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医英语作文
My professional profile
My major is the subject of study on anorectal diseases.My study is the main content of the anus and rectum disease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I think most of anorectal disease although not endanger human life, but can severely reduce the quality of life of Patient.So I think I have the contents of the research is very meaningful.We all know the anus and rectum are a part of the digestive system.As an organ of the human body, rectum and anus with absorb moisture, storage and control of stool function.In the rectum and anus in the structure and function of the changed circumstances, produce disease of anus and rectum.There are many kinds of anorectal diseases, including hemorrhoids, anal fistula, anal abscess, rectal polyps.There are several symptoms of anorectal diseases.You will feel the anus pain when you are defecation.there have another syndrome include Blood in the stool, Difficult defecation, Anal lump.These symptoms are painful patients.My work is to study the causes of anorectal diseases , development, and treatment, and Alleviate the suffering of the patient to improve the patient's quality of life.I will do my best to do my job.I well Learning all kind of knowledgesabout anorectal diseases and lay a solid foundation for the future of public.姓名:王志亮年级:2012级学号:2012S207
第二篇:中医英语教学研究(模版)
【摘要】就如何在中医药院校本科生中医英语教学中引入翻译理论和实践,实现课堂互动,切实提高中医英语课堂教学效果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 中医英语 教学改革 翻译技巧
Abstract:The paper focuses on how to improve the teaching effect in the teaching of English for TCM by introducing the theory of translation,reinforcing the practice of translation and enhancing classroom interaction.Key words:the teaching of English for TCM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translation;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classroom interaction;teaching effect
近年来,我国的不少中医院校都开设了《中医英语》这门课程,可见英语在中医国际化进程中的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因此中医英语的教学目的必然是让学生通过英语这一媒介,把中医介绍给世界,为全人类造福。这就要求学生掌握一定的翻译理论和技巧,并应用到中医英译的实践中去。本文就重点探讨中医英语的教学目的及如何提高中医英语的教学效果,满足时代和社会的需要。介绍翻译技巧和方法
