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使用学案导学教师应如何进行二次备课
使用学案导学教师应如何进行二次备课,将教学案一体化?使用学案导学,教师在拿到学案以后,必须进行二次备课,将教学案一体化。这事因为学案是根据课程标准和现行教材,面向广大教师和所有同学段班级设计和编制的。教师在上课前必须根据自己的教学特点和所教班级的学情进行有针对性的在备课,以增强课堂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二次备课的一般步骤是:钻研课标——分析教材——研究学案——参与集体备课研讨交流——个人在学案上备课。
专研课标,重点把握教学的目标要求;分析教材则主要是了解教学的内容、知识体系结构、教学的重难点,确立基本的教学方向;研究学案主要是对学案的解读,理解编写设计的意图,研究教学策略的设计是否得当,教学目标及重难点的确立是否正确,教学环节的设计是否合理,教学的方法措施是否等当;带着自己研究的成果参与集体备课,在集体研讨中与老师交流,通过交流大家达成共识以后进入个人在学案上的备课步骤。个人在学案上的备课主要是:
(1)修订学习目标、重点、难点和方法提示;
(2)修订教学步骤中不恰当的教学环节;
(3)修订教学过程中不恰当的方法;
(4)修订问题设计中不恰当的问题;
(5)增减相关的学习内容;
(6)增减有关的练习或作业;
(7)增减相关的检测与评价内容;
(8)将具体的指导、启发和点拨的方式方法写入自己使用的学案,将学案变成自己的教案。
总之,二次备课要达到两个目的:一是针对本班学习情况对学案进行修订,达到学案的最优化;而是将自己具体的教学思路和方法,特别是具体的操作层面上的方法、技巧写入学案,将教学案真正一体化。使用学案导学应注意把握的关键环节是什么?
学生使用学案学习的几个关键环节是:预习--学习研讨——交流反馈——巩固训练——拓展迁移。
教师在参与学生的学习过程中,每一个环节都要跟上指导和服务,特别是针对每一个学生的指导和服务。为了提高指导和服务的质量,在学生学习的每一个环节中都必须把握好以下几个环节:提出问题——明确要求——指示方法——学生学习——反馈展示——启发点拨——作业训练——反馈展示——再点拨——再训练,其中有两个非常重要的环节,要求教师必须重点把握:提出问题,它决定着学生学习的路线、方向和目标,是决定学生学习的效果的基础和前提,教师必须精心设计;二是启发与点拨,这是教师主导的关键发挥,学生学习的质量保障、三维目标的达成都依靠它来实现,所以说点拨启发是关键中的关键,教师必须利用自己的智慧精心点拨、巧点拨,点拨到位。
第二篇:导学案中如何有效进行二次备课
导学案中如何有效进行二次备课 管永霞
有了二次备课的认识与策略,现代教师教学研究的一些纠结就能很好地解决。教师的备课就不会再被“丰富的资源”所蒙蔽,被“名师方案”所左右,教师教学实践与研究就有了清醒的认识,实现教学研究主体的回归。有了二次备课的认识与实践,教师的有效备课就能更上一个台阶。如果这位教师把小标题“教学反思”改为“二次备课”通过这几年的高效课堂的实践与总结,我觉得二次备课要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1、目标性原则: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重新审核确立学习目标。
2、兴趣性原则:根据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思考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3、指导性原则:根据学习目标就相关学习内容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
4、预设性原则:根据导学案的编排对问题进行全面预设,同时要留有余地。
备课是教学常规,是整个教学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环节,是上好课的前提。如果说集体备课可以让课堂教学结构严谨、层次清晰、知识准确的话,那么,二次备课则会使我们的课堂教学成为一个生机勃勃的动态过程。这就要求我们教师根据班情和自己的教学风格进行备课,二次备课能增强导学案的实用性、针对性,使课堂教学更加高效。下面我就谈谈二次备课的方法、内容和要求。
二次备课的方法:总体要求是做到“标、增、改、删、调”,具体做法如下: 标:标记原教案中的重点环节、重点问题、主要知识点以及有比较性、典型性、易错性的内容,以便在教学进程中引起注意。增:增加自己认为必要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对原教案中过简的环节补充具体说明。改:改正原教案中的一些错误,根据实际修改原教案中不适应本班教学的教法和学法。删:删除原教案中自己认为不必要的教学内容环节。调:根据需要调换教学内容及教学环节的呈现形式,调整原教案中过程设计的先后顺序。
二次备课的内容和要求:
1、备教学目的、教学重难点。以班级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为基础,解读教案的教学目的和教学重难点,看其是否与本班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相适应,是否需要做出相应的调整与修改。
2、备教学设计。(1)看课前教学情境的创设是否建立在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之上,是否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近,能不能最大限度地调动本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2)看新课的教学环节设计是否与本班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相适应;教学问题的设计是否具体一定的层次性与开放性,是否能启发、引导学生的积极思维,是否能促使学生掌握所学知识的本质特征,领悟学习的方法与技巧?(3)看教学环节之间的过渡语言是否能让自己驾驭课堂时如鱼得水,得心应手?其实就是要充分估计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种种问题以及应对措施等等,也就是预设与生成的问题。(4)看教案中设计的教学环节是否做到了重点突出,突破了难点?(5)看教学设计中的每一步是否面向全体学生,尤其看此教学方法是否适合学困生?
