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创新性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时间:2019-05-13 18:06:0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大学生创新性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大学生创新性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第一篇:大学生创新性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大学生创新性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高职院校主要培养的目标是具有一定技能的专门人才,其能力的构成分为两个方面,其一是专业技能的培养,其二就是创新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培养。前者主要体现在基础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的掌握和运用上,这方面也往往是学校和学生关注的重点;而后者主要体现在良好思维习惯的养成和各种智力、非智力因素的开发上,对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服务社会和贡献社会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从这种意义上说,创新性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对于学生今后的发展和成长显得更为重要。

一.创新性学习能力的培养

创新性学习能力,是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大学生必备的重要能力。通过帮助大学生树立高层次的学习价值观、理解创新性学习过程的本质特点、构建科学的学习模式、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等措施来培养他们的创新性学习能力.以适应社会和将来工作的需要,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创新性学习,也称为自主创新性学习,它的功能在于通过学习提高一个人发现、吸收新信息和提出新问题的能力.以适应社会的飞速发展和日新月异的变化。结合学习的实践和对未来的设想,独立思考.大胆探索,别出心裁,标新立异,积极提出新思想、新观点、新思路、新问题、新设计、新途径、新方法的学习活动。正因为创新性学习如此重要,所以,历来就为人们所重视。创新性学习过程的本质是:一般来说.是以掌握知识、发展认识能力为基础的身心全面发展的过程,或者说是以认识为基础的知、情、意、行与个性品格统一发展的过程。培养大学生创新性学习能力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l、要帮助学生树立高层次的学习价值观

大学生只有具有高层次的学习价值观,才能产生强大而持久的学习动力。不少大学生缺乏高层次的学习价值观。因此,我们要帮助他们端正学习动机树立远大的学习目标,努力攀登科学高峰.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有用之才。

2、要帮助学生构建科学的学习模式从强化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创新性学习能力出发.一般应选择以下几种学习模式:

(1)探究式。这种结构突出学生自己探究知识,注重学生自己独立钻研。它遵循科学家探究未知领域知识的途径.通过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等步骤去掌握知识。其程序为:创设情境— — 定向自学— — 师生研讨一质疑点拨— — 反馈练习。

(2)讨论式。这种结构是由教师提出有意义的问题,激发、引导学生讨论。讨论能使学生在广阔的知识领域里扮演不同的角色,不同的观点、见解和思考能够得到充分的发挥。其程序为:指导学习— —提出问题一开展讨论一点拨小结— — 反馈练习。

(3)尝试式。这种结构突出了让学生通过大胆的尝试实践去学习知识、掌握规律和方法。其程序为:提出目标— — 自习教材— — 尝试练习— — 教师点拨— — 再次练习。

3、要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所谓学习方法,就是人们在学习过程中为达到一定的学习目的而采取的步骤、程序、途径、手段等等。要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就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要让学生懂得学习方法的重要性。科学的学习方法.其作用表现在:一是能提高学习效率;二是能提高学习质人才培养量。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也就是掌握科学的学习规律,就能够省时、高效地进行学习。学习质量表现为对知识记忆的牢固程度、理解的深刻程度和知识转化为能力之后的熟练运用程度。科学的学习方法的运用,在提高学习效率的同时.对

学习质量的提高有极大的推动与促进作用。

(2)要让学生了解科学的学习方法的特点。科学的学习方法有四个基本特点:一是合目的性。即学习方法必须服从和服务于一定的目的。目的不同,学习方法也应当有所不同。能否选择适合目的的学习方法,是学习目的能否最终实现的基本条件之一。二是合规律性。就是学习方法必须符合学习活动的内在规律.只有这样,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三是合主体性。学习方法是受应用方法的学生自身的各种条件和因素的制约与影响的。由于每个学生的生理、心理、知识、能力、智力和其他方面的因素各不相同.因而同一学习方法对不同的学生来说.不可能产生完全相同的结果。只有符合学生的特性、因素的学习方法,才能取得一定的学习效果。四是合对象性。学习对象各有其自身的特点和属性。学习对象不同.必然要求学习的方法也要有所不同。学习方法是否合对象性。也是学习最终能否具有有效性和最佳性的重要和基本条件之一

(3)要让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学习方法分为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各门学科(课程)具体的学习方法。第二个层次是许多学科或所有学科普遍适用的学习方法。如,质疑学习法、重复学习法、探索学习法、整体学习法、结构学习法、发现学习法、联想学习法、回忆学习法、模仿学习法等等。第三个层次是哲学方法。它和学习方法相比,是更高一层的方法。从一定的意义上说.学习方法实际上是哲学方法在学习过程中的具体应用。用哲学方法指导自己的学习.一方面要从哲学的角度去深刻理解前人和他人在学习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科学的学习方法,另一方面,要用哲学方法去分析、认识学习过程中的具体矛盾、具体问题,形成新的具有学科特色或个人特色的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

4、要帮助学生在自己的学习实践中逐步体会、摸索、探讨、总结出适合自身的学习方法。学习方法不仅是一种知识.更是一种能力。学生要善于把学习方法内化为自身的素质和能力。学习方法的知识向学习能力转化的最重要的条件就是“应用”。同时,学习方法不仅因学习对象而异.也因学生不同而异。因此,要求学生在自身的学习实践中把一般的方法与自己的特点和学习对象的特点内在地结合起来.采取多种方法不断探索、不断总结。也不一定是只有上了书本的或杰出人物的学习方法才是科学的学习方法。大学生既要参考和借鉴书本及他人的学习方法.也要在自身的学习实践中不断地摸索、探讨新的学习方法。这样才能真正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和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

5、教师要注意传授学习方法。进行学习方法指导。达尔文说过:“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教师在向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还要向学生传授获取知识的方法即学习方法。这是因为“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有了打鱼的本领,就能够得到更多的鱼。同样,学生有了获取知识的能力,经过自己的努力,就能够源源不断地汲取更多的知识。另外,可以开设“学习学”课程或举办此类讲座:还可以经常举办学习经验交流会、学习方法研讨会等等,使学生能够掌握更多的学习方法,并能综合地运用多种方法生动活泼地进行学习。

二.创新能力的培养 江泽民同志指出:“创新是民族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不竭的动力。”我们现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而创新正是素质教育的核心,是人类文明发展的永恒主题。学校作为知识创新、传播和应用的主要基地,在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作为高等职业院校,要做好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教育观念的创新

