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1年春开放学院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总结(精选)
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开放教育”
工学科电气信息类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本科(专科起点)
谈谈“计算机组成原理A”的课程教学
开放教育学院2011春面授课总结
一、课程基本情况介绍
1、课程沿革
中央电大从1999年至2008春开设了开放教育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专升本),当时在专业教学计划中有“计算机组成原理”这门课程。
2008年秋,中央电大理工学院进行专业改革,对原先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进行了专业改革,教学计划更名为专业规则,启用了新的专业规则和配套的统编教材。
因为旧专业中的教学计划中已经有“计算机组成原理”这门课程,而此课程仍旧需要继续提供考试服务,因此,在2008秋开始启用的新的专业规则中,为了与旧专业教学计划中的“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有所区别,将采用新教纲和新教材的“计算机组成原理”更名为“计算机组成原理A”。并于2007年10月在福建省福州市召开了课程师资培训会,随之全国电大系统的开放教育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本科专业进行了实施,具体实施日期为2008年9月,第一次全国统考为2009年1月。
2、课程基本信息
“计算机组成原理A”是开放教育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专科起点本科)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统设必修,4个学分,计划学时为72学时,第一学期开设,开设一学期。
3、课程目标
通过学习“计算机组成原理A”课程,能理解计算机基本组成原理与运行机理,为学习本专业后续课程和进行与硬件有关的技术工作打好基础。
4、课程特点
本课程教学内容的工程性和技术性较强,而且随着应用技术的发展,课程中涉及到的新技术应用的教学内容随时都在发生日新月异的变化。所以,学习本课程对专科层次所学的计算机硬件基础知识要求较高,对新技术的跟踪和课外文献资料阅读能力也要求较高。为了学好本课程,要求学生必须认真阅读教材,听课,独立完成作业,参加小组讨论课等各种教学活动,有条件的教学点还应利用教学实验设备或本课程的虚拟仿真软件,达到加强领会教学要求的目的。
二、2011春开院实施情况介绍
1、学习人数
开院2011春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本科入学14人,按教学班进行组织教学,开院配备了一名计算机硕士辅导员。
从本科学员的招生分布上看出,越来越多的地区学期招生不到10人,计算
机本科在安徽电大各专业中,已经属于小专业。从各种原因出发,面授环节教学会越来越弱势,所以,应当将学员的学习场所向网上进行转移。安徽电大这两年开始进行直通课程试点,就是为了解决小专业的这些问题。
2、专科阶段背景
开院2011春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本科入学的14中,有2名学员已经是本科学士,本科阶段专业是数学和法律(学法律的这名学员毕业后一直从事网络维护工作);其余学员都是专科毕业,专业大概有一半左右是理工科相关专业(其中有3名学员正在从事程序员工作:分别是2名Java程序员和Flash的ActiveScript程序员);剩下学员的专科专业不详,从事工作不详。
3、到课率情况
实际参加面授课学习的人数少于入学人数,出勤率较低,因为没有具体数据支持,无法做量化分析,但仅从开院近7届学员的面授辅导经历感觉该班面授辅导课到课率是垫底的。但参加考试的人数有12人,只有2人缺考。
到课率低的具体原因我们也非常想知道,对学员通过面授课下课阶段调查,在班级QQ群中调查,原因似乎只有一个:忙!
实际情况也仿佛验证了学员的说法,3名从事程序员工作的学员几乎每天晚上都要加班到9点以后;两名已经是本科学历的学员一名在机场,工作属于三班倒性质,一名在报社网络中心,也是诉苦很忙。
按照安徽电大计算机教研室的传统,只要在开院代课的老师,都会主动和辅导员联系加入该班的QQ群,每次面授课程前,都会在QQ群中大声疾呼上课。但相对于别的班上,该班在QQ群上也比较沉默。通过该班4门课老师的统一访问,确定该班到课率的原因不在于教师和学校方面,首先是该班是开院计算机本科班历史上招生人数最少的一个班,班上全是男生,很难形成学习氛围。其次只有同意学员自己的解释了:忙。
4、在开放教育学院面授辅导课时保持在每周一次,一般安排在晚上上课,上课时间为2小时左右(3个面授学时);因为是第一学期的课程,所以实际面授辅导课时大概在36~45学时之间(12~15次左右),这些面授辅导课时还会安排几次网上集中答疑或小组活动。
三、背景知识结构的实际教学处理
要求先修电工学、电子学及数字逻辑的基础知识,尤其是数字电路的相关知识积累,对于深入理解本课程的相关知识具有决定性作用。但是这些课程在计算机本科专业规则中并无安排,只能寄希望于学员在专科阶段能够具备以上知识结构,实际情况并不乐观。
电大学员学历学科背景与教学实际中对先修课程的要求有较大差距,需要教师在面授课过程中充分考虑这一点并在教学中加以处理,这样的话,对教师的要求会更高。
从开放教育学院该届学员的面授经历中,作为辅导教师深深地感受到学员背景知识结构对本课程的成功开展的极端重要性。面授教师无法选择学员层次,也不应该对学员的前修课程有所要求,要立足于现有学员实际,在面授环节中充分考虑细心准备,合理安排课程知识体系的组建,分配好面授学时和自主学习的比例,争取在有限的面授环节中将知识体系完整建立,不仅针对于本课程的教学要求,并合理兼顾后继课程的衔接和过渡。
从2008年秋开始,我就开始在开放教育学院的面授教学中,我采取了在课堂上利用三分之一的课时以生动形象的图文形式快速建立数字电路设计方面的基本认识,随后转入课程,将准备的预备内容立刻用于计算机部件设计,学员兴趣极大,反映也很好。