3、备练习设计一节课的练习设计是让学生深入掌握所学知识,并能加以融会贯通、灵活运用的重要环节。在一节课的学习中,哪些知识点是本班学生最容易混淆或出错误的,都要在二次备课时精心去构思。练习设计包括当堂练习与课外练习。
4、备教学效果。分析一堂课,既要分析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方面,又要分析教学结果方面。课时后的二次备课就是要分析教学的效果,检查教学中的得与失,并进一步分析原因,明确改进的方向和方法,也就是我们写的小结或反思。
5、备教学评语。老师要在学生们展示之前,要对学生们在展示过程中的情况,做到方方面面的预测和预设。只有我们预见充分,我们才能驾驭课堂,做到游刃有余,尤其在“三疑三探课”中,更要好好准备预设问题。
6、备课堂教学模式。高效的教学模式的实质就是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最大限度地挖掘课堂资源,特别是发动更多的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我们不能搞形式主义,而要重实质。采用什么模式上课我们不做统一要求,教无定法嘛,但是我们所采用的办法一定要是受学生欢迎的方法,是教师能轻松上课,学生能愉快学习的方法,是科学高效的好教学模式。因此二次备课要特别注重备课堂教学模式。
二、怎样做好二次备课
1、教学素材的重新选择备课及现代条件下的课堂,教师往往会塞进太多的“精彩素材”,课堂教学内容上有太多的“点”而致“消化不良”,最终是难点没有突破、重点没有突出。二次备课,重新感悟素材并作选择是必过的“坎”。
重在占有。课堂的教学素材涉及教学设计的细节及相应的内涵,要追求有效地读入,充分地占有,从而达到真正的积累与储备。很多教师上课之前重新熟悉素材,或默一下,甚至是背下来,追求有更深入的感悟,都是二次备课方面的努力,值得肯定和鼓励。充分占有素材,课堂上自会熟能生巧,自能纵横捭阖,处“变”不惊,应“急”有方,信手拈来。
重在筛选。课堂普遍存在预设教学素材过多、没有充分利用的现象。过多的教学素材挤占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削弱了学生的深入探究。应重新认识并进行筛选,“瘦身减肥”,挤掉不那么重要的素材,甚至是忍痛割爱,摒弃课堂上材料繁多的“快节奏、高密度”的“高效”的做法,达成集中而深入的探究活动,课堂教学才可能有所突破。
重在发挥效用。教师对教学素材内涵不甚了了,或是没有设计好充分利用的活动,指导学生学习时自然就是“表面文章”,课堂上难免出现假问题、浅提问及应付式“读”“问答”之类的活动,课堂可能就是低效或无效的。教学素材重在精,重在深入挖掘,重在效用。重新选择是素材的深度思考,是重新审视,有独特的感悟,有新的发现,找到素材与学生学习之间的有效联系点,发挥教学素材的应有效用。
2、学情的重新确定
只做一次备课,在“名师方案”及繁多的信息前,教师容易被迷惑,预设时往往是一厢情愿,或是被“他人智慧”所左右。他人方案上设计学生会怎样学,便误以为自己的学生也会有怎样的学习过程。二次备课应回到现实学情中来。
应明确
“属于学生发展需要的而他们自读自学又搞不明白的,就是应该教的”。明确学生课前已做了些什么,哪些学习内容由学生课前独立完成,不需要占用课堂时间;明确学生什么还未能做,未做好,是需要课堂上完成的。经常发现有的教师课堂上重复一些学生已完成的内容,做一些学生不费力就能轻松完成的内容,且教师在课堂上“如临大敌”,或是“装腔作势”,弄得学生昏昏欲睡。这是一种伪课堂假教学。
学情的重新确定是了解学生在课前预习到什么程度,了解学生能力形成情况及阅读、思考等学习习惯情况,确定什么样的有挑战性内容适合学生学习,确定学生课堂活动的能力层次,确定应训练点拨、提升并形成良好习惯的内容。
3、教学理念的重新审视
课堂教学中搬抄教参,解读以教参、课本为中心,以“名师方案”、为中心,还是从学生的理解出发以学生的学为中心?对一次备课教学理念的重新审视与调整是必要的,教师的教学理念决定了二次备课的有效性,决定了课堂上教学的有效性。
有的时候,教师于课堂上得到的反馈是学生已完成知识建构,就没有集中指导的需求与任务。
当然,广泛意义上看,所有的课堂教学的更好准备,所有的课堂教学更高水平的提升工作,所有的实现教师专业能力发展的更高追求,都是二次备课。
当然,教学之路艰辛而漫长,课改之路更是崎岖而坎坷。所以,它需要我们每一个教师勇于探索,不断前行。我愿与诸位同仁共同努力、共同探索、共同提高,走出一条属于我们自己的课改之路。
第三篇:如何进行二次备课
如何进行二次备课
备课是解读课程标准、教材和教学参考及相关资料后,对课堂教学流程的一种预设。二次备课,从字面意思上说,是再次研读教材、课标、教参,特别是依照个人和班级具体情况之后,对某些方面的修改、完善、备注,是对教学内容、教学设计、教学思路等做进一步调整的过程。我们还应这样理解:它不单单指第二次备课,是指第二次,第三次,甚至第N次备课。如果非要给二次备课定个义的话,二次备课=教前备课调整+教中状况记录+教后回忆反思。二次备课是教师自我矫正,不断反思改进,完善提高的过程。今天,我们着重说的是狭义的二次备课,也就是教前对教案的自我调整。关于教后反思的要求,在下一次“课改导航”中再阐述。
为什么要进行二次备课?其一:虽然我们的集体备课融合了教研组教师的智慧和经验,但一些环节的预设非十全十美。再次进行完善提升十分必要。比如问题的设置是否涵盖本节课的教学目标,问题这样设置,问的可否清楚?问题抛给学生,会出现什么样的情况?学生理解不理解?还有没有更好的提问方式?如果这个问题学生答不上来,还应该铺设什么问题?问题有没有歧义?学生会有多少种理解?我们也许再次钻研教材之后,会有新的考量,新的预设。“牵一发而动全身”,触及问题设置这个环节,相应的,教学环节的安排,时间的控制,作业的设计都可以再考虑调整,以便教案更趋于合理,使自己更熟悉教学思路,上课时做到游刃有余。其二:无论教学设计多么完美,多么充分,毕竟是停留于纸面的文字,处于设想之中,而课堂教学却是一个动态的变化过程。师生都是活生生的人,每个班级都有不同的特色和不尽相同的学情,每个教师的教学特色和专长也不尽相同。所以,有时候一起备的课并不完全符合自己所担班级的学情,不完全符合自己所长。这就要求教师依照本人、特别是本班的实际情况,在授课前对集体备课所形成的教案的某些环节、细节做适度的调整,丰富内容,体现风格,创设属于自己的精彩。
二次备课的具体方法:
1、“标”:标记重点环节、重点问题、知识点、及典型性、易错性的内容。以便自己在教学过程引起足够重视、警醒。
2、“调”:调换教学内容、教学顺序的先后。
3、“增减补”:增减学习内容,增减相关练习或作业。补充教程设计,补充指导方法,补充环节过渡语,补充拓展内容等等。
4、“修订”:修订重难点、方法提示,修订不恰当的教学环节,修订问题设置。
著名教育家叶澜说:“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也不一定能成为名师。”我想最主要的原因就是这样的为师者没有对教学活动进行反思,多一份思考就多一份收获,多一份提高。一个不愿二次备课的教师即使有20年教学经验,也许只是一年工作的20次重复,不可能有提升和改进。自我反思,自我改进,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真正实现由经验型教师向学习型、反思型、科研型、专家型教师的转变,就请大家从二次备课开始吧!
怎样才能有效的进行二次备课?