首先,学校要加强对培养学生创新能力重要性的认识,努力营造出有益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氛围和环境。在考虑培养目标时,应把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作为一项重要的内容,应在各类学生中开设创造学相关课程;在校园文化建设上也要注重这方面的引导和宣传,着力构建一种适合大学生成才的校园文化环境和学术氛围;有计划地组织开展学生科协、社团活动,在教师指导下开展课外科技制作、调研及相应的竞赛、展示活动等。充分调动学生的参

与意识,培养学生进行科技创新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出人人想创新,比学竞争、奋发向上的舆论氛围。

2.教育内容的创新

创新能力的培养离不开教育内容的创新,高职教育就是要以能力培养为核心, 理论教学应以基础知识为主,坚持“必须,够用”的原则,强化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在课程体系的设置上,可参考国内外的先进经验,根据用人单位和市场对专业人才的需求,设置理论与实践课程体系,进而确定教学大纲和教学内容。改变单一的以学科课程为主的课程体系,将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进行合理配置,以更好地适应市场和用人单位的需要。

3.教育方法与手段的创新

古人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对教师来说,方法的传授比知识的传授更重要。这也对教学模式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不仅要传道授业解惑,而且要创设情景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并思考。教师应给学生更多的发表意见的机会,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能够自己提出问题并进行推断,最终解决问题。在这个过程中逐步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在教学中,还要注意有意识地介绍一些当前学科的前沿知识,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和眼界,培养学生的探究问题的兴趣。

教学中应强化技能训练,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技能型人才。技能训练,不仅是教学的重要内容,也是促使高职学生技能形成与发展的重要举措,更是高职教育的重要特色之一。它对增强高职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培养现代化的应用型人才具有重要的导向和保障作用。它既能摆脱课堂教学标准化、同一化的弊端,又能改变学生在课堂上的被动地位,把理论联系实际这一职业教学原则贯穿在教学的各种组织形式和要素之中,正确处理好理论知识教学与技能训练的关系,本着理论教学 “必须,够用”的原则,以促使职业技能的形成为前提。例如,在电子技术应用及工业电器自动化等专业,开展自己动手组装黑白电视机,自己动手组装单片机等一系列实验实训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这些实验、实习、实训环节,把职业意识的培养和专业技术技能训练有机地结合起来,将理论知识教学与专业技能潜移默化地融为一体。这样既缩短教与学、学与用的距离,又能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为毕业后迅速适应岗位奠定基础,增强学生就业的适应性。

第二篇:论文---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

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和提高的途径初探

袁悦

上海金融学院保险学院,上海,201209

摘要:要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关键要培育大学生的创新思想,要给他们提供和营造良好的创新条件与环境,并建立和完善相关机制。

关键词: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提高;途径

我国教育法明确规定:“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技术文化,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因此,着力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造就一支能应对不断变化的时代所带来的全新挑战的高素质人才队伍,是高等教育的首要任务。高校在对大学生进行教育的过程中,应该不断探索行之有效的方法和途径,从而更好地完成这一重大任务。

一、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要培育大学生的创新思想 政治课本中写道:物质是意识产生的基础,而意识则是人形成思想、观念并进而升华到精神的前提。因此,培育创新思想是培养和提高大学生创新能力不可缺少的前提。创新思想包括创新意识、创新观念和创新精神。长久以来,我国的高等教育改革已取得了令世人为之惊叹的显著成绩,但目前仍存在着教学方法单

一、单纯以学生的分数作为唯一评价标准的问题。这些做法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大学生创新思想的萌芽和成长。因此,我们应该加深对培育大学生创新思想重要性问题的认识,不断转变教育观念,开创培养大学生创新思想的有效的新方法。

1、改善教学方式,激发大学生的创新意识。

“意识是思想的萌芽和初级阶段”,而学校又是传道、授业和解惑的场所。因此,通过课堂教学和引导来激发大学生的创新意识至关重要。国际著名学术团体——罗马俱乐部在《回答未来的挑战》中指出,学习总起来有两种类型:一种是维持性学习,它的功能在于获得已有的知识、经验,以提高解决当前已经发生问题的能力;一种是创新性学习,它的功能在于通过学习提高一个人发现、吸收新信息和提出新问题的能力,以迎接处理好社会日新月异发生的变化。目前,有些教师的教案亘古不变、传授内容跟不上时代、教学方式呆板,极度缺乏创新。这一僵化、老套的填鸭式教学,对激发大学生的创新意识是很不利的。因此,首

先应该在这方面进行必要的改善,使教师的教案丰富多彩、传授内容新颖先进、教学方式灵活多样,以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启发式教学启迪和激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

2、要通过宣传来弘扬创新思想。

单有课堂教学的启发是不够的,学校有关部门应该在全校范围大力宣传和弘扬创新思想,与课堂教育相辅相成,帮助大学生意识到创新思想的重要意义,以此激发大学生追求创新思想的动力,从而由思想到实践,培养和提高创新能力。

二、培养和提高大学生创新能力,要改善教育环境,营造民主氛围

马克思主义环境理论认为,人类在改造环境的同时,环境也在深刻地影响着人类。江泽民更明确指出:每一个学校都要爱护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帮助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保护学生的探索精神、创新精神,营造崇尚真知、追求真理的氛围,为学生的禀赋和潜能充分开发创造一种宽松的环境。而民主、自由、和谐、安全的精神环境,是创新素质成长不可或缺的养料与气候。可见,要把学生的创新潜能转化为现实的创造力,必须注重环境和氛围的营造。

1.改革教学方式和方法。传统的教学方式是灌输式的,有碍于学生创新意识的形成,必须进行改革。为此,教师首先要有创新意识,要对本学科最前沿的理论和相关交叉学科的新理论十分熟悉;要重视学生的创新特点,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创造热情;要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创造欲望,想办法让学生积极参与自己的教学活动。比如作者本人是保险学院的,在保险学专业课的学习中,任课老师经常在课堂中进行提问,或设计案例让学生讨论分析;有时举办小型的辩论会,引导学生运用课堂所学的专业知识和法律依据判断案例的正确走向。同时,学院也举办了“睿保杯”保险创意规划大赛,旨在鼓励学生根据所给的案例,自主调查研究,设计出最适合案例家庭情况的保险方案。这项活动重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思维习惯,积极指导学生完成从知识继承者到知识创造者的转变,使其思维敏捷、善于思考、勤于动脑、能够解决各种实际问题。

2.营造民主的氛围。大学生既是学校教育和管理的对象,又是学校的主人。因此应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学校管理事务的积极性,鼓励学生参加有关学生管理决策的讨论决定,这样既可以增长学生的才干,又可以发扬民主,把老掉牙的旧制

