自主学习能够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情感目标:
1、体会生活中只有将心比心,才能以爱换爱。
2、联系生活经历,有感而发。能力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掌握人物描写的方法并运用在写作中。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结合课文所写的两件事,体会将心比心的真正含义。
教学难点:联系拓展阅读资源,联系实际生活,写出自己对将心比心的理解和感悟。体会作者如何进行人物语言的描写,而使表达产生感人的效果。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揭示课题
同学们在中央电视台的黄金时段,经常会看到这样一个公益广告,名字叫《妈妈,洗脚》,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个故事。
师:看了这个故事你想说些什么?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也讲述了两个感人的故事,请看课题——《将心比心》。齐读课题。
师:你是怎样理解将心比心这个成语的呢?这两个心的意思一样吗?课文中谁将心比心,又是怎样对待别人呢?让我们带着问题来读读课文吧!希望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同学们从中受到中华民族传统道德的熏陶,感悟到人生的哲理。
【设计意图】由直观生动的视频带入课文,新颖,且激起学生的共鸣,让他们在画面中回味,激发学生兴趣,在文中感悟,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从课题入手,让学生先从直观上浅谈认识,再在学文中加深。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1、各自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阅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课文写了哪两件将心比心的事?
过渡:其实阿姨帮奶奶开门和护士给妈妈扎针这些都是生活中的小事,可就是这样的小事让我们感受到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爱,也给作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设计意图】充分让学生读,在读中自悟自得,他们会品尝到成功的滋味;直插重点,学生既锻炼了语言表达,又从整体上把握课文结构,在头脑中有了较清晰的印象,被这种情感染着,学文章中心一直也是暖暖的。
感悟课文,品味语言。
师:本文用《将心比心》做题目,那么文章中出现了几句有“心”字的话。请同学们浏览课文,并在文中划出,要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
生:3次(课件出示)
师:同学们读的很仔细,找的很准确。
1、“听了这件事,我的心温暖了许久”,这是指哪一件事啊?阿姨帮奶奶开门这个故事,使作者的心温暖了许久,让我们也一起体会那些令人感动的场景吧。请同学读一读第一个故事,并想一想,画一画哪个画面打动了你?给你留下了最深刻的印象?
小组讨论,谈谈你的感受。学生汇报:
(课件)“一次她去商店,走在她前面的一位阿姨推开沉重的大门,一直等到她跟上来才松手。”“我妈妈和您的年龄差不多,我希望她遇到这种时候,也有人为她开门。”
这个画面为什么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1)阿姨面对素不相识的老人,却愿意为她推开大门,用手撑着,一直等到奶奶跟上来才松手。从小事可以看出阿姨是个懂得关心别人的人。
多么热心,懂得关心别人的阿姨啊!你能把它读出来吗?
(2)阿姨看到了老人不由的想到了自己的母亲,她都愿意把他们当作自己的亲人,去关心别人。
(3)当阿姨看到了奶奶,她不由的想到了自己年老的母亲,将心比心,因为她希望——“我妈妈和您的年龄差不多,我希望她遇到这种时候,也有人为她开门。”
当奶奶向她道谢时,她只是轻轻地说:“我妈妈和您的年龄差不多,我希望她遇到这种时候,也有人为她开门。”
师:是呀,奶奶的年纪很大了,还要开那么沉重的大门,对她来说真的很难,而阿姨这是伸出关爱之手,她可真是个有爱心的人,所以她一直等到奶奶跟上来才松开手。
奶奶得到了这位阿姨的帮忙,她做了什么?阿姨又是怎么做的?
师:谁都有遇到困难的时候,谁都有需要别人帮助的时候,那这个时候,我们该做些什么呢?
师:当你为别人打开一扇门的时候,别人也为你打开一扇门,文章中仅仅是指的门吗?这并不是简简单单的一扇门,而是爱心的门,打开心灵的门,正是这样的故事,我的心温暖了许久。“许久”这个词,我们还可以用什么词来换换?
总结:她帮助的不是自己的亲人和朋友,而是一位素不相识的陌生人啊,这位阿姨的行
为,这种纯洁的爱让作者有了一种暖暖的感觉,令你沉浸在温暖之中是吗?并深深地印在作者的记忆里。
【设计意图】通过读、悟、议、再读,让学生多次走入文本,与文本进行对话,通过过抓住重点词句,体会文章人物的感情。
2、师:还有一件事,让作者的心不仅充满了温暖,还觉得幸福,在护士给妈妈扎针这个故事中又有哪些场景让你感动,小组交流,谈感受。
(1)“一天……第三针果然成功了”。
(那么在护士扎针的时候,文章对作者母亲的动作、语言、神态等方面进行了怎样的描写?小组讨论,结合人物的细节描写谈谈自己的感受)
生:平静的眼神,注视着;轻轻地;不要紧,再来一次
师:年轻的护士为母亲扎了两次都没成功,针眼处都鼓起青包。假如是你,看见母亲这样,你会做些什么,想些什么呢?
