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爱与自由》读书活动方案
海电幼儿园开展阅读《爱与自由》、《弟子
规》活动安排
为适应幼儿教育改革发展需要,进一步促进我国幼儿教育的均衡发展,结合我园争先创优活动安排,为了提升我园教师队伍素质,结合根据区文教体局关于幼儿教育工作的总体安排,结合本园教师特点,我们将于本学期开展读书活动。不断的学习会充实一个人的智慧,我们将每月读书交流活动进行系统的安排,通过读书活动让每一个教工获得更多的信息,增长更多的知识,有更多彼此交流分享的机会。读书活动从不同的角度选择题材,这次我们为老师们选择了由孙瑞雪撰写的《爱与自由》以及央视百家讲坛的钱文忠对《弟子规》一书的解读;为幼儿选择了幼儿经典阅读书目和幼儿版《弟子规》。
依据园所教师业务学习、理论学习、师德培训计划安排,读书活动安排如下:
十月读书安排:
对《爱与自由》、《钱文忠解读弟子规》两本书进行自由学习,要求认真书写读书笔记。
各班利用经典阅读时间指导孩子学习幼儿版《弟子规》。十一月读书安排:(精读《爱与自由》)
集体学习《爱与自由》一书。
时间:11月22日两次、11月26日两次、11月29日两
次
要求:11月22日集体学习《爱与自由》一书前七章内容,教师分别对阅读过程中好的语言或自己认为的精华部分进行阅读和分析。
11月26日集体学习《爱与自由》一书第八章至第十五章内容,教师分别对阅读过程中好的语言或自己认为的精华部分进行阅读和分析。
11月29日集体学习《爱与自由》一书第十六章至第二十三章内容,教师分别对阅读过程中好的语言或自己认为的精华部分进行阅读和分析。
十二月读书安排:(精读《弟子规》)
集体学习《弟子规》一书。
时间:12月7日两次、12月14日两次、12月21日两次
要求:12月7日集体学习《弟子规》,学习“规矩的作用” “入则孝”
12月14日集体学习《弟子规》,学习“弟”“谨” 12月21日集体学习《弟子规》,学习“信”
12月28日集体学习《弟子规》,学习“泛爱众”“亲仁”“余力学”
海电幼儿园
2010年9月
第二篇:读书分享-爱和自由
《爱和自由》读书分享 张涵烯妈妈-孙静
刚读到这本书时,跟我大学时学过的心理学有些相似,继续读下去感觉自己的心灵受到了震撼,读一遍感觉还不过瘾,继而又读了第二遍,仔细的在里面寻找自己受启发和教育的地方。
在前十章的内容中,蒙氏幼儿园的园长孙瑞雪通过大量的实例来论述了自己的观点,我读后觉得有两个词语是我认为是比较重要的,“感觉”和“概念”。其中第四章和第八章专门介绍了感觉的重要性,以及发展智力的唯一途径-感觉训练。
在书中孙瑞雪讲了几个事情和观点,我觉得很有道理,也比较赞同她的提法:像不能逗孩子,儿童喜欢重复做一件事情,将所学的概念一般化,这是智力的过程,是一种内心中的深层创造,还有不要在外人面前指责孩子:
首先说说不能逗孩子。逗孩子在大多数人的眼里是一件比较好玩的事情,看到小孩子着急、或者为了一件根本不会发生的事情在那担忧时大人会觉得很好玩。殊不知这样的玩笑是一众混账和残酷的玩笑,(书中孙瑞雪用了混账这个词,我觉得她是为了表达自己的严厉的态度。)这种逗引对成人不算什么但是对孩子来说太残忍了。书中说了一个例子,有个孩子他妈妈要生二胎了,有人告诉他有了小弟弟之后,他妈妈就不要他了。当老二生出来之后,孩子站在一边,看着一家人为了小弟弟在忙碌,心里很不高兴,但是没有说什么,当妈妈的发现了这个问题,跟他解释妈妈依然非常爱他,只不过现在要照顾更小的弟弟,喂他吃奶,要不然小弟弟会死去。这样几句话,老大的心结就打开了,孩子又高兴的去玩了。如果妈妈没有发现老大的当时的眼神,没有及时的跟孩子说那几句话,孩子在接下来的日子肯定会很抗拒小弟弟的到来,或者会虐待他,或者会更加的粘父母,总之过渡期就不会这么顺利了。现如今,家里有两个孩子的家庭越来越多了,关注老大的心理活动,不要恶意的去逗引孩子,是十分必要的。
其次儿童喜欢重复做一件事,反复听一个故事,十天半月也不烦,他从故事里吸收的首先是逻辑,然后是情景,最后是概念。小时候糖糖听我讲故事,讲完了就讲完了,我不说再讲,她也不要求重复,3岁半以后情况与以前不同了,她会一遍遍的要求你重复讲同一本书,不但一晚上要讲好几遍,第二天还会要求再讲,像他比较喜欢的贝贝熊系列的故事书里有一本《女孩靠边》,听了好多遍了,还是要听。牛津阅读树里第一本《天下第一猫》英文版的,她也很喜欢,一遍一遍的让重复的讲,哎呀我那个烦啊,静一静,压压火,继续讲。她睡觉前喜欢听MP3里的故事,同一个故事听了不下30遍了,像《谢谢小猴子》《小乌龟找工作》卡梅拉系列的《我想去看海》《我要找回太阳》等听的滚瓜烂熟,能一字不差的背下来,还是要听。看了这本书之后才知道她听故事首先是吸收逻辑,然后是情景,再然后是概念。早晚有一天她把概念内化了,会在生活场景中运用了,这才是孩子智力的增长。再来说一说概念,孩子将所学的概念一般化,这是智力的过程,是一种内心中的深层创造。孙瑞雪比较独特的解释了智力的含义,我也觉的学到了另一种观点。也确实是这样的,当我们的孩子在别的地方学到的词语被她用在了另一个场景时,我们当时的惊讶想必大家都经历过,会想这个孩子真聪明,会有样学样了呢。糖糖在家里要让我读书或唱歌时会说:“ 妈妈,大大方方的唱出来。”就会弄的我挺惊讶的,“大大方方”这个词想必是在学校里听了老师们的话,她用到了我身上。还有一次她在玩游戏,手机里养了一直小猫,她喂完小猫之后,就让她睡觉了,她爸爸看见之后说:“吃完就睡,那不光长肉啊?”结果糖糖的回答让爸爸笑的前仰后合,她说“爸爸,这只是一个游戏而已啊。”一个“而已”让我们感觉小家伙的应对能力真是进步很大啊。当孩子在一个场景中吸收的概念,灵活的运用在了其他场景中时,我想智力就这样增长了。
还有不要在外人面前指责孩子。其实,何止是儿童,在充满指责、冷漠、抱怨的环境里,任何人都不会感觉到快乐,也不能好好工作。相反,如果周围的环境充满了爱、自由与温情,人与人相互理解、相互宽容,家庭是不是就能和睦,工作是不是就会快乐、有效率的多?
书中还讲了不要强迫孩子画画,不断的教孩子画画,可能导致这个孩子一辈子都不可能真正的画画。书中还有很多需要我们当家长的要注意的地方,我想有时间我会再读一遍,真是很不错的一本书,谢谢大家!
