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渴求知识的民族必定就有强大的动力和潜力

时间:2019-05-13 17:37:2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一个渴求知识的民族必定就有强大的动力和潜力》,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一个渴求知识的民族必定就有强大的动力和潜力》。

第一篇:一个渴求知识的民族必定就有强大的动力和潜力

一个渴求知识的民族必定就有强大的动力和潜力,对知识的取得唯有通过不懈的努力学习才能实现。虽然党课已经结束了,但是学习仍要抓紧,不能放松。必须持之以恒地学,原原本本地学,深入扎实地学,真正学深学透学精,做到学而真信、信而真用、用以促学、学用相长。

胡锦涛主席就指出:“不学习、不坚持学习、不刻苦学习,势必会落伍,势必难以胜任我们所肩负的重大职责。” 中央提出,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首先要让我们党员干部和预备党员受教育。通过学习实践活动,使科学发展观在我们头脑中扎下根,真正成为牢固的理念,这是管长远、管根本的。党的十七大以来,全国掀起了学习贯彻科学发展观的热潮,在认识和实践上取得明显成效。我们要以深入开展学习实践活动为契机,抓住理论学习这个根本,准确理解和全面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和根本要求,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提高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本领。

把学习贯穿始终,要把功夫下在认认真真读书、仔仔细细思考上。我们眼于巩固提高学习调研阶段成果,紧密结合实际,有针对性地精选学习内容,深入学习中央规定的必读书目,学习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届三中全会上的重要讲话,学习胡锦涛总书记和其他政治局常委同志到联系点调研时的重要讲话精神,对重点篇目,不能浅尝辄止、浮光掠影,要精研细读、反复钻研,真正做到学有所思、学有所悟、学有所获,做到全面理解、融会贯通。我一定会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认真学习,努力进取,争取早日成为正式的党员。

第二篇:把抗震救灾精神转化为民族复兴的强大动力

把抗震救灾精神转化为民族复兴的强大动力

国防大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

《 人民日报 》(2011年05月03日

07 版)

2008年5月12日,我国发生了震惊世界的四川汶川特大地震。作为灾难性事件,它将随着时间的流逝,逐渐成为一段社会记忆,沉淀在历史长河的深处。然而,不可磨灭的是中国人民面对灾难时的英雄壮举。胡锦涛同志指出:“在同特大地震灾害的艰苦搏斗中,我们的民族和人民展示出了十分崇高的精神。这就是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畏艰险、百折不挠,以人为本、尊重科学的伟大抗震救灾精神。”这种精神不仅是中华民族战胜灾难、创造奇迹的强大精神支撑,而且是我们面向未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巨大精神力量。在新形势下,全党、全军和全国各族人民应大力弘扬伟大抗震救灾精神,万众一心、矢志不渝,求真务实、开拓创新,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努力谱写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篇章。

灾后恢复重建的辉煌成就体现了伟大抗震救灾精神

从气壮山河的生死大救援,到艰苦卓绝的百万灾民紧急安置,再到顽强拼搏的灾后恢复重建,灾区不曾停步,中国奋力前行。3年过去,灾后恢复重建取得了辉煌成就,充分体现了伟大抗震救灾精神。

进展顺利,基本完成。国务院颁布的《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总体规划》提出,用3年左右时间完成灾后恢复重建的主要任务,基本生活条件和经济发展水平达到或超过灾前水平;四川省也提出“三年基本恢复、五年发展振兴、十年全面小康”的灾后恢复重建总体目标。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中央提出“力争在两年内基本完成原定三年的目标任务”。到2010年9月底,四川省纳入国家重建规划的29700个重建项目完工85.2%,完成概算总投资的85.6%,如期实现了中央提出的要求。

规划科学,质量优良。按照灾后恢复重建总体规划,灾区编制了相应的恢复重建规划。这些规划坚持全方位,覆盖灾区城镇和乡村,涵盖经济社会发展各个方面;坚持高起点,强调处理好恢复与提升的关系,避免把灾后恢复重建搞成原样复制;坚持有特色、讲科学,突出村镇布局和特色风貌,突出尊重自然的理念,对灾后恢复重建项目选址坚持“三个避让”——避让断裂带,避让地质灾害隐患点,避让泄洪通道。在规划实施过程中,严把工程质量监督管理关,把灾后恢复重建重点工程建成优质工程、精品工程。

