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教学中的点点滴滴
教学随笔
自2004年参加工作以来,我一直都担任小学数学教学工作。从事教育事业,我自始自终以认真、严谨的治学态度,勤恳、坚持不懈的精神面对每一位学生。回顾自己的教学之路:艰辛与甘甜并存,痛苦与幸福并存。教学生涯中的点点滴滴,多年来校领导和每位同事的支持与帮助,使我在教学之路上越走越自信。不得不说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发展和深化,对教师的专业化要求越来越高,作为一线的数学教师,仅有崇高的事业心已不足,拥有专业素养引领新课程是必须的。
新课标下的小学数学课程内容的综合性,开放性,要求小学数学教师不断地更新、充实和扩展知识,转变教育观念、改革教学方法。俗话说:“学生需要一滴水,教师必须是个丰富的水资源。”因此,教师要不断超越自我,使内在知识结构不断更新,不断提高自身的精神生活质量和人生价值观。
一、专业化思想
理论学习方面,认真学习领会新课程,掌握自己所任学科的专业特点,善于思考,养成多思多想多写的习惯,做的最优化要落实到学的最优化,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认真做好学校各项日常教学常规工作,抓好教学质量,继续培养学生各方面良好习惯。勤于反思,在总结经验中完善自我。
二、自身学习重要性
加强自身学习是推动专业发展的方向。每年的教师继续教育、县局安排的名师讲堂、学校教师的听课,评课都是一个良好的学习的平台。珍惜学习机会,这些平台能促进和加快教师课堂教学水平,展示优质课的流程,新型的教学模式,全新的教学理念,让我深受启发。除此之外,我们充分利用教育资源,加强自身学习。如信息技术发展迅速,又有很好的网络资源,给我们的教育学习提供了非常有利的条件,让每一位教师寻求到合适的教育需要,提高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三、教书育人
记得我来罗小上班的第二个年头,校领导打破语文老师当班主任的常规,数学老师也当班主任,我是第一个,并且当时我带得是跨年级的数学,自身感觉压力很大。虽然班主任官不大,但作用课不小。我接到这个班时,心里着实害怕,这个班的学生纪律差,学习差,班里多数是住校生,我该怎么去管理呢。没法,服从需要。接班时,我满怀“爱心”按照教育理论和方法去做,可收效甚微。有一天上数学课,我发现一位同学上课搞小动作,玩玩具,我轻声漫步走到他的跟前,嘴里讲解例题内容,却又走开,这位同学好像感觉到什么,收好玩具,装作听课的样子。快下课时,我讲了一个故事------课后,这位同学承认了错误,却令我感到惊讶,一个故事就能改变一个学生。我不断地思索着,渐渐地,我改变了我的教育学生方法,在数学教学实施“因人而异”“寓教于学”提高他们的责任感,荣誉感和合作意识。
在新课程的标准要求下,在校领导的大力支持与帮助下,我改变了我的数学课教学方法,成了本校课改第一人。我是努力让我的数学教学尊重学生的个性,发挥学生的积极性,讲究数学教学的艺术,善于启发与鼓励。不搞“一人言”“满堂灌”,而是师生互动,寓教于学,培养学生能力,提高学生素质。
教师职业的专业化既是一种职业资格的认定,又是一个终身学习、不断更新的自觉追求。要实现数学教师的专业化,要加强数学教师的专业发展,教师必须做到善于学习、积极研究、勤于反思、了与交流。
第二篇:国培中的点点滴滴
国培中的点点滴滴
郧西县店子中学吴文静
2013年9月16日,来自郧西各个乡镇的教师25人一起坐上开往孝感学院的大巴车,天快黑了的时候我们下车,25个拖着行李的老师们站在高速路口,等着孝感学院的车来接,这个平原上的城市远比山里的气温高,在昏黄的路灯下,成群的蚊子飞舞,那种又热而且蚊虫咬过的地方痒痛难忍的感觉至今回忆起来依然清晰,等了一个半小时,车终于来了,带来了光明!走进孝感学院已经晚上八点半,足球场上有大一的学生军训,突然感觉一下子回到了大学时光·········三个月的国培学习就这样开始了!