作为大学生,有比较扎实的英语知识和基本技能,有一定的听说读写能力。但是,翻译知识对他们来说,几乎是空白,而这对学习中医英语来说是非常不利的。所以,要让学生学好中医英语,必须先填补这一空白。因此在课程设置暂时无法改变的情况下,教师应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把翻译的基础知识介绍给学生,其中还包括科技英语翻译的一些特点,使学生有“法”可依,有规则可循,而不是盲目地、随心所欲地进行翻译。在教学过程中,我一开始就向学生强调翻译理论和实践在这门课程学习中的重要性,由此引入翻译理论的学习,包括翻译的原则、方法、技巧。由于这些理论对学生来讲比较生疏而且抽象,我就一一举例说明。比如,在讲到翻译技巧中的“增益法”(amplification)时我就举了这样一个英译汉的例子:Matter can be changed into energy,and energy into matter.(物质能够转化为能量,能量也能转化成物质。)其中“也能转化”就是增加的内容。我同时告诉学生,如果从中文“物质能够转化为能量,能量也能转化成物质。”译成英文“Matter can be changed into energy,and energy into matter.”,使用的是另一种技巧,学生马上就知道是“省略法”。通过这样的讲解,学生理解得非常透彻,印象也很深刻。然后,我还通过布置课外作业,让他们运用这些学过的翻译方法和技巧进行翻译实践,进一步加深理解和掌握。学生反映效果非常好,而且饶有兴趣。介绍科技英语的术语特点及句法特点
科技术语一般都比较长,不容易记忆,学生往往对着一大串长长的科技词汇感到无所适从。让学生掌握科技英语术语的构词规律对学生理解和记忆有很大的价值,比如在介绍affixation(缀合法)时,我举了这样一个例子:deoxyribonucleic acid=de(去掉)+oxy(氧)+ribo(核糖)+nucleic(核)+acid脱氧核糖核酸DNA。作为医学专业的学生,对DNA是非常熟悉的,但他们原来不知道这个术语是这样组成的,而且大部分的术语的构成都是有规律可循的。这一发现令他们兴趣大增。又如,“中医”这一术语经常被译为TCM(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这里用的是首字母缩略法。在讲到科技英语的句法特点时我主要通过举例和分析的形式把例句讲透,给学生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并鼓励他们在翻译实践中尽量有意识地关注和运用,提高了课堂效率。重视语境因素
由于缺乏翻译知识和文化意识,学生往往只会在英语中寻找与汉语对应的词,而忽略了文化及语境等因素,从而造成错译、误解,甚至闹出笑话。因而让学生在翻译时要注意不同语言、文化的差异,以及在同一语言的不同语境下使用不同的译法。比如中医有“少火生气”的说法。如不推敲“生气”在这里的含义而直接用“angry”来翻译的话,就完全曲解了原文,也会使目的语读者不知所云。另外,同一个术语,在针对不同的读者群时,译文就必须考虑读者的认知语境和阅读反应,也就是要考虑译文的实际交际效果,[2]宜采用不同的译法。一般说来,对于医学研究人员、临床(西)医师或有志于学习中医的人,就适宜采用科技英语构词法中的缩合法、缀合法等构成的专业性强、比较规范的术语,这样便于中西医之间的贯通和国际间的学术交流;而对于不懂西医但对中医有兴趣、愿意了解中医或有意接受中医治疗的普通读者群,由于他们大多不懂拉丁文、希腊文之类的,也不谙西医,如果译文中尽是由各种词缀组成的术语,会使他们望而生畏,也就起不到翻译的交际效果了,故应尽量用浅显的普通词汇,比如尽量选用根据复合法构成的术语[3]。如“高血压”一词,对于专业人士可采用“hypertension”,而对普通读者则宜用“high blood pressure”。引入语用学和跨文化交际的知识
奈达曾指出“对于真正成功的翻译而言,熟悉两种文化甚至比掌握两种语言更为重要,因为词语只有在其作用的文化背景中才有意义。”[4]我国学者王佐良先生也曾说:“翻译者必须是一个真正意义的文化人。……不了解语言当中的社会文化,谁也无法真正掌握语言。”[5]故而在教学中我既强调文化修养在翻译中的重要性,又注意让学生了解跨文化交际的的基础知识,使学生不仅掌握翻译理论和技巧,同时又深化文化知识,从而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因为文化差异给翻译带来的困难直接体现在语汇缺失与词义冲突上,即:源语词语所承载的文化信息,在译语中找不到对等的语汇,或者与译后的对应词语所载的文化信息相互矛盾或者不一致。如在翻译“《难经》:一难曰:十二经皆有动脉,独取寸口,以决五脏六腑死生吉凶之法,何谓也?”中的“动脉”时,我就告诉他们不能想当然地把“动脉”理解为与静脉相对的动脉而译成artery。中医古籍中语言非常精练,概括性相当强,有许多术语或词汇在英语中不能简单地找对应词(equivolent)。在阅读时要仔细推敲,只有准确理解了原文的意思,才有可能忠实于原文。此处所谓“动脉”指的是脉之搏动,故宜译为pulse。
通过多年来中医英语教学的研究和实践,笔直认为介绍翻译理论和跨文化交际知识,加强翻译实践在中医英语教学中是非常必要的,否则这门课就成了无本之木。另外,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加强课堂互动,培养学生的兴趣也是一个重要的环节。
【参考文献】
[1]何自然,陈新仁.当代语用学[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4:194.[2]李虹.浅谈中医术语的英译[J].杭州师范学院学报,2006,26(3):181182.[3]Nida,Eugene A.Language,Culture and Translating[J].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1993:109.[4]王佐良.翻译中的文化比较[J].翻译通讯,1984,4(1):26.[5]吴晓梅.论中西文化差异对科技翻译的影响[J].中国科技翻译,2004,17(2):5154.
