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学前教育财政投入5年增5倍
学前教育财政投入5年增5倍
—— 教育部有关负责人就学前教育财政投入答记者问
《 中国教育报 》 2014 年 6 月 5 日 3 版近几年,学前教育经费大幅增加,长期投入不足的问题逐渐得到扭转,从2008年的133亿元增加到2012年的748亿元,增长了5倍,年均增幅49%。下一步,财政支持学前教育发展的主要任务是扩资源、调结构、建机制和提质量。近年来,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将大力发展学前教育作为贯彻落实教育规划纲要的突破口,作为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重要任务,纳入各地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大工程,不断加大投入力度、努力破解发展难题,全方位推进学前教育改革发展,促进学前教育健康、持续发展。近日,教育部有关负责人就当前学前教育财政投入有关问题回答了记者提问。
问:近年来,学前教育财政投入总体情况如何?
答:近几年,学前教育经费大幅增加,长期投入不足的问题逐渐得到扭转。最明显的特征有两个:一是从各级教育财政性经费的增长情况来看,学前教育年均增长最快。从2008年的133亿元增加到了2012年的748亿元,增长了5倍,年均增幅49%。二是从财政性经费中各级教育所占比重来看,学前教育提高幅度最大。从2008年的1.3%提高到了2012年的3.2%,提高了近2个百分点,远高于义务教育、普通本科、普通高中、职业教育所占比重的提高幅度。问:中央财政是如何支持地方发展学前教育的?
答:地方政府是发展学前教育的责任主体。中央财政主要采取“以奖代补”的方式,设立专项资金,实施了支持地方学前教育发展的8个项目,包括:从2010年起会同国家发展改革委实施的农村学前教育推进工程,从2011年起会同财政部实施的四大类7个国家学前教育重大项目。
这8个项目,支持的重点是中西部农村地区和城市薄弱环节,为更多的农村孩子、进城务工人员子女以及家庭经济困难儿童提供了接受学前教育的机会,包括四大类:第一,支持校舍建设。中央财政投入382亿元,在中西部地区新建乡村幼儿园4500余所,支持中西部地区和东部困难地区利用农村闲置校舍改建幼儿园和增设小学附属幼儿园约8万所,在中西部13个省区农村偏远地区开展巡回支教试点1500个。以上项目受益幼儿超过1000万人。第二,实施综合奖补。中央财政投入91亿元,对各地扶持城市企事业单位、集体办园,解决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入园和扶持普惠性民办园进行奖补,3年来扶持约6.9万所次,受益幼儿超过1000万人,其中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300多万人。第三,推动幼儿资助。中央财政投入16.2亿元,对各地制定学前教育资助政策,加大资助力度进行奖补,平均每年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幼儿、孤儿和残疾幼儿300多万人。第四,提升教师素质。中央财政投入11亿元,培训农村幼儿园教师29.6万人,大幅提高了农村幼儿园教师队伍整体素质。8个国家学前教育项目精心设计,全方位推进,发挥了重要的引领和激励作用,有力地推动了各地学前行动计划的实施。问:下一步加大学前教育投入和推动学前教育改革发展的总体思路是什么? 答:当前学前教育资源总量不足,特别是普惠性资源不足,一些困难地区和困难群体“入园难”问题依然突出;学前教育成本分担和运行保障的长效机制尚未建立,幼儿园运转普遍困难,幼儿园教师工资低、待遇差、队伍不稳定现象普遍存在;幼儿园的办园水平和保教质量参差不齐,监管力量薄弱,一些幼儿园办
园不规范,“小学化”现象比较严重。下一步,教育部将会同有关部门启动实施第二期学前教育行动计划,继续实施学前教育重大项目,在着力扩大普惠性学前教育资源的同时,加强体制机制建设,努力实现“三个协调”:
一是幼儿园布局结构与老百姓的入园需求相协调。更加注重幼儿园建设的布局规划,综合考虑城镇化发展、人口分布流动、就近入园的需要等因素,做好幼儿园的布点工作。二是运转能力与建设速度相协调。通过建立和完善公办幼儿园基本投入保障机制和合理的成本分担机制,切实解决目前幼儿园财政投入过低、依靠收费维持运转的现状。三是软件建设与硬件建设相协调。更加注重学前教育发展的长效机制建设,把提升后续发展能力摆上重要位置。着力推进学前教育综合改革,做好办园体制、投入体制、管理体制、用人机制和工作机制建设。
问:如何进一步扩大普惠性学前教育资源?
答:我们在实施第二期学前教育行动计划中,将继续把扩大普惠性学前教育资源作为重点任务,加大投入力度,着力扩大公办幼儿园和普惠性民办幼儿园的覆盖面。一方面,要大力发展公办学前教育资源。在学前教育资源短缺的城乡地区,新建、改扩建一批公办幼儿园。继续扶持企事业单位办园和集体办园,面向社会提供普惠性服务。落实“国十条”关于城镇小区配套幼儿园建设的有关要求,统筹做好新建、补建和清理整顿工作,努力满足小区居民子女的入园需求。加快推进乡镇中心幼儿园建设,完善县乡村学前教育公共服务网络。另一方面,要积极扶持民办园提供普惠性服务。加大公共财政的支持力度,把更多的民办园办成普惠性幼儿园。推动各地尽快出台普惠性民办园的认定标准和扶持办法,认定一批普惠性民办园,通过政府补贴、购买服务、减免租金、派驻公办教师、培训教师等方式,支持他们提供面向大众、收费较低的普惠性服务,并加强收费、质量等方面的监管。
问:当前财政支持学前教育发展的主要任务是什么?