国培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学习的场所,交流的平台。我们周一到周五每天上午听课三小时,下午三小时,每个学员都非常珍惜这些学习的时光,不管是在专业课学习还是教育理论学习,你都会看到大家认真聆听,低头做笔记的模样,课后,很多同仁们围着授课教授问问题,传课件,于是我更加敬重“老师”这个职业,在这个信息化如此发达的年代,我们心无旁骛,认真学习,只为肩上的那份责任!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礼。”这段时间培训收获最大的是前辈们对我思想上的冲击。每天的感觉是幸福而又充实的,因为每一天都要面对不同风格的名师,每一天都能听到不同类型的讲座,每一天都能感受到思想火花的冲击。
2013年10月21日,大家要到影子基地学习,我们再次被打乱,再次揉和,有去大悟的,安陆的,也有丹阳的,孝感市内的,而我,被分到了汉川。又一个新的开始!幸运的是,咱们郧西的有十三人,每天一起去学校,一起吃饭,一个月的时间倏忽间就过去了。在影子基地的一个月里,我跟着指导教师听课,议课,上课,我的指导教师是一位有多年教龄的高级教师,每次她给我提的意见都非常有针对性,让初出茅庐的我如醍醐灌顶,给学生们上课时也让我认识到我们的孩子与城里的孩子的区别,从而在教学方法上有了很大收获。
除了听自己的指导老师的课,我也常常去听别的老师上课,“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无论是每一次听课学习,还是教师的课堂教学展示,都让我感受着新课程理念的和风,沐浴着新课程改革的阳光。备课组还为我提供了宝贵的教学案例和资源,让我从自身出发寻找差距,反复地琢磨和专研,不断地反思和总结。对我来说,不论是从理论还是教学上,这都是一个让我进步的有良时机。在交流过程中,我也能积极参与交流和讨论,聆听感言,交流自己的心得从每次的学习中,我的教学理念和教学艺术又得到了一次发展,让我对教育教学又充满了信心和希望。
2013年11月20日,我们回到了孝感学院,继续剩下的一个月的学习,六个姐妹再次团聚,那种开心是无法言语的,站在阳台上,沐浴着早冬的暖阳,聊着各自在影子基地的收获,那些笑容定格的瞬间,我们都奢望接下来的不是一个月,而是一年,十年·········
通过这次培训,使我提高了认识,理清了思路,找到了自身的不足之处以及与成为优秀教师的差距所在,对于今后如何更好的提高自己必将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我将以此为起点,让“差距”成为自身发展的原动力,不断梳理与反思自我,促使自己不断成长。
这次的学习使我明白了许多:有效的学习,应该是会学、会用的学习,总体来讲应该是真正能够促进学生发展的学习;教师的成长离不开自身的素养,人格的魅力,教师要促进学生学习、自身成长就要始终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己任,以爱为动力,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在整个培训过程中,我时刻牢记“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努力提升自我。回校后,我会积极主动承担教学任务,来锻炼自己,发挥带头作用,热心和我的同伴交流、合作。在教学工作中,把这次培训学习的心得与同伴分享。使我们的队伍共同进步,共同提高,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作为教师,我需要时刻提醒自己要不断学习,不断探索,不断专研。要学习的路很长。所以,我们要对教育教学充满信心和希望。虽然这次短期的学习已结束,但终身学习还在继续。这次培训学习像一场春雨,滋润着我的心田,让我沐浴着雨露茁壮成长,准备为春天的美好增添一首亮丽的风景。
第三篇:浅谈词语教学的点点滴滴
浅谈词语教学的点点滴滴
小学低、中年级的词语教学,大多是根据其本身的字形特点来进行的。但有些抽象词语的教学,可以以学生的认识规律为原则,采取形象、趣味的方式来深化学生对抽象词语的理解。
一、以实物为凭借,理解词语,攻破难点
进入小学阶段的学生,已逐步迈进社会、迈进生活、迈进大自然,世间万物以千姿百态的形式跃入了他们的眼帘,并深埋在他们幼小的心灵深处。学生对万物有了初步的认识,这为他们将来的学习生涯打下了基础。