民生改善,百姓满意。坚持把民生放在最重要的位置来考虑和安排,切实把群众安顿好、把民生保障好、把灾区建设好。仅四川省,震后1年内,355万户震损住房修复加固全面完成;震后1年半,150万户农房重建全部完成;震后2年,25万户城镇居民住房建设基本完成。2010年春季开学,灾区学生全部告别了板房校舍,学校和医疗卫生、康复机构建设基本完成,赢得了灾区群众的赞誉。

原地起立,跨越发展。着眼发展抓重建,抓好重建促发展,正确处理恢复与提升、当前与长远、政府与市场、困难与机遇等关系,使灾后恢复重建的过程成为改善发展条件、推动科学发展的过程,努力实现原地起立基础上的跨越发展。坚持恢复功能与发展提高相结合,灾区交通、水利、电力、通讯等基础设施条件得到根本改善,各项事业快速发展。

举国支援,民心凝聚。根据《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对口支援方案》,对口援建省市积极响应,以最大力度、最快速度支持灾区;广大援建人员不畏艰险、科学务实、连续奋战,一大批优质工程建成并交付使用。各地把重建后的灾区作为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基地、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基地、进行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的基地;灾区积极倡导自立自强自救、坚定坚强坚韧,广泛开展感恩教育活动,举行“感恩党、感恩祖国、感恩社会”主题教育系列活动。

伟大抗震救灾精神在灾后恢复重建中得到拓展

8级特大地震的生死考验,铸就了伟大抗震救灾精神;3年恢复重建的生动实践,拓展了伟大抗震救灾精神的内涵。

拓展了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的精神内涵,进一步激发了中华民族团结奋进的强大力量。在灾难面前,整个中华民族坚持一方有难、八方支援,举国上下患难与共,前方后方同心协力,海内海外和衷共济,凝聚起抗震救灾的强大合力。在灾后恢复重建中,从全国各地先后到来的援建者、志愿者等与灾区人民共同奋战,携手共建新村新城。这种团结奋进的强大力量,充分展现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旺盛活力。

拓展了不畏艰险、百折不挠的精神内涵,进一步激发了中华民族泰山压顶不弯腰的英勇气概。坚强是战胜磨难的利器,勇气是创造奇迹的支撑。面对特大地震的巨大灾难,全国人民临危不惧、奋不顾身、舍生忘死,哪里灾情危急就向哪里冲去,哪里有生死考验就向哪里挺进,哪里有受灾群众就向哪里集结。面对灾后恢复重建的巨大困难,灾区群众打出的标语是:“有手有脚有条命,天大的困难能战胜”;“不等不靠不要,坚定坚强坚韧”。这种泰山压顶不弯腰的英勇气概,充分展现了中华民族敢于胜利的优良品格。

拓展了以人为本、尊重科学的精神内涵,进一步激发了中华民族关爱生命、崇尚理性的高度热情。人的生命高于一切、先于一切、重于一切。在抗震救灾的全过程,在灾后恢复重建的日子里,我们和时间赛跑、同死神抗争,充分体现了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珍爱生命、保护人民的本质;坚持把充分发挥人的能动精神与充分发挥科技的重要作用紧密结合起来,攻克道道难题,化解种种风险,使科技成为战胜地震灾害的有力支撑。这种关爱生命、崇尚理性的高度热情,充分展现了中华民族走向文明和现代化的崭新风貌。

在新形势下更好地弘扬伟大抗震救灾精神

伟大抗震救灾精神,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的集中体现和丰富发展,是党和人民极为宝贵的精神财富。在新形势下,我们应立足新的时代条件,着眼于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的实践,更好地弘扬伟大抗震救灾精神。

把伟大抗震救灾精神升华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信念。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伟大抗震救灾精神在当代中国展示科学价值的内在要求。更好地弘扬伟大抗震救灾精神,一个重大的现实课题就是把这种精神升华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信念。应联系灾后恢复重建的生动实践,联系中国共产党成立90年来的光辉历程,联系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成就,把加强伟大抗震救灾精神教育与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唱响共产党好、社会主义好、改革开放好、伟大祖国好、各族人民好的时代主旋律,进一步深刻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唯一正确道路,进一步增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把伟大抗震救灾精神转化为实现“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各项目标任务的实际行动。“十二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既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也面对诸多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挑战。伟大抗震救灾精神所包含的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畏艰险、百折不挠,以人为本、尊重科学等内涵,是实现“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各项目标任务的重要保证。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必须以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把伟大抗震救灾精神转化为推动科学发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实际行动,团结带领全国人民努力实现“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各项目标任务,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基础。