在备课、上课的过程中,经常会发生很多让人意想不到的事情:应该说是一节成功的集体备课,可是,在具体执教的课堂上,所呈现的教学效果却大不相同,有时精心设计的精彩的教学环节在课堂上却显得很生涩,很混顿。为什么成功的集体备课却没有上出成功的课呢?仔细想来,集体备课的“众人智慧”要体现于动态的、生成的、具体的课堂,必须要在教师执教之前,结合自身和学生的实际进行“个人修改”才能实现。这里的“个人修改”就是我们今天要说的“二次备课”。
二次备课就是要求教师在集体备课或个人备课的基础上,针对所教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自己的个性特长,认真修改,批判吸收,合理取舍,形成真正满足学生需要的个性化、多样化的教学设计。
如果说集体备课可以让课堂教学结构严谨、层次清晰、知识准确的话,那么,“二次备课”则会使我们的课堂教学成为一个生机勃勃的动态过程,不仅闪耀着理性的光辉,而且跃动着个性的魅力。
那么,二次备课到底应该“备什么”?“怎样备”?才能充分展现教师的个性魅力,以达到课堂教学效果的最优化呢?这是我们每位教师都十分关注的问题。下面从二次备课的内容和方法这两大方面说一说自己的看法和做法,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一、“二次备课”的内容
(一)备学生
新课程有效课堂教学的主体是学生,学生的真实状态是决定有效课堂教学一切活动的出发点。每一个学生都是完整的、鲜活的个体,有着其特殊的年龄特征和复杂的心理需要。教师只有全面了解学生的身心特点、认知水平及生活经验和环境,掌握学生的需求,才能设计出适合学生发展的课堂教学设计;只有充分地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才能更好地组织和引导学生兴趣盎然地进行有效课堂教学活动;只有充分地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根据学生不同需要,制定适应性较强的指导策略,教师才能做到得心应手,学生才能各得其所。
(二)备自己
新课程强调教师的自我反思,要求在对待自己的问题上要充分认识自己。教师在教学设计时要反思和设计自己。教师只有通过自我认识和自我反思,才能使自己的潜能得到最大限度地发挥,优势得到最充分的体现,使自己的弱点和错误减少到最低点,以最佳的心态和形象投入到教学氛围中,全面提高教学效益。
古人云:“感人心者,莫乎于情”。因此,在备课、上课时,要十分关注学生的生活情趣及情感体验,努力挖掘教材的情感因素。经常用生动的导语、过渡语、评价语及结束语一次次激发学生的情趣和求知欲,密切联系学生的经验世界和想象世界,活化教材,创设生动可感的各种教学情境,充分发挥学生的多元智能,引导学生在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积极主动地建构新知。
(三)备教材
新课程教材为教师留有较大的发挥和创造空间,等待教师去开拓、丰富、完善、创新。在二次备课时,我们要多角度钻研教材,密切联系学生的经验世界和想象世界,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活化教材,用好教材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一是以促进学生发展为目标来研究教材、整合课程、优化教学内容。
一本教材放在我们面前,我们不可能要求学生掌握所有的知识,正确的做法是对教材进行有效地整合,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个性特长,提高课程资源的利用率,优化教学内容。二是以解决学生问题为核心确定教学思路,优化教学结构。
我们在进行二次备课时,首先要读懂教材的编写意图,与教材进行深入地对话,掌握教材的知识体系,打通书本世界和生活世界之间的界限,弄清楚本次教学让学生“学会什么。然后充分发挥学生的多元智能,创造性地组织教材,找准教材的知识点和学生学习能力的生长点,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出现哪些疑难问题?如何创设问题情境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教师要层层深入地引导学生在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积极主动地建构新知,把三位目标落到实处。
(四)备教学目标
新课程改革提出了学科教学的三维教学目标,加强过程性目标和体验性目标,突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此,我们在进行二次备课时确定的目标要有针对性和导向性。要注意以下几点:
1、教师要研读《课程标准》,理解和应用《课程标准》,解读文本,处处体现其基本精神。
2、教师必须以班级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为基础,解读原教案的教学目标是否与本班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相适应,是否要做出相应的调整与修改以满足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五)备教法、学法。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新课程强调教学方法的多样性和灵活性。教师只有灵活选择和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进行教学,才能满足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
1、恰当选择教法学法,努力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选择教法学法,既要根据教学内容实际,结合教学内容的特点;又要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实际情况,针对不同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还要考虑教师自己的实际,大胆实践,积极创新。
2、注重教学方法选择的灵活性与多样性。在新课程教学中,不能千篇一律运用一种教学方法,要灵活运用。要在多样化上下功夫,提高艺术性。关键在一个“活”字,尽可能体现“活”的原则。要结合学生学习需要,做到多种教学方法优化组合。
3、探索和创新“我的方法”。
我国教育家魏书生说过:“一个教师,要紧的不是忙着用这种教法去否定那种教法,不是证明多种教法有没有道理,更不是糊里糊涂地照般某种教法到自己的课堂上,不加任何改变就用。他应当像蜜蜂一样,在教法的百花园中,到处采集有用的花粉,回来以后,酿造自己课堂教学的蜜”。在新课程教学实践中,我们教师要认真学习借鉴先进的教学方法,灵活自如地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努力实现教学方法的最优化。
(六)备教学环节
新课程要求教师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此,在二次备课时,我们教师要根据不同的课程内容、具体学情来设计符合学生认知规律,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的教学环节。教学环节的安排要努力体现循序渐进性、层次分明性、系统完整性、密度适中性。具体表现为:
1、教学问题的设计要环环相扣,具有一定的层次性与开放性。教学情境的创设要建立在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之上,进行有意义建构。要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近,最大限度地调动本班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努力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2、要设计出能让自己驾驭课堂时如鱼得水,得心应手的过渡语言。精妙的过渡语不但能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而且可以使一堂课更加紧凑、生动、引人入胜,使教材平中见奇,使知识产生诱惑力,使学生产生兴奋感,形成一种学习心理的强刺激,让学生自觉地展开积极主动的思维活动。
3、教师要学会因势利导,不断积淀自己的教育机智。在具体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估计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种种问题以及应对措施,解决好预设与生成的问题。
(七)备练习设计
练习不仅使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所学到的知识、技能得到巩固,而且使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得到进一步升华。在进行二次备课时,教师要结合学科特点、教学内容及学生学习实际情况进行适当调整与补充。习题设计要有层次性、多样性,要有深度广度,密度适中、坡度合理、真正发挥出练习的实效性。
(八)备教学策略。
“一切为了学生”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为此,课堂教学组织和呈现不是以固定的模式化的“东西”做为教学设计的基点,而是以满足学生学习和发展需要为基点。教师在进行二次备课时要反复斟酌,全盘考虑,努力设计出“让每一位学生都满意”的教学方案。
(1)“照顾差异”策略。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性,照顾学生差异,要面向全体学生,使教学既能保证全体学生的学业成绩共同得到进步,还要保障特殊需要的学生进步与提高。
(2)“异想天开”策略。教学设计的出发点就是满足学生学习与发展的需要。大胆灵活的设计教学环节。对不同学科、不同内容、不同年级学生,考虑和安排不同程序、不同风格的教学设计。
(3)“超越自我”策略。在教学过程设计中,最难以战胜的是自己,在继承基础上,结合新课程课堂教学改革实践,加以创新和开发,达到借“他山之石”,攻 “我山之玉”的目的。教学设计要体现在灵活性,“忘掉从前的自己,不要关注别人如何设计”,关键是在“活”字上下工夫,“从我做起”,“设计属于我的教学过程”。
“二次备课”的内容要用什么样的方式来呈现呢?主要从以下几种方法来进行:
二、二次备课的方法
1、勾画法:勾画原教案中的重点环节、重点问题、主要知识点以及教学过程中创新设计,以便在具体课堂教学调控过程中引起注意,融会贯通,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2、补充法: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在具体分析学情的基础上对原教案中过简的教学内容进行必要补充完善。如教学情境的创设、知识的拓展、学法的指导、习题的设计等。
3、删减法:对教学设计中不符合班级学情、不够理想等旁支错节进行修枝打叉。从而使教学结构严谨、脉络清晰。
4、调整法:根据需要调整原教学设计的方式方法。如改变教学内容呈现方式、教学问题的设计及前后衔接等内容。
总而言之,备课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备课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如果我们教师在进行二次备课时,都能结合具体教学内容和自己的个性特长潜心钻研,虚心学习,不断积淀自己的教育机智,挑战传统,大胆创新,超越自己,努力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日积月累,教学中就会自然而然地透出自己的个性,形成富有个性化的教学风格,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完成时代赋予我们教师的神圣使命!