例如,在学习《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语文第六册中的《画杨桃》这篇课文时,把理解课文倒数第二段中老师讲的话当作了学习的重点。《画杨桃》中的老师在其段中讲了四句话,其中第二句讲到“但是,看的角度不同,杨桃的样子也就不一样,有时候看起来真像个五角星”。这句话是学生理解的难点,要使这个难点得以突破,必须先让学生懂得什么时候是“角度”。生活中,学生看事物是从一定角度去看的,但他们未必知道。“角度”这个词于他们而言仍旧是个抽象的词语。这时,我们可以采用实物来帮助学生理解“角度”这个词。我把一个杨桃放在讲台桌上,请一学生先站在讲台桌前观察杨桃的形状,同时告诉学生,现在这位同学所站的位置代表从正面的角度去观察杨桃。接着再请学生分别在教室的各个位置观察,使学生体会到“看的角度不一样,杨桃的样子也就不一样”。这样,学生就明白了,“角度”所指的是观察事物时的方向或位置,也能明白“角度”不同,事物的样子也会随之改变。学生因此能更深一层地理解“角度”一词,教学难点也就不攻自破了。
二、以语境为背景,轻轻松松领悟词意 语言环境是控制语意的“场”。语言环境不同,词语的含义往往是不尽相同的。在语境中,词语不仅有解释功能,更具有判断功能。倘若词语离开了语境,便很难鉴赏词语运用的审美价值了。如在教学《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语文第七册《鸟的天堂》这篇课文时,对文中的一个成语“应接不暇”的理解教学,我没有要求学生对这个成语的意思死记硬背,而是让学生仔细读一读这一成语前、后部分的内容,来揣摩这成语的含意。学生边读边思考后,纷纷举手发言: “‘应接不暇’前面部分的内容是上一段的,写到了作者看到了大的、小的、白的、花的鸟,还看到了鸟儿有的在飞、有的在跳、有的在叫,这些都说明了大榕树上的鸟很多。所以我体会‘应接不暇’的意思是事物多,看不完。” “‘应接不暇’后面部分的内容是‘看到了这只,又错过了那只,看到了那只,这只又飞走了„„’这是指大榕树上群鸟活动的欢快情景,所以我体会到‘应接不暇’在本文指作者眼睛应付不了,看不过来。” „„
显然,在具体的语境中领悟“应接不暇”,不仅把词语训练和阅读联系起来,而且也培养了学生的语感。由此也培养了学生具有整体性和审美性的语言能力。
三、以比较为手段,在辨析中获知
在学生的认识活动中,总有一种有效的基本方法,那就是“比较”。比较作为一种有效的艺术手段存在于词语的训练中。如在《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语文第六册的语文园地七中“我的发现”里就安排了带“光”与“抽”的几个句子,让学生体会它们在含义上有什么不同,可以用什么相应的词代替:
如:
1、不光()是我一朵,一池的荷花都在舞蹈。
2、明亮的月光(),照在静静的原野上。
3、弟弟把零用钱都花光()了。上述例句,让学生通过比较来体会同一个词,随着它们所处的语言环境不同而含义有所不同,这是极富有训练价值的。学生经过细读、思考,在共同讨论中获得了共识:第一个“光”是只、仅的意思;第二个“光”是光线、亮的意思;第三个“光”是完的意思。
四、以动作为导向,直观感知
教学生对有些动词的理解可以只用直观感知,通过“身体力行”即动作演示来形象地释义,而不是对这些动作作机械的文字解说。例如《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语文第六册的《荷花》这一课文中有这样的一句话:“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间冒出来”。教学中,我先让学生齐读这句话,再问“‘冒’是什么意思?”我并不要求学生进行无效的口头解答,而是让学生进行动作演示:让几个学生聚在一起,再请一个刚好穿白色裙子的女同学从这中间“噌”地站起来。这一演示“白荷花”鹤立鸡群之势形象化、直观化。从整个演示的过程,学生看到了也明白了“冒”字的意思了。教学用动作演示解词的同时,要求学生也要通过模仿动作来体验词语所表达的意思。这种词语训练的方法既简便易懂又能使课堂气氛活跃,真可谓“一箭双雕”。
五、以“错”扶“正”,优化效果
在知识的教学中,教师的引导无疑是十分重要的。在词语教学中也一样,引导是为学生提供学习的契机,更是为了扩大训练的效果。引导绝大多数是从正面、侧面切入,但为了优化词语训练的效果,有时,也不妨从反面、负面入手,实行“以错扶正”。如在教学《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语文第六册的《翠鸟》一课时,我先让学生仔细、用心听老师范读。当范读到“翠鸟离开苇秆,很快地飞过”这句话时,我还没停下,就有学生纷纷指出老师读错了,把“蹬开”错读成“离开”,把“像箭一样”错读成“很快地”。这就是我所要的效果,我当即表扬了学生听得认真后,便紧扣读错之处做开了文章———— 师:“离开”不也是很通顺吗?能不能把“蹬开”换了呢? 生:不能。“离开”不能把翠鸟反应快的特点体现出来,而“蹬开”却能体现出翠鸟反应灵敏的特点。
师:那么“很快地”为什么不能替换“像箭一样”呢?
