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推进教育均衡发展办好人民满意教育
推进教育均衡发展办好人民满意教育
——让城乡共享公共教育资源的阳光
肖泽辉
湘潭县是典型的人口大县、农业大县和教育大县。县域总面积2134平方公里,辖19个乡镇,总人口101万,其中农业人口89.3万。全县义务教育阶段学校259所,其中小学196所,初中54所,九年一贯制学校8所,完全中学1所,在校学生107483人。近年来,我县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始终把推进教育均衡发展作为教育事业发展的主攻目标和工作重点,逐步形成了公办与民办并进、普高与职高并重、城镇与农村并举的教育均衡发展的新局面。先后荣获全国高标准扫除青壮年文盲先进县、全省实施素质教育实验县、市普九年检和控流保学先进县等国、省、市荣誉称号。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强化一个支点,落实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责任
我们始终坚持把落实政府责任作为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一个有力支点,不断强化政府在义务教育中的主体作用,切实做到“三个到位”。一是组织领导到位。县委、县政府坚持落实专题议教制度,做到教育发展优先规划,教育汇报优先听取,教育议题优先安排,教育问题优先解决,教育经费优先拨付。下发了《关于建立县级各部门各单位定点联系学校制度的通知》,明确各县级领导及各部门、各单位定点联系一所学校,开展对口帮扶,重点支持学校发展、危房改造、特困师生救助等。二是考核督查到位。县委、-1-
县政府将建设教育强县的各项指标任务分解到乡镇和各相关部门,要求主要领导亲自抓、负总责,分管领导具体抓,班子成员共同抓,形成了全县尊师重教的强大合力,保证了教育工作的健康快速发展。下发了《乡镇党政教育工作目标管理评估方案》,每年由“四大家”主要领导带队对各乡镇履行教育责任目标情况进行督导评估,评估结果直接纳入乡镇年度绩效考核体系,作为干部升迁任免的重要依据。三是经费保障到位。近年来,我县按照“三个优先”的总体思路,切实加大教育投入力度,确保了“两个提高”、“三个增长”政策的落实。2010年财政对教育拨款同比增长5.7%,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比例9个百分点。2008、2009、2010年预算内教育拨款分别为31866万元、37038万元、39155万元,占教育经费总支出的比例分别为74.9%、76.5%、78.9%,凸显了我县教育经费支出以财政拨款为主。
二、化解两个难点,突破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瓶颈
城乡教育资源配置不均是制约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瓶颈。为此,我们将优化教育资源配置作为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的关键举措,着力解决了农村学校“差”和城区学校“挤”的突出问题。一是调优了农村学校。按照“小学合理调整、初中扩大规模、高中适当集中”的思路,稳妥推进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避免低水平重复建设,提高了财政资金使用效益;加强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扩大服务半径,提高了服务保障能力;特别是敢于打破乡镇区域板块,通过“联合办学”、“合并重组”等形式,加强精品初中和中心小学建设,减缓了学生向城区拥挤的压力。近三年来,共撤并提转农村中小学108所,节约教育投入6000余万元。二是调强了城区学校。
按照“合理配置、规范管理、增大容量、提高质量”的思路,加快县城城区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的扩建新建、提质升级步伐。近年来,共计投资1500万元,改善了百花、烟塘、山塘、赵家州四所小学的办学条件。2011年,投资180万元对易俗河城区四所公办小学提质扩容,共增加义务教育阶段学位900个,增设教学班18个,有效解决了县城区上学难、班额大的问题。为有效应对城区集聚发展的趋势,已启动新城区学校建设,计划在天易示范区兴建一所容纳1500—2000学生的小学,届时城区小学将全部实现45人班额目标。
三、突出三个重点,提升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水平
