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以人为本构建和谐校园
以人为本构建和谐校园
——浅谈学校文化的构建
太原市实验小学聂三敏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学校文化”这一概念开始受到人们越来越多的重视。“学校文化”的研究内容包括学校建筑、校园环境、校园文化的展示,学校长期凝练、积淀下来的校训、校风、教风、学风、名师、校友等等。它主张以外显的方式表达学校的品牌,通过其内隐的方式制约全体师生员工在学校和社会的所有选择、愿望和行为,构成学校所有人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和追求目标。在此,我想结合我校的实
际情况谈谈学校文化的构建及其管理。
一、学校物质文化的构建
(一)优美的校园环境有利于构建学校文化。
现代教育愈加重视校园环境建设在学生人文精神培养中的作用。一套整体有序的,满足学生各种需要的环境设施,一种充满了学习气氛,洋溢着青春的朝气,具有深厚的人文底蕴的校园环境,是熏陶提升学生素养的重要的外在条件。就如苏霍姆林斯基说的“我们要努力做到使学校的墙壁都说话”。校园的规划安排,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身心发展,要使其成为学生的精神家园。
我校位于国家级样板小区——漪汾苑内。这里整体环境优美,绿树成荫。在有关部门与市教育局的大力支持下,我校在校园硬件建设的过程中,精心规划,全面考量,讲究建筑的韵律与和谐,强调恢弘与含蓄的统一。层次丰富的校园环境使自然、建筑和人巧妙地融为一体。在校园里还特别开辟了科学试验田、动物园、气象站、休闲健身区、画吧等;在学校的多处位置安放了与环境协调的休闲椅;同时还大量植绿,营造了园林式的校园环境。师生在这样的环境中工作学习,耳濡目染,性情得到了陶冶。
优美的校园环境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制约着、规范着师生员工的思想和行动。我校充分发挥环境教育的功能,做到了墙壁会说话、草坪会说话,各式各样警示牌上的标语都充满了人文的关怀,如“小草也会疼,脚下请留情”、“我们装扮校园,校园释放美丽”等。我们将学生自己收集、创作的有教育意义的格言、漫画精心装裱后悬挂在学校的走廊墙壁上,这些来自学生的作品,其反映的内容,学生特别乐于接受。我校的走廊墙壁是闪烁学生思想火花的阵地,它能让学生在充满智慧语言的熏陶下受到心灵的洗礼、智慧的启迪,起到了良好的教育作用。在这种优化的校园环境中,丰富的人文性感染着师生们的心灵。
(二)、学校的文化设施突显学校文化的品位与特色
1、图书馆
从文化角度思考学校的建筑,还应特别关注学校图书馆的建设。图书馆里要藏有师生们需求的各种图书,随时为大家提供丰富健康的精神食粮,使大家有广阔的精神探索的空间。正如苏霍姆林斯基说的“学校里可能什么都很充裕,倘若没有为人的全面发展和为其丰富的精神生活所需要的书籍,那就还不算学
校”。这一看法表明了图书馆的重要性,同时这也是学校文化的重要的显性标准。
近几年,我校投入大量资金购买图书,修建图书走廊,开辟图书阅览室。目前已有各类图书多达几百种,期刊杂志一百多种,这里成为了学生和教师们学习研究的好去处。我校图书阅览室、图书走廊的设计和建设着重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现代教育理念。这里所谓的以人为本,不是指我校的图书阅览室和图书走廊有多么宽敞舒适,而是指我校图书走廊的选址,经过大家再三斟酌就设在一个学生平时活动很多的走廊里,走廊两侧安放了供学生阅读的小桌,在学生够的着的地方排满了整齐的书架,上面摆满了各类他们喜爱的书籍。这些书籍敞开摆放,随时取阅,方便了学生。在图书阅览室,我校安排了专门的指导老师,帮助学生选借与阅读图书。建设以人为本的学校图书馆,可以给教师、学生带来喜悦和兴奋,带来休整和放
松。以下是我校一名教师对学校阅览室的感受:
当繁重的备课和作业堆集在你面前的时候;当单调的教师工作环境让你生厌之时;当紧张的工作压力向你袭来之际;当你感到心灵无助与无力之时;当你体会到自己“江郎才尽”又或烦躁之情无以抵御之时;幽雅的图书馆便是你最好的去处。轻松、舒适的阅览室,干净、漂亮的写字台,丰富的书籍都是我的最爱。我热衷于在此翻阅资料。闲暇时,眺望窗外喧嚣的城市,自有一种“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的惬意。在教学工作感到疑惑时,要了解教学动态时,都可在此找到答案。试问,在如此身心俱佳的环境中品
味教学心得,感悟教学人生,怎能不事半功倍呢?