度更新为符合时代的有创新意识又有效的管理制度。而民主的氛围也能激发大学生的主人翁意识,更好地促进他们主动思考解决身边的问题,使创新精神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大学生的思维。

三、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要丰富大学生的课余生活

1.积极探索和广泛开辟第二课堂,为大学生提供良好的创新实践平台。第二课堂是第一课堂教学的重要补充,是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离不开良好的育人环境,更与学校创新氛围密切相关。因此,学校应始终坚持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为重点,逐渐强化教学实践,提高大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实践技能,实现从科学知识型向科学知识实用技能型的转化。学校应与社会各界联合,建立稳定的大学生教学实践基地,设立开放型实验室,建立创新教育实验基地,为大学生提供实践的机会和场所。大学应引导学生参加教师的科研课题或自拟题目进行研究。学校应将之纳入整个教学体系、给予一定的经费支持和学分、选派教师作指导,比如我校的“工行杯”和“金融消费者服务队”活动就是学校提供的实践平台,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和团结协作意识。要积极创造条件,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不断拓展第二课堂。要着力构建适合创新性人才脱颖而出的校园文化环境,以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锻炼学生的社交能力和组织管理能力。要针对学生的求新、求异心理,通过整体环境的熏陶,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健康发展、创新精神得到呵护和培养。

2.要让大学生在实践中培养和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

要适当增加实践环节、丰富实践内容,给大学生提供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的机会。通过参加社会调查活动,有助于学生了解和掌握现实生活中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新需求;通过生产实践,有助于学生发现现有的理论、观点和研究方法在现实条件下遇到的新挑战,从而为寻找“创新点”、确立“创新选题”创造条件;通过亲自参加科研课题的研究,有助于学生对学过的知识进行综合与深化,在科研中提升知识。为此,一方面要坚持实践内容和形式的多样性,以实现多侧面、多领域的锻炼;另一方面要强调实践的创新性、提高实践的层次,在实践内容和形式上比过去有所发展、有所突破。同时,还应注意提高每次实践活动的效率,防止实践走过场、图形式。加强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

组织能力。社会实践活动一般是在一个比较开放环境下,面对不断变换的对象进行的。教师的指导作用也相对弱化,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学生不再是一个被动的接受者而是活动的主体。在这种情形下,学生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他们对现实的感觉和认识的深度、广度都不是在封闭的环境下所能比拟的。他们身上具备的各种基本素质和潜能会得到发挥,合作意识和组织能力得以加强,因而容易产生创造性火花,表现出创造举动。要为大学生开展学术科研活动创造条件。应积极鼓励学生直接参与科研活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力。可以成立学生课外科技小组,或让学生参与到教师的科研课题中,使学生有自我发挥能动性的空间,进而达到培养其创新能力的效果。需要注意的是,学生的科研活动应尽量结合专业开展。教师还可将自己科研项目的知识和经验融会到教学内容之中,这既可使大学生及时掌握本学科的前沿动态,又能增强其科研意识、创新意识。

3、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为培养和提高大学生创新能力营造良好的校园环境。有研究显示,“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是创新能力形成的两个最重要的条件,而尊重、鼓励和奖励对创新能力有显著的强化效能。因此,要以保障学生的“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为核心,有意识地培育、营造一个有利于创新精神形成的、整体优化的校园文化氛围,努力保护学生的好奇心、自信心和自尊心。为此,要允许各学术思想的充分讨论,本着“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精神,活跃学术空气,允许“标新立异”;学校还可以设立“大学生科技节”、开辟科技创新论坛、聘请社会知名人士和专家举办学术讲座、介绍学科发展的前沿动态;学校可以邀请本校教授、博士为大学生做讲座,以面对面互动交流的方式介绍其成长成才的经历;学校可以组织各类学科知识竞赛、科技创造发明比赛等,以培养学生进行科技创新的兴趣、丰富校园生活、营造浓厚的科技氛围。通过大力开展大学生科技活动,举办各种学术讲座、学术沙龙、大学生科技报告会、出版大学生论文集,组织学术、艺术、实践、体育等各类社团活动,举办各类竞赛活动,丰富校园文化生活,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四、培养和提高大学生创新能力,建立和完善相关机制

1、要建立、健全创新能力评价体系。

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标准和手段。要彻底改变以考试为中心、以知识掌握程

度为基础的教学制度,探讨考试制度改革,实行多样的选拔制度、多元的评价标准。要改变单纯以在校表现为观察视野的现实评价状况,在评价中要努力体现知识是基础、创新是目标的指导思想,把评价重心向创新能力倾斜。

2、建立和完善评价与激励机制。

建立科学、全面的评价机制。将大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就业结果和今后的发展直接挂钩。

建立和健全奖励机制。现代管理学和心理学研究表明,就总体而言,对大学生的正面激励远远优于负面批评,正面激励有事半功倍之效。因此,教育工作者应善于采用正面激励的方法。要允许并鼓励不同意见的发表,真正做到畅所欲言;要鼓励发明创造,给“异想天开”者以有力的支持;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对他们的点滴进步都要给予足够的肯定和褒奖;要允许探索中的错误,不责备。学生课外科技活动是一种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有效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良好途径。高校有关部门要设法出台相关激励政策,并投入专项资金,对培养和提高大学生创新能力的教师和在创新方面取得突出成绩的大学生予以奖励。比如对于参加科技发明和科研活动、公开发表作品、参加各类竞赛、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学生,应给予相应的学分或颁发证书或作为评优评先的参评条件。只有这样,学生参与的热忱才会高涨,学生的创新成果也会越来越显著。

参考文献:

1.阎立钦.创新教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

2.文辅国.知识经济需要何种人才[J].跨世纪人才,2000(8).

3.张庆林.创造性研究手册[M].四川教育出版社,2002.

4.童爱玲.关于创新人才培养的若干思考[J].教育探索,2005(4).

5.夏越新.高校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的思考[J].决策探索,2003(5).

