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课堂中意外收获
课堂中意外收获
慈溪新城中学邹波
传统的课堂教学是在教师的控制下,严格按照预设方案有条不紊地进行。在整个过程中,教师的工作是“讲”,学生的任务是“听”。这种课堂是在教师严密调控下的“顺利”,天衣无缝般的“严谨”,少的是学生的激情参与,大胆的推测探究;最终,收获的是无生机的“课堂成功”。
随着新课程标准的颁布实施,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注重学生学习情感和学习态度,关注学习结果、学习过程,鼓励算法多样化与解决问题策略多样化,重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意识深入人心。课堂教学改革换来了课堂的生机和活力,同时形形色色的“课堂意外”也就应运而生、层出不穷。
课堂意外无非有三种:一种是由于学生对知识的片面理解而造成的错误意外(失误),一种是因为学生的深入思考而获得的“灵感一现”。还有一种,就是学生已经通过各种渠道,提前了解或者掌握了老师将要讲授的新课内容。这三种情况都会或多或少地延缓或促进课堂教学的实际进程,扰乱老师教案的预设[1]。
案例一:
在《图形变换的简单应用》(浙教版七下)教学中。有这样一题:“要在一条河上架一座桥(桥通常与河岸垂直),小聪、小明、小慧分别提供了一中设计方案(如图)。哪一种方案能使从A地到B地的路程最短?请说明理由”。
课前我就预测会有很多学生选择小聪或小慧的方案,所以当我给出这题时我改变了此题的解题过程;我先告诉学生小明设计的方案的路程最短;然后让学生作出小明的方案图(即AD∥BC,CD垂直河两岸)。当小组讨论了很长时间,还没有人作出时,我就耐不住兴致提示学生:如果没有这条河你会用什么方案使A、B两地的路程最短,绝大多数学生会想到连接A、B两点;现在有了这条河我们可以理解成通过图形的平移来作出小明的方案图;这时绝大多数学生理解了为什么小明的方案最短;我又给出了一个问题,请学生作出小明的方案图;当我正在暗自庆幸此题的难点已经解决时,结果却出乎我的意料——没有一个学生会作;眼看快下课了,所以我就直接告诉学生如何作出此图;当我解释完为什么会如此作时,用心爱心专心
有一个学生举手示意,他有另一种作法,为了不打击学生的积极性,我让这个学生在黑板作出图画;他的作法如下: ⑴分别过A、B两点作河两岸的垂线
段,垂足分别E、F
M⑵ 连接E、F和A、B交点M
⑶过点M作河两岸的垂线,交点为C、D
⑷连接A、D和B、C
当这个学生作好图形时,下课了;所以我对这个学生作的图形没有评价对错。课后,我发现这个同学的作法是对的(先证△CMF∽△EMD得到∠MED=∠CFM ⑴,EM﹕MF=ED﹕FC⑵;再证△AEM∽△BMF得到AE﹕BF=EM﹕MF⑶;由⑵⑶得到AE﹕BF=ED﹕FC最后证明△AED∽△BFC;通过∠ADE=∠BCF得到AD∥BC);由于这种证法超出了初一学生的能力范围,所以我在课堂上没有证明,但是我表扬了这位同学的勤于思考,当同学们投出赞扬的目光时,我发现他的嘴角露出了微笑。
启示:课堂教学是一个平等交流教学相长的过程,不应该存在“谁牵着谁的鼻子走”的狭隘的理解。如果在课堂上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那么课堂上会收到意外的惊喜;同时在课堂上细说思路,一为自我整理,使之更加缜密,二为互相教育,共同提高。在鼓励作法多样化的基础上实施积极的作法优化策略,可谓春风化雨,润物无声[2]。
案例二:
在《认识事件的可能性》(浙教版七下)这堂课中,为了反馈“必然事件、不确定事件、不可能事件”概念掌握程度,我学生举例在生活中的这三个事件;其中有一位学生举例:‘人不能在月球上生活,是不可能事件’。当时我就让学生思考对吗?大多数学生很疑惑。此时我反问‘人不能在月球上生活’是对还是错,全班气口同声回答对的;于是我又反问‘人不能在月球上生活,是一个什么事件’大家还是气口同声的回答必然事件,所以‘人不能在月球上生活,是不可能事件’是错的;因为先说是‘不能',接着说‘不可能’,双重否定的句子等于肯定。并接着评论①叙述不可能事件时,应该正面叙述。②事件的结果以当时为背景,至于人类最终能在月球上生活,还待科学技术的发展。
启示:由于课前教师没有意料到在让学生举例生活中的这三种事件会有难点;对学生出现的不确切的叙述,开始有点措手不羁,但最终没有一口否定了事,而是循循善诱,及时予以纠正,使学生明白其中的缘由。
案例三:
在《事件可能性的大小》(浙教版七下)练习中,有这样一题:“抛掷两枚均匀硬币,硬币落地后,朝上一面只可能有以下三种情况:①全是正面;②一正一反;③全是反面,因此这三个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相等的,你同意这种说法吗?”当时我认为这题比较简单,因为我在上节课中已经讲到“两枚硬币落地有几种不同的可能”;但事实且出乎我的意料,一个班级里只有五个学生不同意上述说法,另一个班级里却多数学生同意上述说法。课后,我在反思为什么同一个老师上的课,会有截然不同的结果呢?原因就是我在讲解“两枚硬币落地有几种不同的可能”时,采用了不同的方法;一种是让学生通过动手试验归纳出答案;而在另一种,由于时间的缘故有教师讲解。
启示:无论任何原因都要把探索的主权交给学生,把精彩的表现让给学生。老师的职业本质就是“绿叶”对“红花”的滋养和陪衬。老师的智慧应该体现在对课堂各种意外的驾驭和合理利用上。
虽然每个教师课前都认真备课,但有时是教师本人的原因、有时是学生的原因,使得教育过程中充满不确定的事,正是有了这种不确定,课堂才有了生命和活力,师生有了智慧和创造。由于数学课是不可重复的智慧和激情相伴而成的过程,因此每堂课应该让学生尽情释放自己的思维感受过程,而不应该是设计的一成不变的程序过程。所以教师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坚持师生平等的原则,用教育机智去化解课堂教学中的意外;会使自己在教学水平不断的提高。
参考文献
[1]陈和平.感谈节外生枝.浣江小学教师课堂教学反思作品集
[2]贺海文.也谈课堂意外.滴墨汪洋网站
第二篇:课堂捡话意外收获
课堂捡话意外收获
我上课一向很注重师生的课堂话语,一些学生的课堂“豪语”“散语”“漫语”我通通嗤之以鼻并深恶痛绝。
可是在一堂说明文阅读指导课上我改变了我的这一陋见。我深深记得当时那篇说明文只有个小题目《纳米卫星》。其中有一题目“文中多处运用做比较的说明方法,请任选一例。”题目本身明白如话,根本不存在审题障碍,只是没有规定在那个语段,就是说范围太大。这时,我很想知道学生们对说明方法的掌握程度如何。于是,我叫两位学生上来在黑板上写出你认为符合要求的句子。
那两位学生一上来“刷刷刷”写得很快。其一写了“研制一颗大型卫星的周期为10年左右,而一颗纳米卫星的研制仅仅需要两三年即可”这句。而其一则写了“平均每l千克卫星的研制费用为8万~10万美元,每千克卫星的发射费用为2万一4万美元”一句。我宣布第一位学生正确,第二位学生错误。当时全场都笑容灿烂,点头示意“我懂了,我知道了”。我正想结束此题继续往下题进行时,我听到有个学生嘟囔着“第二句话不是拿卫星的研制费用和卫星的发射费用二者比较嘛,怎么就错了呢?”