2、校园网络建设
随着当代信息技术向中小学教育的扩展,随着多媒体计算机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校园的网络建设已是迫在眉睫。校园网络便于网络资源的检索和查寻,使网络资源能支持教师备课、上课和基于网络的学生个性化自主学习。我们必须用健康的丰富的学生喜爱的校园网络,去最大占有学生的网络生活的空间,以确保学生健康的网络喜好。我校的校园网在建成以来,已建立了学校网页和校园管理平台,教师们平时将自己编写的成功教学设计共享在网络平台上,大家共同分析、借鉴,提高了备课的效率和新教师编写教案的水平。许多教师、学生还在上面各抒己见,交流着自己的想法。校园管理平台成为了充分发挥教师、学生个性和专长的平台。校园网是我校师生畅所欲言,形成直接
交流的良好平台,同时也是未成年人成长的一个健康的丰富多彩的平台。
3、为学生提供自我展示的窗口
身边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为使学生亲身感受身边榜样的力量,我校专门在各班门前设立了班级考核箱,其中一项就是“每周标兵”。另外,每个班级外墙都有展示栏,每周都有好的书画作品或好的作业进行展览,以激发其他学生向榜样学习的动力,并且每期展览由学生自行负责,这样又提高了学生的综合能力。每个教室内墙的展示栏,是给每个学生以自我展示个性的空间,只要自己认为是好的,都可以随时展
示给大家,并且不断更新变化,极大地增强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自信心。
二 学校精神文化的构建
1、让“校史文化”成为师生的又一座精神家园
校史文化是属于学校文化的软件建设部分。每个学校都有自己的发展历史。而历史是一个老师,他用优秀的传统滋养着后来的人。认识自己的“校史文化”,也就是认识、了解前辈师生在学校发展史中留下的足迹与精神资源,这意味着现在的师生可以通过研究前辈的师生,看看他们的校园生涯是怎样度过的,期间他们有过一段什么样的心路历程,其学习生活的热情又来源于何处,围绕这些问题,教师便可以与学校历史上“那些执着于教育的人物”达成精神对话与交流,不断地理解将教育当成一种生活方式到底意味着什么。校史文化亦可以成为师生研究性学习的基本课题,这样做不仅能让学生理解学校发展史上的教师是如何从事教育的,他们为什么要从事教育,而且还可以去研究过去的学生是如何长大成人的,这是一面最
直接的镜子,也是一个最亲切的榜样。
以“校史文化”为主题的研究性学习除了能让学生形成自己的历史知识,了解另一个时代的学校及社会生活之外,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思考自己的学校生活,进而强化学生对于本校文化的认同。总之,可以将校史文化融入教师的专业发展与学生的学习中去,让教师与学生带着自己的问题和校史中的人物展开对话,感受校史文化中的精神力量,使校史文化成为教师与学生的又一座精神家园。我校现在正在积极筹备校史的编写,而且准备在校史编写完成后,尝试在四年级以上建立校史研究兴趣小组,从本校校史入手
追根溯源,目的就是让学生们更加热爱今天的生活,热爱现在的学校,增强学习的动力。
2、让教师成为学校的一张名片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会看到这么一种现象,当人们提到某一所名校时,总会提到该校的一些著名的教师。许多学生毕业参加工作后,谈到母校时,也会讲到某某教师对自己有过怎样的启发与帮助。
母校常常是同一些老师的名字连在一起的。一所学校有没有“文化”,重要的也是要看它有没有“名师”,有没有优秀的教师,有没有全身心热爱学生的教师。这些教师之所以有口碑,决不是因为他们拥有什么样的职务或职位,而更多的是因为他们有真实的个性,有感人的故事,所以他们的名字才会被学生记住,才会成名。如果我们从有真实的个性,有感人的故事、能给学生留下温馨记忆这一角度来理解“名师”,那么一般的学校也都可以找到自己的“名师”,并体会其文化力量。我们都知道,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但老师是学生的最好的、最直接的榜样。一所学校,如果没有一批德才兼备,爱岗敬业,成绩卓著的教师,那么,它的文化底蕴一定十分浅薄,学校各项工作的整体提升,也一定十分力不从心。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正是基于这一认识,近几年,我校在尽全力打造我校的名师队伍。我们最大限度地满足教师精神、物质方面的需求,关注教师生命的价值,从而激起了教职工工作的主动性和强烈的热情,使学校的发展目标逐步与教师的成长融在一起。五年来,我校省、市学科带头人、教学能手在原有基础上增加了近四倍,极大地推动了学校整体的发展。所以,学校文化建设要紧紧抓住“教师队伍建设”这一环节。无论是拥有深厚历史传统的名校,还是建设不久的新学校,都要努力用自
己学校的优质教师队伍来丰富、厚实本校的文化底蕴,并让它成为本校文化建设的一个亮点。
3、学校文化必须有鲜明的学校精神
学校精神是学校文化的核心,高品位的学校文化是以高尚的价值观为主导的。良好的学风、教风,礼貌的行为,高雅的举止都是文化修养和价值追求的表现。因此,学校必须确立正确的价值导向,使学校多数人形成共同的价值观,以此产生推动力,推动和激励人们为实现学校的发展目标而努力,这就可
以形成凝聚力,促使上下左右同心协力,团结合作。
学校精神可通过校训、校旗、校徽、校服、校歌等作为标志体现出来。恪守校训,尊重校旗,爱护校徽,穿校服,唱校歌,要作为一种制度确定下来。我校的校训是:健康、和谐、求真、创新。校训非常醒目地悬挂于各班黑板上方,师生每天都可以看到。虽然这些工作无轰动效应,但日久天长地反复强化,对培养师生的责任感、归属感和集体荣誉感是有重要作用的,而且渐渐形成传统,持久地发挥导向和
激励作用。
校风也是学校精神的一种表现形式。良好的校风能增强师生的责任感和自豪感,促使人们以主人翁的态度去工作和学习。在校风建设中,教风是核心。我校确立的“乐学上进、合作创新、自然和谐”的原则,使我校的教风有了极大的提高,在学校每年举行的“育新杯”教学大赛上已形成一种“人人争上公开课,你追我赶争上进,取长补短共提高”的好风气。
教风在校风的形成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教师的人格形象对于学生做一个怎样的人具有暗示和潜在的作用。教风和学风关系密切。教风正,即学风正。可以说学风是由教风带来的。
班级是学校教育工作的基本单位,学生在学校直接接受的影响大都来自班集体,良好的班风对全班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是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而这种班风不是自发形成的,它要在正确的引导下经历一个渐进的发展过程,在这种引导中,我校确立了“以人为本,以德为先,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教育理念,组织开展文明班级的评比;争当文明小使者的评比;让学生接受体验性教育等活动,推动了我校未
成年人思想工作的发展。