办学条件、师资队伍、教学管理是拉动教育发展的三驾马车。近年来,我县努力改善办学条件,着力强健师资队伍,大力提高教育内涵,推进全县义务教育向高位均衡迈进。具体是做到“三提”。一是硬件提升。以合格学校建设、校舍安全、薄弱学校改造为抓手,不断改善办学条件,逐步缩小城乡学校硬件差距。一方面大力改善校舍条件。2008年—2010年,我县共争取上级投入6122万元,完成了44所中小学合格学校建设,维修改造校舍面积91737平方米,新建校舍27895平方米。目前,全县农村小学生均校园面积达23.32平方米,生均校舍面积达8.25平方米,初中生均校园面积达34.72平方米,生均校舍面积达11.65平方米,均达到国家标准,农村学校校舍条件显著改善。另一方面大力提高装备水平。目前,全县所有农村初中基本建成与其办学规模相应的功能室,实验设备达到省二类标准,电教达到省一类标准。所有农村中心小学全部建成了自然实验室和仪器室。所有农村初中和
中心小学均能上互联网,人机比达到20:1。所有农村中小学均有专门的图书馆(室),农村中小学教育技术装备条件得到极大改善。二是软件提质。全力实施师资建设“三大工程”,着力打造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大力实施“结构优化”工程。自2007年以来,从大专院校毕业生中公开招聘教师324人,选拔推荐240名优秀学生到湖南一师定向培养,补充农村和薄弱学校教师队伍;先后派出160名城镇教师到农村和薄弱学校支教,着力优化了农村和薄弱学校师资年龄、学历、学科结构。大力实施“素质提升”工程。按照“重点转移、重心下移、侧重农村”的原则,实施“内训外学”战略,近年来共集中培训农村学校教师2000人次,选拔教师800余人到市教育学院培训学习,带动了整个农村教师队伍业务水平的大幅提升。大力实施“教师安心”工程。完成农村中小学教师周转房建设解决1万余平方米;将义务教育阶段全部纳入绩效工资发放范围,发放农村边远教师津贴;重点表彰、奖励扎根农村、安业从教的优秀教师,着力解决好了教师“安身、安心、安业”问题。三是管理提效。近年来,我们按照“分类指导、典型引路、分层推进、整体提升”的工作思路,向规范管理要水平、要效益。在学校管理上,制订了财务、教学、安全等管理细则,建立了“三看三比”的管理机制,即根据学校现有情况,看基础、比进步,看投入、比效益,看管理、比提高。农村学校和薄弱学校基础不断夯实,效益不断提高,管理不断规范。在教师管理上,以师德为先,建立了学生评教、家长评教以及教师互评机制,将师德考核结果作为教师年终考核、聘用、评优、晋级和绩效工资发放的重要依据;引入竞争机制,实行了校长竞聘和教师全员聘
任制,形成了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的活力机制。在学生管理上,坚持把“提高入学率、控制辍学率”作为保障教育公平的重要举措,重点在劝学、助学、保学三个方面狠下功夫,确保每一位学生都能“进得来、留得住、学得好”,全县小学、初中和残疾儿童入学率达到100%、99.9%和97.9%。从今年中考成绩和平时综合测试成绩来看,城区和乡镇之间教学管理水平和教学质量得到同步提升。
(作者系湘潭县人民政府副县长)
第二篇:大力推进教育公平办好人民满意教育
大力推进教育公平办好人民满意教育
湖南省委书记 周强
这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更加重视教育公平,将促进教育公平作为国家基本教育政策,把实现公平教育作为重要战略目标。这是党中央、国务院站在以人为本、执政为民高度作出的重大决策,充分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顺应了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期盼,必将对推动教育科学发展、加快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湖南是一个教育大省,自古就有重教兴学的优良传统,人民群众对接受良好教育期望非常热切,对平等享受教育公共资源愿望异常迫切。湖南又是一个人口大省、农业大省、财政穷省,教育发展基础薄弱,地区发展差距较大。为此,近几年来,湖南省委、省政府坚持把建设教育强省作为最大的民生工程率先推进,把教育公平作为最基础的民生工作优先保障,每年坚持将一项教育民生工作列入省政府为民办实事项目,按“年均递增20%”的要求落实预算内教育经费,近两年省本级新增财政性教育经费达11亿元,重点保证了农村教育支出和教育发展支出,有力地推动了教育又好又快发展。2009年,我省各类教育主要发展指标均提前或超额完成“十一五”规划发展目标,综合办学实力进一步增强,教育热点难点问题得到有效化解,人民群众对教育的满意度明显提高。