在开放教育教学实际中,作为面授教师的我把这个环节安排在一段较为集中的时段,即入学导学阶段,一般在入学的第一个月。在这个阶段中,我安排了一个精心设计的入门教育阶段,主题就是:跟随计算机的历史进行学习和思考。从计算机的原始阶段为什么会过渡到电子二进制数字化时代。注意把握“引领”、“提问”和“点评”等多个教学指导环节,着重于学员的主动思考,将以前奉为金科玉律的语句一一打破。比如:为什么电子计算机会使用二进制?给出的最终答案居然是“不得不”,而并不是二进制天生就高于别的进制。这样的小组讨论极大地引发了学员进一步学习的欲望。
比如:在运算器中加法器设计这一堂课中,我们做了以下教学处理:
首先花费大概半个小时左右将开关组成的电路的基础知识以非常形象的图文方式讲给学员,使得学员快速建立数字电路与或非三种运算利用最为简单的开关组成的电路就能实现。然后提出设计一个半加器的需求,即完成二进制基数内加法表的运算如何设计?待学员产生浓厚求知欲的情况下,将利用真值表设计开关电路的SOP和POS方法(非常简单)告诉给学员,并让学员自己动手按照方法设计,然后告诉学员如果不去考虑化简电路这个需求的话,你们设计的这个电路已经可以利用电路做出算术加法运算了。这个过程一直使得学员处于学习的亢奋阶段,真正做到和教师的逐步引导同步,高效率利用了有限的面授课时。
四、教学设计
按照中央电大的教学大纲和考试大纲的要求,作为面授教师的我,充分考虑到学员的知识准备实际,制定了有电大特色的教学要求。
在开学伊始,在班级中做了调研,即有数字电路知识背景的学员有多少。在省校开放教育学员两届学员中,比例大概为10%左右。一方面这是个难以克服的困难,另一方面,由于我本身就是电大专职教师,对这种实际情况已经早有准备,所以以前的教师生涯中也是大多如此,并且觉得电大教师就是应该善于解决这些问题。
在面授环节中,尽量避免“钻牛角尖”的局面,尽量快速地利用前期的时间(三分之一左右)让学生学懂简单、完整的单台计算机的5个基本部件和整机系统组成,以及计算机部件连接关系和运行机理,了解计算机系统结构的入门性知识,并结合实际分析现有实际智能数字设备,能将知识应用于实际应用,引发学员深入学习的兴趣。
这些基本要求的一个思路就是“快速形成主机架构和运行基本原理”,而相对复杂的一些知识则告知其作用和难点所在,随后三分之二的时间主要对重难点进行讲解。这样使得学习曲线不会太陡,不会打消学员的学习兴趣和动力。面授辅导考虑了学生的在职和成人特点和需求,面授辅导教师必须提前精心设计出教学方案,先着重于课程知识体系的建立,在业余时间进行集中而有针对性的重难点指导,针对学习过程中的难点和重点进行面授攻关。在开放学员的面授实际看,如果学员面授课程能够保持连贯性的话,能够达到教学要求,学员也有较大的成就感和满足感。
参加面授辅导的学员,能够在辅导教师的精心教学设计下,掌握完整课程知识体系,在脑海中能够形成整机系统知识框架。而利用建立起来的这种知识框架,结合工作和生活实际,能够做到举一反三,将所学知识作为解剖刀,充分利用成人学员理解能力强的优势,剖析实例,理解科技文章,并在这个过程中加深课程知识理解,向知识深度和广度拓展。
五、面授教学和网上教学
在开放教育学院的课程辅导采用了远程教学和面授辅导相结合的方式开展教学。
面授辅导考虑了学生的在职和成人特点和需求,面授辅导教师精心设计出教学方案,在学员平时的业余时间里进行集中而有针对性的学习指导,着重于课程知识体系的建立,针对学习过程中的难点和重点进行面授攻关。这种面授形式也深受计算机本科学员的欢迎。
在开放学员的面授实际看,如果学员面授课程能够保持连贯性的话,能够达到教学要求,学员也有较大的成就感和满足感。但是在开放教育学院的授课实际中,也有问题出现。教师精心设计了面授辅导,并在面授辅导过程中按照既定设计进行实施,在这个实施过程中,由于太过于体系的完整性,以至于面授辅导的连续性较强,造成不能及时参加面授辅导的学员由于前面课程的缺失直接影响后继知识的理解。
网上教学包括要求学生收看电视录像课、网上的流媒体(IP)课件、网上教学辅导、实时和非实时答疑等多种教学形式。但是,目前阶段还无法对学员收看流媒体和网上自主学习做定量考核,仅仅停留在督促阶段。
在利用省校电大在线进行实时或非实时答疑时,学员能够问出有效问题的不多,原因就是没有问题可问。这种没有问题可问并不是理解透彻后的没问题,而是对课程一无所知下的没问题可问,这一点对我们的震动很大,也应当在今后的网上互动中,注意这种情况的发生。
六、其它教学活动
平时作业既是学生自我检验学习水平的一种形式,也是很重要的形成性考核手段,担任开放教育学院的面授辅导教师时能够督促学生独立完成并及时批改和反馈,并对典型和难度较大的习题在面授课中进行集中讲解。但是最终还有3名学员没有提交形成性考核册,致使形成性考核成绩为0分,最终该门课程需要重修。
小组讨论课是在教师引领下对预先布臵的主题开展讨论的一种教学活动形式。这种教学活动能够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这个环节中,由面授辅导教师组织实施。同时,小组讨论课也是一种形成性考核形式。这个环节这个学期没有太大投入,主要是因为实地或网上比较难于组织起来学员集中参加,原因与前面对到课率的分析一致。
七、考试
成人学员对考核环节的重视是毋庸臵疑的,以上所有努力如果不能够在考核环节体现出来,那这些行为对于学员来说几乎是没有意义的。
电大学习的一个特色就是过程考核,在“计算机组成原理A”课程教学中,有占总分30的形成性考核成绩,主要有作业、小组讨论2块组成。其中作业这一块几乎是硬性的强制要求,属于学员自主学习时的最底线,如果连作业都不去完成的话,怎么证明自己学习和语句都是苍白的。所以每名学员如果不完成作业的话,形成性考核必定为0分;而小组讨论浮动性较大,没有一些强制性要求,有些学期如果面授课时实在不足的情况下,出现过挤占小组讨论的一些行为。终结性考核的解决主要是认真带领学员进行复习来保证。电大考试的一个特色就是“教考分离”,这也决定了辅导教师不免去有针对性地进行复习。在开院我一般采取以下几个措施。
1、形考作业认真讲解
课程辅导页面将所有的习题一一做讲解,但是不提供答案,同时教师针对性地将共性问题提出,以引起学员警惕。
2、教材章节习题的讲解
同样在电大在线尽可能地将习题解题思路和方法告知给学员,但这一块并不是硬性要求,只能告知学员考试有较大可能遇见同题型的这些题目。
3、历年真题试卷的详细讲解
通过对历年真题的提供和对真题出题范围、题型、在教材章节中的比例分析(也提供在电大在线上),同时要求学员在复习阶段应该以百倍的重视来完成这些真题的解题,使得学员在完成几套卷子后,有着充分的信心去完成考试。实际结果也确实有些出乎意料,该班的考试成绩还不错,成绩见下表:
学员学号 最终成绩 笔试成绩 形考成绩
1034001250582 83 77 97
1***6 83 80 90
1***4 72 63 94
1***2 85 81 95
1***3 68 58 92
1***348 0
1***8 67 57 90
1***7 45 25 90
1***076 0
1***5 缺考 0 93
1***2 68 59 90
1***1 85 79 98
1***5 79 72 94
1***9 缺考 0 0
1***4 67 56 92
有2名学员没有参加终结性考核,3名学员没有参加形成性考核,所以有4名学员无成绩,剩下的学员最终成绩全部及格,及格率100%。
第二篇: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总结(范文)
合肥学院
课程综述论文
题
目 系
部 专
业 班
级 学生姓名
计算机组成原理总结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计算机网络工程 11网络工程(2)
2013 年 12 月 15 日
计算机组成原理总结
内容摘要
本课程学习知识要求高,技术性较强,而且随着应用技术的发展,课程中学习到的新技术应用随时间都在发生变化。所以,学习本课程对我们的计算机硬件基础知识要求较高。
关键词
计算机 原理 总结
课程综述
计算机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在人类的生活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作为一个学习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学生来说,计算机组成原理的学习是至关重要的,作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基础课程,这门课会告诉我们计算机的基本组成及其主要部件的工作原理。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可以让我们建立计算机系统的整机概念,理解软硬件的关系和逻辑的等价性。
课程主要内容和基本原理
本段主要讲述了计算机组成原理主要内容和基本原理(1)计算机系统概论
1.冯·诺依曼计算机模型。
1)计算机由运算器、存储器、控制器和输入/输出五个部件组成;2)存储器以二进制形式存储指令和数据;3)存储程序工作方式;4)五部件以运算器为中心进行组织。
2.计算机系统性能指标:字长,主频,主存容量,兼容性(2)计算机系统的硬件结构
1.存储器的主要性能指标容量,速度,价格
2.半导体只读存储器:掩膜只读存储器ROM可编程ROM(PROM)可擦除和编程的ROM(EPROM)电擦除电改写只读存储器(EEPROM)闪速存储器(flash memory)
3.高速缓冲存储器 工作原理:设置Cache是为了解决CPU和主存之间的速度匹配问题,理论依据是程序访存的局部性规律。映射方式:有直接映像、全相联映像和组相联映像。替换算法:先进先出法(FIFO)“近期最少使用”算法(LRU)
总线
1.总线是连接两个或多个功能部件的一组共享的信息传输线;一个部件发出的信号可以被连接到总线上的其他所有部件所接收。系统总线按传输信息不同分为:数据总线(双向,其位数与机器字长和存储字长有关,总线宽度)、地址总线(由CPU输出,单向)、控制总线。
2.串行传输
串行总线的数据在数据线上按位进行传送,只需一根数据线,线路成本低,适合远距离的数据传输。
使用串行通信总线连接慢速设备,象键盘、鼠标和终端设备等。串行传输中的数据转换、发送部件中并行数据到串行数据的转换,称为拆卸;接收部件中串行数据转换成并行数据,称为装配。串行传输中的数据传输速率。
3.并行传输
并行总线的数据在数据线上同时有多位一起传送,每一位要有一根数据线。并行数据传输需要联络控制信号。
4.总线裁决:决定哪个总线主控设备将在下次得到总线使用权的过程称为总线裁决。两类总线裁决方式:集中式和分布式
5.定时问题:如何来定义总线事务中的每一步何时开始、何时结束
6.总线异步通信协议的步骤:请求,响应,撤销请求,撤销响应 异步通信子协议类型:全互锁,半互锁,不互锁
I/O设备
1.I/O接口的功能:(1)数据缓冲(2)错误或状态检测(3)控制和定时(4)数据格式转换;(5)与主机和设备通信
2.I/O接口的分类(1)按数据传送方式分,有并行接口和串行接口(2)可编程接口和不可编程接口(3)按通用性来分,有通用接口和专用接口
3.I/O端口的编址方式
(1)独立编址方式:对所有的I/O端口单独进行编号,成为一个独立的I/O地址空间。(2)统一编址方式:将主存地址空间分出一部分地址给I/O端口进行编号。
4.I/O控制方式类型
1.程序直接控制方式(查询方式)
从I/O接口取得外设和接口的状态,根据状态来控制外设和主机的信息交换。
2.程序中断控制方式
执行相应的I/O指令,将启动命令发送给相应的I/O接口和外设,然后CPU继续执行其他程序。
3.直接存储器存取方式 简称为DMA方式,用于高速设备和主机的数据传送,采用成批数据交换方式。用专门的硬件(DMA控制器)来控制总线进行数据交换。
5.中断: 由于内部/外部事件或由程序的预先安排引起CPU中断正在执行的程序,转到相应的服务程序中去。
6.DMA DMA方式:用专门的DMA接口硬件来控制外设与主存间的直接数据交换,而不通过CPU。控制总线进行DMA传送的硬件接口为DMA控制器。DMA工作方式: CPU停止法(成组传送)、周期挪用(窃取)法(单字传送)、交替分时访问法
指令系统
1.指令一般的格式 操作码OP+ 地址码 A 2.指令字长度:一个指令字包含的所有二进制代码的位数。有等长指令字结构和变长指令字结构。3.指令系统性能的指标
指令所占存储空间是否尽可能小;表现在指令中代码密度是否高、信息冗余量是否少;
4.寻址方式:立即寻址,直接寻址,间接寻址,相对寻址,基址变址寻址,隐含寻址方式
5.指令系统设计的基本思路
任务是确定所有机器指令的格式、类型、操作以及对操作数的访问方式。出发点是提高指令系统的性能/价格比。
6.堆栈是一种按特定顺序访问的存储区;其特点是后进先出(LIFO)或先进后出(FILO)。
(3)中央处理器
CPU=寄存器(PC、IR)+CU+ALU+中断系统 1.CPU的四种基本功能:
存储器读:读取某一主存单元的内容,并将其装入某一个CPU寄存器;存储器写:把一个数据字从某一CPU寄存器存入给定的主存单元中;把一个数据字从某一CPU寄存器送到另一个寄存器或者ALU;进行一个算术运算或逻辑运算,将结果送入某一CPU寄存器或存储器。
2.控制器三种时序控制方法:同步,异步,联合控制方法 3.指令ADD R3,R1的执行控制序列
4.决定CPU性能最重要三个因素:指令的功能强弱,时钟周期的长短,执行每条指令所需时钟周期数。
5.微指令的格式:水平型微指令和垂直型微指令。
编码:1)直接表示法 2)分段直接编码法 3)字段间接编码法
心得体会
在上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的时候,虽然准时去上课,很认真的听课,但是《计算机组成原理》这门课程难度十分大,在学习这门课程时,我遇到过许多困难,这并不可怕,因为只要我们敢于面对,团结合作,就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在学习过程中,我们需要互相学习,互相帮助、互相鼓励。在学习的时候,要善于把自己好的想法给大家分享,不会的时候要虚心向同学和老师请教。
总结
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主要教授了了解计算机各部件的组成原理,工作机制以及部件之间的相互关系;加强硬件分析和设计的基本技能和方法,提高硬件方面专业素质和发展潜力;培养和提高计算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1]《计算机组成原理》【中】唐朔飞 第二版 高等教育出版社
第三篇: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总结
《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总结
《计算机组成原理》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一门核心的专业必修课程。从课程的地位来说,它是先导课与后续课之间的重要衔接课程。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必须保证课程教学内容及实现手段的先进性,才能确保课程教学效果的优秀。因此,在课程教学大纲的制定上,主要依据就是:既要保证学生理解和掌握课程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概念,又必须保证教学内容的先进性,同时还要注重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和训练,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通过近年来的教学实践证明,本课程在内容的先进性设置,教学进度安排等方面比较合理,被学生普遍接受,总体效果良好。结合本课程内容多、难度大的特定,采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有效地巩固了教学效果,进一步加深了学生对计算机组成结构和工作机理的认识,提高了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与创新设计能力。
计算机专业从1993年开始招生,组成原理课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从原来的《微机原理》课,仅有3套“微机实验训练系统”实验设备,仅只有一名任课教师,发展到今天有50多套实验设备,多名任课教师组成的课程组,取得了骄人的成绩。在2001年,该课程首批成为赤峰师专重点课程。
计算机硬件技术的发展十分迅速,各类新器件、新概念和新内容不断涌现,所以,必须注重教学内容的先进性。除了选择最新版的国家级优秀教材作为课程教材之外,在教学组织中,还应注意及时将新的内容和技术补充进来。在教学课时安排上,应注重与已修相关课程的内容衔接,删减不必要的重复内容,留出适当的课时增加新的教学或讨论内容。
在教学方式上,传统的教学方式对于内容更新较快的本课程来说,应当说遇到了很大的难题。针对多媒体教学手段易于实现内容更新与扩充的特点,本课程较早应用现代多媒体手段,多媒体教学系统内容丰富、形式多样,CAI教学课件包含文字、声音、图表、等多项教学互动内容,加上主讲教师与学生的适时交流与启发,声情并茂,内容充实,进而保证了教学内容的先进和教学效果的优良,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得到了历届学生的好评和肯定。
在课程的教学管理方面,每学年都要进行课程期中教学检查,内容包括接受教学检查小组听课,课程的期中考核,学生民主评议,教师自评工作总结等。通过教学检查,保证及时发现各种教学问题,并及时地加以改进或补充,保证各个教学环节的质量,进而监督和保证课程的总体教学质量。在课程考试环节上,有完整的课程试题库,各年试题(A、B卷)每学期期末考试采用集体阅卷方式,并对试题及考试成绩都进行统计分析。
实验教学是本课程的重要教学环节之一,是训练学生综合能力的重要手段。计算机专业从1993年开始招生,最初只能开设《微机原理》课,并做少量的微
机原理实验,仅有3套“微机实验训练系统”实验设备。1997年,将《微机原理》课程改为《计算机组成原理》,并在1999年购置了5套型号为TEC—2的“组成原理实验箱”,扩建了实验室,2000年有购置5套同型号的组成原理实验箱,并自编TEC-2实验箱的实验指导书。为了满足课程建设和学科建设的需要,经学院批准,2005年又购置40套由清华大学王诚教授研制的、目前国内最先进得的、型号为TH-union “组成原理实验箱”,该设备硬、软件子系统完整,控制器方案有微程序和硬布线2种,同时支持汇编语言和高级语言编程,除了满足计算机组成原理实验外,还可以完成计算机系统结构实验和电子线路设计自动化实验。以该实验设备为依托,按照精品课程建设的要求,在师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作了改进。教材选用清华大学王诚教授编写的《计算机组成原理》一书,该书是教育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试点教材;按照实验教学大纲的要求,本课程实验讲义完备,实验开出率达90%。教师对学生的实验设计结果必须逐个地进行验收,再结合学生递交的实验报告,期末实验考试情况,综合给出实验成绩。由于注重了实验教学质量,学生普遍感到学有所用。