第四篇:导学案的使用及二次备课的原则和方法
导学案的使用及二次备课的方法和原则
巉口中心小学 数学组
导学案是指教师根据一节课教学知识的特点、教学目标的要求,依据学生的认知水平、知识经验,为指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而编写的学习方案。它是集教案、学案、笔记、达标测评和复习资料于一体的师生共用的教学文本,是“教学合一”的载体。它是高效课堂的重要抓手,也是提高课堂效率的关键所在。
备课是教学常规,是整个教学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环节,是上好课的前提。如果说集体备课可以让课堂教学结构严谨、层次清晰、知识准确的话,那么,二次备课则会使我们的课堂教学成为一个生机勃勃的动态过程。这就要求我们教师根据班情和自己的教学风格进行备课,二次备课能增强导学案的实用性、针对性,使课堂教学更加高效。下面是我们数学组在教研活动时大家讨论得出的关于二次备课的方法、内容和要求。
二次备课的方法:总体要求是做到“标、增、改、删、调”,具体做法如下: 标:标记原教案中的重点环节、重点问题、主要知识点以及有比较性、典型性、易错性的内容,以便在教学进程中引起注意。增:增加自己认为必要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对原教案中过简的环节补充具体说明。改:改正原教案中的一些错误,根据实际修改原教案中不适应本班教学的教法和学法。删:删除原教案中自己认为不必要的教学内容环节。调:根据需要调换教学内容及教学环节的呈现形式,调整原教案中过程设计的先后顺序。
二次备课的内容和要求:
1、备教学目的、教学重难点。以班级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为基础,解读教案的教学目的和教学重难点,看其是否与本班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相适应,是否需要做出相应的调整与修改。
2、备教学设计。(1)看课前教学情境的创设是否建立在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之上,是否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近,能不能最大限度地调动本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2)看新课的教学环节设计是否与本班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相适应;教学问题的设计是否具体一定的层次性与开放性,是否能启发、引导学生的积极思维,是否能促使学生掌握所学知识的本质特征,领悟学习的方法与技巧?(3)看教学环节之间的过渡语言是否能让自己驾驭课堂时如鱼得水,得心应手?其实就是要充分估计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种种问题以及应对措施等等,也就是预设与生成的问题。(4)看教案中设计的教学环节是否做到了重点突出,突破了难点?(5)看教学设计中的每一步是否面向全体学生,尤其看此教学方法是否适合学困生?
3、备练习设计 一节课的练习设计是让学生深入掌握所学知识,并能加以融会贯通、灵活运用的重要环节。在一节课的学习中,哪些知识点是本班学生最容易混淆或出错误的,都要在二次备课时精心去构思。练习设计包括当堂练习与课外练习。
4、备教学效果。分析一堂课,既要分析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方面,又要分析教学结果方面。课时后的二次备课就是要分析教学的效果,检查教学中的得与失,并进一步分析原因,明确改进的方向和方法,也就是我们写的小结或反思。
5、备教学评语。老师要在学生们展示之前,要对学生们在展示过程中的情况,做到方方面面的预测和预设。只有我们预见充分,我们才能驾驭课堂,做到游刃有余,尤其在“三疑三探课”中,更要好好准备预设问题。
6、备课堂教学模式。高效的教学模式的实质就是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最大限度地挖掘课堂资源,特别是发动更多的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我们不能搞形式主义,而要重实质。采用什么模式上课我们不做统一要求,教无定法嘛,但是我们所采用的办法一定要是受学生欢迎的方法,是教师能轻松上课,学生能愉快学习的方法,是科学高效的好教学模式。因此二次备课要特别注重备课堂教学模式。当然,教学之路艰辛而漫长,课改之路更是崎岖而坎坷。所以,它需要我们每一个教师勇于探索,不断前行。我愿与诸位同仁共同努力、共同探索、共同提高,走出一条属于我们自己的课改之路。
2014年3月20日
为了推进高效课堂建设,深化“帮助·竞赛·过关”六字教学模式,体现集体备课的智慧,以导学案为抓手,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经课改中心研究决定,进行第二次导学案展评。为进一步规范教学案,提高教师二次备课的质量;为有效使用教学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现经研究决定
导学案是指教师根据一节课教学知识的特点、教学目标的要求,依据学生的认知水平、知识经验,为指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而编写的学习方案。它是集教案、学案、笔记、达标测评和复习资料于一体的师生共用的教学文本,是“教学合一”的载体。它是高效课堂的重要抓手,也是提高课堂效率的关键所在。
首先,我们要明确编写导学案的目的。
1、方便学生自学,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导学案被形象地称为学生学习的“路线图”、“指南针”、“方向盘”;
2、创设合作探究的学习情境和课堂动态生成情境;
3、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主导地位的有效结合;
4、增强课堂的有效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5、尊重学生个体差异,实现学习的分层次和个性化,体验知识的“超市自选”。
其次,我们要懂得编写导学案的原则。
1、主体性原则。导学案必须立足于学生“如何学”,要做到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2、导学性原则。导学案的编写要突出体现“导学”,重在引导学生学习,而不是一味做练习,要通过由简单到相对复杂的问题设置,阶梯式学习内容的呈现和有序的学习步骤安排,引导、鼓励学生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进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的素质和能力。
3、探究性原则。使用导学案的目的主要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导学案的编写要有利于学生进行探究学习,内容由易到难,分层探究,有序引导,逐步生成,要通过对知识点的设疑、质疑、解疑,来激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精神以及对教材分析、归纳、演绎的能力。因此导学案要做到“知识问题化,问题探究化,探究层次化,导学简单化”。
4、层次性原则。在编写导学案时将难易不
一、杂乱无序的教学内容处理成有序的、阶梯性的、符合各层次学生认知规律的学习方案,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层层深入地认识教材、理解教材,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学有所得,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挖掘学生学习的内驱力,让每一个学生都能享受学习成功的喜悦。
第三,我们要把握导学案编写的基本要求。