在我校,有两项德育课题被指定为国家“九五”规划重点课题,有一项研究成果获国家级二等奖。近五年中,我校被授予的国家、省、市级荣誉称号19个,获得各级政府颁发的奖项73个。这些都是良好校风的直接反映,也是学校文化中学校精神的直接体现。
4、有特色的校园文化是学校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素质教育的重点在于学生能力的提高,人文精神的弘扬,也在于人的主体精神得到充分展示。学校应力所能及地创造条件,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并通过各种方式对学生进行引导,推动各项课外活动
健康地开展,以提高学校文化的整体水平。
多年来,我校大力开展校园文化建设,通过丰富学生的课后生活,引入新机制,开展有意义的活动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自96年以来我校形成了乒乓球、合唱、美术、民乐、篮球等14类兴趣小组,通过科技节、艺术节等学校传统节日,丰富了学生的文化生活;我校电视台、广播站、各种大型活动的主持人、学生中的管理角色等都采用竞争的方式产生,使学生充分感受市场竞争优胜劣汰的社会道理。学校通过兴趣小组、学校传统节日、各种大型活动等培养了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自我识别能力,学生的自主意识得到了极大地提高。比如,我校的“六一”素质展示会、“跳蚤市场”等活动的过程,从编排,演练,现场组织等均由学生自己一条龙完成。在我校强调的是人人参与,个个受益。我们改变侧重于竞赛夺标的做法,注重弘扬学生的个性。在我校校园中处处彰显着“以人为本,人文关怀”的氛围和气
势。这大大的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性,陶冶着师生的情操,是我校文化沉淀的有机组成部分之一。
三 对不断提升和创新学校文化的思考
1、建立、完善、创新现代学校制度的问题。时代在转型,社会在转型,教育在转型,学校的功能也在转型,这就是现代学校制度建设中所要关注的“现代”现象,如何透过这个个现象去寻找现代学校制
度的本质,是学校着重研究的问题。因为制度文化建设本身就是学校文化建设的重要部分。
2、不断优化学校的课程文化结构,提升学校课程文化的水准和层次,打造一流的课程文化。课程改革的实质就是重建学校文化,学校的校本文化建设要把落脚点放在学校文化的重建上。
3、努力营造激励人、发展人的学校管理文化。现代管理的真谛在于发挥人的价值,发掘人的潜能,发展人的个性,尤其在呼唤以人的发展为本的时代,学校管理更应当最大限度地发挥教职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抓住质量、效率、创新三者的关系,才能使学校文化建设的水平继续攀高。
总之,学校文化是社会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是一个很大的研究课题,学校文化建设也是一个长期的、系统的工程,需要不断探索,开拓创新。丰厚的学校文化,给学校发展提供了肥沃的土壤。根扎得深,则叶长得茂。要使学校有更大的发展,必须努力地以人为本,构建和谐校园,深化学校文化的构建,提高学校的办学品位,只有这样才能为我们的教育事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评论这张
转发至微博
第二篇:以人为本构建和谐校园
生命的记忆
晨风拽起思念的风帆
让孤独疯长
为什么
彼此都在感叹秋叶的飘落
带不走内心的孤单
望着纷杂的星空
只想吟咏你的诗句,请告诉我,该怎样把你收藏,我只知道
你的影子浮在岁月的河面,对你的思念
随着血液一起日夜流淌。
第三篇:以人为本,构建和谐校园
以人为本,构建和谐校园
以人为本,构建和谐校园,要为学校、教师、学生的长远发展着想,从师生最现实、最关心的人文环境入手,切实去除不利于和谐发展的因素,让师生充分享受到教育发展的成果,从而促进教育事业的进一步提高。要以人性化的管理制度、先进的教学理念、灵活的教学手段,有效地协调上下级关系、师生关系、家校关系,确保学校的稳定和谐,实现学校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一、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的上下级关系。
首先是各级领导班子的团结和谐将为构建和谐校园起到重要的示范和导向作用。班子成员的管理水平和个人素养要不断提高。领导要加强个人修养,识大体、顾大局;大事讲原则、小事讲谦让;任人唯贤,容人容事,淡化权力意识,坚持刚性制度约束与人性化管理的和谐统一。领导说话做事不要夸大其词,更不能高高在上,藐视老师的工作热情、工作结果,本着平等、尊重的原则,有事说事,指出教师工作中的不足但不能“一棒子打死”“新帐旧账一起算”或是“秋后算总帐”,意气用事,凭印象、凭交情办事、“一碗水不能端平”等等都不利于队伍的团结与工作效率的提高,反而让另一部分教师学会“投机取巧”、“冷眼旁观”,形成一股不正之风。
其次是建立健全的、专业化的管理制度,依法治校,以和谐的理念和方法激励教师主动发展。制定制度时要集思广益,多学习别人的办学经验,但生搬硬套、“芝麻西瓜一起抓”或是“捡了芝麻掉了西瓜”都是不可取的。而且要实事求是,防微杜渐,不合理的落后的制度要及时改革。其中制度的完善最关键的莫过于激励教师或说评价教师的制度,要以公平的信念创造各尽所能、各得其所的激励和分配机制为原则,要全面、发展、辩证地看待教师,承认教师客观的差异(例如个性有差异、做事方法有差异、上课风格有差异等等),不要太拘泥于形式,太吹毛求疵,而应公平的、理智的面对差异,合理地进行调控,使每个教师都有所发展与创新,而不是等着领导来“硬性规范”或是“机会赏赐”。制度一旦制定,便会成为所有教职员工努力的方向与动力,如果“朝令夕改”,随意性太强,动不动就“一票否决”,动不动就在某个阶段对某个行为实行“高压政策”或是进入“严打阶段”,这样不但会严重打击教师工作的积极性,也会让个别教师袖手旁观,随波逐流。
再次是加强民主管理,集思广益。坚持每学期举行一次问卷调查,结合学校管理现状征求全校师生的意见和建议,对于教师的不同意见,要正确对待,理性处理;健全和落实教代会制度、校务公开制度,给予教师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尊重教师发言的权利,不要听不顺耳就耿耿于怀、斤斤计较,不能冷嘲热讽,更不能打击报复,应本着全力营造融洽、和谐的人际关系和民主平等、团结尊重的校园环境为原则,激发他们的责任感,使大家能以主人翁的心态积极接受或参与学校改革,从而减少不必要的逆反心理和矛盾。
另外是积极创设良好的工作环境和生活环境。以尊重人、激励人、关爱人、发展人为前提,创设积极向上的学术氛围。支持教师学历进修,经常选送教师参加业务培训,或是多请教育专家来校传递先进的教学理念、教研教改信息,给教师发展的空间、创新的空间,挖掘教师的潜能,人尽其才,激发教师的内部动力。同时,由于教师长期面对来自社会、家长、学生的压力,80%的教师身体和心理素质较差,处于亚健康状态,所以要适当为教师“减负”,积极开展各种文体活动,大力培植群体精神,加强教师之间的竞争合作意识。而且要不断提高教师福利待遇,关心教师家庭生活,有困难要及时施出援手,让教师体会到集体的温暖,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工作中。最后要不断提高教师职业道德教育,帮助教师牢固树立敬业的精神和乐业的态度,让教师自我评价和反思,最大限度地化解各种矛盾,凝聚人心,以保护校园的和谐稳定。