把伟大抗震救灾精神贯彻到党的建设的各个方面和各个环节。伟大抗震救灾精神既是党的先进性在特定历史条件下的重要体现,也从坚持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根本宗旨、奋斗目标、理想追求、思想路线、革命精神和工作作风等方面为加强党的建设提供了思想资源。应紧密结合党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实践,围绕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两大历史性课题,把伟大抗震救灾精神贯穿于党的建设的各个方面和各个环节,努力保持和不断发展党的先进性。

把弘扬伟大抗震救灾精神与弘扬时代精神有机统一起来。我们党在领导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的历史进程中,每个时期都培育出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伟大精神。这些精神既一脉相承又各具特色,构成了异彩纷呈的巨大精神宝库。随着党领导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不断发展,在新的实践基础上形成了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更好地弘扬伟大抗震救灾精神,需要着眼于时代发展,把弘扬伟大抗震救灾精神与弘扬时代精神有机统一起来,不断培育和弘扬有利于经济发展、民主健全、文化繁荣、科技进步、社会和谐、生态良好、人民安居乐业的新理念、新道德和新风尚,为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不竭的精神动力。

第三篇:爱国作文:简谈实现民族复兴的强大精神动力

爱国作文:简谈实现民族复兴的强大精神动力

爱国作文:简谈实现民族复兴的强大精神动力

中华民族是有悠久爱国主义传统的伟大民族。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不断发展,爱国主义放射出了更加绚丽的光彩。在2008年发生的抗击南方雨雪冰冻灾害、反对藏独分裂活动、抗震救灾、举办北京奥运会等一系列重大事件中,海内外中华儿女爱国主义热情的空前激扬和充分展现,感动了中国、感动了世界。实践证明:爱国主义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精神动力。

爱国主义是人们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的对自己祖国忠诚和挚爱的情感,表现为维护祖国利益和尊严、捍卫祖国主权和统一、促进祖国发展和进步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热爱祖国,首先表现为热爱祖国壮丽的山川、勤劳的人民和优秀的历史文化传统。但是,爱国主义并不是在所有时间都表现为对现存国家政权和社会制度的热爱。当旧的国家政权和社会制度成为祖国进步和发展的障碍时,为反对这种政权和制度而斗争,反倒是爱国者的神圣责任。近代中国的爱国主义,就集中体现在对外反对殖民主义和帝国主义,争取民族独立;对内反对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争取人民解放上。毛泽东曾明确说过:“我爱进步的中国,不爱落后的中国。”

在当代中国,爱国与爱社会主义在本质上是高度一致的。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制度基础;党和政府的施政理念,集中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和国家民族的根本利益。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高举爱国主义与社会主义的旗帜,不断推进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事业,使国家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使中华民族迎来了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在2008年抗击自然灾害和筹办举办北京奥运会的过程中,中国人民之所以能够经受住各种艰难考验、最终赢得伟大胜利和国际赞誉,根本原因不是所谓“普世价值”的驱动,而是在党的坚强领导下,充分发挥了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的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实现了爱国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完美结合。因此,在当代中国,坚持爱国主义就是要拥护党的领导、热爱社会主义制度,积极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诚然,在我们的同胞中间,尤其是在港、澳、台及海外,确实存在着对于共产党和社会主义制度还不甚理解的爱国者。但是,我们坚信:只要他们赞成祖国统一,愿意为民族振兴贡献力量,他们对于爱国主义的认识一定会不断深化。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是中华民族不断发展壮大的重要思想基础。千百年来,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历经磨难而不衰,饱尝艰辛而不屈,千锤百炼而愈加坚韧,靠的就是爱国主义精神的激励。历史表明,越是到了民族危难的关键时刻,越是需要彰显爱国主义的巨大力量。“多难兴邦”和“知难不难”,是中国人民在长期的奋斗实践中获得的宝贵启示。危难激发了爱国者迎难而上的精神,危难促使人民团结起来。2008年以来,面对复杂的拉萨“3·14”事件、严重的地震灾害以及筹办举办北京奥运会的巨大考验,正是在爱国主义精神的激励和感召下,海内外中华儿女万众一心、共克时艰,创造了无与伦比的业绩,赢得了各国人民的尊重和盛赞。