1、吃透教材打基础。教材是学生学习的 媒介,无论是导学案的编写还是学生的学习都离不开教材。因此,编写前必须深入研究教材,紧紧围绕三维目标的要求,提炼知识脉络,把握重点、研究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和拓展知识点,找准关键,研究学法,探寻规律,深挖情感因素,为导学案的编写打好基础。
2、“二度创作”有提示。对导学案的设计,要从教材的编排原则和知识系统出发,对比教材和参考资料以及自己所教学生的认知能力和认知水平等进行认真的分析研究,合理处理好教材,把握好对教材的“翻译”和“二度创作”。把教材中深奥的、不易理解的抽象的知识,“翻译”成能读懂的、易接受的、通俗的、具体的知识,帮助学生更易更有效地进行学习。同时尽量做到导学案的设计重点突出,导学和探究的问题能引发学生兴趣,启迪学生思维。
3、紧扣目标抓落实。导学案的编写要围绕单元教学要求和课后练习,每课设置有适宜的学习目标。整个导学案必须以学习目标为中心,紧扣学习目标的落实来设置学习问题和学习过程。目标定什么,就学什么,练什么,测什么。所有的导学环节和课堂检测及课后作业都必须和学习目标相适应,为目标的达成服务。
4、分层学习重差异。导学案的编写要做到“知识问题化,问题探究化,探究层次化”。即把知识转为导学问题、探究问题,把问题按阶梯式由易到难呈现出来。设计问题要本着以下要求:(1)设计的问题要能启发学生积极思维;(2)设计的问题不宜过多和细碎;(3)设计的问题应引导学生深入阅读文本并思考;(4)设计的问题或者说知识点的呈现要尽量少用填空的方式,避免学生照课本填空,对号入座,抑制学生的积极思维。(5)设计的问题所用叙述语应引发学生积极思考,积极参与。多用“想一想”、“议一议”、“试一试”、“练一练”等问题情景去设计学习过程,让导学案成为学生自主学习指导的老师。通常针对学生层次,可将问题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为“基础题”,主要指本课的基础知识。力求全体学生在利用导学案“独学”文本的基础上全部解决;第二层次为“提升题”或叫“拔高题”,这类题目在知识上和能力上都有所提升,力求中等以上的学生在利用导学案“独学”基础上全部解决;第三层次为“拓展题”,这类题目有更强的综合性和难度,并与社会实践想对接。力求学有余力的优等生在利用导学案“独学”基础上能基本解决。在学生对照导学案“独学”的基础上,通过“对学”、“群学”解决存在的疑难问题。
5、学法指导在其中。“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导学案不是教案,更不是习题集。它要体现学生学习的过程,尤其要体现学习过程的方式方法的指导,改变过去单一被动、枯燥乏味的学习方式,而重在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如指导学生如何有效预习;如何整合课内外资源收集有效信息,如何制定学习计划;如何进行小组合作;如何进行问题展示;如何进行问题质疑;如何用好纠错本;如何用好双色笔;如何整理学习笔记;如何进行自我反省;如何进行研究性学习„„通过学法指导逐步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使学生的主体意识、能动性和创造性不断得到发展。
综上所述,一份好的导学案能体现四个特点:
(一)问题探究是导学案的关键。能起到“以问拓思,因问造势”的功效,并能帮助学生学会如何从理论阐述中掌握问题的关键。
(二)知识整理是导学案的重点。初步目标就是让学生学会独立地将课本上的知识进行分析综合、整理归纳,形成一个完整的科学体系。
(三)阅读思考是导学案的特色。要能让学生循着问题的思路进行思考,拓展学生的开放性思维。
(四)巩固练习是导学案的着力点。在探索整理的基础上,让学生独立进行一些针对性强的巩固练习。
正因为这样,所以我们在使用导学案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转变思想、统一认识:导学案主要是指导学生在“做”中“学”,借助导学案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导学案有明确的学习目标,有一节课的重点和难点,有对学习内容的方法指导,有对学习内容的引领,有对学习内容的实践、点拨及检测,更有对所学内容的总结与提升、矫正拓展。导学案进一步优化学生的学习方式,拓展学生学习的时间和空间,给学生以充分的自主,让学生充分参与学习的全过程,体验知识的获得,探究知识的发生,获取能力的提高。
二、有效自学、成就课堂:对导学案的使用,学生要有正确的态度、科学的方法、主动的意识。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是新的学习理念,它使学生完全参与学习的过程,对知识是自我经历而不是教师给予,对能力是亲历获取而不是教师传授,对方法是主动归纳而不是教师总结。因此,学生要满腔热忱、信心百倍、认认真真、积极主动地去做好用好导学案。课下自学的质量,是保证三步一课有效实施的关键。全体学生对导学案的态度是热情而不是敷衍,积极而不是消极,主动而不是被动,渴望而不是无奈或拒绝。必须自主阶段认真写,课上互动认真标注,课后修订认真改。课下全体学生要依据学案独立自主全面完成导学案。自学主要是在自习课上结合教材、教辅资料独立自主去完成导学案(必要时也可教师帮助、同学间合作,这仅为辅助手段),但更多是强调自主学习,学生原则上不能自习课上讨论。但学案一定要自己去学去做,千万不能抄袭,弄虚作假。使用时教师根据学情适当增删的内容学生要记在学案上,并按要求去自学。没有高度的自主就难以保证充分的互动。
三、课上互学、高效利用:
1、课堂交流离不开导学案。讨论开始时教师对讨论进行指导:
(一)校订学案,小组长带领全组首先校订学案,要逐内容进行;
(二)组内个别释疑解难,小组长或组内其他同学对于某同学的个别问题答疑解惑。小组内要互帮互学,开展交流,提倡合作;
(三)落实学习目标,小组长带领全组对每一个目标检验落实情况或对给定问题组织讨论;
(四)如有集中的困惑问题,小组收集。
2、课堂展示离不开导学案。各小组的主要展示人,按事先分配的重点内容(对本小组领取的重点学习任务,认真研究,弄懂吃透,能够解答他人的疑惑,全部组员要高质量解决相关问题;也可以尝试不分配特定内容)板书展示,展示人要写上名字。
3、课堂生成离不开导学案。课上集中的困惑问题记在学案上、个人的疑难批在学案上、教师提出的问题也得写在学案上、思维的碰撞更要注在学案上。
4、学后反思离不开导学案。对课堂知识方法的概括是对学的结果的一个方面的表现,展示反思可以借助学案,修改反思更需要学案。
5、复习备考离不开导学案。对课堂知识的巩固、整合以及阶段复习都需要用到导学案,可以通过自主评价等环节自查学习薄弱环节,有重点、有主次的复习。
6、课堂点拨离不开导学案。教师课堂学生会的不讲,学生会写的教师不写,教师是对各知识点强调、指导、点拨,或对各目标所涉及的问题敲定、点拨。学生要结合教师点拨,进一步讨论展示内容,并对学案再次修订。
7、教师引导离不开新学案。课堂后十分钟教师引导学生进入新课,学生应适度浏览新学案,结合教师的引领初步了解新学案。
四、学案检查、及时到位:
1、课堂学习使用过的学案,下课不能立即收交,为了进一步落实学习效果,课余时间学生必须依据教师点拨,课堂互动成果红笔修订导学案,晚自习上课前课代表带领小组长逐一检查学案修订情况,晚自习前交给教师。没有高度的自主就难以保证充分的互动。
2、新学案的自主学习也需要督促,在晚自习下课前十分钟小组长检查本小组新学案学习情况。
五、想学能学、会学学好:借助导学案,有效实施“三步一课循环教学”根本目的是打造高效课堂、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热切希望全体同学积极参与,不仅要想学习更要会学习,只有能学习才能学好习。浓厚的课堂学习气氛必将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亲身经历学习的过程必使学生更加扎实地掌握知识,全面广泛的课堂参与必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有限的学习时间、真实的学习过程、实实在在的学习体验必定使学习效率真正得到提高、学习潜能得到最有效的开发、学习效果得到有效保证。