答:主要有4个方面任务:一是扩资源。着力扩大城乡学前教育资源,重点解决好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少数民族地区、城乡接合部等困难地区和留守儿童、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等困难群体的“入园难”问题。二是调结构。重点调整资源结构和布局结构,大幅提高公办园和普惠性民办园覆盖率,优化幼儿园布局,让孩子们“方便上”、“上得起”。三是建机制。重点是建立学前教育成本分担和运行保障机制,完善用人机制,确保幼儿园正常运转,提高幼儿园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四是提质量。重点是完善幼儿园监管体系,健全学前教育教研网络,加强对幼儿园保育教育工作的指导,保障幼儿身心健康成长。
第二篇:浅析我国学前教育财政投入的现状及对策
浅析我国学前教育财政投入的现状及对策
学前教育是具有公共性和专业性的公共资源,社会在这一资源的分配上应当秉承公正、平等的原则。20世纪80年代以前,由于我国学前教育规模较小,办学所需经费全部由国家财政负担。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居民对学前教育需求的日益增长,学前教育规模不断扩大,尽管政府不断加大对学前教育的经费投入,但其相对能力却在下降。为缓解这一矛盾,学前教育成本开始由国家、社会和个人共同分担。这种成本分担定价模式能有效缓解学前教育经费不足等问题,但也导致学前教育有失公平和收费贵等新问题。本文将简要分析我国学前教育财政投入的现状及对策。
一、学前教育的准公共品属性分析
“幼儿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幼儿教育对于促进儿童身心全面健康发展,普及义务教育,提高国民整体素质,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具有重要意义”。根据公共产品理论,按照产品收益范围的差别,社会产品可以分为公共产品和私人产品。通常,学前教育属于准公共产品,它具有消费的竞争性和非排他性、形式上的不可分割性、效应上的正外部性、公益性和普惠性等基本特征。
(一)竞争性和非排他性
1、排他性。学前教育具有一定程度的排他性,因为学前教育资源是稀缺的,并不是每个幼儿都能够公平地享受优质的学前教育,只有受教育者付费才能消费学前教育资源。
2、非竞争性。学前教育在相当大的范围内只需追加相对低廉的社会成本便能连续地为追加的消费者所消费,其边际成本曲线富有弹性。
(二)形式上的不可分割性
教育的本质是在培养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家庭、一个人的未来,教育也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家庭、一个人改变命运的最有效的途径,教育从来就不是一个盈利的行业而是一个公益的事业,学前教育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教育从来就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学前教育没有纳入义务教育,只是免除了公民必须上幼儿园的义务,而不是免除了政府提供学前教育这个社会公共产品的责任。我国的宪法和法律对此都有明确的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十九条:
“ 国家发展社会主义的教育事业,提高全国人民的科学文化水平。国家举办各种学校,普及初等义务教育,发展中等教育、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并且发展学前教育。”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十七条:
“国家实行学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的学校教育制度。”
(三)效应上的正外部性
幼儿教育是否具有正外部效益是政府应否给予财政补助的重要依据。外部性是经济学的一个重要概念,说的是如果一项经济行为附带地也对其他消费者(第三方)形成影响(获益或受害),而相应的成本并没有反映到市场价格中,就出现了外部性。按照经济学所揭示的规律,在存在正外部性的领域,必然会投资不足。因为这类投资不仅给当事方带来收益,也给其他方带来收益,但当事方只能根据自身的收益来确定投资水平,因此,这个投资水平一定小于社会最优的投资水平。在这种情况下,政府财政投入就变得非常必要。那么,幼儿教育是否具有正外部性? 除了投资者(家庭)之外,有没有其他受益方?大量研究表明,幼儿教育的受益者除了儿童个人、家庭之外,国家是主要的受益者。概括起来:幼儿教育对人的各种能力的发展都有长期的积极效应,可以提高其未来的生产能力和经济增长能力,提高国家的公民素质,提高整个民族的文化和道德素养;幼儿教育可以提高妇女就业机会,促进男女平等,减少贫困人口,降低社会救助费用; 幼儿教育有利于打破“ 一代贫困,代代贫困”的恶性循环,促进社会公平。
(四)幼儿园教育的公益性和普惠性
1、公益性