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爱国主义是动员和鼓舞人民群众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正如胡锦涛同志所指出的: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是我们不断开辟新征程、开创新未来的不竭精神动力。当代中国经过30年的改革开放,虽然已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仍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还排在世界100名之后,发展还面临着许多突出矛盾和问题。面对前进道路上各种可预见和不可预见的风险与挑战,中华民族必须进一步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汇集全国各族人民的力量战胜一切困难,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目标。

爱国需要激情,也需要理性。有激情才有动力,有理性才有正确的方向。当代中国与世界的关系已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进一步加深了中国与世界的联系。我们今天坚持的爱国主义,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宽广的世界眼光,与狭隘的民族主义有着本质的区别。

从历史和世界范围来看,民族主义可分为压迫民族的民族主义和被压迫民族的民族主义两种类型。那种主张民族压迫和民族分裂的压迫民族的民族主义,是违背历史发展趋势、阻碍社会进步的,历来受到全世界人民的反对。对于主张民族团结和反对民族压迫的被压迫民族的民族主义,则不能简单地加以否定。实际上,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我们党就对孙中山重新解释过的三民主义中关于民族主义的主张表示赞同,并将其作为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之一,因为这个重新解释过的民族主义已经去掉了狭隘、消极的内容。1944年,中共中央发布关于外交工作的指示,提出正确的民族立场是:“一方面加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另一方面要善于学习人家长处,并善于与人家合作,但决不是惧外媚外。”

在长期的处理国际关系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一方面积极支持亚非拉国家反对帝国主义的民族独立运动,支持战后摆脱殖民压迫的一系列主权国家,另一方面坚决反对任何形式的狭隘的消极的民族主义。实践证明,被压迫民族的民族主义也存在两重性:引导得当,它将表现为爱国主义;弄得不好,它也有可能导致盲目排外的倾向,助长民族分离主义,这是需要加以正视和警惕的。正是基于对民族主义两重性的科学认识,我们党始终没有把民族主义作为自己的旗帜。

坚持爱国主义,首先意味着必须为国家和民族的利益进行不懈奋斗。同时,作为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国家,我们也明确认识到了自己的国际责任。推进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直接关系到各国人民的根本利益。走和平发展的道路,是我国的郑重选择。我们既要通过争取和平的国际环境来发展自己,又要通过自己的发展来促进世界和平。因此,中国共产党人的爱国主义是与国际主义密切联系的。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进程中,中国始终遵循着爱国主义与国际主义相统一的原则,把自己的国际责任切实地担当了起来。

中国共产党人的爱国主义是原则性与灵活性的统一。当今世界,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依然存在,传统安全威胁和非传统安全威胁相互交织,宗教极端势力、民族分裂势力和国际恐怖势力活动猖獗,我国面临着异常严峻的国际形势。对于威胁我国统一、践踏我国主权、危害我国根本利益的事件和行为,我们应当理直气壮地反对,决不让敌对势力的阴谋得逞。正如邓小平同志所指出:“任何外国不要指望中国做他们的附庸,不要指望中国会吞下损害我国利益的苦果。”但是,在坚决斗争的同时,必须注意将国际敌对势力与那些由于缺乏了解而对我国产生误解的世界各国人士严格区别开来。在处理拉萨“3·14”打砸抢事件的过程中,我们一方面争取各国人民和友好人士对我们的理解和支持,有力地打击了敌对势力的图谋;一方面也尽最大努力,向某些对华不友好人士介绍事情的真相和我采取的正确的方针政策。当他们改变其对华不友好的态度时,我们也同样采取欢迎的态度,与之建立和发展适当的关系。首先,弘扬爱国主义应该同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结合起来。爱国主义是否有力量,关键看其领导者和组织者是否具有先进性。毫无疑问,中国共产党是当代中国爱国者的领导核心。同时,近代以来的爱国主义自从有了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才真正实现了质的飞跃。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一切成就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个理论体系,是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的集中概括,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在当代中国,没有什么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更能赋予爱国主义以鲜明的时代性的内涵。因此,大力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其次,弘扬爱国主义必须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相结合。爱国主义不是抽象的口号,只有落实到人民群众脚踏实地的奋斗实践中,才能发挥其无穷力量。当前,大力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就是要把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旗帜之下,引导人们将个人的前途命运与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将爱国热情转化为立足岗位的现实行动,面对前进道路上的各种严峻挑战和风险考验,做好长期奋斗、艰苦奋斗的思想准备,不断创造新的更大的业绩。

