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郑延菊 自我教育新天地(《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
“自我教育”新天地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
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说“我深信,只有能够激发学生去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
那么,什么是“自我教育”?简言之,自我教育是学生自觉的把教师、家长、社会的客观要求与影响自觉地内化成自我要求、自我监督、自我调控、自我责任、自我兴趣、自我需要,去达到自我实现,使学生自己主动发展、自觉发展、快乐成长!
众所周知,学生教育是由自我教育和他人教育组成,而真正的教育是通过教师的他人教育来达到学生自我教育的实现。
我们每个教师特别希望学生有良好的自我教育习惯和能力,这样我们教师的教学就会变得多么的轻松和惬意呀!
笔者曾对学生说:“自我教育有三重境界:最低境界是教师教育自己;中层境界是同学教育自己;最高境界是自己教育自己。”
那么怎样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习惯和提高学生的自我教育的能力呢?
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说要“从小就进行自我教育”、教诲学生“自我教育是自我认识、自我约束、自我克制”、指导学生学会“自己对自己负责”、给学生“树立起自我教育的愿望”。
笔者可以肯定地说,以上策略我们老师也是做了的!而且笔者也 1
认为对学生进行自我教育无非就是这些招数了。但是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中,却让我看到了“自我教育”的新天地,如获至宝,也解开了我的关于“师友互助学习”的忧虑和困惑。
还是先说说我的我的关于“师友互助学习”的忧虑和困惑吧。我们教师都知道而且也这样做的有一个帮助差生的绝好办法,就是安排优生去辅导差生,而且效果还不错,但是乐极生悲,老师正在为差生的进步沾沾自喜之时,却发现那优生不干了,他认为浪费了他的宝贵的学习时间。笔者在尝试课堂教学实行“师友互助学习”(“师友互助学习”简单说就是师友同桌和谐互助学习。两人为一个学习单元,优者为师傅,弱的为学友,课堂上学友遇到不会的问题,师傅负责把学友教会;如果师傅也不会,可请教其他师傅,学会后在教自己的学友;如果师傅大多也不会,有老师讲解教会。这样,通过学生帮学生,兵教兵,实现师友双赢。每个教学步骤都按照“独立解决——师徒交流——检查徒弟——师傅补充——全班交流”的形式进行。既有独立思考,又有合作探究,还有全班启发交流,学生问学生答,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在学生的交流和讨论后做必要的补充、评价和引导,把握课堂的方向,凸显了主导地位。把课堂真正的还给学生)策略之初,最大的担忧就是师傅说“辅导学友浪费了我的宝贵的学习时间,我不干了”,或者是表面敷衍老师和学友,不尽力、更不尽心和尽情,那么这个“师友互助学习”策略就会一定失败。但是,这个“师友互助学习”策略实行已接近有一年了,我的师傅学生们却乐此不疲,当得有滋有味、尽心尽情,个个都以能当师傅为荣,个个都争着要当师傅(当然,学友的进步就很大了哟!),这让我百思不得其解,这是为什么呢?难道是我所担忧的师傅不干了的时候还未到,这样一想,又让我更恐惧了!
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第79条“教育和自我教育”中说:“我想再指出一个能鲜明的表现出学生的自我教育的精神生活的领域,这就是让少年去关心别人,要他在某件事情中自己的劳动、智慧、意志和技巧的一部分贡献给别人。他们希望自己付出的心血培养的同学变得更好。这种愿望就是自我教育的最重要的源泉之一。我深信,教育的艺术和技巧就在于使每一个少年把这种愿望当成自己的精神需要。只有当一个少年在别人身上看到自己的精神美的一部分的时候,他才是真正地开始了自我教育。”还说“一个人直到17、18岁,还只是感到自己是个受教育者,只是有人在教育他,而他并不教育任何人,也不教育自己,因为他并没有在与别人的多重关系中来造就自己。我坚决相信,让少年去当低年级同学的教育者,是道德教育中最复杂、最不容易而又最重要的任务之一。严格地说,自我教育就是从这里开始的:让一个人去关心另一个人,力求看到自己身上的好的东西在另一个人的身上表现出来。”
盘绕在我心中的忧虑和困惑阴霾,终于散去,明媚的阳光照亮心灵。伟大的教育家,说得多么的智慧呀,我情不自禁的无数次说道“严格地说,自我教育就是从这里开始的:让一个人去关心另一个人,力求看到自己身上的好的东西在另一个人的身上表现出来。”
是的,看看我的学生师傅们,他们是多么的关心他们自己的学友
呀!