2015-6-18
第三篇:爱和自由读书心得
《爱和自由》读书心得
这本书以爱和自由为全书的立足点,强调给孩子的爱要有科学的方式,即在对儿童成长规律的充分了解的基础上,利用蒙氏的各种训练方法,并给孩子充分的自由的选择。作者用各种事例诠释了“爱和自由”对培养人格健全的孩子的重要性。作者相信这样孩子就可以全面发展,这就是蒙氏思想的本意。同时,也简要地提到了约束孩子不良行为的方法。总体来讲,作者比较审慎地遵照蒙氏的方法在实践着儿童教育,并总结出一些经验。教育的创始人蒙台梭利有以下教育观点:
1.遵循儿童具有与生俱来的吸收性心智
2.注重儿童成长过程中的敏感期
3.重视自发性活动的自然法则
4.支持儿童的发展要在适宜的环境下,通过自身活动获得
这里有几个关键词:遵循、注重、重视、支持,在这几个词中,汇总一个词:“尊严和独立”:其实,生命的尊严和个体的独立才是蒙氏思想真正的核心。蒙氏主张这种尊严和独立是天授的,是自然赋予人类的,而不是孩子的父母。蒙氏极力想说明,如果你认识不到,不尊重这种天赋人权,你就会给孩子造成巨大的伤害。而爱、自由不是成人施舍给孩子的,而是孩子生而就有的权利,是从“尊严和独立”生发出来的。如果不认识到这点,所谓的“爱和自由”就是技巧性的,伪善的,也是善变的。
仅仅“爱和自由”,并不能使生命真正做到有“尊严和独立”地发展,他需要责任,需要平等。不背负责任,很难谈到尊严;没有平等,独立也是不完全的。而缺少真正的尊严和独立,孩子在被施舍的环境中成长,很难期望他人格的健全。孩子当然需要爱和自由,但不是施舍的,而是彼此尊重,相互平等,担负各自的责任。这样,人格才能健康发展,并走向成熟。
书中谈到了神游一词,让我深受启发。其实,儿童是最明白自己需要什么的,当他依照精神胚胎中密码的指引去做一件事情却备受阻碍的时候,儿童智能通过幻想来实现自己的需要,解除痛苦,久而久之的心力分离,神游就此形成。书中有一个例子:孩子玩水玩沙被禁止,他开始想象玩水玩沙;孩子坐在教室里凭借老师讲述的植树过程来构思一篇植树的作文时,神游就此开始。
您可以尝试去看一下《爱和自由》这本书。孩子真的值得成人仰视,养育一个正常的孩子,需要我们成人反思自己,成长自己。
“不动怒、相信、盼望、永无休息的等待”是打动我最深的字眼。我在努力尝试,并且相信会越做越好!
“儿童是成人之父,儿童是人类之父,儿童是文明之父”!如果我们珍视孩子的尊严,那我们就该成为维护尊严的榜样。从我开始,从你开始,从此刻开始!
第四篇:爱和自由读书心得
《爱和自由》读书心得
是的,读书只是一种提升自我的开始。
当我拿起孙瑞雪老师写的《爱和自由》的时候,我觉得抓住和把握一个儿童的前六年,真的太重要了,我们都以为自己很爱孩子,都可以想象自己很爱孩子,往往也便认为这就是爱孩子,但是,这和真正的爱孩子是有差别的。或许我们真的需要听下来看看:我们是不是基于自己的想法,是不是基于自己的恐惧,是不是基于自己的焦虑和习性。
爱就是爱,恐惧就是恐惧,焦虑就是焦虑,认为就是认为,一切如是。我有候就会觉得,我们真的要像孙瑞雪老师说的那样,学会从一切如是里面将爱剥离出来,那样的时候孩子才可以真的的接受到爱的礼物。
在今年六月份的时候,我听过一堂孙瑞雪老师关于《爱和自由》的讲座,那时候,对于一切还是很茫然,包括对于孙老师这个人都是一样的,充满好奇,可是,当见到她的时候,原来,她给人的感觉不是那么的高高在上,就像我们身边的一个大姐姐一样,朴实,真诚,让人很愿意去跟她靠近和沟通交流,突然让我想起,她写在书中的一首最爱的诗:让我的爱,像阳光一样包围着你,而又给你,光辉灿烂的自由。