我们了解了导学案的编写与使用,那么,对二次备课的原则与方法的把握也非常重要。通过这几年的高效课堂的实践与总结,我觉得二次备课要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1、目标性原则: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重新审核确立学习目标;
2、兴趣性原则:根据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思考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3、指导性原则:根据学习目标就相关学习内容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
4、预设性原则:根据导学案的编排对问题进行全面预设,同时要留有余地。
备课是教学常规,是整个教学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环节,是上好课的前提。如果说集体备课可以让课堂教学结构严谨、层次清晰、知识准确的话,那么,二次备课则会使我们的课堂教学成为一个生机勃勃的动态过程。这就要求我们教师根据班情和自己的教学风格进行备课,二次备课能增强导学案的实用性、针对性,使课堂教学更加高效。下面我就谈谈二次备课的方法、内容和要求。
二次备课的方法:总体要求是做到“标、增、改、删、调”,具体做法如下: 标:标记原教案中的重点环节、重点问题、主要知识点以及有比较性、典型性、易错性的内容,以便在教学进程中引起注意。增:增加自己认为必要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对原教案中过简的环节补充具体说明。改:改正原教案中的一些错误,根据实际修改原教案中不适应本班教学的教法和学法。删:删除原教案中自己认为不必要的教学内容环节。调:根据需要调换教学内容及教学环节的呈现形式,调整原教案中过程设计的先后顺序。
二次备课的内容和要求:
1、备教学目的、教学重难点。以班级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为基础,解读教案的教学目的和教学重难点,看其是否与本班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相适应,是否需要做出相应的调整与修改。
2、备教学设计。(1)看课前教学情境的创设是否建立在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之上,是否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近,能不能最大限度地调动本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2)看新课的教学环节设计是否与本班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相适应;教学问题的设计是否具体一定的层次性与开放性,是否能启发、引导学生的积极思维,是否能促使学生掌握所学知识的本质特征,领悟学习的方法与技巧?(3)看教学环节之间的过渡语言是否能让自己驾驭课堂时如鱼得水,得心应手?其实就是要充分估计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种种问题以及应对措施等等,也就是预设与生成的问题。(4)看教案中设计的教学环节是否做到了重点突出,突破了难点?(5)看教学设计中的每一步是否面向全体学生,尤其看此教学方法是否适合学困生?
3、备练习设计 一节课的练习设计是让学生深入掌握所学知识,并能加以融会贯通、灵活运用的重要环节。在一节课的学习中,哪些知识点是本班学生最容易混淆或出错误的,都要在二次备课时精心去构思。练习设计包括当堂练习与课外练习。
4、备教学效果。分析一堂课,既要分析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方面,又要分析教学结果方面。课时后的二次备课就是要分析教学的效果,检查教学中的得与失,并进一步分析原因,明确改进的方向和方法,也就是我们写的小结或反思。
5、备教学评语。老师要在学生们展示之前,要对学生们在展示过程中的情况,做到方方面面的预测和预设。只有我们预见充分,我们才能驾驭课堂,做到游刃有余,尤其在“三疑三探课”中,更要好好准备预设问题。
6、备课堂教学模式。高效的教学模式的实质就是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最大限度地挖掘课堂资源,特别是发动更多的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我们不能搞形式主义,而要重实质。采用什么模式上课我们不做统一要求,教无定法嘛,但是我们所采用的办法一定要是受学生欢迎的方法,是教师能轻松上课,学生能愉快学习的方法,是科学高效的好教学模式。因此二次备课要特别注重备课堂教学模式。当然,教学之路艰辛而漫长,课改之路更是崎岖而坎坷。所以,它需要我们每一个教师勇于探索,不断前行。我愿与诸位同仁共同努力、共同探索、共同提高,走出一条属于我们自己的课改之路。
2011年11月7日于宁达中学
第五篇:如何进行二次备课
什么叫二次备课
所谓的“二次备课”一方面是指:在常规备课的基础上,依照本人及本班的实际情况,为了更加成功地进行课堂教学,在授课前通过再学习,通过再翻阅教参和课辅材料等,对已有的教案进行适度调整。
另外还有在上课之后进行二次备课,如果把通常说的备课看作课前的准备工作的话,这种准备工作一般是经验的乃至主观的,其实际效果只有通过上课的实践才能检验,同时,教师的教学水平的提高,需要一个在教学实践基础上不断积累经验,提高认识的过程,这就要求教师在上完课后抽出一定的时间再备课,即对课上所获得的反馈信息进行思考总结,克服缺点及经验不足,通过再认识,明确改进的方向和方法,为以后的教学工作做准备。二次备课是内容的再丰富,教学风格的再创新,精彩设计的更完美体现,不是机械地抄录和拷贝,也就是说要上好一堂课,只有反复琢磨,用心研读,再三修改才能真正备好课,只有备课扎实,才能上课有效。一、二次备课的方法:
总体要求是做到“标、增、改、删、调”,具体做法如下:
标:标记原教案中的重点环节、重点问题、主要知识点以及有比较性、典型性、易错性的内容,以便在教学进程中引起注意。增:增加自己认为必要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对原教案中过简的环节补充具体说明。
改:改正原教案中的一些错误,根据实际修改原教案中不适应本班教学的教法和学法。
删:删除原教案中自己认为不必要的教学内容环节。
调:根据需要调换教学内容及教学环节的呈现形式,调整原教案中过程设计的先后顺序。
二、第二次备课的内容和要求
(一)课前二次备课的内容和要求:
1.备教学目的、教学重难点
以班级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为基础,解读教案的教学目的和教学重难点,看其是否与本班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相适应,是否需要做出相应的调整与修改。
2、备教学设计
(1)看课前教学情境的创设是否建立在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之上,是否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近,能不能最大限度地调动本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看新课的教学环节设计是否与本班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相适应;教学问题的设计是否具体一定的层次性与开放性,是否能启发、引导学生的积极思维,是否能促使学生掌握所学知识的本质特征,领悟学习的方法与技巧?
(3)看教学环节之间的过渡语言是否能让自己驾驭课堂时如鱼得水,得心应手?其实就是要充分估计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种种问题以及应对措施等等,也就是预设与生成的问题。
(4)看教案中设计的教学环节是否做到了重点突出,突破了难点?
(5)看教学设计中的每一步是否面向全体学生,尤其看此教学方法是否适合学困生?