6.周进.延边大学报 2007年9月

第三篇:关于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关于大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培养

论文摘要: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每个高等教育工作者必须直接面对并且已经直接面对的一个重大课题。创新思维是创新能力的核心和灵魂,创新能力的培养从根本上讲就是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当今时代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及人的创新精神的塑造,成为了迫切的需要,大学生是推动国家未来创新发展的主力军,作为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其创新能力的强弱对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起着关键性的作用,本文从创新思维的特征和本质、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教学与大学生创新思维训练等方面进行了粗浅的阐述。

关键词:本质;教学;思维能力;创新;

内容:(1)创新思维的特征和本质

(2)大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培养

(3)大学教学与大学生创新思维

(4)总结

一、创新思维的特征和本质

创新思维是一个相对性的概念,是相对于常规的思维而言的一种思维方式。一般认为,创新思维是指在创新过程中发挥作用的一切形式的思维活动的总称。创新思维,作为一种特殊的思维活动,除了具有一般思维所具有的特点外,还具有自己的特点,许多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归纳了创新思维的特点。创新思维的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新颖性[1]:创新思维实乃一种超常规的思维方法,求新、求异是它的一大特点。对事物的认识不停留在原有的认识范畴而是进行重新认识,一般会产生新的见解、新的发明和新的突破,得出前所未有的成果。二是独特性[1]:创新思维的独特性在于它能独具卓识,敢于对人们司空见惯或完美无缺的事物提出怀疑,勇于向旧的传统和习惯开战,也能够主动否定自己,打破自我的框框。在思路的选择上,在思考的技巧上,或者在思维的结论上,具有“ 前无古人”的独到之处,具有一定范围内的首创性和开拓性。三是多向性:创新思维的多向性体现在它善于从不同角度想问题,在一个问题面前能尽量提出多种设想、多种方案,以扩大选择余地,能灵活地变换影响事物质和量的某种因素,从而产生新的思路。思维在一个地方受到阻碍时,能马上转到另一个方向,能用心寻找最优答案。保证问题的最佳解决[2]。

从本质上说,创新思维是一种综合性很强的思维方式,它是多种思维方式的综合运用,也是多种思维方式的互补和有机组合。

二、大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培养

(一)注重学生自身的各种能力的培养

简单的包装和拼凑不能成为创新,创新体现的是更高层的能力,这就需要我们的学生具备各种基础能力,要创新必须要建立在这些能力之上,比如观察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学习的能力,这些要靠不断的思考与学习来获得。在大学时期我们有很多时间是可以自由支配的,可以用来独立思考和自主的学习,不强调学了多少知识,关键是有没有掌握学习的能力。

(二)注重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我们的教育在讲授某一门学科知识的同时往往隐去了由这一门学科所能引发的其他学科的知识,会使我们的学生产生这样一种错觉,即认为知识是一种树状结构,不同知识之间具有独立性。而究其知识的本质却是网状结构,一般规律告诉我们,创新正是来源于不同学科之间的交互碰撞,一旦疏忽了这一点,学生就很难有创新能力。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关键要正确的创新意识和思考习惯。我们应该通过学术讲座等方式,使学生开拓视野,学习基础的同时,也不要仅仅依靠教材上的知识,要敢于问“为什么”,要敢于打破陈规,要敢于在别人的基础上提出自己新的观点、新的思路、新的方法。

(三)注重树立科学的怀疑精神。

打破陈规不是什么都抱有怀疑的态度,对于学生我们鼓励他们大胆怀疑,不妨仔细想想但凡重大的成就,都是站在前人肩膀上取得的,比如牛顿,伽利略等,正是因为他们抱着科学的怀疑精神才取得了如此的辉煌成就。有勇于批判、大胆怀疑的精神,这才是创新精神的能源和动力,是进行创新活动的前提和基础。然而我们这里所讲的怀疑精神,不是单纯的怀疑,胡适先生曾说过,这样一句话“有几分证据说几分话,有七分证据不能说八分话”,这是科学的怀疑精神;相反,如果毫无根据地怀疑就是捕风捉影,我们需要在探求真理、调查发现中保持开放思想,需要理性、科学、追求实证的怀疑精神,不盲从权威,也绝不无条件地宽容;要有科学的态度。

(四)注重课程设置和考核方式的改革

学校在注重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同时可以尝试打破传统的课程设置体系,将相近的专业打通合并组合共建新的课程体系,使学科相互渗透,不同专业、不同学科设置共同选修课和跨专业选修课程,通过不同知识的渗透融合为学生创新思维的建立和创新能力的提升提供空间。

在考核方式上,我们要改变以往把考试成绩作为评价学生唯一标准的考核方式,尝试建立一套综合评价体系,进行综合衡量,比如注重学习过程的考核,重点考察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既减轻了学生要面临期末考试的负担,又启发和调动了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此外学校积极设立创新奖励机制,鼓励学生参加科研创新活动,对于参加各类竞赛获奖的学生给予奖励,同时将其所获得成果折合学分代替选修课的相应学分,鼓励学生发挥创新精神,在从事创新研究的同时,将学分和兴趣融为一体,极大鼓舞大学生参与创新的热情,进一步提高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三、大学教学与大学生创新思维

A、传统教学在培养创新人才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1、教学方式是实现教学目标、落实人才培养模式、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过去大学数学的教学都强调课程的系统性、完整性。教学模式单一,教学方法和手段落后。教师在课堂上都是以讲述为主。灌输式的教学形式使学生处于被动的地位,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很难有自己思考的空间。每一堂数学课,教师要花大量的时间板书数学定义、定理、公式。学生学完后只会做题,考试,不知如何去用。这样的教学方式极大的挫伤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和积极性。

2、传授知识为主的教学。大学数学教育中,教师对数学思想方法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缺乏应有的认识,认为数学教学的根本任务就是传授已有的数学知识,而忽视了能力培养。讲解中重视知识的结论、轻视知识的探索过程。学生看到的是经过逻辑加工的、完成了的数学形式,是一个严格的演绎体系,看不到概念的形成过程、公式(定理)的发现过程、解题的探索过程,只看到完整的结论和顺理成章的严格证明。

3、重视学生共性、轻视个体差异。过去多年来,数学教育偏重学生的共性。统考的压力,使得教师不能自主地、有选择性的提炼教学内容,不同学生,不同专业,一本教材,一个模式。不论学生的禀赋如何,所有学生一律齐步走,对学生的个体差异视而不见。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的规模迅速扩大,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日益明显,这种重共性、轻个性的教育方式尤显落后。

B、数学教学中培养大学生创新思维的方法

1、改进教学方法,鼓励学生参与

大学数学教学要更新教学观念,做到既要强调知识积累,更强调数学思想方法的养成,既强调培养一般技能,更强调发展学生创造性的教育观。为了培养学生对数学课程的兴趣,培养有创新精神的人才,我们必须改变传统的灌输式教学,采用双向教学法,课程的组织可以多种形式:课堂讲授、专题研讨、案例教学、课程设计、辩论以及利用多媒体教学或其他工具进行自学等多种教学方式进行。

