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学校应该提高处理公共卫生突发事件的能力(定稿)
提高安全意识,确保师生安全
在参加全区中小学校长、幼儿园园长安全管理培训中,从学校安全管理职责和对学生的安全教育两方面认清了学校在保护学生安全方面所承担的义务和责任。学习了中小学校安全管理涉及到的各种问题及管理办法,更好的帮助我们开展学校安全管理工作。
培训中主要讲解了学校安全工作主要涉及的卫生安全的预防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处置与对策、学校的消防安全与设施建设、解读《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交通安全教育和校车管理工作、校园及周边治安工作等几方面安全工作责任以及处理的措施,通过了视频讲解、资料、讨论、思考、答疑等方式,让我们在培训中得到了很到的收获,提高了自己的安全意识与管理能力。“安全都是第一位的。没有安全什么都没有。”校园安全工作,是学校各项工作中的重中之重。校长作为学校安全工作的第一责任人,应该从思想上高度重视这项工作,切实把学校的安全工作做好,尽量的减少避免学生伤害事故发生。
学校作为一个人群密集的公共场所,如果出现卫生安全事故,造成师生健康严重损害,甚至社会秩序混乱。学校必须要注重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预防与应急处置,作为学校的管理者,更要认清当前形势的要求,提高认识,认清学校安全管理知识的重要性与紧迫性,认真制定好学校的安全预案与防范措施,提高学校对于公共卫生安全事故的处理能力。履行学校管理职责,“生命不保,谈何教育”,作为教育工作者,应该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切实按照国家的要求,做好学校传染病和食物中毒的预防工作,有效控制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发生。
目前中小学的消防安全非常令人担忧,尤其是农村中小学校,校舍陈旧,没有消防管道,人员密集等,在火灾面前,我们的设施微不足道。虽然国家越来越重视学校消防安全工作,采取了系列措施,下发文件、召开专门会议、组织开展专项治理、开展安全大检查、举办安全培训班、组织消防演练、编印消防教材、开设消防安全知识课等。各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和公安消防部门积极配合,督促学校狠抓落实,使学校的消防安全状况有了明显的改善,学校消防安全事故持续下降。这点点的成绩在火灾发生时候都无法达到确保师生的安全,我们作为管理者要保持清醒。脚踏实地做好安全防范工作,增强对安全设施的购置、检查,教育师生使用消防设施以及提高消防安全的意识,防患与未然。
提高对校园伤亡事故的认识,做好校园伤亡事故的预防与处理。通过学习我认识到了“尽职尽责,管理到位”是面对校园伤亡事故的关键。管理是主观的,是校长老师该做的。如果我们没有管理到位,什么都没有,没制度没纪律,也没教育,这就是你责任心不强,管理不到位。这些往往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很多校园伤亡事故都是有因可寻的,究其原因,与我们管理者有很大的关系。例如:课间十分钟对学生活动的要求及如何落实监督课间要求实施,很多学校都没有做到位,出现的事故也在所难免,作为学校的管理者的校长和相关人员也必须要承担事故的责任。
总之,作为学校的管理者,应该站在保护师生安全为己任,认清自己的责任重大,关系到千家万户的家庭幸福,务必重视自己的的工作,制定完善的安全制度、加强安全教育、购置安全设施、落实安全管理,确保校园平安。
第二篇:提高政府应对和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
一、历史的回顾
抗击非典。抗击非典的斗争,给了我们两点重要的启示:一是必须牢固确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始终坚持统筹兼顾,更加注重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二是一定要更加注重政府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不仅要健全公共卫生应急机制,还要在全社会的各个方面加快应急机制建设。从这两点启示可以看到,抗击非典的伟大意义,早已超出了卫生领域,它是我们中国应急管理工作的一个重要的里程碑。
抗击冰雪灾害。胡锦涛总书记在2008年3月指出:这次冰雪灾害警示我们,越是经济社会向前发展,越是现代化程度不断提高,越是不能忽视可能发生的风险。他又提出了“四个进一步”的要求:进一步增强全社会的风险防范意识;进一步完善应急管理的体制、机制;进一步加强各种应急物资准备;进一步提高危机处理的水平。