“老师,学友没做得好,我作为师傅也有责任,我会再帮助他的。”
“老师,我的学友语文考试考了多少分?有进步没有?有进步我好奖励他!”
“奖励你一个棒棒糖,我的好学友,你的书写有进步!”、“学友,快点,还有什么问题要问吗?千万不要装懂呀!”
“师傅师傅,你帮我检查我的生词有没有写错”“好的,你看你,学习都晓得主动了!”
师傅们希望自己付出的心血培养的学友变得更好,学友进步了,师傅们在学友身上看到了自己身上的好的东西在另一个人的身上表现出来,满足了自己的精神需要,自豪感,成就感油然而生!
其实收获的还有师傅们,笔者认为,只有师傅和学友共同进步,自我教育才更美好!请看看学生师傅们的收获吧!
师傅甲:以前,我的性格很浮躁,在帮助学友的学习过程中,我变得有些耐心了,并且管理的能力有很大的提升了,谢谢你,我的学友!”
师傅乙:在这一周师友互助学习中。我收获了如何与人更好的沟通,把自己的想法讲给别人听,并且让我的学友听懂
刚开始,他上课和我讨论时就一直坚持“沉默是金”。我讲得面红耳赤,他还是一脸茫然,我就急了,重复讲了很多遍,学友
才似懂非懂的点点头。
这时,我会说:“听懂了吗?那你自己解释一下,讲给我听。” 他沉默了一会儿,有一句没一句的说:“表现了什么什么”我只得补充和提醒,可我知道效果不大。急死我啦!
于是我灵机一动,我换了一种讲法。不是像前面那样,一口气说完,让学友自己去理解,而不是去记。我一点点讲,一点点分析,尽量不让自己唱独角戏,让学友和我一起去思考,并让他能有勇气说出自己的理解。一个问题一下子就解决了。哈哈,我太有才了噻!
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前行,你会欣赏到更美、更远的风景!
第二篇:郑杰教师建议读后感
怎样做一个好教师
——读《给教师的一百条新建议》有感
还在读大学的时候,就想着做一个好老师,这大概是每个当老师的人一生的理想。后来工作了,知道当一个好老师真的很难,各种各样的困惑会不断向你袭来,这时便希望有人能给你指点迷津,于是便很认真的去读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果然受到很多启发,但仍然觉得当个好老师很难,毕竟“时移世易”,新的困惑仍然层出不穷。长久以来,一直又在期待着有人能像苏霍姆林斯基一样,给我们一些新的建议。当看到郑杰校长的这本《给教师的一百条新建议》时,便有一种老朋友如约而至的亲切感。在读这本书的过程中,不断受到新的启发,许多困惑得以释然,在享受作者因敏锐的观察与思考得出的一条条新建议的同时,也享受着自己灵感被触动而逬出的理念火花,尽管合上书之后,和当年读苏著的感觉一样:要当一个好老师真的很难。无论什么样的建议,都需要倾注你全部的智慧和情感去付诸实施,才会有成效。
一个好老师应该首先是一个完整的人。人在社会上可能有各种各样的身份,扮演各种各样的角色,但不管我们从事何种工作,我们都首先是一个人。“人区别于其他生物体的要素显然在于人的精神世界”,因此,作为一个完整的人,最重要的就是拥有自己的精神世界。“学校作为人类文明的聚集地便以精神世界充实而富有价值”,“教师的价值在学校中就是以传递人类精神的火种而体现出来的”,“教师既要在科学与技术领域中成为学生的导师,又要成为人类精神的守望者,”“这样的话,教师自觉充实自己的精神空间就显得尤为重要了。”怎样去充实我们的精神世界,郑杰校长给了我们许多有益的建议。他让建议我们用敏锐的感官去捕捉美好的事物,而我们“面对的孩子就是最美好的事物,他们有纯真的心灵、诚实的态度、自然的感情、善良的愿望,如果不能捕捉到那些美,那你就辜负了造化的赐予。”所以,我们应学会享受,享受我们的职业带给我们的美和快乐。“不仅是教师,人——作为人都应享受生活。”“只要我们打开所有的感官,每天给自己一小段闲暇,那平素里在平凡不过的点点滴滴,只要你静下心来细细品味,都有无限风光蕴含其中。”一个完整的人,应该跟上时代,做一个现代人,“我们当老师的不现代起来,怎么帮助孩子们创造属于他们的未来?”