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引导学生观察问题、提出问题、思考问题、研究问题、最后解决问题。营造一种宽松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兴奋起来,最大限度为学生创造施展才华的机会。再者要因材施教。我们的教学对学生有一个基本共同要求,同时也要针对不同的学生的基础实施教学。充分发挥各个层次学生的潜能,对不同学生提出不同的标准,指导学生加强自我管理,养成良好学习习惯。通过考试、作业、课堂气氛、学生注意力情况等及时把握信息,了解教学效果,有针对性地纠正和加强。合理安排教学结构,教学进度和训练强度,创造最佳的教学情景。

2、诱导创新欲望

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事事均可取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没有兴趣,任凭教师再怎么强调都是徒劳。多讲讲学生创新的实例和取得的成果,让学生感到创新并非遥不可及。在基础理论的应用教学中,教学生联想,培养思维的灵活性;运用同类型题组,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用分类思想,培养学生的思维的严密性,用一题多解法,发展学生求异思维能力,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启发学生自己解决问题,让学生体会到创新学习的喜悦。利用逆向思维法,培养学生的思维的批判性;采用归纳猜测的方法,培养学生思维的创造性;给学生介绍一些创新的方法,如归纳法、类比法、演绎法、综合分析与概括等,使学生对创新思维有一个初步理性认识。针对学生的特点,做到教学内容优化、难度适当、数量合理。要善于解剖知识,任何概念、定理、公式、法则等都可能从一个不完全归纳的过程引入、形成、巩固、深化,引导学生去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引导学生对概念的内涵、外延进行思考和探索,进而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信心,而不是简单地、过早地把结论灌输给学生,这对促进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无疑是十分有益的。

3、强化基础是创新的前提

创新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创新者知识和经验的积累,一个没有相关知识基础的人,在该领域里是不可能有新颖见解的,只有深刻理解,掌握所学知识的内涵、外延、并在理解的基础上深入思考和质疑,才有可能有创新之举。在基础理论教学中,要引导学生类比所学知识,并注意条件变化后相应结论的变化,相关联理论的区别和联系,引导学生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深入思考,让学生自己总结解题方法、技巧并注意解题经验的积累

四、总结

创新是民族的灵魂;创新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世界范围内的综合国力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特别是创新人才的竞争。只有创新才能持续长久的发展,中华民族从不缺乏创新,作为当代大学生应该担起振兴祖国的重任,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对大学生来说,最重要的素质是创造性地应对多元的、不断变化着的环境的能力。社会的发展,人才的成长,客观现实要求学校必须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开设创新思维课程,采用科学有效的教育方法和手段,去最大限度地开启挖掘大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创新人格和创新精神,以实现培养和造就人才的目的。

第四篇:浅谈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一、创新的概念和内涵

创新概念是美国经济学家熊彼特在1992年最新提出的。他给创新下的定义是“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其形式包括五种: 引进一个新产品,开辟一个新市场,找到一种原料的新来源,发明一种新的生产工艺流程,采用一种新的企业组织形式。熊彼特认为,创新是社会经济进步的动力,每一种形式都包括创新的内容。创新在内容上包括新概念、新观点、新设想、新理论,或者是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等。创新的含义,一是指前所未有的,即狭义的创新;二是引入新的领域产生新的效益也叫创新。包括运用原有理论揭示新现象、新事物;运用原有方法解决新问题,等等。而通过创新的教育、教学活动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进而实现上面所述的新事物的教育,也就是创新教育。创新教育是对现有教育传统的一场深刻的变革,其根本目标应该是通过学生接受创新,创新素质最终溶入民族的血液之中,成为民族素质的显著特征。创新教育的内容包括以下几方面:(1)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精神的培养以及创新情感、创新人格的塑造,是创新活动的动力与保障系统,起到促进和调控作用。(2)创新能力、创新方法的掌握,是创新活动的操作系统,起到核心作用。(3)创新知识的学习和积累,是创新活动的工具,起到基础作用。

二、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性

1.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是高等教育的属性和任务之一。高等教育无论是从属性还是从承担的任务来讲,都应该成为知识创新的主体,也是办学的主攻方向。但是,由于受历史与传统文化的影响,现行的教育体制还或多或少地存在着不利于大学生培养中个性发展和创造发明的因素。一个国家和民族创新能力的基础是具有创新意识的国民,尤其是具有创新能力的高层次人才。创造性人才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创新意识的培养要从小抓起,而人才的科学研究素质和创新能力则主要靠高等教育阶段培养。

2.创新能力培养是获取知识的关键。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知识的增长率加快知识的陈旧周期不断缩短,知识转化的速度猛增。在这种情形下,知识的接受变得不再有以往那么重要,而对知识的选择、整合、转换和操作的重要性愈发彰显。学生最需要掌握的是那些包涉面广、迁移性强、概括程度高的“核心”知识,而这些知识并非是靠言语所能“传授”的,它只能通过学生主动地“构建”和“再创造”而获得,要有提出问题和发现问题的能力,这对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要求大大提高。因为,创新能力是获得知识的必备能力,没有这种能力,就很难把握所学知识的精髓,得到的只能是书本上的知识,更谈不上灵活地将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

3.加强创新能力培养是提高学生社会竞争力的保证。随着高等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高

等教育职能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化,学习也开始由阶段教育向终身教育转化,并将成为个人生存、竞争、发展和完善的第一需要。在知识无限膨胀、陈旧周期迅速缩短的情况下,学生的社会职业将变更加不稳定。社会对走上工作岗位的人的评价、认知不再仅仅以“基础扎实”、“专业对口”来衡量,还要以是否具备适应千变万化的世界的综合能力来评判。社会的这种认知价值观的变化,对高等教育的功能提出了新的要求,即培养什么样人才的问题。如果高校能利用各种有利条件,不断完善学生的知识和能力结构,使他们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这将为他们在未来走上工作岗位,适应社会竞争打下坚实的基础。

4.重视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是高等教育模式改革的需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化,以及国外教育机构的介入,将吸引越来越多的跨国企业集团进入中国市场,这些跨国企业集团需要大量高层次的本地人才,现在的大学生教育主要是统一的、单向的、被动的教育,注重知识的传授和积累,而综合运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不足。国外教育机构的教育理念、教学方式和手段先进,科研经费充足,学术研究自由度较大,这些将导致我国优秀教师和学生资源的流失,严重威胁我国高校未来的生存与发展。因此,高校必须对现行的教育模式进行改革,加强大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提高高层次人才培养的质量。