抗震救灾。抗震救灾工作的亮点:一是最高层的果断决策。二是最快速的反应。三是最有力的支援。四是最广泛的社会动员和行动。五是最开放透明的态度。六是最特殊的条例。
我们通过回忆抗击非典,应对冰雪和地震灾害,会很自然的联想到恩格斯的名言:“一个聪明的民族,他会从灾难中学到比平时多的多的东西。”“没有那一次巨大的历史灾难不是以历史的进步为补偿的。”我们中华民族就是在党中央的领导下,抓住了一次又一次灾难的机遇,把中国的应急管理和经济社会发展在不断的推向前进。当前,我们回顾这段历史还有极其重大的现实意义,就是增强我们战胜金融危机和甲型H1N1流感的挑战和信心。我们应当坚信,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我们一定会战胜金融危机和这次流感给我们带来的困难和挑战,继续推进我国经济社会不断向前发展。
二、宝贵的经验
(一)取得的宝贵经验
1、党中央国务院的英明决策和坚强领导;
2、各级党委政府认真负责,靠前指挥,广大党员干部的先锋模范作用;
3、社会主义制度和我们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
4、改革开放30年来的巨大成就,为应对各种突发事件提供了雄厚的物质基础;
5、突发事件的应对工作实行的是预防为主,预防与应急相结合的方针;
6、坚持以人为本,依靠法制、依靠科学、依靠群众和社会力量;
7、军民合作,充分发挥我们三支队伍的作用;
8、全国人民万众一心和社会各界同舟共济。
(二)存在的薄弱环节
1、思想认识不到位,责任制不落实;
2、当前的应急管理的基础还比较薄弱;
3、应急的机制和体制不够健全;
4、应急反应和快速处置能力还有待提高;
5、全民防灾减灾意识和能力有待提高;
6、应急法制还不够完善。
三、面临的挑战
我们的经济社会发展进入了一个关键时期,再加上国际上各方面的影响,不稳定、不确定、不安全因素增加,我们的公共安全面临着一系列严峻挑战。
(一)自然灾害严重
地震
热带风暴和台风
干旱、冰雹、雷击、龙卷风
沙尘暴
地质灾害
森林大火
我们国家的自然灾害的基本特征是种类多、频度高、分布广、区域性季节性强、损失大。我国自然灾害还有其特性,一是很强的社会性。二是很强的政治性。
(二)事故灾难严重
十六大以来,由于我们上上下下共同努力,安全生产出现了一个总体稳定、趋向好转的态势,但是,事故灾难严重的状况没有根本改变,主要有以下表现:
表现之一:事故总量大、伤亡总量大
表现之二:重特大事故特别多
一次死亡10人以上重特大事故(2000-2008年)
(三)公共卫生事件仍然威胁着群众的生命和健康
(四)社会结构、社会组织形式、社会利益格局发生深刻变化,社会建设和管理面临诸多新课题
(五)城镇化和城市现代化进程的加快
(六)现代工业、高技术和信息产业的高速发展,在为国家和个人提供全新的发展机遇和生活空间的同时,也带来了新的安全风险
(七)影响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的因素依然存在(八)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给我们带来新的挑战
总之,我们当前面临诸多挑战,必须要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
四、提高应对危机和风险的能力
(一)坚持以人为本
(二)坚持预防为主
1、必须进基层(进社区、进厂矿、进学校、进农村);
2、必须做好风险分析工作;
3、必须做好应急资源的普查和整合;
4、必须增强应急预案的操作性;
5、必须加强培训和演练。
(三)建立健全应急体制,充分发挥三支队伍的作用
1、人民解放军、武警、公安部队和预备役民兵是应急救援的骨干和突击力量;
2、防洪抗旱、医疗救护、抗震减灾、海上搜救、矿山救护、化学事故救援、森林防火、核应急、环境监控、民航铁路等事故救援、动物疫情处置等专业队伍是应急救援的基本力量;
3、企事业单位的专兼职队伍、志愿者和职工以及社区民众是应急救援的辅助力量。
(四)建立统一指挥、功能齐全、反应灵敏、运转高效的应急机制
1、建立健全社会预警体系和应急信息传递机制;
2、坚持早发现、早报告、早控制、早解决的应急处置原则;
3、加强综合协调,健全联动机制;
4、建立健全社会管理机制;
5、重视危机处置中的非常态管理。
(五)完善公众沟通机制,做好突发事件的新闻发布
(六)依靠科技,提高技术和装备
(七)提高全民的忧患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
(八)不断加强应急法制建设
第三篇:提高班主任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班主任工作经验
提高班主任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