郑杰校长的话可谓语重心长。一个现代人就要不断的学习,要做自己的主人,要学会倾听,要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要把思索当成一件快乐的事,在享受关爱的同时去关怀身边每一个普通人,这样才能登上人生幸福的第三层楼。“在一生的教育活动中,不断探索,不停的追问自己,非常理性而充满智慧的安排自己的工作,经常会有一些心得,经常会求救于书本和理论„„他因为经常思想而博大精深,教学与生命因为思索而融为一体,教书对他而言就是对生命的一次次体验,他很幸福和满足„„”
一个好老师应该是一个追求效益的老师。整洁校长这样讲:“‘有效教师’就是好教师。一个有效教师其个人品性方面是不会有什么问题的,虽然他可能不会带病工作或无私奉献;一个有效教师一定是有能力的,虽然可能他也不是什么一流人才。„„对学校来说,完全有可能要求更多或全体教师成为有效教师。”我们也许不能成为全社会学习的楷模,不能成为全社会甚至本行业的一流人才,但我们可以做一个“有效教师”,因为郑杰校长讲的五条只要我们全身心的倾注自己的智慧和情感就能做到。在备课时多一些思考,就能做到“清晰授课”,就会在课堂四十五分钟里出效率;平时多拥有储备教育资源,研究提问艺术,让问题和方法多样化,就能做到“多样化教学”,“多样地或灵活地呈现课堂内容”;备课授课时勤于思索:怎样才能更多的给学生学习机会,更多的把时间用在教与学上,更好地把师生互动集中在思维内容上,就能让课堂教学“任务导向”明确;课堂教学中关注每一个学生,及时调整方设法,调动每一个学生的注意力和学习兴趣,就能“引导学生投入学习过程,增加学
生学习时间”;如果以上四条做到做好了,学生就会较好的理解并完成教学任务,从而保障“学生成功率”,也就是“保障学生理解和完成练习的比率”。
一个好老师应该把心带进课堂。“一名好老师,自踏入课堂的那一刻起,带到学生面前的不仅仅是知识,也不仅是课堂的组织程序,同时还是课堂的精神气质”,对于什么是人文思想,郑杰校长给我们做了最简单的阐释。要真正的上好每一节课,需要的不仅仅是知识和方法,还需要平时练就的“精气神”,这“精气神”源自你对学生的热爱,源自你对知识的热爱,源自你对教师这一职业的热爱,以至于站在课堂上你会“尽力忘我,忘了‘我’的躯壳,忘了‘我’的身份,忘了年龄,忘了功与利,你的‘思无邪’,你的心就这么真切地坦荡在孩子们面前,去了尘埃的一颗心啊,是那么的富有魅力,它使你的语言、举止都超凡脱俗起来,凡是忘我的超脱凡俗的都会产生力量,又不的学生不随你傲游天外。”为此,郑杰校长建议我们,“当老师,首先当回自己,不要你刻意扮演,更不要老想着证明自己,证明自己像个老师;„„如果你善良,如果你有学问,那么尽情地在学生面前表现你自己吧,当你表现你自己的时候,在学生心中„„你最美”。你会最终“将所有的教学内容、方法、手段都抛掉”,“建立起自己的教育风格”。这也正是郑杰校长欣赏离我们青岛名校而去的王泽钊,愿“与王泽钊同行”的原因。同一个老师因为同样的原因被一个学校轻易放弃,又被另一学校视如珍宝,值得我们深思。
一个好老师应该爱学生,尊重学生。爱学生应该不是什么新建议,早已为所有教育者的共识,但郑杰校长从另一个角度给我们提出了建议,那就是教师应具备宽容精神,而不是把宽容仅仅作为一种手段或方法。“当面对每一个个体有差异的孩子,我们只以个人眼光去取舍,独偏爱那些乖孩子排斥那些笨孩子、脏孩子、调皮孩子、被父母遗弃的孩子,那么我们尚不具备宽容精神。”但宽容并不等于包容学生,更不能“为了少惹麻烦,„„抱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心态,取不作为的态度。”如果以教育学生为目的,在尊重学生人格的前提下,他建议我们对学生进行“合理合法的惩戒”,我想这是符合我们当前学生管理实际的,是一种负责的从实际出发的态度。如果不能尊重学生的人格,不能从学生未来的发展出发去惩戒学生,那一切手段都将是徒劳的,甚至是有害的。正因为如此,郑杰校长坚决反对任何形式的针对学生的“监视活动”。