三、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主要途径

1.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观念,营造良好的创新氛围

观念是行动的先导,正确的观念导致正确的行动。因此,培养创新能力应先注重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观念。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观念应该做到:(1)树立创造可培养的观念。要使学生充分认识到创新的伟大价值和深远意义,认识到每个人都具有创新潜能,都能做出有所作为的创新,进而树立创造可培养的观念。(2)正确的学习观念。大力推进与素质教育相适应的创新性学习模式及观念。(3)培养创新人格。即重点培养大学生的自信心和“问题意识”。自信是人的重要心理品质之一,坚强的自信心带来顽强的毅力,可以使人们藐视困难和失败,最大限度地发挥聪明才智,使学到的知识和技能是那些涉及面广、迁移性强、概括程度高的“核心”知识和技能。“问题”是学生创新的基础,创新是对“问题”的深化和解决。因此,要想方设法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要使潜在的、静态的问题意识转化为现在的、动态的问题意识。自由平等、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因素。为此教学活动应建立在学生自主活动、自主探索的基础上,改变一言堂、满堂灌等做法,注重发展每个学生的特长,允许学生“异想天开”,给学生创造一种敢想、敢说、敢做的开放性课堂学习氛围。同时,在教学活动中,应注重学生个性的培养,鼓励学生发展专长,显示个性,并将个性中优良的部分加以鲜明化,不压抑个性,按照学生的个性特点设置学习目标和创新取向。学校要有意识地培养、营造

一个有利于创新精神形成的整体优化的校园文化氛围。要允许各学术思想的充分讨论,本着“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精神,活跃学术空气,允许学生“标新立异”。一个思想活跃、学术自由、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崇尚创新局面对鼓励创新和创新实践有决定性作用。

2.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推进教学创新,培养大学生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首先要有一支适应创新教育的师资队伍。教师应对学生在生活上关心,在学业上严格要求,并根据社会经济、科学技术的发展,及时进行知识更新,把最新的学科前沿的知识介绍给学生。在保证学生获得大量知识信息的基础上,鼓励学生多提问,不拘泥于现成的结论,敢于挑战权威,以不同的思路考虑问题,创造一个宽松的互动的学习氛围。高校教师要转变教育观念,推进教学创新。这就需要做到,(1)转变教育观念,即“实现学生是知识的被动的接受者向学生是知识的能动建构者、是学习的主体的学生观的转变;实现教师是知识的传递者、灌输者向驾驶式教学的组织者、指导者、参与者和研究者的教师观的转变;实现单纯传授知识向注重学生学会学习、情感和社会交往技能和谐发展的教学观的转变”。(2)采用创造性教学法。所谓创造性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把握创造活动的一般规律,引导学生以积极的态度,运用创造性思维,充分发挥自身的潜力来吸收已有文化成果,探索某些未知问题所采用的各种教学方法。(3)采用现代化教学方法,即用多媒体和网络技术,将文字、图形,甚至声音、动画等表达知识的媒体结合起来,既可增加课堂教学的信息量又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创新的教学效果

3调整学科专业设置,发展交叉学科

科学技术发展到今天,世界科学技术已逐渐向综合化、集成化发展。“经典的分门别类进行分析”的时代正在向“学科交叉与综合”的时代转变。因此,要培养高层次的创新人才,必须对学科专业的设置进行深入研究,调整不合理的学科专业,大力发展交叉学科,使学生通过交叉学科做出突破性的有创新的成果。学生们一旦学习了不同学科的理论,掌握了不同学科的实验方法,就会自然地进行交叉思维、跳跃式思维,创造的灵感由此而生,就会形成一个个的创新点,攻克一个个难题。为提高大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实践技能,实现从科学知识型向科学知识实用技能型的转化,应设立开放型实验室,建立创新教育实验基地,为大学生提供实践的机会和场所,并且积极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同时,教师可针对不同兴趣和爱好的学生,开展多种形式的创造性实践活动,使之拓宽视野,增长知识,发现和解决问题。

4.健全适应创新教育的管理机制,构建科学的评价体系

创新教育需要有一个支持创新的教育管理机制来维系和支撑。学校应在培养方案的制订上体现学生的个性和特点,并与学生研究方向、课题需要相结合,允许跨专业选课。发表学术

论文可以锻炼大学生科学研究、写作能力,应鼓励学生积极撰写学术论文。同时,创新还体现在知识的创新运用,即把已有的知识创造性地运用到生产生活中, 或运用原有方法解决新问题,从而产生新的效益。

科学合理的学术评价标准应该做到:(1)建立以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的新的评价观。树立以学习者为中心、学生自主学习和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标的新的评价观。(2)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标准和手段。彻底改变以考试为中心,以知识掌握程度为基础的教学制度,探讨考试制度改革,实行多样的选拔制度,多元的评价标准,在评价中要体现知识是基础、创新是目标的指导思想,评价重心要向创新能力倾斜。(3)坚持正面激励。现代管理学和心理学研究表明,就总体而言,对大学生的正面激励远远优于负面批评,正面激励有事半功倍之效。应善于采用正面激励的方法,允许并鼓励不同意见的发表,真正做到畅所欲言。

四、结 语

总之,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关系到国家创新教育的实现,关系到全球化高层次人才竞争战略。尽管改变传统的高等教育还有许多困难,不是一蹴而就的,但只要我们不懈的努力,以创新的教育观改革大学生教育,将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贯穿于高校教育教学的全过程,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创新教育为一体,就能使大学生在未来不仅仅是一个合格的求职者,更能成为具有创新能力的创业者,真正成为具有社会竞争能力的创新人才。

职业发展教育

论文题目:浅谈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专业班级:金融F0805

姓名:周磊

学号:200846910918

授课教师:何文高

学期:10-11-01

第五篇: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摘 要]从创新能力的思想渊源及内涵、创新能力培养的影响因素和方式方法这三个角度,对目前国内有关创新能力培养的研究做一简要综述,并展望未来的研究方向。

[关键词]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影响因素;方式方法

为了应对知识经济时代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必须加强对人才,尤其是创新人才的培养,而培养创新人才的核心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因此,加强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将是广大教育工作者必须密切关注和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虽然我国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就开始倡导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但关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广泛研究,却是在90年代以后。近十年来,已有上千篇关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专论发表,研究角度涉及创新能力培养的各个方面,大大拓展了研究的深度和广度。本文将主要从创新能力的思想渊源及内涵、创新能力培养的影响因素和方式方法这三个角度,对目前国内外有关创新能力培养的研究做一简要综述。