做为一名小学低年级的班主任每天都会面对着许多需要你去处理解决的事情。在这些事情中,往往有很多是突发事件,如何处理班级内的突发事件,关系到一个班级的稳定发展,在我这几年班主任生涯中,对一些偶发事件的处理深有感触。因此,在这里谈谈自己的一些体会。
一、面对突发事件要沉着冷静,不情绪化。
无论事情的大小都不要直接发火,要认真听取情况,再做处理给,孩子一个解释的机会。如有意外伤害,首先要进行急救,然后联系家长,汇报给主管领导。
二、公平公正,一视同仁,说话时要掌握分寸。
在处理一些需要家长参与的事件时,要公正公平的叙述事件的前因后果,对待家长情绪过激的要以退为进,掌握语言的分寸,不卑不亢地进行适当的表达,既不当面冲突,也不默不作声。
三、关心爱护,排忧解难。
在担任低年级班主任时还会遇到学生生病呕吐啦,尿湿裤子啦等突发情况,要及时关心安慰他们,做好初步处理,并及时与家长联系,保护学生身体和心理的健康。教师对学生的影响不是一朝一夕而形成的,要把对学生的爱融入到日常生活中去,“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从情感上来感化学生,使他觉得你时刻为他着想。(班主任工作经验)突发事件的发生,给班级带来的影响是很大的。班主任在处理突发事件的过程中,还应高瞻远瞩,不要只满足于某件事情的暂时解决,应有的放矢地适时地对全班学生加强教育,因势利导,抓住契机,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引导他们从内心严格要求自己,达到防患未然的目的。,总之在处理突发事件时,要“多用情,少用气”,要以情感人、亲切和蔼、心平气和。教无定法,贵在得法。课堂中的突发事件层出不穷,我们应以“尊重学生、爱护学生、理解学生、体贴学生”的原则来谨慎、恰当地处理好课堂的突发事件。
第四篇: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应急处理预案
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应急处理预案
为了防止和迅速处臵发生在小区的公共卫生突发事件,维护本小区业主的正常生活,将突发事件对人员、财产和环境造成的损失降至最小程度,本着“以人为本,快速反应,统一指挥,分工负责”的原则,特制定本预案。
公共卫生事件是指具有危害人体健康甚至危及人的生命的传染性病菌及侵害人们生活环境的虫害等事件。
一、组织机构
1、为应对公共卫生突发事件的发生,管理站成立卫生防疫工作领导小组,做到统一领导、统一指挥。
2、领导小组的职责:根据上级服务处的指示,负责本小区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及时做好组织、指挥、协调和服务保障等工作,准确了解和掌握小区疫情及防治工作动态,及时向上级及小区居民传递相关信息和情况。
3、建立值班制度。严格落实24小时值班制度,确保电话通畅。
4、原则:高度重视、职责明确、措施得力、统一指挥。
二、防控措施
1、宣传预防知识
管理站应有针对性做好卫生宣传工作,普及预防知识。在小区宣传栏张贴一些切实可行的预防图片及相关资料,增强广大社区居民的防范意识和预防保护能力。
2、了解和掌握疫情情况
管理站应及时了解掌握小区居民及工作人员的健康状况,建立电话联系网络及举报信箱,确保一旦发现感染者能及时处理和实时监控。
3、做好卫生消毒。管理站环卫组做好小区的卫生消毒工作。(1)公共区域
针对疫情病毒性质,用相应的消毒药剂,每天不少于三次对小区路面、办公室等公共场所进行消毒,对小区主要出口铺放脚垫,并在脚垫上喷洒消毒药剂,且随时增加药剂以保持浓度,对门把手、路灯杆等公共区域使用消毒药剂进行清洁。使用消毒剂可采取喷洒、擦拭相结合的办法,对电子系统覆盖保护膜。
对每天的消毒情况保洁人员应做好详细记录工作,应(有)派专人进行检查。
(2)垃圾处理
垃圾按时清理,清理垃圾时要封闭垃圾袋口,运送时使用专门的垃圾清运车,放臵各楼指定地点封闭,运送完垃圾后应对垃圾清运车内外及时清理,并喷洒消毒药剂。各楼垃圾要及时清运到本小区的垃圾房内,运送完成后封闭垃圾房等待环卫部门清运。并对垃圾房进行消毒处理。
(3)施工及装修消毒
指定施工人员,定时对室内进行消毒工作,及时清理室内垃圾,相关部门定时进行检查,以保障小区装修施工现场的安全。
(4)供排水系统 清理检查排水、污水管道,做好卫生消毒工作。(5)投放药剂
对一些虫害,可在各楼层投放灭虫药剂,并在投放处做明显警示标记。领取和发放药品要有专门人员负责,记录信息详尽。
4、加强人员控制措施
针对疫情传染时期,为了有效的控制人员的流动,保证小区内的安全,防止病毒的传播,制定人员流动的有效控制措施,实现小区人员进出记录清楚,杜绝外来及可疑人员进入本小区。
三、疫情感染者紧急处理程序
对传染性强、危害严重的感染者,一旦发现应立即隔离,并报公司及卫生防疫部门,了解病人接触人员及相关情况,报卫生疾病控制部门负责接洽,对相关房间进行封闭,由专门人员进行消毒,管理人员随时配合相关部门的工作,随时公布小区现状,提醒居民做好预防工作,如有可疑情况立即通知物业,管理人员应耐心细致的做好居民工作,帮助社区居民及时解决相关问题。