生:我觉得这两个都有速度快的意思,但用上比喻的方法,能使表达更形象、更具体。师:是啊,看来这两处的词意丰富,确实不能换。
六、在不断正“谬”中寻求“真”义
教师进行词语教学常用的方法是对词语含意进行直接、正确的解释,这也是学生学习词语的方法之一。但词义不应该灌输式地传授给学生,而必须让学生通过思维去发现。居于这方面的考虑,教师应善于把握过程,让学生所获得的定义逐步由片面到准确,由模糊到清晰,在弄懂词义的同时,也获得了学习的方法。如在教学“掠过”一词时,我问学生“什么叫掠过?”有个学生很有把握地回答:“碰触过就是掠过。”我接着问:“用力碰触能说掠过吗?”这时学生意识到自己的回答不确切,忙补充说:“轻轻碰触才叫掠过。”我又紧追不舍,问:“那轻轻地、缓缓地碰触能叫掠过吗?”这时,学生开始争着说:“轻轻地、快速地擦过才叫掠过。”在老师不断地总结谬误,揭示不合的引导下,学生通过自我改正、探索、总结,终于正确地理解了“掠过”这一词的真正意思,这也让学生学会怎样去探索,如何进行自我控制、自我发现。
词语教学在语文教学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它的主要目的在于帮助学生理解所读课文的内容,又丰富它的词汇,进而提高学生理解和运用语言的能力,是小学语文教学中不容忽视的一环。
党新荣 语文教学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摘要:语文学科作为基础教育的基础学科,以及该学科本身的性质特点和功能,决定了它对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具有义不容辞的责任。教师要具有前瞻性的理论素养,不断创新的教学理念,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提供条件。课堂教学中运用多种教学手段,突出学生主体性,使学生具有创新意识。关键词:语文教学 创新能力 创新意识 主体性
时代呼唤创新教育,创新教育呼唤创新人才。语文学科作为基础教育的基础学科,以及该学科本身的性质特点和功能,决定了它对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具有义不容辞的责任。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呢?我在教育实践中做了一些有益的尝试,从中有了点滴体会。
一、教师要具有前瞻性的理论素养,不断创新的教学理念,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提供条件。
教师创新教育理论水平的高低,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创新能力的形成至关重要。我认为教师可从以下两个方面做起:
其一:具有前瞻性的理论素养。首先要有全面、系统的理论素养。如心理学、教育学、哲学等基本理论,文章学、阅读学等专业理论。这些不仅可以为我们的教学提供“肥沃的土壤”,而且还可以为我们打开“崭新的视野”。
其二:具有不断创新的教学理念。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们必须牢固树立创新意识,更新自己的知识体系,不断培养创新精神,努力寻求教学过程中一切有创新价值的因素,在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和手段上力求新的突破。古希腊哲人普鲁塔戈曾说过“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把需要被点燃的火把。”而教师作为点燃学生头脑这一火把的人,应当适应创新教育的要求,摆正教师、学生在课堂中的位置,给学生以最大的思维空间,积极开发学生的创造个性,引导学生的思维创新,使学生“自奋其力”,达到“自致其知”,使其乐学。
二、课堂教学中运用多种教学手段,突出学生主体性,使学生具有创新意识,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提供主观环境。