学前教育对个体而言是“关系亿万儿童的健康成长”,对社会而言是“关系千家万户的切身利益”,对国家而言是“关系国家和民族的未来”。从经济角度看,是“筑建国家财富”,具有公共物品的性质;从政治角度看,是国家战略项目,具有公共服务体系组成成分的性质。学前教育“是重要的社会公益事业”,具有显著的公益性。
2、普惠性
①普及性——解决“人人都要接受”的问题。学前教育是每个人一生生活的基础,是和谐社会构建的基石,是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普及程度越高,对社会越有利;覆盖面越广,对国家越有利。大力推进普及学前教育,已成为当前国际教育发展的新趋势,成为世界各国的共同行动。《世界全民教育宣言》(1990
年)明确提出,出生即是学习的开始,各会员国应为所有儿童提供早期的保育和教育。我国教育家陶行知在上个世纪20年代就强调“小学教育应该普及,幼稚教育也应当普及”。所以,不管从个人,还是社会,抑或国家的角度,都必须引导和力推学前适龄的新一代公民接受这一阶段的教育。
②普惠性——解决“人人都能接受”的问题。普及与普惠是相辅相成的,要普及就必须普惠,只有普惠才能普及。在我国绝大多数家庭经济能力还很低的现实条件下,要推进中低收入家庭积极承担学前教育支出,扩大学前教育普及面,就必须大力发展价格适度,适合绝大多数家庭经济水平的“广覆盖”普惠性学前教育机构,实现学前教育事业在普惠中普及,在普及中普惠,使普通民众“上得起”园,普遍惠及每一位幼儿。
二、目前我国学前教育(以幼儿园教育为主)的现状
(一)公办幼儿园的数量比例高于私立幼儿园
目前,北京公办性质幼儿园占67%,上海市占71%,许多地区公办幼儿园的数量比例高于私立幼儿园,各地的政府也非常重视公办幼儿园的发展,福建省将在近年逐步增加投入,在各地兴建公办幼儿园,大力发展幼儿教育。虽然我省目前与先进地区的现状尚有相当差距,但对公办幼儿园作用的认识可谓已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
(二)私立幼儿园在硬件设施、师资水平、卫生保健等方面不够完善 私立幼儿园因主要的投资为私营企业或个人等,大都以追求利润为目的,因此存在以下问题:一是无证乱办学现象严重。据2009年统计,泉州私立幼儿园有320多所,无证幼儿园有135所,2010年通过排查,私立幼儿园增至500多所,无证办园228所。二是园舍设备简陋,管理不规范,卫生条件差。很多幼儿园厨房没有“三防”设备,食品加工流程不符合卫生要求。三是存在安全隐患。很多私立幼儿园没有消防设备,一些幼儿园租用居民住宅楼,疏散楼梯只有一个;部分幼儿园司机及车辆证照不全,车况令人担忧,且常有超载现象。私立幼儿园作为半公益半营利性教育组织,受到自身特点的限制,有的私立幼儿园过多追求盈利性,导致了学前教育中一些扭曲的现象出现,如超班、超额招生,减少教职员工的配职数量,园舍设施设备简陋,追求低投入、低品质、高回报,私立幼儿园“繁荣”的背后隐藏着严重的忧患。据调查,南安市农村私立幼儿园有100多所,基本没有消防设备,食堂没有“三防”设施,非校车接送幼儿情况严重,有的幼儿园对教育部门下达的整改通知置之不理,私立幼儿园呈现出“扶起来、难管理”的局面。
(三)私立幼儿园资金不足,入园难,乱收费现象严重
广大农村地区的学前教育机构,占城市多数的民办学前教育机构很少能分配到财政资金。经济困难家庭的幼儿,绝大多数还不能获得财政资金的资助,不能获得公平接受学前教育的机会,现在90%的幼教类属于财政拨款,私立幼教只占很小比例,如此情况造成的问题就是两极分化严重。公办幼儿园不仅师资力量雄厚,教育设施完善,而且收费低廉。而私立幼教基本上属于“草台班子”,想在招生上占优势,就要压低学费,这样又影响教育的基本投入和教师的稳定,于是私立幼教要不就是“贵族幼儿园”,动辄每月2、3千元,每年5万、8万要不就是“小饭桌”,根本谈不上教育。许多私立幼儿园还利用兴趣班、特长班等进行额外收费,各种代办费名目繁多而且成本不透明。
三、针对我国学前教育财政投入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
(一)财政投入不足,地方之间差距大
在全国普遍存在学前教育财政投入不足的同时,地区之间财政投入和入园率的差异之大也到了惊人的程度。2008年,上海财政预算内学前教育经费占预算内总教育经费的比例为7%,生均预算内经费6738元,远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海南则分别只有0·3%和141元,远远低于平均水平。由于财政投入差异和其他因素的影响,导致地区间幼儿入园率的巨大差异。我们根据2008年各地常住幼儿人口数和在园幼儿数计算发现,学前三年毛入园率浙江和上海都达到了107%,而西藏和甘肃分别只有10%和35%。
除上海等少数地区外,多数地区的政府没有将学前教育纳入公共服务体系,没有在公共财政支出中给予应有的地位,而是过多地依靠市场提供学前教育经费。广东珠三角地区经济发达,政府财力雄厚,但政府对学前教育投入极少,幼儿园90%是民办,经济困难家庭幼儿资助制度也没有建立。在经济落后、政府财力薄弱的中西部农村,不少乡镇、甚至一个县内的所有乡镇连一所公办幼儿园也没有。
多年以来中国学前教育财政投入不到预算内教育经费的1·5%,远远低于国际水平。学前教育财政投入不足,严重制约了学前教育的发展:包括北京在内的很多地区学前教育机构不足,无法满足幼儿的入园需求,幼儿入园难现象普遍存在;各地存在着大量不具备基本办园条件的未注册幼儿园;已注册幼儿园存在大