师;难道母亲不疼吗?母亲完全可以因疼痛而埋怨或是责备,但母亲为什么还那么“平静”?
师生:所以她说道:“不要紧,再来一次。”这简短的一句话,是简简单单就能说的出口的吗?为什么让你感到不简单?母亲没有抱怨,当年轻护士为母亲扎了两针却没扎进血管时,母亲鼓励她——
当母亲的手被扎的鼓起青包时,母亲仍然鼓励她—— 有可能第三次第四次还是会失败,她同样鼓励着—— 这正是母亲对护士的理解和宽容、鼓励消除了护士的紧张。
(2)第三针果然成功了。此时此刻护士也长出了一口气。母亲的动作,鼓励的话语,小护士也深深地感动了,所以她连声说:“阿姨,真对不起。我是来实习的,这是我第一次给病人扎针,太紧张了。要不是您的鼓励,我真不敢扎针了。”
生:她很有礼貌,很懂事,有一颗感恩之心……
师:是呀,这样一件打针的小事,因为母亲的宽容,母亲的理解,使护士拥有了一颗勇敢的心,那她以后打针还会紧张吗?这份成功,这份荣誉来源于母亲的鼓励,作者拥有这样一位母亲,她此时会有什么感受?
生:感动,感激,要像母亲学习……
(3)这是我的女儿,和你差不多大小,正在医科大学读书,她也将面对自己的第一个患者。我真希望她第一次扎针的时候,也能得到患者的宽容和理解。
生:妈妈很伟大……为了鼓励护士,宽容、理解对方;考虑到自己的女儿,她是个好母亲……
(4)看到眼前的一切,听了母亲的话,我的心里充满了温暖与幸福,一开始我的心情就这样吗?(不是。原来是抱怨的。)为什么现在会这样呢?她想——
师;母亲知道要想得到别人的宽容和鼓励,就要自己先去宽容鼓励别人。善待别人就是善待自己,她将心比心,以自己对别人的宽容换取他人对自己的宽容和鼓励。她希望自己的女儿以后也能遇上这样宽容的人。
所以听了母亲的话,作者的心里充满了温暖,充满了幸福。
3、师:同学们,这一撇一捺的“人”字本就相互支撑。假如在生活中,我们都能理解、宽容与关爱对待一个个陌生人,那么我们的生活也就多了一些欢乐与和气,一段默默地祝福,一句轻轻的问候,一次紧紧地依偎,一声深深的安慰。都是“将心比心”的表现。
我们如果理解了阿姨和母亲的话,肯定也会这样想着:(出示:是啊,如果我们在生活中能将心比心,就会对老人生出一份尊重,对孩子增加一份关爱,就会使人与人之间多一些宽容和理解。)
【设计意图】围绕另一个中心,让学生带着问题再次走入文中,动手动脑,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找到感动语句的同时,自己也深深被感动了,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四、回归文本,自然拓展
1、(板画出心,三十秒钟沉浸)课文学完了,我们的心中一定不会是空荡荡的。生活中你是否遇到过这样的事?你是怎么做的?
2、这就是我们每位同学的一颗滚烫的心,要在这颗心中装入一个份量最重的词,你会装入什么词?(帮助、关心、宽容、……)
4、结课:孩子们,让我们彼此接纳、将心比心,享受爱与被爱的快乐与幸福吧。
5、最后送同学们一句话:
(出示:台湾作家罗兰曾经这样说过:“如果每一个人在与别人相处的时候,都能想到别人,后想到自己,多想到别人,少想到自己,那么世界上不但可以增加很多的欢乐与和气,而且可以减少很多悲剧和恨事。)
总结:在生活中我们要想“幸福之花处处开放,就应该学会将心比心,这样我们才会享受爱与被爱的快乐与幸福。
【设计意图】学生在受到精神熏陶,情操陶冶的同时,也能提升语文素养,进行有效的课外拓展与延伸会丰富学生的见闻,增加学生的积累。
五、作业设计
在生活中,你遇到过将心比心这样的故事吗?经历了这件事,你有什么想法呢?请你把自己的心路历程记录下来,与大家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