第三篇:浅谈中医英语中多义词的翻译
浅谈中医英语中多义词的翻译
张欣悦
万敏
丁润刚
邓兰萍
成都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院中医学(针灸英语方向)2010级
摘要:中医被认为是中国古文明伟大文化遗产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其特色逐渐被世界认可和接受。随着中医的国际化,其翻译中存在的问题也越来越突出。中医理论的独特性及其在语言表达方面的特点,使中医的翻译任务艰巨而复杂,至今尚未形成统一完整的翻译理论体系,在具体的翻译上也存在着众多版本,尤其是关于多义词的翻译,其中不乏欠妥之处。笔者就中医多义词具体的翻译原则和方法提出一些建议。
关键词:中医英语
多义词
翻译
经过几千年的医疗实践中,中医已逐步发展为一个完整而又独特的科学体系,并且在治疗和预防疾病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基于中医的疗效明显、副作用小的特点,世界卫生组织把它作为一种有用的经验向全世界推荐。中医英语翻译充当着中医走向全世界人民的桥梁,然而,由于中医历史悠久、理论独特和语言特殊等一系列的原因,这座桥梁尚未令人满意地发挥作用[1]。在实践中,存在着中医名词术语翻译多样化、缺乏统一的翻译标准与原则等多种问题。如
[2]将“五行”译为five elements,five phase,Wuxing等诸多版本。这些因素导致了外国学习者的重重困惑,阻碍了中医的进一步发展。
中医经典著作颇多,一字一句都需细细揣摩。在翻译时尤其要把握好“深、浅、轻、淡”的度,不及或太过都无法准确地传达原文的思想。严复在《天演论》中提到翻译要遵循“信、达、雅”三字原则,“信”即忠实于原文,但中医中一词多义用法颇多,就此笔者结合专业特色,对中医英语多义词的翻译提出两种方法。
结合语境,一词多译
汉语文化的博大精深,在中医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一词多义的用法屡见不鲜。但翻阅众多中医翻译书籍,多数译者单纯的一词一译,不能很好的结合语境,忠实原文。就此问题,[3]笔者将以“清”、“浊”两字为例,具体阐述结合语境翻译法。
“清”和“浊”是中医经典中常用的两个字。如《灵枢·营卫生会篇》言:“清者为营,浊者为卫”;《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言:“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现代翻译中多统一将“清”译作“lucid”,而“浊”译为“turbid”。《第六版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以下简称牛津词典)中对“lucid”的解释为:○1clearly expressed;easy to understand 表达清楚的,易懂的; ○2able to think clearly, especially during or after a period of illness or confusion(尤指生病期间或病愈后,糊涂状态中或过后)头脑清晰的,清醒的。对于“turbid”的释义为“full of mud, dirt, etc, so that you can not see through it ”浑浊的,污浊不清的。实际上清和浊的含义远非lucid和turbid能够概述。
就“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而言。《内经选读》对其的解释是:水谷之精气上奉于头面五官,饮食化生之后的糟粕经下窍二阴排除体外。即此处的“清阳”指水谷之精气,《素问·经脉别论篇》 :“饮入于胃 ,游溢精气 ,上输于脾。脾气散精 ,上归于肺 ,通调入道 ,下输膀胱。水精四布 ,五经并行 ,合于四时五脏阴阳 ,揆度以为常也。”即是说 ,饮食进入人体胃腑后 ,通过胃的腐熟 ,脾的运化,水谷精微转化成人体所需要的气、血、津液等 ,通过五脏六腑输布全身,维持人体生命不息。所以此处“清阳”翻译为“the essence of food and wanter”比单纯解释为“lucid”更为妥帖。“浊阴”指二便等经人体消化后的糟粕之物,牛津字典对turbid的解释“浑浊的,污浊不清的”含义用在此处较为妥帖,所以直接翻译为“the turbid yin”即可表达此意。
但“清者为营,浊者为卫”的含义有所不同。营气,是由脾胃化生的水谷精微中最精专柔和、最富有营养的部分所生,《素问·痹论》说:“荣者,水谷之精气也。”营气具有化生血液、营运血液、营养全身的作用,与卫气相对而言,属于阴,故又有“营阴”之称。卫气,是由脾胃化生的水谷精微中最剽疾滑利的部分所生。《素问·痹论》说:“卫者,水谷之悍气也。”卫气行于脉外,具有“温分肉,充皮肤,肥腠理,司开合”(引自《灵枢·本藏》)的作用。与营气相对而言属阳,故又有“卫阳”之称。现代通常翻译为“lucid part transforming into nutrient qi,turbid part transforming into defense qi”,根据上文提到的牛津字典对于lucid和turbid的释义,可知这两个单词用来翻译清浊实为不妥。此言中,清和浊都是精微物质,所以可用“essence”诠释。而相对的精专柔和和剽疾滑利的特点,可以用clear 和sharp来区分。牛津词典中对于clear的释义较多,其中“清澈”之意用在此处比较合适。而sharp既有“clear and define”之意,又有“sudden and rapid,especially of a change
