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教育的人文性,就是要培养思想感情和人格,教育人正确看待自己,协调自己与他人、家庭、集体、国家乃至与自然的关系。正确理解个人所承担的责任,并不断追求个人道德和精神上的完善。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我充分挖掘课文隐含的人文价值,努力创设和谐、融洽、欢快的人文氛围,引导学生在张扬个性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培养人文个性和人文精神,力求使每一位学生达到心灵纯洁、身心健康、智慧发展的人生完满。
一.立足课堂,培育人文素质。
1.以„情‟为纽带,让课充满着浓郁的人文色彩。
法国雕塑家罗丹认为:“艺术即情感。” 在教学中,我经常凭借情感来渲染特定的情境,让学生从中受到情的感悟、理的启迪。在教学《麻雀》前,我布置学生搜集有关母爱的文章、名言、诗歌、歌曲等,激起学生对母爱的无限崇敬之情,为学习课文定下了情感基调。教学伊始,伴着舒缓的钢琴曲,我深情地向学生们讲述了“藏羚羊的跪拜”的故事,当藏羚羊为了保护肚子里的孩子给老猎人下跪的时候,学生们的眼里闪动着晶莹的泪花,他们懂得了天下所有慈母的跪拜都是神圣的。接着我适时导出课题“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同样讲述了一个母爱的故事,让我们再一次感受麻雀母子那挚真挚纯的爱吧!”情境的创设,在学生的心中激起情感的涟漪,他们很快进入了课文情境,用充满激情的朗读赞美了麻雀伟大的母爱。随后,学生们纷纷朗诵了赞颂动物和人类母爱的感人故事、诗歌,情感再一次升华。当响起“烛光里的妈妈”的歌曲时,学生们眼含热泪用一句话表达了自己对妈妈的感恩之情。课堂上洋溢着“母爱是人世间最伟大的力量”的人文魅力。
2.活化教学环节,在多样化的学习中渗透人文精神。
在课堂上,我注意活化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挖掘文本的人文精神内涵,点燃学生头脑的火把,放飞他们的思维,使他们感受人文精神的魅力,体验到创造的快乐和幸福。
(1)以读为本。“言为心声”,语言学科培育情感,我充分利用文章中的精彩片段,让学生充分地感受,全身心地诵读,激活语言,让语言所抒发的感情溢出纸面,从而引起学生心灵的震撼和情感共鸣。我在教学《山沟里的孩子》时,自始至终贯穿了以读为本的原则。在导入课文后,我引导学生带着问题逐段朗读: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山沟的孩子起早贪黑地去上学?为什么起早贪黑去上学?从哪些精彩词句看出来?这是让学生注意文章中哪些词句精彩,哪些地方能体现山沟的孩子不怕困难、刻苦学习的精神。接下去紧扣精彩词句,指导学生读课文,读懂意思,读出形象,读出感情,读出韵味来。读的方式也有变化,或教师引读,或学生自读。学生的读,有集体读、分组读、男女分读,个别读,比赛读。尽量扩大学生读的面,这样,课堂上不断地传来孩子们朗朗的读书声。学生通过对这些生动感人、撼人心腑片段的诵读、揣摩、品味,体验所描绘的情境,如闻其声,如临其境,使自己仿佛置身于那偏僻的山沟,感受着那里的孩子披星戴月,翻山越岭去上学的辛苦历程。对他们为了山区早日脱贫,祖国更加富强而刻苦学习的精神有了认识。学生的心灵被强烈地震撼了。
(2)角色体验。
中小学生很愿意模仿故事式课文中的角色,通过表演课本剧,学生不仅可以
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记忆,还能在课文的情节空白、浓缩处,拓展想象,在富有创造性的表演过程中培养想像力,增强自信和勇气。我在教学《蜀僧》时,引导学生排演课本。我启发学生在课文原有内容的基础上,进一步补充想像和尚在去南海的路上可能遇到了哪些困难,他是怎样克服的?学生在表演的过程中,内在的人文积淀不断激发,他们不仅牢固地掌握了课文语言,而且领悟出其中的道理。那不畏艰难,坚持不懈的人文精神在自由的想像中潜移默化地感染着所有的人。
(3)即兴练笔。
有的课文,我要求学生根据一段文字材料,运用想象力,加以引申和补充,使之成为形象丰满的立体图像和绚丽多彩的画面。例如《李时珍》一课,有一段描写李时珍不怕严寒酷暑,翻山越岭采集药材的描述,虽寥寥几笔,但却十分感人。我以《采药》为题,引导学生想象当时采药的环境,李时珍遇到的困难,他又是如何想、说、做的描绘出来, 表现李时珍为编写《本草纲目》不畏艰难困苦的精神。通过续篇,学生的个性再一次得以充分的张扬,字里行间映射出一颗颗面对困难,毫不畏惧的美好心灵。
3.以创新精神为本,尽情展示人文之美。
人本主义心理学认为:创造是每个人身上所潜的心理倾向,这种心理倾向时刻要扩张、发展、成熟,而且一旦有了某种机会就会主动自我表露。没有阅读创新能力的训练,阅读教学就失去了它的人文光彩。教学《小珊迪》一文,“我”在小珊迪临死前,对他说:“我会永远照顾小利比的。”此处,我启发学生想像“如果你是作者,你会怎样做?”学生们有的说:“我会把小利比接回自己家,让他和我们一起生活。”;有的说:“在我的资助下,小利比读了许多书,成为了有作为的人。”;有的说:“我会经常带他到小珊迪的墓前去,教育小利比要向他哥哥一样,做一个诚实的孩子。小利比在我的教育下,经常去帮助那些孤儿,长大后成为了福利院院长。”一个个充满爱心的答案,洋溢着关爱他人的人文之美。又如《麻雀》一课,有的学生对结尾“我急忙唤回我的猎狗,带着它走开了。”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他认为猎人把狗带走了,可是小麻雀仍旧不能自己飞回树上,老麻雀也叼不动自己的幼儿,再遇到危险怎么办呢?我因势利导,发动学生对结尾进行修改。在交流中一个个充满创意的结尾诞生了。有的说“我急忙唤回我的猎狗,又捧起受惊的小麻雀,轻轻地把它放回窝里。”;有的说“我担心小麻雀再受伤害,爬上树,把小麻雀的窝搭得结结实实的。”;有的说“我放回小麻雀,看到老麻雀飞回窝里,才放心地离开了。”;有的说“我把鸟巢搬到一个避风的地方,让它们的家又安全又舒适。”这种海阔天空的想象,展现了学生纯洁、善良的心灵,在创新活动中闪现着人文精神的美丽。