根据这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今后我们将继续坚持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把教育公平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推进教育公平,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一是进一步强化政府办学责任。教育公平的主要责任在政府。我们将按照教育规划纲要要求,修订完善建设教育强省总体规划,进一步完善教育强省工作推进机制、投入保障机制、督导评估与监督问责机制,督促各级政府依法担负起发展教育事业、促进教育公平的主要责任。本届政府任期内,我们将继续落实“预算内教育经费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例每年同口径提高1至2个百分点”的规定,“十二五”期间,全省各类教育生均公用经费达到全国平均水平并逐步提高,力争到2020年,湖南教育发展的主要指标位居全国前列,支撑和保障教育发展的指标达到全国平均水平,教育综合实力进入全国先进行列。
二是进一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针对我省义务教育资源分布不均的现状,我们将继续抓好义务教育合格学校建设,在投入28.5亿元、已建成2587所合格学校的基础上,再用3到5年时间完成全部计划1万所的建设任务,力争到2020年,全省所有义务教育学校办学条件标准化,基本实现省域内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继续坚持公共教育资源向农村贫困地区、少数民族地区倾斜,完善免费定向为农村中小学培养教师和“特岗计划”等农村教师补充机制,健全城乡教
师定期交流、顶岗顶编支教制度,并依托农村现代远程教育工程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共享,逐步提高农村地区和薄弱学校教育质量。
三是进一步保障好公民受教育权利。教育公平的关键是机会公平,基本要求是保障公民依法享有受教育的权利。为此,我们将继续加强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和城市义务教育基础设施建设,切实做好留守儿童教育工作,解决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问题;加快发展特殊教育,积极统筹残疾人教育、康复和职业培训,努力实现听残、智残、视残教育类型的全覆盖;健全政府主导、学校联动、社会参与的扶困助学机制,构建覆盖各类教育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确保无一人因贫失学。
四是进一步完善教育体制机制。现行教育体制机制不完善是导致受教育机会不平等的根本原因。我们将以省部共建长株潭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为平台,进一步完善权责统一、职能明确的义务教育管理体制,积极探索各类教育统筹发展新机制,深入推进职业教育办学模式和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加快地方教育立法,以转变政府职能和简政放权为重点,努力提高依法治教和教育宏观管理水平;深化学校管理和招生考试评价制度改革,规范办学行为尤其是考试招生行为,维护教育公平与社会和谐。
优先发展教育是强国战略,促进教育公平是和谐基石。今后一个时期,我们将认真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和温家宝总理的重要讲话精神,按照教育规划纲要和这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的要求,紧紧围绕建设教育强省的总体目标,坚定不移地实施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坚持不懈地推进教育改革与创新,加快建设教育强省,积极推进教育公平,实现湖南教育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科学发展,努力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样化教育需求,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更大贡献。
第三篇:如何推进教育均衡发展
如何推进教育均衡发展
称勾中学周同福
义务教育的均衡主要指以下几方面:一是在城乡之间;二是在地区之间;三是在学校校际之间都能在义务教育的办学条件、办学水平、师资素质、教育质量等等方面大致平衡和相当。所有适龄儿童少年都能依法、平等接受义务教育,享有公平接受义务教育的机会。教育的需求和教育的供给大致相对均衡。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一司副司长杨念鲁
高质量、高水平地普及九年义务教育,首要任务是缩小学校间的差距,真正实现义务教育阶段的均衡发展。如何推进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结合我县实际情况,谈一点个人看法:
一、加快薄弱学校改造工程,力争缩小校际间的差距