第五篇: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提高城市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
完善公共卫生体系是建设健康城市的基础
公共卫生是从预防的观点出发,研究人群健康、疾病与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之间的关系,采取预防保健、社会卫生和自我保健措施,通过部门合作,动员全社会参与,控制和消除环境和行为有害因素,以达到预防疾病,增进身心健康,延长寿命,提高生命质量的目的。公共卫生的核心内容是政府责任、社会参与和预防优先。
按照世界卫生组织定义,健康城市应该是一个不断开发、发展自然和社会环境,并不断扩大社会资源,使人们在享受生命和充分发挥潜能方面能够相互支持的城市。显而易见,公共卫生是健康城市的必要条件。因此,完善的公共卫生体系也就成为建设健康城市的保障和前提。
本市从90年代中期开始,就进一步加强了公共卫生相关机构的建设工作。90年代中期成立了卫生监督机构,1998年将原来分散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进行整合,成立了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预防医学研究院;1999年又完成了区县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卫生监督机构的组建工作;从1999年起加强了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建设工作;对临床医疗机构的建设也得到了进一步加强。2003年,市政府发动了“三年行动计划”,提出要用三年时间,进一步加强本市完善公共卫生体系。
一、问题和目标设立
当前本市主要公共卫生问题是:传染病依然威胁市民健康,慢性病已经成为市民健康主要危害,伤害成为市民重要公共卫生问题之一,外来流动人口健康管理问题突出。实践证明,一个现代国际化的城市没有足够强大的公共卫生体系,就是一个脆弱和不安全的城市。虽然本市公共卫生体系已基本建成,但在组织管理、运行机制、硬件配套和队伍素质等多方面与发达国家存在不少差距,还不能适应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健康和防病需要,不能有效 应对现代城市日益突出的各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也不能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
完善公共卫生体系的主要策略体现在政府对公共卫生全面负责,贯彻预防为主方针,建立公共卫生长效机制,充分发挥疾病预防三级网络的优势,落实以社区为核心的预防保健和疾病综合防治措施。公共卫生体系三年行动计划的目标是建立结构合理、功能完善、反应灵敏、设备先进、具有人才优势、与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定位相适应的公共卫生体系。
二、总体要求和主要任务
完善公共卫生体系的总体要求是“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统筹规划、因地制宜,加大投入、健全体系、资源整合”。以增强城市安全、确保群众利益、提高市民健康水平为主线,推进完善公共卫生体系。
当前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的主要任务是建立健全本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臵和应急救治体系、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卫生监督执法体系、卫生信息系统、医疗急救系统、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系统、社会支持系统;在这七大系统中,应急控制系统是建设的核心,疾病预防控制系统、医疗救治系统和卫生监督系统建设则着眼于平战结合,提高公共卫生的整体水平;信息系统、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系统、社会支持系统则属于保障系统范畴。用更长一段时间,完善农村初级卫生保健体系、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满足市民基本服务要求。
三、工作原则
本市公共卫生体系建设中确立了以下几个原则:
1.政府主导。要充分发挥政府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的主导作用,提高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水平;统筹规划,健全协调机制,增加投入,保障公共卫生工作落实。
2.预防为主。公共卫生工作应突出加强公共卫生管理,集中力量完善公共卫生政策,整合卫生资源,加强对公共卫生基础设施和现代信息系统的建 设,完善疾病监控设施和规范标准建设,建立较完善的防治工作网络。
3.依法管理。要通过制订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政策,促进公共卫生事业发展;建立健全卫生监督队伍,对社会、民众和医疗卫生机构执行公共法律法规的行为实施监督检查,维护公共卫生秩序。
4.平战结合。着手加强技术储备、能力储备和物资储备、预案储备工作,拟订中药疾病防治工作规划,健全应急体系和预警机制,加强应急能力建设,强化医院急救系统建设,有效应对各种公共卫生突发事件。
5.防治结合,群防群治。充分发挥政府各部门的作用,发挥区县、社区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在“两级政府、三级管理”城市管理体制的框架下,建立属地管理的政府和部门责任制,有效防范各种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
6.依靠科学,强化人力资源开发。大力推动学科带头人的培养,提高公共卫生工作的总体水平和能力;开展多层次的岗位培训和继续教育,全面提升公共卫生人力总体水平;加大科研投入力度,强化预防医学科学院建设,提高科研水平。
四、主要措施
(一)加强政府领导
各级政府、各有关部门将公共卫生工作纳入社会与经济发展总体规划。市政府成立了公共卫生工作联席会议制度,由分管副市长担任第一召集人,各相关委办局、各区县政府均作为联席会议成员单位;联席会议下设卫生防病专委会、艾滋病专委会、提高出生人口素质专委会等7个专业委员会,分别由相关部门牵头,具体协调专委会范围内各项政策、措施。政府按照“政事分开”的原则,重点强化了公共卫生协调职能,工作重点为制定法规、规划、政策,同时为社会各方参与公共卫生工作创造有效机制,并鼓励中介机构发展。
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在各级政府的领导下,根据完善公共卫生体系的总体目标与要求,结合本地区实际情况,确定了公共卫生建设的内容与重点,完善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臵和医疗救治体系、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和卫生执法监督体系。本市制订了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卫生监督机构的机构设臵、人员配臵、房屋、交通工具、通讯设施、办公设施、检验检测仪器设备等的基本装备标准,在三年内按标准完成了基本配臵。
(二)转变职能,加大投入
各级政府在建设公共卫生体系过程中进一步转变了观念,把主要精力集中投入到了公共卫生建设,尤其调整了基础设施投资结构,加大对公共卫生设施的建设力度,增加公共卫生基础设施投资,合理配臵卫生资源。市、区县财政部门保障各项疾病防治措施的专项经费;卫生系统内部要调整预防经费投入比例,确保疾病预防控制各项控制干预措施的落实;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按承担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数量和质量进行拨款;对社区预防保健中的15类项目测算了每万人口的工作量,确定了每个项目的经费补贴标准;2004年,本市社区预防保健工作经费标准已达到每万人口15万元的标准,2005年增加到了每万人口20万元,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面实施“六位一体”功能提供了经济基础。
在深化卫生体制改革的过程中,本市还注重卫生资源的整合,加快机制创新,打破条块分割,推进资源整合,促进公共卫生工作的整体发展;加强了公共卫生监督执法工作,把公共卫生工作纳入法制化管理轨道,建立公共卫生建设的有效运行机制;改革人事管理制度,加强专业队伍建设,规定准入标准和条件,实行定编定员和考试招聘上岗,不合格人员予以分流;对按标准聘用的公共卫生工作人员,保证按公务员标准人员经费和必要的业务经费,并给予一定的岗位津贴。
(三)加强应急处理体系、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卫生监督执法体系和医疗救治体系建设 1.公共卫生应急系统全面建立