“监视是有效的”,“但是,我又必须十分厌恶的说,监视是卑鄙的。”他把监视以卑鄙程度分成三等,较轻的是教师亲自监视,中等的是通过现代化仪器进行监视,最卑鄙的是在班级中埋伏“小密探”,因为“做过小密探打过小报告的孩子,其人格的堕落简直无法阻止,他们可能习惯于靠诋毁别人来达到自己的目的,他们可能成为将来的阴谋家,可能成为心灵阴暗的小人,要知道,中国专制制度下盛产小人。”以前至少自己对这一点认识没有这样深刻,但读了郑杰校长的建议,真有些触目惊心,振聋发聩之感,现在还有多少班主任,多少学校的学官部门在用着这“行之有效”的方法呀!教育一定是在尊重学生的前提下,帮助学生构建人格,塑造未来。
一百条新建议,有许多值得我们细细品味,认真借鉴实施,她不仅如作者说的“这是一本无害”的书,至少在我读来,这是一本有益且大有益的书。尽管读完以后仍甚至更让人觉得做一个好老师真的很难,但做一个好老师人生一定是很充实很快乐的。
第三篇:给教师建议读后感
在寒假里,我认真品读了魏校长推荐的《第56号教室的奇迹》一书,这本书给我留下阿印象最深的首先是雷夫先生为了让孩子们站在同一起跑线上所付出了努力与艰辛让我真正体会到了成功无捷径的真谛。雷夫先生每天为了自己的学生早上三点多从家里出发,倒好几次车在早上六点多赶到教室,晚上六点离校。节假日还带着学生到学校去上课,这些都是免费的。他那所谓的“魔鬼式训练”,都是建立在牺牲自己的休息时间,出于对学生的那份爱的基础之上的。爱好孩子是很容易的,但要爱那些调皮的孩子,就真的需要我们老师的爱心了。对于班上的任何一个学生,对他们的态度,雷夫先生都是不放弃,不抛弃。其次就是教会孩子善待他人。雷夫先生想让孩子们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他首先让自己先成为那样的人,他为孩子们树立了一个很好的榜样。书中他从教的小学处于一个充满贫穷与暴力的地区,56号教室里的孩子大多来自移民家庭,成长的环境并不好。但这些孩子经过雷夫的教育,在各个领域都取得了不凡的成就。在他看来尽管教书是件苦差事,但成果却是甜美的。是的,自古瓜儿苦后甜,没有付出就没有收获。反思我们的教育,真感到汗颜。
每个老师都会遇到学生犯错的时候,如:学生没写完作业或忘记带作业、与同学闹矛盾、不遵守纪律„„当这些事情发生时,你会怎样处理?我以前的做法是——严厉的斥责、批评。但效果却是差强人意,这些错误学生还是屡屡再犯,甚至是变本加厉。雷夫告诉我们当孩子们犯错误时,并不可怕,而恰恰是教育的最佳时机。这时,孩子们需要的不是斥责与批评,而是作为教师的我们正确的引导。在本书中,我看到了雷夫老师点点滴滴的有益的做法,也看到了在他眼里,学生都是可爱的天使,更看清了他的一切努力都是为着让这些天使变得爱学习、会学习这样一种最朴素的意识和想法。雷夫老师为什么能做得这么好,能让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产生最生动的、最大化的、最被大家所认同的效益?从本质上来看,这是因为他有爱心,有一颗热爱儿童的心,他是真正把自己的学生放在心上。雷夫老师对孩子的爱,在书中随处可找。是呀,爱是教育的根本。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有高低,但是教师对学生的爱心不能有高低。没有爱,便没有教育。爱生要胜过爱子,作为一名教师,要把爱洒向每个学生。我们只有心里时刻装着学生,学生心里才有你这个教师。尤其是学生的发展是不平衡的。对于那些发展慢的学生,我们只有爱之切,才有可能唤起他们奋发向上的勇气、信心与激情,才能冰释他们心底积淀的自卑,大胆地去寻找失落的绿洲,才能使他们奔向健康发展的人生之路。
虽然只看了书的一半,但让我感觉到:书中到处洋溢着一个“爱”字。虽然我也口口声声地说,我爱自己的学生。但看了《第56号教室的奇迹》一书,我自愧爱得还不够深,没有用心去真正地爱每一个孩子,尤其是班上的后进生。在《第56号教室的奇迹》一书中,雷夫老师对学生的爱,随处可找。它让我看到了雷夫老师真正地把自己与教育事业完全融合在一起,把一切都献给了学生。爱,让我觉得是教育好学生的前提。作为一名教师需要真诚地、用心地去爱学生。才能创造出与雷夫老师一样的奇迹。