再次,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必须具有求真务实的态度。爱国主义教育是一门科学,有着自身的规律和特点。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当代中国的爱国主义教育在遵循这些规律和特点的基础上,创造了很多鲜活、有效的经验,需要我们在今后的教育中予以汲取和借鉴。从教育内容来看,要及时将最新的理论成果和现实成就作为教育素材,增强爱国主义教育的吸引力。近些年来,在高校中,我们积极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工作,并将改革开放所取得的光辉成就作为生动素材,切实提高了爱国主义教育的现实针对性和实效性。从教育形式来看,要善于凭借现代技术手段和多媒体形式,增强爱国主义教育的影响力。在2008年的抗震救灾斗争中,电视、网络等媒体采取全方位、立体化的报道方式,第一时间将一线的信息传播给全国各地,极大激发了全国各族人民支援灾区的爱国热情。从教育对象来看,要始终将青少年作为重点。去年奥运火炬境外传递受阻时,很多“80后”、“90后”青年走在了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尊严的前列,用实际行动展现了火热的爱国主义情怀。从教育时机来看,要善于把握重大事件。反对藏独分裂活动、抗震救灾、举办北京奥运会等一系列重大事件,都给爱国主义教育提供了及时、生动、丰富的素材。通过这些重大事件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这要作为一条重要经验,长期坚持下去。

爱国,要爱得热烈,爱得理性,爱得执著,爱得长久。面对国际金融危机,面对机遇和挑战并存的未来,我们相信,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伟大的中国人民必将继续发扬爱国主义精神,以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实际行动,战胜前进道路上的各种艰难险阻,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事业推向新的更高的发展阶段。

中国共产党人坚持的爱国主义与实行对外开放是相互促进的。近代中国之所以落后,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历史上长期的闭关锁国、夜郎自大。改革开放后的中国之所以能够取得巨大成就,基本经验之一就是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在新的发展阶段弘扬爱国主义,必须坚持在独立自主的原则基础上,积极拓展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把“引进来”与“走出去”更好地结合起来,努力形成经济全球化趋势下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的独特优势。正如江泽民同志所指出的:“坚持对外开放,认真学习世界各民族的长处,积极引进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经营管理经验,增强我们自力更生的能力,加快祖国的发展,这本身就是爱国主义的重要内容。”

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中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必须积极适应新的时代要求,不断丰富和发展爱国主义的内容和形式。www

第四篇:创新是一个民族得以发展的不竭动力

创新是一个民族得以发展的不竭动力

——谈《国情备忘录》观后感

吕媛 政法学院法学一班 2010210033

内容摘要:一部《国情备忘录》,一个谜一样的中国,它呈现给我们的是一个高速发展的中国,同样是一个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的中国。我们可以从很多的角度来研究这个古老的国度,然而我却想从创新这个角度来说它。创新是一个国家孜孜不倦的动力,是一个民族永葆青春的活力。

关键词:创新发展国情动力

观看《国情备忘录》,我不得不得说,给我最深刻的感受就是:创新是一个国家得以发展的不竭动力。13亿人口的泱泱大国所面临的问题,是任何一个大国都不曾面临过的,我们没有经验可以借鉴,唯有走自己的特色,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走创新之路。

一. 特殊的国情决定创新的必然性

用一句话来概括我国现在的基本国情就是:人口多、基础差、经济落后、发展不平衡、现代化水平低等基本国情尚未根本改变。正确认识我国社会主义的发展阶段,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前提。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时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是我国最基本的国情。所谓我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其含义有两层,其一是从社会性质来讲,我国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我们必须坚持社会主义的道路和方向;其二是从发展程度来讲,我国社会主义社会的成熟程度还很低,还很不发达,仅是初级阶段。我国GDP增长神速,但是贫富差距在急剧扩大。我国资源丰富,但除以13亿,什么都微不足道。我国经济机体内部还存在着诸多不够健康之处。经济结构矛盾依旧突出,一二三产业比例不合理,城乡之间、地区之间发展不平衡,农业基础薄弱,银行资金流动性过剩,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偏大,外贸依存度过高……这些不仅制约着我国经济的进一步健康发展,也给国家经济安全带来了深层隐忧。同时,经济增长方式仍然粗放,由此造成的资源、环境压力和各种社会矛盾,在某种程度上已成为制约国民经济发展的瓶颈。这一切的一切都是一个正在崛起的新型大国所面临的挑战,我们没有可借鉴的对象。中国的国情决定了我们必须走创新型的道路,我们不能跟着别人走。庆幸的是最近一些年来我们开始抛弃地大物博的盲目骄傲,认识到我国的国情,开始走自主创新型道路。