我听到了中心词“研制费用”“发射费用”这两个不同的项目。我借题发挥拿某某学生的大眼睛和某某学生的白皮肤做比较,学生们马上反对并哄堂大笑,说两个不同的东西不好比呀。那节课的知识点说明方法就在笑声中巩固了。
而我也意外收获了:做比较比的是同一项目,从语文语法上来看就是要抓住句子的“主语”。啊,感谢我的学生也祝贺我自己能注意捡学生的话语。
第三篇:收获意外
在“意外”中收获意外
冷水小学:吴世翠
记得叶澜教授曾说:“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然而在教学实践中,有不少教师缺乏生成意识和及时捕捉、随机处理课堂新信息的能力,唯恐打乱自己的教学设计,硬生生地把学生拉回到预定的轨道进行教学,让稍纵即逝的“灵光乍现”白白溜走。这导致了教学过程中生成的一些具有特殊意义的教学素材的流失,造成了教学资源的浪费。
其实课堂是师生知识共享,情感交流,心灵互通的过程,是一个丰富多彩的动态生成过程。即使教师事先准备得再充分也难以预料过程中出现的各种意外情况和事件。师生的心态在变,对知识的理解在变,知识经验的积累在变,课堂物件、空间在变。这就要求教师根据变化的情况对课堂各种信息及时地进行捕捉和把握,采取有效的措施应对“意外”,让“意外”带来收获。
记得去年冬天的一个早晨,天冷极了!当我微笑着走进教室准备上课时,却发现教室里并不像往常那样安静,孩子们是那么的兴奋!那么的激动!一个个都踮着脚尖儿把小脑袋挤着伸出窗外,有的还干脆踩在了凳子上,眼睛齐刷刷的瞅着窗外那漫天的雪花,有说有笑,好像在欣赏着一件珍奇异宝似的!显然,孩子们并没有注意到我的出现,我有些生气了!当我正准备大发雷霆时,我的童心却情不自禁的表现了出来:是啊!多美的雪景啊!我怎么就不懂得欣赏呢?我为什
么还要把孩子们死死地捆在教室里?难道我就不能带孩子们走出教室去尽情的享受这大自然馈赠的礼物呢?当我把这个决定告诉孩子们的时候,孩子们激动得手舞足蹈,教室里简直像炸开了锅一样,他们像小鸟一样飞出教室,在操场上疯啊闹啊,他们有的张大嘴巴接着雪花,有的蹦起来想要抢到那片最大的雪花,有的悄悄地抓一把雪花塞进别人的脖子里,还有的堆雪人、打雪仗......此时的校园早已变得不再是校园,而是成了他们童年的乐园了!等孩子们都疯够了闹够了,我把他们带回教室,要求他们把自己刚刚在雪地里玩耍的感受写一写,就这样提前精心准备好的一节语文课被我无意之间上成了一节毫无准备的作文课。我在写作方法上稍微加以了指导,孩子们的作文都写得挺不错的!
我感谢这次小小的“意外”,它不光让我感受到了收获的快乐,还使我懂得:尊重自己的学生,欣赏学生,关注课堂上随时出现的每一次“意外”,因为它极富创造性和感染力。“意外”是一种美丽,它对学生不仅是一种锻炼的机会,对教师更是一种机遇,带给我们难忘的惊喜和收获。我们要让“意外”美丽起来,就不仅要有沉着冷静的心理素质和机智的应变能力,而且需要有一颗宽容友善的心,善待“意外”,在教学中收获“意外”。
第四篇:意外的收获
意外的收获
一分实践,一分收获。没想到“五一”假期的第一天,我便得到了一份意外的收获。它不是游山玩水的感受,也不是尽情狂欢的结果,而是陪爸爸送货的体验。
清晨起来,精神饱满,心情舒畅,可一个电话催爸爸送货到大云。看来爸爸是没有节假日的。那边的生意红红火火,“五一”节都在忙着赶工。我想,反正闲着也是闲着,就要求跟爸爸一起去,就算是散散心。