教师在拥有不断创新的教学理念后,就应运用多种手段,培养学生具有创新意识,使学生自己主观上就想创新,也敢于创新,从而不断提高创新能力。第一:以教材为例,培养学生创新人格。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一定要注重培养其创新人格。尤其在中学阶段,培养创新人格比训练创造技能更为重要。中学语文课本中能培养学生品格的篇目很多,我们要在教学中注意渗透这些品格的教育,如《石钟山记》中苏东坡黑夜驾舟寻访石钟山,大胆否定前人假说,探访自己认为的石钟山命名原因;《装在套子里的人》文章所反映出的守旧必死,创新求活的观点。让学生在学习中受到各种高尚人格力量的潜移默化的影响,为他们日后发挥创新能力、实现人生价值备下深厚的人格底蕴。总之,我们语文教师应该是以语文为载体的学生的人生导师。
第二:以人为本,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由于长期处在应试教育樊笼中,学生形成了学习和思维定势,潜在的创新意识被紧紧挤压着。教师讲读一篇课文,从作者、背景、结构、中心到写作特色,步步为营,滴水不漏;学生做练习,紧扣教材观点,不敢越雷池半步。这就养成了叶圣陶所说的那种“不是习惯的习惯”。要实施创新教育,首先必须打破这种“理性的奴性”(莱格语)的被动教学方式,以学生为根本,从学生心灵深处挖掘创新潜能,培养创新意识。
创设民主、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供环境。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曾指出:“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氛围。”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创设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努力做到“教得轻松,学得愉快”,让课堂充满情感的碰撞、情绪的体验、生命的交流。课堂上始终保持“动中有节,乱中有序”的状态,既不太放任,也不过于严肃,形成积极、活泼、健康、向上的课堂氛围。这种氛围中,任想象驰骋,任思路纵横,多种想法涌动、交汇,自然会碰撞出创造的火花,引发创新的潜质。
三、课堂教学中采取多种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只有教学方法上不断推陈出新,不断给学生新的刺激、新的感受,才能保护学生学习语文的鲜活性、求知的进取性、思维的活跃性。也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首先,教学方法要多变。要因教材、因学生、因时间、因地点而灵活多变。或讲授法、或讨论法、或练习法、或点拨法,或读书笔记法。
其次,有效充分的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和手段。如幻灯、录像、多媒体等。学习《智取生辰纲》运用多媒体教学,不仅一节课完成了教学重点,而且学生耳听刘欢演唱的《好汉歌》,眼看杨志等人物的画面介绍,头脑中想象双方的矛盾冲突,兴趣盎然、思维灵活,不断创新。
四、语文课外活动中激发学生创新的火花,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是深化学生创新品质和创新能力的需要,是课堂教学的必要补充。如征文、影评、演讲、辩论、读书活动、诗歌朗诵、学术报告、创办文学社刊物等,为学生发表习作提供一方乐土。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不仅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充实学生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在活动中能够使学生进一步认识自己,认识社会,提高对事物的判断力和语文实际操作能力。
教学实践证明,语文教师只有努力探索创新性课堂教学的有效途径,有意识地把创新思维的培养作为重要的教学目标在课堂上进行落实,才能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本领,才能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从而造就一代创新人才。
小学三年级字词教学点滴
教师:黄坤会