量不合格教师,教师收入低福利差,缺乏必要的游戏场地和玩具学具等基本的物质条件;学前教育生均经费远远低于小学和初中,OECD国家2006年学前教育生均经费是小学生均经费的0·82倍,我国2008年只有0·23倍。由于投入不足,我国学前教育毛入园率提高缓慢,直到2009年,学前三年毛入园率只有0·9%。
(二)缺乏统一的收费标准,幼儿园收费差距大
与学前教育财政投入不足有关的是学前教育机构收费混乱和差异大。条件好的公办学前教育机构普遍违规收取赞助费或择园费,如在北京市的调查发现,子女进入教育部门办幼儿园的家长,60%交纳了赞助费。城市的学前教育机构普遍利用兴趣班、特长班等进行额外收费,各种代办费名目繁多而且成本不透明。在部分幼儿园高额收费的同时,不少条件差的幼儿园则或者是限于低收入家庭的支付能力,或者为了竞争生源,收费很低,甚至低到根本无法为幼儿提供有基本质量的保育和教育服务。
(三)学前教育法制不完善
近十几年来,我国政府相继制定实施了《幼儿园管理条例》(1989年)、《幼儿园工作规程》(1996年)等法规性文件,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学前教育事业的发展和教育质量的提高。但是,我国目前学前教育立法层次偏低,其最高层次仅处于我国教育法律体系中的第四层次,而义务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教育等则有全国性的法律,可见,学前教育与它们还存在着相当的距离。
(四)学前教育消费支出水平偏高
中国教育经济的增长致使教育消费成为中国人民消费中的重要项目。学前教育,在教育消费上涨的潮流中异军突起。然而,城市学前教育消费支出水平,随着市场化程度的提高及教育产业化的演进存在诸多问题,值得我们关注。
所谓学前教育消费支出水平是指学前教育消费支出总额占家庭消费支出总额的比重。目前学前教育消费支出水平是偏高的,公立幼儿园根据其教学条件、规模、师资力量等分为各级示范性幼儿园等,其收费略有差别,示范性幼儿园价格稍贵。孩子上公立幼儿园每月平均托保费为300余元,一年为4000余元,同时园里还开设各种特长教学班,每月收费300余元,一年总费用在7000~8000元左右。与公立幼儿园相比,私立幼儿园的收费则高出许多。城市小区私立幼儿园每月平均托保费1200元,一年14400元,如果加上特长班的费用每月平均300余元,一年的费用将达到18000元左右。
四、提高我国学前教育经费是民生财政的重要工程
(一)财政支持有利于促进教育公平
幼儿园教育中政府责任的趋向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价值在教育领域的延伸和体现,没有教育公平就实现不了社会公平。依据幼儿教育的发展方向,幼儿教育中国家、社会教育力量的对比,创设普遍的入学途径,保障公平的受教育机会是下一阶段政府的主要责任。
幼儿园教育将普惠大众我国幼儿园在创办之初是部分人享受的福利.受惠群体很小。随着办学主体的多元化,中下层子女也有机会接受幼儿园教育。2004年全国3—5岁幼儿入园率为40.75%,其中城镇54.4%,农村31.9%。据国家督导团的调查,2004年北京市全市幼儿入园率多年保持在80%以上,其中城镇地区达到90%以上。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对幼儿教育价值认识的深入,家长和政府将更垂青对学龄前幼儿实施系统的、正规的保育和教育的机构。此外,从实际情况来看,系统学前教育受教育对象有从原先3—6岁的幼儿拓展为0-6岁的婴幼儿的趋势。近今年,各类亲子园、胎教指导机构发展迅猛。《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01—2010年)也提出了适龄儿童基本能接受学前教育的发展目标。
在这个阶段,政府责任的重点是通过财政扶持、政策倾斜等方式对公共利益进行补偿,促进幼儿普遍入学这个公共目标的实现。九五以来,随着改革的深入,围绕社会资源分配,社会公平的矛盾日益突出,在教育中的表现就是区域、个体间教育资源的享有差异显着。维护教育公平,给予弱势群体特殊照顾,调节区域间的不平衡都是民办教育举办者回避的领域。
这时政府必须身体力行,承担起这些义不容辞的责任。
除了政策倾斜以外,政府需加大对这一类公共服务的投入。经济学家熊彼特曾经说过: “政府的所有功能都需要财政支撑;同时,政府的所有行为都会反映到财政上”。
(二)财政支持有利于规范教育市场
一是抓重点,着力解决学前教育投入不足、资源短缺问题,完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各级政府将学前教育经费列入财政预算,未来3年要有明显提高。制定公办幼儿园生均经费标准和生均财政拨款标准,建立学前教育资助制度和教育成本合理分担机制,完善学前教育投入的长效机制,保证学前教育事业可持续发展。加大政府投入,新建、改扩建公办幼儿园。调整改造城镇小学办幼儿园,实行独立办园。新建、改建、扩建公办中心园,每个乡(镇)至少办好1所中心
幼儿园。制定优惠政策,支持社会力量和个人举办幼儿园。初步形成覆盖城乡、布局合理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
五、今后完善我国学前教育财政支持的对策
(一)借鉴国外学前教育财政投入的经验和启示 世纪中叶以前,幼儿教育一直是私人行为,但在20 世纪逐渐发展成为公众的责任。