二.课外拓展,召唤人文内蕴。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就说过:在生活里找教育,为生活而教育。他强调的是学生必须与生活,社会相融,才能成为一个真正的高素质的人。
在教学《语言的魅力》一文后,我布置学生搜集生活中有魅力的语言,寻找社会这个大课堂中的真善美,进一步感受“语言不是蜜,却能粘住一切”的内涵。最后我进一步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有哪些不美的行为,用有魅力的语言写提示牌告诉他们。学生们通过社会调查写出了富有魅力的语言:“我在流泪,帮我把眼泪擦干好吗?”(节约用水);“你丢下的不是粮食,而是自己的一颗良心”(爱惜粮食);“我在睡觉,别碰我好吗?(爱护花草)”;“除了你的脚印,什么也别留下”(不乱丢废弃物)等。这些语言无不感动着人的精神世界。语文是生活的反映,并服务于生活。引导学生去发现和体会实践中那些散发着魅力的人文素材,用心感悟那些高尚、高雅的情感,从平常事中体验到不平常的人文精神。从而使他们的性格得到陶冶,形成健全的人格。
“人文教育是塑造人类灵魂的教育,是塑造民族灵魂的教育,没有强大的人文精神支持就没有崇高的献身精神,就难有„留取丹心照汉清‟的业绩。”因此,作为教师,要把人文素质的养成渗透在具体的教学过程和社会实践中,在语文知识教学、语文能力训练贯彻人文精神,潜移默化,春风化雨,人文之光自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让充满崇高的理想情操,充满创造力、想象力的语文学科真正成为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基础学科。
第二篇: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语言的运用和发展都离不开一定的情境。幼儿时期,是语言发展的最佳时期。而创设让幼儿“有话可说”的教学情境,就是语言教学活动的关键。
2、沟通心灵,撩开语言学习的灿烂天空
有句话说得好,教育是一颗心撼动另一颗心的事业。在幼儿语言教学活动中,离不开循循善诱,更要遵循“因材施教”的教学法则,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幼儿对语言的运用能力。
3、走向生活,寻找语言学习的活水源头
语言,源于生活,源于实践。语言是人们开展思维活动、进行交流的工具。人们学习各种知识、技能,积累各种精神财富都主要利用语言来完成。为了引领孩子走向生活,在天广地阔的生活空间里,寻找学习的活水源头,就需要教师适时引导孩子的个性化语言的发展,饶有兴趣地去学习语言,热爱语言。
4、兴趣是孩子学习的原动力
我们应尝试通过丰富多彩的游戏活动,扩展幼儿的经验,从而提供促进语言发展的条件。模拟和创设特定的情景,使幼儿能在游戏中触景生情,边玩边说,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五、课时安排 踏着春天的脚步我们又迎来了新的学期。新学期,对家长来说蕴含着新的希望,对老师来说,面临新的挑战。本学期我将会更加严格要求自己,认真总结上学期的工作,吸取经验,反省不足,在新《纲要》和《园务计划》指导思想的引导下,以儿童为本,促进每个幼儿富有个性的发展。学期初,我根据班级的实际情况和幼儿的年龄特点制定了本学期教学工作计划。
音乐:
教孩子学习用自然的声音较有表情地演唱歌曲,并喜欢尝试为熟悉的歌曲、乐曲创编简单的动作,愿意与同伴合作进行艺术活动,敢于表达自己的意愿,并从中体验艺术活动带来的乐趣。提供自由表现的机会,鼓励幼儿用不同的艺术形式大胆表达自己的情感、理解和想象,尊重每个幼儿用不同形式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情感、理解和想象。
识字:
紧紧围绕园本教材,结合一些适合儿童心里特征,符合儿童心智发展的游戏,教授孩子。让孩子在玩游戏的过程中轻而易举的达到识记汉字的目的。并在每节课后做好复习巩固,分阶段地对孩子进行考察,让孩子在其过程中,体验到成功的快乐,近而对识字产生浓厚的兴趣,并且能学以致用。学期结束,全班幼儿均具有初步的阅读水平。
以上为本学期教育教学计划。教师在实施计划过程中将更为全面的完善计划,争取达到更为理想的教育目的。
本文由 「好教师资源网 http://」提供下载
第三篇: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人们利用语言来交流信息协调社会生产和社会活动,语言是思维的工具,人们借助语言形成和表达思想。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它与社会互相依存,随着社会生产而产生,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
语言就本身的机制来说,是社会约定俗成的音、义结合的符号系统。语音、词汇、语法,是语言的三要素。语音,即语音中的词和固定的短语的总汇,是语言的建筑材料;语法,即用词造句的方式的总和,是语言的结构规律。语言的各要素既相对独立又互相联系,共同构成语言的整体。