[6]
[5]
[4]in sth”之意,此种表达方式既能表现卫气本是水谷精微的本质,又展现了其剽疾滑利之特性。所以清者为营浊者为卫的中清和浊应该分别翻译为“the clear of the essence“,”the sharp of the essence“ 由此可见,翻译中医时应结合语境,理解其具体含义,根据语境,一词多义,才能翻译出中医的精髓。音译法
在博大精深的中医文化面前,再顶尖的翻译家有时也感到无能为力,尤其是抽象或者含义众多或者有的特定意义的词语,因为没有哪个英文词汇可以准确传达出其中的真谛。此时可以别辟蹊径,采用音译。
2.1 音译在中医翻译中的使用现状
《译学词典》对音译的解释是:“音译也称转写,即用一种文字符号(如拉丁字母)来表示另一文字系统的文字符号(如汉字)的过程或结果。”中译英中的音译,即以拼音代替英语的翻译方法。此方法在中医英语的翻译中尤为实用,因为很多中医词汇是中国特有的文化精髓,英文中存在文化空缺,无法找出合适的单词与之相对应,勉强意译之后又无法完整的体现原来的含义。
就目前中医的翻译现状来看,音译使用频率不高,且仅有Qi,yin yang 等少数词汇的音译得到了广泛的认可。
2.3 音译的特色及未来在中医翻译中的发展前途
在大部分人看来,翻译时采用拼音是一种无能的表现。殊不知,这正是汉语文化博大精深的体现,尤其是在中医文化中。如“阴阳”适用于天地、昼夜、男女„„简单的两个字几乎囊括世间万物,这是任何一种文化都难以比肩的。如若翻译,也只有”yin and yang“ 能够不损失其中的真谛。在文化空缺面前,我们必须承认,并且相互弥补,音译即为很好的途径。就此,笔者以“运气”和“痹”为例,详细论述中医英语,尤其是多义词的音译方法和原则。
运气,在中医中也叫五运六气,是研究自然界天象、气象变化规律与人类疾病发生与流行关系的学说。《素问·宝命全形论》有云:“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天象日月星辰的运转、春夏秋冬循环的更替、风寒暑湿燥火的变化,影响着人类的健康与生存、疾病的发生与流行。此处,五运即木火土金水,六运指风寒暑湿燥火。
此外,在气功中亦有“运气”之说,即把全身之气灌注到身体某一部分。五代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唤铁》:“ 太白山 有隐士 郭休,字 退夫,有运气绝粒之术。”清 纪昀《阅[5][7]微草堂笔记·滦阳续录三》:“其乡有导引求仙者,坐而运气,致手足拘挛。”由此可见,运气也是中国功夫神奇所在。
现在,运气又常用于指机遇机会等,此种用法时,英语有对应词汇,即可译为luck在此不作详解。而前两种含义是英语的文化空缺。现在“五运六气”的常用翻译法有five movements and six climates;five circuit phases and six atmospheric influences;five movements and six qi;five evolutive phases and six climatic changes.其中将“气”直译为”qi“或者”climate“尚可理解,而将“运”翻译为”movement“着实有些不可理喻,movement意为运动,与木火土金水的意思毫不相干,此种翻译将中医含义大打折扣。
此时,音译即可发挥其特色,与其片面的理解翻译,不如直接用”yun qi“,五运六气即可翻译为”five yun and six qi“。
“痹”出自《黄帝内经》:“黄帝问曰:痹之安生?岐伯对曰: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其风气胜者为行痹,寒气胜者为痛痹,湿气胜者为著痹也。”现代解释为:由风、寒、湿、热等引起的以肢体关节及肌肉酸痛、麻木、重着、屈伸不利,甚或关节肿大灼热等为主症的一类病证。病因有正虚和邪侵。而目前对于“弊”的翻译也五花八门,如”arthralgia”(关节痛)、”disadvantage”(不利)等,虽然该译法易于理解,但是却意义狭窄,不够全面。不能代表“痹”特点:多种病因夹杂而成且与体质病性等相关。所以此处,不妨直接采用音译的方法,即为“Bi-syndrome”,从而避免误解。
当然,音译亦不可滥用,如果英语中有对应的单词可以完整的表达含义时,尽量不要选用音译,以免增加理解上的困难。而文章中在首次使用音译词时,最好将详细含义注释于后,以帮助理解。初学者亦可以借助中医英语字典。待逐步形成约定俗成的翻译法时,便可省去此步骤。随着中国在世界上影响力的提升,汉语文化的传播也越来越广,相信中医音译法必将在中医翻译中越来越受欢迎。
小结
所谓上乘之译,无非是自然流畅且符合原文之意的译文。然和对于中医来说,翻译出上乘的文章来并非易事。丰富的中医知识和较高的英文水平都是必不可少的。本文中提到两种方法(一词多译和音译),笔者认为对多义词的翻译较为适用,当然翻译时也要结合实际情况,灵活掌握。秉着将中医推广到世界的共同目的,相信越来越多的人会加入到翻译队伍,统一完整的翻译理论体系也指日可待。