字词教学是小学三年级语文教学的重点内容之一。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鉴于此,为了使学生从多渠道、多方式积累字词,丰富词汇,培养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语文的能力,我在教学实践中努力探索,不断实践和总结,觉得字词教学采取自主、合作的方式,可以收到较好的实效。
片段:
在教学《惊弓之鸟》一文之前,安排学生进行预习,预习要求是:
1、找出文中生字,借助汉语拼音读准字音;对于基础较差或不会拼音的同学,将生字作上记号,以便在课堂中较快地识记。
2、从文中找出《词语表》中相应的词语或自己觉得喜欢的词语进行识记。
3、读通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大概内容,摘录自己喜欢的句子。
第二天,在教学文中生字词的时候,首先检查学生预习的情况,结果还比较满意。除了部分基础实较差的学生外,相当一部分学生都能正确地认读文中的生字和词语。结合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这一要求,为了让学生都能正确识记文字的生字、词语,于是,对生字词的教学,我采取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以小组(三人小组,其中有一个成绩较好的)为单位进行合作学习。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同学们表现十分积极,气氛非常活跃,教的教,学的学,有的在订正字的读音,有的在讨论某个生字或词语用那种方法识记既准确又快速,还有的在相互考考,甚至一些小组还在给生字找形近字组词„„看到这样的情景,我非常欣慰,心里想:效果应该是不错的。几分钟后,进行学习反馈,结果真的让人很满意:当我说谁来认一认的时候,同学们都不约而同地举起了右手,从他们那渴求的目光里,我读出了他们的自信。于是,指名几个成绩中偏下的学生起来认读。平时识字数量不多、识记能力较差的学生中,多数对生字、词语都能准确地认读,并且,有的还给生字进行了口头字组词。可见,这次合作学习没有失败。
通过这堂字词教学,让我再次认识到:对于部分后进生,主要是学习基础较差的学生,他们并不是天生你愚笨,也不是头脑不开窍,而是他们学而无趣,学不得法,学而无助,只要我们精心组织课堂,精心设计教法,运用切实而有效的教学策略,他们也是能学懂的,也是能接受的。
党新荣
第四篇:细说语文教学中运用多媒体的点点滴滴
细说语文教学中运用多媒体的点点滴滴
以笔者的亲身教学经历为事实依据,详实论述了多媒体运用在语文教学中的神奇功效。以摆事实,讲道理,全方位阐述了多媒体运用对老师、对学生的闪光之处。立意新颖,论述有力,语言质朴。
多媒体走进我的语文教学中仅是最近几年的事,我对它从陌生好奇到尝试接触最后认知运用。历经数载,全心学习,现在多媒体的运用已是我语文教学中绝不能缺少的教学手段。从运用的实效看:教学效率大大提高,教学质量大幅度提升,特别是对学生的语文素养有着深层次的引领。而今每一节语文课因灵巧运用多媒体讲授而大放异彩!下面仅以我在实际教学中运用多媒体课件的收效谈点经验总结,以蝕读者
一、巧妙整合的多媒体课件,在课堂上搭起师生高效交流的平台,有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
教师在教学中的示范作用无论是在多媒体技术教学还是在传统教学中都不可缺少,教师对信息技术的应用,对知识和信息的获取方式、手段等无疑都会对学生产生极大的影响,使学生在现代信息技术的理解和应用上能得到很好的熏陶和教育,增强其在各方面发展的信心和动力。在综合性学习活动中,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自己动手,运用多媒体技术将自己的活动信息以幻灯片、电子图书、个人网页的形式展现出来,亲身地实践了一次信息技术在学习中的运用。
首先,教师要精心设计与学生交流对话的平台,让学生能有自己的话要说,要真实的表达学生自己的独到见解,教师在与学生谈话交流中要扮演一个引导者的角色,切记不能以老师的话语来替代学生言谈。对学生的评价要以鼓励为主,尽可能放大学生的某一闪光点。要以一个听众的身份去仔细聆听学生的心声,从而更好地驾驭课堂,使师生的交流如鱼得水,流畅自然。
其次,教师可以针对具体教学内容,放手发动学生动手动脑,亲自到讲台上来制作简要的多媒体课件(当然教师要事先准备好比较丰富的一些多媒体课件素材,以供学生所需)并要学生谈谈制作的目的和意义,想要达到的学习效果。当然也可以阐述自己制作简易多媒体课件的心情感受。