人们用语言进行交际,有口头和书面两种形式。文字出现以前,语言只有通过听、说进行交际的口头形式。文字是记录语言的书写符号。文字能打破口头语言所受到的时间和空间的现实,将人类的认识和经验广泛传播开去,长期保存下来。有了文字以后,语言产生了通过读、写进行交际的书面形式。口头语言的历史很长,它是随着人类的产生而产生的;书面语言的历史很短,据今只有几千年。口头语言建成口语,书面语言建成书面语。在有文字的社会里,语言都有口语和书面语两种形式。口语是书面语产生和发展础和源泉,而书面语对口语的统一和发展又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口语的交际作用比以往任何时候更加受到人们的重视,这就迫切需要提高听、说能力。
提高听、说能力,才能很好的适应现代社会的迅速发展。在现代社会里,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尤其是信息革命的兴起,通讯技术突飞猛进,使得“天眼若比邻”,人与人交流的方式日益多烟花和数字化,人及的交往越来越便捷,范围更广泛、频率也更高。再追求搞效率的现代社会里,人们的生活、学习、工作都不离开大量口语交际活动,市场竞争、职业竞争的日趋激烈,社会发展,个人法杖的需要,更凸显了日语交际活动的重要性。口语表达能力是人们进行社会实践活动的基本能力之一,也是构成认得整体苏子和的一个重要方面。语文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指出:“谁的说话能力差,不仅是他个人的吃亏,往往又会直接或间接造成社会的损失。”可见,培养听、说能力是现代社会对每个人提出的要求。
提高听、说能力,也是全面地培养语文能力的需要。听、说主要是口头语言的吸收和表达,读、写主要是书面语言的吸收和表达。训练听、说能力,同时要在训练思维能力和语言运用能力,有助于提高读、写能力。听、说和读、写相辅相成,互相促进。
听、说能力是幼儿教师职业素质的重要内容。幼儿教师的听、说能力,不仅要适应一般社会交际的需要,而且要适应职业特点的需要。幼儿教师是儿童接受正规教育的启蒙老师,幼儿的语言教育主要是口头语言教育,幼儿教师听、说能力的水平,直接影响幼儿语言能力的发展。因此,提高听、说能力,对幼师学生来说,具有特别的意义。
“听话与说话”是幼儿师范学校语文老师必修课中具有专业特点的应用语言学科,是一门培养听、说能力的技能训练课程。
这门语言的教学目的是:
通过传授知识和进行听、说的技能训练,培养学生的普通话能力、口语交际能力和幼儿教师职业口语能力,使学生具有适应幼儿园教育需要的良好语言素质。
教学要求是:‘
听话能力:养成耐心倾听别人说话的习惯,听话要专注,能领会别人说话的要点。听幼儿说话,对语言、用词、造句和内容的正确与否能够迅速作出判断。听别人长篇发言,能够领会意图,专注中心和要点,分清层次。听别人争论,能够抓住争论的焦点,迅速归纳争论各方的意见。能够初步分析别人的说话的优劣。
说话能力:养成说普通话的习惯,正确熟练地掌握常用汉字的正确读音,能够说标准或
比较标准的普通话,不低于国家普通话水平测试二级乙等。能够熟练地掌握汉语拼音,流畅的朗读各种常用文体。说话文明礼貌,仪态大方,有中心,有条理,口齿清楚,语句正确,能够准确、简洁、得体的表达自己的意思。能够在公众场合作恰当的即席发言,能偶进行一般的演讲和辩论。在不同场合的语言交际中,应对机敏。掌握口语表达的基形式,如朗读、叫故事、即兴讲话、演讲、辩论等。具有指导幼儿园教育活动的职业口语能力,能够引导幼儿正确地运用口语进行交往,能够适当地运用儿童化语言和态势语开展教育活动,能够生动的朗读、讲述、表演幼儿文学作品。
教育的主要内容有:
普通话语音训练:朗读训练;听话训练;态势语训练;口语表达能力(讲故事、即兴发言、交际语、演讲、辩论);幼儿教师职业口语训练。
教学原则是:
第一,着重训练和提高听、说能力。“听话与说话”课是训练听、说能力的技能课。教授关于听、说的知识,是为了训练听、说能力提供基础,以提高自觉性,避免盲目性。教学中要以训练能力为中心,为目标。
第二,循序渐进,按科学方法严格训练。大家都会听话与说话,然而有文野之分,高下之别。要想善于听话与说话,必须按科学方法进行训练,用知识指导实践。要首先学会用普通话说话、朗读,然后再进行口语交际训练和听、说的单项训练、综合训练,逐步培养听、说能力。
第三,听、说要同读、写结合,互相促进。为此,“说话和听话”课要同“阅读和写作”课互相配合,共同提高听、说、读、写得能力
第四,注重语言实践。不仅要在课内外进行“听话与说话”课的口语训练,更要在日常生活中做口语训练的有心人,解除各种心理障碍,以自然地开放心态与人们进行广泛的交流,充分地利用各种交际场合来锻炼口语表达的技巧,养成自觉听、说的习惯,天天学,天天练,逐步在口语交际中提高听、说能力。
第四篇: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
标签Tags:,是必不可少的思维工具,是一套音义结合的符号系统。有正常听力的人,在成长的过程中,在有声语言的环境中,逐渐地学会了语言;而听力有损失的人在成长的过程中,学习语言的途径受到了阻碍,如果不尽早地采取补救措施,就会耽误学习语言的最佳时期(三至五岁),以至于不能用语言同正常人进行交往。聋儿康复工作的开展,给聋幼儿带来了福音。通过听力补偿,语言训练后,能使受训的部分聋儿学到了有声语言,并回归有声语言的世界,同正常人一样平等地参与社会。聋儿康复工作成效如何,语言训练工作起着很重要的作用。
聋儿的康复教育越早开始,效果就越好,这已成为事实。然而,早期康复教育的困难和艰辛,旁观者是难以体会到的。尤其是面对学龄前期的聋儿。大多数刚开始接受系统教育训练的聋幼儿,都不能马上进入训练,要经过一个“稳定情绪”的过渡期。而这过渡期的长短,会因聋儿的性格,教师的能力,家长的配合情况而异。