长期以来,由于我县县城与农村中小学资源分布不很均衡,基础教育阶段存在着一大批薄弱学校。农村孩子大量涌向县城,“择校热”导致使强校更强,弱校更弱,甚至一些农村中学生源断绝,濒临倒闭。严重影响了我县基础教育特别是义务教育的整体质量和发展水平。因此,改造薄弱学校是我县推进教育均衡发展战略的首要工作。
实施薄弱学校改造工程,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是要制定切实可行的薄弱学校改造规划,包括目标和任务、主要措施、工作进度等,通过合理调整学校布局,使改造工作有计划、有步骤地顺利进行。
二是要建立薄弱学校投入保障机制,明确责任,强化监督,确保对薄弱学校的投入落到实处。
1
三是要给薄弱学校倾斜政策;为学校选派事业心强、有管理经验和开拓精神的校长;制定优惠政策,鼓励骨干教师和优秀高师毕业生到薄弱学校任教。
四是要挖掘学校自身潜力,走内涵式发展道路,不要把改变薄弱学校面貌的任务完全寄托在外部力量作用上。要抓住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的有利时机,真正建立有效的竞争机制,充分调动广大教职工的积极性,充分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形成一支相对稳定的教育教学骨干队伍。
五是帮助和指导学校开展教学研究和教育科研,改进教育教学方法,提高管理水平、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使薄弱学校在“硬件”条件得到改善的基础上,让“软件”水平有质的飞跃。同时,要重视总结和推广薄弱学校转变教育思想、实施素质教育、创建特色和提高教育质量等方面的经验,提高他们的知名度,增强其社会信誉。
六是推进中小学标准化建设,实现义务教育规范化发展。在农村建设标准化学校,取消教学点,整合教育资源,使每所中小学校都能拥有大体均等的物质条件和师资队伍条件,逐步缩农村与县城学校的差异。(每个乡镇保留一所高标准的中学和几所完全小学)
七是加快教育信息化步伐,用信息技术带动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信息技术是最活跃、发展最迅速、影响最广泛的现代教育手段。计算机多媒体和互联网的发展,不仅改变了人们的工作和生活方式,而且还打破了传统学校的界限,大大地拓展了教育的时空界限。为此,借助信息技术,可以发挥优质教育资源最大的社会效益,从而为实现县城与农村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平台。
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建立人才培养与流动的优化机制
教师队伍素质是决定一所学校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的最重要因素。目前,校际间发展不均衡,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师资水平之间存在差距。
要想尽快缩小校际间的差距,促进区域内教育均衡发展,必须着重抓好教师队伍建设,建立优化人才培养与流动的机制。为此,对于农村薄弱学校要在引进、调配、培训、职称待遇等方面制订倾斜政策,以尽快提高薄弱学校的师资水平。在教师调配上,应实现农村与县城资源共享,倡导模范校长、优秀教师轮流到薄弱学校任教,通过他们的示范作用和经验交流,带动薄弱学校教师整体水平的提高;还可以通过城内重点学校与普通学校结对子的方式,选派具有带教能力的优秀教师到普通学校定期任教,并将此作为重点学校教师晋升职称的重要条件之一;在师资培训上,向薄弱学校倾斜,为他们提供学习、进修的机会;在职称评定上,为鼓励优秀教师到薄弱学校任教,同样条件下应优先考虑支教教师的职称晋级;在福利待遇上,要有政策上的保障,如教师流动期间,其行政关系、工资关系等保留在原单位,工资、资金、福利、医疗等待遇不变,有条件的地区,还应适当增加支教教师的工资。同时,要加快教师“校本”培养、培训模式的构建,落实“以进修校为基地,教学、科研、培养、培训四位一体”的新师资“校本”培养模式;积极探索“立足学校,以新课程改革为主线,融学习、探索、教学于一体”的在职教师“校本”培训模式,确保义务教育整体水平的不断提高。
三、深化升学制度改革,实现生源质量均衡化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既包括学校硬件建设的均衡发展,也包括学校软件建设的均衡发展。其中,生源质量则是学校软件建设中的一个重要因素。如果智力和各方面条件都好的学生集中在好学校一起学习,落后的学生集中在薄弱学校一起学习,那么,对于接受义务教育的学生而言,他们所受到的环境影响显然是不同的,这样就无法体现义务教育所主张的公正、公平原则。因此,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需要深化学校升学制度改革,使学校生源质量大体相当。这就要求下大决心,加快薄弱学校改造工程,加