一、创新能力的思想渊源及内涵

我国上千年的教育发展史,闪烁着一些简单而朴素的创新能力培养的思想和方法。例如,两千多年前,老子就在《道德经》中提出 “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的创造思想;孔子提出要“因材施教”以及“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而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的思想。1919年,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第一次把“创造”引入教育领域。他在《第一流教育家》一文中提出要培养具有“创造精神“和“开辟精神”的人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对国家富强和民族兴亡有重要意义[1]。1998年11月24日,江泽民同志在新西伯利亚科学城会见科技界人士时曾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的关键在人才,人才的成长靠教育。”[2]以此次讲话为契机,我国将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作为教育改革的重要目标,在教育界引发了一次对创新能力的内涵、创新能力培养的影响因素以及方式方法的大讨论。

综观近十年的研究成果,虽然国内学者对创新能力的理解各不相同,但他们对创新能力内涵的阐述基本上可以划分为三种观点:第一种观点以张宝臣、李燕、张鹏等为代表,认为创新能力是个体运用一切已知信息,包括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等[3],产生某种独特、新颖、有社会或个人价值的产品的能力[4]。它包括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技能等三部分,核心是创新思维[5]。第二种观点以安江英、田慧云等为代表,认为创新能力表现为两个相互关联的部分,一部分是对已有知识的获取、改组和运用;另一部分是对新思想、新技术、新产品的研究与发明[6]。第三种观点从创新能力应具备的知识结构着手,以宋彬、庄寿强、彭宗祥、殷石龙等为代表,认为创新能力应具备的知识结构包括基础知识、专业知识[7]、工具性知识或方法论知识以及综合性知识四类[8]。上述三种观点,尽管表述方法有所不同,但基本上能将创新能力的内涵解释清楚。

二、影响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因素

科学而完整地阐述影响创新能力培养成效的各种因素,是创新能力培养研究中的基本问题。影响创新能力培养的因素比较多,既有社会文化、外部环境、教育水平等外部因素,也有个人素质能力参差不齐等内部因素。但总结起来,影响创新能力培养成效的关键和直接因素有以下几方面:

1.理念观念的束缚

(1)教育理念僵化。刘树仁早在2001年就提出高校要尽快转变传统僵化落后的教育理念,摆脱传统培养模式的桎梏,以科学先进的教育理念为导航,实现由 “承传型“、“标准

件型”教育观念向“创新型“教育观念转变;由“应试教育”价值观向“素质教育“价值观转变;由偏重培养学生认知能力的观念向重视学生情感与更改协调发展的观念转变;由“师道尊严”向“师生民主平等“的观念转变;由重视培养学生竞争的观念向重视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的观念转变[9]。

(2)传统文化的负面效应。彭旭、胡弼成等曾提出传统的儒家文化对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影响极其巨大,不可忽视。他们认为传统儒家文化在人生态度、求知精神、怀疑精神、思维方式等四个方面有利于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而在科学精神、师生关系、功利价值、学习风气、管理模式等五方面不利于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10]。秦祖泽、黄俊伟、唐受印等提出高校创新能力培养的阻抗因素,主要来自已有的文化传统,突出表现在文化上注重人与社会的协调与偏重“中庸”的思维方式。要提升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成效,必须有适合创新意识生存的文化传统[11]。

2.教学手段单一

教学手段单一是制约高校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成效的重要因素。例如,岳晓东、辛雅丽等都曾经指出我国高校目前教学手段单一,教学方式多为灌输式,应该向应用式的双向教学方式转变,综合运用问题式、启发式、研讨班、讨论小组、案例教学、活动教学、游戏教学等多样化的教学手段[12],变单一课堂讲授为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克服“传授—接受“式教学手段难以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弊端[13],改变教师在课堂上唱“独角戏”的尴尬局面,变学生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通过启发引导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3.教学技术落后

先进的教学技术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潘建广、何彗星、蔡卡宁等都曾提出:教育信息化可以优化配置并重新整合学科课程,从而以全新的教学和管理模式实现效率最大化。计算机校园网络使教学互动更快捷、简便,教师之间、师生之间、学生之间、校际之间都可以共享优质的教学资源,大大节约了资源搜集和获取的成本[14]。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大力使用先进的教学技术,取代传统的“黑板加粉笔“模式,使学生在接触先进科学技术成果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益,推动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跨越式发展[15]。

三、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方式方法

1.对传统培养措施的改进与优化

在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方式方法上,学者们提出了很多有效的措施。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胡弼成提出的新型高等教育质量观,他认为高等教育质量是学校中教师、学生和管理者三主体之间共同努力、相互促进的成果。大学应当为增进高等教育质量努力创造条件。在大学里,每一个人都能充分表达自己的思想和观点,使自身兴趣获得优先培养,个性得到充分张扬,人性得以彻底解放。大学应当充满着人和人的友爱、平等、团结和协作,大学生应当富有高尚的道德思想品质、崇高的人类同情心和人道主义精神,能够相互帮助和学习、共同提高和进步[16]。此外,薛振田、刘崇凤、吕楠、王媛等提出要营造有利于创新能力培养的环境,包括物质环境、制度环境以及良好的氛围[17]。林满华、刘新光、李春梅等提出要培育和提高师资力量,打破教师终身制,实行岗位聘任制,引进市场机制来约束、激励教师队伍[18]。王辉、程建军等则提出要注意因材施教,根据大学生在创新能力上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加强培养,改革课程内容和教学评估方法等措施[19]。

2.不断探索新的创新能力培养模式

创新能力培养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育理念指导下,为实现特定的创新能力培养目标,而采取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技术的组织形式以及评价与激励机制的运行机制[20]。通过大量考察高校

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实践活动,根据培养平台的不同,可以将目前高校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具体做法划分为四种模式:教学实践结合型培养模式[21]、产学研结合型培养模式[22]、依托科研项目型培养模式[23]、“分层递进式”培养模式[24]。每一种培养模式,都有一些成功的案例以及许多可供借鉴的经验和必须吸取的教训,各高校可以根据自身的优势和不足,选择最适合自己的一种或者组合几种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通过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的改变,收到“四两拨千金“的成效。

3.广泛开展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

强烈的创新欲望是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内在动力。目前,不少在校大学生十分缺乏创新欲望。为了克服大学生已经形成的思维惯性,必须以科技创新活动为载体,通过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活动激发大学生的创新欲望[25]。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4.构建合理的评价和激励机制

合理的评价和激励机制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制度保障。首先在教育评价上,教师要改变以往把考试成绩,通常是一次考试的成绩,作为评价学生唯一的标准,建立一套综合评价体系,将学生的考试成绩、学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学生的实践能力都纳入评价体系中,进行综合全面的考核和评价。其次在激励机制上,一方面要对师资队伍及骨干力量以利益激励,让他们的创新成果得到社会承认和相应回报。同时,建立专项奖励基金,对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成效特别突出的教师实行专项奖励,并对教师指导学生进行的创新活动提供资金便利。另一方面,通过奖学金、创新基金、奖励学分、创新学分、素质拓展学分等多种措施激励学生开展创新活动,并为学生的创新活动提供经费支持便利以及导师专业辅导[26]。