在过渡期里,教师主要的事情就是以爱心和“艺术感染力”去“征服”聋儿,在其心目中树立“权威”的形象。对聋儿亲切而不迁就,关怀而不过于保护,活跃而有“规矩”。过渡期里教师第二件主要的事情是想方设法让聋儿尽快熟悉康复班这个新集体,适应新的生活方式,给本玄幻小说~要求内容看,与老师、小伙伴建立友好的情感,对提供的游戏活动产生亲自参与的欲望。聋幼儿张某,两岁三个月开始到我校康复班来。头几天,拼命搂着家长不肯下地,又哭又闹,许多小朋友都受到影响。为此,我们引用“子母同时训练”的方式,把家长也请进言语辅导室。最初,教师只是若无其事地同家长交谈,接着一道摆弄玩具,砌积木、拼图,在轻松的气氛下消除聋儿紧张的心理状态,他们的注意力不知不觉地被吸引到游戏活动中。教师观察聋儿的表情,看他对哪种活动、哪个玩具特别感兴趣,为下一步的诱导作准备。聋儿在家长的陪伴参与下,消除了陌生、恐惧不安的感觉,很快地熟悉了老师,适应了周围的环境,尤其是对丰富的游戏活动和老师灵活多变的学习指导形式发生了兴趣,“上学”的习惯亦逐渐形成。
“子母同训”的方式主要问题在于:训练遇到困难时,聋儿会因家长在场而产生依赖心理。因此“子母同训”的方式我们只用于过渡期和聋儿学习的初步阶段,谁知道94年版的RPG游戏三国演义吞食天地中的马腾血书怎样获得?有人通关吗?。一旦聋儿的情绪稳定,家长又掌握了教育、教学的原则和方法之后,家长就可以撤离个别辅导室。
聋生经历过渡期后,就可以进入集体的语言训练课堂。下面就如何上好语言训练课和聋儿语训要注意的几个问题进行论述。
一、动中求静,以此达到语训目的
聋儿和建听幼儿一样,他们天真活泼、好动、克制能力差、情绪极不稳定。针对这些特点,语训课就应以动为主。有条件的地方,语训教室铺上地毯,上课时可根据语训内容的需要,可在地上“摸、爬、滚、打”,可在教师内学鸟飞、学狗叫、学乌龟爬,还可开展各种游戏,这些语训内容聋幼儿都喜欢。游戏是聋儿的主导活动,把良好行为的培养、言语能力的提高寓于游戏活动之中,是聋儿康复教育的基本原则之一。聋儿在参与游戏的时候,教师按照已定的教学要求,灵活多样地引导他们开口说话。说话内容可根据聋儿受训时间的长短,听力和语言的状况来决定。好动是孩子们的天性,他们在活动中尽情地欢笑,笑声可激起聋儿声带振动,再按老师的要求模拟一定的声音,就会变得容易一些,他们在动中情绪高涨,学语的积极性也较高。语训过程中,要恰当地掌握动的时间和次数,“动”与“静”要相结合。当教师讲完学语要求时,可让聋儿动一下;当学了几分钟的语训内容时,可让聋儿再动一下;当有些聋儿坐不住时,可让他们动一下。要控制好“动”与“静”的时间,不要因为过多的动而影响语训的时间,要培养聋儿在静中学语的习惯。静下来就是为了按预定的教学计划开展语训工作。“动”与“静”是一对矛盾,但只要处理得当,矛盾可转化,可相互弥补。语言训练课要根据聋儿的特点,在动中求静,在静中学语,纸的制造过程。
二、充分利用短时注意,提高语训效果。
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事物的指向和集中。聋儿由于听力损失,又没有语言的参与,注意范围狭小,对语训课中的词和其他知识注意的稳定性和持续性比正常儿童差。有意注意时间短暂,而且容易转移分散。语言训练课一般二十至三十分钟的时间,要充分地利用聋幼儿的短时注意,就应该把握好每一个教学环节。聋幼儿的短时注意应该分散在各个训语环节之中。在刚上课时,聋幼儿能集中注意力看教师,这时教师应抓住这一时机点名(组织教学),师生相互问好(礼貌教育),并进行短时间的语训,如发音、学词、学句等。这一短时注意的时间只能持续五分钟左右。当聋儿注意分散时,教师可引导聋儿活动一下,如“请你跟我这样做”或“开火车”等。做一个游戏后,他们坐下来,又有一段时间的短时注意,这时教师可进行语言训。上课用的图片、实物等,为了吸引聋儿,课前最好不要让他们看见,上课需要时,才从“隐蔽”的地方突然拿出来,这样才有新奇感。他们刚看到实物或图片时注意力会非常集中,这时又可开展语言训练。几分钟后,他们的注意力又可能分散,问道土升级攻略,这时快下课了,教师可带领他们做一些跳跃动作,边跳边发音。然后可边拍手,边说:“小朋友,请坐好!”他们说:“坐好了”。长时间受训的聋儿知道教师的教学常规,他们会坐好的;如果不坐好,一是得不到教师的表扬;二是最后才能出课堂,他们会尽力克制自己,目不转睛地看着教师,教师要抓紧这一短时注意,复习本节课的知识,表扬上课守纪律的聋儿。他们虽然注意短暂,但他分散在语训课的各个教学环节之中,只要语训时利用得当,谁有中文版的植物大战僵尸修改器,也可较理想地完成教学任务,提高语训效果。
三、注意直观性教学原则在语训中的重要作用
聋儿听力有不同程度的损失,视觉、触觉、嗅觉、味觉等感官训练可起一定补偿的作用,而视觉器官所能起代偿作用更是明显。在语言中,应充分利用聋儿的视觉器官,采用直观的教育方法,为他们理解词义、建立概念,较好地学习有声语言服务。恰当地运用直观教学法,可促进语训效果。当学习水果时,可拿出一个真实的苹果,让聋儿观察苹果的形状、颜色,边看边学习词的发音。让他们品尝苹果,边吃边练习词语的发音。这样,他们对“苹果”一词就有一个整体的要概念。真正地理解一个词,他们就比较愿意学习发音。在有图片或实物的情况下,名词容易被他们理解与掌握。在语训过程中,他们会积累一定数量的名词。进入学说短句的过程中,常遗漏句中的动词,比如“我吃饭”说成“我饭”,“我拍球”说成“我球”。语训中要重视动词的教学。许多动词都可用动作演示,动作要直观、形象生动。教师先引导聋儿模仿演示,课堂气氛变得活跃。日常生活中,常用的“跑、跳、拍、打”等都可用动作演示,以此来帮助聋幼儿理解词义,让他们在观察别人的动作时学习语言,在自己模仿动作时学习语言。直观教学法应作为语训课的一种重要的教学方法,它可以帮助聋儿学习新的知识,复习旧的知识,准确地理解词义,建立必要的概念,增加学语的乐趣,改进语训课的教学形式,调动聋儿学语的积极性。
四、语言训练要循序渐进,注意相同语句再现率