[3]
【参考文献】
[1] 刘国伟.中医英语翻译的标准化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 2008.[2] 张晓明.中医英语翻译问题探讨[J].亚太传统医药, 2009(5(9)).[3] 李照国, 张庆荣.中医英语[M].第一版.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9.[4] Hornby A S.Oxford Advanced Learner's English-Chinese Dictionary[M].第七版.牛津大学出版社, 2009 [5] 张新渝.内经选读[M].第一版.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2012.[6] 彭中斗.“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之我见[J].河北中医杂志, 2003(7-12):815-816.[7] 方梦之.译学词典[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5
第四篇:中医碑文
黄帝内经:
1.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劳作,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2.“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3.“悲哀愁忧则心动,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 4.“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 5.“安生之本,必资于食;不知食宜,不足以存生也。”
6.“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
7.“所食愈少,心愈开,年愈益;所食愈多,心愈塞,年愈损。”“多饮伤神,厚味昏神,饱食闷神。”
8.养生五难: “名利不利,此为一难;喜怒不除,此为二难;声色不净,此为三难;滋味不绝,此为四难;神虚精散,此为五难;五难绝,寿自延。” 9.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
10.见肝之病,则知肝当传之与脾,故先实其脾气,无令得受肝之邪。-------“难经”
杂家语录:
1.欲知病之难易,先知病之深浅。欲知病之深浅,先知病之部位。---------宝辉《医医小草》
2.医之为道,非精不能明其理,非博不能致其得。--------明张景岳《景岳全书》 3.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则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善补阴者,必于阳中求阴,则阴得阳升而全院不竭。-----------“景岳全书”
4.存得一分血,便保得一分命。血随乎气,治血必先理气。-----------《医贯?血症论》
5.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 --内经素问.六节脏象论》
6.春应肝而养生,夏应心而养长,长夏应脾而变化,秋应肺而养收,冬应肾而养藏。-- 张景岳
7.天有四时五行,以生长化收藏,以生寒暑燥湿风。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 --《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8.一阴一阳谓之道,偏阴偏阳谓之疾治病必求本疏其血气,令其调达,以致和平。
9.有形之血不能速生,无行之气所当即固。10.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道德经> 11.夫人禀五常,因风气而生长,风气虽能生万物,亦能害万物,如水能浮舟,亦能覆舟。若五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伤寒杂病论》 12.凡为医之道,必先正己,然后正人。——《医工论》
13.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故以为名也。(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序》)
14.良医者,常治无病之人,故无病。圣人者,常治无患之患,故无患也。——《淮南子》 15.上医,医未 病之病;中医,医 欲 病 之病 ;下医,医 已 病 之 病。------唐代.药王.孙思邈
16.医为仁人之术,必具仁人之心。