二、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1、加强师德建设,进一步在全体教师中加大“敬业爱生、勤学乐教”的教师基本道德规范教育的力度,以“关爱学生”为主题,树立“爱,是一种教育目的,也是一种教育手段”的教育理念,充分发挥为人师表的示范作用,同时不断提高教师自身的业务素质,树立先进的教学观念,锐意改革,与时俱进,以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为目标,把师德建设与师能建设相结合,增强教师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在学校打造一支精业勤业的高素质的教师队伍,为师生的和谐发展打好稳定的基石,起到示范作用。
2、引导学生自主管理,建设和谐班集体。坚持“自主教育、自主发展”的办学理念,让学生把自己的行为置于学校和班级同学的监督下,使学生在各种活动中认识自我,在管理中调节自我,在学习生活中完善自我,养成宽容、友善地对待他人,让学生学会发现美、学会感动、学会表达,全面提高学生心理素质和培养学生生存的技能、心理承受能力,和谐地对待自然和社会的人格素养,形成友爱诚信、和谐奋进的班集体,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
3、创建安全、健康发展的环境。注重学生人身安全和心理健康教育,消除安全隐患,杜绝校园犯罪,确保学生的人身安全。对个别行为或心理有偏差的学生要耐心帮教、经常沟通,开设心理辅导室和知心老师信箱,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加强心理疏导,淡化心理问题,让学生以平和的心态学习和生活。同时,教师要不断调节自己的情感,多学习,多感悟,多观察,以健康的情感去感染、教育和激励学生,与学生平等、友好地相处,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能力发展差异,化解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的矛盾与摩擦,创建安全稳定、健康和谐的成长环境,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心态、坚强不屈的意志和健康完美的人格,使学生得到全面和谐地发展。
三、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的家校关系。
首先勤于家长沟通,争取家长的大力配合。现今社会对教育特别是基础教育越来越重视,对教师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有的甚至可以说达到近乎“苛刻”的地步(这点在部分民办学校表现尤为突出),其实是很多时候,社会将孩子的教育全部甩给学校,导致“5+2=0”的现象日趋严重,也有一部分家长单纯的将孩子的教育一股脑儿扔给学校,认为孩子的教育仅是学校全权包办,使教师的工作处于很被动的状态,因此与家长的主动沟通成为教师教好学生的重要途径。沟通的形式有很多,例如经常家访、电访,或通过家校联系手册、家校网上交流平台等等,将学生出现的问题及时反馈、想办法解决。同时宣传家长也要多从精神上多关爱自己的孩子,细心地了解孩子学习、心理上的最新动态,及时和老师联系,不要错误地认为自己在孩子的成长、教育过程中只是扮演一个次要的角色,有一句话说得好:21世纪人才的竞争其实就是新一代家长的竞争!虽然有些言过其词,但也表明家庭教育是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家校联合,才能为孩子的发展创造一个有利的空间,使孩子得到完备的、良好的、统一的教育,避免陷入“在校一条虫,在家一条龙”的教育怪圈。
其次,通过各种家校联系的活动,促进家校合作。例如每学期坚持开一次家长会,开一次家委会会议,进行一次问卷调查,广泛地听取家长有建设性的意见;举行家长开放日活动,展示学生良好的个人素质;举行亲子游园活动,或每到母亲节、父亲节等等节日,布置学生做表达亲情的作业加深孩子和家长的感情等等。通过各种联络方式,让家长更全面、更充分地了解孩子的学习状态,包括养成习惯方面、心理教育方面、学习技能方面等等,以达到与学校教育齐头并进的效果,营造了和谐的家校氛围。
四、以人为本,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构建和谐的学习、生活氛围。
校园文化建设是注重人文精神的体现,一个安静、和谐、健康的育人环境体现了一个学校的文化底蕴和办学特色,它不仅能对学生的身心起到良好的调节、舒缓作用,而且可以对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首先是精心营造和谐的校园文化氛围,不断完善教育设施,营造文明、高雅、整洁、和谐的校园环境。如悬挂国旗、校训、名人画像、名言警句、世界地图、中国地图等等;建设高标准的校史展览室、荣誉室、图书阅览室、舞蹈室、科技活动室、电脑室、陶艺室、多媒体教室、生物园等;创办校园网站、文学社、英语沙龙、校报等。在后勤方面,也要精心营造和谐的寝食环境,例如在饭堂张贴诸如“文明就餐”“节约粮食”等宣传字幅,或是每日食谱、一些饮食文化方面的简介等等;在宿舍设置娱乐休闲区,学生可以聊聊天,听听音乐、看看电视新闻等等,既可以舒缓身心,又可以在不知不觉中受到美的熏陶。
其次是积极举行各种文化比赛或活动营造良好的文化交流氛围。例如每举行一次运动会,收集一次校园文学作品并结集出版、搞一次短期军训等等;每学期举办一次手抄报比赛、作文比赛、个人能力展示等等。经常举行朗诵比赛、英语比赛、棋艺比赛、辩论赛等等;尽一切机会带领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如秋游、春游,参观工厂、博物馆、去敬老院慰问、去拜祭烈士纪念碑„„以开放性、丰富性的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竞争意识,为学生创造畅通、灵活的学习、实践、体验、创新的时间和空间,挖掘学生的潜能和创造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和优秀的竞技技能。有了这种积极向上、健康高雅的校园文化,才能促进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学生才能在活泼、生动、高雅、和谐的校园文化氛围中健康成长。
构建和谐校园的工作可以稳定师生人心,保证各项改革的顺利进行从而促进学校各项事业的发展;构建和谐校园符合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精神,符合学校的未来发展。让我们的广大教育工作者积极投入其中,为构建和谐校园而努力工作,为构建和谐的社会主义国家添砖加瓦。