人们掌握知识总是由浅入深,由简到繁,由表及里,由少到多,先易后难,由感性上升到理性,简而言之,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循序渐进是一条规律,人们认识事物离不开这个规律,聋儿学习有声语言也要遵循这个规律。许多聋儿开始没一点口头语言,从这个起点开始,要经过诱导发音,拟音练习,唱音练习,单字叠词,短小语句、看图叙述、简单会话、交往语言的练习。训练效果好的,最后才能进入有声社会与健全人进行交往,这期间要走过一段漫长的路程,要进行艰苦的听力和语言训练。经过语训后,能开口说话,这是一件激动人心的事,是一件造福于聋儿和家长的事,但决不能操之过急。聋儿康复工作开展得早的国家,训练好一个聋儿要求三岁受训,每天训练四小时,要训练四年时间。我国聋儿康复工作起步晚,语训方法还在探索中,更要克服语训中急躁的毛病。聋幼儿听力有损失,无口头语言,知识面狭窄,TX到底有多垃圾!,幼稚无知,语训时困难很大,但要有耐心,按计划、按照学语的难易程度逐渐地训练他们学习有声语言。对于有一点残余语言的聋幼儿,也应该让他们多积累词汇,由字词逐渐向短语过渡,下完植物大战僵尸没有快捷图标怎么回事。为了加深对字词的理解,熟练词的发音,语训中应采用各种方法重复词或句子。可看图读词、看实物读词、看动作读词,在重复的过程中加深难度。如学“苹果”一词,可按这样的程序来教学:苹果→红苹果→一个红苹果→我吃苹果。由词到词组,最后到短句,一方面体现了由易到难的原则,另一方面采用了相同的词反复练习的方法,请问谁知道我的跑跑卡丁车于3月6日怎么上不往了,从而培养了聋儿的用词说句的能力,增加了语训的深度和强度,加快了语训的步伐。
五、聋儿欲表达时是语训的最佳时间
语言具有交际功能,人们借助语言互通信息,交流思想感情,达到了互相了解的目的。聋儿同样有交往的愿望和需求,他们有时用极简单的动作比划,有时用简单的字词表达,在一定程度上,在熟悉的环境里,能达到交往目的。有时聋儿想表达而不会讲时,语训教师不要放过这个机会,应教给聋儿符合其想法的语
句,这时他学得最认真,记得最牢。在语训课堂上不管这样的实例,如在上语训课时,有一个聋儿着急地张着嘴,小手握着空心拳头,往嘴边一动一动的,教师就会明白,这个聋儿口渴了要喝水,如果教师怕打乱了正常教学秩序,不准这个聋儿喝水,并朝他瞪眼,这个聋儿上课不会安心。教师应允许聋儿大胆地向老师提出要求,并亲切地把这个聋儿叫到身边来,问他要做什么,并教他讲“喝水”或“我要喝水”。教师倒水时,引导全体聋儿说:“老师倒水”,聋儿喝水时,引导全体一起说:“××喝水”。再如,上课时太阳突然出来了,把教室照得非常明亮,聋儿突然朝窗外观看,教师可引导聋儿讲“太阳出来了!”像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总之无论课堂内外,不管是什么时间,也不管是教材上有没有的内容,遇到聋儿表达欲望较强烈时,教师就要不失时机地训练他们。聋儿的表达欲望,有潜在的积极因素,是最佳的语训时机,语训过程中千万不要放弃。
六、提供语言交往的场景
语训课教给聋儿有声语言,聋儿学习有声语言是为了同他人交往,能适应在有声世界的生活,即“回归主流”。教师在课堂中应根据聋儿发展语言的需求,可创造不同的情景,让学生在模拟的情景中学习语言,为学生走向有声世界打下基础。如学习“医院”一课,教师可在语训室里把教室课桌围起来当“医院”,并贴上红十字,表示是就诊的地方。聋儿分别装扮医生、护士和病人。在“治病”、“求医”过程中进行简单的语言交往。在有趣的情景中,聋儿们犹如“身临其境”,情绪高涨,边表演边学说话,教师要让学生自由表达,先不干涉学生。表演完后,教师再对有些表达不清楚,不准确的学生进行辅导。结合教材内容,结合聋儿实际,创造情景,提供模拟交往语言的场所是语训中一种较好的方法,它容易吸引聋儿,使他们进入“角色”,交往兴趣浓,有效地调动他们学语积极性,有没有主角无敌的小说?。此外,还要鼓励聋儿大胆参与正常人的生活中,与周围的人多接触,并注重口语表达。
七、语言训练要注意启发聋儿的思维
语言是思维的工具。从个体发育讲,儿童是在掌握语言的过程中发展思维的。思维活动借助语言材料来进行,语言能够让思维变得更活跃、更发达。反过来,思维发展了,又能促进语言的学习。语训课应该把启发聋幼儿思维放在重要地位。聋儿与正常儿童一样也有聪慧的大脑,语训过程中,反恐精英ol 生化 沙漠版攻略(***),如果教师启发得当,就能让学生积极动脑思考。上课时,教师让聋儿模仿飞机飞、小鸟飞,边“飞”边说短句。为了让他们动脑筋,教师可提问:“飞机会飞,小鸟会飞,你会飞吗?”聋儿感到提的问题有趣,转动着灵活的双眼,有的摇摇头,有的说:“我不会飞”,有的却点点头,还形象地做着看电视的动作。原来这个聋儿不是表示自己会飞,而是看了电视节目科幻片里的人会飞。多么可爱的孩子!思维反应是那么敏捷!教师立即引导聋儿们讲“机器人会飞”,引导他们模仿机器人的动作,边做边讲,学生非常兴奋。思维可促进语言的解码(理解语言)和编码(表达语言)。启发思维能有效地为聋儿学习有声语言服务,在聋儿语言课中是至关重要的。
八、语训课不能忽视聋儿的生活经历
语言的获得离不开生活经历(人们在经历生活中获得经验)。儿童新概念的形成,离不开生活经验,脱离了他们的生活经验,概念便难以形成。聋儿的经历活动不仅包括同家人一起去买玩具、坐船、走亲戚、去游乐场,还包括在康复班里师生共同的经历。可为他们提供交谈的内容,这些都是经历活动。经历活动有直接的,如去游玩、参观、参加联欢活动等,也有间接的,如看电影、听故事。经历活动可促使聋儿有意无意形成某些概念。聋儿要获得语言,必须先在大脑中形成概念(如果聋儿学得的语言自己不明白其概念,就不知如何在语境中使用,也无法记得长久,更准确地说这并不算真正学到语言),而概念的形成离不开生活经验。聋儿自然获得的概念可能并不完善,教师在语训课时,要注意教给聋儿更全面、更准确的概念,教师还应有计划地组织经历活动,为下一步语训工作提供更多的教学内容。如要学习“玩具”,可组织聋儿去玩具店,在那里可看到各类玩具,还可提问:“你有什么玩具”?“妈妈给你买什么玩具”?在一个主题下扩大交谈范围。使聋儿感到交谈的内容,既熟悉又新鲜,从而促进语言的获得与发展。