快学校标准化建设步伐,坚决执行义务教育阶段就近入学政策,彻底取缔实验班、重点班,加大高中分配给各普通中学升学指标的比例。这样,择校问题就会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虽然,在现阶段校际差距比较大的情况下,这样做对一些学生也不太公平,但从长远来看,尽快实现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这样短暂的阵痛是必须要经历的。
四、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明确提出义务教育必须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因此,实施义务教育区域内均衡发展,必须紧紧抓住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这一主线。另外,从我国区域内基础教育发展不均衡的现状来看,中小学之间存在着的差距,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学校办学条件等硬件指标的差距;一个是学校教育质量等软件指标的差距。要缩小学校间硬件指标的差距,在国家对教育的加大投入下,在不长的时间内是可以解决的。但要想从根本上缩小学校之间教育质量的差距则比较困难,需要长时间的努力。因为提高学校的教育质量,尤其是提高薄弱学校的教育质量是一个比较复杂的过程,必须进行全方位的教育改革。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可以带动学校的全面改革,给学校注入新的生机与活力。其一,转变学校管理者不适应社会发展的教育理念和教育行为,提高其现代教育理论水平和教育管理能力;其二,转变教师传统的教育观念,使之树立现代的教育观、人才观、质量观、评价观,掌握科学的教育教学方法,提高教育教学能力。换句话说,实施素质教育,可以提高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和效益,从根本上缩小学校之间的差距,从而促进区域内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第四篇:如何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推荐)
如何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义龙试验区郑屯镇中学:陈永进
办人民满意教育。以“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做受学生欢迎的教师”为目标,深化教育改革,强化学校管理,推进素质教育。
一、坚持以德育为首,是“办人民满意学校”的前提。我认为,坚持德育为首,不仅要有针对性地开展了民族精神、理想信念、公民道德、法律纪律、心理健康等教育,更要和学生的习惯养成结合起来,要向德育要校风、要质量。为此,要明确学生的培养目标,就是“基础扎实、习惯优良、特长明显、身心健康”。
1、让学生规范起来
为了教育学生自觉遵守《中小学生守则》和《中小学生行为规范》,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优良的品德,我觉得要从学习、礼仪、纪律、劳动等方面入手,应用“最近发展区原理”,平时,我们根据“观摩记载、故事启迪、典型剖析、榜样引领、严查细究”这二十字活动要求开展教育活动。实施过程中,我们始终坚持几个原则:一是主动沟通家庭,传授教育方法,形成教育合力,让“对手”成为“朋友”;二是逐项分步实施,多元化考核评价,形成长效机制,让“头痛医头” 成为“有头有尾”;三是注意教育方法,重在情理引导,讲究教育艺术,让“压制人”成为“解放人”。
2、让学生活跃起来
根据新课改对学生发展的要求,坚持开展以“走近经典”为主题的综合实践活动,分阶段开展了一系列综合活动,引领学生观赏美、辨析美、创造美,活跃了学生的身心,激发了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潜能。
3、让学生开朗起来 漫步校园,尽管看到的是满眼的笑容,但是,我们深入学生,不难发现由于社会、家庭、学校教育本身的原因,学生中有不少人已存在明显的厌学、偏执等心理障碍问题。为此,我们认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用好相关课本、研究真实问题、设立教育阵地、改进工作方法,让每一位学生都能积极投入每一天的学习与生活,让生活的阳光,照亮学生每一天的成长路程。
二、减负增效树“形象”,是“办人民满意学校”的重点
人民群众、学生家长对学校教育最为关注、呼声最高的往往是学生的身心安全、课业负担、学习成绩三个方面。其中,对于“减负” 问题,上级部门多次要求,对学生进行减负,努力提高课后作业的布置质量。
三、深化课程改革,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是“办人民满意学校”的核心和关键