第四篇:“以人为本”构建和谐校园
树立“以人为本”理念,构建和谐校园树立“以人为本”理念,建构和谐校园
摘要:
和谐是我国传统文化中具有代表性的观念,是事物存在的最佳状态,也是一切美好事物的共同特点。实现社会和谐,是古往今来人类孜孜以求的美好理想和愿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党和政府目前的一项主要工作,教育,作为构建和谐社会的排头兵,有着传承和发展的重要作用,而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构建和谐文明的校园环境将是一个永恒的主题。笔者就如何建构和谐校园谈了个人的一些思考。
关键词:以人为本;和谐;和谐社会;和谐校园
正文: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的新命题。并将其与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四位一体”的目标。这一目标的提出,不仅使我们看到了中国未来社会的光明前景,而且为我们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指明了前进的方向。学校,乃是“大社会”范畴内的“小社会”,承担着传承文明、培育人才、服务社会、传播先进文化等重担,作为构建和谐社会的排头兵,在其中肩负着重大的历史职责。鉴于此,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建设和谐校园成为了学校的重中之重。而在整个和谐校园构建链条中,作为中等职业学校的一员,我们认为,中等职业学校担负着“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重任,其作用尤其突出。因此,更应树立“以人为本”理念,实施和谐教育,努力建构和谐校园。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没有和谐的教育工作,就不可能达到和谐发展。”
那么,如何构建和谐校园,我浅谈一下个人的几点思考,与大家共同探讨。
一、求真务实的办学理念
办学理念是一所学校的灵魂,是对学校历史与传统的继承和发展,是对学校未来的一种概念定位。一个好的办学理念,从宏观上说应具有独特的凝聚力、感召力;微观上说,它体现在学校工作的每一处,与教师的追求、学生的发展紧密结合,为学校每一个人普遍认可。以"和谐"为目标的学校文化,就是要在社会、家庭和学校之间形成一种默契,对学校的核心理念达成共识。求真务实正是这一共识的重要基础。求真务实的办学理念既要体现对学校传统的继承,又要体现时代发展的需求;既要体现对学生发展的关爱,又要体现对教师发展的关注。这样的办学理念才能成为指引学校发展的灵魂。
作为中等职业学校,应遵循职业教育规律,确立“以人为本,质量兴校,贴进经济,全面发展”的办学理念、“以教学为中心,以能力为本位,以就业为导向”的教学理念和“让学生成才,让家长放心,让社会满意”的服务理念,形成正确的办学导向。学校应坚持教师发展、学生发展与学校发展同步推进,构建有利于教师和学生成长的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管理模式。因为求真务实的办学理念,是学校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也是建设和谐校园的坚定基础。
二、以人为本的和谐氛围
以人为本,是我们建构和谐校园的必然途径。于学生而言,能在学习中感受到被尊重,体验到成功的喜悦,能预见光明的发展前景,这样便会乐学。于教师而言,能施展所长,有一定社会地位,真正感受到老有所尊,壮有所用,新有所求,人尽其才,这样便会乐教。如此,每人也就拥有了幸福满足的心态。这样的校园也就成为了一个充满生机、其乐融融的校园。
作为中等职业学校,应坚持以人为本,德育为先,加强人文精神培养,通过各种教育教 1
学活动,提高学生的人格修养,使学生学会做人。必须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使学生有高度的敬业精神,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诚实守信、工作认真,遵纪守法,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社会公德。
三、优美良好的绿色环境
美的校园环境是一部立体的、多彩的、富有吸引力的教科书。学校应本着“让每一块墙壁都说话,每一寸土地都育人”的原则,寓教育于校园美的环境之中。合理规划的校园布局,协调一致的建筑风格,造型优美的校园雕塑,蕴含文化的校园景点,四季长青的花草树木都将使人心境愉悦,形成生机勃勃、积极向上的力量。“景美则心旷,心旷则神怡,神怡则智清,智清则学佳。”一个净化了的环境,必然会使人的心灵美化。生活、学习、工作在其中的师生自然会受到这种环境的熏陶,把外化在环境中的和谐内化、升华为个人和谐的意识,并付诸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中,从而实现校园的和谐。
作为中等职业学校,更应注重校园环境的建设,让良好的校园环境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可以通过塑造优美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对他们产生激励因素。并内化为人生信念,渐次促进他们向真善美的境界进取。以此产生无声胜有声、滴水石穿的作用和效果。
四、健康发展的教育环境
(一)、“三位一体”之和谐
家庭、学校、社会不仅是学生生活的全部空间,更是接受各类教育的阵地。教育需要形成合力,必须促进学校、社会、家庭三方教育关系的和谐,这样才能达成最佳教育效果。首先是学校教育环境与社会教育环境的和谐发展。学校管理的开放性,重要的就是要让学生走出教室,置身社会,在生活中学习,真正把生活之水引入课堂,促进学校、社会的接轨。其次是学校教育环境与家庭教育环境的和谐发展。学校应充分利用家庭这一重要的课程资源,努力创设学校教育环境与家庭教育环境和谐发展的课程环境。第三是学校教育环境中教学因素与非教学因素的和谐发展。“教学因素”指的是以课堂为主渠道的诸种因素;“非教学因素”指的是学校的校园环境、办学理念、制度建设、校风校貌等校园文化方面的育人因素。教学因素与非教学因素的和谐发展是形成和谐校园整体效应的关键性因素、决定性因素。
(二)、人际关系之和谐
构成学校管理的成分有人、财、物、时间、空间、信息等诸要素,居于首位的,发挥重要最作用的是人。干群关系的和谐、教师队伍的和谐、师生关系的和谐、生生关系的和谐是学校和谐的关键所在。因此,对于生活在同一所校园里的每位成员来讲,应提倡宽容他人,宽和处事,做到以平常心对待自己,以宽容心对待他人,不仅能欣赏别人的优点,而且能最大限度地容忍别人的缺点。试想,一个领导心中装不下教师的不足,他怎能和全体教师同心同德,共同进步;一位教师无法容忍学生的缺点,他怎么能走进学生的心灵;一个学生不能包容同学的错误,他怎能与同学友好相处?