国家介入幼儿教育成为一个世界性的发展趋势。政府介入幼儿教育的方式很多,制定政策、加强管理固然是重要方面(如严格幼教机构的审批制度,加强资产监控;制定幼教质量标准并监督执行;建立教师资格和培训制度等),但公共财政支持也是国家介入幼儿教育的重要方式。欧洲经合组织国家(OECD)主要是通过公共财政来支持幼儿教育。一些国家不论父母的就业状况和收入如何,幼儿教育都是免费的;另外一些国家则是采用国家财政支持和根据父母收入交费并行的方式,父母所支付的部分一般不多于费用的30%。其他一些发达国家虽然没有像OECD 国家那样管理,但也通过多种支持方式承担起政府对幼儿教育的责任。这些方式包括:
1、国民教育向下延伸。这是包括美国在内的许多国家的做法。我国澳门特区已从2006 年开始将免费教育下延至学前教育1~2 年。台湾地区也已推出国民教育向下延伸一年(K 教育)计划,并于2004 年从“ 离岛”(澎湖、连江、金门等)和原住民集聚地开始试行,优先扶助资源弱势与文化不利地区,然后逐步向全岛推进。
2.、国家专项拨款资助面向社会处境不利幼儿的早期补偿教育。如美国的提前开端计划和英国的确保开端计划等。3.政府举办一定数量的公办园。对政府认可的非盈利性私立幼教机构提供财政补助。4.通过各种方式(如返还个税、发放补助等)为幼儿家庭提供保育和教育资助,等等。
(二)完善我国学前教育财政支持的对策
据中国政府网消息,国务院总理温家宝31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增加财政投入支持发展学前教育,“十二五”期间,中央财政将安排500亿元,重点支持中西部地区和东部困难地区发展农村学前教育。
为加快解决学前教育资源短缺、投入不足、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等问题,切实缓解入园难、入园贵的矛盾,会议决定,按照地方为主、中央奖补的原则,进一步增加学前教育财政投入。
(一)支持中西部农村扩大学前教育资源,包括利用闲置校舍改建幼儿园,依托有富余校舍资源的小学增设附属幼儿园,按照一定条件招聘学前教育巡回支教志愿者。
(二)鼓励社会参与、多渠道多形式举办幼儿园。中央财政安排“扶持民办幼儿园发展奖补资金”,支持发展普惠性、低收费民办幼儿园。对地方扶持多渠道举办普惠性、低收费幼儿园和解决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入园等,中央财政根据工作实绩给予奖补。
(三)从2011年起,将中西部地区农村幼儿教师培训纳入“中小学教师国家级培训计划”。
(四)从2011年秋季学期起,由地方结合实际先行建立学前教育资助制度,对家庭经济困难儿童、孤儿和残疾儿童入园给予资助。中央财政根据各地工作情况给予奖补。
结论:
增加财政投入———我国幼儿教育发展的迫切需要
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了“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建立和谐社会,社会公平是基础,教育公平是起点。在完全的教育市场条件下,人们接受教育的差距对应着收入的差距。家庭收入直接影响受教育机会,受教育机会通过影响人的发展进而影响家庭收入。这样一来,贫富差距上的“马太效应”可能无限制地循环下去,恶化社会的利益格局,埋下城乡、地区、阶层间矛盾、紧张、冲突的隐患,与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念背道而驰。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十七条规定,国家实行学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的学校教育制度《宪法》和《教育法》规定的国家发展学前教育的责任,体现了对儿童和人民群众的关爱。
经济迅速发展、经济实力不断增强、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目标基本达到、公众对幼儿教育的需求不断提高的情况下,我国幼儿教育体制改革应该怎么改? 制度创新应该如何体现? 我国幼儿教育发展的合理走向应该是什么? 我们认为,我国以往幼教发展的主要问题是幼儿教育经费整体投入不足,有限的幼教资源分配严重不公平,效益不高。在国家整体投入做到逐年增长,广泛吸纳社会资金发展幼教,满足公众需求的同时,资源分配不公平、效益不高应该成为改革的主要方面。
资源分配不公平、效益不高的问题涉及到投资体制问题。应该承认,我国幼儿教育投资体制是存在问题的。这或许有其历史的合理性。但发展到今天,这种投资体制的弊端暴露得越来越明显,因此改革是必须的。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中常讲“存量不变,增量盘活”,对幼教体制改革有一定启示。我们建议:
1、国家投入的公办园应切实发挥示范、培训等多方面作用,让国家财政投入通过直接和间接多种途径使更多儿童受益。
2、作为单位福利的企事业幼儿园从单位剥离出来之后,应该转为社会福利,国家在建立公共财政体系时,应在社会福利系统中考虑用适当的方式将其加入。
3、增量部分面向弱势群体,因为大量研究表明,面向弱势群体的幼儿教育投入效益是最高的。国家财政通过转移支付的方式,优先在农村、边远地区及社会处境不利人群集中的地区实行学前一年义务教育,待条件具备后逐渐扩大至全体儿童。
第三篇:平安租赁成立1年注册资本增5倍
平安租赁成立1年注册资本增5倍