最后,教师在精炼小结后,在课件上要设计布置具有思考性的作业和具有研究性的问题,放手让学生去自主合作与探究。把成果在班上交流展示。这样就充分调动了学生动手动脑的积极性,在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强化了实践能力的培养,促进了创新能力发掘。
二、大容量的多媒体课件,有利于拓展学生广阔的视野,丰富学生的语文素养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要开发语文学习资源,扩大课外延伸,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增大学生的阅读量,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语文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其内容可谓古今中外,无所不有;天上地下,无所不及,真称得上包罗万象,浩如烟海。学生对其既陌生,又好奇。向学生展示声情并茂的图文解说、动画,或配以悦耳动听的音乐等多种信息,让学生获得清晰的视听享受,犹如身临其境一般。或者,给学生补充一些与课文内容相关的知识,这样,不仅能够丰富语文内容,而且还能大大拓展学生的广阔视野,使学生的语文素养不断积累。所以在制作课件时要加大课件的内容,尽可能包含丰富多彩的与授课内容有关的影像声频等资料。
三、教学中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从而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能。多媒体运用的高效性功能则是其他教学手段无法比拟的。首先,它展示教学素材的速度特别快,只需要用键盘或鼠标简单地操作几下,就能把教学内容展示出来,从而节省了大量板书和擦拭的时间,提高了课堂效率;其次,它显示的内容丰富、涉及面广、知识量大,能够将各种教学资源、各个教学要素和教学环节,经过组合、重构,相互融合,从而形成知识的网络,使学生真正达到融会贯通,学以致用。这既加快了课堂节奏,节省了课堂时间,增加了课堂容量;还方便老师们因材施教,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自我表现的机会,他们在探讨中体会到成功的喜悦,有利于学生的长远发展。教学《天净沙·秋思》时,用音乐作背景展现画面:几根枯藤缠绕着几颗凋零了黄叶的秃树,在秋风萧萧中瑟瑟地颤抖,天空中点点寒鸦,声声哀鸣,一片萧飒悲凉的秋景,造成一种凄清衰颓的氛围,烘托出作者内心的悲戚。我们可以想象,昏鸦尚能有老树可归,而游子却漂泊无着,有家难归,其间该是何等的悲苦与无奈啊!接下来,眼前呈现一座小桥,潺潺的流水,还有依稀袅起炊烟的农家小院。这种有人家安居其间的田园小景是那样幽静而甜蜜,安逸而闲致。这一切,不能不令浪迹天涯的游子想起自己家乡的小桥、流水和亲人。在这里,以乐景写哀情,令人倍感凄凉,烘托出沦落他乡的游子那内心彷徨无助的客子之悲。在萧瑟的秋风中,在寂寞的古道上,饱尝乡愁的游子却骑着一匹延滞归期的瘦马,在沉沉的暮色中向着远方踽踽而行。此时,夕阳正西沉,撒下凄冷的斜晖,本是鸟禽回巢、羊牛回圈、人儿归家的团圆时刻,而游子却仍是“断肠人在天涯”,此时此刻、此情此景,漂泊他乡的游子面对如此萧瑟凄凉的景象,怎能不悲从中来,怎能不撕心裂肺,怎能不柔肠寸断!一颗漂泊羁旅的游子心在秋风中鲜血淋淋„„ 从有限的画面想到无限的画外,感受画中的情,听到画外的音。活跃学生的思维,更好地理解诗句。
四、多媒体课件直观形象,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知深透。
精心制作多媒体课件并在课堂上水到渠成的运用,无疑给课堂注入了新的生机: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的图像、声音、动画、视频等功能创设情景,渲染气氛,通过情景再现,让学生身临其境的感受新事物、新问题,激发他们强烈的探索欲望,充分调动学生渴望新知的积极性,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从而把原来枯燥严谨的课堂变得生动而有趣,大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热情和兴趣。学生也能从表象感知向理性分析深入,从而更好的理解课本知识,达到充分学习语文的理想效果。