1、干群和谐是学校发展的关键。
校长作为学校的第一责任人,要在办学思想的形成上下功夫,要用自己的实力、活力、魅力去影响干部,影响师生形成共识的价值观、群体意识、行为规范。校长在处理各项工作时,要始终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要努力营造班子内部互相信任不猜疑、互相交流不隔膜、互相支持不拆台、互相关心不冷漠,既有直率的批评与自我批评、又有信任与支持的和谐氛围,充分发挥各人所长,弥补个人之短,从而聚合起一种能发挥整体战斗力的优势;要善于“经营”人心:在处理干群关系时,要十分注重把人心当作一项伟大的工程来“经营”,用光明前景激发人心,用丰厚待遇留住人心,用人文关怀温暖人心,用教管结合净化人心,用坦诚相待交换人心,用高尚人格臣服人心。这样,既能消除校长和老师之间的隔阂,又能增强学校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和谐的干群关系自然得以建立。
2、教师和谐是学校发展的基础。
在教师管理中,要搭建民主、平等的平台,真正落实为教师专业发展服务的理念,不以行政命令压抑教师的个性,让教师的精神和人格得到自由的舒展,为教师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要全面、发展、辨证地看待教师,承认教师客观的差异,公平调控差异,要为每一个教师的智慧和才能的发挥创造机会和条件,创造民主、积极进取的学术气氛,给教师发展的空间,全力营造融洽、和谐的人际关系和民主平等、团结尊重的校园氛围;要帮助教师牢固树立敬业精神和乐业的态度,增强责任感和主人翁意识,形成虚心请教和共同提高的学习氛围。只有在温馨的人文环境中,教师的职业意识、价值取向、教育思想才能与学校的主体文化协调一致,融入学校文化的主流。
3、师生和谐是学校发展的根本。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育教学获得成功的保证,一切成功的教育都有赖于和谐的师生关系。所以,我们要求老师对待学生要关爱多一点,理解多一点,宽容多一点,耐心多一点,微笑多一点,表扬多一点,鼓励多一点,交流多一点。像对待自己的子女一样,把学生真正当成孩子,不以成人的要求来强求他们,允许犯错,允许善意的恶作剧,真正为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创设和谐的氛围。要求教师必须真正“蹲下身来看学生”,和每一位学生交朋友。要求教师改变形象,授课幽默一点,充分运用教学机智,让课堂充满笑声,营造一种民主、平等、宽松的氛围。实现教学过程从“以教师为主”到“以学生为主”的转变,构建“教学自主学习和谐模式”,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学论教,使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意识得到充分的培养和发挥。
4、生生和谐是学校追求的目标。
在学生管理中,我们同样要为个性完善、人格健全的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创造条件,尊重和引导生本文化。坚持育人为本,坚持发掘人的创新潜能和弘扬人的主体精神相结合,利用一切可利用的课程资源,逐步引导他们学习上自主,行为上自律,人格上自尊。
对于学生之间来说,由于他们长时间相处,很容易产生一些小摩擦和矛盾,而大部分又都是独生子女,心理调适能力的欠缺,往往使他们在产生矛盾后缺少沟通的手段,容易造成不和谐的氛围。我们可以从创建良好的校风、班风入手,结合开展团队活动,引发学生思考,在活动中使学生认识到同学之间的友谊是值得珍贵的,但这样的友谊又是需要双方细心呵护和精心培植的,对于一些在校园内外发生的典型例子,我们要及时通过广播、电视等宣传媒体进行大力宣传。
(三)、文化之和谐
不同的学校可以根据各自的历史和文化传统,挖掘提炼属于本校的特色文化,开发具有校本意义的教育资源,实现特色与教育教学的有机整合。可以通过开展一系列主题明确的文化活动,使全校师生达成共识。可以营造独特的校园文化,以最深刻最微妙的方式进入学生的心灵深处并产生深远影响。
对于中等职业学校来说,独特的校园文化,就是要在以就业为导向推进改革创新的过程中,以适应新形势的需要和关注学生就业为指针,实现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相融合。要做到“一请二放”。一是请进来,引进企业文化,让学生熟悉企业,要邀请企业管理人员现身说法,对学生进行企业文化与行为规范的教育,培养学生的职业自豪感,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以适应毕业后工作的需要。二是放出去,要积极推进“产教结合”培养模式,定期安排学校师生深入企业,接受企业文化,激发学生学习专业兴趣,让他们尽早接触相关岗位,接近企业环境,接受职业熏陶,为将来学好专业课程打下良好基础。
(四)制度之和谐
和谐的社会需要法制的保障。和谐校园的建设更需要构建科学的、民主的、人本的学校管理制度文化,让所有师生每天都生活在一个规范有序又富有人文和民主气息的环境里。在这样的环境中,教师之间、师生之间、生生之间才能做到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相互信任,和谐融洽。
而和谐校园的制度文化就是要将科学的管理方法与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有机结合,既要充分考虑科学制度下的井然有序,又要以民主尊重和发展人为核心,努力构建着眼于创新活力、体现人文关怀和团队精神的制度文化。要以制度创建和谐,以制度保障和谐。让广大师生在有序中,在良好的制度保障下,呈现优劳优酬、人尽其才的风貌。我们认为,这也应该是和谐校园的一种境界。
五、全面发展的学生个性
和谐校园的构建最终还是要落实在学生身上,学生个性素质的高低是评价和谐校园构建成功与否的一个重要尺度;学生个性的全面和谐发展是和谐校园的一个重要标志。
捷克大教育家夸美纽斯认为:“人的本身里外都是一种和谐”。人的身心是和谐发展的内在基础。按照职业教育规律,中等职业学校的教育就是要创设职业教育情境,使受教育者的身心和个性全面和谐发展,实现个体与社会的和谐,从而使和谐社会成为由和谐的人组成的社会,也使和谐的人成为和谐社会的合格成员。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发表的权威性报告《学会生存》中指出:“应该把培养人的自我生存能力,促进人的个性的全面和谐发展,作为当代教育的基本宗旨。”教育的过程是学生生命感受和经验体会的过程。学生在主动学习、主体实践、合作探究的过程中,获得知、情、意、行诸方面协调发展;在培养适应社会要求所必需的各种基本素质的同时,根据自身潜能、兴趣、爱好、特长等因素培养出具有鲜活个性的多样化人才,使校园的每一位学生的潜能充分发挥,特长充分展现,都能做到个性的全面和谐发展。
因此,我们认为,构建和谐校园是一项艰巨复杂的系统性工程,是一个需要随着教学、科研和学校的发展而不断推进的过程,更是一个长远的征程和永恒的主题。它需要学校、家庭及社会全面参与,不懈努力,需要长时间推进,更需要多方面探索和实践。学校发展是建设和谐校园的根本之道,在构建和谐校园的过程中,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发展增和谐,以改革促和谐,以公平求和谐,以稳定保和谐,只有这样,才能把和谐校园建设不断推向前进,学校的可持续发展才能成为可能。欧阳修说:“万事以心为本,未有心至而力不能者。”我相信,只要我们用心打造,和谐校园必将能让师生的心灵“诗意地栖居”!