如果儿童要创造自己,他就必须生活在爱和自由里,他必须拥有时间空间,必须拥有爱的照顾和支持,这样,他才拥有创造自己的机会,就像儿童成长在自由当中,如果你想让孩子成为他自己,你必须给他一样东西,那就是自由,只有把自由给他,他才能成为他自己,否则的话,他就要跟他的自我分离,这就是心理学中常说的一句话,“你这一生唯一能做的事,就是成为你自己”,你要成为你自己,而你成为你自己的唯一的办法,就是你必须拥有自由。
好多的家长看到这本书的时候,都觉得很庆幸,因为每一个人在育儿方面都有一些欠缺,而这本书里面又有太多值得学习的地方,对于每一个孩子的每一阶段的成长期,敏感期的关注,看完这本书的时候,我认为自己的内心会得到一个豁然开朗的答案,这真的是一本适合教育者以及家长去读有深度的好书。书中说:以爱的感情唤醒儿童成长的积极性,以自由的空间确立儿童的创造热情和自我意识,以规则的内化形式形成儿童的社会秩序和内在智慧,以平等的关系引导未来社会的和谐和文明。的确,幸福和快乐感一定要在童年经历,经历了,体验了,感觉了,就会对幸福和快乐有了认识,将来就会成为这样,这正是幸福成长的内涵,幸福也是要成长的,所以之前所说的自己做自己的主人,这并不是我们以往认为的想做什么就是什么,而是你可以按自己的意识,执行自己的计划,你的计划不被任何人破坏。
书中最强调的一个词就是“精神胚胎”,与传统教育不同的是,蒙氏教育相信6岁前的孩子是完全可以依照自己的“精神胚胎”发展起来。而且这是一种自然的,健康的发展途径。
所谓“精神胚胎”,就是孩子自身的生长需求,就像一颗种子,它总是会要求发芽,要求长大。孩子自身也有这种成长的渴望。
孩子依照着“精神胚胎”做出自己的选择,并付之于行动的过程,叫做精神胚胎的“实体化”,“实体化”对孩子的心智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甚至可以说,儿童的智力就是从“实体化”中发展而来的。
但在现实中,儿童的这种自由常因各种原因被遏制了。比如,父母总觉得孩子还小,做不好一些事情,或者做了一些事情后会给自己带来麻烦,于是就阻止孩子或者代孩子去完成。再比如,父母总是从自己的一些固有观念去评判孩子所做的事情,会因为自己的想当然而去干涉孩子的选择,也就是所谓的“上帝姿态”。而这一切对儿童都是一种精神上的掠夺。
为什么说要给儿童自由?因为很多时候,如果大人可以理解儿童的做法,他就可能会给儿童这么做的自由。而如果他不能理解,甚至误解的时候,他就会阻止、会干涉。而儿童依照精神胚胎所进行的活动,一直都是自发而有意义的,它不应受大人的理解程度左右。因此在你理解不了的时候,相信孩子这么做总是有他的理由,相信孩子,给孩子自由,就是正确的选择。
给孩子自由并不意味放羊式的放养,相反,父母需要付出更多的心血和更大的耐心。
因为父母不再是掌控一切的统领者,而是一个监护者,一个观察者——在孩子需要指导和帮助,爱抚和安慰的时候,他能适时地出现。
而这个适时,正是我们做家长的需要不断学习的。
可能有的家长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遇到过很多头疼的事情,不妨每一天抽出十分钟,二十分钟的时间来看看这本《爱和自由》,当读完这本书的时候,你便会发现,这是一扇窗,发现儿童,亦发现自己。我想,我们一生能给予孩子的,只有一样,那就是爱。
第五篇:《爱和自由》读书心得
《爱和自由》读书心得
尊敬的各位领导、亲爱的同事们:
大家下午好,今天我要和大家交流的是孙瑞雪老师的《爱和自由》。那么在介绍这本书之前,我想先说一说作者孙瑞雪。孙瑞雪,儿童教育专家,自上世纪80年代开始从事儿童心理学、教育学的研究,创办了大陆第一所蒙特梭利幼儿园和第一所蒙特梭利国际学校,之后又创立了蒙特梭利教育研究中心。那么什么是蒙特梭利教育呢?蒙特梭利所倡导的教育理念是“教育不是为上学作准备,而是为未来生活作准备。”其教育的核心目的是帮助儿童的生命自然地成长和完善。具体的说就是让儿童获得身体、意志、思想的独立,达到人格、心理、智力、精神的完善。有兴趣的老师可以找找这方面的书了解一下,我个人认为这个还是很有用的,尤其是对我们年轻的父母。下面我就自己读《爱和自由》这本书的一些体会跟大家分享一下。
让我的爱,像阳光一样包围着你,而又给你光辉灿烂的自由
——泰戈尔
这是《爱与自由》的作者孙瑞雪老师很欣赏的一段诗,同时她也将诗句中的“爱”和“自由”作为她这本幼儿教育演讲录的书名。在这本书中,蒙氏幼儿园的园长孙瑞雪通过大量的实例来论述自己的观点:只要给孩子充分的爱、充分的自由,才能促成儿童按照自己的内心发展成专注、宽容、坚强的、完整的人。书中有太多太多让我感动的语句,也有很多让我受益匪浅的道理,让我明白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更重要的职责是让孩子在爱的环境中建立起稳定的安全感和自信,让孩子形成完整的人格远远重要于知识的传授。孙瑞雪老师是一位蒙特梭利教育(蒙氏教育)的倡导者,所以书中处处都体现了蒙氏教育理念。许多成人都会在不经意间将自己的想法强加给幼儿,我们会不经意见扮演了“上帝”,孩子的“上帝”。其实看似弱小的幼儿,他们内在蕴藏着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和潜能,他的发展不需要成人给他们增加什么新内容,只需要给他们提供发展的环境和条件,蒙特梭利说过:“我们要做孩子精神上的仆人而不是主人。”如果作为教育工作者的我们都应该了解儿童成长的科学规律,在实际的生活和活动过程中让他们的“精神胚胎”(也就是书中所说的敏感期)的内在规律自然发展,他们一定会成为人才的。的确,零到6岁甚至到12岁,儿童都处在很弱小的状态,必须有成人来帮助他成长,但并不是成人自以为是的“灌输”,而是需要条件准备,儿童自己会吸收。儿童内在有一个自然、有序的发展过程,它只需要我们提供一个适合他们发展的环境。书中还举了许多生动的例子,让我们成人会“爱”孩子而不是“教”孩子。在整本书中没有看到具体的教法和技巧,更多的是用饱含激情的话语让我们体会到对孩子的爱和尊重。
书中提到在《早期教育与天才》的书中提到一个观念:天才就是强烈的兴趣和顽强的入迷。这里提到的兴趣是孩子天生就有的,而且孩子的个别差异决定了他们每个人会对不同的事物感兴趣。每个孩子生来就是独特的,有个性的人对周围世界的感知是独一无二的,思维状态也是很独特的,如果每一个儿童能带着自己独特的思维看待周围的世界将来也一定会是富有创造性的人才,这样我们的教育的目的也就达到了——发展每个人自身的潜力。
现在的儿童交友面广,接受新事物的的能力方面都比较强,所以我们这一代的老师应该更加注重孩子的个性培养,不要过多抑制他们的欲望而是要发展它们。这需要我们老师平时的观察,在细节上鼓励孩子发展他们的兴趣。说到鼓励孩子,我想说山中的一个例子:某幼儿园,老师和孩子在玩扔球,老师扔了一个球给孩子,孩子没接住,“笨死了,连个球都接不住!”接着是孩子把球扔给老师,结果,老师也没接住。当时看到这一幕的蒙氏老师想:这回老师没话说了吧!接着,令人惊愕的一幕发生了,老师说:“笨死了,连个球都不会扔!”怎么着都是孩子的错!虽然这个例子有些极端,但是我还是能从这个老师身上找到自己的影子:对孩子缺少耐心和鼓励。那么可想而知,经常被这么指责的孩子必然会胆怯、不自信、内向、对别人也不会宽容到哪儿去,并且对什么都没信心,也不敢去挑战自己,更不用提什么创造力了!