宋年华
第四篇: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
默认分类 2009-11-22 20:14:33 阅读1021 评论0 字号:大中小 订阅
0 推荐
一、通过读书感到教师必须做到以身作则,为人师
表
通过读书,我深刻体会到,为人师者,就要处处为人师表,注重自己的一言一行,做学生的楷模,用自己的一言一行去感染和带动学生。不经意的一个动作和一句话,可能会出现事半功倍的效果。要学会关注每一个活生的心灵,用“真爱”去发现和培养孩子的闪光点,使他们推掉压在无形生命自卑的巨石,发挥每个孩子的潜能,让每个孩子的心里都洒满阳光,特别是残疾孩子。教师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直接对他们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古今中外的教育家无不强调身教胜于言教的道理,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首先做到,而且要做的更好,更具有示范性,在无形之中为学生树立榜样。尤其是班主任,老师的品德、行为,都这样或那样地影响着学生。学生是极具模仿力的一个群体,他们时时刻刻观察着老师的一举一动。如:在卫生大扫除中,为了使每位同学都能认真、负责地完成任务,我每天提前早到校,首先拿起扫帚带头把卫生区打扫的干干净净,到教室里拿起抹布,擦桌子和学生一块打扫教室的卫生。虽然他们是些智障孩子,看到老师在干,也主动的干起来。我班学生王荣涛是个通校生,有时候来到看到老师在打扫卫生,自己不好意思的说:“老师我来完了,没有打扫卫生,真对不起,明天我一定早来。到了明天,我走到校园的时候,已经看到这个同学在草地上拣树叶了。行动是无声的语言,这样,我不需要过多的鼓动性的语言,就已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劳动积极性,他们都自觉地按照老师的分工,热火朝天地干起来,并且在质量要求上还与老师比一比,看谁干的又快又好。事实证明,在教育工作中要努力做到:正人先正己,时时事事做学生的表率。如:教育学生遵纪守法,教师就不能有违法乱纪行为;教育学生不怕脏、不怕累,教师就必须做到亲自动手,吃苦在前,做好学生的带头人,否则,即使你说的天花乱坠,头头是道,而不注意自身修养,也不会收到满意的效果。
二、通过读书让自己对工作产生强烈的事业心
和责任感,教育事业的工作者必须有强烈的事业心、责任心,时时处处严格要求自己,牢固树立了教师的光辉形象,班主任更是如此,通过学习阅读《魏书生班主任工作漫谈》,我有着很深的感触,发觉与这些优秀班主任比起来,差距实在是太大了。有时觉得做班主任工作压力很大很累,现在却体会到,我们的工作是充实的,意义是深远的,职业是幸福的,班主任必须做到爱校如家,爱生如子,任劳任怨,不计较个人得失,时时以“爱心、耐心、细心”,去关心每一位学生,热爱每一个残疾学生是我们的责任,教育这些智障孩子是我们的神圣事业。用爱心去感化、去关心、去教育,让他们感觉到在学校里比在家里的还要幸福的多,对我们这些学生既要爱又要严。既要学知识又要学做自食其力的人,全面关心学生的进步,时刻把学生放在第一位,是作为一名班主任必需承担的责任和
义务。
三、通过读书体会到教师必须做到信任学生、尊重学生、鼓励学生
通过阅读《魏书生班主任工作漫谈》这本书,我更进一步认识到,渴望理解,渴望信任是人们的一种正常需要。对于我们这些智障学生更需要理解、信任和鼓励。作为班主任,对于这些特殊学生,首先是亲近他们,尊重他们,在学习上耐心引导,生活中热心关怀,经常同他们交谈,了解思想状况,抓住时机,尽量做到多表扬,多鼓励,多给他们改错的机会,树立自信心,使他们感受到在快乐中成长,在快乐中学习。对每一位学生做到公平、公正,对一类学生严格要求,对班二类学生不歧视,不挖苦,耐心教育、耐