四、国内创新能力培养未来研究方向

综观近几年国内对创新能力培养的研究,可谓范围广泛、新意不断、成果颇丰。无论从研究成果的数量和质量来看,都较以前有了很大的进步,很多学者在自己的文章中都提出了新的观点,开辟了新的视角,深化了原有的认识。但是,对创新能力培养的研究并不是已经十全十美了,未来还需着力加强以下几方面的研究:

(1)加强对创新能力培养影响因素的定量研究。国内对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影响因素的研究比较广泛,但基本集中在定性研究上,而对每个影响因素的定量研究,比较少见,还未形成体系,这将是未来该领域的研究者们关注的焦点。

(2)加强对创新能力培养方式方法之间的整合性研究。国内对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方式方法的研究比较多,但大部分都是从不同层面简单罗列培养的方式与方法,没有阐明各种方式与方法之间的联系,缺少整合,缺乏系统性,未能发挥最大优势。

(3)理论研究和实践研究虽有一定程度的结合,但总体上仍脱节。对一些理论研究已经达到了一定的高度和水平,但对实践上的可操作性、通用性等还缺乏审慎考虑。到目前为止,国内还没有提出一个覆盖范围广、可操作性强、服务效果优、高效率、低成本的创新能力培养平台。实践研究与理论研究的脱节,阻碍了国内对创新能力培养的研究向纵深发展。

(4)加强对西方创新能力培养思想及其借鉴意义的研究。对西方创新能力培养的思想有一定程度的研究,但力度不够,同时,对中西方创新能力培养思想比较的研究也较少见。中西方教育思想具有各自不同的特征和优势,通过加强对西方教育思想的研究,可以全面总结和汲取西方的教学经验教训,从而为我国今后教育思想的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5)在实际的研究中未能把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与本科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核心内涵加以区分,在方式与方法上也没有太多的差异性。例如,把本科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方式与方法简

单应用于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未能根据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实际,规划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方式与方法,未能体现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与本科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特殊性,难免有片面之嫌。这是未来研究需要改善的方面。

[参考文献]

[1]张民生.陶行知的教育思想与实践[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0.59-60.[2]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学习参考资料[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4.[3]张宝臣.高等师范教育改革与中小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4,(2):40.[4]李燕.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刍议[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5,(12):75.[5]张鹏,等.高校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现状及对策研究[J].大学教育科学,2005,(3):50-53.[6]安江英,田慧云.我国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和实践[J].中国电力教育,2006,(1):29-32.[7]Burton R.Clark.The Research Foundations of Graduate Education[M].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93.[8]黄春林.基于创新人才培养的高校教学管理体制创新研究[D].长沙:湖南大学,2005.12.[9]彭旭,胡弼成.略论传统儒家文化对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影响[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05,(3):65-66.[10]秦祖泽,黄俊伟,唐受印.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阻抗因素及对策[J].湘潭大学学报,2003,(2):140-143.[11]刘树仁.论实施创新教育应注意的几个倾向[J].教学与管理,2001,(6):7-9.[12]岳晓东.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之我见[J].高等教育研究,2004,(1):85-86.[13]辛雅丽.大学生创新能力影响因素的调查研究[J].心理科学,2003,(5):926-927.[14]潘建广,何彗星.试论新形势下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05,(1):225-227.[15]蔡卡宁.拓展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途径[J].中国成人教育,2005,(4):56-57.[16]胡弼成.高等教育质量观的演进[J].教育研究,2006,(11):24-28.[17]薛振田,刘崇凤,吕楠,王媛.加强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研究[J].高等建筑教育,2004,(3):45-47.[18]林满华,刘新光,李春梅.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之探讨[J].医学教育探索,2005,(4):28-29.[19]王辉.浅谈高校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51-53.[20]徐兆仁.新世纪文科人才培养模式探析[J].中国高等教育,2006,(17):22-24.[21]尹家明,杨国祥.对创新性实用型人才内涵及其培养理念与模式的探析[J].镇江高专学报,2004,(10):3-8.[22]汤伟钢,赵黎明.高校培养创新人才的MMTT模式[J].价值工程,2006,(3):39-42.[23]董社英.以科研项目为依托构建多层次学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模式[J].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91-94.[24]杨胜刚,乔海曙,等.“分层递进式”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平台构建与实施[Z].湖南省高等教育省级教学成果研究报告,2006:42-63.[25]沙洪成.构建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的探索[J].中国高教研究,2004,(3):76-77.

[26]傅广宛.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过程的政策环境分析[J].理论月刊,2003,(8):137-138.

下载大学生创新性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word格式文档
下载大学生创新性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大学生创新能力现状及培养[模版]

    当 代 大 学 生 创 新 能 力 现 状 及 培 养 题记 ......................... 1 一;创新能力的概念 ................. 1 二;当代大学生创新能力的现状 ........... 1 三;在目......

    《创新能力培养》学习总结

    《创新能力培养》学习总结 摘要:什么是创新?自从选修了这门课,我就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什么是创新?”引用一位成功人士的话“发明+应用=价值”这个产生价值的过程就是创新。发......

    创新能力的培养

    创新意识,信息技术的“养分” ——浅谈信息技术中创新能力的培养10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01 龚秋云 摘要:面对世界科技飞速发展的挑战,如何在现代教育中推行以培养创新能力为中心的......

    如何培养幼儿创新能力[★]

    如何培养幼儿创新能力 ■机关幼儿园李慧宇 培养幼儿的创新能力,是实施素质教育,培养人才的需要。作为一名幼儿教师,要在平时教学中不断培养和训练孩子的创新思维和能力,那如何有......

    创新能力的培养

    创新能力的培养 摘要:创新能力是运用知识和理论,在科学、艺术、技术和各种实践活动领域中不断提供具有经济价值、社会价值、生态价值的新思想、新理论、新方法和新发明的能力......

    大学生应如何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大学生应如何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大学版) 什么是创新?简单的说就是利用已存在的自然资源或社会要素创造新的矛盾共同体的人类行为,或者可以认为是对旧有的一切所进行的替代......

    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研究综述

    四川大学锦城学院文献综述 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研究综述 (Review on the cultiv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innovation ability) 专业土木工程专业姓名华涂兵 学号130310432......

    当代大学生如何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当代大学生如何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1105010158吴礼健 江泽民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在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