对聋儿进行语训,首先应了解他们的生理特点和心理特点,要不拘形式,多方位地利用语训有利条件,坚持语训课与听力训练、律动、智力课的结合;坚持正常教学与趣味教学相结合;坚持集体教学与个别教学相结合;坚持室内教学与室外教学相结合;坚持康复机构与家庭的语言训练相结合;坚持把课本知识与聋儿实际相结合;坚持教学中动与静的结合。尽量提供有声语言的场所,调动聋儿学语的积极性,注重发挥其他感官的弥补作用。把启发思维放在重要地位。注意到以上几点,我们就能更有效地发展聋幼儿的有声语言。我们将力使聋儿早日康复,寻找一条行之有效的语训方法而努力。
第五篇:语文是一门重要的工具学科
语文是一门重要的工具学科,是人类语言的基础,所以学好语文是至关重要的。
要想学好语文最重要的是培养兴趣。同学门都认为语文是一门很枯燥的学科,灵活性差,知识太死。其实不然,语文的特点主要有三:一是开放性。语文的外延和生活相等,生活的任何内容都离不开语文,只要有意识地学习,在生活的任何场合都可以学到语文。因而语文具有最便于自学的突出特点。二是情感性。“文章不是无情物。”不仅文章,就连我们民族的文字也个个充满着感情色彩。教师带着感情教,才有可能教好;学生带着感情学,才有可能学好。离开了感情因素去单纯地学知识,是导致学生对语文厌学的重要愿意之一。三是灵活性。语文学科的知识体系不像其他学科那样呈现线形或链条形排列,而是螺旋式上升。因而语文学习的循序渐进、由浅入深,不是很严格的,是相对而言的。学习语文不能搞自我封闭,机械死板的学。
那么,怎样才能更好的掌握语文这门学科呢?
一、学好课本知识。
课本知识是语文的基础,打好基础才能更好的学习它。有不少学生认为只要上课时专心听讲,勤记笔记,课后认真完成作业,再加上自觉复习,就能使成绩提高。其实,这还不够。学习的最重要阶段是预习。也就是说在老师上课之前,你先得自己学习一下课文,在预习中要尽量运用你已经获得的知识和方法去主动地解决自己能解决的问题,把不懂的问题记下来,在上课时跟老师、同学一起学习讨论。课本要反复阅读,直到把问题看的透彻了、明白了。为了巩固知识,你最好在课下做一些练习,知识才会掌握的更牢固。这样不仅学习效果好,而且培养了自己的学习能力。
二、注意课外积累。
知识就像海洋,课本里的知识只是海面上的一个浪花,是远远不能满足我们的需求的,所以适当的课外阅读是很有必要的。进入了紧张的学习阶段,我们不可能再有大量的课余时间进行阅读,因此,阅读时要有选择。我们应广泛浏览各种书籍和报纸杂志,从电视、广播、网络上获取信息,并有条理的做下笔记。要关心社会生活,了解社会动态,使自己的思想要不断进步。这样不仅能使我们积累更多知识,更能丰富我们的生活。
三、加强写作训练。
我们学习语文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写作。提高写作能力要从点点滴滴做起。课外积累是写作的基础,要学会对文章的细读,精彩的篇章最好能背诵。如果腹内空空,是写不出好文章的。除此之外,注意观察生活、感悟生活,坚持不懈的记日记,有感而发的写随笔,都是帮助我们写好作文的有效途径。写好的作文要反复修改,也可以请教老师、同学的意见,精益求精。
希望你能树立正确的学习目的,掌握基本的学习方法,从现在开始,长期坚持,以日积月累之功,收水到渠成之效。谢谢!
根据笔者二十多年的教学经验,学习语文说难也不难,关键是要让学生抓住“听、说、读、写、悟”这五个根本环节。学法得当、记悟并重、培养能力、养成习惯,学习语文可以体会“世上无难事、只要肯攀登”的真正含义了。
首先是掌握学法。这主要是在课堂主渠道中进行严格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让同学们通过对课文这一范本的学习,逐步提高悟性。即对字词句章的理解能力,能够学会“据言会意、因言悟道、依言入情”。其次是提高认读能力。读什么?一是读与课文有一定联系的课外读物,包括同一主题或题材、同一作家、表现手法相近的作品,使阅读构成相对完整的课内外结合的阅读体系。如学课文《在烈日和暴雨下》,可以去阅读老舍先生的《骆驼祥子》、《四世同堂》等作品。二是可以根据学生兴趣和爱好扩大自己的知识视野,增加文化积淀和提高文学修养。
第三是注意积累。语言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关键在于积累。阅读是我们积累的最佳渠道之一,通过阅读我们可以积累词汇、积累知识。对于一些经典的古诗文,我们还要进行背诵这些经典的古诗文,不仅具有深刻的教育意义,还蕴含着丰富的审美内涵,具有无比强大的生命力。
要注重知识的积累。积累可以通过新闻记者背诵获奖,也可以通过一些活动来促进:古诗词朗诵比赛----看谁的古诗词背得多;成语接龙----看谁成语积累得多;剪报----看谁搜集的资料多;读书会----看谁读书的体会深;辩论会----看谁学以所用好等等。
第四是读写结合。杜甫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极为充分地说明了读和写的关系,只有书读多了,胸中的积累丰厚了,写起文章来才能才思敏捷,下笔如有神一般。对于中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名篇佳作和阅读中遇到的好文章,我们可以进行摹仿。即仿形、仿意、仿神,可以通过自己的细心观察,把自己日常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记下来,自拟题目,不受文体、篇幅的限制。在阅读的基础上摹仿的基础上创新,这就是读写结合的精妙之处。
作为一个跨世纪的新人,我们必须认真学好自己的母语,广泛吸取中华古典文化的精华,并在此基础上弘扬光大,才能面向未来,走向世界。只要我们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树立自信,不断调整学习动机,改进学习方法,努力做到以上几点,那么,语文是一定能够学好的。所以说:学习语文并不难。我们班学生该怎么做?