在《爱与自由》这本书中我深刻的体会到了什么叫真正的“爱”!真正爱孩子的父母,他们的孩子在各方面发展都会比较出彩,比如孩子对父母的依恋程度小、独立性强、思想开阔、自信、记忆力好、解决问题能力强,同时孩子快乐无比!有时我们会有错觉:越爱孩子,孩子就越依恋我们,但在作者看来是,父母越爱孩子,孩子也就越不过分依恋父母。因为很多经验告诉孩子,父母只是短暂离开,那种持久的爱的行为使孩子自己知道父母不管在哪里,爱是稳定不变的!所以父母对于孩子的态度不能起伏太频繁——爱他们的时候会表现出特别爱,情绪低落时候又会对孩子冷漠态度,这样在孩子心理上会造成一定的压力,他们会怀疑父母是否是一直关爱自己的,这样会不利于孩子安全感的建立,对他的成长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书中第十三章节——自由与纪律给了我深刻的启示!不仅仅是对未来教学理念的启示,更是对我自身的发展也有了一个重新的认识。作者赞成给孩子充分的自由,这样才能最大限度的摸清事物的规律,才能去认识、认知,这就是充分发展潜能的自由!当然世界上不存在绝对的自由,这种自由是建立在一定的“纪律”的基础上的。然而,在蒙氏教育理念里:纪律必须是建立在自由的基础上的。因为人是自己的主人,当你是自己的主人的时候,当你自动遵循某种生活准则的时候,那你就有了自我控制能力了,人的这种自我控制能力称之为纪律。但在现实生活中,大部分人理解的守纪律,就是听老师话,很安静地坐在那里,其实不然。事实上,儿童是非常愿意遵守规则的,他们常常在游戏中主动的约定一些规则并且很好的遵守它,像是游戏规则、卫生规则、交通规则等,但这些规则是和儿童发展和谐的,是儿童在生活中、在与同伴游戏中自己建立的,是和儿童的内在需求没有冲突的。这样的规则基本上都符合量少、严谨、科学的要求,这样儿童才乐意去自觉遵守并感到快乐!蒙特梭利说,我们必须避免抑制孩子的自发活动,显然这是指在行为上给孩子自由。孩子们有了自由就能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东西,因为有了兴趣就能反复的做那件事,因为长久的专注,儿童就会逐渐感知和把握事物的规律并顺应这种规律,最早的纪律就形成了。专注是思维活动,专注可以产生智慧。智慧需要有自由的时间和空间的保证,更需要行动的自由。人的行动越多的运用智慧,人的内心就能保持内心的平静。现在的人越来越表现出浮躁的心态,可能也是因为从小生活在强制的约束之下的结果吧!儿童和成人还不一样,把自由给成人,成人有可能就睡大觉,什么都懒得做,或者他愿意做什么就做什么,放纵了自己,另外,成人可能什么都不做,“懒散”多舒服!当然以上这些都是儿童时期被扭曲了的成人。但儿童生下后有一种自然的法则,就是不断地、不停止地发展生命,儿童没有一秒会放弃这种发展,因为内在的力量在驱动着他感知周围的一切(学习),所以活动中的幼儿是最正常的幼儿!而回头看看我们自己,小时候很多的是在成人的强制下长大的,长到成人可能都不曾做过自己愿意做的事情,而且更多的情况是这样,习惯性的接受任务、指令,如果不给分配任务就觉得无所事事。在蒙特梭利看来这是不可想象的,这是儿童期没有获得过自由,凡事都不敢去超越某个范围,无形中的禁忌使人不敢去思考,事实上我们许多人可贵的创造力就是被这些所谓的规矩、规则给抹杀了。
《爱与自由》整本书直观、感性的体现着蒙特梭利教育观和理念,但不是人人都赞同这样一种教育观念,不过在《爱与自由》这本书中让我了解到了为么现在社会上会存在一些奇怪的现象,我仿佛能从这本书中找到一些根源。许多人的行为都是在年幼的时候形成的,然后逐渐影响到整个成长过程。零到六岁的儿童对新事物新知识的吸收性是成人无法想象的,他们在这几年里学到的东西可能是将来一生都没办法赶上的,而我们成人能做的不是一味的灌输,而是在了解这个规律后,为他们提供一个适宜的环境和条件让他们成长,发挥出他们的潜能!好书总是要不停地、反复地研读,这本书我肯定会再次翻开,或许在我工作实践后会有另一番新的体悟!
非常感谢大家的认真倾听和陪伴。最后给大家提前拜个年,祝大家身体健康,幸福美满!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