如我在教学在初中语文课件《大自然的语言》中,通过播放歌曲《春天在哪里》创设情境引入,随之通过多媒体向大家展示几幅美丽的大自然的图片,再用一系列配音图片(比如小鸟叫声、青蛙叫声、小河流水声、夜晚各种昆虫的混合叫声等等)描述课文内容,给学生一个听觉、视觉的刺激,让学生知道大自然中各种各样的自然现象,好像在用无声的语言告诉我们新奇的知识,引起学生学习这一课的欲望,这样会使学生很快进入学习状态。学习过程中,再播放文章朗诵,使学生能真正感受到大自然确实存在着语言。这样,让学生在自身与课文文字之间架设起一座桥梁,并大大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
总之,多媒体课件制作的内容深度、广度上要符合新课程标准的要求,要有明确确教学目标;要符合教学对象的特征和学习水平,正确运用教育学、心理学和教学理论,切实提高语文教学质量;教学内容通过声像的形象化而得到深化,能有效地解决语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课件的编制还要以独特、新颖的构思,别具匠心的艺术,对教学内容赋予一定的艺术表现形式,正确表现教学内容;巧妙地运用画面构图基本原理和各种制作技巧,制作出主体鲜明、造型优美、富有表现力的视觉形象;声音处理要与内容和谐相配,抑扬顿挫,悦耳动听,创造吸引人的听觉形象;声画均有的语文教学课件,在语文教学中恰当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可以创设情境,激发兴趣,活跃学生的思维,丰富学生的想象,加深理解,培养能力,优化语文课堂教学,促进语文教学目标的实现。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可以寓教于乐,寓教于美的享受之中。这样才能真正促进语文教学质量的提高,切实落实语文素质教育的全面展开。
第五篇:让生活的点点滴滴在教学中再现(定稿)
让生活的点点滴滴在教学中再现
师生同时生活在共同环境中,共同学习,共同生活,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会对学生产生影响。所以我们教师要率先垂范,以身作则,工作作风要严谨,自身素养要高尚。在教学工作中要注意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善于捕捉细节,让生活的点点滴滴在教学中再现。
当讲到课文中的“金银首饰”时,我包里装着手镯、戒指、耳环,同学们不理解“首饰”一词,我就马上出示自己,此时,学生的疑问顿时迎刃而解了。特别强调的是“首饰”不仅仅是手上、耳上的佩物,还可以是颈上的装饰物。这小小的细节,却成就了学生对课文的完美理解。
当我刚上完《小英雄雨来》时,同学们个个义愤填壅,痛恨日本人,但我话锋一转:“过去日本侵略者给中国人民留下了血泪深仇,而今,特别是在北京奥运会即将到来之际,我们作为东道主,应该怎样面对现实中的日本客人呢?”一个小小的细节引导学生辩证地看待问题,使学生的认识得到了升华。
有一次,在教学生字时,我把生字卡片作成“苹果”形,让学生做“摘苹果”游戏,谁读对了谁就摘下这个“苹果”作为奖励。有个同学读错了“苹果”上的生字,不能把这个“苹果”给他,我就说:“这个‘苹果’还不成熟,我们暂时不能摘下来。”这样的细节既委婉地拒绝了不得奖励学生,不伤害学生自尊,又给学生一种期望,希望它快点成熟,从而增强学生的求知欲望,提高教学效力。当我走进教室,看到地上有废纸时,我并没发火,而是从从容容走过去,弯腰把废纸捡起来,丢进垃圾箱里。此举动学生们看见了。从此,我们的教室干干净净,也没同学乱扔垃圾,即便地上有一丁点垃圾,有同学会主动捡起来的。一个小小的举动,对学生的教育是如此之大,让我深深体会到“身教重于言教”。
升旗时,国歌唱起来了,我刚从教室出来,听到国歌后,赶快放下抱着的作业,作业散倒在地上也没顾到,便双手下垂,呈标准的立正姿势站好,仰望国旗徐徐上升。我悄悄地向周围一看,所有的学生都如此。我震撼了,教师动作的一个小小细节,起到的不仅是一种“重于言教”的示范作用,同时也流露出的更是教师自身的一种素养。
因此,我希望大家无论是在生活中,还是在教学中;无论是在课堂上,还是在课余生活中,都要注意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善于捕捉细节,让生活的点点滴滴在教学中再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