二. 我们走过的创新路

农业上我们在20世纪70年代发明了杂交水稻,掀开了水稻生产史上崭新的一页,并使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成功培育杂交水稻并大面积应用于生产的国家。杂交水稻的广泛应用大幅度提高了水稻产量,为解决我国十几亿人口大国的粮食自给难题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西方世界称,杂交稻是“东方魔稻”,他的另一个称号是“中国魔稻”。国际上甚至把杂交稻当作中国继四大发明之后的第五大发明,誉为“第二次绿色革命”。我们得感谢袁

隆平,我们还得归功于创新,正是由于袁隆平带领的科研组具有创新精神敢于走别人没有走过的路,我们的子民才没有饿肚子。

在航空航天事业上,1970年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1号在酒泉发射成功,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发射卫星的国家;1999年,中国第一艘无人试验飞船“神舟”一号试验飞船在酒泉起飞;2003年,中国第一位航天员杨利伟乘坐神舟五号飞船进入太空,实现了中华民族千年飞天梦想;2005年,航天员费俊龙、聂海胜乘坐神舟六号飞船再次飞上太空,并在遨游太空5天、完成一系列太空实验后安全返回地面;嫦娥一二号的成功发射。毫无疑问,创新精神是一代又一代航天领军人物们、是中国航天事业得以进步的不竭动力。

在信息技术领域,银河系列巨型计算机研制成功,量子信息领域避错码被国际公认为量子信息领域最令人激动的成果,纳米电子学超高密度信息存储研究获突破性进展.这些都是需要技术创新的。

三. 唯有创新方可强国

(一)科技创新

科技资源是国家的第一资源,是一国科技创新能力建设的基础,为此我们要加强科技创新的力度。科技创新包括: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和现代科技引领的管理创新。要提高科技创新必须以提高科技资源配置效率为手段,解决科技与经济脱节的问题,是当前提高科技创新能力的主要任务。科技投入作为科技活动的中心环节,直接反映了一个国家对科技资源的动员能力与配置能力。

(二)人才创新

科技发展靠人才,人才靠教育。我们得培养创新型人才,不能再用那套陈腐的教育制度去培养只会读书而不会创新的人才啦!我们要抛弃学校授课内容越来越多的偏向,把教学的着眼点集中在最基本的科学基础知识和训练上,加强学科之间的相互衔接;突出“技术教育”,提高国民的技术创新能力和竞争能力。根据当今国际竞争日益激烈、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现实,以及我国传统教育重传授知识、轻提高素质和培养能力的偏颇,教育界要提倡创新教育或创造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

(三)制度创新

自主创新是强国之道,而制度创新是自主创新的保证,是促进自主创新和经济发展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动力。我们要高度重视制度创新,应当从体制改革、机制完善、政策扶持、人才培养、作风建设等方面形成鼓励和支持自主创新的良好文化和制度环境。

参考文献

[1]《中国之谜》

[2]《制度创新》

[3] 百度百科

第五篇: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物理实验教学中创新教育的几点尝试

莱阳市穴坊镇躬家庄学校——刘风奎

摘要: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而物理学实验是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的重要载体,其中蕰含着极其丰富的创新教育内容,为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创造性人才提供了极好的素材。充分开发物理实验功能“为学生创造性的学”创造环境和条件,本文就作者经验谈了一些做法,包括转变教学观念,充分利用有趣实验,多给学生动手实验的机会,改进实验教学方法,对实验后要重视方法总结等。关键词:实验教育,趣味实验.,学生实验,创新教育。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的关键在人才,人才靠教育。创新人才的培养,离不开创新教育。而中学阶段是创新教育的关键时期,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才能达到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要求。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实施新课改的要求。教学实践证明:实验教学不仅能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让学生感受、经历、体验物理概念和规律的形成过程,从而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物理知识。而且也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供了非常重要的途径。在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学会具体做法,掌握一些基本的实验技能,更重要的是要引导学生学会研究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学生在实验中通过观察、动手,发现问题,再通过思考、分析、动手解决问题。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让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各类实验活动中去,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那么,在新课程 的实验教学中应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成为广大物理教学工作者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我就这一问题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尝试。