1、提前预习、学会使用工具书;
2、认真听讲、记好笔记;
3、写好日记(记事、写景、心灵感悟——即所见、所闻、所思、所感或摘录好词、好句、精彩篇章)和周记
4、多读多思(文学作品、课外书籍、作文选)
5、按质按量地完成作业。
附:学习语文必须养成的十大习惯
一、熟读、背诵的习惯。
二、阅读优秀课外读物的习惯。
三、推敲语言文字的习惯。
四、积累语言材料的习惯。
五、记日记、写周记的习惯。
六、规范地书写的习惯。
七、专注地听人说话的习惯。
八、说普通话、说话文明得体的习惯。
九、勤思考、爱质疑的习惯。
十、勤查工具书的习惯。
一、学习方法的简易自测
既然学习方法对学习具有重要的意义,那么判断学生的学习方法是否正确就显得很有必要。这是学习方法指导的第一步。由于学习方法有很多种,所以也就有很多不同的测量量表,如记忆方法测量,阅读方法测量、听课方法测量,注意力测量等。在这里,给大家介绍一种学习方法的简易自测法,可以先让学生自答,再来评判。花5分钟时间即可了解学生的学习方法是否正确。问题: 答案与说明: 问题:
下面是10个问题,你实际上是怎么做的、怎么想的,就怎么回答。每个问题有三个可供选择的答案:是、不一定、否。请把相应的答案写在题目后面。1.学习除了书本还是书本吗?
2.你对书本的观点、内容从来不加怀疑和批评吗?
3.除了小说等一些有趣的书外,你对其他理论书根本不看吗? 4,你读书从来不做任何笔记吗?
5.除了学会运用公式定理,你还知道它们是如何推导的吗?
6.你认为课堂上的基础知识没啥好学,只有看高深的大部头著作才过瘾吗? 7.你能够经常使用各种工具书吗? 8上课或自学你都能聚精会神吗?
9.你能够见缝插针,利用点滴时间学习吗? 10,你常找同学争论学习上的问题吗? 答案与说明:
第1、2、3、4、6题回答“否”表示正确,其他问题回答“是”表示正确。正确的给10分,错误的不给分。回答“不一定”的题目都给5分。最后计算总分。
总分85分以上,学习方法很好。
总分65-80分,学习方法好。
总分45-60分,学习方法一般。
总分40分以下,学习方法较差。
那么,学习方法较差的学生在学习中有些什么表现呢?
二、学习方法不当的表现
没有正确方法的学生,在学习中常有如下表现:(-)学习无计划
(二)不会科学利用时间
(三)不求甚解,死记硬背
(四)不能形成知识结构
(五)不会听课
(六)不会阅读
(七)抓不住重点和难点
(八)理论与实际脱离
(九)不善于科学用脑 上述表现是中小学生中最常见的。一个学习方法不当的学生,总会有其中的一种或几种表现。针对这些表现,我们才能对症下药,加以指导。(-)学习无计划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学习计划是实现学习目标的保证。但有些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毫无计划,整天忙于被动应付作业和考试,缺乏主动的安排。因此,看什么、做什么、学什么都心中无数。他们总是考虑“老师要我做什么”而不是“我要做什么”。
(二)不会科学利用时间
时间对每个人都是公平的。有的学生能在有限的时间内,把自己的学习、生活安排得从从容容。而有的学生虽然忙忙碌碌,经常加班加点,但忙不到点子上,实际效果不佳。有的学生不善于挤时间,他们经常抱怨:“每天上课、回家、吃饭、做作业、睡觉,哪还有多余的时间供自己安排?”还有的学生平时松松垮垮,临到考试手忙脚乱。这些现象都是不会科学利用时间的反映。
(三)不求甚解,死记硬背
死记硬背指不加思索地重复,多次重复直到大脑中留下印象为止。它不需要理解,不讲究记忆方法和技巧,是最低形式的学习。它常常使记忆内容相互混淆,而且不能长久记忆,当学习内容没有条理,或学生不愿意花时间去分析学习内容的条理和意义时,学生往往会采用死记硬背的方法。依赖这种方法的学生会说:“谢天谢地,考试总算结束了。现在我可以把那些东西忘得一干二净了。”
(四)不能形成知识结构
知识结构是知识体系在学生头脑中的内化反映,也就是指知识经过学生输入、加工、储存过程而在头脑中形成的有序的组织状态。构建一定的知识结构在学习中是很重要的。如果没有合理的知识结构,再多的知识也只能成为一盘散沙,无法发挥出它们应有的功效。有的学生单元测验成绩很好,可一到综合考试就不行了,其原因也往往在于他们没有掌握知识间的联系,没有形成相应的知识结构。这种学生对所学内容与学科之间,对各章节之间不及时总结归纳整理,致使知识基本上处于“游离状态”。这种零散的知识很容易遗忘,也很容易张冠李戴。
(五)不会听课
这主要表现在:课前不预习,对上课内容完全陌生,无法带着疑问去学,听课时开小差不记笔记,或充当录音机的角色,把老师所讲的一字不漏地记录下来;只让自己的记录与教师的讲述保持同步,而不让自己的思路与教师保持同步;课后不及时复习,听完课就万事大吉,等等。
(六)不会阅读
这主要表现在:不善于选择阅读书目,完全凭个人兴趣或完全听从老师父母的安排;没有阅读重点,处理不好“博”与“精”的关系,要么广种薄收,要么精读于一而漏万;阅读速度慢,不会快速阅读,也不会略读,任何情况下都逐字逐句;不善于带着问题去读,阅读之后没有什么收获。
(七)抓不住重点和难点
学习方法不当的学生,在看书和听课时,不善于寻找重点和难点,找不到学习上的突破口,眉毛胡子一把抓,全面出击,结果分散和浪费了时间与精力。
(八)理论与实际脱离 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相结合是非常重要而有效的学习方法,所谓“学而必习,习又必行”。而方法不当的学生往往只满足于学习书本上的知识,不善于在实践中学习、在实践中运用,不能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具体表现为动手能力差,不喜欢上实验课和操作课,不关心现实生活,“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