心指导。
第五篇:《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
《给教师的建议》读
后感
苏联当代著名的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是一位具有30多年教育实践经验的教育理论学家。他写的《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中一共谈了一百条建议,让进入教育岗位十年的我受益匪浅,读着此书,就好像这位智者就站在我的面前,他循循善诱,给我排忧解恼,给我指点迷津。他又好像一位平易近人而又学识渊博的老人,在我遇到种种困难时及时给我以帮助,让我有了明确的方向,给我以极大的鼓励,他就像一盏明灯一样,让我对未来的事业前景充满信心。
“书到用时方恨少,是非经过不知难。”对于踏入教育行业的我而言,要学的东西实在太多了,而我知道的东西又太少了。有人说,教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应该有一桶水。如若这桶水不及时予以添加,也会有用尽的那一天。“教然后知困,学然后知不足”,所以,我现在的任务不仅仅是认真尽责地做好自己的教育工作,及时的充电是必须的,只有多读书多增加自己的文化底蕴才会将教育工作完成得更出色。而且教师是否热爱读书,精神世界是否充实,对学生有很深的影响。教师知识渊博、谈吐不凡会让学生对老师充满敬佩之情,对知识充满渴望。所以想要成为一名好教师,自己首先要热爱读书,和你的学生一同走进书的世界,在书海里遨游!曾经,有一个问题一直困扰着我,读书需要一定的时间,那么,我们的时间怎么够分配呢?每天八小时的工作排得满满的:备课、上课、批改学生作业、辅导学习能力稍差的学生、还要时常接待家长、处理学生之间的摩擦、另外搞好班级的环境布置、完成大队部的任务等,这些已经让我有点应接不暇,还要空出时间来完成布置给教师的一些任务,晚上回家也会有这些那些的琐碎之事,教师读书的时间哪里来?
带着这个疑问,我仔细阅读了苏霍姆林斯的《给教师的建议》,书中每讲述一个问题都会有生动的事例为证,也有精辟的理论分析,这些大都是苏霍姆林斯教育教学的实例,他娓娓道来,有益于我开阔眼界,提高水平。其中“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昼夜只有24小时。”为我解答了这个疑惑。书中说:“每天不间断地读书,和书结下终身的友谊。潺潺小溪,每日不断,注入思想的大河。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望。如果你想有更多的空闲时间,不至于把备课变成单调乏味的死抠教科书,那你就要读学术著作。”这段话发人深省,让我从本质上领悟了一些教育技巧的奥秘。我们不应该总是抱怨时间太少、事情太多,我应当在自己所教学的语文这门学科中,使学校教科书中包含的那点科学基础知识,成为学生入门的常识。在科学知识的海洋里,我所教给学生的这些科学基础知识只是沧海一粟。书中所举的那个历史教师的例子就是最好的证明。他的成功之处就在于他用了终生的时间在扩大自己的知识储备,持之以恒地提高自己的教育技巧。所以教师的时间跟教育过程中的一系列因素都有着密切的联系。教师创造的时间好比一棵大树,需要雨水滋润它,怎样才能让雨水源源不断使这棵大树永远苍翠有力,生机勃勃呢?这是我们要想清楚的。
古人云:“开卷有益”。常读书、常思考,会使我们善于对自己的教育教学做出严格的反省,不会害怕正视自己的短处,反会努力寻找补救的途径。读《给教师的建议》后,我想对自己及老师们说一句:读书,能使你知识丰富,若干年后,教科书在你眼里将会如识字课本一样浅易!们,读书吧!
所以,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