近日,有境外媒体援引消息人士的话称,平安国际融资租赁有限公司(下称“平安信托”)正在寻求一笔30亿元人民币(4.92亿美元)的三年期贷款。牵头行中国工商银行(601398,股吧)上海分行将于本周启动这笔交易。
该笔贷款利率为中国人民银行基准利率的100%,外加25基点的前端费。受邀银行的最低参贷标准为1亿元人民币,回复截止日期为今年年底,贷款资金将用作运营资本。平安租赁向《第一财经日报》记者确认了这30亿元贷款安排,但未透露更多细节。平安租赁是中国平安(601318,股吧)的全资子公司,同时也是平安集团银行板块内的重要成员,于2012年10月获得租赁业务牌照。
成立一年来,平安租赁可谓跑马圈地,活跃于中小企业乃至大型企业间。
公开信息显示,今年8月,平安租赁副总经理李文艺带队基建、风控以及西南区相关负责人到中国有色金属工业第十四冶集团公司进行融资交流,双方探讨了开拓合作通道、项目融资等。
8月,平安租赁又与龙建股份(600853,股吧)谈妥了一笔1.2亿元的贷款计划。龙建股份公告称,第七届董事会第四十二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向平安国际融资租赁有限公司贷款
1.2亿元的议案》,同意公司为了满足施工生产对流动资金的需求,与平安租赁签订贷款协议。平安租赁以自有资金委托平安银行(000001,股吧)上海分行向龙建股份发放委托贷款1.2亿元人民币,共分两期发放,每期6000万元。贷款期限60个月,年利率7.00%,贷款期内利率随三至五年期贷款基准利率的调整而调整并增加0.60%。每发放6000万元贷款,龙建股份需一次性支付平安租赁465万元服务费,1.2亿元贷款共需支付服务费930万元。
9月底,平安租赁董事长方蔚豪一行专程访问了北京神雾环境能源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双方探讨的是融资租赁在工程总承包、项目运营模式等方面的合作细节。
为了满足不断增长的业务需求,平安租赁的注册资本金也一路增加。截至今年5月底,运作不足一年的平安租赁注册资金已从3.15亿元人民币增至8.15亿元人民币,而截至11月12日,本报记者从上海市工商局网站获悉,平安租赁的注册资金已经增至20亿元人民币。
第四篇:关于加大财政投入支持学前教育发展的通知
教 2011 405
预算司:
教科文司教育二处
财政部、教育部关于加大财政投入支持学前教育发展的通知
财教[2011]405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新疆生产建设兵团:
1、省扩大学前教育资源规划(2010-2015年)
2、扩大学前教育资源规划基本情况表 本司综合处3 办公厅3 预算司3
财政 学前教育 投入 通知
234567
第五篇:财政部、教育部关于加大财政投入支持学前教育发展的通知
财政部、教育部关于加大财政投入支持学前教育发展的通知
(财教〔2011〕405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新疆生产建设兵团:
为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教育规划纲要》)和《国务院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国发〔2010〕41号)精神,进一步扩大学前教育资源,着力解决当前存在的“入园难”问题,满足适龄儿童入园需求,经国务院同意,现就加大财政投入支持学前教育发展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充分认识财政支持学前教育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学前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重要的社会公益事业。办好学前教育,关系亿万儿童的健康成长,关系千家万户的切身利益,关系国家和民族的未来。改革开放特别是新世纪以来,我国学前教育取得长足发展,普及程度逐步提高。但是学前教育仍是教育发展中的薄弱环节,主要表现为教育资源短缺、投入不足,师资队伍不健全,体制机制不完善,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一些地方“入园难”、“入园贵”问题突出。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学前教育发展,《教育规划纲要》提出了到2020年基本普及学前教育的目标。各地要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高度,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切实增强使命感、责任感和紧迫感,把大力发展学前教育作为贯彻落实《教育规划纲要》的突破口和重大的民生工程,制定切实可行的规划和措施,抓紧抓好。
支持学前教育发展是公共财政的重要职责。各级财政部门要切实加大学前教育财政投入,积极配合教育等部门,进一步完善体制机制,推进综合改革,坚持公益性和普惠性,构建覆盖城乡、布局合理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为幼儿和家长提供方便就近、灵活多样、多种层次的学前教育服务,促进学前教育事业科学发展。
二、财政支持学前教育发展的基本原则