一、转变教学观念,树立创新教育的实验教学指导思想

物理实验教学的目的,不仅是验证原理,让学生理解和掌握已有的书本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激发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因此,在物理教学中,教师角色应该从以往的那种“授业者”转变为“研究者、探索者、合作者、服务者”。抛弃以往的“口头式”、“黑板式”实验教学,改变以往“教师教的枯燥、学生学的乏味”的现象,要求教师从学生的实际能力入手,备教材,备教法,备学生。及是指导学生抓住实验中“观察.操作.记录.分析.整理”,发挥好主导调控作用,使学生的思维一直处于积极探求状态。

二、充分利用物理趣味实验,创设乐学情境,激发学生求知欲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初中学生对生动形象的物理实验普遍怀有好奇心和神秘感,合适的实验不仅能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而且能激起学生的兴趣,启迪其思维定向探究。

可以是利用惊奇实验导入新课。这是一种相当普遍的实验导入方法。利用学生意想不到的奇特现象,唤起学生的注意,引起学生思考,从而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而导入。例如:“大气压”是比较抽象的概念,新课引入先演示窄口瓶“吞”鸡蛋的实验,这奇迹般的现象一下子就吸引了学生们的注意力,我先把答案告诉学生,这就是大气压现

象,那么什么是大气压呢?在学生兴趣被激发的情况下转入新课教学。当学生明白大气压的概念后,为了加深印象,我将一只玻璃杯灌满水,用一张塑料卡片盖在杯口上,再按住卡片把水杯倒过来。问,当把手移开后,会产生什么现象?松手后学生惊讶不已。纷纷议论,这大气压到底有多大?为了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我将抽去空气的马德堡半球示出,叫学生推选两个力气最大的男同学来拉,结果用尽力气也拉不开,再换四个不服气的同学,还是没有拉开,当我把进气阀门打开后,一个人就很轻松的把两半球拉开了。学生即惊奇又信服,对“大气压不但确实存在而且又很大”的结论深信不疑了。也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利用实验引发新的问题。例如我在浮力的授课中,为了引发浮力的产生是由于液体对物体上下表面的压力差而形成的,我设计了一个这样的实验:用一只塑料可乐瓶剪去底部(瓶颈的截面直径略小于乒乓球的直径)把一只乒乓球放入瓶内,从上面倒入水,观察到有少量水从乒乓球与瓶颈缝隙中流出,但乒乓球并不上浮,在这种情况下,老师设问:乒乓球是否受到了浮力?有的学生认为受到了浮力,有的认为没有受到浮力。这时我叫一位学生用手堵住瓶的下部流水处,可观察到乒乓球浮起,学生感到好奇,也坚信此时乒乓球受到了浮力,那第一次实验为什么没受到浮力?学生感到疑惑。于是,我慢慢引导他们,学生很快理解了浮力产生的原因。这样通过实验情景,提出问题。使教学信息具有新奇性,从而使学生产生好奇心和求知欲,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探索动机和兴趣,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改演示实验为学生实验,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

初中物理实验是学生将来从事科学实验的起点。因此,在物理实验课的教学中,必须重视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和独立工作能力,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每次作实验时,教师要指导学生弄懂实验原理,学会正确使用物理仪器,掌握计数、读数和处理实验结果的技巧,能够通过分析、推理得出正确结论。比如在电学实验中,教师要反复强调电流表、电压表的连接特点及“+”、“一”接线柱的接法,让学生学会用欧姆定律正确估算量程,避免量程过大使测量值的误差大,又避免量程过小而烧坏仪表。学生掌握了基本实验技能,就能独立动手操作,打好实验的基础,有了这种基础,学生就能自主的探究其它电学实验。例如,探究水果电池的电压,探究串、并联电路的电流电压的规律等,这样通过实验,不仅有效地帮助学生领会物理知识,更重要的是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分析和解决实验中的问题,能够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鼓励学生做好课外小实验、小制作,促进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学习。各种物理实验,从某种意义上说,都是一种特殊的、直观的实践,学生在动手完成各种小实验、小制作过程中,思维异常活跃,学习欲望高涨,参与意识增强,都迫切地希望进一步探索问题。通过实验,学生学习到的物理知识就比较深刻、牢固。例如:“估计大米的密度”一题,先让学生凭生活经验估计大米的密度大约是多大?接着让学生想出几种测大米密度的方法,然后实际做一做,最后做出评价,哪一种方法既简便易行而且误差又小。又如课本中“纸盒烧开水”、“日光灯启辉器中双金属片的自动控制作用”、“小风轮”、“电铃”、“楼梯开关”等小实验、小制作,有很强的趣味性和知识性,十分贴近学生的生活,符合初中学生好奇、好问、好动、好学的心理特征。教师要鼓励学生做好这些课外小实验、小制作,并进行物理小制作比赛,是学生尝试到动手动脑的乐趣,发展学生的求异思维和创新能力,同时也推动物理教学向前发展,是实施创新教育的重要途径。