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之一是以人为本,学校要发展,就必须发展教师、发展学生,而深化课程改革是一个重要的载体。为此:
1、大力提高集体备课的实效
教师要提高课堂四十分钟的效益,必须进行认真的备课。集体备课为教师发展带来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也可能会带来一些消极影响。我认为,不是所有类型的教师群体、所有的学科都适合采用常规意义上的集体备课。集体备课需要管理和引导,从而达到积极挖掘个体潜能、寻求同伴合作、共享集体智慧的目的。
2、努力追求高效的课堂教学
提倡让“公开课”回归“家常课”,还课堂以真实、朴实、扎实的本色,为此,学校要因地制宜,引导教师让课堂看得见实实在在的“分数”。
3、积极丰富学校的课程建设 办好学校的核心要素是搞好课程建设。只有按规范设置好课程,并做到创优创新,才能真正做到科学的发展学生。要严格有关文件精神进行课程设置。开展了“学经典”运动,让学生吸纳传统教育中蒙学教育的精华。努力于提高每个孩子的基础素养,使他们达到“怀一颗善良真诚的心、有一项艺术专长、说一口流利的普通话、写一手漂亮的字、会一项传统的体育技能。还需要我们以科学发展观为核心理念,认真研究学校教育的规律、内部管理的规律等,不断总结自身经验。不断寻求提升空间。既要把过去已做的常规管理和工作进一步做实做强,还需要把握时代发展的脉搏,应对各种新情况、新问题,解放思想,创新创优,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
第五篇:办好人民满意教育心得体会
办人民满意教育心得体会
当今世界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革,知识越来越成为推动经济发展和人类社会进步的决定性力量,教育越来越成为国家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的核心因素。纵观世界发展史,民族的兴旺、国家的前途,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育。任何国家的强盛,都是从率先发展教育开始的。可以说,教育立国、教育强国是国家跨越式发展经久不衰的成功之举。在当今形势下,办人民满意教育,教师应该怎样做呢?我觉得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第一,爱岗敬业,做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的践行者。忠诚敬业是成为合格人民教师的第一要素。始终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把个人命运和国家的命运紧紧连在一起。树立高尚的职业理想,培养坚定的职业操守,肩负起人民教师的光荣职责,把全部心血和精力奉献给祖国的下一代,培养造就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第二,学为人师,做学生健康成长的引导者。教师要像一盏明灯,给学生以温暖和希望,照亮孩子前进的道路。教师要用真心、真情、真诚关爱学生,开启学生智慧,陶冶学生情操,引导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要静下心来教书,潜下心来育人。要注重挖掘每个学生的闪光点,激发潜能,鼓励创造,宽容失败。要做学生的良师益友,帮助学生解决思想困惑和生活困难
第三,开拓创新,做教育改革发展的推动者。创新是优秀教师最具时代特征的精神品格。教师增强创新意识,把握教育规律,勇于探索,敢为人先。要按照素质教育的要求,推进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坚持启发式教学,加强实践环节,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只有在教学科研一线的改革创新上有更大突破,整个教育事业的改革创新才能有实质性的推动。
第四,行为世范,做良好社会风尚的引领者。优秀的教师是学生的表率、社会的榜样。教师承担起教育者的社会责任,带头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和传统美德,倡导社会文明新风,引领社会风尚和时代进步潮流。要树立高尚的精神追求,恪守学术道德,甘当人梯,甘守寂寞,以自身的师表风范和人格修养带动社会风气的改善。教师要做民族团结的传播者、践行者和捍卫者,积极促进民族团结思想进课堂、进头脑,让维护民族团结在全社会蔚然成风。
教育是全民族共同的事业,全党全社会都要更加关心支持教育事业,国家发展希望在教育,办好教育希望在教师。我们教师要增强荣誉感责任感,不负使命,不负重托。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开拓进取,扎实工作,推动教育事业又好又快发展,为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新的更大贡献!