(一)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坚持政府主导,按照“广覆盖、保基本、有质量”的要求,大力发展公办幼儿园,积极扶持民办幼儿园,形成公办民办并举的办园格局。建立政府投入、社会举办者投入、家庭合理负担的投入机制,积极动员社会力量投资办园、捐资助园,多渠道筹措学前教育资金,多形式扩大学前教育资源。
(二)地方为主,中央奖补。地方政府是发展学前教育的责任主体。地方各级财政部门要加大投入力度,研究制定支持学前教育发展的政策措施。中央财政根据地方工作开展情况,主要采取奖补方式,支持地方学前教育发展。
(三)因地制宜,突出重点。各地要从实际出发,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循序渐进、勤俭节约,探索适合当地实际的学前教育发展模式,根据客观需求合理规划建设改造规模,不搞“一刀切”,做到速度与质量、规模与内涵相统一,积极稳妥地推进学前教育发展;坚决防止不顾条件、大干快上、搞豪华建设,造成资源闲置浪费和产生新的债务。各地要对城市和农村不同类型幼儿园提出分类支持政策,把加快发展农村学前教育作为工作重点。中央财政重点支持各地特别是中西部地区农村学前教育发展,以及家庭经济困难儿童、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和留守儿童接受学前教育。
(四)立足长远,创新机制。各地要建立健全经费投入及使用管理机制,以投入促改革,以改革促发展,整体推进学前教育在办园、收费、管理、用人和提高保教质量等方面的改革。注重经费使用绩效,建立督促检查和考核奖惩机制,形成推动学前教育发展的合力。
三、当前财政支持学前教育发展的重点工作
为实现《教育规划纲要》确定的学前教育发展目标,各地要加大对学前教育的投入,统筹城乡学前教育发展,多渠道扩大学前教育资源,加强幼儿师资队伍建设,逐步建立家庭经济困难儿童入园资助制度。为支持和引导地方加快发展学前教育,考虑各地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当前中央财政重点支持以下4大类7个重点项目。
(一)支持中西部农村扩大学前教育资源(简称“校舍改建类”项目)。
1.利用农村闲置校舍改建幼儿园。从2011年开始,用3年时间,中央财政支持中西部地区和东部困难地区选择农村闲置校舍和其他富余公共资源改建成幼儿园,保证园舍的安全,配备必要的玩教具、保教和生活设施设备等。中央财政按照拟改建的闲置校舍面积、新增入园幼儿数和每平方米500元的测算标准,分地区按一定比例予以补助。西部地区,中央补助80%;中部地区,中央补助60%;东部困难地区,中央分省确定补助比例。
2.农村小学增设附属幼儿园。从2011年起,用3年时间,中央财政支持中西部地区和东部困难地区依托当地农村小学或教学点现有富余校舍资源,增设附属幼儿园,进行功能改造,配备必要的玩教具、保教和生活设施设备等,满足基本办园需要。中央财政按照每班5万元的标准对增设附属幼儿园予以一次性补助。
3.开展学前教育巡回支教试点。从2011年起,中西部地区和东部困难地区省份可自行申报试点,从农村幼儿园教师、大中专毕业生或幼儿师范毕业生中招聘巡回支教志愿者,依托乡村幼儿园等可用资源,对偏远地区适龄儿童和家长提供灵活多样的学前教育巡回指导。中央财政对巡回支教志愿者在岗期间的工作生活补贴以及参加社会保险等费用给予补助。其中:西部地区每人每年补助1.5万元,中部地区每人每年补助1万元,东部困难地区每人每年补助0.5万元;对新设立的巡回支教点一次性补助1.5万元。
(二)鼓励社会参与、多渠道多形式举办幼儿园(简称“综合奖补类”项目)。
1.积极扶持民办幼儿园发展。各地要制定优惠政策,通过保证合理用地、减免税费等方式,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以多种形式举办民办幼儿园;采取政府购买服务、减免租金、以奖代补、派驻公办教师等多种方式,引导和支持民办幼儿园提供普惠性、低收费服务。中央财政安排“扶持民办幼儿园发展奖补资金”,根据各地扶持普惠性、低收费民办幼儿园发展的工作实绩给予奖补。
2.鼓励城市多渠道多形式办园和妥善解决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入园。各地对行政区域内各级各类城市集体、企业、事业单位等举办的幼儿园面向社会提供普惠性、低收费学前教育服务的,要研究制定相应的扶持政策。按照以流入地政府为主、以普惠性幼儿园为主的原则,妥善解决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入园问题。中央财政视地方工作情况给予奖补。
(三)实施幼儿教师国家级培训计划(简称“幼师培训类”项目)。
从2011年起,将中西部地区农村幼儿教师培训纳入“中小学教师国家级培训计划”,由中央财政安排专项资金予以支持。引导地方科学制定幼儿教师培训规划,创新培训模式,完善培训体系,全面提高幼儿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和专业化水平。
(四)建立学前教育资助制度(简称“幼儿资助类”项目)。
按照“地方先行、中央补助”的原则,从2011年秋季学期起,由地方结合实际先行建立学前教育资助制度,对家庭经济困难儿童、孤儿和残疾儿童入园给予资助。中央财政视地方工作情况给予奖补。
以上各类项目具体实施方案,由财政部、教育部另行制定印发。