(九)不善于科学用脑
这主要表现在:学习时不注意劳逸结合,不善于转移大脑兴奋中心,使大脑终日昏昏沉沉,影响学习效率。
三、学习方法不当的成因
为什么有的学生没有正确的学习方法呢?这是受多方面因素影响的。当然,一个人的智力水平会对方法的形成有影响,智力水平高的学生更容易形成科学的学习方法。但在现在的中小学中,学生的智力水平差异都不太大,因此,它对方法形成的影响是有限的,学习方法不当的原因主要还是在一些非智力因素上,如认识水平、动机水平、意志状况等。(-)对学习方法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二)对学习特点认识不足
(三)对自身的状况和条件认识不足
(四)学习动机缺乏
(五)意志薄弱
(六)缺乏指导与训练
以上原因分析是从学生个体出发的,是造成学习方法不当的内因。除此之外,还有来自教师、家长。同学等各方面的外因都对学习方法的形成产生影响,也都是造成学习方法不当的可能原因。(-)对学习方法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不少学生在方法上听其自然,看不到科学学习方法的作用和意义,没有尝到正确方法所带来的甜头,以为磨刀误了砍柴工,因而不愿意花时间和精力去认真研究和掌握先进的学习方法。
(二)对学习特点认识不足
前面讲到学习方法具有适应性,其中一个方面就是要适应各阶段、各学科的学习特点。这就需要学生对目前的学习有明确的认识,在此基础上,才能形成科学的方法。有的学生说:“上小学时,我的成绩挺好。可刚上初中,就感到学习很吃力,成绩上不去,心中很着急,该怎么办呢?”这其中一个很大的原因在于学习方法没有及时调整。从小学到初中,学习特点发生了较大的变化。还有的学生发愁:“我其他成绩都不错,可为什么就学不好外语呢?”原因也可能在于他没有认识到外语学习的特点。作为教师,应帮助学生了解各阶段。各学科的学习特点,使他们能及时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以适应不同的学习活动。
较大的变化 小学生的课程内容简单、门类集中,进入中学以后,学科门类大大分化,所学知识更加抽象;小学生的学习对老师依赖性大,老师指导也很具体,而中学生的学习则有更多的自主性和独立性。如果学生看不到这些变化,就有可能造成方法的不适应。
外语学习的特点 学习一门语言,需要多听、多说、多读、多写、多记,而记外语单词又是一种机械议记,这就和其他科目形成了区别。学习数学的方法就不适应于外语学习。
(三)对自身的状况和条件认识不足 学习方法除了要适应学习特点外,还要适应个体特征。如果学生对自身的状况和条件认识不足的话,则很可能造成方法不当,因为正确的方法首先是适合自己的方法。对自身认识不足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对自己目前的学习状况没有客观、清醒的认识。二是对自己的个性特征认识不清。学生如果对自己的个性特征认识不清,在学习方法上就很有可能盲目模仿别人,强己所难,身心棋疲。所以,可以说,认识自己是掌握科学学习方法的前提。
学习状况 有的学生因为成绩不太好而妄自菲薄、过于谦单,认为自己一无所长、无可救药。也有的学生因为学习良好而目中无人、自以为是,看不到自己的缺点和不足。这些不客观的认识会使学生在运用学习方法的时候发生失误。如自以为是的学生在制订学习目标时往往会好高骛远、不切实际。
个性特征 每个人的能力、气质、性格、身体状况、生物周期等都有不同,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更没有两个相同的个性。科学的学习方法必须是适合自己的个性特征的,别人的方法仅是参考而已。从这个意义上说,有多少个学习成功的人就有多少种成功学习的方法。有的人喜欢呆在空旷的大房间里看书,有的人喜欢缩在狭小的房间里看书,而有的人喜欢躺在草地上看书,只要学习效果好,这些方式本身都无可厚非。从生理上来说,每个人的“生物钟”是不同的,应该找到自己最佳的学习时间,然后把艰深的学习内容和创造性的脑力劳动尽可能安排在这段时间内完成。属于“百灵鸟型”的,可多利用白天;属于“猫头鹰型”的,可多利用晚上。
(四)学习动机缺乏
动机缺乏的学生没有学习动力,缺乏学习热情,把学习看成是一件苦差事,在学习中没有目标,得过且过,其学习行为完全是一种被动的应付。表现在方法上,必然会死记硬背、投机取巧、没有计划。一个丧失学习动机的学生,必然丧失深究学习方法的兴趣。因此,那些在学习中无精打采、大叫“没劲”的学生,十有八九方法不当。
(五)意志薄弱
掌握和运用科学的学习方法时,需要一定的自制力。特别是纠正一些不良的、已经形成习惯的学习方法,更需要毅力和恒心。有的学生有掌握科学方法的愿望,但在运用过程中因意志薄弱而半途而废,造成有目标无结果,有计划无行动。在学习上跟着感觉走,自然要省力得多,但学习效果也会糟糕得多。因此,学生在运用科学学习方法的过程中,需要教师、家长或同学多鼓励、多督促、多提醒,依靠外界力量的支持来克服意志的薄弱状态。
(六)缺乏指导与训练
绝大多数学生没有接受过专门的、系统的学习方法的指导与训练,对什么是科学的学习方法缺乏明确的认识,在学习中也不能自觉地加以运用。即使有的学生掌握了一些有效的学习方法,也大都是走了很多弯路之后形成的,并且是零散的。科学的、系统的学习方法很难在学习中自然而然地形成,应该接受专门的指导与训练。因此,有条件的学校应开设有关的学习方法的指导课。作为学生自己,也应该多阅读一些这方面的书籍,积极主动地建立自己的学习方法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