17.“气血冲和,百病不生。一有悱郁,百病生焉。若能把精神和肉体结合成一,不单靠锻炼形体,必须懂得调养精神的道理,才能与道同生。”------朱丹溪 18.“正气内存,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素问-刺法-论》
19.:“夫精者,身之本也,故藏于精者,春不病温。盖谓冬伤寒,则春温病,惟藏精者,足以闭之。盖能藏精者,一切病患皆可却,豈独温病为然哉。”-----《金匮真言论》
20.物来顺应,事过心宁,可以延年。―――《寿世保元》明 龚廷贤
21.养心莫善于寡欲。欲不可纵,欲纵成灾;乐不可极,乐极生衰。―――《养生四要》明 万全
22.夫精神志意者,静而日充者壮,躁而日耗者老。―――《淮南子》西汉 刘安等
23.人生如天地,和煦则春,惨郁则秋。―――《医述》清 程杏轩 24.惜气存精更养神,少思寡欲勿劳心。―――《寿世保元》明 龚廷贤 25.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素问·遗篇刺法论》
26.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27.戒暴怒以养其性,少思慈以养其神,省言语以养其气,绝私念以养其心。―――《续附·养生要诀》明 胡文焕
28.多思则神殆,多念则志散,多欲则损智,多事则形疲。―――《养生要集》唐 张湛
29.与其救疗于有疾之后,不若摄养于无疾之先。―――《丹溪心法》元 朱震亨 30.治身养性谨务其细,不可以小益为不平而不修,不可以小损为无伤而不防。―――《抱朴子》晋 葛洪
31.养性之道,莫久行、久坐、久卧、久视、久听。―――《养生要录》宋 蒲虔贯
32.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春秋 李耳 33.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素问·四气调神大论》
34.冬三月,天地闭藏,水冰地坼,无扰乎阳,早卧晚起,以待日光。―――《摄生消息论》元 邱处机
35.夫百病者,多以旦慧、昼安、夕加、夜甚。―――《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 36.一身之气,皆随四时五运六气兴衰,而无相反矣。―――《素问玄机病原式》金元 刘完素
37.节饮自然脾健,少餐必定神安。―――《续附·养生要诀》明 胡文焕
38.安身之本,必资于食,不知食宜,不足以存生。―――《圣济总录》宋 官修 39.生身以养寿为先,养身以却病为急。―――《尊生八笺》明 高濂 40.读书悦心,山林逸兴,可以延年。―――《寿世保元》明 龚廷贤
41.常以舌柱上腭,聚清津而咽之,润五脏,悦肌肤,令人长寿不老。―――《养生要录》宋 蒲虔贯
42.腰腹下至足胫欲得常温,胸上至头欲得稍凉。―――《养生要录》宋 蒲虔贯 43.冬不宜极温,夏不宜穷凉。―――《备急千金要方》唐代孙思邈 44.元气实,不思食;元神会,不思睡;元精足,不思欲;三元全,陆地仙。―――《养心要语》明 胡文焕
45.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46.养生贵养气,养气贵养心,养心贵寡欲。―――《医先》明 王文禄
47.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48.凡有喜嗜之物,不可纵口,当念病从口入,惕然自省。―――《养生四要》明 万全
49.体欲常逸,食须常少。劳无至极,食无过饱。―――《修真秘要》明 王蔡 50.调理脾胃为医中之王道,节饮食乃却病之良方。―――《仁斋直指方论》宋 杨士瀛
第五篇:2007中医工作总结
2009年汇湾乡中医工作总结
中医工作是党和政府赋予我们广大中医药工作者的历史使命,是总结提高中医药技术,发掘祖国医学宝库的大好机遇,我们必须狠抓机遇,搞好中医工作,使祖国的传统医学在山区永放光辉。
2009年在汇湾乡中医工作领导小组带领下,做了如下工作:
1、确实发挥中医药的优势作用,充分利用中医药卫生资源,扩大中医药服务领域,提高中医药在医疗保健服务中的效益。
2、建了由业务精、理论基础扎实,临床经验丰富的中医药人员为骨干的中医科,开展了用中医药为广大人民群众防病治病和预防保健工作。
3、新成立了以书记樊辉为首的创建领导小组,作到有组织、有领导、有检查的督导。
4、加强了人才培养,从中医科为基地,组织中医药人员培训二次,不断更新知识,提高技术水平,提高防病治病能力。
5、建立了一个中医科,一个中药房,一个中药库房,一个炮制室,加强了管理,提高了中药质量,规范了中医药处方书写合格率达99.3%,中医门诊病历书写合格率达到了99.2%。
6、对卫生所、卫生室的中药实行统一管理,做到了中药无霉烂、变质、虫蛀,价格合理,底册清楚。
7、充分利用我乡资源优势,采取了自种、自采、自制、自用的原则,开展了“以药换医、以药换药、以药抵费”的农民大病统筹工作,降低了农民的医疗费用,提高了农民收入和卫生院效益。
8、大力推广中医药适宜技术的应用,切实解决人民群众“看病难”和“看病贵”问题。
9、加强了对村卫生室、卫生所中医药业务的督导检查,每年一次。
10、自种、自采、自用几味地方中药材。
通过全乡卫生人员的努力工作,中医药工作有了很大提高。
汇湾乡卫生院 2009年12月3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