3、备练习设计
一节课的练习设计是让学生深入掌握所学知识,并能加以融会贯通、灵活运用的重要环节。在一节课的学习中,哪些知识点是本班学生最容易混淆或出错误的,都要在二次备课时精心去构思。练习设计包括当堂练习与课外练习
4、备教学效果
分析一堂课,既要分析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方面,又要分析教学结果方面。课时后的二次备课就是要分析教学的效果,检查教学中的得与失,并进一步分析原因,明确改进的方向和方法,也就是我们写的小结或反思。
5、备教学评语
老师要在学生们展示之前,要对学生们在展示过程中的情况,做到方方面面的预测和预设。只有我们预见充分,我们才能驾驭课堂,做到游刃有余,尤其在“三疑三探课”中,更要好好准备预设问题。
6、备课堂教学模式 高效的教学模式的实质就是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最大限度地挖掘课堂资源,特别是发动更多的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我们不能搞形式主义,而要重实质。采用什么模式上课我们不做统一要求,教无定法嘛,但是我们所采用的办法一定要是受学生欢迎的方法,是教师能轻松上课,学生能愉快学习的方法,是科学高效的好教学模式。因此二次备课要特别注重备课堂教学模式。
(二)课后二次备课的内容和要求:
第二次备课并不是第一次备课的简单重复,也不是实际教学实践的包罗万象的投影。它充当教学工作的重要环节,必然有其自身的内容和基本要求:
1.课时后备课
课时后备课就是要分析教学的效果,检查教学中的得与失,并进一步分析原因,明确改进的方向和方法。许多优秀教师都很注意课后的检查小结,在教案中记下“课后记”,写下成功和失败的经验和教训,及时修改教案或讲稿,为以后更好地开展教学工作创造了条件。这种“课后记”就体现了课果后备课的基本内容。
课时后备课应着重备好以下主要内容:
(1)备好课堂教学目标:的确切性程度和目标落实情况。通过每一课时的课堂教学,应检查课前制定的教学目标是否符合大纲规定的要求;是否切合学生的实际;是否做到了教学目标具体化,并让学生了解;最后要检查目标是否实现,实现的程度如何,还存在什么问题,如何改进等。
(2)备好教情:这是对教师教的效果的检查和总结。其中主要包括所传授的教学内容是否突出了“双基”,教材的重点是否突出,难点是否准确,处理的方法是否得当;知识的传授是否注意了系统性、整体性以及知识网络间的联系;教学方法的选择是否具有启发性、运用得有效程度如何等。另外,还包括教师驾驭控制课堂教学的情况,如各教学环节处理的是否得当,时间分配是否合理,教学组织的是否紧凑、科学以及教师的教学艺术发挥得如何等。总之,备教情,就是要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主导作用发挥的效果,其目的是为了改进教学,提高教学水平。
(3)备好学情:这是对学生学的效果的检查和总结。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的学,备好学情,首先应备好教学中学生的参与教学的程度,“所有的教学效果,都是以为学生是否参与、怎样参与、参与多少来决定的,一切教育影响只有通过学生自身的积极活动才能转化为学生内在的精神财富,才能使学生获得成长和发展,其次应备好一般学情和个别学情。教师研究一般学情,就是要考查分析班级学生的群体特点,掌握大家的思维特点、学习状况、能力水平和心理特征,使教学面向全体学生。教师又要注重分析个别学情,兼顾好、中、差不同水平的学生,注意观察他们的课堂反映情况,并分析其各自的“背景”原因,在课堂教学中暴露出的问题,就应在课后的备课中及时制定补救学习的措施。这里的补救学习既包括对差生的补救(比如适当补课),也包括对优生的补救(比如超前学习),其目的是为了真正做到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学习水平的基础上达到大的发展。
2.单元后备课
各科教材都是根据本科教学内容的特点由若干个单元所组成,教师通过第一次备课,在单元教学之前,已认真做好了单元备课,本单元结束,教师应在其中的各个课时后备课的基础上进行单元后备课。
其基本内容和要求是:
(1)检查本单元教学计划和目标的落实情况,对结果进行总结、分析,并对存在的问题,提出进一步改进的方法措施。
(2)考查本单元的教学重点、难点以及教学活动的序列是否符合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确立本单元的知识结构,分析单元内部各个组成部分的知识联系,并合理构建学生的知识网络结构。
(3)确立本单元在整个教材中的比重,分析本单元与其他各章节、各单元的知识联系,考虑知识和方法迁移、同化、顺应的合理途径。
(4)总结本单元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选取效果,检查在教学各章节知识内容过程中的组织管理经验,进一步探讨教育、教学的一般规律。
(5)考查分析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能力发展水平和个性心理特征,总结学生在本单元学习中的困难、分析其原因,考察好、中、差学生的发展情况,以便做到有的放矢,有针对性地教学。
3.学期后备课
学期结束后的备课是必不可少的重要一环。它既是对本学期教与学的总的考查和评价,同时又通过教学信息的总反馈,为下一学期的教学总体规划指明了改进的方向,在实质上起着承上启下,继往开来的作用。学期后的备课应在各个课时后备课和单元后备课的基础上,对本学期的教学效果综合考查分析,进一步丰富和完善教学经验,使其达到理性认识,上升为教育教学理论,以揭示教育规律,更好地服务于教学。
有关二次备课 一、二次备课的重要性
新课程赋予了教师太多的责任,同时又使我们的工作充满了挑战与乐趣,在目前倡导“有效课堂教学”之时,如果每一位执教教师在授课前能结合本班学生实际情况、个人教学习惯、风格对教学设计进行个人修改,课后结合教学中出现的情况进行自我反思。相信这样的“二次备课”一定会让我们的课堂教学充满个性魅力,实现和学生的共同成长。二、二次备课的含义
1、课前二次被备课:在集体备课的基础上,依照本人及本班的实际情况,为了成功地进行课堂教学,在授课前进行的对通过集体备课所形成的教案的适度调整,是内容的丰富,教学风格的体现,精彩设计的创新。
2、课后二次备课:在授课之后针对课堂上出现的问题进行的修改和标注,对教学内容,教学设计,教学思路等作进一步的调整。比如重点和难点的突破,问题的设计是否合理,提问的针对性等。三、二次备课的方法
总体要求是做到“标、增、改、删、调”,具体做法如下。
标:标记原教案中的重点环节、重点问题、主要知识点以及有比较性、典型性、易错性等内容,以便在教学进程中引起注意。
增:增加自己认为必要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对原教案中过简的环节补充具体说明。
改:改正原教案中的一些错误,根据实际修改原教案中不适应本班教学的教法和学法。
删:删除原教案中自己认为不必要的教学内容环节。
调:根据需要调换教学内容及教学环节的呈现形式,调整原教案中过程设计的先后顺序。四、二次备课的内容 一备教学目的、教学重难点。
以班级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为基础,解读集体备课教案的教学目的和教学重难点,看其是否与本班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相适应,是否要做出相应的调整与修改。二备教学设计。(1)课前教学情境的创设是否建立在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之上,是否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近,能不能最大限度地调动本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新课的教学环节设计是否与本班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相适应;教学问题的设计是否具体一定的层次性与开放性,是否能启发、引导学生的积极思维,是否能促使学生掌握所学知识的本质特征,领悟学习的方法与技巧。
(3)教学环节之间的过渡语言是否能让自己驾驭课堂时如鱼得水,得心应手。其实就是要充分估计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种种问题以及应对措施等等,也就是预设与生成的问题。
(4)教案中设计的教学环节是否做到了重点突出,突破了难点。三备练习设计。
一节课的练习设计是让学生深入掌握所学知识,并能加以融会贯通、灵活运用的重要环节。在一节课的学习中,哪些知识点是本班学生最容易混淆或出错误的,都要在二次备课时精心去构思。练习设计包括当堂练习与课外练习四备教学效果。
分析一堂课,既要分析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方面,又要分析教学结果方面。课时后的二次备课就是要分析教学的效果,检查教学中的得与失,并进一步分析原因,明确改进的方向和方法。
谈谈如何结合学情进行二次备课
备课是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古语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对教学来讲,“善其事”就是要按质量上好堂课,“利其器”就是要认真备好每节课。
二次备课是教师根据因材施教的原则,结合自己的班情、学情对教学内容的进一步思考和探究,是教师根据学生的需要在自愿的基础上对集体备课的内容进行的增删改调。通过二次备课,教师不仅可以提升自己的理论素养和专业能力,而且可以培养教师的自觉性,对教师行为习惯的养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二次备课使集体备课更加完善,更加合理化,它为教师从容走进课堂圆满驾驭课堂增添了信心,为教师成功上好每一节课,提高课堂效率奠定了基础。因此,教师在拿到学案以后,必须进行二次备课,要根据自己的教学特点和所教班级的学情进行有针对性的备课,以增强课堂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因此,我们可以说,二次备课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平台,是教师展示个人能力的窗口。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们在备课中应如何做好学情分析呢?