《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组目前由教授1人、副教授1人、讲师3人组成,人员结构合理、年富力强。课程组特别注意教学与科研的有效结合和相辅相成,近年来取得了较好的教学与科研成果。结合本课程教学特点,课程组教师积极参加各类全国、全省的计算机专业教学研讨会,近年来先后发表了10余篇教改论文,完成自治区科研项目一个,校内教改项目一项,校内科研项目一项,目前参与自治区科研项目两个。课程组自从2004年7月在赤峰学院副院长德力格尔的帮助下,聘请了清华大学计算机系的王诚教授担任指导青年教师的培训工作,王诚教授祖籍赤峰,长期从事计算机硬件的教学工作,他主讲的清华大学计算机系《计算机组成原理》先后获得北京市精品课程,北京市教学成果一等奖,国家精品课程。王教授一心想为家乡的计算机教育事业做出贡献,而且不计得失,深受学院有关领导和我系师生的好评。他学识渊博,为人坦诚,是我国计算机硬件方面的知名学者。他研制的“计算机组成原理实验”设备,被国内多所重点大学使用,我系从1995年开始到现在一直就使用他研制实验设备,2005年我系在更换新设备TH-union时,王教授还无偿赠送了多台设备和许多实验耗材,总价值达1万多元,为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使我们有条件和信心以该门课程为依托,在教学和科研上作出一番成就。
青年教师的培养是课程建设的重要环节。目前采用的措施是:
一、近年来,由于课程建设和学科建设的需要,我系基本形成了以老带新的课程组制度,从制订教学计划、备课到教学检查的各个环节,都有经验丰富的教师对青年教师进行指导,每学期由系里统一组织,对青年教师进行听课、评课活
动,通过听评课进行课程研究、教法研究,提高业务能力。
二、派往国内知名大学进行短期学习,如2005年3月,刘燕到清华大学计算机系对其实验教学形式和设备进行考查学习,2006年7月,黄凤艳到清华大学计算机系进行短期的计算机组成原理实验专题学习,通过学习,使理论基础更加扎实,获得了许多宝贵的实验技巧,眼界更加开阔,业务能力明显提高。
三、聘请国内知名大学的学者来我系进行短期讲学,相关教师和学生都可以参加听课学习,这种方式即可以节省资金,又可以使更多的人有学习提高的机会。自从2005年3月开始,清华大学计算机系的王诚教授先后两次来我系进行讲学,对我系的青年教师和2003级本科生进行免费培训,师生受益非浅。通过采取上述措施,取得了非常明显的教学效果,作为计算机专业的硬件方向的重要课程之一,《计算机组成原理》由过去学生不爱学和教师不愿教发展到今天的教师热爱这项工作和学生对该门课程及实验共同感兴趣,已经迈出重要的一大步,青年教师的成长为本门课今后发展奠定有利的基础。
本课程组教师注重为人师表,治学态度认真,业务钻研刻苦。在教学工作中,兢兢业业,踏踏实实,一丝不苟,全身心地投入在教学第一线,能较好地将教书与育人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注意学生的道德和学德教育,及时地了解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把学生的每一点进步都视为自己的工作成就,并为此感到由衷的高兴,因而受到了历届学生的一致好评和拥戴。本课程组教师分别多次获得过省级、校级和学院的优秀教师或先进教育工作者称号。
总之,《计算机组成原理》作为计算机专业的主干专业基础课程之一,近年来,在课程内容建设、教学法研究、教学质量管理、学风教风培养等方面,课程组教师付出了大量辛勤的汗水,取得了一些成绩,受到了大家的认可和好评。《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组近年来所取得的成绩,离不开学院全体教师的大力支持,是大家共同努力的结果。只要我们发奋图强,坚韧不拔,刻意进取,踏实工作,完全可以做出更大的成绩来,把《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建设成为真正的精品课程。
2005年5月
第四篇: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说明-上海开放大学
上海开放大学《软件测试》课程教学大纲
上海开放大学本科(专科起点)软件工程(信息服务)专业
《软件测试》课程教学大纲
(2014年2月审定)
第一部分 课程的性质、目的与任务
一、课程的性质、目的与任务
本课程是专业必修课,课程4学分,课程学时数64(含实验学时20)。
课程主要介绍与软件测试相关的概念、方法与工具。内容涉及测试基本概念、测试过程模型与策略、基本测试技术(黑盒测试与白盒测试技术)、分阶段的测试方法(单元测试、集成测试、系统测试、验收测试)、面向对象测试方法、专用应用系统的测试、测试工具的使用等。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软件测试的现状与挑战,理解软件测试的基本概念与测试流程,同时基本掌握测试用例设计、测试工具的使用等技术。
二、先修后续课程
先修课程:软件工程、Java程序设计 后续课程:无
第二部分 教学内容与要求
第一章 软件测试基础知识(4学时)
一、教学要求
1.掌握软件测试的含义 2.掌握终止软件测试的因素
3.掌握软件测试的分类(按照不同维度如何划分软件测试的类型)4.理解软件质量的含义以及软件质量保证与软件测试的区别 5.理解软件测试学科的发展历史以及现阶段存在的问题 6.理解软件测试的原则
7.了解软件测试的必要性和目的
二、教学要点
1. 软件测试的基本概念 2. 软件测试的原则 3. 软件测试的分类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1.软件测试的含义及分类 第二章 软件测试过程模型与标准(2学时)
一、教学要求
1.掌握V、W、H、X软件测试过程模型的特征,以及各自的优缺点 2.理解软件测试标准(以ISO/IEC 29119为主)的内容以及实施方式 3.理解软件测试规范 4.理解TMap测试体系
上海开放大学《软件测试》课程教学大纲
5.了解软件测试过程改进模型(TMM、TPI、CTP、STEP)的实际用途,以及各种测试改进模型的内容。
二、教学要点