四、中央专项资金的管理
(一)先有规划,后有支持。规划布局是财政投入政策的基础。各地要结合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和适龄人口变化趋势,科学制定幼儿园建设布点布局和发展规划,从源头上避免重复和浪费。各地要优先利用闲置校舍和其他富余公共资源改建幼儿园,科学制定2011-2015年扩大学前教育资源规划,具体包括:学前教育基本情况和闲置校舍状况、发展目标及任务、主要政策措施、资金筹措方案、具体保障措施等内容(参照附件
1、附件2格式)。
(二)科学分配,目标管理。中央财政按照上述支持政策、4大类项目特点以及具备的条件,采取因素法等方式分配资金,对地方实行目标管理。对“校舍改建类”和“幼师培训类”项目,中央财政分别按照地方扩大学前教育资源规划、幼儿教师人数等因素先行下达预算控制数,由各地按照预算控制数编制实施计划,报财政部、教育部同意后实施。对“综合奖补类”和“幼儿资助类”项目,由各地先行组织实施,中央财政根据实施效果予以奖补。项目结束,中央财政再安排一定资金,结合监督考核情况,对工作开展较好、努力程度较高、实现普及目标的省份,给予奖励。
为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中央财政根据各地学前教育发展实际和党中央、国务院有关指示精神,适时调整各大类项目的支持内容和投入结构。
(三)集中申报,分类使用。中央专项资金对地方实行集中申报、分类使用。省级财政、教育部门是各类项目的申报主体、审核主体、管理主体。2011年,各地扩大学前教育资源规划和2011各类项目实施计划、“综合奖补类”资金申请文件于9月底前上报财政部、教育部。以后,各类项目实施计划和“综合奖补类”资金申请文件于每年3月底前上报财政部、教育部。
各地在安排4大类中央专项资金时,原则上要按照计划使用。执行中如遇特殊事项,可由各地根据实际情况,在同类项目内部调剂使用,但不得跨类别调整项目资金。
五、推进改革,强化监管,提高资金使用绩效
(一)推进教育综合改革。
制定公办幼儿园收费管理制度,加强民办幼儿园收费管理,完善备案程序,加强分类指导。幼儿园实行收费公示制度,接受社会监督。加强收费监管,坚决查处乱收费。
深化幼儿园人事制度改革,创新用人机制,健全幼儿教师准入制度,严把入口关。切实维护幼儿教师权益。
严格执行幼儿园准入制度,完善和落实幼儿园年检制度。遵循儿童身心发展特点和教育规律,防止和纠正“小学化”倾向。强化对各类幼儿园保教质量的监督和指导,建立幼儿园保教质量评估监测体系。
(二)加强精细化管理。
建立信息管理系统。2011年12月底前,教育部牵头建立幼儿园信息管理系统,全面掌握幼儿学籍,教师的数量、资质、待遇,办园条件等方面的情况,并定期更新维护,确保信息真实、可靠,为日常管理提供基础信息服务。
研究制定幼儿园财务管理制度。加强幼儿园财务管理,健全内控制度。对公办幼儿园和接受政府经常性资助的普惠性民办幼儿园,要建立预决算制度,实行财务公开,定期公开幼儿园师资、入园幼儿数和经费收支情况,接受社会监督。
建立幼儿园资产管理制度。对公办幼儿园的国有资产,按照《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财政部令第36号)和地方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的有关办法进行管理。对社会力量利用国有资产开办幼儿园的,应明确产权,建立相应的资产管理制度。
(三)建立监督考核机制。
各省(区、市)财政、教育部门要建立督促检查、考核奖惩和问责机制,确保发展学前教育的各项政策措施落到实处,取得实效。要建立资金“谁使用、谁负责”的制度,对经费安排使用、项目进展、政策效果等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对违法违纪行为要依法追究当事人和负责人的责任。要充分发挥城乡基层组织、学生家长和社会公众的监督作用。
为提高资金使用绩效,中央有关部门要建立监督考核机制,教育部及国家教育督导团以省级教育部门为考核对象,重点考核各地贯彻落实《教育规划纲要》以及扩大学前教育资源规划情况,对未能如期完成目标的省份,加强督导和问责;财政部以省级财政部门为考核对象,重点考核中央财政4大类项目资金落实、项目进展和项目绩效情况,对虚报冒领、挤占、挪用中央专项资金的,中央财政按违纪金额双倍扣减其下一专项资金。
(四)加大宣传工作力度。
各地要将财政支持学前教育发展政策的宣传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制订切实可行的宣传方案,通过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等多种媒体,采取多种形式,向社会广泛宣传,使党和政府的这项惠民政策家喻户晓、深入人心。要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舆论引导和监督作用,动员全社会进一步关心支持学前教育事业的发展,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1.XX省(自治区、直辖市)扩大学前教育资源规划(2011-2015年)
2.扩大学前教育资源规划基本情况表
财政部 教育部 二〇一一年九月五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