一、学情分析主要包括学生学习起点状态的分析、学生潜在状态的分析两部分。学生起点状态的分析主要从三个维度展开:知识维度,指学生的认知基础;技能维度,指学生已有的学习能力;素质维度,指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习惯、意志品质„„学生潜在状态的分析,主要指学生可能发生的状况与可能的发展。主要要说明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认知结构,学生的情感和发展需要;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都能参与到什么程度,达到什么状态?学生的学习习惯是怎样的,适宜于采用何种学习方法完成学习任务,探究式,合作式?„„学生在课堂教学动态中,可能会生成哪些资源?如:“学生对某一问题可能会怎么反映 ? ”“教师应怎样应对 ? ” 无论要完成什么工作,都需要做好充分准备,否则就会事倍功半,收效甚微,劳而无功,为使教学工作获得成功,教师必须认真、充分、精心地准备。面对信息科技时代的备课如何做到真正的有效,我们针对备课设计来开展研究,重视学情分析,对症下药,提高教学效益。
有经验的教师都懂得:备课“备学生”是重要的一个环节。在备课之前,要根据三维目标,从各方面进行分析:对于这节课的教学内容,学生的基础怎样?相关的知识学生掌握得如何? 相关的学习能力、学习方法学生掌握得怎样? 学生对于这个内容的学习兴趣如何?这时教师就要从两方面来实施。
如何进行二次备课
新课程改革引发了我校转变备课方式的研究,形成了以“专人主备、集体研讨、个人修改、加强反思”的备课流程。二次备课要达到两个目的:一是针对本班学习情况对教案进行修订,达到教案的最优化;二是将自己具体的教学思路和方法,特别是具体的操作层面上的方法、技巧写入教案,将教和学真正一体化。重点研究知识点如何攻破?环节如何过渡?情景如何创设?
一、课前二次备课的内容 一备教学目的、教学重难点。以班级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为基础,解读集体备课教案的教学目的和教学重难点,看其是否与本班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相适应,是否要做出相应的调整与修改。二备活动设计。(1)课前教学情境的创设是否建立在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之上,是否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近,能不能最大限度地调动本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新课的活动设计是否与本班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相适应;问题的设计是否具备一定的层次性与开放性,是否能启发、引导学生的积极思维,是否能促使学生掌握所学知识的本质特征,领悟学习的方法与技巧。
(3)活动之间的过渡语言是否能让自己驾驭课堂时如鱼得水,得心应手。其实就是要充分估计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种种问题以及应对措施等等。
(4)教案中设计的活动是否做到了重点突出,突破了难点。三备练习设计。
一节课的练习设计是让学生深入掌握所学知识,并能加以融会贯通、灵活运用的重要环节。在一节课的学习中,哪些知识点是本班学生最容易混淆或出错误的,都要在二次备课时精心去构思。二、二次备课的方法和步骤
用红笔标记原教案中的重点环节、重点问题、主要知识点以及有比较性、典型性、易错性等内容,以便在教学进程中引起注意。增加自己认为必要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对原教案中过简的环节补充具体说明。根据实际修改原教案中不适应本班教学的教法和学法。根据需要调换教学内容及教学环节的呈现形式,调整原教案中过程设计的先后顺序;增减相关的活动内容;增减有关的练习或作业;增减相关的检测与评价内容;将具体的指导、启发和点拨的方式方法写入自己使用的教案。
三、课后二次备课的侧重点
教学前设计与备课无论多么充分,毕竟是处于设想之中,而真正的课堂教学却是千变万化的,学生是活生生的人,总不可能和设想一模一样,总会有一些意想不到情况发生,在与学生思想交流碰撞过程中,也有可能触发灵感。
(1)备教学中得与失。记录下教学方法上的改革与创新等成功之举,供以后教学时参考。即使是成功的课堂教学也难免有疏漏失误之处,回顾、梳理和剖析这些“败笔”之处,吸取教训,作重新设计,可以在以后再教学时得以改进和提高。
(2)备教学中闪现的瞬间灵感。课堂之中往往会因为一些偶发事件而产生瞬间灵感,“这些智慧的火花”若不及时去捕捉,就会时过境迁烟消云散。
(3)备学生的独特见解和发现。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思维,他们会从各自角度去考虑问题,有时他们往住会有独特见解和发现。所以记录下并利用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提出的独到的见解和发现,也是对教学的补充和完善,也可以拓宽教师的教学思路。
(4)备学生的困惑,可以促进教师寻找和探求更好的方式、方法。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思维,他们会从各自角度去考虑问题,有时他们往往会有一些不同的问题和困惑。
作为教师,上课是我们每天都要做的事情,只去天天上课,而不去反思总结,就很难有所提高。因此,写好课后反思是我们教师每天必做的功课。每堂课后,及时回过头来把自己的成功之处、失误之处、机智之处,记录下来并进行自我反思、自我改进。通过二次备课,不仅要求我们在自我反思中改进自我,同时引导我们开放自己,在同伴间的观摩与互助反思中学习别人,发展自我。真正实现由“学习型教师”逐渐向“能力型教师”和“反思型教师”的转变,从而更能体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