1. V、W、H、X软件测试模型 2. 软件测试标准与规范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1.V、W、H、X模型的特征与优缺点 第三章 静态测试技术(2学时)
一、教学要求
1.掌握代码走查的含义与过程
2.理解静态测试的原则,静态测试的方法分类 3.理解代码检查与技术评审的含义与基本内容
4.了解静态测试的含义,静态测试技术与动态测试技术的区别
二、教学要点
1. 静态测试技术的基本概念 2. 代码走查的含义与过程 3. 正式技术评审的概念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1.代码走查的含义与过程
第四章 黑盒测试方法(8学时)
一、教学要求
1.掌握黑盒测试的基本概念
2.掌握等价类划分法、边界值分析法、因果图法、基于判定表等黑盒测试方法 3.理解错误推测法、基于场景的测试、正交实验法等黑盒测试方法 4.了解黑盒测试方法的选择策略
二、教学要点
1. 黑盒测试基本概念 2. 等价类划分法 3. 边界值分析法 4. 因果图法 5. 判定表法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
1.等价类划分法、边界值分析法、以及这两种方法的结合 2.因果图法、判定表法 难点:
1.使用各种测试方法设计黑盒测试用例 第五章 白盒测试方法(8学时)
一、教学要求
1.掌握白盒测试的基本概念
2.掌握逻辑覆盖、基本路径覆盖白盒测试方法
3.理解其他白盒测试方法(循环测试、数据流测试、变异测试、域测试、Z路径覆盖)
上海开放大学《软件测试》课程教学大纲 的内容及其对逻辑覆盖测试的补充 4.了解白盒测试方法的选择策略
二、教学要点
1. 白盒测试基本概念 2. 逻辑覆盖测试 3. 基本路径测试
4. 开源白盒测试工具的使用方法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
1.逻辑覆盖测试的各种覆盖准则的含义及测试用例设计方法
2.基本路径的概念、程序环路复杂度的计算方法以及基本路径测试用例设计方法 难点:
1.使用各种测试方法设计白盒测试用例 2.使用工具执行测试用例 第六章 单元测试(4学时)
一、教学要求
1.掌握单元测试的基本概念
2.掌握使用使用xUnit测试框架进行单元测试的基本过程 3.掌握JUnit、JMock工具的基本使用方法
二、教学要点
1. 单元测试基本概念、目标与任务
2. 驱动程序与桩程序的概念以及构造方法 3. xUnit测试框架 4. Junit及其使用方法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1.使用Junit与Jmock搭建单元测试环境 2.编写、执行单元测试用例
第七章 集成测试(4学时)
一、教学要求
1.掌握集成测试的基本概念 2.掌握集成测试的方法与策略 3.理解回归测试的目的与过程 4.了解持续集成的基本概念
二、教学要点
1. 集成测试的概念、测试环境与基本过程 2. 集成测试的策略及各自的优缺点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1.集成测试的不同策略(大爆炸、自顶向下、自底向上、三明治集成)第八章 系统测试(2学时)
一、教学要求
1.掌握系统测试的基本概念
2.掌握功能测试、性能测试、容量测试、负载测试的概念
上海开放大学《软件测试》课程教学大纲
3.掌握性能测试的基本方法
4.理解系统测试的测试环境以及测试对象
二、教学要点
1. 系统测试的基本概念、测试环境与基本过程 2. 功能测试
3. 性能测试、压力测试、容量测试以及负载测试 4. 系统测试工具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1.负载测试的策略
2.性能测试、压力测试与容量测试的目标、相同点与不同点
3.性能测试工具(JMeter)的测试用例设计、执行脚本录制与执行测试用例 第九章 验收测试方法(2学时)
一、教学要求
1.掌握验收测试的基本概念与类型 2.掌握α测试与β测试的基本概念
3.了解验收测试的必要性,验收测试的标准
二、教学要点
1. 验收测试的基本概念与类型 2. α测试与β测试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1.α测试与β测试的基本概念、相同点与不同点
第十章 面向对象测试(4学时)
一、教学要求
1.掌握面向对象测试的基本概念
2.掌握面向对象的测试模型以及面向对象测试的分类 3.掌握面向对象的单元测试、集成测试、系统测试方法 4.理解面向对象测试的模型与过程
5.了解基于缺陷、基于类层次划分、基于类行为模型的面向对象测试方法的概念
二、教学要点
1. 面向对象的单元测试方法 2. 面向对象的集成测试方法 3. 面向对象的系统测试方法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1.面向对象测试中一般类的不同类型(非模态类、单模态类、准模态类、模态类的概念)
2.针对一般类的单元测试方法
3.针对特殊类(抽象类、泛型类)的单元测试方法与原则 第十一章 专用应用系统测试(2学时)
一、教学要求
1.掌握数据库测试的测试目标与测试过程 2.掌握Web应用系统测试的实施过程
3.理解GUI测试的基本概念、测试原则与测试内容
上海开放大学《软件测试》课程教学大纲
二、教学要点
1. 数据库测试
2. Web应用系统测试 3. GUI测试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1.Web应用系统的功能性与性能测试 2.数据库的功能性与性能测试 3.数据库测试的典型场景
第十二章 软件测试管理(2学时)
一、教学要求
1.掌握测试缺陷管理的基本概念,缺陷程度的划分,软件缺陷的度量方式
2.理解测试配置管理的基本概念、目标、角色与实施步骤,常用的配置管理工具及其能力
3.了解测试计划的制定、测试工作量的估算方法,测试团队的组织模式与原则,测试过程监控的实施方式,测试文档的类型及各自应包含的内容
二、教学要点
1. 缺陷管理 2. 测试配置管理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1.缺陷管理的基本概念 2.测试配置管理的基本概念
第三部分 课程实践
本课程实践教学环节由四个课程实验组成,共计20学时,具体包括: 实验
一、白盒测试与黑盒测试用例设计(8学时)