四、在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物理教学要教会学生知识,不仅要求学生学会,还要学生会学。创新是一种高层次的知识迁移,是利用已有信息探索新知识的能力。在实验教学中我注重给学生提供更多的思维机会和广阔的思维空间,激发学生求异创新的愿望,逐渐培养学生从全方位推测、假设和构思中“探视”答案以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初中物理无论是演示实验,还是学生实验,往往给出实验方案且方法单一,无探索性,不利于创新精神的培养。我在教学中,以常见实验知识为生长点,进行引申,让学生发掘其内涵和外延,从多角度、多方位、多层次地进行创新分析,利用尽可能多的方法来设计实验方案,并对各方案进行评价,选择最佳方案,以此来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

如:测定盐水的密度。

方案一:(1)用天平称出空烧杯的质量m;(2)用量筒量出50ml盐水;(3)把盐水倒入烧杯中称出盐水和烧杯的质量M;(4)求出密度ρ= _。

方案二:(1)用天平称出烧杯和盐水的质量m;(2)倒入量筒中50ml盐水;(3)称出剩余盐水和烧杯的质量M;(4)求出密度ρ=_。

比较两种方案,方案二最佳。因为方案一中量筒中的盐水倒入烧杯中质量减少了。因为玻璃对盐水来说是浸润的,一部分盐水附着在量筒的筒壁上,没有倒入烧杯中,所以选择方案二。这样,让学生去设计问题,去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仅使学生最大限度地获得物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沟通了知识间的联系,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

五、教师创新实验,激发学生创新活动

在实验教学中,教师要较好的运用“先做后说,师生共作”为主、多法配合的课堂教学模式并经常性的渗透创新思维方法,大胆的创新,改进演示实验,会极大的带动和激发学生的创新活动,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创新教育作用。只要我们因势利导、着力开发他们的活动时间、思维空间、表现空间,就能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挖掘他们的创造潜能理想腾飞的翅膀。例如:对测量未知电阻阻值的实验,可以启发学生思考,如何利用给出的器材连接成一个电路(器材可以根据需要选用)来测量未知电阻的阻值,并提醒学生,这个实验可自选器材,让学生思考除使用课本上典型的伏安法来测量外,是否还有不同的链接方法。最后教师组织学生讨论总结测未知电阻的几种方法,让学生巩固和灵活运用所学的知识,体验通过不同的实验途径去解决问题,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他们从中学习到了探究的方法,体会到了成功的乐趣,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六、完善实验评价机制,建立实验教学评价中的意识创新 实验做完了,结果出来了,我们的实验是不是就结束了?没有!

教师对教学目标的完成情况进行评估,为制订下一个目标做准备,这是一个学科目标的结束。如果说学生已经掌握了知识的重点、难点,形成了相应的技能技巧,那么教师应该对学生学习过程进行总结,学生掌握了什么,超越了什么?谁做得最好?由教师和学生总结这个经验,从而形成再创新能力,这个环节是必不可少的。

在以往的教学评价当中,往往是以学生的一次次考试的成绩来评价每一个学生,在具有创新意识的教育教学过程中,这个评价方法自然也应该有所改进,而实验教学的评价成了其中的重点。我认为新的评价观点应该重视学生在实验中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实际操作时就应该努力避免死板、缺乏创造力的观点,这也是我在今后的教学中努力的方向之一。

随着新课改的稳定推进,教师在学生实验中应该大胆尝试,通过实验真正做到:“学生力所能及,教师避之;学生力所难及,教师助之;学生力所不及,教师为之”的新课程理念。总之,创新教育能使学生学会学习,开发智力提高素质, 增加了锻炼的机会,增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能力。而其在物理实验教学中的具体实施,也会给我们培养大量的适应现代化社会需要的人才提供一个可行的方式方法。愿我们用创造性的教学活动,培养出更多的具用创新能力的学生,为培养更多的创造型人才作出应用的贡献。

下载一个渴求知识的民族必定就有强大的动力和潜力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一个渴求知识的民族必定就有强大的动力和潜力.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