出发了,先向自家的厂房取货,虽说这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可没想到,出师不利,一大早就碰了一鼻子灰——厂里“铁将军”把门,爸爸急着送货,竟忘了带钥匙。哎!我长叹一声,爸爸真是健忘啊!怎么办,就爸爸这性子,肯定是火气冲天了,这不,吹胡子瞪眼的。幸亏他急中生智,从隔壁搬来了“救兵”。这“救兵”“馊主意”还真多,竟和我爸爸两人把铁门卸了下来,我不由得暗笑,笑这“馊主意”还是挺有用的。这“救兵”干脆帮人帮到底,帮我爸爸装货。而我,爸爸只是叫我远远地站着等他们。你不知道,这一桶桶的胶水,看起来小,搬起来重。事情往往是看起来简单做起来难。瞧他们才搬了几桶,早已累得满头大汗,两人“杭育”、“杭育”吃力地搬运着。看着爸爸,牙齿一咬,眼睛一瞪,双手捧起一个又一个胶水桶用力地装上车。过了好长一段时间,终于大功告成了。开始向目的地出发。
一路上,风景秀丽,还没饱眼福,我坐在车上就忍不住叫起来:“啊,好难受,怎么这么刺眼呀!”我捂着眼睛说。爸爸关心地说:“胶
水是有毒的,对眼睛的刺激很大,你先闭会儿眼睛,爸爸很快就把货卸下。”“嘿!”我使劲地点了点头。不知这十几分钟怎么熬?我发现眼前模糊了,这泪水不知是被熏出来的,还是不由自主地流出来的。想到爸爸整天要接触胶水,忍受着异味在工作。顿时我觉得爸爸是那样的可亲可敬。
我终于明白了,平时总以为爸爸的工作很轻松,赚钱挺容易。今天,就仅仅是今天,我才真正意识到良好的生活、学习环境是爸爸辛苦操劳的结果。而我若不珍惜,真的是对不起父母。这就是我这次实践的最大收获。
第五篇:意外的收获
意外的收获
回想自己的人生经历,有过快乐也有过悲伤,每当这时,我总会自然而然地忆起一些往事:一段美好的经历,与某位挚友的交往„„这种体验虽然不多,如能及时呈现出来,会让现实中的失望一点点消失殆尽。由此可见,作为一名教师用心营造一些可以让学生终生回味的学习情境,无疑也是教育的一份责任。
那一天,一节特殊的语文课堂教学的情景,又一次浮现在眼前,上课铃响了,我信步走进教室,环顾了一下全班学生,只见同学们个个做得规规矩矩、精神抖擞。这节课既不是公开的教学,也没有校领导巡视,而是因为我昨天布置的一项特殊的作业(明天上课和同学们一起学唱歌),首先每一个小组各自选派了一名最棒的同学轮流上场,几名同学唱完后,全班学生的热情也渐渐高涨起来。“孩子们,我能为你们唱一首吗?为了今天唱这首歌我可是学了两个晚上!”同学们一听老师把绣球抛给了自己,都高兴的欢呼起来,我动情地把一曲“一封家书”送给了他们。“老师不会唱歌,但今天在大家的鼓励下,可是第一次面对这么多人唱歌呢?不知你们对于我的这个举动,有什么想法?”不曾想,一石激起千层浪,“老师,从你的做法中,我认识到了人应该有胆识”“老师,你是不是想告诉我们要学会突破,敢于超越自我”„„孩子们的这些想法真的让我惊喜,他们做出这样的反应,让我始料不及,一看孩子们热情高涨,我顺便把事先准备好的“一封家书”的曲子放出来,鼓励学生跟随着唱,几遍过后,很多学生竟能准确地记住歌词。于是我又向学生抛出一个问题;“同学们,唱着这首歌你又感受到了什么?”“我知道了这封家书透出对亲人的思念”,“告诉我们也应该学会关爱他人”,„„一时孩子们七嘴八舌„„下课的铃声打响了,但孩子们对“一封家书”的讨论仍在继续。本来“一封家书”是为我语文课中让学生学写书信做铺垫的一种设计,真的没想到带给孩子们的却是一次全新的尝试和经历,又一次让我触摸到了孩子心灵深处的情感思绪„„。一次用心的交流让我们拉近了彼此的距离,一次情境的创设也许会给孩子留下一份美好的回忆。从那一刻起,让我深信,细节中的教育,就当成为孩子一生享用的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