要求:给定待测软件的需求描述和程序流程,利用等价类划分、边界值分析、因果图、判定表等方法设计黑盒测试用例,利用语句覆盖、判定覆盖、条件覆盖、判定条件覆盖、条件组合覆盖等方法设计白盒测试用例,并撰写测试用例设计文档。
实验
二、Java程序单元测试(4学时)
要求:掌握利用Junit和Jmock进行Java程序单元测试的基本过程和基本方法。
实验
三、Web应用系统功能测试(4学时)
要求:使用开源Web功能测试工具MaxQ对给定Web应用系统进行功能测试。
实验
四、Web应用系统性能测试(4学时)
要求:使用开源Web性能测试工具JMeter和录制脚本工具Badboy对给定Web应用系统进行性能测试。
第五篇: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论文
《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论文
【内容摘要】: 本论文主要在课程的学习上作一些讨论。该课程主要介绍计算机硬件的结构与基本原理和计算机系统的实现方法。课程主要研究CPU、主存储器、I/0接口和输入/输出以及总线的结构和功能。使学生建立计算机系统的概念,深入了解计算机的工作原理,掌握计算机组织与实现的技术和方法,以及计算机系统分析和系统设计的方法,从而为计算机专业其他专业课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 课程概述、计算机系统、CPU、控制单元
【课程综述】: 计算机组成原理是计算机应用和计算机软件专业以及其他相关专业必修的专业基础课,它主要讨论计算机各组成部件的基本概念、基本结构、工作原理及设计方法。组成原理是计算机类专业的一门主干必修课程,主要内容有:(1)对计算机的发展、应用和特性作的概述,并简单介绍了计算机系统的硬件、软件及计算机系统的层次结构;(2)系统总线,介绍了三种总线结构及接口的概念,总线控制的三种方式和通信的两种方式;(3)存储系统,主要介绍半导体存储器工作原理、寻址方式、与CPU的互连的方法,以及存储系统的多级结构;(4)输入输出系统,介绍了计算机系统中主机与外部设备之间的信息交换方式,重点介绍中断处理方式以及DMA方式;(5)运算方法和运算器,介绍数值数据和非数值数据的表示方法,定点数和浮点数的四则运算、逻辑运算及运算器的组成和工作原理;(6)指令系统,介绍指令系统的发展与性能要求、指令格式的分析以及指令和数据的寻址方式;(7)CPU的结构和功能,CPU控制机器完成一条指令的全过程,中断技术在提高整机系统效能方面的作用(8)组合逻辑控制器、微程序控制器的设计原理和设计方法、指令周期的概念及时序产生器的原理及其控制方式。
【正文】:
(一)计算机概述
计算机系统由硬件和软件两大部分组成,它们共同决定了计算机性能的好坏。计算机系统的层次结构经过了多次的发展由最初的一级层次结构发展到了如今的多层次结构。
典型的计算机组成由冯·诺依曼计算机演变而来,该计算机由五大部分组成:输入设备、输出设备、存储器、运算器、控制器,并以运算器为中心结构。现代计算机可认为有三大部分组成:CPU、I/O设备、主存储器,并以存储器为系统中心。
计算机硬件的主要技术指标有机器字长(指CPU一次能处理数据的位数,通常与CPU的寄存器位数有关)、存储容量(包括贮存容量和辅存容量)、运算速度。
(二)计算机系统 1)、系统总线
总线是连接多个部件的信息传输线,是各个部件共享的传输介质。当多个部件与总线相连时,如果出现两个或两个以上部件同时向总线发送信息,必将导致信号冲突,传输失效。因此,在某一时刻,只允许有一个部件向总线发送信息,而多个部件可以同时从总线上接受相同的信息。
总线按传送方式可分为并行传输总线和串行传输总线;按使用范围可分为计算机总线、测控总线、网络通信总线等;按连接部件可分为片内总线、系统总线和控制总线,本书重点介绍。总线的性能指标:总线宽度、总线带宽、时钟同步/异步、总线复用、信号线数、总线控制方式等。总线的结构通常分为单总线结构和多总线结构。总线的控制主要包括判优控制和通信控制,总线判优控制分为集中式判优(链式查询、计数器定时查询和独立查询)和分布式判优(自举分布式和冲突检测分布式)。总线通信控制主要解决通信双方如何获知传输开始和传输结束,以及双方如何协调配合,通常用四种方式:同步通信、异步通信、半同步通信和分离式通信。
2)存储器
存储器是计算机系统中的记忆设备,用来存放程序和数据。按存储介质分类可分为半导体存储器、磁表面存储器、磁芯存储器和光盘存储器,按存取方式分为随机存储器、只读存储器、串行访问存储器,按在计算机中分类分为主存储器、辅助存储器、缓冲存储器。存储器有三个性能指标:速度、容量和每位价格。存储器的扩展通常有位扩展和字扩展,位扩展即增加存储字长,如将8片16K*1位的存储芯片连接,可组成一个16K*8位的存储器。字扩展是指增加存储字的数量,如2片1K*8位的存储芯片可组成一个2K*8位的存储器。在与存储器外部设备交换信息时,可采用高速原件、使用层次结构、调整主存的结构来提高访存速度。
3)I/O系统
I/O系统是操作系统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负责管理系统中所有的外部设备。计算机外部设备。在计算机系统中除CPU和内存储外所有的设备和装置称为计算机外部设备(外围设备、I/O设备)。I/O设备:用来向计算机输入和输出信息的设备,如键盘、鼠标、显示器、打印机等。I/O设备与主机交换信息有三种控制方式:程序查询方式,程序中断方式,DMA方式。程序查询方式是由CPU通过程序不断的查询I/O设备是否做好准备,从而控制其与主机交换信息。程序中断方式不查询设备是否准备就绪,继续执行自身程序,只是当I/O设备准备就绪并向CPU发出中断请求后才给予响应,这大大提高了CPU的工作效率。在DMA方式中,主存与I/O设备之间有一条数据通路,主存与其交换信息时,无需调用中断服务程序。