参考文献:
1、《文史哲百科大词典》
2、《心理学大词典》
3、《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
4、《国务院关于大力加强职业教育的决定》【发表评论】
第五篇:以人为本,构建和谐校园
以人为本,构建和谐校园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和本质,构建和谐校园是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的“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也是新时期学校发展的内在要求。和谐校园是和谐社会的基础,如何构建和谐校园呢?实践证明:人是衡量校园是否和谐的决定性因素,只有坚持以人为本,才能构建和谐校园,才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下面,笔者从教师管理、学生培养和育人环境几方面,谈谈构建和谐校园的一些尝试与探索。
一、教师管理要以人为本。
教育专家李希贵在《学生第二》一书中指出:教育管理者只有把教师放在第一位,教师才会真正把学生放在第一位。近年来,我校树立了“以人为本,为教师成长搭台”的管理思想,实践“简单+勤奋”的管理理念,打造“让教职工变得伟大”的管理文化,努力为教师搭建民主、平等、成长的平台。
1.“简单+勤奋”的理念。
(1)管理要简单。
我校过去的管理模式是“点射式”的线性管理,各处室直接管理全校40多个班,管理幅度太大,难以全面覆盖,管理信息传递迟缓和衰减,不利于信息及时高效的反馈和沟通,学校对班级管理缺乏活力与机动,管理力度降低容易造成顾此失彼的现象。为了实践 “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结合转变干部工作作风的活动,新学期开始,我校提出了“简政放权,以减少管理环节,提高管理效率”。具体措施是优化年级组管理,实施年级部管理模式,尽可能让每个教师只有一个直接领导。
全校成立了四个部:幼教部、低年级部、中年级部、高年级部,各部设部长、副部长各1名。年级部直接对各处室负责,直接面向本部师生实施管理。这种管理模式使教育半径缩短、管理重心下移、权力责任下放,使决策更科学、目标更落实,管理更到位。首先,年级部直接面向学生,办公地点就在教学区内,可以直接接触到学生的各种状况,有利于及时解决管理中暴露的问题;其次,因为年级部直接面向教师,能更加准确的掌握本部教师的教育教学情况;第三,年级部直接对各部门负责,平时教育教学及管理中的问题几乎都能在年级部得到解决,管理效率更高。
(2)工作要勤奋。
著名学术大家季羡林老先生给成功列出了简单的等式:天资+勤奋+机遇=成功。天资是由“天”来决定的,机遇是不期而来的,二者我们都无能为力。只有勤奋是完全属于我们自己的,才是我们真正需要做的。因此,我们倡导教师工作要勤奋。一方面从观念上引导,要求教师勤勤恳恳、踏踏实实的做好每一项工作,学好每一项业务,积累知识和工作经验,做好充分准备,随时迎接机遇的到来。一方面制定相关规章制度进行规范。例如:《教学常规评价细则》、《班级管理考核方案》等制度,对教师的备课、上课、作业批改、班务管理等进行的过程性检查评价,有力地促进教育教学的过程管理。
古人说的好: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勤奋与执着终会让我们取得成功。即使我们认为自己不笨,也要知道,成功不是跑得最快的那个,而是跑得最远的那个。
2.“让教职工变得伟大”的文化。
“让他人变得伟大”这一理念系微软公认的文化。现在,我们把他借鉴一下,形成“让教职工变得伟大”的教师管理文化。
(1)对教职工要有一双欣赏的眼睛。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学校管理者,特别是校长对教师要有一双欣赏的眼睛。眼睛与眼睛的交流是人类交往中的一种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我们提倡管理者对教师要有欣赏的眼光,主要是指对教师某方面的认可;对教师工作的信任;对有消极情绪者的沟通等。如果校长能用欣赏的眼睛去看待教师,教师也会用钦佩的眼神来看待校长,用更加满意的工作来回报学校。
(2)表扬用“喇叭”,批评用“电话”。
表扬与批评是学校管理中的常用“招数”,但方法和策略不同,产生的效果也会不同。国学应用大师翟鸿燊讲:“赞美别人会让别人把对的事情继续做下去”。在学校管理中,表扬时用“喇叭”,让被表扬者受奖励,未被表扬者受鞭策;批评时用“电话”,让被批评者受到尊重,使其感受到无声的力量。当然,批评用“电话”,不是不讲原则地大事化小,小事化了,能不公开批评则不公开批评。除电话批评外,还可以采用工作便条、友情提醒等方式进行。
(3)教师取得成功,领导立即祝贺。
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取得好成绩时,在各种竞赛评比活动中获得成功时,领导第一时间表示祝贺,这无疑是对教师工作的最大肯定,使之产生巨大的成就感。祝贺的方式很多,如张贴喜报、会上通报、设庆功宴、网上公布等都是不错的方式。
(4)搭建发展平台,彰显个人价值。
当教师通过努力,能力得到提升之后,总是希望将之发挥出来。现任福建新华都实业集团总裁兼CEO唐骏先生说过这样一句话:人的本能都是想尝试走得更远„„所以要给员工的是一片自由的天空,一个真正的舞台。作为学校的管理,也要给教师搭建一个良好的发展平台,鼓励支持他们发挥自己的能力并获得成功,实现个人价值。
实践证明,搭建教师发展的平台既要有制度和经费上的保障,又要有为教师发展扫除障碍提供帮助的服务意识。比如教师参加赛课活动,学校除了在制度中有对赛课的相关考核奖励措施外,还应根据实际情况充分调动各种有利因素为教师赛课做好准备,如:安排指导团队、制作课件、查找资料等等,让教师在这个坚实的平台上成就梦想,彰显价值。
二、学生培养要以人为本。
联合国科教文组织的著名权威报告《学会生存》指出:“应该把培养人的自我生存能力,促进人的个性全面和谐发展,作为当代教育的基本宗旨”。教育是充满爱的阳光事业。在学校教育工作中,我们始终坚持 “以人为本,为学生发展奠基”的培养理念,以“俯首甘为孺子牛”的情怀,为学生的成长与发展无私奉献,让他们在和谐的环境中健康成长,个性飞扬。
1.落实班级量化,推进养成教育。
近年来,我校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从学生行为习惯抓起,通过落实班级量化,推进养成教育,收到了一定实效。我们制定了《班级管理量化细则》,从学生纪律、文明礼仪、清洁卫生等方面对全校各班的日常工作进行量化。此项工作在少先队组织下,由红领巾监督岗的孩子们来评价各班学生的日常行为习惯。每天检查评比并公布,每周进行小结,每月进行评价考核,纳入期末考核之中。由此,逐渐形成了养成教育的自我约束和自我管理。
2.丰富校园活动,陶冶学生情操。
丰富的校园生活,是校园和谐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她能陶冶学生情操,发挥学生特长,开拓学生思维,活跃校园文化,把德育融入活动之中,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得到素质的提高与道德的升华。
(1)兴趣活动,让孩子个性飞扬。