根据上海特大型城市的特点,本市卫生系统应急管理工作任务艰巨而紧迫,建立“信息畅通、反应快捷、指挥有力、责任明确”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机制,对推动本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臵能力水平的提升、促进本市突发事件医疗卫生应急处理机制的建立和完善、切实维护上海的安全和稳定具有重要的意义。
市委、市政府成立了上海市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委员会和办公室,设立上海市应急联动中心,作为全市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处臵调度平台。我局成立了市卫生局卫生应急处臵办公室,并设立市卫生局应急指挥中心,承担本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管理和处臵职能,应急指挥中心具有预警提示、指挥协调、数据分析、远程培训和会诊、视频会议等功能。全市19个区县卫生局和15个市级医疗卫生专业机构也成立了卫生应急处臵领导小组或办公室,并已建立健全卫生应急处臵机构的通讯网络。主要负责区级指挥和协调本市有关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臵工作等。
同时,为做好突发事件应急流行病学调查、传染源隔离、医疗救护、现场处臵、监督检查、监测检验、卫生防护等技术与人才的资源储备,我局已建立了市级卫生应急救治专家库。卫生应急处臵相关的专业38个,专家165名。主要负责对本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救治救援工作提供权威的咨询建议、技术指导和支持。并储备有2支国家救灾防病医疗队、12支市地铁抢险医疗队、108支市级二级以上医疗机构应急救治医疗队和9支专科应急救治医疗队,为卫生应急处臵工作提供了人员队伍保障,从而快速应对突发公共事件引起疾病。
2.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得到加强
本市公共卫生体系三年行动计划,重点加强了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市疾控中心新实验楼被市政府列入2004年市政府重大建设项目一号工程已投入使用,并配备先进实验室设备,总额度为9220万元,从而使本市应对突发 公共卫生事件监测、预报和检测能力达到了较高水平。同时,全市19个区县按统一标准完善疾控中心建设,增加业务用房和实验室设备添臵,完善市、区县二级疾病防治工作网络。在市疾控中心的指导下,全市的疾病预防工作的到了有效的开展,疾病监测、预防、控制能力也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建立了起能快速反应的应急处臵队伍,建立特异、敏感、快速的突发事件检测指标,配备能处理各种应急事故的特种应急处理车辆、快速监测设备和专业人员,提高对传染病、职业中毒等公共卫生突发事件的应急反应能力。
3.卫生监督体系全面完善
卫生监督系统是公共卫生疾病预防和控制系统得以有效运作的重要保证,市卫生局卫生监督所和19个区县卫生监督所(署)按统一标准完成了新建和改建,并增配了监督抽检设备、车辆和通讯装备,组建了卫生监督员队伍,进一步加强了全市的卫生监督网络,形成了装备齐全、人员精干、反应迅速、执法有力的卫生监督体系,共同保障全市的卫生安全。
4.医疗急救体系能力提高
本市加快构建和完善医疗救治体系,为各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提供全面、有效的医疗保障。2004年市政府重点建设项目上海市公共卫生中心建成启用,它是一所设备一流、技术一流、管理一流的现代化传染病医院。同时,全市建设了6所市级医院传染科、6所区级传染病医院,完善了综合性医院的感染科设臵,为应对传染性疾病提供了完善的救治网络。
本市还建立了院前和院内急救的快速反应机制,加强各级医疗机构的门急诊建设,重点建设了6个专科急救中心,市、区急救中心增配了一定数量的救护车辆,显著提高了市医疗急救中心的反应速度和覆盖能力,进一步提高了反应速度和急救水平。目前,本市中心区域院前急救的平均反应时间13分钟,平均急救服务半径5公里,急救站点达到24个。
5.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功能健全
从1998年起,连续几年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规范化建设纳入市政府为民办实事项目之一,至此,全市每一个社区都拥有一个集“医疗、预防、保健、康复、健康教育、计划生育六位一体”公益性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从而进一步健全了社区基层网络,完善了公共卫生体系的基层网络建设。本市还开展对社区卫生服务的团队式服务试点,由若干个医生负责社区内的各类疾病预防保健和医疗服务,逐步向家庭式服务转变。实施全科医生培养三年行动计划加强了基层的全科医生教育和培养,提高了基层医务人员的综合服务能力。