4)运算器 计算机中执行各种算术和逻辑运算操作的部件。运算器的基本操作包括加、减、乘、除四则运算,与、或、非、异或等逻辑操作,以及移位、比较和传送等操作,亦称算术逻辑部件(ALU)。运算器由:算术逻辑单元(ALU)、累加器、状态寄存器、通用寄存器组等组成。算术逻辑运算单元(ALU)的基本功能为加、减、乘、除四则运算,与、或、非、异或等逻辑操作,以及移位、求补等操作。加减法主要采用补码定点加减法进行运算,乘法可视为加法和移位,主要方法有原码一位乘、原码两位乘、补码一位乘、补码两位乘等,乘积的符号位由两个数的符号位异或运算结果决定。除法运算可视为减法和移位,主要方法有恢复余数法、加减交替法,其中原码除法的符号位单独处理,补码除法的符号位参与运算并最终获得结果。浮点加减法可分为○1对阶,使两数的小数点位置对其2尾数求和,将对阶后的两尾数按定点加减运算规则求和或差○3规格化○4舍○入,要考虑尾数右移时失去的数值位○5溢出判断。浮点乘除运算,乘积的阶码应为相乘两数的阶码之和,乘积的尾数应为相乘两数的尾数之积,商的阶码为被除数的阶码减去减数的阶码,尾数为被除数的尾数除以除数的尾数所得的商。5)指令系统一条指令就是机器语言的一个语句,它是一组有意义的二进制代码,指令的基本格式如:操作码字段+地址码字段,其中操作码指明了指令的操作性质及功能,地址码则给出了操作数或操作数的地址。指令包括操作码域和地址域两部分。根据地址域所涉及的地址数量,常见的指令格式有以下几种。○1三地址指令:一般地址域中A1、A2分别确定第一、第二操作数地址,A3确定结果地址。下一条指令的地址通常由程序计数器按顺序给出。2二地址指令:地址域中A1确定
○第一操作数地址,A2同时确定第二操作数地址和结果地址。○3单地址指令:地址域中A确定第一操作数地址。固定使用某个寄存器存放第二操作数和操作结果。因而在指令中隐含了它们的地址。○4零地址指令:在堆栈型计算机中,操作数一般存放在下推堆栈顶的两个单元中,结果又放入栈顶,地址均被隐含,因而大多数指令只有操作码而没有地址域。根据指令内容确定操作数地址的过程称为寻址。完善的寻址方式可为用户组织和使用数据提供方便。○1直接寻址:指令地址域中表示的是操作数地址。○2间接寻址:指令地址域中表示的是操作数地址的地址即指令地址码对应的存储单元所给出的是地址A,操作数据存放在地址A指示的主存单元内。有的计算机的指令可以多次间接寻址,如A指示的主存单元内存放的是另一地址B,而操作数据存放在B指示的主存单元内,称为多重间接寻址。○3立即寻址:指令地址域中表示的是操作数本身。○4变址寻址:指令地址域中表示的是变址寄存器号i和位移值D。将指定的变址寄存器内容E与位移值D相加,其和E+D为操作数地址。许多计算机具有双变址功能,即将两个变址寄存器内容与位移值相加,得操作数地址。变址寻址有利于数组操作和程序共用。同时,位移值长度可短于地址长度,因而指令长度可以缩短。○5相对寻址:指令地址域中表示的是位移值D。程序计数器内容(即本条指令的地址)K与位移值D相加,得操作数地址K+D。当程序在主存储器浮动时,相对寻址能保持原有程序功能。此外,还有自增寻址、自减寻址、组合寻址等寻址方式。寻址方式可由操作码确定,也可在地址域中设标志,指明寻址方式。
6)CPU的结构和功能
CPU具有控制程序的顺序执行(指令控制)、产生完成每条指令所需的控制命令(操作控制)、对各种操作加以时间上的控制(时间控制)、对数据进行算术运算和逻辑运算(数据加工)以及处理中断等功能。一条指令的执行过程按时间顺序可分为以下几个步骤:○1CPU发出指令地址。将指令指针寄存器(IP)的内容——指令地址,经地址总线送入存储器的地址寄存器中。○2从地址寄存器中读取指令。将读出的指令暂存于存储器的数据寄存器中。○3将指令送往指令寄存器。将指令从数据寄存器中取出,经数据总线送入控制器的指令寄存器中。4指令译码。指令寄存器中的操作码部分送指令译码器,经译码器分析产生相○应的操作控制信号,送往各个执行部件。○5按指令操作码执行。○6修改程序计数器的值,形成下一条要取指令的地址。若执行的是非转移指令,即顺序执行,则指令指针寄存器的内容加1,形成下一条要取指令的地址。指令指针寄存器也称为程序计数器。中断的作用:一方面,有了中断功能,PC系统就可以使CPU和外设同时工作,使系统可以及时地响应外部事件。而且有了中断功能,CPU可允许多个外设同时工作。这样就大大提高了CPU的利用率,也提高了数据输入、输出的速度;另一方面,有了中断功能,就可以使CPU及时处理各种软硬件故障。计算机在运行过程中,往往会出现事先预料不到的情况或出现一些故障,如电源掉电、存储出错,运算溢出等等。计算机可以利用中断系统自行处理,而不必停机或报告工作人员。
7)控制单元
控制单元是整个CPU的指挥控制中心,由指令寄存器IR(Instruction Register)、指令译码器ID(Instruction Decoder)和操作控制器0C(Operation Controller)三个部件组成,对协调整个电脑有序工作极为重要。它根据用户预先编好的程序,依次从存储器中取出各条指令,放在指令寄存器IR中,通过指令译码(分析)确定应该进行什么操作,然后通过控制总线送至相应部件实现功能。常见的控制方式有同步控制、异步控制、联合控制和人工控制。控制单元的设计有两种方法:组合逻辑设计和微程序设计。组合逻辑设计首先要确定控制方式,然后决定微操作的节拍安排,再根据微操作列出微操作命令的操作时间表、求出最简逻辑表达式并画出微操作的逻辑图。这种方法思路清晰,但每一个微操作都对应一个逻辑电路,最终的控制单元会十分庞杂。微程序设计是指将一条机器指令编写成一个微程序,每一个微程序包含若干条微指令,每一条微指令对应一个或几个微操作命令,然后把这些微程序存到一个控制存储器中,用寻找用户程序机器指令的方法来寻找每一个为程序中的微指令。这些微指令以二进制代码形式表示,每位代表一个控制信号,因此逐条执行每一条微指令,也就相应的完成了一条机器指令的全部操作。微指令的编码方式有直接编码、字段直接编码、字段间接编码、混合编码等,微指令格式有水平型微指令和垂直型微指令。
【心得体会】 在做完这次课程论文后,让我再次加深了对计算机的组成原理的理解,对计算机的构建也有更深层次的体会。计算机的每一次发展,都凝聚着人类的智慧和辛勤劳动,每一次创新都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进步。计算机从早期的简单功能,到现在的复杂操作,都是一点一滴发展起来的。这种层次化的让我体会到了,凡事要从小做起,无数的‘小’便成就了‘大’。在学习过程中也是碰到了很多问题,主要就和老师说的一样,课后没有看书,导致一些知识点没有掌握完全,概念问题有很多细节不懂。这些都要尽量弥补,才能让这门课的学习达到目的。
【结语】 计算机的发展日新月异。自从踏入21世纪以来可谓发展神速,可以预见将来必将出现新的电脑体系、功能与知识,我们不能局限于现今所学的的知识,要跟上时代的步伐,时时刻刻关注计算机方面的发展,这样才能为以后的工作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唐俊飞.计算机组成原理.北京:刚等教育出版社,2000.【2】白中英,等.计算机组成原理.3版.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