为了切实加强学生素质教育,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本学期,我校提出了开展兴趣活动的指导思想:“让孩子按自己的优势去发展,让孩子个性飞扬”。学校根据全校学生的兴趣,开设了舞蹈、美术、书法、篮球、乒乓球、象棋、演讲、朗诵、写作、趣味数学等近40个兴趣小组。为使兴趣小组能取得实效,教导处以“三定五坚持”进行规范。三定:定时间,定地点,定人员。五坚持:坚持每周活动、坚持自由选项、坚持因材施教、坚持科学辅导、坚持普及与提高并重。学校将在今年的儿童节举办“丁家小学首届艺术节”,以展示和汇报兴趣小组成果。兴趣小组既丰富学生的学习生活,又培养学生健康的兴趣爱
好。让孩子学有所长、学有所获,让孩子个性飞扬。
(2)主题教育,唱响德育主旋律。
“安全在心中”主题教育。以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为重点,利用班队会、国旗下讲话、学科渗透、安全知识讲座等途径,经常性地开展安全教育,使学生感受到安全是生命的永恒。
“学会感恩”主题教育。结合三八节、母亲节、教师节、重阳节、感恩节等契机,各年级部根据孩子年龄特征,开展献爱心、小鬼当家、给父母或长辈洗一次脚等实践活动。让感恩教育走进校园、走进家庭、走进生活,让孩子从小学会感恩,感恩父母长辈、感恩老师、感恩社会,把学校感恩教育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经典伴我成长”主题阅读活动。学校按照“学生主体、全员参与、以校为主、辐射家长”的工作思路,开展“1+1亲子阅读”、“经典交换读”、“经典情景剧”、“经典书画”、“经典吟唱”等活动,用阅读引领孩子成长,传承人类文明,让师生亲近书籍,促进师生更好地明志、益德、立品、做人。
主题教育作为学校德育的重要内容,素材涉及各方各面,如清明节主题教育、法制主题教育、环境保护主题教育、祖国在我心中主题教育等等。学校应结合学生实际,创造性地组织开展活动。
(3)阳光体育,铸就强健体魄。
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认真落实“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使“每天锻炼1小时,健康工作50年,幸福生活一辈子”的理念深入人心,唤起全校师生对健康的关注,学校大张旗鼓地开展“阳光体育运动”,引导广大学生自觉走向操场、走到阳光下、走到大自然中,积极参加体育锻炼。新学期,我校根据学生实际提出普及与重点相结合的思路,即“让跳绳和踢毽伴随学生成长,成为丁小学生的一项技能”,同时重点抓好篮球、乒乓球等传统项目。学校决定在今年冬季举办“丁家小学首届体育节”。一时间,“大课间”和体育课沸腾起来了,长绳短绳甩起来了,毽子飞起来了,球拍挥动起来了„„ “阳光体育”丰富着学习生活,铸造着强健的体魄,锻炼着坚强的意志。
3.崇尚学乐精神,构建快乐文化。
什么是“学乐”精神?简单说就是要快乐的学习,实现在学习中得到精神上的享受和愉悦。但现在的学生学习快乐吗?只要稍做调查,不难发现情况并非如此:高中毕业生焚烧校服、书籍;不少学生心里惧老师、恨老师。这是什么原因呢?这不得不从教育的角度来寻找根源。我们曾用“头悬梁”、“锥刺股”、“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等有关学习故事或名言来教育学生刻苦学习;我们曾把体罚和变相体罚作为我们教育的重要手段。这些无疑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是痛苦的,是受罪”。基于此,我们提出崇尚学乐精神,让教师“乐教”,学生“乐学”,构建快乐文化。
(1)让教师“乐教”。
快乐的老师,才会有快乐的课堂,才会有快乐的学生。让教师快乐地教书育人,并从中感受幸福与快乐,这是构建学校快乐文化的前提。我们尝试从以下几方面让教师“乐教”。
①不要把教师神话,还原人化。特别是在当前教师工资待遇相对较低的情况下,落实人本思想,把教师看作一项职业,把教师看作平凡的社会人群,不要仰视,不要俯视,而要平视。
②适当地减少达标评比活动,抵制教育上的教条主义、形式主义做法。特别避免对教师的上课、教案、作业批改等方面要求过于教条,而要创造条件,充分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让教师快乐从教。
③引导教师保持良好的心态。境由心造,要实现教师“乐教”,心态是关键,心态不好,快乐不了。如果团队心态不好,一个人再有工作热情,也会被慢慢消磨掉。这学期,我们提出“三多三少”引导教师要有好的心态。即:多一些团结协作,少一点我行我素;多一些人情味,少一点出言不逊;多一些理解与宽容,少一点抵触与埋怨。学校据此每月
评出文明办公室,并由教师不记名投票,每月评出10名“优秀园丁”,极力引导教师保持良好的心态。
(2)让学生“乐学”。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乐作伴”。我们要让学生在校园学得快乐,快乐的学习,让学生因为学乐而乐学,让学校成为孩子的学园、乐园。学校在教师中倡导时时刻刻以欣赏的眼光看待学生,向“高压治教”、“体罚和变相体罚”说拜拜。不用挑剔的眼光、防贼的眼光去看守学生,眼光不能盯着学生的缺点,甚至从学生所做的好事中硬找缺点。“好学生都是表扬出来的”。老师要用欣赏的眼光观察学生,及时发现学生长处,捕捉学生言行中闪光点,及时给以表扬鼓励,让学生有成就感,使学生带着愉悦轻松的心情学习和生活。
三、育人环境要以人为本。
1.建设“三化”校园。
坚持以人为本,就必须关注人所处的环境。在校园环境幽雅、空气清新馥郁、校园景观清新悦目的条件下学习、工作,能够激发学校每个成员的积极愉快的情绪,增强爱美的情操、高尚的志趣,反之,如果校园建设杂乱无章、草木枯萎、垃圾遍地,必然会造成人们心情烦躁、心绪不宁。近年来,我校提出了建设“三化”校园,绿化、美化、净化工作呈现出新的进展态势,学校成功创建“重庆市绿色学校”。学生的环境意识、良好的环保习惯逐渐形成。全体师生觉得在这样的环境中工作和学习感到人心旷神怡,精神舒畅,对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2.把校园还给学生。
我校在育人环境的打造上,还有一个重要的思想,那就是“校园是孩子的世界”。之前,我校在美化校园环境、教室环境创设、班级橱窗制作等方面,多数班级都是教师包办或以教师为主,展示给我们的是教师的水平。这学期,我校在环境创设工作中,提出了“校园是孩子的世界,把校园还给学生”的指导思想,提出了打造“书画长廊”、“楼道文化”、“班级文化”、“处室文化”,提炼校园环境创设的文化与特色。鼓励全校学生用自己的双手,自己的作品,积极投入到美化校园的活动中来,力争用自己的行为去改变校园、美化校园。有的年级部还提出:以环境创设体现孩子学习过程,展示孩子的学习成果,并且把环境创设的评比由原来的学期初改在学期末,把环境创设真正还给了学生。
总之,以人为本,是疑聚人心和发展事业的重要保证,是构建和谐校园的奠基石。在学校管理工作中,只有以人为本,构建和谐校园,才能为教师和学生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才能实现教师、学生、学校的全面和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