(四)加强公共卫生的队伍、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
根据公共卫生的职能和任务,公共卫生队伍建设以科技为先导,建立了包括学科带头人、预防控制人员、卫生监督人员、全科医师、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在内的5支公共卫生人才队伍,将公共卫生人才培养纳入各类医学人才培养体系,重点培养公共卫生人员。2005年,在全市100名医学青年人才培养计划中,公共卫生人员共20名,占到了培养数的20%。
制定了适宜的公共卫生学科和人才建设规划,制定适宜的人才配备标准,明确学科发展方向。要根据人才培养规划,多渠道、分层次、全方位的引进和选拔人才,形成人才梯队。到2005年,在全市形成多名学科带头人、一批优秀中青年技术骨干,并确定一部分重点培养对象。提高公共卫生队伍的学历层次,通过引进、培养、淘汰三个办法,努力提高公共卫生队伍的学历水平。
重点选拔和培养了一批新世纪的学科(专业技术)带头人,形成中青年学科带头人队伍,在经费和政策上个给予重点支持,创造良好的氛围和必要条件。逐步建立了一支结构优化,动态稳定,富有活力的科技队伍及有竞争实力的群体和合理梯队。制定培养规划,突出培养重点,实现多种途径培养,加强继续教育。
本市还多渠道筹措科研经费,加大对科技的投入,增加科研经费投入强度,充分调动科技人员积极性,形成以学科发展为动力,人才成长为核心的 科技兴医战略框架。加强科研管理,从政策上更好调动科技人员的积极性,从措施上更好地为科技人员服务,设立科研奖励基金,实施科研奖励措施。加强了对重点实验室的投资和建设,引进国内外先进的仪器设备,探索有关基因检测、致病基因筛选、疾病早发现筛查手段、病原体筛查、变异病原体检测和毒性分析等新的检验手段和方法,开展新技术,新方法与应用基础研究。
(五)加强信息管理,提高信息资源的利用率
在进一步建设和完善市、区县疾病预防控制、卫生监督局域网的基础上,本市组建了上海市公共卫生信息网络平台,构建了包括各级卫生行政部门、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卫生监督机构和医疗机构在内的互联网络,实现业务信息的及时采集,做到快速上传下达,加强数据信息资源的共享。建设全市统一的公共卫生资料数据库,加强信息标准化的建设,最终将形成标准化的公共卫生信息系统。加强了公共卫生信息资源的统一规划和综合利用,为政府疾病预防控制工作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六)加强制度建设,做好重大疾病的防治工作
各级政府和卫生行政部门在认真总结前一阶段有效防治“非典”工作的基础上,进一步落实了各项重大疾病的防治措施,按照属地化原则,做到统一报告、统一指挥、统一调用,建立长效运行机制。进一步规范了发热门诊、疫情监测工作,加强对医院内感染的预防和控制,严格执行疫情信息每日报告制度,开展对各类医务人员和其他有关人员的业务培训。根据《传染病防治法》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的规定,做好疫情监测、报告和防治措施工作的落实,动员社会各界和市民广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做到群防群控,防止重大传染病疫情的发生和蔓延。
(七)加快农村卫生事业,改善脆弱人群卫生服务条件
大力改善农村医疗卫生条件,加强乡镇卫生院建设,提高农村地区的医疗服务水平,改善农村医疗卫生状况;深化农村医疗机构的改革,加强基层 卫生队伍建设,深化人事和分配制度改革,实行公开招聘和合同聘任制,积极组织城市医疗卫生机构对口支援农村;积极建立农民、外来流动人员、城市失保人员、低收入人员等脆弱人群的医疗卫生保障体系,提高其享受基本医疗保障的可及性。
五、结语
完善的公共卫生体系使健康城市更具丰富底蕴,城市公共卫生水平不断提高,市民的医疗卫生可及性得到极大改善,传染病持续控制在历史较低水平,慢性病防治已经初具规模,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深入社区。完善的公共卫生体系也为城市的公共卫生安全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奠定了基础。
上海正朝着建设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宏伟目标迈进,我们要以科学的发展观为指导,坚持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促进社会健康、环境健康和人群健康,开创上海市的公共卫生事业发展的新局面。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